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新農保法律法規范文

        新農保法律法規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農保法律法規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新農保法律法規

        第1篇:新農保法律法規范文

        關鍵詞:基礎 道德風險 逆向選擇 資金籌集 法律法規

        集,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主要是解決農民看病窮、沒錢看病的問題。該合作醫療基金主要用來補償參保農民的金額較大的醫療費用或者住院費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我國政府第一次參與的合作醫療制度,表明我國社會政策向從城市向農村的傾斜。新農合自2003在我國局部地區試點以來,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動下發展迅速,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民看病費用問題。作為一項關系著廣大農民健康的惠民政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還面臨著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去探討去解決。

        (一)基礎不扎實

        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以保大為主,俗稱“保大不保小”,把主要精力放在“大病統籌”方面。有人認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保障目標定為保大病,事實上放棄了對大多數人基本醫療需求的保障責任”",農村缺醫少藥,這種現象自新農合開始試點以來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很多實行新農合的地方,依然有農民生病了拖著,導致最終拖成嚴重的疾病。在”保大不保小”制度下,很多農民會報銷醫藥費,小病也去住院,小病按照花費大的方向去治療,這也導致了醫療資源的浪費。在廣大發達地區,新農合的根本性障礙不是經濟問題,而在廣大中西部地區,經濟問題卻成為新農合發展的首要問題在對河南省汝州市溫泉鄉側崆莊的調查中發現,2006 年,該社區(村)總人口1080人,參保708人,未參加372人,參合率為65.55%, ,低于全國2004年10月統計的72.6%, 的平均參合率及汝州市81.9%的參合率。在未參合的農民中,除在外打工和年輕者不愿參加外,其余的12 戶人家均屬經濟問題。郟縣堂街鎮退保的農民中67% 歸因于經濟原因"。這表明新農合的拓寬基礎的工作并沒有有效地落實。

        (二)“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突出

        新農合的實施過程中存在著道德風險問題。主要表現在:一些醫生為獲取回扣,則常常通過多開些藥甚至開貴的藥給患者,這給農民消費了成本過高的醫藥,增加了其肩上的醫療負擔,也造成醫藥資源的浪費。還有一些定點醫院為追逐過多的利潤,提高醫療服務的收費,服務和醫藥的高價格也抵消了新農合給農民帶來的優惠,農民的利益遭受到損害。逆向選擇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往往是風險高的患者比風險低的患者更愿意參加醫療保險。一些容易生病或者身體狀況很不佳的人群往往更傾向于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而身體健康的人群參與的積極性卻不高。同時,對參保農民的費用控制目前也缺乏一些有效的方法,很多時候出現小病大看,無病騙?,F象。這些逆向選擇一旦產生,將對新農合的可持續發展產生很不利的影響。

        (三)籌資難度大

        資金籌集對于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是保證其持續順暢運行的基礎。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新農合資金的籌集在總體上看到位情況是不錯的,達到90%。揭開高到位率的面紗,隱含籌資的可持續性問題又會浮現出來。

        新農合實施過程中,有部分農民雖有能力但卻沒有繳費參加保險,這可能由于新農合實施的年限不長,農民對于它的前景還沒有足夠的看清楚,同時農民對于很多干部及政策也存在著不大信任的因素。新農合已經籌到的資金,好多是基礎執行人員上門收取,甚至采取談判的形式來籌集,還有一部分甚至采取強制性的措施。這樣籌資方式只能保證一時能籌集到所要的資金,但對可預見的未來能否持續籌集到穩定的資金并不能起保證作用。

        政策規定的籌集資金程序是一層一層來的,中央補助資金是要在地方政府補助資金到位后撥付,地方補助資金是在農民交費后再撥付。而由于農民對地方政府存在著不大信任的因素,很多時候不愿意先交錢,擔心地方政府收費不透明,這樣籌集資金就不大順利。一些基層干部為完成規定指標以追求政績,強迫農民參加新農合,還強迫一些衛生院和鄉村醫生代收費用。再者,基層出現財政緊張時無法兌現對農民的資金補助,從而導致中央和上級財政撥款未能按時到位。

        (四)法律法規不健全

        新農合制度從試點到實行已經有幾年時間,但是目前國家還沒有將其納入強制實施的法律范疇。國家有出臺《國務院關于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指導意見》,但是還沒有一些具體的法律法規來指導新農合的實踐,使得人們對新農合的認識并不能達到統一。很多地方采取簽訂責任書的形式以期加大基層干部參與合作醫療的責任心和統一他們的思想,但是這些措施隨意性較大,也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同時,農民、醫療機構和政府和商業機構之間四方并沒有建立起合同關系,農民在權益受到損害時往往申訴無果,大大削弱了農民參加新農合的積極性。政府、商業保險機構和慘加保險的農民三者之間的法律關系并不明確,商業保險在與政府簽訂委托協議時,與參加保險的農民之間也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關系。這樣,這三者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便不能合理確定,這增加了商業保險機構參加新農合過程中的風險。再者,由于缺乏配套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規,對于保險公司、政府和政府主管機構之間權利、義務和責任無法區分清楚,這也大大影響到保險公司參與保險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劉軍民.農村合作醫療存在的制度缺陷"[N].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6,(3):37-41.

        第2篇:新農保法律法規范文

        我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檔案是一種農村養老保險經辦機構運用文字材料、電子文檔及其他不同的載體對新型農村居民進行養老保險參保情況的記載,這些記載內容具有法律效力的特點,有效地將農村養老保險文件、個人投保狀況及經辦投保業務等內容記錄在案,便于經辦機構及投保個人的查詢。具有政策性強,操作性能高;農村居民投保牽涉面廣;農村居民流動性加大等特點。

        二、新農保檔案管理工作現狀分析

        在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檔案管理體系中,我國農村參保人數眾多,內容復雜,在農民的養老檔案中涉及到個人參保的詳細個人信息、農民交納的養老保險金額、個人的養老保險賬戶中基金的轉入轉出的管理以及保險關系因變動產生轉移發生接續等內容,都要全面細致地記錄在案,但由于農村人口流動大,情況較復雜,不及時將變動信息提供給社保經辦人員,造成檔案資料一次錄入或缺項,就從此不再有所更改的現象。在檔案信息采集過程中,檔案信息采集不全,使檔案管理資料不詳細,對農村居民養老保險檔案對象統計不全,管理規范和標準也不統一,對資料的歸檔口徑、分類標準、分級管理以及檔案管理的保存期限等事項,經辦人缺乏熟知程度,無規范、無要求地處置檔案資料。

        三、加強新農保檔案管理工作的建議

        1.制定法律法規,依法治檔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檔案工作,要依據國家的法律法規,求真務實,統一標準,吉林省政府先后頒發了《社會保險業務檔案管理規定(試行)》、《社會保險業務材料歸檔范圍與保管期限》等文件,由社會保障局統一領導,各地區的鄉鎮領導負責,對檔案資料的收集渠道、方式及分類歸檔管理,設立規范管理的檔案管理庫,添置檔案柜、檔案袋及其他相關檔案整理工作的管理要件,進行集中管理并制定相關的檔案管理制度,包括檔案的查詢、保管及銷毀制度,都要有章可循,使檔案工作真正地服務于廣大農村民生。

        2.加強宣傳力度,強化檔案管理人員的素質通過新農保的普及宣傳,參保人員更加了解新農保的政策及信息,知曉參保的重要性,促進新農保深入人心。吉林省社會保障局每年舉辦一次組織全省新農保業務檔案培訓,加強社會保障人員的素質,時間定為1-3天,旨在提高檔案管理人員素質,掌握熟練的檔案管理方法和操作技能,使檔案管理人員在管理意識中改變原有的觀念,明確自身所在位置的責任及重要性,意識到養老檔案管理是民生期盼的“放心屋”,提高管理好新農保的責任心,增加他們為民謀福的幸福感,為新農保資料內容完整做好服務工作。同時,減少檔案管理人員的調動頻率,保持檔案管理隊伍的穩定性。

        3.加強現代化信息管理,實現檔案信息共享系統,提升檔案管理水平新型農村各具特點,人數多且分散,參保繳費的方式各有不同,且參保期限及享受的待遇保障周期相對較長。農村居民向城鎮流動頻繁,工作單位也處于變動之中,尤其是農村女性由于結婚嫁到男方所在地而將戶口進行遷移,養老保險檔案也隨之變動,提供的檔案信息變動情況不及時,要保證檔案資料完整、準確性,工作量很大。積極推崇通過與政務網絡連接,各地檔案資料通過數據信息平臺實現檔案管理的現代化,完成對農村居民的信息檔案的變更、增加及查詢等功能。檔案管理人員將真實有效的養老保險檔案輸入計算機,在檔案資料管理庫進行統一管理,實現養老信息辦公、資料存檔及對外查詢一體化,保密性強,安全性高,可以有效地防止不法分子對養老保險數據信息進行非法修改,以免農村居民的經濟受到損失。

