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藝術教育的意義范文

        藝術教育的意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藝術教育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藝術教育的意義

        第1篇:藝術教育的意義范文

        論文摘要:從目前應試教育為主流的現象,談“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素質教育的總趨勢,議美育(其中的藝術教育)的育人意義。呼吁掌握學生教育教學的操權者,注重孩子們的全面發展與成長,為民族的發展前途而提高素質教育的認識水平。

        一個敏感而又不可回避的話題,一個明知是真理而又不敢大膽落實的問題,一個應試學科與非應試學科的比對下,必須忍痛割愛于后者,一個明知對學生們會終身受益而又不敢實在貫徹實施的科目—“美育”,被忽視了又揀起,揀起了又被忽視……這是當今一部分學校主事者的矛盾心態。殊不知,在辛辛苦苦將一批批“優秀”的學生送入大學的同時,也在愧對著這些即將為國效力的學子—沒有受到完整教育的大學生。

        全國第三次教育工作會議明確了我們的教育方針是要使學生“德、智、體、美”得到全面發展,這是素質教育的基石,是學生成長的最低基礎性綱領。其中美育對于人的知識體系、文化素養、人的整體素質會起到終身作用。

        談到素質,通常指人的才能。如人的學問、能力、見識等等。前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關于素質教育問題的思考》(1995,7一8(人民教育))中談道:“素質”的解釋有兩種。一種是個人先天具備的解剖生理的特點,包括神經系統、感覺運動器官、大腦的特點,而且這種特點是通過遺傳獲得的,所以也叫遺傳素質,或叫察賦。這種遺傳素質對人的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另一種解釋,素質是公民或某種專門人才的基本品質,是個人在后天環境或教育的影響下形成的。素質教育是指人在后天通過環境影響和教育訓練所獲得的穩定的、長期發揮作用的基本品質結構,包括人的思想、知識、身體、心理品質等。

        我們所說的素質,主要是指后者。即人在經歷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與大學等這段后天的學校教育中,所獲得的包括思想道德、知識智能、勞動技能、體能體魄、身體心理、人生觀、價值觀等系統文化結構,使學生獲得適應社會能力的素質。可以這樣說:人后天教育接收的文化層次越高,其適應社會的能力就越突出,為社會服務的能力就越強。教育家(1868-1940 )說:“一個健全人格,德、體、智、美四育并重,將教育普及全民化,以提高國民素質。”

        在整體知識結構中,美育是一個人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人常常由其外在的儀表、神態、眼種、精神面貌等方面,反映出他的內心個性、審美需求與審美層次,同時也會反映出他認識問題的角度與態度、處理間題的方式方法等。

        一個人一生中的基本意識結構應該具備這樣幾點:法律、宗教(我國的國情在這一點上例外)和藝術。法律是社會賦予它的社會安定職責,屬于“他律”的范疇;宗教是學生自身的信仰與崇拜,使自己自身得到“自律”;而藝術則是自我內心的精神世界,它對“自律”與“他律”起到一種精神上的支撐作用,在這樣一個綜合的人的素質條件下,學習自己的學科專業并成為綜合素質的社會一分子。一個人建立起完整的精神意識體系和文化技能體系,他才具備人的生存基礎,首先需要的是綜合文化底蘊(注:有知識不一定就是有文化),在文化的基礎上生成智慧,轉而形成服務于社會的勞動技能,投身于社會,使社會得到公益、再回報自我(升遷、漲工資等)。這就是人依賴于社會而生存,社會又依靠人的建設而發展。“生存一發展”的“輪回”規律,促使社會的進步,又在生產中發展。這有序的良性循環的社會,才會使社會和諧地、可持續地發展。

        但目前我們所處的社會意識(主要是對教育的認識,包括家長、學校、教育行政部門的個別行政人員還存在某些偏頗,這里不排除對轉型階段的社會體制與結構的片面理解,法律制約的無力。某些學校的主事者應該在執事教育教學同時,調整對素質教育概念的片面認識:并非是學習一點兒音樂、體育、美術,就是素質教育了。這是一個荒謬的認識誤區。僅舉幾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大畫家達·芬奇,它不但是一位偉大的畫家,同時是橋梁設計師;米開朗基羅是世人皆知的大雕塑家,他偉大的作品《大衛》幾百年來一直為世人視為珍奇,他的天頂畫至今被游人所仰慕,同樣他對人體的骨骼、肌肉了如指掌,他的人體解剖理論甚至還在影響著當今的外科醫生;愛因斯坦是偉大的物理學家,他與小提琴終生為侶,著名的“相對論”就是他從夢幻的音樂中獲得了靈感而產生了偉大的理論;清華大學建筑系的學生們所設計的建筑,無論從外觀造型到內外結構、透視比例都不亞于技法嫻熟的畫家……

        現代社會是多元的、開放的、信息化的學習社會,社會也需要綜合素質的人。“香港匯豐銀行在招聘新職員時,不但招收金融經濟、信息等方面的人才,還招聘學音樂、學藝術的……因為學這些專業的人,藝術想象力和審美直覺能力很強,有創意能力,如果再加上金融知識等方面的培訓,有可能成為很好的金融家。”

        教育要全方位的教育,通過藝體教育過程,達到全腦開發、全腦思維的全腦教育,提高人的技術技能的同時,不可忽視精神世界構建異常重要。提高人的整體素養,其中情商是引導人們健康的情感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發展的重要基礎。學會學習,培養創造意識,養成思維習慣,養成動腦動手能力,了解世界經典文化與藝術精品,尋求自我發展道路,是我國現行教育方針的方向性的倡導精神。

        下面我就幾個側面,談美育在人的整體素質中所起到的連帶關系:

        美育的德育因素。在學校教育中,美育內容包括音樂、美術(和藝術)課程(事實上,其他學科課程也都含有美育的內涵),同時,學校藝術節活動、各種專業性較強的藝術活動,如合唱、舞蹈、器樂、書法、繪畫、冰(雪)雕等等。校外活動也豐富多彩,除了政府部門設置的藝術教育行政組織外,各級各類帶有文化教育性質的學會、影視、廣播媒體等所組織的比賽等等,大多含有美育內容。這些活動,組織者都是篩選和有目的性地選擇思想性較強、內容健康的文學藝術作品作為比賽內容。在活動中,突出目的性,目的就是培養學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和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熱愛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和建設者。在現時代學生情感方面,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地、正確地認識生活、對待生活、處理生活,使學生的心靈在美好的境界中得到升華。 美育對智育有著直接關聯。校內外和社會上的藝術教師通過設定的教學內容的學習與掌握,使學生了解各類藝術知識;通過藝術作品了解諸多人類文化。如與藝術作品關聯的歷史、地理、人文、風土人情等等。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生對藝術作品及相關的姊妹藝術的鑒賞力、感受力,增加學生對“真善美”與“假惡丑”的辨別能力與審美情趣,使學生的身心在美育中得到健康成長。

        “一個人最后在社會上占據什么位置,絕大部分取決于非智力因素。這是心理學家霍華·嘉納在《情商決定成敗》中說的一句話。非智力因素在促進人的智力發展上,有著獨特的功能。離開非智力因素的支撐,人的才能只能停滯在先天的生理功能圈中。只有非智力因素與智力因素協調發展,人才能借助于后天的教育,有機地與社會群體和諧共振。美育對人的非智力因素(如自制力、毅力、細心專注、適度……)的培養能夠起到關鍵性作用。學生從小學到大學,在這一學習過程中,非智力因素對他的智力因素會起到重要作用。藝術教師在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活動中通過教學內容的傳授,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亦是非智力因素)。“興趣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動力“,只有有了興趣,產生了愛好,他才能產生追求理想中目標的動機,并執著地去追求理想中的目標。舉一學校音樂教學的例子:在教學中,音樂教師同學生學唱一首(或多首)歌曲或一同演奏一首(或多首)器樂曲,在其過程中,無形并必然地涉及到作曲家及作品的內容與作品的思想性。通過他們的作品,了解他們的愛國事例等等,這就又會牽出連鎖的相關文化,如作曲家的國籍、地域、民族、所處的時代背景等等。在持續地完成所應掌握的教學內容與訓練的過程中,磨煉了學生的毅力;在學習中遇到必須解決的難題而堅定其解決困難的信心,又增強了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這一過程又在無意識中培養了學生面對困難、承擔困難、克服困難的勇氣,從這個意義上講,音樂學習的過程也是某種心理承受力的體驗與訓練的過程。利用可能的機會與條件,鼓勵他們表演自己創作出來的音樂作品,如歌曲的處理與演唱、舞蹈的編排與表演等,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力與表現力,使他們敢于展示自己,樹立起自信、自立、自強、自尊的精神,驅動他們敢于表現自己、敢于推敲自己。這樣的音樂教育教學過程,不但培養學生健康的認識觀,同時也培養、鍛煉著學生們的意志、毅力等品格。音樂學習同時訓練學生記憶力,也是培養學生健康情感的良好途徑。

