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職業教育現狀與發展趨勢范文

        職業教育現狀與發展趨勢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職業教育現狀與發展趨勢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職業教育現狀與發展趨勢

        第1篇:職業教育現狀與發展趨勢范文

        關鍵詞:職業教育現狀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7-0052-01

        山西交通技師學院始建于1958年,前身是山西省交通學校,曾被譽為“山西交通的黃埔軍校”,為山西的交通事業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國家的學歷教育政策對我國的中等職業教育造成了很大沖擊,本科生的擴招,大專生的不設線,似乎預示著中職教育就要走向沒落,中職教育即將遭遇滑鐵盧。山西交通技師學院作為中職教育的一部分,正面臨著嚴峻地考驗。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等職業教育生源良好,直至大學擴招,中職學校的生源人數和質量急速下滑,糾其原由不外乎有二:第一、國家政策的導向。學歷對于立業之重要不言而喻,學歷教育的擴招讓原本擠不過獨木橋的學子看到了擠過去的機會,于是他們放棄了職業教育。第二、職業教育自身的發展出現問題,不能從“給你一技之長”的角度培養技能人才,學校出來沒有一技之長不能就業,出口不暢導致進口不旺,最終造成惡性循環。

        眾所周知,職業教育不同于學歷教育,學歷教育偏重于理論人才的培養,而職業教育偏重于操作人才的培養。山西交通技師學院的前身是山西省交通學校,是山西交通行業人才的搖籃。學校公路專業師資力量雄厚,培養的人才技能過硬,到目前為止,是學校的主力專業之一,從專業發展來看,公路專業的發展過程值得人們借鑒。骨干教師多年奮斗在教育的第一線,除了在校鉆研教學,他們還利用寒暑假的時間赴企業一線學習調研,充分發揮了職業教育學以致用的特點,培養出來的學生到了工作中直接就可以上手,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就能成為業務骨干,深受用人單位的喜愛。山西交通技師學院的汽車專業作為目前學校的龍頭專業,也有著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為了向職業教育發達的西方國家學習經驗,學校曾派兩名專業骨干教師赴德國學習,同時還和上海大眾,廣汽本田等國內一線汽車制造商聯合辦學,有針對性的培養人才,在專業技術方面始終與最新前沿技術保持著著緊密聯系,學生就業幾乎沒有壓力。

        與兩個老牌的骨干專業相比,其它的新興專業發展似乎就沒那么順利了。以計算機專業為例,1998年開始成立,得利于國家計算機及網絡的快速發展,2000年以后,該專業發展極為迅速,專業人數一度占據了學校的半壁江山,但風光的背后卻隱藏著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不完善,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就業出路偏窄等問題,2007年之后,這些因素最終變成了阻礙專業發展的瓶頸。縱觀全國的中職教育,凡是發展遇到阻礙的,幾乎都是有著同樣的問題。好在最近幾年,學校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想盡一切辦法來進行補救,比如新專業的開發,更加貼合市場需求;增加校企合作力度,拓展學生的就業空間;增加定單培養,穩定了就業方向;新的政策出臺使得專業發展更加有保障。

        2007年以來,國家的政策也開始向中職教育傾斜。先是對城鎮戶口的學生每年補助1500元,吸引了一部分城鎮戶口的學生;從2012年開始,山西省對所有中職教育的學生免除學費,有了政策上強有力的支持,中職教育正迎來新的轉機。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如何從根本上改變職業教育的現狀,辦好職業教育,讓國家的政策為職業教育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碳。

        今年本人有幸參觀了聞名全國的山東藍翔技工學校,看到的場景讓人心感震撼,學校的規模大是一方面,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們的辦學方式,他們的很多專業正是利用學校的人力資源優勢,為廣大師生提供了生產實踐的機會,真正做到了教、學、做一體化教學。規模化辦學是職業教育發展的一種方向,但并不是所有學校都有條件搞規模化辦學,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當我們的硬件條件受到一定程度限制的時候,如何能用辦學方式的轉變來達到最終培養人才的目的,我想藍翔技校的方法給了我們一種借鑒,我們可以整合學校的現有資源,把它們最大程度地利用起來,從市場的需求入手,有針對性培養專業的人才,不求博學,但求精益求精。

        第2篇:職業教育現狀與發展趨勢范文

        關鍵詞: 高等職業教育 內涵 現狀 發展趨勢 策略

        一、高等職業教育的內涵

        高等職業教育是針對職業崗位的實際需要設置的職業崗位定向的高等教育。傳統意識下大多數人認為高職就是大專層次的職業教育。我國的職教體系中一直存在一種“小高職觀”,認為高職等于“二流教育”,許多地方的高職在招生時普遍遭受“冷遇”,高職畢業的學生在就業時遇到的“歧視”學生和家長強烈的“普高熱”現象。高職一直在人們心里的形象欠佳。相比較目前發達國家或地區的高職可以包括高級的技術人員即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層次的職業人才培訓,其高職可以直到研究生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強調的是較強的系統理論基礎,而高等職業教育強調的是較強的實踐技術和專門技能,二者的內部構成都可以包括專科、本科、碩士等多個層次。

        2003年對347所高職院校19?郾4萬畢業生就業狀況的抽樣調查表明,當年就業率達到87?郾6%,其中153所學校的就業率超過90%,占被調查學校的44%,在經濟發達地區還出現了高薪聘用高職生的現象。高職生就業率逐年走高的事實,顯示出高級應用性人才受到社會各行各業的普遍歡迎。1998年到2005年底高等職業教育取得了規模性增長,基本形成了每個市(地)至少設置一所高職高專學校的格局。全國高等職業學校,招生數和在校人數分別占普通高校的總數的60?郾8%、53%和43%,在規模上已經是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03年全國普通高等職業教育畢業生總數比2002年增加了35萬,就業率提高了5個百分點。2004年在全國增加了40萬高職畢業生的情況下,就業率比較上年同期提高了6個百分點,初次就業率為61%。2005年初次就業率為62%。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的高職就業率都在80%以上,與本科生持平。

        二、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現狀

        2003年以來,隨著我國高校擴招后第一批大學畢業生走出校門,就業問題凸顯。從就業市場的分析來看,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難以就業成為重大的社會問題,政府的壓力日益沉重。然而另一方面,產業界對大學畢業生不適應行業的職業要求,企業難以招聘到合格人才的抱怨也日漸強烈。在這種形勢下,產業界把輸送合格從業者的要求寄托于教育界,這也對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濟和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是高等職業教育產生和發展的直接動因。

        三、世界高職教育的發展趨勢

        經濟的全球化和新技術革命導致了整個世界的根本變化,對原來的職業教育體系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為了迎接這個挑戰,世界各國紛紛對自己的職業教育體系進行了改革。盡管每個國家的職業教育面臨的問題不盡相同,但很多問題都具有國際性,并且各國對這些問題采取的戰略也基本相同,這就使得當今世界職業教育的發展呈現許多共同的趨勢。

        1.能力本位論。其宗旨是使受教育者在學校學習期間就具備某個職業所必需的實際工作能力,而且把具備這種能力作為評價學生和教師,乃至學校辦學質量的標準。著重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強調教學的靈活多樣性和管理的嚴格科學性,真正體現重能力培養。

