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教師對學生論文范文

        教師對學生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師對學生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教師對學生論文

        第1篇:教師對學生論文范文

        關鍵詞:本科教學;畢業論文;“團隊”模式;綜合素質

        中圖分類號:G642.47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1-0106-02

        畢業論文是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本科教育不可缺少的一個實踐教學環節。畢業論文在培養大學生探求真理、強化社會意識、進行科學研究基本訓練、提高綜合實踐能力與素質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通過畢業論文,創建一種新型的畢業論文教學模式也已經成為推進高校質量工程的重要內容,對學生整體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2]。

        一、畢業論文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自21世紀以來,實踐環節薄弱是本科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當前實踐教學環節薄弱,嚴重制約了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3]。目前,大學生畢業論文質量和整體水平下滑,其原因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來自于學校方面。學校重視不夠,具體體現在學生畢業論文經費、實驗設備、實驗用房等教學資源緊缺。二是來自于指導教師方面。例如部分指導教師的工作責任心不強、學術與技術水平有限、缺乏指導畢業論文的教學經驗與方法、教學工作任務繁重、指導人數偏多等。三是來自于學生自身,例如學生對畢業環節認識不足、忙于就業、重視不夠、平時缺少鍛煉、理論知識不扎實等。這些問題導致畢業論文的選題、過程指導、論文評閱、學生答辯等環節不夠嚴謹,影響了畢業論文質量;加之畢業論文管理工作難度較大,尤其是部分學生離校去企業實習,導致學校對學生監管不夠,直接影響了畢業論文質量。因此,改革畢業論文教學模式,提高畢業論文整體質量,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是非常必要的。

        二、團隊畢業論文教學模式的實施

        1.團隊畢業論文教學模式的含義與優勢。團隊指導模式是一種在理工科大學生實踐教學工作中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新機制和人才培養新模式[4]。我們的團隊模式包含三層含義,一是指教師團隊,根據團隊中教師特點進行分工,同時也有利于對青年教師的培養,提高指導教師素質,加強教學團隊建設;二是畢業論文與科研課題緊密結合,以教師承擔的實際科研課題作為學生畢業論文題目,將科研團隊與畢業論文相結合,即形成一種“團隊—科研”模式來指導畢業論文工作,這樣有利于開展大型科研課題,提高工作效率,利用有限的時間獲取充分的實驗數據;三是學生團隊,根據課題研究內容,將一個大課題分成幾個子課題,分配給不同的學生來完成,同時又要求學生注意到課題間的聯系與銜接,使學生得到更全面的學習和鍛煉,學生在畢業環節通過參與實際科研課題,通過系統培訓與鍛煉,強化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的培養,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綜合素質。

        2.團隊畢業論文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①教師團隊的組建與分工。筆者所在畢業論文指導教師團隊由1名老教師、2名中年教師和2名青年教師組成。老教師主要負責選題審核,保證團隊的課題有較高起點,負責開題報告的審核,中年教師主要負責實驗中儀器設備的使用、實驗研究的開展等過程指導,加強對學生的管理與能力培養,指導學生撰寫畢業論文與畢業答辯準備;青年教師主要負責文獻查閱、科技文獻閱讀及外文文獻翻譯,青年教師更易與學生溝通,加強與學生的聯系,了解學生狀況,及時發現問題和掌握學生動態。在團隊模式指導畢業論文過程中,教師應發揮團隊協作精神,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根據畢業論文進程中的各個環節開展不同的工作,對學生進行引領。②團隊畢業論文教學模式的實施與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團隊模式指導畢業論文有利于對學生專業水平、創新能力、科學研究方法、系統思考、團隊精神的鍛煉。畢業論文實施的全過程能夠使學生在前序課程中所學的與課題相關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得到實際運用與提升。本團隊在畢業論文工作中采取一學年分階段漸進完成、各階段目標明確、每一階段重點培養學生2~3項能力模式進行,采取的具體指導方式有教師講解、跟蹤指導、學生討論、撰寫總結報告等。要加強畢業論文全過程指導,實現師生良性互動。畢業論文工作在第七學期開題,整個過程分為開題階段、研究階段、論文撰寫與答辯階段。開題階段,指導老師集中講解、學生實踐與討論、老師總結與檢查要分多次進行,重點培養學生文獻查閱與整理、科技文獻翻譯、可行性方案論證的能力。研究階段是后續撰寫畢業論文的核心內容,也是學生團隊真正發揮協同效應的過程。可按以下步驟進行:學生提出計劃,老師檢查并提出建議;學生實施操作,老師指導并督促;老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討論并解決。注重加強學生遵守實驗室各項規章制度、責任意識、質量意識、全局意識、創新意識和服務意識的培養,鍛煉其基本實驗技能,培養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邊做邊整理邊總結,養成良好習慣。論文撰寫與答辯階段是檢驗學生綜合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此階段采取老師集中講解—學生撰寫—老師再講解的步驟,經過幾個輪回最終完成。堅持預答辯做法,在正式答辯之前,指導老師集中講解答辯注意事項,團隊教師與學生一起進行預答辯,學生與老師均給予點評,幫助學生積累一些答辯經驗,也提供一次鍛煉機會。正式答辯時學生按照答辯規則、程序、要求進行。此階段重點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科研思維與應變能力。

        在團隊畢業論文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轉變了觀念,樹立以學生培養為本的思想,增加了質量意識,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強化了學生的責任意識、質量意識、全局意識、創新意識、環境保護和服務意識,達到“知識—能力—素質”的整體優化效果,在提高了畢業論文質量和水平的同時,也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通知(高校廳[2004]14號)[EB/OL].[2008-11-06].

        http:///edoas/website18

        [2]常虹.提高工科院校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的探討[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5,(4):5-10.

