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民間藝術的意義的總結范文

        民間藝術的意義的總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民間藝術的意義的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民間藝術的意義的總結

        第1篇:民間藝術的意義的總結范文

        關鍵詞:民間藝術;傳承;權利;二人轉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21-0168-01

        明間藝術源于生活,源于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在廣大的人民群眾中進行流傳,其主要反應了大眾的感情以及生活,主要從其審美觀念以及意識情趣等表現其魅力。本文擬對東北的二人轉進行藝術文化的傳承以及保護的相關探究,根據其具有的民族特色,以及民間藝術文化基本保護措施做起,折射出其他民間藝術的保護和傳承。

        一、民間藝術傳承的法律意義探究

        對于民間藝術的傳承具有其重要法律意義,這就使得在傳承的過程中需要擁有藝術的傳承人,在傳承的過程中應該是某個具體的人,或者是某一個組織。例如,東北二人轉是根據東北的大秧歌和河北的蓮花落進行發展創造而來,對于二人轉的傳承人選擇,在明文上進行了規定相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有民間的表演家趙本山、李秀媛、王中堂、趙曉波、石桂芹等,他們均被列為了具有代表性的東北二人轉的傳承人的名單。這就賦予了這些傳承人的法律繼承權力,希望他們能夠將東北的二人轉能夠發揚、創作繼續傳承下去。對于這些民間藝術的傳承需要他們付出很多的勞動,而不僅僅是他們對這些民間藝術擁有權力。這些傳承人不僅是民間藝術的權力主體的組成部分,而且還是擁有義務將其代表的民間藝術進行發揚,需要人們獲取更大的努力。民間藝術的傳承人不僅要擁有其進行生存的權力主體,而且還是其創作和發揚的主體,為民間藝術的發展和傳承奠定基礎。

        二、民間藝術傳承人的權力與義務概述

        (一)民間藝術傳承人的權力概述

        1、創作權力。民間藝術的傳承人具有對其繼承的藝術進行創作的權力,即鼓勵其對民間的文學藝術能夠創作和傳播,給予了傳承人搜集資料、整理民間藝術并且可以有權利對其進行創作。

        2、發表權力。對于傳承人經過自己的努力,對于其代表的民間藝術創作出去了派生后的作品,他有權力對其創作的作品進行發表,或者是以何種方式將這種派生作品進行發表,這是傳承人具有的一項比較重要的權力。

        3、署名權力。這主要是指的是傳承人具有一定對其創作的作品進行署名的權力,能夠在其派生的作品后面標注其名稱和姓名以體現其時代的精神利益。

        4、修改權力。從基本理論來說,傳承人對于原生的作品不能夠進行修改,由于民間的藝術很多都是由口頭的語言方式進行傳播,因此其具有不穩定性。這就使得在傳播的過程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根據其傳播的地域要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之中,因此在進行傳播的時候其傳承人可以對其進行修改。

        (二)民間藝術傳承人的義務探究

        1、傳承人要保護作品的完整性。雖然傳承人具有一定的修改權利和創作的權力,但是這不能使得他們對原生的作品的完整性進行破壞,傳承人在進行作品創作的過程中應該尊重民間藝術的、風俗習慣及精神權力。不能夠通過歪曲、篡改原生作品,也不能夠違背原生作品的基本思想內容。

        2、傳承人在行使著作權的時候要指明原生作品的群體、民族或者是區域的義務。民間藝術作品在進行搜索、整理、改編的時候要根據相應的規定進行規范創作,在尊重和保護民間藝術的基礎上行使著作權的相關義務。

        3、繳納費用的義務。為了鼓勵民間藝術的廣闊發展,激勵人們的創作熱情,為民間藝術的傳播和創作打下基礎,在進行創作的過程中要通過繳納費用,以此來作為民間文學藝術發展的資金來源。

        三、民間藝術的傳承方式分析

        民間文學藝術具有其特有的文化底蘊和藝術特色,其發展伴隨著社會的文明進步,具有時代的文學氣息,在傳承的過程中具有其特有的方式。例如,東北二人轉在進行相關傳播的時候,傳承人對二人裝的文化精髓進行總結,根據其獨特的性質,抓住其生活的氣息進行創作和傳播。趙本上老師則根據二人轉中的幽默性、草根性以及智慧性等基本特征,通過舞臺傳承其重要的民間藝術特色,將二人轉最基本的特色通過自己的表演,將其重要的生活藝術特色進行闡釋,在觀眾心中積攢下人氣,趙老師將二人轉的傳承做到最好。

        四、結語

        本文通過對東北二人轉的相關傳承情況進行分析,主要闡釋了傳承人在民間文學藝術中傳承的權力和義務,為我國的民間文學藝術的發展提供借鑒。

        第2篇:民間藝術的意義的總結范文

        【關鍵詞】民間藝術 審美功能 民風習俗

        一、民間藝術概念

        民間藝術同一般藝術一樣,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民間藝術既包括民間美術,也包括民間音樂、舞蹈、戲曲、曲藝、雜技及口傳文學等。狹義的民間藝術則是以美術和手工藝為主的造型藝術。“民間”一般指大眾和平民,在古代相對于宮廷和官方而言,在現代有別于專業的藝術家。本文所討論的對象主要是狹義的民間造型藝術。

        二、民間藝術審美功能發展與特點

        在人類歷史進入文字記載之前,各種技藝還未形成專業門類,生活中美的意識和環境中美的因素,以及帶有普遍審美意義的造型、刻劃的線條,就是藝術。那時還沒有城市與鄉村的不同,也不存在專業類別的差異,是純粹的原始民間藝術。從原始民間藝術的基本形態我們可以知道,其創造的出發點是實用與審美相互交織的,而且更多地傾向于實用的創造心理。審美創造是客觀的,人們的審美意識也是客觀存在的,在審美創造的過程中,人們也能切實感受到這種審美的,而且這種被意識到之后,人們的審美意識也就漸漸地覺醒了。

        民間藝術與社會風俗、地理環境等有密切的聯系,其審美意識和審美功能有著明顯的特點。首先,一些純粹的實用的民間藝術類型顯示了人們對實用功能與審美功能的協調能力。比如我們日常生活中純粹實用的工具,像轎子、馬車等,不僅講究實用的方便,而且在造型上有意識地追求了形式上的美感。實用與審美的創造出發點逐漸結合,生活中有了更多的美感。此外,人們的審美意識并不是自覺的,但是其成果帶有意想不到的形式美感。而且這種形式美因素滲透在實用功能中,是民間藝術純樸、自然的藝術特點的重要來源之一。其次,人們在民間藝術創造過程中,在滿足了實用的功利目的之后,便有了更多的經歷來研究形式美的法則,進行一些相對獨立的審美創造活動。在這種創造過程中,總結藝術的創造規律,積累審美創造的經驗,人們的審美意識也不斷地加強。

        三、民間藝術審美功能的轉變及體現

        民間藝術審美功能的加強正是因為現代的社會生活方式的轉變,直接地說便是以往的、民風習俗等精神信仰因素在人們生活中逐漸消失。審美功能的轉變正是為了適應現代的生活需求,有其當代價值意義。民藝學家張道一在《論民藝與民俗》中將民間藝術分為五個層次,其中第五個層次是“民風新作”。“民風新作”嚴格地講并非民間藝術,其是在現代所出現的一種新情況,是一般美術工作者向民間學習,所創作的帶有民風、民俗的新作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城鎮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大量的農民涌入城市,民間藝術的創作主體逐漸流失。在這種情況下,“民風新作”會成為民間藝術創作的主流群體,這樣也會使民間藝術的審美功能相對加強。民間藝術審美功能的轉變主要體現在審美藝術化、審美娛樂化以及審美裝飾化等方面。審美功能的強化,主要體現在一些更加側重于精神性的追求而非實用的功利的目的民間藝術類型中,像年畫、剪紙、雕塑、刺繡等民間藝術的裝飾性和審美娛樂性在當代被極大地強化和純化,這些民間藝術類型的藝術創造也更加專業化。同時,它們富有歷史感和民族色彩的審美特色使其具有特別的魅力。

