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課堂教學問題診斷范文

        課堂教學問題診斷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課堂教學問題診斷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課堂教學問題診斷

        第1篇:課堂教學問題診斷范文

        關鍵詞:課堂教學;厭學情緒;趣味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20-0163-02

        隨著國家對基礎和高等教育的重視,我國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但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卻存在著很多問題,既有國家、學校、教師的因素,也有學生等各方面的原因,需要教師認真分析,加以改進,才能促進中職教育的發展。在眾多問題之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中等職業教育的課堂教學質量不高,效率較低,嚴重影響了教育質量的提高,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花大力氣解決此類問題。

        一、中職英語課堂教學的問題診斷

        1.學生英語基礎不牢,厭學情緒嚴重。這里的厭學情緒不是指學生不愿意上學,不愿意學習,而是指學生普遍存在著不愿意學習英語的情況,對于英語課程的學習存在著抵觸情緒,尤其是農業類專業的學生更不愿意學習,認為英語與園藝、果樹種植、植物保護等關系不大,即使學習了也不會有多大作用,而且學習英語還浪費時間,耽誤專業課的學習;再就是英語單詞的識記、語法的理解等難度都比較大,這也使得一大部分學生不愿意學習英語。進入中等職業學校學習的學生大部分成績不好,基礎不牢,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方法不得當,升入高中難度比較大,因而選擇側重技術教育的中等職業學校來學習,希望以后能夠順利找到工作。殊不知,進入中職學校之后,英語課比以前難了許多,一時之間難以跟上教學,這就導致學生更加不愿意學習英語了。

        2.英語教材更新緩慢,教學內容陳舊。很多中等職業學校片面重視專業課程的學習,對于像英語這樣的非專業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很長時間內教材都得不到更新,有的甚至幾年都不曾更換一次,致使教學內容滯后于社會發展,不能適應信息社會的高速發展。而且老教材的單詞量大、語法知識復雜,實際應用性不強,學生即使學了也很難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來,更重要的是近年來出現的一些單詞和現象,學生根本就沒有學習的機會。

        3.教學方法與教學設備落后。一些中職學校的英語教師對初中英語教材了解不夠,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也缺乏了解:進入學校之后,教師也沒有真正了解學生之前的學習情況,只是想當然地認為學生基礎差、不懂音標、不會讀單詞,語法知識一竅不通,因而在教學過程中還是采用以前的老法子,教教音標、讀讀單詞,講講語法,背背課文等,使學生沒有一點新鮮感;另外,有些教師像教高中生那樣,與學生缺乏交流、溝通,嚴重脫離學生的實際水平,挫傷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有些學校由于教學條件的限制和學校的重視程度不夠,英語教學還停留在最原始的狀態,一塊黑板、一支粉筆,教師在上面口沫橫飛地講,學生在下面昏昏欲睡地聽,使本來應該精彩紛呈的交際課上得枯燥乏味,學生的學習興趣一點也調動不起來,學習效率自然也不會很高。

        二、改進中職英語課堂教學的實踐措施

        1.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充分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是改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方式。

        (1)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困難和關注點。普遍來說,中職生的英語基礎不牢,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現狀,然后有針對性地制定教學步驟,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例如,對于認讀有困難的學生,則注意基礎知識的講解;對于口語交際有困難的學生,則注意引導其多說多練;而對于閱讀理解有困難的學生,就注意選擇有吸引力的文章增加閱讀量,在授課過程中注意方法的傳授而不單純是知識的灌輸。

        (2)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應與西方國家的節日、傳統及日常生活相聯系,如愚人節、感恩節、情人節及圣誕節等不僅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在我國也很流行,講課時可穿插講解這些節日的來源、故事、習俗等,既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有利于擴充知識面。

        (3)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中職生沒有高中生的升學壓力,因而在學習和生活中比較活躍,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不要一成不變地站在講臺上講,可以把課堂設計成辯論會,也可以把授課內容通過讓學生表演的方式,還可以通過中西對比的方式等組織起來,這樣不僅會減輕教師的負擔,還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有利于學生學以致用。

        2.趣味教學法的運用。趣味教學的方法是無窮無盡的,在英語教學中可采用多種有趣的方法改善課堂氣氛。例如,教授新單詞時,除了讓學生反復誦讀之外,還可采取分組跟讀法,一組讀完后另一組接著跟讀,中間不允許出現停頓。出錯就要采取一定的懲罰手段,如唱歌、跳舞等,這樣不但能活躍氣氛,還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不知不覺就能學會新單詞。

        記憶新單詞時,可講授一些快速記憶單詞的方法,將聯想記憶與機械記憶相結合。例如,gray的意思是“灰色的”,可引導學生復習相關的顏色詞red,pink,orange,blue,black,以及brown等,不但記住了新學的單詞,還復習了原有的單詞。

        講解動詞時,可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四肢,有利于加強記憶和幫助理解。例如,run,jump,smile,laugh,gigle,look at等都與人體的四肢五官有關,邊講解邊鼓勵學生跟著自己做一做動作,很快就能夠熟練運用。

        3.總結規律,降低難度。在教學過程中,應多總結知識點之間的相似點和不同點,尋找規律,降低學習的難度,這樣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興趣。關于名次復數形式的記憶就是一個難點,有的是詞尾加“s”,有的則是加“es”,還有的則是要變“f”為“v”在加“es”,非常復雜,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加以總結。例如,theif,wolf,leaf,knife,life這幾個詞語的復數形式就是把“f”變為“v”再加“es”,分別是theives,wolves,leaves,knives,ives.

        英語教學在中職教育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改進教學方法是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這需要師生的積極參與,才能得到有效改善。

        參考文獻:

        [1]丁曉平.中職英語課堂效率策略探究[J].教育研究,2011,(11).

        [2]周春燕.中職英語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才智,2008,(24).

