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低碳經濟基本特征范文

        低碳經濟基本特征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低碳經濟基本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低碳經濟基本特征

        第1篇:低碳經濟基本特征范文

        關鍵詞:低碳經濟,CO2,排放,物流,對策

         

        近年來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保障能源安全是世界各國共同面對的挑戰。中國要從根本上降低C02排放,實現節能減排,必須實現節能減排,其途徑在于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發展包括低碳經濟在內的循環經濟和節能經濟。本文從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優勢、機遇和挑戰等方面進行分析并從物流角度提出了發展低碳經濟的應對策略,是十分必要的和有重要現實意義的。

        1 低碳經濟概念

        1.1 低碳經濟的由來

        “低碳經濟”的概念最早出現,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低碳經濟是在人類溫室效應及由此產生的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趨嚴重的背景下提出的。低碳經濟是低碳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等一類經濟形態的總稱。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本特征,以應對碳基能源對于氣候變化影響為基本要求,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目的。其實質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區域的清潔發展、促進產品的低碳開發和維持全球的生態平衡。這是從高碳能源時代向低碳能源時代演化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人們日益認識到,要解決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必須全人類共同攜手,改變高碳經濟模式。。。由此,低碳經濟模式被提上日程,并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1.2 低碳經濟的發展展望

        低碳經濟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是21世紀人類最大規模的經濟、社會和環境革命,將比以往的工業革命意義更為重大,影響更為深遠。低碳經濟將創造一個新的游戲規則,碳排放是其新的價值衡量標準,從企業到國家將在新的標準下重新洗牌;低碳經濟將催生新一輪的科技革命,以低碳經濟、生物經濟等為主導的新能源、新技術將改變未來的世界經濟版圖;低碳經濟將創造一個新的金融市場,蘊藏著巨大的商業機遇,這是一個轉型的契機,可以幫助企業實現向低碳高增長模式的轉變;低碳經濟將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國際金融危機后新一輪增長的主要帶動力量,首先突破的國家可能成為新一輪增長的領跑者。

        2 物流與低碳經濟的關系

        2.1 物流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方面

        在高油價背景下,物流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方面。因而鐵路這種低能耗、低排放的運輸方式無疑將大比例的替代航空和公路客貨運。建國以來我國鐵路里程數發生了巨大進步,從建國初的2.2萬公里到2009年的8萬公里,鐵路里程世界第二。到202O年鐵路營業里程將增加到12萬公里以上,成為世界上一鐵路運輸是最低碳環保的運輸方式,最符合當下節能減排的全球趨勢。據統計交通運輸部門排放的C02約占全球人為排放總量的21.8%。在歐盟27國,公路運輸排放的溫室氣體約占全部交通方式的72%; 而鐵路以1.7%的排放量,完成了10%的運輸量。同時,航運也被認為是最具碳效率的一種運輸方式。據了解,國際海運業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2.7%,集裝箱船排放的二氧化碳僅占海運業排放量的25%,但卻承擔了全球52%貨值的貨物運輸。

        2.2 通過優化運輸體系來促進低碳經濟發展

        據預測,在全球越來越強調低碳環保的形勢下,鐵路以及航運的低碳優勢將得到凸顯,各國將不斷加大鐵路建設,以及推行加船減速政策,以替代公路、航空運輸。甚至,現有交通運輸體系也有望在低碳經濟的刺激下得到改善。。我國將充分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準確把握我國交通運輸行業碳排放現狀,研究提出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總體框架。我國物流目前在運輸、管理、配送等方面的成本約占15%一20%, 遠遠高于國外的7%一8%, 發展現代交通運輸物流迫在眉睫,鐵路在運輸行業碳減排潛力巨大。

        3 以物流設備鏈的調整和運輸方式的變革為契機發展低碳經濟

        物流運輸工具都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資源為燃料,污染也相當高。因此要實現低碳經濟,首先就要以改善運輸設備作為突破口。據了解,實現我國汽車減排目標的可行途徑就有這樣5條:利用傳統汽車和內燃機減排技術;推廣柴油轎車、柴電混合動力;替代能源的使用;汽車的小型化、輕量化、電子化;電動汽車技術。目前,以發展柴油機等為代表的傳統汽車動力系統(包括柴電混合動力系統)正在大力試行。同時,電動汽車產業鏈也正在悄然興起,諸多舉措無不在顯示著運輸工具將有重大改革的信號。這樣可以減少排放,提高設備運行穩定性,并提高作業效率。低碳經濟下物流托盤原材料也在得到進一步更新,鐵路專用托盤制品已成為鐵路裝卸運送和存儲物資的周轉設備。

        4 結語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目標是以相對較低的碳排放,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主要著力點在于大幅度降低單位GDP的CO2排放量。從長期看,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到2050年基本實現社會經濟發展與CO2排放的完全脫鉤。從中期看,通過采取強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到2020年努力實現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 ~45%的目標。從短期看,應該在“十二五”規劃中采取切實有力的措施實現既定目標。

        參考文獻:[1] 《供應鏈設計與管理》第二章 物流網絡配置 大衛·辛奇—利維著,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 馮之浚.、周榮 低碳經濟:中國實現綠色發展的根本途徑[J]中國人口·環境與資源,2010年第20卷第4期

        第2篇:低碳經濟基本特征范文

        關鍵詞:清潔生產;概念沿革;評價指標

        中圖分類號:TB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4)15-0188-02

        1 前言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全球環境嚴重惡化、環境問題日趨國際化和復雜化的大背景下,人們逐漸關心產品和生產過程對環境的影響,并逐步認識到依靠改進生產工藝和加強管理等措施來消除污染更為有效,于是清潔生產應運而生,并在國內外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實施。目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階段,運用清潔生產理念降低基礎設施建設需要的鋼材、水泥、電力等高碳行業的碳強度,有助于提高我國產業競爭力和綜合國力。因此,清潔生產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必然選擇,也是我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應有之義。

        2 清潔生產的概念沿革

        1989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正式提出“清潔生產”這一術語,認為“清潔生產是指將整體預防的環境戰略持續應用于生產過程和產品中,以期減少對人類和環境的風險”。最初的清潔生產概念包括兩個層次―生產過程層次以及產品層次。對于生產過程層次,清潔生產側重節約原材料,淘汰有毒原材料以及減降廢物的數量和毒性。對于產品層次,清潔生產概念從產品生命周期角度出發,旨在減少從原材料的提煉到產品的最終處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響。1996年,UNEP進一步修訂“清潔生產”定義,認為清潔生產指將整體預防的環境戰略持續應用于生產過程、產品和服務中,以期增加生態效率并減少對人類和環境的風險。UNEP于1996年的清潔生產定義拓展了清潔生產的范疇,增加了“服務”這一層次,并將環境因素納入設計和所提供的服務中。修訂后的清潔生產內涵更加豐富,涉及的范圍也更加廣泛,并獲得了國際上的廣泛認可。西方的清潔生產概念產生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清潔生產的產生過程我國清潔生產概念最早于1993年第二次全國工業污染防治工作會議中提出,認為工業污染防治必須從單純的末端治理向生產全過程控制轉變,實行清潔生產。1994年在《中國21世紀議程》白皮書中又一次提出“為了發展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要采用清潔技術,實施清潔生產,減少廢棄物的產生量”。歷經近十年的探索與總結,2003年我國開始實施專門性的清潔生產法律制度――《清潔生產促進法》,將清潔生產推向了法制化和規范化的管理軌道,并對清潔生產的概念進行了更加科學的界定。

