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范文

        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

        第1篇: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范文

        [關鍵詞] 濰坊市;民間文化藝術;瓶頸;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 F740 [文獻標識碼] B

        民間文化藝術作為人類文明的創造成果,它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經濟、政治、文化功能日益凸顯。濰坊地處膠東半島中部,歷史悠久,是著名的世界風箏都,自古以來就是手工業發達的地區,清乾隆年間便有“南蘇州,北濰縣”之稱。濰坊的民間文化藝術主要有風箏、年畫、嵌銀、布玩具、泥塑和剪紙等。

        一、民間文化藝術的涵義及功能

        (一)民間文化藝術的涵義

        所謂民間文化藝術是勞動群眾在生產勞動社會活動之余,為滿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創造的藝術形式。“民間文化藝術”覆蓋的領域很寬廣,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二)民間文化藝術的功能

        1.經濟功能。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民間文化藝術也逐步發展,呈現出豐富和多樣化的特點,并自發地朝著產業化方向發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環境中,部分民間文化藝術產品具有了商品的特性,有的本身已成為商品,成為了經濟新的增長點。民間文化藝術在促進經濟發展,擴大城鄉就業和促進農民增收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2.政治教化功能。民間文化藝術的發展與傳承,可以使人們受到他們共同認可的行為準側、價值觀及規范等的教育,具有政治教化的功能。

        3.文化功能。民間文化藝術是勞動群眾在生產勞動社會活動之余,為滿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創造的,是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中積累下來的物質和精神文化財富,它本身就是一個文化發展和傳承的過程,是一代代人集體智慧的結晶。它的文化娛樂功能,可以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放松人們的身心、活動人們的肌體、交流人們的情感、豐富人們的知識、陶冶人們的心靈。

        二、濰坊民間文化藝術的發展現狀及問題剖析

        (一)濰坊民間文化藝術的發展現狀

        根據其發展現狀,濰坊地區的民間文化藝術大體可以分為三類:

        1.已經淘汰、消失的,如傳統工藝燈籠《老貓燈》手工制作、手工刺繡、藍靛印花等,由于生產耗時、成本高、競爭力差,已經在濰坊地區相繼絕跡;

        2.具有地方特色但日趨衰落的,如傳統的手工印花織物藍印花布,已經被套染花布取代,瀕臨滅絕,其制作流程及技法也瀕臨滅絕,此外,花絲首飾等也面臨后繼無人的窘境;

        3.針對市場需求,努力改革創新,不斷發展的。當前濰坊風箏、年畫、紅木嵌銀、青州花邊抽紗等民間文化藝術經政府的運作,已經成功與市場接軌。

        (二)濰坊民間文化藝術面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濰坊民間文化藝術面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創新能力不足、市場競爭力弱、生產規模小等許多問題。分析其原因既包括外部環境的變化,也包括民間文化藝術的自身缺陷。

        1.外部環境的變化。

        第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一些民間藝術文化針對市場需求,努力改革創新,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已經成功與市場接軌。但從總體上來看,仍然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

        第二,政府對民間文化藝術重視不夠,資金投入不足,保護意識不強,導致民間文化藝術發展困難。有些地方對民間藝術的保護意識不強,工作缺失,保護傳統民間藝術的意識還沒有深入人心,特別是對一些瀕危傳統工藝還缺乏有效保護手段。而且,對民間藝術文化的發展、保護投入的經費也不足,影響了民間藝術文化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政府在民間文化藝術的宣傳、教育上力度不夠,致使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對本國的民間傳統文化了解甚少。

        第三,缺乏相關的法律法規。對于民間傳統文化的發展、保護,雖然出臺了一些規章條款,但就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及發展等整體實施缺乏依據,對民間藝術文化缺少針對性管理,在實際操作上有一定難度。

        第四,民間文化藝術產品生產的規模化不高。近年來,一些民間藝術文化產品在投入市場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規模一般都比較小,影響力不夠,滿足不了大批量需求的要求。

        2.民間文化藝術的自身缺陷

        第一,民間文化藝術的發展主要依靠個人的知名度,研發、創新能力不足,沒有形成良好的品牌,進而導致市場認知度不高。多數民間藝術傳承人市場經濟觀念差,只是一味地繼承老一輩的傳統手藝,不愿意積極開發創新新的產品,有的也曾嘗試使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進行改進,結果卻導致藝術產品五花八門,影響了其藝術感受力;有的因為人們的審美觀念、生活方式及價值觀的改變而被淘汰;此外,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一些民間傳統工藝品的實用功能消退,很難繼續生存下去。

        第二,由于傳統民間藝術產品市場需求量小,經濟收益低,很多年輕人不愿意涉足其中,而且優秀傳承人甚少。各傳承人之間各自為戰、爭名逐利、互不往來,缺乏培養后備人才的經濟實力和投入的積極性,組織形式松散,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和穩定的營銷網絡。

        第三,傳統民間文化藝術產品競爭力差,不能適應市場要求和變化,有的產品不是沒有市場而是沒有找到市場。

        三、保護并促進民間文化藝術發展的對策建議

        近年來,隨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大力推行,大量民間藝術進入了公眾與學者的視野。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的審美觀念、生活方式的變化,很多民間藝術面臨進退兩難的境地。因為民間文化藝術傳人絕大多數來自農村,文化知識水平低、經濟來源不足,僅靠他們自身的能力,技藝的延續性很難保證;另外,隨著城市化、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許多民間文化藝人急劇消失;此外民間藝術文化傳承后繼乏人,傳承主體出現了老齡化傾向。因此拓寬民間文化藝術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做好民間文化藝術的保護發展工作勢在必行。

        當前民間文化藝術要走出生存的困境,不斷提高競爭力,需要政府的支持、社會的關注、民間文化藝術自身求變三方面的配合。

        (一)政府的支持

        1.政策扶持。加大對民間藝術文化的政策扶持,根據當地情況,積極探索建立穩定有效的投入保障機制,加大財政投入,設立保護專項資金,并列入每年財政預算,通過政府行為加大對民間文化藝術的普查、征集、保護和利用。對生存困難、瀕危或將失傳的傳統工藝,采取必要措施,加強保護和傳承;經濟效益不高的,要加強調控和引導,使其快速適應市場變化,融入市場;對優秀的民間文化藝術設立專項補助資金,給予重點保護

        2.健全相關法律法規。一方面,通過出臺新的法律法規加強對民間文化藝術的保護,對民間文化藝術在社會地位、經濟保障、專業技術資格認定以及從業資格等方面給予法律、政策和制度保障,為民間文化藝術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另一方面,完善現有法律法規,加大對民間藝術文化有關商標、專利、商業秘密等的保護力度,嚴厲打擊假冒偽劣、侵權、泄密行為。

        3.加快人才培育。一是注重從內部培養人才,鼓勵和支持各類人才參與,不斷培養壯大民間文化藝術人才隊伍;二是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對有突出貢獻的傳承人,給予多種形式的獎勵;三是鼓勵民間藝術傳承人與工藝美術院校合作,引導年輕人學習民間藝術,培養民間文化藝術傳承人。

        (二)社會的關注

        1.制作民間藝術宣傳片,加大宣傳力度,擴大社會影響。利用電視媒體等進行宣傳,宣傳片可以直觀生動地展示文化藝術產品,使人們能夠比較深入地了解其特點,可以有效提高文化藝術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

        2.搭建民間藝術網絡平臺進行宣傳。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實現了信息的分享、記錄、遠距離傳播和遠距離實時多媒體多向交互的傳播,民間文化藝術的宣傳推廣也離不開互聯網,需要我們抓住“互聯網+”重大機遇,加快推進民間藝術文化的發展、傳承。

        3.定期舉辦民間藝術節等活動。通過舉辦各種活動,提高居民興趣和社會的認可度,從而達到宣傳、普及、發展和傳承的目的,這是促進民間藝術文化傳承發展的有效手段。

        (三)自身求變

        1.加強創新,提高民間藝術產品市場競爭力。根據地區實際情況,整合相關資源,提高民間藝術文化的表演性和審美價值等,走差異化發展之路,滿足市場需求。有條件的地區,可以走產業化發展之路,培育民間藝術文化品牌,促進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消費。

