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低碳經濟定義范文

        低碳經濟定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低碳經濟定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低碳經濟定義

        第1篇:低碳經濟定義范文

        低碳經濟時代,提升企業低碳競爭力更是事關企業未來的生存和發展。企業碳資產的積累和開發則是企業提升低碳競爭力、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途徑。然而,目前業界對碳資產認識相對比較模糊,缺乏明確統一的定義,使得企業在對自身碳資產進行盤查、開發和利用時產生了較大困惑。文章試圖通過辨析不同觀點下資產定義的特點,挖掘“碳”的價值內涵,利用邏輯學的定義結構,提出基于低碳經濟視角的企業碳資產的定義,并進一步對企業碳資產的特征和分類展開研究。

        關鍵詞:

        碳資產;低碳經濟;邏輯學定義;分類矩陣

        1引言

        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中國政府固然是國際上進行低碳博弈的參與者和壓力的承擔者,同時對國內而言亦是低碳經濟的規則的制定者和發展的推動者,而對國際減排承諾的兌現和低碳發展模式的落實則實際上將通過中國企業的努力來實現。在低碳經濟時代,中國企業將會感受到三方面的壓力:首先,發達國家有可能會采用諸如對其進口產品征收碳關稅等政策手段,倒逼中國企業為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支付治理成本;其次,國內發展低碳經濟所常用的三種政策工具:法律法規、行業標準、碳稅和碳排放權交易制度[1],以此來實現國家減排目標;第三,企業所處產業鏈上核心企業或所面對市場的低碳需求。可見,采用低碳發展模式已不僅僅是企業履行其社會責任的體現,提升企業低碳競爭力更是事關企業未來的生存和發展。如果說采用低碳發展模式是企業的宏觀遠景,提升企業低碳競爭力是企業的中觀目標,那么對企業碳資產的積累和開發則是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的微觀手段,而對碳資產有效積累和合理開發的前提則是厘定清楚碳資產的定義。

        2文獻綜述

        目前,已有諸多學者意識到碳資產對于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意義,并對碳資產的管理展開了較為廣泛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JulienChevallier認為碳資產是指交易主體所擁有的二氧化碳的存量以及其衍生的金融產品[2];ChristophBohringer認為碳資產主要包括項目碳資產和配額碳資產[3]。Takashi提出碳資產包括配額碳資產和核證減排量[4]。萬林葳認為碳資產是企業由于實施具有溫室氣體減排效果的項目向大氣排放的溫室氣體的量低于政府規定的基準量而獲得的能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5]。通過上述研究不難發現,碳資產具有資產的稀缺性和效用性這兩大特征已毋庸置疑,而與其他資產最大的區別在于只有在低碳經濟這一特定背景下,碳資產的稀缺性和效用性才會得以體現(或者最大限度的得以體現)。然而,由于碳資產屬于低碳時代的全新產物,目前的研究只能說揭開了其神秘的面紗,其內涵仍待學者深入研究。筆者認為目前的研究主要存在兩大局限:一方面,由于“資產”的定義尚無定論,現階段主要從未來利益觀、經濟資源觀、權利觀三個角度對于“資產”進行解釋闡述。正是由于“資產”定義尚富有爭議,不同的學者可能會從不同的角度對“碳資產”的定義進行闡述。而碳資產定義的繁多使得企業在對自身碳資產進行盤查、識別、利用時產生了較大的困惑。另一方面,目前的研究對于碳資產所存在的背景——低碳經濟時代往往集中于碳排放權交易制度這一模式。目前,低碳經濟主要存在三種模式:關停并轉、碳稅、碳排放交易,三種模式可謂各有優劣,因此碳資產的研究應該同時適應于這三種可能的未來低碳經濟模式。另外,對碳排放權交易制度的集中關注,造成了目前對于碳資產的研究往往集中于碳排放權和碳信用以及其金融衍生品等金融資產,忽視了其他類型的碳資產,譬如低碳設備、低碳技術、低碳專利等技術性碳資產和低碳文化、低碳品牌等文化性碳資產。可以預見,碳資產定義的這般“厚此薄彼”不僅使得企業在面臨所在行業采用碳排放權交易制度之外的低碳經濟措施時手足無措,還會令企業在實際操作中有所偏廢,出現優質碳資產閑置、流失等情況,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3企業碳資產定義探究

        正是基于上述兩方面的問題,本文試圖在之前學者研究的基礎上,通過辨析不同觀點下資產定義的特點,挖掘“碳”的價值內涵,利用邏輯學的定義結構,提出基于實務角度的企業碳資產的定義。

        3.1邏輯學下的定義方法

        根據邏輯學定義結構:“被定義項”是“種差概念”+“屬概念”[6]。“企業碳資產”是被定義項,其中“企業”和“碳”的內涵決定“種差概念”,“資產”的內涵決定“屬概念”。

        3.2企業碳資產的種差概念研究

        在“企業碳資產”定義中,“碳”才是決定其與其他類型資產(諸如環境資產、綠色資產)根本區別的種差概念。其產生的種差概念主要是由“碳”所代表的時代背景和經濟利益的價值本源兩種內涵所決定的。首先,“碳”即指低碳經濟時代。如果脫離這個時代背景,碳資產也許就失去了資產的本質屬性。例如,CCS設備在低碳經濟時代毋庸置疑是一項重要的設備類資產,但是如果脫離了低碳經濟這一時代大背景,其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不能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也就不具備資產基本的價值屬性。碳排放權和碳信用脫離了碳交易制度,同樣不能作為一項資產對待。可見,碳資產是低碳經濟時代的特定產物,低碳經濟時代是碳資產產生的前提。其次,“碳”亦指該資產的價值本源來自于有價值的二氧化碳減排量。發展低碳經濟的核心目標就是減少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的排放。各種低碳模式對經濟效率的影響或許會有輕重緩急之分,然而終極目的都著眼于減少二氧排放量,使之趨于一種合理的排放水平。譬如,在排放不達標即強制關停模式中,二氧化碳減排量帶來的經濟效益就是保留企業在行業立足、生存的資格;在碳稅征收模式中,二氧化碳減排量帶來的經濟效益就是避免企業遭到由于碳稅處罰造成經濟利益的流出;在碳排放權交易制度中,二氧化碳減排量帶來的經濟效益即是多余的配額或者經核查的減排量在市場出售帶來經濟利益的流入。對于企業而言,二氧化碳減排必須是有價值的、有效率的,具體體現在:第一種低碳情境中,企業的減排活動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且盡量接近于國家相關法規或行業標準所要求的達標值,同時在該排放量處的邊際減排成本+其他邊際成本≤邊際收益;在第二種低碳情景中,在該排放量處的邊際減排成本+其他邊際成本≤邊際收益+碳稅稅率;在第三種低碳情境中,在該排放量處的邊際減排成本+其他邊際成本≤邊際收益+二氧化碳交易價格。

        3.3企業碳資產的屬概念研究

        如前文所述,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于資產定義的不統一,造成了“碳資產”定義的混亂。從這三種觀點的優劣比較來看,經濟資源觀易于理解和實務操作,但是靜態地把資產看做一種經濟資源物質,忽視了其現金流的流入;財產權利觀反映在制度框架內行使經濟利益的可獲得性,但是一方面無法計量,另一方強調的也不是資產本身;未來收益觀則看重資產在實際經營運動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但過于復雜、抽象,不具備可操作性。在目前的實踐中,三種觀點的資產定義均在使用,從這個角度出發,對于企業碳資產而言,其本質可能是一種未來經濟利益,也可能是一種財產權利,還可能是一項經濟資源;其擁有的主體則是企業;低碳經濟則是其存在的時代背景;實現有價值的二氧化碳減排量則是其實現未來經濟利益(或權利,或經濟資源價值)的充分不必要條件。

        3.4企業碳資產的定義

        由于本項目的主要工作目標是幫助企業盤查開發企業擁有的碳資產,采用權利觀和未來利益觀皆會因其定義抽象而于實際工作中不易操作。因此,在“實質重于形式”的前提下,本文傾向于采用基于經濟資源觀的企業碳資產定義:企業碳資產是低碳經濟時代,由企業擁有權利或其他進入權而其他主體沒有的,通過有價值的二氧化碳減排實現其價值的當前經濟資源。

        4企業碳資產的特征

        4.1資產的通性

        企業碳資產和其他資產一樣,具有資產的稀缺性、效用性、有用性、可計量性等四大特征。(1)稀缺性。碳資產作為企業擁有的經濟資源,在獲得其擁有權利或者其他進入權時,必須因為其稀缺性支付代價,價格就是其在市場經濟的具體表現;(2)收益性。碳資產之所以是資產,恰恰在于其為企業帶來預期的經濟利益。而碳資產的優劣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取決于為企業帶來預期收益的多寡。為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是碳資產的一大前提;(3)有用性。碳資產的有用性主要是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具有使用價值可供企業使用或交換,比如CCS設備、碳排放額度等;其二是沒有使用價值但具有價值,可供企業交換,比如碳期貨等;(4)可計量性。碳資產從會計上確認資產的要求出發,必須滿足其可以用貨幣加以度量這一條件。碳資產的會計計量可以選擇歷史成本和公允價值進行計量。

        4.2碳資產的特性

        上述四大特征都是和其他資產一致的特征,除此之外,碳資產還有三條區別于其他資產的特征:(1)時代性。碳資產是低碳經濟時代的特定產物;(2)充分性。以二氧化碳減排量為價值本源是碳資產的充分不必要條件;(3)正外部性。企業的減排行為必然對延緩全球氣候變化有積極貢獻,企業碳資產具有正外部性。

