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課堂教學的核心范文

        課堂教學的核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課堂教學的核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課堂教學的核心

        第1篇:課堂教學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維能力;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23-225-01

        小學數學中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小學低年級學生正是智力開發的高峰期。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特別重視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培養。教育家贊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學中要始終注意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和創造性”。下面根據我的實踐經驗,談一下學生數學思維培養的方法。

        一、激趣法,促進思維發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為興趣是主動學習的動力,是思維的動力。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可見興趣對智力的開發是重中之重。激趣法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有以下建議。

        1、創設情境激趣,發展形象思維

        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故事、游戲、現實生活場景都是他們最容易接受的學習方式。通過有趣的喜聞樂見的場景引入課題,可以牢牢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仿佛自己進入了故事情景中,不由自主地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欲望,給以下的思維以強動力。

        2、數學教學生活化

        數學教學應該聯系生活、貼近生活現實,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會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把教學內容附著在現實的背景中生活化呈現,讓學生在這種情境中嘗試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同時增強其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發展思維能力。

        二、加強學生的實踐操作,促進思維發展

        “手是腦的老師。”小學生學習數學是與具體實踐活動分不開的。重視動手操作是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數學能力最有效途徑之一。新教材特點之一是重視直觀教學,增加了學生的實踐活動和動手操作內容。為此,操作活動成了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低年級教學更是如此,在操作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是每節課的核心。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為思維的工具和鏡子。” 通過學生親自操作,不僅能使學生獲得知識更容易,記得更牢,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創建和諧的教學氛圍,促進思維發展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的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心靈的接觸。師生間情感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教學效率,教學是在知識線和情感線相互作用下完成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的氛圍、良好的心境可以使聯想活躍、思維敏捷,可以激發創新意識,熱情是進行創造活動的心理動力,能充分調動和有效地組織智力因素。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努力營造自主學習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用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

        四、教學中加強學生合作交流,促進思維發展

        古人云:“學無友則孤陋寡聞。”合作學習能最大限度地促進自己和他人的學習。學生通過相互討論、啟發、幫助、協作,各抒己見、大膽設想、大膽探索等。從中發現不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合作學習不但可以培養學生團結合作、溝通與交流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激發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低年級學生從小就要學會合作交流,這樣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有利于學生智力的發展。如:在教學一年級圖畫應用題時,先讓學生小組合作,互相說明圖意,研究算法,哪組的算法多,哪組奪得紅旗。學生開始是你一言我一語或一人說其他聆聽。過后進行激烈的爭論,一方要說服另一方,可謂唇槍舌箭。最終達成協議出現了多種算法。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發言可以激起聽者產生廣泛的聯想,通過互相補充,互相提示,互相激勵,學生的思維之間產生了碰撞,激發了對數學內容的深化理解,同時思維得到了擴展。在對其他同學的思路進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斷的過程中,使自己的理解更加豐富、全面。同時,學困生在與小組同學的交流中,得到了幫助,能力得到了提高。最后,我還讓學生自己畫圖編一道應用題,在小組中互相交流解答。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合作能力、思維能力進一步提高。

        五、注重設計開放性題,促進思維發展

        課堂開放性是《數學課程標準》對教學改革的主要標志。開放性試題可以促進學生更深層地思考所學知識,有利于擴大學生思維空間。新教材很注重開放性題目的編排,如例題既讓學生填出過程,又讓說出不同的想法和算法,非常注重學生求異思維的培養。我在教學中很好地利用了這些內容。

        在教學第二冊《解決問題》這節課時,電腦出示小精靈聰聰帶領同學們去公園玩的場景,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然后,讓學生觀察圖上的小朋友給大家帶來了什么問題。學生解決后,我說:“同學們,你們敢和圖上的小朋友比一比嗎?看誰的問題提的好、提的多、解決的對。”同學們個個興趣盎然,精神十足。一會就提出了八九個不同的問題,并得到了正確的解答。等到第二個場景時,學生竟提出十幾個不同的問題,解決問題的速度也加快了。意想不到的活躍場面令我興奮。放開學生的手腳,讓他們盡情地想象,盡情地說出自己的偉大發現,盡情地享受成功的快樂,將會再次激發他們的數學思維,再次發現數學知識的奧妙,熱愛數學的激情也會不斷攀升。

        第2篇:課堂教學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課堂教學;核心價值;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03-0069-01

        【作者簡介】辜偉節,江蘇省揚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揚州,225009)院長,江蘇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

        出于對邗江中學課程教學改革歷程的全面了解,并為以袁昌華校長為首的教師團隊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變革實踐的探索精神所動,現對邗江中學校本探索的主題進行粗淺評說。

        一、倡導“自主?導學”:體現課堂教學變革的核心價值

        1.課堂教學變革的“戰略”價值取向。

        從袁昌華校長的主題介紹中可以悟出:學校提出“自主?導學”的課堂教學是“基于對教育現狀的反思和重構學校教育的迫切愿望”,“從立德樹人的高度”,“通過對校本化課程教學結構體系和課程管理制度整體優化”,體現了學校開展新一輪課堂教學變革的戰略思維。具體表現為:一是明晰了自己的教學主張,即基于“成長教育”的“人”的主體地位的落實;二是建構了自己的課程體系,即包括了“教室”“校園”“社區”三位一體的“大課堂”課程體系;三是創生了自己的課堂教學,即凸顯了“自主?導學”的教學指向和富有校本特色的課堂形態。

