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新農村建設的建議范文

        新農村建設的建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農村建設的建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新農村建設的建議

        第1篇:新農村建設的建議范文

        一是要積極推廣大額農貸。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以農戶為單位的小生產逐漸向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發展,粗放式經營向集約經管發展,與之相適應的農戶資金需求也由小額向大額發展。要針對這種實際研究探索多種形式的抵押、質押和聯保貸款的辦法,切實解決大額貸款難問題;二是開辦住房、農機具等消費貸款業務;三是把支農再貸款、助學貸款政策宣傳落實到農村,促進農民發展生產,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四是提供安全、便捷、高效支付結算服務。

        二、轉變觀念,科學規劃

        一是科學制定規劃。應結合當前縣域經濟和農村經濟實際,科學制定金融發展規劃,并抓好實施;二是樹立不進則退、發展慢了也是倒退的責任意識,健全激勵機制,發揮一切積極因素,工作早安排、早部署,政策早分析、早爭取,積極投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去;三是創新防范風險與經濟發展思路,樹立在支持中發展,在發展中防范風險,努力實現“雙贏”的工作目標。

        三、優化金融環境,深入創建農村信用工程

        一是完善以政府主導、央行推動、部門配合、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金融生態建設協作機制,及時解決區域金融生態建設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二是全力打造三個“信用平臺”、加大A級信用企業的培植力度,為拓展業務發展黃金客戶;繼續深化“信用戶”、“信用村”和“信用鄉鎮”評審活動,增強全民誠信意識;積極開展創建信用工程和個人非銀行信息采集工作;三是建立健全正向激勵和懲戒約束機制,加大失信行為的懲戒力度,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

        四、健全保障機制,構筑農業風險防范屏障

        一是建立農業風險補償基金。建議由政府財政補貼、龍頭企業或公司出資共建農業信貸補償基金,以此補償農民遭災等原因造成的損失;二是獎補激勵政策。可采取扶貧貼息貸款管理模式,中央財政扶貧資金作為“獎補資金”,用于貧困戶貸款的利息補貼、虧損補貼或者獎勵;同時對于支農貸款實行基準利率,效益不佳形成的風險損失,國家在政策上應予以傾斜;三是加快農業保險制度建設,把農業保險建設納入農村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組建農業政策性保險機構,引導和鼓勵農戶自愿投保,可實行政府給農戶實行保費補貼的辦法,以減輕農民負擔和增強抗風險能力。

        五、突出扶持重點,引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金融部門在服務新農村建設的資金投入上要與扶貧資金、財政資金結合起來配合使用。要突出支持重點?押加大規模農業、特色產業、基礎設施、訂單農業的投入力度,引導農村農業結構調整,進而帶動農村庭院經濟向規模農業發展、小作坊向現代企業發展、農副產品從低質普通向優質品牌深加工發展、自產自銷向訂單農業發展。

        六、發揮商業銀行的金融支持作用

        農業銀行應定位于服務農業的專業銀行。一是穩定縣域農業銀行分支機構,給予縣級金融機構更大的自,擴大基層機構的信貸權限,增強其融資功能。二是以立法形式,明確要求其在農村吸收資金的60%用于發放農業貸款。三是充分考慮不同地區間的差異性,制定更加符合基層實際的信貸管理方案和信貸政策。四是接照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在防范風險的前提下,重點支持農業經濟組織、龍頭企業和農業產業化經管等新型發展模式,逐步提高涉農貸款的總量和占比。

        第2篇:新農村建設的建議范文

        一、目前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不足

        1、缺乏整體規劃,重建設輕綠化。由于缺乏對綠化工作的宣傳、組織與引導,農民對綠化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對綠化在改善生態環境,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以及美化村容村貌等方面的作用認識不夠。政府直至村級組織對環境綠化方面認識不足、要求不高、投入不夠,導致在鄉村建設及其發展過程中,對村內外的道路、村內房屋、公共活動場所等基礎設施建設都比較重視,而往往忽視綠化與環境建設。村莊普遍缺少系統的公共綠化,綠化投入低且缺乏維護與管理;農民家庭庭院內常常是簡單地硬化,在房前屋后綠化的積極性不高,在田邊、村邊、水邊、路邊也缺少系統的綠化,更有甚者主要道路幾乎沒有綠化,或者綠化水平不高、綠化程度不夠,整個鄉村缺少了特有的生態環境與田園風光。

        2、丟失特色,農村建設存在城市化傾向。鄉村應當有濃郁的本土特色,不應過分追求人為造綠和造景。有些地方,盲目模仿城市的綠化方式,違背生態發展和建設的科學規律,急功近利,追求形式主義。具體表現在盲目引進外地樹種,追求名貴花木,種植大樹;大面積種植草坪,對灌木進行模紋處理,有些村莊甚至脫離實際,盲目修建村莊公園。其結果是“城不城、鄉不鄉”,既沒有城市綠化的精致與景致,也沒有體現鄉村簡潔而生態、自然而質樸的特色與魅力。其結果是投人大、綠量少、效果差、維護成本高,既降低了綠化資金的使用效益,又加重了村集體的經濟負擔,也挫傷了農民綠化的積極性。

        3、舍本求末,存在過度建設現象。一些鄉村在環境建設上,盲目模仿城市手法,如在村內的公共空間建假山、修水池、設噴泉;公共場所地面過度硬化,甚至鋪花崗巖地面,宅間支路也往往是全部硬化;生態的自然水系坡岸用石材硬化,不切實際地修建臨水木棧道。其結果是不但增加了建設投入,還破壞了鄉村的生態系統與環境,破壞了鄉土風貌與氣息。

        二、鄉村綠化要注重“三個效益”

        鄉村綠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客觀要求,在鄉村的綠化工作中,必須注重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讓農民切身感受到綠化在改善生態、改善村莊面貌、提高生產生活條件、致富奔小康等方面的益處,讓農民成為綠化的主導力量,保證鄉村綠化健康、可持續發展。

        (1)注重生態效益。綠化要以改善生態為出發點,在尊重自然、保護現有植被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的規劃與系統的綠化建設,結合自然條件,有效地防風固土、調節氣候、凈化空氣、削減噪音,完善由鄉村田野、自然植被和自然山水共同組成的生態系統,逐步使空氣更加清新、河流更加清澈、林木更加茂密、植被更加蔥郁。那綠樹成蔭、瓜果飄香、蜂飛蝶舞,充滿生機的、生態的自然風光,也正是鄉村的特色與魅力所在。

        (2)注重社會效益。新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與環境整治,是“村容整潔”和“鄉風文明”的具體要求,也是“生產發展”和“生活富足”的具體體現。在建設與整治中,綠化是投入少、見效快、效果好的有效手段,是美化鄉村家園,改善農村環境、烘托村莊形態、提升鄉村品質,彰顯村莊風貌的有效途徑。