        “清潔生產”的概念一經提出,在世界范圍內得到許多國家和組織的積極推進和實踐,雖然國內外推行清潔生產的起步時間不同,但可以認定的是,其基本特征和原則是一致的、相似的。綜合以上對清潔生產這一概念的界定,筆者認為,清潔生產是由一系列清潔生產方案組成的生產、管理、規劃系統,其目標是將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同時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能耗,從源頭減少污染,實現生產全過程綜合預防為主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清潔生產最大的生命力在于可取得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它是實現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根本途徑。

        3 清潔生產的特征

        清潔生產的實質是一種消耗能源最少的人類生產活動的規劃和管理系統,強調通過生產過程的清潔減輕或消除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危害,是低碳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清潔生產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為以下五個方面。

        圖2 清潔生產的基本特征(1)生產源頭和生產過程低碳化:目前,在我國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電力、水泥、鋼材等高碳行業的支撐。如果從這些高碳行業的生產源頭降低碳排放量,調整或改進行業中的高能耗設備,使來源于生產過程中的二氧化碳強度降低,就實現了生產源頭和生產過程低碳化。

        (2)能源使用效率高:能源效率是指能源開發、加工、轉換、利用等過程的效率,是一個絕對概念,強調通過技術進步實現節能,它可以通過具體的數字指標量化反映出來。在經濟意義下,能源效率的提高意味著用較少的能源產生等量的有用產出。

        (3)廢物排放量最小化:清潔生產中的“廢物排放量最小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產品設計中建立物質閉路循環體系,努力實現污染“零排放”。其次,積極采用資源重組技術,將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物”作為“放錯了的資源”進行資源重組,作為生產原料重新加以利用。最后,當產成品完成使用功能時,仍可以再循環利用重新變成可以利用的資源,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垃圾”。

        (4)資源利用效率高:資源利用效率貫穿于以上三個基本特征,一方面實現資源綜合、高效、合理利用既是清潔生產的目標之一,另一方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也是清潔生產的最本質要求,資源利用效率高是區別清潔生產工藝與傳統工藝的主要特征。

        4 清潔生產的評價指標體系

        清潔生產評價指標具有標桿功能,這些指標為評價清潔生產績效提供了比較標準,其主要用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可以用于尋找減廢空間;作為產品設計和工藝開發的基準;展現環境績效;作為同一工藝前后期清潔程度對比的基準,也可以用于企業間清潔程度的評比。

        4.1 國外常用的清潔生產指標

        關于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世界各國沒有統一定論。國外常用的清潔生產指標主要包括六種,分別是生態指標(Eco-indicator)、氣候變化指標(Climate Change Indicator)、環境績效指標(EPI)、環境負荷因子(ELF)、廢棄物產生率(WR)以及減廢情況交換所(PPIC)等。

        生態指標是由荷蘭National Reuse of Waste Research Program完成的,該指標從生態周期評估的角度出發,將所排放的污染物質對環境的影響進行量化評估,并建立量化的Eco-indicator。但生態指標的區域性限定性很強,對其他區域未必適用。

        氣候變化指標也是由荷蘭開發應用,在測算污染物排放量時擴大了選擇的標準物質的范圍,包括將CO2,CH4,N2O的排放量以及氟氯烴(CFCS)、哈龍(Halon)的使用量轉換為CO2當量,逐年記錄廢氣排放量以評估對氣候變化的影響。這一指標適用于政府對全國碳排放量的宏觀控制,但是無法指導個別企業進行清潔生產。

        環境績效指標由非營利機構――歐盟綠色圓桌組織(European Green Table)設計開發,該指標涉及行業包括油與氣勘探與制造業、石油精煉、石化、鋁冶煉業、造紙等,其中具體開發出能源指標、空氣排放指標、廢水排放指標、廢棄物指標以及意外事故指標。雖然歐盟所提出的環境績效指標并不完全適用于我國國情,但是對于我國建立各行業的指標體系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環境負荷因子由英國ICI公司開發,這一指標的初衷是為化工工藝開發人員評估新工藝提供參考值,其定義為ELF=廢棄物重量/產品重量。公式分子中的廢棄物重量不考慮工序用水和空氣的重量,不參與反應的氮氣(N2)也不算在內,該公式適合于有化學反應的工序。

        廢棄物產生率由美國3M公司開發,它的定義為WR=廢棄物重量/產出量,廢棄物產生率與環境負荷因子相似,公式分子中廢棄物的定義相同,分母中的產品重量也就是產品銷售量。廢棄物產率指標以總產出(包括廢棄物、副產品和產品)為基準,其值永遠小于1。

        減廢情況交換所由美國環保署開發,這一指標需要經常調查或評估廢棄物產生量以及原料、水和能源的耗用量,從而對企業生產進行改善,同時評估改善程度。這類指標適用于評價比較同一工廠工藝改進前后的清潔生產狀況。

        4.2 國內常用的清潔生產指標

        依據生命周期分析的原則,目前我國較常用的清潔生產評價指標是主要有四類:原材料指標、產品指標、資源指標和污染物產生指標。其中,前兩者是定性指標,后兩者主要是定量指標。

        原材料指標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材料毒性、生態影響、可再生性、能源強度以及可回收利用性這五個方面。而產品指標需考慮產品銷售、使用過程、報廢后的處置以及壽命優化問題四個方面。這兩類定性指標比較宏觀,評價指標主要是靠專家打分,主觀估計得到各項指標的權重值,以確定相應的等級。

        資源指標可以由單位產品的耗水量、能耗和物耗來表示,適用于比較同一工廠工藝改進前后的清潔生產狀況。污染物產生指標分為三類,即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這類指標同樣無法表明真正的環境影響程度。

        清潔生產是一個相對概念,它將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更新而不斷完善,達到新的更高、更先進水平,因此清潔生產評價指標及指標的基準值,也應視行業技術進步趨勢進行不定期調整,其調整周期一般為3年,最長不應超過5年。

        5 我國關于清潔生產研究方面存在的缺陷與展望

        自1993年我國開始實施清潔生產以來,國家相繼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推動清潔生產的法律法規,學術界也在清潔生產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很多成果,使我國清潔生產初具規模。但由于我國清潔生產起步較晚,很多方面仍不成熟,關于清潔生產方面的研究仍存在不少缺陷。

        從總體上看,清潔生產研究側重于技術和政策方面,有關法律法規的研究非常薄弱,因此完善清潔生產相關法律的研究,有利于促進我國的清潔生產和可持續發展事業。另外,清潔生產的研究層次著重于“點上的多、面上的少”,尚未形成我國大多數企業通用的生產模式,實踐中一些具體的清潔生產實施僅局限于經濟效益較好的大中型企業,導致清潔生產尚未在我國形成規?;l展。

        針對以上問題,在清潔生產研究方面,我國應對清潔生產法律問題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進一步完善清潔生產法律理論和制度,促進和保障我國的工業污染防治戰略由污染物末端處理向污染預防、清潔生產轉變;在清潔生產實踐方面,我國應該進一步擴大清潔生產規模,例如將清潔生產運用到建設生態工業園中,使清潔生產工作上升到工業園乃至城市或區域范圍,構建清潔生產企業群落,建設清潔低碳城市,以實現企業間群落互利共生、信息共享、技術資源集成的循環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凱,崔兆杰.清潔生產理論與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14-109.

