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茶葉栽培技術規程范文

        茶葉栽培技術規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茶葉栽培技術規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茶葉栽培技術規程

        第1篇:茶葉栽培技術規程范文

        以統籌城鄉發展為契機加快杭州市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關于低碳和生態農業的若干思考

        全國大城市農業科研單位聯席會在杭州召開

        西湖區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的實踐與探索

        茶葉產業打造的社會影響力

        臨安市太湖源鎮竹筍產業發展現狀與策略分析

        小林黃姜種質資源保護迫在眉睫

        蕭山區漁業安全生產的現狀與對策

        杭州市在全省率先實行動物衛生安全違法行為舉報獎勵制度

        武漢市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需要處理好七個關系

        杭州市草莓常見炭疽病菌種類研究及防治技術概述

        紫紅長條形茄子養分吸收特性的探討

        酮基類胡蘿卜素添加劑對蛋雞生產性能及蛋品質的影響

        農藥廢棄物的安全處理

        桑枝黑木耳生產技術規程

        中華鱉全日光孵化房與普通孵化房孵化苗種對比試驗

        健全完善農機化扶持政策促進農機化科學發展

        村社股份制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加快淳安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實踐與思考

        杭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的主要做法

        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思考

        努力構筑利用、建設、管理三結合的基本農田保護體系

        杭州市蠶桑產業提升路徑分析

        雜交鱧人工繁育技術研究

        雜交鱧池塘養殖試驗

        草莓葉片離體培養技術

        不同氮肥量對水稻成熟期劍葉外觀及氮含量的影響

        臨安市和寧國市聯合開展省際農業執法活動

        杭椒三號無公害標準化栽培技術

        桑枝栽培杏鮑菇標準化生產技術

        淺談大型蛋雞場防疫措施

        豬副嗜血桿菌病防治

        桐廬縣出臺扶持政策穩定糧食生產

        金福菇高產栽培技術

        芻議平安農業對構建和諧杭州的關系及對策

        富陽市竹產業發展現狀與分析對策

        蕭山區農民信息需求調查與思考

        千島湖網箱養魚的現狀及對策

        植物響應逆境脅迫蛋白質組學研究進展

        叢枝菌根(AM)的研究進展及展望

        茶乳酪的形成機理及解決途徑

        Bt轉基因抗螟蟲粳稻新品系選育的策略與進展

        不同氮磷鉀配比的復合肥對大花蕙蘭一年生苗生長的影響

        唇與花網箱養殖對比試驗

        撲虱靈等農藥防治稻虱藥效試驗

        櫻桃番茄新品種‘杭櫻1號’安全優質高效栽培技術

        農桑系列品種桑樹栽培技術要點

        第2篇:茶葉栽培技術規程范文

        一、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國家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惠農政策支持和穩定了我區農民種糧積極性,全區共種植早稻34.47萬畝,中稻一季稻32.68萬畝。為進一步提高我區水稻單產和質量,上半年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

        1、實施水稻產業提升行動。以宣區政辦[20__]14號文件下發《關于水稻產業提升行動的實施方案》,按照“穩定面積、主攻單產、優化品質、創立名牌、提升效益”的要求,重點推廣六項關鍵技術:①大力推廣優質專用品種和超級稻為主的優質品種;②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③主攻水稻早育稀植技術為代表的培育壯秧技術;④加快推廣以拋秧、直播、免耕為代表的輕型栽培技術;⑤配套推廣防高溫熱害、節水溉灌為代表的避災節本技術;⑥大力推廣以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為重點的精確管理技術。力爭07年糧食總產突破10億斤,全面提高我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2、開展水稻優質高產攻關:①早稻高產攻關示范:07年在全區推廣種植中組3號5萬畝,并配套推廣其高產栽培技術。在五星鄉建立千畝高產示范區,推進我區早稻品種更新換代的步伐。②無公害稻米生產示范:在溪口鎮建立500畝綠色稻米基地,統一供種、統一催芽育苗、統一播栽、統一管理、統一病蟲害防治,技術人員全程提供服務。③超級稻高產攻關示范:組織新兩優6號、揚兩優6號等16個新品種評比試驗,篩選適宜我區種植的超級稻品種,推廣相應的高產保優栽培技術。④專用品種高產示范:以太湖糯等品種為主,在孫埠、五星、朱橋等鄉鎮建立5000畝高產示范片,為我區黃酒釀造企業提供優質原料。

        3、積極參與推廣“一煙一稻”高產、高效模式。配合區煙草發展局做好模式的茬口安排、品種選擇和配套高產栽培技術,促進煙農增收。

        二、做好植保工作,控制重大病蟲暴發危害

        1、加強測報工作。對小麥赤霉病、油菜菌核病、水稻一代二化螟等重點病蟲害開展系統性測報,印發《病蟲情報》八期,制作可視化預報一期。做好資料整理和原始數據存檔工作,進一步提高預測預報水平和準確率,提高病蟲情報和防治技術進村入戶率,保證了我區午季作物和水稻生產安全、高效。擴大測報范圍,將茶葉、栝樓等重點經濟作物逐步納入測報范圍。

        2、積極穩妥推進統防統治示范。06年的統防統治示范,在稻飛虱特大發生的情況下,既控制了病蟲危害,又控制了農藥用量和高毒農藥的使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鄉鎮政府和農民積極性很高,為積極穩妥的加以推進,今年選擇在基礎條件較好的洪林鎮七景村、洪林村,建立5000畝的統防統治示范片,并與種糧大戶合作建立村級百畝示范片。利用病蟲情報、廣播電視、明白紙、短信等多種方式傳遞病蟲防治信息,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進一步探索建立統防統治機制的適宜途徑與模式。

        3、強化檢疫工作。以種子檢疫為突破口,進一步強化檢疫職能。配合市植保站對九洲市場種子調運檢疫開展檢查,做好調運檢疫和產地檢疫,加強對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等重大檢疫性病蟲害的普查和防除工作。

        三、大力發展高效經濟作物,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抓好技術培訓與指導,做好服務工作,推進我區特色經濟作物規模化、集中化生產,引導農民走“一鄉(村)一品”發展之路。重點是①抓好茶葉無公害示范園建設,指導楊柳、古泉優良品種無性系茶苗基地建設;推廣茶樹良種,逐步淘汰有性育苗;建立楊柳百畝烏牛早示范園;做好溪口、楊柳優質茶基地、加工企業技術服務工作。②建設水東200畝“雄風”系列西瓜示范基地,做好“雄風”系列西瓜品種試驗,初步篩選出適宜我區種植的“雄風三號”,總結編制配套高產栽培技術;做好大棚和露地無籽西瓜技術指導。③進一步完善宣州區栝樓栽培技術規程,著力提高單產水平。指導建立貍橋50畝標準示范園。⑤提高脫毒馬鈴薯種植水平,共種植春馬鈴薯4000畝,畝產量20__公斤,畝產值1600元。

        四、以項目實施為依托,增強為農服務手段

        1、抓好測土配方施肥工作。一是做好田間實驗:按照項目要求完成小區試驗和田間試驗,做好午季測土配方施肥小區試驗的測產及資料匯總,建立施肥指標體系,為配方設計的施肥指導提供依據;二是做好配方設計:邀請省土肥總站、市土肥站及科研院校有關專家,分析研究土壤測試和田間試驗數據結果,制定適合我區實際的配方設計。三是做好配肥推廣工作:采取與生產企業合作,指定配方生產和引導農戶(尤其是種田大戶)自行配制等方式將配方技術物化成產品推廣給農戶;四是組織申報測土配方施肥試點補貼資金續建項目,并已獲批準,將新增測土配方施肥面積20萬畝,07年全區共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面積60萬畝。

        2、組織實施植保區域站建設和長江流域高品質棉花示范項目。植保區域站建設項目經市農委、區政府、區農委領導多次協調,現已辦理好土地使用證和規劃許可證,并減免了部分收費。目前檢測樓工程正在組織招標,觀測場土地平整工作已完成,整個項目將在年底建成驗收,增強我區對農業有害生物的預警與控制能力。棉花項目在水陽鎮建立5000畝高品質棉花品種-科棉3號示范基地,開展無土苗密度栽培試驗,推廣棉田無害化防治技術。