        第2篇:課堂教學問題診斷范文

        【關鍵詞】初中數學新課程 以學生為本 有效性 診斷策略

        “教學診斷直接作用于教學過程,著眼于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理念,更新實踐性知識本身,著力幫助教師建立關于教學過程有效性的反饋調節機制,從而實現對教學過程的自覺、有效的反思,因而在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上,有著其他教學管理方法所不能取代的獨特作用。”――摘自《課堂教學臨床指導》

        “學生成績好就行,如何教,沒有必要計較教師運用什么方法。”這是目前在我們不少教師存有的一種想法。這種只管結果而不顧過程的想法是非常危險的。一方面,一旦發現教學是無效的,損失已經造成;另一方面,教師靠犧牲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來換取文化考試的高分,乃是對兒童身心的摧殘。這種認為學生成績好就不需要改進教學技能的想法是根本站不住腳的。人類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對人才的要求是全面和諧發展,課程的目標不只是使學生更富有知識,而且應該使學生更聰明,更高尚。對課程的影響就是課程價值的多樣性及其擴展。新課程價值在于通過促進人的發展來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實現課程價值的融合,這種融合濃縮為一句話就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一、案例呈現一

        教研組的一節《鑲嵌在作圖中的應用》教學里,教師要求每位學生課前收集的資料并進行整理,課上在同學展示自己收集圖片后指出研究用地磚鋪地或瓷磚貼墻,既不留下一點縫隙,又不互相疊壓的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蓋,就能夠獲得一個平面圖形,從數學的角度看,這就是用多邊形覆蓋平面或平面鑲嵌問題。進一步提出人們正是利用數學知識來美化生活的,如果你是設計師,你用哪幾種幾何圖形來作平面鑲嵌?鼓勵之后,同學們又陸續發現了一些問題,教師把學生發現的問題分類:(1)限用一種正多邊形進行平面鑲嵌,哪幾種正多邊形能用于平面鑲嵌?(2)限用兩種正多邊形進行平面鑲嵌,分別有哪兩種正多邊形能用于平面鑲嵌?有幾種情況?(3)平面鑲嵌有什么規律嗎?接著教師把“鑲嵌問題”的課題研究劃分為小課題,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方式通過動手實驗、觀察發現、歸納總結、探討結論。效果:提高了學生探索知識的熱情和興趣,是一次高效的合作學習。

        問題診斷:此次合作學習是在讓學生經歷了收集、觀察、猜測的基礎上,進行的實驗、探索、交流結果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使每一位同學在與他人交流的中自己去發現問題,同時在與他人的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使更多的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全面地思考問題以改進自己認識方式上的單一性。此次合作學習無論從內容的需求上還是活動的組織上都是一次必要的高效地合作學習。

        處方建議:在組織學生進行分小組討論活動時,特別要注意不能搞淺層次的操作活動。對于學生稍加思考就能得到結論的問題不需要進行小組討論;很多課堂上熱熱鬧鬧的景象,并不代表課堂教學效果就很好,其實是讓表面上的積極性掩蓋了學生學習的不足。另外,在小組活動之前必須要對活動有明確的要求,對小組成員有明確的分工,不能把小組活動搞成學生說說笑笑的場所,只要學生在活動中帶著問題思考、操作,才有可能得到預期的效果。不能一味強調運用這種“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模式,學習中并不是任何問題都有必要探索,也不是每一節課都要進行合作交流。學生學習活動不能流于形式,必須有實質的意義和效果。

        二、案例呈現二

        作業題講解:如圖在長14米,寬為9米的長方形草地修路寬為2米的小路,求剩余部分的面積。

        答案:(14-2)(9-2)=84。

        教師講解:利用平移將剩余4塊平移在一起成新的矩形,計算新矩形的面積得解。

        學生問題:小路寬是指EF嗎?

        教師解答:應該是平行四邊形EFHG的一組對邊EG和FH之間的距離。

        學生中議論聲一片,集體提出答案不對,不應該是(14-2)(9-2),因為EF大于2.

        教師說:那應該怎么辦?

        學生解答:利用高求EF的長,但需要知道∠FEG的度數。

        教師說:我們修改題目將小路寬改為EF=IJ=2米,本題該怎樣解?

        大多數學生回答: (14-2)(9-2)=84,教師停頓后繼續問怎么得到的?學生回答:平移。

        教師說:那就讓我們動手操作確認一下吧。

        試驗的結果如圖:

        我們驚異地發現,中間有個小的平行四邊形空白。

        也就是說,答案比84還要小這個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師繼續問:那么什么條件下才可以是(14-2)(8-2)=84.

        學生繼續互相交流并動手操作后得出:如圖時即可。

        問題診斷:教師缺乏細致深入的備課,盲目相信參考答案,差點導致教學上出現知識性錯誤。教師以較強的應變能力,及時調控課堂,與學生一起合作探討錯解的原因,在師生一次一次的思維碰撞中,問題越來越清晰,最后使得問題得意解決。達到了教學相長的效果。學生由于感到自己能幫老師改正講解中的錯誤而有巨大成就感。效果: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得到提高,并且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更加大了,更加有自信心。這是一次高效師生合作學習過程,只有教師放下架子,與學生有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從內心里欣賞學生才會有這次合作。

        處方建議: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沒有一種形式,比師生之間的對話更能提高溝通能力,更能啟發思維技能。”對話者更喜歡對問題追根究底,更利于學生的探索精神的培養。當學生把老師作為合作交流的對象之一時,不僅僅使學生的熱情提高,思維方式得到改變,而且使老師在對話的過程中也逐步加深對問題的理解,了解問題的廣度和深度,有利于教師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

        最后結論:要提高教師的課堂效率就要對其課堂教學作具體分析診斷。每個教師的教學素養不同,問題也往往不一樣。有的教師可能是沒有掌握問題教學的技能,也可能是不能恰當地作語言講授,也可能是缺乏一定維持課堂教學秩序的組織技能。主要原因不同,課堂教學效率分析的重點和改進措施也不一樣,要區別對待,因人而異。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2]韓桂鳳.現代教學論.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第3篇:課堂教學問題診斷范文

        關鍵詞:過度稚化;問題診斷;改進策略

        稚化原指幼稚化、兒童化,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返回到與學生相仿的思維勢態, 設身處地地揣摩切合學生心態的一種教學藝術,但在實際教學時,“如果過分強調兒童的需要和興趣,必然會影響知識的系統性和整體性,破壞學科本身內在的邏輯聯系”,容易產生教學“過度稚化”的現象.筆者認為,過度稚化是指教學中,教師忽視學生的年齡、心理、學段特征,忽視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能力基礎,單純地為了迎合學生低層次學習的需要,而出現思維要求低下、教學行為單一、教學任務遠離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的現象.課堂教學的“過度稚化”常表現在問題設置、情境創設、研究方法等方面.

        滯留于低水平數學認知任務,導致問題設置過度稚化

        案例1 在“不等關系與不等式”一節,一位教師為了說明“如果a>b>0,c>d>0,那么ac>bd”這個命題中正數的條件,設置了這樣的問題:若5>2,-2>-3,則5×(-2)>2×(-3)嗎?

        問題診斷 學生在初中時已經學習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質,所以問題1對高中學生來說,很容易便能一眼識破. 這樣的問題,脫離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和認知水平,停留在低水平數學認知任務上,導致問題設置過度稚化. 雖說也能幫助教師順利地完成性質的講解,但課堂上波瀾不驚,激發不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不能促使學生深層次地進行思考,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幫助不大.

        改進策略 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學生有兩種發展水平:第一種水平是現有發展水平,第二種水平是潛在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距離就是“最近發展區”. 教學中,教師應在學生現有發展水平的基礎上,設置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的高水平的認知任務. 高水平數學認知任務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和數學洞察力. 任務具有非常規性、情景性、開放性、創新性等特征,需要學生進行復雜的非算法式思維,并隨時調控自己的認知活動,需要較高程度的認知努力.