        [2]廖健等.我國對清潔生產的鼓勵政策[J].當代石油石化,2005,(2):28-30.

        [3]周鵬,B.W.Ang.基于指數分解分析的宏觀能源效率評價[J].能源技術與管理,2007,(5):5-8.

        [4]中國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課題組.2050中國能源和碳排放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33-816.

        [5]賈愛娟,靳敏,張新龍.國內外清潔生產評價指標綜述[J].陜西環境,2003,(10):31-35.

        [6]張學毅,王建敏.基于物質流分析方法的低碳經濟指標體系研究[J].學習月刊,2010,(12):109-110.

        第3篇:低碳經濟基本特征范文

        關鍵詞:低碳經濟; 發展; 啟示

        一、低碳經濟的概念及產生的時代背景

        (一)低碳經濟的概念

        低碳經濟是低碳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等一類經濟形態的總稱。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本特征,以應對化石能源對于氣候變化影響為基本要求,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目的。

        (二)低碳經濟產生的時代背景

        低碳經濟出現的大背景是全球氣候變暖。氣候變化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外,與人類的活動密切相關,既包括生產活動,又包括日常生活活動,主要是生產、生活時,使用化石燃料過程中排放過多的二氧化碳等主要溫室氣體,造成大氣組成改變,引起全球氣候變化。為應對氣候變化危機,英國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書中提出了以“低碳經濟”為核心的新經濟發展戰略。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日本、美國等國家紛紛結合本國國情,制定了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差異的低碳發展戰略。

        二、國外低碳經濟發展策略

        (一)英國—制定激勵措施,促進低碳經濟發展

        ①立法應對氣候變化。2007年6月英國出臺的《氣候變化法案》使其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對碳排放立法的國家。法案為英國政府推動低碳經濟發展,評估政府減排政策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據。②推出“氣候變化稅”。英國于2001年4月1日開始針對不同的能源品種進行征稅。如果重工業能源企業能夠通過新的投資實現較低的排放,則不需要支付全稅,最高可免稅80%。政府再將所得氣候稅收入通過“強化節能環保投資補貼”等辦法再返還給企業。③鼓勵發展可再生能源技術。英國降碳的重心從發展核能擴大到發展風能、生物質能、太陽能、潮汐能等多個領域,并為一些有競爭力、能盡快實現出口的技術領域提供資金、政策、財稅的支持。④設立碳信托基金。碳基金負責提供碳管理、能源審計、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等,安裝智能計量表,建立建筑證書制度。

        (二)德國—倡導低碳技術,助推低碳經濟繁榮

        ①制定氣候保護技術戰略。2006年8月,德國在世界上首個推出政策全覆蓋的《德國高技術戰略》。2007年,在“高技術戰略”框架下制定了氣候保護技術戰略,成為國家技術創新領域綱領性文件。②投入大額資金發展低碳技術。德國教研部將在未來10年內投入10億歐元用于氣候保護技術的研發。德國科學界、經濟界將籌集到的30多億歐元私人資本全部用于企業低碳環保技術攻關。政府計劃每年撥款7億歐元對現有民用建筑的節能技術進行創新與改造。③建立低碳財政稅收政策。德國從1999年起對國內油、氣、電的使用征收生態稅,并與工業界簽訂協議,規定企業享受的稅收優惠與節能掛鉤,德國聯邦經濟部與復興信貸銀行建立起節能專項基金,促進國內中小企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三)日本—樹立低碳理念,全面構建低碳型社會

        ①確立“低碳社會行動計劃”。2004年日本環境省推出“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會情景”研究計劃, 2008年7月,日本政府通過了“低碳社會行動計劃”,提出了建設低碳社會的中長期目標和措施,重點發展太陽能和核能等低碳能源,對住宅、工業、交通等部門提出了預期減排目標,建立相應的制度保障與技術支撐。②實施“六大低碳政策”。日本政府詳細制定了六大推動政策,即:低碳能源、環境稅收、低碳技術、綠色投融資、低碳產業及綠色消費政策。③創建低碳示范城市。2008年7月,日本政府選定了橫濱、九州、帶廣、富山、水俁、下川町六座城市作為“環境模范城市”。這六市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推廣環保的交通體系,實施更嚴格的二氧化碳減排措施,努力建設低碳型城市,促進日本社會低碳化發展。

        三、國外低碳經濟發展的啟示

        (一)提供法律保障與政策支持

        英國、美國、日本、德國、丹麥、芬蘭、荷蘭、意大利等國家采取了法律先行的手段,分別推出了各類低碳經濟法案,奠定了低碳經濟發展的法理依據,保證了低碳經濟發展有章可循。我國政府要繼續加大從國家宏觀角度給予低碳經濟發展的法律與政策支持,鼓勵相關地方法規的制定和實施。政府要盡快在征收碳稅和推行碳排放交易方面形成共識,調整稅收政策,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支持低碳經濟的稅收體系。

        (二)增強科研力度與技術創新

        低碳經濟發展的關鍵環節在于低碳技術。《京都議定書》規定了清潔發展機制,這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有利條件,但實踐中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所進行技術轉讓都有所保留。在自主創新方面,我國政府要采取有效手段,支持技術創新,給各種低碳技術的研究、開發及項目展示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撐和資金支持,促進低碳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通過技術交易等方式迅速推廣和應用先進低碳技術。

        (三)加快產業升級與結構調整

        英國《斯特恩報告》指出,及早開展相關行動在經濟上是占優勢的,行動越及時,經濟損失越少。面對日益嚴重的能源及環境約束,要摒棄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加快產業升級,調整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限制高耗能產業發展,淘汰落后產能,加快技術含量高,環境危害小、利潤回報高的低碳產業發展,促進生產的低碳化,帶動低碳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從長遠和全局的角度來看,我國要努力把低碳產業打造成經濟領域新的增長點。