        3、以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為重點,抓好農業環保工作。一是建立和完善無公害標準化生產基地;二是強化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管理,積極組織申報綠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三是做好農村環境治理的調研,配合相關部門做好農業污染處理工作。

        五、下半年工作重點

        1、抓好糧食生產,繼續組織實施水稻產業提升行動和高產攻關項目,進一步提高我區水稻生產水平。

        2、認真做好水稻、棉花等重點作物病蟲害的測報和防治工作,控制重大病蟲害的發生。

        3、繼續做好測土配方施肥、植保區域站建設、棉花項目實施工作,以項目為平臺,強化各項為農服務措施。

        4、加大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力度,做好水稻、西瓜等新品種試驗的總結。

        第3篇:茶葉栽培技術規程范文

        關鍵詞:茶樹;新品種;區域試驗;適應性;杭州市

        中圖分類號:S5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21-5224-04

        The Adaptability of 13 New Tea Plant Cultivars in Hangzhou

        ZHANG Zhi-fang,ZENG Jian-ming

        (Tea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National Center for Tea Improvement, Hangzhou 310008, China)

        Abstract: Using the popular tea plant cultivar Fuding Dabaicha as control, experiments of investigating the regional adaptability of 13 new tea plant cultivars joined in the third national regional test of tea plant, were carried out in Hangzhou during 2003-2009.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eneral performance of E’cha 5, Nanjiang NO.1, Mingshan Tezaoya 213, Nongkangzao and Shifocui were exceeded or closed to the control, which were suitable for planting in tea-producing areas of Hangzhou. The following eight tea plant cultivars, Wufeng 310, Shifoxiang, 901, Zaomeigui,Dayelong, Zaomeigui, E’cha 6, Wufeng 212 and Mingke 3 were unsuitable for planting in tea-producing areas of Hangzhou.

        Key words: tea plant; new cultivar; regional test; adaptability; Hangzhou city

        茶是世界上僅次于水的無碳酸飲料,我國已有5 000多年的飲茶歷史。茶樹品種的優良與否直接影響著茶葉品質及生產加工的各個環節,因此,優良的茶樹品種是生產優質茶葉的根本保證。為了適應國內名優茶開發, 20世紀90年代我國茶樹育種工作者培育了大量優質、早生的茶樹品種,為我國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證[1]。

        在茶樹品種選育的程序中,進行新品種的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是必要環節,通過對新品種物候期、產量、品質和抗性的觀察、鑒定,可以明確品種的適宜栽培區域和推廣范圍,為新品種推廣提供科學依據[2]。試驗以第三輪全國茶樹區域試驗杭州點的13個綠茶參試品種為研究對象,通過連續6年的觀測試驗,明確了參試品種在杭州地區的適應性,為生產引種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參試茶樹品種的來源

        參試茶樹品種為福建、江西、湖北、安徽和四川5省選送的南江1號、五峰310、石佛香、玫零壹、農抗早、大葉龍、石佛翠、早玫瑰、鄂茶6號、五峰212、名山特早芽213、茗科3號和鄂茶5號等13個品種,以國家級茶樹品種福鼎大白茶為對照。

        1.2 試驗方法

        2003年冬季至2004年春季,將14個品種的茶苗定植于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試驗園內。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3次重復,小區長度9 m,面積13.5 m2,并設保護行。雙行雙株種植,大行距1.5 m,小行距0.4 m。苗木要求符合GB 11767-2003茶樹種苗一級標準,茶園管理根據第三輪《全國茶樹新品種區域試驗暫行技術規程》要求進行,具體步驟如下。

        1)高幅度(茶樹生長勢)三足齡期測量茶樹高度和幅度。每個重復定點取樣5個(9 m茶行,取1、3、5、7、9 m中心處)測量茶行高度和幅度。具體在1、3、5、7、9 m中心點測量最高枝梢的高度和雙行茶行的幅度,計算平均值。

        2)定植后于2007年春季起,觀察茶樹春梢一、二、三葉初展期。每個小區觀察5叢,每叢選擇1個芽頭固定觀察,取最后一次修剪的剪口以下第一個帶葉健壯茶芽作為觀察芽,從越冬茶芽萌動開始,隔1 d觀察1次,各個生育期以30%的觀察茶葉芽頭達到該物候期為標準。連續觀察3年,觀察期間如發生損傷或誤采,立即調換相同生長狀態的芽繼續觀察。

        3)定植后2007~2009年春季觀察發芽密度。在通過一芽二葉期時,每個品種小區隨機取3個點,調查每點(33.3 cm×33.3 cm)10 cm葉層范圍內萌動芽以上的芽梢數,計算平均值。

        4)2007~2009年連續3年記載春、夏、秋茶的鮮葉產量。春茶在一芽二葉物候期通過后采一芽二葉和同等嫩度對夾葉,夏、秋茶采一芽二、三葉和同等嫩度對夾葉,同時要求春茶留魚葉,秋茶留一葉采。

        5)2007~2009年按參試品種的適制性或參試目的制作烘青綠茶。由農業部茶葉質檢中心按GB/T 2377-2009及時進行感官審評。

        6)2007~2009年采用田間自然鑒定法連續3年對茶樹耐寒性和耐旱性進行鑒定。越冬后或旱期后,以叢(株)為單位,每小區調查10叢(株)茶樹凍害或旱害程度,凡中上部葉片1/3以上赤枯或青枯即為受凍害,1/3以上當年嫩葉有紅變即為受旱害。根據受害情況進行分級,受凍害或旱害葉片≤5%為0級;5%

        凍害或旱害指數計算按公式HI=■進行。

        式中,HI為凍害或旱害指數;ni為各級受凍或受旱茶樹叢(株)數;xi為凍害或旱害級數;N為調查茶樹總叢(株)數;4為最高受害級別。根據凍害或旱害指數,耐寒性或耐旱性分為強(凍害或旱害指數≤10)、較強(10

        2 結果與分析

        2.1 參試茶樹品種的樹高、樹幅

        茶樹是以采摘營養葉為原料的經濟作物,建立適中的高度、寬大的樹冠和整齊的采摘面有利于形成較好的葉層厚度和合理的葉面積指數,提高茶葉的產量和質量[3]。從表1可以看出,參試的13個茶樹品種中,名山特早芽213、鄂茶5號和鄂茶6號3個品種的樹高、樹幅都超過了福鼎大白茶;早玫瑰、農抗早和南江1號的樹高超過了福鼎大白茶;五峰310樹高和福鼎大白茶一樣;其他幾個品種樹高和樹幅均未達到福鼎大白茶的水平。

        2.2 參試茶樹品種的物候期

        茶葉(特別是名優茶)是一種時令性很強的商品,上市的早晚與價格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早生便成了育種者和生產者所期望的重要目標之一。綜合3年觀測結果可以看出(表2),早玫瑰、名山特早芽213、鄂茶5號、五峰310屬于特早生品種;農抗早、五峰212、茗科3號、鄂茶6號、南江1號5個品種屬于早生品種;玫零壹、石佛翠和石佛香屬于中生型品種;大葉龍屬于晚生型品種。

        2.3 參試茶樹品種的發芽密度

        茶葉產量的高低取決于單位面積茶樹上采摘的芽數,單位面積內芽數愈多產量愈高[4]。測定了參試茶樹品種3年的發芽密度(表3),結果表明13個參試茶樹品種的發芽密度差異較大,石佛香、玫零壹、石佛翠這3個茶樹品種的發芽密度極顯著高于福鼎大白茶;而南江1號、鄂茶5號、五峰310和名山特早芽213這4個品種的發芽密度顯著低于對照,五峰212、鄂茶6號、大葉龍、早玫瑰、農抗早、茗科3號6個品種的發芽密度則極顯著低于對照。

        2.4 參試茶樹品種的鮮葉產量

        在相同的生態和栽培技術條件下,茶樹品種決定了茶葉的產量。對參試茶樹品種3年平均產量進行分析(表4),結果表明,鄂茶5號、農抗早和鄂茶6號3個品種的產量極顯著大于對照,石佛翠、玫零壹、南江1號和五峰310這4個品種的產量顯著大于對照,名山特早芽213、早玫瑰和大葉龍3個品種的產量與對照差異不顯著,而石佛香、茗科3號和五峰212的產量則顯著或極顯著低于對照。