        (3)注重經濟效益。在改善生態、美化鄉村家園的同時,還要注重綠化的經濟效益,讓綠化成為幫助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要結合村屯的自然條件,努力把綠化與農林經濟發展相結合,使一些有價值的經濟林果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綠化不但可以成為農民的綠色銀行,還可以形成濃郁的地域文化與特色,有效提升鄉村的品質與魅力,吸引城市居民到鄉村休閑度假,增加農民收入。

        三、鄉村綠化必須堅持“三個突出”

        (1)突出鄉村的“空間特征”。新農村的建設,應該具有與城市相異的,有濃郁鄉土文化的空間特征。村莊外、村頭、村內以及村民庭院共同構成了鄉村空間。要通過科學規劃,豐富鄉村綠化空間層次與景觀。在村莊的外部空間,通過系統的林網建設,使農田與林網交相輝映,形成獨特的田野風光與綠色走廊;有條件的村莊,應在村頭精心建設以喬木為主體的綠地或林地,形成與外界的過渡空間,同時也展示鄉村特色與文化;在村內,要根據村莊的綜合布局及自然地形地貌,以喬木為主體,以落葉和常綠樹相結合,形成村內綠色骨架體系,在村內的活動場所、道路、宅旁與水旁,注重喬、灌、花、草的合理搭配,在村內形成多層次、錯落有序、親切宜人的綠色空間;庭院是村民居所的個性與風貌體現,庭院應以綠化為主、硬化為輔,以果樹和喬木為主適當選種常綠的灌木和花卉。庭院圍墻應空透并以藤蔓植物攀爬,形成垂直綠化,構成富有個性的、精致的家園。

        (2)突出“鄉土特色”。鄉村綠化只有突出鄉土特色,才能體現獨具魅力的鄉村風光。因此,綠化必須避免盲目套搬城市的綠化手法和模式,要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結合自然條件與地域文化,注重利用和保護現有的自然樹木與植被,充分體現鄉村的田園風情和自然風光。要因地制宜,盡量選用本地花木,原則上不采用模紋修剪、鋪設草坪等綠化模式,要營造自然生態的綠化形態。同時,要注重利用瓜果蔬菜進行輔助綠化,進一步體現鄉村特征。可選種李子、山楂、葡萄、杏等果樹,掛果時間長、易管理;通過種植蔥、韭菜、芹菜等常食用的蔬菜,既保持綠色常在,又方便生活;選栽既開花又結果,觀賞實用兩相宜的藤蔓植物,如絲瓜、葫蘆、豆角等,進行垂直的空間綠化,還有利于房屋的夏季隔熱,生態、實用并節能,一舉多得。

        第3篇:新農村建設的建議范文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園林;綠化;規劃

        當前,新農村建設熱潮正在興起,新農村方興末艾,農民居住向中心村和居民小區相對集中,農民居住條件明顯改善。這對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無疑是一件好事。

        從目前情況看,在很多地方新農村建設雛型已經展現,充分顯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項目的美好前景。但據筆者觀察,新農村建設中的環境綠化、美化,相對滯后,致使已經成型的街道和居住區,因缺少植樹綠化美化,夏季水泥和馬路酷暑難耐,冬季空曠街道則寒氣逼人,有點美中不足。

        1、新農村園林綠化現狀及存在問題

        1.1園林綠化景觀設計與總體規劃脫節

        一些農村雖然編制了總體規劃,但許多項目并不是由景觀設計師一開始就參與其中的,而是由其規劃師和建筑師獨立完成的,造成景觀建設的不完善性和被動性,甚至具有應付性。所以農村建設在景觀建設方面還處在無序狀態。

        1.2建筑無法融入周圍環境

        “農宅”作為一種普通的居住形式,經過千年衍變,反映不同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對它的影響。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新建設住宅越來越多。在一些村莊,由于住宅建設的放任無序,加之一些農民顯富、攀比等心理影響,致使一些新建住宅越建越大,越建越高,越建越亂,造成土地和金錢的極大浪費。大多住宅都是由農民自搭自建,建筑色彩、格局、樣式一味的相互抄襲,缺乏整體的規劃和設計,與周圍環境極不協調。這些建筑不但沒有繼承或發展當地民居的傳統與特色,更不能體現當地的人文歷史背景和地域特色,不符合視覺美感的要求。

        1.3已經富起來的村鎮園林綠化建設急需引導

        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賓陽縣出現一批富裕村鎮,但是這些富裕農民在建設由一棟棟別墅組成原村鎮過程中,并沒有實現投入與園林美化的最佳“性價比”。如果在園林美化總體規劃指導下,可能這些富裕村鎮會成為主人留連忘返的風景地。

        1.4各類構成園林綠化的空間要素破壞村鎮景觀

        除了民居公共建筑外,院落、綠化、道路、橋梁、牌示等作為總體園林美化重要構成要素的各類構筑物的設立也大都缺乏園林綠化美感。其中有些并不完全取決于經濟欠發展,而是由于審美意識和審美水平的低下。

        1.5新農村園林美化綠化建設缺乏系統性

        現在農村的集市、街道、公共綠地等農村公共空間及宅前屋后個人空間殘留的景觀滯后,多是居民建筑夾縫中保留下來的破碎區域,缺乏系統的規劃。

        1.6村鎮各級管理者和廣大農民園林綠化意識還未形成

        通過調研發現無論是鄉鎮政府主管機構、鄉村基層權力機構,還是各類建筑的所有者,相當一部分人對于建筑和村鎮園林美化意識還處于蒙朧狀態,沒有意識到園林美化建設在新農村規劃中的重要性。

        2、新農村園林綠化建設的原則

        2.1人本原則

        以人為本,處理好人與空間環境的關系,創造宜人的活動空間、休閑場所和聚居生活氛圍。應按“人―園林―人”的順序來表達設計意圖,研究人與園林綠地關系的行為心理,使園林美化同時具有景觀、生態、游憩等多種功能,在其功能中尋找最適合環境的平衡點。

        2.2因借原則

        因地制宜,借自然環境景觀條件與景觀要素提升新農村開發的環境效益。根據賓陽縣環境特點,在建設中強調自然景觀特征,盡可能地保留村落、庭院以及所轄區域的古樹、名貴樹種。在園林綠化樹種選擇上,栽種本地特色植物,形成獨特的園林美化。

        2.3生態原則

        新農村的園林美化建設不應以城市園林綠化作為模板,鄉村一舉成名自有它的魅力――生態。因此堅持生態規劃原則,減少非功能性的硬化,創造生態優良的新農村環境。

        2.4和諧原則

        園林綠化設計通過對環境的設計使人與環境相互協調,和諧共存,創造出高品質的人居環境,提升生活品位。此外,在農村設計園林景觀時,切不可與農田爭土地,要在農田以外的閑散地、荒地、道路、河渠、湖泊、庭院上做文章,最佳作品便是園林、農田、庭院三者有機結合,相得益彰。

        2.5經濟原則

        農村園林綠化建設很大程度上由于經濟原因一直處于尷尬和被忽略的地位, 所以在進行園林美化設計時一定要考慮和注重經濟合理性,以綠化為主,水景、小品等設施配置可適當減少,同時在設計這些景觀時,不僅要考慮考慮一次性投入費用,還應考慮其建成后的使用和維修成本。在為農民創造良好的景觀,滿足他們觀賞需求的同時,降低農民的經濟負擔。