        2.創業教育的思想。以學生為中心的觀點,培養學生的創業技能,使畢業生不再僅僅是求職者,而首先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這一思想已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3.終身教育的思想。建立學習化社會和終身教育體制是21世紀教育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許多發達國家為了增強勞動力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都在紛紛制定實施終身職業技術教育的政策。

        4.產學結合的理念。高職產學結合是學院小課堂與社會大環境直接結合的形式,是企業參與教育教學、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是職業教育更好地適應勞動力市場的要求,也是體現高等職業教育“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精神的途徑之一。

        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福斯特曾經指出:受訓者在勞動力市場中的就業機會和就職后的發展前景,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最關鍵因素。因此他提出職業教育必須以勞動力市場的就業需求為出發點。只有這樣才可以避免職業教育學校的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只有當他們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在實際職業生活中得到充分的應用,才可以稱得上是成功的職業教育。否則,即使培養出的所謂合格人才能達到某個技術等級,若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對口的工作,也就只能說是失敗。

        四、我國的應對策略

        根據我國的目前的實際情況:社會和教育發展不平衡性。各地高等職業教育的重點應該有所區別和側重。在經濟發展快的地區加快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由于沿海地區的技術進步快,對于勞動者的職業素質的要求也高,在這些地區可以大力快速地發展高職教育。在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應根據當地具體情況酌情發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以原有的專科學校為骨干,對其專業結構進行市場化調整,對其課程教法進行職業化的改造,以進一步挖掘其潛力,擴展其規模。

        2.充分發揮高校辦高職的優勢,在專科學院、工科大學里廣設大專層次的高職班,盡可能讓這樣的高職班與同專業的本科三、四年級銜接。

        3.對職工大學和其他專業的高校進行相關專業的職業化的改造,在改造過程中多設置實用性的科目,增加學生參與實踐的機會。

        4.把辦學成績突出的中等專科學校升級為高等職業學校。把某個突出專業和高校的相關專業銜接,使得其學生可以進入到高校繼續學習。

        5.鼓勵利用社會力量辦學,政府與企業合作發展高等職業教育。

        參考文獻:

        [1]錢民輝.職業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2]石為平.比較職業技術教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3]外國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4]葉春生.高等職業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5]王前新,盧紅學.高等職業教育學.汕頭大學出版社.

        第3篇:職業教育現狀與發展趨勢范文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走出去;高職院校;發展戰略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6-0258-02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的加強,教育國際化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面對這種情況,我國的高職院校必須積極進行改革和創新,在積極學習外國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創造出適合我國國情的高等職業教育模式。《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必須積極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積極進行“走出去”發展戰略,提高國際知名度。高職院校“走出去”發展戰略是適合我國當前經濟和教育發展現狀的,通過“走出去”能夠有效地提升我國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和教育水平,減少我國高職教育與國際職業教育之間的差距,提高我國的教育實力和綜合國力。

        一、我國高職院校“走出去”發展戰略的重要性

        1.推動我國經濟發展。職業教育是世界各國公認的推動經濟發展和提高社會水平的重要方式,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目標就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而高職教育就是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專業技術性人才的重要方式。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在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中,職業教育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的加強,我國面臨的國際經濟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我國高職院校“走出去”發展戰略對于提高我國的職業教育水平和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2.為我國企業提供專業人才。高職教育也為我國企業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高職院校中培養出來的學生自身修養水平和專業技術水平等都較高,在我國廣大企業的生產一線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訂單式人才培養計劃、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等都使得我國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在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影響下,我國企業與國際之間的交流合作逐漸增多,面對這種形勢,我國高職院校也應該積極進行改革,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將各種國際企業生產標準和生產工藝等技術信息通過日常教學傳授給學生,提高學生對各類國際生產標準等的運用水平,這些專業高職人才在企業國際化發展中能夠更好地發揮出積極作用。

        3.提高中國的國際吸引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和經濟都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中國速度”使得世界其他國家對于中國的關注度提高了,他們對于中國的文化、經濟、社會等的發展都有著很大的興趣。高職教育作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更是得到了很多國家的關注,我國高職院校“走出去”發展戰略的實施更是加快了我國高職教育與國際接軌的速度,對于提高我國的國際吸引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我國高職院校“走出去”發展戰略的可行性分析

        1.外部因素分析。(1)經濟因素。近些年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并逐漸實現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尤其是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更是以獨特的優勢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創造了巨大的貢獻。在當前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下,對于提升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隨著我國企業境外投資項目的不斷增加,對于專業的技術性和管理型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漸增大,這也是我國高職院校“走出去”戰略的重要目的。同時,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為我國高職院校“走出去”發展戰略的實施提供了重要的經濟基礎。(2)需求因素。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在不斷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養方式,并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培養出了許多優秀的技術性人才。然而一些新興的發展中國家尚未建立科學的職業教育體系,急需大量職業人才,我國高職院校“走出去”對于這些國家中的經濟發展和人才培養也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我國的許多境外企業對于技術性人才也有著很大的需求。這些都是我國高職院校“走出去”發展戰略得以實施的重要因素。

        2.內部因素分析。(1)自身因素。我國高職院校在多年的發展中已經逐漸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發展模式,面對一成不變的國內教育環境,很難有較大的發展和提高。而且隨著人們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我國的各類職業教育學校數量越來越多,國內的職業教育行業競爭非常激烈。我國高職院校“走出去”發展戰略的實施,不僅能夠實現促進當地職業教育水平的提升,也能夠在不斷的探索和交流中提升國內高職院校的教學水平,增加學校的影響力。(2)社會因素。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國外事物的接觸也越來越多,再加上我國國內人口數量非常多、競爭壓力非常大,許多年輕人都有著“走出去”尋求新的發展機遇的需求。我國的高職院校“走出去”發展戰略為這些人提供了較好的機會,通過國際間職業教育的交流可以實現我國人才的交流和學習,為專業性人才提供更好的發展機遇。

        三、我國高職院校“走出去”發展戰略的主要措施

        1.輸出培訓。我國的高職院校可以根據自身辦學成熟度和不同辦學方式的經濟效益等方面的因素選擇合適的“走出去”方式。目前高職院校可以選擇輸出培訓的方式來加強與國際之間的聯系,并為我國海外企業提供足夠的人才。通過輸出培訓和異地招生來實現海外人才培養的目的,這樣既能夠提高我國的教育方面的國際影響力,也能夠為我國企業在國外的生產經營活動提供充足的專業人才,對于提高我國企業的發展水平也有著重要的作用。

        2.海外培訓。海外培訓主要指的是我國的高職院校中選擇一些優秀的教師去國外進行培訓學習,通過教師的進修積極學習國外先進的高等職業教育方式和理念等,這也是我國高職院校“走出去”發展戰略的重要措施。高職院校的教師可以將國外先進的教育方式和理念等與中國職業教育現狀相結合,找到我國高職院校職業教育的最佳方式。而且這些教師在海外培訓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與國外教師的交流向他們宣傳中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情況,提高中國高職教育在國際中的影響力,以便我國的高職教育能夠更好地實現國際化發展的目標。