        第2篇:藝術教育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整合法教學;高職教育;科學;藝術;雙向思維

        科學與藝術的話題是當前的一個熱門話題,在人類的文明發展進程中,他們相互依存地誕生了。人們把不斷改善自身生存環境、生存方式和生存物質索取的方法叫科學,把支配這種活動的意識和意識表現的非物質現象叫文化藝術。21世紀是科學與藝術“重逢”的世紀,早在19世紀時,法國文學家福樓拜就曾說過:“藝術越來越科學化,科學越來越藝術化,兩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將在山頂重逢。”因此我們在教學領域提出了科學與藝術整合法教學。所謂整合,就是以一種主導要素把各個分散的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的整合,就是以素質教育思想為宗旨,把科學與藝術教育諸要素組合起來,使之相互滲透。它不是兩者的簡單調整,也不是科學取向與藝術的人文取向二元相加,這種結合是全方位的,是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和課程編制等方面的根本改變。它是科學的藝術教育和藝術的科學教育的有機結合。

        與市場緊密聯系是高職教育的顯著特點之一。從1919年德國包豪斯院校開始,新型的辦學模式被各個院校所嘗試,“教師+師傅”的模式更是為高職院校所推崇,產學結合的雙元制教育也由此蔓延開。在我們大聲呼吁我們要培養“會思考,能動手”的學生時,我們不可以忽略這樣一種危險的觀念:藝術與科學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兩個門類!在這種觀念下引發出的思維方式就是藝術專業的學生只需要開發主管人的感性思維的右半腦;而學稱得上是科學的諸如物理、化學之類的專業的學生則需注重主管人的理性思維的左半腦的培養。所以查閱我國高中以上的課程設置不難看出,藝術專業的課程中絕對沒有與“理”字相關的課;而理科專業的課程中也沒有與“文”字掛鉤的課程。甚至藝術專業的學生可以很自豪的說:“我對數學一竅不通!”為什么用“自豪”來形容,那是因為越對數學一竅不通越對藝術精通。也許這能算是藝術與科學尚存的一點點關系吧。站在智者的角度來看這又是多么滑稽的一件事情!

        作為教育工作者來說應該深深的反省這一怪圈現象:到底藝術與科學是井水不犯河水嗎?包毫斯提倡的產學結合難道僅僅是單一領域的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嗎?回答這些問題其實很簡單,答案是百分之百的“NO”。

        我們曾經驚訝為什么任何一所院校也培養不出一個兼藝術大師、科學巨匠、文藝理論家、大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工程師和發明家于一身的萊奧納多·達·芬奇。他既是偉大的藝術家,能創造振憾幾個世紀人之心的《蒙娜麗莎的微笑》;而他同時又是卓越的科學家,有無數的發明。同樣的,我們也迷惑,為什么很多優秀的高職院校會提供學生到工廠將理論付諸實踐,但我們卻培養不出一個是既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同時也是一位地質學、植物學家的歌德。言談中我們在困惑:為什么能影響幾個世紀的天才們都誕生在19世紀以前呢?其實所有的問題歸總起來就是“藝術與科學不相干”的觀念在作祟。從自然和人作為自然個體的角度來看,藝術與科學是渾然一體的。主管完全不同領域的左右腦能和平共處于人的大腦之中正能和平共處于人的大腦之中正能說明這一問題。而人類為了認識世界和自身,將知識分成了科學和藝術,而恰是人們對這種分類的純概念性追求,限制了我們更完整地認識世界和人類自身,嚴格的劃分界線,使得我們只能分開兩次用不同的半腦去認識世界,勢必科學概念中的世界和藝術概念中的世界就是兩條永遠不會交叉的平行線。其實原本我們的世界只有一個,而它是同時包含科學與藝術的。由此可見,科學與藝術整合法的改進和完善應為高職教育中的當務之急。

        著名物理學家,G·維克斯爵士,在《論科學中的美學》中提到“只是在19世紀以后,科學才具有了它現在的局限意義……”。這可以解釋達芬奇、歌德之類的天才是如何誕生的了。在他們生存的時代人們很自然的認為科學與藝術是渾然一體的,甚至可以用藝術的思維思考科學問題,或是用科學的思維創造一件藝術品。在這個過程中兩者不是互相水火不容的抵觸,而是可以互相的取長補短。H·彭加勒指出“純邏輯永遠也不能使我們得到任何別的東西,它不能創造出任何新的東西,任何科學也不能單獨從純推理中產生。”事實上,在科學上每一次巨大的飛躍,都是科學家對美的想象,“假設”這個概念從本質上來說就是藝術的。同樣的,忘記符號、結構、法則的起因,濫用媒介形式的藝術作品,就會陷入形式主義之中;反之,隨著對第一自然的本質分析,找出其規律法則和起因,便能從“造型”的活動中摸到被創造的第二自然之美。

        天才們的雙向思維方式,是我們當前高職教育的寶貴經驗:使用整合法教學讓兩種思維方式在學生的大腦中融會貫通。曾經有很多學生很苦惱的對我說“老師我一點靈感都沒有”,“老師我為什么想不出別人都想不到的東西啊?”學生問題中所提到的靈感問題其實就是頓悟。從字面意思來看,頓悟是純藝術范疇的突然領悟,其實頓悟是一個積累過程的結果,是由量變到質變的產物。只有在量累積的基礎上才可能有頓悟的產生。學藝術專業的學生不習慣循序漸進的思考過程,而沒有量的推移,靈感是不會從天而降的。藝術是一個創造美的門類,學生總期望自己能創造出與眾不同的美。可大多數人卻陷入了同一種形式圈。當我們在責怪“天下文章一大抄”——藝術領域的作品(例如廣告)總是抄來抄去時,我們不得不反省是教育的環節出了問題。用現有的學科分離的教學模式教育的學生只習慣用一種方式思考問題。藝術專業的學生永遠習慣關注于表象的形式,而不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去究及一件事物的內涵。而在整合法教學模式下,每個學生都可以自如的用兩種思維方式交織的思考問題,發現美。而不同的學生在運用左右腦同時加工時的方法,傾向不同,那么發現的美也必然不同。科學乘以藝術的過程,正是左右腦一起思維的過程。美國醫學生理學家羅杰爾·斯佩里博士(Roger Sperry)指出:若人的大腦左、右兩半球合理利用并和諧發展,則可使人聰明起來。正是整合法的關鍵所在。

        由德國延展開的產學結合教學,在一定程度與范圍上,確實為我們的高職教育找到了一種方法。在工廠的實踐教學能讓學生真正消化課堂中的理論知識。但是,如若要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僅流于形式,讓學生不是為了實踐而實踐,其關鍵點還在于科學與藝術之未分的觀念。在這一點上廣州美術學院已嘗試性的率先走出了一步。地處南大門廣州的廣美,對信息的吸收相對于內地學校而言要迅速些。80年代開始,就率先學院辦企業,聯系企業與學院聯合授課等等。可謂產學結合的典范。而近年來,又針對學生的單一動手能力與思維方式的問題,大膽提出了由導師組帶研究生,由不同專業的老師同時上一門課程的形式。這是一種小范圍內的未分法的嘗試——將理性的工業設計課程與感性的平面設計課程結合;將理性的市場調研分析與感性的廣告創意課結合。當學生逐步接受了這種小型思維整合之后,可以在更廣寬的領域推行科學與藝術的思維嫁接。這種模式培育出來的學生,有更寬廣的思考能力,他們將不會僅僅固執的追求某一種色彩或形態,而學會了探索由各種信息、方式去創造更有想象的、更健康、更合理,更美的生存方式,生存空間。

        有資料表明,天才級人物愛因斯坦的腦細胞僅僅只被開發了十分之一。可見人的大腦是有無限潛力的,而整合法尊重了自然的狀態,能將人腦的潛力發揮至極限。觀念的轉變僅僅是個開端,我們還將在這一領域不斷的探索,進一步完善我們的高職教育。 參考文獻

        [1][美]霍華德.加德納.沈致隆譯.多元智能[M].新華出版社,1999,(10).

        [2]柳冠中.設計啟示科學×藝術的時代[J].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香港華夏藝術出版公司,1996.

