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思政課指導意見范文

        思政課指導意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思政課指導意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思政課指導意見

        第1篇:思政課指導意見范文

        關鍵詞:就業導向;高職學院;專題教學

        一、以就業為導向高職思政課專題化教學的必要性

        1.是高職院校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切實要求

        隨著高職類院校的擴大招生,以及報考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數日益增加等情況,這些高職學生面臨的就業形勢不為樂觀。就業形勢嚴峻、社會對于畢業生的要求越來越高成為高職教育面臨的新一輪挑戰。所以,新時期高職院校的教學重點應以就業為導向。以就業為導向,就是在學生授課與實踐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以就業為主要學習方向的教育模式,所有的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都應該圍繞就業展開,以就業為主的核心教育要貫穿整個學生的教育生涯。

        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職教育不可缺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遵循高職教育自身獨特的發展方向,主動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充分發掘高職教育的職業特點,積極探索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新途徑新方法,努力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思政課教育教學新模式。

        2.是深化高職院校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

        高職院校的教育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要求高職思政課教學也應具有相應的職業教育屬性和就業導向性?!耙苑諡樽谥肌⒁跃蜆I為導向”是我國高職院校的基本辦學方針。當前,就業導向不僅體現在院校辦學的宗旨上,而且也體現在所有的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即通過“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將教學安排在能夠體現職業資格標準的、能夠體現職業內在特性的、能夠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的校企合作辦學過程中,思政課教學要密切配合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思想,在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同時也要能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

        3.是增強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需要

        目前在高職院校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高職學生中缺乏吸引力。問題的根源,不僅在于所用的教材是國家統一指定的,與高職教育的特點、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結合不緊密,還在于教師不了解授課對象今后所從事的職業特點和崗位要求,教育教學針對性不強。

        增強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思政課必須要適應高職教育要求,“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打破傳統的思政課教學模式。思政課教學應該更加傾向于就業能力和思想的培養,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就業問題,就業能力的培養要貫穿于課程每一個環節。在培養能力的同時,也要激發學生就業的自信心,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只有這樣,高職院校思政課才能擺脫傳統的束縛,盡快走出困境,成為學有所需的實用性課程,重新成為各級領導和高職學生關注與重視的焦點,成為深受學生歡迎的課程。

        4.是培養高職學生就業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的現實要求

        作為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高職思政課要及時了解學生的實際需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就業能力,堅持思想道德教育與就業導向的統一培養,通過思想政治的培養教會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以及創業觀。同時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和積極向上的心態,還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生活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困難以及人際問題。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社會認識企業,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二、以就業為導向高職思政課專題化教學的可行性

        1.高職院校實施的職業素質教育,是構建以就業為導向思政課專題化教學模式的思想基礎

        高職教育是以職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核心,以技術訓練為內容的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的現代職業教育。它不僅需要教給學生企業所要求的技術知識,更重要的是要促進學生職業素質的形成。職業素質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素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等。這些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就成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主要培養目標。思想政治理論課應從教學內容上突出對學生職業素質的教育,與專業課、專業實踐課以及其他課程一起承擔起對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的重要任務,因此,教師要突出能力本位,積極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不斷增強思政課教育教學的實效性。

        2.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課程建設實踐,是構建以就業為導向思政課專題化教學模式的現實基礎

        目前,在“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引領下,國家示范性骨干高職院校立項建設單位,正在加大課程建設與改革力度,課程建設正堅持“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觀”進行改革。新構建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以增強學生職業能力為目標,將職業崗位所需的關鍵能力培養融入專業教學體系之中,已經成為高職課程建設的總體發展趨勢。

        課改對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創新也同樣具有指導意義。以就業為導向創新高職思政課教學,探索以案例為導引、以問題為中心的專題化教學模式,將政治理論知識學習、實踐應用能力培養和綜合素質提高三者緊密結合起來,遵循高等教育教學規律,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把職業環境中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挖掘出來,服務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以提高學生就業競爭能力。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簡稱“思政課”)改革,應主動適應新時期現代化經濟型社會的發展要求,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高教中的重要作用,進而繼續深化和改革高職教育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積極探討、學習和實行新的教學方式,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教學生能力素養培養中的積極作用,重視思想和能力的全面統一提高,逐步創建以就業為導向,以思想政治培養為重點的政治課教學改革新模式,讓思想政治課在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就業培養過程中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劉萍等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素質教育初探[J].職教論壇,2009,(12):54—56.

        [2]金崇華.以就業為導向對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影響[J].湖北社會科學,2005,(11):145-147.

        第2篇:思政課指導意見范文

        關鍵詞: 轉型發展 思政課改革 創新路徑

        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是社會經濟轉型升級的歷史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結構調整的內在必然。自《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2015年10月)以來,各省陸續開展高校轉型發展相關工作。按照《指導意見》的要求,高校轉型發展應遵循兩個“引領”:一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引領,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及人文素養,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涵蓋了歷史、政治、哲學、心理學等綜合課程內容,能夠在培育價值觀、提升道德修養、培育辯證思維、培養創新能力等各方面起到良好的輔助和促進作用。二是以適應社會需要為引領,優化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提高實踐操作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即便“適應社會需要”著重于強調學科與專業建設,但細化到每個學生,再深厚的專業知識、再強的實踐能力都不是在“真空”中施展,因此引導學生進入社會、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并具有“社會化”公民應具有的素質和能力是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思政課恰能在學生“社會化”方面大有作為,幫助學生更好地將個人發展與社會需求相適應。但是,當前思政課在建設過程中還有一些與高校轉型發展不相適應的地方,因此高校轉型發展過程中,思政課必須以前瞻性眼光參與其中,拓展高校思政課創新路徑,為高校成功轉型發展做出貢獻。

        一、轉型發展過程中高校思政課的現實問題

        (一)思政課課程功能定位的高度統一化與各高校轉型發展中培養目標多元化之間存在矛盾。

        應用技術型大學的人才培養需圍繞行業發展需求和職業崗位要求,強調就業導向,突出能力培養核心,雖然這些目標實現需要以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前提,但當前全國高校使用同一教材,課程目標定位針對性不強,很多高校僅注重課程的政治教育功能,合班教學比較普遍,很難考慮不同專業或崗位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差異化要求,課程教學針對性比較弱,顯然難以適應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價值取向。

        (二)思政課相對單一的教學模式和轉型發展中教學管理靈活性之間存在矛盾。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轉型發展之路意味著企業將深度嵌入高校人才培養的過程之中,校企合作因形式、途徑、程度等不同,必然需要靈活的教學管理模式。思想政治理論課長期以來形成的“以教師教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要求固定教學地點,統一授課時間,課堂教學以老師講授為主,課堂教學必將面臨學生實習實訓的沖擊,難以提高思政課的實效性。

        (三)思政課實踐教學效果欠佳與轉型發展中強化實踐教學的要求之間存在矛盾。

        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要求學校完善學生校內實驗實訓、企業實訓實習和假期實習制度,實踐教學課時比例要達到30%以上。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無論教學形式、組織管理還是實際效果,距應用技術型高校對實踐教學環節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二、轉型發展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與創新路徑

        (一)拓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本科生的必修課,使用全國材,根本任務是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必須千人一面、千口一詞。相反,思政課的授課內容必須和省情、市情、校情緊密結合,與學生切實需求相對接,做到“接地氣”,才能“有人氣”。因此,應大力拓展思政課的教育功能。

        1.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思政課應憑借“所有學生全覆蓋”的課程優勢,積極引導學生共建共享工大校園文化,尤其在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建設方面大有所為。首先,依托思政部五門課程,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黨史國史和形勢政策教育、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法治和創新創業教育、民族團結和宗教觀教育,為學風建設提供堅強的思想保障;其次,依托《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課程深入挖掘學校歷史文化資源,加強對大一新生的校史校情教育,培養學生愛學校的情懷;再次,充分利用網絡學習平臺、微博、微信等工具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引導校園網絡文化健康發展。

        2.加強省情、市情教育。各轉型高校所在省市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對人才的獨特需求,以遼寧省為例,遼寧省最迫切的需求就是老工業基地新一輪全面振興。那么老工業基地是如何形成的?特點是什么?當前面臨著什么挑戰?該如何應對?政府出臺了哪些政策?這些內容都可以在《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和《形勢與政策》等課程中進行有效融合,激發學生在了解省情、市情的基礎上樹立服務家鄉、奉獻家鄉的意識。

        3.加強行業背景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應用型高校轉型的有效機制,思政課可以充分依托校企合作平臺加強行業背景教育。針對不同的專業,將學生實踐企業及企業所屬行業的發展現狀及前景融入教學,幫助學生盡早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職業觀,實現從學校到用人單位的“無縫對接”。

        (二)構建分類教學模式,實現課堂主體轉變。

        思政課分類教學即針對不同專業采用不同的授課方式,使教學更具針對性,變“漫灌”式教育為更為精準的“滴灌”式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

        1.文史經管類學生加大研究型教學的比重。研究式教學通常是學習小組通過對某一理論問題或社會重大問題的深入探討,得出自己的結論,通過自主學習完成對所學知識的內化。文史經管類學生由于前期基礎和當前專業學習需要具有相應的人文知識和研究能力,思政課可以利用這一優勢加大研究式教學的比重,讓學生轉變為課堂的主體。

        2.藝術類學生加大討論式教學的比重。藝術類學生有著與其他專業學生不同的特質,文化素質相對薄弱,但積極活躍、樂于表現、接觸社會比較全面。因此,課堂教學中可以加大學生自由討論的時間,提升學生的參與度,有效加強學生對世情和國情的了解。

        3.理工類學生加大案例教學的比重。理工類學生一般不易接受理論性太強的知識,案例教學以案例的生動、文字的優美往往能吸引學生。案例展示還可以輔助大量的圖片、視頻,使學生迅速理解案情。案例分析環節由淺入深、由易入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不斷拓展實踐載體,開展各個層面的實踐教學。

        1.以校園實踐為載體,提升校園文化建設品質。結合校園文化建設的相關內容,思政課應該與校團委、學工部等相關部門緊密合作,開展多種主題的學生活動。如“我為學校建言獻策”活動,教師動員學生就學校各個方面展開廣泛調研,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由教師匯總后,提交給相關部門,為學校發展貢獻力量。此外,還可以開展以“美麗校園”為主題的校園攝影活動和以“我愛我?!睘橹黝}的學生志愿者活動。通過以上活動增強學生對學校的認可度和接受度。