        2.加強自身的管理,從分散式無人管理向集中的統一管理轉變。如成立專業性比較強的協會等對特色文化產業進行管理,對有價值的民間文化藝術及時保護和改造,使其健康發展。

        3.民間文化藝術也要“走出去”,堅持對外開放、加強交流,向國際化方向轉變。隨著對我國外開放程度的不斷加大,民間文化藝術與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合作必然會進一步擴大,我們應抓住機遇,以民間文化交流為紐帶,帶動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的全面發展。

        [參 考 文 獻]

        [1]王振民.濰坊文化三百年[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2]程嘉宏.對加強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幾點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08(17)

        [3]袁丹,雷宏振.我國文化藝術產業集群與發展路徑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3(12)

        [4]張在湘,蔡萬江.濰坊文化通鑒[M].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2

        [5]王培竹.濰坊歷史文化名人[M].濟南:齊魯書社,1996

        [6]方海枸.濰坊民間藝術[J].濰坊學院學報,2007(1)

        第2篇: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范文

        關鍵詞:民間藝術;鄉土文化;文化藝術

        一、廉江本地文化藝術的種類

        廉江本土民間藝術資源積淀深厚,內容豐富,現存傳統民間藝術類別大約有十三種:民間文學、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戲曲、民間雜技、民間手工技藝、生產商貿習俗、消費習俗、人生禮俗、歲時節令、民間信仰、民間知識等。經近幾年的普查搜集,屬廉江本土文化藝術現存線索有100多條。在市委市政府及上級文化主管部門的關心下,我市文化部門積極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申報、保護等工作。2006年,民間動物舞蹈《舞鷹雄》已被正式列入省級第一批保護名錄;地方戲曲《木偶戲(粵西白戲)》、民間音樂《安鋪八音》兩項目列入市級第一批保護名錄。2011年《廉江亻 歌》成功申報列入市級第二批保護名錄,《廉江石角儺戲》成功申報列入省級第四批保護名錄;2013年《木偶戲(粵西白戲)》列入省級第五批保護名錄。

        二、民間藝術保護現狀

        (一)民間藝術生存空間日漸萎縮。如廉江白戲、廉江石角儺戲、亻 木魚、廉江亻 等眾多民間劇團,堅持在農村這個廣闊的天地為群眾演出,為豐富地方群眾文化生活作出應有貢獻。但由于受到市場經濟和許多客觀因素的影響,這些劇種被電影、電視打得毫無招架之力,加上許多藝人年事已高,藝術傳承面臨青黃不接的危機,民間藝術生存空間正在逐步變小。廉江市民間本土戲曲、音樂藝術發展前景少喜多憂。

        (二)許多民間傳統技能藝術瀕臨失傳甚至絕跡。一批具有重要價值、特色鮮明的民間藝術項目,如木偶雕刻、鬼儡戲、采茶戲、走馬燈、{古胡制作等,其制作技藝和表演藝術的掌握者,大多人到老年,普遍面臨技藝失傳、徒弟來源稀缺的境地。其中石嶺雜技、魔術基本失傳;剪紙已處于瀕危狀態,即將失傳。

        (三)城市建設性對民間藝術資源破壞嚴重。舊城改造的推土機把大量的老城民居中附著的文化精華,如磚雕、木雕、石雕、壁畫等轟然推倒并碾碎。廉城古城區、安鋪古鎮等,還有農村中一些具有歷史、科學和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古街區、古建筑群在集鎮建設中遭到破壞。

        (四)大量民間藝術的珍貴實物和資料慘遭損毀。因為缺乏民間和民俗文化保護機構,缺乏對民俗和民間文化市場的管理,大量民間藝術的珍貴實物和歷史資料流失。一些散落在民間的珍貴遺產,由于保護不力或保護方法不當造成破壞、瀕危甚至滅絕。

        (五)研究人員和經費短缺制約民俗文化保護。由于民間藝術保護經費不足,造成缺乏現代科技手段和載體,無法開展緊急搶救而帶來湮滅的危險。缺乏研究人員,民間藝術既不能科學有效地進行保護,也難以形成精品,直接影響民間藝術的后續開發和合理利用。整體來看,廉江民間藝術傳承與發展的生存環境拯待改善。

        三、加強民間藝術保護建議

        加強民間藝術的搶救和保護,是加強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當前,我市優秀傳統民間藝術的延續和發展令人擔憂,急需政府引起足夠重視并制定相關政策,以加強搶救和保護工作。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加緊制訂民間藝術保護規劃。要著眼長遠,立足實際,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發展”的思路,加緊制訂民間藝術保護規劃,真正把民間藝術資源利用、建設、保護、傳承發展列入各級政府的議事日程。對一些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典型民間藝術,建立健全的資料檔案,列入《保護名錄》,制定詳細、操作性強的搶救保護方案,落實保護措施和經費,進行系統全面的保護。

        (二)加強民間藝術傳承人隊伍建設。對瀕臨失傳、又具有重要價值的民間絕技、絕藝、絕活,要采取重點扶持政策,鼓勵帶徒授藝,使民間絕技后繼有人。同時組織人員進行記錄、整理,盡快用錄像、錄音、文字、照片等方式,把民間藝術的資料留存下來;對長期從事優秀民間藝術制作、表演,形成風格、自成流派、有成就者,要給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質獎勵;要引導年輕人學習民間藝術,培養下一代傳承人;要創造條件,促使民族民間藝術進學校、進課堂,在中小學倡導成立興趣班,建立民間藝術傳承、保護、研究的骨干隊伍,促進各種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研究。

        (三)提供民間傳統文化的堅強保障。要切實加強領導,成立縣、鎮、村三級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小組、專家小組與開發領導小組,為民間藝術資源建設提供組織保障;要建立長效機制,加大財政投入,設立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專項資金,并列入每年財政預算,主要用于民間傳統文化資源的普查、征集、保護、利用、人才培養及重要項目和傳承人的扶持。同時,積極開拓多種籌資渠道,引導社會資金參與民間藝術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建立國有和民間相結合的多元投入機制。

        第3篇: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范文

        目前藝術學院倡導的學院派藝術在文化價值觀念上是單一的、歐化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方式也是單一的。民間藝術學科在中央美院的大力支持下,發展很快。尤其在教育教學改革的大環境下,把民間美術作為一個完整的藝術文化體系及教學體系率先引入中央美院教學中。美術教育應該與本民族的文化傳統接軌、與西方文化接軌、與民族民間藝術接軌。民間藝術學科在學院教育中的發展,涉及到藝術院校文化與藝術教育體系的擴展與整合。美術學院不僅要教西方的視覺價值體系,也要關注本民族自身的文化傳統在大學藝術教育中的研究,實踐、尋找一種符合這種藝術價值文化體系的教學方式。

        我們想通過“烏江流域民間原生態文化藝術審美價值應用性研究” ,明確高校就是一個傳統文化的學習園地,以青年為主體的大學,是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傳承、創造、發展的主體。隨著老一輩藝人無聲的故去,許多民族民間藝術也隨之悄悄的消失。活態的民族民間藝術的消失是永遠的,是不可再生的。整個社會對民族民間藝術的認識不夠,缺乏搶救與保護資金,民族民間藝術原生態傳承受現代社會沖擊大。一個民族文化的創造力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基因發展基礎上的,其實也是要靠青年群體參與的。所以將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審美教育引入高校是至關重要的。

        一、研究內容: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思路

        研究目標:民族民間原生態藝術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起源和最初形態,作為我國美術傳統的主流,作為今天應該重點研究的,主要是指那些“最生動”、“最豐富”、“最基本”的東西,那些“自然形態”的東西,而不是經過專業工作者“取之”、“用之”后再創作的東西。作為大學教育――一個智能、知識、信息集合的現代基地,不了解本民族的現實、豐富的傳統文化的存在,而只去學習西方文化,那么大學教育為社會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在能力實現上將受到懷疑。不是西方的月亮就比東方的月亮圓。文化既要多元化,更要本土化。只有保持民族民間文化藝術資源可持續發展,才能在精神上獨立、成熟起來。

