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思政課程建設方案范文

        思政課程建設方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思政課程建設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思政課程建設方案

        第1篇:思政課程建設方案范文

        一、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教學評價體系

        在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面臨轉型的環境下,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思政課教學如何改革,用什么標準去衡量教學效果是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學迫切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對于應用型本科高校來說,能力本位考核體系是其人才培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思政課作為高校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課程建設中也應注重能力本位,注重能力與實踐的結合。面對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在教學過程中,能否緊跟社會熱點,將思政課教學與具體實踐相結合,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互換角色,是評價思政課教學是否以學生能力為本位進行教學的重要指標。

        除了能力本位的考核評價方式,是否創新教學形式,采取“問題引領式”教學法也是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建設的重點。“問題引領式”教學注重問題學習,模擬真實的情境,使學生分組自由學習來開展教學活動。在“問題引領式”教學下,思政課教師選取熱點問題,引領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習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激發學生進一步思考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傳統教學評價中的教師“以教評教”在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的背景下已經過時,課程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拋棄填鴨式教學,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課程考核方式上更為注重過程性考核評價。

        二、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教學發展現狀

        在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目標下,各高校針對思政課教學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為傳統的思政課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在很多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課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首先,在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建設過程中,高校相對更為關注專業學科建設,從專業培養方案到實踐環節的制定,高校普遍較為重視。在思政課教學建設具體實施上,沒有具體的配套方案,大多數思政課改革僅僅停留在會議及文件上,沒有具體有效的建設辦法。其次,很多高校在專業實訓上投入大量資金,但思政課實踐教學經費很難落實到位,大量學生在進行社會實踐調研時只能借助于暑假回到老家,自行開展社會實踐調查研究,過后向學校提交社會實踐報告,但大多數學生并未進行調查研究,僅僅只是從網上下載內容上交應付,使思政課教學實踐流于形式,不利于大學生了解國情和民生。再次,在實際操作中,部分高校壓縮了思政課教學課時與實踐課時。同一門課程,不同的高校開設的教學課時都有差別,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比例也不盡相同。在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上,也缺乏統一規定,多數思政教師也很少有機會去外面參加社會實踐,導致指導學生實踐教學能力有所不足。除此之外,在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教學還面臨著學生重視程度不夠,課程管理缺少統籌規劃等問題。

        三、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對策

        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開展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在不同層次的高校都需要開展思政課教學工作。作為各類高校培養人才的必修課,思政課教學要針對各高校所處階段,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對于具有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高校來說,進行思政課教學改革,主要有以下幾點對策:

        第一,要使學生成為教學實踐主體,改變傳統意義上的灌輸式教學。在思政課教學與實踐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要學會理解尊重學生的價值取向。貼近學生,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在教學與實踐設置上,通過啟發教育,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調查研究能力。第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思政課教師教學實踐能力。在理論教學上,思政課教師要選好教學內容,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背景下,要更注重內容的應用型和實踐性,結合學生專業調整教學內容,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在實踐教學上,思政課教師存在著理論水平高但實踐能力較弱的普遍現象,要創造條件培養思政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第三,提高各高校對思政課重視程度,完善保障措施。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部分高校只注重專業建設,忽視思政課教學和實踐,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不相符合。因此,各高校領導必須高度重視思政課教學實踐建設,制定相應的保障措施,整合?W校教育教學資源,確保思政課教學和實踐環節的順利開展。

        四、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意義

        第2篇:思政課程建設方案范文

        1 、協助主任分管教學管理工作,組織貫徹執行上級有關教學方面的方針、政策、規定和任務,對本部門教學任務和分管工作負全面責任。

        2、 組織制定各課程教學計劃及實施辦法,并報學校審批后組織實施。

        3 、布置教學任務,審定開課教師名單,組織各教研室主任檢查各個教學環節的執行情況,確保教學任務完成。

        4 、按照分工督促建立有關教務檔案和文件。

        5 、按照分工組織、參與對教學人員的獎懲等工作并提出具體意見。

        6 、督促檢查辦公室和教學秘書等日常教務工作。

        7 、組織好每學期期中教學檢查,并根據情況提交書面匯報。

        8 、提出教學改革方案,擬定有關教學文件,報主任審批后組織實施。

        9 、組織學生期末考試的命題、評卷、復查等工作。

        10、 完成文學院黨總支和主任交辦的其它工作。

        另外,作為教師,努力完成以下崗位職責:

        1、講授本部門2門及以上課程,主持或參與1門及以上本部門基礎課程建設。

        2、認真履行育人職責,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切實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積極參與本部門、總支(支部)組織的政治學習和業務學習,加強對外學術交流等活動。

        3、結合教學工作,指導青年教師(包括兼職教師)的成長,承擔青年教師的培養和指導工作,每學期聽課不能少于4學時。

        4、積極協助和服從學校及部門的工作安排,積極策劃、組織、指導或參與各種輔導、培訓等工作。

        5、任期內每年完成的平均教學工作量不能低于額定的教學工作量。

        崗位任務:

        1、抓好教學常規管理,及時報送教學周報,做好相關教學資料的保存、建檔和數據平臺工作。

        2、抓好兼職教師和外聘教師的教學督察和規范管理工作。

        3、抓好《xxx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建設。

        4、抓好《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建設。

        5、抓好《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

        6、根據學校要求,抓好教學期中檢查等相關工作。

        7、做好人文知識競賽輔導等工作。

        8、更新本部門網站,及時上傳相關資料信息。

        9、出臺“大思政”實施的初步方案。

        10、做好骨干教師的推薦上報、教學團隊的申報等工作。

        11、協助總支,做好相關工作。

        12、協助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做好相關工作。

        另外

        ,作為教師要努力完成以下工作:

        1、擔任2門及以上課程的教學工作,教學質量評價良好以上,無教學事故的發生。

        2、聘期內參加各類社會實踐1-3個月以上,并完成相應的實踐總結,必要時要做專題匯報。

        3、聘期內完成論文2篇及以上。

        4、聘期內完成以下之一:

        (1)主持校級及以上教改課題1項;

        (2)主持1項校級及以上科研項目,橫向到帳經費0.4萬元以上;

        (3)擔任某課程骨干教師或校級及以上教學團隊、精品課程負責人;

        (4)主編教材、著作1部等。

        5、完成部門及學校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崗位紀律:

        1、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規章和學校及本部門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

        2、嚴格遵守崗位職責要求的工作規范,教書育人。

        3、服從學校、部門領導的管理與安排,誠信稱職,努力完成本職工作。

        4、教學活動不得遲到、早退或曠會,有事需提前請假。

        聘用條件:

        1、具有高等學校教師資格和高級專業技術職務。

        2、熱愛教育事業,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學術道德,具備履行崗位職責的能力。

        第3篇:思政課程建設方案范文

        為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建設成為符合教育部關于特色專業建設要求的專業,我校依據相關指標體系,結合湘中地區的文化資源和學校教學資源,實施了“六個一”工程:完善一個方案,建設一門課程,出版一本教材,辦好一份刊物,舉辦一個大講堂,建立一個基地。

        (一)完善一個方案

        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培養方案的制訂是專業建設的首要工作,我校依據特色專業建設的特定要求,對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特色課程教學進行了改革。1.強調勵志與誠信教育。培養方案中著重突出“誠信教育、勵志教育”等內容,調整課程體系,將《近代湘中歷史人物思想講座》列入選修課。近代湘中歷史人物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緊密的邏輯聯系,、陳天華、蔡和森、羅盛教、成仿吾、羅辀重等的重要思想,蘊含著豐富的做人與做官、勵志與誠信教育等思想。我們優化教學內容、調整課程體系,將上述思想與觀點融入課堂教學中,從而進一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2.強化實踐環節教學。自升本以來,我校對人才培養方案有4次較大的修訂,較大幅度地增加了實踐教學的學時、學分。2004年至2012年,實踐教學的學分依次為18-25-30-35。在2012年版教學方案中,規定大一至大三年級有5周的產學研合作教育(占實踐教學5學分)。這種修改力度表明,我校把實踐教學置于十分突出的地位,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突出應用型人才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在培養方案中將學習、考察近代湘中歷史人物的故居和歷史遺存作為實踐教學的重要內容(占實踐教學3學分)。