        四、結束語

        第3篇:新農保法律法規范文

        [關鍵詞]困境;財政支出;新農保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05-0072-02

        中國正“跑步”進入老齡化社會,截至2014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12億,占總人口的15.5%。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日益加快,農村大量勞動力外流,農村人口老齡化面臨的問題更為嚴峻。在這樣的宏觀背景下,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是關系到社會穩定、公平正義與城鄉統籌發展的重大問題。

        一、農村老年人生活現狀

        根據上海財經大學的《2014中國農村養老現狀國情報告》,在健康方面,農村老人常見病為高血壓、頸椎病和腰椎病等,其中患有高血壓的老人比例高達到37%,有近半數的老人每天都需吃藥。

        在經濟狀況方面,仍有54.6%老人還在從事職業性勞作,幾乎所有老人都仍然從事一定程度的家庭勞作。有68.4%的老人主要靠子女資助生活,53.1%的老人是依靠新農保,還有51.4%的老人依靠土地收入。

        在親情狀況方面,傳統的大家庭轉變為小家庭,子女外出打工導致年輕人在老人身邊撫養比例降低,空巢家庭超過半數。

        在養老主體方面,大多數農村老年人傾向于家庭養老。而事實上,隨著年輕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工業化與城鎮化的發展,可用耕地迅速減少,家庭養老的基礎開始動搖。大部分農村居民在60歲之后收入明顯下降,自我養老的意愿和能力都比較弱。

        在養老服務機構方面,由于農村地區由于經濟承受能力不強,市場需求不旺盛,眾多鄉、村辦養老院都處于虧損的狀態。加之受傳統觀念影響,許多老人特別是有兒有女的老人,認為住進養老院是很沒面子的事情,加上經濟承受能力較弱,所以很多老人寧愿自己受苦也不遠住進養老院。

        二、農村養老體系建設的困境

        (一)養老模式的困境

        目前,我國養老模式主要有家庭、個人、社區和機構養老四種模式。這四種模式在農村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發生了變化,并呈現出一些問題,制約了農村養老體系的構建。

        1.家庭養老模式的困境

        在廣大農村地區,由于受傳統觀念影響,家庭養老仍是主要的養老模式。然而一個可持續的家庭養老模式必須建立在一定的基礎之上:一是家庭有較大的人口規模,可以分享收入或分散風險;二是家庭有比較穩定的收入來源,以維持生活水平;三是家庭有良好的社會網絡(如親戚、鄰里或朋友等),以抗衡家庭難以承擔的外部風險。但是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加快,外出務工的青壯年勞動力日益增多,家庭結構開始朝著“4-2-1”、“4-2-2”的方向發展,由老年夫婦組成的“二老之家”或獨身老人的空巢家庭日益增多,導致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受到了較大的沖擊。此外,作為養老基礎的土地也伴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迅速減少,多數農民雖然在土地的征用過程中得到了補償,但是這也導致許多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進一步動搖了家庭養老的基礎。

        2.個人養老模式的困境

        關于個人養老,我國學術界尚未給出準確的定義,但是無論如何定義,都逃不開經濟上的獨立。農村個人養老的基礎是土地家庭聯產承包制,土地是農民生存的保障。農民通過辛勤耕作,積累一定的儲蓄。然而這一部分財富積累對于大多數農民來說不會太多,主要用在了子女的教育和撫養上。因此目前,我國絕大多數中低齡老年人口仍在從事農業生產,勞動收入仍然是其收入的最主要來源。由此可見,能夠獲得可持續性的穩定的收入是個人養老模式能夠持續發展的必不可少的條件。然而土地耕作還要受到各種自然因素影響,風險性較大。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病殘、失能的老年人增多,其自我養老的能力必然會減弱,最終這些老年人還是選擇倚靠家庭養老或其他的養老模式。

        3.社區養老模式的困境

        所謂農村社區就是農村人口賴以生存的村莊或聯系較緊密的村落群。但是目前,我國農村社區養老的供給現狀并不令人滿意。究其原因,一是需求不旺盛。老人、供養老人的子女等對于“花錢購買服務”這一理念的接受度較差;二是經費短缺,社區養老主要依賴所在農村的集體經濟,隨著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實施,農村集體經濟減弱,加之鄉級財政困難,沒有多余的錢投入到社區養老上來,中央在農村社區養老方面也沒有安排專項資金,導致資金難以到位;三是服務人員不足,素質不高。社區養老人員主要由專職社工和志愿者組成,然而在我國接受過專門培訓的社工人員很少,愿意去農村提供服務的志愿者人數也不多,加之該行業待遇低,很難形成規模效應。

        4.機構養老模式的困境

        養老機構包括政府投資和民營投資兩種,前者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財力,并由政府承擔各項社會職能,后者以營利為目的,費用較高,僅能夠滿足部分高端群體。近年來,養老機構的數量雖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是城鄉差別較大。截至2013年底,農村社區養老服務覆蓋率僅僅只有6.5%,且養老機構空置率較高,全國平均達到48%,而48%的平均值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農村敬老院。如此高的空置率,一方面是由于政府投資建設的養老機構受經費的影響,大多入不敷出,僅能滿足衣食問題,而在醫療等問題上難以提供保障,而民營養老機構收費又太高,大多數農村老人無法承受;另一方面公辦養老機構中住的多是五保戶,受傳統的養兒防老的觀念影響,很大一部分老年人不愿去養老院,怕自己或子女會被笑話。

        (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困境

        我國自2009年7月開始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試點工作,截至2012年底,全國參保人數已達4.6億人。新農保采取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方式,養老待遇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基礎養老金由國家財政支付,對年齡在60歲以上符合條件的參保農民按每人每月不低于55元的標準給付。自新農保試點開始,已經經過了5、6年的時間,在推行過程中遇到諸多困境,和城鎮社會保障制度相比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

        首先,從個人層面來看,存在參保意愿不足、斷保的問題。在影響農民連續參保的原因中,地方政府在新農保制度實施過程中的激勵水平,以及對村莊內信任所產生的社會情理規范的遵從占主要位置。

        其次,從制度層面來看,我國缺乏法規制度作為保障。民政部等部門下發的用于推動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文件,大多是指導性文件,不具備法律效力。此外,在制度設計上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對各省、市、縣政府的補貼部分并沒有明確規定補貼標準,而是由各級政府根據財力自主決定。這必然導致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養老保障程度較高,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養老保障程度較低的地域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最后,從資金供給層面來看,養老金待遇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個人賬戶包括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及其他經濟組織等的資助,地方政府對參保人的繳費補貼等。個人繳費標準為每年100-500元不等,而在多數地區由于農村居民對政策不了解或持觀望態度,目前新農保參保群體呈現“選擇檔次低”的特點。在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集體經濟不具備新農保補助的財力,甚至在某些欠發達地區集體經濟已經不復存在,最終導致新農保還是回歸到個人繳納和政府補貼的結構中。而政府部門大多將財政責任交給了縣級政府來承擔。在我國,縣級財政在各級財政中是最困難的,這使得財政資金能否到位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而財政補貼又是誘導農民參保、特別是引導農民較高層次繳費的重要因素,財政補貼若不具備持續性,必將引起惡性循環。

        三、政策建議

        (一)制定法律法規,確保新農保有序進行

        中央政府應根據各地的試點的實際情況,制定新農保法律法規,以此來固定各級政府的財政責任,同時以法律的形式確立財政支出的增長機制,保證新農保的可持續發展。此外,為了確保新農保的財務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加強對財務管理的監督力度,還應加緊制定新農保制度財務管理的法律法規,保障新農保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二)加大宣傳力度,改變農村居民傳統觀念

        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是一項造福于民的工程,但是由于農村居民長期以來游離于社會保險制度之外,大多數農村居民對新農保的不甚了解,嚴重制約了農村居民參保的積極性。因此政府部門應加強宣傳力度,采用普遍宣傳和重點講解相結合的方法,組織隊伍深入田間地頭,詳細解說關系到農民切身利益的政策內容,鼓勵農民積極履行參保義務。

        (三)提供有區別的多樣化養老服務

        農村地區的養老體系構建應立足于農村,要于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當地居民所能承受的養老成本相一致。在經濟較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可采取以社會化養老服務為主體的養老模式,發揮市場的積極作用,對現有的養老機構進行資源整合;在經濟較為落后的中西部地區仍應選擇家庭養老為主體的養老模式,在經濟極為貧困的地區則要加強政府的保障性、福利,充分體現政府的“兜底”作用。

