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新生兒科護理綜述范文

        新生兒科護理綜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生兒科護理綜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新生兒科護理綜述

        第1篇:新生兒科護理綜述范文

        關鍵詞:新生兒,黃疸,中醫護理

        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時期由于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皮膚、鞏膜及黏膜黃染的臨床癥狀。在新生兒時期最常見,發病率高達

        34. 94%[1]。新生兒黃疸包括生理性與病理性兩種。生理性黃疸多不用治療,而病理性則可能引起后果嚴重的膽紅素腦病即核黃疸,導致患兒出現死亡或神經系統后遺癥。我院對該病采取中醫治療、預防、護理,效果顯著,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臨床資料 選取2006 年1 月~2009 年10 月我院出生的全部新生兒黃疸病例,,共27例。其中生理性黃疸16 例,病理性黃疸11 例。根據臨床表現,輕度黃疸15 例,中度9 例,重度3 例。患兒住院天數最短5天,最長10天。27例患兒中,足月兒19 例,早產兒8 例;女嬰12 例,男嬰15例。

        1.2護理方法

        1. 2. 1 一般護理 每天在護理時至少要測4 次體溫,觀察是否有發熱,若發熱說明有并發癥產生,應及時處理;囑產婦及時給新生兒供給奶水,注意患兒吮乳情況,若患兒吮乳有力,進食量亦可,并多喂水保證熱量供應。在護理時應注意臍部清潔,并每日勤換柔軟的尿布。

        1.2.2重點護理 皮膚是重點觀察項目,應注意觀察其皮膚面目黃染的發生時間、顏色深淺,消退及加深時間等。若黃染的發生時間過早、過晚或時間過長,其顏色較深,或該退不退,均說明其黃疸為病理性黃疸,病情較重,應及早治療。觀察小便時,應注意小便的顏色深淺。

        1.2.3 辨證施護 護理人員掌握好藥物的性能與禁忌,根據不同分型辨證施治施護,如濕熱熏蒸型選用茵陳蒿湯加味;感受邪毒型選用犀角散加減;寒濕阻滯型選用茵陳理中湯加味,瘀血內阻型常選用血腑逐瘀湯加減。

        2. 結果

        2. 1 護理結果 全部病例均痊愈,無一例發生膽紅素腦病。隨訪患兒均生長發育正常,無神經系統后遺癥的發生。

        2.2 護理療效判定

        依據高等醫學院校4 版教材《兒科學》新生兒黃疸診斷標準[2] ,足月兒血清膽紅素> 205/ umol/L ,早產兒> 256umol/ L 為病理性黃疸;如小于以上數字則為生理性黃疸。痊愈:辨證施護后黃疸消失,血清膽紅素降至正常( ≤17. 1umol/ L) ; 好轉:肉眼觀察皮膚黃疸消退,血清膽紅素下降,但未降至正常值( ≤17. 1umol/ L) ; 無效: 黃疸未消退,血清膽紅素持續不降。

        3. 討論

        中醫認為:黃疸的出現多由孕母感受濕熱或寒濕傳入胎兒,或小兒出生后感受濕熱邪毒所致。無論孕母懷胎,還是小兒出生后,感受濕熱或寒濕之邪而致病發病,皆有濕在其中。其治法為熱則清之,寒則溫之,濕則化之、祛之。臨床常將其分為濕熱熏蒸、感受邪毒、寒濕阻滯、瘀血內阻四個證型進行治療。

        祖國醫學的精髓在于辨證施護,而中醫護理的關鍵也是辨證施護,在本組患兒的治療中,中藥茵陳至為關鍵。茵陳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的功效,是治療黃疸的主藥。由于其作用突出,故可配伍用于各型黃疸?,F代藥理研究表明:茵陳有明顯的利膽作用,在增加膽汁分泌的同時,也增加膽汁中固體物、膽酸和膽紅素的排出量。因此,茵陳在治療黃疸時,是必不可少的藥物。在辨證治療新生兒黃疸要注意小兒年少,用藥時宜輕宜小,中病即止[4]。雖然用藥是醫生的職責,護理人員也要掌握好藥物的性能與禁忌,對臨床觀察病情、判斷疾病的轉歸和預后很有幫助。

        新生兒黃疸主要表現為: 皮膚黃、目黃、小便黃,大便顏色淡或呈白色,出現發熱、拒食、精神不好、嗜睡、兩眼呆滯等癥狀。因此在新生兒黃疸的護理中,皮膚是重點觀察項目。應注意觀察患兒皮膚面目黃染的發生時間、顏色深淺,其顏色是逐漸加深,還是逐漸消退,加深及消退的時間等。如果黃染的發生時間過早、過晚或時間過長,且顏色較深,或該退不退,均說明其黃疸為病理性黃疸,病情較重,應及早治療。觀察小便時,應注意小便的顏色深淺,聞尿味臊淡或重,如顏色深黃,尿味臊重,說明濕熱較重;如顏色淡黃,尿味不大,說明其濕熱不重。患兒大便的顏色為黃色味大,說明其熱象較重;若為灰白,說明有瘀血內阻[3]。

        總之,新生兒黃疸除給以及時積極治療外,臨床護理也非常重要,特別是辯證施護,更能有效地促進黃疸嬰兒的康復,預防膽紅素腦病的發生。本組27 例新生兒黃疸經合理的護理,收到很好的療效,說明辨證施護在本病中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高桂娥,綜述,吳曙粵,新生兒黃疸的中醫藥治療概況,廣西醫學,2007,11月,29(11):1732-1734

        第2篇:新生兒科護理綜述范文

        [關鍵詞]新生兒敗血癥;黃疸;腹脹;病原菌;孕婦圍生期

        [中圖分類號] R722.1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10(c)-0082-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ypes of neonatal sepsis.Methods The hospitalization data of 131 cases of newborns were collected from July 2013 to June 2015 in the Neonatal Department of Bo-Ai Hospital of Zhongshan City,all patients were grouped according to the data,and the clinical situ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neonatal sepsi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jaundice and abdominal distension in preterm infa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full-term infants,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Conclusion Good care during pregnant women and perinatal to avoid complications,early identification of neonatal jaundice,abdominal distension and othe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blood culture done in time to early diagnosis and appropriate antibiotic treatment are helpful to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neonatal survival.

        [Key words]Neonatal Septicemia;Jaundice;Abdominal distention;Pathogenic bacteria;Perinatal period of pregnant women

        新生兒敗血癥(neonatal sepsis/septicemia)是指致病菌進入新生兒血液循環內并生長繁殖而造成全身各系統的中毒表現[1]。致病菌通常為定植于母親產道的細菌,臨床分離到的最常見的細菌分別為B族鏈球菌、大腸埃希菌及凝固酶陰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等[2]。2006年,WHO新生兒及圍生兒死亡率報告指出,在750萬新生兒中,預計50%的嬰兒在出生4周內死亡,而其中98%的嬰兒來自發展中國家。與此同時,馬拉西亞每出生的1000個新生兒中,有3~4個會發生死亡[3]。2012年,WHO兒童死亡率水平及趨勢報告顯示,在新生兒死亡率最高的5個國家中,中國居于第三位[4]。在導致新生兒死亡的原因調查中,埃塞俄比亞的Kersa調查報告顯示,新生兒敗血癥在新生兒死亡原因中占31.2%[5]。2006年,Ganatra等[6]等通過分析2000年的400萬新生兒死亡病例的致死原因也發現,新生兒敗血癥占死亡人數的35%,因此,在我國新生兒死亡率仍較高的情況下,對于新生兒敗血癥的及時診斷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選取中山市博愛醫院新生兒科收治的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不同危險因素對于新生兒敗血癥的意義,為防治感染、提高新生兒存活率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3年7月~2015年6月于中山市博愛醫院新生兒科住院的131例新生兒的住院資料,根據2003年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制訂的《新生兒敗血癥診療方案》[1]中的診斷標準對新生兒資料進行篩選,疑診及確診為新生兒敗血癥的入選病例有118例,其中男76例,女42例;胎齡為(37周±5 d);出生時間均≤28 d。住院資料也包括母親的孕期疾病及產時狀況,如胎膜早破、羊水污染、尿路感染、絨毛膜羊膜炎、產程延長等。新生兒的情況包括胎齡、出生后時間、出生時情況、起病時間、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包括降鈣素原(PCT)、C反應蛋白(CRP)]、細菌培養及其藥敏結果、治療方案等。上述方案均獲得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獲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1.2研究方法

        根據收集到的資料將新生兒分為足月兒組(胎齡≥37周)及早產兒組(胎齡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2.1一般情況分析

        將收集到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其中早產兒65例,足月兒53例,兩組的性別構成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總體新生兒的臨床特點

        在新生兒敗血癥的臨床表現中,黃疸最為常見,占發病總人數的57.6%;其次為肺炎相關癥狀[10],如氣促、發紺、咳嗽、嗆奶及肺部音等。此外,腹脹、發熱等也是常見的臨床表現,呼吸暫停等癥狀也會偶發。實驗室檢查項目顯示,CPR及PCT在大部分患兒中均有升高。分析母親的數據可發現,胎膜早破及尿路感染的發生率分別為14.4%及15.3%(表1)。

        2.3敗血癥的致病菌分布

        在患兒血中分離出的病原菌中,革蘭陽性菌比例為80.9%,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比例為67.0%;革蘭陰性菌比例為16.0%,其中肺炎克雷伯菌比例為66.7%;真菌檢出4株,其中念珠菌3株,白假絲酵母菌1株(表2)。

        2.4早產兒及足月兒臨床情況的比較

        兩組的臨床表現如黃疸、腹脹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3 討論

        出生后28 d內的嬰兒稱為新生兒,由于新生兒的各個屏障結構如皮膚屏障、黏附屏障,免疫系統如細胞免疫、體液免疫發育不完善,極易因自身結構發育不完善(如先天性畸形等,或感染、呼吸功能不全等)而發生死亡[11]。在國內新生兒死亡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關注新生兒致死原因,探尋相應的解決辦法十分重要。在國內及國外的報道中,新生兒敗血癥占新生兒致死原因的第一位,因此尋找新生兒敗血癥的危險因素,及時診斷及治療成為臨床醫師提高新生兒存活率的關鍵[12]。