        2.課堂教學變革的“生本”價值取向。

        “自主?導學”的課堂教學理念,與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核心理念完全契合:“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突出了“以生為本”的核心價值。實際上是高中新課程實施以來學校提出“道德課堂”建設,旗幟鮮明地主張讓學生“過有道德的學校課堂生活”并進一步深化落實,體現了“合道德”的、堅持“生本”立場的課堂教學價值導向:更加關注學生的課堂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更加關注學生的課堂主體參與和情感體驗,更加關注每一個學生的課堂活力彰顯、尊嚴和可持續發展。

        二、建構“自主?導學”:聚焦課堂教學主體的核心素養

        1.學生自主學習的核心素養。

        邗江中學基于“成長教育”的理念,堅持以“蓄德?修能?日新”校訓進行價值引領,從素養角度出發,要求所有學科都應該在培養學生素養中發揮作用,把學生的文化學習過程,視為其智力發展與道德成長的過程。在建構“自主?導學”的課堂教學中,率先啟動了“多元交互式”課堂教學評價,聚焦學生自主學習素養的具體核心行為:傾情參與、互動共學、優化方法、持續投入,探尋學生自主學習要素和學習品質要素,建構更為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維度與價值體系。

        第3篇:課堂教學的核心范文

        林堡學區王辛莊小學 張素芳

        2月3日我參加了“如何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研活動,在教研中各位老師各抒己見談自己的想法和實踐經驗。我從中學到了很多,也認識到要想打造高效益的課堂,要從以下幾方面來落實。

        一、做好課前充分準備。

        有效的教學,始于期望達到的目標。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我們首先要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深刻理解教材的重點、難點,應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和有利于學生做探究為原則,選擇實驗操作的材料,設計恰當的課堂形式。教學內容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我們利用導學案的優勢指引學生自己去找適合課堂中所需要的實驗材料。對于學生不常見的比如像《細菌和病毒》這樣的課,我們可以利用課件來輔助學生學習。不同的學習內容我們要設計恰當的課堂形式,讓學生貼近科學,不感覺生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改進科學探究措施,保證有效課堂。

        增強課堂教學中的探究性是實現科學探究教學、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攻堅戰。如何通過有效的教與學的手段促進學生科學探究力發展的措施尤為重要:一是依據探究程序,明確課堂探究的重點。探究教學的一般過程是“形成問題——建立假設——制定研究方案——檢驗假設——作出結論——交流評價。”雖然不必環環緊扣,或在一節課中讓學生經歷所有的步驟,但內在的程序不能顛倒;二是保證學生有充裕的探究時間。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學生需要有時間提出問題、有時間作出各種猜想、預測、假設、需要有時間進行設計方案、計劃、實驗、需要有時間進行表達與交流、需要有時間相互評價……與此同時,教師應合理分配時間,規劃好小組學習、個別學習和師生互動學習的時間之比,策劃好每一單位時間學生做什么、學生有什么問題、教師從哪里入手予以幫助和支持。三是把握好探究的開放度,實現由扶到放。實際上,學生不可能一開始就能獨立從事探究學習,年齡越小越是如此,學生的探究與教師的大量指導是分不開的,它的開展需要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

        另一方面,我們應引導學生抓住主要的問題進行探究、步步為營層層深入、把一堂課的重點定位于探究的某一環節上,教師倡導“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因勢利導,及時疏導學生思維盲點,促使學生的思維泛起層層漣漪,教學一步一步推向,最終達成理想的目標。

        三、課堂中要培養合作探究的協調性。

        新課程理念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教師在剛開始,就要重視學生科學學習常規的養成,讓學生討論制定探究、合作、交流等各種活動的規則,讓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有章可循;做到細致入微,放手而不是放任,自主而不是自流。

        1、不過分強調合作,提倡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必須建立在個體思考的基礎上,否則往往會產生個別思維活躍的學生包辦或掩蓋了其他同學,“陪客”現象自然產生。課堂中能夠自主探索解決的問題不一定要合作探究。如:小游戲活動時,讓學生獨立思考,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潛能。

        2、小組合作探索中,既要分工又要合作。

        首先要有分工,小學科學強調分工,這有利于探究活動的有效性。分工中要有必要的合作,在探索中“觀察結果”應該是每一個學生共同的任務,也是第一任務,是建立在個體任務之上的。

        第4篇:課堂教學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初中數學 課堂教學 問題 設計 探索 創新

        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是新時期數學教學的主要目標。以問題方式所展開的教學可以較好地體現學生的認知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極大地培養學生探索和創新能力。通過以問題為核心的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體驗探索樂趣,這會使學生對數學知識體系有更完善的了解,使課堂更鮮活生動,使學生的能力能更有效地提高。現就初中課堂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問題設計談談自己的做法和想法。

        1.結合教學內容,再創造問題的設計

        教師在數學教學中,盡量使數學貼近生活,從生活需要出發,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就在生活當中,對數學產生一種親切感,自然對數學產生興趣。

        人的思維過程始于問題情境,問題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其求知欲與好奇心。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若能結合教學內容,捕捉“生活現象”,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往往能激起學生對新知學習的熱情,拉近學生與新知的距離,為學生的學習作好充分的心理準備,讓學生親近數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講“全等三角形的識別”時,我是這樣創設問題情境的:張阿姨家的衣櫥上鑲有兩塊全等的三角形玻璃裝飾物,其中一塊被打碎了,大家能否想想辦法,幫助張阿姨到玻璃店配一塊回來,怎樣配出合適的玻璃?

        這一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提出后,立刻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和解決問題的欲望,同學們各抒己見:

        A:把另一塊好的玻璃取下來,拿到玻璃店去配一塊完全一樣的玻璃。

        師生共同分析并達到共識:此法可行,但比較麻煩,且不安全。有無其它簡便、安全的方法?