        2.5 參試茶樹茶樣的品質

        人們在長期的飲用過程中逐漸形成茶葉品質的概念,歸納起來為“色、香、味、形”4個字。在綠茶中要求香氣清香持久、純正、湯色清澈明亮,滋味醇而爽口。對烘青茶樣外形(10%)、湯色(10%)、香氣(30%)、滋味(30%)、葉底(20%)進行密碼審評。茶葉綜合審評結果(表5)表明,南江1號和鄂茶5號這2個品種的總分均超過福鼎大白茶;其余11個品種茶樣的得分均低于福鼎大白茶。在參試品種中,有的可能不適合制作綠茶,如大葉龍,其得分較低,只有82.2,其湯色泛灰色淺,滋味濃爽微苦,葉底呈靛藍色。

        2.6 參試茶樹的抗逆性

        茶樹抗性是茶樹對不良環境的適應性和抵抗力,不同的茶樹品種對不良的特殊環境表現出不同的適應能力。一個優良的品種不僅要優質、高產,還應有較強的抗逆性,否則優質高產也就沒有保障。3年的抗逆性觀測結果(表6)顯示,在抗寒性上,農抗早、石佛翠和南江1號均有強的抗寒性(受害指數 ≤10),其中農抗早最強,排在第一,其次是石佛翠。五峰310、大葉龍和玫零壹具有較強的抗寒性(10

        3 小結與討論

        經過連續6年對參試茶樹新品種區域適應性的研究,為國家級品種鑒定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同時就某一地區不同茶樹品種的適應性做出科學合理的評價,對于科學利用地域資源和茶樹品種是十分重要的,對指導茶葉生產和茶葉產業建設而言是重要的理論依據[5]。結果顯示,參試品種表現出良好的生產適應性的有鄂茶5號、南江1號、名山特早芽213、農抗早、石佛翠5個品種,在物候期、產量、加工品質、抗性等方面超過或者和福鼎大白茶相當,適宜在杭州茶區推廣應用。

        致謝:研究得到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王新超博士的指導,謹致謝意!

        參考文獻:

        [1] 陳 好,陸建良,鄭新強,等.新世紀中國茶樹育種和良種繁育研究進展[J].茶葉,2010, 36(1):6-9.

        [2] 陳 亮,虞富蓮,楊亞軍,等.茶樹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3] 陳正武,賴 飛,劉紅梅,等.茶樹無性系良種山地適應性栽培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4):179-187.

        第4篇:茶葉栽培技術規程范文

        一、茶產業發展情況

        (一)茶葉基地發展情況

        按照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原則,高標準、高要求打造茶園。2013年末,全縣茶園面積萬畝,投產面積萬畝;2016年,全縣茶園面積穩定在萬畝,居全省第四、全市第三,投產面積萬畝,全縣萬畝茶園預計2019年全部投產,茶葉產業規模基本形成。

        (二)茶葉產量及產值

        1、總體情況。2013年全縣茶葉總產量噸,產值億元;2014年,全縣茶葉總產量噸,產值億元;2015年全縣茶葉總產量噸,產值億元;2016年全縣茶葉總產量噸,總產值億元,綜合產值超過億元,產值產量相較2013年末分別增長%和%,產業效益逐步顯現。

        2、白茶情況。2013年末,全縣白茶種植面積萬畝,白茶產量噸,白茶產值億元;2016年全縣白茶種植萬畝,占全縣茶葉種植面積的%,白茶產量噸,產值億元。

        (三)茶葉加工發展情況

        1、茶葉企業不斷增加。2013年底全縣登記注冊茶葉企業家,實現清潔化加工家,年加工能力噸;2015年登記注冊茶葉企業家,實現清潔化加工家,年加工能力噸;2016年全縣登記注冊茶葉企業家,實現清潔化加工家,年加工能力噸左右。

        2、加工能力不斷提升。2013年末,全縣茶葉加工企業標準化廠房面積平米,清潔化生產鏈條。2017年3月底,全縣茶葉加工企業標準化廠房面積平米,清潔化生產線條,其中:年加工能力噸以上家,茶葉加工廠房面積平米以上家,年產值萬以上茶葉企業家。

        3、管理水平不斷增強。2017年3月底,全縣茶葉企業中,擁有國家級扶貧龍頭企業家,省級龍頭企業家,市級龍頭企業家,獲得QS認證家,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家,通過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家,通過HACCP食品安全認證家,家茶葉企業獲得茶葉出口資格。

        (四)質量安全情況

        一是大力開展“三品一標”工作。2015年完成無公害認證萬畝,2016年完成無公害認證萬畝,截至目前,全縣茶園完成無公害產地認證萬畝,綠色食品茶園認證畝,完成有機茶園認證萬畝。

        二是建立和完善某白茶地方標準。制定和完善了地理標志產品《某白茶加工技術規程》(DB521016-2015)、《某白茶》(DB52835-2015)、《某生態綠茶綜合標準體系》《某生態綠茶栽培技術》等多個地方標準,同時加強茶葉標準宣貫,為茶葉標準化生產、清潔化加工提供參考。

        三是完善茶葉投入品管理制度。依托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農資銷售店,對農業投入品實行統一采購、統一供應、統一規范、統一使用,從源頭上有效控制違禁化肥、農藥的銷售和使用,建成茶葉農資專賣店(專柜)個,建立了農資進出臺賬,規范了農資管理。

        四是逐步推進茶葉質量安全可追朔體系建設。通過在企業基地種植環節實施標準化管理,在生產加工環節建立HACCP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對產品的貯藏、運輸、銷售各個環節實行全程監管,嚴把茶葉質量安全關。

        (五)茶葉宣傳情況

        一是持續推進高速公路廣告宣傳。2014、2015和2016年,我縣每年投入高速公路宣傳經費萬元,分別在某高速塊印有“上善若水、至境唯白”的“某白茶”形象宣傳廣告。

        二是不斷擴展宣傳方式。每年組織電視媒體報道宣傳次以上,報刊雜志報道宣傳條以上,網絡宣傳報道條以上。2016年10月,《某白茶》宣傳片亮相央視,在CCTV-1、CCTV-2、CCTV-4、CCTV-7、CCTV-13等央視頻道高頻次播出,品牌知名度進一步提高。

        三是參加茶事活動宣傳推介。某縣把參加茶事活動當作品牌宣傳的重要方式,三年來,累計牽頭組織茶事活動次,組織參加品茗活動次,推進茶文化六進活動次。

        (六)品牌建設情況

        一是品牌價值不斷提升。2014年,在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中,“某白茶”品牌價值為億元,2015年為億,2016年“某白茶”品牌價值超過億元。

        二是品牌影響力不斷增強。2015年,“某白茶”被指定為“重走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產品,從斯里蘭卡到到馬耳他,再到米蘭世博會的中國國家館,第一次代表中國茶文化站上世界舞臺。2015年9月,由某縣人民政府獨家授權經營“某白茶”品牌的某茶業有限公司在上海股權委托交易中心成功上市,“某白茶”品牌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三是品牌內涵不斷豐富。2015年7月,“某白茶及圖”注冊商標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成為某縣歷史上第一個中國馳名商標品牌,也是全省第六個茶葉類中國馳名商標。

        (七)市場拓展及銷售情況

        (一)大力拓展目標市場。在北京、大連、貴陽、遵義等地建立了專賣店,與“國品某茶”合作在上海、呼和浩特設立代銷點;與北京企業合作在首都北京開設了某白茶體驗中心。某白茶通過全國不同地區的家經銷商和個終端銷售點將某茶葉銷往北京、上海、浙江、福建、江蘇、安徽、河南、四川、重慶等25個省(市、自治區)。

        (二)招商力度不斷加大。先后引進某茶葉公司、某縣潤澤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某茶業有限公司等家企業,打造茶旅一體化農業園區;引進某投資有限公司,建設某白茶古鎮,某茶葉經營主體實力逐漸增強。

