•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的特點范文

        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的特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的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的特點

        第1篇: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 商業信用;融資;績效研究

        商業信用,是指商品交易中的延期付款或延期交貨所形成的借貸關系,是企業之間的一種直接信用關系。商業信用始于賒銷賒購現象,并且隨著商品經濟的發達而廣泛發展。企業在正常生產經營過程中,通過商業信用賒購商品,延期支付供應商貨款或預收客戶貨款,延期交貨的方式,形成了自然性短期負債,能夠暫時彌補自身的現金流短缺,實現了短期融資。這種融資方式由于其使用成本低,而且使用靈活方便,已經為眾多企業所采用,在批發零售業企業的應用尤為廣泛,逐漸成為其融資的重要手段。

        所以本文選擇以我國的批發零售業上市公司為例,通過實證研究,考察其商業信用融資的利用情況,并對其商業信用的融資績效進行了分析。

        一、企業商業信用融資研究現狀

        雖然商業信用歷史悠久,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一種廣泛應用的短期融資形式,但是經濟學領域對商業信用的研究和探索從20世紀60年代才開始進入比較全面的階段。縱觀目前國內外對商業信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商業信用融資動因研究

        國內外學者對商業信用(作為企業一種融資手段)的存在動因進行了研究。

        Petersen和Rajan(1997)認為,商業信用相對于銀行信用具有融資比較優勢,商業信用成本相對較低。Summers和Wilson(1999)通過對英國655家企業的經驗研究對上述結論予以了證明。

        另有研究認為,銀行信貸配給的不均衡使得商業信用有繼續存在的基礎,即使相對昂貴卻仍為許多企業所使用。Stiglitz和Weiss(1981)通過對銀企之間信息不對稱的深入分析,認為很多小企業由于財務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缺乏大量可供擔保和抵押的資產,因而得不到銀行信用而選擇商業信用作為替代資金來源。同樣,Danielson和Scott(2002)在研究中使用了測量信用約束水平的直接指標和間接指標,發現銀行信用約束水平與商業信用的使用數量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國內學者的研究也證實了國外的上述研究結果。譚小平(2007)認為我國上市公司使用商業信用的基本動因是節約債務融資成本。譚偉強(2006)采用我國上市公司2000―2004年的數據對商業信用作為企業外部融資方式的動機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企業獲得的商業信用與企業規模、財務杠桿、銷售增長率以及國有股比例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而與短期銀行借款比例和毛利潤率呈顯著負相關關系。

        (二)商業信用融資的影響因素研究

        在對商業信用融資的影響因素方面,Petersen和Rajan(1994) 利用NSSBF模型對美國大企業和小企業商業信用利用情況分析后得出,大企業與小企業相比明顯較多地利用了商業信用,說明企業規模對商業信用有明顯影響。

        而國內學者以我國上市公司為樣本在企業規模對商業信用影響實證研究中得出了兩種結論。一是譚儒勇(2004)、張捷和王霄(2002),以及譚偉強(2006)研究發現,規模較大的企業往往更容易獲得外部融資,特別是商業信用融資。商業信用和企業規模之間存在著正相關關系。二是葉棟梁(2008)利用我國中小企業板塊的47家上市公司2004―2006年的財務數據進行T檢驗后認為,企業規模并不影響我國上市公司的商業信用融資。

        (三)商業信用融資的作用研究

        1.商業信用的采用會對實體經濟產生一定的影響

        Fisman(2001)通過對五個非洲國家企業數據的分析得出,使用較多商業信用的企業具有較高的生產效率。Fisman(2002)還利用44個國家37個行業的面板數據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在金融體系較差的國家,使用較多應付款行業的企業具有較高的增長率。Messmacher(2001)從投資的角度研究發現,1998―2000年墨西哥商業信用的使用與此階段其經濟中的固定投資之間有很強的正相關性。

        2.商業信用的采用會對公司治理產生一定的影響

        楊勇、黃曼麗、宋敏(2009)利用1995―2000年間上市公司的數據對商業信用融資與公司治理的影響進行了研究,表明商業信用融資在CEO更換中起到了積極作用,兩者存在正相關關系。

        3.商業信用的采用會對企業業務增長產生促進作用

        王魯平,毛偉平(2009)運用我國300家制造業上市公司1999―2005年的平行面板數據研究發現,商業信用與投資支出負相關,且高成長公司相對于低成長公司其負相關程度更強。張良(2007)在對上市公司進行實證研究后發現,使用商業信用能夠促進企業的業務增長。

        二、商業信用存在的理論分析

        商業信用的微觀基礎理論主要是經營性動機理論和融資性動機理論。經營性動機理論從商業信用提供者的角度,認為企業提供商業信用的經濟機理是為了降低成本、擴大銷售或平抑市場波動,以實現近期利潤最大化目標乃至遠期的經營目標。融資性動機理論則從企業商業信用融資的角度,認為商業信用存在的經濟機理是滿足融資需求。融資性動機理論又分為信貸配給和融資比較優勢兩種觀點。信貸配給觀認為銀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和道德風險的客觀存在,導致很多小企業無法獲得銀行信用,只能選擇商業信用作為替代融資方式。融資比較優勢觀認為商業信用具有比較優勢,不能被銀行信用所完全替代,一是信息獲取優勢,信用提供者對獲得者所處的行業的風險以及前景有深入了解,并可通過業務往來及時發現客戶經營狀況及信用變化情況,商業信用提供者相比銀行,獲得信息的成本更低,信用風險評估的準確性更高;二是對客戶的控制力優勢,供應商可以利用威脅停止供貨的手段迫使客戶遵守合約,避免遭受客戶潛在的違約損失;三是財產挽回優勢,因供應商對客戶所處行業的熟悉程度,在客戶經營失敗無法還款時,可以索回供應的原材料或產品,并利用已有的銷售網絡再次出售。以上三點優勢使得商業信用的使用成本往往低于銀行信用,具有融資比較優勢。

        本文主要依據商業信用的融資性動機理論,探討商業信用融資的績效問題,即對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利用其通過商業信用籌集的短期資金從事經營活動所取得的成果進行研究。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所指的商業信用是指企業在正常的持續經營活動中,由于結算程序的原因自然形成的那部分短期負債,即企業的應付賬款、預收賬款和應付票據,不包括企業逾期尚未歸還或惡意侵占供應商的資金。

        三、數據分析

        (一)樣本選取

        本文選取我國滬深兩市93家批發零售業上市公司2007

        ―2009的財務報表數據為樣本進行分析。數據全部來自于國泰安研究服務中心的CSMAR中國上市公司財務報表數據庫、中國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附注數據庫和中國上市公司財務指標分析數據庫。

        (二)描述統計分析

        1.賬齡分析

        通過樣本企業的報表附注數據,對披露商業信用(包括應付賬款,預收賬款和應付票據)賬齡信息的34家批發零售業上市公司進行了賬齡分析,分別計算了其賬齡在一年以內的應付賬款和預付賬款期末余額占總額的比例,并計算行業平均數,得到如下結果(見表1)。

        由表1可見,應付賬款和預收賬款的期末比例都在90%左右,故認為企業在使用應付賬款和預收賬款融資時,能很好地遵守商業信用,而并非通過惡意侵占供應商和客戶的資金來進行生產經營。對于報表附注未披露的應付票據,由于其期限在六個月之內,且可較方便地轉化為銀行信用,所以也不存在長期惡意占用供應商資金的現象。

        2.財務指標分析

        由于短期負債通常是指一年或者在超過一年的一個營業周期內到期的資金,所以為避免企業逾期尚未歸還資金或惡意侵占資金因素的影響,根據賬齡分析結果對93家樣本公司的應付賬款和預付賬款期末余額進行了調整,選擇賬齡在一年內的應付賬款和預收賬款作為研究對象,剔除了賬齡在一年以上的應付賬款和預收賬款,進而計算了商業信用總和,即商業信用=一年以內的應付賬款+一年以內的預收賬款+應付票據,并考察了其在流動負債和流動資產中的平均占比情況(見表2)。

        由表2可見,樣本批發零售業企業商業信用平均占流動負債的45.15%,而短期借款只占流動負債的24.67%,且在總負債中占到了41.29%,商業信用已經成為樣本企業短期融資的主要渠道,亦是其債務融資的主要來源。從商業信用與流動資產的比率來看,商業信用所籌集的短期資金能夠滿足54.87%的流動資產需求,是企業重要的流動資金融資方式。

        為進一步分析應付賬款、預收賬款和應付票據三種商業信用融資方式的內部構成,特計算編制了表3。

        由表3可見,樣本批發零售業企業使用最多的商業信用是應付賬款,占到了商業信用總和的52.65%;其次是預收賬款,占商業信用總和的33.05%,而應付票據的使用較少,只占商業信用總和的14.31%。可以說應付賬款是批發零售企業利用商業信用融資的主要方式。

        由于標準差衡量的是樣本數據的離散程度,由此可見,各樣本企業的應付賬款、預收賬款和應付票據在商業信用中的占比量差異顯著,波動較大。說明各企業對三種商業信用融資方式的偏好不盡相同。根據最小值和最大值,一些企業只使用了應付賬款,而未使用其他兩種商業信用。同樣,另一些企業使用的商業信用絕大多數來自于預收賬款或應付票據,不過這些企業仍然使用了小量的應付賬款。所以說應付賬款不僅是批發零售業企業主要的商業信用融資方式,而且還是使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商業信用融資方式。這也與批發零售業企業的經營方式有關,往往通過從供應商處賒購商品,產生應付賬款,在獲得銷售收入后再予以償還,從而實現資金的流轉。

        (二)營運周期分析

        上述的分析結果表明,商業信用是樣本批發零售業企業短期資金融資的主要方式,其中應付賬款又是主要方式。可見批發零售業企業的經營模式是先以賒購的方式從供應商處取得商品,通過出售商品實現資金回流,再償付之前的應付賬款。這樣就可通過營運周期(營運周期=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存貨周轉天數-應付賬款周轉天數)來考察商業信用的融資績效。本文在93個樣本企業中選取了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和存貨周轉天數相當的企業,計算了應付賬款周轉天數和營運周期得到表4的結果。

        表4中的三組企業,其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和存貨周轉天數的規模相當,但因應付賬款周轉天數差別,導致其營運周期產生顯著差別。表4中的比較結果表明,應付賬款周轉天數越長,企業的營運周期越短。這是因為,應付賬款的周轉天數越長,企業占用供應商貨款的時間就越長,即企業的應付賬款平均額越大,應付賬款在相對長的時間內為企業提供了營運資金,從而縮短了企業的營運周期。所以在合理的信用期內,增加應付賬款融資,可有效縮短企業的營運周期,加速企業運轉,這就是商業信用融資帶來的績效之一。

        (三)多元回歸分析

        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也證實了商業信用融資性動機的存在,說明企業使用商業信用是其籌集短期資金的重要方式,企業可利用所籌集的資金來滿足企業對流動資產的需求,并能有效縮短企業的營運周期,為企業創造更多的經營成果。為了進一步證實該觀點,在此利用多元回歸模型,對三種商業信用對企業經營成果的貢獻進行具體的度量。

        模型中以批發零售業的93家上市公司為樣本,以主營業務收入為因變量,以一年以內的應付賬款、預付賬款和應付票據為自變量,并選擇了短期借款和長期借款作為參照,進行多元回歸分析。

        各變量指標如表5所示。

        將數據輸入SPSS得到的回歸結果如下:

        Y= -466 097 674.9+3.961X1+2.208X2+4.293X3+3.985X4+1.181X5

        (R-square=0.922Significant F= 1.22026E-46)

        由于Significant F= 1.22026E-46<0.025,在95%的置信度下方程顯著。

        由表6可見,在95%的置信度下,應付賬款、預收賬款和應付票據以及短期借款與主營業務收入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而長期借款與主營業務收入的相關關系不顯著,這也符合批發零售業企業流動資產占總資產的比例大,流動資產周轉快,經營周期較短,主要通過短期籌資來滿足其資金需求的經營特點。上述結果說明企業使用商業信用融資能夠有效促進企業主營業務的增長。

        從貢獻程度方面考察,應付賬款、預收賬款、應付票據和短期借款對主營業務收入貢獻依次為3.961、2.208、4.293和3.985。其中對主營業務收入貢獻最大的是應付票據;其次為短期借款、應付賬款;預收賬款對主營業務收入的貢獻相對較小。這與應付票據相對于應付賬款和預收賬款其信用保障更高的事實有關。在應付票據中,銀行承兌匯票和銀行匯票已經有了銀行信用做保障,而對于商業承兌匯票,在企業無力支付時,一定條件下也能轉化為銀行信用。所以,通過計算分析可以看到,應付票據、應付賬款和預收賬款這三者作為商業信用融資方式比短期借款的銀行信用融資方式對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增長貢獻更大,能更有效地促進企業經營成果的增加。

        四、結論和建議

        由于批發零售業企業的經營特點,商業信用已經超過銀行信用成為了其最為重要的融資方式,占到了企業短期負債的45.15%,而且在三種商業信用融資方式中,應付賬款不僅使用最為廣泛,而且是大部分企業的主要商業信用融資方式。同時,通過對企業營運周期的計算與比較分析,發現企業在合理信用期限內,更多地使用商業信用能有效縮短其營運周期,加速資金周轉和業務增長。在對商業信用融資對主營業務收入貢獻多元線性回歸計算結果表明,應付賬款、預收賬款、應付票據以及短期借款都與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但是商業信用融資方式對主營業務收入的貢獻大于銀行信用,其中以應付票據的貢獻最大。

        根據上述研究分析結果,本文認為,對于批發零售業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根據交易結算的時間差,利用應付賬款、預收賬款和應付票據來進行商業信用的短期融資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式。使用商業信用融資不僅為企業提供了經營活動所需的短期資金,而且能夠大大縮短企業的營運周期,加速企業的流動資產周轉。同時,商業信用融資對于銀行信用融資不僅成本更低,且能有效促進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增長。但是三種商業信用融資方式對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貢獻不同,企業在購貨時使用應付票據能更好地促進主營業務的增長。應該注意的是,企業使用商業信用融資是必須建立在一定的商業道德基礎上,在合理的商業信用期間內使用,不能一味地由于商業信用的融資績效而惡意占用供應商或客戶的資金,逾期不予歸還。如此一來反而會增加企業使用商業信用的隱性成本,造成企業的信用等級和信用地位下降,阻礙其商業信用的持續獲取,影響其資金周轉,影響企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Petersen. M. Rajan. R. Trade Credit Theories and Evidence[J].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997(3):661-691.

