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跨文化交流和國際管理范文

        跨文化交流和國際管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跨文化交流和國際管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跨文化交流和國際管理

        第1篇:跨文化交流和國際管理范文

        關鍵詞:老撾留學生;跨文化支持服務;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03-0-01

        一、老撾留學生跨文化支持服務存在的問題

        1.對老撾國家文化知識掌握不夠完善

        當下跨文化交流的發展速度較快、發生的背景和環境也各有不同,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跨文化較多,相關的管理人員不能夠對跨文化交流的國家的文化進行深入的了解,這很容易使得老撾留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一定的反差,進而從心理上有一定的排斥以及產生壓力。這對于今后老牘家跨文化的交流具有較為消極的意義。如果不能夠及時的掌握老撾相關的文化知識就不能夠保證不影響老撾留學生的正常文化,在保證不干涉雙方文化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流支持服務。

        2.忽視了潛在的影響因素

        在進行老撾留學生跨文化支持服務的過程中,相關人員總是只看到表面的問題,忽視了一些潛在的問題。當下的跨文化交流的學生越來越多,已經不僅僅只有兩個國家的交流,更多的是多個國家的融合,這使得在跨文化支持服務的過程中發生了很多潛在的問題。而這些潛在的問題很容易被忽視,這種忽視容易在一定程度上為跨文化交流服務帶來潛在的消極影響。

        3.服務人員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跨文化交流服務人員作為跨文化交流過程中最重要的組成要素,對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服務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跨文化交流服務人員隊伍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現階段,隨著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跨文化交流服務人員的水平也得到了較大的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綜合素質較低的現象,等待改進和完善。大多跨文化交流服務人員具有不錯的專業素質,對跨文化交流基礎都有著很好地掌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都得到了專業的認可,但是卻在實踐的過程中缺乏一些技巧,沒有較為合適的服務方式,使得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服務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產生隔閡,交流過程產生困難,不能給予學生良好的跨文化交流學習氛圍,反而使得交流過程有了“事倍功半”的效果。據調查了解,部分條件不允許的學校,跨文化交流服務人員的配備不全,經常讓年輕、缺乏經驗的服務人員直接進行跨文化交流服務,這無論是對留學生的跨文化交流綜合素質的培養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二、改進老撾留學生跨文化支持服務的有效策略

        1.了解老撾國家的國家風俗

        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特色的風俗習慣,在中國,由于不同民族和地域差異性存在一定的,更何況是從東南亞來的老撾的留學生。相關的管理人員必須對老撾的一些國家風俗進行一定的了解,這樣才能夠盡可能多的保證其今后生活的順利。國家的風俗較為廣泛,服務人員應該積極學習相關的風俗知識,主動地避開一些較為敏感的話題,將與留學生由于文化產生的差異降到最低。除此之外,管理人員可以為相同地區的老撾留學生提供一些交流平臺,讓他們能夠通過這些平臺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有自己本國的朋友也能夠使得留學生在進行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具有歸屬感,讓他們能夠更加舒適的在國內進行交流學習,對改進老撾留學生跨文化支持服務也能夠產生積極地效益。

        2.創立具有自身特色的跨文化交流服務模式

        只有改變傳統的跨文化交流服務模式,才能夠充分調動各國留學生的積極性,服務人員可以通過運用現在的多媒體網絡信息工具,了解當前較為先進的服務模式,可以運用一些國家在多媒體平臺上的資源共享學習其他國家的交流管理制度,這樣能夠有效地學習。同時,在了解其他國家跨文化交流服務的過程中能夠對自己國家的跨文化交流服務模式有一個較為清楚的了解。充分的跨文化交流服務資源能夠使得服務人員在進行跨文化交流服務的過程中,能夠建立國家的跨文化交流服務的個性化設置,這對于跨文化交流服務的效率具有積極地影響作用。

        3.為老撾留學生提供良好的留學氛圍

        良好的留學氛圍不能夠僅僅停留在狹義的留學范圍內,不僅僅是簡單的教學和學習的氛圍。所謂廣義的留學氛圍應該還包括由于地方位置不同所帶來的氣候差異以及一些在飲食上的不適應,這使得學生在心理上會有一定的反差,如果不能夠及時的將留學生的這種反差平復,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留學生的學習和交流。因此,相關的管理人員應該及時與留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及時的關注他們的心理狀態和他們所處的環境,幫助他們緩解一些不適應,使得老撾的留學生能夠在中國得到積極地發展。

        三、結語

        總而言之,跨文化交流服務效率的提高對老撾留學生數量具有較大的積極意義,特別是在當前我國社會經濟體制下,提高留學生跨文化支持服務能更加奠定我國在東南亞國家中的重要位置。另一方面,跨文化交流服務綜合素質提高的可實踐性使其能夠在國際留學生的交流中具有廣泛的推廣應用,有利于全面提高留學生跨文化支持服務的效率。當下,留學生跨文化支持服務中還存在著一部分有待改善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通過改變傳統服務管理模式以及提高服務人員的綜合素質等進行改善。

        參考文獻:

        [1]張雷生.關于韓國高校中國留學研究生的跨文化適應研究(英文)[J].商務英語跨文化交流服務與研究.

        [2]蘇大林.老撾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研究[D].天津大學,2012:128-152.

        第2篇:跨文化交流和國際管理范文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廣州 511483)

        摘要: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學生海外研習基地(廣州)為平臺,通過舉辦國際文化交流活動、開設跨文化課程與舉辦專題講座、對口接待與交流、雙語環境建設、國際內容專業社團建設及國際化服務能力提升等6種途徑,探索了校園國際化多元文化育人氛圍營造的途徑。實踐表明,利用高校自身校本資源,創設國際化育人環境,使師生不出國門便可獲得國際體驗和經驗,培養跨文化溝通能力,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

        關鍵詞 :高職院校;國際化多元文化育人氛圍;營造;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海外研習基地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12-0032-04

        當前,經濟全球化趨勢要求高等教育要培養理解多元文化、具有國際視野、懂得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專業技術人才。因此,近年來,各高職院校著力推動人才培養的國際化,在與境外相關院校合作建設專業、共同開發課程、加強師生交流互訪、引進國際通行職業資格證書、開展聯合培養及互設海外研習基地等方面進行了廣泛而大膽的探索,目的是使人才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及方式、教育資源建設乃至育人環境建設等逐步與國際接軌。高職院校的國際化,就是把學校的教學、學習、研究、服務、管理等放置于全球教育與文化背景之中。校園環境及其文化建設,是人才培養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因此,校園國際化多元文化育人氛圍和環境的建設,也是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高職學生囿于外語與經濟方面的能力,鮮有機會通過出國獲得國際體驗、擴展國際視野、獲得跨文化交流能力。如何使學生不出國門就能最大限度地在本土獲得國際體驗和經驗,培養多元文化溝通能力,是高職院校國際化工作面臨的挑戰,培育國際化育人氛圍、構建多元文化校園日趨重要。為此,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海外研習基地(廣州)為平臺,在國際化多元文化的校園育人氛圍方面進行了大量實踐與探索。

        相關背景介紹

        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作為一所全球知名的職業教育類院校,非常重視對學生國際視野的拓展和全球競爭力的培養,而且明確提出要有30%以上的學生有海外研修實習經歷,在全球設立了許多研習基地,僅在我國就先后在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及成都職業技術學院等地設立了四個海外研習基地。

        設立于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的南洋理工學院學生海外研習基地(廣州)自2010年4月開始正式運行。運行5年來,已有逾1 000名師生前來研習,雙方合作滿意,效果良好。根據兩校協議,南洋理工學院學生每年分4期,每期約40~60名師生在研習基地進行2~4周的研習,項目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自帶專業項目:南洋理工學院學生結合自身所學專業自帶由新方教師布置的項目。(2)企業認知項目:地處經濟發達的珠江三角洲地區,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在企業資源方面顯示了獨特的區位優勢,提供了大量校企合作單位,可以滿足南洋理工學院師生研習中的企業認知要求。(3)特色課程項目:在合作過程中,廣州結合自己的教學改革成果向新方師生輸出的特色課程,開發的“手工皮具設計與制作”、“時尚配飾設計與制作”兩門課程,已被納入南洋理工學院的通識學分課程中。(4)文化體驗項目:為使新加坡師生體驗異國文化,培養跨文化交流能力,在該項目的設計組織上,通過學習了解、實地考察、體驗展現等多種方式,分門別類安排了社會經濟文化講座、嶺南歷史文化名勝參觀、文化交流體驗及參訪廣州其他高校等活動。(5)對接合作項目:根據每批次學生的專業背景及自帶項目的要求,組織安排了兩校同類院系師生的對接交流,除學生之間專業學習與文化活動的交流外,雙方教師也就教育理念、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學管理、校企合作、實訓室建設及專業深度合作等進行了不斷的探討,并合作設計開發了雙方學生合作的實訓項目。

        校園國際化多元文化育人氛圍的營造

        (一)理論依據

        國際化育人氛圍營造的主要目標是:院校利用一切資源和條件,使師生不出國門就能獲得一定的國際體驗,具有國際視野,培養和提升跨文化溝通能力,具備國際競爭力,成為國際化人才。

        瑞典學者尼爾森·本尼特認為,要想在全球化世界中站穩腳跟,所有學生都必須“國際化”,而不能僅僅依靠有能力出國的10%的學生。為此,他提出了本土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的概念,并認為這是為沒有機會出國的學生提供國際經驗的現實而有效的方法,其實現形式之一,就是利用課外設計的一些項目活動,營造校園國際化氛圍。在國內外評價高等院校國際化水平或程度的一些指標中,無不納入了與校園文化和環境相關的因素,如美國教育委員會的“國際化指數”、美國明尼蘇達州大學Paige教授建立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成果指標等,都強調了課外活動在大學國際化進程中的重要意義,指出具有一個國際化氛圍的校園環境對于高校的國際化活動有重要作用。國內的一些國際化研究學者,如中山大學陳昌貴教授等人,在課題研究中對北京大學案例的調查分析后指出,出國學習和以高校自身資源為基礎的“校本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 on the campus)都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國際化相關素質的發展,但出國交流面臨費用高、受益群體小等問題,高校更應該充分利用校本資源,通過校本國際化促進更多學生能力素質的發展,因此,建議重視國際化校園文化和環境建設,為校本國際化創造條件。高職教育國際化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已有研究者根據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涵之一——教育環境的國際化,將校園教育與文化的國際化氛圍營造納入到了衡量高職院校國際化工作的八個維度中。

