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健康教育的干預策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健康教育 安全套 效果
中圖分類號:R169.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2)18-0050-02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wareness rate of the health
education for correct use of condom
WANG Xiao-lin
(Baoshan Road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re of Zhabei District, Shanghai, 200071)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health education on improving proper application of the condom. Method: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was given to the 300 residents extracted by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 for six times one year, and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was conducted with the homemade questionnaire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Result: The knowledge awareness rate of condom applicat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fore and after comparison (P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 condom; effect
據WHO與聯合國人口基金會(UNFPA)報道,在全球范圍內,性和生殖衛生服務的不足導致女性性傳播疾病(STD)包括艾滋病(AIDS)的感染人數逐年上升,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1]。公共健康教育是改善人們性知識、態度、預防性病的有效途徑;安全套是現有避孕方法中既能有效避孕,又有起到防病作用的一種避孕方法,已被證實可在性病的預防中發揮重要作用。但是在實際工作中,筆者發現即使國家免費發放安全套,仍有很多居民不知道應如何正確使用,因此筆者在街道和居委會的支持下針對社區居民開展了有關安全套應用知識的健康教育,干預1年后安全套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有了明顯改善,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在參加閘北區寶山路街道健康教育講座的居民中,采用抽簽法隨機抽取300名居民為調查對象。入選標準:年齡20~45歲,本街道常住居民,知情同意,本人自愿。其中男150人,女150人。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特征見表1。
1.2 方法
自行編制安全套應用知識問卷,共7道問題,內容包括安全套使用目的,使用方法,大小的選擇、如何儲藏、購買渠道等,在預調查的基礎上完善題目的表述。由社區護士擔任問卷調查員,調查前進行了統一培訓。于健康教育干預前后分別進行調查,講述調查意義,由患者自行填寫,調查員核對無缺項當場收回。發放問卷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100.00%。
健康教育人員由社區護士組成,統一制作宣傳資料和PPT課件,授課護士進行專門授課培訓,以保證健康教育的質量。一年內分6個專題進行宣教,內容包括愛滋病的危害,優生優育知識,科學使用安全套,使用時的注意事項、安全套如何獲得等。每次講座為1 h,教育形式主要為健康講座,輔以有獎知識問答,發放印有安全套使用知識的撲克牌等,從而提高居民的知識接受度。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Epidata 3.1建立數據庫,雙人錄入,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x2檢驗等,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通過干預,安全套能預防性病及可以免費領取安全套兩項答對者的比例為100.00%,安全套選擇、使用、保管答對者的比例,干預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的知曉率明顯高于干預前(表2)。而不同性別居民對安全套使用知識知曉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3.1 健康教育是愛滋病防治的主要策略和重要途徑
曾毅[2]認為在目前還沒有疫苗進行預防和特效藥物進行治療的情況下,健康教育和干預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策略和最有效的措施。安全套既可有效避孕,又可在性病、艾滋病預防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因此開展安全套應用的健康教育是有效提高居民安全套應用知識知曉率及預防、控制艾滋病、性病發生的有效途徑,同時對指導居民合理避孕也有一定的意義。
3.2 安全套正確使用的知曉率有待提高
在我們的調查中,對于安全套能夠預防性病的居民干預前的知曉率為70.33%,但是安全套正確使用方法的知曉率不盡如入人意,成為愛滋病防治的關鍵所在。雖然我國通過多年的艾滋病、性病及計劃生育教育指導,居民對安全套能夠預防性病已有一定的知曉率,但對于安全套如何正確使用因為種種原因還并不清楚。而通過健康教育干預,居民對于正確應用安全套的知曉率明顯上升。國內外研究也認為,應當倡導正確、堅持及全程使用安全套,必要時可推廣新型女用安全套[3,4],因此筆者建議健康教育不能僅僅宣傳安全套的使用能夠預防性病,也要長期開展安全套正確使用方法的健康教育,才能真正的起到避孕、預防疾病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陸如山, 韓秀霞. 國際社會關注性和生殖衛生問題[J]. 國外醫學情報, 2006, 11(8): 223.
[2] 曾毅. 宣傳教育與干預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策略[J]. 海峽預防醫學雜志, 2006, 12(1): 1-4.
[3] 張玉鳳, 武俊青, 趙洪鑫, 等. 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使用狀況調查[J]. 國際生殖健康計劃生育雜志, 2010, 6(29):453-456.
【關鍵詞】健康教育干預;慢性胃炎;護理;健康知識掌握率;生活質量
慢性胃炎作為發病率具有顯著特點的消化道疾病之一,患病患者通常會呈現出反酸惡心與胃痛等系列癥狀表現,未經及時治療任病癥發展后,最終患者存在癌變的可能[1]。本次研究將針對慢性胃炎探究健康教育干預方式運用于護理工作中的可行性,以對慢性胃炎患者康復狀態提升奠定基礎。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139例慢性胃炎患者作為實驗對象;隨機數表法分組后探究每組護理策略;比照組(69例):男35例,女34例;年齡29~69歲,平均年齡為(46.89±2.65)歲;實驗組(70例):男37例,女33例;年齡31~71歲,平均年齡為(46.92±2.69)歲;觀察對比兩組慢性胃炎患者的性別、年齡,結果均無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
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經過分組后,護理人員于胃黏膜保護、胃動力增強、幽門螺旋桿菌清除以及營養支持等方面進行干預,此外配合對生活以及飲食進行合理指導;實驗組具體為:
1.2.1對患者展開心理健康教育干預:患者在患有慢性胃炎疾病后,遭受的疼痛折磨時間具有顯著性特點,從而抑郁以及焦躁等系列心理壓力難免出現,更為嚴重對于臨床治療會表現出抵觸心理,對于系列治療以及醫囑均無法積極配合,使得胃炎治療效果受到嚴重影響。對此護理人員需要就慢性胃炎心理特征表現給予針對性了解,之后采用專業心理干預知識展開對應性操作,以對其不良情緒的順利疏導以及成功排泄做出保證,對其心態開朗平和加以保持,使其對于醫護工作的配合性明顯提升,對其早日康復明顯促進[2-3]。
1.2.2對患者展開健康知識教育干預:就慢性胃炎疾病的出現以及發展,要求護理人員對患者主動講解,并且就慢性胃炎的治療湊是以及疾病復發預防措施進行講解,就不良飲食習慣以及生活習慣對于患者病情表現出的系列損害加以講解,并且針對患者積極做好答疑工作。就患者疾病抑制錯誤加以了解,對應展開糾正干預,以使其內心疑慮擔憂感充分消除。此外,確保了解通過提升自身疾病知識認知程度,對于自身管理能力以及管理意識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從而使得自身不良行為習慣以及飲食習慣獲得沖充分改變,使得疾病自我防護能力獲得顯著增強,對于醫囑可以做到自我遵從,對于用藥可以按時按量進行,對于復查可以定期入院展開,確保對于病情狀況可以正確清楚掌握[4-5]。
1.2.3對患者展開生活方式以及飲食教育干預:通過對慢性胃炎患者的基本狀態進行分析,對應完成科學生活方案以及飲食方案的制定,確保患者不良行為習慣可以做到自覺改變以及約束。在對飲食原則充分遵守的條件下,需要通過適當運動鍛煉,使得自身免疫力、抵抗力以及體質獲得充分增強,以促進慢性胃炎疾病的快速康復[6-7]。
1.3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慢性胃炎患者的健康知識總掌握率以及生活質量各項指標評價結果。
1.4判斷標準:
對于兩組慢性胃炎患者健康知識掌握情況以及生活質量,分別對應展開自主設計問卷評定以及SF-36生活質量量表評定,均屬于0~100分評定范圍,結果同健康知識總掌握率以及生活質量均存在正比關系[8]。
1.5統計學方法:
對于兩組慢性胃炎患者護理干預結果,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1.0展開數據分析,計數資料(健康知識總掌握率)、計量資料(生活質量各項指標評價)各以n(%)、表示,各行χ2檢驗、t檢驗,結果P0.05表示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健康知識總掌握率對比:
實驗組慢性胃炎患者健康知識總掌握率(98.57%)高于比照組(81.16%)明顯(P0.05),見表1。
2.2生活質量各項指標評價結果對比:
實驗組慢性胃炎患者睡眠質量評分、情感職能評分、精神健康評分、軀體疼痛評分以及總體健康評分均高于比照組明顯(P0.05),見表2。
關鍵詞:普外科;圍手術期;焦慮;抑郁;健康教育
手術是普外科治療主要手段,而手術焦慮反應激烈時,對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循環系統造成影響,甚至致使手術中斷,而術后疼痛,包含生理及心理因素的復雜機體反應,心理因素如焦慮、驚恐、認知水平低下可能加重疼痛反應[1]。圍手術期予行健康教育,通過系統教育活動改善患者行為、情緒,保障手術效果,保護患者身心健康,提升護理滿意度[2]。筆者探討普外科圍手術期加強健康教育對患者情緒狀態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普外科收治的手術患者102例,患者自愿接受手術治療,簽署知情同意書。剔除合并嚴重基礎性疾病、精神異常、文盲等患者。將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51例,男29例,女22例;年齡18~70歲,平均(46.6±11.3)歲;體重45~80 kg,平均(63.6±11.2)kg;術式:闌尾炎切除術16例、膽囊切除術11例、胃癌根治術9例、疝修補術8例、甲狀腺結節切除術7例;觀察組51例,男28例,女23例;年齡19~69歲,平均(45.8±10.9)歲;體重46~80 kg,平均(64.8±10.6)kg;術式:闌尾炎切除術17例、膽囊切除術10例、胃癌根治術10例、疝修補術9例、甲狀腺結節切除術5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體重、術式、文化程度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按醫囑進行常規護理,采用普通宣教形式。
1.2.2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方法基礎上給予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健康教育包括:①收集患者的資料,評估患者需求,明確護理診斷,②根據患者實際實行個體化的評估及健康教育,制訂適合患者健康教育計劃,③根據健康教育指導情況,評價教育策略和教育內容是否適合,修訂教育方案,④教育模式上,采取一對一模式開展,通過小組講解及研究討論,語言和書面教育為主,配合模擬訓練,⑤編寫健康教育小手冊,發給患者[3-4]。
兩組患者于入院當日及出院當日進行焦慮、抑郁、疼痛癥狀進行評價;以及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1.3評價工具 ①采用癥狀自評量表:焦慮、抑郁和軀體化3個因子按1~5級(沒有、很輕、中等、偏重、嚴重)評分。②手術后疼痛評估采用馬蓋爾(McGil1)疼痛評分量表,量表由78個描述詞組成,共20項,分4大類:感覺類、情感類、評價類和其他類。對量表結果進行計分,得出3項數字:疼痛指數(PRI)、選詞總數(NWC)和現痛強度(PPI) 。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完成統計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抑郁、焦慮、軀體化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干預前抑郁、焦慮、軀體化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觀察組干預后抑郁、焦慮癥狀評分均較干預前比較,均明顯降低(P
2.2兩組患者疼痛評分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其疼痛感明顯減低,3項指標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2.3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兩組干預后,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優于對照組,見表3。
3 討論
普外科圍手術期患者在術前心理情緒應激明顯,情緒焦慮顯著,目前研究指出[5],對患者情緒狀態影響較大的是患者對于疾病及治療認知度。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有重要意義,患者的術后疼痛會加重焦慮情緒,影響患者康復,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的健康教育活動,促使患者自覺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相關行為,促進患者健康,提高滿意度[6]。研究發現通過護理干預,觀察組干預后抑郁、焦慮癥狀評分均較干預前比較,明顯降低(P
參考文獻:
[1]趙衛紅.醫護合作健康教育模式在醫院普外科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下旬版,2014,28(1):337-338.
[2]于文蘭,高文霞,劉利.全面細致的健康教育對普外科手術患者術前情緒的影響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26):383-384.
[3]陳曉娟.程序化健康教育對普外科手術患者焦慮情緒及術后疼痛的影響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9):97-99.
[4]劉巖.運用護理程序提高護士的健康教育能力[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9):714.
關鍵詞:PDCA循環護理 健康教育 腦卒中 康復護理
腦卒中在臨床一直存在有較高的發生率,多出現在中老年群體中。雖然腦卒中的救治方案被持續進行優化與完善,該癥的致死率已經得到有效控制[1-2],但在病癥的影響下,患者各方面功能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損傷。為確保對該部分患者的綜合治療效果,在治療的過程中更需要做好對應康復護理工作,為促使該方面護理干預更加高效地執行,按照PDCA循環結合健康教育的形式展開康復護理工作,具體如下。
資料與方法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腦卒中患者8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40例。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52~76歲,平均(68.18±1.38)歲。觀察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52~75歲,平均(66.27±1.8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在我院確診患者,非外院轉入;(2)無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癥;(3)愿意存在本次研究。
排除標準:(1)精神類病癥;(2)有不遵照醫囑治療的行為。
方法:⑴對照組在接受康復護理的過程中給予常規護理形式:護理人員需要結合患者的恢復情況指導患者完成不同階段康復護理訓練,包括早期肢體被動訓練等,同時需要結合患者的康復情況針對患者的康復護理策略持續進行完善。同時需要詳細告知患者、家屬在恢復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等。⑵觀察組則需要按照PDCA循環結合健康教育展開對應護理工作,具體實施策略如下:(1)PDCA循環教育:a.對教育計劃進行擬定:在展開對應健康教育前,護理人員需要針對患者的各方面情況進行綜合性評估,包括文化程度、家庭經濟情況等,同時需要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既往病史,對患者的各方面情況進行系統性了解。在掌握患者各方面情況的基礎上對護理干預策略進行擬定,確保后續各方面護理干預工作更加有針對性;b.實施階段:在進行健康教育實施的過程中可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展開,包括集中進行講解或播放有關病癥資料視頻等,幫助患者對自身病癥進行了解與認識,明確在恢復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各方面問題;c.檢查階段:在做好對應健康教育工作后,可通過口頭詢問的方式評估患者對應健康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對后續護理干預措施進行完善,確保對應護理干預工作更加具備針對性與有效性[3];d.處理階段:在評估完患者對于健康知識的了解情況后,護理人員需要持續對干預措施進行糾正、改善,并納入到下一階段的重點關注內容中。(2)健康教育:在對該部分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需要涉及多方面內容:a.心理干預:在治療過程中患者難免存在有一定的負面心理,表現為緊張、焦慮等,此外部分患者認為在恢復早期不應該過早展開康復訓練,以免出現神經癥狀惡化的情況,故此在護理的過程中更需要做好對應心理疏導工作。同時需告知患者盡早展開康復護理對于促進恢復的作用,促使患者可以更加放心的展開對應康復訓練。b.康復護理:對于出現軟癱期患者,在進行康復護理的過程中需要確保各方面操作不會影響到對應救治工作,更不會促使患者病情出現惡化。護理人員需幫助患者對進行擺放,可以適當指導患者進行床上的被動活動以及肢體按摩護理。在患者病癥基本穩定后,則可以幫助患者對全身關節進行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需要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展開,力度以患者感覺舒適為佳。對于出現痙攣期患者,則可以指導其及時展開肢體功能鍛煉工作,可以進行翻身、左右活動身體等操作,此外可以在家屬或護理人員陪同的情況下進行起坐練習。在康復訓練的過程中,可以結合患者具體恢復情況逐步增加運動量,以不使患者產生勞累感為佳。在康復訓練的過程中需進一步將PDCA管理法進行運用,分析患者在康復訓練過程中所存在的癥狀并及時進行處理[4-5]。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心理狀態、生活質量以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心理狀態以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而生活質量則借助生活質量(ADL)評估;神經功能缺損情況以神經功能缺損量表(NIHSS)評估。