        2.6持續原則

        園林綠化建設不僅能將農村建設成為園林式村莊,并具有城市園林的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和保護、美化、游覽、創造財富四大功能,縮小城鄉差別的作用。隨著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生活環境及生活質量需求也越來越高。優美的環境營造、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首要任務。建設生態的農業生態觀光村、優美的園林景觀旅游村,吸引大批城市游客觀光旅游,促進新農村的經濟發展。

        3、新農村園林綠化建設的內容方向

        3.1在公共景觀建設上突出鄉村空間特征

        傳統農村都注重公共空間營造,宗及附屬的“風水點景”是當中的集大成者,是日常各種社會活動的中心,如市集、廟會、祭祀等活動場所。此外村委會也是村民集體活動的首選,所以在景觀建設時結合這些已有的公共空間做成景觀綠面,形成村民休閑娛樂的大空間,同時也建成村莊中的形象標志。

        3.2在綠化景觀建設方面,突出鄉土特色

        在新農村園林景觀建設中,本著“大街綠化成景、小巷栽樹增綠、庭院花木點綴、空地園林填趣、村邊片林合圍”的園林建設目標,強調保護自然生態環境,要有現代化氣息,人性化設計理念,注重服務功能完善,綠化、美化、香化居住環境。在綠化過程中注意觀賞性樹種與當地鄉土樹種的有機搭配,既有適宜觀賞的雪松、石榴、臘梅、棕櫚、玉蘭等,又要有楊樹、柳樹、梧桐、國槐、苦椿、合歡等夏天冠大葉密適宜納涼、冬天葉落枝枯,增強視線的本土大型喬木,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喬灌花草藤相結合的立體綠化模式和相宜的季象色彩,利用瓜果蔬菜進行輔助綠化,進一步體現鄉村特征。可選種柿子、石榴、墨桔、葡萄、棗、杏等果樹,掛果時間長、易管理;通過種植四季常綠的大蒜、蔥、韭菜等常食用的蔬菜,既保持綠色常在,又方便生活;選栽既開花又結果,觀賞實用兩相宜的藤蔓植物,如絲瓜、南瓜、豆角等,進行垂直的空間綠化,還有利于房屋的夏季隔熱,生態、實用并節能,一舉多得。同時注重沿街路燈、休閑廣場草坪燈、街心花園的亮化工程。

        3.3其他景觀設施突出節約型建設

        農村園林景觀及設施設計應體現農村社區文化的特殊性,要為農民提供休息交往空間和休閑娛樂場所,所以設置兒童、老年活動健身鍛煉場地和器械,起到點綴和強化景觀效果的作用。建筑小品等硬質景觀設計應具有功能性、觀賞性和趣味性,要適合農村環境所需,以亭臺、水榭、假山等適合農村環境所需的小品為主,形成簡潔美觀。農村水景設計還必須結合當地氣候特點和水源情況,利用現有水源,適當確定水體面積、深度和形狀,采用多種手法創造以水為中心的動態和靜態景觀。

        結束語

        在新農村綠化建設中,要結合農村的現實情況進行各項具體規劃,制定一套針對性強的新農村綠地系統規劃原則,以達到新農村生活環境整潔、優美、健康、有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大連走活三步棋建設生態文明村》責任編輯:康永興 來源;人民網 日期:2006-8-22

        [2]《科學時報》2006.3.29俞孔堅“警惕和防止“新農村”名義下的破壞性建設――關于保護和鞏固和諧社會根基的兩個建議”

        [3]《城市規劃學刊》2006(05):38-45俞孔堅 李迪華 韓西麗 欒博“新農村建設規劃與城市擴張的景觀安全格局途徑――以馬崗村為例”

        [4]《從舊村改造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者:朱 2006年06月02日

        [5]《找準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著力點》.t望新聞周刊.2006.2.20

        [6]《新農村建設不要背離城鎮化進程》中國建設報 作者:劉吉吉2006.2.7

        [7]《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園林景觀――以山地地區實踐為例》作者:譚玫 古俊偉2006

        第4篇:新農村建設的建議范文

        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對居住環境中的綠化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在城鎮建設中,環境綠化存在不可忽視的問題,大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新農村環境綠化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在農村中綠化不切合實際

        例如,花灌木和1、2年生花卉的使用過多,大量的花灌木、草本1、2年生花卉等引入城鄉,雖然從整體上增加了城鄉的美觀性,但是從管理需要方面講就要加大精細度,而且要時常的維護,這樣成本上會有所增加,對大部分地區而言,并不適用。而且綠化植物缺乏適當的維護和保障。綠化植物被栽植到一個新地方就需要時間來適應所在地的氣候和環境,因此在綠化植物成熟前需要特別的關心和管理。村中栽植的綠化植物,正是因為缺乏這樣的關心和管理,有的被折斷,有的因缺水而死,或因不適應當地的氣候而死,浪費了許多的樹苗。村容、樹貌也因為綠化樹木的殘缺受到了影響。

        1.2 植物的種類單一

        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審美觀念的要求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植物種類上的單一,從整體上無法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多樣性的植物是大自然留給人們的物質財富,它培養著人們的審美情趣。在新農村建設中,更加本文由收集整理注重環境的綠化,所以草坪的鋪設、種植都很多,為了使綠化程度變的更好,各地區都大量鋪草坪,這在農村是不科學的,偶爾種上喬木的樹種,可以說是草坪上的點綴,把環境綠化簡單的理解成為鋪設和種植草坪這樣說是不全面的。對于草坪的過度鋪設,從整體上占用了人們的活動休息空間,會直接影響到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如果將草坪改變成樹木種植會更好些。因此,提倡對草坪的大量鋪設和種植是存在問題的。

        1.3 對垂直綠不重視

        在村莊中很少有過多的綠色,所用的植物種類也都較少,在村莊的道路兩旁可以看見有成排的柳樹和楊樹,它們確實起到很大的作用,特別每到春秋季節刮風的時候這些樹木會阻擋風沙,但是不僅要將樹木種到道路兩旁,還應將它們放置在村莊中,但是在村莊中,垂直綠化中所用的植物與喬灌木爭奪生存環境,對喬灌木生長的環境存在一定的影響,所以很難起到垂直綠化的作用。

        1.4 在農村綠化的風格存在雷同

        為了改善農村的面貌,適應新農村建設,每個村都花了大量的資金去修建了小公園,方便村民日常的鍛煉和休閑。可是往往在園內總會看到相似的園路、植物,無法分清村莊間的區別,從這點看有悖于新農村建設的宗旨,不利于農村的發展。所以說,農村的環境綠化應該避免雷同,要做到自身的獨特性。而且有的村莊不注重季節變化和顏色變化,使得常綠樹與落葉樹的比例不當,在冬季可觀賞的景物太少,應該做好比例上的分配。