        民間剪紙藝術是最為普及并且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品類之一,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從西部雪域高原到浩瀚無際的東海之濱,都有民間剪紙流傳。近些年,作為民間藝術的剪紙藝術仍有吉祥如意、驅災辟邪等美好意愿,但是其色彩明艷、造型純樸、結構簡練等藝術特征,吸引了很多專業的藝術家,以剪紙藝術為創作類型,創作出很多具有時代特色的剪紙作品。這些剪紙作品的題材不斷豐富,適合了時展的潮流,同時也成為“為藝術而藝術”的專業創作,體現出民間藝術審美功能藝術化的傾向。而民間玩具在現代生活中主要是滿足人們玩耍心理需求的娛樂器具,如布老虎、布娃娃、泥人、風箏等,盡管玩具的創作源于人本能的游戲沖動,但是在玩具起源之初無疑帶有、祖先崇拜等創作心理。但是在當代,人們的價值觀念和認識方式發生了轉變,民間玩具的娛樂功能也更加的純粹。例如,風箏即是春游時一家大小,尤其是小孩的必備玩具。此外,民間美術審美功能的裝飾化傾向,在年畫、皮影、印染等藝術品類中均有體現。年畫是農民用以美化生活、寄托情感和理想的一種方式和媒介,因其用于大年三十灑掃之后貼于門上和墻上,以迎接新年,故名年畫。由于其主要用途是年節時布置家庭環境,色彩喜慶、鮮明、熱烈、飽滿,題材皆為祈福、祝愿、教化、自勵等,而且年畫藝術帶有質樸、純真的藝術風格,有極強的裝飾性,正合當代人們對新生活的期待和祝愿。年畫不只是民風習俗的一個品類,還是帶給人們生活熱情與動力的藝術裝飾品,而且很多專業畫家在年畫中吸取營養,創作出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品。

        民間風俗文化環境不斷地轉變,以往民間藝術的生活背景也不再重現,在當下發展創新民間藝術是必然的,其審美功能的擴展也是人們生活的需要。但是,創新擴展的同時,不能遺失民間藝術文化內涵以及傳統的民族精神,讓“民風新作”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民間藝術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鄭巨欣.民俗藝術研究[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

        [2]王平.中國民間美術通論[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7.

        第3篇:民間藝術的意義的總結范文

        [關鍵詞]民間藝術;當代設計;文化傳承;價值研究

        一、民間藝術的產生及現狀分析

        我國最早對民間藝術的研究始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民俗界,鐘敬文先生等一批民俗家在《歌謠周刊》等刊物發表一些關于民間藝術的文章。20世紀80年代張道一先生在“中國民藝學研討會上指出:“民藝學側重于研究藝術的發生和發展同勞動群眾的關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種種特點及規律。”當前,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經濟環境發生很大變化,人們生存環境也隨著改變,一些散落在民間的傳統藝術遭到嚴重的打擊。從人類歷史的發展來看,不管是物質文明的發展,還是精神文明的豐富,都具有延續性,而設計創新必須建立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社會發展的轉型使得民間藝術的發展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戰,民間藝術的生存之道與傳承發展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1]

        二、民間藝術的載體及表現形式

        在每個民間藝術種類的內部,統一性之外還存在著多樣性的差異,民間藝術不以復制為目的,就算是看似相同也會存在個體間的差異。民間藝術載體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可劃分為民間雕塑、民間年畫、民間剪紙、民間故事、民間歌謠等。[2]民間藝術依附于民眾階層,反映民眾的思想、情感和審美趣味,寄托民眾的祈福心理。著名美學家、藝術理論家王朝聞先生在《總要選最“趣”的畫》中提出,民間藝術的研究對象分為直接與間接兩種,只要說是具備審美價值,適應人們的審美需求,從產品中能認識到民間藝術的審美特征,除了民間繪畫之類具有精神性的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的作品值得研究和引起重視外,其他如工具、器具、旅游藝術品之類的具有實用功能的生產、生活用品及工藝也都是民間藝術的研究范疇。后來的許多民間藝術家與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民間藝術的概念進行分析與總結,得出不同的認識。王樹村先生將民間藝術大致分為三類:第一,具有獨立欣賞價值,不依附于一些實用器物或建筑上做裝飾;第二,附屬于日常生活用品上或是建筑上做裝飾作用;第三,既不是獨立欣賞品,也不附屬于任何物品上的,這種分類側重于民間藝術特征。[3](P25-30)還有學者將民間藝術分為“日常活動”“節日活動”“祭祀活動”三類。本文采取后一種分類方法,對民間藝術的性質加以揭示。

        (一)日常活動

        民間藝術植根于勞動人民日常的生活之中,是生活中的一門藝術。以草編為例,草編是一項古老的技能,在中國具有幾千年的歷史。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往往離不開草編,最為常見有草帽、草鞋等配飾,簍、筐、墊、席、包等家居用品。除此之外人們的娛樂生活也離不開草編,如蒲草編織的螞蚱、螳螂等昆蟲,惟妙惟肖,深受喜愛。草編堪稱中華民族民間歷史文化的瑰寶之一,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2008年草編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價值不僅僅是囿于經濟實用鏈條,而且具有較高的審美愉悅和鑒賞功能。在民間,勞動者更是把美好的愿望和使用功能緊密結合在一起。

        (二)節日活動

        民間藝術與傳統的節日活動緊密關聯,豐富了民族生活,便利了日常生活,更是民族文化的一種象征,成為中國民間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從傳統節日的習俗中,可以折射出一個民族的生存方式、審美意蘊、生活態度及民族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場景,如民間剪紙。剪紙是婚喪壽宴等節日禮俗活動的表現形式之一,是民間傳統節日中不可缺少的裝飾物,有長壽富貴、吉祥如意、五谷豐登等寓意。這與人們當時的生活習慣、民俗習慣、心理素質有著密切的聯系。由于勞動人民長期生活在封建統治下,過著苦難的生活,這樣的環境使他們祈求風調雨順,豐衣足食,家庭和睦,而民間藝術正是他們所寄托愿望與信念的載體。民間傳統的節慶活動折射出淳樸、率直、樂觀的思想感情,表現出鮮明、美滿、夸張的特點和濃郁的地域特色。民間藝術文化傳播形式,也體現民間藝術文化的傳承傳播和藝術形態的滲透,而且這種傳播也是一種審美形態的培育過程。

        (三)祭祀活動

        在幾千年的中華文明歷史沉淀中,培育了華夏民族所特有的宇宙觀和人生觀。在早期的原始社會,巫術與藝術有著不解之緣。我國先秦時期的典籍《周禮》中有這樣的記載:“若國大旱,則巫師而舞雩。”所謂的雩就是一種舞蹈,遇到大旱,便率巫師做舞以求得雨水。至今的貴州東南地區還有古代祭祀的遺存,作為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象征符號,在民間藝術發生之初,繼承了原始藝術先前的發展方向,反映了原始初民的思維觀念和造物意識。古代神學為民間藝術的創造與發展選擇了合適的契機,神仙題材成為民間藝術的普遍題材之一。儒家信奉“天地君親師”,祭天、祭地、祭國、祭祖是規定的儀式,在這些傳統的祭祀節日中勞動人民用多姿多彩的表現形式,按照儒家傳統道德倫理觀念,將中國民間傳統的信仰觀念和造型觀念結合在一起,創造出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同時也展現了中國普通民眾的審美創造,且對中國民眾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民間藝術作為傳統藝術的一個分支,是服從于人的本性需要而產生的,它表達了質樸勤勞的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眷戀之情。在漫長的歷史中,民間工藝自然形成獨特的審美觀念、造型、色彩規律和發展規律。[4]由于人的思維方式、審美觀念的變化,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民間藝術的生存延續必然受到嚴重的影響。但是,如果能為民間藝術培育一個良好的文化環境,從“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觀念出發,使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民間藝術發揮其民族性,更系統地挖掘其發展的價值所在,那么民間藝術的生存之道其實是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追求器物的本質美,以傳統民間藝術與現代設計來塑造當下產品的內在美。譬如“鐵畫”,具有上百年的工藝,它是以低碳鋼為原料,按照畫稿分別鍛打成枝、葉、朵、山等,再焊接在一起,烘漆成畫,主要產于中國蕪湖等地。鐵畫采取與中國畫同樣的構圖方法,顏色與國畫中濃墨、焦墨的效果近似,具有與中國傳統水墨畫相同的藝術效果。例如,《金戈舞影鐵畫瓶》的設計者王小元,致力于傳統美學在今天的延續,以繁昌窯青白瓷的燒制技巧巧妙地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色技法———鐵畫,做出了由兩種不同材料結合而成的系列裝飾瓷瓶,突破鐵畫單一的裝飾功能,將鐵畫的骨感與瓷器質樸相融合,整體造型風格鏗鏘有力,柔中有剛、意中有境,設計理念新穎獨特,給人耳目一新之感。《金戈舞影鐵畫瓶》既繼承了傳統鐵畫的工藝與技法,又符合當今時代審美需求,同時還喚起人們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是維系徽州族群存在不可缺少的文化要素,[5]為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開創了新的道路。民間藝術的保護與傳承發展并不是簡單地依照傳統進行復制,而是要將其與民眾的生產方式、文化方式等日常的生活內容有機結合。例如,在南美洲哥倫比亞的亞馬遜河流域的民族,由于生活在大山的深處,無人知曉。但族民的編織技術精湛,堅韌的竹藤在他們嫻熟的手下變成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的作品,并體現出了本民族文化。同時,這個地區受到美式文化的沖擊,當地人愛上了各式各樣的塑料瓶飲料,飲用完的塑料瓶遍布亞馬遜河流域,嚴重污染了當地的生態環境,人與環境之間的矛盾沖突顯得日趨尖銳。西班牙設計師阿瓦羅(Alvaro)知道此情形提出:通過設計的力量可以將廢舊物重新利用,同時能拯救即將消失的民間手藝。通過阿瓦羅的的精心設計,一盞盞精美的吊燈,就這樣誕生了。這些產品一經推出就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因為它不僅具有民族特色和異國情調,還體現了環保意識,重要的是它能夠拯救傳統民間藝術,幫助貧窮的原始居民和手藝人。阿瓦羅的設計在資源回收和保護傳統手工藝之間搭起了一個良性的循環紐帶,為傳統民間藝術找到了一條良性發展之路。設計作品不能一味的追求經濟價值,而應考慮設計的作品是否對社會有益。而設計的生命力也在此,它解決的問題越多,幫助的人越多,存在的價值就越大。