        在案例1中,如果我們將原問題改變為如下問題:“由lg>lg,5>2,得5lg>2lg,得lg>lg,所以>,以上推理錯在哪里?”改變后的問題承載的任務雖與原問題相同,但問題提出的形式、依托的載體均發生了改變. 這種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的高認知水平數學教學任務為學生提供了運用高水平的思維和推理的機會,它能促使學生圍繞問題展開積極思考. 在思考過程中,它能引發學生的思維向將要學習的內容進行正向遷移,同時也有利于將原有的知識體系融入新的知識結構之中.

        ■忽視學生的心理及發展特征,導致情境創設過度稚化

        案例2 筆者曾聽過一節公開課“數系的擴充”,教者為了讓學生了解數系擴充史,花了大量的時間,根據數系擴充的歷程制作了flas在課堂上播放(截圖如下).

        問題診斷 教者創設這一情境,意圖通過動畫介紹數系擴充史,同時激發學生的童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在實際教學后發現,大部分學生熱情不高,沒能達到預想的效果. 課后與學生交流,有部分學生表示:初中學“實數”時已經接觸過類似的情境,動畫也太幼稚了. 顯然,這種情境不符合高中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對于高中生來說顯得過度稚化了.

        改進策略 數學問題情境是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發展心理品質的有效載體,它有利于溝通現實問題與數學模型之間的聯系. 教師為學生的數學學習創設情境是應該提倡的,但不能簡單地認為情境就是生活情境、背景情境.創設情境主要目的是數學化活動過程. 也就是說,學生要經歷數學化的思維,運用數學語言,建立數學模型,解決數學問題,獲得數學知識和技能. 若情境與教學內容相距甚遠,致使學生在課堂上花費很長時間從事一些思維價值不高的非數學性質的活動,使高水平認知任務的學習時間所剩無幾,則其價值不大. 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基礎、已有的知識儲備,做到因材施教,同時還要考慮學生的發展潛能,要將情境中的問題置于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

        筆者在執教該課時,設置了如下的兩則閱讀材料作為教學情境,并提出相關問題.

        閱讀材料1 我們把一個數集連同相應的運算及結構叫做一個數系. 在數的發展過程中,數集從自然數集擴充到實數集大致經歷了以下過程,如圖:

        問題1:閱讀以上材料,結合社會生活發展的需要思考數系的擴充過程,并在空格內填入適當的數集.

        問題2:從數學內部發展的需要來看,每一次認知沖突的出現就帶來了一次新的數系擴充. 你能結合數系的擴充過程總結數系的擴充需要遵循哪些原則嗎?

        問題3:在我們的數學學習中,是否還存在類似的認知沖突呢?

        閱讀材料2 16世紀,意大利數學家卡爾丹(G.Cardano,1501-1576)在討論問題“將10分成兩部分,使兩者的乘積等于40”時,認為把答案寫成“5+和5-”就可以滿足要求:

        問題4:卡爾丹的解釋在實數集范圍內能成立嗎?為什么?

        以閱讀材料的形式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了自主發現的機會.通過閱讀交流,學生對數系的擴充過程便有了一種整體性認識,并自然地猜想到數系可能會因為新的認知沖突的出現而進一步擴充.

        忽視學生已有的認知及能力基礎,導致研究方法過度稚化

        案例3 傳統的函數y=Asin(ωx+φ)的圖象的研究方法:通過五點作圖法或計算機軟件作出函數y=sinx,y=sin(x+1),y=sin(x-1)的圖象,比較它們的位置關系,歸納出參數φ對函數y=Asin(ωx+φ)(A>0,ω>0)圖象的影響.相同的方法研究參數A,ω對函數y=Asin(ωx+φ)(A>0,ω>0)圖象的影響.

        問題診斷 教學時,從特殊到一般,利用合情推理的方式進行數學發現是一種常見的數學研究的方法. 初三學次函數圖象的變換,高一學習指數函數、對數函數圖象的變換均是采用的這種方法. 在這一背景下,如延續使用這種操作,雖簡單易行,也容易為學生接受,但思維容量不大,且不利于揭示變換的本質,不利于全面的、科學的數學研究方法的滲透. 對于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不斷提升的高一學生來說,這種研究方法顯得過于單一、稚化.

        改進策略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數學教學除了要傳授學生必要的數學知識,還應該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 數學作為一門科學,它的研究方法與其他科學的研究方法應該是相通的. 教學時,教師應啟發引導學生通過合情推理、演繹推理、實驗操作等研究方法獲取新知,并在探究中形成科學的探究方法.

        對于案例3,筆者在執教時采用了合情推理與演繹推理相結合并伴以實驗操作的方式,具體探究過程如下(僅以研究參數φ和A為例):

        (1)研究參數φ對函數y=Asin(ωx+φ)(A>0,ω>0)圖象的影響

        由于學生在學習指數函數、對數函數的圖象時,已經將具體結論一般化到y=f(x)與y=f(x+a)的圖象的關系,而三角函數作為一種特殊的函數,它也遵循一般函數所具備的特征,所以我們完全可以采用一種“演繹推理”式的方式直入主題.具體操作時筆者設置了如下的問題串:

        ①三角函數與一般函數f(x)之間存在什么關系?三角函數與二次函數、指數函數等特殊函數在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方面有哪些共性?

        ②函數y= f(x-1)與y= f(x)的圖象有什么關系?

        ③函數y=sin(x-1)與y=sinx的圖象有什么關系?

        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認識到兩者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幾何畫板作圖的方式進行驗證.

        (2)研究參數A對函數y=Asin(ωx+φ)(A>0,ω>0)圖象的影響

        傳統的“合情推理”式的教學方法滲透了數形結合思想,實際操作時是從形開始,依圖識性,采用的是歸納推理的形式. 筆者在教學時為了增大學生的思維容量,揭示問題的本質,嘗試采用了一種“從數入手,先理性思考,再作圖驗證”的方式,具體操作如下:

        ①理性思考. 問題: y=2sinx,y=sinx與函數y=sinx相比,什么性質發生了改變?(值域發生了改變)

        ②得出具體結論. 問題:函數性質的變化會帶來函數圖象相應地發生怎樣的改變?你能說出其中的理由嗎?(函數y=2sinx圖象上橫坐標為t的點的縱坐標等于函數y=sinx的圖象上橫坐標為t的點的縱坐標的2倍,因此函數y=2sinx圖象可以看做是由函數y=sinx圖象上所有點的縱坐標變為原來的2倍(橫坐標不便)而得到的).

        ③作圖驗證. 教師通過幾何畫板現場作圖,清晰地反映出圖象的變換.