        (二)南洋理工學院海外研習基地的獨特性

        研習基地布點少 我國僅在4家高職院校設立了研習基地,華南地區僅有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一家;境外師生人數多,相較于許多國際交流合作項目以輸送學生出國出境為主,研習基地以吸納接待新加坡師生入境來校研習交流為主,平均每年人數逾200人次,2011年高達270人次,這樣的接納國外學生短期留學的數量,在廣東省乃至全國高職院校都不多見。

        運行時間穩定,形式豐富獨特 有別于一般性的國際學生交流和游學活動,研習基地的運行是每年分為4期,基本固定在3~4月、6月、9月和12月,研習項目既有實質性的教學學習內容,也有廣泛的文化認知體驗,研習目標明確,內容設計系統。

        文化背景多樣性特質凸顯,校園多元文化氛圍自然形成 新加坡是一個東西文化交匯、多民族共存的開放國家,前來研習的師生構成呈現了民族多樣、文化多元、語言多種及專業各異的特點:(1)民族多樣。研習師生雖然以華人占主體,但也有來自馬來西亞、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及圭亞那等多個國家及民族的學生。(2)信仰多元。包括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及伊斯蘭教的師生,且信奉伊斯蘭教的師生不在少數。(3)語言多種。統計表明,研習師生的語言以英語和漢語(包括粵語)為主,約占50%以上,但也有學生講馬來語、印度語、泰米爾語和閩南話,絕大多數師生會兩種以上語言。(4)專業各異。研習師生來自該院的6個學系,即分布在生命科學系、設計系、工程系、互動數碼媒體系、信息技術系和工商系的各個專業中。

        這樣的群體特點為校園國際化多元文化育人氛圍營造的探索與實踐提供了極為難得的條件,是不可多得的校本資源。

        (三)實踐方式

        校園國際化多元文化育人氛圍的營造,是通過有意識地組織活動、提供服務等手段,在校園課堂內外營造國際化氛圍,使學生不出國門就能獲得國際化的感受和體驗,增強國際化意識。南洋理工學院學生海外研習基地這一獨特的校本資源,為校園國際化育人氛圍的營造,集聚了豐富多樣的資源條件。因此,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圍繞校園教育與文化國際化氛圍營造的目標,依據氛圍營造的幾大核心要素,主要通過舉辦各種國際文化交流活動、打造雙語環境、建設包含國際內容的專業社團及提供國際化服務等六種途徑展開了探索和實踐。

        舉辦各種國際文化交流活動 文化(跨文化)認知和體驗是研習師生的研習目標中很重要的一項內容。為滿足研習需求,通過研習基地這一平臺,可以有計劃、按時令舉辦各類文化交流活動,如組織雙方師生共度復活節、端午節、中秋節、圣誕節等,或組織游園游藝、民族文化表演、體育競賽等活動,將雙方師生置于直接的文化碰撞及體驗之中,體會了解價值觀、思維方式及習慣風俗等方面的文化差異與特點。

        開設跨文化課程與舉辦專題講座 以研習基地這一平臺呈現的文化差異為起點,開設全校性跨文化選修課程“國際交往素養與禮儀”,并自編教材《跨文化能力構建》。同時,舉辦專題講座,介紹東西方文化體系、思維方式、語境文化、時空觀念、家庭倫理、宗教禁忌等方面的內容,擴大參與師生的視野、擴寬知識面,培養對其他文化的敏感度和對多元文化的尊重、理解、包容與接納。

        對口接待與交流 根據每期師生的專業背景,安排相關專業師生與之對接,除專業知識技能等的交流討論外,還挑選學生組成涉外接待小組,參與整個研習期間各個項目的策劃、安排、組織及落實,從接機、安排入住、校園導覽、文體活動安排、風景名勝游覽到企業認知實踐、合作完成項目等,全程由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并由參與過對口接待與交流的上一屆學生指導新一屆接待小組完成下一期的接待工作。通過這一實踐環節,著重訓練參與學生諸如接待、交談、著裝、餐飲、交往禁忌、文化沖突處理等方面的國際禮儀基本素質及技能。

        雙語環境建設 新加坡師生雖以華人為主,但大多數只能進行簡單的對話交流,無法閱讀和寫作漢語,尤其是簡化字,加之來校研習的學生包括不同的族裔,所以校園內的英語標識及介紹指南十分必要。因此,從教學生活設施指南及使用說明,到研修項目的指引介紹,包括學校網站的相關信息,逐步配備了雙語,使雙方師生感受到了國際化趨勢的校園文化氛圍。

        國際內容專業社團建設 隨著研習基地的順利運行,新加坡師生不間斷地來校研習及參與交流的我院師生不斷增多,國際化的氛圍、趨勢及學生所感受到的文化沖擊、對異文化的好奇及了解欲望,使學生了解國際交往及參與國際交流活動的積極性極大地增強,也使學生工作管理者意識到了學生社團應順應國際化人才培養要求的必要性。學校學生會、相關院系社團充分利用研習基地這一平臺,紛紛爭取前來研習的短期留學生參與相關社團活動,并已逐步形成穩定的活動社團。我院團委牽頭,結合《國際化背景下的高職院校學生社團的建設研究》等課題,有計劃地組建了相關國際化社團并對活動予以指導,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國際意識,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能力。目前,國際化社團分為三類:(1)相同或相關專業社團,約占70%;(2)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社團;(3)其他健康興趣類社團。

        國際化服務能力提升 南洋理工學院學生海外研習基地(廣州)是一個常態的、實質性的國際交流合作項目,參與人數多,涉及面廣,影響力大,全面助推了學院的國際化工作。學院為此專門成立了負責國際交流合作的職能機構,在統籌研習基地運行的基礎上,開展了師生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國際競賽、海外實習研習、出國留學等相關事務的信息服務與指導工作,并在各項事務的辦理手續、目的國的人文風俗、涉外法規禮儀等方面提供幫助,為師生出國(境)學習、參與跨文化交流提供高效服務。

        (四)實踐成效

        校園國際化多元文化育人氛圍營造的探索與實踐,以南洋理工學院學生海外研習基地(廣州)這一校本資源為平臺,目標明確,途徑清晰,主要在三個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理念培養(多元文化理解意識) 探索了如何充分利用高校自身資源,培養師生了解多元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對其他文化的價值、規則、風俗與慣例的敏感度及對不同文化接納、寬容、尊重意識的有效途徑。

        行為規范(跨文化交際行為) 探索了培養及提升應對多元文化的策略能力,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與人和諧相處、有效溝通、協同合作、處理沖突的能力,以及能以國際規則和慣例規范自身行為能力的有效途徑。

        環境建設(多元文化環境與氛圍) 探索了基于視覺識別系統(Visual Identity)的可視環境、網絡環境及硬件設施建設等環境建設,打造國際化的校園基礎環境,為師生提供不出國門的國際體驗的有效途徑。

        結語

        在全球化背景下,社會文化正變得越來越多元化,如民族多元化、社會經濟多元化、信仰文化多元化等等,越來越多元的文化涌入一個語境內,我國也正面臨著同樣的問題與挑戰。文化多元化最大的價值在于為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甚至一個城市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包容的環境。因此,在這種環境下,要想創新與發展,需要有一大批懂得尊重文化差異、能夠應對并處理文化差異、有較強跨文化溝通能力的人才。要使學校培養的人才具有國際競爭力,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國際素質是不可忽略的一個方面。我國作為一個在國際上正日益崛起的大國,需要吸收世界其他文化,實現文化多元化,更需要讓自己的文化走向世界,因此,培養人才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至關重要。高職院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的重任,如何在給予人才知識技能素質的同時,創造條件,創設環境,營造國際化的育人氛圍,培養高職技能人才的國際視野、國際意識及跨文化溝通能力,是一個亟須探討的課題。

        參考文獻:

        [1]徐穎.淺析新加坡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戰略[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3):102-105.

        [2]劉偉.高職院校國際化實踐的校本探索與思考[J].廣州職業教育論壇,2012(4):56-60.

        [3]劉偉.衡量高職院校國際化程度的八維坐標體系探討[J].職業技術教育,2013(17):65-68.

        [4]李興業.七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207.

        [5]丁笑炯.本土國際化:國外院校培養國際化人才的新理念[J].世界教育信息,2008(9):67-69.

        [6]劉偉.當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國際化研究與實踐[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14:81.

        [7]陳昌貴,曾滿超,等.研究型大學國際化研究[M].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4.