        第4篇:新農保法律法規范文

        【關鍵詞】新型農村 社會養老保險 供需問題

        從我國與2009年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已經促進了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事業的發展,但是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實行過程中也出現了一定的問題,供需方面出現了一定的問題,因此筆者針對這一問題,對當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中的供需問題提供積極的方法論,以此為我國的農村人民提供積極的養老保障。

        一、當前我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供需存在的問題

        (一)較低的制度保障水平

        我國由2009年開始實行新農保,而且基礎養老金的提供已經對農民積極參保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然而,從代替率角度來說,基礎養老金待遇水平十分有限,而且與城市居民的養老保險相比,是十分低的,因此這種制度保障所起的效果不太明顯。

        (二)較小的覆蓋面,共濟性較差

        當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基本統籌單元都是縣。而通過研究,縣域內存在的有限的分散的養老風險。由于縣域內存在著相同的人口結構,人口年齡結構、經濟收入以及老齡化現象、家庭結構等都比較相似,這就造成保險系統中不具備良好的互補性與共濟性,在社會風險的分散方面存在著較弱的能力,造成農保制度共濟性差的現象。

        (三)缺乏制度上的可持續性

        由于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需要交納十幾年到幾十年的費用,而且在這以后才能拿到相應的養老金,這就需要養老制度的積極保證,才能使公眾的參保熱情持續增強。但是,我國目前還沒有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來保障人們的財產安全,使人們消除內心的疑慮;而目前的農村養老保險的法律文件主要是在部門規章方面,而且其法律效力不高,養老統一標準性仍沒有在全國范圍內形成,這也是受到我國國情的影響。

        (四)不規范的操作

        《社會保險法》中對新農保中的實施原則與模式進行了明確的要求,對農村養老保險的實施原則在宏觀上進行了規定,但是具體操作方法還相對比較欠缺。因此,這也說明了我國存在著不健全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法律法規,所以對適應我國國情的養老保障法的制定是非常必要的,從而在法律的保障下,對農村養老問題進行積極解決,從而促進廣大農民利益得到切實的保障與維護。

        二、解決我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供需問題的合理舉措

        (一)覆蓋面的積極擴大

        要想維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合理、有秩序的發展,需要進行覆蓋面的擴大,滿足大數法則,應該促進新農保制度的積極推廣。因為首先新的農保制度克服了老農保制度的缺陷;其次,政府對新農保實施、建設與完善等工作具有高度的重視,并且要求全面覆蓋新農保,并且還要給予政策與資金方面的雙重支持;再有,當前我國農村人民對保險有了較強的意識;另外,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財政收入不斷增加,能夠為新農村醫保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除此以外,我國經濟水平的增長,也使得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最后,城市化進程的發展也使得農村人口數進行不斷的減少,這些都決定了要加強對農村養老保險覆蓋面積的擴大。

        (二)對享受待遇的初始年齡進行逐步提高

        當前世界人口發展的趨勢已經呈現出老齡化現象,而且發達國家為了預防老齡化問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就包括養老保險制度,對退休年齡的提高等。針對我國的退休年齡比較低,尤其是對于女性的退休年齡更加嚴重,受到我國農村生活水平不高的現狀,對退休年齡的提高已經成為大勢所趨,通過較低的費用來負擔較高的養老金待遇,我國要實現享受到養老金待遇的先統一到60歲,遠期要達到65歲。

        (三)建立統一的制度模式

        首先,應該設置統一的社會保障號碼給每位參保人員,使統一的電子信息系統建立起來,能夠便于參保對象的查詢、支付與繳費工作;其次,對統籌層次的提高,并且實行一定的省級統籌。能夠照顧到區域間的差異性;再有,實行“統賬結合”,將個人賬戶與城保規模保持相同,還要積極吸取城保的經驗。另外,應該合理選擇繳費基數的參照物,可以將所在省市在崗職工的平度以及新農保關系等進行統一,將享受待遇的年齡與享受全額養老金均工資為參照,對各方面的負擔進行考慮。最后,要對救濟方法、基金投資制的條件進行統一,有助于實現全國養老保險制度的統一。

        三、結論

        綜上所述,農村社會的養老保險對農村居民具有積極的保障作用。作為國家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財政投入,將一種長效供給機制合理建立起來,并且使社會養老保障效果充分發揮出來,使農村居民能夠積極享受到社會養老保障的成果。當前我國的國民生活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是也要積極考慮農村居民的養老問題,才能實現國民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為人們提供和諧、有保障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第5篇:新農保法律法規范文

        論文摘要:隨著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黑龍江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管理暴霉出許多弊端,使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日益嚴峻。進一步推進黑龍江省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建設,應迅速提高農民對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認識,加強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完善相應的政策法規,通過法律規制防范資金流失或濫用,以確保新農保資金流動的充足、高效,保障農民的利益。

        人口老齡化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同時又是農村養老保障中面臨的一個最嚴峻的挑戰。按照聯合國人口老齡化社會的衡量標準,黑龍江省在2005年就已進人人口老齡化階段,并呈現出老齡化進一步加快的趨勢,農村居民養老問題已經成為必須面對和函待解決的首要問題。解決農村居民的養老問題就等于解決了農村大多數人的后顧之憂,進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對于當前黑龍江省新農村建設具有深遠意義。因此,為了解決好人口老齡化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間的矛盾,促進經濟更快更好的發展,進一步推進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建設,深人分析研究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保障中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并制定相應的解決對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黑龍江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發展的基本情況

        黑龍江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早在1991年就開始試點,由民政部門組織開展,1994年全面鋪開。全省各級民政主管部門不斷分析在實施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情況,研究政策法規的可操作性,按照民政部規定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基本方案》的要求,根據黑龍江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具體情況,采取了以建立個人賬戶為核心,政府組織引導,資金以個人交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儲蓄積累式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體系。早期的這種農民儲蓄積累式的養老保險,具有覆蓋范圍窄,保障水平低,不能調動農民參保的積極性等特點,具體實施過程中,雖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由于政策上的不夠完善,在經歷初期快速發展后,根據國家要求,收費工作從1998年底就停了下來,一直處于停滯階段。

        為了順應農民對養老保障的期待,解決日益嚴峻的農村人口老齡化等問題,按照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在國務院下發的《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的指引下,2009年末,黑龍江省新型農村社會保險(以下簡稱“新農?!?試點工作正式啟動。國家批準依蘭縣、依安縣、寧安市、佳木斯市郊區、富錦市等14個縣沛、區)為首批新農保試點單位。新農保試點在本著“?;尽V覆蓋、有彈性、可持續”原則的基礎上,在繳費方面,實行政府補貼、集體補助和個人繳費相結合的方式。在參保方式上,堅持政府主導,農村居民自愿參加原則。參保者享受的待遇將根據不同地區經濟水平有所差別,養老保險待遇不低于當地的低保水平。此外,在相關制度的銜接問題上也有明確規定,主要體現在保險關系的轉移,與老農保制度和其他保險制度的銜接上。由此可見,目前黑龍江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體制已經初步形成,在繳費模式上實現了創新和突破,更加注重與城鎮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銜接,為目前黑龍江省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黑龍江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民對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認識不足

        目前,黑龍江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農民對新農保的認識仍然不足,主要體現在農民自身保障意識薄弱和推廣不足兩個方面。首先,受傳統觀念束縛和經濟欠發達的農村,要想徹底改變長期以來根深蒂固的“家庭養老”的模式并不容易。根據黑龍江省統計局數據顯示,截止2008年底,黑龍江省13個市(地)共114個縣(市、區),884個鄉(鎮),8241個行政村開展了農保工作。共有189.5萬農民投保,占農民總數的10.2%,占適齡人口的18.6%。由此可見,黑龍江省農民參保的人數偏少且參保積極性不高,主要原因:一是黑龍江省農村經濟不發達并且農民可支配的收人較少,所以農民對未來自身的養老保障問題不夠重視;二是部分農民文化素質較低缺乏對養老保險政策的了解。其次,政府對新農保的推廣不足。由于黑龍江農村經濟的不發達,社會保險保 障水平較低,加上地方政府對農村養老保險重視不夠,財政投人少,宣傳不到位等因素,制約了新農保的推廣,造成農民對新農保的認識不足,導致大量不參保或大量退保等現象。由此可見,農民對新農保的認識不足已經嚴重制約了新農保體制的構建,如何提高對新農保的認識已經成為覓待解決的首要問題。