        (三)積極建立銷售渠道。2015年6月,某縣人民政府與貴茶公司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某縣家茶葉企業和某茶公司簽訂茶葉銷售合同,某茶葉借助某茶公司經營和銷售優勢,將某茶葉銷往全國各地。通過創建省級出口茶葉示范區,建立了萬畝示范基地,辦理了茶葉出口資格,打開了茶葉外銷渠道,每年出口茶葉噸左右,出口創匯萬歐元以上。

        (八)產業帶動精準扶貧情況

        1、全縣涉茶貧困戶情況。我縣萬畝茶園覆蓋全縣個鄉鎮余個行政村,涉及貧困鄉鎮個,貧困村個,帶動茶農萬戶近萬人,其中貧困戶萬戶萬余人,涉及茶園面積萬畝。

        2、茶葉企業帶動貧困戶情況。全縣茶葉企業、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余戶,涉及貧困人口人以上。

        3、茶葉助推精準扶貧情況。一是安排茶葉政策、項目、資金向貧困鄉鎮、貧困村、貧困戶以及社會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茶葉新型經營主體傾斜。例如:規劃實施的雙龍茶旅一體化項目促進了貧困戶戶人增收脫貧;實施建設的某山茶旅一體化扶貧產業路項目覆蓋貧困戶戶人,通過項目帶動,大大改善了當地的生產和生活條件。二是加強對貧困茶農的培訓和技術指導,通過授人以漁,提高貧困茶農素質,增強貧困茶農增收致富本領。2014年以來,累計開展茶葉培訓期,培訓茶農人次;三是加強對貧困茶農的金融支持力度,精準識別貸款茶農中的貧困戶戶,并對貸款貧困茶農進行貸款貼息,共計貼息元,有效減輕了貧困茶農負擔。

        (九)新型經營主體培育情況

        堅持規模發展、統籌兼顧的原則,推動形成茶葉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相互協作、齊頭并進、共同發展的格局。一是以龍頭企業為重點,加大對龍頭企業在科技創新和人才引進等領域的支持力度,充分發揮了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通過以“公司+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模式,實行茶葉訂單生產,實現茶葉生產、加工、銷售無縫對接;二是加大對中小企業、種植大戶和新型農場的扶持引導,著力解決其發展瓶頸和資金困難問題;加強龍頭企業與合作社、種植大戶、新型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合作和聯系,實現了產業互補、渠道共建、資源共享的良好局面;三是調整農業結構,推進茶葉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細分細化,提升了茶葉組織化程度,實現了茶葉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拓寬了茶企、茶農增收渠道,提升了茶葉產業效益。

        (十)科技創新、人才支持、金融服務、文化宣傳情況

        1、科技創新。鼓勵支持茶農茶企在生產、加工等環節的技術創新和科技運用,推廣機械采制,控制采摘成本。創造條件,著力研發茶飲料,茶保健品、茶日化品等茶葉衍生品,推動茶葉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進一步提升茶葉產品科技含量。例如:我縣2014年投入余萬元采購茶葉修剪機、采茶機,提高茶青下樹率,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

        2、人才支持。實行人才引進和人才培養相結合,加大對茶葉技術、生產管理、市場拓展、品牌建設等領域的專業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先后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名,培養茶葉中級職稱人才人。不斷推進茶葉生產加工環節實用技術培訓,相繼開展茶葉培訓班期,培訓茶農人次,進一步加快了茶農職業化進程,不斷壯大我縣茶葉產業技術隊伍。

        3、金融服務。努力推進金融扶持茶產業發展,破解茶農茶企融資難的問題。一是國開行茶產業貸款情況。2012年以來,國家開發銀行某省分行累計向我縣發放茶產業貸款共七個批次億元,其中涉及農戶戶億元,企業家億元。二是農村信用社茶產業貸款情況。2012年至今,某縣農村信用聯社累計發放茶產業貸款億元,對某茶業公司等余家企業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持。

        4、文化宣傳。緊緊圍繞某白茶“上善若水,至境為白”的形象特征和文化氣質,通過制作宣傳片、茶藝表演、茶事活動等推廣某茶品牌、展示某茶文化。先后制作了以某白茶青山綠水白茶為背景的《白茶戀曲》;拍攝了展示某純美自然生態、優良地質條件、生態某白茶的茶葉宣傳片;出版了記錄某茶產業發展變遷的《某茶葉志》。

        (十一)基地提升情況

        1、茶園集中度。2013年末,全縣萬畝以上鄉鎮個,畝種茶鄉鎮個,萬畝以上茶葉村個,畝茶葉村個;截至目前,全縣萬畝以上茶葉鄉鎮,畝茶葉鄉鎮個,萬畝以上茶葉村個,畝茶葉村個,畝以上茶葉種植大戶戶,建成畝以上連片茶葉基地個,畝以上連片茶葉基地個,產業化經營程度極大提高。

        2、配套設施。2014年以來,全縣建設茶青交易市場個,安裝太陽能頻射式殺蟲燈余盞,建成灌溉水池余口平方米,完成茶區主公路、機耕道和生產便道建設余千米,茶園配套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

        3、產業鏈拓展。一是茶旅一體化打造。按照全縣萬畝茶園區域分布狀況,結合茶區自然景觀和人文條件,規劃打造六個茶旅一體化園區。即:位于某鎮和某鎮交界地的某山茶旅一體化園區、位于某鎮的某龍茶旅一體化園區、位于某鎮的某茶旅一體化園區、位于某鎮的某山茶旅一體化園區、位于某鎮和某鎮交界地的偶洞茶旅一體園區、位于某鎮的某茶場茶旅一體化園區。該六個園區分別圍繞“茶園八卦圖”、“迷宮茶園”、“知青文化”“傣樓”和“山水田園”等特色進行建設和打造。同時,緊密結合生態、人文、養生、休閑、觀光等,以全新的視角規劃布局,讓茶農從單純的種茶收入增加旅游收入,延長產業鏈。二是茶葉精深加工。鼓勵和引導企業加大科技創新、精深加工力度,研發新產品和衍生產品,創造條件,著力研發茶飲料,茶保健品、茶日化品等茶葉衍生品,推動茶葉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進一步提升茶葉產品附加值;例如:引進中國500強企業某公司建立某縣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在某縣工業園區建立標準化加工廠平方米,新建清潔化生產線條,進行茶葉深加工,延伸茶葉產業鏈。

        二、存在問題

        某縣作為全國重點產茶縣,茶產業規模大、基礎好、差異化發展優勢明顯,自2017年以來,短短幾年時間,某茶產業發展取得可喜成就。但茶產業投入力度不大,發展后勁不足成為制約我縣茶產業發展的瓶頸。

        (一)在基地建設上。茶園老化,產出率低;茶園管理難度大,投入多,茶園水、電、路配套設施不足,導致茶園管護不到位,下樹率極其低下,嚴重影響產量和產值。

        (二)在加工升級上。老廠機械設備落后,廠房簡陋,布局不合理;新設備成本高,更新迭代快;加工企業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

        (三)在質量安全上。仍然存在對質量安全認識不夠的問題,加之質量安全體系建設投入大,企業質量安全建設積極性不高。

        (四)品牌打造上。“某白茶”公共品牌和周邊公共品牌“湄潭翠芽、鳳岡鋅硒茶、遵義紅”等在影響力上還存在較大差距;茶葉企業自主優質品牌不多,宣傳經費有限。

        (五)科技服務上。基地機械化水平不高,生產成本大;茶葉精深加工投入高,茶葉衍生品開發難度大,科技服務茶產業效果不明顯。

        (六)產業人才上。重點環節、重點領域高精尖人才缺乏,特別是在茶葉精深加工、檢驗檢測和市場營銷等領域,嚴重制約了茶產業發展。

        (七)金融服務上。貸款渠道少,貸款門檻高,融資平臺少,.資金流動困難,貸款利息高,企業壯大發展舉步為艱。

        (八)茶旅一體化打造上。全縣多個茶旅一體化農業園區打造進度慢,規模不大,打得響、拿得出、吸引人的茶旅一體化農業園區少之又少。

        三、下步工作建議

        (一)抓好茶葉基地建設

        圍繞茶園提質增效,以標準園創建為抓手,加強投產茶園管護,把茶園建設成為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重要渠道。一是以萬畝茶園管護為主線,積極創建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二是抓好茶園投入品管理,加強茶葉生產加工技術培訓。三是抓好生產組織化建設工作,建立行業自律機制和質量安全可追朔體系。四是抓好茶葉生產各環節配套服務工作。五是進一步加大茶園質量標準化管理力度,確保“三品一標”認證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提高管理服務水平