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 19.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兩組患者心理狀態比較:兩組干預前SDS、S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SDS、S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比較(±s,分)
兩組患者ADL以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兩組干預前ADL、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ADL評分高于對照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以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s,分)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7.50%(39/40),對照組為80.00%(32/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372,P=0.001)。
討論腦卒中病癥對患者健康所造成的影響較大,且會出現肢體偏癱、語言功能損傷等情況,對患者預后生活存在有一定影響。為幫助患者進行恢復,在治療的過程中,更需要及時展開對應康復護理工作,幫助患者受損功能可以盡快得到恢復。
PDCA循環管理法在臨床護理工作中一直保持有較高實施率,通過四個階段循環分析,干預前探究問題,擬定實施計劃,再結合過程中的經驗分析,摸索在實施過程中所存在的不足之處,可以充分保障各方面護理干預工作實施的有效性。對于腦卒中患者在進行康復護理的過程中,及時展開健康教育能夠幫助患者對于自身的病癥形成較為全面的認識,促使患者走出認識誤區[6-8]。結合本次觀察可以發現,按照PDCA循環管理與健康教育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康復護理,能夠有效改善患者在恢復過程中的心理狀態,并幫助患者受損功能迅速進行恢復,提升臨床對該部分患者的綜合治療效果。
總之,在對腦卒中患者進行康復護理的過程中[9-11],可以按照PDCA循環結合健康教育的方式進行干預,為患者迅速恢復奠定有效基礎。
參考文獻
[1]趙海燕,呂雪.PDCA循環模式在老年腦卒中患者居家照護中的應用效果[J].健康必讀,2019,(16):201-202.
[2]張婷,閆文婷.PDCA循環結合健康教育對缺血性腦卒中出院患者健康行為及生活能力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2020,49(8):111-113.
[3]房杉.PDCA循環聯合健康教育運用于腦卒中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意義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45):34.
[4]楊純,李金蓉,畢嘉文,等.PDCA循環健康教育在經皮腎鏡取石術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9,26(9):140-142.
[5]劉良英,張希,李迪飛,等.PDCA循環護理管理模式對提升關節置換患者功能鍛煉依從性的效果觀察[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9,38(7):923-926.
[6]劉瑞,郝艷麗,張梅.PDCA循環管理在老年腦卒中護理及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健康必讀,2020,(5):284.
[7]閆晶.PDCA循環模式健康教育對青春期功能性子宮出血患者康復進程及護理滿意度應用效果評價[J].保健文匯,2019,(4):230-231.
[8]任學娟,張玉琴,耿翠琴,等.PDCA介導的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9,26(3):179-181.
[9]曾冬苗.PDCA循環結合健康教育在腦卒中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27):180-181.
關鍵詞 性病/艾滋病 流動人口 健康教育 干預研究
為研究針對流動人口群體預防性病/艾滋病的不同方式健康教育的效果,2010年對轄區內6家工廠、企業中的流動人口開展了STD/AIDS的知識、態度、行為(KAP)調查,并對其進行健康教育干預。
資料與方法
轄區內外來務工者主要分布于建筑工地、工廠、農貿市場、車隊、餐飲等行業。本研究整群抽取流動人口聚集較多的6家工廠、企業,對其流動人口進行性病/艾滋病的KAP調查及健康教育干預,調查對象無年齡、性別限制。
方法與內容:對6家工廠、企業以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465人,采取統一的調查表,進行了STD/AIDS相關知識、態度、行為的調查,獲取流動人口相關知識的基線資料,作為干預前的對照組,再根據各單位的條件許可,分別對以講座(194人)、手冊(87人)、錄像(184人)3種方式進行單一形式健康教育干預,作為干預組,其中錄像組在1次錄像后再進行其他形式的健康教育聯合干預,作為綜合干預組,45天后采用相同方法,進行KAP問卷調查,根據干預前后KAP的變化來衡量健康教育的干預效果。調查問卷以自填問卷為主,調查員面對面調查為輔。調查員經過培訓,并有相關人員進行現場質控。
統計學處理:用Epidata3.02建立數據庫,雙人雙軌錄入數據,運用SPSS12.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每答對一題記1分,答錯或不知道或不回答為0分,知識、態度、行為的個人滿分53分、15分和5分。主要統計指標是平均分。采用t檢驗、方差分析以及q檢驗等統計分析方法。
結 果
研究對象的干預前后的一般特征比較:本次調查抽取轄區內6家單位流動人口465人,其中干預前講座組194人,手冊組87人,錄像組184人。干預后接受調查371人,隨訪率79.8%。其中講座組156人,手冊組51人,錄像組164人。綜合干預后接受調查144人。不同教育方式組干預前后的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務工時間等構成差異均無統計學差異(P均>0.05),說明各組干預前后人口學基本特征分布均衡,具有可比性。
不同方式干預前后KAP比較。
發放的使用情況:干預前,在被調查的已婚的流動人員中,有34.4%的人從不使用,30.6%的人偶爾使用,而大多數時候或每次使用者只占到12.2%,其余為拒絕回答此問題。在使用的人群中,他們認為使用的首要原因是避孕(59.7%),其次是預防性病(27.3%),再次是預防艾滋病(19.9%)。而在未使用的人群中,大多數認為采用了其他避孕措施(59.5%)。干預后,社區發放的使用率上升,不使用的人數僅19.8%。
流動人口性病/艾滋病知識來源:調查顯示,流動人口性病/艾滋病的知識的來源首要是電視(74.5%),其次是報紙(66.5%),同伴告知40.7%,雜志50.2%,收聽廣播28.8%,而主動找醫生了解只有9.5%,熱線電話只有3.7%。
討 論
流動人口對于性病/艾滋病相關知識、態度、行為現狀:本研究流動人口中大多數為青壯年,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其中未婚人數相對較多。這個特征與王等的調查結果相符和[1]。干預前,大多數被調查對象對性病/艾滋病知識了解不多,對于其發病癥狀、治療及預防等信息不夠清楚,這又與葉旭軍等的研究結果相符合[2]。說明在流動人口中加強性病/艾滋病知識的健康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流動人口健康教育后效果評價:比較結果顯示,單一方式健康教育干預后流動人口KAP狀況明顯改善,與干預前相比,在三方面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提示在流動人口中,開展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可以明顯改善該群體性病/艾滋病相關知識、態度,并將其有效地轉化為行為改善。這點與韓雪等的調查結論相符合[3]。可以根據不同工廠、企業的生產運轉特點、場地和設備條件/員工文化水平等,靈活運用講座、發宣傳冊、觀看宣教片等手段都能取得較明顯的效果。綜合干預KAP得分進一步提高,提示綜合教育效果比單一的健康教育效果更好。在今后的健康教育干預中,可以根據各自所屬地域的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綜合干預,以達到最佳的干預效果。
流動人口使用的評價:在目前缺乏疫苗和有效的治療方法的情況下,推廣使用是預防性病/艾滋病的主要策略之一[4]。本次調查中,在排除經濟條件因素的前提下(社區免費發放),流動人口中使用情況較低,有接近半數的已婚被調查對象在中不使用,可見,流動人口中,自我保護的意識不高。這點,與張金玲等的調查結論相類似[5]。
流動人口對于性病/艾滋病知識來源的分析:調查顯示,對于STD/AIDS的知識來源主要集中于電視、報紙雜志和同伴告知。由于其大部分文化程度不高,而工作時間相對較長,業余時間少,因此,醫學知識相對匱乏。應通過多種渠道,在流動人口群體中,采用通俗易懂的多種方式開展健康教育宣傳,才能增加干預的效果。本研究結果也支持這一點。
參考文獻
1 王,李彥昌.流動人口的艾滋病防治政策與建議[J].中國性科學,2004,13(3):30.