        2.以企業實踐為載體,助力學生職業規劃?!爱a教融合、協同育人”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本方式。思政課應充分運用學校與企業共建的實踐基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把課堂搬到企業,應該成為思政課今后積極探索的教學方式之一。

        3.以社會實踐為載體,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更加廣泛的社會實踐主要是在假期進行的,實施過程是:放假之前由教師幫助學生確定相關主題,學生在假期通過調查問卷、實地訪問等多種方式廣泛收集資料,并撰寫調查報告,開學后提交報告。實踐過程不僅增加學生對社會的感性認知和理性認知,而且鍛煉學生包括交往能力、組織能力、協調能力等在內的實踐能力。

        (四)優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能力結構。

        1.引導和激勵思政課教師全身心投入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能力。思政課集知識傳授和價值引導于一體,講好思政課不僅需要教師的政治素養和專業知識,更需要教師的情感投入,需要教師和學生情感共鳴,這是價值傳遞有別于知識傳遞之處。但是,當前思政課教師由于職稱評聘的壓力,有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不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能力。學校有關部門應積極探索分類職稱評聘方式,以相關政策引導思政課教師回歸教學。

        2.鼓勵思政課教師參加不同形式的進修培訓,提升政治素養和理論水平。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是與時俱進的,僅就教材而言,自2008年以來修訂過5個版本,每個版本的內容都有較大變動。如何能讓思政課教師及時、準確地將最新理論融入教學考驗著思政課的實效性。但是,當前我校思政課教師普遍工作量較大,很難有時間和精力參加進修培訓。因此,學校應出臺更加積極的激勵措施,鼓勵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進修培訓,如學歷進修、專項培訓、業務研修、學術會議,使思政課教師以進修培訓方式提升政治素養和理論水平成為“新常態”。

        3.進一步豐富思政課教師社會實踐內容和形式,提高社會實踐能力。應用型人才培養呼喚應用型教師,即教師要能講學生之所需。學生需要了解校情、市情、省情、國情、黨情,需要創新思維,需要創業精神,思政課教師要成為應用型教師,除了提升自己的理論知識,還必須到社會實踐中經受歷練。學校有關部門和思政部應共同探討教師社會實踐方式和內容,并給予政策與資金支持。

        參考文獻:

        [1]李道霞.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變與不變[J].科技創業月刊,2015,17.

        [2]范大平.地方高校轉型發展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探索――以湖南人文科技學院為例[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5.5.

        [3]王亞南.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推動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2015,17.

        第3篇:思政課指導意見范文

        關鍵詞:混合教學模式;課程思政;立體化教學資源;“互聯網+”課堂“

        網絡滲透與防御”是網絡空間安全的核心內容之一。該課程覆蓋信息安全理論、軟件安全開發、網絡應用等多專業方向,滲透測試必須遵循相關的測試策略保證測試的合理性,故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具有德才兼修的行業素質。因此,積極探索并實施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構建適合學生發展的課程教學模式顯得至關重要[1-3]。

        1“網絡滲透與防御”課程的課堂教學主要問題

        “網絡空間安全”是為了實施國家安全戰略,加快網絡空間安全高層次人才培養的一個新專業,該專業開設的“網絡滲透與防御”課程其目標是培養綜合技能。1.1“網絡滲透與防御”教材。因尚缺乏合適的本科教材,故需要在教學中突破傳統的教學手段,合理地整合現有教學資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探究問題的原因和解決方法。1.2傳統課堂教學難以滿足學生的差異化需求。本課程綜合了學生各方面的專業能力,由于學生能力差異化較大,故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下,不利于學生的差異化學習需求,難以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不利于學生的能力培養。1.3課程思政教學。作為網絡空間安全專業的核心專業課,滲透測試應用直接用于網絡空間安全的攻防對抗,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較突出。網絡空間安全領域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思政教育是人才培育的根本,體現了課程思政建設的內在邏輯必然性[4]。1.4網絡平臺資源構建和利用。“網絡滲透與防御”課程的網絡資源要求有其特殊性。它不僅需要普通課程的在線教學平臺,還需要模擬網絡安全漏洞環境的在線測試靶機資源。它們是呈現安全漏洞的在線測試平臺資源,不適合以普通Web資源的部署模式(測試平臺安全漏洞將導致整個Web服務器的安全威脅)。為此,立體化的教學資源在本課程中的體現更為必要。1.5課程學習評價。通過上述多方面的問題分析,考慮每個學生不同的專業能力和發展方向,結合線上、線下資源,采用過程化考核管理,以案例設計大作業等開放式的期末考核方式,更有利于學生的綜合評價。

        2混合教學方案

        圍繞混合教學模式的教學理念及基本思路,根據本專業學生的特點,結合滲透測試領域的技術發展,具體實踐方案如下。2.1合理設計課堂教學案例、有機結合課程思政教學。典型的教學案例設計,是課堂教學的核心,有機融入課程思政教學,讓學生不反感、有觸動、有覺悟。2.2完善各類教學資源,構建立體化資源本課程綜合了軟件開發、實踐應用等眾多網絡空間領域,通過現有平臺,不斷建設和完善教學視頻等各類資源,實現立體化學習環境。2.3指導學生寫好WriteUp,提升自主學習能力。WriteUp(網絡安全的解題分析),是網絡安全實踐應用的一個重要內容。它不僅描述了案例的解決過程,而且分析了解決過程的思路、原理,以及現場的臨時解決方案等。其開放性特點有利于發揚學生的專業個性,根據自身特點提高自主學習能力。2.4鼓勵學生課堂討論等多種交流形式,全面培養學生綜合能力。通過集體環境的討論,提升了綜合能力,也有利于課程思政教育的落實和深入。2.5采用課程過程化考核管理,開放式的滲透測試案例大作業為考試形式通過平時學習的過程化管理,匯集了學生的學習時間投入、作業和實驗的完成度,以及相關能力等學習數據,為學生自主學習和發展提供了機會。

        3混合教學實踐

        混合式教學的課程內容注重學生專業的發展,依托在線平臺,體驗了不同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教學效果[5]。本項目的混合教學模式實施過程如圖1所示。3.1教學組織。本課程以超星平臺的SPOC課程為基本環境,實現課堂考勤、課程直播、視頻錄播、教學活動、作業等教學環節的規劃。授課教師組建了課程教學組,互相協作,充分發揮每個教師的教學優勢。3.2教學資源。課程的教學資源是立體化的,線上資源以超星SPOC為基本平臺,配合了安恒攻防實驗室的在線學習環境,并且提供了自建的滲透測試學習測評環境。線下資源,也不單是教師的課程教學,并且包括基于Docker和Vmware虛擬機環境的學生個人端資源。課程的立體化資源建設如圖2所示。3.3翻轉課堂。翻轉課堂(包括在線教學),主要由組長講解、組員補充;教師評價與學生互評相結合,通過學習和討論過程,指出改進方案,再修改報告提交老師。分組合作形式的翻轉課堂,激發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動力,培養了團隊協作能力。3.4課程思政的有機結合。在整個混合教學實踐過程中,課程思政始終貫穿其中。通過正反不同角度討論網絡安全與國家、社會、個人安全的關聯,由學生自主辨析自身的安全角色,樹立正確的網絡安全價值觀,形成良好的職業操守。3.5課程評價。本課程采用過程化管理考核方案,體現對整個課程的綜合應用。

        4混合教學效果

        本輪實施,總體的教學效果良好,以其中某教學班(34人)的統計數據進行說明如下。4.1學生的學習過程良好。經統計,每次授課當日的訪問次數平均在3~4次,如圖3所示;學習進度總體比較均衡,如圖4所示,平均進度與最快進度相差較?。s1/20);對教學視頻的觀看時間如圖5所示,平均超過了500分鐘,最長觀看時間達到1250分鐘,比普通的在線課程觀看時間更長。4.2學生大作業評價。開放式的大作業較好地體現了學生個體的專業基礎和在本課程中的學習獲得,且與平時教學過程中的正向關聯基本一致??梢?,混合教學體現了學生的主動學習效果。4.3學生綜合成績分析分布合理實施混合教學,通過課程過程化管理考核(平時成績和期末大作業各占50%),綜合成績的分布較為合理,如圖6所示。

        5結束語

        隨著“數字高?!苯ㄔO的推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不斷地循環改進與提升,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學原則,構建“一流課堂”,由淺到深把學習者引入深度學習[6]。教學實踐增進了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立體化的教學資源和翻轉課堂的引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與個性化學習。對課程思政的探索有利于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技能突出,業務精通,政治過硬,作風優良”的網信人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Z].教高[2018]2號.

        [2]浙江省教育廳.浙江省教育廳關于加快推進普通高校“互聯網+教學”的指導意見[Z].浙教教高[2018]102號.