        第3篇:藝術教育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包豪斯;藝術設計專業;雙軌制;校企合作

        包豪斯是德國著名建筑師、設計理論家沃爾特•格羅皮烏斯于1919年在德國魏瑪創立的一所建筑學院,是世界上第一所為發展藝術設計教育事業而建立的學校,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推行現代設計教育并且有完善的設計教育宗旨和教學體系的藝術設計學院[1]。包豪斯的辦學理念對20世紀的建筑和藝術設計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并且現行的現代設計教育模式、課程設置大都是從包豪斯的課程體系演化發展而來。重新審視包豪斯的教學理念,對我們的藝術設計教育仍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包豪斯的教育理念與實踐

        (一)設計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

        回顧包豪斯的辦學歷史可以發現,包豪斯的辦學理念始終緊跟當時德國的社會大環境,并隨之不斷做出調整。沃爾特•格羅皮烏斯創辦包豪斯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受戰爭的影響,沃爾特•格羅皮烏斯對于戰爭機器有著強烈的反感,因而在包豪斯創辦初期,他將學校定位于非機械化的、發揚手工傳統的、追求中世紀行會制的教育機構。但是隨著德國政局的急劇變化以及工業化程度的提高,約從1923年起,包豪斯的辦學理念走向理性主義,開始用較接近科學的方式完善設計教育課程,強調為大工業生產而設計,這和早期包豪斯的辦學理念有著本質的區別。這一時期正是德國工業迅速發展、政治與經濟局勢趨于穩定的時期,所以包豪斯的辦學理念從烏托邦的理想走向理性,從傳統向現代轉型,每一變革都可以看成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所做出的調整。包豪斯管理者當年面臨著種種困難,但他們有在困境中奮斗的勇氣。他們站在時代高度,克服各種困難,在衣食不保的情況下嘗試通過各種途徑,去探索更加理性、科學的教育模式,試圖通過教育改革為促進德國工業和貿易的發展培養更多人才。包豪斯的舉措給藝術設計教育帶來了重要的啟示: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明確自己的使命,立志用設計的力量為經濟發展做貢獻,這甚至比課程體系建設更有價值。

        (二)“雙軌制”教學模式

        包豪斯追求的是技術與藝術的統一。在沃爾特•格羅皮烏斯看來,藝術和技術應該是一體的,藝術創作一定要為生產服務,藝術家必須學習工業生產知識以便自己直接參與生產,工業家也要具備一定的藝術素養和藝術鑒賞力,從而使生產出的產品更具藝術價值。因此,他構想“建立一所與工業生產關系密切的學校”[2]136。在教學上,為使學生更加明確藝術和技術之間的關系,包豪斯設置實施了“雙軌制”工作室教學體系,每一門課程最初由一位造型教師和一位技術教師負責講授,注重在傳授美術與設計基礎的同時又傳授技藝與方法。造型教師為學生講授色彩、繪畫、構成等方面的理論知識,技術教師負責講授技術的運用、材料的認識等內容。包豪斯為了能讓學生通過課程學習解決實際操作問題,還專門建立了與設計教學相關的實習工廠,如金工、陶瓷、編織、木工、紡織等,這些工廠既是課堂,也是車間。這種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雙軌制”教學,對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三)“雙元制”教育制度

        1923年前后,包豪斯循序漸進地將各個車間作坊與企業界建立聯系,把一些技術上成熟的學徒送到工廠短期工作,實現了知識與技能傳授的對接。學生在工廠學習研究現代工業的生產方法、生產流程、成本核算等內容,實訓結束回校后被分配到包豪斯的研究所。在研究所里他們仍與實習工廠保持緊密的聯系,并在教師的指導下按工廠中學到的生產技術設計新作品。這種學校與企業共同合作培養人才的模式就是當時德國已經趨近成熟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3]。而且,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還參與企業的生產項目課題,如此一來,包豪斯便與當時社會上很多企業建立了廣泛的聯系[4]。在“雙元制”教學模式下,包豪斯培養出了一批批既熟練掌握技術知識,又能處理藝術造型問題的設計人才,這樣的設計人才才是適應社會需求的實用型人才。

        二、當前我國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制約因素

        隨著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藝術設計逐漸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雖然設計人才需求的增大為很多高校提供了發展機遇,但高質量的設計要求也使得高校在設計人才的培養問題上顯現出與當今市場經濟發展不和諧的現象。因此,我國高校急需對藝術設計教育進行反思,以便培養更加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設計人才。概括地講,目前制約我國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因素主要反映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傳統藝術設計教學形式的單一性

        當下,我國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呈現單一性特點,教學內容大多是從固定的教材中選擇,過于重視理論基礎知識,教學方法仍停留在技法傳授上,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更新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然而,藝術設計的人才需求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而更新交替的[5]。近年來,為了適應社會發展,很多高校開設了陶藝設計、展示設計、珠寶設計、舞美設計、動畫設計等熱門專業,課程體系也不斷得到完善,但具體到每門課程,都沒有采取包豪斯的“雙軌制”模式(即由一位造型導師和一位技術教師共同授課),原因主要在于師資力量不足。這種單一性的教學容易使學生學到的知識與社會需求相脫節,學生要么注重藝術的表達而忽視制作工藝,要么淪為手藝工匠而缺乏藝術的創造性。

        (二)教學中忽視設計理念的凝練

        藝術設計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指導性,一方面作品設計要在大量市場調研的基礎上才能完成,另一方面優秀的作品也會對市場起到指導和引領作用。設計制作大多都是假設課題,沒有市場調研,沒有專業情境,設計的作品很難得到市場的認可。長期以來,高校的藝術實踐教學環節一直比較薄弱,導致學生有的不了解生產工藝和流程,有的在設計思想的表達上存在不足,以至于學生自認為理想的設計與社會需求存在很大的距離。學生缺乏市場經濟意識,缺少市場調研和對市場的預測及把握能力,最終導致理論和實踐能力相脫節[6]。在傳統的藝術設計教學過程中,師生的設計理念是在虛擬的狀態下萌生的,缺乏實踐的驗證,這樣的設計創作無疑是紙上談兵。

        三、藝術設計專業對包豪斯教育理念的借鑒

        (一)以培養設計師職業化教育思路為主線改革教育模式

        基于20世紀60年代教育理論家雅斯貝斯提出的“每一個時代的大學都必須滿足實用職業的要求”的觀點,借鑒包豪斯的“雙軌制”教學模式和校企合作“雙元制”教育制度,筆者認為,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應該將培養目標定位于職業化設計師,而職業化設計師的培養途徑應是讓學生在設計實踐中形成設計理念、掌握設計方法,并將其運用到企業產品設計中去。但需要注意的是,強調應用型、實用型設計人才培養,目的不是培養只會動手而沒有設計理念的工匠,而是培養優秀的職業設計師,因此我們應該加強與企業的合作,但不能像技術員與商人那樣為了利益做出妥協。但是,當前許多處于轉型中的高校藝術設計專業一味地追求應用型,只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而忽視了基礎設計理論的教學,只強調與企業對接和實習基地的數量而忽略了學生專業化品質的培養。應用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理念應隨著技術和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目前不但應該讓學生學習經濟學、心理學和生產技術方面的科學知識,還應該讓學生了解需求理論和消費理論[7]82。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具備獨立思考能力,才能在將來的工作崗位上走得更遠。

        (二)通過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幫助學生凝練設計創作理念

        根據藝術設計專業的特點,學生的設計最終是要通過市場來檢驗的,所以,市場是藝術設計課堂有效的延伸。包豪斯的“雙元制”教育制度使德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趨于成熟,而繼包豪斯之后,德國的烏爾姆設計學院又將校企合作推向了高峰。下面通過兩個案例,分析產教融合對學校和企業發展的重要作用。第一個成功的案例是在平面設計領域出現的,就是由烏爾姆設計學院的教師奧托•艾舍帶領學生完成的德國漢莎航空公司的視覺傳達和平面設計項目。他們采用方格網型結構作為設計的基底,在此基礎上做出了包括字體、企業標志、整體形象等視覺傳達設計。他們在色彩設計上采用了有特色的鎘黃和普魯士藍方案[2]129,對比度非常強烈,能使人產生過目不忘的效果。這款設計是德國企業形象設計方面一個非常成功的例子。烏爾姆設計學院在此設計中提出的利用方格網型結構作為系統化平面設計的方案也迅速被各國設計教育界所接受,而高校搭建實踐育人平臺、通過項目帶動提升凝練設計理念的做法更值得推廣。第二個成功案例是改良布勞恩公司的“SK-4”組合音響。布勞恩公司是在二戰之后重建的,最初的產品主要是電動剃須刀、收音機、電子閃光燈等。烏爾姆學院的教師古戈洛特與駐廠設計師迪特•蘭姆斯合作,經過反復試驗,在1956年推出了“SK-4”組合音響。這款設計使得電視機、收音機、唱機等都可以以模塊的方式和“SK-4”自由組合,且因放棄了傳統的單體式樣而使室內空間顯得有條不紊。另外,“SK-4”組合音響在造型設計上以金屬和塑料取代笨重的木制外殼,在色彩上則采用了現代主義者倡導的中性灰和白色。“SK-4”組合音響上市之后引起了巨大反響,至今它仍是音響設計史上重要的里程碑。然而事實上,這款設計的理念大多是由烏爾姆設計學院的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形成的。通過以上現代設計史上成功的案例不難看出,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有其自身的特點。通過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師生可以得到更好的鍛煉,設計的產品可直接接受市場的檢驗,這樣的教育形式比單一的教學更加有效。另外,包豪斯的“學校+工廠”雙軌制教學模式也對我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當前的轉型發展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傳統的從基礎教育和訓練入手,忽視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封閉式課程教學模式,最后只能讓學生步入社會后感到無所適從,因為他們的所學和所需之間有很大差距。校企合作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最佳途徑,因此,應用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應加強實習基地建設,形成與生產和科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藝術設計教育應該走近當地企業,讓企業中的師傅成為學生的第二課堂教師。

        參考文獻:

        [1]蔡振宇.包豪斯教學中“實踐性”的原則對當代高職設計教育的啟示[J].科技信息,2008(12):249―250.