        B:測出好的這塊三角形玻璃的三條邊、三個角,把這些數據告訴玻璃店的工人師傅即可。

        師生共同分析其可行性(三條邊、三個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肯定其簡潔性、安全性。

        在此基礎上再提問:現在要測6個量,能否少測幾個量呢?

        學生議論紛紛,我把他們的各種想法一一羅列在黑板上,這樣羅列后顯得有點凌亂,啟示學生按所測量的個數分分類,這樣既涉及到了數學中的分類思想,又為后面的按條件個數討論做好準備。

        這種問題的呈現、產生,設計一個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應用問題,是人們在生活和勞動實踐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使問題轉化為能讓學生用已有的知識解決的新觀念。

        在二次函數最值問題的教學中,每人發一根0.1米長的鐵絲,彎成一個矩形,相互比較矩形的形狀是否相同。怎樣彎可使矩形面積最大,通過這個實踐活動,學習建立二次函數及討論最值問題的數學方法,得出正方形時面積最大。彎成矩形的三邊,另一邊靠墻圍成一個矩形,怎樣圍面積最大,通過這個實踐活動,進一步熟悉二次函數最值問題的方法。彎成直角三角形的一個直角和兩條直角邊,比較不同的彎法,問怎樣的彎法可使鐵絲的兩端距離最短,(即斜邊最短)。進一步形成數學思想方法的縱向遷移,從而掌握二次函數最值問題的應用技能。

        再創造問題的設計是與課堂教學的觀念緊密相聯系的。著名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曾指出:“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工作。”遵循這一原則,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就是要改變長期以來學生上課聽教師講,死記硬背公式、法則,照搬照套例題,不去探究為什么、從何而來的教學模式。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再創造問題的設計。與傳統教學手法不同的是,設計的問題是完全要求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嘗試,引導學生去探究。上例中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轉化為能讓學生用已有的知識解決的新觀念。傳統的教學過程是將復習舊知識作為每一堂講授新課的第一環節,至少有兩個弊端,一是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是許多新舊知識之間并沒有非常清楚的界限,在實踐中當人們遇到無法解決的新問題時,才會想到如何與已經掌握的知識建立起聯系。這樣,不符合認知規律,也不利于學習能力的提高。所以,圍繞教學目標,將整個教學過程轉化為讓學生發現問題,要求學生從自己已有的經驗中尋找聯系,進行比較和辨別——發現規律——形成遷移。再創造問題的設計,正是體現了這一過程。教師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有利于學生參與認知的教學環節,把概念的形成、方法的探究、結論的推導、公式定理規律的歸納過程充分與學生一起分享,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自己探究和發現的過程,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認知的主體,增強求知欲,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2. 設計問題序列,形成新技能,培養學生思維品質

        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對一組平行線(三條)截兩條直線,可畫出幾種不同的位置關系,讓學生探索,并畫出圖形。在以上各種不同情況下寫出成比例線段的關系式,從而得出結論。平行于三角形一邊的直線與三角形的另兩邊(可兩邊延線)相關,能否用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得到線段成比例,在形成技能的過程中,教師要設計良好的問題序列,讓學生趣味盎然地去發現規律,在有限的時間內更快更好的形成技能。教師設計的這些問題序列,目的不僅僅在于讓學生比較容易形成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在于給學生一個榜樣。

        又如,教材中關于“角平分線的性質”意在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及聯系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后歸納得出,而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我發現有些同學會做、會畫,卻不能很好地用數學語言表述出來。為此一上課我就引領學生復習回顧了“點到直線的距離”的定義,為其用數學語言表述角平分線性質奠定基礎。

        當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在形成新技能時需要尋找與原有技能之間的結合點,更好地記憶和運用知識的技能,必須對它們進行歸納和整理。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設計這些問題序列,是為了再現人們學習和認識的過程:從簡單到復雜,從已知到未知,從零碎到完整,從具體運算到掌握規律,從而培養學生思維品質。

        3. 開放式的問題設計,增強學生探索和體驗,享受數學美

        人是否能適應社會,關鍵在于其能否發現、識別和處理各式各樣的問題。人畢生所面臨的種種實際問題絕大多數是不能簡單地照搬照抄書本知識便可解決的。課堂教學中能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得到發展,關鍵還是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要提高學生的分析性思維,就應多給他們提供分析、評價、解釋和比較事物的機會;要提高其創造性思維,就應多提供創新、發明、想象和猜想的機會;要提高其實踐性思維,就應多提供運用所學,利用條件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以問題為核心的教學,需要教師在這種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精心設計問題,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對話。教師要營造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條件。從時間上,要加大學生的自己支配和獨立思考的時間;從活動上,既要有讓學生表達的機會,也要有讓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機會,還要有讓學生討論和質疑的機會。

        第5篇:課堂教學的核心范文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是學習的催化劑,它對學生的學習有著神奇的內驅動作用,能變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可見,數學教學必須把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首位.

        學生原本對客觀世界就有濃厚的好奇心,數學教學應該努力把學生的這種好奇心引導到探索事物的數量關系上來,把這種好奇心轉化為學習數學的興趣上來.關于激發學習興趣的話題是一個古老但又“長青”的問題.許多心理學家、教育專家、教學名師等對此都有自己的見解,提出了很多激發學習興趣有效的方法.

        例如,可以通過列舉應用數學的實例,讓學生了解數學的價值,知道數學具有廣泛的應用性,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工作息息相關.特別是在今天,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幾乎可以把任何信息數字化,包括文字信息、行為信息、情感信息和圖像信息.如網絡查詢、電視圖像、手機信息、心理測量、身體掃描等.這樣可以讓學生看到數學內在的本質和自身的魅力,從而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筆者認為,引發興趣最主要的在于教師的教學方法.從這個角度講,教師要在教學設計上狠下功夫,如選擇新穎有趣的學習材料,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創設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采用講故事、做游戲的方法,帶領學生解決某些帶有挑戰性的問題等等都是很有效的.