        [3]周濟.大力加強教學工作切實提高教學質量[J].中國高等教育,2005,(1):3-7.

        [4]汪靈,林金輝,龍劍平.理工科大學畢業設計(論文)團隊指導法研究與實踐[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會科學版),2008,16(4):88-91.

        第2篇:教師對學生論文范文

        為什么教師從與學生一致的觀點和態度入手,進行教育引導工作,就容易產生良好的內化效果?讓我們首先考慮一下人內化外部影響的心理進程及其心理機制。

        一、“內化”的心理過程及其機制

        人是一個能動的主體。在不斷地與客觀世界的相互作用過程中,主體積累了一定的知識經驗和能力,并在頭腦中以觀念的方式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認知結構。

        人的認知結構是一個能動的系統,它是發展變化的,有著自我調節、自我完善的能力,它可以不斷地理觸新事物、接納新事物、解決新問題、適應新環境。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任何外部(刺激)影響都是通過“同化”和“順應”這兩種機能而被接受到主體認知結構中來的。同化是指主體認知結構對外部刺激進行過濾或改變而把它接納到認知結構中來,而認知結構在同化外部刺激的過程中,自身結構也發生相應的改變即順應。同化和順應實質上是同一心理過程的兩個方面。

        所謂“內化”即同化和順應兩方面的統一。

        人的認知結構是由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各種觀念構成的,構成人的認知結構的觀念在價值上不是等量齊觀的。觀念等級不同,主體對其的態度不同,認知結構中的觀念在性質上(主體對其肯定或否定的態度)也是不一樣的。有的觀念之間是一致的,有的則是矛盾的,只不過有的矛盾是顯性的,有的是隱性的。在通常情況下,人們的認知結構是相對穩定和平衡的,表現為某些觀念之間的相容性。但在特定情況下,認知結構會出現不平衡,表現為某些觀念之間的矛盾性。比如珍惜情誼和堅持原則都是一種美德,在正常情況下,二者在性質上是一致的,在價值上也是同等的,但在特殊情況下兩者就可能成為一對矛盾。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況下就會持不同的態度:為情誼而放棄原則或堅持原則而損害情誼。兩種不同的態度反映了“珍惜友誼”和“堅持原則”在不同人不同情況下的認知結構中所處的價值等級。因此,外部刺激內化到主體的認知結構中去便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稱為“簡單內化”。即作用到主體認知結構之上的外部刺激與主體認知結構中處于優勢價值等級的觀念一致或矛盾,主體便接納或排斥這一外部刺激。外部刺激被接納的過程也就是外部刺激被認知結構同化和認知結構本身發生順應的過程,即內化過程。但這種內化過程中,認知結構沒有發生質的變化。因為順應過程僅僅是結構中某一觀念包容的事實的量的變化。而觀念本身(肯定性或否定性)、價值等級都沒有變化。因而簡單內化也就相對容易實現。

        另一種情況稱為“復雜內化”。作用到主體認知結構之上的外部刺激與認知結構中處于原優勢價值等級的觀念矛盾,或者與性質或價值等級相同的觀念有的矛盾、有的不一致。在這種情況下,主體接納了外部刺激所產生的內化即“復雜內化”。在這一過程中,主體的認知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原來結構中否定性質的觀念在新結構里變為肯定性質,原來是劣勢等級的現在成為優勢等級,否則外部刺激便不能實現內化。在這一過程中,首先是認知結構發生變化,從而同化外部刺激,進而形成包含新內容的新的相對穩定、平衡的結構。

        從以上兩種情況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外部刺激“內化”的前提是主體認知結構中與外部刺激一致的觀念要能取得優勢等級,這也是復雜內化實現的關鍵。而在一般情況下,人們的觀念等級是穩定而難以改變的,只有在特殊情況下,人們的認知結構才會發生不平衡。這種特殊情況即人的頭腦中的觀念之問的隱性矛盾被揭示出來時,只有引起或揭示人們認知結構內部的矛盾,才可能激起主體對自身觀念結構現狀的反思和否定的主動性,才可能使主體的認知結構在外力的促使下發生變化。因為主體自身的內部矛盾已成為主體改變觀念結構、接納處部影響的動力。

        美國心理學家費斯汀格認為:人都有一種力求認知一致的趨勢。當認知不協調時,人就會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外部刺激與自身觀念產生的差異越大,主體的心理失衡越強烈,力求一致的愿望也愈強烈,也就愈容易放棄舊觀念,接受新觀念。

        二、“內化”原理對德育工作的意義

        從對內化過程特別是復雜內化過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外部刺激內化的關鍵是刺激的發出者要揭示主體認知結構內部觀念之間的矛盾,并使其中與外部刺激一致的矛盾一方發展成為優勢等級觀念。這一原理的實質正如費期汀格所說,改變人們觀念的方法只是現象,實質上是共其化了人們已有的認同點。這個認同點即主體認知結構中與外部刺激一致的觀念。