        3.海外辦學。海外辦學主要指的是一些優秀的高等職業教育院校可以利用其品牌影響力和強大的專業優勢等來在國外開設分校。我國的政府部門對于高職院校“走出去”發展戰略有著很大的支持,積極鼓勵各類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在國外辦學。可以積極與國外的政府和教育機構等加強溝通和聯系,充分了解國外的教育形勢和人才需求等,并根據具體的需要進行職業院校建設,并科學地進行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等,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學,為當地培養更多的人才,這對于提高中國高職教育的國際影響力有著重要的作用。高職教育“走出去”海外辦學方面可以借鑒我國海外孔子學院等的創立經驗,做好各項準備工作。

        4.擴展“發展中國家管理官員研修班”建設。“發展中國家管理官員研修班”是我國一項專門針對其他較為落后的發展中國家的教育援助計劃,既能夠顯示中國對于其他國家的關心,也能夠提高中國教育在國際中的影響力。通過“發展中國家管理官員研修班”建設,可以將中國多年高等職業教育的優秀成果和良好經驗等傳播給其他國家,既能夠提高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職業教育水平,也能夠為我國的跨國企業提供更多的本土優秀人才,對于促進我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也能夠有效地提高中國高職院校在國際教育界的影響力。

        四、總結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教育也逐漸形成了國際化的發展趨勢,這種情況下我國的高職院校應該適應形勢,堅定地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選擇合適的“走出去”方式。通過走出去學習國外先進的職業教育方法,來提高我國職業教育水平,提升我國職業教育在國際中的競爭力。同時也要積極宣傳中國職業教育理念,在與國外教育機構的交流中展示中國的實力,提高中國職業教育在國際中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禹躍昆.我國高職院校“走出去”現狀調查[J].青年教師,2015,(02).

        第4篇:職業教育現狀與發展趨勢范文

        關鍵詞 :中職 學生 核心能力

        0 .引言

        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產業結構更新換代,引發職業結構和就業方式的改變,職場對人才要求也隨之變化。而學校培養的畢業生是否符合社會需要、是否能夠實現就業、是否擁有工作能力及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是否有一個良好的職業生涯,是中國的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及現實問題。世界職業教育正從傳統的 “工具性”的謀生型教育轉向 “發展性”的適應性教育,培養就業者的職業核心能力已成為世界職業教育、就業培訓的熱點及人力資源開發的發展趨勢。而我國中職學校對職業教育的理念還比較滯后,注重技能培養而輕視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因此,中職生人才培養要跟上經濟對職業和能力結構的新要求,避免失業,提高核心競爭力,培養就業者的職業核心能力已成為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也是現實需要。

        1. 概念

        職業核心能力,即職業關鍵能力,是指人們在職業生涯中除崗位專業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適用于各種職業,在職業生涯中可遷移、可攜帶,能適應崗位的不斷變換,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是伴隨人終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關鍵能力”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國勞動力市場與職業研究所所長梅騰斯在 1972 年給歐盟的報告 《職業適應性研究概覽》中提出來的,將其看做是 “進入日益復雜的和不可預測的世界的工具”,是 “促進社會變革的一種策略”。關鍵能力提出以后,在世界范圍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并在職業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關鍵能力的培養成稱和含義各有差異,如德國、澳大利亞、新加坡被稱作關鍵能力 ( Keycompetencies) 、美國稱為基本能力(General competencies) ,或英國稱為核心技能 (Core skill) ,我國大陸和臺灣地區也有稱其為為關鍵能力。1998 年,我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 《國家技能振興戰略》 中明確提出要開發一個適應我國經濟發展需要的核心能力體系,將勞動者的職業能力劃分為職業特定技能、行業通用技能和職業核心能力三個層次。2007 年底,我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推出了包括 8 個模塊的職業核心能力體系。與人交流、信息處理、數字應用、與人合作、解決問題、自我學習、創新革新、外語應用等八個模塊。從而構建了我國職業核心能力體系的基本框架。并制定了《職業核心能力培訓測評標準》。

        筆者認為,決定筆者每個人生活質量和做事差異的看不見的含量,就是每個人具有的核心能力。這種核心能力起碼應具備三個方面的特征: 一是個體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二是這種核心能力是每一個獨立的個體所特有的,別人難以模仿和替代的。三是這種核心能力的持久性和發展性。個體能力差異的本質在于核心能力的差異。

        2. 研究意義

        2.1 隨著普通高中的擴招,初中畢業生源的減少,客觀上使進入中等職業學校的生源素質明顯下降。學生不僅在基礎知識方面有很大的欠缺,而且在與人交流、合作、解決問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責任感及自我管理、自我學習等綜合素質方面存在著更為明顯的欠缺,核心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對他們的健康成長,獲得學業上的成功。

        2.2 就業市場的實際需求。中職生畢業后要進入社會走入職場,來自職場的無數事實證明,作為中職畢業生,雖然動手能力較強,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較弱,要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必須具有順利解決職業場所、職業活動存在的問題的能力,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由學歷本位轉向能力本位,人才培養模式應以提高中職生的核心就業能力為重點。

        2.3 符合終身教育的理念,實現中等、高等教育直至終身教育的一脈相承,為學生打下良好的職業生涯基礎。

        2.4 探索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找到符合中國的職業教育體系及實踐,符合學生年齡和心智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提高學校水平。

        因此,中職生應當重視個人能力、技能以及個性品質的培養,要提高就業能力,成為企業所青睞的 “合作、合格、合適”的 “三合人才”; 要拓寬求職途徑,掌握相關的求職技巧和策略,不斷提高自身的求職就業能力。

        3.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3.1 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目標存在偏差

        大多數教師對 “職業核心能力”理解不準確。有的把核心能力等同于技能或行為。雖然越來越多的中職院校提倡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強調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是具體實施過程中重視的還是專業技能的培養。既然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目標發生了偏差. 那么對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也就根本談不上。

        3.2 師資隊伍的職業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師資隊伍是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關鍵。現在很多中職學校為了提高師資隊伍的 “雙師”比例。積極鼓勵教師下企業鍛煉、到本科高校深造,甚至出國研修。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 以滿足教育教學的需要。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們卻忽視了對教師職業能力的培養。部分教師的職業能力沒有與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步提升,人文素質不高。職業溝通、自我管理、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不強,這勢必會影響到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

        3.3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效果不佳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學校提升職業核心能力和專業技能的重要途徑。由于缺乏有力的體制和機制保障。一些企業出于完成生產任務的考慮,把學生當操作工使用。學生必須的職業能力訓練時間不足。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僅僅停留在體驗層面,這樣就導致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在培養職業人才,特別是學生職業核心能力方面作用不顯著。像對學生良好的工作態度、操作技能、企業文化、團隊合作等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職業環境。

        參考文獻

        [1]全國職業核心能力認知辦公室.全國職業核心能力認證[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

        [2]梁玉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高等教育,2013 (3).

        [3]丁輝.對高職院校職業核心能力教學改革與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3 (1).