2 葉旭軍,施衛星,李魯.進城民工對性病/艾滋病的認知狀況及影響因素[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04,38(5):316.
3 韓雪,凌培敏.外來流動人群預防性病艾滋病綜合干預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04,20(3):373.
【關鍵詞】 教師; 職業心理健康; 格林模式
【Abstract】 Objective:To improve the current domestic professional teachers mental health level and promote the occupational health,then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of students.Method: Green mode was used as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explore effective teachers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 mode ,then to promote teachers'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alth. Result: Teachers mental health knowledge lack, there were no system,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model and good professional mental health support system.Conclusion: Using green mode to describe several aspects of the current teacher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to analyze the root cause of it,then formulate a targeted corresponding solution.The preven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h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the prevention and resolution of th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of teachers can be divided into individual intervention or organization intervention.
【Key words】 Teachers; Professional mental health; Green model
First-author’s address:School of Nursing Ningbo College of Health Sciences,Ningbo 3151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1.028
2012年修訂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規定了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應解決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然而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目前教師尤其是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1-7]。不僅影響了教師職業的發揮和人格健康,甚至會影響學生的人格健康,因此教師職業心理健康干預迫在眉睫。我國的許多教育機構也逐漸意識到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然而較為系統的職業心理健康干預模式尚未見到報道。
健康促進格林模式,是由Green和Kreuter在1980年提出的知識獲得和行為變化發展的健康教育模式,提出首先應進行系統的評估,以找出目標人群的主要健康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然后有針對性地制定健康教育計劃,從而進行實施與評價[8]。該模式既注重健康知識的補充,又注重在信念和行為上的干預,因此被廣泛應用于各類健康教育評估和健康教育干預研究中。
格林模式包含了9個基本步驟,該模式指出在進行健康促進時要綜合運用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強化因素針對性識別問題和評價干預效果,見圖1。另外,應同時運用政策、法規和組織的策略對目標人群進行健康問題的干預。
本研究嘗試以格林模式為理論框架探索有效可行的教師職業心理健康干預模式,從而為教師職業心理健康干預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現將研究結果匯報如下。
1 教師職業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表現
本研究以健康促進格林模式為理論框架構建問卷對中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總結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教師普遍壓力大:有81%的教師感到職業壓力大,其中新教師、高中教師、男教師、年齡低于40歲的教師、畢業班教師、班主任教師及未婚教師的職業壓力尤其大。(2)存在職業倦怠:有67%的教師存在一定程度的職業倦怠,需進行自我心理調節。性格內向、情緒不穩定的教師更傾向于發生職業倦怠。(3)存在人際關系問題:56%的教師存在人際關系問題,主要表現為人際關系敏感。(4)有不良的情緒體驗:調查顯示焦慮、抑郁是教師主要的不良情緒體驗,其中焦慮情緒尤其在新教師中尤為顯著,而抑郁情緒往往發生在教師付出努力后得不到相應回報,如不被學生和家長認可,或者在各類評獎、評優和職稱評定時未達到既定目標等情形。(5)出現軀體化的表現:調查結果顯示26%的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甚至出現了明顯的軀體化表現,如失眠、頭痛、食欲減退、心跳加速、頭痛、背痛和肌肉酸痛等。
2 運用格林模式對教師職業心理健康問題進行系統評估
2.1 社會學評估 通過以健康促進格林模式為理論框架構建系統問卷對中學教師進行調查和文獻[9]回顧,發現教師職業心理健康問題有一定的人口社會學差異,具體表現為:女教師的焦慮傾向比男教師高,男教師的職業穩定性低于女教師;中老年教師的強迫癥狀和軀體化傾向比較明顯,而青年教師的人際敏感、偏執比較明顯。
2.2 流行病學評估 通過對文獻進行回顧、運用格林模式構建系統問卷對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結合質性訪談等,確定教師職業心理健康問題中的最優先問題為心理壓力大。中學教師是心理健康問題的高發人群,同時該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正呈現逐年日趨嚴重的發展態勢。因此,從預防和干預角度看,中學教師群體應作為教師心理健康工作的重點對象。工作倦怠是比較突出的中學教師職業心理健康問題之一,工作壓力是中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誘因之一。
2.3 行為環境評估 通過文獻[10-12]回顧、問卷調查和質性訪談,社會對教師的要求和期望過高、學校各項政策制度和工作環境、家庭的支持系統是影響教師職業心理健康的三大重要的環境因素,而最終的“工作-家庭”沖突是引起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的關鍵。
2.4 教育生態評估 教育生態評估即分析影響目標行為的相關因素,將其分為3大類,即傾向、強化及促成因素。教師職業心理健康的傾向因素包括教師的職業的特殊性、個人心理因素、教師對職業的熱愛度以及教師對職業心理健康的認知。教師職業心理健康的促成因素包括教師可獲得并利用的各種資源,如學校是否定期開展職業心理健康的知識講座,有無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提供專業咨詢,是否定期對教職員工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評估和建檔等。教師職業心理健康的強化性因素主要是指社會支持系統,包括來自國家、單位和家庭的支持。
2.5 管理政策評估 通過管理政策評估確定教師職業心理健康干預計劃中可利用的資源有新教師崗前培訓和定期開展教師職業心理健康知識講座等。
3 教師職業心理健康問題的歸因分析
3.1 傾向因素存在的問題 傾向因素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教師職業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教師個體不能正確進行職業認知、個體心理不利因素的存在等。
