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茶葉基礎知識培訓范文

        茶葉基礎知識培訓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茶葉基礎知識培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茶葉基礎知識培訓

        第1篇:茶葉基礎知識培訓范文

        關鍵詞:高職學生;茶藝;技能;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5-0198-02

        一、引言

        茶為國飲,自神農以來,滋養著世代炎黃子孫。在當今科學研究和經濟發展條件下,她越來越受到中外茶人的青睞,可以之養身健體、敬客會友、寄托精神、創業營生。飲茶之熱催生了一個新興的職業——茶藝師。茶藝師既是飲茶熱的產物,又是飲茶熱的“加速器”。她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作為茶葉行業中具有茶葉專業知識和茶藝表演、服務、管理技能等綜合素質的專職技術人員,為茶和顧客搭起了一座溫馨而有品味的綠色之橋。

        升溫的市場也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帶來了新鮮血液,很多大專院校都開設了茶藝專業、茶藝課程和茶藝師的培訓項目,如何培養茶藝人才成為一個新的研究課題。當前茶藝從業人員,在穩定性、整體素質、技能的全面性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從而影響整個行業的服務質量。

        二、茶藝人才培養的目標

        根據《茶藝師國家職業標準》,茶藝師職業定義為:在茶藝館、茶室、賓館等場所專職從事茶飲藝術服務的人員。分設五個等級:初級、中級、高級、技師、高級技師。茶藝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具有一定語言表達能力,一定人際交往能力、形體知覺能力,有較敏銳嗅覺、色覺和味覺,有一定美學鑒賞能力的茶飲藝術服務人員。五個等級的茶藝師,在禮儀與接待、茶藝準備與演示、茶事服務與銷售、茶藝館布局與設計、茶會組織與管理、茶藝管理與培訓等六項指標內容上有五個不同等級的要求。

        三、茶藝行業人才的需求

        1.茶文化休閑產業的發展刺激茶藝人才需求量的上升。中華茶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茶文化對人們來說既是物質層面的給養,又是精神層面的享受。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人們對文化層面消費需求量也越來越大。而茶飲以其獨特的色、香、味、形和功效,受到人們的青睞,茶文化休閑產業也在近幾年熱起來,茶葉的經濟價值、文化價值及內涵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茶館、茶樓、茶坊、茶會所等紛彩呈現,所有這些又刺激了茶藝人才市場,要求茶藝人才在質和量上都有穩定的保障。

        20世紀90年代,高職院校一些新專業如茶藝專業、茶學專業應運而生,旅游專業和一些休閑類專業也開設了茶藝課程。教材和教學還處于摸索階段。

        2.茶藝人才技能要求。對于茶藝人才,2002年6月國家制定了《茶藝師國家職業標準》,茶藝師的職業技能要求主要體現在:具有豐富的茶葉基礎知識和茶文化知識,得體的接待禮儀,嫻熟的茶葉沖泡操作技能,豐富的調配茶水飲料技能和經驗,能揣摩顧客心理,適時推介茶葉和茶具,進行茶事服務。對于茶藝技師和高級技師,還要求能在以上茶飲服務能力基礎上,對茶藝館進行設計和布置,能進行茶藝的編創,對茶藝館進行技術管理,并能開展對初、中、高級茶藝師的培訓,能提升茶館的社會知名度和經濟效益。

        根據以上內容,高職院校對學生茶藝技能的培養應該包括:茶文化知識、茶葉相關知識、茶具相關知識、接待禮儀、茶藝沖泡技能、文化藝術等。豐富的茶葉基礎知識和茶文化知識并非傳統意義上的茶栽培、茶加工、茶貿易知識,還體現在茶采購、茶貯藏、茶藝沏泡技能、茶水飲料調配方面的知識和技能。茶藝文化藝術也是多方面的,如樂器表演藝術、插花藝術、裝飾設計藝術、服飾藝術、茶飲調配藝術、語言藝術、管理藝術等。另外,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茶藝英語也成為茶藝重要技能之一。

        四、培養高素質技能型高職茶藝人才

        2006年以來,教育部16號文件等進一步明確了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高技能人才,從理論和實踐上為高職教育培養高技能人才掃清了道路,指明了方向。高職茶藝人才的培養目標是高素質技能型茶藝服務人才,為了完成這個目標,首先要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優化培養的途徑,為社會培養適應茶業經濟的高級人才。

        1.優化教學團隊,提升教學水平。茶藝服務行業,作為一個新興的行業,教材和師資力量還處于不斷完善的過程中,許多教師還需要進行系統的、高質量、專業化的培訓學習。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對茶藝師國家標準和茶藝相關資料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另一方面,教師可定期到專業培訓機構集中培訓學習,到各個茶藝館、茶會所實踐學習,多與茶藝一線服務人員交流溝通學習,不僅要學習茶葉、茶文化的相關知識和茶藝技能,還要增加人際交流、服務禮儀、茶樓經營管理等課程。還可以聘請茶館專業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參與日常的教學。只有不斷優化茶藝教學團隊,提升教學水平,才能為培養高技能人才提供堅實的基礎。

        2.構建與職業資格相融合的課程體系。課程建設至關重要。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根據茶藝師技術領域和崗位要求,參照茶藝師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融“教、學、做”為一體,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可以嘗試以茶藝館工作的過程為主線,重組茶藝課程的教學內容,以適應培養高技能型學生和企業的要求,拓寬學生的就業面。

        3.改革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提高人才培養的成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而實驗、實訓、實習是三個關鍵環節。培養高技能茶藝服務人才,就必須強調校內學習與茶藝館等工作場所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探索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

        另外,積極參與各級技能文化節和茶藝技能大賽,讓學生通過舞臺展現,現場表演,鍛煉膽量,鍛煉茶藝技能,增加茶藝表演的經驗。

        4.加強素質教育,培養復合型人才。茶藝服務所涉及的不僅僅是茶藝本身,我們要高度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要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教育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提高學習能力,學會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提升學生的文體素質。以杭州職業技術學院金都管理學院為例,開展了針對專業素養和人文素養培養的琴棋書畫培養工程,既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又強化了學生的琴藝、棋藝、書法、繪畫技能。很多有這些才藝的同學,在2013年中華茶藝技能競賽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五、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茶藝的教學活動和組織競賽,都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從茶席創新到茶品創新,從茶具創新到解說詞的創新,創新可以無處不在。今年,本人帶領學生參加浙江省茶藝技能競賽,所編的創新茶藝“緣定今生”新娘茶,在傳統茶俗的基礎上進行茶藝表演,增加了一些創意元素,如茶席布置,以時尚暗紋提花的米色桌布為底布,桌布中間襯上一塊42cm見方的傳統婚禮用大紅錦緞,色彩溫馨、鮮亮、喜慶,又不失時尚感,桌角盛開的百合,既象征了新娘新郎純潔的愛情,又暗示新婚夫婦百年好合,白頭偕老。茶藝解說詞也注入了同學們的努力和創新,如以“春秋天合,鳳凰佳得”喻賞茶,以“冰清玉潔,鳳凰戲水”喻潔具,以“鳳穴求芽,水晶送祥”喻投龍井茶、置冰糖,象征新娘新郎的愛情冰清玉潔,甜蜜美好。

        六、結語

        身為一名茶藝教師,本人不斷探索茶藝課課程的改革與創新,2013年完成校本課程《中華茶藝》,經常參與和企業如杭州紫萱度假村、青藤茶館的合作,帶領學生參加各級各類技能文化節和茶藝技能競賽,提高學生的實際上崗工作能力。本文的研究,再一次為課程改革與開發、提升教學水平打下一定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江萬緒.茶藝師職業技能標準的提出與茶藝人才的培養[J].茶葉,2001,(1).

        [2]姜春紅.項目教學法在茶藝課程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3,(1).

        [3]付帥.旅游管理專業茶藝課程實踐教學研究[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10,(3).

        [4]黎曉霞.高職、高專院校茶藝專業人才培養的研究[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0,(12).