        [3]裴蘭珍,羅赟騫,景劼,李曉晴等.網絡安全漏洞滲透測試框架綜述[J].電子信息對抗技術,2016.3:10-13

        [4]何紅娟.“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發展的內在邏輯及建構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10:60-64

        [5]王利娥,劉紅翼,吳璟莉,張燦龍,朱新華,鄧福欣,張蘭芳等.慕課背景下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混合教學模式[J].計算機教育,2019.8:51-54

        第4篇:思政課指導意見范文

        一、新建本科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

        人力資源管理是建立在管理科學基礎之上的新興學科,其本身綜合性、應用性、實踐性強的特點也得到了新建本科高校的一致認同。但囿于師資力量、基礎設施、社會認可度、學校品牌等方面因素,新建本科高校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在實踐教學方面還不能滿足真正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

        1.實踐教學學分及時間安排不足

        新建本科高校大多能夠按照教育部2011年7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方案(試行)》要求,在實踐教學環節開設有實驗教學、實習實訓、社會實踐、畢業論文(設計)與綜合訓練等項目。但實踐教學總學分一般只占總體學分的20%左右,這中間還包括思政實踐和軍事訓練,用于專業能力和綜合能力培養的實踐課程學分實際只占15%。而在學時的安排上,除思政實踐和軍事訓練外,大多集中安排在第二三學年每學期期末考試前兩周和第四學年的下學期。這種極低占比的實踐教學學分及時間的安排,在實踐教學內容的設計難以保證學生能力培養的全覆蓋,在實踐教學的實施上也難以保證過程的完整性、連續性,滿足不了鍛煉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

        2.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差別不大

        對完成培養目標而言,實踐課和專業理論課是相互促進的。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而言,實踐教學更主要的目的還是在于提升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認識、加強對專業理論知識的靈活運用,并能運用相關知識分析、解決有關人力資源管理各環節的有關問題。在有些新建本科高校,由于實踐教學還處在摸索階段,實踐教學大多采取案例分析、課堂討論、上機模擬練習等方式進行,對學生而言似乎還是理論教學的延續,并沒有太多的實踐能力鍛煉設計在內。這樣的實踐教學達不到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效果。

        3.實踐教學可利用的資源較少

        新建本科高校一般很少建有完整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很少建有專門的人力資源管理相關的實驗室,大多是與相關專業共用,或只是擁有一套含人力資源管理模塊的相關教學仿真軟件。有的新建本科高校甚至沒有實踐教學相關科目的教材或課程指導手冊,有時需要相應的任課老師根據實踐教學對應的課程教學大綱臨時編寫。實踐教學資源的缺乏讓很多實踐課程教師面臨“無米下鍋”的尷尬,通過實踐教學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目的更無從談起。

        二、新建本科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面臨的問題分析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可用資源不足、實踐教學理論化、學時分配不合理的現象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善

        無論是因為社會就業的壓力還是專業培養的要求,新建本科高校大多已認識到實踐教學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重要性,但尚未形成一個相對完善的體系。較少的學分、較集中的時間安排,顯然是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善的具體表現之一。沒有圍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去制定培養方案、設計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也是目前大多新建本科高校在實踐教學體系方面的通病。

        2.實踐教學師資建設落后

        實踐教學對指導老師的能力提出了不同于理論教學的新的要求。要想在實踐教學中給予學生更多有針對性的指導,熟悉人力資源管理流程、有相關實踐經歷和經驗并善于總結指導,這些應該和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一樣成為實踐教學指導老師必備的條件。新建本科高校中的教師目前極少數具備這樣的條件,導致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出現實踐教學理論化,不能更多關注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3.實踐教學資源開發緩慢

        實踐教學的有效開展離不開各項資源的支持,包括各項教學資源、實驗室資源、實習實訓基地等。新建本科高校由于整體師資力量的薄弱,導致依賴自身能力建設相應的實踐教學資源工作進展緩慢,立項少、成果不明顯;理念及資金的匱乏,導致建設人力資源管理的專業實驗室計劃不斷拖延;缺乏社會知名度和總體規劃,導致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掛牌少,真正能給學生提供實習實踐機會、在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上發揮作用的更少。

        三、優化新建本科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對策

        為適應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新建本科高校應在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上要不斷優化。

        1.不斷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創新型應用型人才

        在當前普通高校改革的大背景下,新建本科高校應明確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定位應該是培養能較好適應市場經濟需要,具有誠信品質、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熟知經濟、管理、法律及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基本理論及相關專業知識,具備分析和解決人力資源開發、配置及管理問題的基本能力和業務技能,能勝任各類企事業單位和政府部門人力資源開發、配置與管理,以及相關行政管理工作的應用型專業人才。應用型專業人才可以解決人力資源管理各模塊包括人力資源規劃、招聘與配置、培訓與開發、績效管理、薪酬管理、勞動關系管理等方面的實際問題。圍繞此目標,新建本科高校應不斷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包括: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提高實踐教學的比重,按《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教發【2015】7號文件)的要求將實踐教學的課時比例提高到專業教學總課時的30%以上;科學設計實訓教學環節,按照《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師國家職業標準(2007年修訂)》的要求,對各職能模塊要求完成的工作內容都開設相應的實訓課程;有目的、有計劃、有結構地做實做好課外實踐環節,通過沙盤訓練、學科競賽、模擬職場等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2.深化實訓課程體系改革,專注提高學生的技術技能

        人力資源管理是應用性非常強的專業,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對學生的能力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要深化實訓課程體系改革,要不斷對實訓課程的內容、形式進行研究,既要做好實訓課程內容與《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師國家職業標準(2007年修訂)》的對接,也要處理好實訓內容的更新問題。本科畢業的學生應具備三級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師的能力,實訓課程體系的設計上應該涵蓋各職業功能的所有工作內容。例如,在招聘與配置上,實訓的課程內容設計上要包含招聘實施、招聘評估、人員配置、勞務外派與引進等項目,還有結合當前國家法律法規的具體要求,細化實訓項目的課程內容、實施過程、考核標準等。在項目實訓中,要結合當前學生的特點,采取多種教學方式,擴大學生的學習自主權,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啟發式、合作式、參與式教學,推行項目教學與專項演練,提高實踐教學的效果,提升學生在人力資源管理各個模塊的業務技能。

        3.加快師資隊伍建設,打造“雙師雙能型”教師團隊

        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而言,實踐教學指導教師的能力是影響實訓過程是否順利、實訓效果是否達到的決定性因素。建立一支“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是當前所有新建本科高校面臨的任務之一。新建本科高校中有著豐富實踐經驗的人力資源教師通常很少,教師隊伍大多由青年教師和兼職的退休教師組成。實踐教學一般都由青年教師來擔任指導。加強實踐指導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自身的實踐能力和指導實踐的能力對很多本科高校來說都顯得較為迫切。一方面,學校應該制定具體的措施支持、鼓勵教師自主學習提升自己,或有計劃地選送教師到企業接受培訓、掛職工作或實踐鍛煉,使教師能夠了解企業真實的人力資源管理流程,熟悉當前社會不斷涌現出來的人力資源管理新問題,掌握人力資源管理領域正在使用的新技術、新方法,以此來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方案,改善教學方法,加強實踐教學;另一方面,學校還應該調整教師結構,改革教師聘任制度,積極引進有豐富經驗、并具有教學指導能力的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人才來學校擔任兼職教師,參與到相關課程的實踐教學指導中來。

        4.多渠道并舉,開發利用好校內、校外實訓基地

        按照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要求,新建本科高校應該根據人力資源管理服務的流程和技術規范要求,在構建知識教育體系的同時,應逐步建立系統、完善的技術技能訓練體系,為學生提供實驗實訓實習的環境,這個環境主要就是校內的專業實驗室和校外的實訓實習基地。當前部分新建本科高校在專業實驗室的建設上滯后的原因,既有資金投入上的缺乏,也有認識上的不足。學校在專業實驗室的建設上要提高認識、加大投入,并要采取多種方式尋求社會和政府的支持,采取企業投資共建或捐贈、政府立項支持、融資租賃等多種方式加快專業實驗室的建設。而對于校外實訓實習基地建設,可以不局限行業、規模、地區,按照高校與基地單位共贏發展的思路來進行開發。要關注基地單位的需求,多通過幫助對方解決有關人力資源管理的問題或實現項目合作等方式開展實訓實習合作。

        第5篇:思政課指導意見范文

        關鍵詞 體系化 教學模式 思想政治理論課

        0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政治合格的高素質人才,而政治合格目標的實現基礎則建立在大學生對政治理論的真學真懂真信之上,充分體現在他們的知、信、行相統一上。所以,能否真正調動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能否真正讓學生將所學理論升華為價值認同和行動指南,就成為決定教學成敗的關鍵。但是,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現實情況來看,傳統的單向度“灌輸式”、“宣講式”教學方法仍然大行其道,課堂講授與課下教育缺少互補聯動,各門課程教學專題設置存在重疊現象,甚至教學與科研“兩張皮”,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啟發性、全面性、連貫性、承接性不同程度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受到了較大負面影響??傮w來看,解決的途徑就是通過實施科學、適用的教學模式,形成能夠有效調動和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外部環境,即讓教學模式這一外因影響和主導學生學習愿望這一內因,在內因和外因的有機互動過程中實現教學目的。這就有必要實施體系化教學模式,形成綜合育人環境。

        1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系化教學模式的教學理念

        體系(system)泛指一定范圍內或同類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聯系組合而成的整體,是不同系統組成的系統。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進行體系化改造,就是以該類課程教學的根本目的為指引,對教育和教學相關資源、方式、手段等統籌配置、有序運用,以達到教學效果最大化。簡單講,體系化教學模式的教學理念就是擺脫過去單純依靠核心課程、教學主課堂實施理論講授的“小綜合”教學理念,樹立多課程互補、多渠道配合、多學科融合、多平臺支撐的“大綜合”教學理念。具體來講,這種全方位整合、體系化施教的教學理念包括三個方面的核心思想。

        1.1培養學生知、信、行相統一是根本目的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的體系化改造本身并非目的,只是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不能本末倒置,將方法手段作為教學模式改造的目的。所有教學改革的目的只能指向教育對象在思想認識、知識技能、理論實踐等方面的設定目標。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而言,培養學生對、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并達到知、信、行相統一,才是根本目的。因此,在推進體系化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必須在各階段、各環節緊緊扭住這一根本目的,才能確保具體實踐不偏離方向,避免迷失于各項技術性操作之中的錯誤傾向。

        1.2全面統籌、有效整合、有序實施是根本方法

        體系化教學模式的全面統籌設計思想主要反映在對教學資源的統籌配置上,即體現大綜合、大融合、大包容的基本思想,將所有與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目的達成直接相關或間接相關的課程資源全部納入體系,按照為我所用、優勢互補的原則與政治理論課教學系統進行有效搭配與有機結合。有效整合思想主要反映在對教學體系的整體構建上,即體系框架體現多層次、多渠道、多狀態?!岸鄬哟巍敝羔槍Σ煌瑢W生群體構建不同的教學體系,比如本科、碩士、博士和在職培訓等同樣課程的教學就不能完全相同;“多渠道”指教育方式方法多樣化,形成課上課下、課前課后的互動和互補;“多狀態”指在教學體系中根據思想政治理論課之間、思政課與其它類課之間的內容設置重復度和課程相關度,確定課程融合的程度和在教學體系中的作用,比如以核心課程為主體與其它相關課程進行整合,就可將課程之間的結合狀態分為互補性、拓展性、承接性等。有序實施設計思想主要反映在教學實施的時間維度上,即根據各類學生的實際培訓周期,在教學中體現全時段、全過程、全周期思想,按步驟逐一展開相關教學內容、引入各種教學方法和使用各類資源。