        1.5 整體上疏于管理

        現在都提倡搞新農村建設,大多數城鄉都舍得花錢搞好綠化工程,但是只注重了建設,而忽略了管理,對種植好的樹木就放置一邊,忽略了對它們修剪、澆水,施肥等,在季節變化時樹木所生的蟲子,更多的會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而無法讓人們更好的去享受綠化給人帶來的方便之處。

        2 對新農村環境綠化的主要對策

        2.1農村綠化首先要做到以人為本

        充分滿足當地村民的需求。不同地區有著不同風俗習慣、地理形態,對于自然美有著不同的看法。比如說:一些山區,可以種植符合氣候的果樹;這樣既滿足了審美方面的需求,同時還可以增加經濟收入。一些地方背陰向陽,氣候好,比較適合種植花類植物例如玉蘭、紫薇、牡丹等。這樣不僅使環境得到美化,還能體現出本村的獨特性。

        2.2農村綠化盡量要符合當地的鄉土

        盡量減少對綠化植物的日常維護費用。如松柏,在一年四季都是常綠的,可以村莊的主道兩旁,既美化環境又可以防風防沙。又如紫薇,夏季開花,而且花期較長,適合種植在背風向陽的公園中,方便人們進行賞玩。雖然同為綠化的植物,有些植物它獨特之處。如臭椿,可以殺菌、滯塵,適合在環境污染較嚴重的地區作為綠化植物進行種植。

        2.3建立村內綠化植物的保護制度

        對村內的綠化植物進行適當的養護。派遣專人對村內的綠化植物進行養護,向村民宣傳綠化植物對空氣對環境的重要性,動員全體村民對綠化植物加以愛護,做到為本村的綠化植物的持續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并且要制定出獎罰條例,對于破壞綠化植物的人要懲罰,對于愛護植物的村民要表揚。新農村的發展建設,離不開良好的綠化環境,好的居住環境能夠培養出人們的高雅品位,提高人們的綜合素質。綠化植物定能成為農村經濟的發展的一個亮點。

        2.4加強對環境的管理和宣傳教育工作

        解決管理不恰當和人為損壞綠色植物等問題的辦法,首先建立有效的規章制度來束縛人們的行為,其次是加強對居民對愛護環境和珍惜環境等社會公德的宣傳和教育,普及村民的綠化美化知識,提高居民的綜合素質。

        第5篇:新農村建設的建議范文

        當前的農村文藝活動主要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文藝活動的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當前的農村文藝活動開展過程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導致許多文藝活動的開展極不方便。如電影放映廳、戲臺等基礎設施的缺乏,使得農村群眾的精神生活由此受到了較大限制,給新農村建設帶來了一定阻礙。第二,文藝活動的隊伍建設力度較小;當前的農村文藝隊伍的缺乏也使得農村文藝活動的開展陷入了困境,如戲劇表演和電影放映等方面人才的缺乏就十分不利于農村文藝活動的開展。第三,農村文藝活動的內容缺乏創新;目前多數的農村文藝活動內容仍然沿用傳統的內容,對于其中的消極方面不加改進,容易使農村群眾的精神生活受到較大影響,這也不符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第四,農村文藝活動的形式較為單一;農村文藝活動的開展要注意形式的不斷豐富,這樣才能提高文藝活動的質量。目前的農村文藝活動開展中往往依賴于某一種藝術形式,如僅僅局限于戲劇的表演,無法照顧到廣大農村群眾多樣化的審美需求。

        二、改進農村文藝活動水準的幾點建議

        (一)完善農村文藝活動的基礎設施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開展農村文藝活動首先需要對農村文藝活動的基礎設施進行完善,這也是保證農村文藝活動得以有序開展的重要前提。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大對這一方面的投入,為農村群眾修建基礎的文化設施,使其具備開展文藝活動的基本條件。如在農村建設電影放映廳等,使農村群眾在農閑時也可以享受到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加大農村文藝活動的隊伍建設要保證農村文藝活動的良好有序展開,必須建設一支較為優秀的文藝隊伍,一方面可以為農村群眾表演更為多樣的節目,另一方面還可以及時宣傳黨的政策方針,使農村群眾更加了解黨的建設路線,進而擁護黨的領導。各級相應的文化部門可以集中農村中的文藝愛好者進行培訓,使其具備表演的基礎;還可以引進外來文藝人才為農村群眾帶來不同形式的表演。

        (三)加強農村文藝活動內容的創新新農村建設背景下開展農村文藝活動要注重文藝活動的內容創新,不能使傳統文藝活動中的糟粕仍舊存在于舞臺之上。對于傳統文藝的內容,相關的文藝工作者要進行適度的創新,使其內容適合當前的政策要求;此外,還要將黨的農村建設路線與方針融入其中,使農村群眾及時了解黨的政策,進而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貢獻。

        第6篇:新農村建設的建議范文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 法律援助 司法保障

        中圖分類號:D9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10(a)-0155-02

        1 當前我國農村法律援助工作存在的問題分析

        1.1 農村法律援助人員數量少且業務水平不高

        我國從事法律援助的農村服務人員數量相對較少,法律援助專職人員大多集中在城市,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村法律援助服務的范圍和質量。由于農村地區經濟不發達和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影響,律師們很少深入農村為農民提供相關法律服務,雖然有些農村地區也有基層法律服務者,但是這一群體服務水平不高,業務培訓不夠,不能為群眾提供高水平的法律服務。開展農村法律服務活動只是局限于為農村農民編印、散發法制宣傳材料、接待涉法上訪等傳統方式,并且業務范圍較窄,僅僅局限于婚姻家庭、交通事故、人身侵害等,所提供的法律服務范圍不能適應農村發展新形勢。并且有些法律援助工作人員沒有律師職業資格,缺乏相應的法律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法律援助工作的質量。另外,社會律師主要是以提供法律服務來謀生,但農村法律援助補貼標準低,這種低質量的法律援助會讓農民群眾對法律援助失去信心。

        1.2 法律援助工作缺乏資金保障

        法律援助經費是確保農村地區法律援助開展的重要保障。《法律援助條例》沒有對法律援助經費作出明確劃分,并且相關內容規定不夠具體,對法律援助經費的開支比例沒有明確要求。正是由于受到經費等因素的制約,法律援助機構在承辦法律援助案件工作就會發生走過場的現象,進而影響案件質量。我國法律援助資金保障制度還不夠完善,進而導致法律援助資金缺乏保障,影響到法律援助效果。比如: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師補貼加輻度較低,甚至發放不及時,這就會影響法律援助人員的積極性和辦案質量,再比如:有些法律援助機構經費緊張,會直接影響他們開展法律援助宣傳工作效果。援助工作者在進行取證和其他訴訟活動過程中沒有一定的經費保障,不僅會降低援助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而且還會影響援助服務質量,進而制約了法律援助工作的開展。