        (二)建設一門課程

        近年來,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在建設好本專業的各門課程的基礎上,推出了具有地域歷史文化特色資源的課程———《近代湘中歷史人物思想講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負責人聘請了一批對近代湘中歷史人物思想研究有成的學者,致力于探討已有的理論研究成果轉化為課程教學資源的問題,并根據特色課程建設的需要,深入發掘有關課程資源,扎實推進特色課程建設。其次,學校在學報開辟“研究”、“湘中人文研究”特色欄目,進一步拓展近代湘中歷史人物思想的研究空間。最后,我們整合了各方資源,著手創設《近代湘中歷史人物思想講座》課程。2010年,《近代湘中歷史人物思想講座》課程的研究與實踐被評為學校重點教改項目;2012年,該項目被評為省級教改項目。此特色課程的教學由9位教學經驗豐富的主講教師擔任,他們分工合作,由點到面,由本專業選修課再到全校的公共選修課。事實證明,開課以來,學生們被湘中英杰深深吸引,極大地激發了學習積極性和動力,達到預期之教學目的。

        (三)出版一本教材

        《近代湘中歷史人物思想講座》。特色專業需要特色課程,特色課程需要特色教材。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師根據《近代湘中歷史人物思想講座》課程的內容,正在收集與整理關于近代湘中歷史人物思想的課程資源內容。自開展特色專業建設以來,我們上下一心,舉全專業教師之力,周密策劃,統籌運作,打造地域文化特色與理論性、應用性兼具的特色教材。按照“撰寫講義———內刊教材———公開出版教材”的思路,不斷進行特色教材建設。2011年已出版內刊教材,2013年下期正式出版《近代湘中歷史人物思想講座》教材。該教材內容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歷史文化的傳承性和精神財富的時代性,為學生學習近代湘中歷史人物思想提供了一個范本。

        (四)辦好一份刊物

        《湘中歷史論壇》。為進一步發掘與研究湘中歷史人物的思想和重大事件的歷史價值,豐富特色課程的內涵,推進特色專業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師生創辦了一份刊物———《湘中歷史論壇》。該刊物主要刊發研究近代湘中歷史人物思想和重大歷史事件的文章,設五個欄目:“湘中鉤沉”、“紅色記憶”、“湘水余波”、“文化采風”和“學子視窗”,每年出刊四期。該刊物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辦刊原則,聘請教師擔任主編和副主編,學生擔任編輯工作人員。該刊物成為對外宣傳與交流的平臺,與婁底市各媒體取得聯系,開展合作,積極將研究成果推向社會,使湘中歷史人物的思想和重大歷史事件在湘中大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五)舉辦一個大講堂

        《近代湘中歷史人物思想大講堂》。為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建設,提高學生對湘中歷史人物的思想認識,我們舉辦了《近代湘中歷史人物思想大講堂》。該講堂聘請校內外專家,已舉辦多期特色講座,效果很好,受益學生人數達20000人次。它得到了多家新聞媒體的高度關注,《婁底日報》已進行了專門的采訪和報道,婁底電視臺也進行了專門的采訪、攝像和播放,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2012年被學校評為“十佳學習載體”,并被推薦到省參評省級學習載體。

        (六)建立一個基地

        思想政治教育與區域文化研究基地。在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建設過程中,理順了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與基地建設的關系,即依托省級重點建設學科———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圍繞三個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創意人才培育研究、區域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研究、梅山文化發展與產業開發,傾力打造思想政治教育與區域文化研究基地,并于2012年5月獲得省教育廳的批準。現計劃通過3-5年的建設,把基地建成為在研究區域文化方面具有明顯的科研優勢和特色、整體科研水平與參與決策的能力居省內領先地位的科研基地。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六個一”工程的實施,用軟實力為學校提升了形象,打出名片,為校園激活文化氛圍提供契機。通過幾年的實踐,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建設已呈現出勃勃生機,離特色專業的夢想越來越近。

        二、發展:專業特色建設見成效

        (一)鍛造了一支強大的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建設是搞好特色專業建設的根本保證,學校一直將師資隊伍建設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通過培養、引進和穩定的方式留住人才。思政專業教師共有19人,其中,教授9人,博士生導師和碩士生導師8人;入選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的1人,第三層次的2人;省級教學名師1人;獲得“徐特立教育獎”1人;省級青年骨干教師4人;獲得教育部示范課程培訓的骨干教師3人。將本專業教師的高級職稱比例由目前的40.2%提高到72%;這支隊伍既有領軍人才,又有教學科研骨干,是一支年齡、職稱和學歷結構優化的教師隊伍。我們將其組建成一支精干的教學科研團隊,即校級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團隊,并已成為省級教學團隊。該教學團隊成員積極開展教學研討與學術研究,以團體作業的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建設成效。

        (二)產生了一批高檔次的教學科研成果

        1.專業建設與學科建設相結合,專業建設促進了學科建設。2006年,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被評為省級重點專業,在努力建設省級重點專業的過程中,又成功地申報了省重點建設學科。2008年,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被批準為省級特色專業。2010年5月順利通過教育廳專家組評估驗收,專家組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建設“抓住了重點、找準了突破口、初見成效”;同年8月,被教育部批準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思政學科經過五年的建設,于2010年12月順利通過教育廳專家組評估驗收,并被評為湖南省“十一五”優秀建設學科;2011年,又被評為湖南省“十二五”重點建設學科。可以說,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與學科呈現出科學、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局面。

        2.教學工作與科學研究相結合,教學工作促進了科學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注重教學團隊建設、課程建設和教材建設,成功申報省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團隊外,還建設了2門省級精品課程,即《中國近代史綱要》和《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獲得了2項省級教學成果三等獎。這大大地促進了科學研究工作,使其邁上了新的臺階,實現了國家社科基金立項的重大突破。2009-2012年,共獲得國家社科基金立項3個,其中課題《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研究》、《富厚堂書樓的文化功能及社會影響》有很大的影響,都已順利通過評估驗收。值得一提的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研究》被全國規劃辦評為優秀課題。與此同時,獲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2個,省級社會科學項目15個,出版教材專著15部,在CSSCI刊物上52篇。此外,還獲得了湖南省第九屆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第十一屆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1項。

        (三)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1.勵志與誠信教育效果顯著。自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專業建設以來,我校的種種舉措深入人心,在推進教改的同時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特別是勵志與誠信教育在學生中效果顯著。要求入黨的學生人數眾多,每屆畢業生遞交入黨申請書均在90%以上,入黨人數占學生總人數的20%-30%。學生具有遠大理想,普遍參加“三考”(指碩士研究生考試、公務員考試和司法考試),提高了就業數量與質量。學生社會責任感普遍增強,本專業連續5年實現學費繳費100%,連續5年評為學校收費工作第一名,并獲學校“誠信教育與繳費工作”一等獎。學校對用人單位近三屆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共121人進行“敬業精神和工作態度的評價”進行跟蹤調查,反饋情況良好。

        2.專業素養進一步提高。學生畢業率連續5年為98%以上,學生被授予學士學位率為97%以上,名列全校前列。學生考研率逐年提高。學生考公務員(包括村官)逐年提高。

        3.知識技能全面發展。一是在大學英語等級考試中成績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大學英語等級考試過關率一直居于學校各專業的前列,2011年9月,學校對2011年6月大學四級09級非英語專業過關率進行統計(按班級),共計90個班級,思想政治教育0901班排名第一,思想政治教育0902班排名第四。二是在大學英語競賽中表現突出。2009年11月,學校舉辦第二屆英語閱讀、聽力競賽,思想政治專業學生獲得聽力競賽二、三等獎,獲得閱讀比賽三等獎。三是在計算機等級考試中形勢喜人。思想政治專業學生參加了國家計算機一、二級考試,還參加了辦公室應用軟件資格考試、會計資格證考試。其中有許多學生獲得會計從業證書,2011屆學生最為突出,12人參考,有7人獲得成功。從學校對畢業生進行專業知識、基本技能和綜合素質調研來看,即對“用人單位對近三屆思政畢業生共121人專業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評價”和“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綜合素質的評價”進行跟蹤調查,情況良好。