        1.3始終保持教學模式的開放性是根本原則

        相對性與絕對性的辯證關系告訴我們,世界上不存在始終不變的絕對事物。在外部環境和內部因素的不斷變化條件下,教學模式與教學要求之前的矛盾運動是推進教學模式不斷完善和發展的根本動力。故而,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教學模式設計中應當遵循的根本原則。因此,必須拋棄封閉僵化的思想,始終保持開放的姿態,順應教學模式改革的常態,不斷汲取有益的經驗和做法。

        2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系化教學模式的實施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系化教學的順利實施,必須要拓寬視野、突破學科限制、在充分整合教學資源、理順教學科研關系、形成全時空、多渠道教學環境的基礎上,針對本校生源特點、課程設置結構、硬件環境建設等現實條件,在大綜合、跨時空、廣滲透、全統籌的基本思想指導下全面系統推進。

        2.1整體優化教學內容體系設置

        高校政治理論課程數量多,授課時間跨度大,同時各課程教材為保證完整性,在具體內容安排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如果各課程教學設計、專題設置相互封閉,則容易產生重復講授的現象。為避免教學內容重復、淺化問題,體系化教學模式注重加強課程設計,優化內容體系,形成主課突出、功能互補、層次分明、逐級提高的課程內容體系。在內容設計上,通過課程團隊論證、專家組討論把關,突破按章節授課的傳統教學模式,統籌安排教學內容、教學專題,合理確定各門課程講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定位與分工。在教學實施中,針對本科、碩士和博士三個培養階段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的教學要求與特點,分別選出各階段的核心課程作為課程體系的“抓手”,牽引體系中的其它課程發展。比如,我們針對本校本科課程體系特點,選擇《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學的“核心課”,其它政治理論課從不同的切入點和側重點發揮滲透和補充作用,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主要內容和基本觀點的理解。

        2.2構建教學、科研、育人“三位一體”互動機制

        體系化教學模式要求從教學中尋找問題、在研究中解決問題,并最終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育人成效。因此,必須將教學、科研和育人有機結合,形成合力育人的良好互動機制。這就需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在教學中找準科研目標。為此,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密切關注理論重點和難點以及理論研究的發展趨勢,準確把握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讓相關科研擁有堅實的教學實踐依托,做到有的放矢。二是在科學研究中不忘教學實踐需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領域的科學研究最終必須成為支持教學發展的基礎,完全脫離教學的科研只能是“空中樓閣”或者“曇花一現”。因此,科研要主動向教學需求靠攏,研究價值應當集中體現在解開理論之困和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之上。三是科研成果要運用于教學實踐。這就必須通過以教學專題、成果匯報、主題教育等形式,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引入課堂,注入學生頭腦,在不斷提升教學的理論品位、學術品位和科學品位的同時,不斷提高學生的理論素養。

        2.3課堂教學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

        針對不同年齡特點、心理特征、知識結構、成長背景的學生群體,科學篩選、優化組合、綜合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是完善體系化教學的基本經驗和顯著特征。在繼承發揚既有教學方法優勢的基礎上,把握授課對象培訓周期、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教學內容設計需求等方面,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成長成才規律,分層次、分階段推進討論式、案例式、情景式教學,探索創新新型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與綜合運用,全面增強教學環節方法運用的目的性、靈活性、有效性、適宜性、整體性,把單向的理論灌輸轉變為雙向互動研討,把生硬的理論講授轉變為生動的實例反思,把刻板的授課氛圍轉變為活躍的求知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理論認同,從而獲得了較佳的教學效果。

        2.4形成團隊、教員、學生“三項聯動”合力機制

        體系化教學是系統性工程,解決的是教與學的全面有機對接,面對的是多門課程內容的融會貫通與科學設計,同時理論講授不可能盡其所有,關鍵還在于教會學生理論學習方法,激發學生理論學習熱情,提升學生理論學習與運用能力。要實現“授之以漁”,就必須牢牢扭住教學成效這個關鍵,將教學團隊、任課教員、授課學生三股力量以提升學生理論素養和學習主動性為主線進行系統整合,充分發揮團隊組織領導力、教員貫徹執行力、學生自主學習力。具體來講,“三項聯動”合力機制就是團隊主抓、教員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皥F隊主抓”就是組建結構合理的高水平教學團隊,全面負責相關課程建設、條件建設、人才梯隊建設,承擔教學資源開發、重大任務集體攻關、團隊內外部協調配合、制定發展規劃等工作,對課程教學質量總體負責;“教員為主導”就是要求授課教員在切實貫徹團隊指導意見的基礎上,實現主導課程教學、主導課堂氣氛、主導學生興趣、主導思想發展;“學生為主體”就是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理論學習自愿性、自覺性、自主性,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增強其主體意識,變被動學為主動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提高學習效益。

        2.5打造全方位、全時空綜合育人環境

        整合學生八小時之內的課堂教育和八小時之外的課外教育是體系化教學在教學時間和空間方面的獨特要求,以期達到課上系統講授與課下專門輔導、課內理論灌輸與課外實踐感受、課前興趣養成與課后反思升華之間的無縫結合。這就必須將課堂教學、社會實踐、網絡互動合理銜接,通過打造全方位全時段綜合教學環境,把單一的課堂教學轉變為多維的開放式教學,把單純的知識傳授轉變為復合的能力素質培養,把被動式強制性教育轉變為主動式自發性學習習慣養成。這一綜合環境中,教學主課堂,承擔夯實學生理論根基的主渠道和主陣地職能;社會大課堂,承擔實施學生實踐環節教育職能;網絡新課堂,承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交流職能。三個課堂有效對接、實時聯動、相輔相成,知識性、實用性、趣味性相互促進,能夠有效解決實踐教學環節薄弱的問題,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體系化教學模式應注意的問題

        3.1整合教學資源避免“多”就是“好”的觀念

        體系化教學模式需要在科學統籌教學資源的基礎上推進,因而整合課程資源、平臺資源、教學團隊資源等是基本手段。但是,在實踐中要避免以數量決定質量的錯誤思想。因為,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是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的和要求為導向,在科學取舍的基礎上完成。只有能夠真正有效服務于教學質量和效果的提高,只有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真正具有相關性和內在聯系的資源,才能被納入整合的范圍。比如,對本科生課程實施體系化教學時,數學、物理、化學等理工類課程與《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思政類課程的相關度不高,就沒必要納入資源整合范圍,而英語教學資源則可以通過適當改造與思政類課程產生較大相關度,就可以考慮納入資源整合的范圍。所以,整合教學資源必須把握有效性、科學性、可操作性的原則,使整合的資源能夠最直接、最大化地發揮作用。

        3.2設置教學專題避免“一刀切”式的做法

        體系化教學模式的顯著特點是在全面統籌的基礎上,統一規劃設置思政類各門課程的專題,剔除各專題之間存在的重復內容,構建理論色彩逐步濃厚、知識覆蓋面逐步拓展的教學周期。但是,在統籌各課程專題時要避免“一刀切”式的武斷做法,即只要見到專題標題或核心詞相同、近似就馬上刪除或是替換專題。這實際上忽視了各門課程在講授時的視角與側重點的差異,容易導致學生產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片面化認識。比如,同樣是講“社會主義改造”,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主要是從歷史角度講史實,而《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主要是從理論角度講科學性與合理性,但兩門課程在該問題的講解上具有高度互補性,缺一不可。但如果在統籌專題內容時只保留其一,則可能導致學生知史而不知理,或知理而不知史的現象。因此,統籌各課程專題內容要緊緊把握有助于學生對理論的全面認識這一原則。

        3.3推進實施避免僅靠教師“單打獨斗”的格局

        體系化教學模式的實現需要調動相關教學資源、協調課程體系、完善教學條件和教學制度,僅憑教師隊伍的單向推動很難在短時期內達到體系化教學模式要求的全方位改造。因此,在推行體系化教學模式伊始就應當充分調動各方面的力量,形成行政管理體系、教學科研體系和學生群體三者之間的有效聯動與配合。

        參獻考文

        第6篇:思政課指導意見范文

        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通過輔導員的“教-學-導”三管齊下,基于“三位一體”的理念,強化輔導員對于促進優良學風建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同時將學風建設與輔導員自身“學習能力、工作能力、創新能力、育人能力”的提升密切聯系在一起,實現師生共同成長的同時,將學風建設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關鍵詞]

        輔導員;學風;三位一體;學風

        學風,是一所大學治學、讀書、做人的風氣,是全校師生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所表現出的文化氣質、精神風貌以及所沉淀形成的治學精神、治學態度與治學風尚。[1]“惟源清,方流清;惟風正,才學正”,良好的學風一旦形成,其對學生的影響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是高校教育教學質量得以提高的重要保障。[1]但當下受浮躁功利風氣“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影響,以及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化教育”的現實,并且在新時期,智能手機與Wi-Fi充斥著學校與課堂,使學生“時時在線”,高校良好的學風受到了強烈的沖擊。當前高校學風狀況問題比較嚴重,學生普遍表現出奮斗目標模糊、自控能力薄弱、專業意識缺乏、學習效率不高等問題。[2]鑒于此,2011年12月2日,教育部在《關于切實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學風建設的實施意見》中指出,要充分認識高校學風建設的重要性與緊迫性,營造風氣濃厚的育人環境和求真務實的學術氛圍。[3]2014年1月22日,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在《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學生會研究生會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提出,開展“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的“三走”活動,促使學生形成健康體魄,培育團隊意識和拼搏精神。然而高校學風建設作為一個長期而艱巨的工程,需要廣大高校管理者、專職教師、輔導員、學生之間的“四方”聯動,共同努力。輔導員是聯系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橋梁,是聯系專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紐帶,是學風建設的促進者和倡導者;同時輔導員更是學生的人生導師、知心朋友,是對學生影響深遠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因此,高校輔導員對于優良學風的形成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4]