        2 完善新農村建設中法律援助工作的建議

        2.1 完善農村法律援助機構設置

        完善農村法律援助機構設置首先需要有充足的人力資源,這是確保法律援助工作順利開展的關鍵。這就要求政府要不斷加強基層司法所的建設,配備齊全辦公設施,并確保基層司法人員的薪酬待遇,吸引更多專業人員投入到法律援助工作,還可以建立形成公職律師制度,形成一批高素質的、專門從事法律援助的律師,增強法律援助力量。完善農村法律援助機構設置要促進形成覆蓋全面的網格化法律援助網點,針對農村發展現狀和特點,在縣級設立法律援助中心的前提下,確保在鄉鎮一級設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并在行政村建立法律援助聯絡員,才能確保法律的宣傳、咨詢、調解工作的開展。同時要加大普法宣傳力度,提高農村群眾的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創新法律宣傳方式,運用文藝宣傳、文化宣傳等新方式進行法律宣傳,讓農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法律知識,增強農民的法制意識,并結合典型案例,采取形式多樣、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宣傳方式,讓廣大村民了解、知曉法律援助工作,從而更有效發揮法律援助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2.2 擴大農村法律援助范圍

        要適度擴大法律受援范圍,通過有效降低法律援助門檻,將更多困難農民納入到法律援助范圍,根據當前農村發展的新變化,結合農村土地確權、征地拆遷、環境污染、農村股份制改造等新問題,適當擴大法律援助案件的類型,才能更好覆蓋更多群眾的法律援助需求。進一步擴大法律援助受援范圍,法律援助范圍不能局限于舊有標準,而是要從法律援助的本質著手,對于經濟困難且有法律需求的農村群眾就要進行法律援助,從當前農村法律援助發展趨勢分析,法律援助范圍應當同市場法律服務范圍相一致,針對農民群眾的法律需求,著重將農民工問題納入到法律援助范圍,他們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力量缺乏法律常識,不能很好運用法律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需要加強對這一群體法律訴求的關注。同時要切實發揮司法行政機關的法律援助工作職能,從隊伍建設和制度建設層面來加強農村法律援助隊伍建設,通過培訓等方式來提高法律援助隊伍的政治和業務素質,才能確保高質量的法律援助服務工作質量。

        2.3 加大對法律援助經費的投入力度

        費不足是制約農村法律援助工作的主要問題。法律援助是政府的一項重要責任,需要政府為法律援助提供必要的財政支持,所以要增加對法律援助工作的資金投入,不僅要擴大財政預算,而且還要增加對法律援助的經費基數。同時法律援助也是一項社會公益事業,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來吸引和鼓勵社會團體和個人對法律援助進行捐助,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和支持我國新農村法律援助事業的發展。雖然法律援助責任主體是政府,但在當前政府不能對法律援助投入足額資金的情況下,還可以通過成立新農村法律援助基金會的方式來確保法律援助資金,這種法人化的管理模式可以拓展農村法律援助資金來源,還可以提高援助資金的使用效率。另外,在加大經費資源投入的同時,也要積極加強對法律援助人力資源的投入,吸引更多優秀法律人才參與法律援助活動,確保農村法律援助工作有所保障。

        3 結語

        綜上所述,法律援助不僅是一項具有法律專業性的工作,而且還是一項群眾性的工作,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法律援助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內容,對于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該文針對當前我國新農村建設中法律援助工作所存在的諸多問題進行分析,結合法律援助的具體問題,需要加強和改進農村法律援助工作方式方法,全方位采取措施才能更好加強對農村弱勢群體的法律關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參考文獻

        [1] 林文靜,凡亞超,歐陽小雨.城鄉一體化視角下農村法制建設問題探析――以荊州市為[J].中國科技博覽,2014(1):214-216.

        [2] 馮博.我國法律援助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其完善[J].才智,2012(2):56-59.

        [3] 劉華乓,劉大元.新農村建設中法律援助研究[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75-77.

        [4] 張穩.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民工法律援助問題研究[J].農業經濟,2014(9):15-19.

        第7篇:新農村建設的建議范文

        一、新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制約農村經濟的發展

        受投入不足、地方配套能力有限等因素制約,新疆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十分落后: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滯后,水源工程、調水工程數量有限,農業生產仍受水資源的時空限制和季節限制,保證率低下;灌溉水利用系數僅0.413,低于全國0.45的平均水平;農村飲水安全問題不容樂觀,目前還有574萬農村人口飲水未達到安全標準;農業抗災減災能力不強,防疫體系不健全,禽流感、口蹄疫等突發性疫情對經濟發展和人民健康產生了不利影響;農村生活燃料結構不合理,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比重還非常低。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已成為新疆農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嚴重制約“瓶頸”。

        (二)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村加工業基礎薄弱

        2004年新疆三產比重為20.2:45.9:33.9,一產高于全國水平5個百分點,二產低于全國7.1個百分點,工業所占比重為33.8%,比全國低12.2個百分點,總體上仍處于工業化初級階段。新疆農村加工業基礎薄弱,主要表現為“小、低、窄、少、乏”:農產品加工企業總量偏小,規模化水平不高;精深加工程度低,產品質量和檔次不高,加工鏈條短;融資渠道狹窄,企業貸款難的矛盾比較突出;特色農產品和知名品牌少、傳統產品多,中低檔產品多、名優產品少,初級產品多、精深加工和終端產品少。同時,新疆區內市場狹小且遠離國內大市場,運輸成本較高,外向型經濟發展不充分,地緣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影響了我區優勢資源的轉換和工業化進程的推進。

        (三)農村各項社會、文化、教育事業發展滯后.農村勞動力轉移難度較大

        新疆農村文化、教育、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均不同程度地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與東部發達省區相距更遠。文化、教育設施的落后直接阻礙了新疆農民綜合素質的提高,衛生設施的落后直接威脅到新疆農民的生命安全,由于基本醫療條件的簡陋,農民的貧困,以及新疆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導致大部分農民有病無法及時醫療,基本上處于“小病抗、大病拖”的境地,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時有發生。由于新疆基礎教育設施落后,農民對初、中等教育投資回報的預期太低,以及農民收入低下導致的貧困與低教育水平之間的惡性循環等因素,使得新疆農民受教育程度低下,綜合文化素質普遍不高,因循守舊,安于現狀,加之語言、習俗、宗教等方面的差異,短期內提高農民素質難度極大,進而影響了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

        (四)農民收入水平仍較低,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

        據統計,2005年新疆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比全國平均水平低77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全國最高的上海市的29.8%,在全國位居倒數第六。同時,低收入貧困人口數量達224萬人,已成為影響新疆經濟發展的深層因素。另一方面,我區農牧民消費水平較低,2004年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僅1284元,加之農民思想保守、小農意識重,生產生活方式落后,拉動內需、啟動和拓展農村消費市場難度較大。由于農村二三產業落后、城鎮化水平滯后,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市場開發力度不足,農民市場信息不靈,增收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糧棉等農產品的產量和價格,增收途徑單一,加之農資價格上漲致使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民增收和穩定獲得非農收入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