        做到“扶優扶特,扶優扶強”。著力爭取財政、科技、稅務、金融等部門的支持,加大對茶葉質量安全管理和無公害茶葉生產規劃等方面政策、資金扶持力度;提高公眾對上市茶葉的信心,樹立自身茶葉品質優良、安全放心的消費形象。

        (三)支持茶葉品牌建設

        以“某白茶”為主打品牌,力爭在“十三五”期間開設某白茶的專賣店、加盟店、專柜等個以上,把“某白茶”打造成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知名品牌。同步推進企業自主品牌建設,努力形成公共品牌不斷發展,企業自主品牌不斷跟進的良好局面。

        (四)完善市場營銷網絡

        一是繼續鞏固和發展現有銷售渠道和模式,積極開辟外銷渠道。二是組織企業參加省外各類茶事活動,支持企業開辟國際市場,擴大出口創匯。三是加強某綠茶品牌建設及宣傳推介,大力開拓大宗綠茶出口市場。四是采取以獎代補方式,引導和支持茶企建立并完善銷售渠道網絡。五是建立品牌專賣,改善交易環境。六是加強產地市場建設,推進電商全網覆蓋。

        (五)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積極營造良好的投資運營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引進實力雄厚、規模大、帶動力強、生態效益好的企業參與某茶產業建設,充分發揮引進企業的帶頭作用,學習引進企業先進管理技術,推廣先進做法,攻堅茶葉發展關鍵環節,破解發展難題。

        第5篇:茶葉栽培技術規程范文

        關鍵詞:祁門縣;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 S6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5-58-03

        食用菌產業在祁門縣可謂是一項古老而新興的產業,所謂古老,是因為早在1 600多年前祁門縣就開始用砍花法粗放種植香菇,一直是安徽省的香菇重點產區之一;所謂新興,是因為近年來注重生態保護、全面推廣了袋料栽培模式,大力發展袋料栽培食用菌,同時調整了食用菌品種結構,不斷擴大袋料栽培香菇、袋料栽培黑木耳生產基地規模。全縣食用菌產業化經營取得了顯著成效,食用菌產業進入了可持續發展軌道,對祁門縣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美好鄉村及增加農民收入的貢獻率越來越高,在全縣經濟領域中的支柱產業地位日顯凸出,并被列入了安徽省蔬菜產業化食用菌生產基地縣。在實施食用菌產業化過程中,祁門縣探索和總結了一整套經驗做法。

        1 產業發展現狀

        1.1 標準化生產基地規模不斷擴大 2012年全縣標準化食用菌生產基地規模發展到1 077.49萬棒,其中袋料低溫香菇683.18萬棒;袋料高溫香菇107.4萬棒,袋料黑木耳286.91萬棒。2013年全縣標準化食用菌基地規模為1 205.99萬棒,比2012年增長11.93%。其中袋料低溫香菇732.30萬棒,袋料高溫香菇135.65萬棒,袋料黑木耳338.04萬棒。目前,全縣已形成了閃里、安凌、新安、箬坑等鄉鎮標準化袋料黑木耳生產基地,歷口、古溪、渚口、小路口、祁紅等鄉鎮標準化袋料香菇生產基地,基地的規模化和規范化程度不斷提高。

        1.2 龍頭帶動日益凸顯 祁門縣從事食用菌產品深加工和產品系列開發的龍頭企業共有兩家,即山華集團和黃山祁瑞食品有限公司。山華集團作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多年來堅持走“公司+基地+農戶”的路子,發展訂單農業,為農民提供“信息、技術、菌種、收購”四到位服務,把企業的效益和農戶的實惠有機結合,實現企業和農戶雙贏。到目前為止,山華集團食用菌生產基地已由黃山市輻射到安慶地區、六安地區、江西省浮梁縣等地區,帶動周邊和本縣農戶從事食用菌生產,共建立香菇、黑木耳等標準化食用菌生產基地12萬m2。黃山祁瑞食品有限公司作為市級龍頭企業,堅持走基地帶農戶的路子,發展訂單農業,開發了食用菌系列產品,為菌農增收做出了重要貢獻。

        1.3 營銷網絡日趨完善 目前我縣食用菌產業已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市場營銷網絡,共有食用菌專業市場1個,產地市場3個,歷口、大北兩個產地市場共有保鮮庫68個,有來自浙江、福建、江西及本省合肥、宣城等客商近200人,平均日交易量10t,日交易額60萬元,分撿出的優質鮮菇通過深圳直接輸港。2012年市場年交易額達到5 600萬元。全縣有食用菌專業協會2個,會員2 000余人,從事食用菌產品經銷的農民經紀人達300多人,年營業額100萬元以上的食用菌營銷大戶有16戶。我縣生產的“山華”牌黃山徽菇和黃山黑木耳,榮獲安徽省“名牌農產品”稱號;“山華”牌黃山徽菇在第三屆中國農業博覽會上被認定為“中國名牌農產品”;“山華”牌商標榮獲安徽省著名商標,我縣生產的食用菌系列產品在國內外市場占有率逐年增加。山華集團利用品牌優勢在國內外建立了穩定的營銷網絡,現已在全國10大城市設有辦事處、營銷窗口,在6大港口注冊,產品遠銷日本、韓國、新加坡、臺灣等國家和地區。

        1.4 產業帶動農民增收 2012年全縣食用菌產量為1 034t,產值6 000萬元,全縣農民來自食用菌的純收入人均達260元;預計2013年食用菌產量為1 200t,產值6 500萬元,全縣農民來自食用菌的純收入人均達280元。食用菌產業已成為我縣農民繼外出務工及茶葉生產經營之后的又一主要現金收入來源及增收渠道。

        2 主要做法與經驗

        自從實施標準化食用菌生產基地建設以來,我縣袋料栽培食用菌生產得到了迅速的可持續發展,總結起來,主要做法與經驗如下:

        2.1 建立和完善了袋料栽培食用菌生產標準化體系 祁門縣委、縣政府立足生態、資源兩大優勢,針對農民種植食用菌積極性高,種植基礎好,發展前景廣闊等特點,在有效保護生態的前提下,及時確定了袋料栽培食用菌支柱產業地位,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優惠政策、措施加以鼓勵支持和規范引導,先后出臺了《祁門縣關于大力發展袋料食用菌生產的決定》、《關于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協會的意見》、《大力培育農村致富帶頭人、農民經紀人的意見》、《祁門縣省級農業產業化試驗區食用菌系列開發項目發展規劃實施方案》、《祁門縣農業產業化實施方案》、《祁門縣農業項目扶持獎勵辦法》、《祁門縣鼓勵外來投資暫行辦法》和《祁門縣政府目標管理工作實施辦法》,同時成立了縣袋料食用菌標準化生產領導組,建立了一整套從菌種、大田生產、采摘到產品加工縣級標準,從發展方向和政策措施上對基地縣建設工作予以保障。同時按照“一個產業,一套班子,一個規劃,一套政策,一套實施辦法”的組織體系,發展食用菌生產。建立崗位責任制,把食用菌標準化基地建設、產業化經營發展目標納入各級各部門崗位責任制考核內容,實行目標管理,“年初建帳,年中查帳,年底交帳。”每年縣農業部門都要將食用菌標準化生產各項規程簡化濃縮成《致全縣菌農的一封信》,及時分發到菌農手中。由于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袋料食用菌生產標準化體系,促進了全縣袋料栽培食用菌生產的健康快速發展。