        [2] Summers B. And Wilson M.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rade Credit Use, A Note[J]. Mimeo, Credit Management Research Center, Leeds University Business School, 1999.

        [3] Stiglitz J. E. And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3):393-410.

        [4] Danielson M. G. And Scott. Additional Evidence on the Use of Trade Credit by Small Firms, The Role of Trade Credit Discounts[J]. Mimeo, Fox Schoo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Temple University, 2000.

        [5] 譚小平. 中國上市公司短期債務融資偏好動因解析[J].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5):38-48.

        [6] 譚偉強. 商業信用――基于企業融資動機的實證研究[J]. 南方經濟, 2006(12).

        [7] Petersen. M. Rajan. R. The benefits of Lending Relationships :Evidence from small Business data[J]. Journal of finance , 1997(49):3-37.

        [8] 譚儒勇. 金融發展的微觀動因及效應:理論與證據[M].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4.

        [9] 王霄,張捷. 中小企業融資成長周期與融資結構變化[J]. 世界經濟, 2002(9).

        [10] 葉棟梁. 企業規模對我國上市公司商業信用影響的實證檢驗[J]. 生產力研究, 2008(2):38-39.

        [11] Fisman R. Trade Credit and Productive Efficien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World Development, 2001(2):311-321.

        [12] Fisman R. Trade Credit, Financial Intermediary Development and Industry Growth[J]. NBER working papers, 2002:8960.

        [13] Messmacher 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e Credit and Investment in Mexico,1998-2000[J]. Mimeo, conference on financial markets in Mexico, 2001.

        [14] 楊勇, 黃曼麗, 宋敏. 銀行貸款、商業信用融資及我國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J]. 南開管理評論, 2009(5):28-37.

        第2篇: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生命周期 融資方式

        企業選擇融資方式,總要受到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的制約。外部環境主要是指資本市場環境,資本市場總是青睞那些規模較大、實力較強、財力雄厚的企業,對于剛建立或處于成長期初期的企業,利用資本市場嚴苛的條件限制將資金流入該企業。內部環境主要是指企業的成長能力、盈利能力以及償債能力等因素。企業在各個階段融資都要受二者的影響。

        一、創業期的主要融資方式及特點

        在企業發展的初期階段,一方面企業的生產規模小,資金需求量相對不足,另一方面企業產品的市場需求少,只能維持簡單再生產,缺乏承受高額債務成木的能力,更多依賴的是自身的資本積累,也就是說企業在這一階段的資金主要是通過內部積累形成的。

        內源融資是企業不斷將自身留存收益和折舊轉化為投資的過程,它是企業籌集內部資金的融資方式,也是企業挖掘自身內部資金潛力,提高內部資金使用效率的過程。

        內源融資有以下優點:①融資成本低。內源融資主要是靠企業自身資金積累來實現,其資金獲得不需要支付利息或股息。同時資金來源于企業內部,不發生任何融資費用,因此融資成本低,融資面臨的財務風險小;②融資便利。企業通過銀行貸款進行融資,必須經過銀行審批同意才能實現。發行股票或債券融資,首先必須滿足證券市場所規定的發行條件,并通過證監會的審批,并在證券市場上發行成功后才能實現,手續繁雜,歷時也較長;③不稀釋控制權。與發行股票相比,內源融資沒有引入新的股東,維持以前的股權結構,不會帶來股權被稀釋的負面影響,控股股東的控制權不會受到威脅。

        內源融資的最大缺點就是融入資金的數量受到限制。企業融資數量取決于內部積累的數量,企業融資的數量不得超過內部積累。然而內部積累是有限的,不能滿足企業較大規模的資金需求,企業完全依靠內部資金發展是不現實的。

        二、成長期的主要融資方式及特點

        當企業依靠自身資本的增值發展到具有一定經濟實力和風險承受能力時,單純的內部融資很難滿足企業日益增長的投資資金需求,依靠外部融資就顯得日趨重要。成長期除了可利用創業期的融資方式外,還可以利用以下主要融資方式:

        (一) 商業信用融資

        商業信用融資是企業在商品交易中,以延期支付或其他方式取得的信用融資。商業信用融資包括應付賬款融資、應付票據融資、預收賬款融資等主要形式。

        商業融資具有以下優點:①融資成本低。賣方資金充足,直接向買方提供其所需物資,并允許其在一段時間后支付款項,這種方式無需企業支付額外的成本就能占用對方的資金;②融資迅速。企業之間在長期交易過程中,對對方信用水平和支付方式有所了解,能迅速達成共識,手續簡單。同時,又不需要企業提供任何擔保,融資便利,無須等待就能獲得資金。

        商業融資的缺點表現在以下方面:①融資規模受到限制。從個別企業看,商業融資以賒銷方式出售商品,提供的只是企業暫不使用的那部分資金。因此,商業信用不能突破單個企業資金規模的限制,這種缺陷就決定了商業融資不可能成為企業融資的主要形式;②企業的信用能力的限制。商業信用的借貸能力之所以能夠成立,主要是因為企業雙方彼此了解和信任,若得不到對方的信任,商業信用就不能實現。因此,企業必須提高自身信用水平,取得對方信任;③融資期限有限。商業信用由于受到單個企業生產周期和資金規模的制約,一般只適用于短期融資。

        2. 銀行信用融資

        銀行信用融資是指企業為滿足自身建設和生產經營的需要,同銀行簽訂協議,借入一定數額的資金,并在約定的期限歸還本金和支付利息的融資方式。

        采取銀行信用融資的優點有:①融資手續簡單,速度快。與發行股票、債權這些融資方式相比,銀行借款手續相對簡單,只要符合銀行條件,取得銀行同意就可以獲得資金。同時,耗時短,不需要經過長期準備;②企業的信用能力的限制。銀行在發放貸款時,會詳細審查申請人的信用等級及財務狀況等方面的情況,信用水平低的企業,銀行可能要求較低的擔保物或拒絕發放貸款。信用等級高的企業則可能無需擔保就獲得貸款;③融資成本低。與發行股票、債權相比,銀行利率較低。同時,借款人可與銀行直接商定信貸條件,無需大量的文件制作,融資費用低。

        采用銀行信用融資的缺點:①財務風險較大。采用銀行信用融資需要按期支付利息,在企業經營不利的情況下,增加財務風險;②限制條款多。企業與銀行簽訂貸款合同,銀行會在貸款合同中加入一些限制性條款,如按期報送有關財務報告、不得改變借款用途等,這些條款可能會限制企業的經營活動;③融資數額有限。對于一般企業,銀行為了控制自身風險,通常不愿意為企業提供巨額的長期借款,因此融資數量受到限制。

        (三)成熟期的主要融資方式及特點

        企業進入成熟期,企業自身的管理都漸趨完善,企業的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都大大提升,當企業的財務狀況達到證券交易所的條件,企業可選擇上市融資。成熟期的企業融資方式更加豐富,除了可利用創業期和成長期的融資方式外,根據自身條件和需要,還可以選擇以下融資方式:

        1. 股票融資

        股票是股份公司為籌集資金而發給股東的一種權益憑證,是投資者投資并借以取得股息的依據。股東有權憑借其所持股票享有公司財產的所有權,并參與公司管理和利潤分配,同時享有公司在破產清算時分配公司剩余財產。

        與其他籌資方式相比,企業進行股票的優點表現在:①資金沒有到期期限。企業發行股票所籌集到得資金無需歸還,是企業可以永久使用的資金,這對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極為有利;②財務風險小。企業發行股票無須向普通股股東定期發放固定數額的股息。對于優先股股東,企業也可以根據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在企業經營狀況較差時,少分配或不分配優先股股息,股利分配靈活,財務風險小; ③提升企業聲譽和借款能力。企業上市有嚴格的條件要求,企業能夠發行股票,就證明企業具備一定的實力,企業的經營狀況和信譽良好,這對企業進一步籌資和開展商業往來都有很大的幫助。

        同時,股票融資也有自身的劣勢:①容易分散企業的控制權。企業發行股票,如果原股東不能按持股比例購買增發的股票,則必然將有新的股東進入企業,從而導致原股東的持股比例下降;②支付的資金成本高。公開發行股票需要經過準備文件、申報、審批、發行等一系列程序,在這個過程中會發生很大成本。同時,支付股息是從稅后利潤中扣除的,無抵稅效應;③信息披露要求高。實行信息披露制度,使企業活動公開化,企業的競爭對手很容易了解企業的經營動向,對企業的市場競爭產生不利影響。

        2. 債券融資

        債權融資主要是指資金需求者為籌集長期資本而成落在未來一定時期支付一定金額的利息,并約定到期日一次或分次償還本金的融資方式。

        與發行股票相比,債權融資具有以下好處:①發行成本比股票融資低。股票首次公開發行,支付給發行中介結構的費用占所籌資的5%至8%之間,再次發行支付的費用也在3%至6%之間,而發行A級債券的費用僅占融資額的0.7%至1.2%;②具有抵稅效應。發行債券的利息可以稅前扣除,而股息則只能從稅后利潤中扣除;③增加每股稅后盈余。不論企業盈利多少,債券持有人只獲得固定的利息。在企業經營效益良好的情況下,企業有更多的收益分配給股東,增加股東財富。④保證控制權。債券持有人,無權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和對利潤的分配,因而不會稀釋企業的控制權。

        債券融資的缺點和其他債務融資如銀行借款一樣都面臨著財務風險,即不能按期支付利息和償還本金的風險;同時,債券融資也很多條件限制對企業財務的靈活性產生不利影響,容易制約企業的正常發展和后續融資能力;最后,債券融資的規模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利用債券融資,當企業的負債比率超過一定限度時,債券融資成本將提高,甚至可能發行失敗,因此融資數量相對有限。我國《公司法》規定,發行債券累積總額不得超過公司凈資產的40%。

        (四)衰退期的主要融資方式及特點

        衰退期的企業技術更新速度緩慢,產品老化,市場份額逐漸被其他企業所占有,企業生產萎縮,效率低下。企業無法使用債券融資和股票融資,銀行信用融資和商業信用融資都受到影響,在此種情況下,企業可考慮使用以下融資方式:

        1. 資產出售

        資產出售是指企業對自身擁有的各項資產進行評估,將不能帶來企業價值增值的資產出賣給其他方,以獲取資金并改善企業生產結構的融資方式。

        企業在衰退期使用該項融資方式,最大的優點就是不會失去對企業的控制權,只是出售部分資產,而不是全部資產。剝離企業不增值資產,增強企業對環境的反應能力。企業將那些不增值的資產出售給其他方,既獲得了資金,又節約了對這些資產的管理成本,同時還能將那些長期虧損的資產剝離出企業,優化企業生產結構,提高企業利潤。

        首先,資產出售只能融入短期資金,不能獲得長期資金支持。其次資產出售融入的資金數額是有限的,出售資產融入的資金以資產的市場價值為上限,融資數額有限。再次,資產出售要以擁有資產為前提,擁有資產的價值越高,就越有利于企業融資;反之,擁有資產的價值較低,融入資金數量較少,不能滿足資金的需要。

        2. 企業并購

        企業并購是企業兼并、收購的簡稱,其實質是企業通過購買另一家企業的資產或股票,取得企業的經營控制權。企業并購的基本點是吞并或吸收其他企業法人資產,從而實現產權轉移,通過產權轉讓使被并購企業資產流向并購企業。

        企業并購能使企業脫胎換骨,獲得長期資金,使企業擺脫資金困境。企業并購的最大缺點就是失去對企業的控制權,企業被并購方并購,失去原來的經濟主體資格,企業其他形式存續下去。