        ④一般化. 函數y=sin(x+φ)(其中φ≠0)的圖象可以看做是將函數y=sinx的圖象上所有點向左(當φ>0)或向右(當φ

        第4篇:課堂教學問題診斷范文

        【關鍵詞】教學技能;讀味;品味;寫味

        我們知道,語文教師的教學技能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依據教學理論,運用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等,是學生掌握語文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并受到思想教育等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學行為方式。可實際卻表明,這被認為是一名語文老師強頂的東西,卻是我們自己認為最薄弱的環節之一。原因是新課程帶來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在實際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總是要求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養成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主動交流與合作。要求他們熱愛文學、親近文學,喜歡優秀的文學作品,從而提高自己的語文水平,這就要求我們語文老師不斷形成新的教學技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具有深厚的“語文味”。那什么是“語文味”呢?在《初中語文課教學問題診斷與教學技能應用》一書中是這樣闡述的,“語文味”的體現最基本的是要不折不扣地在課堂上體現“三味”:“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品詞賞司、咬文嚼字”的“品味”,“圈點勾畫、批注書寫”的“寫味”。

        對于這三“三味”,我個人是非常推崇的。首先說“讀味”,“讀”是我們學習語文的最佳途徑。幾千年來,中國的老百姓習慣上把孩子上學稱做是“讀書”,強調的就是一個“讀”字;在語文課課堂中,我們循循善誘,啟發學生熱愛文學,親近文學,了解文學,在學習生活中要多讀書,讀好書,而且不僅局限于課本,盡量多讀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這樣,對我們了解歷史,了解社會,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義都是很有幫助的。大量地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不僅能增長知識,也能豐富人的感情,也是一個人積累知識、提高修養最為重要的途徑。我們應該給學生營造一個多讀書、讀好書的氛圍,讓“讀”貫穿我們的教學整體。“語文味”是讀出來的,仔細地讀,認真的讀,反復地讀,思考著讀,美美地讀;讀得專心,讀得入神,讀得與作者的距離越來越近,味道也就出來了。陶醉其中,美不勝收,收中自然就有了一種收獲感,成就感。這是作為學生生活中一件最為高興的事情。

        再說“品味”。中學語文高級教師于漪老師認為:“語文課就得咬文嚼字,該教的語文知識就得讓學生掌握,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與應用的扎扎實實的積累,提高語文能力,語文課就是要和語言文字打交道,通過對語言文字的認識、辨別、辨認、理解、探究,感受作品的豐富內涵,領悟作者深寓其中的思想、見解、品德、情操”。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中,我們要關注語言文字,所有的教學細節沒有一處不是由語言文字觸發的,并圍繞著語言文字展開的。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的目的就是要引領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去了解文章的內容,了解作者創作的意圖、寫法上的妙筆生花,從中學習到我們要求學生掌握的語文知識。作為語文教師,我該如何使豐富、精美的語言走進學生的心田?是我長期以來在教學課堂中思考的一個問題。我想應該是靠品——品詞賞句!我們的語文課堂是因為有了品詞賞句,文章才能被理解,感悟和鑒賞。相反,如果少了或是沒了品詞賞句,我們課堂肯定會顯得浮華、淺薄。

        最后是“寫味”。如果說“語文味”中的讀與品是動口又動腦,那么,“語文味”的獲得更需要動手。語文知識的獲得,我們培養的是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尤其是寫的能力,如何去寫,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這是農村學校中學生最棘手的一個問題,而且他們也懶得動手,根本的原因是他們基礎差、底子薄,語言表達能力低導致不敢寫,不想寫。所以,我得鼓勵他們去寫,大膽的去寫,把生活中的優美的語言積累下來,真實地寫,有感而發地寫。

        對于,“語文味”的體現,是一項綜合性較強的技能,也許有人會說,試卷上有這項考查內容嗎?我們考試可不考這些,即使你花了大力氣來教學生,可學生會理解嗎?其實,事實并非如此,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語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總是很自然地把語文和生活聯系在一起,如讀書、看報、看電視等,我們總是會加以點評,對故事情節中的人物遭遇產生同情或同悲同樂的情感。再如寫一張假條、借據、協議、合同等諸如此類的東西,“語文味”也就彰顯其中了。如此我們學習語文也就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第5篇:課堂教學問題診斷范文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

        【中圖分類號】G257.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 (2012)02-0207-01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課堂提問作為一項可操作、可演示、可評價、可把握的數學教學技能,已越來越受數學教師的重視。但是,在目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作用發揮的遠遠不夠。有些教師的提問得不到學生的配合,學生要么答非所問,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課堂教學的冷場,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如提問數量過多使學生忙于應付,根本就無暇深思;重結論輕過程,提問流于形式。

        1 以問引問,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恰當的提問的確可以促進學生的思考,開發學生的智力,如果能通過教師的提問激發學生反問,則會出現另一番教學效果。然而,我發現多數學生不敢在課堂上提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們對提問的方式、方法、內容敘述形式等把握不好。

        如解答應用題:"學校把360本故事書分別放在上、中、下的書架上,上層的1/4等于中層的1/5,等于下層的1/6,求下層書架上放多少本書?"這道題相對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很容易在此產生思維障礙,這時我點撥性地提問:"如果我們從這三層書架中每一層書各有多少份入手,會發現什么呢?"我的話音剛落,一個同學就自告奮勇地回答:"上層有4份,中層有5份,下層有6份,一共有15份"我趁熱打鐵接著問:"既然知道了總的份數,下面是不是該考慮每一份的本數了呢?"還沒等其他同學回答,就有一位同學站起來問道:"老師,既然每一層的份數不同,那么每一份的本數是不是也應該不等啊?"聽到這位同學的發問,我十分高興,因為他說到了問題的關鍵之處,我對他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勵后,接著問道":這位同學問得非常好,為什么每一份的本數會不等呢?如果我們從份數角度考慮,是不是就可以求出每一層書架上放了多少本書呢?"經這樣一問,學生思路頓開:下層占故事書總本數的6/15,也就是360本的6/15。[2]如此一來,這道難題就很容易地被解決了,其中的奧秘就是我的提問問在了知識的要點之上,加之學生富有靈性的反問,調動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最終得以拓展。

        2 提問要具有懸念性

        數學課堂提問應嘗試著在教材要求和學生的求知心理之間造成一種"不協調",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景中,使學生產生一種迫切的求知狀態,然后進行提問,在其心理上造成一種懸念,達到思維最佳狀態,效果最好。如,在講完長方形面積之后,為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面積與周長的區別,此時設問:"兩個長方形周長一樣,面積也相同嗎?""兩個長方形的周長不同,周長大的面積一定大嗎?"這兩個問題于學生無疑處促其有疑,會給學生極大觸動。問題一提出,學生立即活躍起來,紛紛主動舉例說明自己的觀點,并展開了爭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主動給自己出了許多計算周長和面積的題目,自己又解答出來,進一步鞏固了對公式的理解和記憶,更重要的是自己主動探索,通過實例明確了周長與面積的區別。[3]