3.2 促成因素存在的問題 促成因素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學校和教育管理部門對教師的職業心理健康重視不夠,目前沒有系統的、持續的職業心理健康促進模式,僅有新教師上崗前培訓,心理健康僅僅是其中設計的小部分內容,行政部門也無相關的規章制度和政策,職業衛生領域中職業心理教育和服務的匱乏。
3.3 強化因素及其存在的問題 強化因素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目前尚未形成良好的職業心理健康支持系統,包括國家、單位和家庭支持系統。目前公眾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認識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大家對心理健康問題諱莫如深,不能正視,從而一旦出現問題,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疏導。
4 教師職業心理健康干預的對策與建議
格林模式指出應同時運用政策、法規和組織的策略對目標人群進行健康問題的干預,據此,對教師職業心理健康干預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4.1 法律法規的完善 發達國家采取了相應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法規來預防職業心理健康問題帶來的危害。在美國,有國家投資的心理保健或心理健康服務機構,有保護職工心理健康的政策和計劃,有心理治療的保險項目。我們國家也應該制定關于促進教師職業心理健康的法律法規及各項政策,如從法律的高度規定單位必須采取各項措施來促進職工的心理健康。政府能購買心理保健保險和心理咨詢項目,為職工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咨詢服務。
4.2 針對傾向因素開展教師職業心理健康教育 積極開展教師職業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教師心理自我調適能力。內容可包括教師的職業定位與特點、教師的心理素質與人格特征、教師心理健康現狀和教師心理健康調適等。邀請資深的心理教育專家根據教師心理特點和工作實際,結合具體案例,講解心理學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同時,鼓勵教師通過各種途徑積極獲取心理健康相關知識,從而提高心理健康的意識,能運用心理學的基本知識來積極地進行自我心理調適。
4.3 針對促成因素和強化因素進行組織干預 (1)創設支持性的工作環境:學校有責任為教師努力創設支持性的工作環境。首先,應幫助教師解決在工作方面潛在的消極問題,包括減少行政性會議的時間,例行會議要言簡意賅;安排合理的工作量,避免給教師增加額外職責,尤其是與教學安排相沖突的額外職責等。另外,對工作中的積極因素進行正面引導,包括有針對性地完善各項人事管理制度和績效考核體系,注重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通過激勵的方式努力創建有利于教師實現其自身價值的條件,加強教師間相互溝通,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2)完善教師職業心理健康保健體系:學校應創建并完善教師心理健康保健體系。配備專業人員(如接受過心理學專業訓練的人員)組成專門小組,通過建立教師心理健康網絡監測系統,以開展教師心理健康檔案的建檔和管理工作,制定保健方案;在“微時代”大背景下,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通過開辦微信公眾號等教師職業心理健康公共平臺,宣傳心理健康知識,提供交流平臺;建立各級各類心理咨詢機構,提供機構支持,校內建立心理健康咨詢室,當教師一旦出現心理健康問題,能早期進行疏導,對其提供心理支持;開展適當的文娛活動,以促進教師的心理健康[13]。
5 討論
5.1 中學教師職業的特殊性 本研究以中學教師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顯示中學教師作為教師職業的特殊一類群體更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健康問題,與相關文獻[14-15]回顧結果一致。來自升學的壓力尤為突出,另外處于中學時期的學生正是個性發展的關鍵時期,教師需要面對形形的學生個體,由于不能滿足每位學生及家長的要求,教師的身心極易疲憊和受挫,心理問題的隱患比較大。
5.2 提高教師對職業心理健康的認知、態度和行為依從性 教師應首先正確地看待自身職業,熱愛自己的職業,才能積極地去調適自己適應在工作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變化,從而從根本上預防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在自我發展中應重視對自身心理健康的關注,正確認識心理健康問題,堅定尋求自身心理健康的信念,從而主動尋求心理干預,才能從根本上預防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一旦出現問題也能及時補救。
5.3 應綜合運用健康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規的策略促進教師職業心理健康 格林模式的優越性在于強調問題的識別和干預的針對性,通過系統評估充分認識目標問題,從而對其進行分析,為健康教育開展教育生態評估,即分析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強化因素及其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三個方面的因素提出對策。提倡運用健康教育、政策、法律和法規的綜合策略進行干預,相對于其他健康教育模式,該模式更注重行為的改變,通過健康教育改變傾向因素,通過政策、法律和法規改變促成因素和強化因素。
參考文獻
[1]劉立立,繳潤凱.職業健康心理學視角下的中學教師心理健康[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3,30(12):54-56.
[2]張金秀,李義安.中小學教師職業心理素質現狀與特點研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1,10(1):10-13.
[3]于宏圖.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與對策研究――以長春市為例[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3.
[4]韓明明,萬紅,趙作龍,等.教師心理健康與工作能力的關系[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4,37(11):1515-1518.
[5]衣新發,趙倩,胡衛平,等.中國教師心理健康狀況的橫斷歷史研究:1994-2011[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9(3):12-23.
[6]陳志明.羅定市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調查[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20):172-173.
[7]尼瑪卓瑪.注重教師的心理健康,創造出和諧的育人環境[J].科技,2014,39(11):33-34.
[8]Kreuter M,Green L K.Health promotion p1anning:an educ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approach[M].3th ed.America:McGraw-Hill Companies,1999:621.
[9]楊睿娟.不同職業類別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橫斷歷史研究(1995-2011)[J].教師教育研究,2013,25(4):45-51.
[10]周F,張濤.基礎教育教師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9):1318-1319.
[11]郭琪,王雪蕊.教學周期對不同崗位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影響調查[J].慢性病學雜志,2013,15(5):385-386.
[12]劉志哲,劉靜.我國衛生職業院校教師心理健康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28(3):29-30.
[13]張少卿,侯江淵,湯印超.體育鍛煉對河北省特級教師心理健康水平影響研究[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30(2):161-163.
[14]楊東升.關于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現狀的調查報告[J].衛生職業教育,2013,31(12):89-91.
