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綜合減災應急預案范文

        綜合減災應急預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綜合減災應急預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綜合減災應急預案

        第1篇:綜合減災應急預案范文

        一、健全機構,強化組織領導。在防震減災工作中,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真正將此項工作擺在重要位置來抓緊抓實。調整充實了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由鄉長蘭威任組長,分管領導李景任副組長,國土、黨政辦等相關人員為成員,明確職責,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和部署防震減災工作。為增強我鄉防震減災工作戰斗力,降低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損失,我鄉完善了搶險應急預案,建立了應急搶險隊伍,補充了必要的應急搶險設備。

        二、強化宣傳,增強防震意識。我鄉4個村都建立了防震減災宣傳專欄,我們充分利用標語、宣傳欄、宣傳單等形式,加強地震科普知識普及的力度、廣度和深度,加強地震知識和自救互救能力教育及防災避險知識宣傳,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提高人民群眾的防災和自救意識。全鄉印發防震避險宣傳資料1000余份,并及時上報防震減災工作、應急避險演練、地質災害巡查等信息。

        三、深入排查,消除安全隱患。牢固樹立“寧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防震理念,組織國土、民政等部門對全鄉3個村的7處地質災害點情況進行了全面排查。已向地質災害隱患地帶群眾發放了防災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并落實了專人負責24小時監測,一有險情立即上報。

        四、完善制度,加強應急預案體系XX。制定了《XX鄉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和《XX鄉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進一步熟悉掌握啟動應急預案的方法、步驟,明確在應急行動中的職責,達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效果。加強抗震救災指揮體系XX,及時充實抗震減災應急隊伍及應急小分隊成員,確保預案啟動及時、運轉順利。嚴格值班制度,在汛期及歷年自然災害發生頻繁時期,要求各村嚴格實行值班制度,保證手機24小時開機,及時上報各種突發性自然災害。

        五、做好地震宏觀觀測及輿情信息的上報工作。各災情速報員做好信息的收集整工作,發現異常情況及時上報,確保信息暢通,完善了“三網三員”管理信息,健全了“三網三員”群測群防陣地、隊伍和制度XX。

        第2篇:綜合減災應急預案范文

        關鍵詞:應急綜合減災;城市災害;公共安全;

        中圖分類號:F21 文獻標識碼:A

        近幾年來,城市設施如雨后春筍般密集地林立在各大、中型城市土地上。但相關的安全措施缺卻沒有配套到位,導致各界救援力量在災難發生時手足無措。如震驚國內的“上海靜安區高層大樓火災”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城市因其建設的復雜性,可以說城市災害幾乎涵蓋所有的災害險情,充滿了復雜的規律性。那么城市應急綜合減災工作,如何跟隨城市發展建設與時俱進、深化完善?下面筆者談談自己的分析觀點:

        一、我國城市災害的災情分析

        根據國家建設部在上世紀90年代公布的《城市建筑綜合防災技術政策綱要》內容,認定火災、水災、氣象災害、地震災害為城市的主要災害源。但在2003年蔓延全國的“SAS“病毒,與2013、2014年不斷發生的事件,再次更新了人們對現代城市災害的認識。令人痛心慘劇提醒我們,現代城市的災害不單局限于自然天災、人為事故,更涉及病毒傳播、恐怖襲擊、及新生災源。而我國各個城市因其地理環境、人文環境導致其各有不同的特點,如:北京災源為極端氣象災害,天津主要災源為臺風、風暴潮,重慶為地震災害,南疆為襲擊等。

        二、城市綜合減災管理改良方略:

        城市綜合減災管理作為政府推廣的一個公共產品,就需要建立與之完備的推廣渠道與社會網絡,在推進該公共產品不斷發展進步的同時,也要加快城市減災產業化的步伐。筆者現針對城市綜合減災應急體系,提出管理改良方略如下:

        (一)制定完備的應急預案

        從近幾年我國各地頻發的重大城市災害中可以看出,災情具有極大的破壞性、范圍性、其蔓延與擴散的速度遠遠超過了人們常識性范疇。我們要將減災管理的重點放在災難的預防階段,并將過去某種災害相關管理部門的預防,提高到整個城市的預防層面。制定預案時,必須結合以下問題:①制定預案時要避免應急,預案各個模塊之間的孤立與重復,并應結合本城市的特點,考慮到抗災救災的時效性。 ②在預案的擬定設計中,要包含有預測預警系統,對救災指揮機構各級的職權、職責、協調方式方案,進行緊密銜接配置。③制訂一整套的城市綜合災情應急預案后,還應根據本城市所處的自然環境、地域環境、人文環境進行風險評估。結合預案之外的范圍考慮其他可能發生的災難險情,擴展制訂應急預案。并將風險評估內可能發生的險情,明確相應的負責部門,增加城市對災情的應急功能。

        (二)完善減災體制建設

        綜合減災體制建設的危機管理模式核心是全面整合的模式,在原則上主要有三點:危機全局的管理、危機全過程的管理、危機管理的整合。考慮到以上三點原則,筆者建議我國各城市在日常管理中要盡快將危機管理組織體系與相關責任各機構,進行分工、協調、整合。從國務院、到省市級、再到基層單位,無論規格級別如何,都要有一整套綜合減災管理戰略。此減災戰略的完整機制包括:減災管理、政策、規劃;各種災害隱患的風險評估;應對突發災害的預警、通信、組織、策略、協調;在日常時期的預防、安全教育、抗災演習與培訓;并且我們考慮到城市災情的多樣性與特殊性,應明確不同政府機構的特定只能及統一領導、分工協調的危機管理體制的整合。