        這一原理對德育工作者來說,在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時,首先要發現學生身上已有的積極的與我們所要之形成的觀念一致的觀念即認同點,同時對它進行鞏固和強化并利用突發事件或創設某種特殊情境,造成“認同點”與我們所要否定的學生身上的觀念之間的矛盾,通過進一步的強化,使“認同點”成為優勢等級,從而使學生接納我們發出的教育澎響,形成我們所希望形成的觀念。優秀教師的工作方法,正是這一原理的體現。例如某教師針對某同學奢侈浪費的缺點,希望使之建立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觀“念,簡單的教育方法是,指出該生的行為是一種錯誤的行為,并向他講明生活奢侈浪費的危害,以及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好處。而“內化教育法”是首先要尋找“認同點”,假如該生一向孝敬父母,而家庭經濟并不寬裕,那么教育的步驟是肯定該生孝敬父母是一種優良品質----指出生活奢侈浪費與孝敬父母的矛盾---講明奢侈浪費的危害和艱苦奮斗、節約的好處。

        從內化原理出發,我們德育工作者在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時,應該注意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這樣才能真正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把握學生的思想狀況、感情特點和性格特征是開展一切教育工作的基矗我們不僅要了解學生有什么樣的觀點和喜好,而且要了解學生為什么有這樣的觀點和喜好。只有全面細致地了解學生,我們才能在德育工作個尋找最佳的“認同點”作為找們進行教育引導工作的突破口,我們的思想工作才可能取得最大的成效。教師是德育影響的發出者,教師各方面的素質,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都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德育影響的態度,從而影響到德育內化的效果。因此,教師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質和修養,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樹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就能夠增強自身言行的說服力;教師和學生建立融洽的情感關系,努力縮短心理距離,就可以提高教師言行的影響力。這兩方面的因素都會加劇學生心理失衡的程度和力求平衡的愿望。

        2、創設教育情境,激發內部矛盾。學生心理內部矛盾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動力。因而創設教育情境,激發學生認知結構內部矛盾是實現教育影響的重要條件。這種情境可以是某個突發事件,也可以是某個潛在的事實或可能的假設,但必須是和德育影響有關的、具有激發學生內部矛盾的功能。也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激發學生的心理矛盾,使其產生消除矛盾,恢復心理平衡的主動要求。沒有這個環節,學生就沒有接納教育影響的內在愿望,教育工作就難以開展,更談不上教育影響的內化。

        第3篇:教師對學生論文范文

        [關鍵詞]:師愛大學生運用

        有人認為,“師愛”就如同母愛一樣,主要是針對中小學生而言,而對于已步入成年的大學生來說,由于他們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如自我意識增強但發展不成熟、抽象思維迅速發展但思維易帶主觀片面性、情感豐富但情緒波動較大等,使得“師愛”對他們來說作用已不大。但事實并非我們所想向的,“師愛”不僅在大學生的心理活動及實踐活動中,特別是在高校德育中對促進大學生的人格品質不斷地上升,從而形成一個和諧的、積極的、充滿活力的氛圍有著不可質疑的作用。正如英國教育家羅素說:“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學生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展。”可見,愛是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的出發點,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只有我們對學生充滿愛心,我們的教育才有希望,教育也才能為社會培養出人格健全、德才兼備的新型人才。但關愛學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性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計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系的愛。那作為一名教師怎樣愛學生才能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愛,從而達到我們的教育目的?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為提高學生思想覺悟的目的,要求教師必須博學多才,必須像蜜蜂般地廣采博收,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這樣不僅在學識上能夠滿足學生的需求,而且通過不斷學習本身就會為學生做出了榜樣和示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并真正成為學生信賴的良師益友。特別是隨著網絡的出現,改變了思想政治主體與受教育客體之間的信息傳遞系統和信息接收系統,加上當前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和獨立人格的增強,知識水平的提高,他們對教師的權威角色產生了懷疑,甚至是逆反心理。因此,作為一名高校教師還應順應當前的工作環境、工作內容、工作途徑的變化而更新觀念,必須懂得利用網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與時俱進,精心做好網絡思想教育工作,充分利用網絡帶來的機遇,懂得可以利用網絡,交換、傳輸包括文字、數據、聲音、圖形、動畫等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對大學生的思想進行教育,激勵和引導。

        二、教師要堅持關愛的普遍性

        在對學生進行教育工作時,無論是智商高的還是智商低的,無論是家庭條件好的還是家庭條件差的,無論是聽話的還是調皮的,無論是成績好的還是成績差的,我們都必須一視同仁,對任何學生都不偏愛袒護或者冷淡嫌棄,不能厚此薄彼,亦不能有親疏之分。作為教師對全體學生的胸懷應該是無私的、博大的,要把自己愛學生的情感同時交給自己所教的每一位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注目,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都有信心發掘自己內在的潛力。每位教師都應記住,教師沒有寵兒,只有為了發展需要而特別留意的學生。

        三、教師要懂得尊重學生

        曾經有一句震撼了許多教師的心靈:請把學生當一個獨立的人看。每個孩子,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有著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獲得做人的快樂。的確人人都渴望尊重,而尊重是對他人表達的一種高尚情感,它是與人處好關系的前提與根本,是人對人應有的基本行為準則。教師尊重學生,也只不過是人對人應有的基本態度和行為而已。一個好教師應將學生放在平等的地位,讓學生的人格受到尊重與信賴,愛護學生表現出來的獨立性。不能采取強迫命令和無條件服從的方式進行教育,更不能用簡單化的懲罰手段對待學生的錯誤和失敗,教師和學生之間雖有長幼之分、知識多寡之別,但在人格上卻是完全平等的。這就要求教師主動與學生平等相處,充分尊重學生的權利、意愿和情感。教師要學會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蹲下來與學生說話”,讓學生感到自己的重要,感受自己的尊嚴。這樣才能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心理氛圍和學習氛圍,從而使學生做到人格與心智的同步發展。