        第2篇:茶葉基礎知識培訓范文

        作為專業的服務場所,服務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茶館在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目前,我國的茶館雖然在提高服務質量方面做出了改善,然是仍舊存在茶文化氛圍不夠濃厚、從業人員知識技能欠佳、茶館服務意識薄弱等問題。本文將從我國傳統茶館服務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提高我國傳統茶館服務質量的策略出發,淺析我國傳統茶館的服務質量提升。

        關鍵詞:

        傳統茶館;服務質量;提升

        我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唐朝時代及其以前,茶館主要是供行人休息和解渴的場所,宋朝以后,茶館開始充當休閑會所的功能。到現代,茶館雖然在近現代史中走了一段曲折的道路,但是已經在我國現代經濟中復興并蓬勃發展。我國現代的傳統茶館,充當著會客、商務洽談、審美博物館等多種功能。然而,與酒吧、咖啡廳等服務類行業相比,我國傳統茶館在服務質量上仍舊存在一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傳統茶館的發展進程。

        1傳統茶館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傳統茶館在服務質量上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茶文化氛圍不夠濃厚。我國傳統茶館由于在現代社會中承載了太多的功能,因而存在著茶文化氛圍不夠濃重的現象。首先,在制度文化上,我國傳統茶館一方面由于政府層面缺乏統一的布局管理,因而處于自由發展的散亂狀態。其次,又由于茶館經營者缺乏專業的經營理念,因而使茶館經營在整體上處于一種相對混亂的狀態。最后,從心態文化上講,我國傳統茶館應當是一個供人品茶、賞茶,并將茶文化與人生哲學相結合陶冶情操的地方,然而,目前我國的大部分傳統茶館都存在著太過世俗、茶文化太過薄弱的現象。第二,茶館從業人員技能、素質和知識欠缺。一方面,從服務人員出發,由于具有較高素質和技能的人員在類似酒店、咖啡廳等地方工作能夠享受到更大的利益,因而大部分會選擇在酒店、咖啡廳等場所服務,另一方面,由于茶館營業者沒有充分認識到高素質、高技能的服務人員在促進茶館經濟收入中的作用,因而不愿意花費高的薪酬去聘請專業知識技能和素質較高的人員,同時也不愿意花費太多的資金用于服務人員技能的提升。因此,目前我國傳統茶館的服務人員大都處于服務技術不夠專業或過低、專業文化不足的現狀。第三,我國傳統茶館服務意識薄弱,管理水平低下。目前,我國的酒店、咖啡廳等服務行業在服務質量和管理上都已經進入了相對較高的水平。但是,有著悠久發展歷史的傳統茶館,由于管理者觀念的陳舊,不愿意花費太多的精力和資金去聘請高水平的管理人員對茶館實施管理,在茶館服務上存在著服務人員不能及時給提供專業服務,或者不能夠及時有效推薦茶產品等現象,這些對我國傳統茶館的長久發展是極為不利。第四,我國傳統茶館企業形象模糊。品牌,它不僅僅是企業的一個標志,更反應了一個企業的質量、信譽等諸多信息。尤其是在現代科技發達的社會,優質的品牌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一個企業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因此形成一個具有良好口碑、好品牌對于茶館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目前在我國的傳統茶館中,能夠讓人迅速想起的品牌茶館卻是寥寥無幾,究其原因,與茶館經營者缺乏品牌意識是分不開的。第五,傳統茶館服務缺乏標準化和個性化。茶館服務標準涉及到設備設施、產品質量、安全衛生、服務操作、禮節儀容、語言動作和工作效率八個方面,目前,我國的傳統茶館雖然在基本設施上達到了標準,但是在其它方面卻存在很大的欠缺,這與我國茶館管理者標準化服務的觀念是密不可分的。

        2提升傳統茶館服務質量的策略

        2.1營造傳統茶館宜人的品茗環境茶館的布局和環境布置,對于提升茶館服務質量是非常有意義的。對此,經營者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以提高茶館的審美情趣。第一,名人字畫的懸掛。濃郁的茶香再加上怡情悅目的名人字畫更能夠使賓客產生一種超凡脫俗的感覺。目前,我國字畫多采用卷軸和畫框兩種形式進行懸掛,茶館內也多采用這兩種懸掛方式。根據茶館內區域和分布的不同,字畫的懸掛方式也有所不同。第二古玩、茶葉、茶具的陳列。古玩、茶葉、茶具的擺放對于烘托茶館的文化氛圍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在茶館內最為常見的有石雕、玉石、古箏和文房四寶等物件,這些物件不僅可以供賓客觀賞,也能夠增加賓客品茶的情趣。此外,茶館也可利用自身的博物架和玻璃櫥陳列出一些較為別致新穎的新茶、器具等,不僅有助于對本店內新茶的宣傳,也能夠增加顧客的選擇度。第三,綠色植物的點綴。綠色植物在茶館的合適擺放不僅有助于凈化茶館空氣,也能夠達到陶冶情操、美化環境的作用。茶館內陳列的植物既可以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也可以使一些藤本植物或盆景,它能夠為茶館營造出舒適整潔、賞心悅目的環境氛圍。第四,民族音樂的烘托。為了烘托出茶館內的典雅氛圍,茶館經營者可在茶館內播放一些民族音樂,以促進賓客與茶和自然之間的對話。不同曲目,所傳達的意境不同,對此,經營者可根據天氣、季節、賓客身份、時間以及茶室主題活動的不同播放不同的曲目。第五,服務人員的服飾。茶館服務人員的服飾不僅能夠反映出著裝人的審美情趣和性格,也反映著一個茶館的管理水平,對此茶館管理者可從服務人員服飾禮節等細節入手,提高服務質量。第六,典雅的茶館“插花”。將插花融入到茶館布局中,以“茶”載“藝”,不僅有助于襯托出富含韻味的品茶氛圍,也可表達出恬靜沉穩的心情。

        2.2提升傳統茶館服務人員的基本素質第一,提高服務人員的職業道德。職業道德是指一個行業內默認的準則和要求,各個傳統茶館服務人員在服務過程中應在愛崗敬業、熱愛本職工作、熱情大方、不卑不亢的基礎上,將消費者和企業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盡可能提供高質量的服務。第二,注重服務人員身心健康。良好的心理素是對做好本職工作是至關重要的。對此,茶館經營者在管理過程中,一方面應注重對服務人員自尊自信服務意識的培養,另一方面,也應對服務人員健康體魄的保持給予一定的關注。第三,提高服務人員的業務素質。服務人員的業務素質主要包括文化素質、專業操作技能和服務禮儀禮節三個方面。在文化素質方面,良好的文化素質不僅有利于提高服務人員的工作質量,也有利于服務人員培養廣泛和興趣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對此,茶館營業人員應盡量聘請一些具備基本文史知識、茶藝知識和音樂鑒賞能力的服務人員。在專業操作技能方面,我國的茶葉包含有多種品種,且不同的茶葉,其泡制的茶具、茶葉用量、水溫、沖泡步驟等都有所不同。經營者可建立相關的培訓制度,以便于使服務人員盡可能的掌握更多的技能。在服務禮儀禮節方面,服務人員應從稱呼、問候、應答和接待等方面的禮儀入手,做到禮貌待客,從而在細微之處體現出茶館服務質量。

        2.3重視傳統茶館茶藝水平茶藝主要包括茶葉的基礎知識、茶藝的技藝、茶藝的禮儀規范和茶藝的水平四個方面。首先,茶藝的基礎知識包括茶葉的選購、鑒別和名茶的特點等方面。茶葉可分為基本茶類和加工茶類兩個大的方面,基本茶類包括紅茶、綠茶、白茶、烏龍茶、黑茶和黃茶六大種類,再加工茶指的是以六大基本茶類為基礎進行再加工制作的茶。我國作為茶的故鄉,有很多的名茶,是選購和鑒別中多是通過視覺、觸覺、味覺和嗅覺根據茶葉色、形、味、香的不同進行評審。其次,在茶藝的技藝方面,經營者首先要注意茶葉和茶具的搭配,茶葉和茶具相配才能夠使茶充分發揮其特性。此外,泡茶過程中不同的茶葉要用不同的水來泡制。最后,泡茶的方法對于泡出一杯好茶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三,茶藝的禮儀和規范。茶藝中的禮儀規范包括服務人員在服務過程中的迎來送往、儀容儀表、與賓客的交流溝通等方面,茶藝應該是能夠體現茶人之間的平等互敬精神的,服務人員應從各個細節入手,提高其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2.4加強傳統茶館人員管理和制度建設科學合理的組織結構和規章制度對于茶館實現規模化制度化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在工作人員的管理和配備方面,工作人員的管理應該做到紀律嚴明,為了在經營過程中更好地實施管理,管理人員必然嚴格執行考勤、獎罰和考核工作,在服務中盡可能做到定時、定量、定崗和定標準。勞動紀律的遵守情況也應與相應的經濟責任掛鉤,以確保管理工作的順利執行。在人員分工方面,管理者應根據茶館規模、層次的不同,相應的管理組織人員,在確保一個茶館至少一名以上茶藝師和管理人員的基礎上,對服務人員進行工作分配,合理的人員分配對于周到服務的提供是極其重要的。其次,加強企業制度建設。在茶館的制度建設中,經營者可通過經濟責任制度、崗位責任制度和員工守則三大制度加強茶館的制度建設。經濟責任制度是包括考核制、責任制和獎罰制在內的經營管理制度,它將員工的物質利益和勞動成果相結合,有利于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崗位責任制是要求服務人員按照工作崗位的權限、職責等制度完成自身工作量,既便于員工執行,也便于管理者進行考核。員工守則是適用于全體員工的行為規范,有利于對全體員工大規模統一管理的實施。

        3結束語

        茶文化中,融入了中國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精髓,從茶文化的意境和烘托出發,對茶館的布局和服務人員的禮儀進行規劃,不僅有助于為茶館營造濃郁的文化氣息,也有助于提高茶館的服務質量。

        參考文獻

        [1]黃進.提升成都傳統茶館服務質量的思考[[J].現代商業,2012(5):22-23.

        [2]賀益娥.茶館發展演變和現代茶館經營策略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09.

        [3]李瑩瑩.顧客茶館體驗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9.

        [4]宋毅彬,姜含春.我國現代茶館發展初探[J].我國茶葉加工,2006(2):42-44.

        [5]劉鐘瑞.品味茶館———淺論上海茶館業的經營策略[J].農業考古,2000(4):137-142.