        本研究的數據顯示,新生兒敗血癥的主要癥狀為黃疸以及肺炎相關癥狀如氣促、發紺,腹脹,發熱等。新生兒黃疸分病理性及生理性黃疸,出生后2~3 d后會出現黃疸,而新生兒法身敗血癥時也會出現黃疸,因此新生兒黃疸發生率較高。新生兒黃疸主要是由于患兒在發病時,肝臟膽紅素代謝障礙,肝臟細胞攝取與處理膽紅素的功能受損,導致機體非結合膽紅素升高從而出現黃疸[13]。數據顯示,早產的敗血癥患兒的黃疸發生率均較高,因此患兒出生后應密切觀察其情況,根據出現的臨床表現如黃疸、肺炎等做出早期診斷,早期進行血培養等幫助診斷,可提高患兒生存率。

        比較不同組別的實驗室檢查可以發現,CRP及PCT升高對于新生兒敗血癥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而足月兒或是早產兒的實驗室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且有高達80%以上的患兒兩項指標均會升高。PCT是血清降鈣素的前肽物質[14-16],在正常機體中由甲狀腺C細胞分泌,正常人體中其含量非常低,而在敗血癥等感染性疾病中,多種組織和細胞均開始應激性地分泌PCT,導致其血清濃度升高,因此PCT也是感染發生的一項敏感指標。CRP作為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之一[17-19],在感染發生后6~8 h開始升高,24~48 h達到高峰,且其升高的幅度與感染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因此,作為患兒感染的一種報警指標,CRP應作為早期檢查項目,早期抽血化驗,檢查患兒的相關感染指標。

        通過對母親相關情況的觀察發現,胎膜早破及羊水感染是發生新生兒敗血癥的重要危險因素,應密切關注孕婦圍生期的感染預防、疾病治療,這對于提高孕婦存活率、新生兒存活率均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發現,新生兒敗血癥的細菌分布以革蘭陽性菌居多,其中常見的為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及腸球菌;革蘭陰性菌其次,常見的為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腸埃希菌,這與既往的研究結果相似[12],因此在患兒敗血癥的治療中,早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根據細菌及藥敏結果及時調整,對于患兒的存活具有重要意義。根據2003年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提出的《新生兒敗血癥診療方案》[1],新生兒敗血癥的治療原則是收集標本后早期開始使用抗生素以控制病情,根據經驗選擇可用的抗生素,待藥敏結果出來后根據測試結果選擇敏感、有效的抗生素,除抗感染治療外,維持患兒生命體征,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加強營養,增強免疫力也是治療中不可或缺的步驟。在治療中根據病原菌檢測結果合理使用抗生素,能夠有效治療患兒病情,同時也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綜上所述,新生兒敗血癥在不同新生兒中的多數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細菌檢出中差異不明顯。對于新生兒敗血癥的診斷,要綜合臨床表現、血培養結果進行綜合評定。新生兒敗血癥的致病菌多為革蘭陽性菌,因此早期使用廣譜抗生素具有重要意義。針對導致新生兒敗血癥的危險因素,在對孕婦進行管理時就加強預防措施,在產時避免醫療行為帶來的可能感染,采取綜合措施能夠提高孕婦、新生兒的存活率。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新生兒敗血癥診療方案[J].中華兒科雜志,2003,41(12):897-899.

        [2]Manana MM,Ibrahim NA,Aziz NA,et al.Empirical use of antibiotic therapy in the prevention of early onset sepsis in neonates:a pilot study[J].Arch Med Sci,2016,12(3):603-613.

        [3]Beck S,Wojdyla D,Say L,et al.The worldwide incidence of preterm birth:a systematic review of maternal mortality and morbidity[J].Bull World Health Organ,2010,88(1):31-38.

        [4]UNICEF,WHO,Worldbank,et al.Levels and trends in child mortality report 2015[R].2015.

        [5]Lawn JE,Johnson HL,Cousens S,et al.Global,regional,and national causes of child mortality:an updated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2010 with time trends since 2000[J].Lancet,2012,379(9832):2151-2561.

        [6]Ganatra HA,Stoll BJ,Zaidi AK.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early-onset neonatal sepsis[J].Clin Perinatol,2010,37(2):501-523.

        [7]查麗,武榮,朱紅利,等.101例新生兒敗血癥的病原學和臨床特點分析[J].醫學綜述,2014,20(18):3405-3407.

        [8]韓晉麗,張小莉,王艷芬,等.早產兒及足月兒新生兒敗血癥臨床特征比較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6,31(6):1199-1201.

        [9]陳昌輝,葉長寧,李茂軍,等.新生兒感染性肺炎的臨床和免疫功能研究[J].中華兒科雜志,2003,41(12):884-888.

        [10]王凌越.新生兒敗血癥臨床特點及危險因素[D].石家莊:河北醫科大學,2011.

        [11]唐曉娟,馮星.1606例新生兒敗血癥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藥性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14,32(3):210-213.

        [12]Dey AC,Hossain MI,Afroze S,et al.A survey on current practice of management of early onset neonatal sepsis[J].Mymensingh Med J,2016,25(2):243-247.

        [13]劉嵐,蔡紹皙.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及治療方法研究進展[J].國際兒科學雜志,2006,33(6),429-431.

        [14]劉佩娟.綜述C反應蛋白與降鈣素原在感染性疾病中的應用[J].內蒙古中醫藥,2015,34(3),68-69.

        [15]郭利美,秦微,譚稻香,等.降鈣素原和超敏C反應蛋白在新生兒敗血癥早期診斷中的意義[J].中國醫藥科學,2016,6(1):211-213.

        [16]黃曉華,吳綺,陳健.降鈣素原檢測在新生兒敗血癥中的臨床意義[J].中國醫藥科學,2014,4(5):189-191.

        [17]邱淵,姚曼紅,朱艮苗.降鈣素原在臨床感染中的應用價值[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4,35(13),1760-1761.

        第3篇:新生兒科護理綜述范文

        【關鍵詞】 新生兒 黃疸 膽紅素 護理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時期由于血中膽紅素濃度升高,引起皮膚及鞏膜的黃染。是新生兒期一種常見的癥狀,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部分病理性黃疸如果不積極處理,使血中膽紅素濃度過高,易透過血腦屏障,引起核黃疸,導致嚴重后遺癥或死亡。因此,對新生兒黃疸的防治及護理是產科和兒科醫護人員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現就新生兒黃疸的護理綜述如下:

        1 新生兒膽紅素的代謝特點

        由于胎兒在宮內處于低氧環境,低氧分壓可刺激腎臟產生紅細胞生成素,造成了較多的紅細胞,出生后新生兒建立自主呼吸,氧分壓增高,血氧濃度提高,過多的紅細胞被破壞,使膽紅素生成增多;出生時腸腔內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將結合膽紅素變成未結合膽紅素,加之腸道內缺乏細菌,導致未結合膽紅素產生和吸收增加;胎便中富含膽紅素,如果排泄延遲,就會使重吸收增多。

        2 護理

        2.1 重視圍產期護理 做好產前檢查很重要,盡量預防早產和難產,做好產程觀察,提高接生技術,積極處理宮內窘迫和新生兒窒息,防止或減輕胎兒及新生兒因缺氧使參與膽紅素代謝的酶活性降低。

        2.2 預防感染的護理 出生時及時吸凈鼻咽部、口腔的分泌物和黏液,每次喂奶后豎起新生兒輕拍背部,使其排出吸奶時吸入的空氣,以免引起新生兒窒息及吸人性肺炎。勤換尿布,便后洗凈臀部,預防臀部感染。新生兒臍部有創面,稍有不慎就會發生臍炎,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臍炎最常見的并發癥。所以,應重視臍部護理。通過以上干預,減少或消除感染因素所致黃疸。

        2.3 促進乳汁分泌,保證營養供給,初乳可促進胎糞的排泄[1],因此,新生兒出生后應早接觸、早吮吸,24小時母嬰同室。人乳的分泌是由多種內分泌參與的復雜過程[2],產婦的情緒、休息、營養都會影響泌乳。母乳量不能滿足新生兒需要時,適當采用配方奶粉喂養以增加新生兒的攝入量,可促進腸蠕動,使含有大量膽紅素的胎糞排出加快,減輕黃疸[3]。

        2.4 應用護理手段促進胎糞排泄,胎便排出延遲,膽紅素吸收增加,使血中未結合膽紅素濃度增高[4]。因此,早期應采取措施促進胎糞排出。

        2.4.1 出生后的新生兒,經過一般處理后,溫度計前端涂石臘油后插入2cm,3分鐘后取出,既能準確測量新生兒體溫,又能起到檢查及刺激和直腸促進排便的作用。

        2.4.2 新生兒游泳是近年來興起的一項新生兒保健運動,由于新生兒游泳時手腳都在活動,實際上也是一項全身運動。通過游泳運動,新生兒攝奶量就會增加,腸蠕動增加,加速胎便排出,胎糞轉黃時間明顯提前[5]。

        2.4.3 撫觸可增加迷走神經興奮,促進胃泌素和胰島素分泌,使奶量攝入增加,刺激腸蠕動,增加日排便次數和排便量,減少膽紅素肝腸循環,從而降低膽紅素的指數[6]。

        2.5 口服西藥的護理 新生兒黃疸時常用一些口服西藥來預防和治療黃疸,如雙歧三聯活菌膠囊。苯巴比妥鈉等,雙歧三聯活菌膠囊含有雙歧桿菌,口服后種植于新生兒腸道內,有利于腸道正常菌群的生長,可使結合膽紅素還原成尿膽原,糞膽原隨大便排出體外。