        二、研究視角、途徑

        烏江流域民間原生態文化藝術具有持久的審美價值和永恒的魅力,在時間、空間上的一種獨一無二的存在,在復制品、批量產品泛濫的今天保持著神圣性、權威性、不可復制性,從而更有其獨特的審美價值、研究價值、收藏價值。民間工藝美術的作者(生產者),往往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等條件,陶冶不同地域居住者的氣質。地產的資源,提供了在那個地區產生特定作品的物質基礎。各民族的風格習慣和文化傳統,有著各自特殊的愛好方式和心理因素。

        1)“烏江流域民間原生態文化藝術保護與調研”――烏江流域民族民間藝術象一個大海,每個人來到鄉間田野,都會發現許多令人激動的民族民間藝術。隨著老一輩藝人無聲的故去,許多民間藝術也隨之悄然消失。活態的民族民間藝術的消失是永遠的,是不可再生的。然而我國的民族民間藝術的現狀并不樂觀,整個社會對民族民間藝術的認識不夠,缺乏搶救與保護資金,民族民間藝術原生態傳承受現代社會沖擊大。隨著烏江流域民族原生態民俗旅游市場對民族民間藝術遺產無止境、廉價的濫開發,由于對民族民間原生態藝術價值認知膚淺,缺乏文化規劃,對原生態文化藝術造成文化誤導和原生態破壞。近期形式有所改善,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社科院也在積極準備民族民間藝術方面的普查搶救工作。我們希望通過對烏江流域民間原生態文化藝術傳統特色的村莊和民間工藝、民間藝人進行有計劃的考察和采訪,文字記錄、拍攝照片、錄音采訪、收集實物資料等同步進行,積累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在考察調研、采風的基礎上,分門別類的加以整理、研究,進行個案分析,并寫出考察報告。民間工藝文化生態保護的具體內容和措施:舉辦不同內容、不同形式的民藝藏品展,目的也是在喚起年輕一代對傳統民間文化藝術的認識和興趣。感受到民間文化的魅力,意識到民藝在民眾生活中的價值和意義。借西部大開發的機遇,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這項工作中,表明傳統文化的生態建設是需要全社會的重視才能完成的,如同自然生態保護一樣,它是全社會的義務。如果能喚起人們的生態意識,喚起人們對烏江流域民間原生態文化藝術的重視。應該說比僅僅完成一項科研課題更有意義。

        2)“烏江流域民間原生態文化藝術”引入高校審美教育――在國家大范圍推行基礎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院有幸承擔了“重慶市中學美術骨干教師市級培訓”工作,在培訓過程中,我們對《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目標、實施以及在基礎美術教育教學的應用與實踐進行了探索,根據重慶市大農村的現狀,在“新課標”的精神下,結合地域特色,開發烏江流域民間原生態文化藝術資源,建設特色教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中央美術學院在國內高校率先將民族民間藝術正式、系統引入高等教育。標志著建國以來,真正開始了在中國教育體系中把本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引入高校教育教學體系中,預示著更多與文化遺產相關新學科的延伸。目前中國民間美術史上烏江流域民間原生態文化藝術審美價值應用性研究幾乎是片空白,地方志上有零星記載。隨著電腦廣泛應用,許多畫家用電腦噴繪取代畫筆,我們的學生一上裝飾圖案、廣告設計、包裝設計等課程,只會想到用電腦做。提到外出寫生只想到廣西、陜西、云南麗江,而不想到烏江流域最具民間原生態文化藝術的龔灘、龍潭等地。說明我們以往的教育忽略了對學生宣傳烏江流域民間原生態文化藝術的教育,本文想通過“烏江流域民間原生態文化藝術審美價值應用性研究”,如苗族服飾審美功能研究、烏江流域傳統建筑審美意識、烏江流域民俗文物審美情趣、烏江流域民族服飾文化符號與文化內涵、烏江流域民族民間色彩的“情感”特征、烏江流域民族民間色彩的現代特征、烏江流域民族民間蠟染藝術裝飾圖案美學特征等應用性研究,將烏江流域民族民間藝術引入高等教育,非美術專業學生可以選修,美術專業學生必修課。我們的學生來自四面八方,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藝術教育,讓學生了解烏江流域民間原生態文化藝術輝煌的歷史,繼承、發揚優良傳統,今后他們走到哪里,就可以將烏江流域民間原生態文化藝術帶到哪里。喚起更多的人們對烏江流域民間原生態文化藝術的關注,

        三、研究價值

        一個民族的發展,基因是不能丟掉的。只有守住自己的根,才能向上發展。我們相信本項研究形成的調研報告、研究論文等應用性成果將會喚起人們對烏江流域民間原生態文化藝術的關注,我們應在繼承對烏江流域民間原生態文化藝術的基礎上,加強對民族民間藝術的探索,從民族精神、民族藝術上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使自己的藝術創作、藝術研究更扎實,更富于中國民族特色!烏江流域民間原生態文化藝術是社會生活實踐的產物,也是民風民俗的產物,不僅蘊涵著勞動人民的智慧、經驗、知識,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具有真正的藝術魅力。也體現雅拙、粗誑的審美意向只有傳承民族民間藝術才能真正自立于中華民族藝術之林,并對世界藝術產生重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李曉勇.《烏江流域民族文化與色彩崇尚研究》.中國美

        術出版總社,2004.5

        [2]李曉勇.《土家族神秘的圖騰崇拜》.四川美術出版社

        2004.5

        第4篇: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范文

        【關鍵詞】校園;傳承;民間藝術;有效性;互補性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6-0210-02

        中國民族民間藝術是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積淀,是經過無數代民族民間文化藝人創造、發展、傳承下來的,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信仰、性格、習俗、修養和審美。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現代化進程加快,文化融合以我們無法想象的速度在進行,很多曾經與人民息息相關的民族民間藝術逐漸淡出我們的視線,有些甚至面臨傳承、發展乃至生存危機。中國民族文化的生存發展狀況,近年來引起了廣大學者的重視,國家各種保護、弘揚傳統文化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各種政策、文件逐步出臺,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省份,少數民族約占全省總人口的38%,擁有以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在內的40多個民族,其中世居少數民族有17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或遷徙過程中,創造了風格迥異、特色鮮明的本土文化和民間藝術,并一直保存延續至今。

        貴州由于地域條件的限制,相對封閉落后,受外來經濟文化的影響較小,原生態文化狀態較為穩定,許多原有的自然生態和民族民間文化保存得較為完整,具有很強的地域性、民族性和獨特性。這里主要的民族民間藝術形式有地戲、蠟染、刺繡、銀飾、木雕、山歌、銅鼓、嗩吶、侗族大歌、蘆笙歌舞、苗族舞蹈等,部分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已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然而由于貴州長期處于經濟落后局面,在中國飛速發展的今天,貴州人民奮起直追,卻面臨著經濟發展和優秀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傳承和發展的兩難局面。這些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方式主要靠口傳心授,且部分民族民間文化在短時間內是無法產生經濟效益的。新時期,年輕人多靠外出打工發展經濟,使得我們的本土文化無法得到有效傳承、發展和保護。以筆者所在的村子為例,以前春節跳地戲時,全村人都圍著看,是全村人整個春節期間的娛樂方式,現在跳的人少了,看的人更少,有時看地戲的還沒有跳地戲的人多,大家都在家打麻將、看電視。可見如果沒有有效的傳承和保護,我們將眼睜睜地看著這些傳承了幾百年、幾千年的優秀民族文化逐漸消亡。

        貴州省委書記陳敏爾在中國(貴州)第一屆國際民族民間工藝品文化產品博覽會開幕式上表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優秀的傳統文化,越是現代的傳播價值。”他指出,多彩和諧的民族民間文化,是推動貴州省文化繁榮發展的動力源泉,貴州將加大民族民間文化的挖掘闡發力度、保護傳承力度、開發創新力度,推進民族民間文化內容創新、傳播方式創新,讓傳統文化活在當下、服務現代。如何傳承、保護和發展貴州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是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課題。近年來,很多專家學者都在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思考,但都限于在民間進行保護、傳承和發展,這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發展需要民間的自我意識、自我覺醒、自覺參與,以現在的社會發展情況是很難做到的。僅靠這些民間文化藝人自覺地去保護和傳承,就得犧牲他們的經濟利益,更談不上發展。即使有部分有經濟頭腦的民間藝人在這方面做出了成績,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也無法廣泛要求他們做好這方面的工作。所以必須要有政府的支持和相關部門的相互協調,共同參與。校園傳承是貴州民族民間文化繼承、保護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有效補充和發展貴州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