        實踐證明無論采用怎樣的方法,只要能引發學生持久的樂學,課堂教學的效率就會不斷得到提高.有的教師在學習列方程組解應用題前,用下面的問題作為引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案例1自行車輪胎報廢問題.

        一個自行車輪胎,若安裝在前輪上,則行駛5000千米后報廢;若安裝在后輪上,則行駛3000千米后報廢.如果行駛一定路程后交換前、后輪,使一對新輪胎同時報廢,那么最多可行駛多少千米.

        學生甲:最多可行駛8000千米;

        學生乙:最多可行駛4000千米.

        還有很多學生無從入手.

        教師要抓住時機,告訴同學們學生甲、乙的答案都不對.為什么呢?只要學習了列方程組解應用題的知識后你們就知道答案了.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高了,學習注意力也集中起來了,教師開始了新課的學習.

        事實上,本題應該這樣來解:設每個新輪胎報廢時的總磨損量為k,則安裝在前輪的輪胎每行駛1千米的磨損量為k5000,安裝在后輪的輪胎每行駛1千米的磨損量為k3000;又設一對新輪胎交換位置前走了x千米、交換位置后走了y千米,分別以一個輪胎的總磨損量為等量關系列方程,得

        kx5000+ky3000=k

        ky5000+kx3000=k

        方程組的兩邊相加,得k(x+y)5000+k(x+y)3000=2k,從而可得(x+y)=215000+13000=3750(千米).

        故,自行車的一對新(前后)輪胎最多可行駛3750千米便能同時報廢.

        事實上,成功的數學教育無不是建立在學生對數學極大的興趣基礎之上的.有興趣的學習活動,一定會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效率.我們在與一些教師的座談中,經常聽到老師抱怨學生不“喜歡”數學、學習效率低的“聲音”.其根源或許就是因為學生沒有學習數學的興趣,從這個角度講學生不“喜歡”數學、學習效率低的原因在教師而不在學生.因此,教師應在研究教材與學生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進行“二次加工”,結合具體內容創設必要的教學情境,利用有效的學習機制和教學手段,營造高效的學習氛圍,徹底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實現學生由“苦學”、“厭學”到“樂學”的轉變.

        2引發學生進行數學思考

        對于數學思考,《標準》分以下四點進行了詳細的描述:(1)建立數感、符號意識和空間觀念,初步形成幾何直觀和運算能力,發展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2)體會統計方法的意義,發展數據分析觀念,感受隨機現象.(3)在參與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綜合實踐等數學活動中,發展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能力,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4)學會獨立思考,體會數學的基本思想和思維方式.

        上述四點是數學課程在“數學思考”方面應達到的目標.前三點是從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四個領域來闡述的,后一點是概括的闡述.它向我們指出了“數學思考”這一方面課程目標希望達到的三個目的: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體會數學思想,體會數學思維方式.事實上,數學思考是數學教學中最有價值的行為.

        這就要求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學會知識的過程中也要學會思考,學會思考遠比學會知識本身更重要.這種思考是“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的思考,也就是“數學方式的理性思維”.它有豐富的內涵,包括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等等.教學中讓學生學會思考,就能形成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從數學的角度去分析問題的素養,能使學生終生受益.

        我國歷來十分重視對基礎知識的教學,但存在著“重結果、輕過程”的現象,如果長期采用這種教法,學生就難以學會獨立思考,無法體會到一些數學基本思想的作用,形成不了正確的思維方式.例如,數學概念是重要的數學基礎知識,許多老師對概念的教學采取的是“定義+例題”的方式,實質上是在“滿堂灌”,最后只能導致學生是“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事實上,一個概念的形成往往與學生的思考、探索等活動融合在一起,密不可分.所以,在數學概念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經歷這個概念的建立過程,不可錯失培養學生數學思考的良機.

        圖1案例2圓的有關概念的建立.

        圓是生活中常見的幾何圖形,從集合的觀點定義圓是同學們學習的一個難點,為了克服難點,我們可以設計下面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索等活動:

        畫一個半徑為5厘米的O,在O上任取A,B兩點,連接OA,OB.

        (1)OA與OB的長分別是多少?

        (2)如果OC=5厘米,你能說出點C的位置嗎?

        (3)如果M,N是平面內的兩點,且OM=7厘米,ON=3厘米,你能分別說出點M,N與圓的位置關系嗎?

        (4)觀察圖1,A,B,C三點與O具有什么樣的關系?由此可知,平面內的點與圓有幾種位置關系?

        分別用這個點到圓心的距離與圓的半徑的大小關系加以說明.

        (5)如果我們把“圓看成是平面內到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點的集合”,那么請你用集合的語言描述圓的內部和外部:

        ①圓的內部是點的集合;

        ②圓的外部是點的集合.

        學生在上述五個問題的引導下,通過對點與圓的位置關系的思考與探究,經歷了圓的集合定義的形成過程,進一步增強了學生對圓的本質屬性的認識.圓是點的集合,而這個集合是由平面內所有“到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點組成的.這里的定點就是圓心,定長就是半徑.把一個集合圖形看成是滿足某些條件的點的集合的思想,在數學學習中十分重要.這樣的導學設計能讓學生初步感受這種思想,符合《標準》強化對數學思想要求的精神.