        (四)創建低碳試點與實踐區域

        日本以低碳示范城市作為切入點,希望以點帶面最終實現低碳型社會。我國可以綜合考慮不同地區和行業的特點選擇幾個試點。可以在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的行業率先試點,通過低碳技術的引入和改造,成為探索低碳經濟發展的重點區域。世界自然基金會確定的首批“低碳城市”發展示范項目—中國上海和保定,在這兩個城市實踐區內,可以建立實現低碳發展的政策框架,大力建設低碳社區、低碳商業區及低碳產業園區等低碳發展綜合實踐區域,促進低碳技術的集成應用,帶動低碳經濟發展,探索低碳經濟發展規律,形成低碳經濟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任力.國外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及對啟示[J].發展研究.2009,(2)

        第4篇:低碳經濟基本特征范文

        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已是陶瓷業發展低碳經濟共同的祈求。但目前陶瓷市場還缺乏一個具有說服力陶瓷低碳經濟的鑒定標準,如何構建陶瓷低碳經濟評價體系有效開展陶瓷低碳認證和評估,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低碳經濟是人類應對當前世界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氣候災害性變化而提出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表現為通過低碳技術和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優化能源結構,節約能源,提高能效,開發低碳產品,從根本上轉變生產、消費和生存觀念,其實質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低碳含量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優環境為基本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本身是一種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和諧構建的發展方式。

        陶瓷業可以說一直被認為是高能耗、高污染的雙高產業,在生產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礦石土地等相關資源,而污染問題又一直無法得到有效解決。在低碳減排的大軍里,陶瓷行業的減排任務可謂任重道遠,在全球生態環境保護行動中承擔著艱難的任務與使命。陶瓷行業如何發展低碳經濟?如何構建陶瓷產業低碳經濟評價體系?

        陶瓷產業低碳經濟評價體系的主要目標:(1)以生態環境保護、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通過減少碳排放,保證全球氣溫上升不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陶瓷產業可持續發展,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2)以技術開發和制度創新為動力:通過低碳技術促進陶瓷企業和相關部門低排放和能源技術、CO2捕集與埋存技術等開發和推廣,加強國際技術合作,科學實行監督、管理,促進制度創新,提高能源效率,降低CO2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強度。(3)以經濟效益和社會利益雙贏為原則:有效降低成本,增加產出,提高經濟效益,在發展低碳經濟過程中排放最少的溫室氣體,獲得整個社會最大的產出。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和機制發展的同時,也促使人們的生活條件和福利水平同步提高。

        陶瓷低碳經濟的評價指標體系是對陶瓷低碳經濟發展程度的客觀評價與反映,因此構建評價指標體系一方面要遵循構建指標體系的一般原則,另一方面,還要根據影響陶瓷低碳經濟的特殊影響來確定。具體來說,陶瓷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應遵循以下原則:

        (1)定性分析與定量核算相結合原則:指標體系和評價體系應具有可測性和可比性,定性指標應有一定的量化手段,評價指標應盡可能采用量化的指標,但有些指標很難量化,可將它分成若干個等級,將定性指標定量化。

        第5篇:低碳經濟基本特征范文

        關鍵詞:低碳經濟 產業結構 戰略研究

        低碳經濟是指以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潔開發為基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本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值得關注的是,發達國家的碳排放主要存在于消費領域,而在發展中國家則主要存在于生產環節。

        在許多發達國家,企業與居民的碳排放量之比是3∶7,即30%的碳是企業排放的,而70%的碳是居民排放的;對于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情況恰好相反,即70%的碳是企業排放的,30%的碳是居民排放的。這也說明,我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減少碳排放的主要壓力在生產領域;大幅度降低省內生產總值的二氧化碳強度是我省中近期內發展低碳經濟、減緩碳排放的核心任務。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思路

        主要遵循低碳經濟的基本理念和推測,從黑龍江產業結構及其內部結構及其狀況出發,應用國內產業結構理論與實踐,從影響產業結構優化的只要因素入手,深入研究產業結構優化的含義,分析黑龍江省產業結構演進優化的路徑及其內其成因。分析黑龍江省二次產業整體及其內部變動現關及其趨勢,研究產業結構優化與經濟增長的之間的關系,建立起適用于黑龍江省的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具有可持續性的計量經濟學模型。在考慮環境承載力的條件下,應用目標規劃建立產業結構優化模型,指明未來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

        研究結合經濟學、統計學、計量經濟學、系統動力學等知識、理論方法、采用理論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結合、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模擬實驗的方法,主要的探究方法有:理論規范探究方法和應用文獻分析法、計量經濟學與統計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模擬實驗研究方法。

        根據低碳經濟對區域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和條件,結合黑龍江省產業結構現狀,借鑒國際成功經驗,建立一種環境承載力的具有競爭性和可持續性的產業結構調整方案,此方案應具有高度可行性,且通過模擬仿真檢驗。

        主要通過對黑龍江省產業的深入闡述的分析,社會秩序論證了影響產業結構調整的內在因素,提出了產業結構調協調化、高度化、合理化、的發展方向及對策,進而推動黑龍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對我省產業結構現狀的分析,提出了促進我省產業結構向可持續發展方向調整。

        要看到,無論是降低生產領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還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強度即降低每單位GDP增長所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都對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提出了明確要求。這是因為,產業結構狀況是決定GDP二氧化碳強度的關鍵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加快發展的時期,一些高碳產業仍然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更為嚴重的挑戰是,受資源稟賦條件的約束,我國的能源結構以煤為主,低碳能源資源的選擇有限。我省的情況可以說是全國的一個縮影,在有些方面的挑戰更為嚴峻。我省的城市化率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煤炭占一次性能源消費的比例又遠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在這種狀況下,發展低碳經濟,需要我們有大智慧、大手筆,化挑戰為機遇,化壓力為動力,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快產業結構調整:

        一是加大高碳產業技術攻關的力度,實現高碳產業“低碳化”。火電、冶金、石化、交通、建筑、化工等產業能耗高、污染重,被一些學者稱為高碳產業。因此,要通過產業政策調整,鼓勵高碳產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開發低碳技術和低碳產品,以技術進步帶動整個產業升級;要鼓勵企業引進先進的節能減排技術,增強對清潔能源的開發和利用;還要通過完善相關政策,強制淘汰高碳產業的落后產能。

        二是制定和完善產業扶持政策,加快新興低碳產業的發展。從三次產業角度來說,要加快金融、保險、旅游、文化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逐步減少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在第二產業中,要加快太陽能、風能、核電、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生物產業等新興低碳產業的發展。這些產業的發展會直接降低GDP的二氧化碳強度。

        三是大力支持碳匯產業的發展。碳匯是指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和機制,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的多少與能力。全球森林面積雖然只占陸地總面積的1/3,但森林植被區的碳儲量幾乎占到了陸地碳庫總量的一半。可以說,林業是適應范圍很廣的主要碳匯產業;此外,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發展草原碳匯產業。低碳城市的建設更需要碳匯產業的支撐。碳匯產業具有明顯的社會公益性,因此也是一項公益事業,應該得到政府和廣大群眾的特殊關愛和支持。

        創新之處

        通過對黑龍江產業結構現狀的分析,提出低碳經濟背景下的可持續發展應該是黑龍江省未來產業結構調整的根本原則和調整目標,對于促進黑龍江省產業結構內優化、產業競爭力,實現黑龍江省經濟的良性健康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但不是目前唯一選擇。

        西方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發展了以高能耗、高碳排放為主要特征的消耗大量的常規化石能源的“高碳經濟”:目前邁過了以使用高碳能源為主要動力的發展階段,已進入“后工業化”時代,能源結構合理.能耗低效率高,具備向低碳經濟轉型的良好基礎條件。這也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施發啟.對我國能源消費彈性系數變化及成因的初步分析.統計研究,2005,(5).