        第3篇:跨文化交流和國際管理范文

        關鍵詞:奧地利;跨文化教育;啟示

        1跨文化教育的概念和發展歷程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往發生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內容涉及國家、組織、個人等不同層面,同時涵蓋民族、宗教、地區等不同維度,其高度、廣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國際學術界自20世紀70年代起,開始逐漸重視跨文化類的學科研究。[1]其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2年在以“教育對文化發展的貢獻”為主題的國際教育大會中提出了“跨文化教育”的理念。該書闡述了“如何承認不同文化局域的同等尊嚴”、“文化遺產與現代文化之間相得益彰的聯系”、“跨文化性及多重文化主義(Interculturality/Multiculturalism)”、“跨文化或多重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InterculturalEducation)”。[2]雖然該書并沒有明確地對“跨文化教育”這一概念進行明確的定義和解釋,但這是第一次在國際范圍內公開提出跨文化教育這一概念,標志著跨文化教育即將成為現代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預示著跨文化教育模式將成為國際教育的主流模式。這一概念的提出,在國際教育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在1998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大辭典》中,對“跨文化教育”進行了定義:(1)在多種文化并存的環境中,同時進行多種文化的教育或以一種文化為主同時兼顧其它文化的教育;(2)在某種特定的文化環境中成長的學生到另一個語言、文化、風俗、信仰和價值觀都不相同的環境中去接受教育;(3)特別設置跨文化的環境,讓學生更好地去適應非本民族語言、文化、風俗、信仰和價值觀的教育。[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3年發表的《EducationinaMilti-linguaWorld》一文中指出,在跨文化教育的過程中,要全方面、多角度、系統性地關注學生的學習環境、學習氛圍和學習過程,其中包括:教學環境、課程安排、教學方法設計、語言環境選擇、師生互動方式等,而不是簡單地將跨文化教育當作一種“依附”在傳統課程教育上的教育方式。例如,在教學方法設計應該考慮到學生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其中,教學環境的設計和語言環境的選擇是順利開展跨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因素。[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6年發表的《UNESCO.UNESCOGuidelinesonInterculturalEducation》一文中指出跨文化教育的兩個內涵。其一,跨文化教育過程中,需要考慮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文化背景,平等對待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個體,秉承著“尊重差異、和而不同”的理念,促進不同文化間的交流互動,讓受教育者真正地去認識自身文化的發展以及體會相鄰民族文化間的文化共榮,最終達到不同文化間整合與升華。其二,跨文化教育是一種互動的教育形式,它以實現每一個受教育者積極、充分地參與到社會生活為目的,促使不同國家、民族、地區、宗教、不同性別的人群互相交流、提高。所以說,跨文化教育是一種促進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發展和共榮的教育形式。[5]這兩個內涵充分體現了跨文化教育核心理念和主要目的。綜上所述,可以將跨文化教育概括為一種在復合文化背景下,以形成合理的跨文化意識為核心,培養尊重、開放、寬容和平的心態,堅持客觀、無偏見的理念,結合傳統的教育模式,通過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背景學生間的互相學習,從而增強人們在發揚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時,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達到不同文化群體間的互相理解、尊重、提高的新型教育模式。[6]

        2跨文化教育的內容和方法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跨文化教育的內容與傳統的大學課程設置會大有不同。傳統的大學課程設置更加關注與對于知識點的灌輸和演示,而在跨文化教育過程中,主要是向受教育者傳遞一種包容性的概念,幫助學生去理解、認識和分析目標人群的文化特點,倡導文化多樣性和文化共榮。在教學內容上則以跨文化溝通、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為主,例如自我意識的培養、復合文化知識體系的構建、跨文化交流的方法等一系列的管理組織。根據Watzlawick的觀點,溝通是人際交往間的一種相互行為,這種相互行為在人對事物的理解和價值觀上得以體現,[7]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是建立在具備相同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上的,跨文化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幫助受教育者克服文化差異所產生的文化障礙。因此,跨文化教育的內容上不僅有跨文化行為互動的內容,而且包括組織行為、行為心理的基本知識。[8]跨文化教育的方法是根據培養目標和內容設置的變化而變化,形式多種多樣。美國知名跨文化教育學家Forstamann和Gudykunst的研究結果指出,跨文化培訓的方法可以分為文化特色教學法和文化特色實驗教學法兩大類。文化特色教學法,又可以分為文化特色教學和非文化特色教學法。文化特色教學法針對某一種特定的文化,介紹相關的歷史、語言、文化、風俗、信仰等文化信息以及對該類人流溝通的方法。而非文化特色教學法指的是一般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文化特色實驗教學法,又可以分為文化特色實驗教學法和非文化特色實驗教學法。文化特色實驗教學法是通過模擬或角色扮演等方式展現在陌生的文化環境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場景,學生通過模擬場景的切身體驗和結合自身實際感受,進行跨文化適應性的探索和訓練,并且在模擬場景結束后進行小組討論,從之前的模擬實踐中提煉出文化差異和尋找最佳解決方案。[9]

        3奧地利跨文化教育的現狀

        3.1奧地利跨文化教育的現狀。奧地利高等教育管理系統通過不同方法來管理文化和語言的多樣性,其中包括給移民提供跨文化教育、對所有學生進行跨文化教育。在奧地利高等教育管理體系中,跨文化學習是一種“教育準則”,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所有學生的跨文化競爭力。移民群體的跨文化教育已經從最開始的對偶法和同化法進一步轉為了綜合法。對偶法的目的在保護學生的原有語言和文化,提供學習東道國語言和文化的教育機會。同化法集中在當學習東道國語言和文化時犧牲移民者的語言和文化的損失提供補償。綜合法是讓移民融入到當地社會的同時不放棄自己本土的語言和文化,這種方法是伴隨第一語言教學的學校同時產生的。奧地利跨文化教育強調文化間的互動性。奧地利的社會文化已經呈現出一種多元文化社會,各種不同的文化群體在生活習慣、語言、思維方式、文化、價值觀等方面都有著不同的文化特性。奧地利跨文化教育是通過教育工作者將不同文化的群體集合在一起,促進不同文化群體間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從認識差異、承認差異再到接受差異。在互動過程中實現各文化群體之間的和諧共處,文化共融。奧地利跨文化教育具有較高的普及性。奧地利跨文化教育的推廣不僅僅在高等教育,在奧地利的中學、小學甚至是學前教育機構都不同程度地開展跨文化教育實踐課程。奧地利跨文化教育的多語言性。奧地利的官方語言是德語,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奧地利鼓勵學生在積極掌握好德語的基礎上,從小學習多門外語。在奧地利的中小學,就已經開設了英語、法語、西班牙語、中文等多門不同語言。同時,教師會對所學習語言的風俗、文化進行傳播,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外國文化以及學會和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進行交流。[10]3.2奧地利跨文化教育的目標。在20世紀90年代初,跨文化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準則被引入奧地利的高等教育必修課程。跨文化學習沒有作為特定的學科,而是作為推薦項目給老師把這些原則應用于所有學科。它的主要目標有:(1)探索文化資產(習慣、語言、習俗、傳統、傳說、神話、歌謠等)的本土和移民群體(特別是在地區與種族多樣化的教室);(2)創造一個文化價值可以被所有學生體驗和形成的學習環境;(3)引起文化差異的興趣和好奇心,為了培養鑒賞文化的統一性和多樣性;(4)為了使學生能夠理解和注重文化,語言和種族的多樣性,為了解決民族-歐洲中心主義和種族主義;(5)培養不同文化和語言背景的學生之間相互理解認識到共性和減少偏見;(6)為了注重雙語和多語并鼓勵學生在課堂上使用他們的第一語言。3.3奧地利IMC克雷姆斯應用技術大學的跨文化教育課程。奧地利IMC克雷姆斯應用技術大學的跨文化教育課程采用了歐洲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設計及教學方法,通過對各種教學資源的開發、整合,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跨文化教育的內涵、意義,督促學生參與到跨文化交流與合作中來。這些課程的主要對象來自與旅游管理、管理學、文學專業的學生。該類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為進一步地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打下堅實的基礎。課程內容主要包括:文化的形成、特征、衍生,如何在不同的文化環境和氛圍中進行進一步的交流等。授課方式的安排更多的考慮讓同學們參與到課堂當中,通過小組討論、情景模擬等方式讓同學們從意識上、情感上和行為上對跨文化理論概念進行更加真切的認識、體驗,增加跨文化交際的知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4對中國跨文化教育的啟示

        4.1樹立國際化辦學理念。跨文化教育作為當今教育管理領域的熱點之一,是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進程中極其重要的影響因子,同時對中國現代教育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和現實意義。對于我國高等教育現階段的情況,跨文化教育的實施有以下幾個好處:加速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和科研質量;樹立學生的世界公民意識,培養學生的文化包容性,成為具有國際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的人才。因此,無論是從外部需求的角度,還是自身發展的層面上,我們需要堅持樹立國際化辦學理念,并全面推進我國跨文化教育進程。4.2建立國際化的師資隊伍。為了更好地將跨文化教育落到實處,給學生營造多元文化的學習環境,建立國際化的師資隊伍是跨文化教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建立國際化的師資隊伍,一是要引進優秀的且有豐富跨國教育實踐經驗的外籍教師或優秀學者,通過“一人一測”的薪資激勵機制,吸引海外優秀的專家學者,實現師資隊伍的國際化和多樣化;二是通過國際學術會議、教學方法培訓等形式培養現有教師的跨文化教育理念和認識,提高現有師資隊伍的水平。4.3搭建國際化的溝通交流的平臺。跨文化教育的實施過程,不應該是停留在書本上或局限于教室內,也不是簡單地選派交換生或組織訪學團,而是更多地與其它國家的高校、研究機構、企業進行深度合作,建立溝通交流的平臺。通過在平臺上對跨文化教育教學過程的分享和交流,給學生營造一個國際化、多元化的教育交流氛圍。4.4細化跨文化教育的實施過程跨文化教育作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在我國高等教育過程中屬于發展初期,學科建設過程中的理論體系構建還有待提高,其中包括教材內容體系、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本土化研究等方面。在學術界中討論和研究的重點更側重于跨文化語言交流及跨文化翻譯,導致我國跨文化教育研究的內容略顯單一,缺乏交叉學科的支持,如旅游文化學、社會心理學、傳播學等學科。跨文化教育的學科建設需要加強與各學科間的聯系及交叉實踐,通過不斷地去粗取精,才可以更好地將實踐教學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5總結

        第4篇:跨文化交流和國際管理范文

        【關鍵詞】企業;文化融合;跨文化管理

        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企業的文化管理也逐漸被企業所重視,不少企業都與不同國家有著業務交流,所以,企業的跨文化管理也備受企業的重視。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在進行交流與交易時常常會因為文化差異使得交易失敗。因為,在不同的文化中,對待相同的事物會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企業在進行跨國交易時,要注重企業的跨文化管理,尋找有效的文化融合途徑,才能夠切實有效的提升企業在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本文首先提出文化差異給企業發展帶來的困境,再分析如何增強企業跨文化管理的相應策略,分析出只有文化融合才是企業跨文化管理模式的理論核心。