        [2]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3]詹笑東,陳帆.“雙元制”職業教育視角下的包豪斯[J].建筑與文化,2013(2):94―95.

        [4]陸曉云.從包豪斯教育思想看我國設計人才培養[J].教育與職業,2009(30):102―104.

        [5]陳海濱.傳統藝術設計教育現狀與改革[J].大舞臺,2013(1):237―238.

        [6]封永輝.包豪斯對中國設計教育的影響分析[J].美苑,2008(3):74―76.

        第4篇:藝術教育的意義范文

        【論文摘 要】在現代職業教育領域,人才培養目標已不僅是掌握專業技能和社會綜合能力,具備一定的藝術素養,提高個人的文化內涵已然成為社會對職業教育學生的更高要求。那么,藝術素養的具體含義是什么,又包括哪些方面呢?藝術素養的提升對職業教育有哪些重要意義,又應該如何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隨著社會的發展日益提高,而更隨之發展起來的是人們對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尤其是對藝術的欣賞和追求變得更為突出,有一定文化內涵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自己的要求,而追求更高的藝術素養已經成為人們普遍的價值理念。

        職業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除了職業教育方式的改革外,還應注意對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使學生擁有專業技能的同時也擁有較好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文化內涵、社會綜合能力等等,而良好的藝術素養亦是不可或缺,下面我們就將對職業教育學生的藝術素養現狀和提高學生藝術素養的重要性及方法進行探討:

        一、什么是藝術素養

        藝術素養是具備藝術范疇內的內在理論知識水平和外在表現力、創造力相協調統一的一種綜合水平和能力,是文化素養的一部分。藝術素養也可概括為三種能力:藝術觀察力、藝術想象力和藝術創造思維能力。

        二、職業教育學生藝術素養之現狀

        職業教育學生的藝術素養狀況就目前情況來講還未能樂觀,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① 學生審美意識不強,甚至對美與不美沒有具體概念只憑個人喜好進行判斷;

        ② 藝術基礎知識和常識知之甚少,不具備基本的藝術修養;

        ③ 藝術興趣不高,只接觸少量通俗的藝術門類,對其他藝術形式不聞不問;

        ④ 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差,思維方式比較具象守舊。

        那么,導致這種現狀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因素:

        第一, 職業教育學生的生源多數來自中小城市或縣鄉一級的地區,這些地區都存在一個普遍特點,即群眾生活水平較低,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相對不高,對藝術的欣賞能力較落后,藝術作品(如戲劇、電影、音樂會、畫展等等)普及性低。這些都導致了學生在大學之前較少有機會接觸大量的藝術門類及作品,藝術興趣低,藝術素養相對不高。

        第二,個人藝術素養的高低與家庭氛圍有很大關系,據調查,大多數藝術家都出生于藝術世家,如歐洲著名的古典音樂家貝多芬、莫扎特、約翰·施特勞斯等等,都出身于著名的音樂世家,并且從小就開始進行音樂知識及樂器演奏的訓練,在年幼時就已經有很高的音樂造詣;;又例如中國古代著名的“二王”、“三蘇”都說明了家庭氛圍對孩子的影響,可見,父母藝術素養不高的情況下,也很難為孩子營造出后的家庭藝術氛圍。

        第三,小城鎮藝術教育和藝術特長培訓機構較薄弱,鄉鎮一級的地區除民間藝人外甚至沒有藝術門類的職業從業者,這就使得學生沒有機會參加藝術培訓和接受正規藝術課程的教育,導致藝術理論基礎差,藝術思維無法發展,創造力也得不到激發。

        三、提高職業教育學生的藝術素養的重要意義

        首先,從學生自身素質來說,藝術素養的提高有利于學生提高對藝術的欣賞力和感受力,從而更好的認識藝術、認識生活、認識社會以及整個世界,幫助學生在精神方面實現質的飛躍;

        其次,從學生的發展能力來看,藝術素養的提高有利于學生思維方式和創造力的提升,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生動的思維模式和良好的創造力將成為通往成功的墊腳石,尤其是從事藝術設計相關專業的學生。

        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人才的一個重要來源,新時代對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只掌握專業知識,個人素質修養及各個方面的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現如今,職業教育正方興未艾,職業教育培養出的人才也將是未來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提高這一階層的藝術素養對提高國民整體素質也有著推動型的意義,是我們職業教育從業人員不能輕視的問題。

        四、如何提高職業教育學生的藝術素養

        藝術素養的提高對職業教育學生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們又應該如何實施開展這項重要的工作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藝術常識及藝術基本理論的了解

        開設藝術門類的選修課和興趣社團,以各種形式在學生中普及藝術理論教育,使藝術常識及各藝術門類不再“神秘”和“遙不可及”。

        2、藝術作品的分析與鑒賞

        學校盡可能多的為學生提供接觸藝術作品的機會,比如組織觀看藝術影片、戲劇,參觀畫展、藝術展、藝術節,聽音樂會演奏會等等,讓學生親身經歷感受藝術氛圍并加以分析和總結,學會如何欣賞藝術和感受藝術。

        3、校園內開展學生藝術節、學生藝術作品展等活動。

        學校可經常開展藝術節、藝術展等活動,加強同學的參與性,使同學的藝術創造力和表現力得以發展的空間,從欣賞者向創作者的方向轉變,培養學生創作藝術的主動性和對藝術創作的熱情。

        4、藝術學科與專業課程有機結合,藝術理論與實踐無縫對接。

        如設計類專業除對學生進行美術基礎的訓練、構成訓練、藝術史、設計史、設計概論等課程外,還要經常性的組織學生結合藝術理論和專業技能進行創新實踐,幫助同學構件完整的藝術知識體系和應用技巧,從而更好的為今后的職業生涯做準備。

        5、 注重實踐,鼓勵創新

        校方可為學生提供條件鼓勵學生自行組織興趣小組,進行藝術創作活動,同時開設創新獎學金等方式,對有突出表現的學生予以獎勵。

        五、小結

        中國的職業教育正在面臨嚴峻的考驗,未來的發展之路是否能夠越走越寬越走越順,完全取決于我們職業教育工作者的決心和努力,只要我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從專業角度出發,使學生擁有過硬技能的同時也具備良好的自身素質和藝術素養,就能打造出我們職業教育的品牌,為職業教育的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胡知凡等編著:《教師藝術素養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8-1.

        [2] 張海鵬:《大學生藝術素養》,蘭州大學出版社,2009-9.

        [3] 王一川:《談談國民藝術素養及其意義》,人民政協網 ,2011-9.

        [4] 汪青松:《加強大學生人文藝術素養》,光明日報,2009-03-25.

        第5篇:藝術教育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照相寫實”;藝術設計;繪畫基礎;制作意識;觀察方法

        在國家“高等教育大眾化”“高等教育產業化”等政策的引導

        下,通過大規模的擴招,我國設計教育在近20年來的發展真夠迅猛的。在我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中,目前幾乎所有的高校(無論是綜合性大學、理工大學、農林大學、師范大學甚至包括地質與財經大學)都紛紛開設了藝術設計專業,一時間,藝術設計成為國內最熱門專業之一。但是,我國的設計教育是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高速發展與轉型的歷史背景下發展起來的,面臨的問題與困難也同樣非常具有中國特色。其中尤其突出的就是生源的藝術素養問題,每年藝術與設計專業的報考人數多得驚人,雖然國內的高校目前學費最貴的就是藝術設計專業(全國平均每學年學費是8000――

        16000元人民幣),但是,每年愿意繳納高學費報考藝術設計專業的考生有上百萬之多。一方面,不少學生是因為高中階段的文化課成績欠佳,估計考不上普通大學,才報考藝術和美術專業的,通過短時間的所謂“藝術培訓”與“考前輔導”班的突擊拔高而沖進了擴招線;另一方面,由于我國教育體制的原因,應試教育并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學生在應試模式教育的影響下――“考什么學什么”“怎么考怎么學”。這種學習完全違背了藝術教育規律,與社會對人才的需要相違背。等到大量的這類藝術素養差的學生進入高校之后,必然會給我們繪畫基礎課程的教學帶來諸多的問題與挑戰,這些問題集中體現在學生繪畫基礎差、底子薄、學習積極性差和嚴重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等上。