        第5篇:職業教育現狀與發展趨勢范文

        摘 要:職業教育正從傳統的“工具性”的謀生型教育轉向 “發展性”的適應性教育,培養就業者的職業核心能力已成為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而我國的中等職業學生的核心能力還比較滯后。本文分析探討了高職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內涵.解析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從而更好地培養適應新時代的畢業生。

        關鍵詞:中職;學生;核心能力

        0 引言

        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產業結構更新換代,引發職業結構和就業方式的改變,職場對人才要求也隨之變化。而學校培養的畢業生是否符合社會需要、是否能夠實現就業、是否擁有工作能力及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是否有一個良好的職業生涯,是中國的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及現實問題。世界職業教育正從傳統的“工具性”的謀生型教育轉向“發展性”的適應性教育,培養就業者的職業核心能力已成為世界職業教育、就業培訓的熱點及人力資源開發的發展趨勢。而我國中職學校對職業教育的理念還比較滯后,注重技能培養而輕視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

        因此,中職生人才培養要跟上經濟對職業和能力結構的新要求,避免失業,提高核心競爭力,培養就業者的職業核心能力已成為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也是現實需要。

        1 概念

        職業核心能力,即職業關鍵能力,是指人們在職業生涯中除崗位專業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適用于各種職業,在職業生涯中可遷移、可攜帶,能適應崗位的不斷變換,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是伴隨人終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關鍵能力”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國勞動力市場與職業研究所所長梅騰斯在1972年給歐盟的報告《職業適應性研究概覽》中提出來的,將其看做是“進入日益復雜的和不可預測的世界的工具”,是“促進社會變革的一種策略”。關鍵能力提出以后,在世界范圍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并在職業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關鍵能力的培養成為職業教育課程開發和教學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但在不同國家,其名稱和含義各有差異,如德國、澳大利亞、新加坡被稱作關鍵能力(Key competencies)、美國稱為基本能力(General competencies),或英國稱為核心技能(Core skill),我國大陸和臺灣地區也有稱其為為關鍵能力。

        1998年,我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國家技能振興戰略》中明確提出要開發一個適應我國經濟發展需要的核心能力體系,將勞動者的職業能力劃分為職業特定技能、行業通用技能和職業核心能力三個層次。2007年底,我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推出了包括 8 個模塊的職業核心能力體系。與人交流、信息處理、數字應用、與人合作、解決問題、自我學習、創新革新、外語應用等八個模塊。從而構建了我國職業核心能力體系的基本框架。并制定了《職業核心能力培訓測評標準》。

        筆者認為,決定筆者每個人生活質量和做事差異的看不見的含量,就是每個人具有的核心能力。這種核心能力起碼應具備三個方面的特征:一是個體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二是這種核心能力是每一個獨立的個體所特有的,別人難以模仿和替代的。三是這種核心能力的持久性和發展性。個體能力差異的本質在于核心能力的差異。

        2 研究意義

        2.1 隨著普通高中的擴招,初中畢業生源的減少,客觀上使進入中等職業學校的生源素質明顯下降。學生不僅在基礎知識方面有很大的欠缺,而且在與人交流、合作、解決問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責任感及自我管理、自我學習等綜合素質方面存在著更為明顯的欠缺,核心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對他們的健康成長,獲得學業上的成功。

        2.2 就業市場的實際需求。中職生畢業后要進入社會走入職場,來自職場的無數事實證明,作為中職畢業生,雖然動手能力較強,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較弱,要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必須具有順利解決職業場所、職業活動存在的問題的能力,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由學歷本位轉向能力本位,人才培養模式應以提高中職生的核心就業能力為重點。

        2.3 符合終身教育的理念,實現中等、高等教育直至終身教育的一脈相承,為學生打下良好的職業生涯基礎。

        2.4探索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找到符合中國的職業教育體系及實踐,符合學生年齡和心智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提高學校水平。因此,中職生應當重視個人能力、技能以及個性品質的培養,要提高就業能力,成為企業所青睞的“合作、合格、合適”的“三合人才”;要拓寬求職途徑,掌握相關的求職技巧和策略,不斷提高自身的求職就業能力。

        3 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3.1 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目標存在偏差。

        大多數教師對“職業核心能力”理解不準確。有的把核心能力等同于技能或行為。雖然越來越多的中職院校提倡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強調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是具體實施過程中重視的還是專業技能的培養。既然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目標發生了偏差.那么對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也就根本談不上。

        3.2 師資隊伍的職業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師資隊伍是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關鍵。現在很多中職學校為了提高師資隊伍的“雙師”比例。積極鼓勵教師下企業鍛煉、到本科高校深造,甚至出國研修。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以滿足教育教學的需要。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們卻忽視了對教師職業能力的培養。部分教師的職業能力沒有與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步提升,人文素質不高。職業溝通、自我管理、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不強,這勢必會影響到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

        3.3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效果不佳。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學校提升職業核心能力和專業技能的重要途徑。由于缺乏有力的體制和機制保障。一些企業出于完成生產任務的考慮,把學生當操作工使用。學生必須的職業能力訓練時間不足。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僅僅停留在體驗層面,這樣就導致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在培養職業人才,特別是學生職業核心能力方面作用不顯著。像對學生良好的工作態度、操作技能、企業文化、團隊合作等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職業環境。

        參考文獻:

        [1] 全國職業核心能力認知辦公室.全國職業核心能力認證(測試大綱)[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

        [2] 梁玉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高等教育,2013(3)

        [3] 丁輝.對高職院校職業核心能力教學改革與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3(1)

        [4] 童山東.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與探索[J].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報,2006(9)

        第6篇:職業教育現狀與發展趨勢范文

        【關鍵詞】教師教育 改革 趨勢 路徑

        隨著時代的急劇變遷,世界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日益發展壯大的互聯網,將我們的世界逐漸的融合成為一個整體的同時,對我們的教師高校教育的內涵和手段也產生了極其深刻的改變。于是,關于教師高校教育的課程改革的呼聲也越來越大。做好課程改革工作,不僅是順應時展的必然發展趨勢,也是本著對全國高校學生負責的必然選擇。

        一:當代學生現狀的分析

        當今,高校不斷擴招,大學教育由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發展,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對我們職業院校的學生更為嚴峻。要讓學生實現應有的社會價值,并適應就業的嚴峻形勢,需要學校及教師引導他們做好職業生涯規劃,逐步提升在校大學生的職業素質。在校學生正處于由學生向社會角色轉變的過渡時期,是一個開始獨立自主的過程,往往這個時期的學生對于自我認知仍不全面。他們對未來的職業生活有很高的期待值,但是學生在職業素質上仍存在很多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⑴自我認知不足、規劃意識淡薄。很多學生進入大學以后,降低了對自己的學習要求,對所學專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不甚了解,更是無法對未來制定全面客觀的規劃,以至于畢業時會手忙腳亂,毫無準備。此時學生的心理尚不成熟,不能正確的分析自身的優勢與劣勢,職業規劃意識薄弱,直接導致部分學生盲目擇業甚至無法適應社會的需求。因此就業問題很多變成了湊合一份養家糊口的工作,而不是一份可以長期從事的職業。