        四、教師要懂得嚴格要求

        教師對學生傾注的愛心應有個度,要把愛護和嚴格有機的結合起來,如果只有愛而不嚴格要求那就是對學生的溺愛,教師應該把感情和道理融合起來,做到愛中有教,教中有愛。俗話說:“三分管理七分情”,愛應是教師對學生教育的主導方向。但教師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也不能沒有嚴,教師不能單純地為愛學生而愛學生,畢竟關愛只是教育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關愛學生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俗話說:“嚴是愛,松是害。”、“教不嚴,師之過”,這就是說,嚴格要求學生既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教師關愛學生的具體表現。教師關愛學生必須包括從思想上、學習上、行為上對學生提出嚴格要求。但教師在對學生提出嚴格要求時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把握好每個學生的特點。嚴格要求學生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更好的健康成長,因而它并不意味著對學生冷漠無情和橫加責罰;相反,它要求教師必須以真摯的情感、和藹的態度、溫和的方法、親切的語言對學生進行嚴格的教育,讓學生從中感受到教師的關愛之情,這樣教師的嚴才能被學生所理解,并變為學生的內心要求和自覺行動。

        結束語

        “人之初,性本善。”,“天下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愛,其實很簡單,學生,其實也很簡單。只要我們能夠多花點心思,給學生多一份關注,多一份欣賞和期盼,那么你的學生會因為有了你而健康地成長起來!

        參考文獻:

        張敏論師愛在高校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第4篇:教師對學生論文范文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文化意識;培養

        文化意識其實也就是對本國與異國文化之間異同的敏感度和自覺性,這種文化意識的培養也是學好外語的重要因素,就像最新制定的英語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要求一樣: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是英語教學的重要部分。而小學是學生學習英語的起步階段,培養他們良好的文化意識有助于提升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因此,教師不能只是一味地教授學生語音、詞匯等知識,還必須突出英語的文化傳承工具的性質,引導和培養學生形成開放、合理的文化意識。

        一、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必要性

        1.文化意識的培養有利于學好語言

        著名翻譯家王佐良先生說過:“不了解語言當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語言是人類歷史文化的載體,承載著人類的風俗、宗教、物質、制度、觀念等等文化,也就是說語言的變化就是文化的變化,文化的發展也會影響語言的發展變化,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不但可以增加學生對英語國家的了解,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且也會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從而真正地掌握和運用英語。

        2.文化意識的培養有助于用好語言

        語言是由語音、形態、句法、語意等不同層面的要素構成的,因此不同國家、民族的語言必然有其獨特性,在語言的使用上就會存在差異。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小學生容易將母語文化直接應用在外語上,這樣也就造成了英語學習和交際的困難,出現語言的負遷移現象,因此,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有助于學生學好、用好英語。

        二、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1.結合英語詞匯,拓展英語教學

        每個語言都具有一字多義的特點,而每種語言的特點都不一樣,對詞義的理解要結合具體的語境來理解,絕不能按照詞匯的字面含義去理解,這就要求對其文化有充分的理解。因此,在教授小學英語時,教師可結合不同的詞匯,進行拓展教學,讓學生理解其使用差異。

        2.通過角色扮演,提高英語運用能力

        中英語言因為文化背景的不同,其表達形式也不一樣,為了讓學生提高英語的運用能力,理解英語的文化內涵,可以通過設置一定的情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在課堂上進行英語交際活動。如,讓學生扮演兩個通電話的角色,運用英語的標準表達方式進行通話,這樣不僅讓學生進行了英語練習,而且加深了他們對英語表達方式的印象。

        3.結合節日文化,體會英語文化背景

        中國和西方英語國家都有各自的節日,如中國的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西方英語國家的圣誕節、萬圣節和復活節等,這些節日都是在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因此,教師在教授學生這些節日的表達方式時,不應僅僅只是講授其基本知識,而應當利用這些節日的不同文化背景,介紹不同的節日中人們的主要活動,讓學生體會到文化差異。

        4.借助多媒體資源,感受英語文化

        隨著多媒體英語資源的發展,人們身邊時刻都能接觸到英語,潛移默化當中感悟到了英語文化,尤其是西方國家的日常生活習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加深學生對西方文化的感受,如在教授學生fork,knife等餐具時,可以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是否知道如何使用這些餐具。學生們憑借著他們對影視資料的影響,爭先搶答,教師不做評定,可以先給學生放映一段西方餐桌禮儀的影像資料,讓學生在觀看影像資料中加深對英語文化的感受。

        5.注重教學細節,滲透英語文化

        教師在教授英語時,應當注重課堂上的每一個細節,在英語教學中滲透英語文化。利用小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可以再課堂上組織學生做游戲、唱歌等。如讓學生在課堂上玩西方英語國家常見的“Bingo”游戲、唱英語歌曲等。還可以在西方節日時,舉辦一些和節日有關的活動等等。

        總之,教師應當恰當地結合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進行教學,不斷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使學生樂意了解和學習西方英語國家的文化,同時教師也要不斷地加強對英語及其文化的學習,提高自身的文化意識,從而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參考文獻:

        [1]吉哲民,李冬梅.淺談中國學生的外語交際能力[J].外語界,2001.