        針對藝術設計專業擴招以來,繪畫基礎課專任教師必須面對的這一突出問題,我在全面分析了我國藝術設計類專業繪畫基礎課程教學模式的演變以及教學內容不斷更新的實際基礎上,再結合我校多位繪畫基礎課專任教師多年的教學實踐與經驗總結,進行了“在繪畫基礎課程教學初期采用‘照相寫實’的訓練內容”的教學試驗,該試驗立足于對學生積極主動的制作意識的培養和科學嚴謹的觀察方法的確立,再配合以學習氛圍的營造和教學環境的優化等,確實對上述問題實現了有效的解決。

        “照相寫實主義”(Photographic Realism),又被稱作超級寫實主義(Hyperrealism),是20世紀70年代興起于美國的一種藝術風格。其獨特之處在于利用攝影成果做客觀、逼真的描繪。往往先制作平面的照片形象,再將其移植到畫布上。它幾乎完全以照片作為參照,在畫布上客觀而清晰地加以再現。正如克洛斯(Chuck Close)所說:“我的主要目的是把攝影的信息翻譯成繪畫的信息。”它所達到的驚人的逼真程度,比起照相機來有過之而無不及。“照相寫實”主義繪畫,是現代繪畫表現的一種特殊和重要的表現形式,它一般不帶強烈的主觀色彩而對物象的細節做忠實和精神的再現,這種再現往往是常態下未被我們發現的視覺形象的細節,如,對物象的內部構造、材質、表面組織、反射等做精細的描繪,對物象的質感和肌理做微觀化的表現,是一種超越常規的近距離觀察與精細刻畫相結合的具象寫實樣式。這種表現形式在精細的描繪程度上已超越了傳統繪畫對物象的一般再現,而更多的是從功能與創意的角度考慮,在視覺上去發展作品的創意,對物象做表情表意的說明,同時也豐富了視覺形式的表現語言。

        運用“照相寫實”的訓練內容,針對學生繪畫基礎差、底子薄、學習積極性差和嚴重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等集中問題的實際意義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開始就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培養學生制作的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任何教學活動,尤其是繪畫教學,都是以學生是否參與,怎樣參與,參與多少來決定其成功與否。一切教學影響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積極參與才能轉化為學生內在的精神財富,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要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并針對這種差異想方設法發揮每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好這門學科。教師教的目的,不光是教會學生,還要引導學生自己做學習的主人。新的教育理念也在召喚我們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要扮演好“橋”的角色,更多的是激發學生的思考、幫助學生選擇。

        “照相寫實”課堂上用的寫生圖片,一開始就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點精心設計制作,并利用專業照相機近距離拍攝的精細照片,也就是說寫生的對象各有不同,而且都是學生自己主動參與選擇并制作的,這與傳統繪畫基礎教學中寫生對象都有任課教師擺好有著質的區別――從一開始就注重于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培養學生遵從自己的主觀意愿選擇想的內容并精心設計與制作寫生的對象。這極有利于克服學習的被動性與盲目性。學生具有制作的意識,那在以后的繪畫基礎課學習中自然就會主動去設想、去嘗試、去制作與創造。

        學生只有一開始就積極參與了,在接下來的繪畫課程教學過程中主動,自主學習的能力才可能很自然地被提高,也只有具備了這種能力,才能獨立處理獲得的繪畫知識與技法的能力,這是一個人多種智力因素的結合和心理機制參與的一種綜合能力。這無疑將會給學生的繪畫基礎課程學習提供極大的方便。

        二、解決了因距離和角度等因素給學生客觀地觀察與認識寫生對象帶來的困擾

        觀察,通俗一點講就是去看,當然不是隨便一看,要通過“有效的看”來提高辨別事物的能力。畫家齊白石說:“吾畫蝦數十年使得其神。”為了便于觀察理解,他用水缸養蝦置于案頭,每時每刻注意觀察蝦的各種動態,才把蝦畫“活”了。觀察是繪畫教育的重要核心,是繪畫素材的源泉,只有通過有效地觀察面對的客觀對象、才會客觀地分析比較出物體的區別和差異。通過長期的觀察積累,才會大量地搜集素材,擴大視野,豐富想象力,最終培養他們眼、腦、手綜合適用的能力,才能真正調動學生觀察的積極性。

        現階段,由于大規模擴招等原因,絕大多數高等院校的繪畫基礎課課堂上往往都“人滿為患”,面對教師擺設的對象寫生的話,不可避免地就會有一部分學生由于距離、角度或者視力等原因,導致對寫生對象不能有一個全面、客觀而清晰的觀察,這必然會帶來視覺和認識上的困惑,最終會導致觀察、理解與表現能力無法提高。繪畫隸屬于視覺藝術的范疇,在繪畫課程的教學中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學生觀察上的問題,借助“照相寫實”訓練的方式,可以保證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對寫生對象的細節有高度清晰的視覺感受,可以不

        受視覺干擾專注于研究客觀地描摹對象的方法與技能。

        三、有利于使學生盡快對物體的形體、空間和細節等樹立全面而客觀的認識

        某種意義上說,細節使繪畫作品具有可信服性,這在古今中外很多具象寫實風格畫家的作品里都可得到印證。當然這里說的細節不僅僅指寫實性素描對客觀物象的逼真再現。毫無疑問,對細節的關注與表達的角度或程度是繪畫藝術彰顯其魅力的一方面,也是解讀作品的一把重要鑰匙。同時,讓視線從細節中解放出來去注意感受整個作品而不是首先被細節所拘牽,能做到這一點,就有可能主動控制并最終實踐畫面的精神走向。為實現這一點,我們必須對物體的形體、空間和細節等樹立全面而客觀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我們才有可能主動地對細節進行支配改造……

        “照相寫實”主義繪畫技法是一種精細和逼真描繪的特殊技法。一組被描繪的物象,它的整體特征、局部特征怎樣,處于什么樣的空間環境,它們的內在結構與外在結構關聯如何,對物象的光影、明暗、體量感、材質感、空間感和色彩感等因素的感受如何等等這些細節都是“照相寫實”訓練時應考慮的因素。因此,在“照相寫實”繪畫的研究與表現中,我們都會以客觀的物理現實和外部條件作用下產生的形象為“照相寫實”造型的基本要素,從視覺角度去研究各種細節因素的形成規律,幫組我們提高認識細節、理解細節、表現細節的能力。

        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引進現代設計教育體系,在30多年來有了飛躍的進步與發展。在經濟飛速發展的背景下,社會生活方式與人們的審美心理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固守以往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完全不能適應時代的步伐,這必然引發我們更新教學理念來適應新的教學要求。“照相寫實”的訓練是一個高級的技術和技能的訓練,在繪畫基礎課程教學初期運用“照相寫實”的訓練內容,其目的并不是去培養一個杰出的、超乎尋常的“照相寫實”主義畫家,而是通過“照相寫實”的訓練形式,一方面,在于激發學生對繪畫基礎課程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另一方面,在最大限度地排除一切困擾的基礎上,使學生能夠獲得一種科學的觀察方法與細致的表現對象的繪畫技術和能力。

        參考文獻:

        [1]馬永建.后現代主義20講[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2]黃作林.設計素描[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3.

        [3]袁熙腸.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發展歷程研究[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4]潘懋元.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研究,1999(3).

        作者簡介:

        第6篇:藝術教育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藝術教育 藝術行為 藝術實踐 藝術素質 

         

        一、藝術教育現狀 

         

        藝術教育的內容一般分為:(1)藝術理論知識;(2)藝術專業技能;(3)藝術行為。當前,我國的藝術教育機構大概有師范類藝術院校、專業類藝術院校和綜合類藝術大學等。不同的藝術教育機構,側重點也不盡相同。有強調藝術理論知識的,有重視專業技能培養的,還有理論和專業相結合的。有一種觀點認為:針對藝術教育,完成教學工作無須過高的專業技術要求,重在教育理論和藝術理論的掌握,并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獲得更為全面的藝術教育,而不應以掌握某種專業技能為目的。過分強調技能訓練,最終可能會過分依賴技能手段而喪失藝術創作的真實感和純粹性。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藝術教育如果沒有技術含量作為保證,就不能稱為藝術的教育。沒有良好的技術水準,必然導致低水平的藝術創作。就算掌握再多的理論知識也只是紙上談兵,不能實際運用。 

         

        二、藝術實踐的重要性 

         

        筆者認為藝術教育過程中更應該重視藝術實踐的教育。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都必須通過“藝術行為”來體現。藝術教育的現狀往往過分強調理論或是過分強調技能,從而將知識教育、技能培養與藝術對于個人的要求(個人藝術素質)分離開來,忽略了藝術行為對于從事藝術創作的人的價值。前文所述的兩種觀點,無論是重理論還是重技能,筆者認為都忽視了以下問題:首先,藝術教育應該是針對人的教育;其次,藝術教育應該是以藝術為前提的一種區別于其他學科的教育,即一種更加強調自我的、開放性的、非形式規定的教育。在理論和技能的前提保障下,我們更應該重視藝術實踐的教育。通過實踐才能真正解決藝術對于個人所具有的意義及個人的藝術素質。美國的一位藝術教育家瑪麗·埃里克森曾經談到:“與其說藝術只是一件東西,還不如說藝術是一種活動。”藝術行為就是通過藝術的各種實踐來實現的。藝術應該認為是一種活動的思想,一種變化的、充滿活力的形式。所以在藝術教育過程中,藝術實踐應該是最為重要的教育方面。 