        第6篇:低碳經濟基本特征范文

        [關鍵詞]低碳經濟電子商務 芻議

        一、低碳經濟的概念及提出背景與特征

        1、低碳經濟的概念

        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主要通過技術創新與新能源的開發使用為途徑,降低對煤碳、石油等能源的消耗,進而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實現人類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并重的經濟發展形式。

        2、低碳經濟的提出背景與特征

        人類社會進入工業社會以后,隨著發展經濟所帶來的大量能源的消耗以及眾多化工產品的使用,大量二氧化碳與二氧化硫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逐漸引發全球性氣候災害事件的頻發。時至今日,這種對環境大規模破壞的經濟發展形式已到了崩潰的邊緣,如果人類社會仍這樣無休止的破壞下去,人類共同的也是唯一的家園――地球,將步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在一些社會有識之士的呼吁下,在科學家與環保專家的努力下,人們逐漸認識到只有改變經濟發展形式,才能實現人類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此背景下,低碳經濟的出現迎合人們的需求,迅速成為全球性的共識。從低碳經濟的發展形式來看,其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基本特征。降低經濟發展對地球生態碳循環的影響,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經濟社會與地球生態的動態平衡。人們寄希望于發展低碳經濟,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大風、太陽能、水以及核能在能源使用中的比例,改變能源結構,從而停止對環境的破壞,實現人類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電子商務的特征與發展現狀

        電子商務是隨著國際互聯網的出現而發展起來的一種全新的商務形式,將傳統的商務流程電子化,一方面,它以電子信息流代替了實物流,特別是異地商務活動中的出差行為的減少,為企業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實現了企業低成本運行的目的;另一方面,它減少了商務流程中的中間環節,讓交易活動在任何時間地點都能進行,保證了商務活動的及時性,實現了高效率的商務活動。

        借助互聯網,在發達的現代物流體系的支撐下,電子商務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里,已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商務體系。以中國為例,2009年中國互聯網普及率接近30%,擁有網民人數超過4億人,手機上網網民達到2.33億,其中網民中有2億人是網上購物一族,另外還有2000萬的中小企業應用電子商務模式進行產品與服務的營銷。2009年中國網上零售市場規模達2307億元,B2B(企業對企業)市場交易規模2.68萬億元。可以說,中國已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電子商務市場,在這個市場中不僅有海量的用戶,也有一批象阿里巴巴、淘寶商城、拍拍、慧聰、生意寶、京東商城、凡客誠品、紅孩子、新蛋網、當當、亞馬遜等一大批成功的電子商務企業。電子商務模式,已成為進入新世紀以來眾多商家與買家的首選的商務模式,目前這個市場正在以每年30%的增長率迅猛發展,可以預見,在未來的日子里,電子商務將發揮更大的作用,電子商務也將深刻的改變人們的生活。

        三、電子商務與低碳經濟契合

        1、電子商務符合低碳經濟的特征

        電子商務的開展,其所需條件比傳統的商務模式要簡單的多,電子商務既不需要大規模圈地建廠,也不需要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在有互聯網的地方,只要有必要的物流支撐,人們一根網線,一臺電腦,就可以實現最簡單的電子商務,于企業而言,只要制作一個企業網站,三五個管理人員,就可以擁有一個面向全球億萬網民消費者的大市場。與傳統的商務模式相比,電子商務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優點,其對紙張等資源的消耗也比傳統商務模式下少得多。而低碳經濟所表現出來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等特征在電子商務模式下得到了全面的體現。所以說低成本、無污染、無排放的電子商務,恰恰符合了低碳經濟的特征,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無碳經濟。

        2、電子商務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選擇

        電子商務經過十幾年發展,已形成了完善的電子商務模式,從在線式交易,到在線式發貨,再到在線式支付,電子商務完整的服務流程使人們非常便捷的就可以享受到電子商務服務。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由于眾多企業的供應鏈都是面向全球市場的,使得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依賴于國際商務貿易活動的開展,在傳統的商務模式下,這無疑將增大巨大的商務投入,而電子商務卻不需要進行這些投入。因此,可以說這種低成本的電子商務模式,正是低碳經濟時代人們商務活動的最佳選擇。

        四、結束語

        在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入發展的今天,電子商務服務有助于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實現資源的配置與整合,提升企業供應鏈的價值。同時電子商務發展的低成本以及對高能耗資源的甚少依賴,有助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經濟在更廣的范圍內得到推廣,大力發展低碳的電子商務服務,將加速低碳經濟時代的到來,為全球環境保護與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陳聯剛.低碳經濟造就電子商務服務發展的最佳模式[J].電子商務,2010;4

        第7篇:低碳經濟基本特征范文

        【關鍵詞】低碳經濟 概念 制約因素 發展對策

        一、低碳經濟的概念和內涵

        所謂低碳經濟是低碳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和低碳生活等一類經濟形態的總稱,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產業轉型、制度創新、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以便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它也是近年來人類社會應對氣候、能源和環境變化背景下產生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是一種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綠色經濟,是一場依靠技術創新與政策措施來實施的新能源革命,其基礎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統、低碳技術體系和低碳產業結構,要求建立同低碳發展相適應的生產方式、消費模式以及鼓勵低碳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與市場機制,其實質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的比例,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目標是減緩氣候變化和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1]

        低碳經濟的概念首次出現在官方文件,是在2003年2月24日由英國時任首相布萊爾發表的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書中指出:“低碳經濟是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更少的環境污染,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通過創造更高的生活標準和更好的生活質量的途徑和機會,為發展、應用和輸出先進技術創造了機會,同時創造新的商機和更多的就業機會?!?007年7月,美國參議院提出了《低碳經濟法案》,表明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成為美國未來的重要戰略。2008年7月,G8峰會上八國表示將尋求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其他簽約方一道共同達成到2050年把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減少50%的長期目標。當時的低碳經濟是一種后工業化社會出現的經濟形態。