        (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管理有待加強

        黑龍江省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在管理上也存在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基金統籌層次低和缺乏制度規范上。目前,在試點階段,黑龍江省新農?;鹗且钥h(市、區)為單位進行管理,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實行分賬管理。由縣沛)級養老保險機構管理,統籌層次較低,這主要是由于目前條件還不夠成熟。但需要注意的是基金統籌層次低會對基金的增值保值造成阻礙。另一方面,新農保基金管理上也缺乏制度規范。陳淑君(2009)指出黑龍江省在部分地區沒有專門的機構負責農村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與營運,養老基金管理人才缺乏,管理制度缺失。由于缺乏制度規范,農村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風險難以得到有效遏止。同時,黑龍江縣級網絡化信息管理系統建設相對滯后,管理技術力量相對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正常運行和社?;鸬陌踩芾???傊?,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基金的增值保值對農村居民的養老保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管理落后、監管不嚴將會阻礙新農保的推廣和發展,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保障體系的建立造成不良影響。

        (三)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

        目前,雖然國家和地方政府已經下發了有關新農保的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但這一內容仍然比較寬泛,在具體實施操作過程中,相關實施細則和指導政策還有待逐步完善。新農保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作,各項業務管理規章制度都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制定,黑龍江省有關新農保的政府補貼,基金管理和監督,經辦機構管理服務等各項業務的規章制度都還沒有出臺,此外,國家也沒有出臺相關法律強制實施,如此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撐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新農保的大規模推廣,如果不盡快完善出臺相應的實施細則和立法勢必會影響新農保的發展和農民參與的積極性,最終無法保證新農保政策的順利實施。

        三、完善黑龍江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對策

        (一)提高農民對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認識

        1.打破傳統“家庭養老”觀念并加強農民自我保障意識。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黑龍江省農村居民的可支配收人呈逐年增加趨勢,這為農民參保創造了條件,農民手里有了可以支配的剩余資金,會開始考慮提高生活質量和自身養老保障的問題,此時,如果加以正確的引導,讓農民了解只靠土地和家庭子女養老保障方式已經無法真正滿足需要并且充分認識到養老保險社會化的重要性,如此以來就能夠幫助農民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農民的思想觀念真正轉變了,有助于新農保的推廣。

        2.要加大對新農保的宣傳力度。農民對新農保的認識不充分主要是因為對政策的不了解,可以采取點面結合的方式加大宣傳力度。在“面”的宣傳上,營造輿論氛圍,做到了無宣傳盲點,如:刊登廣告、專題報道、電視訪談、網上登載等形式,營造新農保宣傳氛圍,擴大新農保社會影響。在“點”的宣傳上,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如:深人鄉村、走向街頭、進人家庭,利用廣播、電視、報紙、板報、宣傳欄等宣傳工具,進行近距離宣傳。顯然,農民對新農保政策的了解有助于幫助他們轉變思想進而調動參保的積極性。此外,政府在通過各種新聞媒介進行宣傳的同時也要加強政府自身組織領導的力度,不光農民要轉變思想,學習新農保精神,各級政府和工作人員也要轉變觀念加強對農村養老保險的重視程度。農民自我保障意識的提高,對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起到了積極作用,有助于新農村的建設和穩定發展。

        (二)加強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

        強化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是推進新農保的重要保證。吸引農民參保的關鍵體現在農保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上面,對基金的良好管理無疑在其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要加強農保基金的管理,首先,提高農?;鸸芾頇C構層次,提高基金運營效率。其次,制定農?;鹣拗菩酝顿Y政策,在農?;鸨V档幕A上,拓寬投資渠道以盡量使資金增值。在保證資金安全的前提下,通過市場化公開招標的方式選擇專業的基金管理公司負責運營管理將部分養老保險基金交由專業投資公司進行投資,以提高積累資金的增值率。在投資風險管理上,可以建立投資風險等級評定機制,組織專家對基金的投資進行風險測評,以降低投資風險。

        第6篇:新農保法律法規范文

        (一)地方政府的財政補貼

        根據《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國發〔2009〕32號)。地方政府財政對新農也應給予補貼,地方財政在實際操作中分別實施了“入口”補貼和“出口”補貼。“入口”補貼主要包括:對農民實行個人繳費每人每年至少補貼30元,地方政府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提高補貼;實行“多繳多得”的政策,并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對于選擇較高檔次標準繳費的農民進行適當的獎勵;農村困難戶,政府對重度殘疾等特殊農民困難戶實行代繳其一部分或者全部最低標準養老保險費的政策?!俺隹凇毖a貼政策包括,東部地區基礎養老金部分50%的補貼資金由中央安排,50%由地方安排,中西部地區全部由中央財政全額補貼;由于不同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消費水平等存在很大的差異,地方政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提高基礎養老金標準;對繳費超過15年以上的農民,地方政府可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增加基礎養老金。

        (二)個人繳費就是指參加新農保的農村居民應當按規定繳納養老保險費

        繳費標準設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個檔次,地方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增設繳費檔次。參保人自主選擇檔次繳費,多繳多得,國家依據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等情況適時調整繳費檔次。

        (三)集體補助是指有條件的村集體應當對參保人繳費給予補助,補助標準由村民委員會召開村民會議民主確定,鼓勵其他經濟組織、社會公益組織、個人為參保人繳費提供資助

        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財政補貼政策效應分析

        (一)新農保財政補貼政策的激勵效應

        財政補貼政策的激勵效應主要是指政府在實施“新農?!边^程中,通過實施財政補貼政策為參保者提供優惠政策,吸引更多農民參加到該制度中,并以多繳多得的方式鼓勵參保者選擇更高的保險級次?!靶罗r?!弊鳛閲疑鐣B老保險制度重要組成部分,當然也具有公共產品的屬性,可以為獲得養老金領取資格的參保人提供基本的養老費用,同時與傳統農村的家庭養老、土地保障、農村低保等政策措施相配套,共同保障農村居民老年后的基本生活。一方面,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較低,社會保障意識也比較淡薄,另一方面以前“老農保”政策其保障水平較低,甚至失去保障意義,或多或少影響著農民參加“新農?!钡姆e極性和對政府舉辦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信心,從而給“新農保”制度的推行帶來了困難。因此,基于多種原因,根據《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政策將從“入口”和“出口”兩環節對參保者進行補貼,這將極大地推進農民參保的積極性。參加新農保的農民應當地按規定繳納養老保險費。目前各地常見繳費標準見表1。各地可以根據當地的情況對繳費檔次進行適當的調整。參保的農民可以自主選擇繳費標準,實行多繳多得的政策。目前,從全國試點地區來看,不同地區因不同情況對《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進行了調整。目前政府采用“差別化”財政補貼方式來激勵參保農民選擇較高的繳費檔次。但是,現實情況與政府意愿相悖,同類地區中個人賬戶繳費的財政補貼方式差異,并沒有顯著改善參保農民的繳費檔次選擇。大部分農民還是選擇了繳費標準比較低的檔次,這表明了多繳多得的政策并沒有很好地起到政府預算的激勵作用。根據金剛對遼寧和黑龍江部分地區實證調查與研究,結果表明“差別化”財政補貼方式激勵效應是否有效,要受到邊際補貼水平和政策信任程度的共同約束,參保農民對新農保制度的政策信任程度越高以及財政補貼方案的邊際補貼水平越高,“差別化”財政補貼方式的激勵效應就越有可能實現。由于養老金必須在個人退休之后才能領取,造成養老保險強制性儲蓄的流動性較低,因此,在強制養老保險和私人儲蓄的收益率相同的情況下,個人會更偏好于流動性較強的私人儲蓄。

        (二)中央對各地新農保的財政補貼資金效率低

        中央對中西部地區內部地區地方財政實力分析了解不足,沒有確切地掌握其地方財政的實力,中央政府只采取了一視同仁的補貼政策對各地進行補貼,有些省份老年人口撫養負擔沉重,地方財政實力不足,中央財政補貼較少,所以農民的補貼就少之又少。從農民的養老需求來講,在物價飛速上漲的當今,55元的基礎養老金如杯水車薪,根本起不了多大的作用。由此可見,中央政府對新農保的財政支持力度依舊相對較弱,而且中央政府對東部地區的基礎養老金只補助50%。綜上所述,從總體上來看,中央政府對新農保的財政補貼投入不僅不夠充足,且分配很不均衡,這些情況的發生,與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分配能力有關,使得農民的養老需求得不到滿足。

        (三)財政補貼政策可持續效應

        1.積極效應

        財政補貼政策在“新農?!敝贫戎械膽靡欢ǔ潭壬洗_保了“新農?!敝贫鹊目沙掷m性。養老問題最重要的就是資金問題,政府強有力的財政支撐,是“新農保”制度有序運行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農民充足的有效需求和政府能力范圍之內的有效供給相對應,“新農?!敝贫染蜁纬梢粋€良性的循環,不斷的保障農民年老后的基本生活,真正發揮養老保障的作用,也真正讓農民享受到作為國民的最基本權利。