        ⑵職業素質不良。良好的職業心理素質是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所必須的心理品質。很多學生入學后,認為進入高職院校只需要學好技術即可,便忽略了對自身職業素質的提升。并且現在學生對工作的期望值普遍偏高,但是在學校中又沒有做好基礎工作,難以符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現實中不免會受到打擊。當自己的期望值與現實狀況相差太遠就會產生自卑、自怨、迷茫的心理,無法承受挫折和失敗。

        ⑶專業能力較弱。高職學生普遍存在專業技能不足、基礎知識薄弱、專業拓展面窄,計算機能力缺乏,與人溝通能力欠缺,以自我為中心,缺少團隊精神等問題。

        二:教師教育改革的趨勢

        教師教育改革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社會過程,本文針對當代學生的現狀做出幾點分析:

        1.高校教育的課程理念要創新

        教師在教育課程理念的創新,教師教育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引進先進的教育理念,例如“翻轉課堂”等,突出并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樂于學習,積極思考,真正的起到教師授課的目的,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

        2.高校教師教育理念趨向能力本位,理論、實踐相結合

        教師應具有具有強烈的人文關懷理念,將專業教育和職業工作相結合。做到理論教學與實際操作統一,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能力。要給學生更多的參與企業的時間,用實踐來鞏固基礎專業知識,并且為今后的工作積累經驗教訓。

        3.高校教師團隊的建設趨于教學手段趨向多樣化與現代化

        隨著知識大爆炸的網絡時代的來臨,舊的教學方式早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各高校在求存求變的同時,紛紛將目光瞄向網絡世界。因此,改變過去單調的教學模式,運用多媒體手段,讓更新穎的教學方式為我們的學生造福,這已經成為所有大學職業教學的發展趨勢。在全球化的發展的今天,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小,各國教育理念得以交流與互補學習。而向西方先進的高等院校學習,正是我國教師高校教育的一個良好發展契機。

        三:教師教育改革的路徑

        1.課程創新。高校課程理念要與時俱進,追求創新。可借鑒“翻轉課堂”等先進理念,運用到教學中。基于翻轉課堂的參與式教學,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將實體課堂變成學生充分運用知識、加深內容理解、提高應用能力的場所。這種創新性方式改變了知識傳授與知識內化的順序,突破性地轉變了教師與學生在課堂的傳統角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學習效果,但在這種模式下進行的創新性授課方式對任課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師面對問題與挑戰并提升自身教學能力。

        2.校企結合。教育部袁貴仁部長在《2015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明確提出地方高校要轉型發展,把辦學思路真正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高校職業教育是與經濟發展最密切、最直接的一種教育類型,不僅僅要滿足學生全面、終身的職業教育發展需求,還應滿足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

        學校應該主動與企業溝通互動,讓學生進入企業,將學生在校所學專業知識用到實踐中,使其更快的掌握技能,更好的適應社會,適應自己的崗位。并且此舉可以幫助企業在生產旺季解決工人不足,生產量達不到的問題。這樣不管是對學校、學生還是企業都是能達到更好的效果。以上方法對學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學校管理的靈活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將重點放學校與企業靈活結合上來,才能使職業教育達到其真正的目的。

        3.加強教師團隊建設。高校教師更要注重內在氣質的培養、德育水平和教學專業水平的培養提高。高校教師要注重終身學習,通過多種途徑,充實精品課程的資源庫。大力使用與推廣國家精品課程,實現課程優質資源的共享。教學方法與手段要與時俱進。建立一個長期有效的評估機制,能夠保證教師的培養質量。要全力下好“全國一盤棋”,教育行政部門要聯好頭,建立一個專門針對有關高校的評估機制,通地各項量化的、可操作性的指標,來保證教師培養的質量。全國各地的教育行政機構,要統籌規劃,并協調指導,積極地支持和引導教師教育課程的改革工作。加大教師教育經費投入力度,確保教師教育課程改革工作所需的各項經費。加強同國內外先進同行的交流與合作,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從而能夠更好地提高教師學習質量和教學水準,從而造福學生。

        第7篇:職業教育現狀與發展趨勢范文

        【關鍵詞】中醫美容 教學改革 人才培養方案

        中醫美容作為一個朝陽行業,于上世紀80年代興起,在30余年的發展中,隨著社會環境和人民群眾需求的不斷變化,中醫美容行業也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專業崗位技術更加成熟化、規范化。作為為本行業培養高端技術人才的中醫美容高職教育,正面臨著新的問題和變化:

        1.需要大量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隨著行業不斷發展,行業技術、結構日趨合理完善,對中醫美容行業全面型、專業型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標準在不斷提高。

        2.美容業已進入了“內外兼修”的階段。美容行業原偏重于“外修”的修飾美容和偏于“治療性”的美容技術已逐漸失去其主流地位。根據中醫“有諸內必形諸外”的理論,外在的美麗建立在內在身心健康的基礎之上,養生駐顏已成為發展趨勢和必然,而我們的人才培養方案仍停留在“外修”和“治療性”的教學和培養思路階段。

        3.隨著美容行業從粗放式經營向精細化分工的發展和轉變,導致企業和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也更加精細化,現行“整齊劃一”的醫療美容專業培養模式逐漸跟不上市場需求與發展。

        4.本行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迫使企業不斷提高管理效率,要求新入職人員與企業融入的速度越來越快,即要求畢業生對所從事的崗位的適應速度和職業素養空前提高,現行的人才培養方案顯然不能適應這種變化。

        根據以上社會和行業發展的變化和形勢,凸顯出專業建設與行業、企業、職業、崗位的聯系不夠緊密,我們必須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從專業單一的美容課業,轉向多元化的養生保健以及美容養生,拓寬學生知識面和就業面,提高學生社會競爭力。

        1.按照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重新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在新的形勢下我們重新修訂了人才培養方案,突出專業課程的職業定向性,以職業能力作為配置課程的基礎,重視實踐課程體系。

        2.結合目前美容市場上顧客對美容與養生保健的雙重需求,重新構架醫療美容的培養方案。我們從社會對美容人才需求的實際出發,將養生保健納入到醫療美容的教學體系中來,使醫療美容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與養生保健結合得更加合理,豐富學生的內涵和知識面。

        3.根據這種用人單位和崗位需求的急劇變化,必須加強和深化校企合作,產教結合。針對校企合作的方針,從本學年開始,學院教研室積極與行業知名企業或公司研究課程設置的方法,由企業、院校聯合調整、選定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同時鑒于職業院校的實訓設備絕大多數遠遠落后于行業現行的實用設備,我們提出由企業提供其開展的美容項目有關的設備進入校內實訓基地,開展企業特色班教育,加大人才培養力度,走“訂單式”培養之路,使學院教育與社會需求有效接軌。

        4.對人才培養的考核進行改革。對實踐內容進行考核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考核體系,其內容安排大多數與市場需求相連。考試改革首先是開卷與閉卷相結合。增加實踐考核的內容,部分課程采用期末考試開卷部分和閉卷部分的分值各占60%和40%,其中閉卷部分主要考查學生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的能力,開卷部分主要考查學生的動手能力。有些課程甚至實踐考核占80%。

        除了以上對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模式的改革外,在師資隊伍建設、教材建設、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都進行了探索和改革。具體的改革措施如下:

        1.師資隊伍建設。充分利用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模式在建設“雙師素質型”教師隊伍中的優勢,將行業一線的高技術技師吸納進入學院給學生授課,著重偏向具有較高學歷的養生保健“雙師型”的聘任;制訂并實施“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方案,建立了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培訓專業課教師的機制,專業課教師每學年暑期到企事業單位參加專業實踐的占30%以上,時間60天。安排教師去企業實習進修讓教師及時把企業中的最新信息(包括先進的美容設備、美容技術和企業文化,美容行業現狀和發展趨勢)帶到教學中去,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2.教材建設。美容行業的發展日新月異,行業理念和技術也是飛速更新和轉變,每一至兩年都會有中醫美容理念和技術的更新,要想使學院美容人才的培養更接近市場,與社會相適應,中醫美容教材的內容要與時俱進。我們每兩至三年對教材進行整編和修改,每一年對行業出現的新技術、新方向、新理念編寫“試運行”的單行本教材,以滿足市場和教學需要。

        3.實訓基地建設。以專業技能培養為中心,為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建立實驗課課程體系。高等職業教育最主要的是加強學生的技能、實踐培養,實驗實訓的建設是我們教學改革的重點。我們在教學中以校內外實驗、實訓基地為基礎,利用合作企業分布在全國的3000余家美容連鎖機構拓寬學生學習實習的渠道,部分實習到市場中完成,將學習環境與工作環境相結合,提高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增強學生行業(企業)適應能力,走產學合作的道路。

        當今時代信息激增,技術半衰期急劇縮短,技術教育的滯后性顯得更為突出,因此,預測性、前瞻性的課程設置成為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影響因素。處理好技術快速更新、市場急劇變化與教育內在規律相對穩定之間的矛盾,依據預測后的需求對課程進行超前設置,是高職教育的需要,也是高職課程設置的特色所在。我們必須把職業教育中最高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新的類型,弄清高等職業教育的職業性的基本特征,遵循職業教育的規律,這對于我們創辦有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海棠主編.中醫美容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

        [2]陳福軍.能力本位觀念下高職教育考試模式改革的思考[J].職教論壇,2005,(11).

        [3]黃亞妮.國外高職實踐教學模式特色的評析和啟示[J].高教探索,2005,(4).

        [4]全國高職高專教育產學研結合經驗交流會論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8篇:職業教育現狀與發展趨勢范文

        “十二五”期間,廣東省交通運輸行業教育培訓事業以創新交通教育培訓機制、加快交通人才能力培養和素質提升為主要任務,重點開展了教育培訓項目化管理工程、交通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及素質提升工程、行業引導型政校企合作推進工程以及教育培訓質量提升工程等四大工程的建設工作。通過近五年的改革與實施,我省行業教育培訓事業在教育培訓模式與管理機制、資源總量與布局、培訓規模與質量、品牌建設與內涵發展等各方面均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成為我省交通運輸行業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保障。在培訓體制機制創新方面,我省交通運輸行業積極借鑒科技項目領域管理的先進經驗,實施了教育培訓項目化管理,對廳所管轄的部門(單位)各年度應開展的培訓項目進行了申報、計劃立項,對所開展的培訓項目進行過程管理與監督,使教育培訓項目管理更為有序,從而提高了教育培訓項目的質量,提高了教育培訓資金的使用效率。積極發揮了行業主管部門在指導和推動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科學發展,促進政校行企聯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職業院校與培訓機構內涵建設與品牌建設方面,我省行業高職院校——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以“優秀”等級通過國家骨干院校建設項目驗收,廣州市交通運輸職業學校、廣東省交通運輸高級技工學校分別獲得第一、二批國家示范性中職學校立項及驗收。在教育培訓涉及的領域與規模上,圍繞行業管理人才、高層次專業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和全行業從業人員隊伍的素質提升工作,依托科研院所、大中專院校、培訓機構等,培訓工作在規模穩定發展的前提下重點關注教育培訓質量的提升,教育培訓滿意度呈不斷提高的趨勢。

        2職業教育培訓發展的態勢分析

        近年來,黨和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上升,出臺了一系列推動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的政策文件。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目標,在全國職教工作會議上也明確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幫助職業教育發展,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人才保障”。為促進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國務院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教育部等六部委聯合下發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等重要文件,廣東省委省政府也出臺了《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我省教育“創強爭先建高地”的意見》等指導職業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文件。通過對上述文件的梳理與分析,筆者認為職業教育未來的發展將呈現如下態勢:

        2.1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引領,推動行業教育培訓綜合改革與協同創新

        以體制機制改革為引領,以法治思維和方式推進職業教育綜合改革,《國務院關于加快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指出:“鼓勵地方和學校大膽探索和試驗,先行先試,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創新人才培養體制、辦學體制、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質量評價和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建設現代學校制度。推動政校行企深度合作,研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有關法規和激勵政策,深化產教融合,鼓勵行業和企業舉辦或參與舉辦職業教育,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加強行業指導能力建設,分類制定行業指導政策;研究制定院校、行業、企業、科研機構、社會組織等共同組建職業教育集團的支持政策,發揮職業教育集團在促進教育鏈和產業鏈有機融合中的重要作用。積極開展協同創新的改革與實踐,以協同創新平臺為載體,探索形成中高本縱向貫通、多主體橫向協同的育人機制,拓寬和提升高職院校辦學視野,解決教學資源分散低效的問題,有效利用政府的政策支持,消除壁壘、理順關系,推動與行業、企業的職業教育資源共享,積極推進學校與地方、行業、企業的合作共建,創新行業、高校、企業協同共建職業教育培養機制,構建多元、融合、動態、持續的合作體制。

        2.2以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為重點,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暢通個體職業生涯發展通道

        通過對我國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包括職業教育層次的發展、職業教育種類的完善、職業教育結構的調整、職業教育管理體系的優化,促進中高職教育的協調發展,體現終身教育理念,更好滿足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及產業結構調整對高素質專業技術人員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滿足從業人員接受職業教育的要求;是涉及到職業教育系統內外優化的重大工程,包括職業教育的政策、法律、投入、社會關注度等外部環境的建設,同時也對職業教育自身的辦學與管理、人才培養、專業建設、校企合作、社會服務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期建立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需要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從行業發展視角,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將推動社會和行業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通過發展職前教育、職業繼續教育和勞動者終身教育等形式的職業教育體系,由職業院校和各級各類教育培訓機構開展以職業道德、職業發展、就業準備、創業指導等為主要內容的就業教育和服務,發揮職業院校、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培訓機構的合力,為所有勞動者提供多種形式的終身教育機會,通過增強職業教育體系的開放性和多樣性,使勞動者能夠在職業發展的不同階段通過多次選擇、多種方式靈活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促進學習者為職業發展而學習,使職業教育成為促進全體勞動者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2.3以內涵建設為主要發展方式,提高辦學質量與人才培養質量