        一、貴州民族民間藝術校園傳承的條件和優勢

        民族民間藝術的傳承、保護和發展,多少年來都靠本土藝人自覺傳承,與政府行為關系不大,但隨著經濟的發展,這種自覺性逐漸消失,要很好地傳承、保護和發展自己的民族民間文化,必須要有政府政策的支持,政府宣傳部門和教育部門不得不介入其中,共同推動本土文化的保o和發展。從貴州省目前狀況來看,很多教育部門無論是普通高等院校、高職院校、地方文化團體,還是中小學,都是在自覺地進行本土文化的宣傳和保護,但由于都是自覺性的,并未引起廣泛的研究,基本上都停留在基本的了解和認知層面上。部分高校雖然出現了一批研究本土文化的學者,并成立了一定的研究機構或建立了一些小型博物館,但其重視程度還是遠遠不夠的。校園傳承是一個全方位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政府支持、領導重視,還需要更多的人才、人力和資金,還需要嚴格計劃、投入和研究,要有組織、科學合理地進行資源整合。

        隨著貴州教育的發展,很多高校都設立了藝術學院或藝術專業,有專業的教師隊伍及學生,數字化、信息化程度高,信息來源廣,有可供研究的資金,與地方政府、文化單位及民間藝人之間都有著很好的溝通渠道,有一定的研究平臺和研究基礎,這是很好的條件。同時,國家大力提倡應用型人才培養,重視職業院校發展,政府對高校研究本土文化也都給予了大力支持,這些優勢條件給予了高校繼承、保護和發展民族民間藝術較大的空間。近年來,很多高校教師都在通過撰寫論文、申報課題對本土文化進行調研、發掘整理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能夠記錄、整理和保存一定的本土藝術,只是盡到了知識分子應盡的部分責任。但我們在如何培養適合繼承、保護和發展本土文化藝術的人才方面還做得不夠,在如何培訓指導民間藝人、提高他們的藝術創造力方面還做得不夠,如何結合地方經濟的發展在繼承和保護地方文化藝術的同時,讓我們的本土文化藝術煥發青春,并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方面還做得不夠。只有充分利用校園人才優勢和條件,結合本土資源優勢,才能保證我們的本土文化藝術在校園內得到很好的保存和發展。

        二、貴州民族民間藝術校園傳承的有效性和互補性

        民族民間藝術在傳承保護方式上相對隨意、松散,沒有專業的管理、宣傳人才和研究機構,受市場經濟和文化融合的沖擊,有組織的管理、合作及研究迫在眉睫。民族民間藝術校園傳承有較好的條件和優勢,但如何利用好校園的人才隊伍、教學條件以及其他的一些優勢,需要合理規劃,充分論證,同時要很好地結合地方文化團體及引導好民族民間藝術傳承人來進行。在中小學,應以宣傳為主,要讓學生了解和認識我們有哪些本土民族民間文化,使其鬧惺艿澆袒和熏陶。民族民間藝術校園傳承以高校和職業學校為主,這類學校教師專業性強、教學條件好、資金來源廣,一般開設有藝術類專業,學生隊伍龐大,有一定的研究基礎,培養出來的人才可直接應用到民族民間藝術的傳承、保護和發展的事業中來。以安順學院為例。近年來,安順學院部分教師開展了大量民族民間藝術研究,發表了大量民族民間藝術研究的論文,申報了一定數量的相關研究課題,建成了“屯堡文化研究中心”和“安順民族民間藝術研究所”,收集、記錄、整理了大量民族民間藝術的研究資料,出版了關于蠟染、地戲、屯堡文化方面的研究著作。藝術學院開設了蠟染、木雕、陶藝等特色課程,與“福遠蠟染藝術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產學研合作基地,開設的特色課程可直接到蠟染廠進行實習實訓,聘請安順蠟染藝術方面的民間藝術傳承人為藝術學院的特聘教師直接參與課程開發和教學,師生共同參與蠟染方面的設計、包裝、產品開發、舉辦作品展等,把當代藝術理念融入到了蠟染設計中。藝術學院音樂專業以布依族文化為基礎排練了大型舞蹈,藝術學院與多個地戲、蠟染方面的傳承人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并在籌備成立藝術學院的蠟染、木雕實驗室。政府正在安順學院建立安順博物館,中國蠟染藝術研究院也即將在安順學院成立……這些相關研究和工作已有效地推動了安順蠟染的繼承、保護和發展、創新。近年來,國家和政府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支持,使得安順蠟染和地戲的傳承、保護和發展又迎來了一個新的春天。安順學院培養的部分藝術人才也在畢業后繼承了安順蠟染藝術,創立了自己的蠟染藝術設計公司,加強了蠟染藝術人才隊伍,起到了承上啟下作用。雖然安順學院在支持地方民族民間藝術傳承、保護和發展創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目前依然處于探索階段,還需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及合作力度。比如能直接開設民族民間藝術專業,加大對民族民間藝術創作人才的培訓培養,支持政府和企業做好產品開發等工作。同樣,很多貴州省本科院校和職業學校也在結合學校資源和地方文化資源開展這方面工作,特別是職業學校,它的自由度更大,更能直接面對地方文化開辦相關的特色專業,輸送能直接參與傳承、保護和創新民族民間藝術的人才。

        文化需要傳承和保護,更需要發展和多元,多元才能相互吸收借鑒,才能創新突破。貴州民族民間藝術豐富厚重,是貴州的寶貴財富,繼承、保護和發展貴州的民族民間藝術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和使命。沒有政府支持,沒有專業的研究人才和研究機構,我們的民族民間藝術將在中國的改革大潮中逐漸萎縮和消亡。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不能僅靠傳統方式,校園傳承更是有益的補充。隨著新時代的到來,必須打破傳統意識,共同努力才能保護好我們的地方文化,增強我們的特色和文化內涵,讓民族民間藝術煥發新的生命力。

        第5篇: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范文

        伴隨我國城鎮建設的推進,農村人口不斷涌向城市。在這個過程中,民間藝術的關注群體變得越來越廣泛。民間藝術從對農民的情感表達向產業化的方向進行了轉變。民間藝術帶動了農村文化內容的革新,更顯出了它所代表的獨特地域特點。并且,在當今信息化發達的條件下,民間藝術的傳播途徑更加的便利和迅速。例如陜西的“面花之鄉”——合陽。在當地民間藝術市場化的發展推動下。將面花原料改為用泥燒制為陶器。這樣一來,把本來食用的面花變成了工藝產品,推動文化發展的同時,提高了當地的經濟水平。貴州安順的屯堡文化也是一個民間藝術產業化的例子。當地的農民充分利用民間的文化資源,把農村的曲藝、剪紙、繪畫等作品變為了當地的文化藝術產品,提高了農民的藝術審美情趣,帶動了農村新型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很好的經濟效益。這些例子都是民間藝術在產業化發展中的表現。通過產業化的運作,農村文化的發展具有了先進性。受到這種影響,各地的民間藝術在藝術形式上進行了創新,被廣大的消費群體所接受。農民開始充分借助當地文化資源的優勢,對旅游產業進行了開發,帶動了當地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民間藝術在文化傳統中的精神表達

        民間藝術作品的特點是:以農民大眾的視角進行藝術的創造和欣賞。所以在這種價值觀的體現下,廣大農民群眾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的作品。傳統的農村文化傳承中,民間藝術的觀眾是主導生產和生活的農民,這個時候的民間藝術主要承擔的作用是供農民進行藝術欣賞和進行審美需求。因此創造出的藝術作品一部分也用于裝飾作用,因此具有實用價值。這個時期的民間藝術帶著原汁原味的鄉村氣息,它注重對民間藝術作品的形式的表達,結合當地風俗習慣和風景特色,具有很強的地域特色。

        對民間藝術進行弘揚的意義所在

        1.對民間藝術進行傳承和弘揚,可以豐富農村文化的建設內容優秀的民間傳統文化是農村在新時期建設農村文化的基礎,作為傳統文化的媒介,對民間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進行新型農村文化的建設過程中,要對具有當地文化傳統特色的民間藝術進行積極的保護和傳承,吸取民間藝術的文化精華,豐富農民的文化精神生活。促進農民對傳統民間藝術的創新和發展,促進農村文化的繁榮,從整體上提高農村文化水平。