        一、文化差異對企業跨文化管理的挑戰

        隨著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發展,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企業面臨著相同的境遇,在企業進行跨國交易時,因為文化差異使得在交易過程中出現許多意料之外的狀況,例如對于經營目標的選擇、原材料的運用,管理方式以及處事作風的差異導致在交易時容易發生失敗。企業對這類交易失敗的原因進行探討,發現因為文化差異是直接影響企業跨文化交流的方式,我們從以下幾點進行分析。

        1、文化差異是跨文化管理中引起文化沖突的深層原因

        文化是人們從出生開始的生活環境以及接受的教育所產生的心理程序,每一種文化都代表著不同民族的為人處世風格以及行為方式上的差異。雖然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國家企業來往日益密切,我們的文化界限也在不斷融合,但不同地域人們面對相同的事情時,還是會表現出很大的差異。例如在企業中最常見的見面方式,中國人更愿意通過握手的方式作為初次見面的禮節,但國外會通過更加熱情的擁抱、貼臉等行為表達自己對新朋友的友好。從深層次的角度思考,文化是指人們在生活環境下產生的價值觀、信仰以及行為準則,這是在特定條件下形成的生活方式的基礎,也是在不同地域下教育制度、歷史傳統以及法律制度的循環積蓄,從而不同地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態。同時,這類文化習慣在不同國家的人當中是無法察覺的,但是當進行交流或交易過程中,察覺到了他人與自身的不同,便會感受到文化的沖擊,在心理上自然而然的認為這是對自身信念的侵犯,不自覺的產生排斥心理。

        在這種基礎上,企業跨文化交流便會產生許多不必要的沖突,也使得文化差異影響著企業的交易成敗。

        2、文化沖突使得跨文化企業管理受到阻礙

        在國際場合中,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交流是建立在雙方平等、互惠互利的基礎之上的。在交談的過程時,管理者雙方或是員工之間都應該相互信任,但由于地域差異,文化沖突,使得原本和諧的談話變得容易缺乏信任。這一方面是因為溝通所產生的矛盾沖突,另一方面也會因為一些行為習慣使得雙方覺得不被尊重。例如在同英國企業進行交流時,我們使用英文作為交流的語言,對于一些詞匯,中國與英國有著不同的譯法,使得在交談過程中產生不必要的誤會,例如ambition這個詞匯,在中國,認檎飧齟駛愫有貶義的含義,譯為“野心勃勃”,但在英國與美國當中,把這個詞匯用作褒義表示“雄心壯志”。不同的譯法使得在交談過程中形成不必要的誤會,也會導致雙方有猜忌的想法。

        同時,文化差異也會導致跨國公司在一些業務談判上失敗,跨國公司不同于其他類型公司,在員工的選擇上會存在著不同國籍的人才,這些人才在交流的過程中往往因為信仰與文化的差異,使得只愿意與本國的人一起交流,在企業中造成各自為政的行為,使員工之間不能夠和諧相處。遇到問題時,會自然的按照本國的文化進行分析,判斷。這樣會直接影響企業管理層的復雜化。例如在對員工進行批評教育時,中國管理層更愿意通過委婉的方式表達員工的失誤,并讓員工進行改進,但管理層如果是美國人,在批評教育時會直接說出你的不足,并嚴厲的進行批評,這在中國人看來就是“特別不給面子”的行為,也使得員工與上司之間的關系疏遠。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跨國企業要重視企業中的跨文化管理,讓員工能夠通過特定的培訓緩解文化差異。

        3、文化融合能夠促進企業的跨文化交流

        企業的跨文化管理的核心任務是要解決不同國籍員工之間的沖突,形成新的文化融合,在進行國際交流時,能夠將交流的氛圍變得輕松愉快。我們在進行文化融合時,首先要摒棄以自我文化為中心的理念,許多跨國企業在進行文化融合時,首先想到的就是按照自己的文化進行要求,讓其他文化能夠與自身文化相融合,這樣的行為會導致員工在表面上對企業有著尊重,但在心中依然堅持著自己的文化信仰。所以企業在進行文化融合時,要找到特定的切入點,適當的進行改造,才能夠贏得原有文化的認同,使得企業多元化員工能夠和諧相處。

        文化融合的目的時為了讓不同文化群體能夠形成相同的文化意識,以企業的戰略目標與經營策略為核心,擁有共同的價值取向,提升員工之間的凝聚力,讓上級與下級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企業在進行文化融合時,首先要尊重不同地域的文化差異,并對不同人群進行培訓,讓多元化的員工能夠對對方文化相互尊重,實現企業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發展。

        二、文化融合是企業跨文化管理模式與理論的核心

        在社會的不斷發展當中,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跨國企業,跨地區運營的企業如何成為自己的核心動力,取決于企業跨文化管理能力。根據筆者調查,目前我國跨國企業在跨文化管理中的文化融合模式主要分為兩種,我們分別進行分析。

        第5篇:跨文化交流和國際管理范文

        【關鍵詞】教育國際化 跨文化交際能力 校園文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0C-0099-02

        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背景下,教育國際化已經成為全球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一帶一路”國家戰略落地實施,需要大量掌握外語,熟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當地政治、經濟、文化情況,能熟練運用貿易、金融規則或掌握國際通用技術規范的高技能人才伴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為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服務。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職業教育的主要任務必須自覺調整為培養經濟全球化發展所需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才能應對教育國際競爭的需要。

        本質意義上的國際化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不僅需要基本知識技能、專業性知識技能,還特別需要具備能與國際化相匹配的能力和素養,必須具備參與國際競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綜合素質,綜合起來就是國際意識、綜合能力素質,能尊重并理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文化差異,理解多元文化的內涵,在國際交流中能充分表達與溝通思想,這樣的人才才能適應國際性競爭。

        國際化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應該能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應該具備較高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但在現實的職業教育中,我們往往更關注基本知識的傳授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忽略了教育的文化內涵,忽略了與國際化發展要求相適應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概述

        文化是人類長期活動創造的產物,交際是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跨文化交際指本族語言使用者與非本族語言使用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指在跨文化交際中用寬容的態度,根據不同的話題、語境及文化背景,使用得體恰當的語言處理具體問題的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從事跨文化交際的基本能力,相關研究表明,這些能力是可以通過一定的訓練獲得的。高職教育國際化發展的趨勢,要求高職學生學會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進行有效交流,也要求高職院校依據本校國際化發展的狀況,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和文化素養,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高職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發展現狀及需求

        高職教育國際化目前常見的形式包括國內國際化和國外國際化,國內國際化是在國家或地區境內提供國際性的高等職業教育和學術交流資源,使學生進行國際性高端技能學習或促使學生和教師獲得國際知識、增強國際經驗、開闊國際視野的過程。國外國際化是指充分利用他國高等職業教育和學術交流資源,讓學生和教師走出國門學習,獲得國際化的知識與技能、創業就業經驗并不斷開闊國際化學術文化視野的過程。

        高職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側重點和表現形態有差異,但無論國內國際化還是國外國際化,都需要國際化知識儲備、國際化視野、理解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以國內國際化發展為例,隨著“走出去、引進來”教育國際化策略實施,外籍教師、外籍學生、中國教師、中國學生在一個校園、一個課堂上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情景日益成為職業教育的常態。觀察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的進程,不難看到各院校從課程設置到校園文化建設等方方面面都或多或少出現過因為文化差異而引起的矛盾。因為教育國際化必然帶來人員的流動,但這些人的文化背景不同,語言不同,有差異,教育背景和生活經歷差別很大,中外師生之間都有可能會遇到文化差異造成的困惑或困擾。尤其是尚未形成獨立世界觀的高職學生,如何幫助他們正確理解多元文化,如何進行跨文化的有效溝通,真正培養其跨文化交際能力,最終使之從院校國際化發展中獲益,這是高職院校在進行國際化建設的同時,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高職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途徑

        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職業教育的所有相關者需要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有意識地關注此問題。關于教育國際化,加拿大比較高等教育領域內的著名學者簡?奈特(June Knight)在著作《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國際化變革與發展》中曾這樣描述:高等教育國際化是將國際/跨文化維度整合到高校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之中的過程。這個描述中國際/跨文化維度主要指國際、跨文化、全球的觀念。分析這段描述,不難發現簡?奈特認為教育國際化中跨文化是核心問題,而跨文化的實現是以高校的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為依托的。我們認為,在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高職院校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也可以從這些路徑得到啟示。

        (一)更新教育理念是前提

        國內國際化和國外國際化在當今高職院校國際化進程中往往是同時存在的,但從實際狀況看,職業教育的大多數教師和學生難以獲得走出國門直接接受異文化的機會,高職院校的國際化更多還是表現為國內國際化。

        國際化發展進程中,高職院校在學院管理中,應注意創設具有文化包容性的管理文化,從管理層面開始能認識并尊重不同的文化,掌握高職院校中國際化人員的基本狀況,對各層次國際人員帶來的文化進行理性分析和解讀,尊重不同文化的差異,改變那些已不適應國際化發展的理念,建立適應形勢需要的管理文化,才能真正對職業教育國際化建設起到良好的推進作用。

        注意對教師、學生進行跨文化培訓,使教師學生充分認識跨文化能力的內涵、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途徑和方法等,能運用各種技巧解決跨文化交際的問題,能從學院國際化進程中獲益。

        在引進留學生到校學習的同時,注意中國文化的導入和推廣,通過設計各類活動,引導不同文化的人士在尊重各自民族文化的前提下,接近中國文化,進而理解中國文化,使這些學生能融入中國文化。

        (二)教學活動是關鍵環節

        有效的交流不僅僅是一個語言技巧問題,還涉及許多文化因素,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起點應該包括正確的多元文化觀念。多元文化觀念的形成不可能自然習得,而是必須在學校教育中獲得,因此高職院校在課程教學時要建立起幫助學生加強多元文化教育和本國傳統文化教育結合的理念,從課程設置、教學資源開發、教學過程等環節幫助學生克服跨文化交際的障礙。