        3 引導學生靈活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如針對學生所提問題"圓柱上下兩個底面的面積相等嗎?"教師可以不直接告訴學生,而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讓他們對自己的圓柱模型進行自主操作,討論"有什么方法驗證圓柱兩個底面是否相等?"這樣學生通過剪、量、疊等多種方法,進行積極地討論、探索,得出"把上下兩個底面剪下疊起來,是否完全重合","量上下兩個底面的直徑、半徑、周長,是否相等","上下兩個底面的對稱軸是否相等"等多種檢驗方法,并從中得出"圓柱上下兩個底面面積相等"這一結論。這樣的處理使學生獲取知識、拓展思路、培養能力有機的結合起來了。

        4 提問要有拓展性

        一堂數學課的結束,并不意味著教學內容和學生思維的終結。"學貴存疑",有疑是對知識"學而不厭"的需要。例如: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后,說:"誰愿作做一回裝修設計師?如果你家的地面要進行重新裝修,你可以從下面幾個問題中1.算出每個房間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米?每個房間的面積分別是多少?2.根據自己家庭的生活條件和自己的愛好,在材料表中選擇你需要的材料,算出所需材料的量及所需的錢數。3.如果在客廳、餐廳的四周貼上大理石條,共需要多少米?(材料表略)為爸媽提供一份裝修建議表嗎?"這個別具匠心的設計,在學生興趣昂然中添加一個問號,短短的幾句話,學生在掌握本節課所學知識的基礎上,又產生了探求新知的愿望,把課堂教學再一次推向,使學生的思維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總之數學課堂教學中嚴重存在低效提問、無效提問的現象,甚至出現了不良提問和失誤提問。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因此,增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值得每位教師認真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1] 顧萬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問題診斷與教學技能應用[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7.

        第6篇:課堂教學問題診斷范文

        關鍵詞:優選;方法;效益;培養

        素質教育以其無比的優越性取代了應試教育,由為了追求單純的升學而轉向全面發展、培養健全的人格為目的。在這種形勢下,就要求教師轉變原有的教學觀念,研究新的教法,以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達到“全面、高效、高質”的目的。所謂教學法包括教法和學法,是師生相互有效地傳遞信息,提高教學效率的保證。俗話講“教學有法,但無定法”,任何好的方法都要吸收、活用,以適應素質教育課堂的要求。

        一、精心設計,巧妙導入

        “萬事開頭難。”課堂教學亦如此,好的導語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充滿渴望,起到集中學生注意力的作用。我在講《春》時,是這樣設計導語的:一提到春,我們眼前就會呈現出一派暖風和煦、楊柳依依、萬紫千紅的春天景象。春天是美好的,它給人們生機勃勃的活力,它在人們的心頭播下希望的種子,古往今來不少文人墨客謳歌過春天,不少畫家濃墨重彩地描繪過春天。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

        這樣設計的意圖在于充分運用語言手段,啟發學生豐富想象,創設一種生動感人的教學情境,使其盡快進入作品的意境。實際上,導語的設計有多種方法,關鍵是要根據課文內容,恰當地設計好一節課的開頭。導語是教學過程的一個環節,不可偏廢。因此,每位教師都要精心設計好導語。

        二、由單純的知識傳授,到培養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由教師的一人活動到學生的整體活動

        語文課,關鍵是對學生進行能力的培養。因此,課堂上要增加學生質疑、提問、討論、交流、展示個人見解的機會,給他們一個獨立思考的時間,使學與思、手與腦結合起來。例如,在講《我的母親》一課時,我結合本課實際,布置作業,朗讀課文,圍繞母親這個話題,舉一件兩件自己感動的事,以《我的母親》為題,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親,介紹自己的母親,然后,同學互聽互評。這樣,既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以說,以說促寫,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又鍛煉了學生讀、寫、聽、說各方面的能力。又如,我在講《敬畏自然》一課時,首先講宇宙的神秘,人類的智慧,然后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圍繞“關注自然,保護自然,是每個人的責任”談感想、講體會,說說自己對生存環境的憂慮與思考,自己的心靈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這樣就能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挖掘、深化、補充教材內容,培養學生明辨是非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在講授教材時,要進行適當的深化、挖掘和補充,使之更趨完善,既要橫向拓寬,又要縱向深入,由表及里地挖掘教材深層的內涵。對教材進行宏觀把握,才能微觀掌握。我在講《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時,就是這樣做的。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作者怎樣看待三味書屋的那位先生。對那位先生的評價,不應過多貶斥。作者敘述“他有一條戒尺,但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說明他嚴厲卻也和藹可親;“給我讀的書漸漸加多”,說明他對學生能因材施教。而他對“怪哉”這蟲是怎么回事不作回答,而且臉上還有慍色,則表現了他落后的封建思想。總之,他是一個嚴肅、可親而又迂腐的封建塾師。

        四、教學時還要注意抓重點帶全面,提綱挈領,帶動全篇

        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帶動全篇,是搞好課堂教學的藝術之一。《皇帝的新裝》可根據一個“騙”字帶動故事的發展;《背影》重點應放在特定環境下父子情深的特定表達方式,要抓住文章命題、立意、多角度和文章線索來作為分析的突破口。這樣,就帶動全篇,既是對課文內容的高度概括,同時又表達了文章的主旨。

        五、授課過程中要注意板書設計,板書要新,要給人以藝術的美感

        板書是教學內容精練的概括,是提綱,是靈魂,能在教學中起到“窺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所以,板書設計要新穎,要給人以藝術的美感。我在講《夏感》一課時,先在黑板中間用黃粉筆畫了一個大圓圈,并在左半部分羅列出夏天的三種景象,右半部分一一對應羅列出三種景象特點,最后寫上“夏季緊張、熱烈、急促”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夏季獨有的鐘情,完成整個板書。其作用就是讓學生一目了然地理清作者思路,認識到夏季的總體特點,表達作者對夏季的熱愛和贊美。這樣會加深學生對文章主旨的理解,整個板書具有形象性、整體性、新穎性的特點,還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總之,教師要注重教法的使用,向課堂四十五分鐘要效益,要不斷充實自己,研究教法,研究學生,做到教學相長,共同提高。

        參考文獻:

        [1]有效的教學技能:教學問題診斷與技能提高:初中語文.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