        2.6 中藥治療黃疸的護理 現代中醫藥治療新生兒黃疸顯示較強的優勢,部分患兒經早期干預治療后不需住院,減輕了家庭負擔。常用中藥治療新生兒黃疸方法有口服退黃散,口服退黃散時應重視中藥服法,退黃散宜每日一劑,濃煎成40ml藥液,分多次服用,宜喂奶前溫服,6天為一療程[7],服藥后注意觀察排便次數和顏色,大便次數多并出現水樣便時,應減少劑茸或暫緩服用。

        2.7 光療的護理 藍光治療是目前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一種簡單易行且安全有效 的方法[8]。光照的原理是未結合膽紅素在光的作用下,由脂溶性變成水溶性,然后經腸道或尿道排出。光療前做好家屬的宣教工作及心理護理。使家屬真正理解光療的目的、方法、效果,從而取得他們的積極配合[9]。在藍光治療過程中,新生兒哭鬧時施以撫觸,既可保證治療的順利進行,又能滿足患兒被愛的需要[11]。藍光治療結束后,雙眼除去黑布后應消毒小紗布覆蓋3-5min,幫助眼睛適應光線,檢查全身皮膚有無損傷,注意保暖。

        2.8 換血療法的護理 換血療法是治療新生兒重癥高膽紅素血癥的最迅速有效的方法,主要用于母嬰血型不合的溶血癥,換血可換出血中的膽紅素、抗體和致敏紅細胞,減輕溶血和降低血清膽紅素濃度,防止膽紅素腦病。

        3 小結

        綜上所述,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雖然很高,但大多數是可逆的,首先要加強圍產期保健,降低圍產因素引起的高膽紅素血癥;對所有的新生兒,不論是否出現黃疸,都應采取各種預防護理措施,促進排便,減少膽紅素的吸收;對早產兒、高危兒、黃疽出現早、發展快的新生兒高度重視,做好健康教育,取得家屬信任,讓家屬懂得高膽紅素血癥的危害,使他們主動配合醫護人員做好嬰兒的觀察、治療和護理。是防止核黃疸發生的關鍵。

        參 考 文 獻

        [1] 黃善球.大黃液直腸給藥佐治療重癥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觀察與護理[J].廣西醫學,2008,30(2):292-293.

        [2]李彩霞,王世愛.兩種喂養方式對新生兒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18):36-37.

        [3]湯文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100例臨床分析[J].廣西醫學,2008,30(1):117-118.

        [4]解中芬,康朝風.新生兒黃疸的整體護理[J].現代醫藥衛生.2008,24(19):2966-2967.

        [5]黃培紅,陳桂花,梁惠貞等.游泳對新生兒發育和黃疸影響的臨床研究[J].護理研究,2007,21(2):396-397.

        [6]朱天嬌,撫觸在新生兒黃疸中的應用[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9,22(7):779.

        [7]范翠,王瑞芳.中西醫結合治療新生兒黃疸療效的分析與觀察護理[J].中國醫療前沿(上半月),2009,4(9),104-120.

        [8]邊文玲,薛情杰,?;劬?藍光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護理措施[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16),177-178,

        [9]黃漫,曾國瓊.新生兒藍光照射治療依從性不佳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8,25(6A):23-24.

        第4篇:新生兒科護理綜述范文

        關鍵詞 自然干燥法 新生兒 臍帶 護理

        新生兒臍部是一個易感染部位,若臍帶處理不當,造成臍帶脫落時間延長,容易引起新生兒臍部感染和出血,嚴重者可導致敗血癥, 繼發腹膜炎。為了更好地探索新生兒臍帶護理的方法,系統地回顧目前臨床采用的臍帶護理,廣泛查閱國內外文獻資料,顯示出生后臍帶護理方式各有不同的意見。WHO 生殖健康部門有關正常分娩的實踐指導中提倡自然干燥法(Dry and Clean)[1] ,強調出生結扎斷臍時嚴格無菌操作,以后的日常護理中以保持臍帶清潔干燥為主,不提倡包扎,不應用消毒劑。我科自2012年8月起,對新生兒臍帶采用自然干燥法,并與傳統方法比較,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2年 8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兒600例(除臍部有畸形不能正常結扎及轉高危兒室需要治療者),其中早產兒22例,足月兒578例,男319例,女281例,體重 2450g-4400g之間,孕婦均無嚴重妊娠合并癥。

        1.2 方法

        1.2.1出生時臍帶的處理 兩組方法一致。具體方法:新生兒出生后用復合碘消毒臍帶根部周圍皮膚,在臍輪與皮膚交界處用氣門芯( 健嬰寶提供) 結扎臍帶,殘端留存1.5cm-2.0cm,并輕輕擠盡殘端積血,用復合碘消毒斷面,胎毒清臍帶卷覆蓋殘端包扎。

        1.2.2 具體調查方法 采用隨機雙盲研究方法,將病人按床位的單雙數分為實驗組(自然干燥法)310例和對照組(傳統法)290例。由專人操作,護士經過統一培訓合格,但對操作人員事先不告知研究目的,兩組對象均實時記錄整個護理過程。實驗組的新生兒出生16-24 h后,取下包裹臍部的臍帶卷,暴露臍部,保持臍帶及其周圍皮膚清潔干燥,不涂消毒劑,不進行二次斷臍,讓氣門芯始終保持結扎狀態,并連同臍帶斷端結痂一起自然脫落,必要時(臍帶被尿、糞污染)可用75%酒精消毒,同時住院期間對產婦及家屬進行有關臍帶護理的知識培訓至掌握。對照組的新生兒采取二次斷臍法即出生24 h后,取下包裹臍部臍帶卷,48~72 h臍帶殘端干燥結痂后,用無菌剪剪掉結痂,復合碘消毒臍帶后用胎毒清臍帶卷包扎,每日臍帶消毒次數1~2次,同時住院期間也對產婦及家屬進行有關臍帶護理的知識培訓至之其掌握。觀察兩組新生兒臍帶脫落時間、臍部炎性分泌物、臍出血、臍肉芽腫的指標并統一輸入進行分析。

        1.3 效果評價

        1.3.1 臍帶正常脫落時間及臍部脫落標準 新生兒出生后經無菌結扎,1d-7d脫落均為正常,局部無滲血、無滲液、無異味為臍帶干燥[2]。臍帶完全修復是指從斷臍后,臍帶殘端經濕潤、干燥、瘢痕、結痂、結痂脫落,最后臍窩形成[3]; 比較兩組臍帶完全修復需要的時間。

        1.3.2新生兒臍炎的診斷標準 輕度 : 臍輪與臍周皮膚輕度紅腫,可伴有少量漿液膿性分泌物;中度: 臍輪與臍周中度紅腫,有膿液滲出,伴有哭鬧不安,厭食、嘔吐、腹脹,全身皮膚輕度黃染; 重度 :臍部及臍周皮膚明顯紅腫發硬,膿性分泌物較多,常有臭味或伴有全身癥狀[4]。

        1.3.3臍出血標準 斷臍后新生兒臍部有血跡(0.1ml∕d),則判斷臍帶殘端出血。

        1.3.4臍肉芽腫標準 新生兒臍肉芽腫主要是由于斷臍后創面受異物刺激或感染在局部形成的肉芽組織增生,臍肉芽腫直徑2-9mm。小的肉芽腫﹙直徑5 mm﹚。比較兩組臍部并發癥的發生例數。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 SPSS 13.0 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比較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P

        2 結果

        2.1兩組新生兒一般情況比較 兩組新生兒胎齡、分娩方式、體重、住院天數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

        表1兩組新生兒一般情況比較

        2.2 兩組新生兒臨床療效比較 實驗組臍帶完全修復平均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實驗組臍炎、臍出血、臍肉芽腫等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其中實驗組臍出血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兩組都未發生重度臍炎。見表2。

        表2實驗組與對照組臍帶完全修復需要的時間與臍部并發癥發生比較

        3 討論

        3.1二次斷臍法的弊端 從結果中可以看出二次斷臍存在以下幾個缺點: ( 1)感染: 無菌操作不嚴格,剪臍后暴露的臍部創面護理不當,易造成感染; ( 2)臍帶粗細不同,臍帶內血管閉合時間不一, 剪臍時間不易掌握。 剪臍過早,發生臍出血的幾率大。國外研究中未見有二次剪臍的報道, 國內外的教材中也未見此類文獻。近兩年臨床上大部分已不支持二次斷臍的做法。

        3.2自然干燥法的優勢 從結果中可以顯示自然干燥法護理讓臍帶自然脫落大大減少了人為增加感染的因素,避免了修剪臍帶后臍帶卷再次繞腹包扎對新生兒腹部的束縛;避免了再次修剪臍帶發生臍出血的可能;護理方便、操作簡單、成本節約。

        臨床中以低感染率和高自然脫落率是新生兒臍帶護理的目標。出生時結扎臍帶時要嚴格無菌操作,斷臍后,臍帶會按自然規律脫落,造成臍帶脫落時間延長的最主要原因是應用消毒劑。消毒劑減少了臍周正常菌群的形成,減少了白細胞的浸潤,導致了脫落過程的延遲[5]。在隨后的日常護理中,最主要的措施是保持清潔干燥,使其按自然的方式脫落。提倡在臍帶護理中遵循自然規律,減少人為因素干預[6]。同時WHO關于臍帶護理方式的指導原則也是“自然干燥法”,提倡在新生兒出生后嚴格無菌斷臍,然后等待臍帶自然干燥脫落。護理原則包括以下幾點:①分娩過程嚴格執行無菌原則。②斷臍時應用嚴格無菌的器械。③保持臍帶及其周圍清潔干燥直到脫落。日常護理用清水清潔擦干,不涂消毒劑。④在護理每個嬰兒前后洗手。⑤讓臍部暴露于空氣中,或蓋清潔、松大的衣服。⑥尿布要低于臍部。⑦如果有尿、糞污染,用清水清潔,否則,不做處理,讓其自然干燥。⑧觀察感染征象:如臍周紅腫、膿性分泌物,發熱等[1]。自然干燥法護理讓臍帶自然脫落能達到新生兒臍帶護理的目標,也是最符合WHO的指導原則,最接近循證醫學的理念。這種方法值得我們在臨床中推廣及繼續研究完善。

        參考文獻: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Care in normal birth maternal and newborn health-Safe motherhood.Division of reproductive health[J]. Geneva:WHO/FRH/MSM/96.24.