        第5篇:教師對學生論文范文

        關鍵詞:初中語文;口才;寫作能力;策略

        初中語文是小學語文的鏈接,是高中語文的基礎,顯得尤為重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視程度有待提升,本文就針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進行了探究。

        一、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語文的博大精深之處就在于能夠交流,最普遍的交流就是口頭交流,通過語言的敘述表達出自己的意思。如何才能提升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當然,這里所指出的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既要說得有道理,有水平,有內涵,還要悅耳。

        筆者認為,應該鍛煉學生的朗讀能力,要多讀書,讀好書。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每周選擇兩節課進行閱讀,閱讀的內容主要針對一些現代朗朗上口的散文和古代一些朗朗上口的詩歌進行閱讀,讀到能夠熟練地說出來,要保證閱讀的主題鮮明,現代化、健康化、新鮮化。這樣的培養方式能夠擴充學生的語文知識面,更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學內涵和素質,潛意識地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

        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寫作,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情感的發泄方式。

        在靜謐的夜晚可以伏案寫作,在嘈雜的街道可以冥思寫作,在一望無際的草原可以長篇而作,寫作無處不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也算是寫作,只不過它是短篇幅的、不完整的。但是,在傳統的教育教學當中,寫作顯得枯燥、乏味、甚至讓學生絞盡腦汁,完全和自由的寫作、愉快的寫作背道而馳。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愿意寫作,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呢?

        筆者認為,多讀書,讀好書,無疑是最好的辦法,這和古人所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如出一轍。書讀得多了,自然而然就懂很多,那么,文思如泉涌就不難實現了。

        總之,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要以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為主,要督促學生養成多讀書,讀好書的習慣。長此以往,一定會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做一個出口成章

        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袁靜.語感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24).

        第6篇:教師對學生論文范文

        古代文學教學中學生的研究性學習

        葉圣陶先生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在古代文學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習慣是至關重要的。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1]研究性學習能夠使學生由被動地接受學習轉變為積極、自主、探索性學習,有益于其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可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十分重要的,而這是需要教師精心指導和耐心培養的。教師要刻意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在作品講授之前,提出問題,使學生有目的地閱讀,逐漸形成對作品的深層領悟能力。例如,在講解施耐庵《水滸傳》之前,可以布置作業,讓學生通過相關文獻和著作的查閱,整理分析水滸戲的發展流變,并引導學生來思考水滸戲中的主要人物(比如李逵)和“小說”中人物在性格特征上的區別,或是分析作品人物的“同而不同”,[2]以達到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教師還可以因勢利導以此作為選題,鼓勵學生整理資料、分析研討、梳理觀點,寫成小型論文或是研究報告。整個過程,教師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研究性學習的組織者和合作者。這樣,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隨著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也得到了較大發展。

        古代文學教學中多媒體的應用

        隨著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古代文學教師能夠根據教學目標,從激發學生興趣、啟發學生思維等方面出發,藝術地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使得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活潑,但同時又會產生由于信息量過大導致學生應對不及和限制想象等方面的弊端。因此我們不得不考慮如何通過多媒體的輔助將教學效果最佳化。

        1.多媒體教學的前提是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在運用多媒體進行古代文學課堂教學時,應清醒地認識到這一現代信息技術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萬萬不可喧賓奪主。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而不是課件的復述者和演示者。在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互動和學生的思考才是課堂的中心環節。要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正確運用多媒體,不可濫用、泛用。

        第7篇:教師對學生論文范文

        關鍵詞:小學中高年級數學;預習單;問題意識;培養

        【分類號】G623.5

        在新課程的大環境之下,小學數學教學也涌現出了許多新的教學方法,其中利用預習單,培養中高年級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受到了不少教師的青睞。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強的學科,它需要學生具有縝密的思維和探索精神,而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能夠有效的鍛煉他們的思維和自主探索能力。然而,不少教師在教學中對預習單的利用,往往不得要領,不能夠有效的引導自己所帶的學生,發揮預習單的效用。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經過不斷的摸索和嘗試,逐漸掌握了利用預習單,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一些方法,下面,筆者就對這一問題進行詳細的論述。

        一、預習單的內涵及作用

        預習單顧名思義就是學生在上課之前,先對教師的授課內容,自己做一個簡單的預習,并且在預習的時候找出自己可能有疑惑或是不懂的內容,將其列成單子。預習單,盡管只是薄薄的一張紙,單在這張紙里收錄有學生的學習成果,能夠提高學習的效率,學生如果運用得當,還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習成績。在小學中高年級的數學教學中,盡管小學生們通過之前的學習對數學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由于這些學生大多較為年齡,在學習上部分學生依然處于被動的狀態,不能夠自己去探索和發現新知識。因此,在這個階段,教師如果能夠利用好預習單,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能夠有效的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成績,激發其數學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二、小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現狀

        1、教師在教學中缺乏培養學生提問的意識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在課堂上具有權威性,小學生在小學學習階段對世界的認識不足,教師說的一句話在很多時候對他們來說無疑是“圣旨”。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往往會習慣性的將自己當成課堂的主宰,沒能夠意識到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部分教師錯誤的認為在課堂上只要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就夠了,方法,并不重要,有些教師即使在課前讓自己班上的學生預習了,也只是讓他們簡單的看一看書,看一看這一節課,需要學習的內容有哪些,缺乏具體的指導和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由此,小學生的問題意識得不到一個有效培養。

        2、學生在學習中較為被動,提問缺乏方法

        教師在教學中習慣將自己當成課堂的主體,會致使尚不能正確的辨別是非對錯的小學生在學習上處于被動的狀態,學習時,習慣于教師將知識一點點的灌輸給他們,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不注重學生的預習,也導致在學習中小學生不會甚至是不愿意去預習。而且,即使學生在學習的時候遇到問題了,他也找不到正確的提問方法,部分學生因為性格原因,也餓不敢將自己的問題表達出來。