        2.2 規范農業投入品管理、初步建立了安全追溯體系,完善了質量控制制度 近年來,我縣逐步建立建全了農業投入品監管制度,完善了標簽、標識制度及農資經營信用檔案管理制度,每年都要對全縣農業投入品定期進行綜合執法大檢查,通過市場整頓,規范了市場經營秩序,保障了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精神,切實加強我縣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逐步推行食用菌生產經營檔案管理,健全了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例行檢測制度,加快發展安全優質無公害食用菌產品,促進消費安全。建立了縣級蔬菜、食用菌農殘檢測中心,同時利用檢測中心平臺,督促各生產基地嚴格按照《安徽省食用菌無公害栽培技術規程》進行生產,在食用菌生產過程中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并指導菌農安全用藥,嚴格保持農藥使用安全間隔期,推廣了一批高效低毒低殘留食用菌專用農藥。嚴格食用菌生產用水管理,確保了菌棒注水全都用上山泉水和井水等優質水源。引進了一批抗性強、產量高、品質優適合我縣種植的食用菌品種,大力推廣不脫袋層架式栽培和周年生產栽培模式。各基地都實行了嚴格的滅菌消毒和輪作,優化了生態栽培環境,做到了從源頭上杜絕了劣質或有害食用菌產品上市。

        2.3 建立核心示范區,實行標準化管理,開展系列化服務 逐步建立了歷口、諸口袋料栽培香菇核心示范區和閃里、新安、安凌袋料栽培黑木耳核心示范區。對示范區實行標準化管理,開展系列化服務。一是抓好食用菌標準的制定。目前我縣已制定了縣級地方標準12項,為全縣食用菌的發展提供了技術參照依據。二是加大技術培訓力度。以縣菜辦、各鄉鎮農技站及食用菌農村專業協會為依托,多層次、多方位加強食用菌標準化技術培訓。2012年先后舉辦各類食用菌生產技術培訓班、現場會20余期,培訓菌農近1 500人次,發放食用菌技術資料1萬余份。三是做好生產技術服務。生產期間,實行技術人員包片聯戶指導生產,進行技術承包,重點指導食用菌制棒及大田管理等關鍵技術。四是加快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推廣。全縣共引進10多個適合本地栽培的食用菌品種,優化了食用菌品種結構。五是不斷創新栽培技術,大力推廣袋料栽培技術、以草代木栽培技術以及糞土結合栽培技術。改良傳統栽培模式,實現了由季節性栽培模式向周年生產栽培模式轉變。六是強化信息服務,利用農網、農業“110”服務熱線以及食用菌服務窗口,了解市場信息及時反饋給農民,引導菌農發展質好價高的反季節袋料香菇、毛木耳、黑木耳和花菇生產,提高了菌農的經濟效益。

        2.4 服務龍頭企業,培育品牌 我縣在為龍頭企業提供服務和品牌培育上,跳出傳統的單純靠財政扶持的框框,尋找新思路,實施新舉措。引導企業逐步建立以提高經濟效應為核心的經營機制,完善法人治理機制,建立和健全管理機制和獎勵機制,有效地增強了企業的發展活力和帶動農戶的能力。山華集團通過改制轉為民營企業,投入500萬元新上了綠潤綠色食品加工基地項目,企業帶動農戶的能力和經濟效應明顯提高,運行質量明顯提升。山華集團在很抓質量的同時注重品牌的培育,“山華”牌黃山徽菇在第三屆中國農博會上被評為安徽省名牌農產品和中國名牌農產品,“山華”牌黑木耳也被評為安徽省名牌農產品。同時“山華”牌食用菌系列產品也獲得了國際權威組織的有機認證。

        2.5 重建產地市場,健全營銷網絡 祁門縣委、縣政府為幫助農民拓寬產品銷售渠道,解除菌農的后顧之憂,積極營造市場、開拓市場,實現大生產大流通。一方面投入巨資先后建成擁有店鋪400多套、3座交易大棚、1 600多個攤位、可供2 000多經營戶經營的祁門縣金東農特大市場、閃里邊貿大市場,各相關職能部門通力配合、熱情服務,不斷規范完善市場環境和功能,同時還注重各基地產地市場的建立和培育,在歷口鎮和諸口鄉建立了兩個鮮菇市場,在閃里鎮建立了紅梓木耳市場。市場共有鮮菇收購點68個,福建、浙江、合肥、宣城和本地客商200余人,平均日交易量10萬kg,日交易額60萬元,分撿出的優質鮮菇通過深圳直接輸港。菇農在家門口就可售菇,均價達7.0元/kg,而且當場能收到現金。由于產地市場的建立,進一步健全了我縣食用菌產品營銷網絡,方便了菌農出售產品,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及時了解市場行情,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發展袋料栽培食用菌的積極性,同時大力發展各類農村專業協會,加強農民經紀人隊伍建設,每年縣委縣政府都對做出一定成績的農民經紀人和專業協會予以表彰獎勵。充分發揮了專業協會、農民經紀人上連市場下連農戶的紐帶作用,大大激活了食用菌市場的流通,促進了產業的健康發展。

        2.6 多元化投入,為產業發展提供保障 祁門縣在食用菌生產基地縣建設的過程中,注重發揮財政項目資金導向作用,建立多元化投資體系,2012年通過農戶自籌、財政項目資金、銀行信用社貸款、農業招商引資等渠道,整個產業共投入資金近2 000萬元,為全縣栽培袋料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資金保障。

        3 存在問題

        我縣食用菌基地縣建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還存在著一些問題與不足:一是食用菌產業化程度(下轉88頁)(上接59頁)還不夠高,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還不規范,吸納農戶生產的香菇、木耳產品的能力還不強,龍頭企業的生產規模、范圍及帶動能力都有待進一步提高。二是菌種市場還未實現有效管理,農戶在生產香菇、木耳過程中還存在菌種質量隱患。三是袋料栽培食用菌等培植林建設與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還沒同步。四是食用菌產業的組織化程度還不高,農民合作組織及產品產地市場運營還不完善,收購點以外地客商為主,還存在著菇賤傷農的隱患。

        4 產業發展對策

        為做優做強祁門縣食用菌產業,針對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下一步發展要以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為核心,按照“基地規模化、管理標準化、經營產業化、產品品牌化”的總體要求,突出區域特色,推進食用菌產業全面升級。

        4.1 把握機遇,加快食用菌產業化進程 注重基地建設,進一步提高基地的規模化和規范化程度,在基地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多吸納食用菌產品,在提高產品附加值、壯大企業自身的同時,增加菌農收入。加快食用菌綠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科技創新步伐,提高綠色產品加工技術水平,項目資金和財政資金應重點扶持龍頭企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等技改項目。支持山華集團增資擴能,進一步提高輻射帶動力。進一步規范和完善產地市場功能,加快農村經紀人隊伍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建設,實施能人和合作社帶動戰略。切實加大食用菌產品品牌的整合力度,傾力打造“山華”綠色品牌,進一步加快食用菌產業化進程。

        4.2 完善檢測體系,全面提高食用菌產品品質 添置必要的檢測設備,強化檢測手段,提高檢測水平,嚴格按規范化要求采集各基地的食用菌樣品,對檢測結果除及時上傳外,還要定期加以分析,同時制定出食用菌病蟲防治用藥明白紙及時反饋給菌農,指導菌農安全用藥。建立監測和檢驗體系,實行綠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對基地的發展和生產進行全程監控,確保食用菌基地建設質量達到綠色基地標準。