        [2] 陳吉慶,吳升華.實用兒科診療規范[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56.

        [3] 李亞蘭. 不干預法在新生兒臍帶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 護士進修雜志,2010,25(22):2058-2059.

        [4] 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主編.實用新生兒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296

        第5篇:新生兒科護理綜述范文

        【關鍵詞】鹽酸氨溴索;CAPA;新生兒;呼吸窘迫癥

        新生兒呼吸窘迫癥(NRDS)是一類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質而引起的呼吸窘迫癥,主要發病人群為早產兒,臨床主要表現為進行性呼吸困難。因病理特征為肺不張和嗜伊紅透明膜出現,所以臨床上又可稱為肺透明膜病。一般新生兒期癥狀較重,如若治療不及時易導致新生兒死亡且病死率很高。在該病癥的治療上,鹽酸氨溴索因能通過刺激肺泡細胞合成和分泌相關肺表面活性物質而廣泛應用于新生兒呼吸窘迫癥的治療[1]。近年來,我院采用鹽酸氨溴索聯合CAPA機對該病癥進行了治療,取得了令人滿意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研究對象為我院兒科新生兒病區2008年2月~2010年2月期間收治的不同程度呼吸窘迫綜合癥患兒共計60例,其中男性患兒38例,女性患兒22例;入院年齡分布:生后30min~25d;患兒胎齡:41周共計10例;入院患兒體重范圍:1.3kg~4.2kg。所有患兒均根據病史和胸部X線檢查和臨床體征表現進行診斷,全部符合《實用新生兒急救指南》中相關診斷標準。患兒入院后表現為鼻翼扇動、面部青紫和呼吸困難。

        1.2 治療方法所有患兒入院后均采用溫箱保暖,給予患兒經皮血氧飽和度(TcSO2)和心電等監護,確?;純貉?、血壓穩定并保持患兒呼吸道處于暢通狀態。給予患兒營養支持,防治感染情況發生。對照組患兒應用鹽酸氨溴索30mg/kg/d,以5%葡萄糖溶液20ml稀釋后分3次實施靜脈注射,時間約25min,一般持續3~6d。治療組患兒除采用鹽酸氨溴索治療外,增加CPAP機治療[2]。60例患兒入院時和治療達72h后均進行胸片檢查。

        1.3 觀察標準與療效評定標準兩組患兒采取治療后,護理人員要密切關注患兒TcSO2變化和臨床表現、X線胸片、治療穩定時間和患兒肺炎發生率、治愈率和患兒死亡率。

        無效:患兒治療24h后相關癥狀沒有變化甚至病情加重,TcSO2

        1.4 統計學處理方法本組研究數據采用SPSS11.0進行數據分析,采用t檢驗和X2檢驗。

        2 結果

        60例患兒經過治療后,我們對兩種方法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了統計分析,詳見表1和表2。

        由上表可知:采用鹽酸氨溴索聯合CPAP機治療的治療組有效率顯著高于單純采用鹽酸氨溴索治療的對照組患兒。

        由上表可知,治療組患兒治療穩定時間要少于對照組患兒,且肺炎發生率從和死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兒,而X線好轉率和治愈率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兒。

        3 討論

        新生兒呼吸窘迫癥(NRDS)的發病原因主要是患兒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質,為新生兒的常見重癥。目前,雖然通過應用機械通氣等治療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但是由于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十分昂貴,使得其臨床應用受到限制。除此之外,機械通氣的副作用較大,可導致新生兒呼吸機相關肺炎的產生甚至慢性肺部疾病[3]。在本組研究中,我們采用了CPAP機聯合鹽酸氨溴索對新生兒進行了治療,由于其設備簡單容易操作,給新生兒帶來的副作用較小且價格適中容易被患兒家屬接受,已得到臨床上的廣泛使用。

        鹽酸氨溴索是一類快速排痰藥物,對人體肺部組織具有較高的特異性。通過排除呼吸道黏膜分泌物而改善患兒呼吸狀況,促進患者肺表面活性物質的分泌和生成,達到肺成熟[4]。在本組研究中,CPAP機聯合鹽酸氨溴索療法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該方案的另一優點在于可降低常規機械通氣對患兒產生的氣道損傷和呼吸機相關肺部疾病,又避免了單純應用鹽酸氨溴索起效慢和死亡率高的嚴重缺點。同時,治療所產生的費用較低,易于被普通家庭接受,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周啟新,陸長東.CPAP在新生兒呼吸疾病中的應用價值[J].醫學綜述,2009,15(5):722―724

        [2] 吳新萍,陳學珍,徐亞萍,等.沐舒坦聯合nCPAP在早產兒RDS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婦幼保健,2006,21:2872―2873

        第6篇:新生兒科護理綜述范文

        【關鍵詞】 肺表面活性物質; 呼吸窘迫綜合征; 臨床應用; 早產兒

        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NRDS)又稱早產兒肺透明膜?。℉MD),是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質(PS)所引起,主要表現為生后6~12 h內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和呼吸衰竭,病理以出現嗜伊紅透明膜和肺不張為特征,是早產兒嚴重呼吸衰竭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是早產兒,尤其極低出生體重兒發病及死亡的主要原因[1]。未用PS替代治療之前極低出生體重兒的死亡率為40%~50%[2]。近30年來,隨著全國推廣應用PS替代治療NRDS大大降低了其發病率及死亡率,PS已成為NRDS治療的主要手段?,F對PS治療NRDS的臨床應用及相關的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 給藥方式

        肺表面活性物質固爾蘇替代治療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給藥方式在國內外有不同的報道,并取得了一定成功。

        1.1 氣管導管滴入法 傳統方法是氣管插管后經氣管導管吸凈氣道分泌物,用無菌5~10 mL注射器吸取經暖箱或輻射臺復溫至37 ℃的PS,通過與注射器相連的棄針頭的一次性使用靜脈輸液針經氣管快速滴入,PS分為4等分患兒分為平臥、左側、右側、平臥4滴入,每次滴入后用復蘇囊加壓給氧或者機械通氣2~3 min,以使PS在肺泡內均勻分布,并維持血氧飽和度在正常范圍。也可置患兒于仰臥位,不改變,一次性快速注入全量PS,然后應用復蘇囊加壓給氧或連接呼吸機輔助通氣,6 h內無明顯氣道阻塞不清理氣道。這種方法患兒為間斷供氧,影響血氧飽和度穩定。隨著臨床應用及護理研究發展,不停止供氧及中斷通氣、氣管內滴入PS的方法在臨床得到推廣應用。國內多數學者報道[3-6],用5 mL注射器抽取PS后連接5號頭皮針,在氣管導管近口1~2 cm處外側壁消毒后刺入,均勻緩慢滴入PS,同時用復蘇囊正壓供氧,正壓給氧和給藥同步進行,時間為20~30 min,滴入完PS后拔出針頭用膠布貼好穿刺處防導管漏氣。這種給藥方式對患兒血氧飽和度影響不大,同時避免患兒呼氣將藥物咳出,減少了藥物的浪費,避免操作造成感染。

        1.2 經電子支氣管鏡滴入法 隨著電子支氣管鏡技術的快速發展,支氣管鏡在新生兒重癥監護中心的應用得到開展及發展[7]。電子支氣管鏡滴入法是利用電子支氣管鏡將藥物直接滴入支氣管內,定位準確、給藥迅速、起效快。文獻[8]報道,對10位ARDS患兒通過支氣管鏡給予PS,患兒的血氧飽和度得到改善。目前電子支氣管鏡在市級醫院開展的仍較少,而且每做一次電子支氣管鏡檢查費用較高,電子支氣管鏡的管徑最小的為奧林巴司BF-XP260F外徑2.8 mm電子支氣管鏡,而早產兒,尤其極低出生體重兒氣管管徑更小,限制了其開展應用。

        1.3 霧化吸入 是利用超聲的空化作用,使藥液變成霧狀顆粒后,通過吸入直接作用于呼吸道病灶的一種方法。據研究發現[6,9-10]:超聲霧化吸入PS在藥物分布方面的效果優于氣道滴入法,霧化吸入PS能在較短時間內改善肺換氣和彌散功能,促進氧合,改善臨床癥狀,減少并發癥,減少上呼吸機時間。但氣霧劑易沉淀失效,并需很長時間才能給足治療劑量。另外,當肺部病變不均勻時,氣霧劑優先分布于病變輕的肺葉,而病變重的肺葉內分布極少,影響療效,同時臨床應用報道較少,不能有力支持其有效性及安全性。

        2 給藥時間

        NRDS屬于自限性疾病,給早產兒補充PS,使早產兒度過出生后前3 d,待肺逐漸成熟,合成PS增加,病情可恢復,但由于病情嚴重,多在24~48 h內因嚴重肺不張及肺透明膜形成而死于呼吸衰竭[11]。PS替代治療NRDS的療效是肯定的,但何時給藥療效最佳,有不同的研究報道。對有RDS高發風險的早產兒出生30 min內在產房預防性給予PS,能降低RDS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減少氣漏發生,早產兒病死率可以降低3%~7%[12-13]。2010年《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管理-歐洲共識指南》[14]提出,患有NRDS或有高危險因素、胎齡26周以下、經搶救復蘇后仍采用氣管插管的或其母親產前未進激素治療早產兒可預防性使用PS,最早可在出生后15 min內開始,新生兒第一次呼吸前給藥效果最好。因此,PS預防性給藥指征為:(1)出生體重