        結語

        企業在不同時期,應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融資方式。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所能選擇的融資方式開始變得豐富。各種方式由于自身特點不同,企業就必須衡量各種融資方式的融資成本和融資風險。在債權融資和股權融資中尋求平衡點,優化企業融資結構。

        主要參考文獻:

        第3篇: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國際結算 托收 匯付 信用證

        在全球經濟發展快速的時代,貿易的數量、品種、金額都越來越大。以往的“銀貨兩訖”根本不可能滿足現代國際貿易業務的需求。目前我國多數的外貿業務都是通過銀行以票據、單據等結算工具的轉移和傳遞,來清算國際貿易業務的債務。

        一、國際結算中常用支付的現狀分析

        匯付是最早產生也是最簡單的一種結算方式,它更多的是一種商業信用,貨款是否可以按時收入更多的是憑借企業的商業信用而言。這樣的結算方式往往風險性較大,在國際貿易使用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為了能夠更好的降低風險,托收這一結算的支付方式就運用而生了,然而托收這種結算方式也是商業信用領域中的一種,所以也不能完全滿足外貿企業的貿易需求。后來就慢慢演變出了以銀行信用為基礎的信用證,它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雙方企業在信用上的問題,保證了雙方企業的各自利益。長期以來,這種以信用證來結算的支付手段都占據了一定的地位,特別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信用證的支付方式比例在整個國際貿易業務中占據了85%的份額。但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結算方式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使用信用證的結算方式的企業呈現出稀缺之勢,越來越多的企業又開始了以商業信用為根基的匯付與托收。尤其是中小企業比較喜歡使用匯付結算,已經占到整個貿易往來的60%以上,并持續上升中。

        為什么信用證的結算方式在貿易中越來越被少用到,其主要原因是信用證的結算方式手續較為繁瑣,支付費用較高。伴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格局加深,貿易的買家方面已經初具規模,所以賣家方面的競爭也甚為激烈,而選擇一種能夠更好的有利于貿易的結算方式就成為了企業在市場中的有力競爭武器。而匯款雖然有著它的弱點,信用也不是很足,但是它的手續簡單、費用支付少,靈活性高,這些優點使得進口商都更加樂意采用匯款的結算方式,同時對于出口商來說,也使其能夠在新的貿易環境下增加競爭的力度,增加出口量,拓展國際市場。

        二、國際結算常用支付方式的比較

        (一)付款責任人比較

        匯付、托收、信用證這三種方式都是要通過銀行來進行結算的,但它們之間又存在著一定的區別,其中匯付與托收是以商業信用為基礎,而信用證則是以銀行信用為基礎。選擇匯付與托收這樣的結算方式,那么出口商能否順利收到進口商的貨款就完全依據于進口商的商業信用了,進口商是唯一付款責任人,一旦一方違約,那么就只能依靠買賣合同來解決了。而采用信用證的結算支付方式,那么開據證的銀行則為付款第一責任人,只要出口商向銀行提供了符合信用證的各項規定的單據,那么銀行就必須見票即付。而對于出口商而言,如果提供信用證的銀行出現了信用問題,那么也就只能通過合同來解決。

        (二)不同融資方式的對比

        在進行匯付結算時,如果進口商先對貨物進行了一定比例的預付款的話,那么進口商就是承擔資金的一方,如果是采取貨到付款的方式,那么承擔資金風險的就是出口商。如果采用匯付方式,那么由于進口商自身的特點,那么一般不能從銀行那得到資金融通的支持。而采用托收方式的話,托收下的單據是經銀行傳遞并控制的,這樣的結算特點可以使得銀行對進口商提供融資支持,但這種融資方式的控制性較強,一般只有信用叫好的買賣雙方才可以得到融資。

        三、國際貿易結算常用支付

        國際貿易業務的來往過程中,買賣雙方就選擇何種結算支付方式始終都是矛盾的。這中間最關鍵是對方的信譽和資金轉賬。如果雙方要想達成意向,最直接的一種支付方式是很難達到的。所以為了滿足買賣雙方的需求,一般都要根據市場的變化,交易對象的不同,交易商品的不同,采取多種的結算方式相互組合。我們大多用以下幾種組合方式來對匯付、托收和信用證進行使用。

        (一)匯付及托收進行搭配使用

        匯付與托收的相互搭配一般是買方對賣方先支付一定的貨物款項或保證金。而剩下的大部分款項則采取跟單托收的方式進行支付。我們在實際貿易過程中,進口商一般先會支付整個貨款的10%作為定金,在貨物開始運輸后再把40%的貨款匯付給賣方,最后采用即期付款的支付方式付清所有余下的貨款。匯付與托收相互組合搭配,對賣方來說可以更好的確保貨物發送的及時履行,同時可以節約下銀行的費用,免去銀行辦信用證那些繁瑣的手續,大大提高辦事的效率。

        (二)托收與信用證進行搭配使用

        托收與信用的相互結合使用是指一筆交易的貨款結算部分以信用證結算,部分使用托收進行結算。我們在進行國際貿易往來的過程中,賣方在一般情況下都會簽發兩張匯票,這兩張匯票都是在銀行辦理了信用證的款項下可以憑票支付的,托收方式下的余款憑跟單匯票支取。這對進口商來說,采取一種單一的信用證方式,可以減少開證的金額,同時減少押金的墊付,這樣可以增加周轉資金。而對于出口商而言,則可以更好的規避和控制貨款的收匯風險。

        (三)匯付與信用證相互結合

        匯付與信用證的結合是指以匯付方式預付小部分的貨款或者定金,其余用信用證支付大部分的貨款。在國際的貿易往來中,如果商品競爭不是很大的話,那么進口商一般會支付10%—20%的預付款項,剩下的款項再采取信用證的支付方式,這樣對出口商來說,在收到預付款和信用證后就可以立即發送貨物,這樣可以使得出口商資金的收匯更加可靠牢固。而對于一些具有較強競爭性的商品的話或交貨數量不好控制的初級商品,則大多數會采用信用支付70—80%的貨款,余下的等收到貨物后在用匯付的方式進行支付。

        參考文獻:

        第4篇: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的特點范文

        備用信用證起源于美國。由于美國法律曾經禁止商業銀行為客戶辦理擔保業務,作為應對之舉,一些商業銀行即以商業信用證的派生形式——備用信用證,變相提供擔保服務。其后,備用信用證的適用范圍逐步擴大,迅速演化為一種國際性的金融工具。

        備用信用證的確切釋義是什么?1977年,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管理委員會首次對其做出了界定:不論其名稱描述如何,備用信用證是一種信用證或類似安排,構成開證人對受益人的下列擔保:

        (a)償還債務人的借款或預支給債務人款項;

        (b)支付由債務人所承擔的負債;

        (c)對債務人不履行契約而付款。

        1983年和1993年,盡管國際商會分別將備用信用證納入了《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1983年修訂本(《UCP400》)和1993年修訂本(《UCP500》),但其只是將備用信用證作為“信用證”的類別之一,且“只在適應范圍內”予以適用。隨著備用信用證的推而廣之,其與商業信用證在功能上的差異日趨凸顯,誤解及糾紛日漸增多,迫切需要對其進行專門規范。1995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由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起草的《獨立擔保和備用信用證公約;1999年1月1日,國際商會的第590號出版物《國際備用信用證慣例》(簡稱《ISP98》)作為專門適用于備用信用證的權威國際慣例,正式生效實施。

        根據《ISP98》所界定的“備用信用證在開立后即是一項不可撤銷的、獨立的、要求單據的、具有約束力的承諾”,備用信用證具有如下法律性質:

        一是,不可撤銷性(Irrevocable)。

        備用信用證一經開立,除非有關當事人同意或備用信用證內另有規定,開證人不得撤銷或修改其在該備用信用證項下的義務。

        二是,獨立性(Independent)。

        備用信用證一經開立,即作為一種自足文件而獨立存在。其既獨立于賴以開立的申請人與受益人之間的基礎交易合約,又獨立于申請人和開證人之間的開證契約關系;基礎交易合約對備用信用證無任何法律約束力,開證人完全不介入基礎交易的履約狀況,其義務完全取決于備用信用證條款和受益人提交的單據是否表面上符合這些條款的規定。

        三是,單據性(Documentary)。

        備用信用證亦有單據要求,并且開證人付款義務的履行與否取決于受益人提交的單據是否符合備用信用證的要求。備用信用證的跟單性質和商業信用證并無二致,但后者主要用于國際貿易貨款結算,其項下的單據以匯票和貨運單據為主;而備用信用證則更普遍地用于國際商務擔保,通常只要求受益人提交匯票以及聲明申請人違約的證明文件等非貨運單據。

        四是,強制性(Enforceable)。

        不論備用信用證的開立是否由申請人授權,開證人是否收取了費用,受益人是否收到、相信該備用信用證,只要其一經開立,即對開證人具有強制性的約束力。

        備用信用證的四個法律性質相輔相成,共同造就了這一金融產品的優異特質:“不可撤銷性”鎖定了開證人的責任義務,進而更有效地保障了受益人的權益:“獨立性”傳承了信用證和獨立性擔保的“獨立”品格,賦予了其既定的法律屬性:“單據性”則將開證人的義務限定于“憑單”原則的基準之上,有益于“獨立性”的實施:“強制性”則是對開證人義務履行的嚴格規范,它與“不可撤銷性”的融合充分體現了開證人責任義務的約束性和嚴肅性,有助于杜絕非正常因素的干擾。基于這些關鍵的法律性質,備用信用證融合了商業信用證和獨立性擔保之特長,在實踐中體現出獨特的功能優勢。

        由于備用信用證“出身”于信用證家族,其業務流程基本符合信用證運作原理。

        首先,開證申請人(基礎交易合同的債務人)向開證人(銀行或非銀行金融機構)申請開出備用信用證。

        繼而,開證人嚴格審核開證申請人的資信能力、財務狀況、交易項目的可行性與效益等重要事項,若同意受理,即開出備用信用證,并通過通知行將該備用信用證通知受益人(基礎交易合同的債權人)。

        再者,若開證申請人按基礎交易合同約定履行了義務,開證人不必因開出備用信用證而必須履行付款義務,其擔保責任于信用證有效期滿而解除;若開證申請人未能履約,備用信用證將發揮其支付擔保功能。在后一種情形下,受益人可按照備用信用證的規定提交匯票、申請人違約證明和索賠文件等,向開證人索賠。

        再次,開證人審核并確認相關索賠文件符合備用信用證規定后,必須無條件地向受益人付款,履行其擔保義務。最后,開證人對外付款后,向開證申請人索償墊付的款項,后者有義務予以償還。

        二、備用信用證的適用領域

        根據備用信用證的應用實踐,《ISP98》將其劃分為履約備用信用證、預付款備用信用證、招標/投標備用信用證、對開備用信用證、融資備用信用證、直接付款備用信用證、保險備用信用證、商業備用信用證等8種類型,總結了備用信用證的基本功能和適用領域。

        1.國際擔保

        資信擔保(或“人”的擔保)之所以在國際商務中廣為應用,是因為當事人不僅可將其用作商務支付的保證手段,還可將其作為制裁違約方、保護違約受害方,進而最終促成合約履行的法律手段。作為一種具有雙重性質的金融工具,備用信用證在國際工程承包、BOT項目、補償貿易、加工貿易、國際信貸、融資租賃、保險與再保險等國際經濟活動中廣泛應用,只要基礎交易中的債權人認為商業合約對債務人的約束尚不夠安全,即可要求債務人向一家銀行申請開出以其(債權人)為受益人的備用信用證,用以規避風險,確保債權實現。

        較之銀行保函和商業信用證,備用信用證的擔保功能具有獨到優勢。

        其一,擔保責任的確定性。

        銀行保函有從屬性保函和獨立性保函之分。從屬性保函以基礎交易合同(主合同)的存在與執行狀況為生效依據,是主合同的從合同,其依附性決定了擔保人不能獨立地承擔保證責任,而只能依據主合同條款及其主合同的執行狀況來確定擔保責任的范圍與程度;如果主合同的債務人以各種理由對抗債權人,擔保人同樣可以依據該抗辯理由對抗債權人。所以對債權人而言,從屬性保函擔保人的付款責任是不確定的。獨立性保函開出后即完全不依附于基礎交易合同而獨立存在,其法律效力并不受制于基礎交易合同的變更、滅失以及債務人的行為,只要債權人的索賠符合保函規定的索賠條件,不論該債務人是否同意,擔保人必須履行第一付款責任。所以,不同法律屬性保函擔保人的付款責任確定與否,對當事人的實質性影響截然不同,實踐中,圍繞保函法律性質及其擔保人付款責任的爭議事例屢見不鮮。而備用信用證以鮮明的獨立性確定了其與基礎交易合約之間完全獨立的法律關系,其付款依據是開證人不可撤銷的義務以及備用信用證項下單據的合格性,開證人的付款責任始終是肯定和明確的,這一點極有助于減少誤解和爭議,提高擔保服務的質量與效率。