        2.對民間藝術進行繼承和發展,具有建設和諧農村和保持社會穩定的作用民間藝術是傳統文化的精髓部分,它具有對人們進行道德和文化宣傳教育的目的。建設新型的農村文化,離不開我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支持。大力的推廣民間藝術,既可以展示農民的藝術才能,又可以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對塑造良好的文化環境,保持社會的穩定和和諧農村的建設具有很大的作用。

        3.對民間藝術進行推廣,可以更好的促進農民群眾對文化建設的創造力農民群眾作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主要部分,提高他們的藝術創造力,可以使新型農村文化的建設更加快速的進行。由于民間藝術是建立在廣大人民群眾和地方文化的基礎上,因此可以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優勢,對民間藝術進行創新。要保留傳統的民間藝術內容,這些內容符合農民的生活,很容易被他們所接受,因此可以提高他們的參與性和創造性,使人民群眾具有地方文化的自豪感。同時也使農民更加充分了解自己的傳統文化,能夠對民間藝術在傳承基礎上進行創新。我國在保護傳統文化方面制定了許多的政策,如非物質的保護政策,這就為民間藝術的傳承和弘揚起到了推進作用。傳承并弘揚民間藝術,是我國和諧社會文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值得繼續推廣。在新時期的發展中,民間藝術由于處在農村生產生活和藝術欣賞的邊緣部分,所以許多技藝在傳承過程中漸漸消失了。這種情況要認真的對待,要通過當地文化部門的帶動和引領,提高民間藝術的地位,積極鼓勵人們進行學習傳承,加大政府的投入,保證民間藝術持續的發展下去。

        結語

        第6篇: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范文

        從普通高校現有設置課程來看,公共藝術課具有其他課程無法比擬的優勢,是增強大學生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使藝術及相關文化遺產得以傳承的重要渠道。

        一、優秀藝術作品本身就是文化遺產

        《通知》中明確指出: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在我國浩如煙海的藝術作品中,既有物質文化遺產,如:敦煌壁畫、大足石刻等等;也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昆曲、泉州南音、古琴藝術等等。藝術作品在我國文化遺產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全國各地都有數不盡的寶藏,特別是在少數民族地區,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藝術遺產更是如寶石般璀璨。以傣族舞蹈為例,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就有嘎光舞、象腳鼓、嘎巴(魚舞)、嘎燕喃、嘎洛響(小尾巴鳥舞)等十多種舞蹈,每種都從不同的角度體現了滇南傣族人民的生活情趣和文化藝術風韻,這些都是我國極為寶貴的文化遺產。可隨著現代文明的滲透,這些遺產特別是非物質文化藝術遺產正在逐步走向消亡,像安徽民間藝術花鼓燈,是一種被譽為“東方芭蕾”的傳統民間藝術,并且在世界舞蹈藝術上也具有獨特的地位。但是,從事傳統花鼓燈表演藝術的老藝人都是耄耋老者,很難設想幾年或十幾年后這種民間藝術的狀況。再拿山西地方戲來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候還有52個地方劇種,但是現在卻只剩下28個。所以,當前非物質文化藝術遺產的困境是非常明顯的,亟待采取積極的保護措施,否則,這些豐厚而獨特的藝術遺產就只能成為歷史而讓人緬懷了。

        二、普通高校藝術教育肩負著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

        郭聲健教授在《音樂教育論》中說到:“文化是人類在實踐活動中所創造的精華,是高度提煉、概括、升華并加以符號化了的人類文明遺產,它是教育的本體。而教育則是人類文化賴以延續、發展的命脈。……,所以,教育的本質就是造就能繼承、創新和發展人類文化的人。”藝術教育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而對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來說,藝術教育更是具有不可脫卸的責任。不僅如此,藝術教育的這種傳承不僅僅局限于藝術自身,還能通過藝術增進學生對相關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如陜北民歌就是陜北文化和黃土文化的最好體現,像在教授陜北民歌《十三歲定親十四歲迎》《童養媳》時,就能使學生透過歌曲了解到陜北人民的婚姻文化和地域文化:因為環境惡劣,陜北人民過著面向黃土背朝天的生活,雖然勤勞,可生活及其艱辛,父母把女兒比做野菜,認為在青黃不接的時候,野菜也不能生長,不如嫁出去的好……。比起中小學藝術教育來說,普通高校藝術教育更多地體現了一種文化取向,她不僅能帶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更能使學生了解、走進這些傳統藝術作品,深刻發掘作品的文化內涵,從而樹立起憂患意識和保護意識,使他們在步入社會后,能為我國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從而推動我國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加大全民參與的力度。

        三、當前普通高校藝術教育在傳承文化時應避免的幾個誤區

        誤區一:多元藝術教育“以歐美為中心”

        這一問題在我國由來已久,就連作為外國人的雷默也深有感觸,他說:“在中國,1986年和1998年都有人經常向我表示關心的問題是,西方音樂在流行的層面上和在古典的層面上都日益占支配地位,以致中國的傳統音樂面臨著不受重視乃至滅亡的危險。”顯然,雷默在當時就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可時過境遷,藝術教育的現狀仍是如此。當然,隨著基礎教育的改革,新課程理念的推廣,這一問題在中小學已有所改善。可作為一直以來不受重視的普通高校藝術教育而言,其課程設置依然是以歐洲藝術體系和藝術內容為主,我國民族藝術文化至今也沒有建立起完整的課程和教學體系。難道承載了上下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藝術果真如此“低下”,注定只能埋沒在西方藝術的陰影之下嗎?對于這一點,吳躍躍教授深有體會,他說有次去國外演出的時候,一位外國教授在演出結束后激動地走過來對他說:“我聽了您的二胡后,覺得中國音樂太美了,為什么我們不學中國音樂?”這句話說明,我國的傳統藝術的國際性魅力是為世界所認同的,我們沒有理由鄙夷自己的母源文化,而成為別國文化的俘虜。面向大學生的藝術教育,要勇于走出“以歐美為中心”的誤區,要培養學生認同自我文化,自覺成為我國文化藝術遺產的保護者。

        誤區二:本土藝術教育局限于“漢族藝術文化”

        第7篇: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范文

        [關鍵詞]民間音樂;傳承;措施

        隨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的不斷深入開展,各地文化部門對民間音樂的傳承和發展保護問題重視程度逐漸提升。作為民間文化資源豐富的大省,河北省民間音樂資源和藝術種類繁多,目前已經進入非物質文化遺傳名錄的民間音樂已經達到26項,如承德清音會、正定常山戰鼓、唐海的唐山花吹等都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一直以來,河北省都非常重視民間文化藝術的發展,“十二五”期間進一步明確提出了由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資源強省轉型的文化改革戰略目標。隨著文化改革的不斷深入,河北省民間音樂的發展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宮廷音樂、宗教音樂等傳統的民間音樂形式出現日漸萎縮的現象,曲種和劇種呈現逐漸減少的趨勢,亟待采取有效的措施和適宜的傳承方式對河北民間音樂文化加以保護和傳承。

        一、河北省民間音樂文化發展現狀

        河北省民間音樂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地域廣闊和豐饒的物產為河北省民間音樂的產生和發展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早在原始社會時期,河北省民歌就已經在廣大勞動人民的集體勞動中發展形成了基本的雛形,經過漫長的歷史積淀和不斷豐富,河北民歌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民間藝術形式,至今已經演變成我國備受重視的文化遺產。河北民歌作為河北省民間音樂的典型代表,是民間智慧和鄉土知識的結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河北省悠久的歷史文化和人文情懷。除此以外,宗教音樂、戲曲音樂和宮廷音樂等多種民間音樂形式也是河北省民間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目前河北省民間音樂的發展現狀來看,河北省民間音樂資源相對還是比較豐富的,民間音樂的傳承多以傳統的方式進行傳承,隨著眾多國外文化元素的不斷流入和新的文化藝術形式的出現,現代青年人對國外文化的渴望和追求越來越高于對傳統民間藝術和國粹的渴求,民間音樂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適合民間音樂生存和發展的土壤日漸貧瘠,傳統曲目缺乏創新和與現代音樂元素的結合,河北省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和延續遭遇危機。大量民間音樂形式和民歌由于缺乏整理和重視,僅在村落等小的范圍內流行或僅僅在一些重大的節日才能出現,很多民歌和其他音樂形式逐漸淡出人們視線,最終走向消亡。