        四、小結

        在現代社會,人們應該充分利用設計的創造力,在遵循藝術發展本質的前提下,正確處理保護和利用的關系,堅持民間藝術遺產保護的真實性和整體性,不斷地促使民間藝術的完善和發展。只有為民間藝術創造合理適宜的生存空間,把我們這個時代的偉大的技術成就與傳統的文化藝術形態相結合,民間藝術才能具有長久的生命力,才能成為彌足珍貴的藝術瑰寶。

        [參考文獻]

        [1]楊秀蘭.民間藝術現狀分析及傳承探索[J].讀天下,2016,(15).

        [2]劉美英.民間藝術的形態構成[D].山東工藝美術學院,2013.

        [3]潘魯生,唐家路.民藝學概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

        [4]肖旺群.云南民族民間工藝與現代工業設計的相互關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7.

        第4篇:民間藝術的意義的總結范文

        一、引言

        我國傳統民間藝術體現了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延續,民間藝術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彰顯著我國的民族精神,發揮著重要的傳承作用。冀東民間藝術經過千年的傳承,已經成為我國民間藝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時至今日,冀東民間藝術的表現形式主要有評劇、皮影、樂亭大鼓等,當然還有許多其他形式的民間藝術。此類民間藝術的傳承方式與那些通過出土挖掘文物的傳承方式有著很大的區別,民間藝術的傳承過程中,必須包含口口相傳、技藝傳授等活動,所以冀東民間藝術的活態傳承與保護意義重大。然而,在經濟飛速發展以及工業化程度不斷提高的現代社會,冀東民間藝術的活態傳承與保護卻受到了很大的威脅。為了使這些已有千年歷史的民間藝術文化繼續傳承下去,其活態傳承與保護工作則顯得十分必要。

        二、冀東民間藝術活態傳承與保護影響因素分析

        (一)地方政府執行民間藝術保護政策力度不夠。近些年來國家政府關于民間藝術的傳承與保護也出臺了相應的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自治區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等,我國政府針對民間藝術傳承與保護的主導思想是通過各種可行方式保護好傳承民族優秀文化歷史的載體,從而不斷豐富我國的民間文化。冀東地區地方政府雖然也出臺了相應的保護政策,但是在發展民間藝術文化過程中,其主要目的是創造經濟效益。只有那些可能帶來經濟效益的民間藝術才會受到當地政府的重視,那些無法凸顯經濟價值或暫時無法創造經濟效益的民間藝術往往會被地方政府忽略。由于冀東地區地方政府在其民間藝術活態傳承與保護中的出發點就有失偏頗,導致民間藝術的傳承與保護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再者,冀東地區一些地方政府的自身經濟條件也不太好,所以在傳承與保護民間藝術的過程中,無法全面地進行。還有一些地方政府對此缺乏保護意識,很多地區都沒有進行過普查工作,如,唐山的許多鄉鎮沒有意識到民間藝術的真正價值,從沒有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的想法,這就給冀東地區的民間藝術活態傳承與保護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二)民間藝術團體傳承民間藝術力量的不足。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市場經濟體系也在不斷地完善之中,我國政府也逐漸向服務性政府轉變,在這一背景之下,冀東地區民間藝術團體在民間藝術的活體傳承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民間藝術團體主要包括兩類,第一類是民間藝術的傳承人自發組織起來的團體組織,這樣的組織又可分為盈利性和公益性組織。第二類則是由政府相關部門組織起來的民間組織。第一類民間藝術團體的特點為松散、缺乏約束性,而且沒有明確的發展規劃,也無法獲得可靠的經費保障。第二類團體的大多數成員為業界的專家學者,雖然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優勢,但是由于缺乏民間藝術的傳承者,所以,在發展過程中也會受到很大的阻礙,不利于冀東地區民間藝術的活態傳承與保護。加之許多民間藝術人思想的局限性,不愿意加入帶有較強官方色彩的團體組織,這就使得關于冀東地區民間藝術的理論研究與社會實踐無法有效融合,從而造成民間藝術資源被浪費。加上活動費用供應的不足、相關制度建設不完善,冀東地區民間藝術的活態傳承受到了很大的阻礙。

        (三)相關的系統性理論研究缺乏。從冀東地區民間藝術的發展歷史來看,我們可以很容易了解到,雖然民間藝術歷史悠久,但是政府部門對民間藝術的活態傳承所做出的干預遠遠不夠,冀東地區民間藝術的傳承主要是以親屬或師徒關系進行的。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人口流動性加大,從而給這種傳承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受資金、資源、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有關民間藝術的活體傳承與保護研究非常少,針對冀東地區民間藝術活態傳承與保護的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所以,理論系統的構建與完善對冀東民間藝術的傳承保護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四)外來文化的影響。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活動日益頻繁,這就導致我國的民間藝術文化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冀東地區又靠近沿海,其民間藝術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程度會更深。其次,我國文化多元化的程度不斷加深,但是在冀東地區許多民間藝人的思想觀念比較保守,面對多元化的社會,卻喪失了傳承本族藝術文化的動力,這也會對民間藝術的活態傳承帶來很大的影響。再者,年輕人對當地傳統文化的了解不足,且認同感在不斷下降,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冀東地區民間藝術的活態傳承與保護。

        三、冀東民間藝術活態傳承與保護策略分析

        (一)加大政府部門的保護力度。復旦大學教授胡守鈞在關于恢復和弘揚優良民間傳統的時候指出:“政府要帶頭,媒體加強宣傳,社會各界參入。政府帶頭尤其重要,被公權損害的民間傳統,當然還需公權來恢復。”黨的十六大文件中明確提出,要“扶持對重要文化遺產和優秀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具體說來,政府作為民間藝術傳承的主體應該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政策制定和經濟投入。在目前的情況下,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在文化部的要求和自身發展的綜合考量下,已經制定并頒布實施了關于保護民間藝術的政策,但是在經濟投入方面卻存在較大差異。部分民間藝術項目因為具有一定的市場開發前景成為地方政府的寵兒,而其余的項目只能分到很少的傳承經費,有時候這些經費還不能按時發放到位。冀東地區當地政府應該把民間藝術傳承工作納入到文化事業發展的系統中來,把地方文化事業的繁榮狀況寫進政府的績效考核指標中去。政府具有較大的權威性,同時在人力物力的調配上有很大的優勢,政府的重視與投入對民間藝術的傳承、發展影響深遠。當然,政府的初期干預也只是起一個引導作用,而不能作為長久措施。民間藝術的發展,還需自身“造血”,只有這樣才能可持續。

        (二)利用協同創新精神實現民間藝術的活態傳承與保護。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不斷加快,文化一體化的趨勢也在不斷加強,不同領域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所以,在進行冀東民間藝術活態傳承與保護的過程中,必須適應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實現傳統民間藝術與其他部門的協調和創新。對于冀東地區來說,要盡可能避免民間藝術傳承保護工作有部門或企業單兵作戰的現象,徹底改變之前思路固化、缺乏創新的舊習慣,加強當地政府、企業以及傳承人之間的有效溝通聯系,促進民間藝術的合理開發。通過與政府企業的強強聯合,為冀東地區民間藝術的活體傳承與保護爭取到強有力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從而為冀東民間藝術的活態傳承與保護提供良好的保障。為了推動冀東民間藝術的活態傳承與保護,必須將相關機構有效連接起來,文化發展需要進入良性的聯系和循環之路。

        (三)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進行產業化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經濟在資源配置中已經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民間藝術作為一種文化資源,其傳承和發展必須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所以,冀東地區民間藝術的活態傳承與保護也必須實現產業化的發展道路。在這一過程中,技術創新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但是在進行技術創新之前,必須改變保守的傳統思想,如,對唐山皮影或樂亭大鼓的表演形式進行適當的創新,或許會收到更好的表現效果,從而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在進行技術創新的過程中,要從現代大眾的審美習慣著手,滿足大眾的審美需求,當然,這也符合市場經濟中的供需理論。隨著新時期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成為國家和地方非遺發展的關鍵需求,在冀東民間藝術的活態傳承與保護中,實現產業化發展,不僅響應了國家的號召,促進了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而且又為我國傳統非物質文化傳承提供了合適的途徑。冀東地區在我國算不上非常發達的省份,通過民間藝術的產業化發展,可以實現當地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的有效融合,進而有效推動整個河北地區的發展。