        其二,應用的靈活性。

        備用信用證與商業信用證的最大區別在于,后者一經開立,只要受益人提交的單據(匯票)表面合格,開證行必須履行第一性付款責任。而備用信用證的受益人多是在對債務人履約具有基本信任的基礎上,將備用信用證作為風險規避的補充手段。若基礎交易合約得以順利履行,備用信用證通常“備而未用”,所以備用信用證的開證人盡管在形式上承擔了獨立的、不可撤銷的、強制性的責任義務,但其并不一定必然地對外賠償,事實上擔負著“第二性”的付款責任。“備用(Standby)性”使備用信用證的開證人遭遇受益人無理或惡意索賠的幾率相對較低;相應地,開證人對申請人的信用額度、開證抵押或反擔保要求較之保函或商業信用證略顯寬松,開證成本較低。備用信用證的“備用性”既使開證人承擔的獨立擔保責任具有了一定彈性,又通過靈活的運作滿足了國際經濟交易對銀行信用補充性支持的需求。實務中,“備而未用”者在備用信用證業務中占據多數。

        2.國際融資

        備用信用證是一種國際通行的融資工具。合理利用其融資支持功能,對于已經和將要“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拓展國際融資途徑、扭轉融資艱難局面,具有積極意義。

        (1)融資備用信用證的應用融資備用信用證(FinancialStandby)主要支持包括償還借款在內的付款義務的履行,廣泛用于國際信貸融資安排。境外投資企業可根據所有權安排及其項目運營需要,通過融資備用信用證獲得東道國的信貸資金支持。實踐中,賬戶透支即是一種較好的籌資選擇。其優勢在于:借貸手續簡捷,運作方便、靈活;企業可根據實際資金需求和現金流量把握籌資的規模與期限,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閑置資金,降低融資成本,規避利率與市場風險,減少信用額度占用,改善負債結構。

        銀行提供賬戶透支便利的基本前提是第三方擔保的有效性,融資備用信用證是滿足這一前提的最佳選擇之一。境外投資企業可要求本國銀行或東道國銀行開立一張以融資銀行為受益人的融資備用信用證,并憑以作為不可撤銷的、獨立性的償還借款的支持承諾,向該銀行申請提供賬戶透支便利。根據融資協議,企業應在規定的額度和期限內循環使用、歸還銀行信貸資金;如果其正常履約,融資備用信用證則“備而不用”;如果其違約,融資銀行作為融資備用信用證的受益人有權憑規定單據向開證人索償,后者有義務償付申請人所欠透支信貸資金。由于融資備用信用證的受益人為東道國商業銀行,其信用度較商業受益人為高,風險相對較小,加之規范備用信用證運作的國際規則已相當完備,所以,銀行通常樂于提供賬戶透支融資支持。在其他形式的商業信貸以及官方支持的出口信貸融資中,融資備用信用證的應用也相當廣泛。

        (2)直接付款備用信用證的應用

        直接付款備用信用證(DirectStandby)主要支持與融資備用信用證有關的基礎付款義務的履行。實踐中,普遍地用于商業票據融資支持。商業票據融資是國際短期資金市場最通行的直接融資方式,跨國企業因兼并、收購或其他經營活動而在短期內產生大量現金需求時,多以此解決。美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商業票據市場,投資者通常為金融機構、地方政府以及一些非盈利組織。

        商業票據融資的主要特征為:

        (a)票據期限短則1天,最長不超過270天,平均為20-45天,采取到期滾動

        發行方式;

        (b)利率一般低于LIBOR,信用風險相對較小;

        (c)票據以低于票面的價格出售,到期以面值兌現,差價即為投資者所獲收益。

        企業利用這一融資手段的益處在于:由于利率水平低于一般商業貸款利率,發行主體信用度高,加之發行手續較簡便,中間費用少,故籌資成本相對較低;在約定期限內,發行人可根據資金需求狀況,靈活選擇發行金額與發行時間,用款比較便利;成功的票據發行具有良好的廣告效應,有利于提高企業的市場知名度,為中、長期籌資奠定基礎。

        在美國短期資金及資本市場上,外國公司利用直接付款備用信用證籌資的做法頗為流行,其既可免受評估結果的限制,還避免了信用評估所必須付出的時日、費用以及企業財務狀況的披露,值得借鑒。

        具體做法是:當企業以發行商業票據等方式籌資時,由一家當地銀行開立直接付款備用信用證,為企業提供資信擔保,并承擔付款責任。當債務到期時,由開證銀行直接以該備用信用證項下的資金進行支付,投資者主要依據開證銀行的資信等級即可對該項投資的信用風險做出判斷,而無需過多考慮實際借款人的信用級別。我國企業大都對國際金融市場環境及運作規則不甚熟悉,其中很多企業又系財務報表尚未公開的非上市公司,在融資市場暫無完整的財務與資信紀錄,其信用評估級別往往達不到規定要求,利用直接付款備用信用證融入資金,乃一合理嘗試。

        3.國際貿易結算

        長期以來,我國進出口貿易結算格局少有變化,信用證等傳統支付方式仍居重要位置。而在國際范圍內,信用證的應用率已降至不足20%,0/A(OpenAccount,賒銷/記賬交易)、D/A(DocumentsagainstAcceptance,承兌交單)、Factoring(保付)等支付技術則大行其道,這一變化在發達國家尤為顯著。可以說,信用證的問世和“獨領”滿足了相對封閉的特定條件下,遠距離國際貿易對銀行信用保障的迫切渴求,其固有弊端則在銀行信用的突出優勢面前被掩蓋和弱化了。然而,隨著世界市場的開放、國際金融服務的多元化、國際信用體系的建立以及國際貿易法律規范的完善,現代國際貿易運作的理念及實踐均發生了較大變化,交易者間的時空距離大為縮短,地域因素已變得不那么重要了,債務清償的安全性也不再是交易者選擇支付條件的首要或唯一考慮,效率、成本、便捷等因素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信用證的固有缺陷因此而日益凸顯,所以發生在國際支付領域中的變革與創新成為必然。其中,備用信用證的應用頗具代表性。

        實踐中,備用信用證通常不直接用于貿易貨款和相關費用的支付,而是與O/A、D/A等商業性支付方式共同構成支付組合機制(下同)。O/A是一種簡便的支付安排,出口商以記賬方式允許進口商在收到貨物以后的一定時期內償付貨款,其既向進口商提供了賒銷便利,又承擔了進口商有可能拒付貨款的風險。D/A則是跟單托收中的一種交單方式,其給予了進口商未付貨款即可取得單據并憑以提貨的融資便利,而出口商則失去了對貨權的控制,若進口商到期拒付貨款,出口商也將遭受錢貨兩空的損失。顯然,0/A與D/A的利益天平明顯傾斜于進口商。但在瞬息萬變、買方市場趨勢明顯的競爭環境中,支付條件的優惠程度往往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此,有經驗的貿易商在利用O/A、D/A的競爭優勢的同時,通過備用信用證(或出口信用保險)獲得來自金融機構的風險保障,以防不測。

        較之單一的商業信用證,支付組合機制體現出如下特點:

        其一,兼顧了交易雙方的利益。

        國際貿易交易者通常根據其利益取向選擇利己的國際結算方式,而結算方式的功能特性又決定了其難以同時滿易各方的愿望,尤其是在使用單一結算方式的情況下,更難兼顧雙方利益。商業信用證以其安全性而惠澤出口商時,其繁瑣的程序、高昂的費用以及嚴格的開證條件,又往往令進口商苦不堪言。0/A+備用信用證、D/A+備用信用證的支付組合機制有效地融合了支付方式和風險保障的功能特長,在輔之以開證人獨立的、不可撤銷的付款保證責任的基礎上,通過實用、簡捷、低成本的支付運作實現貨幣所有權的跨國轉移,雙方利益得以兼顧。

        其二,提高了效率。

        支付條件的重要意義在于,其不僅關系到債權債務清償的方式、時間及結果,還對交易效率產生決定性影響。在愈發注重效率的國際商務中,商業信用證的“刻板”在某些場合已不合時宜,進而影響了交易運作效率。例如,“單據性”是信用證業務的基石,“單據表面合格”及“憑單付款”的基本準則雖然保障了銀行地位的獨立性和付款依據的單一性,卻又注定了信用證運作程序的復雜化和欠缺變通。因為,單據質量、單據流轉速度、單據爭議甚或單據欺詐均對其項下的貨權讓渡產生直接影響;尤其是在中短距離的國際貿易中,貨物往往先于單據到達進口地,進口商不得不承擔等待單據或者借助提貨擔保提前提貨的費用與風險。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支付組合機制弱化了單據(尤其是貨運單據)的決定性作用(如O/A項下的單據與貨物由出口商一并直接轉移至進口商,而不通過銀行寄交;備用信用證通常不要求受益人提交貨運單據),改進了單據主宰貨權讓渡的“憑單”模式,進而大大簡化了支付程序,縮短了結算時間,提高了整體效率。此外,在國際商務糾紛中,信用證糾紛不僅占有相當比重,且大多錯綜復雜,解決起來頗費時日,時常延誤履約,當事人利益受損。而支付組合機制運作簡便,導致紛爭的原由則相對單一,加之國際慣例(如《托收統一規則》、《ISP98》)的有效約束,不僅有助于減少糾紛,并且使得糾紛的處理相對簡單化。

        其三,降低了交易成本。

        由于商業信用證業務程序復雜,多家當事銀行提供了性質不一的服務,所以結算費用不菲。而支付組合機制基于簡捷的支付程序,具有明顯的低成本優勢,因而廣受采納。

        其四,實現了風險控制的組合化。

        風險控制是進出口企業選擇支付方式的重要因素。現實中,一些企業更多地以支付方式固有的風險傾向作為擇用與否的主要依據,認為風險規避與高風險支付方式的應用是一個兩難選擇。如0/A、D/A廣受進口商青睞,但其高風險特征又使出口商顧慮重重,在成交與風險規避的抉擇中,出口商可能更傾向于

        后者。事實上,即便是比較安全的支付方式(如跟單信用證),其風險保障也絕對是有限的,而且過于追求支付安全的代價很可能是效率的低下甚或商機的喪失。國際商務信用管理實踐啟示我們,多元化的風險控制策略較之單一支付方式更富實際效果,如出口商在借助備用信用證、出口信用保險等風險保障手段的前提下使用O/A或D/A,既有助于促銷,又轉嫁和規避了多重風險,且符合國際潮流。

        其五,有助于誠信意識的培育。

        第5篇: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商業票據 對策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existing in commercial paper business of our country

        Abstract : The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factors, such as social honest environments 、transaction tools 、market condition、 institutional restriction、the operation mode,and so on, hamp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ercial paper in our country. The paper points out at present measures must be taken to create conditions, which advance the commercial papers development further from the corresponding aspects.

        Keyword: Commercial papers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商業票據作為一種便利的結算和融資工具,在國外發達國家的信用制度乃至發展過程中起到很大的支撐作用。我國票據市場在經過1998年至2000年的快速發展和2001年的規范整頓之后,逐漸進入良性、健康的發展軌道,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2002年票據承兌和貼現業務較上年有大幅增長,特別是轉貼現業務量增長迅猛。截至2002年11月末,貼現和轉貼現余額高達5400億元,比年初的3000億元增長了80%。同時,票據業務覆蓋面進一步擴大,規范化管理進一步加強,再貼現業務已成為央行調控宏觀經濟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但是票據業務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主要問題。

        一、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票據的信用基礎薄弱。

        票據的基礎是信用。信用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票據業務的發展。可以說,信用制度不健全和信用狀況不佳是票據市場發展的最大障礙。而由于部分、個人和金融機構信用差,了部分票據的使用和流通,從而使市場對所有票據的信用產生懷疑,即使是信用好的企業簽發的票據也難以被接受。“劣質信用驅逐優質信用”動搖了市場的信用基礎。更有甚者,一些企業利用金融機構間信息不對稱,套、騙銀行信用,迫使銀行在承兌、貼現等業務活動中采取保守原則,極大地阻礙了票據業務的發展。

        (二)交易品種單一,交易主體少,信用風險集中在銀行。

        從商業票據交易品種上看,主要是銀行承兌匯票,商業承兌匯票在票據市場交易中所占的比重較小,在票據市場中不容易被接受,企業仍主要是利用銀行信用進行融資。這種單一的銀行承兌匯票格局,不僅加大了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也不利于引導企業擴大票據融資,不利于票據市場的進一步拓展。從商業票據交易主體上看,我國商業票據市場的參與者主要是一些大中型企業和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而眾多的中小企業、中小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參與該市場的程度十分有限,所占的市場份額很小。由于票據業務的發展完全依賴于銀行信用,使商業銀行成為票據風險的最終承擔者,既不利于金融體系分散和降低風險,也不利于推動商業信用的票據化和擴大票據融資。