        4.學科競賽有突破性進展:一是參加“挑戰杯”競賽熱情高漲。自學校舉辦五屆大學生“挑戰杯”競賽以來,思想政治專業學生均踴躍報名參賽,立項數量一直名列前茅。2007年第一期立項12項,2008年第二期立項10項,2010年第四期立項17項,2011年第五期立項11項,呈現上升的態勢。二是“挑戰杯”競賽有突破性進展。思想政治專業學生“挑戰杯”的立項數量與獲獎數量均占全校的20%左右;2009年,學校選派思想政治專業學生參加湖南省大學生“挑戰杯”競賽,取得了6個三等獎的優異成績。2011年,學校選派思想政治專業4名學生參加湖南省大學生“挑戰杯”競賽,取得了一等獎的優異成績。與此同時,學校又派他們參加國家在大連舉辦的第十二屆大學生“挑戰杯”競賽,獲得了國家二等獎的好成績,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

        5.就業率穩步提高。實現了就業觀念的轉變,樹立了競爭意識和自主創業意識。一次性就業率從82%提高到95%左右,經跟蹤調查的最新統計結果顯示,思想政治專業畢業生全部實現了就業。該專業畢業生工作扎實,實現了就業的數量與質量的統一。

        三、小結

        第4篇:思政課程建設方案范文

        【關鍵詞】藝術實踐類課程;線上教學;教學策略

        隨著國家政策要求和網絡科技的發展,在線教育已經步入全新的階段,并且以迅猛的態勢向前推進。基于“互聯網+”的在線教學背景,信息化技術的應用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高校教育教學迎來新的機遇。新技術的學習與適應以及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等問題成為高校教師面前的新挑戰。2019年底肺炎疫情爆發,教育部出臺指導意見,要求采取政府主導、高校主體、社會參與的方式,共同實施并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間的在線教學,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高校教師要深入思考,以創新的思維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和其他高校相比,藝術類高校以實踐類課程為主,在課程教學改革方面將面臨更多的挑戰。本文立足于此,從融合課程思政藝術美育新理念、建立關聯課程聯動教學新模式、拓寬課程互動教學效果新途徑、健全課程考核評價激勵新機制等四個方面研究線上教學策略的實施路徑。

        一、提高教學目標融合“課程思政”藝術美育新理念

        教育部于2020年5月28日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課程思政”是新時期下,具有創新精神的教育理念。它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的育人格局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課程思政”的新理念從宏觀上為高校教師的教育教學指明了方向,深刻闡釋了“立德”與“育人”的精神內涵和本質要求。在藝術類高校的課程設置中,實踐類課程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除公共課之外,學校根據自身學科建設和專業發展需要,開設諸多藝術專業課程,如《戲劇表演理論與技巧》、《中國民間舞》、《色彩》等。有別于理論課程的教學形式,學生主要通過言傳身教、實踐創作、排練演出等方式接受專業學習。這種以實操為主要形式的授課方式能夠提升學生的藝術創作技能。但僅僅培養學生的“藝術技能”是遠遠不夠的,培養“高素質、強能力、精才藝、善應用”的綜合型藝術人才是當代藝術高校的迫切需要。藝術實踐類課程的教學地點一般設在排練室、琴房、舞蹈間、畫室、劇場等實踐區間。受疫情影響,教師不能以面授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如此,是否一切藝術實踐類課程都只能就此停止呢?筆者認為,空間的受限并不能完全阻止藝術實踐課程的教學,線上教學不妨一試。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需做到三個方面:一是以道德修養為先領,樹“德藝雙馨”為榜,立“品學兼優”為樣,培養政治思想健康向上的有德青年;二是以知識理論為基礎,拓寬視野,建立專業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三是以審美達情為特點,培養學生美感形象的思維構建,提高其藝術品鑒和審美創造的能力。雖然在技能學習方面受到教學場地的限制,教師無法當面親授,但仍可以通過網絡媒介建立線上教學互動機制,引導學生加強思政教育;通過網絡教學資源共享,指導建立學習合作,拓寬知識結構,提高創新思維;通過創新教學新方法,建立“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完善藝術實踐課程教學體制。藝術專業學生的培養不能僅以“術”唯一,更要以“藝”為先。這里的“藝”,既包括道德修養、人文情懷,又包括知識底蘊、審美能力。高校教師應以深刻理解和把握“課程思政”的精神要義為契機,學以致用,轉換教育觀念,培養“美”“德”“智”“體”“勞”兼佳的藝術類專業人才。

        二、優化教學內容建立“關聯課程”聯動教學

        新模式“關聯課程”是指在專業建設中,以課程體系構建為基礎,具有核心-拓展、理論-實踐、先設-后開等關聯性的教學課程。為確保人才培養的科學性、專業性,教師不能孤立地制定教學計劃和授課方案,應在人才培養目標確立的情況下,遵循教育教學和藝術創作規律,與其他“關聯性課程”建立合作聯動機制。這種“聯動機制”包括課程建設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如,在表演專業建設中,《表演理論與技巧》為專業核心課程,以其為基礎,建立包括《臺詞》、《形體》、《聲樂》在內的核心課程體系。為拓展表演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圍繞“核心”課程開設《導演基礎》、《編劇技巧》等,建立“拓展課程群”。“核心課程”與“拓展課程”并存,相互補充,構建表演專業課程體系。同時,“聯動機制”也包括實際教學中教學融合、借鑒和共享。實際教學中,授課教師間不易及時掌握關聯課程的教學進程、內容、方法、特色等。“聽課”是最有效的途徑和方式。由于時間、場地等因素,教師很難達到互相聽課的便捷、自如和靈活。與線下授課相比,開展線上授課,時間和空間更為靈活。在教學內容、授課方法、教學風格、課程特色以及教學效果等方面,教師能夠及時互相借鑒、資源共享、合作教學。“聯動機制”在教學應用中的效果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通過“觀課”獲悉課程的教學進程,及時調整自身課程教學的內容,做到相互促進和統一;二是通過“感課”真實感受教學氛圍,根據課程的關聯特點找到共通性,及時調整自身教學方法,做到各有風格,相得益彰;三是通過“思課”發現教學問題,進行教學反思,有助于關聯課程間教學評價的客觀公正有效。新形勢下應建立“關聯課程”聯動教學機制,高校教師透過“關聯”作用相互補充,優化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水平。

        三、創新教學方法拓寬課程互動教學效果新途徑

        較理論課而言,藝術實踐類課程更加開放、自由,具有較強的體驗感。學生能夠通過課堂訓練勞逸結合,獲得身體和精神的放松,不易造成因長時間久坐而形成的“課堂疲勞”。線上教學在構建授課環境方面存在先天的局限性。對于藝術實踐類課程而言,這種局限性更為突出。如《表演理論與技巧》的線下教學設在排練室進行,教師能夠有效組織實踐活動促成學習的“動靜結合”。然而,將課程轉為線上授課,原本的當面親授變成了“隔屏相望”,教學效果經受著考驗。教學不是照本宣科,更不是“一言堂”,“互動教學”和“寓教于樂”才是良策,活潑的課堂氛圍能使教學事半功倍。教師應勇于創新方法,積極拓寬課程互動教學效果新途徑。一是掌握和把控教學節奏。教師提前對教學進程和效果進行預測,將重心放在課程主要內容上,運用“課程先導”和“生活實例”闡釋教學主體和重點,運用游戲訓練、合作討論、問答交流等形式引導學生思考課程難點,做到深入淺出。采取互動式的教學方法,營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做到寓教于樂。二是增強網絡空間意識,運用網絡教學資源,包括名師講座,藝術賞析等。新時期下的線上教學更要求教師具備整合網絡資源的能力,提煉信息要義,正確處理教學目標的統一與網絡資源多元的關系,積極拓展網絡教學空間,注重實時教學互動,采取課上與課下相結合的方式確保教學的延續性。總之,教師應與時俱進,借助新媒體整合網絡資源,提高教學水平。但不可忽略的是,教師與學生的心靈溝通,要始終保持教學的熱情,講解的細心,授課的耐心和育人的恒心。線上教學更加重視學習反饋,教學活動要有專業性、開放性、互動性。