        2.新農保中養老金替代率較低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替代率是指農民退休時的養老保險領取水平與退休前平均收入水平之間的比率。從廣義上來看農村養老保險替代率主要包括農村個人賬戶替代率、基礎養老金替代率、社會統籌基金替代率及家庭替代率,從狹義上看農村養老保險替代率即農村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即人賬戶替代率和基礎養老金替代率。在當今我國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里,物價在飛速的增長,而農村居民的收入也在增長,但是基礎養老金替代率會逐漸降低。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只給予人均55元的補貼,對于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的農民來說是筆不小的收入,但是對于較發達地區的農民來說并無多大的作用,猶如杯水車薪?;A養老金替代率的降低直接影響到廣大農民對于新農保參保的心理預期,大部分農民參加新農保制度,主要是為了60歲以后能夠每月領取其最低基礎養老金,如果基礎養老金替代率降低太多,基礎養老金的金額太少,使廣大農民心理產生較大的落差,那么必將影響廣大農民對新農保參保的積極性,從而影響新農保試點工作的順利進行和制度的可持續發展。

        三、對完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財政補貼政策的建議

        (一)健全新農保法律制度

        目前新農保的實現主要依據《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但是該文件存在制度效力過低和約束力低下的問題,所以為了提高制度的效力性和約束性,中央政府要隨著各地的試點的真實情況,對新農保制度制財政政策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以此來約束和規范新農保制度財政政策的實行,使新農保能更好地實施和推廣。盡快固定中央政府財政責任,同時以法律的形式建立中央政府在新農保制度中的財政支出增長機制,保證中央政府財政的可持續性,同時也要加緊制定和出臺關于新農保制度財務管理的法律法規,使新農保制度的財務管理工作能夠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提高財務管理的水平和財政監督的效力,進而保證制度的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明確各級政府在新農保中的財政補貼責任

        中央政府必須明確自身在新農保制度中的主要責任,要承擔新農保制度中最終的風險,政府應建立完善的財政擔保機制,以中央政府的信譽為新農保制度的穩定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和有力的保障。由于各地農村居民的數量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和財政收入的差異,各級地方財政的財政支付壓力也有大有小,對省、市、縣三級地方財政補貼的分擔額度可根據各地的經濟發展狀況和各縣農村人口的數量,合理的劃分財政負擔比例。在財政收入水平較高、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縣級政府可以多承擔一些財政補貼的責任,在比較貧困的縣可以相對少承擔一些補貼責任。各地方政府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自主設定承擔的比例,然后再由省級人民政府統一實施和管理,制定出一個最低限度。

        (三)完善財政補貼激勵制度政策

        在新農保制度政策的推廣過程中,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財政補貼政策激勵效應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針對此情況,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門應當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勵機制吸引和鼓勵農民多繳費、長繳費,實行多繳多得的政策。從國家的角度來看,中央應當提高基礎養老金補貼標準,使農民人均純收入基礎養老金的替代率有所提高,激勵和吸引更多的農民來參保。從地方的角度來看,各省應積極響應新農保政策中多繳多得的號召,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通過不同的方式宣傳和鼓勵農民多繳費、長繳費,激勵農民結合自身選擇高檔次的繳費標準,使參保農民盡可能多的獲得基礎養老金。

        (四)加大對“新農?!必斦度肓Χ?/p>

        第7篇:新農保法律法規范文

        【關鍵詞】農業保險 生產者 地理環境

        一、河北省農業保險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戶保險意識弱,不愿投保

        通過對河北省27個村的部分村民進行調查,部分農民防范風險的意識不強,對保險公司的信任度相對較低。長期以來的農業補貼與農村救濟,讓農民形成了一種對政府的依賴思想,他們認為,不參加農業保險同樣可以得到政府給予的保障,即使購買了農業保險產品,當發生災害事故時,被保險人從保險公司得到的賠償還不如未參保的人從政府獲得的救濟多,而且,一旦參保,政府會認為他的風險有保障,從而在一些救濟措施的確定上會傾向于未參保的農戶,這樣,農戶對參與農業保險就沒有了積極性。而有的農民根本不知道農業保險,也不知道如何辦理投保手續,更不知道農業保險的重要性,認為自己的種植和養殖收入“全憑運氣,如果投保了沒有發生意外那保費就白交了”。由于根本沒有保險意識,就很難將農戶受風險的威脅轉化為明確的保險需要。還有一些農民將農業保險視為亂收費,這種認識既挫傷了保險公司的積極性,也極大阻礙了農業保險的發展。

        (二)承保難、理賠難,保險公司不愿開展業務

        從事種養業的農戶都是在農村,大多投保農戶規模不大,理賠程序相對復雜,災情結果往往難以判斷和估算,投保后,農業保險承保的風險發生的概率高,損失巨大而且覆蓋面廣,因此保險公司的賠付率也相對更高,加之農業保險業務性強,保險業務經辦人員既要掌握農業保險相關政策,也要具備植保、土壤、耕作、育種、畜禽疾病防治等各種養殖知識,目前基層保險部門通曉這些專業知識的人才匱乏,保險公司經營考核目標重,責任追究制度嚴,經濟效益要求高,而從事農業保險有可能使得保險公司長期處于虧損狀態。追逐利潤的天性使得作為商業公司的保險公司不愿過多涉足農村保險。

        (三)農業保險種類單一,經營公司少

        無論是從保險公司數量還是從農業保險品種上來說,目前的農業保險都不能滿足農村發展的需要。首先,經營農業保險的公司很少。由于經營上存在特殊的技術障礙,農業保險的高風險、高賠付率使保險公司望而生畏。目前,僅中國人保和大地產險河北分公司等少數幾家保險公司辦理農業保險業務。其次,險種不足。保險公司在險種開發上基本上是以自我為中心設計保險產品,條款中的投保條件、費率、可保范圍、繳費方式等一般都是固定不變、不可選擇的,缺乏靈活性,抗風險能力也就較弱,尤其是專為農村設計的險種少,針對性不強,還不能很好地滿足農業生產應對自然災害的需要。

        (四)農業保險缺乏國家法律與政策支持

        一方面我國的農業保險缺乏立法支持。國內外理論與實踐已經充分證明,農業保險是準公共物品,屬政策性保險,帶有明顯的公益性,它是國家農業和農村發展政策的有機組成部分,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完善是農業保險發展的前提和保證。而河北省沒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法規對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予以扶持;另一方面,我國農業保險沒有強硬政策支持,還沒有從商業保險中分離出來,長期處于自主經營狀態,這些都或多或少地削弱了農業保險的吸引力,從而影響了農業保險的規范化和制度化發展。

        二、解決對策

        開展農業保險是一件政府得民心,農民得實惠,農業得發展的大好事,對于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意義。為切實解決當前農業保險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使這項工作得到更好地推廣與發展,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民對農業保險的認識

        農民對保險知識的貧乏,是農業保險發展的障礙之一。因此,要通過各過途徑提高農民對農業保險的認識。一是充分利用電視、報刊、網絡等新聞媒體進行宣傳,使這項工作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比如河間市農業局通過《河間農業》欄目把農業保險知識做成電視專題片,在當地電視臺播放,收到良好效果。二是由各級農業部門聯合農業保險公司組織人員深入鄉村開展農業保險知識講座,印發宣傳資料,及時宣傳農業保險的政策、意義,同時要加強典型示范和宣傳,尤其要注意面向養殖大戶、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的宣傳,合作社在農民之間具有強大的組織能力,一方面它可以通過宣傳教育提高農民認識,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代表農民,跟保險公司進行多方面的協商,以維護農民的合法利益。

        (二)切實解決勘賠定損,適當提高理賠標準

        勘賠定損是涉及保險公司與投保農民雙方利益的技術性工作,不能馬虎和草率,必須認認真真、實事求是,在目前還沒有專業的勘賠組織機構前,可以由保險公司牽頭,聯合當地的農業、財政等部門及受災鄉村負責人實行聯合勘賠定損,充分發揮各業務部門優勢。

        (三)適時創新“三農”保險新產品

        保險公司應充分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對原有險種進行技術改造,根據農業生產的地域性、結構性、差異性,開發出不同消費檔次、不同保費標準、不同種類的“三農”保險產品,積極發展與農村生產、農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種植、飼養和水產養殖業,農用機械等保險產品,通過豐富和完善三農保險產品以滿足多樣化的需求,通過產品、服務創新以不斷擴大保險產品的覆蓋面和地域范圍,使農業保險種類多樣化,適應農業發展的廣泛需要。