        一、基于“三位一體”理念促優良學風建設的策略分析的內涵

        輔導員是學生平時接觸最多的老師,他們對待學習、工作的態度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4],同時輔導員是學校思政工作的主力軍,可以從思想的維度上,堅定學生對本專業的熱衷度,明確學習方向,使學生逐漸接受和運用好的學習方法,以至于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5-6]因此,新形勢下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通過輔導員的“教-學-導”三管齊下,基于“三位一體”的理念,強化輔導員對于促進優良學風建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同時將學風建設與輔導員自身“學習能力、工作能力、創新能力、育人能力”的提升密切聯系在一起,實現師生共同成長的同時,將學風建設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二、基于“三位一體”理念促優良學風建設的策略

        第7篇:思政課指導意見范文

        關鍵詞:國外經驗;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1-0097-02

        獨立學院的創辦與發展是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有益嘗試,至今已走過近20年。其間不僅適應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需求,同時也緩解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教育需求同現有教育供給能力之間的矛盾。截至2012年9月,全國有獨立學院303所(不含已轉制為獨立民辦本科院校的獨立學院),在校學生近200萬人[1--2]。1999年以來高校本科擴招任務的1/3是由獨立學院承擔的,為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做出了積極貢獻。

        黨的十提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積極發展繼續教育,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并提出,高等教育得從“提高質量”到注重“內涵式發展”,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不斷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優化學科專業、類型、層次結構,促進多學科交叉和融合。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豹毩W院必將適應中國高等教育多樣化的趨勢,所以科學定位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目標、探索其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迫在眉睫。

        2014年2月,在國務院總理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部署了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相關工作,建立學分積累和轉換制度,打通從中職、專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同年3月,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做了關于“引導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逐步轉型為現代職業教育”的發言,中國現有近2 500所高等院校,改革完成后,將有1 600-1 700多所學校轉向以職業技術教育為核心;同時,在培養模式上,這些高校將淡化學科,強化專業,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如此一來,中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將從現有的55%提高到70%―80%。

        回顧獨立學院對中國高等教育所做貢獻的同時,國家也對獨立學院該如何適應產業加速轉型;如何發揮自身優勢使其應用型人才培養教育是否能滿足技術型人才需求等方面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這使得獨立學院走適合自身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培養之路仍然任重道遠。

        一、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意義

        《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教育部第26號令)于2008年頒布并實施,作為民辦高等教育的一種辦學模式,獨立學院被正式地確定下來。在現如今中國高等教育多樣化的趨勢下,如何迎接中國產業加速轉型、市場上高技術人才匱乏,都是擺在獨立學院發展道路上的攔路虎。只有提升其學院辦學實力,走應用型人才培養之路,最終才能接受社會上用人單位的實際檢驗。

        在中國現行教育體制下,按照高考成績高校招生分批次進行。雖然不同錄取批次的考生分數差距較大,但是如果簡單地認為三本生源質量差那么就是忽視了一個重要事實:高考分數不能完全代表學生的綜合素質高低之分。高考分數所反映出的是考生知識結構、能力側重點不同而已。從分數上面來看,三本學生的生源質量肯定明顯偏低于一本、二本學生水平??蓮乃刭|教育層面或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層面來看,三本學生其實并不見得比二本學生綜合素質低。再者從生源另外一層面的狀況看,獨立學院的學生大多數家庭經濟條件較好,但自身具有“三強、三弱”的特點:即具有動手能力較強,容易接受新事物、較強的社交協調能力、綜合素質較全面;但大多數學生文化基礎薄弱、學習自主性不夠強、自律性較差。要把這部分三本的學生培養成為社會有用之才,就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確立有別于一本、二本生源的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標準,建立一套符合三本生源實際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和評價體系,才會更利于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因此“應用型本科教育”這一概念被提了出來。首先說明的是應用型人才是有一定的理論基礎能解決實際問題、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二次開發能力的人。總體歸納起來的特點是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基本功、較強的能力和較好的素質[3]。

        2015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最后一年,利用好這一戰略時機,擴大應用型人才培養規模,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應用型人才,才是獨立學院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從長遠來看,應用型本科教育既有利于獨立學院培養出更多具有實踐和操作技能的“動手”人才,也有利于三本學生更好地與市場經濟接軌,實現國家“先就業再創業”的戰略設想。故研究國外應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養狀況,對于確立具有獨立學院自身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國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現狀及分析

        美、德、英發達國家應用型人才培養基本模式主要包括:“工學交替”模式、“雙元制”模式和“三明治”模式三個基本模式。

        基于合作教育將課堂與社會企業有機結合正是美國“工學交替”模式培養特色,旨在培養出技能型或操作型的應用型人才以適應于生產、管理和服務行業。其中,辛辛那提大學就是其代表性學校之一。全德國目前約有2 000多所專門職業學校,像德國“雙元制”汽修學校模式培養的特點是培養應用類型學生的實踐技能?;凇袄碚摠D實踐―理論”課程及互換證書的獨特“證書認證教育”體系是英國“三明治”課程+“證書認證教育”獨特模式,更符合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增強的培養目標。但三明治課程一般是工科和酒店專業方向居多,例如巴斯大學、拉夫堡大學、卡迪夫大學、薩里大學等。

        由上述各國的培養特色及其目標可以看出:各國較為重視知識的學習積累,并同時注重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同時在教學模式上,改變傳統的國內“填鴨式”模式、“課堂授課”講座模式,建立以學校的課堂教學為主,企業和社會共同參與的“產、學、研”合作有機結合的教學新模式。

        雖然目前大部分國內獨立學院培養目標定位為應用型人才培養,但實際操作起來還存在很多差異,自然各個獨立院校實施后的效果也不完全一樣。借鑒發達國家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成功做法,探求出適合獨立學院自身特色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理應成為各院??滩蝗菥彽氖滓蝿?。

        三、目前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面臨的困難

        目前近五年內,國內諸多學者就其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所面臨的限制因素均有其各自見解。王柏娜[4]就我國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發展現狀曾指出,其存在的主要三個問題:一是人才培養理念滯后;二是課程體系不完善;三是盲目競爭導致招生弊端。徐同文等[5]指出借鑒英國大學應用型人才培養產學合作與互動的良好機制,完善我國應用人才培養機制,擴大產學合作與互動深度。在現如今中國產業轉型期的大時代背景下,這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會滿足獨立院校輸出更多的技術型的人才需求。何妍慧[6]指出針對三本生源特色應采取合適教學措施,使學生樂學、志學并提升三本學生的自主學習力;特別是通過第二課堂開設以及整合校園文化活動來激發學生興趣、提升辦學質量。刑玉升[7]也指出應用型高等教育進程中碰到的問題,即培養目標定位不明晰性以及“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亟待解決。劉心[8]也隨后就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指出:具體來說,第一,尚未形成一支具有自身的專業特色并相對穩定的師資隊伍;第二,專業設置不合理;第三,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缺乏針對性;第四,獨立學院就業指導工作還不完善。

        四、以國外經驗為視角對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一些思考

        諸多面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擺在獨立學院前往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道路上,究其具體措施和出路,身為工作在三本院校的一名教師,在研究完國外應用型人才培養經驗后,希望能盡自身微薄建議之力,以期許獨立學院將來的發展之路更加順暢。

        筆者所在的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教思政〔2012〕1號)、《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試行)〉的通知》(教高廳〔2012〕4號)文件精神,以期建設成為一所在省內有較大影響、國內有一定知名度的財經類、應用型的獨立學院。

        筆者在研究并分析國外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狀況后,就如何創設適合法商自身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問題思考后,提出以下三個建議。

        1.注重獨立院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筆者所在院校培養方案改革后完善了其教學內容,并注重可實踐性和操作性。其中法商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指導意見指出:一是應優化課程體系,完善教學內容。在明確課程設置、優化課程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及時更新各類課程的教學內容,構建一個承啟關系有序、內容緊密相連、彼此融會貫通、交叉重疊較少的課程體系。二是加強實踐,注重創新能力培養。各專業要按照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并重、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融發展的原則,結合課程教學內容和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精心安排本專業實踐教學環節。在嚴格控制理論教學學時學分的基礎上,實踐教學學時學分可以適當增加。并努力創造條件,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

        2.注重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注重“傳幫帶,老帶新”梯形師資隊伍建設。國外經驗告訴我們法商在實施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過程中“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雙師型”教師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實踐經歷對法商學院應用型人才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以及創新精神都是極大的推動力。再者針對法商教師隊伍年輕化特色,在實施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進程中,進行“傳幫帶,老帶新”梯形師資隊伍建設是必要的。

        事實上,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是2003年3月經湖北省教育廳批準成立,2004年2月由國家教育部正式確認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獨立學院。秉承“誠信、嚴謹、勤奮、創新”的辦學理念,法商學院已經走過十多個年頭,這支年輕的隊伍在師資建設上,應逐步培育、壯大“雙師型”師資隊伍,并應注重青年老師培養,選取“傳幫帶,老帶新”梯形師資隊伍建設,這一理念是走好符合法商自身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道路的實際支撐。利用好人事制度改革機制,在教師聘用上,選取既懂理論,又掌握豐富實踐經驗的老師,并相應建立完備的“雙師型”教師評價體系與激勵政策。

        3.國外經驗對獨立學院學生學業評價體系的啟示。目前國內大部分高等院校普遍存在著:考核方式單一、考試內容片面、考試作用與培養目標相背離等問題。三本院校也不例外,課堂上學生忙于記筆記、考試周忙于背筆記、考后假期回歸課堂時學生大部分反映早已忘記。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只會讓學生為考試而考試,那么應用型人才培養將會成為紙上談兵,更別說學生的實際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

        針對此實際情況,筆者所在法商學院借鑒國外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經驗,結合自身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對學生學業評價形式做出一定的整改。一是基于改革后的人才培養方案將課程內容劃分為理論和實踐兩部分,并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對于理論部分,除了傳統閉卷的期末考試形式外,還可以額外對學生圍繞課堂上的核心理論,以期中論文設計的方式來進行額外加分考核;至于實踐部分,應根據法商改革后培養方案中各專業特點和課程性質采取多種形式考核方式。例如撰寫社會調研報告抑或是撰寫文獻閱讀報告等。二是通過完善各種第二課堂競賽機制,有計劃、組織地開展學生課外活動,并對學生進行綜合考核,紀錄在綜合測評中,除此之外,還要激勵學生參與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從而鍛煉學生的自主和創新能力。

        四、結語

        實踐證明國外“三明治”人才培養模式,或是“產學研合作教育”培養模式都是十分有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值得在獨立學院應用型本科中大力推廣及借鑒。德國、英國和美國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上既有相似點也有各自的獨特性。三本生源視角下的國外培養模式對比和借鑒研究,有利于明確獨立學院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加強產學研結合的模式以實現應用成果的產業化、組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師資隊伍和學術團隊等,從而構建適合三本生源的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劉堯飛.臺灣應用型本科教育對大陸的獨立學院的啟示[J].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2012(12):70-72.