        3使學生掌握恰當的學習方法

        國務院總理曾就如何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時強調指出:現在,在學習中我們比較注重認知,認知是學習的一部分,就是學習.在認知方法上我們還有缺陷,主要是灌輸.其實,認知應該是啟發,學生學會如何學習,掌握認知的手段,而不僅在知識的本身.學生不僅要學會知識,還要學會動手,學會動腦,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與別人共同生活,這是整個教育和學習改革的內容.我們知道,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基本的行為和認知的取向,它的基本緯度是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標準》論述學習方式時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

        20世紀末,世界一批最優秀的科學家特別是一批諾貝爾獎獲得者倡導在兒童和學校教育中開展“做中學”活動,以提高幼兒園和學生的科學教育水平,培育科學的思維方式.“做中學”是讓兒童和學生參與一些“科學活動”.學生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不僅能獲得對數學的理解,還能體會到數學的研究方法,并且在活動中不斷優化自己的數學認知結構.

        為了讓學生主動的進行數學學習活動,并且在這個活動中使其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以此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操作、探究、歸納、猜想、討論、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動.在活動中獲得數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經歷數學基本思想的形成過程,并且不斷積累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

        案例3“垂線段最短的性質”的發現過程.

        對于“垂線段最短的性質”,可以創設如下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進行探索、發現、交流等活動.

        問題1:如圖2,怎樣測量跳遠的成績?

        圖2圖3

        問題2:在圖3中,如果要從人行橫道線點P處過馬路,怎樣走線路最短?你能把最短的線路畫出來嗎?

        圖4(問題1、問題2是引導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探索的過程,引導學生運用生活經驗感知:直線外一點與直線上各點連接所得的所有線段中,垂線段最短).

        問題3:如圖4,點P在直線l外,點O1、O2、O3…在直線l上,其中POl,量出線段PO、PO1、PO2、PO3…的長度.在這些線段中,哪一條最短?

        (問題3是從數學內部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感知:直線外一點與直線上各點連接所得的所有線段中,垂線段最短).

        圖5問題4:如圖5,P是直線l外一點,POl,垂足為點O,O1、O2是l上任意兩點.

        (1)畫出所給圖形沿直線l翻折后的圖形;

        (2)你能說PO

        (通過問題4,引導學生經歷推理的過程).

        我們知道,學生學習的過程與科學家的研究過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因此,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要像“小科學家”一樣通過研究活動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直至最后解決問題.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除了能獲取知識、發展技能、形成能力外,還能受到科學價值觀和科學方法的教育,并發展自己的個性.從而更好地落實《標準》提出的“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課程基本理念.

        4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是21世紀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它已經普及幾乎每一個領域,當然必將出現在數學教學中.楊振寧先生指出“中國學生的根基非常扎實,這是優點,但也有缺點,中國的學生面對新事物總有畏縮心理,與美國學生比起來,創新意識較差.”“創新意識”是《標準》提出的十個核心概念之一.并且進一步指出“創新意識的培養是現代數學教育的基本任務,應體現在數學教與學的過程之中.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是創新的基礎;獨立思考、學會思考是創新的核心;歸納概括得到猜想和規律,并加以驗證,是創新的重要方法.創新意識的培養應該從義務教育階段做起,貫穿數學教育的始終.”

        關于創新意識的培養問題,近十余年來人們討論的比好多,也積累了一些好的方法.例如,實施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就是一例.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因為它的條件不完備、答案不確定且具有層次性,解決策略具有發散性和創新性等特征,容易使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也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同一問題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從而讓學生都有體驗成功的機會,在成功的基礎上探索更深層次的問題,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培養創新思維.圖6

        下面的題目(某地的一道中考試題)就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案例4已知O內切于四邊形ABCD,連結AC、BD,由這些條件你能推出哪些結論?(要求:繪出工整圖形,不寫畫法,圖中除A、B、C、D、O五個字母外,不再標注其它字母,不再添任何輔助線,不寫推理過程,推出五條結論得滿分,推出六條以上者應給予加分.)

        這道試題的形式突破了呆板固定的“模式”,它確定了已知條件后,不限制結論,而是讓學生根據條件先畫出標準的圖形(如圖6所示),再分析條件,去盡可能多地探索結論,發現結論:

        (1)∠ABD=∠ADB;(2)AC平分∠BAD;

        (3)AC垂直平分BD;(4)∠BAC+∠DBA=90°;

        (5)ABC≌ADC;(6)BC=CD;

        (7)S四邊形ABCD=12AC·BD……

        第6篇:課堂教學的核心范文

        多媒體走進課堂之后,有些教師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觀賞性,在以往的課堂中出現了不能正確運用多媒體技術的現象,例如:教學情境創設偏離教學目標、重活動形式,輕活動效果、過度重視知識、能力主導,忽視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對網絡資源過分依賴,忽視其他教學資源、過分偏重于素材性資源等等原因,而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事情時有發生。

        因此,在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一定要吸取以往的經驗,不能為媒體而媒體,把過去的灌輸變成了“電灌”,這樣仍然不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在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中,我認為,只要具備信息技術條件,就盡可能地使用媒體技術,但必須掌握一個“度”的問題,做到恰當、適度。使用多媒體技術的目的是什么呢?主要是豐富課程內涵,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拓寬學生學習視野和提高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在新課程學科教學的課堂教學中,有效使用媒體技術來刺激所探討與研究的問題,目的是拓寬學生視野,使學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那么,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要遵守以下的行動策略:

        一、運用信息技術呈現背景內容

        在問題對話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呈現大量的有關教學問題討論與研究的背景資料信息。背景資料的呈現要恰當、到位,既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又有利于豐富學生的學習視野。還可以提高知識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感知知識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價值。例如:數學中在講到《生活中的軸對稱》和《旋轉》時,學生對生活中的對稱或旋轉的物體留意甚少,此時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示生活的各種不同的對稱和旋轉圖形、實物給學生以形象直觀的感受,對研究對稱、旋轉圖形的性質和特點很有幫助。再如,語文課中對課文的學習過程中,對作者的介紹以及作者寫此文章的時代背景的展示和學生感受作者的心情與理想時,借助于多媒體對大量資料的呈現,有利于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研究。所以,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的便捷性、快捷性、豐富性等特點,以最大的容量來呈現背景材料,為問題對話提供新的思路新的視野、新的領域,達到刺激問題的目的。也大大提高了課堂容量,節省了時間。

        一、 運用信息技術展示核心內容

        核心內容就是關鍵問題。關鍵問題的呈現,有時不是語言描述和粉筆書寫所能解決的,利用信息技術則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生活中的大數》的時候,對于十個一是一個十,十個十是一個百的學習可以通過擺小棒的方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對知識進行理解的內化,但是對于千、萬的認識,如果再用擺小棒的方法就不切合實際了,而低年級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又沒有達到相應水平,只靠老師講解及大算盤的演示理解起來就比較困難,在這里如果借助多媒體的演示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利用多媒體的動畫效果,把小正方體的數量由一到十,由十到百,由百到千,由千到萬的變化,充分地認識了千和萬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達到了一個很好的效果,從而突破了本節課的課堂教學難點。所以,教師要把關鍵問題以PPT、動畫或其他信息技術形式呈現出來,既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又有利于統一學生的認識,還能給學生一種新的刺激,收到較好的效果。

        二、 運用信息技術激發興趣

        沒有興趣,學生參與活動將是勉強的,無法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不能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難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而信息技術能為學生創設一個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生動有趣的教學環境,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數學中《圓面積公式的推導》一課,傳統的教學不能讓學生從真正意義上理解轉化后的長方形的長、寬分別相當于圓周長的一半和圓的半徑,這就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教學就克服了這一缺點,將知識的形成過程形象地展示給學生,提高了學生和學習興趣。又如《生活中的百分數問題》一課,運用多媒體在課上幾分鐘創設了一個良好的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學習情境:出示買一送一,滿400元減100元等促銷廣告牌;引入麥當勞店慶優惠酬賓:每份原價30元、現每份便宜10元等活動場景,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始終在興趣盎然的情況下主動地樂于學習。在此基礎上,把問題對話引向深入,進一步刺激主題問題,提高了課堂效率。再如,針對比較枯燥的計算課教學,學生在課堂的表現不是很活躍,對了增加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了小組或者個人之間的競賽活動,以口算題、接力題、數學診所、猜結果等的游戲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四、運用信息技術重復呈現內容

        第7篇:課堂教學的核心范文

        一、 從課程目標到課堂教學核心目標的確立與突破范式圖例

        依據奧蘇貝爾有意義學習理論對新學內容的教學(或學習)目標進行分層分析,它的準確性依賴于教師對教材、《指導意見》及學生認知結構中可能存在的主要思維障礙的充分把握基礎之上的。然后才有可能判斷出核心的、能產生最大包攝性的,突破學生認知障礙、產生有意義學習的核心目標。

        二、 從課程目標到課堂教學核心目標的確立與突破課例分析

        《化學1》中元素化合物知識是高一學生學習的主干內容,由于沒有元素周期律作支撐,學生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很難從結構的角度推斷物質的性質,所以應更多地借助實驗來突破,從實驗現象的角度突破學生可能的思維障礙。所以用好書本實驗以及設計改進實驗顯得格外重要。以蘇教版專題4第一單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質和應用中的《SO2的性質和作用》一課為例:

        書本第88頁,運用3個實驗來解決核心問題SO2的化學性質:①SO2溶解實驗及該水溶液pH的測定;②SO2的水溶液(H2SO3)與品紅作用,再加熱;③SO2的水溶液(H2SO3)中加BaCl2溶液以及再加雙氧水。

        我認為實驗設計較好,從教學的角度看符合“能學”和“該學”,但對學生來講不是很“想學”。理由如下。

        ①每個實驗不緊湊,每個實驗跟SO2的各個性質一一對應,缺乏整體性。對激發學生的記憶策略明顯不足。

        ②用SO2的水溶液做實驗與直接通入氣體給學生造成的心理變化是不同的,從實踐結果看,學生即使承認上述結果也不見得以后對SO2通入BaCl2溶液的現象判斷會正確。

        依據以上認識,在實踐中我設計如下實驗裝置以問題組鏈進行教學。

        [實驗操作](1)微熱Y型管一側,使火柴頭(或硫磺)燃燒,觀察現象。(提示學生觀察點為兩張試紙和右側溶液,及時讀出pH值)

        (2) 相關問題提完后,傾斜Y型管,拔去氣球,用針筒打入少量5%的雙氧水,觀察現象。

        (3) 取出品紅試紙,在酒精燈火焰上方熏(或吹風機熱風吹),觀察現象。

        [問題組鏈]思考1:觀察如圖1裝置,根據初中酸性氧化物的知識,實驗前先預測濕潤的pH試紙和BaCl2溶液會有什么現象。

        (學生一般都能預測pH試紙的現象,但通入BaCl2溶液的現象一般都預測錯誤。由于充分暴露思維障礙,這樣做可以激發學生思考積極性和解決問題的實效性,考慮學生知識體系中無品紅知識,所以不預測)

        思考2:濕潤的pH試紙變紅色,說明了什么?由此可以得出SO2氣體具有什么性質?

        (SO2溶于水與水發生了反應,生成了亞硫酸,即SO2的水溶液為亞硫酸,具有酸性)

        思考3:從BaCl2溶液中無明顯現象說明了什么?由此又可以推導出什么結論?