        第8篇:新農保法律法規范文

        [關鍵詞] 河南??;農業固廢;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

        [中圖分類號] F1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0037(2017)1-76-3

        “Reductive, Resourceful and Harmless”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Agricultural Solid Wastes in Henan Province

        Guo Xuebai Lv Hui Fan Wanxuan

        (Zhengzhou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1400)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gricultural solid waste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ductive, resourceful and harmless” utilization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solid wastes in Henan Province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Reduction, recycle and harmlessness" are taken as the main principle, referring to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advanced treatment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concept,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or “reductive, resourceful and harmless”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olid wastes in Henan Province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Henan Province; agricultural solid waste; harmlessness; reduction;resource

        中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農業固廢的妥善處理處置至關重要。當前廣大農村的農業固廢呈現出數量大、分布散、品質差、危害多等特點。隨意丟棄、就地焚燒等污染環境情況隨處可見,整體無害化處理率較低。在農村, 農業固廢的傳統處理方式主要是靠“垃圾堆”形式收集和堆放,然后再進行簡易漚肥處理。較為先進的農村地區會設置垃圾收集點、實行上門收垃圾或建造沼氣池等。但實踐表明,由于受到資金短缺、環保知識匱乏、政府重視度不夠、技術水平不足等方面的因素制約,農業固廢污染仍然比較嚴重。在相對貧窮落后的農村地區,其農業固廢一般不經任何處理直接隨意堆放,侵占土地,污染水體,破壞村容村貌,產生惡性循環,使原本落后的經濟局面更加不堪重負,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必須采取相應措施加以解決。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農業固廢產生量驚人,這些數量巨大的農業固廢在多數農村地區仍是粗放處理,不僅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還對當地甚至更大范圍地區的環境造成不容忽視的危害。因此,綜合分析河南省農業固廢利用現狀,參考借鑒國內外先進技術,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實現農業固廢“三化”的處理目標,切實解決當前惡劣的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從而邁出建設農村生態文明的關鍵一步[1]。

        1 河南省農業固廢“三化”發展現狀

        農業固體廢棄物主要包括農作物秸稈、枯枝落葉、畜禽糞便以及農資廢棄物(肥料袋、農用膜)等。農作物秸稈及禽畜糞便是農業固廢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本文探討對象,在河南省,其產量和分布呈現出明顯的地區差異性。

        玉米和小麥作為河南地區主要農作物,每年產生大量農作物秸稈,河南省則成為華北平原上典型的農作物秸稈產生地。河南省當前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主要方式是肥料化和飼料化,主要用于漚肥、燃燒取暖或飼養家畜。但隨著中原經濟區的建設,河南省整體城鎮化進程加速,大量秸稈廢棄或者焚燒,對生態環境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另外,河南省畜禽糞便數量較大、養分含量較低、含有較多的致病菌等特點,給局部地區的環境帶來了嚴重污染,無害化處理十分迫切。目前河南省部分地區禽畜養殖業雖正逐步走向集約化,但養殖規模以中小型為主,而這種模式下的養殖業并沒有完善的配套處理廢棄物的設施。河南地區大約90%的禽畜養殖場配有廢水處理設施,但處理設施均以簡單過濾、存放為主,廢水達標率很低。養殖場禽畜糞便的處理大多以節省成本為主,開展沼氣生產和利用周邊農田進行自行消納,成效尚可。河南省農業固廢除了秸稈和禽畜糞便外,還有塑料薄膜、枯枝敗葉、蔬菜果皮等,但是數量相對來說不是太大,但隨意丟棄現象亦很嚴重。可見,河南省農業固廢整體“三化”處理程度較低,提升空間較大。

        2 河南省農業固廢“三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 農業固廢“三化”利用整體情況不明晰

        河南省農業固廢年產生量及其分布情況、利用現狀、環境污染程度等情況,沒有確切的記錄數據,常依據農作物產量和養殖業規模進行估算,精準度不高,且各個部門統計的數據也有出入,難辨真偽。另外,地方鄉鎮農業固廢當前的處理處置方式、消納利用量及利用的途徑和比例等具體應用情況沒有量化,也沒有估算的標準統計數據。可見,河南省整體農業固廢的量化指標體系均停留在粗略的估算上,導致農村農業固廢“三化”處理存在盲目性,制約著政策法規的制定,限制了國內外先進處理技術的推廣試點。

        2.2 農業固廢“三化”處理技術落后,科技普及率低

        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有著農業固廢資源化再利用的傳統,堆肥技術、沼氣技術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得以普及,在很多鄉鎮取得良好的效果,但生產過程中也存在一系列的問題。比如沼氣產氣率低、微生物菌種篩選存在瓶頸、設施設備落后、氮素損失量大。這些問題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導致部分農村家庭沼氣池廢棄,制約著農業固廢的“三化”處理,使一些傳統技術不能得以繼承和發展。另外,河南省農業固廢資源化利用技術創新力度不夠,缺少知識產權自主型技術,且適應性強和推廣價值高的技術更少,尚需進一步研發。有些傳統再利用技術雖得到了發展,經過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仍缺乏試驗改進,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業固廢的有效利用。

        2.3 農業固廢資源化再利用管理制度不夠完善,政策法規不健全

        農業固廢資源化再利用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長期城鄉二元化發展導致環保法律法規針對城市發展而忽略了廣大農村,環保法對農村環境保護的力度不夠,河南省地方環保法規條例不全面,現有的國家與地方政策法規僅從環境保護角度強調農村固廢的處理方法,除對極少數農村廢棄物有所涉及外,多數農業固廢資源化綜合利用工作沒有具體的法規所依。存在著立法空白、現行法律法規缺乏系統化和體系化、法律責任制度缺位、可操作性差、管理手段單一、概括性義務多、強制性措施少、權利規定不足、監管不到位等問題。比如農業固廢的監測、監管、預測、預警體系沒有完善的管理辦法;現有的農業固廢綜合利用政策雖通過減免稅項來鼓勵積極利用,卻未建立強制性措施,缺乏處罰條例。農村固廢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政策法規缺失,導致農村結構日益復雜的農業固廢污染環境防治工作難以開展。為促使農村固廢處理綜合立法,激勵與約束并重,防與治統籌發展,河南省亟需一套健全的法律法規來規范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

        2.4 農村經濟結構落后,農民群眾對農業固廢“三化”處理重視程度不夠

        河南省農村農業固廢大量擱置、處理不力,與人們長期經濟落后形成的邋遢生活習慣,以及環保意識相對薄弱有很大關系,人們對農業固廢的資源化特性認識不清,多數農村沒有專門的環境衛生保潔隊伍,農村地域遼闊,致使農業固廢分布相對分散,對農民現有物質生活狀況影響較小,不足引起農民群眾的重視。

        再者“倉廩實而知禮節”,農業固廢的妥善處理處置需要資金的支持,然而廣大農村整體經濟基礎差,農民遭受經濟束縛,使得農民固廢處理的主動性較差,農業固廢的妥善處理遭遇瓶頸。

        伴隨著經濟、科技的高速發展,農村也逐漸實現機械化作業?!叭r”問題雖得到明顯改善,但農業固廢處理仍存在很多問題。倘若不能妥善處理農業固廢,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將日益嚴重,同時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資源浪費。因此,對農業固廢“三化”處理勢在必行。

        3 河南省農業固廢“三化”發展策略

        3.1 從技術層面上講

        o害化作為核心,是根本。農業固廢中的畜禽養殖廢棄物含有大量致病菌,使其無害化后轉化為資源,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有利于保護農業環境,對河南省整個社會經濟環境體系健康、快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減量化作為前提,是首位。農業固廢全過程管理過程中實現減量化,在產生的源頭、過程及其終端對其加以處理,實現物質生命周期全過程管理,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減量化。資源化作為目的,是終端。農業固廢的資源化處理,有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就河南省而言,農業固廢資源化利用可向能源化、肥料化、基質化、飼料化、材料化等方向發展,國內外相關先進技術很多,也趨于成熟。例如秸稈直接還田培肥土壤;秸稈過腹還田技術,利用氨化或堿化技術處理秸稈后喂養牲畜,可節約大量的精飼料;利用農作物秸稈與畜禽糞便進行好氧堆肥技術;利用秸稈堆肥制造有機復合肥技術;秸稈氣化制造燃料技術;利用微生物菌株開發秸稈動物飼料技術;利用秸稈生產包裝材料、填充材料、育苗容器等成型機械技術;利用玉米秸稈皮造紙技術;利用玉米秸稈皮替代木材生產纖維板、高密度板等建筑和裝飾材料;利用秸稈、稻草、玉米芯、豆秸、棉籽殼等農林產品的有機廢料進行食用菌栽培等[2]。利用生物厭氧發酵技術實現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畜禽糞便工業化處理經高溫堆肥后生產肥料或沼氣發酵制作飼料,均是較為徹底安全的處理方式,無明顯二次污染,處理后的產品性質穩定、便于貯存和運輸,實現環境保護的同時,又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