        (四)加強理論研究。冀東民間藝術活態傳承與保護的悲觀現狀,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為了將這些民間藝術繼續傳承下去,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便是加強理論體系的建設。業界專家學者應該試圖利用社會學、經濟學、營銷學、傳播學、人類學等理論知識,通過深入分析和客觀總結,進而提出一份具有一定操作價值的研究成果。業界學者不能夠僅僅局限在民間藝術的圈子內探究冀東民間藝術的活態傳承與保護,最好的方式是將這一研究課題放在社會大環境中進行深入探究。但是,在相關理論體系的建設過程中,我們必須明白,這會耗費很長的時間,而且還會遇到很多困難,因此,各類學者決不可抱著畢其功于一役的想法,要加強與政府以及民間藝術傳承人的合作,力爭為冀東民間藝術的活態傳承與保護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持。

        第5篇:民間藝術的意義的總結范文

        民俗藝術學是以民俗藝術為研究對象的學科,而“民俗藝術”自有其特征和規律。“民俗藝術”與“民間藝術”、“民藝”、“民間文化”等概念常常被人混用不分,似乎被看作彼此無甚區別的同義詞。其實,盡管它們在名稱上都有一個“民”字,在社會層次上都與下層之“民”相關,但因視角不同、內涵有別而各有其意。“民俗藝術”,系傳承性的民間藝術,或指民間藝術中融入傳統風俗的部分。它往往作為文化傳統的藝術符號,在歲時節令、人生禮俗、民間信仰、日常生活等方面廣泛應用。“傳承”、“傳統”和“群體性”作為民俗藝術的特征,使其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堅實的社會基礎。“民間藝術”,系相對于宮廷藝術、官府藝術等上層而言的下層藝術,作為一種空間性的概括,它強調創作與應用視域的下層性,而不強調藝術活動和藝術作品本身的傳承因素。其類型與作品既包括來自傳統的成分,又包括各種民間的新創,甚至還包括庶民中非群體的個人創作,諸如郵票剪貼、種子拼貼、包裝帶編結、易拉罐飾物,等等。“民藝”,系日本傳入的外來語詞,它同“民謠”、“民具”、“民俗”等名稱一樣,意在強調主體為民的性質。

        它不是“民間藝術”或“民俗藝術”的簡稱,而是從創作者與享用者的身份所做出的文化判斷。如果一定要說簡稱的話,它倒是有“民眾藝術”、“庶民藝術”的含義。至于“民間文化”與“民間藝術”或“民俗藝術”等是屬與種的關系,藝術本屬文化,它們相互間并非同一的,或并列的關系。民間文化包括民間風俗、民間文學、民間藝術、民間宗教,以及其他的民間知識與民間創造。總之,“民俗藝術”的概念是從傳承性、風俗性所做出的文化判斷,而“民間藝術”的概念乃立足于社會空間的分野,至于“民藝”一詞,則出于對創作與應用主體的身份所做的類型劃分。當然,它們都具有“民”的性質,就具體作品而言有時彼此難分歸屬,這正是它們易被混用的原因,但作為概念,對它們的概括與把握需要有學理的支撐和區分。

        二、研究體系

        民俗藝術學作為藝術學的分支學科應構建自身的研究體系,以顯現學科的嚴整,并推進學術的發展與繁榮。民俗藝術學的研究體系包括民俗藝術志、民俗藝術史、民俗藝術論、民俗藝術應用研究、民俗藝術專題研究等基本范疇。“民俗藝術志”,是對民俗藝術的類型、作品、傳承、分布、現狀、制作或表演等情況加以搜集、記錄、整理、編寫的基礎性工作。作為民俗藝術研究的對象,它提供了實證材料和研究課題。“民俗藝術志”的研究,在方法上主要靠田野調查和文獻搜求,需要對作者、作品、創作過程、展演空間、發生背景、藝術組織、地域分布、傳承情況等做出翔實的調查和科學的判斷。“民俗藝術志”的研究,通常按國別、民族、地區、時代、類型、品種等進行,其選題諸如《中國民俗藝術志》、《苗族民俗藝術志》、《南京民俗藝術志》、《宋代民俗藝術志》、《民俗版畫志》等。其研究范圍能大能小,大到《亞洲民俗藝術志》,小到《ⅹⅹ村剪紙藝術志》、《ⅹⅹ鎮印染藝術志》等,都能成為研究的選題。

        “民俗藝術志”是民俗藝術學框架的基礎,也是民俗藝術研究的起點。“民俗藝術史”,在研究對象上包括“民俗藝術發展史”和“民俗藝術研究史”兩個基本領域。“民俗藝術發展史”主要著眼于時間坐標下的民俗藝術及其自身的傳承、演化,從而讓人們對某地或某類民俗藝術有縱向的全局的把握。“民俗藝術研究史”,則是對民俗藝術的研究做歷史的回顧和總結,涉及研究組織、研討活動、理論發展、出版情況、學術論爭、研究成果等方面,偏重理論的歸納與總結。“民俗藝術史”作為民俗藝術學的基本框架,其存在能表明學科固有的歷史積累和自身完善的過程,具有重要的建設意義。“民俗藝術論”,系民俗藝術學的基本理論部分,也是民俗藝術學體系中的核心。它的研究對象,包括概念、類型、題材、主題、特征、性質、價值、功能、傳承、變遷、方法、背景等,涉及民俗藝術的各種內外部規律及其研究方法。“民俗藝術論”著重于理論的闡發和規律的概括,成為民俗藝術學體系建設中最重要的方面。可以說,“民俗藝術論”的完善與否,關系到民俗藝術學這一分支學科的建設水平和理論程度。“民俗藝術應用研究”,主要進行民俗藝術的市場研究,以及相關文化產業的研究,同時也包括保護、展示、培訓、創研等領域的研究。民俗藝術存在于民間,本是民間生活的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傳統的顯著標志,長期以來它在鄉村和城鎮自然傳習,滿足著自然經濟狀態下的民眾的精神需求,美化著艱辛、貧乏的勞動生活,而在當今城市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民俗藝術已成為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資源,獲得了新的應用空間。

        應用研究包括應用源、應用者、應用場的規律研究[1],就民俗藝術而言,就是擴大或改變其自然傳承的定勢,走向市場,走向新的空間和新的功用。“民俗藝術專題研究”,旨在對民俗藝術的某些類型或品種進行深入的具體研究,它以實證為基礎,并要求從個案分析上升到理論概括。它沒有刻意的“史”、“論”之分,其宏觀的概括總是以微觀的探究為先導。諸如“紙馬研究”、“年畫研究”、“皮影研究”、“儺舞研究”等,作為一個個的專題,既有相通的民俗傳統和藝術背景,又各有自己的個性風格。專題研究就是要揭示民俗藝術的“類”的特點和“種”的規律。專題面廣量大,雖不構成研究體系的主脈,但能推動學科向縱深發展。就上述體系而言,當今我國的民俗藝術研究還未能充分展開,民俗藝術學的建設還需要多領域地加以推進。

        三、理論支點

        理論支點是理論系統的支撐,或專指理論范疇中最具個性特色的部分。對民俗藝術學的理論支點,我們可以用“三論”來概括,即:“傳承論”、“社會論”、“象征論”,它們分別從存在特征、屬性風格和表現方式三個方面構成了民俗藝術學的理論基礎。“傳承論”的核心是強調民俗藝術的要旨為傳承性文化現象。民俗藝術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其發生和存在既不會突然偶見,也不會曇花一現,而是有著歷史的脈絡和代代相傳的印跡。我們研究所關注的“傳承”首先是有時序的,它從過去到現在,再到未來,體現出古今相貫、承前啟后的特點。“傳承”作為動態的過程,本立足于時間的跨度,而“傳承論”的理論乃是對民俗藝術傳統的沿襲所做出的文化判斷與表述。可以說,沒有傳承,就沒有傳統,傳統依賴傳承而發展。“傳承論”包括傳承人、傳承地、傳承時機、傳承方式、傳承路徑、傳承媒介、傳承節律等范疇的研究,成為一個內涵豐富而又相互關聯的研究領域。由于民俗藝術以傳承為其最顯著的存在特征,因此,“傳承論”就當然成為民俗藝術學理論的重要支柱。“社會論”的著眼點是強調民俗藝術的群體屬性和社會風格。