        (SO2通入BaCl2溶液不反應,即亞硫酸不與BaCl2溶液反應,原因是弱酸不能制強酸)

        思考4:從滴加雙氧水后看到的現象判斷白色沉淀可能是什么?如何設計實驗證明?寫出可能發生的反應方程式。

        思考5:由此可以推測SO2氣體(或其水溶液)具有什么性質?(SO2或亞硫酸具有還原性)

        思考6:從SO2氣體能使有機色素品紅褪色說明SO2還有什么性質?褪色后的品紅試紙加熱后又復原說明其褪色原理與漂白粉(或次氯酸)一樣嗎?

        (說明:用自制品紅試紙時,用酸化的品紅溶液更好,否則實驗時先變深)

        思考7:觀察暴露在空氣中的pH試紙與剛才的讀數是否有差異?解釋其中的原因,寫出反應方程式。

        思考8:由此提出煤(含硫)燃燒產生酸雨的基本原理。

        設計具有邏輯性聯系的問題鏈(或實驗情境等)以完成核心目標相關的學習內容,這是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

        題組訓練設計

        設計具有檢測功能的問題或題組以便能及時獲得多方面的反饋信息,如教學(學習)核心目標是否達成?學生學習達到的水平是否深刻?

        (1) 下列六種溶液中分別通入SO2氣體,判斷反應現象,能反應的判斷SO2表現什么性質?

        ①品紅溶液;②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③氯水;④紫色石蕊試液;⑤CaCl2;⑥Ba(OH)2

        (2) 將等物質的量的SO2和SO3(g)混合物通入BaCl2溶液中,其結果正確的是(

        A. 只有BaSO4沉淀生成,SO2從溶液中逸出

        B. 兩種氣體都被吸收,并有BaSO4沉淀生成

        C. 兩種氣體都被吸收,且不產生沉淀

        D. 產生BaSO4和BaSO3兩種沉淀

        (3) 將SO2分別通入甲、乙兩瓶溶液,甲溶液為NaOH和BaCl2的混合溶液,乙溶液為H2O2和BaCl2的混合溶液,判斷是否有白色沉淀,并判斷沉淀成分。

        第8篇:課堂教學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數學課堂教學;小組合作

        新課改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逐漸得到教師的重視。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嘗試將核心素養培養落實于學科教學,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若要以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指引開展教學,教師就應充分了解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內涵,探索更為細化、更加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常態的數學課堂彰顯精彩的學科特質,從而切實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借助多樣的教學方式,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活躍學生數學思維,使其養成主動思考和學習的習慣[1]。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可以將知識內容更加形象地展示,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如創設生活化情境、問題情境及游戲情境等。同時,教師還可以靈活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視頻、動畫及圖片的方式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刺激學生感官,使課堂活動更加有趣。例如,在“認識鐘表”的教學設計中,由于學生對于鐘表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是還停留在表面認識。所以為了更好地學習和利用鐘表,引導學生學習自我管理,教師可以通過實物和學具等教學材料進行課堂導入設計,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教師可借助多媒體展示圖片:圖片中學生正在起床,墻上掛著的鬧鐘顯示為7點,床頭柜電子鬧鐘顯示的時間也是7點。這兩種實物是生活中常見的鬧鐘,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說一說鐘表上的秒針、分針和時針的意義。教師創設這樣的課堂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掌握鐘表時間的讀取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鐘表知識,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動手撥動鐘表活動,從而活躍課堂學習氛圍,鞏固課堂學習的知識內容。在具體活動中,教師可以“小明的一天”作為主線,讓學生在特殊時間撥動鐘表,使其顯示的時間和特殊時間一致。教師借助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核心素養。

        二、組織實踐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實踐創新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素養,教師可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課堂實踐活動。這樣既能促使學生積極實踐所學知識,也能使數學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最重要的是能夠讓小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推陳出新。在實踐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并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加強對實踐活動內容和形式的控制,確保學生需要付出一定努力才可以完成任務,加深學生的實踐體驗。在具體課堂中,教師需要考慮學生的年級層次、心理特點及生活經驗,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確定主題,再組織學生開展課堂探究活動。同時,實踐活動不應僅局限在課內,教師還應將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方法應用到課堂之外。例如,在完成“分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之后,教師可以組織折紙、畫圓等需要學生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加深學生對分數的認識。除動手類實踐活動外,教師還可以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又如,在完成“可能性”的教學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彩票中獎和商場抽獎等問題;在完成“折線統計圖”的教學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統計自己家庭一周的開支情況,從而使學生充分了解折線統計圖的作用。通過組織實踐探究活動,教師可促使學生積極運用所學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有效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充分挖掘教學資源,豐富學生人文底蘊

        人文底蘊是核心素養的重要構成部分,指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人文領域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有義務、有責任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豐富學生的人文底蘊。教師應當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找到人文素養與數學知識的結合點,并以此為契機滲透人文教育,從而達到豐富學生人文底蘊的目的[2]。第一,教師在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時,可適當引入數學史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第二,教師可結合課程內容,積極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加強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第三,教師可將各學科知識有效融合在一起,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重要性,在鞏固學生所學的同時,拓寬其知識面。例如,在“圓”這一章節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堂導入階段可以引入與圓相關的歷史知識,介紹我國“天圓地方”的傳說,如此,在豐富課堂內容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對圓知識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我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隨后,在圓周率的講解中,教師還可以重點介紹南北朝時期的數學家———祖沖之,他將圓周率精確到了第七位,一直到16世紀才有其他數學家打破這一記錄。如此開展教學工作,不僅降低了學生學習的枯燥感,增強了他們學習的樂趣,而且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還能獲得與數學相關的歷史知識,體會到數學學科歷史的悠久,在社會發展中發揮著的巨大作用,進一步激發學生自覺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古代在數學上取得的偉大成就,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及民族自豪感。