        (三)完善減災機制建設

        綜合減去災機制建設核心,就是優化管理系統的各個模塊,做到統一全局,兼顧細節的協調性運作模式。例如:在機制建設中將城市綜合減災管理融入到城市日常管理模塊中去,災難管理融入到行政管理中去等。但也應做好減災管理與專業災害管理的協調工作,不可以建立機制為名,人為地擴招崗位。我們可以將工礦企業的安全人員進行災害管理培訓,當災情發生時,該企業的安全保障人員即可成為綜合減災機制的應急處理人員,不但了解當地工礦企業情況,還具有相當專業的災情應對技能。當然,我們應根據每個城市不同的實際情況去,完善機制建設,本著“統一高效,靈敏便捷”的原則;”平戰結合,以平備戰“的原則;“資源整合,逐步提升的”的原則,進行實地調研設計。

        (四)完善綜合減災法制建設

        城市災害的相關法律系統主要解決以下問題:對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制定預案、落實預案的監管、對相關部門動員調配資源、物資的支持、在災害中以法律保障公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維持災害中的管理秩序并保障正常生活恢復。由此可見,完善的公共應急法律是城市綜合減災系統最根本的基礎。筆者認為,各項應急減災法律之間應是互相配合的關系,各級政府職能部門應通過提案不斷完善各項救災法律,如《緊急狀態法》、《救災法》、《城市防災法》,然后通過處理對應險情的實際經驗總結,通過提案的方式協同國家立法部門不斷理順各個單一災難種類的法律體系。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城市綜合減災管理無論從應急預案、體制建設、機制建設、法制建設上都應與時俱進地不斷改良、擴充、完善,才能使公共安全職能緊隨時展與經濟建設的步伐,從而為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建穩定、安全、和諧的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第3篇:綜合減災應急預案范文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和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充分利用各種減災救災資源,綜合運用行政、法律、科技、市場等多種手段,建立健全綜合減災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著力強化災害監測預警、防災備災、災害救助、恢復重建等能力建設,扎實推進減災工作由減輕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損失與降低災害風險并重轉變,全面提高綜合減災能力和風險管理水平,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目標任務

        2013年全縣救災工作要力爭實現“兩下降、三提高、五確保”目標,即在未發生巨災的前提下,力爭全年實現因災死亡人數、直接經濟損失占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較常年明顯下降,提高公眾防災減災意識、提高災害綜合防御能力、提高搶險救災應急處置水平,確保受災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住所、有干凈水喝、有病能得到及時治療。

        三、工作重點

        (一)切實安排好冬春救助工作。各地要高度重視冬春困難群眾生活安排工作,認真組織落實。一是要對冬令救助工作進行自查。認真開展“回頭看”,檢查冬令救助資金是否全部下撥,救助對象是否準確,救助臺帳是否建立,救助資金發放程序和手續是否完善,發現問題要立即整改,違反政策的要堅決糾正。二是要認真做好春荒救助工作。要摸清底數,精心制定救助方案;統籌安排,實行分類救助,確保災民每人每天1斤口糧,保證接上夏糧。三是要嚴格執行救助政策。冬春救助資金主要用于災區群眾口糧、衣被等救助,不得挪作他用,切實做到專款專用、重點使用。

        (二)認真做好新災應對工作。一是要加強災情會商。要與氣象、水利、國土、農業等部門進行災情會商,對本地重大自然災害發生趨勢作出預測,為做好救災減災準備提供依據。二是要修訂完善應急預案。汛期之前,完成縣、鄉(鎮、場、企業集團)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預案的修訂編制,使預案內容更科學、更完善。三是要加強救災物資儲備。根據本地實際需求,會商有關部門利用實物存儲、協議儲備等多種方式,形成規模適當、供應充足的救災物資儲備能力。四是要加強災情信息管理。認真落實《民政部自然災害統計制度》,保證災情信息報送渠道和救災通訊網絡暢通,確保災害信息上報及時、準確。五是要加強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確保每個鄉鎮和每個村(居)委會至少要有一名災害信息員。各地要根據《災害信息員國家職業標準》,通過多種方式對災害信息員進行業務培訓;同時,積極爭取政府的支持,安排一定的通訊補助。六是要全力做好災害應急救助工作。一旦災害發生,要迅速啟動救災應急響應,進入應急狀態,實行24小時救災值班,及時收集、上報災情,派工作組到災區查災核災,組織轉移安置受災群眾。

        (三)繼續推進農村困難戶危房改造工作。今年,省廳將繼續對農村困難戶危房改造予以補助,各地要再添措施,積極推進今年危房改造工作。一是要爭取領導重視,將危房改造工作納入黨委議事日程。二是要加強與財政、建設、土地等相關部門的協調工作,齊抓共管,形成危房改造整體合力。三是要通過財政補貼、社會捐助、包戶扶持和建房對象自籌等渠道,千方百計籌措建房資金,破解資金籌措難題。