        在農業固廢資源化利用過程中,科技含量相當重要。河南省應加強農業固廢的處置與利用新技術的研究及引進,研發一些實用性強、處理費用低的技術措施,同時引進一些國內外先進技術,對農業廢棄物因地制宜地進行“三化”處理,改善農村環境衛生面貌,達到農業經濟與環境保護雙贏的目的。

        3.2 從管理層面上講

        3.2.1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循環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采取原材料的閉路循環,達到零排放零污染。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新農村經濟發展,走農業循環經濟之路,引導傳統農業向現代生態農業轉變。通過打造各種工農業循環經濟鏈條,加強資源循環再利用,可從根本上降低經濟活動對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使農業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良性循環,實現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例如,建立“秸稈-菌類-飼料-糞便-回田”秸稈基質化循環利用生態農業模式、基塘循環農業模式、農業-加工業模式、以傳統種養殖業廢棄物為原料開發生態經濟園區的農業-旅游業模式等。

        3.2.2 政府應加大農村環保的財政投入。近年來,國家對農村環保的重視度大大提升,對重點污染村莊進行了綜合整治,但在城鄉分治的二元社會結構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國家一味重視城市建設和重大工程項目的投資力度,相比較而言,對廣大農村的資金投入不足,導致農村環境資金需求缺口仍較大。在新農村建設、城鄉統籌發展的大環境下應推行農村環境管理籌資機制,將農村固體廢物處理設施的投入和農村環保監測、防治和管理等支出一并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和建設項目投資計劃,加大環保專項財政資金的支持力度,加大排污費資金用于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的比例,完善農村環保投融資相關稅收優惠、貼息等激勵政策。

        3.2.3 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體系。我國有諸多的環境法律法規,但涉及農村生態環境破壞和污染防治的較少。在農村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情況下,應充分考慮農村自身的特性,修改、完善或出臺具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以適宜在農村施行。另外,法律草案擬定中要充分征求廣大農民和農村基層工作人員的意見,為進一步健全法制、改革體制、創新機制,為農業固廢處理的法制化、產業化創造條件。通過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規范公眾行為,為健全農村環境管理體系提供法律依據,以法律制度來賦予相關職能部門的權利并要求環境參與者履行相應的義務。

        3.2.4 加強政府環保宣傳和教育力度。新農村的建設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度越來越高,農民的生活環境得到大幅度提高,但大多數地方農村干部和農民環保專業知識薄弱、環保意識淡薄。因此,需加強對農村基層工作人員環保技術培訓,加大農村地區農業固廢“三化”處理技術宣傳力度,提高農民對環保的專業素養,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使農業固廢資源化利用的觀念和技術進一步深入人心,增強執行力度,最終使每個人都能合法地處理處置農業固體廢棄物。

        4 結論及建議

        “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是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的總原則,做好農業固廢的“三化”處理是農業固廢污染控制與再生利用的主要目標。作為農業大省的河南,當地政府應加大環保資金投入,農村地方組織根據自身固廢產量和特點,借鑒國內外先進技術理念,因地制宜,優選最佳廢棄物收運及處理模式;科技工作者應加大對農村固廢處理技術的開發研究和推廣;行政部門應加強農村固廢管理力度,采用多樣化行政獎懲手段,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引入市場和監督機制,做到責任到人、責任到位,有力推進農村農業固廢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當然,農業固廢的妥善處理處置還需廣大農民自身重視和努力,提升環保素養,為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第9篇:新農保法律法規范文

        關鍵詞:“十二五”;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展望。

        農村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障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卻又是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中一個滯后的最薄弱的環節,被看做是深化社會保障改革中最難解決的熱點問題。十七大提出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的目標。而隨著國家《社會保險法》的實施,中國“十二五”時期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事業發展將步入快車道。盡管,在新形勢下“,新農?!庇袊业谋q{護航,但它的圓滿實現,還面臨著諸多障礙。

        一、當前中國“新農?!睂嵤┲写嬖诘闹饕獑栴}。

        中國農村傳統的養老保障制度是 1956 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到改革開放期間,在集體經濟的背景下形成的養老保障制度的統稱。為解決農民養老問題,中國從 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這是農村養老保障開始向社會化方向邁進的標志。近三十年來,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事業基本歷程大致經過探索、試點、制度化、分類推進、改革創新等階段。2009 年 8 月 18 日,全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9 月 1 日,國務院頒發了《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簡稱“新農?!狈桨福?,這標志著中國在消除二元體制、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和中國現代化的道路上又前進了一大步。

        “新農?!卑凑铡氨;尽V覆蓋、有彈性、可持續”的原則,探索建立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三方籌資新制度,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與家庭養老、土地保障、社會救助等其他社會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農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靶罗r?!狈桨笇嵤┮詠淼臄祿@示,從2009年開始試點,截至2010年底,全國已有27個省、自治區的838個縣和4個直轄市納入國家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參保人數達到1.03 億,其中,約有 2 863 萬 60 歲及以上農村老年人享受由國家財政提供的基礎養老金,制度覆蓋面達到 24%[1]。但是“,新農?!痹谠圏c推進過程中,也還存在一些缺陷。

        1.新農保全面鋪開有很大難度。首先,新農保支付標準低,嚴重影響農民參保的積極性。按照現行的物價水平,55元很難起到養老保障的作用。如果按照一人一年交 100 元,國家補貼 30 元,交足十五年以后,個人賬戶積累額 1 950 元,按照現行個人賬戶養老金的月計發標準為個人賬戶全部儲存額除以 139,每個月領取 14 塊錢,即使按照最高檔次每年交 500 元,十五年后每月也只能領取 57 元,加上國家基礎養老金55 元,最多每月也只能領取 112 元,實際的養老保障功能難以真正發揮。這對于參保意識不強的農民來說,其積極性更低。其次,新農保的設計偏重于農村留守人員,忽視了失地農民和農民工兩大群體,使得制度的有效覆蓋面進一步降低。

        2.財政投入總量不足。社會保障制度安排的核心問題是資金籌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資金籌集制度安排是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關鍵。 由于“新農?!痹谫Y金籌集上對地方政府間的職責沒有明確界定,可持續性籌資存在風險,最大的難點是集體補助能否落實。一是對于集體經濟薄弱的地區,集體補助的壓力難免轉嫁于農民,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大部分地區農村集體經濟沒有財力進行“新農?!毖a助。二是地方財政補貼也存在隱患,對于財政情況不好的地區,財政補貼壓力顯而易見。三是由于公共衛生、醫療技術的改進和個人健康意識的提高,未來農民死亡率將降低,壽命增加,政府是新農保的主要出資人和最終擔保人,其所承擔的聚合性長壽風險加大。目前,中國財政在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領域存在缺位現象,財政投入總量不足的問題。

        3.統籌層次較低,基金保值增值困難。“新農?!笔且钥h級為單位開始試點,統籌層次也局限在縣級。由于統籌層次較低,各地的繳費標準、待遇計發和基金運營也不同,就會出現各地制度多樣化和碎片化趨勢,同時基金保值增值也受到制約。具體表現在:(1)統籌層次過低,就無法進行資金調配使用,導致各地負擔苦樂不均。(2)統籌層次過低,還會導致基金規模小、增值渠道不暢、管理機構過多、監管成本較大等問題。基金管理好壞與否直接關系到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能否持續健康發展。當前,由于近年來社會大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利率水平持續走低,基金的保值增值面臨很大的壓力。

        4.可能出現對農村居民間收入差距的“逆向”調節問題。盡管,“新農保”在制度設計上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地區收入差距的目的是非常明確的,但也有可能出現對農村居民間收入差距的“逆向”調節問題。原因是,“新農保”設計的繳費標準是100 元、200 元、300 元、400 元、500 元[2]

        。農民本身可以根據自己的收入水平進行選擇,同時允許地方增設繳費標準,可以向上增設,也可以向下增設,對選擇較高檔次標準繳費的,可給予適當鼓勵,具體標準和辦法由省(區、市)人民政府確定。但是,只有富裕的農村居民才可能選擇較高檔次標準繳費,這樣就會出現農村部分富裕的居民繳費越多,地方政府補貼也越多,最后得到的養老金也越多,從而進一步拉大了農村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