        5企業碳資產的分類

        依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對企業碳資產進行不同的分類。

        5.1傳統分類

        與其他資產一樣,企業可以碳資產根據存在形態的不同,可以分為碳有形資產和碳無形資產,例如節能設備就屬于碳有形資產,節能技術專利就屬于碳無形資產;也可以分為金融性碳資產和非金融性碳資產,例如碳基金、碳期貨就是較為典型金融性碳資產,低碳設備、低碳技術、低碳文化就屬于較為明顯的非金融性碳資產。按變現或耗用時間長短,還可以分為流動碳資產和固定碳資產。

        5.2特殊分類

        除此之外,還可以根據碳資產的特點進行分類,其中一種分類方法就是根據碳資產價值來源的差異,將碳資產分為單一價值碳資產和多重價值碳資產。顧名思義,二氧化碳減排量是單一價值碳資產的唯一價值來源,例如CCS設備、碳排放權,除了二氧化碳減排效果,沒有帶來價值的其他途徑;而對多重價值碳資產而言,二氧化碳減排量并不是該資產唯一的價值來源,例如節能設備,除了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之外,其價值還能通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能源消耗量,從而節約成本這一方面得到體現。按企業碳資產價值來源差異進行分類的好處在于,企業在實施減排活動同時,可以結合其他戰略目標,有針對性的對相應的碳資產進行開發。但是,要在碳資產開發實務中實現效率最大化,還需要借鑒資產評估理論中收益法和成本法的原理,根據企業所處行業和地域的特點,建立一個以減排效果為縱軸、減排成本為橫軸的企業碳資產開發分類矩陣。通過該分類矩陣可以將企業碳資產分為明星型、潛力型、添花型、便車型四類,以此對企業的碳無形資產的實務開發提供指導借鑒價值。企業可以針對不同分類的碳資產采取不同的開發策略。比如,明星型碳資產減排效率最高,顯然需要企業加大投入,努力開發;潛力型碳資產雖然減排效果顯著,但其減排效率不高,是作為未來碳減排任務的潛力存在,企業應努力使其減排成本得到相對程度的下降;添花型碳資產顧名思義其作用僅限于錦上添花,雖然減排成本不高,但是減排效果并不明顯,如果在減排效果上沒有繼續深度挖掘的潛力使之變成明星型碳資產的可能,則只需對其適度開發,使之成為為達到某一減排目標補充型碳資產;便車型碳資產減排效果既不顯著減排效率也較低,沒有什么前途,必須考慮其存在的必要。

        6結論與展望

        綜上所述,本文從企業碳資產管理這一實務要求出發,通過辨析三種觀點資產定義的特點,挖掘“碳”的價值內涵,利用邏輯學的定義結構,提出了基于經濟資源觀的企業碳資產的定義。同時,在此基礎上,總結了企業碳資產的七大特征屬性,并提出了碳資產基于價值來源和開發利用的兩種分類方法。以上工作為企業對自身碳資產的盤查、挖掘、開發和利用提供了較為務實的借鑒意義和指導價值,并對企業碳資產的研究提供了一條全新的研究思路,對后續的關于碳資產管理的研究起到了類似開路先鋒的作用。然而,由于碳資產屬于低碳時代的新生事物,可借鑒參考的資料相對較少,對其的理解可能會存在一定的時代局限。但隨著諸多低碳經濟模式的研究不斷取得進展,對“碳”的價值內涵勢必將進一步得到深化。同時,一個覆蓋范圍更為廣闊的企業碳資產準確定義的前提即是資產定義的統一,這還有待相關研究取得進一步的突破。因此,隨著低碳經濟的發展和相關研究取得進一步的突破,企業碳資產勢必將突破時代局限的重重阻力,以更為清晰的面貌展現在學界和企業的視野中當中。

        作者:劉楠峰 范莉莉 單位:西南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第2篇:低碳經濟定義范文

        低碳經濟已歷經近十年的發展。尤其自2005年《京都議定書》生效之后,全球碳交易市場迅速增長。

        本文認為,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減少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

        低碳經濟背景下的國際貿易新壁壘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特征的社會經濟模式,低碳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國際貿易規則的重大調整,它對國際貿易發展將帶來深遠影響。

        首先,在商品貿易格局中,高能耗、高污染產品比重下降,低能耗、新能源產品比重逐漸上升;其次,已經開始進行低碳轉變并擁有低碳技術的經濟體,其在世界貿易格局中的地位也變得益發有利;第三,低碳經濟催生的低碳技術革命會掀起低碳技術在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與轉讓,推動國際生產力發展。

        然而,從全球范圍來看,低碳經濟盡管為各經濟體帶來了發展的巨大機遇,但其對國際貿易新壁壘的形成和推動,尤其明顯。低碳經濟的發展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存在不同的發展模式,且由于發展時間不長,各經濟體之間均希望自身模式能成為全球模式,經濟角力從而演變為政治博弈。英國是率先提出低碳經濟的國家,歐盟也是當前低碳經濟發展最好的區域,而美國和日本在低碳經濟中的嘗試也是投入巨大,中國、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也希望通過本次洗牌獲得該領域的世界話語權。因此,與低碳經濟相關的單邊貿易措施與多邊貿易規則的潛在沖突,將成為國際貿易中的新貿易壁壘。當前,在國際貿易中有關低碳經濟的主要貿易壁壘為碳關稅、碳足跡。

        碳關稅,指對高耗能產品進口征收特別的二氧化碳排放關稅。越來越多的國家在國內引入了碳稅,與排放總量控制和配額交易制度等共同控制碳排放。然而,碳關稅的征收實際上不能有效減少碳排放,且單邊主義的國際貿易壁壘行為極易造成貿易摩擦和貿易戰,引起國家間的經濟甚至政治問題。

        碳關稅容易引發貿易戰,不利于低碳經濟與國際貿易的有機融合。筆者認為,從國際貿易壁壘的特點及國際貿易發展趨勢來看,碳足跡將是長期存在,且可能引發技術革命和營銷革新的非關稅壁壘。

        碳足跡、碳標簽與國際貿易新壁壘的形成與發展

        第3篇:低碳經濟定義范文

        關鍵詞:低碳發展;因子分析;評價;上海市

        一、國內外相關研究

        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首次明確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即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能源污染,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通過創造更高的生活標準、更好的生活質量和機會,為發展、應用和輸出先進技術創新的上級和更多的就業機會。Treffers 等學者 (2005) 認為到2050年,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溫室氣體(GHG)排放量與德國的經濟強勁增長可以共同實現。董琦、甄峰(2010)認為,低碳城市是城市循環經濟的一種形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能率、高效益、高循環為主要特征。孫菲等(2014) 利用層次分析法和加權指數法對大慶市2006―2010年的低碳生態城市建設進行了評價。逐步實現低碳經濟發展,不僅是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等生態環境惡化的客觀需要,更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低碳經濟發展評價指標建立

        (一)建立指標體系及數據。本研究借鑒任福兵、吳青芳、郭強等國內外相關文獻的選取指標方案,選擇18個評價指標,對上海市2003-2012年上海快速發展的十年進行相關數據研究,數據來源于上海統計網中2004-2013年統計年鑒的數據,分析軟件為SPSS22.0。

        (二)因子分析過程。根據選定的數據,結合因子分析法,可以得到總方差分解表(表1),得到了相關矩陣的全部特征值。

        表1 因子解釋原有指數方差的情況(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從表1可以看出,提取三個公共因子可以很好地解釋原有指標的大部分信息(93.245%),因此提取三個公共因子是合適的。

        由表1可知,相關系數矩陣中三個最大的特征值分別為10.738,3.041,1.140,而且累計貢獻率已達到93.245%,故提取3個公共因子F1、F2、F3。

        (三) 因子解釋。將因子載荷矩陣進一步旋轉得到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見表2),可以發現:

        第一公共因子的方差貢獻率最大,為65.758%,并且在“人均生活用電量”“工業總產值”、“市轄區第二產業占GDP比重”、“固定資產投資額”等指標上載荷大,因此該因子可定義為經濟因子。第二公共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為19.268%,在“人均生活用水量”、“液化石油氣家庭用量”“工業固體綜合利用率”等指標上載荷大,因此該因子可定義為居民生活因子。第三公共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為8.219%,在“工業煙塵去除量”、“工業固體綜合利用率”等指標上載荷大,因此該因子可定義為基礎環境因子。

        表2 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 Rotated Component Matrixa )

        綜上所述,影響上海市低碳經濟的要素可分為經濟因子、居民生活因子和基礎環境因子,進一步明晰了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構成要素,保證了實證評價的科學合理。

        三、建議

        通過對上海市低碳經濟發展指標體系的建立和經濟意義的綜合分析,可以得出上海市未來在低碳經濟發展方面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著手實施:

        一是優化升級產業格局。由統計數據可以看出,上海市轄區第二產業占GDP比重逐年降低,而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逐年上升。到2012年,上海市轄區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已經達到60.4%。可見,上海正在逐步優化產業格局,并且已經初見成效。因此,在此基礎上,上海應進一步完善產業格局,通過引導的方式實現高耗能、高排放的企業逐步實現低碳化發展,鼓勵可再生資源投資,從內部優化第二產業結構。與此同時,拉動內需,推動第三產業發展,逐步完成產業結構升級,更大程度上實現碳減排。二是低碳經濟生活化。低碳經濟城市化歸根結底要實現全民化,國際全球變化人文因素計劃中國委員會(CNC-I