〔關鍵詞〕元認知干預技術;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技術化;德育;智育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11)09-0023-03
教育創新是中國教育發展的方向。如何提升教育質量,真正實現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實現教育跨越式發展,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怎樣實現教育的創新發展呢?我們認為應該從心理健康教育入手,以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術化為保證。
實踐中,我們清楚地認識到,學校只有堅持“心理健康教育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實現學生健康成長和高效學習的目的。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走技術化道路,才能強有力地推動這一目的的達成。多年來,我校一直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技術化的探索,并取得了顯著成果,摸索出了一條適合我校發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術化道路。目前,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技術化建設已經成為學校教育發展的一大特色工程。
一、以心理健康教育為學校發展的突破點
教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時代的需求,使我們不得不尋找一條科學高效的教育振興之路。
在學校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清楚地意識到教學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表現為有的學生缺少學習動力,不愿學習,甚至有厭學情緒;有的學生想學習,但管不住自己,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經常溜號走神;有的學生作業不能認真完成,存在應付甚至抄襲的現象;有的學生不會自學,自學時要么不知道干什么,要么總想玩;有的學生抵制不住外界誘惑,或者沉迷于網絡,或者有早戀的傾向;還有很多學生存在著考試焦慮,家庭、師生矛盾或學習煩躁、低效等影響學習的問題。如此等等,使學校管理有時顯得蒼白無力,德育疲軟,教育低效,成為制約學校跨越式發展的瓶頸。
那么,如何解決這些教育發展的難題,找到學校發展的突破點呢?實踐中我們切實感到,要想實現學校教育的快速發展,必須在加強學校常規管理、科學規范課程設置、充分調動師生教與學積極性的基礎上,尋求促進學校科學、穩健、快速發展的渠道。我們認為,教育的問題,說到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只有走進學生的心里,打開學生的心扉,消除阻礙學生成長的心理問題,拓展學生的智力空間,放飛學生的夢想,營造學生高效學習的氛圍,才是學校教育科學、穩健、快速發展的根基。思想教育低效的問題,應該由心理學來解決,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來解決。心理健康教育恰恰能承擔這一光榮而神圣的使命。探索中我們發現,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術化為達到這一目的提供了保證,成為促進學校跨越式發展的突破點。
二、尋找解決問題的心理學內容
心理學不是醫學和物理學,它的不成熟性表現在它多門多派,有精華亦有糟粕,有實用亦有無用,不能全盤接納,必須去粗取精。正如魯迅先生當年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所謂“拿來主義”:“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總之,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經過艱難的求索,我們終于結識了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解決學校跨越式發展的杠桿。
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也稱元認知干預技術或CEI技術),主要是在臨床心理治療或輔導基礎上,使人們能夠對自身的潛意識和其他心理活動進行自我覺知、反思、監督、調控的心理干預操作程序及其理論體系。該技術是遼寧師范大學金洪源教授及其領導的課題組歷經二十多年努力研發的新一代高效心理干預技術體系。它有兩層含義:其一是臨床干預技術含義,指專業人員把心理求助者培養成能夠自己高效干預自己的潛意識心理結構,實現心理健康、人格優秀、潛能充分開發等目標的目標心理技術體系;其二是自我修養和發展元認知智慧的含義,指掌握了元認知干預技術的人們自覺地控制自身的潛意識心理活動,實現心理健康、潛能開發、人格優秀等目的的自我心理修養方法體系。
我們知道,學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學,衡量教學工作質量最重要的指標就是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學生成績的取得主要靠德育管理來保證。目前我國大多數學校的德育工作停留在嚴格管理和批評教育上,表現為有時貌似強大卻蒼白無力、缺乏實效的軟德育。探索中,我們發現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是一種能提升學生學習成績,塑造優秀學生的科學高效的技術,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推廣。它的出現讓我們找到了學校心理健康技術化的道路。
三、元認知干預技術開拓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技術化的道路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技術化建設就是要組織建設一支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化教師團隊,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培訓,掌握可操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術,并利用這些技術化的手段進行具有實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體而言,一方面,借助心理學技術,走進學生心理,關注學生心靈成長,排除心理問題干擾,喚醒學生原動力,塑造高效學習品質,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強化學校德育工作,提升學生學習成績;另一方面,聚焦課堂,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技術的功能,建設有效教學的高效課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實踐中,我們利用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在塑造學生健康心理和培養學生高效學習上進行了大量的實踐與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積累了許多可資借鑒的成功經驗,真正開拓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術化之路。
(一) 完善管理機構,保證其堅實、有力、扎實地運行
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是心理健康教育技術化的保證,心理教師專業化水平是心理健康教育技術化的基石,專業化的領導團隊是心理健康教育技術化的旗幟。為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技術化建設順利高效運行,我們建立了遼寧師范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建設化實驗基地,聘請了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研發者金洪源教授和市教育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李玉榮主任及金教授的4名優秀研究生組成了顧問團隊,對整個建設過程進行跟蹤指導。成立了以校長孫兆禮為組長、副校長常正群為副組長和5名心理專業骨干教師組成的領導小組,全方位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技術化建設。組建以班主任為核心的技術團隊,制定嚴格的保障制度,并對骨干教師進行系統培訓,保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堅實、有力、扎實地運行。
(二)設立課題研究,保證其科學、規范、高效落實
為了保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技術化建設的穩健開展,我們申請了市級課題――“學生心理健康塑造和高效學習的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實踐與應用研究”,進行系統的專題研究,做到了研究步驟具體與目標明確。
第一階段:準備及初步實施階段
第一步,制定課題方案;
第二步,前期準備,完成初步調查分析;
第三步,前期動員,提高師生對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的認識。
第四步,開始實施,進行團體講座和個案研究,制定整體和個案輔導計劃。
第五步,建設環境,召開家長座談會和進行培訓活動,家校結合,營造塑造學生優秀人格、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有效支持環境。
第二階段:全面實施階段
第一步,全面實施。開展全校師生關注心理健康活動,進行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推廣;建立21名學生跟蹤檔案,研究其心理變化特征,進行優生塑造工程。
第二步,形成模式。進一步探討元認知干預的心理學規律,定期組織交流、研討活動,探索元認知干預技術應用的有效途徑;對21名學生跟蹤調研,形成經驗總結的書面材料,摸索形成研究模式,編輯論著,提升研究成果。
第三步,拓展成果。將相關研究滲透于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探索元認知心理干預的教育模式,強化德育,讓研究得到升華;探索出高一高二開展元認知心理干預提升學習成績的方法,為推進學校有效教學、高效課堂工作奠基;開展家長學校座談、培訓活動,探索家校結合助教的新途徑。