        首先,在通俗文化迅速崛起的背景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審美觀的不斷變化,河北民間音樂的生存空間呈現逐漸減小的趨勢。傳統的河北民間音樂從動作表達和唱腔以及內容方面逐漸表現出和本時代背景下需求不相匹配的問題,從而導致其逐漸為當下年輕人所冷落。河北民間音樂多是在過去生產條件比較落后、信息溝通不暢的鄉村地區創作產生的,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民間音樂很容易喚起勞苦大眾悲愁的情緒,更容易為人們所接受。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民間音樂所在的自然環境發生了變化,傳統民間音樂所表達的意境和變化的自然環境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小,難以激起現代年輕人的興趣,造成河北民間音樂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一些已經流傳數千年的民間音樂形式瀕臨失傳。

        其次,隨著人們傳統觀念的不斷變化,河北民間音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傳統民俗活動日漸減少。河北民間音樂具有濃郁的鄉土特征和濃厚的民風民俗,常見于民間較大型的民俗、祭祀和慶典活動中,如廊坊霸州勝芳音樂會、邯鄲永年吹歌等等,這些傳統的民俗活動為民間音樂的發展和傳承提供了重要的舞臺和生存的文化氛圍。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傳統觀點受到來自各個方面因素的影響,導致民間音樂賴以生存的鄉土氛圍逐漸發生改變,傳統的民俗活動和環境場所越來越少,尤其是鄉村地區的文化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導致傳統的原生態藝術失去了施展的空間和環境,民間音樂形式發展舉步維艱。

        再次,傳統傳承模式的落后嚴重影響了河北民間音樂的傳承和發展。從目前河北民間音樂的傳承體制來看,家族傳承和師徒制一直是多數民間藝術形式的主流傳承方式,所采取的主要手段多為口傳心授,缺乏相應曲譜的文字記錄,口口相傳的方式缺乏科學性和規范性,給藝術作品的傳承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另一方面,狹窄的傳承渠道造成接受民間音樂的受眾群體小,傳授對象缺乏主動意識,從而導致民間音樂的傳播受到限制,不能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同,使人們對傳統民間音樂藝術的熱情逐漸消散。此外,從經濟角度來看,由于缺乏足夠的經濟支撐,在現代文化的強烈沖擊下,河北民間音樂藝術抵御現代文化沖擊的能力越來越小,民間音樂藝術形式的傳承和發展缺乏有力的經濟推動。同時,經濟支持力度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礙了河北民間音樂藝術的保護行動的開展,無法滿足傳統民間音樂的開發和利用的要求。

        二、河北民間音樂傳承與保護對策分析

        河北民間音樂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具有非常飽滿的文化底蘊,同時也是傳承河北人文精神和傳統文化的重要渠道。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時代的不斷變化,西方文化的元素不斷涌入,導致國內傳統文化的傳承遭遇危機,河北民間音樂的發展受到嚴重的挑戰。隨著老一代民間音樂藝人的不斷離世,新一代年輕人對傳統國粹接受意愿不強,導致傳統的河北民間音樂有逐漸走向消亡的趨勢。因此,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對河北民間音樂發展加以保護,并探尋符合當前時展的傳承方式以保證傳統民間藝術和民間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1、加強民間音樂作品搜集和挖掘工作,加大民間音樂保護力度

        河北省民間音樂文化發展起步較晚,最近幾十年文化部門才陸續開始對民間音樂文化形式和音樂作品的搜集和挖掘整理工作,限于工作人員能力水平較低,民間音樂作品搜集整理工作進展緩慢,導致很多優秀的飽含傳統文化民間音樂作品沒有被及時發現和保存。從政府和文化部門角度,應不斷加強對民間音樂的搜集和挖掘整理工作,使珍貴的民間音樂作品能夠被及時保存。同時,對一些已經列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河北民間音樂項目如鼓吹樂、笙管樂、船工號子等,應從政府層面加大保護和扶持力度,在經濟上、政策上以及精神上采取相應措施對這些傳統藝術項目進行鼓勵和幫助,以推動傳統民間藝術的發展。

        2、積極營造良好的民間音樂生存環境,提高群眾對傳統民間藝術的保護意識

        民間音樂的發展需要植根于良好的文化氛圍和生存環境,在現代文化環境下,傳統民間音樂的生存空間不斷受到擠壓,西方文化元素的沖擊更給民間音樂的傳承造成了困難。在此背景下,必須以創新的思維意識重新審視河北民間音樂的傳承和發展,立足實際,積極營造適宜傳統音樂藝術發展的生存空間和文化氛圍,尤其是農村傳統藝術活動的開展對于保護傳統民間音樂藝術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促進民間音樂藝術的傳承和發展應適當結合當地特色經濟的發展,以傳統文化帶動地區特色經濟的發展,利用經濟發展形成對傳統民間音樂文化的有力支撐,為傳統民間音樂藝術的傳承和發展提供平臺。另一方面,民間音樂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密不可分,在營造民間音樂良好文化氛圍和生存環境的同時應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傳統民間音樂的認知和接受程度,激起民眾對民間音樂形式的追求和渴望,喚起民眾對傳統國粹的保護意識,從根本上改變河北民間音樂的生存環境。

        3、依托高校音樂教育促進傳統民間音樂傳承,培育傳承人才

        從目前河北省民間音樂文化發展現狀來看,在文化傳承方面正處于“青黃不接”的階段,究其原因除了思想方面認識不足以外,傳承者生活保障困難也是造成其無心發揚傳統國粹文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制定優惠的人才培養政策的同時應加強地方高校和中小學音樂教育,通過傳統音樂教學的熏陶和影響,使新一代青年熟悉和了解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精選部分優秀的民間音樂作品在高校和中小學音樂課堂進行賞析,尤其是廣大農村中小學音樂課堂,通過一系列活動喚起學生和老師對于傳統民間音樂的熱情和積極性,在教學內容上應突出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民間音樂形式,并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激起學生對民間音樂的喜愛,使學生在接受民間音樂熏陶的情況下能夠深刻的了解河北省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民間音樂的博大精深,從而為民間音樂的傳承和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基礎。

        第8篇: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范文

        作為一種極特殊又普遍的文化現象,舞蹈藝術通過肢體動作來表達情感,任何舞蹈都有其自身獨特的內容與形式,它不僅可以傳達思想感情,更能展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由曾小梅所著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研究》(2015年12月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一書對我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作者認為:民族民間舞蹈文化是對民族文化的一種弘揚與傳承,也是一項極具生命力的藝術形式。民間舞蹈藝術文化通過最直接生動且頗具感染力的方式,清晰地展現出了各地的民族民間風俗、生活習慣以及當地人民的性格、氣質以及生存狀態等。這也使得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在我國藝術文化中長期屹立不倒,因此,探討我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藝術的傳播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該書涵蓋了眾多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相關知識,并配有相關圖畫,語言流暢,結構完整,理論性強,為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在該書中關于我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藝術具有兩套理論觀點:其一,只有最原始的民間舞蹈才能真正傳承民族舞蹈的精髓,而現代許多民俗文化舞蹈與真正的民族舞蹈相差甚遠,不能夠被列入民族民間舞蹈的行列,只能稱之為創意性舞蹈藝術。其二,只有經過精細的提煉,才能被稱之為真正的舞蹈藝術。沒有經過細致提煉且缺少系統編排與制作,也沒有專業人士進行指導的舞蹈,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舞蹈藝術。這兩種觀點深深地影響著我國舞蹈藝術的發展,民族民間舞蹈只有通過生活的加工才能獲取更多觀眾的認可,而對原始舞蹈狀態的過度強調則會對舞蹈的發展起到阻礙作用。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與進步隨時代的發展共同前行,在傳承與發展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學習的價值,既要融入創造性,又要保留原始的民族特色,創新與傳統共存,才是發展提高的關鍵。而在繼承方面,作者談及了若干種看法,首先要尊重傳統的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對待許多沒有明確記載的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形式也要積極學習,并傳授給后人;其次,對于我國而言,許多民俗活動中也包含著舞蹈的精髓,因此,要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進行引導,積極傳遞,將這種舞蹈精神傳達給每一個需求者、愛好者;再次,從教育的角度出發,讓更多的民族民間舞蹈文化走進學校,搬上課堂,通過板書的形式對民族舞蹈文化進行講解,不僅能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和接受民族舞蹈文化,還可以讓學生的視野得到拓展,知識得到提升;最后,舞臺是民族民間舞蹈表演的主要場所,顯然,觀眾更樂于接受這種舞蹈表演形式,因此,要充分利用舞臺這一有利媒介,以精致的表演感染更多的觀眾,從而有效增強傳播速度。