        (三)我國票據業務經營模式相對落后,缺乏市場中介機構

        票據業務具有專業性強、涉及面廣、風險集中、資金周轉快等特點。因此,票據業務特別適合進行專業化經營。票據業務已較其他業務明顯表現出了集中化的特點和趨勢,但整體來看仍屬于分散基礎上的集中,即在涉及票源的承兌和貼現業務上,目前還是分散在商業銀行的各級經營網點;從國外票據市場發展多年的經驗看,中介機構的存在便于市場交易和管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活躍市場、提高效率、保證價格的相對穩定。而中國票據市場至今,中介機構非常缺乏,專業化票據中介機構更是一片空白。匯票的鑒別、查詢、審查、放款和到期收款等操作也多由經營網點的營銷、計劃、風險控制和等多個部門分別經辦。

        (四)缺乏全國統一、完善的商業票據市場。

        首先,我國的票據市場仍然處于分割狀態,僅在部分中心城市形成了區域性的票據中心,缺乏一個全國統一、完善的市場。其次,票據在各行各地區之間的流動性較差。由于各商業銀行辦理票據業務的出發點是盈利,出于競爭的需要,各行在出現流動性、資產結構等方面問題時,往往是將已貼現的票據轉貼現到異地,或是再貼現。此外,由于目前中央銀行的再貼現采用的是大區行分配指標的管理,造成一些地區分配到的再貼現規模較小,而相應的票據承兌和貼現業務量卻較大,兩者之間出現了不協調狀況。在再貼現指標較緊的情況下,各地人民銀行一般優先辦理本地的票據貼現,而對外地轉貼現票據進行了限制辦理,人為地制約了票據流通,阻礙了全國性統一商業票據市場的形成和進一步發展。

        (五)商業票據的真實性查詢困難。票據的真實性問題包括二個方面,一是真假匯票問題,二是票據背后是否有真實的商品交易問題。目前由于各行之間缺乏必要的信息溝通,各金融機構之間沒有跨系統的票據信息查詢,同時也缺乏對企業簽發的商業匯票是否具有真實商品交易背景的信息查詢系統,使銀行具體操作人員難以核實票據的真實性,特別是社會不法分子利用高“克隆”匯票的出現,更加大了對票據真偽辨別的難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經營票據市場業務的風險

        (六)發行融資性票據面臨障礙。

        票據市場的主要功能是為企業提供短期資金融通,因此市場的工具應既包括以真實性貿易為基礎的交易性票據,也應包括單純以融通短期資金為目的的融資性票據。從世界其他國家票據市場發展進程看,融資性票據所占比重不斷上升,甚至達到70%~80%。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對票據必須以真實商品交易為基礎的規定,使中國融資性票據的發行難以實現,從而限制了中國票據市場的規模,導致市場缺乏廣度和深度,票據市場為企業提供直接短期資金融通的功能難以充分發揮。

        二、大力拓展商業票據業務的思路

        從當前形勢以及票據市場現狀看,大力發展商業票據業務,尤其是商業承兌匯票,能對商業信用的規范起到助推作用。而且簽發商業承兌匯票的成本較低,銀行能夠通過商業承兌匯票業務操作盈利,通過授予商業承兌匯票簽發資格形成一種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逐步改善信用環境。雖然商業票據業務能帶來多贏的效果,但我國商業票據存在眾多制約障礙,發展尚不成熟,為進一步發揮商業票據業務對經濟的推動作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提高金融機構和企業對發展票據業務重要性的認識。在規范中發展,在發展中規范將是今后我國票據市場建設的基本原則。因此,商業銀行要進一步提高對票據業務重要性的認識,在防范票據風險的前提下,進一步轉變經營觀念,增強市場意識,使票據業務成為一個長期、穩定的利潤增長點,廣泛普及和宣傳票據知識,使企業和銀行認識到商業匯票不僅是結算工具,更是經濟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支付工具、使用工具和匯兌工具,企業要充分發揮通過票據的簽發、背書和轉讓來銜接企業的產銷關系,降低企業資金占用水平,銀行有關部門則要切實改變對企業資金供應方式的認識,提高票據承兌、貼現業務在業務經營中的比重。

        (二)、金融機構聯手培植商業信用,強化信用約束,為票據業務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要改變商業承兌匯票使用少的狀況,必須在企業中樹立起信用觀念。以人行牽頭,金融機構和信譽良好的企業參加,建立金融機構之間的定期通報制度,并將其納入企業信貸登記系統,定期公布相關企業的信用評級制度,加大信用環境治理的力度和公開性,確保信用信息的公開、公正和透明。通過人行和各金融機構成立信用評定小組,采取薦、評價、公示和考核制度,并授予“金融機構重點支持簽發商業承兌匯票資格企業”并定期考核、記錄資信,以此激勵企業信譽感的增強。在培植信譽過程中,一定要注重依托現代化手段消除“信息不對稱”現象,使惡意逃廢銀行債務,有不良票據行為的企業,受到金融機構合力制裁。一旦信用有不良的紀錄,便要給其生活及經營活動帶來極大困難,沒有信用他們寸步難行。同時對隨意延壓、無理拒付行為的承兌銀行,要進行公開曝光,并依法給予處罰,直至暫停或取消其承兌資格。

        (三)大膽創新,積極開發商業票據業務新品種。自2002年來,我國票據業務創新初見端倪,先后出現了民生銀行的票據貼現買方付息,招商銀行的企業貼現回購、商業匯票保證、貸款協議回購等。另外,還有些商業銀行正積極試辦大額票據抵押分拆和融資租賃協議回購等各種金融資產票據化業務。可能預見一旦我國商業本票立法,票據創新必將成為金融業務中最活躍的金融工具。這也符合了票據業務歷來是西方經濟發達國家最具創新功能的金融工具一說。走創新之路提高競爭力,已成為各家商業銀行開拓票據市場業務的“殺手锏”。

        (四)、金融機構要健全和完善內部控制機制。要根據各種票據業務的特點制定嚴密、的管理辦法和操作規程,建立嚴格、明確的崗位責任制,使每一道環節的業務操作都有章可循,有據可查;要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切實杜絕操作風險,同時要加強對制度執行情況的稽核檢查,一旦發現要及時糾正;要加大業務培訓力度,全面提高票據人員的業務素質,減少風險隱患;要將票據業務納入資產負債管理和統一授信管理,立足自身實力安排承兌業務總量規模,盡可能降低來自于承兌人的信用風險。

        (五)、放開貼現利率,實現票據利率市場化,讓商業銀行真正地把商業票據業務作為調整資產結構和改善服務質量的手段。中央銀行應當宣傳再貼現的貨幣政策,并適當下放再貼現的權利,通過對再貼現票據的選擇,體現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和國家的產業政策,以貨幣政策的傳導刺激引導票據貼現業務的開展。同時,要充分發揮利率調節市場的杠桿作用。中央銀行要賦予再貼現率更完整和更有效的,從而實現對社會資金供求的調節。首先,放寬再貼現率的浮動范圍,確定合理的再貼現率下浮空間,這既可增強再貼現的吸引力,又可提高商業銀行收益,調動其辦理票據貼現和再貼現的積極性。其次,推行差別利率,對不同行業的票據和不同信用度企業執行不同檔次利率,利用再貼現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和促進企業改進良好的商業信用形象。商業銀行要主動加大票據貼現業務的力度,以改變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單一信用放款制度,改變對企業資金的供應方式。

        (六)、加強風險彌補意識和風險轉移組織的建設,成立風險共擔組織

        1.成立票據風險基金。信用較好的企業經有關管理部門的資格認定,交納一定比例或數額的資金組成票據風險基金。票據風險基金用于基金參與者發行票據的違約支付,即一旦參加基金的企業不能履行票據義務,即由基金對票據權利人進行補償。基金可以信托方式委托其他機構管理,也可以由企業自己參加、自己管理。票據風險基金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資格認定,確定只有參加票據基金的企業簽發的商業匯票具有安全性,從源頭上保證票據的信用。二是采取一些懲罰措施保證票據的信用。如簽發票據的企業到期違約,不支付資金,基金可在其交納份額中扣除,嚴重者取消其參加基金的資格。各企業為維護自己在基金中的資格,必然會謹守信用。

        2、培育票據市場中介機構,使市場參與者降低尋找成本,提高市場效率。其次,中介機構的存在,有利于形成公平的市場價格。再次,市場中介專業化提供市場所需多種服務,如發行、包銷、承銷各種票券,為企業和金融機構各種短期債權提供各種組合便利,承擔流通、兌付、咨詢等各項與票據市場相關的業務,為市場充分發揮各項功能提供基礎。完善票據市場多元化參與主體。建議由人行牽頭由各金融機構出資(按金融機構票據業務量的大小出資)成立票據中介機構或資信服務中心,對票據業務的各個環節進行有償服務。

        (七)加大商業票據業務投資,提高票據鑒別能力。商業票據具有時空跨度大、資金額度大等特點,容易成為竊取、騙取資金犯罪分子涉獵的目標。商業票據防偽反假除了認真貫徹規章制度外,銀行必須加強商業票據防偽反假的技術措施:用圖形掃描儀或數碼相機采集和積累商業票據信息,建立業務信息庫;積極使用寬帶信息傳遞商業票據業務信息;設計與開發鑒別票面真偽的軟件程序,我們可以參照公安部門采用過的“圖形重合技術”軟件程序,設計與開發應高質量、高速度地跟上票據業務發展需要的軟件,使之成為鑒別票面真偽的技術保障。最后對信息采集、使用、輸出、輸入要有技術上和制度上的管理措施。不同部門的信息交流和使用應由人民銀行作出具體規定,破除行業壁壘,疏通商業票據防偽反假的渠道,讓商業票據業務信息充分合理地發揮使用效應。通過加強商業票據防偽反假的技術措施,形成社會有關行業商業票據防偽反假的信息網絡,堵住假票,防止詐騙,震懾罪犯,共同防范票據風險。

        資料:

        [1]蘇宗祥:《國際結算》(增補本)[M],金融出版社1998年增補第2版

        [2]周駿、朱新蓉、李念齋,《中國金融市場發展報告》(2001)[M],經濟科學出版社

        [3]2002年票據市場發展綜述,《金融時報》[N](2002年12月27日)

        第6篇: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應收帳款融資 融資租賃 杠桿收購

        經濟體制改革以來,我國中小企業創造了社會巨額財富,促進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但資金短缺和融資困難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本文就對中小企業常用的融資方式應收帳款融資、融資租賃和杠桿收購融資作探討與分析。

        一、應收帳款融資

        (一)應收帳款融資定義和方式

        應收帳款融資定義:應收帳款數額較大,造成現金短缺,可以進行抵押或出售來融通資金,即進行應收帳款的融通,使企業及時獲取現金,解決生產經營之急需。

        應收帳款融資的兩種具體方式:

        1.應收帳款抵押。是應收帳款作為擔保品,貸款人不僅擁有應收帳款的受償權,而且還行使追索權當未如期償還應收帳款時,以應收帳款作為擔保品從銀行貸款的公司必須負擔因此發生的損失。

        2.應收帳款讓售。是指借款人將其所擁有的應收帳款賣給貸款人,并且當借款人的客戶未能支付應收帳款時,貸款人不能對借款人行使追索權,而要自行負擔損失。

        (二)應收帳款融資成本和優點

        應收帳款成本有:

        1.機會成本。企業賒銷意味著企業不能及時回收貨款,本可用于其他投資并獲得收益,便產生了機會成本。

        2.管理費用。客戶信譽調查費、帳戶記錄和保管費用、催收費用、收帳費用、收集信息等其他費用構成了管理費用。

        3.壞帳成本。隨規模而成正比例增長的壞帳損失,成為最大風險。

        應收帳款融資的優點:

        1.改善資產負債率。企業既可獲得資金又不增加負債,用所獲得資金來加快發展。

        2.具有非常高的彈性,當銷貨額增加,可將大量的購貨發票直接自動的轉化為資金。

        3.成本相對較低。以應收帳款作為擔保品,良好的客戶的信用狀況,能以較低的利率獲取貸款。

        4.融資時間短、效率高。金融機構所提供的成本較低而效率較高的專業信用審核服務提高了效率。

        5.促使企業加強管理,決策科學化。必須從財務,會計,生產營銷和人事等各個方面完善管理,以良好的信譽和資信為其融資創造條件。

        (三)應收賬款融資的環境建設

        1.建立企業的商業信用

        賣方企業在給予購買方商業信用時,要考慮對方的資信,要使應收帳款有收回的足夠保證。商業信用的建立,根本上要靠企業的盈利能力和成長能力。

        2.建立良好的銀行信用

        我國商業銀行需完善銀行信用,一是應重組國有商業銀行,加大銀行間競爭;二是加強銀行高管人員的資格審查,帶動和提高金融界的信譽;三是建立信用制度,改善金融秩序;四是加大金融立法,加強行業自律。

        3.建立應收賬款融通公司

        融通公司根據信用部門對各企業、銀行每一筆業務的信用評價,考慮風險與收益,決定是否接受企業申請。

        4.建立資信評級機構

        專業的信用評估機構必須調查買方資信和賣方資信,以降低信用風險。

        5.加強應收賬款法律體系建設

        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都得靠法律規范來重建和維持,融通公司的風險要依靠保險法來分攤。

        二、融資租賃

        (一)融資租賃定義和主要特征

        融資租賃定義:融資租賃是指出租人根據承租人提出的規格及所同意的條款,并與承租人訂立租賃合同,以支付租金為條件,使承租方取得所需工廠、資本貨物及其他設備的一種交易方式。