        第7篇:課堂教學問題診斷范文

        【關鍵詞】流行音樂,課堂,積極作用

        1適當在音樂課堂中穿插流行音樂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教育心理學認為,“愛其師,信其道”,如果師生之間能夠形成友好的信賴關系,那么學生就會更愿意接受老師的教誨。當代中學生往往用流行音樂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豐富自己的生活。如果音樂老師能夠投其所好,在音樂課上穿插一二首流行歌曲,他們會覺得你和他們的思想達成了一致,引起了共鳴。這樣師生關系不就拉近了嗎?然后你就可以給他們講述課本上的音樂知識其實也是很美很好的,引導他們學會演唱、學會欣賞,學會去接受書上的音樂知識。這樣循序漸進,把他們引導在正確的音樂課堂上來。只要我們充分備課,把課本上的知識講得精彩,生動,他們是會接受的,而流行音樂可以說起到了引導和作用,融洽了師生關系,促進了情感交流。

        2適當的引用一些流行音樂能夠使課堂更加生動,活潑

        流行音樂中有許多歌曲用了民族音樂的元素,把二者結合起來講解會讓課堂生動、活潑。比如在《音樂》課本十五冊京劇那個單元,我們將周杰倫的歌曲《霍元甲》,李玉剛的歌曲《貴妃醉酒》,信樂團的《北京一夜》結合起來講,學生們聽了這幾首歌曲自然會對京劇產生極大的興趣,我們在這時候來講解京劇的有關音樂知識,不就能讓課堂精彩活潑了嗎?還有周杰倫的《夜曲》是采用的肖邦的E大調夜曲的旋律來寫的,《不想長大》是采用莫扎特的《第四十交響曲》來寫的,如果把這些音樂和音樂家結合起來講,學生們會對這些音樂家肅然起敬,從而愿意去探究西方音樂史中的音樂大師,這就給我們對學生灌輸高雅音樂帶來了契機。相信學生們會慢慢喜歡書本上音樂知識了。

        3優秀的流行音樂能陶冶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優秀的人物性格

        記得在2008年5?12大地震后,產生了許多優秀的抗震救災歌曲——《生死不離》《相信愛》《和你一樣》,還有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歌曲《讓世界充滿愛》等等,我把這些歌曲帶入了音樂課堂,讓學生們唱了之后感動得熱淚盈眶,我相信他們受到了良好的愛的教育,他們懂得了如何去愛自己和別人。通過這些歌曲塑造了他們善良并具有愛心的心靈,讓他們的靈魂變得崇高偉大!

        只要我們去發現,去挖掘,優秀的流行歌曲是很多的!比如《隱形的翅膀》,我們可以讓學生去唱這首歌的同時去了解電影《天使的翅膀》中的殘疾人的堅強和偉大,讓他們知道遇到困難該怎樣去做。還可講講“感動中國2011”中劉偉的例子,讓他們懂得“身殘志堅”的道理。還有信樂團的《海闊天空》歌詞也寫得很不錯,讓學生懂得了在失敗之后如何崛起、如何奮斗。

        4了解唱流行音樂的歌星、明星背后的故事,讓學生們懂得如何為人生目標而奮斗

        許多明星背后都有許多心酸的故事,他們在成功之前都吃了許多苦。比如周杰倫從小苦練鋼琴,還曾經在酒店里做服務生;郎朗每天練鋼琴的時間長達十多個小時;成龍在成為明星以前做過許多苦力,為了當好演員,經常練功讓自己遍體鱗傷。如此種種,學生們聽了以后就會明白“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的道理了!

        但是,課堂中穿插流行音樂只是教學手段,并非教學目的。我們的音樂教材為我們設計了較全面的知識,有民族的、國內的、國外的經典音樂文化。它意在培養熱愛音樂文化的人,讓學生們懂得欣賞音樂,參與音樂,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觀。我們要把這些優秀的音樂文化傳授給學生。只要我們在鉆研教材上下功夫,把我們每一堂課都備好上好,我相信學生們終究會懂得經典音樂是更加經得起時代考驗的。巴赫、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等等,這些偉大的音樂家已經過去幾百年了,但他們的音樂卻永遠綻放無窮的魅力!這些音樂的高雅經典是流行音樂望塵莫及的,是不可相提并論的!但我們聽了高雅經典的音樂,再來點流行音樂娛樂娛樂,也可謂“雅俗共賞”,也是人生一大樂事啊!

        參考文獻

        第8篇:課堂教學問題診斷范文

        【關鍵詞】數學課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確定目標落實目標檢測目標目標達成度

        追問我們的課堂:一是我們平時的教學主要是基于經驗,基于教材,還是基于課程標準?二是在教之前,我們真的清楚該內容面對自己的學生應該“教到什么程度”嗎?

        筆者認為:教師在課堂中必須明確: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課堂教學應該是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也就是要上好一節課,無外乎是確定目標、落實目標、檢測目標。

        下面以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第五章《日歷中的方程》一節為例,談談數學課是如何確定、落實、檢測目標的?

        一、如何確定目標

        這幾年,鄭州市教育局一直要求教師要細化解讀課程標準。《綱要》第7條明確指出“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

        這兩年,河南省的中招數學試題,加大了實踐性與靈活性,主要是考查學生的能力.而基于課程標準的命題導向是:由純知識命題轉向能力的命題。實施的新取向:倡導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

        什么是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呢?華東師大崔永教授曾經指出,教學領域的四大核心問題:“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學生學到什么程度,教師教到什么程度,教師必須做出專業性判斷,且這種判斷不能是模糊不清的感覺。這要求每一位學科教師必須回答好三個問題:“――我們準備把學生帶到哪里去?即教學目標的設置;――我們準備怎么把學生帶到那里去?即教學策略的研究;――我們如何確信我們已經把學生帶到那里去了?即教學評價的方法。”

        (一)學習目標陳述技術

        我們鄭州市第三中學課改實驗班遵循“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原則,以調節教學案為依托,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推行“四步導學教學模式”。

        1、我校教學案學習目標陳述實行“三維融通表述”,它的基本格式是:

        行為主體+行為條件+行為動詞+表現程度+行為內容

        2、陳述學習目標的基本規范和陳述方式:

        包括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條件和表現程度四項要素,簡稱為“ABCD格式”。學習目標陳述要遵循“ABCD”式目標陳述模式。

        即①主體必需是學生;(行為主體)

        ②用詞清晰、可把握;(行為動詞)

        ③附加條件;(行為條件)

        ④最低要求。(表現程度)

        其中:A、行為主體應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因為判斷教學有沒有效益的直接依據是學生有沒有獲得具體的進步。而不是教師有沒有完成任務。

        B、行為動詞它是行為目標最基本成分,應說明學習者通過學習后,能做什么,行為的表述要具有可觀察、測量的特點,陳述的方式使用動賓結構的短語。

        C、行為條件或情境

        行為條件是指學習者表現行為時所處的環境。或者說是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圍。

        D、行為標準或表現程度

        行為標準或表現程度,指學生學習之后預期達到的最低水準,用以評價學習表現或學習結果所達到的程度。

        關于行為標準或表現程度,舉例:假設一道題目有五種解題方案,但作為面對全體學生的標準,不能要求所有的學生都能回答五種解題方案,那么就可以這樣來敘述,“至少寫三種解題方案”、“80%學生都能答出五種解題方案”。也就是說,完成時間限制,如5分鐘解答某問題;完成行為的準確性,如答案的正確率至少達到80%;完成行為的成功特征,如解答到小數點后第幾位。