        四、開展小組合作教學,增強學生責任意識

        責任擔當在核心素養內容中占有重要地位,包括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等基本要點[3]。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圍繞教學內容,通過開展小組合作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責任意識,給其以后的學習、生活帶來積極影響。第一,講解數學知識時,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向學生灌輸責任意識,使其認識到具備良好的責任感是當今社會的要求;第二,教師可圍繞教學內容設計相關的小組任務,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任務探究,引導學生認真負責地完成自己的任務,并與其他成員積極配合,保證任務完成效率;第三,為激發學生參與小組合作的積極性,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小組間競賽,比一比看哪個小組成員能認真、高效地完成分配的任務,優勝的小組將會獲得“有責任小組”的稱號。例如,在講解“運算律”知識時,為使學生牢固掌握知識,并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教師可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推薦一位小組長。課堂上教師給每個小組成員分配不同的計算習題,只有所有成員均單獨正確解答習題后,才算完成小組任務,而哪個小組完成任務時所用的時間最短,即為獲勝組。筆者發現,各小組成員接到任務后均積極思考、認真作答,雖然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有學生不會解答,但在小組長不放棄任何一個小組成員的號召下,其他成員給予該學生積極的幫助,最終在小組各成員的共同努力下,縮短了整個小組的任務完成時間,這樣,在培養學生大局意識、合作精神的同時,還很好地提升了學生的責任意識。借助這樣的課堂任務設計,筆者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并給予各小組成員不同的計算任務,引導各成員在認真負責完成自身任務的同時應具備良好的責任心,給予其他學生力所能及的幫助。另外,授課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聯想當今的社會,使其認識到不僅在學習中,在社會上自己也應做一個有責任的人,從而促進學生責任意識更好地提升。

        第9篇:課堂教學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預設 生成 課堂

        新課程十分強調師生的交往互動,重視課堂的動態生成,致力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立體關注,這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想上出精彩的好課,用心備課是顯而易見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作為課堂教學的預案――學案,就不能停留在過去僅僅關注課前的預設上,而且應該及時記錄下課堂上的精彩生成,并通過教學反思進行理論上的提升。這樣,不僅便于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進一步琢磨,改進和更新,使學案能更有效的促進“教”,而且能頗有成效的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一、 學案預設的原則

        (一) 預設學案的核心是確立恰當的三維目標

        教學目標是預設學案時必須考慮的要素,它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終點。傳統教學把“雙基”作為教學主要目標,落實“雙基”是教學的根本任務。新課程標準在具體設計教學目標中,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擯棄過去空乏,抽象的條文性表述,增強了目標的針對性和操作性。例如筆者在設計“有理數的加減法運算”的情感目標時,要求學生結合具體情境體會計算的意義,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經歷各種計算的過程,培養自主探究,與他人合作的意識,使教學目標得到了具體的體現。要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就必須正確的處理好課程標準,教材和學生水平三者間的關系,同時關注認知,情感與動作技能等目標的不同層次。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時,要對三個目標領域統籌加以考慮,并把較高水平的目標當作影響內容的主題和根本目的來看待,只有這樣才能確定出恰當的教學目標。

        (二) 預設學案的起點是了解學生狀況

        預設教學案要關注教學的對象―――學生。如果脫離了具體的教學對象,就不會有最佳的教學方案。現在學生的學習渠道拓寬了,學習的儲備狀態超出了教師的想象,許多教材尚未涉及的知識內容,學生已經知道甚至了解得清清楚楚。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抓準教學的真實起點。為此,教師在預設教學案時,必須思考以下幾個問題:①哪些知識學生已經具備了生活經驗,哪些離學生的生活經驗比較遠,需要創設哪些生活情境?②學生是否已經具備了學習新知識所必然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么樣?③哪些知識學生可以自己學習,哪些知識需要老師點撥引導?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又重視了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三) 預設學案的重點是預設教學策略

        新課改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是開放的,生成的,動態的過程。因此,要根據教學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對教學策略進行預設。

        教師在預設學案時,要整合各種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開展自主的知識建構活動,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二、 關注課堂教學中的“生成”

        課堂教學既需要預設,也需要生成,預設體現教學的計劃性和封閉性,生成體現教學的動態性和開放性,兩者具有互補性。新課程課堂教學呼喚高水平的預設和精彩的生成。

        新課程強調關注生成,這是由其所倡導的課程觀,人本觀,教學觀所決定的。

        其一,從課程角度說,課程不只是文本課程,更是體驗課程,每一位學生,教師對所給定的內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從而對課程內容不斷進行變革和創新。教師和學生不是外在于課程的,而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課程的使用者和創造者,課程學習的過程,也是課程內容和意義不斷建構和提升的過程。

        其二,從人本角度說,人是生成性的存在,學生的發展具是不確定的。教師不該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學生,用預設好的目標規定學生。應該引導學生主動地發展。學生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并成為課堂教學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出隨機性,多樣性和豐富性。

        其三,從教學的角度說,教學不是教師傳授,學生接受的過程,而是教與學互動,交往的過程,師生雙方相互啟發,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知識和經驗,體驗和觀念,交流彼此的情感,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展,教學是一個發展的,生成的過程。

        可以說,生成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一個亮點,它體現了課堂教學的豐富性,開放性,復雜性和多變性,激發了師生的創造性和潛能智慧,從而使課堂真正煥發出生命活力。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制服肉丝亚洲中文字幕 | 亚洲人成久久环射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色婷婷色 | 中文热免费在线视频 | 天天综合网久久综合免费成人 | 日本精品激情乱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