        (四)繼續完善基層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預案制訂任務。根據民政部和省廳的部署,今年要完成鄉鎮和村(居)委會的自然災害應急預案制定工作,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救助應急預案體系。1、成立工作專班,開展業務培訓,加強檢查督辦,確保按時完成任務。2、制定樣本,供鄉鎮和村(居)委會參考;預案文本簡明扼要,便于操作;選擇部分鄉鎮和村進行試點,在試點的基礎上總結經驗,上半年完成試點,下半年全面推開。3、預案制定前要對本地自然災害情況進行分析,制定過程中要做好征求意見、專家咨詢和按程序審批等工作,后要做好實施、修訂、宣傳、培訓、演練等工作;要通過現場演練,檢驗預案質量,及時修訂完善預案內容,不斷提高預案的實用性;鄉鎮和村救災應急預案要報縣民政部門備案。

        (五)開展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創建活動。今年,省廳將制定省級綜合減災示范社區標準,開展創建和表彰活動。一是要加強防災減災宣傳教育。要編印適合社區居民閱讀的防災減災知識手冊、減災科普讀物和掛圖;積極與教育部門聯系,將防災減災知識納入教學內容,并完成規定的課時;在公共場所設置減災知識宣傳欄,在社區和學校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減災宣傳教育活動,努力提高社區居民的減災防災意識。二是要制訂社區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預案。并結合實際,有針對性的開展預案演練,提高社區居民的自救和互救技能。三是要推進災害應急避難場所建設。要綜合利用城鄉社區服務設施、學校、公園、綠地、廣場、體育場、停車場或其他空地,建設災害應急避難場所;要組織專業部門進行質量鑒定,確保應急避難場所的質量安全。四是要探索建設減災志愿者隊伍。要積極與共青團、婦聯和教育部門聯系,建立相對穩定的志愿者隊伍;聯合衛生、消防等部門做好志愿者相關培訓,提高減災志愿者的業務素質和工作水平。

        第4篇:綜合減災應急預案范文

        一、防震減災機構和隊伍建設及經費落實工作

        (一)加強防震減災工作機構和隊伍建設。按照市編辦下發的《關于加強區縣防震減災工作機構的通知》要求,完成地震局掛牌及內設機構設置工作。加強地震工作人員的培訓,進一步提高地震工作管理水平和業務素質。

        (二)加大防震減災工作經費投入。將防震減災工作經費納入縣級財政預算,逐步解決投入不足等制約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關鍵問題。

        二、地震監測預報工作

        (一)做好臺站的運行管理和維護工作。要按照《市前兆臺網運行管理規定》的要求,確保臺站正常運行。要充分利用地震監測資料開展綜合分析研究,不斷提高我縣防震減災整體水平。

        (二)加強監測預報和震情短臨跟蹤工作。按照《市年度震情跟蹤工作方案》的要求,扎實做好地震監測預報工作,對出現的宏、微觀異常要迅速落實,并及時上報。

        (三)繼續堅持月震情會商制度。縣地震主管部門按時參加全市會商,并參考會商結論,將會商意見以書面報縣級各大班子領導。

        (四)繼續推進地震信息節點建設工作。年內完成縣級信息節點和虛擬地震遙測臺網建設工作。

        (五)加強地震監測環境和設施的保護工作。按照有關要求,做好全縣境內地震監測臺站(點)的監測設施和監測環境保護,確保監測環境不受外界干擾。

        (六)加強群測群防管理工作。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縣級地震群測群防“三網一員”隊伍建設,做到人員、任務、管理三落實,充分發揮群測群防在地震短臨預報及其他各項工作中的作用。要重視人員培訓和隊伍管理,不斷提升群測群防工作的基本能力。

        三、震災預防工作

        (一)依法加強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監管。認真落實《省防震減災條例》相關要求,縣地震主管部門要加強與縣發改、建設等相關部門的協調聯系,不斷完善管理措施,扎實做好縣內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備案工作和抗震設防要求監管。健全行政執法責任制,不斷加強地震行政執法工作。充分發揮專業優勢,主動配合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實施,確保新建校舍達到抗震設防要求。

        (二)推進地震安全農居示范工程建設。按照市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意見》(市政發78號)和《關于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的實施意見》(市政發121號)的要求,主動加強與縣發改、建設等相關部門的溝通聯系,結合新農村建設、城中村(棚戶區)改造、移民搬遷等工程,大力推進農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設,以點帶面,逐步提高農村村民住宅和鄉村公共設施抗震設防水平。年內每個鄉鎮至少建成2-3個地震安全工程示范點。

        (三)積極創建地震安全示范社區。借鑒先行試點區的經驗,按照省、市城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區建設指標體系要求,積極探索創新,結合我縣城中村改造項目,大力推進地震安全社區創建工作。

        四、地震應急工作

        (一)修訂完善地震應急預案,加強應急戒備。根據新修訂的《市地震應急預案》(市政辦發173號)文件,完成縣政府地震應急預案和地震工作部門地震應急預案的修訂,并組織有關部門、鄉鎮及社區、居委會、學校、醫院、大型商場、影劇院、體育場館、車站等企事業單位開展地震應急預案的編制和修訂工作。加強預案的備案登記、管理。年內至少組織2次地震應急演練,不斷熟悉預案內容和工作程序,確保應急工作有序開展。

        (二)加強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相關鄉鎮和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積極完善縣城區和余下鎮區應急避難場所基礎設施,切實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落到實處。

        (三)加強地震應急志愿者隊伍建設工作。按照市地震局、市文明辦和團市委聯合下發的《市地震災害救援志愿者隊伍建設實施意見》(市地震發26號),不斷加快我縣地震應急志愿者隊伍建設。