        3 給藥劑量

        PS替代治療NRDS適合劑量有不同的研究報道,傳統劑量為50~100 mg/kg,但隨著臨床實踐應用不斷發現,預防治療每次100 mg/kg,搶救劑量每次200 mg/kg,而且200 mg/kg比100 mg/kg更有效[21]。楊杰等[22]研究報道,首劑PS為150~200 mg/kg比首劑50~100 mg/kg可增加治療成功率,縮短呼吸機治療時間,特別是SIMV治療時間,縮短用氧時間,降低并發癥發生,提高患兒生存質量;小劑量患兒需反復給藥,增加了肺部醫源性感染的機會。國外文獻[23]報道,PS劑量200 mg/kg比100 mg/kg,更能及時有效降低肺泡表面張力,使肺泡張開,進行有效的通氣及氧合,從而能在短時間內降低呼吸機參數。《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歐洲共識指南2010版》[14]更明確了對中重度RDS的治療,首劑200 mg/kg優于100 mg/kg,提高存活率效果更佳。因此,PS替代治療NRDS劑量為200 mg/kg,但由于PS價格較貴,其在臨床的廣泛應用受到限制。

        4 給藥次數

        早年報道僅給藥1次,但療效不理想,現主張按需給藥。在給藥首劑PS后,如呼吸機參數茹吸入氧濃度(FiO2)大于0.5或者平均氣道壓(MAP)大于8 cm H2O,應重復給藥。根據國內外病例總結經驗,多數病例需要2~3次,最多可應用3~4次,間隔時間一般為10~12 h。

        5 不良反應

        用藥時有些患兒可能出現氣道一過性堵塞的表現,如青紫、心率減慢、血氧飽和度降低等,立即采用復蘇囊加壓給氧或接呼吸機進行機械通氣后癥狀消失;另外用藥時改變有利于藥液在肺內均勻分布,牽拉頸部,刺激迷走神經,可導致心率減慢或者心跳驟停。有學者認為應用肺表面活性物質之后出現肺血流改變與動脈導管開放、腦血流改變與腦室內出血,尤其在極低及超低出生體重兒,以及氣漏、繼發肺部感染等增加[24];應用PS后使肺膨脹,肺血管阻力下降,肺血流增加,有可能造成肺間質和肺泡水腫,此時,可伴有PDA和左向右分流增加;應用PS后由于肺內血流增加,可出現一過性腦血流減少和體循環血壓下降,隨著血氧水平的提高,腦血流波動可能超過正常水平,若腦血流波動過大或血壓變化過大,可引起腦室內出血。但更多的研究顯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期間,可有一過性低血壓和心動過緩,隨訪存活者中,沒有任何額外的神經系統缺陷,沒有嚴重ROP的增多。PS治療NRDS是安全有效的[25-26]。

        參考文獻

        [1]封志純,鐘梅.實用早產與早產兒學[M].北京:軍事醫學科技出版社,2010:140-149.

        [2]陳颯英,王君,蓬蕊,等.肺表面活性劑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療效[J].中日友好醫院學報,2009,23(6):327-329.

        [3]戴月映.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新生兒肺透明膜病給藥方法的研究現狀[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2,34(5):665-666.

        [4]閻志新,張西凱.改良新生兒肺表面活性物質給藥方法的探索[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0,25(2):107-108.

        [5]江麗平.肺表面活性物質在新生兒疾病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全科護理,2011,9(10):2616-2617.

        [6]胡曉艷,周于新,劉瑞,等.不同方法氣管內注入固爾蘇防治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對比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32(20):3280-3281.

        [7]何少茹,孫云霞,余宇暉,等.纖維支氣管鏡在新生兒重癥監護室中的應用[J].臨床兒科雜志,2009,27(1):18-21.

        [8]閆亞敏,李憶東,龔梅,等.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呼吸窘迫綜合征給藥方式的研究進展[J].國際病理科學與臨床雜志,2012,32(5):431-434.

        [9]方煒,陳宏偉.霧化吸入肺表面活性物質在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治療中的臨床療效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1,8(30):36-37.

        [10] Sun Y,Yang R,Zhong J G,et al.Aerosolised surfactant generated by a novel noninvasive apparatus reduced acute lung injury in rats[J].Crit Care,2009,13(2):R31.

        [11]張亭,張君平,王曉冰.地市級醫院應用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早產兒肺透明膜病的臨床研究[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1,26(5):325-327.

        [12] Stevens T P,Harrington E W,Blennow M,et al.Early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 with brief ventilation vs. selective surfactant and continu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for preterm infants with or at risk for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7,4(4):1-28..

        [13] Engle W A.Surfactant-replacement therapy for respiratory distress in the preterm and term neonate[J].Pediatrics,2008,121(2):419-432.

        [14] Sweet D G,Carnielli V,Greisen G,et al.European consensus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 preterm infants-2010 update[J].Neonatology,2010,97(4):402-417.

        [15]杜欽霞,張淑麗,王薇,等.肺表面活性物質防治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研究及管理進展[J].海南醫學,2010,21(4):122-125.

        [16]張怡.不同時間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婦幼保健,2009,24(26):3748-3749.

        [17] Lucats L,Vinet L,Bizé A,et al.The inotropic adaptation during late preconditioning against myocardial stunning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 in FKBP12.6[J].Cardiovase Bes,2007,73(3):560-567.

        [18]康文清,孫慧清,陳宇輝,等.不同時間給予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對呼吸窘迫綜合征早產兒的影響[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2,27(1):32-35.

        [19]武志紅,陳曉,袁高樂,等.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晚期重復應用肺表面活性物質的臨床觀察[J].江西醫藥,2012,27(9):799-801.

        [20]張煉,陳燁,常立文.表面活性物質在新生兒肺透明膜病中的晚期重復應用[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08,23(4):204-207.

        [21]溫春玲,張巍,馬建榮.新生兒肺表面活性物質臨床應用進展[J].北京醫學,2009,31(11):678-680.

        [22]楊杰,李文成,葉秀楨,等.首劑大劑量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重度新生兒肺透明膜病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9,4(1):50-52.

        [23] Cogo P E,Facco M,Simonato M,et al.Dosing of porcine surfactant:effect on kinetics and gas exchange in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Pediatrics,2009,124(5):e950-e957.

        [24] Hentschel R,Jorch G.Acute side effects of surfactant treatment[J].Perinat Med, 2002,30(2):143-148.

        [25] Rennie J M.羅伯頓新生兒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489-532.

        第7篇:新生兒科護理綜述范文

        1 新生兒疾病篩查的發展

        1.1 篩查技術:1961年美國Guthrie醫生建立了新生兒苯丙酮尿癥(PKU)篩查方法,他通過細菌抑制法,對濾紙干血樣中的苯丙氨酸進行半定量測定。此后歐美一些國家相繼利用相同方法對同型胱氨酸尿癥、糖尿癥等疾病進行了篩查。1973年加拿大Dussault等采用干濾紙血片法測量T4篩查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CH),1975年日本Irie等采用同樣方法測定TSH篩查CH[2-3]。在1998年以前,我國CH篩查以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法)為主,1998年以后,CH篩查主要采用靈敏度較高的時間分辨免疫熒光分析法(DELFIA),少數地區采用ELISA法和EFIA法,RIA法已基本不再采用[4]。1985年我國開始使用細菌抑制法篩查PKU,截止目前熒光定量法已經被大部分地區采用,但還有少數地區采用定量酶法來測定血苯丙氨酸(Phe)水平[5-6]。篩查技術方法向著簡單易行、結果精確、費用低廉方向發展。

        1.2 篩查疾病種類:我國主要對新生兒血標本篩查CH和PKU這兩種疾病。由于地理位置不同,高發疾病種類也有差異,也由于技術水平和經濟水平的差異導致新生兒疾病篩查的病種也不同。例如:廣西廣東地區增加了G6PD 缺乏癥篩查,江蘇和上海部分地區增加了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CAH)篩查[7-8]。

        1.3 新生兒篩查比率:全國各地(除)均建立了新生兒疾病篩查中心,每年篩查290萬人次新生兒,依據國家統計局數字按照每年出生1 500萬人計算,我國平均篩查率只有19.3%左右。按照衛生部《全國新生兒疾病篩查工作規劃》2012年中部地區新生兒遺傳代謝病篩查率達到50%,以省為單位的新生兒疾病篩查工作基本實現信息化管理。2015年中部地區新生兒遺傳代謝病篩查率達到80%,以省為單位的新生兒疾病篩查工作全面實現信息化管理。

        1.4 我國發展情況:我國的新生兒疾病篩查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1981年,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新華醫院和上海市兒科醫學研究所開始對新生兒篩查3種疾病(CH、PKU和半乳糖血癥),1982年3月成立了全國11省市PKU篩查協作組,首次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新生兒PKU篩查。隨著隨著新生兒疾病篩查的普及,新的篩查實驗室不斷增加,至2009年,全國已建立了179家新生兒疾病篩查中心。衛生部臨床檢驗中心負責對全國新生兒疾病篩查中心進行質量控制[8]。1994年《母嬰保健法》頒布,新生兒疾病篩查有了法律保障。

        1.5 篩查情況:徐艷華等1985年~2006年間新生兒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癥和苯丙酮尿癥篩查情況進行了回顧,期間共對13 666 750例新生兒進行了苯丙酮尿癥(PKU)篩查,檢出患兒1 170例,患病率為8.6/10萬(1 11 681),同時對13 666 750例新生兒進行了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CH)篩查,6 505例,患病率為49.2/10萬(1:1 063)[9]。全國按地區分析,西部地區CH發病率高于東、中部地區, 可能是由于西部多山區、高原,較易導致碘缺乏,或西部地區篩查覆蓋率較小和篩查切值不同所致。PKU發病率南方低于北方,以廣州最低。1998年之后發病率明顯提高,這可能與檢測方法的改進與可疑患兒召回率增加等有關[10-12]。