        在我國學術界,對低碳經濟概念和內涵的理解概括起來有以下三種。第一種,經濟模式說。如我國學者莊貴陽認為,低碳經濟是依靠技術創新和政策措施實施的一場能源革命,建立一種較少排放溫室氣體的經濟發展模式。[2]第二種,經濟形態說。如李建建等認為低碳經濟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經濟形態。是通過實體經濟的技術創新、組織創新、發展模式轉型來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適應和減緩地球氣候變暖。[3]第三種,低碳經濟既是一種經濟形態,也是一種經濟發展模式。如馮之浚、牛文元認為低碳經濟是低碳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等一類經濟形態的總稱。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本特征,以應對碳基能源對于氣候變暖影響為基本要求,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目的。[4]龔建文主要從生態經濟學的角度出發,指出低碳經濟是一種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同時,低碳經濟也是低碳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等一類經濟形態的總稱。[5]

        我認為,低碳經濟就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經濟。無論是第一種經濟模式說,還是第二種經濟形態說,都沒能全面的論述低碳經濟的內涵,他們分別是從兩個方面來闡述低碳經濟內涵的。第三種的既是經濟形態,也是經濟發展模式說,它只是把前面的兩種說法機械的加起來論述,并沒有強調低碳經濟是通過技術創新等經濟發展的模式而達到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等等經濟形態。

        二、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制約因素

        (一)能源結構不合理

        目前我國的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呈現出煤炭比重過高的特點。與石油、天然氣等燃料相比,單位熱量燃煤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比使用石油、天然氣分別高出約36%和61%,煤炭消費比重大,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較高,致使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高碳”特征非常明顯,而在我國能源結構中煤炭比例過高的這一特點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到2020年我國能源結構中煤炭比重仍將維持在60%以上,這將嚴重影響我國低碳經濟的向前發展。

        (二)產業結構不合理

        目前中國三大產業之間的比重仍然停留在“1∶5∶4”的狀態,中國經濟的主體是第二產業,決定了能源消費的主要部門是工業,特別是重工業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產業和服務業比重偏低,發展滯后。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進展緩慢,重工業特別是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增長仍然偏快,不少應該淘汰的落后生產能力還沒有退出市場,一些地方和企業沒有嚴格執行節能環保法規和標準,產業結構不合理是制約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傳統消費觀念不合理

        受傳統能源消費觀念影響,很少有人真正關心自己消費的能源是不是達到一定的節能效果,是不是科學消費。人們只是關心能源具有的效用滿足,當能源具有的效用失去后又變成不具備效用的廢棄物回到自然環境中。這樣人們不僅沒有充分的科學的利用能源,浪費了能源,達不到節能的效果,而且產生的廢棄物影響生態環境,不利于環保,這種傳統的能源消費觀念長期影響著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

        (四)法制保障不完善

        目前我國在發展低碳經濟的法制保障方面面臨著一些問題,低碳經濟的發展必須以完善的法律政策體系為保障。我國雖然非常重視相關政策法律的供給,但仍然很薄弱。目前,我國在有關低碳經濟的開發利用領域的法律主要有《煤炭法》、《電力法》、《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循環經濟促進法》等法律。除此以外,我國還積極制定并實施了減緩氣候變化的一系列規劃與政策,雖然這些政策法律的制定與實施為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制保障。但是,因為低碳經濟的專業性要求有更為系統完善的法律體系,所以我國有關低碳經濟的政策法律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五)低碳技術滯后

        低碳技術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低碳技術涉及面廣,關系到整個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和領域,涉及到整個社會再生產過程,發展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由于我國長期處于高增長、高排放的發展模式,粗放型的工業化進程,使得我國對低碳技術的掌握和開發程度明顯不足。特別是處于經濟轉型期,低碳技術的相對滯后,為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難題。

        三、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

        (一)優化能源結構

        1.通過節能和煤炭的清潔利用途徑來實現。通過節能和煤炭的清潔利用,不斷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這樣可以優化能源結構。通過加強低碳和固碳技術的研發,推進氫燃料電池等新節能技術的發展以及碳收集與埋存技術的應用,我們可以建立潔凈煤、先進節能技術等為主體的可持續能源體系。

        2.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資源。我國地大物博,擁有豐富的可再生資源,新能源在我國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第一,我國河流湖泊眾多,水能資源豐富,占全世界開開采水能資源的16.7%。第二,風能發電也在我國有著很好的發展條件。第三,我國在太陽能利用和氫能研究領域已經取得了積極成果,像燃料電池、燃料汽車技術也比較成熟。低碳經濟的理想狀態是充分發展“陽光經濟”、“風能經濟”、“氫能經濟”和“生物質能經濟”。[6]由此可見,我國發展低碳經濟有很多天然的有利條件。擁有了這些條件之后,如果政府加大投資和扶持力度,積極發展太陽能、風能、核能、地熱能和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資源,減少煤炭等化石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使之成為滿足未來新能源的重要補充,就能更好的實現優化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資源。

        (二)升級產業結構

        如果產業結構不同, 那么碳排放量可能相去甚遠。[2]目前我國的三大產業結構不合理,我們需要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首先,要促進三大產業內部優化升級,進一步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大力提高第二產業素質,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強工業去碳,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其次,要調整三大產業內部的結構比例和比重,降低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環保產業的比重,使三大產業之間形成物質、能量的梯級循環利用,建立產業結構的“食物鏈”;再次,提高高碳產業的市場準入門檻,對高能耗的行業實行市場準入制度,在企業生產規模、技術裝備水平方面設置較高的門檻,抑制高耗能產業低水平的盲目擴張,從而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的長遠發展。

        (三)加強科教工作

        傳統的能源消費觀念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說是根深蒂固,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就得從加強科普教育工作做起,大力宣傳相關的能源知識,通過典型示范,國家補貼,企業讓利等方式來引導人們,從而改變人們的消費觀念,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

        (四)完善法律制度

        我們應該制定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的經濟法案、法規、法律,為低碳經濟發展提供法律保障。要制定《低碳經濟法》,抓緊制定《可再生能源法》與《節約能源法》(已修訂)配套規范性文件,要適時開展一些環境和資源領域法律的修改工作,比如《環境保護法》、《環境影響評價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礦產資源法》、《煤炭法》、《電力法》等,抓緊制定和修訂節約用電管理辦法、節約石油管理辦法、建筑節能管理條例等,強化清潔能源、低碳能源開發和利用的鼓勵政策, 并通過采取行動落實這些法律。

        (五)發展低碳技術

        總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別強調,“要大力開發低碳技術,推廣高效節能技術,積極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要努力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我們要通過自主創新積極研究開發推廣應用碳捕獲和碳封存技術、能源利用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綠色消費技術等,有效發揮先進技術在節能中的特殊作用,促進清潔生產和清潔循環利用,提高能源附加值和使用效率保障能源供應安全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鼓勵推廣包括風能、太陽能、生物能源、核能技術在內的低碳能源技術,廣泛應用于清潔燃料交通工具、節能型建筑、環保型農業等領域。

        參考文獻

        [1]崔大鵬.中國夢、低碳經濟與國際合作[A].張坤民,潘家華,崔大鵬主編.低碳發展論[C].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 2009.