        第3篇:茶葉基礎知識培訓范文

        餐廳服務員員工培訓計劃模板一

        1、總體目標

        培養具備以下條件的人員:掌握餐廳服務基礎知識,能夠運用基本技能,獨立完成本職業服務程序,并能做到服務質量一流。

        2、服務素質培訓目標

        通過培訓,使學員掌握企業經營的理念、服務的理念,餐廳服務員的素質要求,餐飲服務禮儀規范及各種待客服務技巧,學會用禮儀包裝自己 ,自覺塑造良好的職業形象,營造良好的服務氛圍,提高綜合服務素質,提升對企業的忠誠度,增強團隊的凝聚力,為迅速、全面提高餐廳服務檔次打下良好的基礎。

        3、操作技能培訓目標

        通過培訓,使學員熟練掌握餐廳服務的基本技能、基本程序,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實際工作的應變能力及心理素質,能夠把所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為客人提供滿意的服務。

        二、 教學要求

        (一)服務素質培訓要求

        1、企業形象塑造及餐廳服務員個人形象塑造的重要性

        2、服務的含義、服務的理念、服務的模式

        3、餐廳服務員的素質要求

        4、餐廳服務員的職業道德要求

        5、餐廳服務員的禮節禮貌的基本要求

        6、餐廳服務員儀容儀表儀態的基本要求

        7、餐廳服務中常用的禮貌用語

        8、如何樹立“前臺員工是賓館內部的顧客”的理念,加強前后臺的合作

        (二)、操作技能培訓要求

        1、托盤的基本要領

        2、餐巾折花

        3、中餐擺臺

        4、斟酒、上菜、分菜

        5、中餐宴會的預定

        6、中餐宴會的接待服務程序及技巧

        三、教學計劃安排

        總課時數:140課時。

        專業理論:10課時。

        專業技能:60課時;

        餐廳服務員員工培訓計劃模板二

        一、培訓目標

        根據公司對餐廳服務員的工作要求,經過系統學習,培訓優秀的服務人員,使培訓過的服務員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掌握餐廳服務基礎知識和各項操作技能。

        二、培訓對象

        公司各店在職服務人員。

        三、培訓課程

        崗位培訓課程設置采用能力模塊組合,共設置公司管理項目、餐廳服務員職業素質、餐飲服務基本技能、酒水服務、上菜及分菜、撤換餐用具和餐廳服務基本程序等七個培訓模塊。

        四、培訓形式

        半脫產,分期分批學習。

        五、培訓內容

        1、公司管理項目餐廳服務員培訓1.1講究職業道德

        (1)遵紀守法:了解和遵守公民的職責和義務,文明執業;了解國家提倡的“五愛”內容

        (2)敬業精神:養成守時、守信、守紀的良好品質;養成尊老愛幼、勤奮好學的良好品質;養成樂于助人、精益求精的良好品質

        (3)從業原則:自尊、自愛、自信、自立、自強

        2 公司員工手冊

        3 公司管理制度

        2、餐廳服務員職業素質

        2.1職業道德及崗位職責:餐廳服務員的職業道德;迎賓員、看臺員和傳菜員的崗位職責

        2.2顧客的飲食習慣與就餐心理:我國各地區的飲食習慣;少數民族的飲食習慣;歐美亞洲人們的飲食習慣;賓客的就餐心理

        2.3飲食衛生基礎知識:公共飲食行業特點;公共飲食行業的衛生管理;服務員個人衛生要求;餐廳環境衛生要求;預防食物中毒;餐具洗滌和消毒衛生

        2.4餐飲服務安全:火災防范與處理:盜竊和意外事故防范與處理

        2.5餐飲服務禮儀:禮貌服務的基本要求;服務接待禮節;學會著裝、衛生修飾要求; 學會正確的站立、行走、操作姿態

        3、餐飲服務基本技能

        3.1 端托技巧:了解托盤的種類及作用;掌握輕托和重托方法;學會端托行進步法

        3.2 餐巾折花:了解餐巾作用與種類;餐巾折花基本技法;餐巾花的造型種類與擺放; 餐巾折花圖譜

        3.3 擺臺服務:了解中、西餐擺臺的基本要求

        4、酒水服務

        4.1了解中外酒水、茶葉及軟飲料的分類及特點:了解中國酒水的分類、特點;了解外國酒水的分類、特點;了解軟飲料的分類、特點;了解茶葉的分類、特點

        4.2 酒水服務的技巧與程序:學會冰鎮、溫燙方法;注意斟酒順序;掌握酒水服務操作要領

        5、上菜及分菜

        5.1了解菜品知識:了解中國菜的特點;了解西餐菜的主要特點

        5.2 上菜與分菜:了解中西餐上菜的操作要領;掌握中西餐分菜的基本方法

        6、撤換餐用具

        第4篇:茶葉基礎知識培訓范文

        成人教育促進少小民族文化傳承的優勢

        文化是環境的產物,真正的文化應是觸手可及的、存于人們內心的和能引起價值及情感共鳴的,外在的制度化規約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們對民族文化的重視,內在的文化認同才能實現真正的文化傳承。每個民族都負有發展與傳承的雙重任務,只不過主流文化群體因文化的自覺傳承而淡化了刻意傳承,對非主流文化群體而言,除非非主流文化群體間形成自覺的文化認同與文化傳承意識,否則非主流文化將會在與主流文化的涵化與濡化過程中逐漸被同化。因而當非主流文化群體未形成自覺的文化認同與文化傳承意識時,教育更應有意識地發揮自身的文化功能,讓文化傳承滲透于人的內心之中。相對于學校教育而言,成人教育在少小民族文化傳承方面更具有優勢。(一)成人教育具備文化傳承的功能自然環境及制度環境的變化引發了少小民族文化的漸變,文化傳承斷裂成為文化漸變過程中的主要表現形式,此時教育的文化傳承功能顯得更為重要。成人教育作為教育的一種,同樣具備文化傳承功能。一般而言,成人教育的功能可分為經濟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其文化功能包括文化傳承與傳遞功能、選擇與統合功能、創造與更新功能。成人教育的文化功能是其經濟功能、政治功能發揮與實現的基礎和前提,[7]表現為成人教育對經濟、政治發展的促進作用需要依托于成人教育對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如布朗族善制茶,茶文化是布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因而針對布朗族的技術培訓應側重茶葉種植、管理、加工等環節;基諾族目前以種植橡膠為主要經濟來源,因此,針對基諾族的技術培訓應多關涉橡膠種植、收割的技術。(二)成人教育直接與生產生活相聯系目前我國少小民族地區仍以發展經濟為主要任務,對其所開展的成人教育活動大多是技術培訓,而切合少小民族地區實際需求的技術培訓本身即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途徑。成人教育的對象是具有一定生活經驗的成年人,他們有明確的學習動機,成人教育的教學內容與社會聯系緊密,成人教育的教學成果需要能直接用于實際,成人教育直接反映了社會的當下需要。因此,少小民族地區的成人教育除了上文提到的技術培訓外,還有衛生醫療常識、法律常識、公民生活常識等內容,這些內容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是現代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在推動少小民族地區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成人教育通過提升人們的素質而強化了少小民族對本民族文化的重視程度,如布朗族不隨意砍伐樹木,枯死、傾倒的枯木也要通過相關的“手續”(簡單的祭祀)后才能搬回家做柴火,這種行為雖迷信,卻保護了自然。如今,盡管市場經濟已滲透布朗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這個習俗并沒有被湮沒,而成人教育中關于如何保護環境的知識更進一步強化了布朗族愛護森林的意識。由此看來,直接與生產生活相聯系的成人教育對民族文化傳承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三)成人教育培養民族文化的承載主體民族文化的承載主體包括民族內有威望的長者、民族成員及民族文化研究者,其中眾多的民族成員是民族文化的主要承載主體。學校教育盡管在經歷了多次課程改革之后越來越重視民族文化,但目前相對統一、系統、標準的課程設置難以在少小民族學生群體中實現民族文化傳承,且少小民族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較多地受主流文化的影響,因此相對靈活多樣、實用性更強、更注重終生受教育的成人教育成為培養民族文化承載主體主要的教育形式。一方面,民族文化既可以成為成人教育內容,也可以成為成人教育方法,如將掃盲教育融入民族歌舞中,并在歌單上用民族文字、漢語言文字標注,文盲學員既可以參加民族歌舞活動,又可以習得民族文字與漢語言文字,成為民族文化的承載主體。另一方面,成人教育通過提升家長的認識與素質培養年輕一代的文化承載者。文化傳承在代代相傳中得以繼續,而家長作為直接與子女生活、溝通的群體成為子女了解民族文化的主要來源,且少小民族成人教育活動中傳承的民族文化也是家長進行家庭教育的素材之一。除此之外,成人教育工作者通過成人教育活動提升自身對民族文化的認識,并在不斷的積累、沉淀中成為民族文化的承載主體。