        四、完善教學體系健全課程考核評價激勵新機制

        健全課程考核評價激勵機制,首先需要轉變傳統的課程考核評價觀念。伴隨著傳統教學觀念“我教什么,學生學什么”的思想,常出現“強壓式”的教學方式,其結果適得其反。藝術類專業學生個性解放,思維多變。面對新環境新問題,教師需轉變觀念,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堅持問題導向、成果導向,將“我要教”轉變為“你想學”。轉變觀念是提升線上考核評價質量的前提,也是健全課程考核評價激勵機制的先決條件。課程考核評價具有三個方面特征,即雙向性、科學性和系統性。“雙向性”要求課程考核評價既是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觀測和評析,也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驗和考查。健全課程考核評價激勵機制,需建立“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兩套體系。兩者相互促進,交互反饋,做到“教學相長”。“科學性”是課程考核評價的真實性、客觀性和公正性的綜合要求。首先要對標培養目標,設計具體可行的考核實施方案,確保考核內容能真實反饋教學質量和學習成果。再者,要結合階段性考核和總結性考核的結果進行客觀分析和綜合研判。針對共相性和特殊性問題要分別作出不同的分析,針對不同階段的問題要制定不同的研究方案,以此做到考核評價的客觀有效。最后,考核評價的設計以普適性為原則,內容和形式不能因人而設。“系統性”是課程考核評價機制的本質要求。聯動、整一和功能決定課程考核評價機制的系統、完整和穩定。課程考核評價是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健全課程考核評價激勵新機制,是促進教師教學反思的重要手段,也是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必要路徑。

        藝術實踐類課程開展線上教學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并非無計可施。高校教師要適應新時期網絡教學需要,提高教學目標,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完善教學體系,在融合“課程思政”藝術美育新理念、建立“關聯課程”聯動教學新模式、拓寬課程互動教學效果新途徑、健全課程考核評價激勵新機制等方面研究線上教學策略的實施路徑,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于雪,張躍偉.疫情下線上教學考核評價質量提升策略研究[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20,37(10):1-5.

        [2]郭英姝.線上課程教學方式及考核方式改革與實踐[J].科教文匯,2020,(11):62-63.

        [3]郭琳.“互聯網+”背景下播音主持藝術專業線上教育教學改革路徑探究[J].新聞知識,2020,(08).

        第5篇:思政課程建設方案范文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創新;職業性

        新形勢下,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研究,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是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水平和整體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是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的重要任務。

        一、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創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創新的重要性。

        2015年8月中央宣傳部教育部下發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鞏固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重要陣地,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干渠道,是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核心課程。”因此,新形勢下必須切實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工程,推動課程綜合改革創新。而思政課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有助于促進課堂教學中教與學的統一,有助于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有效轉化,是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的重要環節。

        2.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創新的迫切性。

        自05新課程方案實施以來,高職院校根據新課程體系教學的基本要求和高職院校的自身特點,加強了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探索專題教學,采用互動式、啟發式教學,引進多媒體信息技術,建立課程網站等,對提高教學質量起到了較好的促進作用,但總體來看,教育成效上還存在著不盡如人意之處,學生主觀認同感不高,學習過程中仍然存在“重專業理論學習,輕思想理論學習,重專業技能訓練,輕社會實踐能力訓練”的現象,其根本原因在于重視不夠,投入不夠,教學上細枝末節的改進以及教師單兵作戰式的推進,并不能真正形成教育合力。因此,深入研究課堂教學方法,實施課程綜合創新改革是提高教學成效的迫切需要。

        二、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創新的主要思路

        1.從教學內容上看,堅持思想性和職業性相融合的需要,構建適合高職教育特點的課程教學體系。

        任何教學方法都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教學內容是合理選擇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據。思想政治理論課雖然都使用的國家統編教材,教材體系具有系統性和權威性,但是高職院校近年來推行的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使得思政課的教學任務和教學情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受到了很大挑戰。高等職業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雙重屬性,承擔著為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和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專業人才的重任。高職院校在加大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方式中,學生的學習場所由校內延伸到校外,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特征越來越鮮明。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學要順應職業人才培養需求,堅持思想性和職業性相融合,構建適合高職教育特點的教學體系。在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夢的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突出體現職業人才所需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職業能力教育內容,從而保障思政課在職業人才培養中既堅持政治導向、價值引領功能,又切合人才培養的職業性、技能型需求,滿足學生成長的實際需要。

        2.從教學載體上看,堅持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網絡教學相融合的需要,構建多元立體的教學模式。

        首先,思政課要充分發揮好課堂理論教學的主渠道作用。課堂教學中,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手段的運用,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提高。推動教學方法改革的主導力量是教師,思政課教師要著眼于“基于學”而設計“教”的教學方法改革和學生“學法”的革命,充分把握和引導學生內在的學習熱情。因此,教師需要打牢理論功底,提高教學技藝,能夠根據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的特點設計、實施不同類型的教學計劃方案,做到分專業、分年級、分專題的因材施教,才能有的放矢地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實現教學相長,共同提高。當前,思政課教師需要著重研究、完善專題教學法、模塊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翻轉課堂教學法以及微課、慕課等多種教學方法和模式,取長補短,綜合使用。其次,思政課要充分發揮實踐教學、網絡教學的有效補充作用,使課堂教學的空間延伸和拓展到企業和社會,形成“課堂、企業、社會”三位一體的多元立體教學空間。實踐性是理論的本質屬性,加大實踐教學環節力度,把實踐教學納入思政課教學體系,完善實踐教學模式是加強思政課教學的必然要求。新媒體時代,引進網絡教學手段,建立課程網站,開展網絡在線互動,使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活動是增強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發展趨勢。高職院校要積極探索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學生的專業實習、實訓、實驗活動有機融合的新模式、新機制。

        3.從教學改革體系看,堅持教學與科研相融合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從來都不是孤立地去探討某種教學方法本身的問題,而是一個綜合性的教學改革問題,必須不斷深化教學研究和學科理論研究,為推動教學方法改革提供學理支撐。一方面,現代思政課教學的過程、環節和要素通常都呈現出一種復雜多變的動態性,這種教學過程本身的復雜性、多樣性必然要求有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與之相適應;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無論是指導思想,還是教學實踐更多的體現為一種在教學體系視閾下的教學模式的創新與變革,教學模式更關注教學方法的內外部要素之間的整體性關聯。因此,高職院校要積極鼓勵思政課教師整合資源、群策群力,開展教學研究和理論研究,進行各種形式的教學討論和辯論,加強對各門課程教學設計的研究,加強對不同課程內容銜接的研究,及時解答教學熱點難點問題,才能達到有效深化教學方法改革創新的目的。

        三、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和創新的實踐探索

        1.整合教材內容,突出職業教育要求,構建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教學內容體系。

        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下,根據社會發展和職業素質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需要把職業教育中諸如職業道德、職業素質、職業能力等內容融入到教育教學活動中,以培養政治素質過硬、思想道德優良、專業水平高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職業人才作為教育目標。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根據不同課程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個性特點,分別突出相應的職業教育內容,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學體系。以當前高職院校開設的四門課程為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重點突出職業道德教育,大學生就業和創業意識培訓;《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著重滲透職業發展趨勢、職業發展能力和職業發展環境教育;《形勢與政策》介紹有關就業和創業形勢與政策等方面的內容;《就業與創業》系統講解就業和創業的理論知識,通過創業模擬、創業實踐來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當然,思政課教學體系的構建是在確保其教育的政治導向功能和價值引領作用的基礎上體現職業教育特色的,二者兼容而不是相悖的,不能顧此失彼。

        2.改革創新多種教學方法和模式,樹立以學生為中心,師生互動的教學理念。

        思政課肩負著立德樹人的重擔,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境界從來都不是教師的單邊活動就能達到的要求,任何一種教學方法的實施最終都必須通過學生的接收和接受才能轉化。因此,教師在實施每一種教學方法時都要進行學情分析,合理設計教學計劃方案。比如,在講解思想時,就“如何正確評價的功與過”這一帶有爭議性的問題,引入翻轉課堂教學法,布置學生課前調查的生平和事跡,在課堂上要求學生用自己收集到的材料來佐證自己的觀點,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討論和爭辯,讓學生在大量詳實的史料面前領略一代偉人的人格魅力和赫赫功勛,順其自然地形成對這一歷史人物的正確評價和認識,最終達到活躍課堂氣氛,啟發學生思考,增進師生感情,培養學生正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教學要求。再如,在講解愛國主義時,以“誰不說俺家鄉美——愛國主義的生長點”為題,設置了課堂演講環節,通過學生的精心準備、精彩演講活動,用小中見大的方法自然激發出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深厚感情和人生抱負,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3.重視實踐環節的教育教學,加強實踐教學的課程設置、計劃安排和組織管理,形成全員覆蓋的長效機制。