        [2]莊貴陽.低碳經濟: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的發展之路[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7, (11) .

        [3]李建建,馬曉飛.中國步入低碳經濟時代[J].廣東社會科學,2009,(6).

        [4]馮之浚,牛文元.低碳經濟與科學發展[J].中國軟科學,2009,(8).

        [5]龔建文.低碳經濟:中國的現實選擇[J].江西社會科學,2009,(7).

        第8篇:低碳經濟基本特征范文

        作者:謝芬芳

        對于近現代實踐觀的理解,就不會有一個終點,需要經常地審視、反思和矯正實踐的反生態性。在人類所面臨的生存困境和發展瓶頸的現實制約面前,從實踐論的立場來看,只有通過選擇合理的實踐方式才能解決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必須對人與自然的實踐關系進行理論沉思,必然要推動生態的觀念走向實踐論的思維路向。因此,人類實踐的生態向度作為當代實踐觀的一個重要問題必然呈現在我們的面前。

        對于實踐內涵的新理解———生態實踐對實踐內涵的理解,在學術界很長時間占主導地位的是“征服說”“控制說”“改造說”等,如現行的許多教程將實踐定義為“人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5]這種對實踐理解是以天人相分、征服與掠奪自然為特征的,其必然導致一種不斷激化人與自然矛盾的擴張性實踐方式。低碳經濟時代強調生態向度與實踐的結合,一方面,用生態整體性來約束人的實踐;另一方面,人們的實踐活動中彰顯生態環境價值。可以說以生態為優先、傾向于推動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的實踐方式,就是人們的生態實踐。因此,所謂生態實踐“,是以生態學原理為依據,以生態環境的整體性規律為內在制約、以人地協調發展為價值旨歸和對良好的生態環境的需要為根本動力的物質性活動”。實踐方式構成要素重申1.生態實踐的主體是“生態人”。人是實踐的能動因素,人的素質和能力集中體現實踐的發展水平,外在自然條件或自然資源只是潛在的社會財富,自然條件的優劣只是發展生產的可能性,而要把這種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把作為潛在社會財富的自然資源轉化為現實的社會財富必須發展和提升人自身的自然力。在當今低碳時代和低碳經濟生產方式下“碳道德”[7]等精神要素是勞動者及其勞動產品的“靈魂”,實踐主體的“碳道德”對實踐方式的可持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并且“碳道德”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主體對客體和中介的認識、變革及其利用的最終效果。因而要求實踐主體樹立綠色觀念、生態環保意識,自覺遵守生產節制、消費適度、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等道德規范。2.生態實踐的客體是人類一切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所指向的清潔、無污染、可循環利用的對象,它包括自然、社會、人自身及人—社會—自然耦合而成的復雜生態系統。以往實踐概念對客體的概述僅從人類主體出發,沒考慮原材料及產品的可持續性和生態性。資源的供求矛盾是當今實踐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進而要求考慮實踐客體的可再生性、可循還性理論/和生態性,要求利用的勞動對象和產品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同時又能真正滿足人類的生態需要。3.生態實踐的中介是生態技術及在此基礎上的各種生態工具。科學技術及形成的各種工具已成為當今世界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提高生產力和優化生態系統功能的重要手段。近代以來對技術的片面使用是造成當代生態危機、生存危機、社會危機的根源之一,但單純的摒棄科技并不能解決現實的問題。問題的最終解決還要依賴于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沒有高科技搭建物質平臺,人(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根本無從談起,關鍵在于要正確使用科技,使用那些利于環境保護、節省資源的科技,避免使用污染環境、耗能耗資大的科技,把科技應用在造福人類方面,而不是威脅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方面。因而“科學技術的生態化已成為當今時代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

        實踐基本形式的重申1.物質生產勞動。物質生產勞動是生產滿足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生活資料的實踐,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工業文明以來的物質生產勞動依托于當時豐富的自然資源,以“資源———產品———廢棄物———污染物排放”的單向流動為基本特征的生產實踐發展模式,走的是一條高能源、高消耗、高浪費、高污染的道路。近300年的開采使用,造成了自然資源幾近枯竭耗盡,生態環境破壞嚴重。這必然要求在低碳經濟時代物質生產實踐實行生態轉型,實現人與生態環境的協調和諧以及共存共榮,即人從生態環境中獲得自己所需要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同時又必須通過精心呵護生態環境來保證這種獲得的連續性和可持續性,形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產品”的循環流動為特征的生產方式,從而減少資源消耗,實現生態環境平衡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協調統一。2.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實踐。在傳統實踐中,人們對于直接的物質利益的需求被無限地放大了。因而,對于物質利益和短期利益需求成為人們實踐最主要的動力。正是這種過于功利化的需求和與之相適應的實踐導致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激烈矛盾。當前,生態實踐正是在為了滿足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和人類對長遠利益需求的動力下不斷前行的。生態實踐關于人與人與社會關系實踐的理念是:共同發展、全面發展、持續發展。包括如下幾方面:第一,生態性政治實踐。樹立21世紀“生態性政治”“、綠色政治”等新的政治觀,并努力在此基礎之上的新實踐;第二,生態性經濟實踐。把人類的每一項經濟活動都統一到人類大的生態系統中來的經濟實踐形式,同時努力探索競爭與合作相統一的經濟發展的實踐模式。第三,生態性文化的實踐。大力生產生態型文化成果和發展生態型文化產業,努力探索批判與繼承、批判與借鑒相統一的文化發展模式。3.科學實驗。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的系統,但是人們用來處理與生態系統關系的技術卻是在強調支離分散的機械論和還原論的指導下設計出來的,這種忽略對象整體性的技術設計必然會導致對環境的破壞。因而在低碳經濟時代,科學試驗性實踐的理念是科學的生態化、科學的人類化、科學的辯證性。即重點開發和利用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技術,發展有助于解決能源危機、生態危機、環境污染等全球問題的技術。具體的形式主要有引進、改造、創新,包括“高碳改造、低碳升級和無碳替代”?!案咛几脑臁卑ü澞軠p排,“低碳升級”包括新材料、新裝備、新工藝升級原有設備,“無碳替代”包括新能源:核能、風能、太陽能等。[9]4.保護生態環境成為實踐的基本形式之一。由于實踐能力的時代性差異,人類在與自然界的矛盾關系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在人類的勞動能力低下的情況下,人類屈從于自然,為強有力的自然所支配,人崇拜自然的偉力,也開始學習、了解自然。隨著對自然的認識的深化,人的實踐能力得到提高,人用提高了的勞動能力再去改造自然,引起自然的變化。在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關系中,人類逐步地凌駕于自然之上,支配、利用和控制自然。此時,自然是人的“敵人”,人類的任務就是去征服、改造、控制自然,使其為我所用,服從人的意志。然而,當代的生態倫理學認識到人是自然固有的一部分,生態是人類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失去這一基礎,整個人類社會將無立足之地。人類要設法與自然和諧相處,在征服自然的歷史中,我們親手導致生態環境越來越難以為繼,我們的生活方式也越來越遠離人的本真存在。因此,人類必須要從根本上改變生產和生活方式,不再把自然當作“敵人”,而當作“伙伴”,以主客體互益的價值觀協調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將生態環境當作人類實踐活動的緊密伙伴,尊重和服從生態環境,即人在從自然中獲取物質資料的同時,有責任保護自然,修復人對自然所造成的損害。保護環境也是一種不同于物質資料生產活動的基本實踐活動,發展生態實踐必須保護生態、修復生態。