        成人教育促進少小民族文化傳承的策略

        (一)樹立強烈的民族文化傳承使命感長期以來,成人教育被視為掃盲教育或技術培訓,掃盲教育關注的是人們基礎知識及基本技能的提升,技術培訓關注的是人們某項技能的提升,而很少將成人教育與文化傳承聯系起來,文化傳承被認為是某一部分人通過刻意的、專門的學習才能達到的結果。其實不然,成人教育直接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相聯系,無論是對文化的傳承與傳遞,還是對文化的更新與創造,成人教育總是介入其中。在人口較少民族地區,文化傳承還未引起成人教育的高度重視,單純的技術培訓仍是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務,因而提升成人教育的民族文化傳承使命感是成人教育促進民族文化傳承的首要因素,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成人教育應正確認識自身的使命,正視自身的文化功能;成人教育的文化功能與其政治功能、經濟功能相輔相成,甚至可以說前者是后兩者得以發揮的前提和基礎;民族文化的傳承可以是民族地區開展成人教育活動的基礎。(二)確立正確的民族文化傳承觀社會是發展的,文化也是發展的,文化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沒有社會的發展,文化也會漸漸失去色彩。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的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會出現以下三種情況:主流文化占優勢、非主流文化占優勢、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并駕齊驅。目前,在我國少小民族地區,主流文化占據優勢,但文化的單一化并不利于少小民族文化的發展,如何改變文化一元化發展的趨勢,讓民族文化與社會相互促進成為少小民族地區成人教育的又一使命。總的來說,在推動少小民族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成人教育要確立正確的民族文化傳承觀,即:有意識地端正對民族文化的認識,包括對其價值及意義的認識;民族文化不是可有可無的外在表象,而是寄托著民族信仰的內在化的精神動力;民族文化是凝聚民族的核心,它有利于民族團結與發展;文化滲透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族文化傳承有利于民族正視自身的發展與主流文化的關系;少小民族經濟及社會要發展,必然要積極學習主流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因此,強調民族文化傳承并不等于將民族文化與主流文化對立起來,也不等于排斥主流文化,而是更加關注民族文化與主流文化的相互融合,加強不同文化間的溝通,同中求異。(三)營造有利于民族文化傳承的氛圍多元文化有利于社會多元發展,為保護少數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有關各方采取了多種措施。如2002年,云南省景洪市基諾鄉連降暴雨,巴飄村發生特大山洪滑坡,為躲避自然災害帶來的財產與生命安全威脅,香港紅十字會捐資幫助巴飄村從交通不便的“山上”遷到現在毗鄰公路的位置(其實仍屬于‘山上’,只不過交通便利了許多)。為保留民族文化特色,政府嚴禁巴飄村修建磚瓦結構的漢式民居,而統一出資修建木制吊腳樓。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云南普洱市芒景村,這是一個布朗族聚居的地方,2007年,政府明確規定不準修建磚瓦結構的漢式民居,只能修建木制吊腳樓。此類措施雖只是文化傳承的表面形式,但在一定程度上為民族文化的傳承營造了氛圍,有利于年輕一代從感官上認識吊腳樓。除了物理環境的營造,成人教育也應通過教育活動營造有利于民族文化傳承的氛圍,如布朗族不僅在茶葉制造的過程中傳授現代制茶技術,還有意識地宣揚手工茶葉的價值,加之市場對手工茶葉的青睞,更多的布朗族人愿意學習手工制茶技術。(四)將民族文化傳承作為成人教育的目的之一教育目的具有導向功能、指導功能、激勵功能和評價功能,它是整個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將民族文化傳承作為成人教育的目的之一有利于提升人們對民族文化的認識,包括提升成人教育工作者及受教育者的認識,還有利于將民族文化融入成人教育活動。教育目的具有社會制約性,它總是體現某一歷史時期人們對教育的態度及期望,因此教育目的有合理與不合理之分。在注重掃盲教育的時期,成人教育目的更多地在于提升成人的識字量與閱讀、書寫、計算能力,在注重技能培訓時期,成人教育目的更多地體現為提升人們從事經濟生產的能力。由此看來,不同歷史時期的教育目的相對于該時期來說是合理的,但這種合理是具有時間與空間限制的。在主流文化的巨大沖擊下,傳承民族文化應成為成人教育目的之一,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傳承民族文化作為成人教育活動開展的航標之一,它應當具有統領性質;好的教育目的既要體現未來,面向現實,滿足受教育者等相關利益團體的需要,促進個體及社會的發展,還要承接歷史,面向過去,將人類歷史上積累、沉淀的優秀文化傳遞給年輕一代,處理好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系;將民族文化傳承作為成人教育的目的之一,包括通過成人教育提升人們對少小民族文化傳承重要性的認識,幫助少小民族地區正確處理主流文化與民族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五)在成人教育內容中滲透民族文化將民族文化滲透在成人教育內容中能直接實現民族文化的傳承,此環節也正是成人教育促進民族文化傳承最重要的手段。目前我國少小民族地區的成人教育多以職業技術培訓為主,因而可將民族文化滲透在職業技術培訓或掃盲教育、公民生活常識教育中。如布朗族的茶文化不僅是布朗族文化的精髓,也有助于他們打開茶葉市場,因而在種茶、制茶的技術培訓過程中,茶文化的傳承始終是其內容之一。另外,有的少小民族地區開展的掃盲教育中包括民族語言文字掃盲,這也是成人教育促進民族文化傳承的直接體現。由此看來,成人教育內容應展現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宣傳民族優秀成果,注重民族約定俗成的優秀風俗習慣,讓少小民族重視本民族文化,端正對民族文化的認識。保護民族文化并不意味著將民族文化孤立起來加以保護,而是要用動態的、開放的觀點認識民族文化傳承的途徑與策略,將其與主流文化的擴散結合起來,在與主流文化的交流中尋求有效的、合理的文化傳承方式。成人教育有利于民族文化傳承,除了在教育目的、教育內容中將民族文化傳承作為己任,還可視民族文化的類型與特點在教育方法中滲透民族文化,換言之,應結合民族文化的特點適時在成人教育中滲透民族文化。

        作者:張春梅 單位:西南大學教育學部

        第5篇:茶葉基礎知識培訓范文

        【關鍵詞】高職;茶藝專業學生;服務意識

        隨著我國現代茶文化和茶藝產業的迅速發展,技能型人才數量短缺的問題日益凸顯。近年來,高職茶藝專業應運而生,培養出適銷對路的高技能型人才,是促進該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高職茶藝專業通常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有比較深厚的茶文化底蘊,掌握茶葉生產、加工的知識與技能,了解茶葉消費者的需求、掌握現代茶葉營銷技巧,能從事茶藝服務和茶葉加工與營銷管理,具有一定創新精神、較強實踐能力和良好的職業道德,能在茶藝領域及茶產品產、銷第一線從事茶藝應用、開發推廣、茶產品生產、質量檢測、產品營銷和經營管理的高技能復合型人才。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的特性,決定了它有別于普通高等教育。它必須以就業、以崗位群為導向,要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強調根據生產實際需要、針對不同的崗位培養專門人才。高職茶藝專業的學生,正是需要面向茶產品的生產、營銷、應用等諸多工作領域,與消費者建立良性互動。這就要求在高職茶藝專業教育中,要特別重視對學生服務意識的培養,使學生能夠做到愛崗敬業,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良好的服務意識不僅是他們學習專業知識的內在動力,也是他們取得職業成就、享受職業生活的重要因素。把專業教育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感恩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提高學生的服務意識,建立學生服務社會、服務人民、服務企業的思想認識是高職學校的重要教育任務。

        一、高職茶藝專業學生在服務意識上存在的不足

        服務意識是指服務人員在與服務對象交往中為其提供熱情、周到、主動的服務的欲望和意識。服務意識是服務行業從業者對服務的認識和理解,也是從業人員內在素質中對服務的感受和修養的體現,良好的服務意識能自覺主動、發自內心地轉化為為他人和社會提供服務的行為。

        在高職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對職業意識和職業能力的培養日益達成一種共識。然而,高職學生的職業意識欠缺、職業能力較差卻是普遍存在的現實問題。目前高職院校的學生由于受到價值觀以及社會轉型期所出現的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他們對服務的理解有偏差,服務意識淡薄。高職茶藝專業作為一個服務性質特色明顯的專業,由服務意識不足而產生的問題也在學生身上反映出來,通常表現為:不安心工作,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差;職業意識欠缺,以自我為中心;職業能力不強,怕苦怕累。這些對于學生自身的職業生涯發展和茶藝產業的健康發展都是極為不利的。

        二、培養茶藝專業學生建立和提升服務意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茶藝專業培養的是茶文化產業高級技能型應用性人才。假如掌握了技能,但勞動觀念、服務意識不足,對茶藝專業的發展和學生職業生涯都將產生不利影響。

        1.提高茶藝專業學生專業技能學習質量的前提條件。茶藝專業的學生即使具備了豐富的業務知識和嫻熟的服務技巧,也并不能保證學習質量、服務質量一定會提高。加強學生服務意識的培養,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具備積極的服務情操,促進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生活中轉化為學習和前進的動力,為學生成才提供可靠的保障。

        2.有利于提高高職茶藝專業學生職業道德。沒有服務精神和服務意識,就無法培養為社會服務的合格人才。通過“服務意識”的教育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使學生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強烈的責任感和無私的奉獻精神。

        3.有利于人格健全,為做好服務工作提供一個正確的行動導向。健全的人格是服務意識形成的根本,為做好服務工作提供一個正確的行動目標。通過向茶藝專業學生進行服務意識塑造的培養,可使學生能自覺自愿地接受和發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感恩的心態回報社會和他人的關懷和呵護,并使感恩成為自己做人的基本準則,幫助自己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精神人格。