        (二)如何分解確定目標

        如《日歷中的方程》一節課程標準分解現狀舉例:

        1、內容及內容解析:

        內容:日歷中的方程

        教材解析:本節課是北師大版七年級上期教材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三節。本節課的內容是一元一次方程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是關于日歷數規律的再探索,本節為學生學習其他數字排列問題提供了思想與方法。在日常生活和第三章以及本章前兩節課的學習中,學生已具備了運用日歷規律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初步形成了利用“方程”這一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思想,并且感知了列一元一次方程的關鍵是尋找等量關系。與小學學習的算術方法相比,代數方法還未能完全讓學生接受并應用,而且對于剛剛接觸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經歷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轉換過程,即建立方程模型的過程,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而得到方程的解之后又要回到實際問題中檢驗其合理性,這些都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教學中應作為重難點處理。

        2、本節的目標和目標解析

        本節在課程標準上的描述:

        (1)能夠根據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列出方程,體會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的一個有效的數學模型。

        (2)能根據具體問題的實際意義,檢驗結果是否合理。

        本節在教師用書上的描述:

        經歷運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發展抽象、概括、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步認識運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是建立等量關系。

        下面按照“三維融通表述”方式表述。

        本節分解標準1:

        借助日歷,能找出類似日歷中數字的排列規律(如同行、同列及對角線上三個相鄰數字之間的關系),并會用代數式表示.

        (2)在具體題目中,能找出問題中的等量關系.

        (3)根據所設未知數,能正確列出方程.

        (4)能正確解出所列方程.

        (5)會根據題目的實際意義判斷解的合理性.

        本節分解標準2:

        會解答與課本例題難度相當的題目.

        本節確定的學習目標為:

        (1)借助日歷,能找出類似日歷中數字的排列規律(如同行、同列及對角線上三個相鄰數字之間的關系),并會用代數式表示。

        (2)在具體題目中,能找出問題中的等量關系。

        (3)根據所設未知數,能正確列出方程。

        (4)能正確解出所列方程。

        (5)會根據題目的實際意義判斷解的合理性。

        (6)會解答與課本例題難度相當的題目。

        學習重點:把握問題中的“等量關系”,并會列出相應的一元一次方程。

        學習難點:(1)尋找出類似日歷中數字的排列規律.

        (2)根據實際問題檢驗解的合理性.

        (三)細化解讀課標的幾點體會: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要“心中有課標、眼中有學生、手中有教材、腦中有教法”。在目標定位上,學校一直給教師灌輸以下的觀點:

        1、有些目標可以照顧到每一個學生,有些目標不能照顧到每個學生。學習目標中必須有一個主目標。所以,一節課不能平均用力。

        2、克服將教材與課標對立的觀點。編教材本身就是對教材的解讀。可把教材當教學資源但不要當“圣經”。對教材與課標的內容要進行一致性分析。

        3、定位學習目標做到三個依據:即“依據教材、依據課標、依據學情”。

        4、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學生對課標的解讀不是唯一的,學習目標定位也應該有所不同。因此,要依據學生的情況,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尋找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二、如何落實目標

        我理解的上好課就是確定好目標,落實好目標,檢測好目標。剛才,已講了學習目標的陳述及依據課標,依據教材,依據學生來確定目標。落實好目標,關鍵是要針對目標設置好目標樣題。圍繞目標設置教學策略,設置教學環節和教學流程。

        還以剛才《日歷中的方程》為例。

        (一)本節教學問題診斷分析及設計理念:

        本節的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1.學生在遇到應用題時會習慣性的用小學的算術法,應在肯定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列方程解應用題。

        2.學生對應用題的步驟書寫欠規范,應注意及時糾正。

        本節的設計理念:

        1.以學生為主;

        2.以學生動手操作為重要手段;

        3.以感悟為學習目的;

        4.以發現為宗旨,學生由聽者變為實踐者、發現者、演講者。

        (二)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環節預習導學

        1.解下列方程:

        (1)4(x+0.5)+x=17;(2)6-3(x+23)=23;

        (3)17(x+14)=14(x+20);(4)15(x+15)=12-13(x-7).

        2.填空:

        觀察某月日歷一個豎列上相鄰的三個數,

        (1)設中間的數為x,則另兩個分別為

        (2)設第一個數為x,則另兩個分別為

        (3)設第三個數為x,則另兩個分別為

        第二環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內容:

        請同學們在自己準備的日歷上按豎列任意圈出相鄰的三個日期,并告訴老師這三個數的和,老師便能很快的告訴你這三天分別是幾號.

        問題:你發現其中的奧秘了嗎?

        設計意圖:利用日歷中的游戲,通過學生給老師出題考試老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從學生年齡特征、文化知識的實際水平出發,先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與同伴交流,解讀生活中的日歷上數字的規律,動腦思考,探索、總結歸納、升華得出數字規律.這樣的安排使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并能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樂趣.通過師生互動,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引出課題.記得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的興趣”.

        第三環節互動探究、發現新知

        內容:

        問題1:觀察你手中某個月的日歷,相鄰的幾個日期之間有什么關系?

        問題2:如果設其中一個日期為X,那么他周圍幾個日期如何表示?

        問題3:如果某月日歷一個豎列上相鄰的三個日期的和為60,那么這三個日期分別是多少?

        問題4:如果老師告訴你這三個數的和是75,你能說出這三天分別是幾號嗎?如果它們的和是21呢?40呢?

        設計意圖:在了解日歷中數字的排列規律和師生互動玩猜日期游戲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合理代數,把實際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建立數學模型,通過列方程解決問題.其中問題1的設置針對目標1;問題2、問題3的設置針對目標2、3、4;問題4的設置針對目標5.

        師生互動:根據未知數不同的設法,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應引導學生對各種設未知數的方法進行比較,以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問題1:觀察你手中某個月的日歷,相鄰的幾個日期之間有什么關系,讓學生充分的探討得到各種類型的規律,為下一環節打基礎.