        [2]范在源.發達國家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經驗與啟示[J].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14.

        [3]晉雪梅.國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對獨立學院市場營銷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啟示[J].現代企業教育,2010(5):41.

        [4]王柏娜.國外高等教育發展模式對我國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影響[J].商品與質量,2011(5):254.

        [5]徐同文,陳艷.英國大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探析及啟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11.

        [6]何妍慧.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初探――以廣東商學院華商學院為例[J].教育理論研究,2013(5):249.

        第8篇:思政課指導意見范文

        [關鍵詞]商務英語;應用型本科;校企合作;定制化人才培養

        2015年,教育部等三部委聯合出臺了《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在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指導下,地方本科院校紛紛開始探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轉型發展。校企合作是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是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變的突破口。[1]

        一、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的校企合作

        商務英語不同于其他文科,實踐性非常強,強調實踐教學在整個人才培養教育中的比重,人才的實踐能力和職業能力是商務英語人才能力中關鍵的一環。為了培養滿足國家和社會新時期經濟、貿易發展所需求的商務英語人才,國內學者的普遍共識是商務英語人才培養需要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商務英語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校企合作。[2]無論是專業方向的設置,還是課程體系的建設,商務英語專業都需要借助校企合作,這也是商務英語實踐教學的必由之路。在市場經濟時代,任何合作不可能是單贏,只有建立在雙贏或多方共贏基礎上的合作,才能實現可持續與可推廣的合作。然而,很多高校的商務英語專業校企合作僅僅敷衍于形式,或者是停留在非常膚淺的階段。例如,有的學校教務部門非常重視校企合作教育,每學年專門設定兩個教學周來開展校企合作教育。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往往就是邀請企業人員來校做幾場講座。所謂的校企合作教育也被學生冠之以“聽講座”。校企合作是針對企業人才需求所開展的合作教學方式,學生在校進行理論學習和部分實踐學習,然后校方與企業之間進行定向合作,使專業人才提前進入企業進行實踐檢驗學習,從而達到三方共贏的局面,即學生檢驗了自身實踐能力、企業培養了預備人才、院校優化了專業建設。[3]可見,校企合作不應是教學形式上的空談,而是要兼顧企業、學生和學校三方的發展要求,做到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學生培養為中心、以學校專業發展為目的。在積極尋求校企合作的時候,一定要思考幾個主導性的問題,即企業能為學校做什么?學校能為企業做什么?學生們又是怎么想的?從目前已存的校企合作項目來看,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教育的首要目標是培養預備人才。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一目的,很多學校的商務英語專業開始了定制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嘗試。

        二、基于“跨境貿易創新班”的商務英語定制化人才培養

        隨著經濟全球化速度加快,“互聯網+跨境”的自由貿易模式在中國蓬勃發展,跨境電商已經成為外貿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主渠道,是國家經濟轉型的重要支撐和未來經濟發展的主流趨勢。在就業市場上,復合型的跨境電商人才極為短缺??缇畴娚痰陌l展急需熟知跨境貿易各環節、會調研國際市場、能推動跨境電商平臺提質的應用型高質量人才。在此背景下,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成立了“跨境貿易創新班”(以下簡稱“創新班”),期待在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課程設置、教學資源整合、師資培訓等各方面實現創新,并從理論和實踐層面解決商務英語專業定位、人才培養質量、課程體系優化、實踐教學、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思政等一系列的問題。“創新班”通過構建真實的工作環境來鍛煉學生的職業技能,讓學生體驗真實的業務過程,增加實踐工作經驗。同時,“創新班”還能起到創業孵化的作用,通過“創新班”平臺,學習團隊可以承接企業跨境貿易的代運營或者是自主創業?!皠撔掳唷币孕F蠛献鳛榛A,以小組協作的方式完成企業的真實跨境貿易項目,旨在培養新形勢下能適應新型外貿行業崗位需求,掌握跨境貿易知識,擁有較高商務英語技能,具備跨境電商實務操作的各項專業基本技能,并提升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此,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旨在實現以下幾個方面的對接:專業與產業對接、課程內容與崗位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生身份與職場身份對接。具體實施時,學校和企業共同選拔學生進入“創新班”,按合作企業對所需人才的要求,校企共同協商設置課程內容、教學計劃及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皠撔掳唷苯ㄔO期間,根據企業實際情況,由合作企業提供各類跨境貿易實操平臺賬號給學員進行操作學習和實踐,同時安排有相關跨境實操經驗的企業管理者或業務人員對學員進行實操指導和培訓,并按照不同企業的要求進行組隊,實際開展企業的跨境貿易業務。結業后,在雙選的基礎上,“創新班”學員優先選派到合作企業實習、就業。然而,“創新班”在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亟須解決的難題,問題的核心出現在學生自身發展需求和企業人才需求之間的差異上,但解決問題的主導者是學校、學院和教師?!皠撔掳唷睂W員起初還是非常認可這種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大部分同學加入“創新班”是想學習更加全面的跨境貿易業務知識,掌握平時課堂上學不到的實踐知識和能力,從而使自己在畢業走向工作崗位前具備充足的實踐知識和技能。尤其是“創新班”學員有走出去游學的機會,可以實地參觀企業,學習企業的工作流程和生產管理經驗,對與商務英語專業對接的行業和企業有更深刻的了解,并認識自己的不足,明確今后的學習方向。但是,從已經開展的三屆“創新班”情況來看,學生參與定制化培養模式的熱情不是很高,且呈現遞減趨勢,三屆學員占本專業人數的比例分別是30%、22%、20%。經過問卷調查、訪談、實地考察等方式,發現“創新班”的定制化人才培養模式存在以下問題:實踐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都還不夠完善,課程安排有些隨意,沒有明確、系統的安排表,企業講師的授課內容大同小異,而且基本都是理論課,沒有實操課程;課程時間安排不合理,上課時間安排太緊湊,學員有時一整天都只能聽一位老師講課;與具體企業的對接推進緩慢,有些企業在整個培養環節中重視程度不高;參與人才培養和就業對接的企業整體質量不高,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后發現與自己的期望差距很大,例如,有的企業沒有業務團隊,或者是團隊不夠成熟,或者是團隊人員不夠團結,實習生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解決,長時間的努力工作也換不回絲毫業績,而且公司沒有明確的晉升機制,沒有成熟的企業文化,等等。企業對學生的反饋意見主要集中在學生職業能力的缺失,尤其是就業穩定性太差,離職過于頻繁,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浪費了企業的資源,打擊了企業參與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積極性。企業和學生的反饋信息也表明現有的“創新班”定制化人才培養模式還需不斷完善。

        三、校企合作的定制化人才培養優化路徑

        校企合作定制化人才培養的主導力量依然是學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主持者應為二級學院,自上需要獲得學校政策、教學設施和教學維持經費的支持,自下應積極調動專任教師參與校企合作企業的對接、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的設計以及日常的教學管理。為解決校企合作定制化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優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二級學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尋找優質企業,開發校企合作資源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創新班”現階段的合作企業服務意識強,能基本提供校企合作實踐教學的企業資源,且具有完善的人才測評系統,能較準確地描述人才的內在素質與能力,并推薦相應的職業領域和崗位,科學地發揮人才優勢的最大效能。但企業的講師團隊還不夠健全,在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的設計上顯得力不從心,另外與學生對接的實習就業企業也是參差不齊,企業質量整體水平不高。企業質量是指企業規模、企業家才能、組織結構、技術創新、產品質量等企業的基礎資源要素,這些要素是企業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從事商業經營活動的基礎。[4]企業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其在校企合作中為人才培養所提供資源的質和量,決定能否進行深度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的可行性,也影響學生參與定制化人才培養的積極性和就業的穩定性。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還應具有助力高等教育和行業人才培養的教育情懷,心系國家人才培養質量,尊重大學生的職業發展,而不僅僅是提前為自己培養預備人才。這樣的優質企業資源需要二級學院及教學團隊去積極地探索發現,在選擇企業時思考企業能為我們做什么,努力開發校企合作教育所需的企業資源,包括實踐教學基地和平臺、行業講師團隊、系統的業務培訓、創新創業項目孵化、實踐教學案例等,尤其是要考慮企業是否具有能夠保證學生就業穩定性的企業質量和企業文化。

        (二)優化培養方案,完善實踐課程體系

        參與“創新班”的教師和學生對“創新班”的實踐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授課時間和企業師資隊伍等都提出了意見,普遍認為合作企業的質量和資源嚴重影響了培養方案的設計和課程體系的設置。因此,學院一方面要尋找優質合作企業,一方面也應和現有合作企業積極開展研討,不斷優化培養方案。培養方案的制定不能是閉門造車,應該深入其他院校、企業、市場、職場、職員等聯動方進行調研,充分考慮企業的需求、學校的專業發展、人才培養目標、學生的職業規劃等因素。在完善實踐課程體系時,要堅持“看、學、做、創”的邏輯原則,設置與“實踐、實訓、實習、實創”相對應的實踐課程,對接學院現有的“課、證、賽、崗、創”的“五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做到以“課”教學,以“證”帶學,以“賽”促學,以“崗”驗學、以“創”續學。此外,學校、學院要大力支持和鼓勵商務英語專任教師在校企合作定制化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改變一線教師的被動管理對象地位和邊緣地位,創新教育組織形態,增強一線教師在校企合作教育中的主人翁意識,賦予一線教師更多的參與權、話語權和自,從而調動一線教師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