        (五)財政收支缺口較大。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貧乏

        2005年新疆自治區一般預算財政收入180.32億元,而地方財政支出達519.02億元,財政收支缺口高達340億元,財政自給率極低,由于地方財政困難,2005年,自治區級財政安排的基本建設預算內投資只有4億元,僅相當于“八五”初期水平,僅占地方財政的1.8%,很多地州和絕大多數縣級財政沒有專項的預算內基建資金,大多數地州、縣市基本建設地方配套資金到位率低。總體來看,新疆大部分鄉村集體經濟實力不強,全區有2713個村無集體經營收益,占村總數的29.2%,有4849個村集體經營收益不足5萬元,占52.2%;全區沒有辦公場所的村1237個,在危房和簡易房中辦公的村1788個。

        二、對新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高度重視規劃工作,發揮規劃的統籌作用

        要結合組織實施自治區“十一五”規劃,堅持從本地實際出發,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逐步到位”的要求,研究制訂本地區未來一個時期新農村建設規劃,明確總體思路、基本原則、建設目標和政策措施,分階段、有計劃地逐步加以推進。特別要加強對縣鄉兩級工作的指導,確保各項建設規劃落到實處。編制規劃要有前瞻性,既要適應未來勞動力轉移、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又要從現實物質條件出發,防止過分超前、脫離實際。同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水、電、林、田、路、通信、文化、廣播電視、村容村貌整治等多方面建設,要加強各有關專項規劃的相互銜接,防止資源浪費,重復建設。充分發揮規劃的統籌作用,進一步加大支農資金整合力度,通過規劃整合建設項目,通過項目整合建設資金,集中有限的財力物力解決支農投資使用分散、交叉重復建設等問題;規范項目審批程序,對各項目管理辦法進行整合,提出一個統一的管理辦法,便于項目的操作,切實提高工程質量和投資效益。

        (二)穩定擴大投資規模,加快推進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從新疆實際出發,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農村社會事業的投入,嚴格落實新增教育、衛生、文化、計劃生育等事業經費主要用于縣以下的規定,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統籌城鄉投人,從建設資金、財政支出、銀行信貸等方面向農村傾斜,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逐步形成新農村建設穩定的資金來源。積極爭取國家支持,進一步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中新疆所占的比重,研究建立中央農業投資的穩定增長機制,穩定加大對新疆的基建投入。結合新疆實際,取消或降低新疆基本建設配套資金比例,以保障建設項目的數量、質量和早日發揮效益。

        多渠道增加以水利建設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加對農村公共事業的投入。啟動“沃土工程”,做好土地復墾和中低產田改造工作,加快“兩河”流域水土開發步伐,拓展新疆農業發展新空間。抓好農業良種繁育體系、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農產品質量

        安全檢驗監測體系、科技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大測土配方施肥力度,在有條件地區實施保護性耕作。加速生態環境治理的步伐,繼續實施好退牧還草、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三北”四期防護林、小流域治理等生態項目建設。加強荒漠植被的保護、恢復,遏制沙漠化、荒漠化趨勢,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加快抗震安居工程建設,加大防病改水工程建設力度;加強無電地區電力建設,提高農村用電覆蓋率;積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沼氣、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推進農村改廚、改廁、改圈,加強村莊整治,努力改善村容村貌。加快鄉鎮衛生院和縣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和鞏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的工作成果,提高農牧民的參合率和補償率。繼續實施“西新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和農村電影放映“2131”工程,加大鄉鎮文化站建設力度。加強農牧民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倡導農村健康文明新風尚,努力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

        (三)尊重農民意愿,充分調動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

        要廣泛聽取民意,尊重農民意愿,圍繞農民需求進行謀劃。在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中,要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議,不搞強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一律;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發揮政府投資的帶動作用,通過以獎代補、以物抵資、項目補助等方式,引導農民對直接受益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工投勞。引導人才、智力和資金等資源流向農村、支持農業、服務農民,開創各方面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局面。

        (四)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做好農村扶貧開發工作

        廣辟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途徑,大力發展農村非農產業和勞務輸出等多種形式,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引導和服務工作。以農村實用技術和務工職業技能培訓為主要內容,使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普遍掌握一兩門實用技術和務工技能,提高勞動力素質,造就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拓寬就業渠道。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實行集中連片、整體式脫貧,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由幫扶到鄉,下移直接幫扶到村。

        (五)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綜合效益

        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快建立優質、高效、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搭建農業產業化經營平臺,大力扶持龍頭企業,加快農產品加工轉化,提高農業生產經濟效益。加快鄉鎮企業發展步伐,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著重發展一批勞動密集型的具有區域特色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快小城鎮發展,強化小城鎮產業支撐體系,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增強輻射功能,實現“興建一座城鎮、繁榮一方經濟、轉移一批勞力、致富一方百姓”。集中力量扶持一批在國內外市場有較強競爭力的名優特農產品,走依靠品牌促進產業發展的道路,把新疆建設成為獨具特色的國家外向型農產品出口基地。

        (六)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努力實現農業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和要求,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拓寬農業發展領域和途徑,提升農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支撐保障能力,把經濟增長真正轉移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積極推進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加快建立科技創新平臺,有效整合和利用各種資源,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綜合效益。加強各級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增強農業科技創新的研發能力。

        (七)不斷創新農村體制,保障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

        第8篇:新農村建設的建議范文

        古村落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花都區古村落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具有重要的價值。花都新農村建設中古村落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問題亟待關注與解決。應從提高人民保護古村落文化遺產的意識,提高政府及社會對古村落文化遺產的關注度,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保護與開發一體化等方面加強和促進花都古村落文化遺產開發和保護。

        關鍵詞:

        花都新農村建設;古村落;文化遺產

        古村落作為農耕生活的基礎要素,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一直以來被人們稱贊為“傳統文化的明珠”“民間收藏的國寶”。然而,學術界對古村落的界定卻眾說紛紜。有學者指出,能夠滿足以下四個條件的村落,方能稱為古村落:一是村落歷史悠久,且歷史仍在村莊中呈現,村落記憶歷史;二是村落文化豐富,文化遺存形式多樣;三是村落文化生活體系完整,傳承發揚較好;四是村落地域特點鮮明[1]。在新農村建設中古村落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問題亟待被關注與解決。

        一、花都古村落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的重要性

        1.花都古村落文化遺產花都位于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緣,地理位置優越。東部與從化交界,西部與三水相連,西南部和南海接壤,南部緊靠廣州市區,北部與清遠市毗連,素有“省城之屏障,南北粵之咽喉”之稱,歷來是中原通向南粵的必經之處和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的交會點。花都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全區共有文物點550多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洪秀全故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個(資政大夫祠建筑群、馮云山故居遺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1個(23處);非物質文化遺產“灰塑”入選國家級名錄,“廣州琺瑯”入選省級名錄,“王誕”“花都元宵燈會”和“瑞嶺盆景”入選市級名錄,尤以現存量大和保存完整的古村落最具特色。據統計,花都現存較為完整的古村落有20多處,其中炭步鎮被授予“廣東古村落文化保護基地(廣府村落)”,頭村于2012年入選廣東省最美古村落30強、2013年被國家住建部等公布為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和國家“3A”級景區,頭村和高溪村分別在2000年和2012年被市政府公布為廣州市內部控制歷史文化保護區和省住建廳文化廳公布為廣東省第三批歷史文化名村。炭步鎮頭村、茶塘村、藏書院、新華街三華村、花東鎮高溪村田心莊和港頭村先后被評為廣東省古村落[2]。