        融資租賃主要特征:

        1.資金運動與實物運動相結合

        以商品形態和資金相結合是融資租賃的主要特點。租賃公司不是向企業直接貸款,而是代用戶購入機器設備,以融物代替融資。

        2.兩權分離及最終轉讓所有權

        在租賃關系存續期間,只發生使用權的讓渡;租期屆滿處理方式有三種:退回、續租、留購。

        3.分期支付租金,超前獲得使用價值

        合同一經生效,承租人就獲得設備的使用權,以而使承租人獲得利益。需要支付的租金,則在租賃期內分期償付。

        4.兼有貿易、投資功能

        融資租賃是將借錢和借物融合起來,具有融資和貿易的雙重特征。租賃公司通過實物的所有權把握了資金的使用方向,成為資本市場上一種有吸引力的投資手段。

        (二)融資租賃主要作用

        1.融資程序簡單

        融資租賃方式由項目自身所產生的效益償還,資金提供者只保留對項目的有限權益,信用審查手續簡便。

        2.拓展融通渠道,降低資金成本

        較早地引進先進技術設備投入生產,從而取得更佳的經濟效益。租金有的可以打入成本而免稅,從而降低融資成本。

        3.防止設備陳舊老化

        承租企業可根據自身需要對短租還是長租、承購還是退還等做出有利的選擇,從而防止設備陳舊老化,避免設備閑置。

        4.避免通貨膨脹損失,防范匯率、利率風險

        在通貨膨脹時設備的價格必然不斷上漲,而融資租賃的租金一般是不變的,,從而避免貶值帶來的匯率風險。采用固定利率的合同而言,可避免利率波動帶來的利率風險。

        5.表外融資不影響企業資信狀況

        融資租賃屬于表外融資,不體現在企業的資產負債表的負債項目中。

        (三)融資租賃風險管理

        租賃經營過程中各種風險的識別、控制和處理,貫穿于簽訂租賃合同、訂貨、運輸、收取租金以至內部的經營管理等環節。

        1.經營風險管理

        經營風險是指由于經營管理因素而造成的對當事人經濟效益產生影響的可能性。對承租方而言,主要表現為經營不善、資金周轉不靈、發生延付或不付租金的行為。在簽合同前,要對項目進行細致、科學的咨詢和調研,規定約束條件和責任條件,將風險降到最低。

        2.信用風險管理

        信用風險是反映租賃雙方各自承擔的因對方不能按時履行合同而帶來損失的可能性。主要表現在出租方不能按時按期保質保量地提供租賃標的物,影響承租方正常的生產經營。承租方在技術談判和設備檢驗中,做到周詳、全面的了解。

        3.市場風險管理

        市場風險是指由于市場價格和需求的變動,使租賃物件預計的經濟效益和殘值收益不能實現的風險。承租人必須對項目的可行性進行深入研究,做好同類產品的調查與預測。

        4.自然災害風險管理

        自然災害包括風災、水災、雷擊、地震等。除了設法進行預防和搶救外,對此風險還可以向保險公司投保不同險別的財產險。

        三、杠桿收購融資

        (一)杠桿收購融資含義及基本特征

        杠桿收購,是指主要通過負債融資來獲得對目標企業的控制權,并從目標公司的現金流量中償還債務的一種企業并購方式。以被并購企業的資產作為抵押,籌集部分資金用于收購。一般情況下,借入資金占收購資金總額的85%~90%,其他分為自有資金。

        杠桿收購融資基本特征:

        1.收購公司用于收購的自由資金的比例一般為10%~15%。

        2.收購公司的絕大部分收購資金為借貸而來。

        3.目標公司實際上將最終支付它的售價。

        4.收購公司除投資非常有限的資金(自有資金)外,不負擔進一步投資的義務。

        (二)杠桿收購融資重要作用

        1.開辟了新的融資方式

        只需要投入少量的資金便可以獲得較大金額的銀行貸款,用以收購目標企業。

        2.收購方只承擔有限的財務風險

        債務融資引起的債務償付由目標公司承擔。收購方除投資非常有限的資金外,不負擔進一步投資的義務。

        3.有利于增強收購方的獲利能力

        一方面,收購者可以通過杠桿收購取得利益;另一方利用杠桿收購有時還可以得到意外的資產增值。

        (三)杠桿收購融資風險控制

        1.經營風險控制

        經營風險是收購公司無法賺取足夠的收入去支付債務利息及其他現金債務的風險。收購公司須有長期發展計劃、很好的經營管理水平、良好的產品結構。

        2.市場風險控制

        市場風險指收購后公司沒有競爭優勢,市場占有率低。收購方須對產品作深入的市場調研,作出準確的市場定位,來鞏固和提高市場占有率。

        3.財務風險控制

        財務風險指收購方缺乏足夠的現金流償還到期債務的風險。收購方需注意在償還收購負債期間,沒有大的資金進行改造。產品應有較為穩固的市場,使收購完成后的現金流量比較穩定。

        結語:每個中小企業從創立就面臨融資,融資將貫穿企業成立、成長、發展和成熟各個階段。通常應收帳款融資應用于企業成長階段,快速發展階段為了擴張生產規模采用融資租賃,杠桿收購融資是企業處于成熟階段擴張與增長的重要方式,是中小企業進行資本運營的核心。企業應根據內部經營管理條件和市場競爭情況相結合采用應收帳款融資、融資租賃和杠桿收購融資。企業每個階段都離不開融資活動,企業的每一次成功的融資活動,都會促進企業上一個臺階,而企業的每一次的跳躍式的發展都離不開成功的融資活動。中國

        參考文獻 [2]王克華,貨幣銀行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

        [3]吳慎之,銀行信貸管理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

        [4]王慶成,財務管理學,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年

        [5]周升業,王廣謙,金融市場學,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年

        第7篇: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的特點范文

        電匯(TelegraphicTransfer,簡稱T/T)是匯出行應匯款人的申請,拍發加押電報或電傳(TestedCable/Telex)或者通過SWIFT(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給國外匯入行,指示其解付一定金額給收款人的一種匯款結算方式。又據其性質,分為“前T/T”(PaymentInAdvance)和“后T/T”(DeferredPayment)兩種。

        所謂“前T/T”,即“預付貨款”,就是賣方在發貨前即已收到貨款,然后,按合同規定的時間內,將貨物發給買方的一種結算方法。所謂“后T/T”,即“延遲付款”,是在簽署合同后,由賣方先發貨,買方在收到貨物后再付款的結算方式。

        顯而易見,“前TIT”,是一種對于出口商較為有利的結算品種。因為,出口商在發貨前就已經收到了貨款,等于得到了進口方的信貸,其出口的風險程度得到了控制;而“后T/T”則相反,是一種比較有利進口商的結算方式,出口商貨款的收回,需要等到進口商收到貨物的一段時間之后,實際上等于出口方給予進口商信貸,出口商需要承擔較大的風險。國際結算方式的選擇從某種程度反映了企業乃至整個地區外貿進出口的特點以及風險偏好。

        國際結算方式的變化已經有著幾十年的歷史。在20世紀60—70年代,世界貿易的85%以上采取信用證方式。進入90年代以后,信用證使用的比例迅速下降,以商業信用為基礎的電匯結算方式比例大幅度提高。根據表1的統計,21世紀初歐美等發達國家的企業使用信用證的比例已經下降到10%—20%,企業的出口結算方式主要采用商業手段,而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信用證使用仍然保持較高的比例,但除中東地區以外,也已經下降到50%以下。

        上海從2002-2007年期間,出口增長率多數年份均高于全國同期平均水平,表現出了良好的上升態勢。在上海外貿出口迅速增長的背景下,通過分析其結算方式的構成,可以反映出上海出口企業的結算特點和偏好。

        表2反映了3種出口結算方式在E海外貿業務中所占比例:電匯占到了50%以上,托收的比例在5%以下,而信用證使用比例介于32%到37%之間,即約1/3。顯然,電匯方式已經成為上海出口結算的主流方式。必須指出的是,上海進出口企業采用電匯的實際比例應該比統計數據還要高出一些,因為根據了解,有部分屬于貿易結算的外匯,由于種種原因,在電匯方式下直接匯入了個人賬戶,而按照銀行統計的口徑,這部分金額無法統計在貿易結算項下。

        上海是全國的窗口,上海外貿結算方式的現狀可以基本反映出我國,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外貿結算方式使用的基本情況。

        二、電匯方式與信用證、托收方式相比較的優勢

        電匯方式之成為對外貿易結算的主流方式是同其具有的優點分不開的。與信用證、托收方式相比,電匯方式具有其顯著的優點。

        1、風險比較信用證方式雖然風險較小,但也并非是一種無風險的支付方式。進口商或開證行可以利用信用證的“軟條款”造成出口方難以履約或單證不符而無法收匯。當市場條件發生變化,市場風險出現時''''甚至可以利用單證、單單“嚴格相符”的原則,以一些非實質性不符點為借口,拒付貨款,逃避付款責任,而出口方還要承擔信用證的通知費、電報費等額外費用。

        托收方式和T/T一樣,也是以商業信用為基礎的。在托收方式下的出口方與銀行屬于委托關系。所以,托收方式下出口方收匯客觀上存在較大風險,如進口方破產或喪失清償債務的能力,出口方則可能收不回貨款。在進口人拒不付款贖單后,除非事先約定,銀行沒有義務代為保管貨物,如貨物已到達,還要發生在進口地辦理提貨、交納關稅、存倉、保險、轉售以致被低價拍賣或被運回國內的損失。在D/A條件下,進口人只要在匯票上辦理承兌手續,即可取得貨運單據,憑以提取貨物,出口人收款的保障就是進口人的信用,一旦進口人到期不付款,出口人便會遭到貨款兩空的嚴重損失。同時托收方式也不利于出口方的資金周轉。在托收方式下,出口方的收匯時間晚于L/C(即期),尤其是D/P(遠期)和D/A方式,更不利于資金周轉。實質上等于出口方向進口方提供了無償的信貸。由于收匯的期限較長,在匯率波動的情況下,出口方還有可能因合同貨幣貶值而帶來損失。

        電匯作為一種商業信用,對出口商雖然具有較大的收匯風險,但在我們出口實際中其風險仍然處于可控狀態。例如,在出口結算方式大多數以電匯方式的情況下,上海保持了較高的外貿出口結匯率,根據上海外匯管理局的數據,2004~2007年的出口結匯率分別為:98.93%,99.03%,100.12%,99.99%,上海出口收匯的壞賬比例最高年份的2004年也只占1.07%,而2007年僅有0.01%,總體上與發達國家差距不大。換言之,對于上海出口企業而言,選擇TFF并沒有增加收匯風險,實際上是增加了企業的貿易機會,從而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

        2、費用比較信用證方式費用較高。信用證的相關費用不僅有顯性費用,而且還有隱性費用。顯性的費用是指與非證結算方式相比需要額外支付的銀行費用,包括開證費、通知費、議付費、電報費、保兌費等。在帶不符點出運情況下,需要支付開證行的不符點費、電報費和單據處理費,一般一個不符點需花費的整體費用在150—200美元之間。隱性的費用是指進口商借用銀行信用需要承擔的資金成本。隱性費用高也是進口商不愿采取信用證支付方式的主要原因。

        在托收方式下,進出口雙方達成D/A方式付款的話,出口方還需要承擔貨幣貶值所帶來的隱性費用,增加機會成本。同時,在D/P條件下,進口人在未付清貨款前,不能取得貨運單據,無法提走貨物,貨物的所有權仍屬出口人,但如進口人到期拒不付款贖單,出口人雖然還可把貨物另行處理或運回來,但需要承擔一筆額外費用及降價處理等損失。電匯方式由于不經過銀行處理單據,其費用相對于信用證要低很多,與托收方式相比較在費用上也有較大優勢,這是人們愿意采用電匯方式的重要原因。

        3、手續和時間的比較電匯方式最大的優點就是匯款手續簡便,速度快,一般3個工作日內可以到賬。而信用證支付方式下,開立信用證的手續繁瑣,銀行力、理程序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工作效率低,且只負責單據表面與信用證嚴格相符,不涉及貨物。而在托收方式下,出口方需要先將貨物和全套跟單匯票通過托收行和代收行交由進口人手中,如果在D/A或是D/P遠期的條件下。出口人還需等到匯票到期日才能拿到貨款,因此在時間上并不占優勢。同時在上述兩種條件下,進口人還要在匯票上承兌,力、理相應的手續,因此在手續上也比較繁瑣。筆者在對上海10多家進出口企業的調查中發現,選擇以T/T為主要結算方式的企業中,有約半數的企業結算期限在0-30天內,其余約半數的企業其結算期限則在90天之內。然而,以L/C為主要結算方式的企業其結算期限均超過90天,由此可見,使用T/T方式可以大大縮短結算期限,從而提高資金的周轉效率,順應了現代物流的要求。