        工學結合突出的特點就是要求學生的學習在真實的情景下進行,學生學習在學校和企業中交替進行,學習情境從校園延伸到企業和社會。因此,借助豐富的企業實踐平臺,把思政課的實踐教學融入到到真實的情境之中,使學生在“邊學、邊做、邊教”的過程中接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才能獲得最大的教學成效,這也是當前思政課實施實踐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思政課的實踐教學可以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一是把知名的勞模、行業專家、社區和街道的負責人以及社會各領域的成功人士等請進教育課堂,以講座形式或咨詢形式給學生講課;二是結合學生專業特點,以學生實習、實訓基地為平臺,開展思政課實踐課題活動。三是精心設計不同課程的實踐主題。如,《概論》課程打造“走進新農村,激發新動力”品牌主題實踐活動;《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拓展“人生•理想•法紀”主題實踐活動(演講比賽,社會調查,法律講座,模擬法庭,觀摩庭審,揚州好人、勞動模范校園行、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領略傳統文化魅力等活動);《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開展“就業與創業”主題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教學使思想政治教育由“教化”向“內化”轉變。

        4.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研究和理論研究,整合教學力量,發揮合力效應。

        思政課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涉及到教學的各個環節,是一項系統工程。一方面,各個學校要加強集中領導,提供必要的條件,保障經費投入,加強教學管理,配足培強教師,健全和完善思政課教學評價體系等;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師需要抱團作戰,集中力量攻克教學熱點和難點問題,整體推進教改課題研究和中國化理論研究,以科研促教學,努力形成一批精彩教案、精彩課件,打造一批精彩課堂。思政課教師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進行研究,一是實施集體備課制度。2015年思政課教材新修訂以來,課程內容有了較大改動,課程建設趨向新一輪的綜合改革創新。通過集體備課的方式,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討論和辯論,對有效厘清教學重點和難點,相互借鑒高質量的教學研究成果,形成明晰的教學思路和方法起到促進作用;二是開展集體聽課評課、互評互學制度。開展教學觀摩活動,可以真實、直觀地體驗課堂教學成效;互評互學制度能夠幫助教師有效總結教學經驗,取長補短,實現教學效果最優化;三是建立教科研團隊。教科研團隊中一般要有一兩位學術帶頭人,若干位教學骨干教師組成,圍繞教研課題、科研課題、網絡課程等項目,集中力量攻關,在取得研究成果的同時發揮傳幫帶的功能,幫助每一位教師成長。

        四、結語

        總之,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方式和手段,是一項沒有止境的工作。需要各個學校和教師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進行教學研究,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把思政課辦成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優秀課程。

        參考文獻:

        [1]丁國浩.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的基本經驗與趨勢[J].前沿,2013年第1期.

        [2]史英平,于愛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的幾點思考[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4).

        第6篇:思政課程建設方案范文

        論文摘要:通過工學結合方式,為社會輸送大批“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是職業院校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打造強勢專業、設計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革新原有的課程教學模式、強化學生職業技能訓練、全面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就成了工學結合能否最終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是遵循職業教育規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需要,也是職業院校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途徑。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5號)已明確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中指出,“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在《關于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意見》(教職成[2006]4號)中,對職業院校如何加強校企合作,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出了原則性意見。

        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依托行業辦專業,堅持走工學結合的路子,注重學生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致力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經過30多年的辦學實踐,確立了“以人為本,工學結合,育雙高人才,辦滿意教育”的辦學理念,摸索出了“素能并重,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培養目標上既重視專業技能訓練,又重視職業綜合素質培養;在培養途徑上既注重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又走進生產第一線,充分發揮企業在職業人才培養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此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取得了一些成功經驗,愿與各位專家、同仁共同探討。

        一、專業設置緊緊依托行業、地域經濟背景,突出拳頭專業群

        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位于國家級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有大量制造業、電子信息業企業落戶,其中有不少企業位列世界500強。而且,裝備制造業作為湖南省工業支柱產業之一,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在全省實施的新型工業化“雙百工程”中,全省重點建設的112個項目有28個是機械裝備業。

        快速發展的裝備制造業需要大量的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的技術應用型人才,特別是機電類高技能人才。因此,我們強化了制造類、電子信息類專業的主體地位。至2007年,我院現有3年制高職專業20個,其中制造類、電子信息類專業14個,占招生專業總數的70%,招生數占招生總數的82%,“機電”專業特色已經形成。

        二、精心設計人才培養方案,盡量體現“素能并重、工學結合”的特征

        1 以企業專家為主體組建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確保人才培養方案的就業導向

        根據學院制定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章程》的規定,各專業均建立了以企業代表為主體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聘請了45名專家擔任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委員。企業專家的首要任務是和學院專業帶頭人共同通過市場調研和職業崗位分析,合理定位各專業的職業崗位面向,確定各專業的職業能力結構、知識結構和素質結構,并據此設計各專業的課程體系。專指委在專業和課程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 課程結構以“一體兩翼”的實踐教學體系為核心

        我們認為,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首先體現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結構上。我院的課程結構以“一體兩翼”的實踐教學體系為核心,輔之以必要的專業理論知識課程和人文素質類課程。“一體”是指無論是單項專業技能訓練,還是綜合專業能力實訓、頂崗實習,均將職業資格標準融入教學內容之中,并與實際的生產任務相結合的專業崗位技能訓練為主體;學生專業協會活動和假期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實踐教學體系的“兩翼”納入人才培養方案。

        3 在學生中強調社會就業準入制度。加大職業資格鑒定力度

        為適應社會就業準入制度,我們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融入職業資格標準,把取得職業相關職業資格證作為畢業的必備條件。7年來,經各部門批準的鑒定站和培訓點增加到9個,可鑒定的職業工種增加到有21個,其中數控車工、機修鉗工、維修電工等11個工種具有高級職業資格鑒定資格。近3年通過我所鑒定的人數達5864人,學生在校期間獲證率超過了90%。

        4 構建了“三課堂結合”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模式

        無論是崗位專門能力、行業通用能力訓練,還是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都采取了“三課堂結合”的教學方式。除了在學校教室、實驗室、實訓場(第一課堂)進行教學的課程外,我們把學生專業協會等社團活動(第二課堂)、假期社會調查和到企業進行專業實踐、頂崗實習(第三課堂)等都作為必修或選修課程納入到課程體系中,并指派專門的機構和人員,制定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加強對學生專業協會等社團活動的管理與指導;教務處牽頭,學保處、招就處、系部參與,對學生假期社會調查和專業實踐進行布置和考核。使第二、三課堂在職業人才培養體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三、以能力為本位,倡導教學做合一的課程教學模式,努力踐行工學結合

        知識可以傳授,能力必須訓練。知識傳授可以教師為主體,而能力訓練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工學結合要求我們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為本位,堅持教學做合一,深入開展課程教學改革。

        第一,更新觀念。從應試教育中走出來的教師和學生,已經習慣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重知識、理論傳授的教育教學模式,對“學生主體、能力本位、教學做合一”的職業教育教學原則和模式有一種本能的抵觸情緒,或感到無所適從。因此,我們首先抓了骨干層的學習培訓,解決教學改革中的觀念認識問題。我們通過教師培訓、職業教育專題論壇、學術年會、專家報告會等形式,引導全校教師研究和實踐職業教育新理論、新方法。

        第二,政策引導。我們根據“學生主體、能力本位、教學做合一”的原則組織教學,重新定義了一堂好課、一個好教師的標準,評價一堂課的好壞不再看老師講得好不好,而是看學生學得好不好,并以此標準來評價教師教學工作質量,從而引導教師開展課程教學改革;同時,我們從課酬計算、教研教改獎勵、評優評先等方面大力向課程改革成果突出的教師傾斜,激勵教師投身課程教學改革。