        當然又會存在一種觀點,藝術專業的學習和訓練不就是藝術實踐么?比如聲樂練聲、繪畫練習素描、演員練習形體臺詞等等。但是這種“實踐”其實是片面的。筆者所說的“藝術實踐”,并不是指藝術院校的學生所進行的藝術技能學習與創作實踐,而是指學生把自己所學習到的理論知識通過自己的思考運用到生活中去。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要有一些動手參與的部分,更要有動腦思考的過程。不是簡單地像普通人一樣發現生活中美的東西,而是通過思考如何從生活中去挖掘自己身邊鮮活的事物,并經過自己的思考實踐變為自己的藝術觀點、思維方式,從而形成各自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和創作手段。所以光靠著學生悶在房間里苦練聲樂、繪畫、形體臺詞,是遠遠不夠的。而是要求學生把審美的思想,個人對于藝術的理解、思維方式、觀察角度與自己的社會實踐、生活實踐相結合,明確技能和自我的關系、自我和藝術的關系、自我和藝術和社會生活的關系等等,從而達到提高審美修養、個人藝術素質的目的。因此,藝術實踐不是一個簡單的動手實踐的過程,而是一個思想實踐和動手實踐相結合的過程。

        三、藝術實踐深入分析 

         

        為什么要提出藝術實踐這個問題呢?筆者要從對藝術的基本認識來探討。藝術實踐不單純的是一種機械的對理論知識的實際運用,或者對專業技能的反復熟練,而是必須進入到社會生活中,帶著一種藝術的審美,對視覺、形式的思考去觀察現實生活中的人、物、事件沖突等。現有的藝術教學方法一般是在原有“藝術精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主要是在課堂上聽一些比較枯燥的藝術理論知識和美學概念,或者是教師傳授的一些藝術創作經驗。一些學生因此把自己當做一個局外人,完全沒有進入到對藝術的興趣和藝術本質思考的過程中。但是作為一個藝術學生或者藝術創作者,每個人都要有強大的藝術感受力。這種來自內心的對生活對自我情感的一種表達就要靠藝術實踐來實現。藝術的本質是通過藝術的活動實現對現實的體驗,通過某種情感的行為方式來實現對

        現實精神的謀和。藝術心理學有關研究表明,藝術體驗方式和思維的發展有著本質的關聯。阿恩海姆認為:藝術的意義就是對生活本身最充實、最純粹的體驗。藝術的體驗性特征要求我們的藝術行為,首先是在生活實踐的基礎上實現認識的目的。從事表演藝術的學生之所以從聲臺行表學起,不僅是為學習基本的表演技能,其目的還在于培養用聽覺、視覺、觸覺、感覺等多種方式對事物進行體驗和傳達的能力,建立藝術的行為意識。 

        筆者認為藝術教育應該從課堂走向生活,不能用大量蒼白的知識和僵化的技巧掩蓋生活的缺失。藝術教育應該使學生意識到個體生命存在的快樂,使他們意識到這種快樂并不遙遠,而就在他們的身邊,甚至是與生俱來的,學生由此將獲得一雙發現的眼睛。學生要動態地了解藝術的常識、美學的原理、專業技巧與自己參與創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斷地挖掘自身的各種精神體驗和創造力,通過各種方法和媒介加以表現。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一個方法或者一種體驗是絕對的。答案就是在不斷的藝術實踐中得到確立,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對生活的藝術洞察力、藝術的思維方式和獨立創作的能力。我們可以把它概括成為:從藝術教育到生活,再從生活到藝術教育的過程。這一過程就是更加全面的藝術實踐的過程。德國的藝術家博伊于斯曾經說過:“人人都是藝術家。”這句話在20世紀70年代之后成為視覺藝術世界中的一句經典之語,很多藝術家都曾經被這句話所鼓舞而投入到藝術創作中去。藝術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會獨立思考、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會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尋找文化源心的人才。在藝術實踐中,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感知美、感知藝術,特別需要通過藝術實踐從各方面用多樣化的形式創造和表現生活。 

         

        四、結束語 

         

        第7篇:藝術教育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藝術教育 意蘊 領悟

        藝術專業近些年來發展迅速,正逐步走向成熟完善的階段。在藝術專業教學過程中我們通常會把“技法”作為主要內容,而忽視“藝術思維”的訓練。藝術專業的最終培養目標是達到專業技能與審美能力的同步提高,那么“藝術思維的開發與訓練”就成為藝術專業教學研究的新方向。而“藝術思維的開發和訓練”就是“意蘊領悟”。

        “意蘊領悟”屬于藝術教育中的“信息領悟性原則”。格式塔學派的美學家阿恩海姆把藝術教育的信息領悟叫做“知覺促動”。我認為在藝術教育中利用“知覺促動”,既能培養學生觀察對象、認識自然的對象,又能培養其獨立的創作個性和欣賞、識別能力。那種只重“技法”的教學方式,已不適應當今形勢。

        早在1984年美國蓋蒂中心就創立了“DBAE”美術教學方法。即現在所稱的“全面綜合性的美術教育”,包括美術史、美術評論、美學、美術創作四個學習領域,“DBAE”主張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讓學生通過看、欣賞,然后進行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最后進行創作,它實質上就是靠知覺去促動學生創作。美國已故藝術教育的良師維克多,洛溫菲爾德就說過:“教師切切不可將自己的特殊表達形式強加于學生”,并且讓學生能夠“自由地以他自己的方式來表現他所處的世界中的事物”,可見,知覺促動對于學生的世界觀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

        在我的藝術教育教學中,一般讓學生們用眼睛去看,用心去創作;進行“個性教育”和“個性培養”;讓他們學會用自己的知覺感受世界、識別世界中的事物,并用自己所特有的形式表現世界。我不主張那種老師畫什么、學生畫什么、老師怎么畫、學生怎么畫的教學方法,也不贊成那種程式化的教學模式。但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仍然存在著以上問題,例如動畫教學,學生畫動物、人物等都是按照一種模式去畫,顯得呆板,像木偶一般毫無生氣。又如有些教師教學生畫寫意中國畫,始終是固定的題材、固定的筆法,使畫面格式化味道十足,學生畫得再好,也達不到真正的藝術教育目的,相反,卻抹殺了學生的個性,同時也阻礙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創造能力的發展,不能幫助他們認知世界,扭曲了他們的世界觀。隨著國際文化交流的不斷擴展,中、外各種藝術思想和流派和各種新的藝術信息的不斷涌現,使得學生的思維日趨活躍,他們都想擁有自己的表現個性,以至有的視教育為枷鎖,要拋棄一切來搞個性。使得規范的藝術教育與學生的藝術個性表現之間的矛盾在教學中日趨明顯。對學生積極追求藝術的個性表現的精神應給予肯定。但要糾正他們這些觀點中的片面性,并在教學中加以積極的引導和培養,提高他們的認識。使這種熱情朝著正確、有益的方向發展。

        信息領悟性原則的內容包括兩方面:一種是藝術技巧的掌握和手法的理解,另一種是意蘊的領悟。“藝術技法的掌握和手法的理解”可以看做是藝術“技法”的培養,如音樂教育對五線譜的掌握運用,演奏過程中對指法的訓練。舞蹈教育中對機體動作的訓練。意蘊的領悟是指藝術家要進入所從事的藝術門類意蘊的體驗及意象和意味的深層統一。

        “藝術意蘊”是指深藏在藝術作品中內在的含義或意味,常常具有多義性、模糊性和朦朧性,體現為一種哲理、詩情或神韻,經常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需要欣賞者反復領會、細心感悟,用全部心靈探究和領悟,這也是文藝作品具有不朽的藝術魅力的根本原因。

        “藝術意蘊”的理解,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以認識:

        第一,藝術意蘊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就是藝術作品蘊藏的文化涵義和人文精神。中外古今優秀的藝術作品,正是因為具有深刻的藝術意蘊和獨特的藝術創造,從而體現出較高的文化品格和藝術價值,具有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顯然,藝術意蘊作為民族文化審美心理的積淀,凝聚著具有民族特色與時代特色的文化內涵。

        第二。藝術意蘊就是指藝術作品應當在有限中體現出無限,在偶然中蘊藏著必然。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通過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傳達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思想內涵。

        第三。藝術作品中的這種深層意蘊,有時由于具有多義性和模糊性,不但欣賞者意見不一,有時甚至連藝術家自己也說不明白。

        第四,藝術作品中的這種意蘊,并不完全是由藝術形象體現出來的主題思想。比起藝術作品的主題思想,藝術意蘊是一種更加形而上的東西,是一種哲理或詩情,是這樣一種藝術境界。即“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只有通過整個作品的領悟和體味才能把握內在意蘊。許多情況下,對作品的藝術意蘊的闡釋,都只能接近它,而無法窮盡它。