        民俗藝術作為民間的傳統藝術,不論在成果形式、題材內容、材料選擇、工藝手段、功能取向、應用時空、信仰表達等方面,都有共同的基礎———社會的需要與認同。民俗藝術從總體上來說,不是某個個人的獨創,它不以個性風格相標榜,而是社群風俗的體現,集體創作的延伸,其間雖有個人的局部改進或創新,但仍順應社會風俗的氛圍,其社會性仍強于個體性。社會以地域的、民族的、行業的人群所構成,正是有共同的風俗習慣、文化精神和價值追求,才形成一個個各有傳統的整體。民俗藝術作為民俗的產物,是一定社會文化精神的表達,也是其藝術審美的張揚。“社會論”著眼于民俗藝術的主體成分,包括制作者、表演者,賞玩者、享用者,以及營銷者、管理者等藝術中介,研究其群體屬性,從主體和社會背景等方面支撐民俗藝術學的理論框架。“象征論”強調符號的意義表達,把民俗藝術視作各有隱義的符號系統。作為民俗藝術最基本的表達方式,象征把意象與物象、事象相聯結,雖幽隱、迂曲,卻自有其文化邏輯和解讀方式。《易傳》有“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之說,并提出了“立象以盡意”的命題。

        由此可見,“形”、“器”相連,“象”、“意”相承,“器”以“形”顯,而“意”以“象”隱。藝術象征往往表現為物理、事理、心理與哲理的統成。象征的本質是“將抽象的感覺訴諸感性,將真正的生活化為有意義的意象”(弗賴塔格)[2]2。作為集體意識的表達和解讀,象征緣起于原始文化階段,在文字尚未發明、語言尚未成熟的時期,它是有效的交流手段,它拓展了人類思維的想象空間,并激發了藝術創造的激情。正如黑格爾在《美學》第2卷所說,“象征”無論就它的概念來說,還是就它在歷史上出現的次第來說,都是藝術的開始。象征實際上是一種文化創造方式,其意義與本體間不呈直接的因果關系,僅建筑在相似的聯想和文化認同之上,從而創造自身的“密碼”。民俗藝術與原始藝術有著淵源關系,象征仍是其主要的表達方式。因此,“象征論”亦構成民俗藝術理論的重要方面。

        四、研究視野

        研究視野是帶有空間性的探索領域,它既能反映研究者的學識廣度,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檢測學科的發展程度。民俗藝術學作為新興的藝術學科,其理論構建應包括研究視野的開拓與認定。我們可以從基本類型、主要環節、自身層次、存在屬性、傳承形態等角度,為民俗藝術學展開研究的視野。從基本類型看,民俗藝術學的研究涉及民俗造物藝術、民俗表演藝術、民間口承文學等。“民俗造物藝術”,即木雕、石雕、編織、泥塑、紙扎等手工制作,它以有形有色的具象成果、傳統工藝和風俗應用成為其存在的標志。“民俗表演藝術”,即民間小戲、民俗歌舞、儺戲儺儀、商賣吆喝、絕技絕活、民俗游戲、民俗禮儀等,它們依存于一定的民俗氛圍,以動態的展演為特征。

        第6篇:民間藝術的意義的總結范文

        剪紙 民間藝術教學 兒童

        一、剪紙教學的意義

        現今,剪紙已作為課程在幼兒園、中小學對孩子進行了教學,這對于兒童和我國民間藝術的傳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弘揚和傳承民間藝術和保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途徑。在漢代,剪紙是隨著紙的發明而出現的,可見,剪紙的歷史之久遠。剪紙作為我國的民間藝術,它是根植于民間的生活土壤,反應了民間人們對藝術的最基本的審美。剪紙的造型、圖案、大小、風格,不僅表現了人民的審美愛好,還體現了民族的深層社會心理。剪紙作為一門技能,具有很高的傳承價值,也具有很大的發展和創造空間。剪紙做為一門藝術,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我國歷史、美學、哲學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讓兒童了解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開設剪紙藝術教學課,既能讓兒童學到一種傳統的手工藝技能,又能讓兒童們了解傳統文化,體會其中的文化精神內涵,激發對傳統技藝和文化的興趣,從而更好地繼承和發揚我國的民間藝術。

        3.是培養兒童想象力、創造力和提高藝術修養的重要方法。剪紙工具簡單,且成本低廉,任何兒童都有機會學習。也正是剪紙手法的簡單,創作的隨意性強,所以給剪紙者巨大的想象空間。一個人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是大腦智力、想象力和創造力鍛煉的最佳時期,剪紙是一項手工活,而手部肌肉群的訓練是非常有利予大腦的開發。同時,對剪紙圖案的構想和設計,恰恰鍛煉了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都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片葉子是相同的,同樣,也沒有兩張一模一樣的剪紙。

        二、剪紙藝術教學的方法

        兒童都有好玩的天性,做事缺乏耐心,但兒童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容易對新事物產生興趣,所以對兒童進行剪紙教學,要有一定的方法,既要迎合兒童的特性,也要將剪紙的技能教會給兒童。下面,將對剪紙藝術教學的方法進行闡述分析。

        1.明確教學目標,把握教學方向。雖然剪紙藝術的工具簡單且操作方便,但它卻是集手工、工藝、繪畫為一體的造型形式,所以,要到達弘揚民間剪紙藝術和培養兒童想象力及創造力的教學目的,就需要有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同時要把握教學的一個方向,首先培養兒童對剪紙的興趣,同時注重兒童行為習慣的養成,再者就是在教學期間由簡到繁,由簡到易,采用多種手段,注重體驗實踐,讓兒童接受剪紙藝術的熏陶。要上好民間美術中的剪紙藝術課,須要經過思考、實踐、再思考、再實踐的循環漸進的學習過程,不斷地進行教學探索和課堂實踐,才能收到滿意的教學效果。

        2.激發兒童對剪紙藝術的興趣。現在,很多兒童都沒接觸過剪紙或者有的只是見過一些簡單的剪紙,這根本不能夠引起兒童對這門藝術的興趣。教學期間,給兒童欣賞一些精美的剪紙,尤其是那些動物、花草、生活圖案的剪紙,在欣賞過程中向學生介紹剪紙藝術的起源、發展、繼承、特點、意義和作用,并在課堂上示范剪給他們看;有條件的,帶兒童到到專門的剪紙展覽館去參觀,那里會有更多豐富的,形式多樣的剪紙。通過這樣的形式,激發兒童對剪紙的興趣,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

        3.注意兒童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在教學時,老師或家長往往會為兒童提供足夠的材料,雖然剪紙就是一把剪刀,一張紙即可完成,但對于兒童來說,還是需要一些輔助材料來幫助完成。如鉛筆、尺子、彩色筆、教材等。所以在教學中,應經常提醒兒童們,不能亂動剪刀,更不可以拿著剪子打鬧,要注意安全;在剪紙時,同學之間的距離不能太近,時刻注意自己的剪刀、尺子不要傷到了同學。剪紙時要養成節約的好習慣;剪紙完了要收拾不要的邊角料;提醒兒童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但有要有互相幫助的精神。兒童養成了好的行為習慣,也就更有利于教學,也更有利于兒童學習。

        4.美術教學與剪紙教學結合。先從基本的美術知識入手,讓兒童們先學習書本上的有關構圖、圖案、色彩等知識,從而掌握書本上的關于構圖形式及剪刻方法。運用多媒體將那些具有特色的學生的及剪紙藝術家的單色、套色、染色作品讓兒童們欣賞。再按剪紙教學的原則——低起點、慢速度、多落點,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進行教學。

        要學好民間剪紙,得先從花草紋飾入手,才能學到剪紙的根本,這是一些有著多年的剪紙經驗的剪紙人總結出來的方法與經驗。其實剪紙的過程就是是美術創作與手工制作的綜合,因為剪紙的用刀手法是很重要的,有“硬”“軟”“方”“圓”四種用刀手法,作品內容的不同,表現的手法也是不一樣的。所以,在按照前輩們的剪紙經驗做法做的同時,也要訓練兒童們剪弧線或者直線等,在剪紙學習中不能缺少的訓練就是這些。這是學剪紙的初級引入階段,讓兒童們逐步掌握剪紙藝術的內涵。第二階段則要在兒童們掌握了一定的繪畫知識的基礎上,重點學習立意、寫生、變形、夸張、裝飾和剪紙作品的裱貼,這也是一個作品成功與否的一關鍵所在。

        5.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堅持主動參與、分工合作、審美創造、快樂體驗及關注差異的原則,讓兒童獲得親身體驗,從而逐漸形成善于觀察、敢于思考、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利用課外活動的時間,開展課外教學活動。把課堂上學的知識在課外加以延伸、拓展。利用課外活動帶領兒童們親近大自然,剪紙來源于生活,來源于自然,除了前輩們留下的圖案外,剪紙的題材還有很多很多,像來自日常生活中的,還有大自然中的,都是剪紙訓練很好的素材。

        經常選擇不同表現形式的剪紙作品讓學生欣賞,通過剪紙作品生動的形象和簡練的形式,來激發學生感染學生。再利用在興趣小組活動中所觀察的,對兒童進行審美創造,讓兒童掌握一些基本的修飾手法。例如,簡化法,將生活中的物象的不規則或繁瑣部分進行合理的簡化,在形和線兩方面給予一定的修飾,剪出自然簡潔、美觀大方的圖案;夸張法,為求畫面的完美,對形的特征部分進行適當的夸張,強調其形態,通過大小、多少、粗細、疏密、虛實、曲直等的對比,更好地達到夸張的目的,使作品形象將更為生動活潑。

        6.注重培養和提高兒童的修養。“方寸之間盡顯無限創意,雙指之尖玩轉一紙乾坤”。通過學習剪紙,兒童們得到了美的熏陶,促進了美感的形成,提高了想象力、記憶力、創造力、思維能力及綜合實踐能力,提升了素質和提高了自身的藝術修養,同時學習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為兒童今后的成長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對傳承中國傳統藝術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剪紙藝術的魅力,讓中國傳統的民旅文化世代相傳,剪紙藝術將創造美好的生活。

        參考文獻:

        [1]李娟.剪紙教學初探.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幼教研究),2007.