        (三)加強深度合作,豐富校企合作內容

        高等院校在獲得合作企業支持的同時,也要為企業提供院校特有的服務或者支撐。通常來說,院校能為社會提供的服務主要有:一是高素質的勞動者,二是具有實用價值的科研成果。現在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合作企業對學生沒有足夠的吸引力,學生的實習就業穩定性差,學校又不能強推強留,因此企業提前培養人才的目的就落空了。另一方面,語言類專業的科研成果為企業帶來的實用價值非常有限,商務英語專業教師的科研很難為企業帶來實際經濟價值。這就更需要學校和企業積極思考如何加強深度合作,豐富校企合作內容。教師要帶領學生深入企業實地進行調查研究,學習和總結企業成功經營理念和管理模式,探索企業需要改進的問題,提出可行有效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既有助于激勵大學生努力成長為學以致用、回饋社會的國際復合型、應用型、高質量商務英語人才,又能發揮學校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功能,這也是全國商務英語實踐大賽的宗旨。學生參與企業調研的過程,也是企業向學生展示其實力和魅力的過程,有利于學生了解和認同企業文化,提高學生今后在企業實習就業的穩定性。

        (四)改進就業指導,培養學生職業能力

        人才的職業能力是商務英語人才能力中關鍵的一環。[2]職業能力是指勝任某種具體職業而必須具備的能力,是人的多種能力在職業領域的具體發揮。職業能力能決定一個人在既定的職業方向是否能夠勝任,也能影響一個人在該職業中是否取得成功。職業能力是學生成功就業的關鍵,大學生應具備的職業能力包括就業的穩定性和對企業的忠誠度、對企業文化的認同度、交往溝通能力、工作和生活管理能力、執行力、團隊協作精神、實操能力、創新能力、學習能力等。[5]對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商務英語專業來說,吸引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教育的首要動力還是為企業培養定制化人才,且要鼓勵學生畢業后留在企業工作。通過企業的反饋得知,商務英語專業學生最欠缺的職業能力是就業的穩定性。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除了要提高企業質量,還要對學生進行專業的就業指導,針對當代大學生在就業價值取向方面出現的新變化、新問題進行深入調研,把握問題的深度與廣度,并根據學生表現的職業態度、職業選擇與個人發展等,適當進行專業調整,避免出現“學非所好,學非所用”的問題。在就業價值取向日益功利化、復雜化,職業選擇多樣化的當下,高校更需加快探究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的途徑與方法。就業指導教師應幫助學生弄清楚自身的職業定位,堅定自己的就業方向,思考自己能為企業創造的附加值,避免在擇業過程中出現經常跳槽、好高騖遠等問題。雖然實操能力還是職業能力中的低階能力,但很多學生卻還無法突破這一能力階段,故而絕大多數受訪學生都要求增加實操課程。實操課程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未來工作的基本職責,因為也只有充分了解一份工作,做好這份工作,才能真正喜歡這份工作?;谛F蠛献鞯亩ㄖ苹瞬排囵B模式是地方本科院校商務英語專業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徑,符合學校發展應用技術型本科教育、服務地方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辦學定位,也有利于商務英語專業朝特色行業或職業方向發展。在定制化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應是最大的受益者,他們能更深層次地了解自己的專業,明確自己的就業方向和職業規劃,在校期間就能掌握必要的崗位實踐技能,積累工作經驗,并開發創新思維,在企業的協助下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學校要在提高合作企業的質量和學生就業穩定性的基礎上,優化培養方案,改進課程體系,同時注意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細節,避免因為溝通不暢、課程內容和時間安排不合理、合作企業條件太差等原因影響定制化人才培養的過程和效果。尤其是不要忽視學生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密切關注學生的反饋。我們相信,基于校企合作的定制化人才培養模式在得到不斷完善后,必定會辦出特色,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復合型、應用型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郭建如,劉彥林.地方本科院校組織轉型對校企合作影響的實證分析[J].江蘇高教,2020(11):26-34.

        [2]張蔚磊.新文科背景下的商務外語人才培養策略分析[J].外國語文,2021(2):12-18.

        [3]董月琳.應用技術型大學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研究——基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背景[J].廣西社會科學,2016(6):58-61.

        [4]汪克夷,馮桂平.動態競爭中的競爭速度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4(6):114-117.

        第9篇:思政課指導意見范文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培養 產教融合 地方本科高校

        推動學科專業戰略性調整,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當前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面臨的重要課題。“在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與建設應用型大學的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更應主動適應轉型發展,探索更有效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路徑,提高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質量,從而不斷推動我國應用型本科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

        一、理清思路,明確為地方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辦學定位

        (一)向應用型高校轉型,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基礎

        欽州學院地處北部灣頂端的欽州市,其前身為始建于1973年的欽州地區師范學校。1977年設置大專班,1982年更名為欽州地區教師進修學院,1991年改建為欽州師范高等??茖W校,2006年升格為欽州學院。2007年,在廣西高校中率先開設涉海專業,填補了廣西有海洋而無海洋學科的歷史空白。2011年,自治區政府同意在欽州學院基礎上籌建北部灣大學,被列為自治區重點推進項目。2013年成為教育部首批應用技術大學聯盟理事高校,2014年成為廣西新建本科院校整體轉型發展試點單位。

        欽州學院作為廣西的一所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自2006年專升本以后,明確確立了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辦學宗旨,對接產業發展,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堅定地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之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走出了一條具有自己特色的路子。

        目前,欽州學院也是廣西沿海1595公里大陸海岸線上唯一一所公立本科院校,廣西唯一一所獲得國家高級海船員培養培訓資質和國家一級漁業船員培訓資質的高校及自治區政府重點建設高校。

        學校濱海校區占地2070畝。設有海洋學院、海運學院、機械與船舶海洋工程學院等18個教學單位。面向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招生。有本科專業45個,有全日制在校生約1.3萬人。現有教職工1020人,其中專任教師730人,高級職稱人員250人、博士學位人員70人、碩士學位人員480人。有自治區特聘專家2人,外聘院士2人。有欽州市人才小高地4個,廣西高校高水平創新團隊1個,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重大人才項目2個, 廣西高校思政課教師研修基地1個,廣西專家服務基地依托單位1個,廣西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單位1個。

        學?,F有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3個,廣西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廣西高校重點實驗室6個、廣西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創新平臺1個、欽州市重點實驗室7個、省級重點學科7個、廣西高校優勢特色重點學科2個、優勢特色專業5個、特色優勢專業群3個、碩士專業學位建設點3個,有廣西院士工作站1個(海洋類)、省級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1個、廣西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創新平臺2個、國家級科技特派員創業培訓基地1個。

        近年來,學校專業建設成果顯著,輪機工程專業被確定為教育部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欽州學院――廣西嘉華鈦業有限公司理科實踐教育基地被確定為教育部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輪機工程、物流管理、藝術設計、化學工程與工藝等4個本科專業被確定為省級特色專業及課程一體化建設項目;航海技術、輪機工程、水產養殖學、食品科學與工程、海洋科學等5個本科專業被確定為省級優勢特色專業;石油化工專業群、機械與船舶海洋工程專業群、經濟管理專業群等3個專業群被確定為省級優勢特色專業群;海洋科學專業被確定為省級緊缺人才專業;獲得8項自治區教學成果獎,其中“服務廣西海洋經濟發展的涉海學科專業群建構的研究與實踐”獲得自治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當前,學校緊緊抓住廣西加快實施“雙核”驅動戰略、構建國際大通道、打造戰略新支點、形成“一帶一路”有機銜接重要門戶的重大機遇,積極推動學校轉型發展,努力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二)統一認識,堅定轉型方向,明確辦學定位

        地方高校辦學是否成功的顯著標志,是看它是否真正融入社會并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2―2020)》中明確提出:“高校要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全方位開展服務?!钡胤礁咝獪蚀_把握時展要求和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明確自身使命,發揮獨特優勢,積極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為統一認識,理清辦學思路,找準辦學定位,欽州學院不斷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咨詢和討論:

        一是多次組織處級干部和骨干教師深入廣西沿海三市有關行業協會組織、重大產業以及相關企事業單位進行廣泛調研,從產業、行業發展和用人單位需求兩個維度,對學科專業的社會需求適應度進行分析,理清辦學思路;

        二是邀請領導、專家到校指導,明確改革方向。學校先后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德文、原中山大學校長黃達人、合肥學院書記蔡敬民等專家到校指導,為學校發展問診把脈,明確學校改革和發展的方向;

        三是組織骨干教師和各級干部到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合肥學院、東莞理工學院等兄弟學院考察調研,學習和借鑒其他高校的成功經驗;

        四是學校先后組織了“欽州學院提升服務北部灣經濟區能力論壇”、“應用型人才培養大討論”、“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討論”、“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加快學校轉型發展”等大討論。

        通過深入調研和反復討論,統一和強化了師生員工對學校辦學定位的認識。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學校編制了《欽州學院發展定位規劃(2014―2020)》,進一步明確了學校發展的指導思想與原則、發展定位與目標。確定了立足北部灣,服務廣西,面向全國,輻射東南亞的辦學定位。著力打造“地方性、海洋性、國際性”辦學特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二、產教融合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探索與成效

        (一)建立融和共贏的校地校企合作關系

        1.建立了良好的校地關系。地方高校能否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順利實現轉型發展,關鍵在于能否立足地方,構建與地方政府融合共贏的新型關系。學校在多年的教育事業發展中,得到了欽州市、北海市、防城港市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建立了良好的融和共贏的校地關系,為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機制的建立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2.廣泛吸納行業、企業全方位參與學校管理、人才培養、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和實驗實訓平臺建設。2012年以來,先后成立了校外教學指導委員會,指導各本科專業成立有行業企業專家參與的專業指導委員會。建立起校外教學委員會、專業群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各專業指導委員會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各級教學指導委員會的作用,提高了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適應度,有效保證了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

        (二)調整和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增強服務區域發展的能力

        學校緊緊圍繞服務地方主導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成長性產業的辦學宗旨,堅持“突出應用、集群發展、培育特色、提高質量”的原則,不斷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增強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1.調整和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根據《欽州學院“十二五”學科專業發展規劃》、《欽州學院發展定位規劃(2014―2020)》,結合國家重大戰略和廣西北部灣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等文件的要求,對全校本科專業進行整理。2012年增設3個專業,2013年增設新聞學、車輛工程、財務管理3個本科專業,2014年增設物聯網工程、地理信息科學工程、城市管理3個本科專業,2015年增設船舶與海洋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能源化學工程等4個本科專業,2016年增設金融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土木工程、生物制藥4個本科專業。學校現設置的本科專業達到45個, 涵蓋工學、管理學、文學、理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農學、藝術學等9個學科門類,其中工科專業達到14個,工程、技術、經管理類專業達到23個,占全部本科專業的48.7%。學科專業對接產業和產業鏈、創新鏈更加緊密,布局更趨合理。