        五、防震減災宣傳工作

        (一)建立防震減災宣傳教育長效機制,加強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教育,增強公民防震減災意識,提高全社會防震減災能力。根據省、市防震減災宣傳要點,制定具體工作方案,在“防災減災日”、“防震減災宣傳活動周”和“科技之春”宣傳月等重要時段,開展集中宣傳教育活動,采取系列電視片、報告會、講座、播放錄音錄像、發放資料等方式,利用電視、網絡、報刊、廣播等平臺,扎實有效地開展系列宣傳活動,進一步提升公眾的自救互救能力。加強縣地震部門門戶網站建設,使門戶網站成為宣傳防震減災知識的重要平臺。

        (二)主動督促、協助、指導社會組織開展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有針對性地開展防震減災知識“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活動。加強與黨校等黨政干部培訓機構的聯系,把防震減災知識教育納入干部培訓計劃,不斷提高領導干部應急指揮決策能力。完善制度,健全機制,加強突發性地震事件新聞宣傳工作,及時準確震情災情信息,加強輿論引導,維護社會穩定。

        (三)按照國家、省、市有關建立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的文件要求,縣教育、科協等有關部門,要積極推進科普示范學校創建活動,年內至少建成2所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

        (四)加快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建設,逐步形成層次分明、協調一致、覆蓋全縣的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網絡。

        六、重點項目實施工作

        縣地震主管部門要配合市地震局,完成“市地震應急指揮技術系統軟件平臺建設”項目的實施,積極配合做好地震應急基礎數據收集工作。

        七、防震減災規劃編制工作

        “十二五”時期是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時期,也是攻堅時期。縣地震主管部門要根據市防震減災“十二五”規劃,盡快完成我縣“十二五”防震減災規劃制定工作,并做好規劃項目的啟動實施。

        第5篇:綜合減災應急預案范文

        ____市位于____省中南部,____平原北部,版圖總面積2622平方公里。轄2個辦事處、20個鎮、1個鄉和____高新園(____經濟開發區)、蔣湖農場、____工業園(以上3個單位為副縣級);白茅湖棉花原種場。全市共有794個村民委員會,63個社區居民委員會,698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69.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62.1萬人,鄉村人口107萬人。我市境北緣與大洪山余脈的低丘相連,西、南面有漢水環繞,依山帶水,呈龍拱虎衛之狀。整個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形成低丘、崗狀平原和河湖平原三種地貌,位于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季風氣候的影響特別顯著。春暖、夏熱、秋涼、冬冷,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境內有大、小河流29條,河道總長600余公里,河網密度為231米/平方公里。其中____源出陜西寧強縣,過鐘祥市入本市,市境流長137.7公里;____河源出京山縣深趕沖,經京山縣、鐘祥市入本市,市境流長109公里;漢北河為人工河,1970年通水,市境流長35公里。有湖泊57個,正常水位時湖水面積35.3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1.4%。全市年平均降水量1101.4毫米,夏季最多,平均為474毫米;冬季最少,平均為98.4毫米。年降水量的水平分布,市東南略多于市西北。

        我市屬于北亞熱帶季風氣候。雖然地勢地貌比較單一,但由于北部大洪山脈對冷空氣的阻擋作用,西南沿江地帶出于____河谷邊緣,東北處皂市河谷南下冷空氣影響,形成了我市氣候的區域分布特點:熱量條件東北部和西南沿江一帶略低,其他地方略高,水資源東南部多,西部和北部少,光資源東高西低。春秋為季風交替季節。春季時冷時熱多陰雨冷害,春夏之交,沒____河谷一帶易發生風雹等強對流災害天氣。秋季年際的差異大,大多數年份秋熱氣爽。但有的年份陰雨綿綿,出現“秋寒”。夏季,我市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影響,盛行偏南風,悶熱多雨,七月為最熱月份,平均氣溫大多在27~30℃之間。六到八月降水量占全年的39%,形成雨與熱同季節。梅雨期多暴雨,易形成洪澇災害。出梅后,常有伏旱或伏秋連旱。

        面臨災害頻發、災情嚴重、防災減災任務日益加重的形勢,我市不斷強化減災救災公共管理功能和社會服務職能,全市減災救災工作發展勢頭良好。

        1、加強領導,建立健全工作機制

        一是成立了自然災害救助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工作職責,細化了工作任務、目標和進度。各鄉鎮均形成了相應的工作機構。二是建立健全了災害預警和信息機制。氣象部門重點加強對暴雨等災害性天氣的精細化預報和雷電、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每逢災害來臨前,在電視臺、市政府網站災害預警信息,確保第一時間及時向公眾預警信息。三是建立健全防災減災教育長效機制。開展了“防災減災日”系列宣傳教育活動;推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進家庭;全力開展災害風險隱患排查治理;積極組織開展防災減災演練。四是推進減災救災精細化管理機制。制定出臺《____市救災資金精細化管理實施辦法》,學習推廣京山經驗,開展試點,全面推進全市減災救災精細化管理。