        三、利用預習單,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方法

        1、教會學生預習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利用預習單,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就要讓學生學會預習,找到正確的預習方法。在安排學生預習的時候,不能夠大而化之,只讓他們囫圇吞棗的看書就夠了。而是應該適當的提一些問題或是讓這些學生自己帶著問題去看書,看一看書上有什么內容是自己感興趣而有看不懂的,在課堂上積極的提問。

        比如說,在學習“公頃和平方千米”是,教師可以先提幾個問題:在平時的生活實際中有哪些地方涉及到了這兩個單位?它們之間有什么區別?讓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或是看一看自己有什么問題。學生預習的時候,帶著這些問題去看書,將自己遇到的一些重點、難點列出來,在課堂上提出自己的問題,進行討論。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生的問題意識能夠得到有效的培養。

        2、利用預習單,多種方法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小學生大部分都較為活潑好動,在學習時候他們的好奇心重,問題也多,有時候他們提出來的一些問題,可能在教師看來十分幼稚,教師在遇到這樣的情況時,也不能輕易的打擊學生的提問積極性,而是要耐心的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但是,同時小學生身上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點,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學習熱情來的快,去的也快。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利用預習單,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也不能只簡單的采用某一種方法,而是要想辦法利于預習單,結合教學實際,找出多種方法來培養學的問題意識。比如上面提到的學習“公頃和平方千米”時,教師可以讓提問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求他們在預習時,帶著問題去看書。但是在學習“圓”時,教師就可以先讓學生去觀察一下生活中有哪些跟圓有關系的物體,讓他們根據這些物體的特點,總結一下圓的特點,自己試著畫一畫圓等,通過這樣的方法,讓班上的同學自己去感受圓的特點,在學生正式學習圓這一章的時候,學生可能會發現教師所講的知識與自己實際探究的有些不同,在比較的時候,學生可以提出疑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得學生能夠感受到利用預習單學習,也并不是只有一種預習的方法,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在小學中高年級數學教學中,利用預習單,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做好的事情,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仔細的觀察,把握好小學生的學習心理和特點,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引導學生在課前做好預習,有意識的培養小學生的問題意識,令他們能夠在數學課堂上積極的展現自己,找到學習數學知識的快樂,逐漸培養好問題意識。

        參考文獻:

        1.張宸軒.如何進行小學數學有效預習指導[J].科普童話

        第8篇:教師對學生論文范文

        【關鍵詞】職業學院;職業規劃;問題;對策;研究論述

        近年來,職業院校學生的就業問題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熱點問題。應該說,從近幾年的形勢來看,職業學院畢業生的就業率雖然較高,但學生就業質量及就業的穩定性明顯存在偏差。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職業院校沒有對學生進行正確的職業規劃教育,學生在就業定位及未來發展方面存在普遍盲目性。由此可見,科學有效的職業規劃教育迫在眉睫。筆者結合自身工作實踐,在本文中分析了當前職業學院學生職業規劃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做好職業學院學生職業規劃教育的對策措施,以期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職業學院學生職業規劃教育工作有所借鑒幫助。

        一、當前職業學院學生職業規劃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學校職業規劃教育意識薄弱

        當前,多數職業院校都沒有樹立起強烈的職業規劃教育意識,對學生未來的發展趨勢沒有進行認真細致的研究。學生對自己的職業規劃卻乏理性的思考與科學的設計。據調查,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職業院校新生都沒有對其未來職業進行過規劃,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職業院校學生沒有測試過自己的職業興趣、職業性格、職業能力等,對自己有哪些技能專長,存在哪些職業劣勢,都缺乏必要的認知。學生們沒有正確選擇自身的職業方向和職業目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設計。

        2.職業規劃教育體系比較混亂

        眾所周知,職業規劃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各種發展因素相互依托、缺一不可。但目前,多數職業院校沒有設置獨立的職業規劃教學單位,學生們的職業規劃教育均由學院就業指導中心來完成,這就導致職業規劃教育不專業。同時,職業院校的職業規劃教育激勵機制不健全,部分從事職業規劃教育的老師,在科研上沒有硬性要求,只從事單純的教學工作,導致職業規劃教育不能緊跟新時期、新形勢的發展。可以說,職業規劃教育體系沒有完全建立健全,致使職業規劃教育質量無法保證,這也成為制約學生職業規劃教育的一大瓶頸。

        3.學生對未來職業認識不清晰

        當前,多數職業院校的學生對未來的職業,都缺乏比較感性的認識。據權威機構調查,職業院校學生獲得職業信息,主要依托互聯網、就業指導課程和學校舉辦的相關講座,雖然職業信息的量比較大,但質量無法保證,學生們也不能真正感受到親臨職場的狀態,無法深入了解即將從事的工作情況和該崗位對從業人員的要求等,從而導致學生不能清晰判斷自身的職業能力、職業態度與理想狀態的差距。學生們片面的感覺自我良好,降低了對自身的要求,在制定職業規劃時便缺少針對性和實效性,嚴重影響了其職業生涯的有序發展。

        4.職業規劃教育指導人員匱乏

        當前,多數職業院校的就業指導中心沒有專門的職業規劃師,部分院校由思想政治輔導員來指導學生的職業規劃,這些指導者缺乏相應的職業規劃專業知識技能,無法給予學生最直接、最有利的教育。而這些指導者往往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職業院校主要采用相對獨立的職業指導課,專業教師的力量十分薄弱,致使職業生涯教育指導工作無法深人開展。教師對于職業規劃教育的內容,只是比較注重政策法規、職業分類、職業道德等的一般知識講解,對于涉及職業實戰的內容,比較匱乏,導致學生們不能充分了解當前的就業態勢,對其職業規劃更加茫然。