        從以上的比較分析中可以看到,不管是從費用方面還是手續方面,T/T是在這3種結算方式中手續最簡便,速度最快,費用最低,在實際業務執行中其風險也并不大。這無疑是進出口商比較愿意采用電匯結算方式的主要原因。

        三、電匯方式的風險及規避方法

        綜上所述,電匯方式具有匯款手續簡便,匯款速度快,匯款費用低,占用資金少,是國際貿易結算中最便捷的一種方式。然而由于它屬于商業信用,因而仍具有較大的風險。對于進口商而言,在“前T/T”方式下容易產生損失預付款的風險,而對于出口商而言,在“后T/T”方式下容易產生收匯風險。在我國進出口業務中,因采用電匯方式而遭受貨款損失的案例也時有發生。所以,在對外貿易結算中選擇電匯方式時必須注意風險的控制,采用有效手段來降低風險。一般來說,選擇這種支付方式的前提是買賣雙方都具有良好的信用,有良好的合作基礎和經歷。規避電匯方式的風險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利用運輸單據規避收匯風險貨物在裝運港裝船后,出口方通常即可獲得提單等全套運輸單據。但是為了規避收匯風險,除非進口方有足夠的信用,出口方不應立即將正本提單交付給進口方,防止進口方在獲得物權象征的正本提單后,逃避付款責任。出口方的做法是:可以先將提單副本交至進口方,證明貨物已經按照合同規定裝運。在獲得銀行出具的進口方電匯貨款的收據以后,再將正本提單等全套運輸單據交付給進口方。出口方還應該注意的是:在獲得進口方傳真的電匯收據與交付正本提單或指示承運人放貨之間應有一定的時間差,以保證銀行將款項匯出,從而規避進口方在獲得正本提單后立即向銀行撤銷匯款的風險,因此,最穩妥的方法是匯款到賬后再提交提單正本。

        2、通過投保出口信用保險控制收匯風險出口信用保險是在商品出口中發生的、保險人(經營出口信用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與被保險人(向國外買方提供信用的出口商或銀行)簽訂的一種保險合同。根據該保險合同,被保險人向保險人交納保險費,保險人賠償保險合同項下買方信用及相關因素引起的經濟損失。出口信用保險有兩種:一種是承保出口商的國外風險和對出口信貸的保險;另一種是賣方信用保險。

        出口信用保險可以免除買方不付款等所帶來的經濟風險,使出口人的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時不必承擔這些風險帶來的損失,達到推動外貿出口、減少出口企業收匯風險的目的,同時,投保后可提高出口企業信用等級,有利于獲得銀行打包貸款、托收押匯、保理等金融支持,加快資金周轉。出口信用保險公司還可為企業提供客戶信用調查、賬款追討等其他業務。但是,由于出口信用保險的責任范圍是因買方破產、拖欠貨款、拒收貨物等的商業風險和因買方所在國家動亂、或政府法規變動等的政治風險而導致賣方無法收匯的情形。只有當出口業務因這兩個風險導致損失,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才給予賠償,任何因第三方責任而引起的損失均在其免責之列。所以,并非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險即可萬事大吉。

        我們在合理利用非信用證支付方式,投保出口信用保險時還應注意:(1)應充分了解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內部規定的年度保底保額,投保人只要年度投保金額能達到雙方協議規定的要求,對出口收匯有保障的定單(如T/T結算,并已收取定金,且進口國政治穩定)就可以不必投保,以減少保費支出。(2)投保人在投保時應按“保險單明細”如實申報,如有遺漏,應在規定的時限內及時補報;貨物出口后,若要更改收匯方式,應事先征得保險人的同意。否則,一旦出險,相關的損失只能由投保人自己承擔。尤其不能為吸引客戶,而聽信客戶的口頭承諾,擅自改變收匯方式,從而引發收匯風險而得不到保險公司賠償的嚴重后果。(3)合理利用信用保險進行融資業務,即可通過投保出口信用保險而及時得到銀行的融資,從而促進貿易的順利進行。(4)可以利用信保公司發達的業務網絡較全面地調查客戶資信情況,從而避免出現欺詐等難以預料的嚴重后果或不必要的貿易糾紛。

        3、通過選用適當的電匯方式控制風險國際貿易的每一種貨款結算方式都有其利弊,進出口雙方必須權衡利弊,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同時進出口各方也需要做出適度的讓步,以實現利益的平衡。由于電匯結算方式為一般商業信用,企業在使用這種支付方式時,應選擇適當的結算方式,以控制風險。電匯方式按匯款時間分為“前T/T”方式與“后TT/T”方式兩種。在基于商業信用基礎上的T/T方式下,不同的電匯方式下進出口雙方需要承擔的資金和風險是不平衡的。所以,如果在進出口貿易中單純使用“前T/T”方式或者“后T/T”方式對于交易雙方都是不公平的。但是如果在買賣合同下的貸款,50%采用“前T/T”方式,50%采用“后T/T”方式,那么,買賣雙方在資金占用上就處于公平的狀態。從承擔風險的角度分析,由于進口方付款在先,風險略大于出口方。所以,在貿易實踐中,進口方通常以降低預付貨款的比例來減少風險。電匯方式下預付貨款與延遲付款的比例由買賣雙方磋商決定,主要依據雙方的信用度、信任度及資金狀況和談判桌上的實力對比。但是,如果進口方為新客戶且資信度一般的情況下,采用完全“前T/T”方式比較妥帖,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收匯風險。而對于比較熟悉且資信比較好的老客戶,采用“后T/T”方式(如T/T30天或T/T60天)可能更容易被客戶接受。

        摘要:本文論述了電匯方式是當前進出口貿易結算中的主流方式,分析了電匯方式與信用證及托收方式相比的優點,提出了使用電匯方式的風險及規避風險的方法。

        第8篇: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大型商業銀行;國有化;內在經濟決定

        中圖分類號:F830,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9)08-0016-03

        自2008年爆發了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危機后,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先后掀起了大型商業銀行國有化的浪潮。歷來視國有化為自由市場經濟的洪水猛獸的西方主要發達國家不約而同地采取了由政府注資或收購股份的措施對大型商業銀行進行救助,以扼制危機的蔓延。這是暫時的權宜之計,還是歷史的必然選擇?絕大多數專家學者認為這是臨時的過度性措施,但本文從銀行信用的本質、私人資本的逐利性、信息不對稱和防范全球金融市場風險的角度分析后,認為大型商業銀行國有化是一項長期策略,具有歷史的必然性。

        一、西方發達國家政府救助商業銀行的主要措施

        隨著次貸危機演變成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嘯,美歐主要發達國家政府紛紛采取國有化措施對大型商業銀行業進行救助。英國率先于2008年10月8日由政府出資500億英鎊認購商業銀行和房屋貸款機構的優先股;10月13日,英國政府向皇家蘇格蘭銀行、勞埃德TSB和哈利法克斯蘇格蘭銀行注資370億英鎊,將其部分國有化;2009年2月27日,英國政府再次向深陷困境的蘇格蘭皇家銀行銀行注資255億英鎊;2009年3月7日,英國政府在萊斯銀行中的股份從原來的43%上升為至少65%。美國緊隨英國于2008年10月14日由政府注資1250億美元購買美國九大銀行的優先股;11月17日,美國政府再次斥資335,6億美元購買21家美國銀行的股份。德國政府于2008年12月12日向德國商業銀行注資82億歐元;2009年1月8日,德國政府再次向德國商業銀行注資100億歐元,使德國政府擁有了德國商業銀行25%的股份;2009年2月18日,德國通過銀行國有化法案,允許政府在6月30日之前將深陷危機的銀行收歸國有。日本政府于2008年12月19日為銀行股權收購公司(Banks&apos;Shareholdings Purchase Corp,)所發行債券提供高達20萬億日元的擔保,以幫助該公司購買銀行股份;2009年2月3日,日本宣布斥資1萬億日元(111億美元),購入金融機構的股份,以幫助這些機構補充資本。由此可見,商業銀行國有化已成為各國抵御風險、防范金融危機的有效途徑,具有歷史的必然性。

        二、大型商業銀行國有化的經濟必然性分析

        (一)實行大型商業銀行國有化可以提升社會公眾信心

        眾所周知,商業銀行是經營貨幣信用的特殊企業,一旦喪失信用,其經營則難以為繼。從這個意義來說,金融危機是信用鏈條斷裂的極端表現,而此次危機就是破壞信用的典型案例。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對大型商業銀行國有化,實際是以國家信用提升商業銀行信用,恢復公眾信心和抵御金融危機。由此可以推理,社會公眾對商業銀行的信心背后實際隱含的是對政府的信心。

        相對于其他企業,商業銀行經營的特殊性十分明顯,突出的特點是經營高負債性、債權高分散性和股權高分離性,這決定了商業銀行是高風險行業,不能等同于一般企業進行控制和調節,由于其風險破壞性極大,一旦危機爆發,不僅威脅金融體系的安全,而且對實體經濟有很大危害。因此,對大型商業銀行采取國有化不是政府一廂情愿的行為,而是由大型商業銀行在一國經濟金融運行中的特殊地位所決定的。

        一是高負債率使商業銀行天生具有脆弱性,容易引發信用風險。商業銀行依靠對儲戶的高度負債進行經營,對商業銀行而言,如果按照巴塞爾協議規定8%的資本充足率計算,商業銀行的負債率要高達90%以上,大大高于非金融企業負債率。需要說明的是,商業銀行的負債大部分是存款人的錢,對于這部分負債沒有規定商業銀行拿任何資產作抵押,從此角度看,存款人承擔的風險是很大的。人們之所以愿意把錢長期存放在商業銀行,完全建立在對其信任的基礎上。客戶的信任是商業銀行的最大商譽,這些長期、穩定的存款也被稱為“核心存款”,可以被銀行當作長期附屬資本加以使用。在銀行完全私有化的條件下,一旦商業銀行的金融資源配置受利益驅動出現投資風險和流動性危機,這時存款人便不再信任商業銀行,“核心存款”也不再是長期附屬資本,而回歸為銀行負債的本來面目。此時,擠提存款成為規避風險的唯一辦法,貨幣信用危機的爆發也在所難免了。

        二是債權、股權高分散性使得存款人和股東無力約束商業銀行,容易引發道德風險。法律雖然明確規定商業銀行必須保證存款人的利益,但沒有規定存款人如何有效維護自身利益。理論上,存款人的存款相當于對商業銀行的債權,按理存款人可以約束商業銀行的冒險行為,但由于存款人眾多分散,加之信息不對稱,無法組成集體聯盟對商業銀行形成有效的約束。從股權結構上講,由于現代商業銀行股權高度分散,股東對董事會及高級管理人員難以形成有效約束,股東大會的權力形同虛設。在股票期權成為高級管理層報酬的主要來源時,高級管理層從事高風險投資,增加銀行利潤,甚至操縱股價便成為必然之舉,極易引發道德風險。

        商業銀行存在上述巨大的風險隱患,對信用的影響是巨大的。當出現危機后,商業銀行的信用將為零,與信用相伴的存款便有被擠兌,導致商業銀行出現破產的危險。由于危機的傳遞和傳染效應,一旦一家商業銀行經營出現問題。將危及多家甚至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造成經濟動蕩和社會不穩定。此時,政府必須站出來通過注資收購股權等途徑持有商業銀行股份,實施國有化,以國家信用來彌補商業信用的缺失,防范出現擠提存款的風險。雖然這些救助措施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危機的擴散和蔓延,但政府事后挽救的成本是極其巨大的。筆者認為政府應加強對大型商業銀行的事前監督、管理與控制。以合理引導資金投向,緩解商業銀行的脆弱性壓力。

        (二)實行大型商業銀行國有化可以抑制高風險投資

        20世紀90年代美國總統克林頓推動國會通過金融服務新法案以來,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紛紛放寬金融管制。金融管制的放松極大地刺激了金融工具的創新,債券遠期、外匯遠期、外匯掉期、利率互換、遠期利率協議、貨幣掉期等金融衍生產品應運而生,虛擬資本的交易規模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虛擬經濟越來越脫離實體經濟而呈現相對獨立的自我循環,金融穩定也隨之失去了社會最終產品支持的物質基礎。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平均年增長率僅為3%左右,國際貿易平均年增長率為5%左右,但國際資本流動卻增加了25%,全球股票的總

        價值增加了250%。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統計,2000年全世界虛擬經濟總量是160萬億美元,其中金融衍生品年末余額約95萬億美元,股票債券存量約65萬億美元,是全世界GDP總和的5倍:全世界虛擬資本每天流動量是2萬億美元左右,大約是世界日平均貿易額的50倍。在此背景下,為獲取高額利潤,商業銀行逐漸由傳統的存貸款業務向中間業務和表外業務發展,開始大量投資于高盈利的金融衍生產品。通常來講,兩倍的杠桿率(即資產/資本)就已經非常高了,而商業銀行投資的金融衍生產品的杠桿率卻往往高達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使得交叉性金融風險大大增加。盡管從理論上講單個金融衍生產品具有規避風險的功能,但總體上看,風險并沒有消失,而是轉移到金融市場,并通過金融工具的杠桿率加倍放大,使得整個金融市場面臨更大的系統性風險。