        1.考慮通過購買版權的形式,引進國外優質課程資源,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國際通行的行業標準和行業規則;可以考慮借鑒國外職業院校同類專業的核心課程,包括國際職業資格認證的課程,使教學內容貼近國際職業環境;注意引進具有國際視野的雙語課程,甚至全外語課程,同時關注提升學生外語應用能力。

        2.注意增加包含國際性內容的課程,如在選修課模塊增加國際政治、國際經濟、國際關系、世界歷史等課程,或在其他課程教學中增加中外文化的比對、著名國外企業文化介紹等內容,使學生能獲得國際觀念、國際交流等方面的知識,增強其國際視野。

        3.注意增加語言培訓內容,重視外語教學、雙語教學對培養學生跨文化能力的積極意義。在“一帶一路”政策指引下,中國企業、中國教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日益頻繁,高職院校也應根據合作區域及本院特色適時增設東南亞國家語言文化學習的課程,使學生充分了解東南亞各國的政治文化,增加其對多元文化的理解。

        4.教師是教學活動的核心,讓教師充分認識多元文化、切實理解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教師本人跨文化交際能力,只有認識其價值,才會有動力主動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設計,這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自覺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根本。文化輸入從來都是雙刃劍,必須充分發揮教師在多元文化理解中的中介作用,教師發揮好中介作用,可以幫助學生明辨是非。教育現有發展條件下,不可能讓所有職業教育的教師都能有機會到國外接受跨文化的熏陶,因此,對教師應給予必要的跨文化教育培養,使他們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之下成長的學生課堂行為的差異,盡可能在課堂上營造不同文化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平等交流的氛圍。

        5.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在關注課程內容的同時,注意尊重中外學生主體地位,指導學生主動尋找學習內容中的文化信息,給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有機會就多元文化有關問題展開討論,讓學生能從各自角度理解文化差異的存在,使之不會把各自社會的行為準則作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不恰當地運用到跨文化交際中。

        同時要增加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增加外國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也增強中國學生面對國際化發展的文化自信,尤其對中國學生而言,只有正確認識中國文化、具備中國文化的基本修養,才有可能正確認識他國文化。

        (三)校園文化建設是重要依托

        從文化學理論看,校園文化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中,注意在使用宣傳標語、橫幅、海報、展板等可視的物質文化時,盡量采用雙語甚至多語,采用多元文化、不同語言背景的人士均可解讀的文字符號;使用的視覺符號,例如色彩、造型也應更多符合國際慣例的表達;使用稱呼、地址、日期等表述時,要符合國際通用的規則,營造有利于跨文化交際的氛圍。

        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課程教學是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重點,但課堂教學之外的課外活動開展的廣度和深度同樣也反映了對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認識。在課堂之外,要關注跨文化交流平臺的建設,通過社團、聯盟等形式打造中外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管理者與學生之間暢通的交流平臺,使之能在輕松的環境下進行交流和溝通,從而激發學生跨文化交流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校園制度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可以很好地融合起來,例如高職院校與國際人士接觸較多的管理者可以參與跨文化課程的培訓,可以組織跨文化的聯誼活動,諸如演講比賽、歌唱比賽、體育活動等,使校園文化更豐富多彩,使參與者在活動過程中增加對異文化的理解。

        【參考文獻】

        [1]王焱.教育國際化背景下文化敏感性和文化能力的培養[J].沈陽大學學報,2011(10)

        [2]潘小明.高職院校教育國際化的內涵、要素與動因[J].職教論壇,2013(33)

        [3](加)簡?奈特(June Knight).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國際化變革與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第6篇:跨文化交流和國際管理范文

        在講究軟實力較量的國際傳播競爭中,研究跨文化傳播的重要性不言自喻。但遺憾的是,目前國內的相關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在研究方法、研究范圍、研究深度等諸方面還存在著一些明顯的不足,如:(1)運用思辨式研究方法的多,基于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分析的實證性的論述少;(2)一般性介紹多,有分量的著作少;(3)我國跨文化傳播研究者跨學科研究不夠,限制了研究的深入;(4)研究中美之間跨文化傳播的多,研究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跨文化傳播的少;(5)國際間跨文化傳播問題研究的多,國內跨文化傳播問題研究的少。

        [2]且至今國內尚無關于跨文化傳播學的專門學術刊物,本土學者的論述專著也為數甚少。《國際跨文化傳播精華文選》一書的面世可謂是改善此局面的強有力舉措。

        本書編譯者J.Z.愛門森教授是美籍華人,為復旦大學、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博士,在周游世界、長期考察研究中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并引進國外教學模式,集中精力在浙江大學等國內名校開設用雙語教學的《跨文化傳播》、《世界文化的比較研究與交流》等課程。同時,編譯者還是國際發行的英文學術季刊《中國傳媒研究》的創辦人兼主編(該刊系國際上第一家全英文版的專注于中國傳媒研究的刊物,匯集了國內外眾多該領域的學術精英)。在教學和創編工作中,愛門森教授深感國內跨文化傳播學科資料的匱乏與研究的薄弱現狀,是以精心節選編譯本書。書中選取了美國跨文化傳播領域權威學者、東亞教育者和實踐者、華人學者及非裔美國傳播學教授的著述與采訪實錄,新見迭出,視野宏闊。書中所選文章各成體系而又具內在的邏輯連貫性,在東西方學術對話中建構起跨文化傳播學科的批評理念,豐富了跨文化傳播學的理論內涵,打破了歐美跨文化傳播獨霸學壇的局面,展現了自由、開放、多元的學術氣象。這對于中國跨文化傳播學科的理論建構及研究方法的探索具有莫大的借鑒作用,且在與國際接軌和如何保持本土化風格上尤為顯貴。

        一、研究視角糾偏

        在這個全球“范式”發生更替的時期,與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中的大多數研究領域一樣,當代跨文化傳播研究的有效性與等同性越來越多地在學術上受到敏感的非西方,尤其是東亞學者、教育者和實踐者的質疑與批評。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由于歐美等國在經濟上的霸主地位,籠罩在后殖民語境陰影下的東方文化一直被動地接受著西方世界單向度的文化輸出,北美中心的跨文化傳播研究也一直被視為是泛文化的、具普適性的特征而被單向地、不經批判地加以推廣。但時至今日,美國的本土學者也對此進行了反思:“作為一門研究領域,在美國和其他文化中建構和檢驗理論是跨文化傳播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自始至終,我都堅信我們需要從不同的視角,包括從不同的文化視角,來建立各種跨文化傳播的理論。”[3]在《美國跨文化傳播理論綜述》(一)、(二)兩篇中,古迪孔斯特闡述了美國跨文化傳播理論的歷史演變,考察了跨文化傳播理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梳理回顧了跨文化傳播的各種理論,如傳播中的文化變異性理論、側重跨群體/跨文化有效傳播的理論以及側重身份協商或身份管理的理論等,提出未來跨文化傳播理論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并著重強調中國“傳播學研究的本土化方法應植根于具體的文化中”[4],“理論一旦建立,就應該將之置于其本土文化中檢驗,采用與本土文化相應的方法”。[5]

        其實,國內也已有學者敏銳地意識到這一研究局限,姜飛在其所著的《跨文化傳播的后殖民語境》一文中就曾提出“跨文化傳播學發展的合適方向就是首先要對由殖民主義時期以來的奠基于西方人類學基礎上的思維方式進行批判,在全面檢索跨文化傳播學到目前為止的西方中心主義和殖民主義機制的前提下把跨文化傳播引導到良性的、客觀的發展軌道上來,使人類文化的發展重新回歸到自我積淀機制和跨文化傳播雙重作用、協調互動的軌道上來”[6],但缺乏進一步提煉模式和創造新說的能力。

        與此相對,在《用東亞社會文化的視角與實踐完善當代跨文化傳播研究》、《人類傳播研究的亞洲方法:回顧與展望》和《建立亞洲背景的文化與傳播理論:一個假設性基礎》三文中,東亞學者批判性地回顧了歐美中心傳播學研究的不足(如過于強調以實踐經驗為依據的研究、缺乏歷時的或者說歷史的視角和方法),并對亞洲傳播學研究方法進行了整理和重新描述,較之以歐美為中心的傳播學術研究,闡明了亞洲中心傳播學術研究的涵義,形成亞洲中心傳播理論范式的三套哲學假設,用東亞社會文化的視角與實踐來完善當代以歐美為中心的跨文化傳播研究。

        中國有著五千年璀璨光輝的歷史文化,華夏文明是炎黃子孫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智慧源泉。伴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強盛和國際地位的提升,尋求富有中國特色的跨文化傳播理論、概念、視角和預設是至關重要的。編譯者的專論《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華:“工而自然”的人文境界和人文理想》突破歐美中心共時研究的局限,以歷時的角度、歷史的方法挖掘跨文化傳播的價值與重要性,從廣袤的中華傳統文化中追本溯源,廓定“工而自然”的概念范疇和歷史生成,并結合實際強調“工而自然”的人文理想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現代意義。這一本土化的新穎創見在當下迷茫無序的業界研究中實為振聾發聵之音,具有不可低估的學術價值和奠基作用。

        二、中觀剖析與微觀實例的結合

        《國際跨文化傳播精華文選》在宏觀理論建樹的文章之外,也有中觀剖析與微觀實踐,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有助于拓寬學術視野和研究視閾。舉凡高語境中的菲律賓文化到歐美等低語境中的媒介產業以及國際社會關注的艾滋、煙草等領域,均有涉獵,勾畫出一幅世界范圍內跨文化交流的宏闊版圖,印證了跨文化傳播的崎嶇溝壑與艱難險阻。

        《全球對話中的菲律賓的Kapwa:一種不同的與“他者”共處的政見》是中觀剖析的范例,在研究方法上提供了跨文化交流中的一種非簡化的知識建構。該文在演示有關Kapwa(意即一種自我和他著“互惠”的存在)的歷史演變之時,強調它在菲律賓文化政治和傳播互動中的意義,呼吁國際學界批判地審視這種知識建構的道德規范和政治見解。盡管菲律賓文化在世界上并不引人注目,在全球文化選擇與文化互動的過程中,尚且存在著嚴重的交流媒介編碼失誤和交流媒介解碼誤讀的問題。但從文化闡釋學的角度來講,跨文化交流就是采用己方文化視角去審視異域文化,并且在理解他國文化的基礎上反觀自身的文化。換言之,“與異域文化的接觸過程是以面向世界的胸懷陶冶