        HDP)秘書處曾在 2007 年開展了全面節能減排潛力量化指標研究,該研究表明,如果全民參與節能減排行動,遵循其 36 項日常生活行為指標,則年節能總量約為 7700 萬噸標準煤,相當于減排 2 億噸二氧化碳。因此要引導全民樹立綠色低碳生活觀念,提倡從生活的方方面面節約能源,可通過輿論宣傳低碳交通、低碳消費等生活新理念,并出臺相應獎勵政策激勵民眾,逐步實現節能減排生活化。三是加大基礎環境投入力度。在城市化和新興工業化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對能源的需求仍很旺盛,在短時間內改變能源結構從根源上控制碳排放量還很困難。那么就需要擴大綠化水平,加強對二氧化碳的吸收,因此應提高公園植被覆蓋率,擴大道路、居民區等地的綠化帶面積,提高空氣質量,促進城市低碳化發展。

        四、小結

        低碳經濟城市化建設是我國實現經濟轉型和節能減排的必然選擇,但是現在建立低碳城還處于起步階段,可在建立試點城市的基礎上實現全面推廣。上海市作為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心之一,更應該做好“領頭羊”,通過產業結構升級、推廣低碳生活、加大基礎環境建設等方式加快低碳經濟發展步伐,逐步探索出一條“雙贏之路”,從而處理好經濟發展、居民生活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第4篇:低碳經濟定義范文

        1.低碳經濟的定義

        關于低碳經濟有著非常多的定義,主流的定義是在在原有的技術方面以及生產的工藝管理方面進行創新,但是主要是不能夠增加能耗,依托于這種科技創新的方式來早日擺脫人類對于化石能源的依賴,從而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來減緩全球的氣候變暖的趨勢,使得經濟的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不再是一場零和游戲,而是雙方都可以兼顧到。低碳經濟中最為主要的就是可以利用盡可能低的溫室氣體的排放,即低能耗、低污染的方式來達到高校的利用能源以及開發清潔能源的目的。

        在人類未來的發展前景來看,需要維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來整體上達到經濟的發展以及環境的保護相互兼顧到的情況,低碳經濟在經濟發展方面具有以下的幾種優勢:第一就是這個問題并不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問題,它是一個全球化的問題,在后金融危機的時代低碳經濟也在很大的程度上成為了各國經濟發展和人類共同的話題,得到了全人類的重視;第二就是低碳經濟考慮到在經濟發展中環境方面的因素所做出的犧牲,把環境方面的損耗也都計算在內了。

        2.低碳經濟給我國的外貿出口中所帶來的改變

        2.1減少了我國的外貿競爭力

        我國近些年來的繁榮與發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依靠巨大的人口紅利以及對于環境的無盡的破壞才得到今天的成果的,但是這種方式由于其破壞性以及不可持續性歷來受到詬病,再就是以美國為首的一些發達國家開始在進出口貨物方面來加大了對于碳排放的控制,這些控制的手段主要就是通過對那些還沒有開始進行低碳減排的國家征收一定的碳關稅。這種方式使得其他的有關國家紛紛效仿,最后帶來的結果就是我國這樣的傳統制造業大國的出口競爭力下降了。與此同時我國的低碳制度都是從發達國家引入的,由于規則都是由于他們來制定的,所以在很大的程度上也都造成了我國出口產品的成本的增加以及出口競爭力的下降,特別是我國的出口產品是主要還是以高碳的產品為主,產品的技術含量有待提高,這些情況也都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礙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2.2碳關稅和綠色貿易的壁壘

        對于碳關稅的收取會在很大的程度上削弱我國的出口產品在世界范圍內的競爭力,而且各國之間所高筑的綠色壁壘也都會給我國的出口貿易帶來威脅。碳關稅的推出即很多的國家在國家的外貿進出口的貨物中會對那些生產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的產品來額外的征收一些其他的關稅,但是這樣一來的話對我國的大部分的出口貨物都會造成影響,本來我國主要從事的就是一些低端的制造業項目;綠色壁壘也是相同的意思,在綠色貿易的定義中,綠色貿易就是在進口的貨物中主要的用途是用于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環境的,這樣的一些國際的貿易行為,在這個交易的過程中來通過建立起一系列的技術標準來對這些國外的產品進行相應的限制和禁止的手段。由于我國的出口貨物中最主要的還是一些機電設備、紡織產品,這些物品不僅僅是技術附加值低而且也沒有多少的技術含量,這樣的物品是完全達不到發達國家的一些環境方面的標準的。

        3.低碳經濟給我國帶來的機遇

        3.1倒逼我國的產業結構進行轉型和升級

        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國的經濟增長主要依賴的部分就是第二產業的發展,而且在出口貿易中也是由于低端加工貿易所占比重較大,我國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主要也都是由于我國最近巨大的人口紅利以及對環境的破壞換來的。發展低碳貿易有利于我國經濟轉型到集約型的經濟發展方式,推動制造業向低能耗方向發展;在另外的方面也都必須要推動我國的現代的服務業的發展,從這些方方面面的轉型升級來幫助我國傳統的對外貿易的低端制造業向著高端制造業發展。

        3.2提高對外貿易的技術水平

        低碳經濟就是在我國的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的指導下,來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共贏的方式,通過對我國低碳產業的大力發展來推進我國的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的發展。我國本身作為發展中的國家,對外界的資源依賴較為強烈,并不符合低碳經濟發展的一些特點,為了重新獲得競爭力我國就必須要積極地推進企業的轉型升級,使用一些新的制造工藝來取代落后的生產方法,通過這種方式來對傳統的制造行業進行升級優化,使得以后的出口產品中可以有更多的高端制造品,提升我國對外貿易的質量和含金量。

        3.3有利于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

        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以及工業發展走到新的階段上,與此同時也都對綠色發展提出了相應的要求,我們要積極地利用這次新一代同步發展的機會來擴大自身的國際影響力,切實的參與到其中的方面去。自從我國本世紀初加入WTO組織以來,參與了一系列的國際貿易的制定與實施計劃,在新的經濟時代來臨之際,與其躲避不如積極地引入下一代的技術來進入到新的生產方式中去,完全的舍棄掉以往的模式,而且參與到規則的制定中去也可以更好的維護自身的各方面的利益,從而進一步的增強我國的實力。

        4.對低碳經濟在我國發展的建議

        4.1制定我國的低碳標準

        由于這個低碳經濟正式開始實施并沒有很長的時間,所以與碳交易有關的內容目前來說還是處于空白地帶,目前的情況就是碳交易的市場規則以及相應的準入標準主要掌握在西方發達國家手中,這些現狀的存在對于我國這樣一個超級經濟大國來說是極為不利的。除此之外政府的有關部門也都需要可以來加強對于我國的低碳產品的法律方面的保護。需要我們從法律上來制定完善的制度,完善低碳經濟的發展保障的機制,使其市場競爭中有法可依,規范市場。

        4.2大力鼓勵我國低碳技術的發展

        低碳技術的發展需要大力的財政支持,政府的有關部門也都需要可以來積極地對這種轉型升級進行政策上的支持以及稅收上的鼓勵,以便可以為了以后的低碳經濟的發展來打下堅實的基礎與根基。雖然我國的低碳經濟起步較晚,但是我們有關部門也需要來積極地用好后發優勢。與此同時也都要積極地鼓勵技術的原創,加大對于低碳技術的研發的力度,也要加大對于技術推廣的投資,積極地把科研成果轉化成為經濟效益。低碳經濟不僅僅是一項環保經濟方向的措施,與此同時它也代表了一種人類未來的發現,這也是我們的企業需要注意的地方,以便為企業帶來新的利益。

        4.3積極地維護自身利益

        面對新的低碳的經濟浪潮,我國的政府需要積極地出手進行應對,我國本身已經是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當然很有必要來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鑒于近些年來西方發達國家采取了更為隱蔽的綠色貿易壁壘的新方法來進行貿易保護。為了可以有效地應對這種狀況,我國政府的有關決策部門需要意識到與發展中國家合作的重要性,幫助大家共同的提高適應低碳經濟的能力。這樣的應對措施才有助于我國的政府掌握在競爭中的主動性。作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我國也要積極地應用新的規則來占據主動權,以便可以最大的維護自身的各方面的利益。

        第5篇:低碳經濟定義范文

        The research into carbon footprint is now of more and more concer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ow-carbon economy. This paper has introduced methods of controlling and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and also discussed the possibilities and possible difficulties in implementing carbon footprint evaluation in textile industry.