        2.構建特色和優勢鮮明的專業集群。制定了《欽州學院轉型發展工程總體實際方案》、《欽州學院學科專業集群設置方案》、《欽州學院學科專業群立項建設項目資助辦法》、《欽州學院學科專業群建設評估標準》等文件。按照學科專業群對接產業和產業鏈的要求,確定建設十二個專業集群。其中重點建設海洋科學與漁業類、機械與船舶海洋工程類、航海類、石油與化工類、經濟與管理類等5個應用性、海洋性特色鮮明的優勢特色專業群,重點建設海洋科學、水產養殖學、船舶與海洋工程、輪機工程、航海技術、化學工程與工藝、油氣儲運工程、物流管理(港口物流)、電子信息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等10個優勢特色專業,明確了專業群的建設目標、任務和評估標準,初步建立了與地方產業和產業鏈對接的學科專業體系,學科專業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理念得到進一步鞏固,服務能力進一步加強。

        3.調整教學機構及專業設置。為深入貫徹教育部《關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全面落實自治區政府教育發展大會精神和2015年初自治區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會議精神,加快學科專業集群建設,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服務支撐國家戰略和北部灣經濟區發展的能力。

        針對隨著國家及北部灣經濟區新的發展對航海技術、輪機工程、石油、化工、造船、港口經濟、海洋經濟、海洋開發等人才需求大幅度增加的新情況,以及我校專業設置集中度不夠、辦學基礎薄弱、辦學資源分散等問題,2015年4月,在歷時近一年的廣泛征詢校內外專家意見后,經過校長辦公會專題研究,學術委員會、教代會執委會審議等民主程序制定了《欽州學院教學機構設置及專業調整方案》。遵循服務需求、產教融合、資源共享等原則,對學校教學機構及專業設置進行了調整。增設了機械與船舶海洋工程學院、食品工程學院、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建筑工程學院,重組設立了人文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陶瓷與設計學院、石油與化工學院、理學院等。通過這次教學機構和專業設置調整,增強了學校與地方企業行業的融合度,提高了學校專業人才培養與地方企業、行業的匹配度。

        (三)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

        1.按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修訂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地方本科高校轉型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培養能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p>

        近年來,學校以能力培養為導向,認真修訂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做好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優化專業人才培養過程。2013年,啟動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調研和修訂工作。在對地方產業、行業和用人單位全面調研和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學校以能力培養為導向,按照“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專業培養目標專業培養規格課程體系”的邏輯路徑,對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全面修訂,并于2014年7月頒布實施。2014版人才培養方案明確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根據真實生產、服務的技術和流程,以能力為本位,構建課程體系,開展模塊化課程改革;加強了實踐環節,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增設了專業認知、假期調研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的學分,實踐教學環節的學分比例理工類專業達到35%以上,人文社科類專業達到30%以上;加大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力度,支持基于生產與服務實際應用的課程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材編寫等方面的改革;按照專業認證基本要求,推進專業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適應度,有效保證了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

        2.加強應用型課程體系改革,推進模塊化課程改革。“按照應用型本科培養定位,課程體系需要做相應的調整,整合理論課程,強化實踐訓練,構建以行業需求為導向的模塊課程。”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在課程體系建設上積極推進以工學交替、產教結合為主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在工程、技術、經管類專業進行以提高職業崗位需要的技術與技能為目標的模塊化課程改革試點,確定了油氣儲運工程等16個本科專業為第一批模塊化教學改革試點專業,學校給予立項建設,建設周期為三年(2014年6月―2017年6月),在建設期內給予經費資助。制定了《模塊化課程改革實施方案》,分批組織到合肥學院考察學習,提高模塊化課程改革的實效,扎實推進模塊化課程體系改革與建設工作。

        3.構建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實踐教學體系。“產學合作作為一種人才培養方式,已經為國際所認可并實施”。以實現產學融通、學用互動的產學研一體化實踐教學平臺建設為目標,加強與行業企業的聯系,整合校內外資源,構建能支撐專業綜合改革和模塊化課程改革的實踐教學體系。

        引入欽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投資3000多萬元,共建“欽州市食品檢驗檢疫中心”嵌入式實驗室;與欽州港口集團有限公司、香港美麗華集團、欽州嘉華鈦業有限公司、廣州花都全球自動變速箱公司等企業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合作;與國家海洋局、欽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欽州市技術監督局、欽州力順機械有限公司等共建學科專業課程平臺、實驗室;與企業、行業合作共建了校內外實驗教學和實習實訓基地100多個;加強校地校企戰略合作聯盟建設,建設校企聯動的產業技術積累創新聯合體,按照每個專業群和每個本科專業都有明確的行業、產業合作伙伴的要求,扎實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工作,提升專業群服務行業和產業鏈的能力。

        三、產教融合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典型案例

        (一)校企共建航海類專業

        積極爭取廣西海事局、欽州市海事局的支持和指導,按照國際公約、國家法規、航運行業的要求和船員職業標準,開展專業建設和船員教育與培訓,共同推進我校航海類專業走向產教融合。學校先后投資3000萬元,建立了輪機模擬器實驗室、船舶操縱模擬器實驗室、電子海圖顯示系統實驗室等仿真實驗室和水上訓練中心實訓基地。學校先后從國內知名航運公司引進持有船長、輪機長等適任證書的船員28名來校任教,并建立了教師定期上船制度,建設了一支“雙師型”教師占我校海運學院教師總數75%以上的師資隊伍。學校建立了基于ISO9000族標準的船員教育和培訓質量管理體系,并持續有效運行。

        學校現已獲得海船船員教育和培訓、海洋一級漁業船員培訓資質,獲準開展的海船船員教育和培訓項目共22個。2013年,輪機工程專業獲批為教育部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立項項目。學校與欽州港口集團、桂欽船務有限公司、防城港瑞達海運有限公司等12家公司合作,聯合培養航海類專業人才。2013年以來共為廣西培訓社會船員共4363人次。如表1。

        (二)校企共建藝術設計專業(坭興陶設計)

        坭興陶與紫砂陶、建水陶、榮昌陶同為中國四大名陶,為欽州所獨有。為振興坭興陶產業,學校通過欽州市工信委、科技局的牽線搭橋和大力支持,與欽州市一批坭興陶生產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共建“坭興陶工藝與創意文化”協同創新基地,共同研發坭興陶產品和建設“產品設計(坭興陶設計方向)”專業品牌,實現產教融合,取得顯著效果。在“產品設計(坭興陶設計方向)”專業建設上,引進企業智力資源充實“雙師型”教師隊伍、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開展課程和教材資源開發、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取得顯著效果。

        藝術設計專業(坭興陶設計)先后被批為廣西特色專業及課程一體化建設項目,獲得省級精品課程兩門,《欽州坭興陶設計》獲得省級重點教材立項,與欽州坭興陶藝協會共建欽州市坭興陶人才小高地,師生共申請坭興陶外觀造型設計專利有29項,出版專著和教材13部,陶藝作品分別獲國家級金獎6項、銀獎4項、省級獎20多項。2011屆學生廖提章的坭興陶作品《印象?壯鄉》在第十二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上獲得“天工藝苑?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該作品于2012年3月18日被欽州市政府選定為國禮品,由時任總理送給來欽訪問的馬來西亞總理吉布提。

        四、深化產教融合,形成應用型人才培養合力的思考

        (一)充分發揮政府、學校、社會的作用,形成三方合力

        1.政府要出臺政策,加強引導。政府在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過程中居于主導地位,主要職責包括分類管理、轉型指導等,要通過權力下放、政策優惠、財政扶持等大力推進產教融合,但在我們產教融合的實踐中,當前覺最為急需的是政府盡快出臺系列引導、管理促進產教融合的具體措施。

        2.學校要轉變觀念,主動轉型。轉型發展是學校發展的內在要求,主要涉及 發展定位、治理結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專業群建設、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建設、教法改革、評價方法等方面內容,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如何合理定位,辦出特色,敢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主動與企業、行業對接,深化產業融合,形成長效機制。

        3.行業企業要積極參與,合作發展。社會與高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行業企業與高校密切互動,要獲得高技能的勞動力和提高現有勞動者的素質,必須把參與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作為自身發展的基礎工作,積極參與和融入地方本科高校的轉型發展中,從學校獲得可持續發展的人才資源和技術力量,與學校形成合作雙贏的發展格局。

        (二)圍繞轉型發展定位,形成校內合力

        學校多年來深化產教融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探索與實踐表明,學校、二層單位、教師必須明確各自的職責任務,充分發揮各自的能動作用,形成校內合力,才能最終實現轉型發展、深化產教融合、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總體目標。

        1.學校層面要強化主導作用。學校要做好頂層設計;完善體制機制;完善學校章程和學校發展總體實施方案;密切與地方政府的關系,爭取優惠政策與資金支持;從有利于深化產教融合、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角度出發,加大改革力度,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調性。

        2.二級學院要發揮主體作用。學校轉型發展的重點、難點和落腳點在于產教融合,而產教融合要靠二級學院來組織實施。因此,二級學院必須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大膽改革,大膽創新,大力推進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三對接”。

        3.職能教輔部門要突出服務作用。根據學校轉型發展需要,職能部門和教輔單位要完善有利于深化產教融合的各種規章制度;要提高服務意識與服務水平,切實幫助二級學院解決辦學條件、師資隊伍建設、專業和課程建設、教學與科研、教職工工作與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難題。

        4.教師要發揮改革創新的能動作用。教師是學校產教融合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人才培養目標的落實及人才培養規格的實現,都必須通過教師和課程來完成。在深化產教融合過程中,教師面臨著繁重的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任務。因此,教師必須具有應用型本科教育新觀念,充分發揮改革創新精神,按照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扎實開展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 徐國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探析[J],教育評論,2015(5):18- 20.

        [2] 吳旭君,以職業崗位能力為導向 創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14(5):P34- 35,45.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香港三级日本三级三级中文字 | 日韩动漫在线一区二区观看中文字幕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体验区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密桃 | 天天拍夜夜添久久精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