        第三,把實踐教學改革作為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改革的核心來抓。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是工學結合的前提條件和重要環節,學院強化資源配置與運作,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了校內實訓基地。按真實的生產環境建起了機械制造實訓基地,按仿真環境建起了電工電子與自動化技術實訓基地、計算機及網絡中心、化工實訓中心、財經與旅游實訓中心。

        “學生在學校學的就是將來在企業要用的”。為此,我們從企業聘請了大量專家作為實訓指導教師,他們與學校教師共同開發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的實訓項目,并將職業資格標準融入其中,為學生走進企業頂崗實習,真正踐行工學結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校外實訓基地是工學結合的切入點。從2003年開始,我們就著手建立校外實習基地,為工學結合的實施搭建了較好的校外平臺。至2007年7月份,我院各專業建立的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已有45家。校外實習基地承擔了我院部分專業見習、畢業設計和絕大部分頂崗實習任務。頂崗實習是工學結合的重要環節,學校特別加強了對頂崗實習的組織管理。制定了較為完善的頂崗實習管理辦法,明確了頂崗實習的目的意義、頂崗實習的管理機構、頂崗實習的組織程序與要求、頂崗實習學生紀律、頂崗實習任務要求,將頂崗實習作為教學過程的最后一關嚴格考核。

        四、以學生為中心,踐行“三課堂結合”的素質教育模式

        職業關鍵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素質的養成既要與知識傳授和能力訓練有機結合,又要通過日常行為的規范去潛移默化;既要發揮“思政課”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滲透進專業教育課堂;既是學生管理部門的事,也是所有教師和后勤服務人員的職責;素質教育還必須走出校園,融入社會。在此思想的指導下,我們除了把素質教育滲透進理論與實踐課堂(第一課堂)教學外,還把校園內學生專業協會和文藝活動(第二課堂)、假期社會調查和專業實踐(第三課堂)等都作為必修或選修學分納入到素質教育體系,構建了“三課堂結合”的素質教育培養模式,全面培養學生核心能力。

        1 素質教育貫穿于第一課堂的始終

        一是充分發揮“思政課”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除了開設上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思政課課程外,還開設了《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當代時事熱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社會公德與禮儀》、《WTO基礎知識》等選修課。同時將主題班會、社會公益活動、社會調查等納入到“思政課”體系,并定期舉行時事報告會,以豐富“思政課”課程體系。

        二是開設必要的文化素質類選修課和必修課。針對高職學生的生理、心理、行為等方面的特征,除了將以職業道德培養為核心的思政教育貫穿始終外,我們把以口才和應用寫作為主要內容的《實用語言藝術》作為所有專業的必修課開設,著力培養學生口頭和文字表達能力;根據不同時期學生特點,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和就業指導》必修課,有針對性開展講座、咨詢與輔導;《哲學漫談》、《音樂欣賞》、《朗誦與主持》等選修課的開設,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陶冶了學生情操,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

        三是將綜合素質培養滲透進所有專業課程,貫穿于專業教育全過程。專業課不僅僅是傳授專業知識,訓練專業能力,還必須擔負起培育職業道德、團隊合作精神、創新精神與能力等職業素養的重要職責。在編制課程教學大綱、學期授課計劃和課堂教學教案時,在教學目標上必須兼顧知識、能力、素質目標。在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師教學水平考核評價時,把教師是否做到知識傳授、能力訓練和素質教育三統一,作為考核評價標準。

        2 規范管理,全面支持,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素質教育功能

        一是將學生參加專業協會活動和文體活動作為選修學分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學生參加各級各類文體競賽活動,可以視取得的成績給予適當獎勵學分;協會指導教師可以按規定取得課酬。

        二是從活動場地、經費、時間等方面,大力支持學生協會、社團活動,并加強對協會、社團活動的管理與指導。給每個協會都配備了指導教師,配備了單獨使用或共同使用的活動場所,劃撥了活動經費,為協會、社團活動的正常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3 開辟教育教學第三課堂,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對接

        我們將假期社會調查和實踐活動,作為必修學分納入人才培養方案。每年暑假,教務處對學生假期社會調查和實踐活動進行布置,下發問卷調查表和實踐報告本。下學期開學時,學生憑調查表和報告本辦理報到手續;思政課教研室組織教師批閱學生實踐報告,給出成績,報教務處給予學分。

        為了配合“三課堂結合”的素質教育模式的實施,我們開展了“三課堂結合”的綜合素質測評工作,制定了《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綜合素質測評辦法》,建立了《學生綜合素質檔案》。綜合素質測評不僅看學生在日常行為中的思想道德表現,還把學生的專業課程學習成績、參加協會社團活動情況、參加社會調查實踐情況按權重量化打分。綜合素質測評鼓勵學生注重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發展性素質的培養,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7篇:思政課程建設方案范文

        關鍵詞 志愿服務 市民學校 高職院校

        一、高職院校團校建設的背景和意義

        在全國高校思政會議中,特別指出了充分發揮高校共青團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生力軍作用。講話明確將共青團干部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強調要注重發揮共青團、學生會組織和學生社團的作用,重視加強第二課堂建設,重視以文化人和實踐育人,這些重要論述為高校共青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巨大動力。重慶市團校首批基層教學點近期也落地于各個高職院校,高職院校團校是團校干部的搖籃,學校青年者培養工程在院系層面的重要陣地,是共青團實現基層團組織活力提升的有力抓手。改革對團校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要積極擁護改革、主動融入改革,作為高職院校,思想上要目標明確、信念上要更加堅定、行動上絕不能置身事外,要立足本職,找到自身發展的方向,還要積極主動思考、開拓高職院校團校未來的發展方向。為了滿足青年日益多元化的需求、跟上新常態下共青團工作的步伐、適應“互聯網+”時展的需要,高職院校院系層面探索團校的課程設置、內部管理及培養方式創新是十分必要而且迫切的。

        二、高職院校團校建設工作思路

        高職院校團校的建立要以滿足團學干部的成長成才需求、提升團學干部的核心能力素養、搭建團學干部交流學習的平臺為目標。

        (一)重視團干需求、提升核心素養

        要充分認識新時期青年的思想特點,從學生切實的需求出發,做好團校課程方案的頂層設計,實現“精準營銷”。高職院校從自身的辦校理念和社會屬性來說,應該讓課程為明辨力、溝通力、創新力三大能力而服務,旨在提升學生明辨是非與實踐探索的能力。培養學生捕捉社會現象、獨立分析問題、甄別信息真偽、掌握{研方法等能力,養成觀察探究的意識。提升學生深層溝通、協調合作的能力。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高效表達技巧、團隊合作水平與協調管理的能力,養成良好的語言表達習慣。

        (二)發掘專業資源、搭建團校課程多元平臺

        課程建設要著重四大重點問題,即“繼承創新,完善課程體系”“精準落地,貫徹共青團工作根本要求”“與時俱進,加強雙庫動態管理”“突出實踐性,力求課程務實管用”,著力完善團干部培訓課程體系,要充分挖掘教師、校友、新媒體等資源,打造多元化的交流學習實踐平臺,創新團校的培養方式。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專業性和實踐性是團校培養體系的核心因素,而教師和校友等各類人才則是團校的核心資源,可以探索課程套餐選修制,在保證所有的“必修”模塊都拿到規定學分基礎上,充分尊重學生的意愿,深入分析學生個性特征、興趣愛好及發展傾向,將團校選修模塊分成體育與健康、藝術、技術、學科競賽、社團與校本課程五個主題系列編制不同的課程套餐供學生選擇,學生只需在每個主題系列中自主選擇相應模塊修習并得到相應學分即可。這種課程套餐選擇模式既可以滿足學生在同一學習領域中不同的學習需求,又可以作為學生學習傾向分流的主要依據。同時實施學生導師制,團干部培訓課程始終是團校建設與團校發展的核心,要按需研發課程計劃,精心編排課程內容,改革創新教學方法,增強課程建設意識,努力構建適合本校特色的團干部培訓課程體系。

        (三)做好統籌規劃、建立長效機制

        要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規劃課程內容、課程形式和評價方式,探索高職院校團校的長效模式。