        低碳經濟的基本觀點有兩個:第一,它是把從生產、交換、分配、消費一直到回收、廢棄的整個過程的經濟活動低碳化,把以CO2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盡可能減少到最低限度甚至達到零排放;第二,它將整個社會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費生態化,保證國民經濟向著綠色、可持續的方向發展。2006年,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牽頭作出的《斯特恩報告》指出,全球以每年 1% 的GDP投入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問題,可以避免將來每年 5% ~ 20% 的GDP損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2007年,美國參議院提出了《低碳經濟法案》,表明低碳經濟有望成為美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2007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2008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為“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

        一、發達國家為發展低碳經濟所作出的承諾

        低碳經濟的概念是2003年在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正式提出來的。發達國家在發展低碳經濟的道路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表 1 是部分發達國家為發展低碳經濟而作出的承諾。

        二、紡織行業節能減排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2009年5月,中國政府公布落實“巴厘路線圖(Bali Roadmap)”的文件,闡述中國關于哥本哈根會議落實巴厘路線圖的立場和主張。2009年9月,主席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提出了中國今后應對氣候變化的具體措施,其中包括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研發和推廣氣候友好技術。同年11月,總理向全世界公布了中國2020年降低碳強度的目標: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 40% ~ 45%。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服裝加工及出口國,紡織工業一直是出口優勢產業。但由于受國內紡織工業整體水平的限制,整個行業還沒有完全擺脫高能耗、高排放及勞動密集型的狀態。2010年1月,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別指出,加強淘汰紡織業的落后產能工作。會議對輕工、紡織等重點行業近期淘汰落后產能提出了具體目標任務。2010年5月27日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向各地下達了2010年 18 個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的目標任務,其中涉及紡織服裝業的內容主要有,印染產業淘汰 31.3 億m相關產能,化纖產業淘汰 55.8 萬t相關產能。2010年8月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向社會公告制革、印染、化纖等 3 個行業中遭到淘汰的落后產能企業,其中涉及到印染企業 201 家。2010年12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告,為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促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工業和信息化部制定了《部分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生產工藝裝備和產品指導目錄(2010年本)》,其中涉及紡織行業的有 35 項。政府對紡織行業節能減排的規劃從宏觀到具體,并在年底以專文的形式對減排的具體工作做出了指導,紡織行業的節能減排工作迫在眉睫。

        三、控制或減少碳排放的方法及其特點

        1.碳關稅

        碳關稅是指對高耗能產品特別征收的CO2排放關稅,最初用于歐盟針對未遵守《京都議定書》的國家課征商品進口稅,以避免在歐盟碳排放交易機制運行后,歐盟國家所生產的商品遭受不公平的競爭。2009年6月22日,美國眾議院通過了《清潔能源安全法案》,規定從2020年起,對來自不實施碳排限額國家(包括中國)的進口產品征收碳關稅。

        但是對于碳關稅征收的合法性問題學術界尚存在爭議。事實上碳關稅的征收一方面違背了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自由貿易原則和最惠國待遇原則,另一方面違背了《京都議定書》確定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將會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造成很大打擊,對發展中國家明顯不公平。大多數學者認為,碳關稅與WTO的基本原則是相悖的,其實質是“以環境保護之名,行貿易壁壘之實”。

        2.碳交易

        碳交易指的是以CO2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權的交易,它通過市場交易的方式,反映出CO2排放權的交易和讓渡。碳交易的基本規則是,合同的一方通過支付向另一方獲得溫室氣體減排額,買方可以將購得的減排額用于減緩溫室效應從而實現其減排的目標。碳交易是以市場的方式達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手段。

        3.碳足跡

        碳足跡是從生命周期理論出發,分析產品生命周期內直接與間接碳排放數量的一種方法。目前國際上對于碳足跡的定義尚未有統一的表述,各研究機構及研究人員對碳足跡的定義見表 2。

        其中,以英國碳信托公司(Carbon Trust)所提出的定義較為全面、準確。在定義中,碳足跡的描述不僅包括了CO2,還包括其他 5 種產生溫室效應的氣體(包括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氫氟碳化合物(HFC)、全氟化合物(PFC)和六氟化硫(SF6)的系列氣體),這些溫室氣體的碳足跡通過CO2當量來進行計算。整個產品的碳足跡通過全球變暖潛值GWP(Global Warming Potential),即單位質量的某種溫室氣體排放在給定時期內(比如 100 年),對全球變暖的影響與CO2的相對比值來量化。

        在上述 3 種控制碳排放的方法中,碳關稅由于實施的合法性遭到眾多國家的質疑,其本質是一個國際政治經濟問題,已經失去減少碳排放的意義,不僅在理論上缺乏支持前提和基礎,在實踐上也難以實現,暫時還不能用來有效地控制或減少碳排放問題。碳交易的著眼點是宏觀層面,并不能具體到某一產品的碳排放層面上,而且碳交易的排放價格由于市場的原因,有較大的波動性,會增加企業的遵從成本。要減少此波動性,只能依靠市場制度的完善和市場主體自身意識的提高,故碳交易的減排成本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因此以碳交易的方式引導具體部門的節能減排工作還存在一定的難度。而碳足跡評價方法則為紡織企業從源頭上實施節能減排提供了可能性。對紡織品實施碳足跡評價將引導國家實行產業結構升級,逐步淘汰落后產能。

        四、碳足跡的計算方法及比較

        碳足跡概念的提出從產品生命周期評價的角度出發,將與企業生產和個人活動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納入考慮范圍,從而能夠從本質上分析碳排放的過程,進而為各企業和相關部門制定合理的減排計劃提供了更為可靠的依據。

        目前碳足跡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兩類:第一類模型以過程分析為基礎,第二類模型以投入產出分析為基礎。

        過程分析法以英國碳信托公司(Carbon Trust)基于生命周期評價法提出的碳足跡計算方法最為典型。運用上述方法計算碳足跡的方法步驟如下,首先是繪制過程圖(流程圖),主要的流程圖有兩類:一是B2C,從原材料一直到廢棄物處理,包括所有材料、能量和廢棄物流通;二是B2B,即不包括消費環節。第二步是確認系統邊界并確定優先次序,系統邊界確定了產品碳足跡的范圍,即產品碳足跡評估應包括哪些生命周期階段、投入和產出,其確定的原則是整個生命周期過程中任何超過預期產品生命周期總排放量1%的任何單一排放源的排放量都必須包括在內。第三步是收集關于整個生命周期階段的材料數量、活動和排放系數的資料,在收集數據的過程中應當盡量使用原始數據,使得研究結果更為精確可信。第四步是進行碳足跡的計算,計算最根本的依據是質量平衡方程。最后是分析碳足跡計算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以提高碳足跡分析的精確度。

        由于允許在無法獲知原始數據的情況下可以采用二手數據,采用過程分析法計算得出的碳足跡分析結果會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例如因無法具體統計各批產品在運輸及零售環節中的碳排放,采用平均值的替代算法會影響碳足跡的計算精確度。

        投入產出法是目前比較成熟的經濟分析方法,最早是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W・Leontief提出的。Matthews等人在世界資源研究所(WRI)和世界可持續發展商會(WBCSD)對于碳足跡的定義的基礎上,結合投入產出模型與生命周期評價法建立了經濟投入產出 ― 生命周期評價模型。該方法可用于評價家庭、工業部門、企業部門以及各種組織的碳足跡。它將碳足跡的計算分為 3 個層次:第一層為組織正常運作中的直接碳排放的計算;第二層為為組織的正常運作提供能源部門的直接碳排放的計算;第三層為供應鏈全生命周期的直接和間接碳排放的計算。

        由于該方法采用分部門的方式來計算碳排量,對于同一部門內不同批次的產品采用平均化的方式處理,其核算結果只能得到整個企業不同產品的平均數據,無法具體到某一產品的情況,因此并不適用于計算單一產品的碳足跡。

        五、紡織品碳足跡及工業生態鏈碳足跡

        參照碳信托公司(Carbon Trust)關于產品碳足跡的定義,可以界定紡織品碳足跡的定義,即紡織品從原材料的獲取到生產、運輸、銷售、使用以及廢棄物的處理過程中所排放的CO2及其他溫室氣體量的總和。

        然而目前計算紡織品整個生命周期的碳足跡尚存在諸多困難,這是由于:(1)天然植物性纖維原料在農業生長過程中的碳足跡涉及到的不確定因素(如化學肥料使用等)較多,而且農業階段碳足跡的可控性效果欠佳,因此較難確定農業階段的碳足跡;(2)紡織品的使用周期和方法以及洗滌方式多種多樣,目前尚缺乏有效的計算使用階段及回收階段碳足跡的方法;(3)從農業到工業,再到產品使用階段乃至產品最終廢棄階段的整個鏈條較長,最終產品碳足跡的計算精確度難以保證。

        基于以上原因,加之我國是紡織品服裝生產大國,從紡織原材料的生產加工直到成衣制造都有較強的生產能力和競爭力,而且工業階段的碳足跡可以通過改進生產工藝、優化生產流程等方法來降低;而與此相比,我國天然植物性纖維的種植則基本處于粗放式經營的狀態,較難以統一的標準去衡量和降低農業生長階段的碳排。因此,可以嘗試將核算重點放在工業生態鏈上,研究范圍界定為從紡織原材料進廠直到最終成品出廠的整個工業生產過程。這樣就可以解決產品生產鏈長、農業階段和使用階段碳足跡核算困難等問題。參照產品碳足跡的概念,嘗試定義工業生態鏈碳足跡:紡織品在生產加工階段從原材料進廠之后直到最終成品出廠之前所涉及到的所有直接與間接碳排放量。

        紡織品工業生態鏈碳足跡的計算采用過程分析法,計算過程如下:(1)繪制產品工業生產階段的工序流程圖,范圍包括從原材料進入工廠到成品出廠;(2)確認邊界,在此過程中應當及時更新信息并修正過程圖;(3)收集產品工業生產階段的材料數量、活動和排放系數的資料;(4)計算產品碳足跡,計算過程應盡量合理分配公共管理部分的碳足跡;(5)評估碳足跡計算的精確度。

        選擇計算工業生態鏈碳足跡的目的在于重點抓住工業生產部分,進而有針對性地指導節能減排工作。計算工業生態鏈碳足跡,能夠使得同行業內同一產品類型的企業之間具有清晰的參考比較對象,促使企業自主采取節能減排措施以及使用先進技術減少單位產品的碳足跡。計算紡織品工業生態鏈碳足跡同時能夠有效地確定出工業生產階段碳排量較高的環節,引導相關部門針對不同情況采取相應的減排措施。

        六、討論

        碳足跡的研究有利于國家從一個全新的、更微觀的角度評估碳排放問題。在現階段碳足跡的研究中,不難發現以下一系列需要明確并思考的問題。

        (1)邊界確定問題:由于碳足跡的概念缺乏明確的定義,導致計算過程中的邊界難以確定。對概念的充實完善應當成為今后研究工作的重點之一。

        (2)數據選擇的一致性:不同的碳足跡理論對數據的使用與否具有不同的選擇。相關的研究人員應當增加實地調研的次數,完善碳足跡的核算方法。

        (3)特殊數據計算的可靠性:參與生產過程的不同物質的碳排量的確定目前也是難點,例如印染部分助劑的碳排量如何計算,相關評估人員在碳足跡評估過程中需要多注重這部分碳足跡值的確定。