        二、做好職業學院學生職業規劃教育的對策措施

        1.進一步樹立職業規劃教育先進理念

        當前,職業院校的職業規劃教育還受到傳統就業安置思維的影響,學校過分強調一次性就業率。有的學校甚至把壓力集中到學生身上來提高就業率,導致學生在沒有充分選擇的情況下,匆匆與不十分滿意的單位簽約,這種做法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所以,職業院校的職業規劃教育要突破陳舊模式,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持續關注學生的未來發展前景,幫助學生獲得面向未來、適應社會的發展能力,使學生的潛能在職業規劃教育中得以最大限度的開發。

        2.進一步提升學生自身職業規劃意識

        職業院校要通過專業的崗位教育,引導學生充分了解社會、認識自我,讓學生明確自身的職業理想定位。一方面,要組織學生學習新形勢下國家的政策方針、經濟形勢、就業形勢,使其了解當前社會職業崗位的結構、層次及需求。另一方面,要切實加強學生的崗位教育,幫助學生了解勝任崗位所需的相關專業知識,使學生能夠準確的分析自我、認識自我,了解自己適合干什么、能干什么,使其對自己有一個準確的把握和定位,這樣有利于學生從實際出發進行職業規劃。

        3.進一步完善職業規劃教育管理體系

        完善職業規劃教育管理體系,是進行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基本保障。職業院校要按照各級相關規定要求,進一步健全領導體制、管理制度和激勵機制,建立一支專業技術能力強的職業規劃教育隊伍。同時,要進一步加大投入,著力改善職業院校的辦公條件和教育教學設施,增加職業規劃教育人員的科研經費,全力為學生的職業規劃發展提供服務。

        4.進一步健全職業規劃教育保障機制

        職業院校的職業規劃教育發展既是依賴于學校自身,又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參與,構建完善保障機制。相關部門要通過法律法規,對學生的職業指導內容、考試評估等,做出嚴格規定,真正為學生熟悉職業提供便利條件。學校要根據學生規模,配齊配足專兼職職業規劃教育人員,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個性化的職業生涯輔導,使學生真正充分了解認識自身職業。

        三、總結

        總之,職業規劃教育是以職業生涯指導為基礎的全方位教育。所以,職業院校在職業規劃教育過程中,要善于幫助學生發現自我潛能,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努力輸送出具有獨立生存能力的人才。這是職業規劃教育的核心目標和根本任務。筆者相信,只要職業院校充分認識到職業規劃教育中存在的意識薄弱、體系混亂、人員匱乏等問題,進一步樹立職業規劃教育先進理念,進一步提升學生自身職業規劃意識,進一步完善職業規劃教育管理體系,進一步健全職業規劃教育保障機制,職業規劃教育就一定變得更加科學合理、切實可行,就一定能為學生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龔建林.高職生職業生涯規劃探析[J].《職業技術教育》,2007年第26期.

        [2]薄愛敬.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設計的必要性和注意的問題[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第01期.

        [3]孫鳴浦.職業學校學生綜合素質判斷及工作思考[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03期.

        [4]王淑娟.完善我國職業學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思考[J].《今日科苑》,2008年第22期.

        第9篇:教師對學生論文范文

        關鍵詞: 高中政治教學 生成性問題 應對策略

        一、生成性問題的涵義

        生成性教學不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正如雅思貝爾所說,它是一門由歷史積累與自身的不斷重復努力而形成的一種教學價值觀。生成性教學法不僅指向學生傳授基本的教學知識,而且包括通過教授知識,讓他們更好地適應不同的環境,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而生成性教學主要以學生的生存發展作為基本的認識論,它將教學的認識論與學生的生存發展結合在一起,強調學生通過形成主動學習、持續學習的能力作為首要的教學目的。

        二、生成性問題帶來的困惑

        生成性問題在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第一,生成性問題在教學中常常被忽略。課堂中發現問題的機遇都是隨機的,所以要把握這一時機非常重要,需要教師及時有效地做出反應,捕捉這一信息,然后將其延伸,但是在教學中往往都被教師忽略。如高中政治教學“文化生活”一節,教師讓大家回顧我國傳統的文化習俗,有一學生大聲回答:“劃龍舟。”因為聲音過大,回答過急,引起了大家的哄笑,這時教師也沒有理睬。而這就是一個有利時機,教師未能抓住這一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時機深入分析與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所以造成了課堂沉悶的現象。第二,對生成性問題的簡單否定。這是教師容易犯錯的地方。高中生處在青春期,思想新穎、想法特別,所以學生對很多觀點都持不同看法,而這些想法難免會有失妥當,這時候就需要教師正確分析與引導,讓學生逐步接受正確觀點,而不是簡單否定學生的觀點,失去生成問題的時機。最后,生成性問題生搬硬套,在教學的過程中,問題的生成會因為時間、條件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犯生搬硬套的錯誤,讓生成遇到阻礙。

        三、解決生成性問題的策略

        面對生成性問題存在的種種困惑,教師要具備有效利用生成性問題,促進學生發展的能力,使學生適應社會發展,提高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