        4.3 合理開發與保護資源,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 在袋料栽培全面取代椴木的基礎上,利用林業項目、政策和資金,注重并加快食用菌用材林、速生豐產林建設,充分利用本地野生植物資源,開展綜合利用,用薪炭柴和木材加工邊腳料生產袋料食用菌,用生產后的廢棄棒當薪炭柴使用。加快技術創新,積極推廣山華集團已開發成功的以草代木生產香菇的技術、利用廢棄棒作為原料種植雞腿菇技術,提高原料利用率和生物轉化率,做到合理開發和保護資源,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4.4 完善配套服務,促進產業健康發展 袋料栽培食用菌產業要立足目前少數幾個鄉鎮相對集中的特點,重點在歷口、新安、閃里、渚口等部分鄉鎮集中發展,注重標準化基地建設,進一步提高基地的規模化和標準化程度,建立標準化基地。要強化食用菌技術的培訓和普及,發揮好現有食用菌合作社的作用,逐步健全和規范無公害食用菌技術操作規程和技術儲備,指導農戶將袋料食用菌生產后的廢棄料進行綜合利用,形成良性循環。一是將未被雜菌污染的廢棄料曬干粉碎,按30%左右的比例添加到新原料中繼續栽培食用菌,既降低生產成本,又不影響產量;二是發酵后直接還田,培養地力;三是作燃料;四是可以生產飼料,食用菌廢料中有大量的富含蛋白質的菌絲,及時曬干后粉碎,添加10%的細麩皮或玉米粉,再加入催化劑發酵,即可轉化成家畜飼料;五是生產有機肥,對難以開發利用的應采取強制性的行政或經濟手段嚴加管理,指定地點,統一堆放、掩埋或焚燒,決不能放任自流,污染環境。利用現有的技術力量,組織技術攻關,在木屑中加入農作物秸稈降低木材使用量,利用現有的檢測設備、手段,嚴格按規范化要求采集各基地的食用菌樣品,定期加以分析,并制定出食用菌病蟲防治用藥明白紙及時反饋給菌農,指導菌農安全用藥。規范和壯大歷口、諸口和閃里3個產地市場,做到市場帶生產、生產促市場的良性循環。強化菌種市場和原材料市場的管理,對不合格的生產廠家,堅決予以取締,逐步建立菌種注冊登記制度,嚴禁無證生產銷售偽劣菌種坑害菌農。對食用菌原材料經營網點進行定期檢查,杜絕劣質原材料在市場出售,為菌農創造規范方便的市場環境,為廣大菌農提供一個安全的生產環境。

        第6篇:茶葉栽培技術規程范文

        一、目標任務

        按照枇杷國家級標準化示范項目建設規劃,從*年5月至*年5月,計劃用3年時間,使*枇杷標準化示范基地達到30萬畝,示范農戶1000戶,枇杷畝產由445公斤增加到500公斤,質量達到無公害優質枇杷的標準要求,枇杷總產值由*年的7084萬元左右上升到1.2億元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464元。

        項目建設資金,3年計劃總投入1500萬元,其中:當地政府投入900萬元;有關單位經費投入300萬元;下撥補助經費300萬元,分三期到位,第一年100萬元,第二年100萬元,第三年100萬元。補助經費主要用于:制定生產標準和實施方案20萬元;人員培訓、技術交流與推廣及示范區建設50萬元;農藥、肥料、果袋等補貼及改善水利系統150萬元;建立保障監測體系40萬元;建立服務體系40萬元。

        二、項目完成情況

        (一)示范區基地面積與產量

        三年累計新建枇杷標準化示范區果園10.79萬畝,續建2000年—*年新枇杷基地6.51萬畝,改造原有老枇杷基地12.94萬畝,3年共計形成枇杷標準化示范區面積30.24萬畝,完成計劃任務的100.8%,占全市枇杷面積的91.3%;投產枇杷果園畝產達512公斤,完成計劃任務的102.4%;示范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507元,完成計劃任務的109.3%;示范農戶1214戶,面積10840余畝。

        (二)資金投入與使用情況

        3年市級財政總投入2790.6萬元(未包含枇杷良繁體系建設投入)。其中:示范基地建設及補助1985.6萬元;市級項目培訓、示范戶補助、科技試驗費等共計174.4萬元;枇杷商標設計、注冊,聘請科技顧問,鄉鎮、村果技員補助,枇杷技術手冊,辦公設備等費用630.6萬元。縣區、鄉鎮及其它資金投入主要用于枇杷良繁體系建設、外出參觀交流、縣區、鄉鎮技術培訓、示范補助等。

        (三)主要經濟、社會、生態效益

        1、建成高標準良繁基地,完善了我市枇杷苗木標準化生產。*-*年,農業部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投資450萬元,市財政投資700多萬元,建成占地500畝,配套建設12000平方米智能溫室的現代化枇杷良種苗木繁育基地,建立并完善了我市良繁體系。引進枇杷優新品種29個,母本園年供良種接穗50萬枝,每年生產能力達到200萬株。良繁基地的建成,為我市進一步擴大枇杷標準化示范區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產量、質量得到較大提高,經濟效益逐年增加。嚴格按照枇杷標準化生產要求組織生產,*年,投產枇杷果園單產由標準化示范項目實施前的445公斤/畝增加到512公斤/畝,較項目實施以前增加了15.1%。預計示范區*年枇杷產量達7.61萬噸,產值將達到1.27億元。果實套袋、病蟲害生物防治等無公害生產技術的應用,使優質果率由原來的20%提高到了60%以上,示范基地果品基本達到四川省無公害農產品檢測質量標準。“光之味”枇杷品牌的創立,帶動產地價格由項目實施前的1100元/噸提高到了現在的1600-1800元/噸。隨著新建基地投產面積的逐年增加,商品化處理線及橙汁加工廠的投入運行,經濟效益將進一步顯現。

        3、培養了一大批新型農村科技實用技術推廣人才,果農素質顯著提高。項目實施,樹立了科技興農的典范。通過3年來的培訓和現場指導及互幫互助,全市項目區近20萬農民枇杷種植技術水平得到普遍提高,有相當部分種果能手成為農民技術員、種果大戶和果品營銷大戶,依靠科技,走上規模化、專業化、市場化經營的致富之路。各級各部門領導和廣大果農對農業標準化重要性有了新的認識,枇杷標準化工作具備了較好的組織保障能力和群眾基礎。

        4、示范區形成了規模化生產、區域化集中連片的開發格局。我市枇杷標準化示范基地形成了隆納高速公路沿線“百里綠色長廊”枇杷帶和赤水河流域鮮品果枇杷帶為主,瀘合線、瀘永線、瀘富線等為補充的枇杷帶的開發格局,實現了區域化集中連片發展布局。

        5、項目輻射廣,農業標準化生產得到進一步深入。3年的標準化示范項目建設,不僅枇杷標準化生產廣泛普及,還帶動了我市龍眼、枇杷、蔬菜、茶葉等其它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人們在自覺或不自覺的執行標準化生產,農業標準化生產得到進一步深入,產量、品質、經濟效益也隨之增加,呈現出了較好的社會效益。

        6、綠化面積大大增加,生態效益日趨明顯。枇杷樹的大規模栽種及原有老果園的規模化改造、完善和恢復,綠化了長江中上游及其支流荒山荒坡,保持水土作用明顯,無害化栽培技術的推廣,極大的減少高毒高殘留農藥和肥料對土壤與環境的影響,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

        三、主要措施

        (一)健全農業標準化工作機制,加強示范基地建設

        1、健全完善農業標準化領導機制。枇杷標準化的實施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部門、多層次的相互協調配合,同時又是一項技術性強、管理復雜的工作,必須做到認識到位、領導到位、組織配合到位,并制定詳細的規劃,認真組織實施,才能確保工作落到實處。因此,在枇杷標準化示范項目建設一開始,市委、市政府就高度重視,市、縣(區)政府成立了以分管領導及財政、農業等部門主要領導參與的項目領導小組,負責項目重大決策,解決項目建設資金。領導組在農業局設項目辦公室,負責組織項目建設和日常事務,各示范基地鄉鎮都成立了相應的機構,具體組織實施。

        2、健全項目管理和科技服務的協調配合機制。市枇杷項目辦公室印發了《*市枇杷示范基地建設管理考核制度》、《*市枇杷示范基地建設工作考核辦法》、《*市枇杷示范項目財務管理辦法》等對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工作責任、建設規范、硬件、軟件設置,計劃與檢查驗收及財務等管理制度,健全了項目管理體系。聘請了西南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柑桔研究所資深柑桔專家成立了項目科技顧問組,質監、農業部門建立了工作聯系制度,市、區縣成立了以經作、植保、土肥、水利等為成員的項目科技組,鄉鎮、村配備了專、兼職項目技術員。項目管理體系與科技服務體系的健全完善,形成了上下聯動、各部門相互協調配合機制。

        3、建立項目實施目標責任制。市政府每年下發文件,明確了各區縣當年的建設任務和管理意見,簽定目標管理責任書,年終考核驗收,一年一檢;縣區與項目鄉鎮、鄉鎮與村、社也層層簽定了目標責任書。市枇杷項目辦下發了枇杷基地管理辦法和考核制度,對項目的組織管理、科技管理、計劃統計管理、苗木管理、檔案管理、果園的檢查驗收管理等及考核內容、指標和獎懲辦法進行了規范,建立和完善項目的目標責任制管理。