        1.6 護理進展:護理方法的改進有利于提高篩查率,由于新生兒年齡小,許多家長因為心疼小孩而放棄篩查,所以首先應該安排專門人員對需篩查人員家屬進行宣教,做好采血前解釋工作,簽訂知情同意書,確保每位新生兒得到篩查。其次改善采血方法也有利于家屬更容易接受篩查。采血必須在嬰兒出生滿72 h后,充分哺乳后進行,暫時不宜進行篩查者在1個月內采血篩查。控制采血室溫度,溫度宜在22~25℃之間,采血時間可以安排在每天上午新生兒沐浴后進行;選取采血部位:宜采用常用的腳根內外兩側,采血前保證新生兒足部足夠溫暖,下肢發冷者或寒冷季節可用溫暖的濕毛巾(≤42℃),熱敷足根,充分按摩局部皮膚,讓足根周圍皮膚充血變紅,以保證血液順利流出。采血方法:按摩新生兒足根,常規使用75%的乙醇消毒皮膚待干后,一手用大拇指和食指包繞新生兒足根部并繃緊皮膚,另一手用無菌采血針穿刺。刺入深度2~3 mm,使血液自行流出。輕輕用無菌干棉簽棄去第一滴血,通過輕微擠壓交替放松,以形成較大的血滴(約1 cm),不得局部用力擠壓,如擠壓超過3次,穿刺點仍未有血液滴出時應重新穿刺部位,以免造成皮下淤血,影響采血效果和質量,每個新生兒取3個血斑,每個血斑≥8 mm,多血斑取血滴入濾紙,血樣必須透過采血卡濾紙背面,取血后用消毒棉球壓迫止血3~5 min,必要時用膠布加壓止血。血標本充分涼干,不能互相重疊或豎立放置,避免標本堆積引起交叉污染。取血后妥善保存血樣,避免紫外線照射和液體污染,血樣保存于4℃冰箱,可長期保存以備復查[13-15]。

        2 新生兒疾病篩查存在的問題

        由于新生兒疾病篩查對先天性疾病預防治療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有利于提高國民整體素質,因此新生兒疾病篩查在世界各地得到了重視并且獲得了廣泛開展。在新生兒疾病篩查過程中篩查技術不斷革新,篩查疾病病種不斷增加,但是目前還存在很多問題[16]。

        2.1 新生兒篩查率低:雖然新生兒疾病篩查得到了較快的推廣,但是篩查中心數量相對于我國每年1 500人的出生率來說較少,到目前為止部門經濟欠發達地區還沒有設置新生兒疾病篩查中心。新生兒疾病篩查相關知識普及不足,大部分地區的新生兒疾病篩查屬于收費項目,患者依從性差,另外國家投入資金相對較少等導致新生兒篩查覆蓋率相對較低。

        2.2 篩查病種需要增加:目前常規篩查疾病為PKU和CH,而實際存在的新生兒疾病包括異染性腦蛋白質營養不良、戈謝氏病等。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檢測技術水平的提高,這些遺傳代謝病(Inherited metabolic diseases,IMD)逐漸引起社會重視,這種疾病由人體內某些酶、膜及受體等的生物合成遺傳缺陷導致,大多數在嬰兒期起病,涉及機體各系統組織器官。IMD影響兒童身心健康發育,如早期發現可調整飲食和補充相應缺乏物質控制治療疾病,降低病死率和致殘率。目前己發現的遺傳代謝病達600多種,常見的即有30余

        種。總發病率約占出生人口的1%。可導致小兒智力發育異常和身體發育障礙。 2.3 篩查技術有待創新:由于傳統的檢測方法需要每檢查一種疾病就需要采血一次,另外檢測時間長,結果不穩定等導致篩查者和家屬都較難接受。1966年Tanaka等首先將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GC-MS)應用于診斷遺傳代謝性疾病,之后通過不斷改進[17]。它可同時檢測有機酸、氨基酸、糖類和核酸的堿基,可有效篩查遺傳代謝病。該技術一次能篩查多種IMD,靈敏度及準確度均高。我國于20世紀末引進了GC-MS技術,應用于高危兒童的篩查,并陸續在全國推廣應用,該技術穩定,各地陽性檢出率相似,為8.26%~10.4%。雖然該技術應用范圍廣,但存在著分析成本高、耗時長等缺點。目前最新的串聯質譜分析技術(Tandem massspectrometry,MS/MS)正逐漸成為新生兒遺傳代謝病篩查的有力手段。該技術有篩查病種多(一次能篩查出氨基酸代謝異常、脂肪酸代謝異常及有機酸血癥等30余種遺傳代謝病)、分析時間短(每次分析只需2 min)等特點。該技術靈敏性高、特異性強。從2005年后,全國各地相繼開始應用串聯質譜技術用于新生兒遺傳代謝病的群體篩查。

        2.4 篩查質量有待提高:新生兒疾病篩查缺少監督,大部分省市區沒有制定督導方案,也沒有專門針對新生兒疾病篩查的專項監督指導工作,缺乏統一管理和統一的技術規范,篩查質量不能保證。隨訪制度和評估制度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對于陽性或疑似陽性患兒由于經費或其他原因導致不能及時隨訪,特別是對流動人口的新生兒實行早期篩查及對病例的隨訪與評估均有待加強。

        2.5 護理水平有待不斷提高:護理水平是新生兒疾病篩查中提高篩查率的重要環節,它關系到新生兒疾病篩查陽性患者的發現與及時治療與否,由于篩查技術不斷更新,篩查病種不斷增加,護理人員需要及時更新知識適應新技術新病種,盡可能的提高篩查率。

        第8篇:新生兒科護理綜述范文

        【關鍵詞】 新生兒; 撫觸; 改良方法; 臨床應用

        Improved Method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assage Nursing Research Progress/LI Hai-hua.//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32):151-154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focuses on the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in the relevant techniques and improved methods of newborn massage, but also analyzes its clinical research nurse, through the touch of the newborn, so that the baby feel safe, comfortable, emotional stability, reduce anxiety and irritability.

        【Key words】 Newborn; Massage; Improved methods; Clinical applications

        First-author’s address: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Anhui Ma’anshan, Ma’anshan 243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32.054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撫觸日益受到醫務工作者的關注,為了使醫務工作者更好地開展撫觸工作,現將撫觸的改良方法及臨床應用綜述如下。

        1 方法

        1.1 撫觸的對象 無合并癥的早產兒、正常的新生兒及疾病的新生兒,有研究表明,早產低體重兒生后經過1 h觀察,對無嚴重并發癥且基本生命體征穩定者進行撫觸也是安全的[1]。

        1.2 撫觸的時間 新生兒從出生后24 h開始進行撫觸,每天1~2次,每次15~20 min。

        1.3 撫觸前的準備

        1.3.1 環境準備 室內溫暖舒適,溫度28~30 ℃,濕度55%~60%,早產兒撫觸應在遠紅外輻射臺或在暖箱內進行,撫觸的同時播放溫馨、輕柔、愉快的音樂,光線柔和,空氣新鮮。

        1.3.2 撫觸者要求 洗手,雙手溫暖,指甲短于指端,不戴手飾,雙手涂以嬰兒潤膚油,撫觸時要充滿愛心,面帶笑容,與嬰兒交談,有研究表明,在撫觸過程中以親切的語言、愉快的情緒及眼神的交流是對新生兒神經系統的良性刺激,給寶寶愛和滿足,能安撫寶寶的情緒、減少哭鬧、增加睡眠、增進健康[2]。撫觸者必須是經過專業培訓的合格人員。

        1.3.3 嬰兒的準備 一般在嬰兒沐浴后,午睡前,或喂奶后1 h,不疲倦、不饑餓、不煩躁、清醒時進行。預備好毛巾尿布、替換的衣服及嬰兒潤膚油。

        1.4 撫觸的步驟 (1)撫觸者洗手,溫暖雙手,將寶寶放置于溫暖柔軟舒適的臥具中。(2)雙手涂以嬰兒潤膚油,輕輕在寶寶肌膚上滑動,開始時輕輕撫觸,然后逐漸增加壓力,使寶寶逐漸適應撫觸。開始的同時用親切柔和的語言告訴寶寶開始撫觸了。

        1.5 撫觸的手法

        1.5.1 傳統的撫觸手法 (1)頭面部(舒緩面部緊繃):取適量潤膚油從前額中心處用雙手拇指往外推壓,畫一個微笑狀;眉頭、人中、下巴同樣用雙手拇指往外推壓,畫一個微笑狀。頭部:一手托頭,另一只手食、中、無名指腹從前額發際撫向腦后,最后停在耳后乳突部輕輕按壓,換手撫觸另半部。(2)胸部(暢通呼吸循環):雙手放在兩側肋緣,右手向上滑向嬰兒右肩,左手以同樣的方法進行,要避開。(3)手部(增加靈活反應):將嬰兒雙手下垂,用一只手捏住其胳膊,從上臂到手腕輕輕擠捏,然后用手指撫觸手腕,用同樣的方法撫觸另一只手,雙手夾住小手臂上下搓滾,并輕拈嬰兒手腕和小手,在確保手部不受傷害的前提下,用拇指從掌心撫觸至手指,并搓揉大肌肉群及關節。(4)腹部:腹部的撫觸方法有助于其腸胃的活動,其方法是按順時針進行撫觸,同時還需要護理人員用手指尖在腹部從撫觸的方向向右進行撫觸。(5)腿部:腿部的撫觸主要是為了增強嬰兒腿部的協調性,主要的方法是對其大腿、膝部、小腿進行擠捏、搓揉等撫觸,在撫觸的過程中要注意嬰兒的安全。(6)背部:背部的撫慰主要是為了舒緩背部肌肉,主要方法是雙手從頸部向下撫觸,然后用手指尖輕輕撫觸脊柱兩側肌肉,然后再次從頸部向脊柱下端迂回運動。

        1.5.2 改進的撫觸手法 背部前額下額頭部胸部上肢臀部下肢,背部撫觸行改進“3-3-3”的方法。背:新生兒俯臥位,雙手手掌自脊柱的中央向兩側弧形滑動大按撫,從上到下,共3下,然后從下到上,從中間向兩旁用大拇指橫行撫觸脊柱兩側肌肉,共3下。兩手自頸部向尾部方向交替從上到下劃圈式滑動,共3下,其他同常規的撫觸方法。葉釩等[1]通過結合中醫的背部經絡學,進行的背部撫觸的改進,經臨床觀察證實,效果顯著,具有科學性與可行性。