        我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具有獨特的發展特性,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研究》一書中提到,民族民間舞蹈具有極強的民族性、群眾性,這在我國文化領域不僅是一種心態的體驗,更是一種美學價值的傳承,尤其對于我國來說,民族民間舞蹈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同人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秧歌、腰鼓、舞獅等舞蹈形式都是民間舞蹈的重要表現形式,具有娛樂性質的同時,也體現出現代生活狀態的和諧。感彩也是《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研究》一書十分重視的問題,濃郁的感彩是民間舞蹈的重要特點,它是大眾情感、內容形式、風格特色的表現,也成為一種寄托人們美好愿望的載體。我國許多少數民族都具有屬于自己本民族的舞蹈,這些舞蹈或寄托了人們對親朋好友的美好祝福,或傳達了自身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傣族的潑水節,苗族的板凳舞,安塞腰鼓”等民間藝術形式和傳統節目,都是這一特色的重要體現,這些舞蹈傳達了人們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也記錄了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眾多變化。

        總之,我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藝術的傳播需要發展與繼承,不僅要具備與時俱進的先進理念,而且還要做到在保留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不斷創新。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伴隨著經濟的深化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斷提高的同時,精神生活也得到了提升,審美觀在悄無聲息中發生著巨大的轉變,傳統觀念已經不能符合當前的發展需要,在時展的浪潮中不斷涌現出的新事物為人們所接受,新事物與新觀念也在豐富著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的l展和創新,這促使更多的觀眾去接納和理解民族民間舞蹈藝術文化,從而帶動整個社會對于民族藝術的審美。同時《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研究》一書的出版為我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它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研究書籍。

        (張靜/碩士生,咸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講師)

        第9篇: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范文

        一、桂中少數民族文化融入柳州師專審美教育理念的學理依據與政策依據

        “桂中”是一個概述地域方位的名詞,是廣西中部地區的俗稱。桂中民族地區擁有豐富多彩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如有首批入選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族四絕”———壯族的歌、瑤族的舞、苗族的節、侗族的樓,還有具有深厚歷史內涵的麒麟山文化、文化、紅水河文化、土司文化,等等。這些民族文化藝術為高校的審美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將桂中少數民族文化融入到柳州師專的審美教育中來,推進學校中文學科的教學改革和學科建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將桂中少數民族文化融入到柳州師專的審美教育也有著一定學理依據和政策依據。

        (一)學理依據

        民族文化與學校課程教學之間有著非常密切內在關系,高校課程的設置、教學改革與高校傳承民族文化的職能的內在關聯也有著深層的理論依據。在人類學家的視野中,學校“課程”是“課程是人類文化的精華,是人類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縱觀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我們不難發現,每一個民族都創造發明了輝煌燦爛的民族文化,人們將其認為“精華”的部分編寫成教材,放到學校中作為“課程”,以便能夠進行代際“文化傳承”。可見,課程作為一種特定的文化傳承形式,它在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少數民族文化是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在民族交往、民族發展和民族教育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現代社會中,由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少數民族文化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其生存與發展受到了極大地威脅。高校特別是民族地區的高校作為傳承民族文化主要機構和場所,應當義不容辭的承擔傳承少數民族文化的神圣職責和艱巨任務。課程作為高校傳授文化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素質的主要工具,總是體現著一定社會的文化,將一定社會的文化轉化為適合學生接受的方式,使學生在課堂學習與教師的日常交往中,有意無意、或多或少地習得了這些文化。高校審美教育是高校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和目標,教師通過選擇一些具有豐富審美意蘊的藝術文本和藝術樣態作為教學資料,在教學過程中培育學生感受藝術美的生成、理解藝術美的內涵、把握藝術美的價值等各種審美能力,進而培養他們積極的審美態度,引導學生樹立健康向上的審美觀和價值觀,使學生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作為高校特別是民族地區高校的一種特色鮮明的優質審美教育資源,既要傳承發展,又要應對文化現代化的矛盾,因此,科學合理的設置既能傳承少數民族文化又能適合學生接受能力和接受方式的課程,處理好民族文化差異與學校課程多樣化的關系,是當前民族地區高校課程設置和教學改革所面臨重大問題。

        (二)政策依據

        2004年,文化部、財政部聯合發出《關于實施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通知》,呼吁社會各界積極行動起來,加強對我國少數民族民間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護,并在《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實施方案》中指出:“當前,面臨著來自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我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生存環境急劇惡化,保護狀況堪憂:大批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文化資源遭到不同程度破壞;一些依靠口頭和行為傳承的各種民間文藝、技術、禮儀、節慶、游藝等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后繼乏人,一些傳統技藝瀕臨滅絕;許多珍貴實物和資料流失境外;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法律體系尚未建立,民眾的保護意識淡薄,保護工作資金短缺。”要求“各級文化部門和財政部門要密切配合,切實擔負起責任,并積極主動地與民委、文聯等各有關部門加強溝通與合作;同時,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鼓勵、吸納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充分發揮文化系統、民委系統、文聯系統、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以及有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等各個方面的作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同時,“鼓勵和支持大專院校開設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專業,大力培養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和研究的專門人才,特別是培養一批懂專業、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鼓勵和支持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優秀民族民間文化的教學、研究活動。普及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知識,增強全社會的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意識,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要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意識,全方位開展服務”,“大力推進高校特色辦學,強化高校為地方政治、經濟、文化服務功能”。《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實施意見》中也指出:要加強民族地區高校特色學科建設,特別是民族藝術學科建設。因此,將桂中少數民族文化融入柳州師專審美教育是有著一定的政策依據。

        二、桂中少數民族文化融入柳州師專審美教育的現實可行性

        柳州師專地處桂中少數民族聚集地區,這里少數民族文化非常豐富,不僅擁有被首次列入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族四絕”———壯族的歌、瑤族的舞、苗族的節、侗族的樓,而且還有具有深厚歷史內涵的麒麟山文化、文化、紅水河文化、土司文化,等等。這些鮮活的少數民族審美文化為學校的審美教育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教學資源。然而,這些具有深厚歷史內涵、獨具民族特色和極具藝術特色的民族藝術,在現代“工具理性”的沖擊下正逐步消失。柳州師專作為處于少數民族聚集區的地方高校,目前在其課程設置和教學科研中,都缺乏對這些民族文化挖掘、整理、傳承和研究,特別是對于以文學藝術為教學重點的中文系,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改革等方面沒有對這些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給予足夠的關注,教師在上一些專業基礎課如《文學概論》、《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美學》等課程時,更是缺乏對桂中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知識內容的介紹,這大大削弱柳州師專在傳承地方少數民族文化和服務地方文化社會發展的功能,也制約了其特色學科建設,特別是民族藝術學科的建設。因此,將桂中少數民族文化融入學校的審美教育中來,是豐富柳州師專審美教育文化資源,充分發揮傳承少數民族文化的作用,強化其傳承地方少數民族文化和服務地方文化社會發展的功能,進而打造其特色學科建設,特別是民族藝術學科建設的迫切需求。