        二、實現“十二五”時期“新農?!笔聵I愿景的對策。

        提高農村養老保障水平,是應對中國人口老齡化社會發展、實現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石。建立健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除了要考慮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外,還要考慮農村社會分層、文化、倫理、權益意識的覺醒等因素。隨著農村銀色浪潮、家庭結構小型化、核心化等因素進一步導致家庭養老功能弱化,把家庭養老、土地保障與社會養老三者結合起來,是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解決農民養老問題的一種理性選擇。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 2010 年 11 月 1日零時,全國內地人口總數為 13.4 億。其中 60 歲及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 13.26%,總數 1.79 億,65 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占總人口的比例 8.87%,絕對數接近 1.2 億,老齡化進程加速,農村人口老齡化速度快于城鎮[3]?!笆濉睍r期中國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人口老齡化形勢更加嚴峻,呈現出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加速發展的三個新特征。然而,中國是在未富先老、城鄉二元結構依然存在的國情下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的,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與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相伴隨,與城鄉差異、區域差異、收入差異擴大相重疊,與經濟轉型、社會轉型和文化轉型相交織,給應對人口老齡化、做好養老保障工作增加了新難度。為此,本研究提出六項解決對策:

        1.合理界定地方政府間的籌資責任,解決資金難題。資金短缺成為農村養老保險的瓶頸,應該多種形式解決資金難題。從過去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運行實踐看,中國地方各級財政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籌資分擔比例一般是4∶3∶3,即省級財政負擔40%,地市級財政負擔30%,縣級財政負擔 30%。這種支出責任劃分,在財政狀況較好的地區問題不大,但在貧困地區,不少縣級財政還是“吃飯財政”,要這些貧困縣拿出配套資金來實施“新農?!彪y度較大。為使“新農保”順利實施,應根據中國現行各級政府財政收入安排和支出責任安排的定位,地方各級財政的分擔比例應為5∶3∶2,即省級財政負擔50%,地市級財政負擔30%,縣級財政負擔 20%。按照財權與事權相匹配的原則確定上述分擔比例是比較恰當的,也是切實可行的。各級地方財政可根據自身的財力情況,對農民養老保險補助標準進行調整。對一些還處于“吃飯財政”的地方,省級政府還應加大對這些地方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保障這些地區的“新農?!表樌麑嵤4]。

        2.健全法律法規。中國目前處于經濟上的重大變革時期,變化中的經濟所決定的上層建筑也具有不穩定性,農民對政府出臺養老保險信任度不高,對國家政策的頻繁性變化不知何去何從,這就要求國家對于農村養老有一部穩定性的法律,在有法律保障的前提下農民們都會積極主動投保。同時,農村養老保障作為一種社會保障制度,既是公民和政府雙方的權利,同時也是雙方的義務,要以《社會保險法》的頒布實施為契機,盡快建立相應的農村社會保障法律法規,使農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得以規范化。盡快出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務實操作的法律法規及制度。以法律形式明確諸如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應遵守的原則、主要內容、管理體制、資金來源、支付標準、基金的運營情況、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監督及相關部門的責任等。各地根據當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辦法,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事業的順利進行提供良好的法制環境保護。

        3.加大宣傳力度,強化農民轉變養老觀念。改變傳統觀念是養老保障社會化的基礎。廣泛深入地宣傳是引導和促成這種意識轉變的不可缺少的手段,要解決部分農村居民的“短視行為”。由于“新農保”提倡政府主導和農民自愿相結合,引導農村居民參保,不強行實施,這就可能還會出現部分農村居民由于個人的“短視行為”,只顧現在消費,不管將來保障而不愿意參保。如何解決農村居民的“短視行為”,是“新農?!泵媾R的一個難題。政府要加大輿論宣傳力度,借助各種新聞媒介加強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宣傳,且把引導社會公眾向社會化養老傾斜。向農民宣傳養老保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讓他們認識到養老保險既可以保障自己老年的生活,也可以減少子女將來的負擔,從而使廣大農民從傳統的家庭保障意識向現代保障轉變,使農民真正認識并體會到養老保險與他們的切身生活息息相關,從而提高廣大農民群眾參與社會保障的積極性與自覺性。要想使所有農民都能理解、支持和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就必須認真做好扎實細致的宣傳普及工作,引導農民轉變思想,由“要我保險”向“我要保險”轉變[5]。

        4.提高統籌層次,實現基金保值增值。統籌層次越高,風險越分散,養老越有保障。“新農?!睆囊婚_始實施就應該提高統籌層次,而且現階段實行省級統籌為好?!靶罗r保”在省級范圍內實行統一制度、統一標準、統一征收和統一管理,防止出現“碎片化”現象。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是以保障農民年老后基本生活需要為目的而建立的基金,是農民未來生活的保障金。如何確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是一個難題。目前,國際上社?;鹜顿Y的去向有四種:債券、股票、不動產和實業投資。多數國家的投資集中在前三項。投資股票雖然收益高,但風險也高。2008 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使全球股市出現系統性風險,國內 a股也難以獨善其身。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的安全性應該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收益性。我們一方面可以引入商業性機構,讓其競爭來獲得農村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與運作工作。在商業性機構對養老保險運作的過程中,政府要通過專門的管理部門對養老保險基金及其運作狀況進行監督。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國家政策和社會宣傳,不斷的增加政策性收入,獲取捐贈和贊助收入以及其他各種非經營性收入來輔助養老基金增值。此外,在基金營運過程中還要注意合理安排投資結構,在不影響基金總體安全的前提下,將少部分資金投資于股票、房地產等行業,這部分投資風險雖大但收益率高,增值作用非常明顯。

        5.加強民主管理和監督,提高養老基金管理、監督和營運,提高資金管理水平。農村養老保障金應當實行收支分離方式,由公民個人、村委會及政府部門共同監督,面對社會公開,允許農村集體或個人的上訪查尋和校對。在監督上,鄉村精英應發揮著巨大作用。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應切實履行職責,制定完善新農保各項業務管理規章制度,規范業務流程,建立健全內控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對基金的存儲、籌集、上解、預算、劃撥、發放進行實時監控和定期檢查,并定期披露新農?;鸹I集和支付信息,做到公開透明;加強社會監督,嚴禁擠占挪用,確保基金安全。財政部門要充分發揮監督職能,加強新農保資金的收入、支出、結余的監督,加強對新農保資金的財政專戶管理,確保??顚S?。監察、審計部門按各自職責實施監督。試點地區新農保經辦機構和村民委員會,每年在行政村范圍內對村內參保人繳費和待遇領取資格進行公示,接受群眾監督。

        6.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新農保應充分尊重地區差異,以地域差異為劃分標準分類推進養老保險的實現。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一項社會性和政策性很強的公益事業,要在政府的領導下,積極穩步、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實施。從發展趨勢分析,依靠農民自身及農村集體的資金積累是發展社會養老保障事業的基本途徑。但由于中國農村經濟地區之間、農戶之間的嚴重不平衡,必然導致各地區之間的農村養老模式、保障水平不一,切忌養老水平和籌資標準搞“一刀切”。欠發達的農村地區應積極建立適合自身程度的基礎養老保障體系以對付農民的老齡風險;經濟較發達的農村地區,應該再根據各地區的農民人均收入水平、物價指數、生活消費指數等指標加權計算出相應的繳費層次,所有推行農村養老保險的地區對應與自身發展相適應的層次確定保險費率,收取保險費。因此,在制定農村養老保障政策時,要根據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和不平衡性等,立足于農村實際,區別對待,合理制定東部和中西部地區的養老保障目標、標準等,穩步、適度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新農保實現農村養老社會化是系統工程,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的努力。除了上述對策之外,還要注意解決新農保與其他保障制度銜接不暢問題。眾所周知,為保障新農保的暢快實現,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僅有政策是不夠的,還要盡力減少管理漏洞,盡量避免出現管理真空,防止出現銜接不當引發不穩定因素,保證制度的整體性和長期發展的統一性,防止新農保碎片化。最后,一支有效而清廉的新農保隊伍是完成農村養老社會化是系統工程的生力軍。為此,要加大對農保專業干部隊伍建設和管理的力度,提高農保專干綜合素質,以適應新型農保工作的要求,最終實現“十二五”時期“新農保”的事業愿景。

        參考文獻:

        [1] “十一五”中國老齡事業發展狀況:31 省區市出臺老年人優待政策[eb/ol].人民網,

        [2] 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eb/ol].

        [3]馬建堂解讀中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eb/ol].人民網,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精品A区在线 | 最新69国产精品视频 | 亚洲国产区美女 | 日本最新免费的一区二区 | 亚洲综合在线在线看 | 天堂网亚洲综合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