        (4)評價指標的基準點:即產品的質量基準,對產品運用碳足跡評價必須建立在嚴格執行產品質量標準的前提下進行。相關認證機構必須嚴格把握產品質量關,讓碳足跡評價建立在健康的競爭基礎之上。

        (5)制定政策的可操作性:若碳足跡的評估成為落實環保政策的強制措施,國家是否已經做了充分的調研工作,是否充分了解中小企業的生存狀況,該如何應對隨著部分環保不達標企業的關閉而產生的就業問題,這些都是相關政策制定部門應當注意的問題。

        七、結語

        碳足跡的研究,給企業提供了一種核算生產階段碳排放的自檢方法。對于消費者而言,可以了解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信息,促進綠色消費與綠色生產的良性互動。對于政府而言,使政府能夠從更微觀的角度監測高碳排環節,幫助政府制定紡織工業節能減排政策,淘汰落后產能,提高節能減排政策實施的效率,為國家調整產業結構提供抓手和技術支持。碳足跡認證的實施則能夠有效發揮認證制度在規范市場中的作用,其結果勢必會促使相關行業主動積極采用節能環保的高新技術,迎合時展的潮流。

        參考文獻

        [1] . 對中國能源問題的思考[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8(3):345 359.

        [2] 劉世錦. 中國發展低碳經濟途徑研究[R]. 北京: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09.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2010年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企

        業名單公告[EB/OL]. ,2010 08 08.

        [4] 張建平. 嚴防國際貿易保護主動應對碳關稅[J]. 中國科技投資,2009 (10):52 53.

        [5] 呂海霞. 碳關稅:全球金融危機下的新型綠色壁壘[J]. 中國物價,2009(10):46 48.

        [6] POST. Carbon Footprint of Electricity Generation[R]. Parliamentary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POSTnote268.

        [7] Energetics. The Reality of Carbon Neutrality[R]. 2007.

        [8] ETAP. The Carbon Trust Helps UK Businesses Reduce Their Environmental Impact[R]. 2007.

        [9] Wiedmann T,Minx J. A definition of Carbon Footprint [J]. SA Research & Consulting,2007:9.

        [10] Carbon Trust. Specification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Life Cycl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f Goods and Services[S]. UK:BSi,2008.

        第6篇:低碳經濟定義范文

        關鍵詞:低碳經濟;地方城市;經濟發展;影響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2)03-0092-03

        近些年,隨著國內各地方城市的能源消耗日益加大,社會百姓的生活環境也在逐步惡化,溫室效益、臭氧層空洞、酸雨、沙塵等惡劣環境氣候的頻發,使得國家、地方城市、社會百姓越發關注生態環保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問題,從而進一步促進了國內低碳經濟的實施與發展。同時,隨著社會環境、市場環境的改變,地方城市的經濟發展也將面臨諸多的難題與考驗。

        一、低碳經濟含義的具體分析

        低碳經濟的定義有很多種,目前魯賓斯德教授對低碳經濟的描述受到廣泛認同,他定義的低碳經濟是在市場機制的基礎上,以地方法律法規及規章制度為保障,實現新型技術及節能減排技術的發展,對可再生資源進行有效的開發并合理利用,進而實現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率、高效能、高效益為特點的生態經濟模式。低碳經濟強調通過自然能源及資源的合理利用,并得到較多的經濟產出,有效提升經濟效益,進而實現生活方式的轉變及生活質量的提升。同時,低碳經濟還強調對生態環境的全面保護,維護生態平衡,有效平衡生態與經濟的關系,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低碳經濟綜合了人文、經濟、社會、環境等多方面問題,而從地方經濟發展的角度出發,石油這一類經濟項目具有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特點。低碳經濟的核心是實現節能減排技術、經濟產業結構及社會制度的全面創新,轉變人類生存及發展觀念,進而改革人們的生活方式、經濟發展方式及消耗方式。其實質是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及使用并不斷追求綠色GDP。

        二、低碳經濟對地方城市經濟發展的直接影響

        1.對地方城市貿易發展的影響。現階段,地方貿易在出口方面受到綠色貿易壁壘的嚴格限制,其他國家通過嚴格的環保標準及技術標準,對進口產品進行嚴格限制,這造成了我國地方貿易受阻,嚴重影響了地方經濟的發展。世貿組織在《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前言中有“不能阻止任何成員方按其認為合適的水平采取諸如保護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命與健康以及保護環境所必須的措施”的具體條文、規定,由于我國法律法規不夠完善,地方企業在出口貿易中受到“綠色貿易壁壘”的嚴重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2.對地方經濟市場環境的影響。隨著低碳理念的逐步形成,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廣泛重視,“低碳經濟”也成為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很多地方企業產品還處于初級加工階段,以制造、原材料生產這一類的產業居多,同時具有勞動密集型的特點,隨著低碳經濟的發展,地方企業受到了嚴重沖擊,面臨巨大挑戰。這就要求我國地方企業轉換思想,深入研究、分析行業市場環境與前景,通過專業、系統的規劃,逐步實施技術革新,最大限度地提高、發揮煤炭資源的使用效率,并倡導能源節約與高效利用,提升企業競爭力,從而為企業發展壯大奠定堅實基礎,實現企業及地方經濟的全面發展。

        3.對社會環境與經濟模式的影響。地方經濟的發展除了依靠出口及外銷,更多的還是依靠地方居民消費觀念、消費方式及生活方式刺激來實現。隨著“低碳生活”的逐步深入,地方消費方式及生活方式得到了全面轉化,逐步向低碳環保方向發展,并將低碳經濟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通過購買環保家電產品,出行時放棄駕車,而選擇騎自行車,使用老款手機等方式實現能源節約。隨著公交系統不斷完善,更多地選擇公交車作為出行工具,有效減少尾氣排放;同時,加強對植樹造林工作的重視,有效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并全面改善,將低碳環保與日常生活有機結合在一起,進而實現地方經濟模式的轉變,推動地方經濟全面發展。

        4.徹底改善了地方城市的能源結構。以低碳理念為指導、低碳政策為依據,許多地方企業逐步進行了新能源的開發利用,而隨著對風能、太陽能等新型能源的應用越發廣泛,煤炭、石油這一類傳統能源的使用范圍越發集中、效率逐步提高,通過能源結構的有效調整,能夠有效整合、科學利用新型環保能源與傳統能源,有利于地方經濟、低碳經濟的同步發展。

        5.有效促進了地方農業生態的優化。隨著低碳經濟的發展,農業生產上也實現了全面發展。通過農業生產與低碳經濟的全面結合,有效地改善了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引進先進技術與設備,全面提升生產效率,并有效地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三、低碳經濟對地方財稅收入的間接影響

        低碳經濟的發展,實現了化石能源行業的技術革新,改革產業布局及工業結構,通過引進新技術、新工藝,全面發展低碳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地方政府鼓勵發展低碳經濟,并大力引導扶持,對可再生能源使用給予了全面優惠,并引導個人消費,對購買低碳產品給予一定補貼及優惠政策,推動了低碳經濟的全面發展。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地方財政收入有所下降,但從長遠角度來看,低碳經濟主要強調可持續性,有利于地方經濟的持續發展,從而使地方政府與各行政主管部門,越發關注低碳經濟框架下的企業生存問題、發展途徑,以各種科學條款、合理標準來降低運營企業的稅務負擔。

        第7篇:低碳經濟定義范文

        關鍵詞:低碳經濟;旅游產業;綠色;發展現狀

        在人類發展建設過程中,通過“大量生產、大量消耗、大量消費”的模式成功實現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但是同樣導致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的破壞和影響,并對人們的日常生活造成較大的影響。而在此背景下,低碳經濟理念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并隨著時間的推移成為眾多國家發展的主要模式。在具體發展過程中,通過制度創新、技術創新、手段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方式實現對能源消耗的降低,進而實現生態與經濟平衡發展的目的。而縱觀當前旅游產業的發展,已經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主要產業之一[1]。雖然旅游產業屬于無煙工業,但是在迅猛發展的影響下,部分開發者因側重對短期利益的獲取,選擇對旅游資源進行無節制、無限制的開發和利用,導致生態環境受到影響和破壞。也正因此,發展低碳旅游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主要任務。

        一、綠色旅游概述

        針對綠色旅游的定義,主要分為狹義定義與廣義定義兩種,而狹義綠色旅游主要是指鄉村旅游的發展,針對在山區、農村、漁村等地區開展的旅游活動,而廣義綠色旅游則是旅游服務與旅游產品的提供可以在滿足人們需求的同時,實現對生態環保的保護。作為一種新型旅游模式,不僅具備保護旅游資源的作用,同時具有觀光、休養、探險、度假、科學考察、科普教育等功能。所以在參與綠色旅游過程中,不僅可享受旅游帶來的樂趣和體驗,亦可以獲得參與環境愛護活動的體驗。綠色旅游的發展并非是以往僅利用自然環境開展旅游活動的模式,而是基于對環境保護意識的樹立已經對自然保持敬畏的基礎上利用自然與旅游之間的關系來開展的旅游活動,在旅游中可以幫助游客進行自然的親近接觸,陶冶人們的情操,升華人們的精神層次[2]。縱觀當前我國綠色旅游的發展,其主要宗旨為可持續發展,而在綠色旅游持續發展的背景下,當地民眾的經濟收入勢必會不斷增加,其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也會得到有效強化,而當地的文化遺產、自然資源也會得到保護。