        1.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發現與預留生成空間。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學設計對教學的有效性具有深刻影響,同時,教學設計的質量影響到問題的生成,決定生成性教學的有效性。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通過學習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預留生成空間,給學生思考的空間,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所以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教師要挖掘教材中可生成性內容的亮點。如:教學“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基本要求”中的“違法必究”時,有學生提出未成年人保護法與違法必究的矛盾沖突,這是這一問題的矛盾所在,學生能夠對此問題提出疑惑,并期望得到解決,說明學生的學習興趣都得到了激發,這時候提問:“制定好了法律,難道就是法制社會了嗎?”引導學生全面認識法治社會的建設。教師應抓住這一教學過程中的閃光點,精心設計一套有效的教學方案,引導學生思考:“法制社會的建設包括哪些方面?”“法制建設能否一蹴而就,為什么?”在引導的過程中,學生會進行討論與比較,從而學會思考,學會辯證思維,消除疑惑。這節課中,教師就敏銳而機智地抓住并運用了生成性問題,使學生對問題的認識更加全面、更加深入,使學生對法治社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了發展學生能力的教學目標,是本節課的亮點。

        2.巧妙利用生成問題,使生成教學順理成章。

        高中的政治課具有極強的時政性,因此也就更具有發展性,需要教師靈活掌控課堂,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發現教學的閃光點。如教學內容中貼近生活實際的教學資源,融合了思想性、知識性、藝術性的內容,可以增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隨著教師的教學設計一起研究問題、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這樣還能有效避免生成問題的生搬硬套。比如,在學習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時,我利用之前熱播的《功夫熊貓》進行教學導入,引出生成問題:“就網上有關‘抵制’與‘不抵制’《功夫熊貓》的討論,你是如何看待的?”學生就此問題進行討論并回答,可能只會抓住為什么要抵制與不抵制這兩個方面,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了解討論的焦點其實是“如何對待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這里已經將問題引進課本,學生很容易就了解到:“如何對待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其實是國家、民族的文化創新應該“面向世界,博采眾長”這一生成問題。抓住這一生成點,繼續提問:“同學們能不能舉出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呢?”通過學生的討論與解惑,就能在這一點上拓展開來,講述文化創新的三種途徑。并讓學生了解到在文化創新過程中,要把握好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在吸收外來文化的過程中,注意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讓學生了解到在文化創新過程中應克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民族虛無主義”和“。總之,要巧妙地利用生成問題,使教學的發展變得順理成章。

        3.創新課堂教學設計,拓展生成的內在張力。

        高中的政治課堂教學是以國家意識形態與公民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因此課堂上出現的問題應該朝著政治本身的發展方向前進是政治課的主要表現形式。總之,教師要深化開放式教學,使教學形式多樣化,這樣才能將獲得的信息有效重組,使生成性問題得到拓展,使教學資源得到轉化與創造開發。如:教師在教學“辦事情要從實際出發”這一哲學原理時,面對陽光照在教室中的多媒體屏幕上,導致學生看不清顯示在大屏幕上的字這一課堂實際情況,為遮住陽光,轉身拉上教室的窗簾之后,抓住這一時機,手臂一揮,風趣幽默地對學生說:同學們,我現在的這個行為應該算是哲學家的行為吧?并借機要求學生就這一舉動說說其中包含的哲學道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訓練學生的臨場應變能力,使他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發現隱藏的哲學問題,并聯系自身情況,舉例說明。由于教師本身根據課堂情境和需要提供了生成性問題產生的條件和示范,并從學生的學習體驗和生活實際出發設計問題,這時候學生的生成性問題源源不斷,有的從自身學習的實際狀況,講自己喜歡看韓劇的原因;有的從自己平常的習慣出發;有的從生活實際出發。教師在輕松愉快的氛圍和動態深入的生成過程中實現了教學目標。這種臨場發揮的教學場景設計,是最有效的創新教學設計,比預先設計的教案更有效,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達到發展學生能力的教學目的。

        4.引導學生總結經驗,強化生成效果。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學生能夠掌握的信息越來越多,而在生成性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都被調動來,所以生成了很多教師聞所未聞的問題。這樣,教師就要善于總結,引導學生進一步總結出一節課的生成知識與情感價值。讓學生理清教學中的各種關系,總結有效知識,使一節課的知識得到深化與升華。如:通過對量變與質變的學習,呈現兩個問題引導學生討論:A同學說:“只要有量的變化,就一定會引起質變,因為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B同學說:“在事物發展過程中,沒有量變就沒有質變,所以量變比質變更為重要。”學生討論總結得出:我們要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同時要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這時候,堂課的總結就做好了,學生也就明白了“做好量的積累,實現事物的發展”的教學內容。接著教師要對課題進行升華,使教學的情感價值目標得到體現。這時候教師就要利用“情感互動放飛理想”引入討論,讓學生知道每個人都有遠大理想,只要把遠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標與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精神結合起來,從點滴做起,從現在做起,勝不驕、敗不餒,在德、智、體諸方面日積月累,持之以恒,相信同學們的理想一定會實現,同學們的明天會更好。讓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這樣教學的升華也就達到了,而情感活動這一生成問題,也使學生確立了正確的人生目標。

        總之,教學過程是一個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過程,只要你能發現教學中的閃光點,師生所獲得的知識就是無窮盡的。教與學是相互依存的關系,是從更高的層次——生命的層次,用動態生成的觀念,重新全面地認識課堂教學,構建新的課堂教學觀,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

        參考文獻:

        [1]呂敏霞.生成性教學探析.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一区本道在线一区三区 | 午夜性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三级精品视频 | 亚洲日韩欧美国产动漫综合 | 五月丁香青草久久 | 亚洲国产日本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