        1.6 撫觸的

        1.6.1 傳統的撫觸 新生兒先仰臥位撫觸頭面部、胸腹部、四肢、手足,然后再俯臥位撫觸背部。有研究表明,當進行先仰臥位撫觸時,新生兒面部、軀體和四肢無著落,有抓空感[1]。

        1.6.2 改良的撫觸 先俯臥位撫觸背部,再仰臥位撫觸頭面部、胸腹部、四肢、手足。肖雪英等[3]將276例足月分娩正常新生兒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138例新生兒采用先俯臥位后仰臥位的撫觸,對照組138例新生兒采用先仰臥位后俯臥位的撫觸,結果顯示撫觸過程中和撫觸操作完成后,觀察組新生兒更安靜、滿足,很少出現哭鬧不安的情緒。撫觸時先俯臥時,新生兒腹部和四肢緊貼在溫暖舒適床上,姿勢和胎兒宮內的姿勢是一樣的,感覺更安全,新生兒更愿意接受,更符合新生兒的心理需要,更有利于新生兒生長、發育,有助于穩定情緒,增進健康,為寶寶提供了一個更舒適的撫觸空間,給寶寶更多的安全感和自信感[3]。

        1.7 撫觸的注意事項 (1)撫觸是撫摸和按觸,不是按摩,新生兒皮膚嬌嫩,動作宜輕柔,力度要適宜、均勻、柔和,切忌用力,以免損傷皮膚。(2)撫觸時避開乳腺和臍部。(3)撫觸過程中密切觀察新生兒的反應,出現哭鬧、肌張力增高、皮膚顏色發生變化應暫停。(4)撫觸過程中注意保暖,保持室溫和床溫的恒定。(5)撫觸時注意和新生兒進行目光和語言的交流,撫觸過程中手指不得離開新生兒的皮膚,不得與其他人閑聊。(6)撫觸時寶寶不宜過飽也不宜太餓,一般進食1 h內不宜進行撫觸,以免引起嘔吐。(7)新生兒皮膚接種、紅腫處不宜進行撫觸。(8)有肺出血、休克、播散性血管內凝血、急性腎功能衰竭等臟器功能衰竭時暫緩撫觸[4]。

        2 臨床應用

        2.1 在新生兒硬腫癥(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中的應用 新生兒硬腫癥是指寒冷和(或)多種疾病所致,主要表現為皮膚硬腫和低體溫,重癥可發生多臟器功能損害[5]。新生兒特別是早產兒體溫調節功能差,皮下脂肪薄,體表面積相對較大,易散熱,早產兒棕色脂肪少,產熱儲備張力不足,攝入量不足又導致集體產熱少,皮下脂肪易于凝固而變硬,撫觸可以刺激早產嬰兒皮膚,促進血液循環和維生素E的吸收,預防新生兒硬腫癥[6-7]。范美艷[5]在綜合治療的基礎上配合撫觸療法,先給患兒全身撫觸,然后在硬腫部位用拇指或食指指腹由內向外作環形撫觸,2次/d,每次10~15 min,直至硬腫變軟、消退,撫觸時用力適當,結果顯示撫觸療法簡單易行、安全可靠且無不良反應,對新生兒冷傷的配合治療能縮短病程、提高療效。郭靜等[6]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的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撫觸是一種良好的物理刺激,能使局部組織溫度升高,促進血液循環,使毛細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從而改善結締組織的營養和代謝,改善硬腫部位的血液供應,使脂肪變軟,從而有利于硬腫的消退。

        2.2 在早產低體重兒呼吸暫停中的應用 呼吸暫停是指呼吸停止時間達15~20 s,或雖不到15 s,但伴有心率減慢(

        2.3 在早產兒喂養不耐受中的應用 隨著圍生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早產兒的存活率不斷提高,早產兒的喂養問題日益突出和重要,早產兒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在喂養過程中易發生嘔吐、胃潴留,腹脹等喂養不耐受,嚴重影響體質量的回升及早期生長發育。研究表明,接受撫觸的患兒進奶量增加,胃潴留量減少,體質量增加,血清胃泌素水平明顯升高[8]。胃泌素不僅能促進胃蛋白酶和胰酶分泌,還可以促進胃蠕動及腸黏膜的生長,促進食物消化,胃排空加快,減少了胃殘留,促進胃腸應激性潰瘍的愈合,使胃出血改善,促進胃腸功能的成熟,胰島素能增強乳糖酶活性,減少乳糖吸收不良的發生,使早產兒增加了對營養物的消化吸收及利用,結果顯示,撫觸可改善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情況[9]。

        2.4 在新生兒咽下綜合征中的應用 新生兒咽下綜合征是指在分娩過程中,胎兒如吞入羊水量過多,或吞入被胎糞污染或已被感染的羊水,或含較多母血的羊水,刺激新生兒的胃黏膜,導致胃酸及黏液分泌亢進而引起的嘔吐,表現為生后尚未開奶即開始嘔吐,嘔吐物呈泡沫黏液狀,有時呈綠色,被胎糞污染的羊水,有時呈咖啡樣物。白俊華等[10]采用撫觸療法治療28例患兒,結果顯示撫觸治療新生兒咽下綜合征效果明顯,無副作用。

        2.5 在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治療中的應用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是導致新生兒死亡和腦癱的重要原因,發病率和病死率均較高。由于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快、可塑性強,及早有效的干預措施對患兒愈后有重要的影響。張美英等[11]對47例患兒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同時輔以撫觸療法,結果表明,撫觸療法可促進新生兒腦部和神經系統的發育,可改善中/重度HIE的預后,減少后遺癥的發生,起到重要的輔助治療作用。通過對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進行撫觸治療[12],發現患兒腦癱發生率明顯降低,癥狀體征消失時間也較對照組早,說明撫觸在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治療中能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

        2.6 在新生兒黃疸中的應用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常見的癥狀,由于新生兒血腦屏障通透性較大,如血清膽紅素濃度持續過高,膽紅素易透過血腦屏障引發膽紅素腦病而留下后遺癥[13]。新生兒胎糞中含有大量的膽紅素,胎糞排出延遲,積聚在腸道內膽紅素會被重新吸收入血,會引起或加重新生兒黃疸。有報道顯示,對新生兒進行撫觸可促進新生兒胃腸蠕動,改善胃腸功能,可明顯加快新生兒胎便的排出,能明顯縮短胎便初排及轉黃時間,有利于降低病理性黃疸及核黃疸的發生[14-15]。王學剛[16]報道撫觸能有效促進新生兒排便和黃疸消退。另外,背部撫觸可刺激皮膚神經引起脊髓排便中樞興奮,加速胎糞的排出[15]。

        2.7 在新生兒窒息中的應用 新生兒窒息是指胎兒因缺氧發生宮內窘迫以致出生后出現呼吸抑制的臨床表現,在兒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生兒窒息與腦癱等嚴重的神經系統損傷密切相關,它對兒童的認知、行為的影響非常大?,FNBNA評分已被各大醫院廣泛應用于,用于判斷窒息新生兒的預后[16]。通過對90例患兒進行撫觸治療發現窒息患兒進行新生兒撫觸可以增加行為神經評分,降低神經系統的傷殘率,提高窒息患兒的生活質量。孫會青等[17]對60例首次新生兒行為神經測查(NBNA)正常但

        總之,撫觸是一項具有科學性、可行性、實用性、普及性、社會成本低的新護理技術,在21世紀的今天,優生優育的觀點逐步加強,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應加大撫觸的宣傳力度,提高社會對撫觸的認識,使撫觸得以普及。

        參考文獻

        [1]葉釩,唐浪娟,程淑華.新生兒撫觸方法的改進及其效果[J].實用臨床醫學,2009,10(12):91-92.

        [2]劉翠蓮.撫觸過程中外環境因素對新生兒情緒的影響[J].當代護士(學術版),2007,1(5):53-54.

        [3]肖雪英,王峰.新生兒不通撫觸舒適度的臨床觀察[J].齊魯醫學雜志,2008,23(2):151-152.

        [4]章鑫,王青,劉菁華,等.“鳥巢”及撫觸手法在新生兒光療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醫學創新,2011,8(26):144-145.

        [5]范美艷,姜曉磊,張賽賽,等.撫觸對新生兒疾病與生長發育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2,9(23):24-25.

        [6]郭靜.新生兒撫觸健康教育的實施與探討[J].中國醫學創新,2010,7(7):177.

        [7]汪露云.嬰幼兒喘息性疾病的護理及預防[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8):82-83.

        [8]梁濤.游泳與撫觸對嬰兒生長發育的近期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1,8(13):184-185.

        [9]張麗華.淺談嬰幼兒患者的心理特點及其護理[J].中國醫學創新,2011,8(28):69-70.

        [10]白俊華.雙歧桿菌口服聯合腹部撫觸治療早產兒喂養不耐受[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114-115.

        [11]張美英.綜合護理干預對早產低體重兒喂養不耐受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1,7(25):17.

        [12]黎彩霞.新生兒撫觸應用于喂養不耐受的早產兒的效果觀察[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0,23(1):80-81.

        [13]侯紀湘,李娜.早產兒實施游泳與撫觸120例臨床觀察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0,7(35):132-133.

        [14]韋艷姬.發展性照顧理念在新生兒病房早產兒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0,7(15):27.

        [15]樸紅梅.撫觸治療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的效果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31(4):581.

        [16]王學剛.新生兒撫觸對新生兒黃疸影響的研究[J].中外醫療,2010,29(15):23.

        [17]孫會青,李傳行.撫觸治療對新生兒黃疸影響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0):108-109.

        [18]封維恭.新生兒游泳撫觸保健服務模式的實施效果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31-32.