第三階段:繼續跟蹤、總結推行階段
第一步,繼續培優探究。內化元認知干預的心理關注,深化學校心理輔導活動。
第二步,總結課題。對參研師生再次進行問卷調查,并予以分析、評價、總結,完成研究報告及相關材料;繼續開展家長學校座談、培訓活動,推廣家校結合助教經驗;匯編研究論文及總結研究成果,完善全部研究工作。
第三步,應用推廣。對元認知心理干預研究成果進行推廣,建立保障體系,構建快樂和諧高效教學氛圍,減輕學生負擔,創建健康向上校園;形成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的德育技術化體系,強化德育,以德育引領教育教學,形成科學高效的教育教學新思路。
(三)強化技術操作,保證其專業化、技術化、操作性
我們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技術化的操作,利用元認知干預技術成功地進行了學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高效學習習慣的培養。
1. 利用元認知干預技術修正自己,塑造優秀人格,進行高效學習
我們利用元認知干預技術,通過對學生進行有效心理學知識和技術的培訓,使學生做到了能自覺、有效地反思、評價、監控自己的潛意識行為,實現了“想學能學進,想做能做到,想放能放下”的目的。使學生學習低效、磨蹭、走神等習慣和有心理障礙學生的消極潛意識行為,得到了有效的自我控制。完善了人格,提高了學習效率。
2.利用元認知干預技術掌控自己的行為,塑造優秀學習品格,進行高效學習
元認知就是對認知的認知,屬于一種高級自知力。具體地說,是關于個人認知自己認知過程和調節這些過程的能力:對思維和學習活動的知識和控制。元認知包括元認知知識和元認知控制。其實質是對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
我們通過讓學生掌握元認知干預技術,使之對自己的認知行為進行管理和控制,進而不斷地對自己進行積極、自覺的監視、控制和調節。元認知控制的內容包括檢查是否理解、預測結果、評價某個嘗試的有效性、計劃下一步動作、測查策略,確定適當的時機和努力修改或變換策略以克服所遇到的困難,等等。從而達到了塑造優秀學習品質,提高課堂學習效率,進行高效學習的目的。
3.推廣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開拓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技術化道路
2011年,我校對通過元認知心理干預提升學習成績的21名學生進行試驗,結果令人驚喜。高三在全市一模沒有學生達到一本線的情況下,打造出了7名突破一本線的學生。二本上線人數由去年的66人提升到94人。從而我們探尋出了利用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塑造優秀學生的有效途徑,實踐和推廣了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開拓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技術化道路,為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培養健康優秀的人才作出了卓越貢獻。
四、體會與收獲
(一)最大的收獲是實現了一次教育觀念的革命――把學校教育理解為一種技術
教育藝術之路是難以傳播的,大師教藝充滿了個人的智慧色彩,別人不易領會和掌握。教育技術之路,卻人人可掌握實質,人人可領悟操作,人人可實現效果;學生也能自行掌握其要領。而教育藝術則無此功能。
學校教育是科學化還是藝術化,都存在著別人不易學的局限。藝術的直覺性、模仿性、感悟性和低成功概率都使其存在著低效性。技術卻具有既可傳播,又可以大面積推廣的特點。
學校教育技術化,是一次教育觀念的革命。
(二)學校心理健康變成了硬任務
我們引進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的目的是形成一套科學的教育觀――全面、整體地看待學生。我們認為,看不到潛意識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不科學的潛意識思想會導致歧途。那么,科學潛意識到哪里去找?從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中,我們找到了科學的潛意識理論與技術體系。
通過元認知干預技術的應用,我們構建了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的德育技術化體系,使德育工作指標化,以德育引領教育教學,打造最優的教育教學質量,變德育的軟干預為硬干預,有效解決了實際問題,形成了科學高效的教育教學新思路。從而強化了德育,形成了模式,引領了教學。
目前,我校已被遼寧省心理學會應用技術專業委員會評為“心理健康教育技術化示范校”。
(三)學校智育不能不干預潛意識
學生的潛意識是客觀存在,不干預它,它會頑固地起作用,抵消我們的思想教育和智育的作用。不干預潛意識或看不到潛意識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什么是潛意識?金洪源教授認為,條件性情緒反應是潛意識核心的和關鍵的因素。他把這種潛意識心理現象形成的過程表述為S-E-R,S代表特定的情境刺激,E代表自動形成的情緒,R代表情緒升起后產生的一系列想法和行為等。處在某一情境,條件情緒自動產生,情緒一旦產生會自動地涌現許多情不自禁的不夠客觀的思維內容,這一過程是自動實現的,是我們的意識控制不了的。我們的任務就是將E變成積極的情緒,促成積極的思想和行為的產生。
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的核心理論就是科學的潛意識觀,它能直接干預學生的潛意識層面,立竿見影,幫助我們實現上述目的。
(四)校本科研、校本師訓有米為炊,大有作為
圍繞著心理健康教育技術化建設這一主題,我們開展了廣泛的教科研工作,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包括:“普通高殊學生教育與心理救助研究”市級課題的個案研究,促進了學生個性化的健康成長;“普通高中課堂有效教學的心理學支持研究”省級課題的課堂研究,對課堂教學進行了全方位指導,促進了教師教學效率的提高;“學生心理健康塑造和高效學習的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實踐與應用研究”市級課題的技術研究,提升了學生學業成績,塑造了學生優秀人格。
一系列的教育科學研究使我們以心理學為突破,增強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拓展了學校教育的研究領域,提升了研究品位,建設了研究型技術化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團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技術化建設使我們大有所為。
高校當中傳統的心理輔導主要強調以學生問題為中心的病理性心理輔導,積極心理學恰恰與之相反,它所提倡的是將注意力集中在培養并加強學生自身所具備的各種積極力量上,讓學生通過積累或發展自己內在的積極力量將心理問題擺脫,也可以抑制學生產生心理問題。所以,通過積極心理輔導,可以使學生接受心理輔導時的積極取向增強,并著重對接受心理輔導者積極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進行了強化,逐步使心理輔導的方法與策略所具備的積極價值得到了擴展,使高校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思想品質。
二、積極心理學的概念及發展史
積極,源于拉丁語positism,有著潛在或實際的意思,此處既包含內心沖突,也包含潛在的內在能力,積極心理學是通過心理學較為完善且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對人類的潛在力量與美德等積極方面進行研究的一門學科。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領域的一場革命,也是人類社會發展史當中新的里程碑,它是一門從積極角度研究傳統心理學研究內容的一門新興科學。對于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早在二十世紀的三十年代就有學生提出了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探討以及生活意義方面的研究。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人本主義心理學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人類潛能研究為積極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受二戰影響,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一度停止,在戰爭當中及戰后,心理學主要的任務就是治療戰爭當中的精神疾患以及治愈戰爭為人們帶來的心理創傷,對人的心理及行為紊亂進行研究并找到治療與緩解的具體方法。積極心理學,是可以促進心理學發展的新興理念,它作為具有積極影響力的一門學科思想,研究高校思政教育中積極心理學的運用與實現,對于深化高校思政教育意義重大。
三、高校思政教育中積極心理學的應用策略
積極心理學,可使人們重拾積極人格力量的觀點,注重個人調試心理的重要作用,通過個人積極的心理潛能,重塑積極向上的成長能力,而培育高校廣大學生具有這種潛能與力量,通過簡單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對于學生個體的心理咨詢是不夠的,因此,高校思政教育應用積極心理學必須應用有效的策略,才能真正達到思政與積極心理學的教育目的。
(一)通過積極心理測量技術深入了解高校學生的心理狀況
心理測量對于認識個體心理狀況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方式,也是心理輔導順利開展最為基礎性的工作。積極心理學,注重針對不同的對象編制有針對性的積極心理測量量表,并得到極為客觀的篩查與評估、判斷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重要依據,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大大增加,可以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學生為本,更具針對性、更深入地開展。主觀幸福感雖然是積極心理學大力倡導的一項心理測量指標。但是也強調了其他各項指標的重要作用,其中包括專注與安適、意義、人格力量等方面的測量指標及技術。針對高校學生運用積極心理學所倡導的心理測量技術,能夠使高校更深入的認識并了解到學生真實的心理健康狀況,并為后期的科學輔導奠定基礎。
(二)優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構建積極心理學課程體系