        2.古村落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文化遺產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創造的具有文化價值的財富遺存,包括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以及精神財富。古村落文化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依托,從一定程度上講對古村落的保護即是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保護古村落文化遺產是保持古村落的文化傳承,是連接村民情感溝通強有力的紐帶,維護了中國村落文化的多樣性和世界文化的創造性,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加強古村落文化遺產的保護,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二、花都古村落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存在的問題

        1.保護意識缺乏,破壞嚴重全球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國內迎來了經濟飛速發展的新時期。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的社會經濟得到極大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鎮化建設進程加快,但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卻出現了許多問題,由于缺乏科學的指導方針,一味追求城市整齊劃一的面貌,出現城市發展模式的單一化,導致大量古城面臨改造的風險,致使古村落的歷史文化遺產大面積消失。近20年的大拆大建,全國有超過3萬處登記在冊的文物被破壞消失,一大批古建筑被強勢的房地產所吞噬,近千個大中城市喪失文化個性,被改造成“千城一面”,連外國學者、專家都感到不可思議[3]。湖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課題組曾對我國一些傳統村落進行調研考察,區域中對于傳統村落數量的變化令人吃驚,記錄顯示,2004年古村落總數為9707個,至2010年僅存5709個,平均每年遞減7.3%,每天消亡1.6個傳統村落。花都區新農村建設中,老城區、古村落等珍貴的歷史文化建筑也正遭受著大改造的危險,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文明正面臨著嚴峻的生存挑戰。隨著以發展旅游為中心的意識不斷加強,古村落里的古民居已經不多,隨處可見的是兩三層乃至五六層小洋房,瓷磚也逐漸“蠶食”了本來的青磚外墻。“一些村民會把年久失修的古民居拆了,建洋房來住。”[4]

        2.政府及社會的支持力度不足花都區政府雖然在政府門戶網站上有關“文化遺產”的描述,也適時提出一些保護性措施,但卻并沒有采取更多的“線下”宣傳方式,并未使民眾深入了解文化遺產價值的重要性。對于古村落的保護意識僅僅停留在專家學者層面,民眾的法律意識淡薄“,鉆法律空子”的現象嚴重。在一些地方上未制定地方性法律制度以保護古村落文化遺產,國家頒布的保護歷史文物的法律,如《文物法》《文物法實施條例》《中國文物古跡保護規范》也沒有嚴格履行,沒有帶動群眾參與保護文化遺產的熱情。更令人氣憤的是某些地方政府對“政績”的片面追求,與開發商對利益的瘋狂貪圖不謀而合。由于許多古村落文化遺產經歷歷史的滄桑,又暴露在室外接受風吹雨淋,如花都頭村的灰塑建筑等,大都受到環境的侵蝕不再風韻如初,必須對它們進行適當的重塑,使其壽命更加久遠。然而這項工程卻是十分艱巨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政府和社會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問題缺乏關注支持,財政也極少惠及,經費短缺,難以承擔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繁重任務。花都頭村涉及380多座古建筑的維修,資金短缺是保護頭村首當其沖且最為現實的難題[4]。

        3.資源過度開發,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當代經濟發達的情況下,人們不再僅僅滿足于物質需求,而是更加注重精神享受,旅游業便由此繁盛起來。但是,在旅游業帶給人們精神享受以及給予社會極大經濟利益的同時,卻出現資源過度開發的嚴重生態問題。目前,由于旅游業的設施、機制尚不完善,加之由于企業的加入使旅游業資源的社會所有權性質受到嚴重削弱,也使旅游資源產權制度更趨復雜,眼下愈演愈烈的景區經營權轉讓中企業的權、責、利極不對稱,易使旅游業走上一條對資源漠視的道路[5]。近年歷史文化古村的旅游資源開發也進行得如火如荼,古村落蘊含著豐富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獨特的文化風韻,社會在此看到的往往是古村落帶給旅游業的利益,而忽視了古村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價值,過度開發古村落的文化資源,導致古村落原始風貌的消失,破壞古村周邊生態環境。花都區頭村近年利用旅游來增加村民的收入,經過整治,頭村的名氣漸漸響了,旅游業也逐漸發展起來。但是古典的鄉村遇到資金涌入后,古村落的淳樸機理慢慢有了裂紋,出現修葺時的改造、村落污染等問題[4]。

        三、花都古村落文化遺產和諧發展的建議

        1.提高人民保護古村落文化遺產的意識人們對古村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缺乏,不僅是個體因素,更是社會整體工作的紕漏。要將古村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載入課本教育,潛移默化地教育孩子,采用“從娃娃抓起”的方法,提高人們對古村落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各地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專門的地方性法規,加強古村落文化遺產法律的制定落實,給予破壞古村落歷史文化遺產的行為處罰,提高民眾對古村落的保護意識。地方政府、村委要對古村落文化遺產保護進行“線上”“線下”大力宣傳,讓保護意識落入民眾的生活。多渠道宣傳是提高宣傳效率的好方法,可以采用宣傳單、海報等較為普遍的方式,亦可利用知識講座、電視、廣播、網絡媒體等進行宣傳,多渠道宣傳的方法不易使民眾產生厭煩心理,從而使宣傳的效果更加顯著。

        2.提高政府及社會對古村落文化遺產的關注度提高政府及社會對古村落文化遺產的關注度是保護古村落的重要舉措。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的保護原則。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用古村落文化資源要嚴格執行宏觀調控的手段,政府應時刻關注市場對古村落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一旦出現過度開發現象,應立刻阻止并給予適當處罰。對保護古村落文化遺產,政府和社會應通力合作,適時溝通,為古村落歷史文明做出貢獻。某些政府和官員自身缺乏保護古村落的意識,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張柏曾經建議道,國家應盡快將保護文化遺產的課程列入各級行政學院干部的培訓當中,以提高地方政府官員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唯有政府官員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提高了,才能更深地教育民眾,達到全社會對歷史文化遺產的深切關注。企業在開發古村落的過程中,不可僅看到古村落帶來的豐厚利潤,更要看到其長遠的歷史價值,積極教育企業職工,適當開發,明晰自身的社會職責,提高對古村落文化遺產歷史地位的關注。

        3.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保護與開發一體化“文化遺產并非不能開發,開發得好,也會給地方經濟帶來好處”。對古村落進行文化性旅游開發,保持古村落原有的歷史特色,建立生態旅游的村落場所,切忌肆意改造歷史古村,實現保護與開發一體化發展。加強古村落旅游規劃,合理開發利用。古村落旅游開發要充分考慮當地的經濟、人口、設施、環境等因素,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合理開發古村落,可參考一些地區成功的旅游開發案例,如麗江束河古鎮保持原有村落不變,特色開發利用當地的旅游資源;晉中王家大院的居民博物館形式;安徽婺源的景觀形式等。通過借鑒吸收,更合理地發展本地古村落旅游業。改善古村落的生態環境,提高古村落的可利用價值。對于一些古村落出現的污水等環境問題,當地村委和政府應該積極采取應對措施,帶動村民共同治理村落環境,改善古村落居住條件,保護古村落生態環境,實現古村落文明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丁懷堂.新農村建設中加強古村落保護的思考[J].徽州社會科學,2007(6).