        第9篇:新生兒科護理綜述范文

        文章編號:1003-1383(2007)03-0330-02中圖分

        類號:R 473.72文獻標識碼:A

        靜脈留置針又稱套管針,因其具有減少重復靜脈穿刺、減輕病人痛苦,提高護理工作效率等優點,自1958年問世以來,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推廣,近年在我國臨床也應用廣泛,靜脈留置針在兒科病房的應用越來越普遍,不僅僅用于輸液,還用于采血、換血等治療。本文就新生兒留置針靜脈輸液的臨床應用作一綜述。

        一、穿刺血管的選擇及操作

        靜脈留置針穿刺血管一般選擇相對粗直、有彈性、血流豐富、無靜脈瓣、避開關節易于固定的血管,新生兒一般選擇頭皮靜脈,包括額上靜脈、顳淺靜脈,耳后靜脈。吳香琴[1]報道顳淺靜脈、額淺靜脈位置表淺,較固定,直徑相對其他靜脈為粗,為首選留置的靜脈,而額正中靜脈逆行進針效果較好,滑車靜脈雖清楚直觀,但組織疏松,深淺不易掌握,應作為次選的血管。但對于不同疾病患兒應具體對待,趙京雷等[2]報道150例早產兒、極低出生體重兒選用腋靜脈作為留置針效果明顯優于選用頭皮靜脈或四肢淺靜脈。而崔秀云等[3]則選用頭皮靜脈、橈動脈對14例高膽紅素血癥等患兒進行換血療法,達到了理想的治療效果,留置時間為72-96 h,認為橈動脈較表淺易操作,損傷性小,但新生兒橈動脈細,不易捫清,要求操作者必須熟練掌握其解剖特點及操作技術要領。另有文獻[4]報道,對于顱內出血的新生兒,由于需要保持安靜,盡量不要搬動患兒,應避免頭皮穿刺,而選擇四肢靜脈完成留置。另外,對于嚴重脫水、外周靜脈不明顯或不充盈的新生兒宜作頸外靜脈穿刺,對于需要反復抽取血標本監測血氣分析者,建議頭皮動脈留置套管針[5,6],這樣既不影響取血結果,還可大大提高護理工作效率。總之,對于靜脈選用的原則是選用淺表易見、粗直、彈性好、不易滑動、易于固定的血管,血管的可見長度至少有留置針的1/2長,同時還要考慮到患兒的疾病特點。

        新生兒留置針的操作方法臨床上應根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依患兒的病種與病情選擇適合的穿刺部位與改進操作方法,一般疾病的操作技術如下[7]:患兒仰臥或側臥位,先將局部毛發剃凈,并用肥皂水洗干凈,常規消毒后操作者用左手拇指、示指繃緊局部皮膚以固定靜脈兩端,右手持針,在靜脈上方15-30度進針,進針速度要慢,見回血腔有回血,降低穿刺角度,將穿刺針順靜脈走行推進少許,以保證外套管也在靜脈內,邊送套管邊退針芯,根據血管的長度盡可能把外套管送入血管中,以防滑脫。如選擇腋靜脈穿刺,其操作方法如下:將患兒置于開放式搶救臺上,將一側手臂輕輕拉直背伸,腋窩呈水平暴露,不用止血帶,左手拇指及其余四指輕握該側三角肌下緣使腋窩處皮膚繃緊,腋靜脈下方0.5-1 cm處進針,見回血后將留置針的針芯拔出,軟管輕輕送入用3M透明敷貼固定,手臂恢復自然位置。

        二、留置針的留置時間

        留置針的留置時間文獻報道不一,黃旺金[8]認為無特殊情況一般為一周,最長不超過8天。而留置時間的長短與穿刺血管、患兒大小、封管液差異、有無穿刺并發癥等都有一定的關系。姜玲等[9]觀察49例新生兒腋靜脈留置針應用情況后發現,留置時間最短為3天,超過10天的有7例,其中4例最長達14天,且全部患兒均無不明原因及白細胞升高現象,對4例留置長達14天的患兒進行血細胞培養和拔出的留置針軟芯細菌培養均為陰性,效果較好。張海先等[10]觀察不同穿刺部位留置效果情況顯示,頭穿刺組、腳穿刺組和手穿刺組留置時間雖無顯著性差異,但各組留置針留置時間腳穿刺組>手穿刺組>頭穿刺組。而王慧等[11]觀察60例腋靜脈留置針情況,并與60例采用頭皮靜脈、四肢淺靜脈穿刺留置作對比,結果顯示腋靜脈留置時間明顯長于頭皮靜脈、四肢淺靜脈,不良反應發生率也明顯低于對照組。劉少群[12]觀察0-13歲患兒應用靜脈留置針情況,結果顯示留置針留置時間新生兒組(3-7天)及6-13歲(4-7天)組長于1個月-2歲組(1-2天)和3-5歲組(2-3天)。魏菊英等[13]觀察120例新生兒不同封管方法對留置時間的影響,結果表明采用3 ml肝素液封管留置針的留置時間明顯長于采用2 ml肝素液封管,而且同樣為3 ml肝素液封管,只將針頭斜面進入套管針內均勻推入3 ml肝素溶液,不會引起負壓封管,留置時間可以延長。劉麗平[14]觀察398例新生兒靜脈留置針情況后認為,影響新生兒留置針留置時間的原因包括以下點:穿刺部位滲漏、腫脹;局部紅腫、輕度靜脈炎;患兒自行抓脫;出汗、沐浴致敷貼的黏性降低自行脫落;堵管;敷貼過敏等。也有學者[15]認為影響病兒留置針保留時間長短與輸入的藥物性質、患兒疾病、選擇血管、病兒自身情況、固定方式及封管技術等有關。因此,留置針的留置時間應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而定,如穿刺部位無紅腫、靜脈炎、堵管,患兒可耐受,可適當延長置管時間。

        三、常見護理問題及預防對策

        1.靜脈炎 靜脈炎是靜脈留置針常見的并發癥,國內外

        作者簡介:林 梅(1969-),女,廣西桂林市人,主管護師。許多研究表明,靜脈留置針留置期間靜脈炎的發生率為3%,也有報道為24%[16]。其發生與理化、機械刺激有關,藥物刺激性強、置管時間長、免疫力低下、導管移位等均易發生。宋玉蘭等[17]報道機械性靜脈炎是由于血管較細,針頭貼附于血管壁或損傷血管壁引起;化學性靜脈炎常因輸入刺激性藥物時間過長或濃度過高,沖管不徹底,留置時間過長所致;而使用免疫抑制劑,抵抗力低下的患兒多可致細菌性靜脈炎??浊锖?8]也認為靜脈炎的發生除與局部用藥的酸性濃度、推注速度、藥物的刺激及免疫力低下有關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為操作的的無菌觀念。因此,要有效預防靜脈炎的發生,必須嚴格執行無菌操作,了解藥物的配伍禁忌及用藥的注意事項;操作時動作要輕柔,以減少對靜脈壁的損傷。同時,要加強營養支持,提高患兒機體免疫力。留置期間若發現穿刺局部有紅、腫、熱、痛應停止輸液,拔掉套管針,局部用50%硫酸鎂20 g、維生素B1210 ml,50%葡萄糖50 ml,調勻用紗布濕敷在無菌紗布上進行濕敷[18]。

        2.套管阻塞 孔秋寒[18]認為輸液后以及由套管針處直接抽血化驗時,未及時推注肝素稀釋抗凝液或生理鹽水引起血液凝固,是造成套管阻塞的一大原因,而推注抗凝液量不足,或推注速度太快而導致血液回流則是另一原因。而封管方法不當也可引起堵管,封管時如果將封管針頭全部扎入留置針內,封管液推注完退出時,會使血液隨拔針時的負壓倒流入管腔內,從而導致凝血堵塞[19]。但魏菊英[13]研究顯示,只將針頭斜面進入套管針內均勻推入3 ml肝素溶液,不會引起負壓封管,留置時間可以延長。另有文獻報道新生兒哭鬧時靜脈壓增高,加之新生兒血液黏滯性高,容易發生套管針堵塞,在酸中毒時血液處于高凝狀態也容易發生堵塞[14]。另外一個引起堵管的原因是套管針在血管內折疊。由于引起套管阻塞的原因比較多,因此應加強預防:封管液要足量(3-5 ml),推注速度要慢,封管時邊推邊退針并緩慢拔出注射針頭,使血管內壓力和留置針內壓力趨于平衡,封管液充滿整個導管腔內,防止回血現象,避免堵塞發生;或只將針頭斜面進入套管針內均勻推注封管液,避免退針時將針頭一下退出套管外,而達不到正壓封管的目的[18,20]。

        3.套管針脫落及局部滲漏 穿刺后膠布固定不牢,患兒哭鬧或夜間拔出,以及選擇血管不合理,藥物的刺激或被褥和更換衣服時硬性摩擦是套管脫落的主要原因。因此,穿刺成功后用低敏的透明敷貼固定好,局部保持干燥,用長膠布固定好針尾(頭部可膠布環形固定),防止反折和患兒觸抓[18]。留置成功后護士應加強巡視,控制好輸液速度。輸入刺激性強、濃度高、高滲性、黏稠性或強縮血管的藥物及長時間持續大量地輸液患兒多應選擇頸外靜脈、頭靜脈、貴要靜脈、大隱靜脈等,必要時可選取2條以上靜脈通路,交替使用。也可用75%酒精浸濕的紗布敷于留置針透明敷貼上方,至輸液完畢,輸液過程中要保持紗布濕潤。若局部腫脹明顯應立即拔掉套管針,重新更換穿刺部位,并局部進行冷敷或涂京萬紅軟膏,3-5次/日,一般12-24 h恢復正常,無不良后果[20]。

        隨著該項護理技術的深入開展,靜脈留置針在各方面得到了進一步的應用,如Y型頭皮留置針用于新生兒全胃腸營養,頭皮式套管針用于新生兒外周靜脈同步換血療法,甚至在嬰幼兒CT增強中得到應用,但其在應用過程中出現的護理問題應引起重視,如何減少其并發癥的發生,如何提高其穿刺成功率,延長留置時間尚需護理人員在臨床工作中不斷地去研究。相信隨著該項技術在臨床護理的進一步實踐,它將會取得更新的進展。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专区自拍中文字幕 | 亚洲中文字乱码免费播放 | 亚洲一级二级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欧美日本亚洲 | 伊人久久综合热线大杳 | 日韩欧美人成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