        三、結合高職教育的特點,積極探索高職茶藝專業學生服務意識培養的途徑和方式

        學生服務意識的培養是一個從認識到實踐、再從實踐到認識的不斷提高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學校重視、循序漸進,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茶藝專業學生從入校起,就要通過每日接觸職業性課程以及從相關的頂崗實習中,不斷強化職業意識,培養職業能力。職業意識教育和職業能力培養的有效性有賴于培養過程的系統性。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優化人才培養體系,將職業意識、職業能力和基礎知識結構融為一體,才能培養出復合型、實用型的高職人才。

        1.分階段培養學生服務意識。在學生入校之初可以利用專業介紹、入學教育等機會對學生進行養成培養,通過參觀茶廠、茶藝館、職場交流、新老生座談會等讓學生正確認識行業,引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和大學生涯規劃。教師可在《中國文化概論》、《茶藝學》、《中外禮儀》等基礎理論課程中,融入人生觀、職業觀、行業意識等教學內容,做好職業養成教育。進入二年級則主要進行課程培養和行業培養。通過《茶葉加工與品評》、《茶具鑒賞》等實踐課程引發學生對行業的興趣、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等。并聯系企業參與學校教育,使學生盡早地接觸行業了解行業發展趨勢。或邀請行業專家舉辦職場交流的講座或鼓勵學生到行業進行實踐從而培養服務意識。在實習管理環節,則應針對實習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對學生及時進行糾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職業觀。

        2.提高教師認識水平,以身作則詮釋服務意識。茶藝專業教師應經常參加行業資格培訓,到茶藝文化一線企業掛職鍛煉。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身作則,處處為學生考慮,教師教書育人也體現了教師為學生服務,讓學生滿意是教學的宗旨。教師的身體力行能更好地向學生們詮釋服務意識的內涵。

        3.更新職業教育觀念。通過情感認知、角色體驗、主動發展三個階段養成學生的職業意識、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在情感認知階段,要讓學生正確認識“服務”,這也是養成良好職業意識的前提。正確認識茶藝服務是培養茶藝專業學生服務意識的關鍵,這種意識應該是自覺主動做好茶藝服務工作的一種愿望和觀念,它發乎于內心,表現于行動。角色體驗是通過模擬實訓和茶藝企業實習,讓學生感受工作環境、學習工作內容和工作環節,將理論與實踐更好地結合起來,磨練意志力,提高操作能力,強化職業能力,在學校與茶藝企業的配合下,樹立起學生的職業意識。主動發展階段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通過主動學習,不斷發現自己的不足,跟上社會進步和茶產業發展的腳步。

        為了順應當今社會的發展趨勢和對人才的需求模式,高職茶藝專業需要培養的是高素質的茶文化傳播和應用型人才,高職院校應整體提升茶藝專業學生的服務意識,提高學生認知能力;加大陽光心態教育,培養學生享受服務過程;設立目標,明確服務的真正驅動力。學校要創造條件加強教育者的心理素養及服務意識的培養,幫助學生強化服務意識,使其成為現代服務行業的急需人才。

        參考文獻:

        [1]馬東.茶藝專業職教特點分析及施教方略探究[J].遼寧師專學報,2011(5):84.

        第6篇:茶葉基礎知識培訓范文

        在這秋高氣爽、丹桂飄香的金秋十月,你們不顧旅途勞頓,蒞臨我校檢查指導工作,在此,我代表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對你們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向多年來一直關心支持我校教育事業發展的市、縣領導表示衷心的感謝!

        2009年9月,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由原縣職業高中和教師進修學校合并組建。學校占地面積51500平方米,建筑面積43300平方米,在校學生2000余人,教職工177名。學校先后開設了農經類、機電類、電子類、計算機信息技術類及管理服務類五大專業群近20多個專業。多年來,學校始終堅持“辦學形式適應市場,專業設置瞄準市場,培養目標滿足市場,畢業生出路服務市場”的辦學思路,堅持以“三個面向”為指針,以服務地方經濟為宗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學生發展為目標,以培養素質為中心,立足實際,著眼農村,克難勇進,開拓創新,走出了一條具有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之路,培訓并轉移農村勞動力近萬人,成為縣“科教興縣”、“教育興農”的主陣地。經過多年的努力,學校被評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和“市首批示范性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一、涉農專業是學校的傳統專業

        縣是全山區縣,轄11個鄉鎮,261個村,10.23萬戶,28.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2.98萬人。農用面積廣,農村人口多,農村經濟發展前景廣闊,但由于農村經濟管理人才匱乏,經驗不足,致使很多可利用和可開發的資源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嚴重制約了全縣農村經濟的發展,滯緩了全縣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自1983年建校起,學校立足縣情,本著“服務農村建設,促進地方經濟”的指導思想,相繼開辦了農機、園林、林特、食用菌等專業,并逐步打造成我校的骨干專業,成為學校的一大特色。90年代后,學校圍繞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結合國家對中職學校專業設置要求,根據需要重點開設了果林、茶林、種植養殖、農學等專業,培養了一大批適應山區經濟發展需要的畢業生。2009年,根據國家專業設置新的要求,結合我縣實際需求,依據學生及家長的志愿選擇,學校增開了農村經濟綜合管理專業。2009年秋季招收涉農專業學生144名,2010年秋季280名。

        二、學校具備開辦涉農專業的條件

        1、師資力量。目前,我校有教職工177人,專任教師153人,學歷達標率94%。涉農專業教師13人,其中本科學歷11人,專科學歷2人,均為中學一級以上教師,具有豐富的專業教學經驗。近幾年,學校根據專業設置需要,采取專兼職相結合的辦法,從縣農業局聘請了2名專業農技師兼職授課,緩解了實習指導教師欠缺問題。

        2、課程設置。根據國家專業設置要求,結合我縣經濟、地域、氣候特點,采取征訂和自編教材相結合的辦法確立課程科目。比如在農村經濟綜合管理專業開設上,我們嚴格按照國家課程設置要求,開齊開足德育課和文化課,有計劃地選開部分專業技能課,并結合農村實際,自編了《農村政策與法規》《農業技術推廣》等專業教材,這樣,既保證學生學到文化知識,又掌握了切合實際的專業技能,使教學更富有本土化、更具有針對性。強化教學管理,在課程落實上實行“三表”(即課程表、教師任課表、作息時間表)監控制;在常規管理上,堅持教研組月查、教務處普查、學校領導抽查制度,確保教學高效。

        3、實習基地。近幾年,縣委縣政府立足縣情,確立了“種植優質煙葉、‘綠生’茶葉,栽培天然木耳、香菇,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的發展戰略,這為我校涉農專業的開設提供了廣闊的天地。為開闊學生眼界,練就扎實的專業技能,學校積極爭取,多方聯系,在以往建立土門蔬菜大棚種植、茶葉等基地的基礎上,又與集團、鎮核桃產業基地等建立聯系,使其成為學生實踐、見習場所。今年,我們在縣農業局的大力支持下,與種子有限責任公司簽訂了實習基地合同。這樣,學生既有理論支撐,又有實踐場地,學生實習、實踐率達100%,真正達到了學有所長、學以致用的目的。

        4、學制管理。建設新農村,更需要懂技術、高素質的人才。不少家庭生活困難,迫切希望孩子早日學成回家創業,盡早脫貧致富。面對實際,我們實行“2+1”模式。即學生入學的前兩年完成必需的專業理論學習、基礎技能訓練、專業拓展意識和專業拓展能力的培養;后一年重點熟悉相關崗位技能要求、提高專業技能,達到現崗操作標準。“2+1”模式產生了三大效益:一是解決了特困生就學問題;二是強化了職業技能培訓;三是培養了農業科技帶頭人。學生撰寫的經驗論文《邊學習邊脫貧,再學習再致富》在《教育與職業》刊物發表。

        5、社會環境。我們重視鼓勵引導學生扎根農村,回鄉創業,成長為科技帶頭人,以良好的社會效益助推學校發展。林特專業的畢業生李知華,利用在學校學到的專業知識開辦了食用菌加工廠,學校組織對口師資跟蹤進廠指導,使其年產值達60萬元,成為我縣菌類生產的民營大戶,在他的影響下,所在村組的鄉親紛紛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菌類生產,經濟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是98級農科專業畢業生,三年的職校生涯,勤奮好學的他夯實了專業基礎知識,學到了農村基層工作管理方法。憑借過硬的綜合素質,出色的管理才能,僅5年時間,他就走上了農村領導工作崗位,成長為村的黨委副書記、湖北集團公司的總經理。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據統計,學校累計為村組培養科技致富帶頭人800余名。良好的社會效益營造了學校發展的大環境,上中職學校,讀涉農專業,已成為社會的共識,家長的愿望,學生的選擇。

        三、思考和展望

        第7篇:茶葉基礎知識培訓范文

        一、找準定位,引領群眾自主發展“一村一品”