        職業教育在經歷規模擴張后,已經進入到內涵發展的關鍵時期,未來五年內,職業教育將圍繞辦學模式、人才培養模式、教育教學模式、課程體系與資源開發、雙師師資隊伍建設、信息化建設、國家交流與合作以及技術積累機制等方面,全方位提高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1)在辦學模式方面,重點推進校企合作、多方聯合,體現現代性和開放性的自主辦學模式建設。(2)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繼續深化產教融合、多元主體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開展包括訂單式、現代學徒制、中高本銜接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3)在教育教學模式方面,積極開展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和主體性、體現職業教育特性、關注實踐技能和職業能力培養的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和工作過程導向的教育教學模式探索。(4)在課程體系與課程資源開發方面,注重適應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需要,建立專業教學標準和職業標準聯動開發機制,推進專業設置、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相銜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科學合理設置課程,將職業道德、人文素養教育內容融入交通職業教育培訓課程體系之中。(5)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強調建立職業師資評聘標準,落實專任教師下企業鍛煉制度,完善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到職業院校擔任專兼職教師的相關政策,兼職教師任教情況應作為其業績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推進高水平學校和大中型企業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全面提高職業院校雙師隊伍水平。(6)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強調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推進職業教育資源跨區域、跨行業共建共享,逐步實現所有專業的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支持與專業課程配套的虛擬仿真實訓系統開發與應用。推廣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實時互動的遠程教學。(7)在國際交流與合作方面,推進職業院校引進國(境)外高水平專家和優質教育資源,加強中外職業院校教師互派、學生互換。實施中外職業院校合作辦學項目,探索和規范職業院校到國(境)外辦學。積極參與制定職業教育國際標準,開發與國際先進標準對接的專業標準和課程體系。(8)在技術積累機制建設方面,鼓勵建立重點產業技術積累創新聯合體。制定多方參與的支持政策,推動政府、學校、行業、企業的聯動,促進技術技能的積累和創新。在關系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產業部門,規劃建立一批企業和職業院校緊密合作的技術技能積累創新平臺。推動職業院校和職業教育集團通過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和技術推廣體系,主動參與企業技術創新,積極推動技術成果擴散,為科技型小微企業創業提供人才、科技服務。

        3交通運輸行業發展態勢分析

        3.1我國交通運輸行業的“四個交通”的發展態勢分析

        十以來,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態勢,立足于我國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的階段性特點,為更好地實現交通運輸科學發展,服務好“兩個百年目標”,未來一段時間內,交通運輸行業將以全面深化改革,集中力量加快綜合交通、智慧交通、綠色交通和平安交通的“四個交通”為發展目標。加快發展綜合交通,堅持適度超前、改革創新,做到量力而行、盡力而為,與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要求相適應,合理布局不同區域、不同層次、不同方式的運輸網絡,合理配置和優化整合交通運輸資源,發揮各種運輸方式技術經濟優勢和交通網絡整體效能。加快發展智慧交通,推進交通運輸管理創新,推動交通運輸轉型發展。堅持面向發展、開放協同,重點突破、全面提升,以信息化、智能化為牽引,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交通運輸管理和服務全面融合,實現交通運輸設施裝備、運輸組織的智能化和運營效率、服務質量的提升。加快發展綠色交通,建設生態文明,轉變交通運輸發展方式,實現交通運輸與資源環境和諧發展。加快發展平安交通,以人為本,服務民生,實現交通運輸科學發展。把安全發展理念貫穿于各領域、全過程,強化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提高交通運輸安全發展的防、管、控能力;健全完善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有效防范和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發生,實現交通運輸持續安全發展。

        3.2廣東交通運輸行業服務“四個交通”,構建開放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發展態勢分析

        按照我國交通運輸行業發展“四個交通”的發展態勢,結合廣東省“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的改革發展目標,未來五年內,廣東交通運輸行業將呈現以下發展態勢。其一,建立現代綜合運輸體系。通過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形成網絡完善、布局合理、運行高效、與港澳及環珠江三角洲地區緊密相連的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使珠江三角洲地區成為亞太地區最開放、最便捷、最高效、最安全的客流和物流中心。其二,全力加快高速公路建設,促進區域交通協調發展。通過加強領導、統籌規劃、省市共建、落實資金,省財政新增財力每年安排50億元、5年共250億元用于高速公路資本金,到2020年,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7300km左右,其中珠江三角洲達到3300km,地級市與地級市之間基本上通高速公路,沿海重要港口基本上由高速公路連接,全省基本形成網格狀的高速公路網絡。其三,提升服務能力,推動客貨運輸加快發展。不斷改進運輸裝備,提高客貨運輸的安全性與舒適性;實施公交優先發展戰略,加快公交都市創建,進一步提高公交覆蓋率和服務水平;積極開展了城市配送和農村物流配送試點,增強服務能力;推進內河船型標準化工作,不斷優化船舶結構,推進實施珠江門戶戰略,以廣州航運交易所為重點積極打造航運服務集聚區,推進水運結構轉型發展。其四,強化安全監管,切實保障交通生產安全。通過全面推進平安公路、車站、航道、港口和工地建設,推進交通運輸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工作,扎實推進“平安交通”建設;積極開展工程建設領域、港區危險品倉儲安全監管、瓊州海峽客滾船舶安全運行、道路危險品運輸和長途接駁運輸等專項整治,確保交通運輸重點領域安全工作的落實;強化安全生產培訓和預防預控,重點開展公路水毀突發事件、汽車客運站應急疏散、應急處置等方面的工作,進一步提高應急管理能力。其五,推進節能減排,推廣發展綠色低碳交通。加快運輸方式轉型升級,推動甩掛運輸發展,繼續推進廣東綠色貨運項目,推廣中短途道路客運車輛使用LNG等清潔能源,積極推進新能源車輛在公交領域的應用;加快推進綠色港口發展,積極探索粵港控制珠三角遠洋船舶污染氣體排放的合作路徑和技術措施;大力開展和推廣運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等方面的研發和技術應用,推廣發展綠色低碳交通。其六,以信息化為引領,著力推進數字交通建設,積極開展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繼續推進交通建設和運輸市場信用服務系統等四個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設;加快推進交通運輸信息感知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物聯網在交通引導、停車誘導、城市公交智能管理、實時路況、客貨車輛管理、危險品運輸管理、電子通關等方面廣泛應用;搭建創新平臺,健全創新體系,全面實施科技強交戰略。

        4廣東交通職業教育培訓發展趨勢

        行業“四個交通”、職業教育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以及廣東省“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的發展態勢對交通職業教育培訓提出了新的要求,從整體的趨勢來看,我省交通職業教育培訓發展將以管理創新與機制創新為引領,呈現數字化、終身化、全員化、科學化以及內涵發展態勢。

        4.1交通教育培訓的數字化發展趨勢

        利用現代信息手段,建立包括行業教育培訓管理平臺,遠程學習中心、數字化資源共享中心等在內的信息化管理與學習平臺;積極開發共享型網絡課程資源、慕課、微課等信息化學習資源;探索包括網絡教育、遠程教育、網絡自主學習等多種信息化學習方式,積極推進繼續教育與培訓學時網絡申報、認證等工作,使教育培訓工作從組織、實施、質量評價與反饋的全程實現信息化管理,全面推進行業教育培訓的數字化發展。