        第五,并非所有的藝術作品都有藝術意蘊。在藝術作品的層次構成中,任何一個作品都必須具有前兩個層次,即藝術語言和藝術形象。作為第三個層次的藝術意蘊,并不是每一個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某些偏重于娛樂性、功利性或紀實性的作品,常常就不存在這一層次。但是,從總體上講,正是這三個層次的完美結合,形成了流傳后世的優秀藝術作品。藝術作品的這三個層次具有相對獨立的意義。其中每一個層次都有著自身的審美價值,人們在欣賞藝術作品時都會感受到。有的藝術作品或許只有其中某一個層次比較突出,或者有獨創的藝術語言,或者有感人的藝術形象,或者有發人深思的藝術意蘊。但是,真正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在這三個方面都卓有成就,并且將這三個層次有機地融合為一個整體。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樣的作品才是傳世不朽的藝術作品。

        在藝術教育中,學生對“藝術意蘊”的深切領悟,總是伴隨著頓悟與共鳴心理現象實現。藝術家灌注于作品深層的精神意蘊一旦觸動了學生的深層審美心理,學生就會最純真地將自我意識與藝術境界融為一體,使自己的人格獲得一次升華,精神境界得到一次超越。藝術欣賞是由表及里、由淺入深、互相依賴、層層推進的復雜的和動態的審美過程。由于頓悟。突如其來的具有爆發性的思維飛躍會將學生帶入超越現實的心境,使學生完全沉浸在藝術的境界里,而深切感受到作品所表現的思想情感與自己的心得相印。當感情共鳴達到強烈程度時,學生的心靈會掀起感情的波瀾,甚至陶醉于無限欣喜中。

        雨果曾說:“沒有藝術,人類生活便會黯然失色。”席勒也曾說:“人類啊!只有你才有藝術!”的確,藝術告訴我們所處的時代,體現著我們自身存在的維度,對藝術的思考與追問,也是對我們自身存在的思考與追問。如果對藝術作品進行分析,我們就會發現文字、聲音、線條、色彩、畫面等構成了藝術語言的層次:藝術形象的層次則可區分為視覺形象、聽覺形象、綜合形象與文學形象等:優秀的藝術作品還應當具有第三個層次,即藝術意蘊,它是作品具有不朽藝術魅力的根本原因。近讀陳旭光的《藝術的意蘊》,深感作者對“藝術意蘊”的沉潛與體悟、對藝術對人的存在價值的中肯分析、對藝術理論體系的建構。頗多新見。藝術是感性的,對藝術的思考、對藝術意蘊的追問則是理性的,對藝術與人生的究詰。是我們永不止息的沖動。對于藝術教育來說更是如此,讓學生體會到也許沒有一個時代的藝術家像二十世紀這樣騷動不寧的,而且對世界的突圍、對自身極限的挑戰,對藝術觀念、藝術理論的挑戰,都是前所未有的。對于從事藝術教育的老師來說,只有掌握了藝術意蘊領悟原則,才能讓學生撥云見日。

        參考文獻:

        [1]賀志樸,姜敏.藝術教育學.人民出版社,2001.

        [2][美]阿恩海姆著.滕守堯,朱疆源譯.視覺思維.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美]阿瑟.阿薩.伯杰著.張蕊等譯.眼見為實――視覺傳播導論.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

        [4]陳永國主編.視覺文化研究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5][美]查爾斯?莫里斯,阿爾伯特?梅斯托著.張繼明等譯.心理學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6][法]巴爾特著.李幼蒸譯.符號學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第8篇:藝術教育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藝術批評 理解藝術 視覺文化時代 融合

        藝術批評是對藝術作品及一切藝術活動、藝術現象予以理性分析。評價和判斷的文化活動。從藝術理論建設和藝術教育的需要來看,現在需要切實的課堂藝術批評教學研究――一種改善藝術教學實踐問題的學問。“課程是教育的現實形態”,釋解藝術作品的知識技能要求賦予藝術教育和藝術批評重要的使命。

        一、確認藝術批評與藝術教育問的關系

        在以往較長的歷史中,藝術批評與藝術教育各自沿襲自己的軌道發展而不交融。但在藝術批評領域,并未有人認同藝術批評是獨立的學科。相反,藝術教育因其與它的相互聯系而變得至關重要。

        藝術往往被界定為一種意在創造出具有愉悅性形式的東西。“這些形式可以滿足我們的美感。而美感是否能夠得到滿足,則要求我們具有相應的鑒賞力,即一種對存在于諸形式關系中的整一性或和諧的感知能力”。藝術批評“是對藝術作品的一種和諧的、令人愉悅的、思想上無拘無束、無偏見的探索,其目的在于加深對藝術作品中美的理解和自我實現”。

        藝術教育的內涵是指,建立在以多學科為基礎的教學框架內進行的活動。其目標包括五個方面:美感知能與表現教育:創造力教育:審美文化教育:社會與生活教育:人格成長教育。這五個方面的教育功能體現了藝術學科的知識技能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綜合教育的結合,其核心內容是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由此,藝術批評應為實現以多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的長遠目標發揮作用。藝術批評有助于實現重要的藝術教育目標。學會對藝術作品進行鑒賞,“努力使學生在審美經驗中感到更自如,對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此外,通過廣泛接觸藝術批評,學生可以形成自己的評價標準,這不僅在評估他人藝術作品時特別有幫助,同時也可以衡量自己在藝術方面的進步標準”。

        在我們生活的文化里,對視覺藝術的欣賞并非社會化的一個有機部分,教育教學環境的力量可能甚至對它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英國美學家哈洛德奧斯本(Harold Osborne)曾說過,雖然藝術欣賞并不要求特殊的天賦,但與欣賞相關的態度和技巧卻有悖于有組織的社會中實際生活的主流。它們(指藝術欣賞的態度和技能)的發展可能由于早年的教育影響、家庭狀況或某種高度重視功利的生活方式而受阻減緩。奧斯本認為,如果這些態度和技巧沒有在年輕時學到,那么要在成年之后獲得的可能就困難了。學生處在培養理解力和鑒賞力的最佳年齡。如果教育者放棄這種教育責任,那么視覺藝術要在學生們以后的成年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就不大可能。因此,藝術批評融于藝術教學的實踐,應是一個充滿活力、持續不斷的過程。

        二、明晰藝術教育中藝術批評所起的作用

        以多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的核心理解應該是,藝術批評、藝術史、美學和藝術創作實踐等學科在教學中的融合。那么,從藝術批評這一學科獲得的研究方法和內容將會在課堂得到應用,以求增加學生對藝術作品的理解和鑒賞。

        藝術教育需要結合理解、鑒賞等藝術批評的目的去考慮教學方式方法。同時,要教給學生理解和欣賞多種藝術形式(繪畫、設計等)而并不是局限于某些單個藝術。要實現這些目標,不僅要學習傳統藝術,而且應學習當代藝術,還要學習審美和實用美術、民間美術等。教育者須把藝術批評的方法轉變為教學實踐,才能歸納總結,理順出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和鑒賞藝術的教學活動。

        藝術批評作為一種學科也給教育者提供了可用于幫助學生更好理解和欣賞藝術的一套內容。學科“內容”一般被確認為知識種類,例如概念知識和基本原理。藝術教育中所包含的理論探討也會用來對不同批評形式作出描述、闡釋、評價等等。批評不單單是作為一種評論形式,而是一種探索方式。探索意味著藝術作品給觀眾提出了有意義和有價值的思考。因此,設計“批評教學”就成為了教師的一項任務。也只有規劃設計好這種教學,才有可能使學生更具理解和欣賞這些作品的能力。這種設計必須包含教會學生一些基本概念、技巧、態度和習慣,必須給予他們獲得知識背景知識的機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學研究室主任藤守堯先生認為,一切“理論必須解答實踐中的問題,脫離考察藝術本體和直面問題的態度,就會成為邏輯推理中的文字游戲,視覺藝術必須訴諸視覺效應,不能把握整體構成和視覺心理反應的關系,所謂設計、審美、評價、鑒賞就沒有起碼的依據”。由此,藝術批評的終極目標顯而易見。法國畫家馬塞爾杜尚說:“藝術是連續的。視覺是間歇的”。意思是說,藝術想象的機會隨時都有,不過我們很少利用這種機會而已。在藝術教學中,每件藝術品都是一種潛在的刺激物。藝術是一種想象,與生俱來,還可培養成為生命中的一部分,終生受益。就創造和欣賞而言,藝術教育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培養這種意識,使我們能更充分地體驗周圍多種文化的世界,從而更好地了解我們自己。

        藝術批評也是對藝術作品質量和意義的評價,單憑學生的社會化難以充分有效的使其獲得明確的認知。所以,只有通過藝術教育,通過對個人審美意識的培養和提高,才能使年輕一代學會欣賞那些創造藝術,感受并認識藝術的特殊方法,從而豐富生活,在生活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三、立足于把藝術批評融于教學實踐