        溧陽市政府在發展“一村一品”中,堅持準確定位,扮演好“四種角色”,引導群眾積極發展“一村一品”。一是領航者。為強力推進“一村一品”運動深入開展,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加快推進“一村一品”工作領導小組,做到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市有關部門合力抓,有效地推進了全市“一村一品”向縱深發展。二是宣傳者。按照“典型引路”的辦法,依托市內外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大力宣傳本市“一村一品”發展中涌現出來的專業村、專業園等先進典型。市主要領導利用國內外媒體采訪的機會,宣傳本地資源優勢和“天目湖白茶”等特色農產品,使群眾看到發展“一村一品”的標桿,又激發了發展“一村一品”的熱情。三是輔導者。市里組織舉辦“一村一品”培訓班,市領導親自授課,傳播“一村一品”運動的基礎知識。幫助學員分析各地比較優勢,啟發大家找準發展“一村一品”切入口。同時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先后組織7批100多人次赴日本大分縣考察學習“一村一品”運動,同時3次邀請日本大分“一村一品”國際交流推進協會理事長平松守彥先生來溧陽考察、講課。2003年以來全市共舉辦“一村一品”培訓班15期,參加培訓人員2000人次。廣大學員通過培訓和考察。深受啟發和教育,進發了發展“一村一品”的激情。四是扶持者。市政府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強的扶持政策。2003年以來,市財政每年拿出2000多萬元用于發展“一村一品”,同時創新融資服務方式,市農業貸款信用擔保中心累計為“一村一品”農業企業347家提供貸款金額1,66億元,有效緩解了“一村一品”運動中農業企業在生產起步、規模擴大中資金不足的壓力,同時也調動了群眾出資發展“一村一品”的積極性。

        二、創新機制,促進群眾大力發展“一村一品”

        為激發群眾發展“一村一品”的內在動力,我市著力創新三個機制。

        創新完善投資機制,推進“一村一品”載體建設。堅持“誰投資、誰所有,誰開發、誰所有”原則,完善以財政投入為導向,信貸投入為支撐,以民資、工商資本、外資(簡稱“三資”)投入為主體的投資模式,創辦“一村一品”載體。2003年以來,全市“三資”投入“一村一品”發展的資金達28.9億元人民幣,共新辦農業生產、加工、銷售企業500多家。這些企業產權明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機制靈活,充滿活力,逐步發展壯大。全市已形成重點農業龍頭企業20多家,其中有6家企業為常州市級龍頭企業,有4家為江蘇省級龍頭企業。同時也推進了高效農業的發展,目前全市高效農業面積擴大到35萬畝。

        創新規范土地流轉機制,促進土地向“一村一品”集聚。針對以家庭承包為基礎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土地分散在千家萬戶農戶手中的實際,按照“明確所有權、租賃承包權、搞活經營權”的原則,建立健全土地經營權的轉包、轉讓、互換、租賃、入股管理制度。鎮、村幫助“一村一品”企業搞好土地流轉,既確保了土地有序向“一村一品”企業集聚,滿足“一村一品”基地發展需要,又依法保護千家萬戶農戶的合法權益。2003年以來,全市每年流轉土地4萬畝以上,形成多種經營規模基地面積30余萬畝,其中形成500畝以上集高效、生態、觀光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專業園區54個,有6個成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

        創新健全產銷聯動機制,推進“一村一品”走向市場。堅持“有形市場與無形市場并建,內部市場與外部市場并拓”的原則,加快“一村一品”的市場化進程。一是著力扶持一批有形市場建設。重點建設以蘇浙皖邊界市場為重點的批發市場和天目湖地區的農產品超市,促進了“一村一品”走向市場。2007年蘇浙皖邊界市場農產品交易額達23.8億元。二是著力扶持一批合作經濟組織。重點以農民經紀人為基礎,以農業龍頭企業為骨干建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三是建立健全市場信息制度。為發揮市場引導作用,開通了溧陽市農業信息網,為“一村一品”發展提供及時、準確的市場信息服務,幫助農戶實現產銷對接,提高了產銷率。

        三、創優環境,推動“一村一品”經濟做大做強

        創優科技支撐環境。科學技術是發展“一村一品”的第一生產要素。近年來,我市通過大力組織技能培訓、引進新技術新品種、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進一步增強了“一村一品”的科技支撐。一是大力組織技能培訓。全市每年組織4萬農民進行實用科學技術培訓,使他們成為有文化、有技術、會管理的新型農民。二是積極引進新技術新品種。以實施農業品種、技術、知識三項更新工程為重點,積極引進、培育、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有效地提高農業生產力和經濟效益,近年來年均引進試驗、示范、推廣新品種25只以上,優良新品推廣率達95%。天目湖玉枝特種茶果園藝場引種的珍稀白茶,畝產白茶8公斤,每公斤售價達4000元,畝產值3.2萬元,畝均效益2萬余元。三是全面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認真貫徹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推廣標準化生產模式,建立完善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農產品質量標準技術推廣體系和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促進產地環境和產品質量轉化升級。2007年建立各級各類標準化生產基地107個,其中新增省級示范標準化示范區(基地)4個,新增了國家級茶葉標準化示范區和綠色食品原料(板栗)標準化生產基地。

        創優品牌建設環境。一村一品的“品”必須依賴于其優質和響亮的品牌走向國內外市場。為此,我市在出臺激勵政策的同時,重點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夯實基礎。堅持以提升農產品質量為基礎,著力規范“一村一品”生產中用肥和用藥管理,著力推進無公害、綠色和有機產品申報工作。2007年,全市新增“三品”認證93只,總量達262只。全市建成無公害農產品基地70萬畝,綠色食品基地12萬畝,有機食品基地4.7萬畝。二是突出重點。為提升全市“大品”和“精品”知名度,2003年以來,我市連續舉辦“中國溧陽茶葉節”和“天目湖旅游節”,重點推介天目湖生態旅游和天目湖系列品牌的產品。同時組織名特優農產品參加省、全國和國際會議展示展銷,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目前,我市天目湖旅游品牌越來越響,2007年天目湖旅游度假區接待游客380萬人次,比2002年增長1.7倍。同時,天目湖系列產品規模不斷壯大,知名度不斷提高,“天目湖砂鍋魚頭”被認定為原產地標志,“天目湖白茶”成為江蘇省名牌產品,并且遠銷香港、新加坡和北美等地市場。三是科學管理。為提升“一村一品”的檔次,在加強對“一村一品”專業村、專業園標準化管理和動態管理的同時,從2008年起,我市統一辦理了“中國溧陽一村一品”標志,對規模大、產品質量高的“一村一品”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經其自愿申請,報市加快推進“一村一品”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同意后予以貼標。既擴大了“一村一品”運動的影響,又提升了“一村一品”產品的質量和認知度。我市天目湖白茶合作社6家成員企業的農產品貼了“中國溧陽一村一品”標志,銷售形勢看好,深受消費者青睞。

        第8篇:茶葉基礎知識培訓范文

        一、工作進展情況

        今年市定考核任務1.56萬人,其中農民職業技能培訓6500人、務工農民崗位技能培訓6500人、現代農業技術培訓2000人、后備勞動力培訓600人。截止10月底,全縣已累計培訓11781人,已完成年度培訓計劃的75.5%,但不同培訓項目的進度不平衡。

        一是職業技能培訓。我們縣農培辦今年重點抓這一塊工作,通過層層發動、多方設點、形式多樣地開展培訓,效果明顯,進展較快。截止10月底,全縣已培訓5095人,發放職業資格證書4528本,已完成該項年度計劃的78.4%。

        二是農業技術培訓。我們依托農函大、農廣校、農技110信息網絡、鄉鎮成人學校、農科教服務體系等幾大平開展培訓,培訓內容包括綠色證書培訓、農廣校培訓、實用農業技術培訓等,已形成了一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工作體系。到目前止,已培訓農民5161人,發放綠色證書1896本。

        三是務工農民崗位技能培訓。該項培訓由縣經貿局負責牽頭,人勞局、總工會等部門參與,由各類企業負責組織培訓。到目前止,已累計培訓1394人,發放藍色證書1036本,完成該項計劃的21.4%。

        四是后備勞動力培訓。責任單位為教育局,依托有關職業技術學校開展培訓,同時利用被撤并中學建立預備勞動力培訓基地,依托基地開展培訓。到目前止已基本完成任務,但由于發證緩慢等因素,僅上報131人。

        二、工作措施

        今年以來,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抓農民素質培訓工作。

        1、領導高度重視。經過近兩年的實踐,我縣已基本形成縣、鄉、村三級培訓網絡,建立起“鄉鎮(街道)宣傳發動,部門、鄉鎮培訓聯動、培訓辦協調推動”的農民培訓工作機制。自去年市委在臨海召開現場會后,縣領導高度重視,今年初,縣委、縣政府將今年的培訓任務分解到各鄉鎮(街道)和重點培訓部門,要求各單位把農民素質培訓工作當作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8月底,由縣委督室牽頭對全縣農民培訓工作情況作了一次專題督查,有效推進了這項工作的開展。8月中旬,縣長親自牽頭召開農民素質培訓領導小組會議,對這項工作作了專題部署,并表示今年縣財政安排105萬元資金專項用于職業技能培訓。此外,各鄉鎮(街道)及農業部門非常重視農業適用技術培訓,按照每人每天20元的補助標準,投入了10多萬元培訓資金。教育局按每人100元的標準,扶持后備勞動力培訓。

        2、狠抓宣傳發動。今年春節前后,我們抓住務工農民返鄉探親的良好時機,在天天、電視、始豐資訊等媒體,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累計印發宣傳資料6萬多份。縣培訓辦在《農業農村工作》上刊發農民素質培訓專輯,加大農民培訓宣傳力度。縣職業中專充分利用在校學生網絡,加強農民培訓宣傳,起到了很好的宣傳發動效果。同時,我們在各鄉鎮、縣農培辦、人力市場及各培訓機構等設立報名點,已形成良好的培訓氛圍。