        政府從宏觀經濟的角度要求商業銀行的安全運行,避免高風險,但商業銀行作為微觀經濟主體,在資本逐利本性和利潤最大化目標的驅動下,會樂于冒風險投資于高杠桿金融產品,因此,商業銀行本身不具有抑制風險的內部機制,這要求政府必須加強對商業銀行的監督與管理,從而蘊含并體現了國有化性質的一個側面。

        (三)實行大型商業銀行國有化可以一定程度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

        商業銀行蘊含的巨大風險要求政府加大對其監管力度,但由于信息不對稱,監管機構不可避免地面臨來自于商業銀行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使政府監管的效果大打折扣。

        在監管實踐中,商業銀行處于信息優勢的一方,他們作為微觀主體在追求自身利益時難以顧及銀行業整體利益。為了維護其自身利益,會故意對報送資料或報表進行篡改。有意隱瞞高風險投資問題,導致監管者不能及時識別、發現問題。首先是逆向選擇問題,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商業銀行在接受監管時,對監管當局提供的信息報告不真實,使監管當局監管難以達到預期目的。目前商業銀行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信息披露不真實,填報的數據隨意性很大,監管當局匯總得出的數據真實性大打折扣。由于信息不對稱,監管當局難以及時、準確地發現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處理金融風險的成本很高。其次是道德風險問題,中央銀行是銀行的銀行,在金融監管中充當最后貸款人,當銀行流動性危機爆發時可進行緊急救助。中央銀行參與救助,不僅僅是扮演最后貸款人角色,更重要的是清除因集體行為的非理性造成的金融恐慌。但是中央銀行的這一舉措有可能削弱市場懲戒的約束機制,助長道德風險。

        監管當局對商業銀行外部監管的失效要求國家通過國有化加強對商業銀行的內部股權約束,實現外部監管向內部監管的轉化,從而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增大對商業銀行的監管力度,增強對董事會和管理層的約束機制,從而抑制商業銀行的高風險投資沖動,避免銀行的負外部性,同時把商業銀行的經營目標與國家宏觀調控目標結合起來,以實現銀行經營穩健與國家經濟增長的“雙贏”。

        (四)實行大型商業銀行國有化有利于抵御全球金融市場風險

        在社會資源逐步向全球化配置轉化的情況下,企業的資金、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開始逐步跨國界、跨地區流動。這種經濟一體化趨勢在給企業帶來前所未有機遇的同時,也帶來很大的經營風險,從而使商業銀行的信用環境惡化,借貸風險加大。尤其在金融全球化的特殊背景下,一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受外部的影響更大。此時,單個銀行的資本難以抵御全球金融市場風險,雖然存款保險制度能夠一定程度上起到保護公眾利益的作用,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信心問題。在市場存在缺陷時,必須借助政府“有形的手”,通過國家控股的方式增強銀行的信用,維護公眾信心,以抵御巨大的國際金融市場風險。

        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亞洲國家的金融市場化程度較低,銀行的商業信用不發達,銀行國有化程度普遍較高,也正因為此,亞洲國家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機中受到的沖擊相對較小。如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經受住了此次危機的考驗,表現出強大的抗風險能力。據2009年2月9日《德國法蘭克福匯報》報道,在全球銀行市值排行榜前十名中,中資銀行占據了四個位置,其中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高居三甲。就全世界范圍看,國有銀行制度非常普遍,拉?波特(La Porta)等的研究表明,盡管自1970年以來,政府在銀行的所有權比重在逐步下降,但下降的幅度比主流經濟學家所預期的要小得多。即使在許多銀行剛剛完成私有化的1995年,全世界政府對銀行的所有權的平均比重仍為41.7%,即使排除前社會主義國家,也達38.7%。

        三、結語

        第9篇: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信用證;特點;風險原因;法律防范

        世界市場的不斷開放、國際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貿易金額的不斷上漲、貿易方式的不斷復雜使得國際貿易活動中的不穩定性因素越來越多,相伴隨而來的貿易風險也原來越嚴重。因此,效率高、風險低的支付方式成為國際貿易規避、防范風險的一種新型趨勢。信用證憑借其較高的安全系數和穩定的安全性能,逐漸吸引了外貿企業的青睞與關注。

        1 認識信用證的特點及內容

        作為一項具有國際貿易結算功能、融資功能的法律要約,信用證是根據申請人的要求,由銀行向受益人開立的一種有條件的書面付款保證。即當銀行收到收益人所有符合信用證規定的單據時,及時對收益人履行付款的責任。所以說,信用證結算是以銀行信用為依據進行的。

        1.1信用證內容

        第一,信用證的種類、性質、編號、金額、開證日期、有效期及到期地點、當事人的名稱等對信用證自身的說明。第二,出票人、付款人、以及出票條款等匯票信息。第三,名稱、單價、規格、品質、包裝、數量等貨物信息。第四,裝運港、目的港、運費應否預付、可否中途轉運等運輸信息。第五,單據的種類、內容、名稱、份數等單據信息。第六、基于進口國或地區的政治、政策、文化、經濟、社會等變化制定的特殊條款。

        1.2信用證的特點

        信用證支付方式下,銀行以自己的信用、信譽履行第一性的付款職責,對收益方作出的付款保證。因此可以說,信用證支付方式下,商業信用的不穩定性被銀行信用的穩定性所取代,外貿交易的危險性因素和付款的不確定新因素被大大減少,無論是對于出口方,還是對于進口方都具有巨大的利益保障作用。

        以貿易合同或相關合同為基礎建立的信用證在成立之初,便不再附屬于合同制約,而成為獨立于合同之外的一項法律契約。銀行在履行付款職責的時候,不受貿易合同的制約,與合同無任何關系,信用證條款是信用證的所有當事人辦事的唯一依據。所以,信用證與產生它的貿易合同之間是互不相關、相互獨立的關系,信用證是銀行付款的唯一憑證。

        信用證業務是不牽扯技術服務、貿易行為、貨物的,以單據處理為根本的,標準的的單據買賣。銀行在處理信用證業務時只看收益人提供的單據信息是否滿足信用證各個條款,不對貨物質量情況、貨物遺失情況、貨物到達時間、貨物規格等具體貿易行為負任何責任。也不對單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合法性、合理性、負責。但是,銀行必須謹慎審查單據信息,保證單據信息與信用證各項條框相符合。

        信用證的內容和信用證的特點決定了信用證是一種效率高、安全性強、風險指數小的國際貿易支付方式。因此,才越來越在國際貿易和大宗貿易中獲得外貿企業的青睞與重視。但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從另一個方面來講,也正是信用證這些獨特的性質,導致了其信用欺詐風險的存在。

        2 常見的信用證風險種類及原因

        2.1跨境使用的法律風險

        銀行在信用證業務中首要考慮的風險便是進出口國家管制風險、公司出現的國有化風險、政權更迭風險、外匯強制結匯和售匯風險等跨境使用的法律風險。由于進口方和出口方位于不同的國家、地區,商業銀行在執行信用證業務時不得不將上述風險考慮在內。否則的話,企業內外部經營風險將會給商業銀行帶來沉重的打擊。輕則,出現嚴重的資金虧損;重則,銀行被迫面臨關門破產的境地。除此之外,有不法企業抓住進口方與出口方處在不同國家、地區的空子,借助地區差異的便利,趁火打劫,進行信用證敲詐。而對跨國信用證欺詐行為的民事追究往往耗費多、難度大。因此,受害方大多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2.2當事人風險

        當事人風險是商業銀行在信用證業務中面臨的直接風險。當事人風險又包括信用風險和道德風險。銀行風險的大小受進口方、出口方的信譽能力決定。雙方信用等級較高,則還款能力較強,銀行收回信用資金的概率越大;反之,資金回收存在難度。

        2.3機制風險

        最令銀行頭痛的風險便是機制風險。由于銀行對商業貿易行為不負責任,在信用證業務中也不對基礎貿易進行審查,只對受益人提供的單據信息做審核,很多不法企業會利用信用證偽造的方式通過銀行的審核,渾水摸魚、騙取融資,造成商業銀行大量資產流失。

        2.4法律執行風險

        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正式的信用證法律文件,因此,在信用證的法律規定上,存在著擔保法與時代要求不相符合、擔保法與信托法矛盾、信托法律不規范的問題。例如,擔保法與信托法就進口押匯事項就存在相互包容的關系。對于“商業銀行對信托收據中的貨物到底是享有占有權利,還是只享有抵押權利,或是只享有質押權利”這一問題至今得不到統一。由于商業銀行抵押權利方面至今存在異議,不同商業銀行在信用證業務的實踐中有不同的看法,也就無法得到法律對其權益的真正保護。

        3 探討信用證風險的法律防范措施

        3.1對進、出口公司所處的社會環境做整體了解

        由于信用證業務中涉及的進口方和出口方以及商業銀行紛紛處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商業銀行要想規避信用證風險首要的任務就是對相關國家、地區的政治、經濟、國家政策等可能存在的法律風險做一個整體、全面的了解。在進出口企業提出信用證融資申請時,商業銀行一定要針對申請公司的政治、經濟法律環境做出謹慎的評估,提前把握可能存在的法律風險。

        在實施信用證融資的打包放款時,商業銀行必須得在調查開證行的信譽指數的基礎上,再決定是否接受融資申請。另外,要在對出口方所在國家、地區環境信息、未來走向進行數據掌握和態勢判斷后,做出科學謹慎的融資風險預測,在此基礎上,再決定到底能否對其提供融資。

        3.2了解進、出口公司的信用情況

        商業銀行是信用證交易中的融資供給方,要想規避、防范信用證帶來的風險,就必須根據進出口方所在國家、地區的法律環境,借助安全、可靠、專業的資信調查機構,對信用證融資中進出口方的信用情況展開必要分析和評估,并根據調查結果建立持續、動態的資信數據庫和資信評估系統。除此之外,要建立健全授信管理機制,要嚴格監管滾動授信的資信變化與風險變化態勢;密切關注一次性授信中授信前后是否保持一致;建立授信差異評估體系,制定、完善行之有效的預防措施,確保融資資金的可靠。

        3.3提高商業銀行從業人員從業素質和風險規避意識

        從事信用證增融資業務的商業銀行業務員要提高法律意識、風險規避意識和自身的從業素質。要積極參加業務能力培訓活動,不斷掌握最新的信用證風險規避措施,不斷學習信用證融資業務知識,以減少信用證欺詐風險的發生概率。在信用證設立之初,從業人員就應該樹立對融資申請人資信等級和信譽的審核意識,嚴格審查申請人的信用指數,授予其與信用指數相符合的資信等級。應該提高信用等級低的客戶的保證金比例,要求其出具擔保人證件,以降低信用證風險發生的概率。在辦理信用證承兌時,從業人員一方面要嚴格審查單證,高度重視“軟約束”,另一方面,要保證充分掌握開證行的資信狀況,確保議付資金交易安全可靠。一旦發現可能存在信用證欺詐風險,或者有欺詐嫌疑時,必須立即向人民法院提交申請證據,通過止付禁令減少信用證欺詐風險帶來的融資損失。

        3.4信用證欺詐風險發生后實施法律援助和法律救濟

        當信用證欺詐行為已經發生,但還未造成欺詐后果、未帶來融資損失時,一方面,進口方可以向商業銀行提出拒絕支付申請;另一方面,商業銀行可以向人民法院提交禁付令,凍結相關融資支付。當信用證欺詐行為已經帶來融資損失后,受害方可以依據買賣合同,按照法律救濟途徑,向人民法院匯報信用證欺詐事實,提出相關民事訴訟或者刑事訴訟。由于目前很多信用證欺詐案件不能夠在刑事訴訟中附帶民事訴訟,所以必須要借助國際立法和司法協調,從民事和刑事兩方面追究,并嚴懲信用證欺詐違法行為,挽回信證欺詐帶來的財產損失。

        信用證本身只是一種靈活性與穩定性同時存在的融資工具,在貿易實踐中必須要按照實際情形,靈活安排。在開立備用信用證時,我們只需要對信用證中規定、表明的款項進行確認就可以,而不必要對基礎商業貿易情況進行確認、負責。受益人只要提交一張與信用證相符合的單據,即可要求商業銀行資金支付。除此之外,國際貿易常處于不斷變化的情形中,國際金融環境也是激烈動蕩的,因此,無法及時歸還開證行的融資成為一個廣泛存在的問題。鑒于此點,司法層面彈性空間十分有限,有時會將在民事訴訟范圍內可以解決的問題,擴大性的定義為刑事犯罪,而一旦民事侵權上升為刑事犯罪的話,將會對雙方國際貿易的穩定發展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同時也制約了商業銀行信用證融資業務規模與實力的擴大。人民法院在審理信用證欺詐案件時,必須要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保持信用證機制的貿易積極性,控制或避免越過信用證獨立性的履行或爭議,降低對商業銀行和貿易雙方的財產損失。

        【參考文獻】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在线亚洲精品国产二区欧美 | 亚洲午夜精品A品久久 | 日本精品在线不卡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视频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国产另类 | 中文字幕乱偷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