        2、加大投入,不斷加強救災工作能力

        在上級的大力支持下,我市進一步加強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系統基礎設施建設。一是災害性天氣監測預報系統。氣象部門充分運用新一代天氣雷達、衛星云圖等現代化設施,建立多級災害性天氣自動報警機制,開發短時災害性天氣預警系統,實現對災害性天氣可能影響的區域,提前2-3個小時預報預警到鄉村,甚至到自然村。二是洪水預警系統。初步實現每個鄉鎮至少有一個雨量站點,重要河段都有水位監測站點。水文部門建立了水文自動測報和江河預警系統,準確預報雨水情,為抗洪搶險提供適時決策依據。三是預警信息快速廣泛傳播系統。在市氣象局、市防汛辦分別建立預警信息發送平臺,實現在第一時間將預警信息、防范重點等,以手機短信形式發送到各級防汛指揮部成員和防汛責任人。近年來,我市通過逐步加大投入,在物資保障、技術支持上有效提高了應急保障能力。

        3、完善體系,不斷增強災害救助快速反應能力

        一是建立健全了各類應急預案體系。各級各部門認真研究,科學制定應急預案體系,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先后制定了《____市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____市氣象災害應急預案》、《____市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等,并以市政府文件下發各鄉鎮及有關單位,各鄉鎮也相應完善修定了鄉鎮預案,并建立了村級應急預案,形成了網絡,對災害應急從機制上作了保證。同時為確保預案的可行性,積極推進預案建設和演練,組織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社會組織、社區家庭等開展應急演練,增強干部群眾對預案的掌握和運用能力。二是建立健全了救災防災隊伍。全市組建了951 人的災害信息員隊伍,其中鄉鎮級54人,村級災害信息員794人,社區63人。對上崗的信息員并進行了業務培訓,提高了業務技能,同時增加了防災減災常識宣傳員,為普及防災減災常識提供了人力資源。三是建立贈災捐贈機制。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光榮傳統,動員社會力量參加抗災救災活動;建立對口幫扶機制,動員行政企事業單位對口幫扶災區開展災后重建工作,提高災害救助能力。四是建立健全自然災害調查評估體系。結合省民政廳制定出臺的《____省民政系統災情核查工作規則》,我市制訂災情核查工作規則,充分整合民政、交通、

        水利、農業、通訊、電力等各職能部門力量,分類開展災情核查,通過匯商,科學評估自然災害損失,為政府災后重建提供決策依據,提高災后重建參謀決策能力。一是救災資金總量與實際需求缺口較大。近年來,我市災害頻發,受災地區抗災能力較差,因災致貧現象較為突出,常年需救助的人數多,每年需救濟人口數和救濟款數量大,上級撥款與實際需求之間有較大缺口,上級實際下撥救濟資金數量與我市實際需救濟存在較大缺口,資金困難矛盾十分突出。救濟資金不足,影響和制約受災困難群眾生活安排工作。

        二是社區和農村減災基礎薄弱。我市是鄂中人口大市,也是勞務資源輸出大市,常年外出經營、務工人口超過30萬,村中青壯勞動力外流導致農村減災救災缺乏基礎性群眾力量;社區和農村減災知識的宣傳教育相對滯后,公眾對減災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防患意識淺薄,存在僥幸心理,缺乏防災知識及自救、互救技能;農村地區的防災減災基礎建設較為脆弱。

        三是鄉鎮信息員隊伍建設需加強。部分鄉、村災害信息員隊伍多數頻繁換動,特別是村級災害信息員主要由支(村)“兩委”班子成員兼任,因村級事務繁雜,時間、精力有限,導致災害信息員隊伍無法保持相對穩定。部分鄉鎮信息工作員忙于具體工作,學習培訓的機會相對較少,無法勝任災害救助工作。

        四是減災救災信息化手段相對滯后。氣象信息預報、水情(警)預報、災害信息應用平臺、冰雹防治等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災害預警、信息報送、應急響應和應急救助的時效性有待提高。

        五是救災資金分擔機制不健全,應急保障措施還不力。一旦發生大的自然災害,短時間內難以籌備到足夠的應急救助物資,除了移動電話、固定電話外,缺乏其他通信系統,一旦遭遇破壞性較大的自然災害,無法保障應急指揮通訊暢通。應急隊伍裝備配備不足,面對災難往往無法開展有效的搶險救援工作。鄉鎮減災救災工作人員缺乏必要的救災工作經費,難以調動其工作積極性、主動性,減災救災精細化管理工作有一定難度。

        一是增強災害管理的協調機制,推動災害管理體制的完善。在綜合減災的日常工作當中,與單災種管理機構合作得如何,直接關系到綜合減災工作的成效。因此,要按照政府負責,部門指導協調,各方聯合行動的要求,打破部門分割的界限,建立和完善多層次、多方位的聯防工作機制,加強黨政機關部門之間、政府部門之間、政府各層級之間、政府與社會之間、各轄區之間的合作,建立和完善民政、氣象、國土資源、水利、農業、林業、地震等有關災害主管部門之間災害信息的溝通、會商、通報制度,實現資源整合與共享,密切配合,協同應對,逐步形成“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分工協作、社會共同參與”的綜合減災工作聯動機制。

        二是加大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力度。深入社區、農村等基層單位和災害易發地區,廣泛普及防災減災法律法規和基本知識教育,重點普及各類災害基本知識和防災避險、自救互救等基本技能,提高災害防御能力。以“防災減災日”宣傳教育活動為契機,結合各自實際,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活動,組織應急演練,著力提高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建立防災減災宣傳教育長效機制,大力宣傳開展防災減災活動的重要意義,面向城鄉社區,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防災減災宣傳工作,努力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和參與防災減災工作的良好局面;切實加強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能培訓。