        自我的過程,是認識己方文化和異域文化的相互依賴性以及了解異域文化在文化發展中的作用”[7]的過程。眾所周知,“每個人的自身認同都具有文化性,不同的文化有著各自不同的視野,文化的不同性應該得到尊重。”[8]從這個意義上說,作為另一種本土化的研究方法,或許該文能提醒我們注意他者傳播的權益。

        《網絡廣告之現狀》、《美國電視網爭取受眾和廣告主的策略》、《抗爭艾滋以備抗爭煙草殺手:媒體訊息、宣導及更多》這三篇可說是微觀實例的體現。其研究方法是典型北美式的,注重量化分析和實證研究。《網絡廣告之現狀》、《美國電視網爭取受眾和廣告主的策略》等文中的大量數據均來自美國廣電行業第一線,作者也是資深的業界人士,觀點鮮明針對性強,其中的建議具備較強的現實可行性;《抗爭艾滋以備抗爭煙草殺手:媒體訊息、宣導及更多》屬于健康傳播的范疇,該文抓住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結合中國的具體狀況寫就,強調媒體宣導在預防艾滋病傳染上的影響力,并極力主張亞洲的相關媒體宣導運動需要超越美國式的個體型研究范式。

        反觀國內的跨文化傳播研究,據學者調查,20世紀90年代以來,主要集中于十大議題:翻譯中的跨文化、商業中的跨文化、跨文化交際、文學作品中的跨文化、旅游與體育中的跨文化、教育中的跨文化、跨文化心理、不同文化間的比較、跨文化傳播、藝術中的跨文化傳播。[9]近年來,又增添了一些新議題,如城鄉跨文化傳播問題、信息研究、東西方媒體跨文化傳播障礙分析、跨文化傳播的文化倫理等。相對來說,國內的研究現狀大多集中在以文化、教育、交際為主的范疇內,大致以揭示表層現象、提出對策性建議為主要論述模式,理論建樹方面乏善可陳,鮮有新見。事實上,跨文化傳播研究的前沿進展一直敏銳地捕捉著時代變遷的敏感問題,觀照現實正是其學術生命得以延續并不斷向縱深發展的推進力。在這方面,《國際跨文化傳播精華文選》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有用的啟示。

        三、強調本土化的跨文化傳播教學

        跨文化傳播現今已然成為國際學術界的顯學,而在中國則剛處于始溫階段。體察各國研究現狀,可以發現基本都以歐美的理論模型與范式研究為主。這一方面是因為鮮有東方理論和東方模式可供教育者使用,另外也是因為大部分東方學者接受的是西方式傳播學教育,研讀的是西方學術體系中衍生的論著,因而不可避免地會在教學、科研中引進、應用和模仿西方第二語言習得的理論、方式和方法。為了更好地推進跨文化傳播本土化,在人才培養模式和傳播知識體系上進行積極探索,應當說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方式之一。

        該文選有針對性地采訪了美國兩位教育專家――密西根州立大學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院長和霍華德大學約翰遜傳播學院院長,兩所院校在跨文化傳播專業的教育形式上各有側重:密西根州立大學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以學術研究為長,尤其在健康傳播、信息技術和大眾傳播等前沿領域內領先;約翰遜傳播學院致力于教育和培訓合格的非裔美國人及其他有色人種從事傳播事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特色化教學方式。學院舍棄美國主流教材,根據自己的教育目的和教學計劃自編教材,著力培養非裔美國人的民族自豪感。這一教改舉措成效顯著,教材匯編所成《分裂的形象:大眾傳媒中的非洲裔美國人》一書于1995年被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學會評為20世紀35本最有影響力的大眾傳播書之一。同時,訪談還涉及辦學理念、學生就業、課程設置、師資配比等多方面問題,聚焦于特色化、本土化的教學思路及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方針。反觀國內,當下新聞學、傳播學的學科建設突飛猛進、日新月異,學科點越建越多、從業教師隊伍日漸膨脹、學生人數急速擴張。然而掩藏在這虛假繁榮表象下的真實情景卻是專業教育同質化現象嚴重、教材西化、本土特色模糊甚至缺失,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警醒。

        四、體例編排特色

        《國際跨文化傳播精華文選》雖由各自獨立的15篇文章組成,相互之間看似毫無關聯,實則鉤聯繁復,具有內在的邏輯連貫性。整部文選的編排思路恰如開篇《世界文化和文化紛呈中的傳播策略――一個致力于跨文化融洽交流的計劃》所倡導的世界文化課程內容的具體設置一樣,在局部精巧細致而整體兼容并蓄的基礎上,構建起一套立體、交叉、開放的理論話語,并由此形成一個互文參照、前后應和、學養豐厚的思想場域。

        編譯者在精選優秀論文,架構體例的同時,始終以本土化理念統領全局。無論是理論話語抑或訪談實錄,皆或隱或顯本土化這一意旨,編譯者意欲為中國跨文化傳播學科貢獻一己之力的拳拳之心可見一斑。跨文化傳播涵蓋領域深廣,涉及眾多學科,且極易滑入話語霸權、媒介帝國主義、后殖民等先在理論的誤區,導致偏狹種族主義的論戰。編譯者在篩選過程中跨越意識形態和文化語境的鴻溝,以公正、客觀、包容的姿態使“西學”東漸,以“對話”的形式應對西方顯學的強勢,以便最大程度地還原跨文化傳播學科的內在文化視景。研讀本文選,從背景介紹、書目注解直至某個細小概念的譯法,編譯者都力求還原真實并遍訪名家。在國內眾多的傳播學譯著中,該文選或許沒有介紹系統的理論言說和名家流派,但它卻涵蓋了大量原創性的學術見解,理論思辯色彩濃厚,而且在具體的教學實踐與辦學理念上也頗多新穎創見。

        荷蘭著名的文化人類學家皮爾森預言,21世紀“將是一個有許多個經濟中心、科學中心,以及更為重要的文化中心的多元性世界”[10],進入這個文化中心的前提條件是我們能否在傳統文化中窺見一些與全球化趨勢共融的的質素,并通過現代化手段使之發揚光大。同時,堅持“和而不同”的傳播策略,凸顯本土化特色,因為本土化就是最好的國際化!要達至跨文化融洽交流的理想狀態,應如編譯者在扉頁上的題語:地球就象一葉扁舟,在廣袤無垠的太空中運行。坐在這小船上的人們只有學會相互接納、相互理解、相互寬容,和平共存、同舟共濟,這小小的宇宙船才能逍遙遨游于無限之中!

        注釋:

        [ 1 ][美] 拉里•薩姆瓦等主編,麻爭旗等譯:《文化模式與傳播方式》,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頁。

        [ 2 ]關世杰:《中國跨文化傳播研究十年回顧與反思》,《對外大傳播》2006年第12期。

        [ 3 ]J.Z.愛門森編譯:《國際跨文化傳播精華文選》,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6頁。

        [ 4 ]J.Z.愛門森編譯:《國際跨文化傳播精華文選》,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85頁。

        [ 5 ]J.Z.愛門森編譯:《國際跨文化傳播精華文選》,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86頁。

        [ 6 ]姜飛:《跨文化傳播的后殖民語境》,《新聞與傳播研究》2004年第1期。

        [ 7 ]梁鏞、劉德章:《跨文化的外語教學與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頁。

        [ 8 ]梁鏞、劉德章:《跨文化的外語教學與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頁。

        第7篇:跨文化交流和國際管理范文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留學生管理

        中圖分類號:G74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2)04-22 -02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增長, 悠久的歷史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國的學生來華學習,留學生人數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規模逐漸壯大。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留學生在跨文化適應上存在問題。尤其我校作為中醫藥院校,屬于理論和臨床緊密結合的實踐性學科,學生在臨床中與當地人有較多的接觸, 在文化方面不適應的情況經常出現, 因而對于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求比較高,文化休克的種種表現在多數人身上會反映出來。如何使留學生能與中國學生進行互動和交流,更快地適應環境,了解中國文化,讓他們感覺到家的溫暖,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跨文化交際視野下留學生面臨的問題

        (一)文化沖擊

        當人們遇到同培育自己成長的文化具有不同價值體系的文化時,就會經歷某種痛苦。比如某人一直感到親切、很熟悉的動作,在外來文化環境中遭到拒絕,被視為毫無價值,就會感到無可名狀的困惑與煩惱。人們對異文化這種反映,稱為“文化沖擊”。這種現象是初來中國留學的學生經常會碰見的問題,而這種沖擊的影響會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飲食習慣,生活習慣,個性表達等等。[1]例子之一就是中國人在接受禮物時,一般需要先退讓一番,受禮后對送禮者道謝,不當著送禮人的面打開禮品盒;而西方人總是爽快地收下,當著送禮人的面打開禮品盒,對禮品大加贊揚而對送禮人表示感謝。這種文化差異造成的文化沖擊使學生與人溝通遇到阻礙,內心出現孤獨、失落甚至不知所措。除此之外,留學生之間也可能出現文化沖突,即不同種族的留學生之間的文化沖突。留學生來自世界各地,由于歷史、宗教、語言等因素存在差異,導致由不同種族間的留學生引發的沖突具有復雜性、敏感性和群體性特征,是留管部門特別要注意的問題。