        [2]汪萍燕.剪紙藝術教學實踐初探.大眾文藝,2010.

        第7篇:民間藝術的意義的總結范文

        【關鍵詞】民俗特色 幼兒 審美 能力

        【中圖分類號】G6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212-02

        民俗特色是開展幼兒審美教育的重要素材,其形式生動、寓意深刻、內涵豐富,能夠提高幼兒審美的興趣,并且在民俗特色的學習和了解中,對于美的事物以活動、技巧、聲音、圖畫、手藝等多種途徑呈現,能夠喚起幼兒對美的認識和追求,尤其是讓孩子們親自感悟民間藝術的魅力,能激發幼兒的藝術情感,培養幼兒的審美感知能力。

        一、利用民俗特色培養幼兒的審美情操

        要想提高幼兒的審美感知能力,關鍵在于培養幼兒的審美情操,要讓學生對美好的事物動情、生情,從而發現美和欣賞美。民俗特色可以說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被印上了濃濃的民俗文化烙印。直到成長到幼兒階段,孩子已經對美的事物有了一定的感知能力,這個時候就需要喚醒和培訓其審美感知能力,為將來發現美、欣賞沒和創造美奠定基礎。在對幼兒審美感知能力培養上,教師要充分利用當地民俗特色來引起學生對美的認識,增強對美的情感。例如每年的各個節日,人們的服裝、飾品、舞蹈、戲劇等都民俗特色文化的具體表現。但是由于幼兒的感知能力有限,無法對文化內涵豐富的民俗作品產生較深的認識。在這里,教師可以把目光瞄向鄉土氣息上,比如土地、山河、草木、播種、耕地、勞作、收獲等,還有幼兒經常看的見的美好的事物都可以引導幼兒去感知美,增強愛美之心、陶冶情操。

        二、利用民間藝術培養幼兒的審美意識

        我國的民間藝術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是我國人民智慧的表現,展示了古代人們在創造歷史中,與大自然搏斗、融合,出現的群體性的藝術,民間藝術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蘊含著創造者的思想和感情,它對豐富民族文化的內涵和形式起到了很大作用。民間藝術發展至今,許多已經流失,有許多民間藝術被人們誤解或者忽略而沒有得到傳承。在幼兒審美教育中,這種民間藝術形式是幼兒所樂于接受的,對于提高他們的審美感知能力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幼兒審美教育中,教師應該通過多種手段,有計劃的、有選擇的將當地健康的、向上的、文明的民間藝術引進幼兒的感知和審美教育中,讓幼兒充分體驗民間藝術的獨特性魅力,學會用美的眼光去看待美的事物。例如“剪紙”,其屬于民間藝術的典型代表作,通過人的創新思維模式,將腦海中想象的畫面通過不規則的圖形展示出來,體現了對美好事物的熱愛和追求。像獨特而有趣的動植物描述這都是幼兒繪畫常用的一種表現形式,從剪紙的技法、造型等方面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再如“泥塑”,民間泥塑和民間剪紙都屬于同一種民間藝術類型,都是幼兒感興趣的審美教育素材,像孫悟空、豬八戒、哪吒等泥塑題材,都是對幼兒進行審美感知能力培養生動例子,將這些人物形象的形態、神態、精神、性格、智慧以及情操等以泥塑的方式結合教師對其歷史故事的講解,能夠極大地提升幼兒的審美意識。除此以外,民間藝術相對來說屬于一種自然純真的藝術形態,其造型甚至是創作者隨心所欲的結構,這種造型意識和幼兒的形象思維模式正好吻合,幼兒對于藝術的認識是不加矯飾且不成熟的,他們多是直接用質樸的心靈去感受眼中的世界。所以,在幼兒的繪畫作品中,我們經常看見他們在作品的造型上的夸張和不協調,這也是他們天真率性的表現。幼兒教師要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特點,將形象多變、不拘一格的民間藝術融合進幼兒的審美教育中,能夠調動幼兒的審美意趣和培養幼兒的審美意識。

        三、利用民間美術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有意識的去引導幼兒了解民間美術,學習的民間美術的技巧,感受民間美術的魅力,例如“國畫”,喜上眉梢、駿馬圖、清明上河圖、松鶴延年等等圖畫都可以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素材嗎,教師通過講述它們的象征意義能夠喚起學生的積極性,通過講述他們的繪畫技巧,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民間美術是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是民俗特色的典型,其造型多姿、色彩多樣、材料多變、肌理生動,蘊含的美術價值非常深刻,是對生活實踐的總結。再如民間工藝,其包含了塑 、勒、刻、剪、粘等多種技法,有關于色彩的調配、刻畫的方法、裝裱的形式、泥塑的選料、模具的制作、工具的造型等等都是人們在生產實踐中不斷摸索而總結出來的技術工藝,這些在課本上是很難學到的,需要模型、設色、機構設計都多方面知識講解和學習,并且還涉及到許多細節,體現了中華民族吃苦耐勞、奮斗不息的精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打破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激發幼兒的興趣和參與意思,引進民間美術來豐富課堂教學,這樣能夠使得課堂教學氣氛活躍、內容豐富有趣,教師和學生的情感進一步拉近。另外,教師也可以引導幼兒認識家鄉的民間美術品,帶領幼兒觀看民間藝術品制作的全過程, 通過現實觀察和實踐,讓幼兒在濃厚的興趣中了解民族民間美術品的材料和制作工藝, 從而學會欣賞民間美術。這樣讓幼兒體會民間美術的創作過程,感受民間美術所蘊含的人文價值,從而培養其內心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情懷,提高他們的道德情操和審美能力。

        總之,我國有著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民俗特色文化,對于幼兒審美教育能起到很大的幫助。在地方幼兒園,教師應該充分挖掘和利用民俗特色素材,根據當地民俗活動特點,設計審美教育方案,讓幼兒通過對民俗特色的了解和學習,培養其對祖國、家鄉的熱愛之情,樹立發現美、欣賞美、追求美的意識,他們的審美感知能力自然而然就會提升。

        參考文獻:

        [1] 林靜.審美感知:兒童美育第一步[J]. 大眾文藝. 2010(15)

        第8篇:民間藝術的意義的總結范文

        摘要淮陽泥塑藝術作為河南民間藝術的典型代表之一,有著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文化人類學價值。探討淮陽泥塑的藝術價值必須與文化人類學內涵相聯系。因為,淮陽民間泥塑,是藝術文化與民間文化的結合,是藝術學與人類學的結合。從藝術學視角探析人類學內涵,是理解淮陽民間泥塑藝術的關鍵所在。淮陽泥塑的造型、色彩、紋飾等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性價值,還體現了深奧的人類學內涵。

        關鍵詞:淮陽泥塑 造型 色彩 紋飾 人類學

        中圖分類號:J327 文獻標識碼:A

        河南作為民間文化大省,有著眾多優秀的民間文化資源。被列入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名錄的泥塑藝術,就是河南民間藝術文化的典型代表。河南泥塑主要分布在豫北鶴壁市浚縣和豫東周口市淮陽。兩地泥塑藝術各有特色,浚縣泥塑直接源于瓦崗軍士以泥塑表達懷念離別將士之心,留戀疆場馳騁將士之情;而淮陽泥塑更多的融以原始文化內涵,其泥塑造型、色彩等藝術表現與原始生殖崇拜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本文以周口淮陽的泥塑藝術為考察對象,試圖以藝術學的視角審視梳理淮陽泥塑藝術的人類學內涵。

        淮陽,古稱陳州,是中國歷史傳說中“三皇五帝”之首――伏羲氏建都之地,也是女媧用泥土造人之地。淮陽城北有“太昊陵”,俗稱“人祖廟”,淮陽泥塑的藝術特點就與太昊人祖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太昊陵”每年農歷二月二至三月三為“人祖廟會”,當地人又稱“二月會”。廟會上我們可以看到祈福求子的人們爭相購買泥塑玩具,還愿的人們帶著禮品載歌載舞的感謝人祖的恩惠。而這些廟會上出現的泥塑玩具就是淮陽泥塑的代表――泥泥狗。人們將這些小巧可愛的泥塑玩具作為辟兇、納吉、求子的吉祥物。究其原因,不在于淮陽泥塑的玩具性質,而在于淮陽泥塑蘊含的生殖崇拜的獨特文化內涵,在于淮陽泥塑所反映出的人類學內涵。本文試圖從淮陽泥塑藝術的造型、色彩、紋飾等藝術學視角,探析淮陽泥塑的人類學內涵,以期相對全面地認知河南民間泥塑藝術文化。