        首先要科學系統規劃課程,為了切實發揮團校的思想性、實效性和針對性,課程內容的設計應著眼于黨和國家對人才的要求以及社會的需求,注重理論與實踐并重,提升團干部的綜合素質。重視學習是共青團的傳統,團校舉辦團干部培訓班對共青團加強學習型組織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要強化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的意識和理念,并加強作風培養,堅持求真務實,與時俱進,肩負起時代賦予青年的責任。

        其次要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學生的成長成才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在課程設計之前利用問卷和座談的方式,課程活動結束之后收集學員的心得體會,滿足團校成員的成長成才需要。按照選課求“準”、講師求“優”、方式求“活”的原則,通過抓思想、抓業務、抓實踐,努力建成培育青年人才的基地、培養青年干部的平臺。

        再次要注重一二課堂互補,團校作為第二課堂,其育人的目標與第一課堂一致,因此團校的設計應與第一課堂的知識互補融合,相互促進,形成育人合力。例如介紹主題團日發展歷程、體系構建,課程安排,培養目的、理念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依托主題團日活動實施大學生能力拓展工程,培養大學生六項能力,提升綜合素質,促進全面發展等。

        三、高職院校團校建設的創新點

        (一)線上利用新媒體進行團校建設

        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尤其是微信社交軟件在團校課程開展過程中的應用。根據團課開設實際情況,可以探索基于“微信新媒體”的互聯網團校平臺,提高團課的在學生中的受歡迎程度,初步建成利用新媒體開展共青團教育的特色教育平臺,建立起團員青年更加樂于采用的教學體系。可以使得團校授課從單純的灌輸方式轉變為教與學的互動,也使得授課教師從單純的講授課堂知識轉變為青年學生身邊的領路人這一角色,讓學生對團校有了進一步的信任。

        (二)線下利用教學實踐基地進行團校建設

        團校的實踐教學基地可以全面廣范圍鋪開建設,可以涵蓋紅色旅游基地、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專業項目示范基地等,以這些基地為依托,植入青春主題,增添共青團色彩,按照“一塊牌子、一面團旗、一個教學實踐陣地、一套團學資料、一個青年之家、一個創業導師”的“六個一”模式進行規范化建設,提供現場觀摩、創業培訓、黨團教育、能力拓展和戶外活動的開展。線下平臺和線上平臺相結合,融入廣大團員青年的生活和學習中,能夠激發青年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增強團校工作的凝聚力與號召力,改變團校教學呆板的方式,是值得探索的創新途徑。

        第8篇:思政課程建設方案范文

        關鍵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教學方法 問題 對策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一門以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為支撐的,將道德與法律有機融為一體的,具有特定定位、內涵和任務的新課程。此教材緊密聯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實踐發展,緊密聯系大學生的思想實際,著力從證明回答大學生關心的問題,比較貼近大學生的需求,因此研究“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有一個發展的過程,不斷改革創新,適應時代的發展,取得了不少成績,但是由于各種主觀和客觀的原因,在整個教學過程實施中還存在諸多問題,比如教學效果甚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強,教師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依然沒有改變,隱性教育和探究性教學等有待整合等等,這種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和思想道德實效性的提高。

        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常用的教學方法

        一門課程采用什么教學方法與課程本身的教學設內容、教學目標與要求和教師的素質與能力是分不開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一門“年輕”學科,它在我國各高等院校普遍開設還只有二十多年的歷史,它的教材體系結構模式經歷了倫理學濃縮結構,成才學改編結構,人生哲理學結構三個階段。常用的教學方法有設計教學法、談論式教學法和案例分析教學法。

        1.設計式教學法。設計式教學法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自主解決問題。設計式教學法就是在老師的指引下,創設場景,學生則自己策劃和組織解決問題的方案的活動,這樣可以極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2.討論式教學法。討論式教學就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通過相互間的交流,議論問題的得失,從而進行自我重構的過程。從具體方法上來說,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以小品、實話實說、演講、辯論等形式主動參與教學,實現教師和學生的互動。

        3.案例式教學法。案例式教學強調“案例中心,參與教學”,是以教學案例為載體,基于一定的教學目標,選擇一定的教學案例從事教學的一種教學模式。案例式教學法是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中一種比較實用、有效的教學方法, 符合大學生心理發展和人格形成的一般規律要求。有些教師認為運用案例式教學法不僅有利于達到教學目的,而且有利于師生思想的溝通和交流, 以及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

        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學校方面因素

        1.高校對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當前,雖然大部分高校對思政課教師隊伍的建設進行了關注并制定和實施了相應的辦法來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并且其中部分院校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現實的實際情況是,仍然有一些學校對建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這支教師隊伍的重要性認識不清,把著力點放在與學生專業對口或者是學生將來就業相關的專業課程的設置上,覺得“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無關緊要, 甚至有壓縮課時的現象,分單雙周上課,甚至把壓縮的課時稱為教學實踐課,由于課時量的減少,使得思政課教師無心研究教學方法。

        2.思政課教學考核效果不突出

        對思政課的教學考核不僅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保證教學質量和穩定教學秩序的一種手段,更是教學工作信息反饋和評價教學得失的重要途徑之一。而現實的情況是大部分學校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考核仍流于形式,偏重于理論考試、課堂考核和結果考核,忽視了對學生的課外考核、過程考核和實踐考核。在理論考核方面多以開卷、半開卷和閉卷的形式開展,這種考核形式受影響因素較多,不能真實地反映出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過程考核主要側重上課出勤率、課堂表現情況、平時作業、期中考試和社會實踐等方面,這里面的社會實踐也多以調查報告的形式開展,往往也流于形式。這樣的教學考核方式,對教師而言,只是證明了教學任務的完成,對學生而言,考試合格獲得一門公共課學分,使教師和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考試成績上,忽略了“育人”的作用。

        (二)學生自身的特殊性

        當前,高校的學生都是“90后”,他們接受新事物快、思維敏捷、知識面廣、學習能力較強,面對這樣的工作對象,如果“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師自身沒有較高的知識文化素質或者知識水平不高,就很難讓大學生接受,就更難在他們面前樹立威信。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備所需的文化知識素質具體包括基礎的理論知識即的基本理論知識,同時還要具備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業務相關方面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最后還要具有與思政工作關系密切的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管理學等輔助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在實踐中切實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

        (三)教師自身因素

        高校的思政課教師,一方面,既承受著沉重的工作壓力;另一方面,又承受著較大的心理壓力。大部分教師將自己的職業認同為“謀生”的手段而不是“謀事”謀求個人的發展。思政課教師只有對職業建立起基本信任關系,才能夠從職業與教育活動中獲得更多的知識感受和道德價值。同時,高校教師科研壓力的增大,使得部分老師將自己的經歷都放在科研能力上,無心提高教學水平,教學效果也就無從談起。

        三、當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改革創新的對策

        根據社會改革和發展的新形勢,結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成長規律,不斷推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和學科建設,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和目標,整合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努力提高師資隊伍的教學能力,從而推動“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科學發展。

        (一)合理構建思想道德修養課程體系

        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個持續不間斷的過程。實際情況是大學生群體不僅在性別、年齡、地區、年級等方面存在差異性,反映在他們的需求層次上也具有多樣性。首先,針對這一現象,筆者認為要對受教育者需求的差異化進行細分。通過建立信息檔案,研究不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并在實施共性教育的基礎上,提供差異化的思想道德相關課程,進行差異化的引領和教育,贏得大學生的認同。其次,要樹立關愛不同層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和行為習慣的觀念。要用科學的價值觀和正確的審美情趣來引導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重視做好不同層次學生個性需求的細化工作。再次,要積極引導不同層次的大學生學會體驗。引導學生講出自己對各種各樣的非主流文化的理解,通過談論或者座談的方式,讓學生從自己、他人或者社會各個層面的故事中,體驗什么是道德,從而構建自己正確的價值觀。

        (二)進行思想道德課程教學法改革的探討

        當前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應主要集中在對學生自我實踐、學生自主探究、暗示引導學生三個方面。

        1.實踐教學

        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常識本身就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活動,它在實踐中存在和發展,其價值也在實踐中創生。實踐教學的具體方法為:通過建立調動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積極性的體制并創新實踐教學的組織作為依托,實現兩支德育工作隊伍的有機結合。