        三是建立科技支撐體系,提高減災救災科技水平。現代科技手段與先進救災裝備是提升綜合減災能力的關鍵,美國和日本均極為重視先進科技裝備在減災領域的應用。借鑒美日經驗,結合本地實際,在現有的各災種的監測、預警預報系統和各種災害信息傳輸通道的基礎上,盡快開展災害信息自動化管理中心的開發建設和系統集成建設,確保自然災害信息得到快速收集、分析處理、損失評估,增強救災應急反應能力。同時依托移動、電信等通訊部門組建災害信息平臺,由災害信息管理中心統一到各鄉鎮書記、鄉長、鄉鎮災害信息員、村級災害信息員的手機上,及時做好應急反應。

        第6篇:綜合減災應急預案范文

        為切實提高我市氣象災害防御能力,做好氣象災害應對工作,根據《氣象災害防御條例》(國務院第570號令)精神,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提高監測預警能力

        (一)加快氣象災害綜合監測和預報系統建設。建立完善雷達、衛星、自動氣象站等天氣觀測網和雷電、大霧、交通、土壤墑情等專業氣象觀測網,建成可提高天氣監測能力和氣候變化監測水平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

        (二)加強氣象數據計算能力和移動氣象應急系統建設。建成可提高預報預測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的氣象預報預測系統,形成縣、鎮二級網格化、分災種的氣象災害預報體系。

        (三)加快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系統建設。一是完善部門聯動機制。廣播、電視、報紙、通訊等社會公共媒體要安排專門時段、版面及時向社會播發或者刊登氣象部門提供的適時災害性天氣警報、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并根據氣象部門的要求及時增播、插播或者刊登。二是加強農村應急預警信息傳播,各鎮(街)要充分利用現有農村廣播系統(大喇叭等)建立鎮和村級信息系統,實現農村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全覆蓋。三是建立社區、交通、教育等敏感行業(單位)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體系,車站、學校、旅游景點等人員密集公共場所主管部門要建立災害天氣預警信息渠道,及時向公眾傳遞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四是建立完善相關部門間的信息通報制度。

        二、增強應急防范能力

        (一)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和響應機制。根據《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要求,進一步制訂和完善干旱、冰雹、大風、大霧等氣象災害專項應急預案,建立健全“政府統一組織、部門聯動協作、社會共同響應”的氣象災害應急響應機制。加強預案動態管理,定期開展預案演練。

        (二)積極推進氣象災害應急認證工作。氣象災害應急準備工作認證,是對鎮(街)、單位、企業等氣象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和組織體系進行評定,促進氣象災害應急準備工作的落實,提高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接收、分發、應用能力和氣象災害的監測、報告、應對能力,從而確保重大氣象災害發生時能夠有效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各鎮(街)及重點防御單位應當申報氣象災害應急準備工作認證,市政府每年對氣象災害應急準備工作認證情況進行通報,并對在氣象災害防御工作中發揮突出成效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給予表彰。

        (三)切實加強雷電災害防御工作。一是完善防雷減災管理工作體系。加強防雷設施建設,嚴格落實防雷裝置定期檢測、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制度。開展重點工程、危化物品生產儲存場所及人員密集公共場所等建設項目的雷擊風險評估工作。建筑物防雷裝置施工圖設計文件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防雷技術規范和標準,并經氣象主管機構審核;未經審核或者審核不合格的,不得交付施工。雷電災害防護裝置竣工后,應當經氣象主管機構驗收;未經驗收或者驗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省氣象災害防御條例》第二十條)。二是強化農村防雷減災工作,建立完善農民建房防雷技術規范,開展雷擊區域防雷工程示范工作。

        (四)提高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水平。充分發揮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在抗災減災、緩解高溫少雨、水資源短缺和生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完善人工影響天氣火箭作業體系建設,加大作業點基礎設施規范化標準建設的投入,加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裝備和隊伍建設,完善作業規范和操作規程,不斷提高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和安全水平。

        三、建立健全防御保障體系

        (一)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御組織體系。一是各鎮(街)及有關單位要高度重視加強氣象信息員隊伍管理和信息服務站工作,充分發揮其職能,確保能夠及時準確地接受和傳達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第一時間收集上報災情,并立即組織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二是加強防雷、防汛抗旱、災害救助、人工增雨等各類氣象災害應急救援隊伍和專家隊伍建設。

        (二)加大氣象災害防御資金投入力度。建立氣象災害防御投入機制,落實氣象重大工程建設和運行經費,進一步加大對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應急指揮、災害救助及防災減災工程等項目和基層防災減災組織體系建設等資金投入。

        第7篇:綜合減災應急預案范文

        一、加強應急管理機構建設

        各鄉鎮人民政府、縣級各相關部門對應應急管理工作要求,組建專職或兼職的應急管理機構,明確工作職責,負責組織、協調、處理本轄區內應急管理工作。

        二、完善預案編制和備案工作

        按照安監總局17號令、川安監〔2011〕368號文件和綿安監〔2011〕191號文件要求,各鄉鎮人民政府、縣級各相關部門要認真做好本部門、本地區所屬企業預案編制、修訂和備案工作。預案編制要嚴格按照《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編制導則》(AQ/T9002-2006)結合本單位的組織結構、管理模式、風險種類、生產規模等特點進行編制。安全生產應急預案包括綜合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和現場處置方案,三者要相互銜接,形成預案體系。