        二、低碳經濟下綠色旅游發展

        所謂低碳經濟下綠色旅游發展,主要是指基于節能減排背景下,發展可持續旅游產業,或者是發展生態旅游產業。在具體旅游開展過程中,秉持著對環境、社會負責的態度,進行旅游資源的合理應用,大幅度降低旅游活動期間的碳排量,實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低碳經濟下綠色旅游的發展充分融合了可持續發展理念,滲透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觀念。而綠色旅游開展主要包括旅游者、景區、導游、飯點、旅行社等內容,這就會要求其上述旅游活動主體在具體開展旅游活動過程中,涉及到的每一個項目、環節都必須進行自然環境的保護與尊重,實現對環境污染的減少[3]。針對綠色旅游的發展,可以看作是基于保護自然、維護自然生態平衡發展的前提,進行社會與自然和諧發展、促進經濟發展以及提升環境價值的綜合活動。而要想充分發揮出綠色旅游應有的作用和價值,需要旅游者與經營者的共同作用,也就是在開展旅游互動過程中,旅游主體人員需進行環保意識的共同提升,注重對旅游活動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減少。

        三、旅游經濟受到低碳經濟的影響分析

        (一)正面影響1.實現民眾旅游體驗的提升基于民眾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開始側重對文化休閑的追求。而通過旅游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起到鍛煉人們身體素質的作用,還可以通過對風景的觀賞實現對精神的愉悅[4]。在旅游活動開展中,人們的體驗感受到旅游環境的直接影響,倘若人們觀賞一個煙囪林立、垃圾滿地的景點,無法給人帶來良好的體驗感。而通過對低碳經濟的發展,則可以實現對高污染、能耗高產能的替代和淘汰,進而提升旅游景區的觀賞性,實現民眾旅游體驗感的提升。2.實現旅游產業的創新發展低碳經濟下,落后產能與高能耗產能勢必會逐漸被淘汰,而綠色旅游在低碳經濟的影響下,其景區中造成污染和高能耗的產能勢必會被淘汰,并逐漸被新能源所取代。例如,當前我國部分景區針對能源的提供和維持,選擇利用潮汐能、太陽能以及風能進行提供,在充分踐行低碳經濟理念的同時,實現提升景區的觀賞性[5]。與此同時,景區特色產品販賣也不再是唯一特色,因為在特產生產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和能源,所以部分景區依據游客具體需求,開展個性化的旅游服務,進而誕生出“全域旅游”、“智慧旅游”等旅游模式。在低碳經濟發展背景下,勢必會促使旅游產業得到有效的創新,不斷研發、生產出符合游客個性化需求的產品與服務,進而減少景區對資源的依賴。

        (二)負面影響1.增大景區經濟成本雖然低碳經濟背景下旅游活動的開展會更具觀賞性和體驗感,但是會使景區在運營成本方面呈現出顯著提升的趨勢[6]。不可否認,景區發展低碳經濟及會獲得較大的長遠經濟效益,但是在短期發展過程中,需要進行大量資金的投入,若在低碳經濟建設過程中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撐,極易使景區的資金運轉出現斷裂的現象,導致景區運營受到影響。2.傳統高能耗、高污染觀賞項目被取締在低碳經濟背景下,景區需朝著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方向不斷邁進。而我國地大物博,使得不同地區的景區存在不同的風俗習慣、理念文化,所以在觀賞項目方面也存在較大的差異。而其中部分游客較為偏愛的觀賞項目可能為高污染、高能耗項目,這與低碳經濟的發展相違背,以煙花表演為例,雖然煙花綻放時絢麗奪目,但是會對空氣與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7]。所以在發展綠色旅游期間,應積極引導游客旅游觀念的轉變,認識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進而自覺抵制高污染、高能耗的項目。而景區也需要在不斷運營發展過程中進行高污染、高能耗項目的取締。

        四、低碳經濟下綠色旅游發展模式

        (一)培養游客綠色環保意識在當前綠色旅游發展過程中,低碳經濟的融入促使景區注入綠色、科技等諸多元素。而要想實現綠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游客綠色環保意識的培養至關重要,可以實現對低碳旅游的轉型發展。因為在旅游活動開展過程中,游客體驗為中心內容,旅游產業的發展會受到游客體驗與評價的直接影響,倘若游客形成較為完善的綠色環保意識,傾向于對低碳景區的觀賞,那么景區在這種趨勢下會主動進行低碳改造,進而推動低碳綠色旅游的發展。倘若景區花費大量的資金成本用于景區低碳改造,但是最后卻無法實現對游客的吸引,那么景區低碳化發展會受到嚴重的影響[8]。所以,要想實現綠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游客綠色環保意識的養成至關重要。基于此,景區應聯動當地政府部門大力宣傳低碳旅游、低碳出行,讓民眾在潛移默化中樹立綠色環保理念,認知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進而提升對低碳景區的關注度,這對促進旅游產業的低碳化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制定綠色旅游管理政策依據當地綠色旅游發展實際情況,構建科學、合理且完善的綠色旅游發展政策,進而為推動綠色旅游發展提供保障,并實現對當地稀缺資源的保護。首先,針對綠色產品與服務體用與生產,需進行價格的合理優化,進而吸引旅游企業進行旅游產品與服務的大力生產,并吸引游客對綠色旅游產品和服務的購買。其次,依據實際情況進行稅收政策的合理制定,對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環境污染依據浪費性消費,需要進行稅收的加大。而針對綠色產品與服務的生產與購買,則提供稅收方面的減免,幫助旅游期間進行綠色旅游開展成本的降低。再次,依據當地綠色旅游發展具體情況,制定合理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對企業進行綠色服務與產品的生產與提供進行合理的財政補貼,并且對綠色旅游企業進行貸款優惠的提供[9]。而針對存在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的旅游項目,可以通過提高貸款門檻的方式來抑制。最后,依據實際情況當地資源利用政策、產業政策的科學制定,促進當地旅游產業綠色消費的提升。需要注意,上述政策措施的提出,可以通過綜合應用的方式來實現合力促進綠色旅游發展。

        (三)融入科技優勢促進發展低碳經濟的發展需要依托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因為其節能減排能力的提升意味著節能減排技術得到有效的創新和升級。而相較于傳統高能耗、高污染設備,雖然節能減排設備的應用成本相對較大,但是站在長遠發展的角度,節能減排設備的應用勢必會為景區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并實現對環境污染的降低,推動綠色旅游的長遠發展。例如,綠色飯店的建設,儼然成為當前綠色旅游發展過程中的智能浪潮,在具體綠色飯店建設過程中,其中建筑布局、水資源利用、濕度保持、電器應用、溫度控制、垃圾處理等方面均采用先進的低碳環保技術,實現對低碳環保理念的踐行[10]。而在綠色飯店設計過程中,側重對太陽能、風能、生物能以及地熱能的應用,在綠色飯店施工建設過程中,則會采用綠色環保型材料與技術,并且施工期間通過施工管理的強化,實現對施工材料的節約,以此達到綠色環保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低碳經濟下綠色旅游的發展需要側重對科技元素的合理應用。

        (四)構建完善綠色消費引導模式在當前綠色旅游發展過程中,當地政府部門應積極聯動新媒體以及相關企業構建完善的引導消費模式。在具體發展過程中,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進行旅游開發規劃的合理制定,并依據可持續發展原則進行旅游產品供給、旅游線路的設計。與此同時,在設計過程中側重對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特點的體現,突出當地的特色服務,進而實現當地形成具備特色的綠色旅游服務以及旅游產品,并構建完善的綠色旅游產業鏈。此外,若旅游景區的游客數量眾多,則需依據實際情況進行游客容量的確定,并且施行淡旺季價格調整的策略,引導消費者與游客在各個季節均勻出游,實現對景點資源的有效保護,對景點生態環境進行保護。而社會媒體則需充分發揮出自身導向作用,幫助民眾在出行期間養成正確的綠色消費傾向。

        第8篇:低碳經濟定義范文

        關鍵詞: 低碳經濟;低碳旅游;概念體系;三位一體

        1 研究背景

        繼工業化、信息化浪潮之后,世界已經迎來了第四次浪潮,即低碳化浪潮。低碳化是解決全球環境問題、能源問題的根本途徑,是人類發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經濟”(low-carbon economy)一詞也便應運而生。而隨著資源環境的日益枯竭與人們低碳意識的不斷提高,低碳化也必將是未來旅游產業發展方式的新選擇,低碳旅游必將成為低碳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低碳旅游是近幾年才剛剛“嶄露頭角”的新名詞,盡管已經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但目前業內對其的研究無論從深度上還是廣度上都還遠遠不夠,從概念,到結構,再到構建模式的各個方面都十分模糊,亟待完善解決。