        現行藝術教育中,立足于現實生活和藝術實踐,立足于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時代背景,從藝術批評與藝術教育融合的角度出發,重點放在藝術課堂中的藝術批評教學研究上。從理論到實踐,探求內在含義,伸延教學效應,將十分有益。

        吉伊根(美George Geahlgan)認為。“批評探索可以被認為是判定藝術作品含義和價值的嘗試或努力,這也是藝術批評的一個主要目的。因此,批評探索可以界定為對藝術作品含義和價值的探索”。在教育課堂中,教師應該設計采取多種探索方式,如學生對藝術作品的不同反響活動、概念和技巧教學以及學生進行研究的活動。探索不可避免會對藝術作品的美學和道德價值、對藝術家的觀念、對作品創作和欣賞的背景等提出問題,這符合教育的特性。

        (一)學生對作品的反應活動

        藝術作品具有潛在的疑問,因為對藝術作品的理解和評價是立體的、多方面的。在課堂上有三種方法能夠促進批評探索:第一,可以讓學生交換對某件藝術作品不同的觀察和意見。這樣,教師才有可能為學生提供檢查他們對作品反應正確性的機會,并從他 人的經驗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第二,可以讓學生比較、對比相關的藝術作品,避免對藝術作品看法的局限。第三,可以給學生提供機會去體驗那些挑戰他們自己觀點和價值觀念的作品。以上三種方法都能幫助促進批評思考,在教學中,教師作為引領者又是學生的合作者,幫助并與學生一起確認藝術作品的含義和價值。

        (二)教學概念和技能教學

        藝術欣賞與評價在藝術教育中還需要其他的活動。首先教師需要有計劃地獲得相關的美學概念和必要的藝術技能。美學概念的知識擴大可以改善人們的反應。提供觀賞藝術作品的方法,增加感受。概念和技能的教學活動要求老師扮演一位權威的角色,這是一種要求。

        (三)學生的研究活動

        了解藝術作品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生平等,以提高探索藝術作品含義的能力。教師除了通過講授或布置課后讀物提供這類知識以外,還要讓學生通過獨立研究去獲得這種知識。在學生的研究活動中,教師的作用是充當導師和指導,幫助學生計劃研究課題,幫助他們進行圖書資料查詢。

        四、設計藝術批評課程

        設計,是指一種計劃、規劃、設想、問題解決的方法。批評探索,了解和掌握全部相關的教學活動,并協調地組織好這些活動,對藝術教育工作者至關重要。藝術批評教學也是為了產生學習結果。這牽涉到課程設計的以下幾個方面。

        (一)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并得到持續發展的能力。欣賞能力的獲得不能停留在告訴學生作品的好壞,還需要學生去直接體驗這種作品價值。這就要求在設計藝術批評課程中,考慮到學生應該有機會表達、共享、思考他們對藝術作品的個體反應,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二)理解藝術是一種發展現象,對藝術作品的理解為個人的觀點創造了可能性。規劃教學需要容納學生的差異性,能夠容納學生的不同觀點。教師應鼓勵學生養成批評思維的習慣,鼓勵學生思考其他評價,并引導其在事實證據和邏輯一致性的基礎上的評判。

        (三)成功的探索還應具備其他的綜合能力,如批評思維技能、人際之間交往的技能、研究技能。同時。對藝術作品的觀察和理解一般來講是觀賞者全部認知能力的作用。我們在課程中需要設計教給學生美學概念和分類知識,沒有這些知識,藝術作品特征的差異就會被忽略,無法推斷作品意圖。其次,提供相關藝術家的資料和藝術創作的背景資料,使學生推斷出作品的意圖,發揮更好的想象。最后,應教給學生相關的步驟,課堂活動的規則或原則。包括設計課堂常規教學活動,教室環境里與其他學生交往的不同方式,獲取資料的過程以及陳述調研結果。

        第9篇:藝術教育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美術教育;素質教育;意義

        1.美術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關系

        素質教育所追求的目標是人的自由、和諧、全面的發展,而美術教育則在達成這一目標的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德、智、體、美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他們是一個有機的系統,只有促進這幾個方面協調一致地共同發展,才是真正實現素質教育。但是美育有氣自身的獨特性,可以說它更具有一種綜合性和超越性。因此,對于素質教育而言,美育是其中的靈魂和核心。缺少了美術教育,素質教育就難以實現其目標。

        2.美術教育對素質教育的意義

        2.1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美術教育最基礎的任務就是通過美感教育和審美形態教育來培養和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鑒別、欣賞和創造能力,促進學生審美心理結構的健全,幫助其開發智力,并形成完善的道德和健康的心理,這對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也具有推動作用。審美任務就就是要將歷史發展過程中人們所積累的審美經驗變成當代人心靈的財富,并培養他們善于創造美、珍惜美、理解美、感受美和發現美的能力,并在內心深處形成情感動力來激發他們建設美好世界的欲望。21世紀充滿了競爭、希望、挑戰和發展,學生不僅要掌握豐富的文化知識和熟練的科學技能,而且還必須要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師在進行美術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教授學生基本的美術理論知識以及相關的美術應用能力,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也是十分重要的內容。在進行美術教育時,必須要利用高度的藝術感染力才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美感的養成。因此,授課過程中應以評價能力的提高、美術觀念的形成、欣賞方法的學習和美術知識的傳授為側重點。通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可以幫助其更好地表現和傳達審美觀念和審美感受,從而促進其他各面能力的提高。比如,教師向學生展示一些基本圖形,學生則可由此產生聯想,學生的發散思維也能得到提高;還可播放音樂,學生依據音樂旋律來進行創作聯想,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以提高。所以,通過美術教育,可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而其審美能力的提高又可以促進創新能力等其他各項能力的提高,進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2.2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美術教育這門學科主要依靠形象思維,其信息傳遞的形式是圖象和形象,通過形象來進行信息傳遞具有生動豐富、容量大的優點,另外,當代社會又有多感觸的、多形態的、聲光結合的、立體的、平面的等多種新的形象思維語言產生,這就使得頭腦的形象儲存更為豐富。有機結合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往往能夠激發靈感,活躍思維,從而促進新思想的產生。

        學生在美術活動過程中能夠體現其自我實現創造力和特殊才能創造力。其中,前者對學生創新思維的養成具有重要意義,而后者往往在接受過良好美術教育的學生身上具有明顯體現,這些學生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而且形象描摹能力也很強,對形式美的感受力也較強,其創作出的美術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審美價值。通過美術教育對學生自我實現創造力的培養,能使美術形象語言更加多樣和豐富,使學生思維更具廣度和深度,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一種形象思維文化教育,這對于學生良好思維習慣和思維方式養成以及其創新思維的培養都是極為有利的。

        在進行美術教育時,相關的教學方法對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也有一定幫助,比如鼓勵學生綜合運用多種傳統繪畫技法,結合指畫和水墨,結合水彩和臘筆畫,拼貼剪紙和撕紙等等,除此之外,還可以將廢物材料的型、色、質利用起來進行色彩剪接、立體組合或者是平面拼貼,從而創作出具有現代造型的新作品。這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還能讓學生從中獲得靈感,促進其創新思維的形成。

        2.3促進學生品格的完善

        美術教育雖然要注重美術知識的傳授,但這并不是美術教育的終極目標。魯迅先生就曾經說過,美育可對德育起到輔助作用,盡管兩者的目的具有差異,但美育的力量卻能夠促進人們崇高品德的養成。所以,美育對學生良好品德得養成和發展意義重大。現代美育的意義基礎是哲學思想,美育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勇氣、毅力、自制力等和美術學習活動相關的品格,而且還以學生對生命和自然的熱愛為依據,來引導學生認同祖國文化,從而形成愛國情懷,并讓他們充滿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而在當代社會,培養學生的這種品質尤其重要。

        一部優秀的美術作品必然散發著理想的光輝,人們在欣賞時能夠產生對生活、對社會或對人生的思考。教師在進行美術教育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對優秀的美術作品進行欣賞,品味其中的理想光輝、人格品質、思想情感以及所蘊涵的哲理等相關美的特質,通過美育來凈化學生的心靈,升華學生的靈魂,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促進其品格的完善和健全。

        結束語:

        綜上所述,美術教育是素質教育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對于倡導、構建和普及人們的人文價值、人文關懷及人文精神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如今的二十一世紀,充滿了競爭和挑戰,特別是在人才的競爭方面,表現得尤為激烈,但是在人才的競爭過程中,其所具有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將是取勝的關鍵因素,而美育則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高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當今的各個中小學校以及職業中學應加強學生的美術教育,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相關部門和教師也應在這方面進行更多的研究和探索,以使美術教育在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中能夠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世霞. 新課標下高中美術教育現狀及其在素質教育中的價值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 | 婷婷精品大全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黄aⅴ免费观看 | 亚洲色成久久一本网 | 在线白嫩萝福利莉视频动漫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