        (二)語言交際障礙

        美國人類學家Edward Hall 在1976 年出版的《超越文化》一書中提出了“高語境文化( high context culture)”和“低語境文化( low context culture)”的概念。根據這一觀點, 人們在高語境文化中交流時,只有很少的信息是經過編碼后被清晰傳遞出來的,人們在交往過程中重視“語境”而非“內容”,注重建立社會信任,高度評價關系和友誼,關系的維持比較長久。溝通是含蓄的,人們對含蓄的信息非常敏感,個體從早期就學會了準確解釋這些含蓄的信息。與此相反, Hall 認為在低語境文化中,語言傳達了大多數信息,語境和參與者方面只包含極少的信息。低語境文化交流者更依賴語言的本身來傳遞信息。按照他的分類, 東亞的日本、中國和韓國屬于高語境文化, 而歐美大多數國家則屬于低語境文化。不同的思維方式常常是引發交流障礙的重要原因, 傳統的中國文化思維具有較強的具象性,而西方文化具有較強的抽象性。中國人凡事習慣從整體到局部,而西方人的思維習慣正相反,常從局部到整體。與西方人那種或肯定或否定的精確性言語觀不同,中國人偏重迂回、含蓄和籠統式的言語觀。這種思維差異在我們的管理中也常有體現。

        (三)價值觀不一致

        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內容, 人們處于何種社會關系中, 有什么樣的社會地位、人生經歷、接受什么樣的教育, 就會形成什么樣的價值觀。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國家和民族, 由于他們文化背景的不同, 他們的價值觀也有很大的不同。荷蘭管理學者郝夫斯特(Hofstede) 于1980 年提出文化維度理論,并指出所有的差異都可追溯到基本維度中的一個或幾個中。他的實證研究表明中國傳統價值觀不突出個人和個性,而強調集體的作用。這與西方追求個人獨立,推崇個人榮譽和成就的價值觀有很大的差異。來自異國他鄉的外國留學生,如果這些學生在中國高校中聚集,難免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周圍的事物和他人的行為,自然會產生疑惑、無法理解的現象,生活與學習中也不乏有摩擦與沖突,價值觀差異正是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

        二、跨文化交際視野下的解決方法

        (一)借鑒人本主義的管理理念

        儒家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它是以人本主義為核心的。而如何將人本主義管理理念注入留學生管理工作中,是新時期我們留管工作人員面臨的新課題。如今,人本主義更多的表現在以和諧的態度去面對周圍的世界。作為一項具體的工作,留管人員是留學生接觸最多的人, 也是使留學生形成對中國人印象最直接的人,因而要自覺加強自身的人本主義素養,從對方的視角認識其文化,注重管理方式及管理技巧。[2]外國留學生具有雙重身份:既是外國人又是學生, 是具有特殊性的群體,所以在管理方式上要貫徹“” 、“交流優先”的原則,強化服務意識, 給他們營造一種良好的生活環境, 并時刻關注他們的心理需要, 注重跨文化溝通與交流, 充分尊重他們的尊嚴、價值和自由。真正做到了解留學生, 關心留學生, 縮短情感距離, 調動外國留學生的進取心和積極向上的熱情。更重要的是我們應從積極預防的角度著手,盡可能在“文化沖突”的負面影響產生之前, 通過給他們提供各種必要的信息和指導, 減輕他們在生活和學習方面受到的壓力, 幫助他們進行自我調適, 使之盡快地適應在異文化環境中的學習和生活,真正將人本主義理念運用在實踐工作中,做到以“人”為本, 以服務促管理。事實上,這與我們醫學院校的“學醫、尊醫、愛醫”的醫學人文精神也是相統一的。[3]

        (二)培養跨文化交流的意識

        加強對留學生跨文化交流意識的培養,促進跨文化的融合。融合的發生須建立在留學生的原有文化與留學當地的文化都有相當了解的基礎上,學習新文化的同時反思自己的文化,將兩者進行交叉, 挖掘出相同或相似的文化, 以調整留學生自身文化, 最終使跨文化之間凝聚在一起,形成新的為雙方文化所接受的文化準則。[4]在具體的管理工作中,留管干部必須以跨文化的思維和技巧去應對,應為留學生理解中國文化提供各種渠道。如我們可以在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前提下,開設一些針對外國學生的,介紹中國文化社會方面的課程, 能讓外國留學生更真實地觸摸到中國文化,對中國的歷史、社會、文化等諸方面有較全面的了解。也可定期組織各項社會活動, 鼓勵留學生多參與,與中國學生多交流,助于拉近留學生與中國文化差距, 有利于培養留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能力,加快校園主流文化對留學生的個人認同,努力營造良好的多元文化共存的和諧校園環境。同時我們要看到跨文化交際是一個雙向的、互動的過程, 雙方交流是否準確、融洽, 主要取決于雙方對文化差異的認知程度和理解程度, 一旦能認識到差異所在, 并不斷調整各自的視角去理解、適應對方, 那么這個溝通的障礙就會不斷地縮小, 甚至逾越、消除, 最終達到交流的目的。

        (三)形成開放包容的態度

        以開放包容的態度, 從多元化的角度去接受認可異己文化。首先要認識到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文化的差異并非說明文化有優劣之分,而是文化的個性造成了差別。也正是因為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豐富多彩。留管工作者要堅持尊重平等的原則,只有尊重和理解留學生的文化習慣、思想方法、興趣愛好等,以平等的身份主動熱情地接近他們,與他們交朋友,才能發現他們在學習生活上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并及時幫助解決。從而逐步建立起相互尊重、協調融洽的師生關系。特別是針對“文化沖擊”問題,倡議一種各文化平等的理念, 就必須要了解構成我們大學國際化人員的成分來源, 并對這些大學里的各層次國際人士帶來的不同文化進行了解和分析, 進行不同文化對比, 找出不同文化特征, 掌握各文化之間的共性及差異,以制定出合理的大學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并盡可能地避免由于超越對異文化的容忍度而引起的文化沖突和矛盾。

        通過以上討論,我們不難得出結論:跨文化角度下的國際教育,留管人員提高自身能力素養和留學生積極融合本地文化兩個方面缺一不可。一方面留學生管理工作的長期性和復雜性要求我們要培養自己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營造一種更和諧、更具有多元文化色彩的、更體現人性化的、新的校園文化及教學和學習環境;另一方面,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多認識中國文化,減少他們對中國文化認識上的差異,從而更好地解決跨文化交際的問題,推進高校國際化進程。

        參考文獻: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189.

        [2] 王輝文.留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跨文化交際問題的思考[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02,4(2):21.

        [3] 蘇培慶. 和諧觀是中醫學的核心理念[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10(1):148.

        [4] 吳玉東.應對“文化沖突”,提高留學生管理水平[J].新鄉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3):62.

        第8篇:跨文化交流和國際管理范文

        [關鍵詞]留學生;跨文化;交流;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17-0326-01

        引言: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中國在全球化浪潮下逐漸顯現出自身的國際地位和綜合實力,中國教育事業也取得了迅猛發展,并逐漸掀起了一股來華留。中國的留學生教育始于20世紀50年代,經過60多年的發展,現今的留學生教育已日趨成熟。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擁有不同膚色和背景、懷揣不同理想和信仰的外國學生,來到中國的首要任務就是適應中國的文化。因此,探討來華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是具有重要意義的現實問題。

        1.來華留學生管理特征及現狀

        1.1 多重跨文化交際客觀存在

        學校對留學生的管理其實也是一個跨文化交際(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過程,(跨文化交際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此過程涉及了留學生直接管理人員――留學生、學校各部門工作人員―――留學生、任課教師―――留學生、中國學生―――留學生、校外中國人―――留學生、不同生源國之間留學生等多重跨文化交際者。所有交際者有著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因此留學生管理中客觀存在著一定的障礙和難度。上述關系中,任何一個關系出現了問題,都將會給留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1.2 缺少跨文化的管理人才

        目前我大部分院校的留學生教育都是英語或者漢語媒體授課,因此,各大院校留學生教學和管理工作人員大多為具有英語語言文化背景、對外漢語教學背景及相關專業背景。雖然這些人具備一定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但主要局限于針對歐美國家。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外國留學生教育管理,排名前10位的生源國中,只有美國為英語文化國家,其他九個國家均為亞洲國家。對于招收留學生的普通院校而言,其生源大部分都來自亞洲、非洲等欠發達地區國家。留學生管理人員對這些國家的文化了解欠缺,加上很多管理人員本身還沒有出國或出國留學經驗,所以對留學生了解并不全面。

        1.3 留學生管理特殊化

        中國是傳統的禮儀之邦,中國人對外國人總是習慣以禮相待。很長一段時間來,無論何種身份的外國人在中國都能受到外賓的待遇,外國人在國內很多地方還很“稀罕”。尤其是在我國留學生教育穩步發展階段,國家教委了《關于招收自費外國來華留學生的有關規定》,這賦予了高校自主招收外國留學生的權力。至此,很多高校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生,但是由于缺乏留學生的管理經驗,又對留學生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院校和相關管理人員對留學生采取了有別于中國學生的特殊化管理。除了應該區別對待的留學生出入境、簽證和國家安全等方面以外,留學生還享受了其他各個方面的優待,如配置齊全的專用宿舍,設立留學生專用食堂和用餐區,劃設專用教學區域和教室,留學生參加校園活動派專車接送,安排專人負責其生活,事無巨細地幫助留學生等。這些讓遠離家鄉的留學生感到了溫暖,同時也助長了一種特殊感和優越感,有的同學甚至無視校園規章制度,常常出現夜不就寢、遲到、逃課的情況,這些都給管理工作帶來諸多麻煩。

        2.建立健全來華留學生獎助金體系

        來華留學生具有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在價值觀念、職業規劃、看待事物的角度等多方面都與中國學生存在一定的差異。只有設立留學生認可和接受的獎學金、助學金體系,才能有效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上進心,從而激發榮譽感。學校應該完善了以評優為導向的來華留學生獎學金和助學金牽引機制,適應留學生的實際狀況和需求,制定了被留學生所接受的獎助金評選制度和規定。在獎學金方面,除中國政府獎學金和地方政府獎學金外,設立“來華留學生新生獎學金”,讓自費學生也享有獲得獎學金的機會,深刻地感受到我國政府和企業對來華留學生的關注和關懷。在助學金方面,為留學生提供校內勤工助學的崗位,參與科研、教學和管理工作,發揮留學生語言等方面的個人優勢,為自我展示提供舞臺和機會。完善的留學生獎助金體系,有效地調動了留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在留學生中樹立榜樣,學習氛圍得到明顯改善,到課率得到明顯提高。此外,由于在校留學生對獎助體系的宣傳和認可,我校留學生的招生工作也取得了一定M步,尤其是自費生的招生規模和生源質量得到了明顯提升。