        4.2交通教育培訓的終身化發展趨勢

        現代社會科技日新月異,交通技術快速發展以及交通運輸行業全面向現代服務業轉型的發展態勢,對行業的人才儲備和從業人員素質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統籌廣東交通職業院校、培訓機構、企事業單位以及行業中介組織等在內的教育培訓資源,建立職前教育(職業準備教育)、職中培訓(職業繼續教育)以及職后教育(勞動者終身教育、轉崗培訓)等在內的終身教育培訓體系,從而為行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儲備,不斷提高從業人員隊伍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是未來一段時間行業教育培訓事業的重要任務和發展趨勢。

        4.3交通教育培訓的全員化發展趨勢

        無論是行業轉型發展,推進“四個交通”發展目標的實現,還是滿足個體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求,教育培訓都將成為所有行業從業人員的一種義務和權力。將行業發展對崗位能力以及個體發展的學習要求有機結合起來,特別是對管理干部隊伍、專業技術人員、技能型人員等開展有針對性的專業技術培訓、學歷提升教育、繼續教育、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崗位素質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將行業發展要求、企事業單位需求、崗位需求和個體發展需求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全員教育培訓體系,是建設幸福廣東、促進行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4.4交通職業教育培訓的管理將全面走向科學化

        行業主管部門、行業組織以及行業教育培訓機構的職責分工進一步明確。行業主管部門以制定發展規劃,出臺政策和指導性文件,以統籌、引導、規范和監督考核為主;行業組織充分發揮中介組織功能,聯合開發行業教育與培訓標準及教材,教育與培訓信息,成為行業教育與職工培訓的信息平臺和技術支持中心;行業教育培訓機構具體組織開展各類職工教育培訓工作,深入開展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教學模式、培訓方式改革的研究,不斷提高培訓質量。

        4.5交通教育培訓的內涵發展趨勢

        第9篇:職業教育現狀與發展趨勢范文

        關鍵詞:職業教育 產業結構 適應性

        一、我國產業結構的現狀及調整趨勢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地調整與優化,截止到2013年,我國第一產業的比重達到10%左右,并且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第二產業比重達到43.9%,呈現小幅度的下降趨勢,第三產業比重達到46.1%,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我國產業結構出現歷史性的變化,第三產業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表明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取得一定成績,經濟正向著“服務化”的時代邁進。但是,目前我國經濟結構仍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第一、二產業的比重偏高,第三產業比重明顯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目前世界上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的比重平均為60%~70%,世界上的平均水平也達到50%,可是我國第三產業的比重僅為46%左右,還達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與此同時,我國三大產業內部結構中還存在著傳統產業較多、新興產業較少、技術有限、效益不高等問題。可見,我國產業結構發展仍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要繼續加快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步伐。一方面,要提高我國第三產業的比重,調整三大產業之間的構成比。另一方面,還要努力調整三大產業中的內部結構,調整落后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引進先進技術、提高產業效益,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二、產業結構調整與職業教育變革的關系

        職業教育作為為區域經濟服務的教育,與地方經濟的聯系是最為密切的。一方面,職業教育的發展是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的推動力。職業教育是專門為生產業服務第一線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基地,給予受教育者從事某種崗位所需要的相應的知識與技能。傳統產業需要具有現代科學技術的人才予以改造,新興產業也需要具有先進知識理念的人才予以發展,這些需要職業教育為其培養一批知識技能型的人才作為支撐。另一方面,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原動力。隨著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逐步調整,必將對勞動者的知識能力與職業技能的提高提出的更高的要求,進而給職業教育提供了動力。

        三、職業教育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1.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與產業結構的調整目標不相適應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科技的快速進步,我國的產業逐步地由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技術集型轉化,這就迫切的需求大量知識性與技能型的人才。然而目前許多職業院校沒有很好的認清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區別,沒有把培養目標真正定位在“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上。

        2.職業教育資源有限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目前,許多職業院校所用的教學教材并沒有專業教材,而是參考一些本科院校的教材,教育資源的嚴重缺乏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同時,一些職業院校并沒有充分利用已有資源,存在著一些設備儀器閑置的現象,加上缺乏科學的管理,還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

        3.職業教育投入嚴重不足

        盡管相關部門越來越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加大了對其的投入力度,可是由于基數低,加上監管制度的不健全,一些經費沒有落到實處,導致了職業教育的投入不足。直接導致辦學條件較差,影響了正常的教學活動。

        4.職業教育與勞動力市場脫節

        目前,一些職業院校與了勞動力市場相對脫節,沒有及時的根據勞動力市場需求的變化來調整課程與專業的設置,導致一些學生難以滿足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對勞動力市場的適應性較差。

        5.職業教育辦學模式趨同

        目前,我國的許多職業院校的教育辦學模式基本相同,并沒有形成較為合理的階梯規模結構,不能滿足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對于各類職業教育人才的需求。并且許多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和教育培訓上口徑不統一,造成輸出的人才定位不明確。

        四、職業教育發展與區域產業結構相適應的策略

        1.調整培養目標,對接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需求

        職業院校的培養目標應結合區域產業的發展趨勢進行調整與改革,要兼顧崗位針對性和職業適應性,兼顧專業技能和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依據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對于知識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將培養目標定位于區別與普通教育的以培養服務于區域經濟、為經濟發展培養知識與技能型人才。

        2.加強對職業教育的資金扶持

        相關部門要制定相關的政策來引導職業教育的發展,建立起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的長效機制。要強化區域地方引導職業教育良好發展的和重要的責任,加大區域地方政府對職業教育各方面的投入。同時積極鼓勵社會個企業行業投資職業教育,為職業教育的發展籌措充足的資金。

        3.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適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求的重要的途徑,可以實現學校、企業的“共贏”。積極鼓勵職業院校的教師到企業實踐,企業技師到職業院校從事講座或教學等。企業應該積極建立與職業院校的新型關系,在人才合作培養、共建實訓基地等方面廣泛開展合作。深化職業院校的科研體制改革,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需求相適應,推進職業院校和企業之間的資源共享與合作,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開發力度。

        4.加強“雙師型”職教隊伍的建設

        我們應多渠道、多方位吸收優秀師資,提高師資隊伍的能力結構和學歷層次結構,加強對教師實踐經驗和專業技能的培訓。同時,鼓勵職業院校的專業教師開發項目,依托行業,面向中小企業,積極開展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咨詢服務活動,進行發展戰略研究,使職業院校成為促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源,在鍛煉和提高專業教師的實際工作能力的同時,加快專業教師“雙師化”進程。

        5.革新培養手段和方法

        職業院校對于學生的培養既滿足學生就業的需要,也要考慮其職業生涯的需要;既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滿足個人發展的需要。要適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需要,職業教育本身也應該升級。職業院校用建立起與產業升級要求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中,積極推廣啟發式、互動式等先進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李彬.產業結構的調整與人才需求及供給的選擇[J].人力資源管理,2005,(12):132-136.

        [2]楊富.高等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關系[J].四川省情,2007,(8):44-45

        [3]房建州.產業結構調整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的再思考[J].華東經濟管理,2007,(12):133-134.

        [4]底萌妍.我國職業教育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對策研究[J].集團經濟研究,2007,(2):97-98.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不卡最新 | 五月婷婷丁香综合中文字幕 | 日本免码va在线看免费99 | 一级a做片免久久费观看 | 五月天婷婷在线观看 | 日本亚洲色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