        3、健全培訓網絡。到目前止,經縣農培辦認定的培訓機構已達17家。一是在縣城設立綜合培訓點。我們在縣職業中專、天成職技校、農機化技術學校等單位設立了綜合培訓機構,培訓項目比較齊全,包括家政服務、電工、焊工、服裝車工、中式烹飪等。同時,在縣城認定了三家計算機培訓機構,在明陽服裝廠、佳人有約美容美發中心分別設立了服裝車工、美容美發培訓基地。二是在鄉鎮設立特色培訓點。我們根據各鄉鎮實際,在等有條件的鄉鎮中學設立計算機培訓點,為廣大農民提供了方便。三是建立流動培訓學校。由于少數鄉鎮培訓條件不足,學員進城培訓困難很大,為此,我們鼓勵培訓機構到部分鄉鎮設立流動培訓學校。10月中旬,天成職技校購置了20多電腦,首先在坦頭鎮大黃徐村設立電腦流動學校,贏得了廣大農民朋友的親睞,開班當天報名者就達60多人。我縣的流動電腦培訓學校被衛視、電視、日報、天天等多家媒體相繼報道,取得了極大的社會反響,創新了一種培訓模式。同時,我縣的深藍電腦公司購置了20多筆記本電腦,到偏遠的山區開展電腦培訓,受到農民們的歡迎,他們下階段計劃增設家政服務、營業員、推銷員等培訓項目,把學校辦到農民的家門口。

        4、拓展培訓項目。根據我縣今年的培訓情況來看,電腦培訓所占比例最高,而且報名要求培訓者越來越多,這個培訓項目很受青年農民的親睞,通過培訓,廣大農民對電腦基礎知識有了較大的認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農民的信息化水平,盡管轉移就業率比較低,但社會效果相當明顯。此外,我們根據實際,在部分山區鄉鎮開設了茶園管理工、茶葉炒制工培訓,縣農培辦組織了茶葉專家分期分批到各鄉鎮開展培訓,培訓時間5天左右,培訓結束后,由勞動局與培訓辦一起組織理論考試和技能考核,合格者由勞動部門發給職業資格證書或結業證書。通過前階段的培訓,農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非常高,培訓效果也相當好,到目前止已培訓1400人左右。

        5、狠抓培訓質量。為了更好地用好、管好有限的培訓資金,讓有限的資金充分發揮作用,我們狠抓培訓機構管理工作。一是要求各培訓機構建立簽到、點到制度。縣培訓辦不定期對各培訓機構的學員到課率、簽到、點到等情況進行暗查,提高了培訓質量。二是對已培訓學員按比例進行電話跟蹤抽查,防止、杜絕虛假培訓現象。三是建立學員名冊審核制度。要求各培訓機構在開班培訓前將本期名冊送縣培訓辦審核,經審核同意后方可開班,防止重復培訓現象的發生。四是建立考試責任制度。縣培訓辦設計了農民培訓考試考核情況登記表,要求監考人員及培訓機構負責人對培訓的真實性負責,并在登記表上簽署意見。

        6、強化目標考核。今年縣里已將農民素質培訓工作列入目標責任制考核,考核認定由農辦、農業局負責。農辦、農業局根據縣委考核辦法要求,向各鄉鎮(街道)下發了農業考核項目的補充通知,對農民素質培訓工作具體考核認定辦法和考核標準作了詳細說明。

        三、存在問題

        去年以來,雖然經過各級領導的重視和各部門的共同努力,農民素質培訓工作開局良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作為一項全新的工作,我縣的農民素質培訓工作還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培訓生源問題。由于大量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在家的基本上為老人和小孩,培訓招生工作困難很大,政府期望與農村實際情況嚴重脫節。

        (二)工作體系問題。由于少數鄉鎮及部門領導對這項工作沒有足夠認識,工作不夠重視,組織實施沒有到位,造成整個工作滯后的局面。同時,由于工作力量、工作經費等多種因素影響,縣農培辦很難起到全面協調作用,少數鄉鎮及部門配合不夠到位,工作開展相當困難。

        (三)工作進度問題。今年的農民培訓工作已進入最后沖刺階段,但務工農民崗位技能培訓工作進度緩慢。由于企業按職工工資總額的1.5%-2.5%提取教育培訓經費的難度較大,培訓經費緊缺,開展培訓困難較大。縣農辦、人勞局、經貿局、總工會等四家單位化了很大力氣,并多次進行協調,經貿局已形成初步思路,以行業協會為橋梁,以企業為培訓主陣地,以業務骨干為教員開展培訓。但這項培訓任務重,經費來源困難,縣經貿局很難起到協調作用,加上企業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很低,沒有一個約束機制,實際操作很困難,在資金投入體系上,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

        (四)思想認識問題。一是許多農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不高,出現“政府熱、群眾冷”現象;二是少數鄉鎮(街道)領導對農民培訓工作還沒有真正重視起來,出現“口頭熱、行動冷”現象;三是多數農民缺乏長期打算,主觀上存在“現在熱、長期冷”的現象。

        四、下階段工作打算

        1、加大工作督查力度。針對工作進展不平衡的實際情況,8月份縣委督查室同農辦、人勞局一起對全縣各鄉鎮及各有關部門進行了一次督查,并對工作滯后的鄉鎮(街道)及有關部門作了通報,有效促進了這項工作的落實。下階段,計劃再進行一次全面的督查,進一步推進這項工作的全面落實。

        第9篇:茶葉基礎知識培訓范文

        關鍵詞:農產品經紀人;背景;培訓;模式:對策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一般認為,“三農”問題的核心之一是農產品的流通問題,是農業生產和市場需求之間如何有效銜接的問題。那么,誰能解決農業生產和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誰能在農業生產和市場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梁,幫助農民將農產品銷售出去?各地的實踐表明,農產品經紀人一手牽著農民生產,一手牽著市場需求,他們是農民和市場的橋梁。因此,培育和發展農產品經紀人,是有效解決農產品流通問題的關鍵,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條重要途徑。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了本課題組,同時,自2006年始,即與紹興市農產品經紀人鑒定中心一起承擔了省內部分農產品經紀人的培訓鑒定工作。3年多來,課題組成員先后在紹興縣、上虞市、嵊州市、諸幾市、新昌縣和越城區多個鎮、村完成了23期培訓班的教學任務,培訓學員累計達2000余人。實踐證明,這種有計劃、有組織、有考核的培訓模式在提高農民素質、培育農民經營理念、植入農民市場意識等方面是行之有效的。但如何讓現有農產品經紀人隊伍真正成為農產品流通中的一支生力軍,幫助農民緩解農產品銷售難的矛盾,則需要繼續思考和研究。為此,本課題組于2008.5~2009.5期間,通過問卷調查、電話訪談、實地走訪等調查手段,抽樣調查了浙江省所轄寧波、紹興、杭州、衢州等地區的部分農產品經紀人,對他們的經營現狀和需求特征進行了廣泛的信息收集,部分重點對象還進行了跟蹤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表1200份,收回有效問卷650份,調查涉及農產品經紀人的基本情況、經濟活動以及對培訓課程的感受和評價等10項指標,調查信息的歸納整理與綜合分析,為更加精確地把握農產品經紀人需求及影響培訓的因素等提供了系統的第一手資料,同時,也為進一步提升農產品經紀人素質和深化培訓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實證依據。

        本課題研究旨在通過深化農產品經紀人培訓模式,探索如何培養更多、更優秀的農產品市場營銷能手,為浙江省的新農村建設聚集大批實用創新型的中介組織和現代商人。

        二、農產品經紀人現狀調查

        (一)經紀人隊伍結構老化,呈“青黃不接”之勢

        從表1的調查結果分析,在務農人口中,中老年人留守現象比較突出,35歲以下的經紀人明顯偏少,僅占被調查人口的不到20%,說明浙江省農業弱質、農民弱勢的狀況尚未得到根本改變。由于農產品具有分量重、保鮮要求高、勞動強度大等特點,所以,需要有健康的體魄和較強的體力作保證。而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選擇外出打工而不愿務農,必將導致農產品的高效生產及流通后繼乏人,進而,為新農村建設埋下隱患。

        (二)經紀人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素質偏低

        表2數據分析顯示,初中及以下學歷的經紀人占樣本總體的65.5%,其中,小學及以下的人數又占了樣本總體的22.1%,說明浙江省經紀人隊伍整體文化素質不高。調查結果表明,浙江省多數經紀入信息采集手段落后,利用媒體或互聯網獲取信息的意識比較淡薄,相互之間缺乏信息聯系和交流,自律管理及權益的自我保護機制十分缺乏。

        同時,大專以上學歷的經紀人僅占10.5%,學歷較高的農民不屑于從事農產品流通業務,或者對農產品流通職業不夠重視,說明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尚需加強宣傳力度,經紀人的社會地位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以個體經營為主,組織化程度不高