        第9篇:課堂教學問題診斷范文

        關鍵詞: 農村初中英語 課堂教學問題診斷 解決對策

        一、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農村英語課堂是新課程教學改革忽略的一個重要地方。為了研究農村中學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我市農村英語課堂教學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內容:教師的教學理念,課堂氛圍,先進教學模式的實施方法,對學生學習策略、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的教學。

        1.教師的教學觀念。

        調研結果:筆者在對教師的訪談中發現,近一半教師的教學理念是“課本式”,而不是“學生本位”,課堂教學主要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為了測試結果。通過講座發現,幾乎所有教師在課堂上有2/3的時間是在講解知識點,過分強調詞匯在語言中的使用,教師忽視實際使用,學生在課堂上用語言溝通的時間很少。

        問題與原因:新課程標準是新課程教學的綱領性文件,然而,許多教師只輸入,而忽視輸出作用,忽視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和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導致輸入和輸出英語教學嚴重失衡,造成費時、低效問題。此外,教師、學校、家長和學生注重短期目標,即審批效率,對考試結果很關注。

        2.課堂氛圍的營造。

        調研結果:一些教師通過提高英語課堂使用頻率營造英語課堂氣氛。多數老師認為學生不能與教師教學活動匹配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最大障礙。一些教師教學時或一句英文一句中文,語音語調不標準,主要教學手段是“粉筆+黑板”,錄音機都很少使用,更不用說多媒體教學。因為老師的教學方法過于機械,學生或閱讀,或做,或回答問題,有些學生逐漸失去興趣英語學習,導致老師和學生的距離越拉越遠。

        問題與原因:目前農村初中英語師資整體水平不齊,自身英語口語水平有限;不少老師誤解了日常教學中語言學習氛圍的概念。此外,還有一些教師傾向于使用舊的教學模式,往往忽視課堂氣氛的作用。單向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習慣于教師的“滿堂灌”,很少與教師互動,很難活躍課堂氣氛。

        3.先進教學模式的實施。

        調研結果:目前我市農村初中英語教學中任務型教學模式實施較多,但傳統教學模式仍然影響教師:以教師為中心;忽視實踐、學生活動與體驗;注重知識傳授,忽視能力培養。

        問題原因:任務型教學模式對教師的要求較高,然而,大多數教師沒有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任務型教學能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調節課堂氣氛,傳統教學模式不僅浪費時間,學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知識。

        4.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

        調研結果:老師基本在課堂上“包辦”一切,教學中實施“滿堂灌”教學模式。45分鐘內教師滔滔不絕,學生好比老師操作的機器,機械地跟著。只有少數教師會稍微滲透一些有效的學習方法。

        問題與原因:關于學習策略,很多教師都不以為意,認為學習策略就是學習方法。有些老師不知道如何在英語課上對學生進行學習策略指導。

        5.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調研結果:大多數教師采取翻譯教學方法和程序化訓練,教學目標是傳授語言知識,語法結構分析,培養閱讀能力。

        問題與原因:教師應以傳授知識和技能為主要任務,然而部分教師根據教材和教學參考書,以滿足應試教育的要求,把跨文化教育拋在一邊。此外,不少農村英語教師本身缺乏英語語言文化方面的修養。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

        筆者根據多年教學經驗,從理論和教學實踐兩方面提出解決以上問題的對策:

        1.觀念先行,“把課堂還給學生”。

        新課程強調從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進行英語教學改革,以培養交際能力為重點,強調學生能用英語做事情。也就是說,教師應摒棄“填鴨式”教學方法,組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為主,營造學習氛圍,取得較好效果。

        (1)還給學生時間,還給學生自主學習、咀嚼思考、自練自改的時間,給學生充分時間發表個人見解,互相討論;

        (2)還給學生個性,還給學生獨立思考、獨特感悟、自由聯想、自由表達的個性;

        (3)還給學生權利,還給學生闡述個人見解、保留自己意見的權利;

        (4)還給學生尊嚴,還給學生人格尊嚴、思想尊嚴。

        2.努力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氣氛。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為中心進行課堂環境創設。在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情感,盡量創造民主的學習環境。教師應該做到:

        (1)尊重每個學生,積極鼓勵他們在學習中嘗試,保護他們的自尊和積極性;

        (2)把英語教學與情感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組織各種合作學習活動,促使學生互相幫助,體驗集體榮譽感,發展合作精神;

        (3)特別關注性格內向的學生,盡可能多地給他們創造語言實踐機會。

        3.以任務為驅動、以學生為中心。

        任務型教學強調“學習”,從教學活動設計角度出發,重點落在“學習”上。只有了解學生如何學習,才有可能研究如何教。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應根據總體目標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進行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的創意設計,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等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

        設計任務型教學活動時,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

        (1)活動要有明確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

        (2)活動要以學生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內容和方式要盡量真實;

        (3)活動要有利于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發展語言機能,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4)活動應積極促進英語學科和其他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聯系,使學生協作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得到發展;

        (5)活動要能促使學生獲取、處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語與他人交流。

        (6)活動不應僅僅限于課堂教學,還要延伸到課堂之外的學習和生活中。

        任務設計旨在讓學生用英語做事情。與傳統英語教學相比,任務型語言教學具有三個特征:教學目標,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和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教學重點轉移到學習過程;教學活動設計和任務驅動,以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為中心。這三個方面是核心。

        4.授學生以“漁”,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學習策略的培養。

        新課標強調教師應做到:

        (1)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制定階段性學習目標及實現目標的方法;

        (2)引導學生結合語境,采用推測、查閱或詢問等方法進行學習;

        (3)設計探究式學習活動,促進學習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發展;

        (4)引導學生運用觀察、發現、歸納和實踐等方法,感悟語言功能。

        以詞匯教學為例,傳統詞匯教學是老師先教詞匯,從A到Z:然后讓學生讀每一個字從A到Z三遍,課后要求學生背誦這些單詞,通過聽寫檢查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詞語意義,只有通過語境才能學到。

        有效的詞匯學習策略:

        (1)在語境中學習單詞,學會猜測單詞詞義;

        (2)運用英語思考和理解英語單詞,直接在大腦中建立實物鏈接。

        5.多渠道加強跨文化教育。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教師應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了解外國文化,幫助他們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1)教師和學生首先要有跨文化意識,提高語言文化素質。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努力創造語言環境,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教師應在教學中采用靈活方式滲透文化教育,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提高學生的文化敏感度,使學生主動吸收外來文化,促進對外語的理解;

        (2)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課堂教學是創造機會使學生在模擬或創設的情境中感受異國文化;

        ①在詞匯、語法、句型和語言點方面進行全面、系統的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滲透解釋教學。

        ②結合教科書多向學生介紹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

        (3)豐富課外活動,多渠道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課外活動是一個很好的跨文化教育補充。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外活動,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鼓勵學生在課外進行語言具體實踐。如關注身邊的英語,讓學生收集英文廣告或商品描述,加深學生對中外文化的了解。

        參考文獻:

        [1]蔡蓓.新課程教學問題解決實踐研究(初中英語)[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变态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乱偷加乱码 | 最新热久久99这里有精品 | 亚洲欧美久久综合网站点击 | 亚洲系列一区A久久 | 日韩亚洲国产中文永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