        礦山、建筑施工單位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險化學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險物品的生產、經營、儲存、使用單位和規模以上的其他生產經營單位,按照規定要求,邀請安全生產專家或專門從事安全生產科研及技術的專家對本單位編制的應急預案進行評審。評審應當形成評審報告并附有參與評審的專家名單。

        中央、省屬駐綿分支企業及市屬重點企業和在的企業實行安全生產許可的生產經營企業的應急預案在市安監局備案;由市住建局頒發資質的建筑施工企業在市安監局備案。其他企業在所在地安監局備案。實行安全許可的企業應急預案備案率應達100%。且生產經營單位制定的應急預案應當至少每三年修訂一次。

        三、加強應急預案演練

        全縣每年確定一個行業舉辦1次安全生產綜合應急演練,高危企業及規模以上企業每年至少組織1次應急演練,演練結束后應進行評估,以檢驗預案的針對性、可操作性和實用性。

        四、推進應急救援隊伍建設

        各鄉鎮轄區內企業加強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完善應急救援裝備,整合應急救援力量,建立聯動機制,確保出現突發事件時及時有效進行處置。

        五、大力開展應急宣傳教育

        認真抓好《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落實工作,結合“六五”普法、“宣傳月”、“防震減災日”等活動,通過電視、網絡、傳媒等手段,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讓應急知識進企業、進鄉村、進街道,增強全民應急意識,把災害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第8篇:綜合減災應急預案范文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的會員“小靜2009”為你整理了這篇某局“防災減災”活動總結及計劃范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鑒作用。

        【正文】

        某局“防災減災”活動總結及計劃

        2021年5月12日,是全國第13個“防災減災日”,5月08日至14日為 “防災減災宣傳周”。根據安徽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關于做好2021年全國防災減災日有關工作的通知》(網糧倉網函【2021】23號文件精神,緊緊圍繞“防范化解災害風險,筑牢安全發展基礎”的主題,采取多種形式有針對性地動員職工關注身邊的各類災害風險,積極參與防災減災和應急避險活動,增強自救、互救技能。

        商務糧食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通過“防災減災”的主題宣傳教育活動,進一步營造工地防災減災的宣傳氛圍,引起廣大職工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高度重視,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普及推廣防災減災和自救互救的技能。最大限度保障廣大職工的生命安全和糧食安全。圍繞“防范化解災害風險,筑牢安全發展基礎”這個主題,我局領導高度重視,精心組織,周密安排,并開展了一系列活動,真正把這個主題教育宣傳活動落到實處。

        一、成立領導機構。

        成立“防災減災”工作領導小組,執行上級的各項指令,領導、指揮、部署、協調“防災減災”各項工作,落實宣傳教育、應急預案、物資準備、隱患排查、演練開展等工作落實情況。

        二、建立完善應急救援隊伍。

        成立處置突發事故應急指揮部,下設綜合協調、情報信息、搶險救援、后勤保障、事故調查、善后處理7個應急救援小組。

        三、召開會議

        5月11日下午,組織召開安全生產會議,根據上級精神,對防災減災主題宣傳教育活動進行了詳細部署。組織各級干部職工學習《應急避災手冊》,普及防災減災知識。

        四、制定并落實各項應急預案,組織開展事故演練。

        高度重視防災減災工作,認真開展災害風險隱患排查治理,精心組織防災減災演練活動,制定詳細的演練方案,周密安排演練程序,廣泛動員全體職工參與,重點加強干部職工圍繞火災、地震等災害開展應急避險逃生意識和技能訓練。

        四、下一步工作計劃

        第9篇:綜合減災應急預案范文

        下午好!根據市政府新聞辦安排,下面我代表市民政局,就本市綜合減災工作的基本情況,作簡要介紹。

        一、**自然災害的基本情況

        **瀕江臨海,因特殊地理位置而常常受到來自海洋、陸地的多種自然災害侵襲。特別是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自然災害越來越多地呈現出極端氣候事件頻次增加、災害連鎖反應、多災并發等趨勢。

        據統計,**平均每三年發生一次澇災、五年發生一次風暴潮災、十年發生一次洪災。概括來看,**自然災害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臺風的多發性。平均每年有2-3個左右的臺風影響**。2005年“麥莎”臺風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高達13億元。二是潮位的趨高性。從上世紀50、60年代以來黃浦江潮位從4.5米上升到5.72米,且位出現頻率越來越高,從平均每年超警戒水位1次增加到了10.3次。三是暴雨的突發性。**特定的地理氣候條件,加之城市高樓林立、熱島效應明顯,極易形成局地強對流天氣。2008年8月25日的雷暴雨突襲中心城區,為本市有氣象記錄130年來最大一小時雨量,對城市交通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造成較大威脅。四是洪水的復雜性。最為嚴重的是臺(風)暴(雨)潮(水)“三碰頭”和風暴潮洪“四碰頭”,對**城市防汛工作是個嚴峻的考驗。五是大霧、冰凍等災害性天氣的影響。**市區平均每年霧日39天,郊區更多。2008年1月7日至11日持續大霧,對城市海陸空造成全面影響;同時年初的低溫雨雪冰凍天氣襲擊,強度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對城市交通、農業、人民生活等造成的影響之大也為**歷史罕見。六是高溫的威脅。**日極端最高氣溫≥35℃的高溫天數常年為9天(1971年-2000年平均值),最近10年來達到了17天以上。