        市項目領導小組每年都不定期召開項目工作會,落實工作任務,通報項目開展情況,查找問題,討論解決辦法。項目工作會三年累計達14次,其中重大項目工作會就超過5次。

        市枇杷辦也規范了自身的目標責任制管理,成立了專門的項目技術組和宣傳組,分工明確,同時又相互協作,并將具體工作落實到人頭,定點聯系一個縣(區),每月下基地檢查項目工作開展情況不少于10次,做到有目標、有計劃、有措施、有進度、有結果,季度有小結,年終有總結。

        4、積極探索多形式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確定為“兩條干線,三條支線”。兩條干線為隆納高速公路沿線“百里綠色長廊”和赤水河沿岸鮮品果枇杷帶;三條支線是瀘合、瀘宜、瀘榮公路沿線的鄉鎮。在果園經營模式上,除部份沿用了原有的單家獨戶的管理,我們積極的進行模式創新,一是引進業主開發,改過去單一農戶發展管理模式為業主、科技人員和種植大戶參與開發的多種經營管理模式;二是組織建立協會和專業服務隊。各級各地區積極組織建立協會和專業服務隊,形成基地+標準+協會的產業開發模式。目前,全市成立了3個縣區級枇杷協會;8個鎮、村級枇杷協會;另有部份鄉鎮、村建立了枇杷專業技術服務隊。全市各地協會、專業服務隊、種植大戶實施枇杷果園病蟲害統防統治率達10%以上,投產區果品組織銷售量占當年總產量的20%以上。

        5、建立枇杷標準化推廣網絡。一方面狠抓標準化技術培訓。3年來,全市各級共舉辦各種類型的標準化技術培訓班1300多期次,培訓各技術骨干369人次,果農8.1萬余人次;市、縣區、鄉鎮、村社不定期組織項目相關人員、果農外出參觀學習4500余人次;編印《*枇杷》標準生產手冊4萬多冊、實用技術資料10萬多份發送到農戶手中,提高了從業人員素質。形成了市培訓縣區、重點示范鄉鎮、部份村,縣區培訓示范鄉鎮、村社,鄉鎮培訓到村社、農戶的層層培訓網絡。另一方面抓新技術的試驗、示范、推廣運用和農資服務。針對枇杷標準化生產的需要,我們先后進行了無傷根栽植、促花保果、配方施肥、病蟲害生物防治、果實套袋、果園綜合利用、節水栽培等多項技術的試驗、示范與推廣運用。與此同時,各級枇杷項目辦開展了CNE橙類、柚類促花劑,BA+GA、PBO、細胞激動素保果劑,捕食螨等配套農資服務,3年累計推廣面積達到50余萬畝,取了巨大成效。三是宣傳網絡建設。在*日報上開辟“*枇杷”專欄,在互聯網上開通“*市枇杷信息網”,編印《枇杷簡報》和《*枇杷》62期,5100份,宣傳手冊2000冊。在《中國果業信息》期刊專版宣傳。通過多種形式宣傳,逐步調動廣大農民進行枇杷化示范建設的積極性,并自覺的按照枇杷標準化要求進行生產和銷售。

        6、樹立品牌意識,提高枇杷社會知明度。*年,申報無公害枇杷生產基地,得到農業部認證;*年注冊了“光之味”*枇杷商標,獲農業部無公害產品稱號、農業部柑桔質量檢測中心優質果品稱號;“光之味”枇杷*年參加第二屆四川中國西部國際農業博覽會獲得金獎,引起省內外客商的極大觀注和消費者的認同。于*年、*年在*諾瑪特、摩爾瑪連鎖超市進行銷售,社會反應好。“光之味”*枇杷的社會知名度得到了顯著提高。

        (二)密切配合,著力完善枇杷標準體系和檢測檢驗體系

        1、枇杷項目標準體系建設。自枇杷標準化示范項目實施以來,我市在枇杷標準體系上狠下功夫。為進一步規范生產技術和果品標準,按照國家標準化示范項目的要求,參照相關國家標準、農業部行業標準和省標,在原有枇杷生產技術規程和相關標準的基礎上,研究形成了《*市無公害“光之味”枇杷生產技術規程》和《“光之味”枇杷果品標準》兩個地方標準。標準化示范項目組于*年1月完成初稿的編寫,交*市技術監督局進行了補充、修改,*年5月,邀請西南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柑桔研究所、四川省農業廳的專家進行咨詢,再次修改,形成送審稿。*年6月,下發各區縣項目基地試行。通過一年試行,組織相關專家進行評審,*市質量技術監督局于*年6月20日,*年7月1日實施。此外,在枇杷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中,凡涉及枇杷的相關標準,也進行了收集、整理,形成了枇杷產前、產中、產后一整套標準體系。

        2、枇杷項目檢測檢驗體系建設。一是苗木和病蟲害的檢驗檢測。市政府以瀘市府發[*]91號批轉市農業局《關于枇杷基地檢疫性病蟲害綜合預防管理意見的通知》,進一明確了各級各部門的責任,規范了枇杷基地種子、種苗和生產基地檢疫性病蟲害的預防管理。枇杷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所需苗木全部由市農業局統一組織在中國柑桔研究所等國家級科研單位和市級以上良繁基地購苗,苗木質量由他們把關并保證質量,并由市、縣區植保部門組織苗木假植、定植一年后復檢,確保苗木不帶檢疫性病蟲害;病蟲害的檢測檢驗。利用我市的已有的柑桔非疫區檢測與監測站,不定期病蟲害發生與發展動向,完善了項目病蟲害檢測檢驗體系;二是枇杷果品、肥料、果園土壤等的檢測檢驗。市枇杷項目辦每年根據制定的果品評優方案進行果品生產檢驗。果品、肥料、土壤不定期送農業部柑桔質量檢測中心和*農業質量檢測中心進行檢測分析。建立了以*農業質量檢測中心為主的土壤、農藥、肥料等的項目檢測檢驗體系建設。

        (三)狠抓標準與技術的推廣與應用,提高枇杷項目的科技水平

        枇杷標準化示范項目建設自*年實施以來,先后實施了工廠化營養土容器無病毒育苗技術,實現了枇杷的苗木標準化作業,良繁設施和育苗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無傷根栽植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完善了我市枇杷建園標準化作業,取得顯著成效,居省內領先水平;促花保果技術試驗、示范與推廣、果園配方施肥技術的推廣與應用、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示范與應用、果園綜合利用技術示范與應用、果園節水栽培等,實現了我市枇杷基地標準化管理和項目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通過各類標準與技術的推廣與應用,為構建我市枇杷標準化示范項目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奠定了基礎。

        四、標準化示范項目建設的后續工作

        (一)用抓工業思維抓農業,高度重視枇杷標準化工作

        用抓工業的思維和理念抓農業,就是要像抓工業那樣為農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組織保障、政策措施和發展環境。首先,各級領導在抓枇杷標準化項目認識上要進一步提高。中央提出要加快新農村建設,這就意味著抓好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不僅是事關*整體經濟發展速度的大事,而且是促進城鄉和諧發展的大事,就枇杷標準化項目而言,只要各級領導對它像抓工業項目那樣產生濃厚興趣,枇杷產業高速發展才有希望,其次,我們將進一步在基地建設的配套政策措施上進一步研究,用政策的杠桿作用,撬動農民的發展積極性和社會投入的積極性,推動枇杷項目大發展。

        (二)扶優扶強,集中要素,大力培育龍頭企業

        枇杷標準化必須與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相匹配才能有效的發揮作用,當前我市枇杷項目龍頭企業還沒有真正形成,這是制約枇杷發展的一個關鍵性難題。為進一步提升我市枇杷標準化示范區產業化建設水平,要改變過去完全由政府大包大攬推動項目的方式,要集中資金、人才、信息等要素,扶優扶強,大力培植龍頭企業來帶動枇杷的生產、加工和銷售,逐步形成“公司+基地+農戶+標準”的產業化發展模式,不斷提高枇杷項目產業化水平和經濟效益。

        (三)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不斷加大投入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在线可以免费观看的Av |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播放高清 | 一区二区三区激情高清视频 |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 | 午夜性色福利在线视频免费 | 亚洲国产日本欧美乱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