當前,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就是開設積極心理學課程,全面普及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從當前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來看,大部分高校并未充分的重視積極心理學教育課程,也形成了一種不利于高校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的局面。像美國等一些比較發達的西方國家,高校的學生非常喜歡積極心理學教育課程,而積極心理學教育也取得到非常好的教育效果,我國高校可以借鑒這些成熟的經驗。我國高校構建積極心理學課程可從以下方面進行:以積極心理教育為中心,重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體系。對此,高校必須從教育形式、教材等方面著手。由于積極心理學是西方學者所提倡的一種理論、方法,我們必須將先進的積極心理學教材引進,將其內化并建設具有我國本土文化的積極心理學教材,使其適應我國高校學生的發展。而教育形式上,我們也大力提倡跨學科滲透式的教育形式,有意識的將積極心理學理論與方法滲透到高校各個學科的實踐教學當中。
(三)有效運用積極心理學針對高校學生開展人生意義教育
人生意義是決定幸福感非常重要的一項因素,也是當前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高校學生產生幸福感,主要取決于下列因素:第一,學生在為自己目標而奮半的整個過程當中產生的意義感。第二,為他人奉獻時形成的意義感。第三,學生個體同世界相聯系時形成的意義感,為了國家與社會樹立宏大的且有重大意義的個人奮斗目標,能夠使人們將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充分聯系到一起,并逐步使學生實現人生意義。
(四)全面培養高校學生具備積極的社會心態
當前,高校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很多都是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普遍存在著自私心較強的心理,而且缺乏對他人的關愛,大多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寬容與感恩,抗挫能力較差,遇到問題時較容易沖動、自卑。因此,針對高校學生開展寬容與感恩教育是培育高校學生具備積極社會心態的重要措施。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研究顯示,通過感恩教育可以使學生個體提高面對逆境時的適應能力,對于高校學生幸福感的提升非常有利。對高校學生的感恩心態進行培養可以從感恩沉思、感恩記錄、表達感恩等行為方面著手。寬容教育同感恩教育極其相似,通過有效的寬容教育,可以減少學生之間的矛盾,從大局上來說,可以減少社會人群的怨恨情緒,有利用社會矛盾的緩解。在開展積極心理教育時,開展各種不同的寬容干預教育模式,使高校發生矛盾的學生當中的被冒犯者可以快速的從矛盾與怨恨當中平復自己的情緒,并以積極的心態寬容對方,從而擁有更加積極的生活方式,也可使高校學生逐步具備良好的社會心態,并用積極的思想與態度去面對社會生活。
(五)通過積極心理干預對高校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進行培養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心理干預,目的在于通過心理學專業知識與技術的應用,有步驟、有計劃的對學生個體或整個群體的個性特征、心理活動、心理問題以及思想品質形成影響作用。高校傳統的心理干預都是將問題作為中心的,大多都是以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為目的進行事后干預,而心理干預工作中卻將學生個體的人格品質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忽視,而積極心理干預主要強調了心理干預工作中人格品質的重要作用。由于人的心理疾病主要是認識能力與愛的能力在各種不同文化條件下逐步形成個體的不同能力而導致的沖,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將積極心理干預引入,重視心理干預過程中學生人格品質的培養與塑造,充分激發學生愛的能力與認識能力。積極干預策略主要包括:第一,針對高校學生的五階段心理輔導,這也是積極心理治療主要的治療方式,治療過程包括對有心理問題學生的觀察并保持距離、深入調查、分場合加以鼓勵、語言表達、擴大目標這五個階段。此種心理輔導對于培養高校學生的認識能力與愛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意義,可以促進高校學生主動激發并調動自身內在的美德與潛在的能力,使自身的積極品質與積極力量不斷增強,并逐步將心理問題或者抵制心理問題產生的因素擺脫,形成積極、樂觀、向上的健康的思想品質。第二,針對高校有心理問題學生的敘事心理輔導。這是積極心理治療非常重視的一種輔導策略,通過為患者敘事故事,使其聯想被大大激發,為患者提供處理問題及沖突時的補充觀念及反觀念,使患者能夠對自己和周圍的人際關系重新的審視。同時,通過敘事故事也能夠在治療者之間形成一定的認同,使積極心理治療的效果更好也更加持久。在積極心理干預過程中,注重患者積極人格對于心理治療的重要作用,使高校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干預的同時,逐步培養并塑造其積極的人格品質。
四、結束語
關鍵詞:社區;糖尿病;中醫特色;健康教育;自我管理行為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代謝異常疾病,會伴隨患者終身,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健康都有很大威脅。作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如何將功能有機結合運用于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管理中去,尤其值得關注。以社區為基礎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是慢性病防治的重要策略已經成為全球共識。本研究對一段時間內本社區的糖尿病患者進行中醫特色糖尿病健康教育應用效果的探究,取得了顯著效果,現對此做相關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社區常住人口85974人,2014年本社區有糖尿病患者數2144人,糖尿病患病率為24.9%,其中1579人糖尿病患者在本社區服務中心登記,2014年新增39人,其建檔率為73.6%(1579/2144),其中1055人患者在本社區服務中心的配合下處于規范管理狀態,管理率為66.8%(1055/1579)。選取2014年1月~12月我社區的糖尿病患者150例,所有患者均為2型糖尿病,其空腹血糖超過7.0 mmol/L,餐后血糖濃度超過11.1 mmol/L,患者意識清楚無認知障礙情況,同時生活均能自理[1]。按照隨機分組原則將糖尿病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別75例,其中對照組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34例,患者年齡在46~85歲,平均年齡為65.5歲,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35例,患者年齡在47~86歲,平均年齡為65.8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本研究內容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的糖尿病健康教育,觀察組患者則在對照組基礎上結合中醫特色健康教育進行護理,根據患者的癥狀和體征進行體制的癥型的確定,然后結合患者的四季病情改善情況進行辨證治療,為患者設置相應的個性化中醫治療方案;在用藥指導方面則要患者合理、自覺遵照醫囑進行藥物服用,同時進行糖尿病病癥的針對性防治[2];在飲食指導方面盡可能少食多餐,同時控制飲食,另外飲食要低鹽低脂低熱量;在運動鍛煉方面則要結合患者的個人情況進行運動計劃的制定,鼓勵進行慢跑、太極拳以及快步走等方式進行綜合運動,患者每次鍛煉時間不超過1 h同時患者每周鍛煉不足5次[3];對患者進行積極的溝通,同時盡可能讓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讓患者定期進行血糖監測和足部護 理[4],另外調整患者的生活方式,對患者進行定期隨訪,從而結合患者的病情轉歸情況進行方案調整[5];患者每15d進行中醫特色健康教育內容的集中講解,對患者進行為期6個月的不同健康教育管理,對比兩組患者的血糖相關指標改善情況以及體重指數等。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數據的分析統計,計量資料采用平均值表示,組間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P
2 結果
在不同健康教育干預后兩組患者的血糖以及體重等指標均有顯著改善,同時觀察組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意義(P
3 討論
糖尿病的治療中涉及營養調理、藥物控制、運動治療以及健康教育和血糖監控,是糖尿病患者進行自我管理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健康教育質量相關的幾項內容[6]。在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素質的改善中結合中醫特色健康教育能夠更為全面保證患者的病情控制效果。
本研究中,在不同健康教育干預后兩組患者的血糖以及體重等指標均有顯著改善,同時觀察組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意義(P
參考文獻:
[1]胡秀芬.中醫特色糖尿病健康教育在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應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5,02(04):238-239.
[2]蘇春燕.中醫分期辨治提高糖尿病腎病達標水平及改善腎小管損害的臨床研究[D].中國中醫科學院,2013.
[3]熊曉榮.中醫特色糖尿病健康教育對社區糖尿病患者的干預效果評價[J].中國健康教育,2015,31(01):71-72+79.
[4]畢月萍.糖尿病患者社區中醫健康教育的效果評價[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34):26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