        近年來,**災情雖然較為平穩,但作為一座特大型城市,一旦發生巨災,后果和損失將無法估量。2009年是**籌辦世博會的“臨戰年”,是**建設的“高峰年”,全市安排的重大工程建設項目達到86個,如此高密度建設增加了**在氣象災害、洪澇災害、海洋災害、地質災害等方面的脆弱性,易引發各類事故災害。總體來看,防災抗災的形勢比較嚴峻,不能有絲毫懈怠。

        二、**綜合減災工作的基本情況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自然災害的預防和應對工作。按照《國家綜合減災“十一五”規劃》的要求,本市有關部門通力合作,自然災害應對工作逐步從單災種管理向綜合減災管理轉變。特別是2005年本市成立市應急委(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委員會)之后,綜合減災工作納入了應急管理的軌道,全市形成了由區縣應急管理、部門專項應急管理和重點部門或地區應急單元構成的點、線、面為一體、覆蓋全市的應急防范體系、應急處置體系和應急保障體系的綜合減災體系框架。

        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近年來,市民政局作為本市自然災害應急救助的職能部門和綜合協調機構,與市氣象局、市水務局、市地震局、市海洋局、市國土局、市農委等涉災的職能部門每年都要進行災情會商,與市安監局、市衛生局、市公安局、市民防辦、市教委以及市紅十字會等部門和單位共同推進社會和社區的防災減災工作,城市綜合減災工作在“測、報、防、抗、救、援”等六個環節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在災害監測和預警預報方面,氣象局已建立起氣象災害監測網絡體系和預警預報體系;海洋局初步完成了海嘯預警報系統建設;國土局完善了中心城地面沉降水準檢測網;農委完善了**市農業有害生物預警系統。在災害防御和抗災方面,**在防汛設施建設已累計投入超過400億元,初步建成了以千里海塘、千里江堤、城鎮排水、區域除澇等“四道防線”為骨架的防汛保安體系。全市建立了市容環衛、房地、綠化、電力、水務、燃氣、交通、消防、通訊、環保、生化等專業搶險隊伍。在救災和災害援助方面,頒布實施了《**市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建立了氣象、大霧、雨雪冰凍、防汛防臺、地震、海洋等多個專項應急預案。同時,建立了災害援助體系,主要通過政府扶助、生產自救和社會保險(特別是農業保險)來進行救援工作。

        據統計,2007年和2008年,全市分別各種災害預警137次和45次,啟動應急響應23次和24次,災前緊急轉移30.6萬人次和5.07萬人次,較好地完成了應急救災工作,確保了城市平安有序地運行。

        三、下一步**綜合減災的重點工作

        綜合減災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下一步,**將按照《國家綜合減災“十一五”規劃》的要求,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原則,堅持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群眾的原則,堅持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的原則,全面推進綜合減災工作。我們將以籌辦世博會為戰略機遇、以國家設立“5.12防災減災日”為重要契機,強化城市“安全發展”的理念,完善全民防災教育體系;加強城市自然災害風險評估,提高預測分析的準確性;完善城市災害防御規劃體系,提高災害情報傳輸、預警能力;健全有關法律法規,提高綜合減災工作的規范化;細化應急預案,加強應急管理的演練和宣傳;探索建立跨地區應急救援網絡,健全城市自然災害綜合救援機制。

        國內外災害管理的經驗和教訓表明,在災害的預防與處置過程中,公民、社區、社會組織的參與顯得非常重要。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城市居民的應急防護意識不強,在公共安全知識和突發事件應對技能相對較弱(比如,2008年初雨雪災害中,本市有近4000人因雨雪天氣造成骨折等外傷就診,醫療急救日出車數屢創新高)。為此,我們將與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一起,著力提高市民的防災減災意識、知識和技能。一是要推進市民減災宣傳教育。把加強危機教育、塑造發達的“應急文化”作為綜合減災的基礎性工作來抓。(這方面日本的做法值得借鑒。日本為紀念死亡14萬人的1923年9月1日的關東大地震,把9月1日作為“防災日”。其防災教育的特點是在點上抓學生教育、在面上開展國民防災教育運動。)在今年本市首個“512防災減災日”期間,全市將組織大規模的宣傳教育活動,目的是提高公眾對自然災害情報信息的知曉率,加強市民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技能的培訓與演練,不斷增強市民自我防范意識和避險自救技能。其中,市民政局將從5月7日開始到月底(31日),面向社會公開征集“防災減災金點子”。二是要提升社區綜合減災能力。加強基層社區應急管理是全面提高應急能力的重要環節和有效途徑,國際防災減災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就是從強調“政府的作用”轉變為重視“建設應對災害能力強的社區。”為此《國家綜合減災“十一五”規劃》中提出在“十一五”期間,全國要建立1000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本市在前幾年開展各類社區防災減災活動的基礎上,計劃今年正式啟動此項工作。5月12日下午,將在長寧區新華街道田渡社區舉辦一個啟動儀式。三是要擴大綜合減災工作的社會參與。要鼓勵社會組織參與防災減災,組建應急志愿服務隊伍,包括應急搶險、醫療衛生、心理調適、社會工作等各類志愿服務隊伍,提高民間的社會動員力;要引導保險業介入災害預防和災難救援,分散災害風險,提高企業和個人的生產自救能力。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国产精品人久久 | 亚洲国产香蕉碰碰人人 |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 日本乱码视频免费播放性爱 | 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a∨ | 天堂mv亚洲mv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