        2.探究性教學

        探究性教學是通過構建合理的教學體系,引導、鼓勵和幫助大學生主動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并能在問題學習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和培養技能。探究型教學能夠從具體的生活實踐出發,貼近學生的生活實踐,對學生親自的親身體驗進行討論和分析,從心理學上說符合了大學生的思維特點,也容易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3.隱性教育

        隱性教育就是那種不露痕跡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礎課的教育,它是行為主體在某種環境中,有意或無意地獲得非預期的某種經驗的過程。隱性德育的作用在于它具有潛在性、載體的分散性、影響的廣泛性、內容的實踐性、主體的自覺性和效果的長期性等特征。隱性教育的主要功能有導向功能、凝聚功能、陶冶功能、審美功能、發展功能和完善功能。

        第9篇:思政課程建設方案范文

        關鍵詞:雙元制;模塊化;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3)29-6595-03

        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已有多年,從近年人才市場調研分析發現,高職軟件技術專業所培養的學生,大部分學生不能找到專業對口的合適的工作崗位。從總體人才市場需求來看,一方面用人單位難于找到合適的、來之即用的人才;另一方面應聘大學生大多缺乏實踐經驗,專業技能不扎實,難以滿足招聘單位的要求。這就需要我們如何科學合理地構建高職軟件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實現高職軟件技術專業培養目標。解除現階段人才市場的尷尬局面。

        1 雙元制

        雙元制教育源于德國,是一種享譽世界的職業教育模式。它是指接受培訓的學生在職業學校進行理論學習,在企業接受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為“一元”;企業為“一元”,故稱之為“雙元制”,雙元制教育這種校企合作模式,可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各自的優勢,共同培養企業所需的技術工人。雙元制教育理論是以行動體系為中心的理論,強調行動導向的教學形式,突出能力本位,突出實踐教學的主體地位,是職業教育的基礎理論。

        “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是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理論領域的一個新的創新點,高職軟件技術專業開展工學結合勢在必行。相比制造類、服務類專業,軟件技術專業開展“雙元制”的難度要大一些。為更好地發揮校企雙方各自的人才和資源優勢,校方應加強生產性實習(實訓)的投入力度,將企業的產品(項目)開發、生產環節或過程,引入校內實訓基地,有機地融入專業教學體系。

        2 模塊化課程體系

        模塊一詞,原是建筑上的術語,有“單元”的意思。每一模塊都有明確的起點和終點,一般不能再進一步劃分。模塊引入教育領域,指的是一個教學單元。每個教學單元都有明確的目標,完整的學習內容和確定的考核標準,常稱之為教學模塊。模塊課程內容是在社會發展對職業教育提出的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上,開發出相應的教學單元,再結合學生的需要,靈活地加以組合編制而成的。模塊課程是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知識、技能和能力,以搭積木的方式進行必要的組合,故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又因為比較容易按照社會職業的要求開發課,而具有較強的針對性;還能結合最新科技成果隨時編寫新的模塊,因而具有較好的現實性。

        課程模塊化是在分析各專業學生任職崗位職業能力的基礎上,將課程內容按知識和職業能力要求,編排出合理的課程模塊。通過課程模塊化,使學生每完成一個模塊的學習就能掌握一項職業崗位能力。課程教學模塊的設計要充分考慮實施任務驅動、項目開發,組成一組內容相關和循序漸進的單元技能;教學模塊中應有實訓環節或仿真模擬操作,與學生技能競賽標準相融合,與職業資格標準(考證)相融合。

        模塊化課程體系是將軟件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教學課程為三大能力模塊培養:基礎能力、專業能力、社會能力。基礎能力課程主要包括學院的基礎公共課程和公共選修課程,如大學英語、數學、體育、思政之類課程,通過這一模塊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基礎能力是個人立足于當今社會所必須具備的、不依從事的工作和職業而改變的對基礎;專業能力模塊課程主要包括學習專業技能所需的專業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主要包括:程序設計基礎、軟件工程、編程語言之類的課程,通過這一模塊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在其所學專業范圍內,知道怎么做且做過類似的一個系列產品(項目),同時具備能夠解決所學專業內可能遇到的一般性問題的思維或能力。社會能力模塊課程主要包括社團活動、社會實踐、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活動等,主要培養學生的包括誠信、敬業、責任、守法的道德意識,良好的社會適應水平、交流溝通技巧和團隊協作精神,表現在工作、學習中能有主動積極性、獨立性以及與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在專業核心能力方面,可以根據對軟件項目開發的流程制定分階段的模塊課程(如圖1軟件開發流程所示),并且通過這一系列的學習,讓學生了解整個軟件開發的過程,并能夠獨立完成某一軟件的開發。

        模塊化設計應根據不同的就業方向劃分為必修和選修模塊,使學生學習的選擇度更大,一方面保證學有余力的學生能夠獲得所需要的提高;另一方面使得某些課程學習確有困難的學生,能夠通過選修其他課程(如技能性課程),獲得足夠的學分,順利完成學業。

        3 “雙元制”體制下模塊化課程的構建

        基于“雙元制”教育理論模塊化課程建設意即在職業教育中,以“雙元制”教育理論為指導,以職業崗位能力為導向,開發適合企業需求的軟件技術專業模塊化課程,構建由模塊課程為主體的教學體系,并使之趨于成熟完善。

        “雙元制”的人才培養主要是為企業培養合格的職業人才,校企雙方合作又是此培養的關鍵所在,課程又是一切教育活動的核心,因此校企雙方合作從實質上講是以課程上的合作而展開的。而雙元制課程實施則是真正以雙方合作為基礎的。任何課程內容只有通過一定的教學活動才能轉化為學生的知識與技能。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培養目標必然要求以學生為主體組織教學活動。“雙元制”模式無論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均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教學活動的組織由以教師為主體轉向了以學生為主體。

        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再主要是知識的傳授者、講解者,而是指導者與咨詢者;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者,而是主動地獲取者,其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例如:針對某個“項目”,學生可以根據已有的和新獲取的知識、技能和經驗制定出若干不同的實施方案,而在這些方案的制定與實施中,不僅學生的專業技能得到了訓練,而且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創造能力、與他人合作的能力以及綜合能力等均得到了全面的培訓和提高。

        軟件技術專業在實現“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中,在學生學習完專業能力模塊后,在企業接受職業技能訓練,在學習專業能力模塊后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可以依據職業崗位的需求,安置不同的崗位(如圖2企業實踐主要崗位設置)進行學習,讓學生在課程模塊的學習中能夠對自身的專業能力進行定位。

        “雙元制”模式的實踐課程設計更加突出了以職業活動為中心的特點。職業技能、職業能力的訓練與生產實習是一種典型的實踐活動,具有明顯的過程屬性。因此“雙元制”模式實踐課程的選擇與編排更注重直接性的職業經驗。職業技能的訓練是通過完成一系列的具體崗位的項目開發來實現的,而每一個崗位工作都是該職業中的具體職業活動。這樣通過以職業活動為核心的培訓過程,就能達到培養學生掌握有效職業技能和職業能力的目的。

        4 結論

        基于"雙元制"教育理論模塊化課程建設意即在職業教育中,以雙元制教育理論為指導,以職業崗位能力為導向,開發適合企業需求的軟件技術專業模塊化課程,構建由模塊課程為主體的教學體系,并使之趨于成熟完善。具體來說,"基于雙元制教育的模塊化課程建設", 是在模塊化課程建設過程中,依托雙元制教育理論,在各課程模塊上配備相應的教學設備,教學師資和教學評估,實現教學內容的模塊式,教學設備模塊式,教學師資模塊式和教學評估模塊式,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一體化,教材、設備與教學方法的一體化,力求讓教學過程實現程序化,專門化和標準化。

        參考文獻:

        [1] 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 姜大源.德國職業教育[M].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

        [3] 雷正光.德國雙元制模式的三個層面及其可借鑒的若干經驗[J].外國教育資料,2000,(1).

        [4] 李劍.德國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評析[J].世界職業技術教育,2001,(1):13.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国产免费综合网 | 中文字幕九九久久 | 亚洲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 | 亚洲影院午夜在线免费 | 天天视频在线观看免费专区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