        3.采取開放式、多維度的管理模式

        來華留學生在原來的文化氛圍和環境中,其價值觀、行為方式與思維方式已基本穩定。當他們進入異族文化和社會環境中,就會出現各類文化不適應性問題,導致他們在生活與學習中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采取開放式、多維度的管理模式,精細化管理,建立層次化的學生自我管理組織,促進留學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打造以文化融合為核心的交流平臺,化解文化沖突,把學生管理工作推向一個新臺階。(1)建立層次化的學生自我管理組織。自我管理和自助服務是最高水平的管理服務模式。為了提高留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成立多層次的留學生組織,包括留學生會、年級負責人、班長、宿舍長,賦予他們必要的權限,激發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提高留學生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參與度,使留學生的不良情緒得到釋放。同時,留學生管理人員加強對留學生組織的管理,對留學生干部進行正確引導,聽取留學生的意見,掌握留學生的動態,確保管理工作有序進行。(2)打造以文化融合為核心的文化交流平臺。在跨文化交流方面,我們以文化融合為目標,積極打造有利于留學生發展的人文交流活動,注重多樣文化在高校環境中的自由呼吸,力求形成穩定、開放、和諧的高校文化氛圍。國際文化節、中國文化課、來華留學生節日體驗等,每學期為語言生開設中國文化課,包括中國茶文化、剪紙、太極拳、書法等多種課程,有效促進了來華留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

        4.以第二課堂為載體的中外學生交流機制

        大學文化既要多元化又不能失去主流文化與自身特色,這就需要注重以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線,融合國外先進文化之精粹,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學術和文化氛圍,讓留學生學有所成,促進其成為中外友誼的紐帶、橋梁和親善大使。筆者所在院校一貫重視留學生的文體活動,將其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國際教育學院的日常工作中。除了定期在主要節日邀請國內學生與留學生一起舉辦聯歡活動外,還經常組織留學生參加學科競賽與文體比賽。

        總結:總而言之,通過全方位、多角度覆蓋了留學生、教師、管理人員等利益有關方,有力提升了來華長期留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實際成果落實教育部“擴大規模、提高層次、保證質量、規范管理”的來華留學生工作方針。

        參考文獻

        [1] 陳曄,黃在委.來華留學生跨文化交流模式研究――以“求本論壇”為平臺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03:12-13+97.

        第9篇:跨文化交流和國際管理范文

        [關鍵詞]高職;商務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5918(2016)07-0171-02

        經濟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我國改革開放和市場化經濟改革逐漸深化,和世界各國開始了越來越頻繁的商務經濟合作,依賴大量掌握英語能力,熟悉國際商務運作同時能夠和不同文化背景人進行商務溝通交流的商務英語人才。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不僅僅需要扎實的商務英語專業知識,還要能夠跨越文化障礙和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避免因為文化沖突造成的矛盾,因此高職商業英語專業一定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消除文化壁壘,提高商務英語交流的水平。

        一、跨文化交際的內涵

        美國人類學家EdwardT.Hall在其1959年出版的經典著作ASilentLanguage中首先提出了“跨文化交際(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這一術語。后來引入我國之后,出現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和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這兩種表述方式。跨文化交際是指任何語言和文化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這個概念本身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跨文化,二是交際。前者是形式,后者是內容。跨文化交際能力指的與本民族語言不同的語言進行交流時候所需要的能力,思維和應變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應該成為外語教學培養最終目的。在跨文化交際中因文化的差異會產生種種問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觸時往往會受到文化沖擊(Cultureshock),從而產生某種不適應。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在高職商務英語教學中的意義

        跨文化交際是高職商務英語教學大綱中重要的內容,對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通過對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滲透,能夠有效加深學生對國際商務活動所需的交際能力與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直接被定為高職商務英語專業的人才能力培養目標,確保學生能夠通過對英語文化的學習,更加透徹的理解商務英語,學會舉一反三,靈活應變。高職商務英語教學中,教師作為語言文化載體,雖然能夠有效傳授商務英語專業技能,但是教師并不能為學生提供準確的文化背景,是脫離文化環境的存在。商業、金融、旅游等市場相繼開放,大量優秀企業開始承攬海外工程,國際交流而商務英語作為一門專業英語和應用型英語,其教學活動應該兼顧語言教學和語言文化環境背景教學。尤其是新形勢下,我國大幅度降低關稅和市場準入門檻,合作越來越頻繁,工作環境越來越復雜,如果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不強,就容易因為不同文化之間在相同問題不同的表達方法產生矛盾,所以高職商務英語專業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對培養具備扎實英語語言基礎、通曉國際商務規則、了解各國文化背景特點,能夠實現無障礙跨文化溝通的商務英語人才有著重要意義。

        三、現階段高職商務英語專業跨文化教學工作面臨的困境

        (一)跨文化交際教學內容匱乏

        長期以來,高職商務英語專業教學大綱中都沒有將跨文化交際體現出來,因此現階段商務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教育并沒有形成完整的教學體系,多以西方世界發展情況、文化背景為主,真正和商務英語跨文化交流相關的知識相對匱乏,導致學生對其他文化背景知識和社會知識缺乏了解,不利于學生開拓視野和跨文化溝通交流的進行。

        (二)教師缺乏跨文化教育意識

        很多高職院校商務英語專業教師都意識到了英語能力和跨文化交際意識對于商務英語專業人才來說是同等重要的,但是有一些教師認為,文化背景知識教育比較抽象,相關知識比較零碎,集中教學比較困難,認為學生通過對語言的學習就能夠逐漸意識到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由于缺乏系統化的文化背景知識教學,學生對文化差異的認知是碎片化的,不能有意識地去整理、積累英語文化知識,商務英語教學中對跨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

        (三)學生學習心態有待調整

        不僅僅是教師,學生對于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也缺乏認識,一些高職院校商務英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陳舊,難以滿足商務英語翻譯實際需求,而學生也往往將商務英語知識和語言知識作為學習的重點,忽視了對語言文化背景的了解和學習,對語言文化等已有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鍛煉比較少,導致不少學生有著很強的語言能力,但是對不同文化之間在表達方式上的差異缺乏認識,缺乏商務交際方略、交際規則和禮貌規則的基本了解與知識積累。

        四、高職院校商務英語教學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策略

        (一)在商務英語教材中增加跨文化交際內容的比重

        現階段,很多高職商務英語教材的編排以商務知識文化為主,忽視了對英語民族社會文化背景的介紹,然而生活化程度很高的商務英語溝通,其交流內容和形式直接和社會文化相關,所以有必要在高職商務英語教材中適當增加別國文化知識,為學生全面、詳細、系統的展示其他國家的典型文化特征,力求實用,為學生提供生動的語言背景,使學生可以進行真實的語言交流,通過和目標社會不同階層關于不同話題的討論,能夠讓學生對該社會價值觀念形成清晰的認識,了解當地人不同的價值觀、道德觀和宗教理念,學生在開拓視野,加深了對社會與世界的理解的同時,逐漸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商務英語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

        首先,跨文化交際是兩個文化主體的全面碰撞,涉及到語言表達、身體形態、動作、風俗習慣、文化背景、等多個方面,涵蓋政治、經濟、歷史、地理、文藝、習俗、道德、心理、社會等多個學科,僅僅從溝通內容方面,就涉及到商務術語、日常用語、專有名詞、成語典故、諺語、形體動作等問題,因此商務外語教師必須具有非常大的知識量,同時具有對中文和英文文化內涵的深刻理解以及系統的知識結構和全面的知識面。其次,高職院校商務英語專業的教師應該認識到跨文化教育對學生商務英語溝通能力形成的重要意義,將跨文化交際當做一門課程和一種學生必須掌握的能力來進行培養。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逐漸摸索高職院校商務英語課堂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高效方法,,積極拓展商務英語跨文化教學的內涵,豐富教學內容,將文化教育融入到商務英語日常教學課堂活動中,為學生提供更多商務英語跨文化交流的機會。與此同時,教師可通過必要的對外交流,發揮外教的作用,由外教配合學生進行更貼近生活實際的交際訓練,配合課堂上跨文化交際知識的滲透,全面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再次,教師要轉變學生認為商務英語就是商務專業英語交流的錯誤觀念,而要將商務英語翻譯工作理解為不同文化之間借由語言工具進行的全面碰撞,讓學生能認識到國際意識和跨文化意識在商務英語中的重要性,從而能夠自覺進行不同文化的了解和學習。

        (三)非語言交際能力培養

        在商務英語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交際的作用往往要超過語言交際,因為在跨文化交際中,語言僅僅是信息交流的一種方式,實際上,雙方還會通過對方的身體姿態、表情神態以及動作來了解彼此的意圖,這個過程貫穿跨文化交際整個過程。因此教師要重視對學生非語言交際能力的提高,有意識的采集非語言交際行為典型案例進行分析,了解相同姿勢、神態和動作在不同文化中的差異,并在跨文化交際中學會應用。結語經濟全球化強化了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溝通交流,形成了巨大的商務英語人才缺口。為了培養適應商務英語崗位能力需求的高職商務英語專業人才,有必要在商務英語日常教學中開展跨文化交際教學和訓練,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不同國家地區的文化差異性,培養學生形成一個包容、平等的心態來面對不同的文化個體,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徐海江.論高職商務英語翻譯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4.

        [2]楊敏.高職校商務英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探析[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2.

        [3]王悅.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在高職商務英語教學中的措施及啟示[J].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1).

        [4]汪儉.試論高職院校商務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中國成人教育,2012(10).

        [5]吳揚.高職商務英語學習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探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0).

        [6]肖薇,何非.商務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3(5).

        [7]賈曼麗.高職商務交際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之實例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4).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久久国产精品二区视频 | 在线播放日本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 最新午夜视频精品视在线播放 | 日本激情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久久 | 一级做a过程免费在线观看 综合色天天鬼久久鬼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