        三、桂中少數民族文化融入柳州師專審美教育的路徑與策略

        民族地區的高校教育是民族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是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和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文化藝術是少數民族人們久遠歷史記憶的積淀,是其靈魂與精神集體表征,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民俗性、傳承性和民族性。少數民族文化藝術是地方高校文化教育教學的重要資源,地方高校的教育教學改革應依托、開發和利用地方少數民族文化教學資源,將少數民族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審美教育,培育和突出高校的辦學特色。這不僅是促進少數民族文化藝術開發與高校審美教育和諧共生發展的需求,也是保護我國民族文化多樣性和增強少數民族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使命感的需求。民族教育理論研究專家滕星教授指出,在挖掘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作為學校的教學資源的過程中,“各少數民族聚居區的民族學校的教育目標與任務:一是讓少數民族學生學會溶人現代化主流文化社會所需要的基本知識、技能、態度與行為方式;二是保持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缺一不可。要在學制、教學內容、教學語言、教學方法、校園文化等方面具體落實這一教育目標與任務,要做到將二者有機結合。少數民族學校應成為文化多樣性的傳播與培訓中心”[2]。柳州師專是桂中地區唯一的一所師范類高等學府,學校享有“桂中基礎教育師資搖籃”的美譽。作為一所民族地區的高等學府,柳州師專不僅要為桂中基礎教育的持續發展提供重要師資保障,更要為桂中地區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因此,在柳州師專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改革中,將桂中地區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融入到具體的教學實踐,無疑是拓展和創新柳州師專審美教育的良好路徑。對于如何將桂中少數民族文化融入到柳州師專的審美教育實踐中來?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路徑進行嘗試。

        (一)全面收集整理桂中少數民族文化藝術

        對桂中少數民族文化進行收集、挖掘和整理是一個全面系統的工程,它需要一個長期持續不斷完善的過程。在現階段,我們對桂中少數民族文化進行收集和整理,主要可以采取網絡收集和田野調查兩種路徑。在現代社會中,互聯網無疑成為人們獲取信息主要來源之一。我們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查閱和收集到一些關于桂中少數民族文化的資料,如桂中少數民族文化的研究資料、桂中壯族歌謠和瑤族舞蹈的視頻、桂中苗族服飾和侗族鼓樓的圖片等。通過對這些資料的收集整理,我們可以了解目前有關桂中少數民族文化研究的現狀和一些基本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形態。在充分利用互聯網收集桂中少數民族文化資料的同時,我們應該意識到互聯網所提供的信息不僅極其有限,而且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因此,我們在全面收集整理桂中少數民族文化的過程中,要深入到少數民族族群的地進行實際的田野調查。在田野調查中不斷的收集、挖掘、整理桂中地區壯、瑤、苗、侗等少數民族具有代表性民族文化藝術,如來賓麒麟文化、忻城土司文化、金秀大瑤山文化,以及壯族的歌謠、瑤族的舞蹈、苗族的服飾、侗族的鼓樓等藝術形式,并整合互聯網所收集的資料。同時,將所有資料分門別類建立數據庫,為提煉桂中地區民族文化藝術表征提供必要的資源。

        (二)凝煉桂中少數民族文化藝術表征形態

        同志指出:“中華民族是有悠久歷史和優秀文化的偉大民族。我們的文化建設不能割斷歷史。對民族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結合時代的特點加以發展,推陳出新,使它不斷發揚光大。”[3]桂中地區少數民族眾多,其文化藝術豐富而龐雜,因此,我們在對桂中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進行全面挖掘、收集、整理之后,必須還要對其進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凝煉出最能代表各少數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形態,使之成為柳州師專課程教學資源的一部分。比如,桂中地區忻城縣所保存的土司建筑是全國保持最為完整的土司文化遺址,是桂中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文化形態之一,享有“壯鄉故宮”的美譽。然而,土司文化是集“精華”與“糟粕”于一體的民族文化,從建筑藝術和繪畫藝術來考察忻城土司文化,無疑它是我國少數民族文化中的精品之一,而從土司制度的內涵而言,它確實存在著諸多“糟粕”之處。因此,我們挖掘、整理、提煉桂中土司文化藝術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做到深度挖掘,全面整理,另一方面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桂中土司文化中的具有很強民族性和時代性的民俗文化、建筑藝術、繪畫藝術等作為融入到課堂教學中的重點。正如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到“要做好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時所說:“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又如,桂中地區的苗族和侗族都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藝術,在課堂教學課程教學中,我們不可能對其進行面面俱到的講解和分析,只能選取最具有代表性的精華部分。因此,在全面挖掘、收集和整理桂中地區的苗族和侗族文化藝術的過程中,要提煉出既能彰顯它們各自身份又具有藝術美感特征的民族文化藝術形態。無疑桂中地區苗族絢麗多彩的服飾藝術和侗族獨具特色的鼓樓建筑藝術和蘆笙藝術成為了這兩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表征形態。

        (三)多維度論證將桂中少數民族文化融入柳州師專審美教育的可行性

        桂中地區擁有絢麗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為柳州師專中文學科進行審美教育提供豐富教學資源。而如何將桂中少數民族文化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融入到具體的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中來,并形成具有一定操作性的教學模式加以實施和推廣,則需要在理論上對其進行嚴謹、充分的論證。諸如中文學科課程建設與少數民族文化之間內在關聯、高校審美教育與少數民族文化開發相融合合理性、高校教學科研與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之間必要性、桂中少數民族文化的地域性、特殊性與柳州師專中文學科建設現實性的契合關系,等等。這些都需要我們從學理上做出深入明晰的闡釋,才能為桂中少數民族文化融入柳州師專審美教育的可行性提供學理上的依據。理論是行動的先導,然而,理論的前瞻性與現實滯后性和特殊性之間有時可能會存在一定的沖突,因此,從在學理的維度論證將桂中少數民族文化融入高校審美教育可行性的同時,還必須從國家現行法律法規、教育方針政策與規劃綱要等方面進行論證。此外,我們還要對柳州師專所處的現實境遇、學校的辦學的指導思想和辦學特色、中文學科的課程設置與學科優勢等方面進行全面綜合的分析,從而為桂中少數民族文化融入柳州師專審美教育提供現實依據。

        (四)桂中少數民族文化融入柳州師專審美教育實踐

        在全面收集整理桂中少數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凝煉出能夠表征桂中各少數民族文化的藝術樣態,將為桂中少數民族文化融入柳州師專審美教育的具體實踐提供了教學資源上的保障;而從學理、政策、校情等多維度論證桂中少數民族文化融入柳州師專審美教育的可行性,將為其教育理念的實施提供有利的支撐。就桂中少數民族文化如何融入柳州師專審美教育實踐而言,筆者認為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來展開。

        1.將桂中少數民族文化融入到傳統的課程教學中來。高校的課程教學是傳承和發展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主要路徑之一。目前,在我國高校中文學科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各高校都會開設“文學概論”、“美學”、“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等傳統課程,盡管不同版本的教材在有些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由于這些教材的編寫者考慮到“全國通用”的視域,他們在教材內容的編排和教學內容的選擇等方面卻是大同小異,在這些傳統的教材中,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往往處于一種“缺席”的地位。柳州師專作為桂中民族地區唯一的一所高等師范院校,有著得天得厚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挖掘和傳承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化也是其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然而,就目前學校中文學科的教學實際而言,缺乏對桂中少數民族文化藝術應有的關注。例如在“美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一般是按照美學理論的既有的基本體系,著重對“美的本質”、“審美經驗”、“形式美”、“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審美范疇”、“美感”、“審美教育”等一些基本理論概念進行學理上的分析,再結合教材中列舉的一些典型的藝術形象對它們進行講解,很少結合少數民族文化藝術進行分析和解讀。這種“美學”課程的教學方式無疑會游離于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和審美體驗之外,學生除了了解一些艱澀的美學概念和“古典”的藝術形象,很難從“美學”教學中獲得切身審美藝術的“美感”,從而導致“美學”課堂教學缺乏生機與活力,無法真正實現審美教育與審美交流的目標。如果我們在“美學”課程教學中能夠“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將桂中地區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融入到“美學”教學中來,適當的選擇一些桂中少數民族文化藝術案例對一些基本的美學理論的內涵進行具體闡釋,同時又能從理論上對一些具體鮮活的桂中少數民族文化藝術進行學理分析,這樣一方面使得一些晦澀的美學概念不會顯得空洞無物,另一方面使得學生能夠切身的體會到身邊鮮活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是作為一種美的存在,形成對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深度審美交流,使學生在感受美、體驗美、認知美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接受“美學”教學的審美教育,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對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保護傳承意識。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字幕在线2021一区 | 秋霞国产日韩91视频 | 午夜在线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在线观看国产日韩亚洲中 | 亚洲综合精品一区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