        2 相關概念界定

        2.1 低碳經濟與低碳旅游 “低碳經濟”一詞最早見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表面上看,低碳經濟是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所做努力的結果,但實質上,低碳經濟是經濟發展方式、能源消費方式、人類生活方式的一次新變革,它將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礎上的現代工業文明,轉向生態經濟和生態文明。低碳經濟的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1],目標是減緩氣候變化和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即依靠技術創新和政策措施,實施一場能源革命,建立一種較少排放溫室氣體的經濟發展模式。國務院總理******在2009年8月12日主持召開了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草案)》,首次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把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和適應氣候變化目標作為各級政府制定中長期發展戰略和規劃的重要依據,這標志著低碳經濟在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地位的確立。旅游產業的關聯效應和“無煙”特性決定了其既是經濟騰飛的重要助推器,又是當前最適合發展低碳經濟的領域。低碳旅游是低碳經濟的一種形式,其概念的提出,最早見于2009年5月世界經濟論壇“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業”的報告。在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推進節能環保,倡導低碳旅游方式。可以看出,國家已經將旅游產業的良性循環擺到了一個相當重要的戰略高度。低碳旅游作為一種新型的旅游發展方式,目前對其概念的界定及其內涵的解讀還眾說紛紜,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標準,眾多專家學者基于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了各種各樣的詮釋,如“低碳旅游是指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基礎上開展相應的旅游活動,盡可能減少碳足跡與溫室氣體(CO2)的排放,從而使游客的旅游體驗質量與旅游的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獲得共同提高。”(吳瑩,2010)“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經濟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綠色旅游。它不僅對旅游資源的規劃開發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對旅游者和旅游全過程提出了明確要求。”(黃文勝,2009)“所謂低碳旅游,就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動過程中,樹立低碳意識,將各種旅游消費行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盡量減少碳排放量的一種新型旅游消費模式。換句話講,低碳旅游是一種倡導低碳飲食、低碳住宿、低碳旅行、低碳游覽、低碳娛樂、低碳購物的旅游消費活動,而貫穿其中并居于核心地位的,是旅游者的低碳意識。”(鄭琳琳,林喜慶,2010)“所謂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經濟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綠色旅游,要求通過“食、住、行、游、購、娛”的每一個環節來體現節約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動來詮釋和諧社會、節約社會和文明社會的建設。”。不難看出,以上概念大多傾向于從旅游者的角度出發,重視了旅游產品需求鏈中的“低碳化”,但忽視了對于旅游產品供給鏈的說明。相對而言,華東師范大學的蔡萌、汪宇明則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于低碳旅游概念界定的突破,將旅游供給系統納入到了考慮范圍。他們認為,“低碳旅游是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以減少旅游發展中的溫室氣體排放和實現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低碳旅游裝備、低碳旅游吸引物、碳匯旅游體驗環境、低碳旅游消費方式為主要實現途徑的一種新的旅游發展方式。”“低碳旅游是基于生態文明理念,對發展低碳經濟的一種響應模式,即在旅游吸引物的構建、旅游設施的建設、旅游體驗環境的培育、旅游消費方式的引導中,運用低碳技術,融人碳匯機理,倡導低碳消費,來實現旅游的低碳化發展目標。”

        原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處主任夏堃堡認為,低碳經濟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低碳生產,另一種是低碳消費[10]。該觀點得到了學術界的普遍認同,這在蔡萌、汪宇明的兩篇論文中體現得尤為明顯[8、9]。但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低碳生產和低碳消費都是市場經濟下的微觀主體行為,低碳經濟還應該包括一種宏觀主體行為,即國家(各級政府)的低碳決策行為。

        以此“三分法”為核心思想,低碳旅游的概念可以界定為:所謂低碳旅游,是指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指導下,通過制度創新、技術創新、輿論宣傳等多種手段影響旅游宏觀主體行為和旅游微觀主體行為,不斷減少旅游活動各個環節(政府決策過程、旅游企業生產過程、游客消費過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從而實現對旅游資源環境的永續利用的一種新型旅游發展方式,它包括政府的低碳決策行為、旅游企業的低碳生產行為和旅游者的低碳消費行為。其中,政府低碳決策行為主要依靠政策法規創新和制度創新來實現,低碳生產方式主要通過低碳技術的運用和各種節能管理措施加以實現,低碳消費方式則主要通過社會輿論的導向作用和旅游者生活方式的轉變得以實現。

        2.2 低碳旅游、生態旅游與可持續旅游 根據世界旅游組織(WTO)的定義,所謂可持續旅游,是指“在維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態環境的同時,滿足人們對經濟、社會和審美的要求”的旅游方式,“它既能為當代人提供生計,又能保護和增進后代人的利益,并為其提供同樣的機會。”可持續旅游的核心思想是強調“旅游發展環境的持續性”、“旅游發展效益的福利性”以及“旅游發展機會的公平性”。從低碳旅游、生態旅游和可持續旅游三者之間的關系來看,低碳旅游和生態旅游作為兩種現代旅游發展方式,都屬于可持續旅游的范疇,它們都以可持續旅游思想為導向,以實現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為終極目標:生態旅游著眼于維護旅游生態環境的獨立性和持續性,目的在于通過營造良好的旅游生態環境為旅游者及當地居民提供福利,并強調旅游發展機會的公平性。低碳旅游則立足于對旅游發展中碳排放量的控制,其中必然包涵了對維系旅游持續性所應付出的責任;低碳旅游主張通過旅游發展模式的創新,降低旅游產業對全球氣候變暖的“貢獻率”,謀求整個行業甚至全人類的福祉;低碳旅游還強調旅游發展過程中滿足所有國家、所有個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與碳排放權利,也就包含了對旅游發展機會公平性的關注。[10]簡而言之,生態旅游和低碳旅游是實現可持續旅游的兩種途徑,兩者均包含了可持續旅游“持續性”、“福利性”和“公平性”的核心思想。從理論層次上講,低碳旅游與生態旅游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遞進或者繼承關系——低碳旅游正是繼承了人們對生態旅游的厚望,在充分吸納了低碳經濟的理念后才發展起來的。但低碳旅游從內涵、范圍、實現手段三個方面又與生態旅游有著明顯的不同[12]。

        ①從內涵來看,生態旅游建立在“資源有限”、“環境易損”的觀點之上,因而其所追求的是一種減少人為干預,保持資源天然性、原真性的“零碳排放量”的旅游發展方式。國際生態旅游協會(TIES)將其定義為:“為了解當地環境的文化與自然歷史知識,由目的地到自然區域所做的旅游,這種旅游活動的開展在盡量不改變生態系統完整的同時創造經濟發展機會,讓自然資源的保護在財政上使當地居民受益。”該定義有兩個要點,一是生態旅游的物件是“自然區域”中的自然景物;二是生態旅游的物件不應受到損害。因此,生態旅游著眼于旅游的“生態”特性,即“自然旅游”,強調的是較少的開發和干預。而低碳旅游以減少旅游過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目的,著眼于低碳環境創設、低碳管理創新和低碳生活方式轉變。低碳旅游不排斥開發,相反,它鼓勵那些通過制度創新,依托新型能源,運用低碳技術的開發建設。

        ②從范圍來看,生態旅游是“生態旅游者”通過“生態交通”到“生態旅游資源”目的地的旅游。一種旅游方式必須要突破“生態旅游者”、“生態交通”和“生態旅游資源目的地”三層限制才能稱得上是生態旅游。然而無論是在學術界還是在現實世界,對于三者的界定存在著明顯的分歧,因而生態旅游的范圍是十分模糊的。并且這三種條件缺一不可,也使得真正算作生態旅游的旅游方式并不多,也便縮小了生態旅游的范圍。而低碳旅游涉及到旅游活動的全過程,所有有助于減少能源消耗、溫室氣體排放的旅游方式都可以被稱作低碳旅游。因此,低碳旅游的鑒定指標清晰,并且其范圍要明顯廣于生態旅游的范圍。

        ③從實現手段來看,生態旅游側重的是“維持”、“保護”,通過對“有限資源”的“有限開發”,制造“有限廢棄物”來實現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生態旅游是一種較為“被動”的“適應”自然環境的旅游發展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排斥旅游規劃與開發的。而低碳旅游則主要依靠政府的低碳環境創設、旅游企業的低碳管理創新和旅游者的低碳生活方式轉變來實現,這些方法與手段包含著一種“主動出擊”、“積極改造”的意味,當然這種“出擊”與“改造”也是建立在不損害自然承載力的既定條件之上的。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低碳旅游比生態旅游更具可操作性和實用性,而生態旅游則更具有實踐指導意義,它實際上是一種理念,表達人類對旅游發展的一種價值取向的追求,而兩者同樣以旅游可持續發展為終極目標。于是便構成了一個層次分明的金字塔式現代旅游發展方式模型(見圖1)。其中,可持續旅游既是生態旅游所追求的,又是低碳旅游欲求達到的目標,位于金字塔頂端的目標方向層;生態旅游多數情況下則作為一種追求可持續旅游的抽象理念,位于金字塔中部的理念指導層;低碳旅游是對可持續旅游、生態旅游發展理念的一種行動響應,是將可持續旅游和生態旅游理念轉化為一種實實在在可供操作的旅游發展行為方式,其位于金字塔底部的基礎響應層。

        3 結論

        在當代,低碳旅游作為一種低碳經濟,引領著旅游產業發展的潮流。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最新的研究報告預測,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在未來10-15年內將達到頂峰,而后逐漸減少,直至本世紀中葉將下降到2000年一半的水平[10]。因此,可以預見,低碳經濟至少在未來10-15年中都將是一個熱門話題,而低碳旅游方式也將成為全球旅游產業發展的主流。

        [1]馬馳,丁俊慧.基于低碳經濟的旅游業發展對策研究[J].現代經濟,2009,(7):17-19.

        莊貴陽.氣候變化挑戰與中國低碳經濟發展之路[J].國際經濟評論,2007,(5):50-52.

        茍春,馬元祝.推進低碳旅游科學發展[J].科技創新與品牌,2010,(7):21.

        吳瑩.倡導推行低碳旅游——旅行社發展的新契機[J].管理與財富,2010(3):100-101.

        黃文勝.巴馬旅游實施低碳旅游模式研究[J].今日財富,2009,(10):104-105.

        鄭琳琳,林喜慶.試論“低碳旅游”模式的構建——氣候變化條件下旅游業的應對[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40-43.