        [2]花都區門戶網站[EB/OL](.2012-04-05)[2015-07-09]

        [3]尹衛國.古村落不能再毀了乃中國文化的根系所在[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09-16.

        [4]謝苗楓.探尋古村修葺保護與發展之路[N].南方日報,2014-07-24.

        第9篇:新農村建設的建議范文

        [關鍵詞] 新農村 建設 金融抑制 破解 對策

        2005年底,中國吹響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角。大力發展農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農村的綜合改革,實現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的增收就成為目前及將來一段時間農村工作主旋律。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宏偉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力量和資源的聚合。金融是現代經濟核心,資金是經濟發展“血液”,加快新農村建設,離不開金融的支持。

        一、金融抑制現象在農村地區的反映

        1.市場城鄉分割,金融組織體系的不健全。首先,農村金融體系中只有銀行類的金融機構在發展。其次,銀行類機構呈現快速收縮的態勢。根據調查:從2000年以來襄樊市累計撤銷農村金融網點302個,目前工行、中行、建行在鄉鎮一級網點已全部撤完:農業銀行也將服務局限于縣城,鄉鎮一級目前只有農村信用社在為農戶提供信貸的服務。此外,融資擔保、投資理財等金融服務中介機構在農村還是空白的。

        2.金融管制的過度,機構經營的僵化。一是在金融市場準入上城市與農村一樣高,導致農村地區金融服務機構十分的單一。二是以服務“三農”為主業的農村信用社的管理體制商業銀行化傾向不斷的延伸,管理的半徑逐步的加大,機制日益的僵化,農村金融產品的創新也越來越難。許多由基層的農村信用社結合各地實際創新信貸產品因貸款權限的上收被停辦。

        3.農村信貸投放總量的不足,經濟貨幣化程度的偏低。仍以襄樊市為例,2005年,全市共實現GDP612億元,其中,縣域部分實現325億元,占比為54%。同期,全市的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為560億元,其中,縣域金融機構各項存款為264.68億元,占比為47.3% ;全市各項貸款余額為259.77億元,其中縣域金融機構貸款僅119.42, 占比為46% 。金融深化比率約為81.53% ,僅是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農村人均儲蓄的存款3486元.約為全市人均儲蓄的存款36% :人均占用的貸款2602元,約為全市人均占用貸款的58% ;若剔除生活在縣城的非農人口,農民人均金融資產低于全市的平均水平的一半,總量明顯的不足,經濟貨幣化程度嚴重的偏低。

        4.農村金融產品結構的單一,金融服務面的狹窄。根據調查。目前農村信用社發放涉農貸款中80%是針對一般農民發放的小額農貸,其余20%是縣、市聯社集中的向縣屬大企業發放的營銷貸款。作為鄉村經濟發展主體的農業產業化組織、產糧大戶的大額貸款要么無法滿足要么滿足很少,農田水利建設、鄉村基礎設施的建設等固定資產投資的項目更是求貸無門。目前鄉鎮的農村信用社只有“小額農貸”一個產品,貸款的最長期限僅為9個月,最高金額僅為3萬元;無論種養殖大戶、農機專業戶,還是鄉村小企業生產所需資金都只能夠按照“小額農貸”的管理辦法來發放。種養殖的大戶、農機專業戶的貸款滿足率只有12.5% ;鄉村企業的貸款滿足率只有可憐的7.5% 。

        5.農村金融服務價格超出農民的承受能力。據人民銀行利率監測情況和筆者的抽樣調查的結果顯示,農村金融服務的價格不僅僅遠高于城市平均借貸的利率水平,甚至高于農村經濟主體的承受能力。目前,襄樊市農村信用社1年期農戶貸款的加權平均利率為11.15% , 比城市居民1年期貸款的平均利率6.58%高5.57個百分點。過高的金融服務價格會繼續的擠占農村生產部門的利潤,很不利于農村資本的形成,也必定會提高農村經濟主體享受金融服務的門檻。據調查顯示 48%的農戶認為可承受的最高利率為5%一10% :78%貸款農戶認為信用社的貸款利率過高。并且有22%農戶因貸款利率的過高而放棄貸款。

        6.金融保險缺位,農業發展失去最終的保障。因為農業保險風險較大,一般的保險公司不會愿意介入,急需現代金融提供可靠的保障。據對4個鄉鎮政府及200戶農戶的調查,均沒享受到農業保險服務。此外,如農民大病醫療統籌、農村養老保險、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險等政策性的保險業務也不是很普及, 少數試點的地區也因為財政投入的金額太少,收效甚微,因此,也急需金融的配合與支持。

        二、破解金融抑制的對策

        1.鑒于農業發展銀行的功能仍然缺位、農村信用社的實力有待提高、民間金融有待規范等因素,農業銀行的改革取向是有限度的商業化,并設置在農村的網點。

        2.重構農業政策性金融。應建立健全法律體系,從法律層面規范農業政策性的金融機構的地位、作用、經營目標、管理方式、籌資機制等內容。規范自身的經營活動,明確界定與政府、財政、中央銀行、銀行業監管機構等外部主體關系;建立“政府主導、民間參與”的農業政策性金融體系,使農業政策性金融帶有互助合作的性質。

        3.對農村信用社因地制宜地進行分類改革。在經濟發達地區按股份制原則將其改為標準的商業銀行,并享受同等政策待遇。在經濟基礎欠發達地區按合作制的原則進行改革,恢復其作為農民合作的金融組織本來面目,給予農村信用社更多政策支持。

        4.調節資金流向,使郵政儲蓄資金有效的回流農村金融市場。人民銀行應降低轉存款利率,把郵政存款限制在盈虧平衡、略有盈利水平,為其他的金融機構,尤其是農村信用社提供公平的競爭機會;引導郵政儲蓄資金進入金融市場;人民銀行可將轉存款通過再貸款的形式,交由農業發展銀行或農村信用社投入農村的金融市場。

        三、結語

        如今,我國在解決“三農”的問題中,面臨著金融抑制的難題,只有在了解及掌握新農村在建設中金融抑制的表現形式后,才能對癥下藥,找到破解對策,從而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宏偉工程。

        參考文獻:

        [1] 房德東 王嘉秀 楊秀艷:我國農村領域的金融抑制問題[J].農金縱橫,2004,(5):17-19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字幕制服综合第一页 |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视频 | 日韩国产精品久久午夜夜伦鲁鲁 |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网站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青青青视频在线视频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