        一 淮陽泥塑造型的人類學意義

        泥塑作為民間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其特點之一就在于民間泥塑的獨特造型,夸張滑稽中融匯純樸鄉情、寫實嚴謹中體現民風民俗。淮陽泥塑造型古樸渾厚,無論精巧細膩,還是粗獷簡約,都體現出極強的藝術特色。淮陽泥塑藝術造型依據各種神話傳說。由于神話傳說題材廣泛,淮陽泥塑藝術依據不同題材產生數百種造型,多為奇禽異獸或人獸同體。典型造型如“人面猴”、“人面獸”、“猴頭燕”、“九頭鳥”、“人頭狗”、“雙頭狗”、“多頭怪”等等。我們考察眾多淮陽泥塑的造型,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特點。其一,淮陽泥塑造型體現為神秘性。淮陽泥塑中奇禽怪獸的造型,已完全超越自然中的現實形體,所塑造的各種動物形象完全是民間藝人憑直觀感覺進行藝術創造。比如“九頭猴”中的猴子形象,我們感受到的只是9只形態各異的動物面部特征,神態不一,突出頭部五官,很難辨別是哪種動物形象,與獸面紋異曲同工。但是如果了解淮陽泥塑的人祖文化內涵,了解生殖崇拜內涵,就會很自然地把它當作猴子的形象來看待。

        其二,淮陽泥塑造型體現出特定的文化內涵。考察淮陽泥塑,我們可以明確地感受到其造型上的特定文化屬性。各種題材的造型大多包含一個共同的主題,即“生殖崇拜”。淮陽“泥泥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大花貨類型的“人面猴”,也叫“人祖猴”。人祖猴造型是淮陽泥塑中的典型造型。造型概括夸張,內涵豐富。它半人半猴,面目黑瘦,周身繪有毛發,其面部形象具有早期人類形象的特點。直立的一體化圓柱形身體,沒有上肢、下肢、軀干的劃分,加之整體造型上小下大的微小變化,可以確定其形象來源于男性生殖器,蘊含生殖崇拜的文化思想。男性生殖器的形象在淮陽泥塑造型中存在多種表現形式。一種造型獨特的瑞獸,其圓柱形尾巴翹起上揚,如同的男性生殖器官。此種夸張表現,必是生殖崇拜的體現。再如“草帽老虎”也極具代表性。一只老虎頭頂扁圓形的草帽,半蹲半臥,形神兼備,草帽遮蓋著老虎的面目。這就是神話傳說中的伏羲女媧“古磨成親、結草為扇”的傳說。兄妹成婚的時候,女蝸害羞,于是她用身邊的蒲草編了一只類似的草帽,以表達遮蓋臉面、羞以見人的情節。“草帽老虎”實際上也是古代男女婚姻的一種象征,蘊含生殖崇拜思想。淮陽泥塑中生殖崇拜的造型特征還有“雙頭獸”、“九頭猴”等等,多是兩種或多種動物形象結合一體,寓意陰陽結合或多子多福。“雙頭獸”即是以男女同體寓意人類繁衍,“九頭猴”則是以至尊之九的猴頭配以女性生殖器官的紋飾暗含人丁興旺之意。淮陽泥塑造型中以生殖崇拜的內涵體現為多,但也不乏蘊含其它文化內涵的經典之作。比如極富中國傳統“官本位”文化內涵的“馬上封侯”、“冠上加冠”,體現自然崇拜思想的“太陽鳥”(也有認為是生殖崇拜思想的體現)等等,也是淮陽泥塑中的典型造型。但是,相對而言,依附伏羲人祖文化的淮陽泥塑,最具代表性的造型還是具有生殖崇拜思想的泥塑造型。而且當地的民俗文化中,“拴娃娃”求子的民風民俗也是伴隨泥塑藝術的生殖文化內涵而存在的。可以說,極具生殖崇拜思想的淮陽泥塑造型是中國傳統生殖崇拜文化的遺留,在人類學研究中具有重要價值。

        其三,淮陽泥塑造型的特點還反映在塑造手法上。淮陽泥塑造型完全是手工捏塑而成。考察淮陽泥塑,我們發現民間藝人在精心創作的泥塑藝術中,全部是手工泥塑。即使是同樣題材同樣造型的泥塑,由于手工作用也有細微的差別。而且,不同的民間藝術家的作品體現出不同的個人特色,絕無雷同。與工業復制工藝品的精美細致相比較,淮陽泥塑的手工制作塑造了拙樸的風格,讓民眾感受到的是泥土氣息與自然氣息。在當下工業機器復制的視覺文化時代,這種完全手工的作品更加彌足可貴。然而,隨著市場經濟意識的加強,部分民間藝人過分追求泥塑的經濟價值,為了規模化生產,開始使用模具模制泥塑作品。這種模制作品與手工作品比較而言,缺少了民間泥塑的鄉土氣息,其實質是對民間泥塑藝術的傷害。

        二 淮陽泥塑色彩的人類學意義

        淮陽泥塑的人類學內涵不僅僅表現在造型方面,其獨到的色彩運用也蘊含著豐富的人類學意義。中國傳統文化認為,構成世界的5種物質是“水,火,木,金,土”,即“五行”,相生相克,我國古代思想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系,具有深刻內涵。古人由“五行”派生出“五色”,即“綠、白、紅、黑、黃”。而“五色觀”在淮陽民間泥塑中有著多種表現。可以肯定地說,淮陽泥塑的色彩運用就充分體現了傳統的“五色觀”。淮陽泥塑的色彩以大面積黑色作為底色,然后用大紅、桃紅、黃、白、綠五色依據造型特征在不同部位分別畫出不同的紋飾。神秘穩重的黑底色彩上配以紅、黃、白、綠等純度較高色彩,對比強烈,視覺沖擊力強,而又不失民間藝術色彩的和諧。大面積黑色底的平涂配以局部鮮亮色彩的搭配手法,在視覺效果上是增強裝飾性的主要手法,也達到了突出主題的效果,符合了色彩搭配的對比原則。這種色彩運用,在人類學角度上向我們傳遞了兩方面內涵:一方面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黑色的正色莊重,烘托人類對生殖崇拜的神秘性、崇拜性感受;另一方面,以鮮亮的綠、白、紅、黃等色彩與黑色的底色進行對比,莊重神秘之中又體現出亮麗喜慶之意,暗含人類繁衍求子后內心喜悅的心理特征。淮陽泥塑的色彩運用中,也具有南齊謝赫所總結的“六法”中“隨類賦彩”的特點。淮陽泥塑的主要紋飾是象征女性生殖器官的紋飾,這種紋飾的色彩表現就是模仿女性生殖器官的色彩而繪。中心以紅色豎線描繪,其上以桃紅點綴,其外分別以黃、綠對稱圓弧形線條表現,最外則是白色圓弧形線條配以向外發散形的短促直線表現。由內至外3組線條的組合,形成具有寫實特征的女性生殖器官的紋飾表現。仔細揣摩這些局部色彩的運用,規律顯而易見。可以斷定,這種色彩表現的女性生殖器官,是生殖崇拜思想的體現,更是藝術家細致觀察生活所得,色彩運用符合客觀規律。由此可見,民間藝術家的色彩表現決不是隨意而繪,而是生活中細致觀察后的經驗總結。簡言之,淮陽泥塑的色彩運用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不能簡單地看作是色彩搭配的問題,在色彩學基礎上的人類學內涵才是淮陽泥塑色彩運用的根本原則。