        劉嘯.論低碳經濟與低碳旅游[J].中國集體經濟,2009,(13):154-155.

        蔡萌,汪宇明.低碳經濟、低碳旅游與旅游發展新方式[J].中國城市研究,2009,(12):40-46.

        第9篇:低碳經濟定義范文

        關鍵詞:低碳供應鏈;供應鏈管理;碳排放

        中圖分類號:F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10-0050-02

        1 引言

        21世紀全球化的到來,一方面帶來了經濟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也使得環境問題日益惡化。導致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大幅增長。因此,以低耗能、低污染和可持續發展為理念的“低碳經濟”正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我國也在改善環境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年3月5日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要降低3.1%以上,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都要減少2%左右”,控制碳排放量依然是中國下一階段經濟發展中必須要考慮的問題。隨著低碳經濟的發展,對供應鏈上各個環節碳排放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供應鏈管理也從綠色供應鏈發展到重點更為突出的低碳供應鏈。

        對低碳供應鏈管理的相關研究,國內外文獻不計其數,但對這些研究成果的概括總結還很少。因此,本文將對低碳供應鏈管理的相關研究進行初步總結,通過分析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發展趨勢,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2 低碳供應鏈管理的由來

        供應鏈管理一詞最早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學術界迄今為止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我國《物流術語》把供應鏈定義為:生產與流通過程中涉及將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最終用戶的上游和下游企業所形成的網絡結構。

        有關供應鏈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對供應鏈的整體進行優化并開發其潛能,卻忽視了在供應鏈實施中給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隨著資源供應日趨緊張、資源利用率日益下降以及環境問題的突出,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概念隨之應運而生。這一概念是由MRC在1996年首次提出的,他認為綠色供應鏈是環境意識、資源的有效利用和供應鏈各個環節的交叉融合,即在供應鏈管理中加入環境的因素。

        雖然綠色供應鏈考慮了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損害,但它并未涉及對環境、經濟、社會這三方面的協調。因而,越來越多的學者在綠色供應鏈的基礎上提出了可持續供應鏈管理這一概念。可持續供應鏈管理是由Drumwright首先提出的,目前學術界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學者們普遍認為,可持續供應鏈是環境、經濟和社會三者共同達到平衡的一種現代化管理模式,其評價指標和研究內容更為全面且復雜。

        2010年“哥本哈根會議”后,碳排放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低碳供應鏈便是在供應鏈管理中加入低碳的要求,這相比于過去的“綠色供應鏈”、“可持續供應鏈”而言,提出了更嚴苛的要求和更多的挑戰。毋庸置疑,低碳供應鏈管理具有重要意義,因為碳排放貫穿于任一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內,包括原料采購、生產加工、分銷以及終端消費等各個環節。因此,對碳排放準確地測量和有效的控制,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基礎。

        3 低碳供應鏈管理的相關研究概述

        3.1 基于低碳供應鏈績效指標的研究

        楊紅娟,郭彬彬對低碳供應鏈績效進行評價時,借鑒國內外學者的研究,認為對低碳供應鏈的績效考評可設定五個一級指標,分別是財務和成本、業務運作、顧客服務、研發創新和減排環保,每個一級指標下又可分設不同的二級指標。李健等人在對集群式低碳供應鏈優化路徑的研究中,分析了集群式供應鏈主體實施低碳行為的13個影響因素,分別是:供應商、制造商、物流商、零售商、消費者、低碳領域專業人才、上下游企業間合作、跨鏈競合現象、投入資金巨大、向標桿企業學習的機會、建立核心企業的低碳形象、法規政策不健全以及產業集群發展階段,通過模型的測算給出消除影響因素的最優路徑。生艷梅等人在低碳視角下對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構建時構建了五個一級指標:財務價值、內部流程、客戶服務、創新與學習以及低碳綠色。由此,低碳供應鏈相比于傳統供應鏈,增加了低碳、減排和綠色等相關指標,實現了對環境的保護。

        3.2 基于低碳供應鏈績效模型的研究

        楊紅娟,郭彬彬利用傳統DEA方法對低碳供應鏈及其績效評價做出了初步探討,通過檢驗各決策單元是否為DEA有效來判斷低碳供應鏈運作效果。對于DEA無效的供應鏈,通過計算投影進而得到投入指標的調整值。謝鑫鵬,趙道致從易逝產品的碳排放量和政府的碳排放規制入手,通過建立經濟主體的主從博弈模型,得到兩個產品制造商和上游碳配額供應商之間互為反應函數的納什均衡解。趙道致,原白云,徐春明探討了由單個供應商與單個制造商組成的低碳供應鏈中縱向合作減排的優化問題構建了制造商占主導、供應商跟隨的Stackelberg微分博弈模型,分析了制造商和供應商的長期合作減排策略對產品碳排放量的影響。李健等人在研究消除集群式供應鏈主體實施低碳行為影響因素的最優路徑中,通過ISM模型找出了阻礙集群式供應鏈主體實施低碳行為最深層次的原因,通過NK模型得出,消除影響因素的路徑并非是從最深層到表層,而是按另一種順序進行消除。

        3.3 基于低碳供應鏈的方法研究

        到目前為止,在低碳供應鏈管理的研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博弈模型方法和DEA方法。比如,楊紅娟,郭彬彬認為對低碳供應鏈運作狀況的評價需要有一套相應的評價標準,并提出了五個一級指標和一級指標下屬的二級指標,虛擬了八條供應鏈,基于傳統DEA方法對各供應鏈的績效做出了評價,最后通過投影計算出產出不變的情況下,為使供應鏈達到DEA有效,投入要素的減少量。趙道致,原白云,徐春明基于微分博弈,研究單個供應商與單個制造商組成的低碳供應鏈中縱向合作減排的動態優化問題,通過假設需求是碳排放量的線性減函數,構建了制造商占主導、供應商跟隨的Stackelberg微分博弈模型,得到了雙方合作減排的最優反饋均衡策略及利潤最優值函數,為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長期開展減排合作提供了理論依據。

        4 低碳供應鏈管理的研究趨勢

        隨著環境污染、資源緊缺問題的日益突出,各國政府和學者越來越關注企業在生產經營各個環節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1996年,綠色供應鏈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在供應鏈的管理中融入環境保護的目標,對企業的采購、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保護環境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但在實際的應用中綠色供應鏈管理理論仍有其不足之處,比如傳統的綠色供應鏈管理理論認為產品的租賃再回收比直接出售更環保,因為前者可以更好地實現回收再制造,但Agrawal等人發現消費者在使用租賃產品時存在過度使用的情況,由此對環境造成的消極影響比直接出售所造成的影響更大。

        為全面度量各種生產經營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學者提出低碳供應鏈的概念,這一概念要求企業在原材料采購、產品設計、生產加工方式、分銷方式以及終端消費情況等各個環節都最大限度的減少碳排放量,這就有效地解決了傳統綠色供應鏈的不足之處。相較于傳統供應鏈而言,低碳供應鏈形成了一個閉合式供應鏈,要求廢棄物得到最大限度的循環利用,以期實現最大限度的環境保護。

        從最早供應鏈概念的出現到綠色供應鏈、可持續供應鏈、低碳供應鏈的提出,每一步都是對供應鏈體系內涵的補充,使之更符合當今社會的發展需求。在供應鏈績效的評價方法上,從一開始定性的研究方法,如調查問卷法、案例研究、專家會議法等,發展到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比如在研究中加入經濟模型或DEA方法,使得到的結果更客觀準確。

        5 低碳供應鏈管理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低碳供應鏈管理理論的研究剛剛起步不久,加之低碳供應鏈管理在實際運營中涉及的問題較多且較復雜,雖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仍存在一系列問題。

        首先,目前的研究主要從外生機制入手,研究政府政策或企業供銷各環節以及上下游企業之間縱向合作減排。但若能激發出供應鏈企業自身主動減排的需求,將實現整個供應鏈更加低碳的運營。

        其次,碳排放涉及多個層面,從產品的全生命周期對供應鏈中的“碳足跡”進行精確的估計并非一件簡單的事情。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商品從設計、生產加工到最終銷售可能發生在不同的地區甚至國家,碳足跡來源于各種投入和產出,發生在許多不同的環節,這些都給碳排放的測量工作帶來了不小的難度。

        最后,國家對于碳交易、碳稅收相關的制度還比較少且并沒有完全落實到位,企業雖然意識到低碳生產的必要性,但國家政策中對低碳運營的扶持、補貼政策還比較少,對損害環境的懲罰力度還不夠大,這就使得低碳供應鏈的實施缺乏制度保障。

        6 結束語

        低碳供應鏈是在傳統供應鏈中融入低碳的理念,要求對環境的破壞盡可能小并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供應鏈整體收益最大化和碳排放量最小化,實現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本文在概括總結低碳供應鏈管理的概念、指標、模型和研究方法的基礎上,找出其中的規律和存在的問題,以期為今后低碳供應鏈管理的研究提供方向和線索。

        參考文獻

        [1]楊紅娟,郭彬彬.基于DEA方法的低碳供應鏈績效評價探討[J].經濟問題探索,2010,(9):31-35.

        [2]李健,張偉正,吳成霞.集群式低碳供應鏈優化路徑研究―基于ISM模型和NK模型[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5,(1):1-5.

        [3]生艷梅,孫丹,周永占,等.低碳視角下綠色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25-27.

        [4]謝鑫鵬,趙道致.低碳供應鏈生產及交易決策機制[J].控制與決策,2014,(4):651-658.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五月婷婷国产在线 | 偷拍被发现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在看在线观看高清91 | 色天使久久综合给合久久 |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在线 |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