        第9篇:低碳經濟基本特征范文

        【關鍵詞】節能減排;低碳經濟;措施

        我國是發展中大國,經濟發展過分依賴化石能源資源的消耗,導致碳排放總量不斷增加、環境污染日益加重等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經濟增長的質量效益和發展的可持續性。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因此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中國能源現狀

        1、人均能源資源相對不足,資源質量較差

        我國常規能源資源的總儲量就其絕對量而言,是較為豐富的。全國第三次煤炭資源評價:2000米內煤炭資源總量5.57萬億噸,1000米內2.86萬億噸,探明儲量6044億噸,可采儲量1145億噸。全國第二次油氣資源評價,石油總資源量為940億噸,天然氣總資源量為38萬億立方米。專家預測可采資源量:石油為130億~150億噸,天然氣為7萬億~10萬億立方米。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太陽能2/3國土面積年總輻射量超過60萬焦/平方厘米,風能資源量估計為2530億瓦,地熱能已探明可采儲量4627億噸標準煤。生物能:薪柴秸稈為3億噸標準煤,動物糞便等沼氣原料為25億噸;海洋能資源理論蘊藏量6.3億千瓦,潮汐能可開發資源量218億瓦,波浪能理論資源量129億瓦。然而,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就可采儲量而言,人均能源資源占有量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目前,在世界能源產量中,高質量的液、氣體能源所占比例為60.8%,而我國僅為19.1%。

        2、能源生產消費以煤為主

        在我國的能源生產消費結構中,煤炭始終占有較大的比重,原煤在一次能源生產中所占的比重為74.2%,在能源消費結構中,所占比重為75.6%。

        二、節能減排存在的主要問題

        1、認識尚未完全到位

        由于科學的干部政績考核體系尚未完全建立,許多地方隊干部的考核仍主要側重于經濟增長、招商引資等內容,加之現行財稅體制方面的問題,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經濟發展,把GDP增長作為硬任務,把節能減排作為軟指標,特別是一些市和縣還不夠重視,還沒有制定節能減排的總體性方案,責任不夠明確,措施也不夠具體。

        2、淘汰落后產能總體進展緩慢

        除淘汰小火電工作按計劃進行,淘汰落后鋼鐵、有色金屬、水泥產能工作正在推進之中外,造紙、酒精、味精、檸檬酸等落后產能淘汰工作起步晚,進展遲緩,淘汰不徹底。一旦市場行情好轉,落后產能容易死灰復燃。

        3、激勵政策不完善

        鼓勵研發、生產和使用節能環保產品以及抑制高耗能、高排放產品的財政稅收政策還不完善,影響節能環保技術、設備、產品的研發和推廣,先進的節能減排技術轉化為節能減排績效需要一個過程。節能降耗一直是我國技術開發和技術改造的重點,但由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技能成績是在粗放經營、浪費較大的基礎上取得的,技術進步對節能的貢獻只有大約10%。我國整體技術水平還落后發達國家15~20年。技術進步轉化為企業的節能績效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立竿見影,一蹴而就。

        4、機制不健全

        一些資源性產品的價格不能充分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市場供求關系。資源性產品的前期開發成本、環境污染的治理成本和資源枯竭后的退出成本沒有在價格中得到充分體現,企業開發利用資源的外部成本沒有內部化。資源性產品價格水平普遍偏低,如煤炭價格、居民用電價格、供水價格沒有反映資源補償和環境成本。雖然國家將節能降耗工作放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政策實施效果,包括針對節能減排的投資發揮的作用,存在滯后期。一些投資還沒有馬上起到節能減排的作用。能源消耗總量的持續增長,是污染物排放總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三、節能減排應采取的措施

        1、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引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

        第三產業的大力發展,無疑會降低單位GDP能耗。但在現實中結構調整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不是一個部門所能解決的,應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通過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導來實現。要使各級領導和管理者處理好當前利益與長期利益的關系、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關系,兼顧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保護。要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減少管理和政策的相互抵消效應,防止部門追求利益最大化以及由此產生的腐敗問題。同時,煤炭工業重點解決好產業結構失調,限制低效、低質煤炭開發;石油、天然氣工業重點解決好儲采比例失調;電力工業重點解決好后備容量不足,輸配電、自動化設施及電網不配套等問題。

        2、以綠色科技為動力,提高節能減排效益

        發展綠色科技不僅是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重要動力,也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突破綠色貿易壁壘的重要措施。科技創新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節能減排、保護環境。企業在生產過程中要開發能最有效地利用資源、盡可能地減少污染物排放的技術和工藝,實行清潔生產,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節能減排中的作用。通過強化節能管理,搞好節能技術改造,充分發揮價格、稅收等經濟杠桿作用,促進全社會節能工作的廣泛開展。

        3、變革發展理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近代以來,由于科技的發展,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人類始終以征服者的姿態自居,人類中心主義成為文明提升和社會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正是人類中心主義的不斷強化,導致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沖突和緊張。節能減排是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前提和基礎。在制定經濟發展戰略時應把自然也作為主體,把自然看做是與人類平等的生存對象,把人類社會的道德倫理延伸到自然界,這樣我們的政策才會既關注到人,也關注到自然,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4、建立以循環經濟為重要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節能減排的具體體現,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要優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生產、轉化和利用效率。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實現最佳生產、最適消費、最少廢棄。按照市場經濟原則,加大加快能源的商品化步伐,通過建立和完善市場體系,理順價格關系,完善企業制度,逐步使能源工業的發展步入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軌道上。

        總之,中國應該積極應對低碳經濟,建立與低碳發展相適應的生產方式、消費模式和鼓勵低碳發展的國際國內政策、法律體系和市場機制,最終實現由“高碳”時代到“低碳”時代的跨越。

        【參考文獻】

        1.董苗虎,陳凱,丁天舒.推進節能減排促進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對策和建議[J].環境污染與防治,2008,30 (2)

        2.張坤民,潘家華,崔大鵬.低碳經濟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

        3.金樂琴,劉瑞.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J].經濟問題探索,2009,(01)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99 | 亚洲一级在线色香蕉 | 亚洲综合情人伊人久久 | 日本道免费综合中文字幕 | 日本A级免费看片 | 亚洲香蕉看一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