        三 淮陽泥塑紋飾的人類學意義

        藝術作品中的紋飾多是一種符號象征。比如青銅器上的獸面紋,其真實內涵已經不在于是某種動物的形象,而在于猙獰恐怖的紋飾所體現的禮制文化內涵。符號學中認為藝術作品中的形象作為獨特的符號,有其特定的“能指”與“所指”。淮陽泥塑的紋飾符號,與其造型、色彩一樣,蘊含著豐富的人類學意義。考察淮陽泥塑紋飾,紋飾特征規律盡含其中。淮陽泥塑紋飾采用點、線與黑色背景形成的面相互融合的表現手法,點、線描繪不拘一格,沒有中國傳統卷軸繪畫中線條的遒勁氣力,但不乏民間繪畫的稚拙生動。淮陽泥塑紋飾中的線條形象概括,風格渾厚自然,不求精雕細刻,以意取勝,以神達意。紋飾造型中點、線、面的排列組合并不是民間藝人信手拈來,而是民間藝人經過幾代人的傳承,逐步演變而來。民間藝人堅信古老的紋飾圖案是不能變動的。一旦變化,就不再具有神性。隨著時間逐漸演變確定下來的紋飾大致可分為:魚紋、花葉紋、太陽紋、曲折紋、三角紋等等。而且,常見的多數主體紋飾均與生殖崇拜有關。不同紋飾的組合形象均與女性生殖器官產生關聯,屬于崇拜女陰的變異形式。比如典型的淮陽泥塑之“人祖猴”,其通身紋飾分為三圈橢圓形紋飾和點線紋飾。此主體紋飾造型就是以女陰為原型變化而來。這種女陰形象的紋飾作為淮陽泥塑紋飾中的主題紋飾,基本在所有淮陽泥塑上都有體現,應該說是淮陽泥塑紋飾的典型代表。淮陽泥塑紋飾符號體現的生殖崇拜內涵與其造型、色彩的人類學內涵一致,皆是伏羲女媧人祖文化的具體體現。淮陽泥塑局部的非主體紋飾,也具有獨特的人類學意義,不應被忽視。相對主體紋飾的女陰崇拜的生殖文化內涵,非主體紋飾在作品中也具有獨特的作用。比如,以紅色為主,狀若花瓣形的紋飾,多出現在形體的轉折部位。這些紋飾在構圖上均衡的搭配與巧妙的穿插,體現線條與色彩的魅力,為泥塑玩具本身增添了更多藝術趣味。然而,這些紋飾在藝術家眼中,更多的是一種結構關系,形體的轉折就是結構的體現,紋飾的裝點就是骨骼的表現。這種樸素的結構概念的體現,是淮陽泥塑紋飾生殖崇拜內涵掩蓋下的另一文化內涵。與西方繪畫雕塑中科學的解剖學知識的運用相比,淮陽泥塑藝術中的解剖結構表達缺乏科學性、系統性。但是,這種微妙的花瓣形紋飾的存在,巧妙地表達了中國傳統雕塑文化中含蓄模糊的結構觀念,一種“似與不似”之間的微妙表現。而且,淮陽泥塑中的古拙的線條表現,還依賴于繪制工具的特性。民間藝人沒有運用細勁的勾線筆描繪線條,而是順手拿起藝術家們忽略的毛質將脫的禿筆,大膽描繪。其表現出的線條,自然是粗細不勻、勁道全無,而這種風格恰恰塑造了淮陽泥塑藝術紋飾古樸清純的視覺效果。簡言之,那些具有再現女陰特征、蘊含“女性生殖崇拜”的紋飾符號,是民間藝人本能的直覺感受的體現,紋飾描繪在夸張、神秘的怪異形體上,釋放出一種原始圖騰的藝術魅力,使古老的淮陽泥塑藝術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現代感。

        綜上所述,淮陽泥塑藝術文化在造型上反映出神秘性、手塑性以及文化性的特色,在色彩方面體現出藝術性與文化屬性的高度結合,在紋飾上更是體現出千百年來民間藝人的樸素性格,運用點、線、面的合理搭配表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總之,淮陽泥塑藝術文化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性價值,還體現了深奧的人類學內涵。從藝術學視角探析人類學內涵,是理解淮陽泥塑藝術文化的關鍵所在。淮陽泥塑藝術文化是藝術與民眾的結合,是藝術文化與民俗文化的結合,是藝術學與人類學的結合。

        注:本文系河南師范大學青年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第9篇:民間藝術的意義的總結范文

        我國的民間傳統藝術作為一種具有象征意義的大眾傳播文化元素,它是以簡練的語言和形式傳達著一定的含義,并且借助人們對視覺符號的聯想和識別等多種思維方式傳達獨特的信息。民間剪紙藝術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最具特色的形式之一,風格獨特,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百年前。它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并且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格。因而設計師抓住了這種約定俗成的傳統題材將其用入現代的包裝設計之中。中西方現代卓越的大師都是從傳統的民間藝術中汲取營養吸取其中最單純、最質樸的表現方法而引起世界的共鳴、得到大家的矚目。這毫無疑問的在說明藝術創作的靈感源于傳統民間藝術與現代藝術、東方與西方人類文明的交相輝映、相互影響、相互交錯。在現代包裝設計上運用民間藝術中的剪紙的造型元素,能夠將傳統圖形里面的神韻傳承到包裝設計之中,并且民間剪紙藝術的造型方式多樣,具有概括、夸張、鮮明等特點,剪紙中的造型按照“美”的原則,如對立與統一、四方連續、S型的“喜相逢”形式,幾何造型給人以簡單、明了但又不缺乏節奏美感和形式美感。設計師把握民間藝術中的剪紙對其造型元素進行深入探究并繼承,掌握好題材的中心和立意點、樣式、風格中所蘊含的審美經驗和精神內涵使其運用到包裝設計之中,有利于包裝設計在創作過程中汲取前人的經驗吸收精華,讓民間剪紙中的造型元素與現代包裝設計相結合更好地服務于現代。

        二、民間年畫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運用

        人類社會高度發達步入了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時代,在社會變革作用的影響下,現代人們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文明教育以及審美和喜好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與此同時也產生了許多的負面影響,現代文明對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無情的沖擊、物質和精神的分離、實用與審美隔絕......我們現在步入了21世紀,倡導循環經濟、生態文明、綠色環保,更應該注重對中國傳統民間藝術文化的深入探究并且繼續發揚光大。民間年畫植根于廣大的農民群眾當中,是農民用來以美化生活、寄托情感和理想的一種方式和媒介。它與勞動群眾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有著密切的聯系,是一本世俗文化的百科全書。民間年畫傳達信息的形象直觀、通俗易懂成為勞動人民生活的精神食糧,為常年辛苦勞動的人們增添節日的氣氛。民間年畫是一種較為通俗的藝術,近幾年來越來越受到設計師的青睞和廣大群眾的認可。它的畫面構圖布局不但豐富且飽滿、內容即完整還全面、布局勻稱并富有裝飾性和趣味性。畫面往往根據內容和題材的需要采用適度的夸張和比擬,整體形象和諧統一,色彩明快、濃艷、高純度的藝術特色來傳遞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追求。民間藝術形式中的年畫有著濃厚的鄉土氣息,畫面布局豐富飽滿、內容完整、富有極強的裝飾性,常常采用五套色板,印出大的色塊和墨線,面部又烘托渲染,使之色彩濃重、對比強烈,而且民間年畫中皆有對黑白線描輪廓的修飾,加上對留白的處理和局部的渲染,使畫面在對比與調和中形成和諧統一的效果,總體展現喜慶、歡快、鮮明、熱烈的調子。這些傳統民間藝術中年畫的神韻在現代包裝設計中是較好的裝飾題材、樣式和風格,并且其中蘊含的審美經驗和精神內涵可以充實包裝設計在精神文化上的缺失,以便于設計更有韻味吸引更多的消費者。

        三、刺繡藝術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運用

        藝術來源于生活,是人們對周圍外部環境的認識、感受、理解和審美觀念,“作品的產生取決于時代精神和周圍的風俗習慣”,民間刺繡是生活與審美相結合的產物。刺繡的形式多樣:品種繁多,圖形色彩豐富秀麗,紋理清晰,題材多樣,如:龍、麒麟、石榴、蝙蝠和表現自然形象的抽象幾何元素蓮花翠鳥、鳳凰牡丹、戲劇人物、山水走獸、吉祥語等,其紋樣大都具有某種喻意和意境,包裝中情感的表現容易打動消費者的心理,而借物寄情、以情表意是民間美術的一大特征與優勢。民間刺繡藝術作為一種藝術文化工藝形式,與中華各民族同胞的生活習慣有著密切的聯系,刺繡無論是在紋樣的造型、它都以鮮明的民族特色來美化著人們周圍的生活,同事也大大豐富了我國民間藝術的寶庫。色彩還是形式上都強烈的突出傳統的文化意識,也充分的體現著廣大勞動人民的審美情趣以及民族的歷史特色。將繡花荷包,挑花手巾,繡花鞋墊、布鞋、織花背帶組合,可形成不同形態的系列包裝。如秀麗典雅的云南刺繡圖案凝聚著年輕戀人的濃情厚意,傳遞了一方民族男女青年獨特的戀愛情懷,此外刺繡也被用于傳統食品包裝,如明心中秋月餅系列,喻意著團圓和吉祥。在包裝設計中,傳統的民間風格,它所表現是在對傳統文化元素的有效利用得同時還在適應市場需要與時代要求的條件下加以改革。更多的是在宏觀條件的觀察下,對我們民間藝術元素來進行微觀細致的采納和吸取,但是要有將抽象變為具象這一過程的同時,還要將無機變為有機。通過圖案本身的寓意,同時也給我們恰到好處地體現了包裝與商品有關的文化內涵,具有間接的象征性藝術特征,使之更富有情趣和情味。因而成了更容易讓人接受的新形式。

        四、總結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三区 | 亚洲最大的欧美日韩在线 | 精品国产在天天在线观看 | 五月网婷婷字幕国产在线观看 | 亚洲高清在线精品尤物三区 | 亚洲区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