        表3數據顯示,絕大部分經紀人的年營業額集中在15萬元以下,這其中,又以5萬元以下的占大部分,50萬元以上的經紀人廖若辰星。從組織形式上看,個體經營占了很大比重,合伙型、公司型等經紀人實體較少,尚處于起步階段。由于組織化程度偏低,導致經紀人經營規模較小,經營信譽、經營資質、抗風險能力都比較低。在訪談中,我們發現不少經紀人(他們同時又是地地道道的農戶)盡管已成為專業合作社的社員,但由于合作社本身僅僅是一個松散型的組織,社員銷售農產品的渠道、方式及價格均可以自行選擇和決定,又由于許多合作社沒有統一的農產品銷售章程,所以,大多數農戶還是選擇自產自銷這種傳統的產品流轉方式。據調查,目前42%的農戶自己銷售農產品。45%的農戶將農產品賣給個體商販,只有2.7%的農戶采用訂單銷售,另一方面,由于浙江農民人均農業資源少且分散,這在客觀上造成了農產品流通規模小、實力弱、市場覆蓋率低。而主體過于分散,又導致大市場與小生產的矛盾突出。“千家萬戶小生產”無法適應“千變萬化大市場”,單個農民就好比飄浮在大海上的一葉小舟:弱小無助,無法掌握市場動態,很難獲取增值利潤。典型的小規模農產品經營格局,難以產生支撐新農村的經紀人群體,這與新農村建設所提出的標準化、市場

        國際經驗表明,組織化程度較高的農村專業合作社,可以有效地保護農民在農產品流通中的合法權益,使職業農戶在農產品市場價格形成過程中更有發言權,更有機會參與利潤平均化。

        (四)明顯的經營區域局限,市場輻射力較弱

        統計表明,61.5%的經紀人將農產品選擇在當地銷售,這種“門前銷售”又分為3種情況,第一種是在當地農產品專業市場銷售,此類為“等客上門”式銷售(如嵊州的水果交易市場);第二種是在種養基地,結合觀光農業、休閑農業銷售,此類為“借船出海”式銷售(如上虞的龍浦葡萄專業合作社);第三種則是由農戶挑起“貨郎擔”進行攤販式、近距離流動銷售。除第二種銷售模式外,其他兩種模式,對經營戶來說,可獲取的利潤通常是極低的。

        經紀人選擇就近銷售農產品,主要有3方面的原因:茶葉、葡萄、西瓜、楊梅、茭白、桃子、鮮菜等農產品具有季節性強、易腐爛、運輸要求高等特點,不宜遠距離販運;農戶分散經營,尚沒有形成產業規模,從產品銷售單位成本的角度思考,無法產生規模經濟效應;浙江的不少農產品多為與觀光農業和休閑農業相結合的“角色產品”,游客在玩樂中采摘、在休閑中消費,使農產品處于“僧多粥少”、供不應求之態,農民便無賣難之虞。這自然使得經紀人開拓省外市場和國外市場既無動力,也無壓力了。

        (五)“獲取信息難,尋找客戶難”是經紀人目前面臨的主要困難

        表5顯示,66%的經紀人認為,獲取

        信息、尋找客戶、靈活的推銷技巧是開展經紀活動時所面臨的最困難環節,說明在今后的培訓中要加強市場營銷和談判技巧方面的訓練;同時,近16%的經紀人認為農產品儲存技術落后是其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說明經紀人培訓需要農技專業人員的加盟;此外,剩下18%的經紀人需要在合同的兌現及農產品加工方面獲取更多的知識,說明這些模塊需要在今后的培訓內容中予以進一步充實。

        (六)培訓效果初現,培訓模式需要深化

        表6顯示,不同文化程度的培訓對象普遍認為,經紀人培訓對自己幫助很大。在與經紀人座談中,學員紛紛表示,參加培訓后,他們的市場意識逐步建立,產品標準思路逐漸清晰,營銷技巧開始關注,產品銷售增效顯現。據嵊州市供銷社主任介紹,該市前4期經紀人培訓后,農民的農產品銷售收入同比增長了20%。

        在實地走訪時,通過對種植(養殖)戶、專業合作社社長和社員的深入交流,我們發現在培訓內容的設置上,學歷層次比較低的經紀人,其當務之急是需要接受種植、養殖技術方面的現場指導和培訓。而大專及本科學歷等層次較高的經紀人則希望在理念和體系方面得到更加系統的培訓;在培訓時間的選擇上,不少經紀人提出,時間太短、內容太多,容易陷入囫圇吞棗、消化不良的窘境。

        綜上所述,經過第一階段的普及性培訓,一些初步掌握了經紀人基礎知識的農民大部分活躍在了農業第一線,他們已經成為農產品流通活動中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但是,由于經紀人本身在知識儲備、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個體差異,以及農產品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迫切需要我們思考和研究相關對策,創新和深化培訓模式,以進一步提升農產品經紀人素質。

        三、提升農產品經紀人素質、深化培訓模式的對策措施

        如何進一步提升農產品經紀人素質?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在培訓模式深化上做文章。培訓模式應圍繞支柱產業、特色產業、品牌產業的發展和結構調整。突出培訓范圍的廣泛性、培訓對象的層次性、培訓方法的靈活性、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培訓形式的多樣性和培訓程序的規范性,堅持培訓內容與培訓對象的需求相吻合、與培訓對象的層次相一致。創新培訓模式、拓展培訓領域、延伸培訓鏈條,綜合運用集中輔導、典型示范、“菜單”選學、以農教農等方式,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地開展培訓活動,增強培訓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具體對策如下:

        (一)分層分階段式培訓

        根據經紀人文化層次的差異,開展分層、分級、分階段的培訓,這種培訓模式既可以消除部分學員“吃不飽”的饑餓感,也可以化解部分學員“吃不了”的消化不良癥,真正實現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培訓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不設門檻的經紀人普及性培訓。參加培訓的對象主要是文化層次較低的農民,只要他們有學習的意愿,都可以進入培訓班聽課學習。培訓內容可以在兼顧市場營銷知識啟蒙與農業生產新技術、新設備的介紹引進的同時,側重于介紹讓農民可以直接應用的農業科技知識和產品質量標準等,通過普及現代農業科技,改造傳統農業。例如,新品種及種子的處理技術、安全生產與質量控制技術、節水技術等。培訓形式可以是現場示范、實地操練,也可以是視頻演播,分段講解。總之,盡可能使培訓效果立竿見影。第二階段為經紀人的素質提升培訓,參加培訓的對象主要是那些文化層次較高的農民,以及經過第一階段培訓后考核成績較好的農民。培訓內容則是將市場營銷、經營管理的系統培育與農業高新技術的推廣介紹相結合。又以營銷和管理理念的系統培育為主。重點開設市場拓展和產品銷售知識及實務課程(包括信息技術、市場調研方法、市場營銷策略、商務談判技巧、營銷渠道管理等),同時插入農業高新技術課程(如資源循環高效利用技術、精深加工技術、工程與智能化裝備技術等)。培訓形式既可以是請專家、學者集中講授,也可以是利用互聯網平臺實施遠程答疑,還可以是豐富多樣的座談交流,如在本地合作社中選取成功經紀人宣講經營心得,集思廣益;加強區域合作社的交流與合作,分享經營成果;組團進行跨國交流,學習、吸收國外先進合作社的農產品經營管理經驗,等等。

        通過這種分層分階段式的培訓,可以使受訓學員真正系統地、卓有成效地掌握農產品經紀人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高超技能,使他們真正成為具有寬視野、高素質的農產品經紀人。

        (二)劃圈分類式培訓

        資料顯示,浙江既是一個人多地少的農業資源稀缺大省,同時,又是我國高產綜合性農業區,其出產的茶葉、柑橘、蠶絲、水產品、竹制品、苗木等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優勢農產品區域化生產格局初步形成,優勢區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如浙江茶葉的主產地集中在紹興、杭州和嘉興一帶,浙江蠶絲的生產基地在湖州,衢州已成為浙江柑桔的規模化種植基地,嵊州及安吉的竹制品已聞名中外……即使是在同一地區,像水果和蔬菜等農產品也呈現出明顯的區域集中性,如蕭山蘿卜干、富陽蘆筍、臨海西蘭花、常山胡柚、上虞葡萄、余姚楊梅,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在本次調研中浙江的農業經濟不僅具有明顯的品類區域性,而且具有鮮明的高效生態農業特征。單以紹興市為例,目前,該地區已呈現設施農業、集約生態養殖業、循環農業、休閑農業、綠化園藝業、有機農業、生態林業、貿工農一體化產業等8種值得推廣的生態類型。如諸暨市馬村畈現代農業園區,紹興縣綠神特種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紹興縣稻鴨共育模式,上虞市虞南山區的板栗林套種高桿型名茶高效農業發展模式,諸暨花果山莊休閑觀光園,紹興蘭渚山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紹興縣大地園藝有限公司。紹興縣王壇鎮南岸村的有機茶專業合作社,上虞市海涂防護林建設,上虞松廈鎮祝溫村村莊平原綠化和曹娥江景觀帶等均已成為自成特色的高效生態農業經濟。

        由于各地區的經濟基礎、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各不相同,致使農產品種類具有很大的差異性,不同的生態產業具有不同的生產技術、產品銷售特點及市場特點,這就要求經紀人培訓不能采用“大一統”的培訓模式,而必須因地制宜、進行分類指導。培訓要變過去的“一灶制”為今后多模塊并存的“多灶制”。變過去教學內容的“給什么,吃什么”為“點什么,吃什么”。即要根據不同的農業生態,有針對性地設置培訓內容,按照產業特點,巧設課程菜單,實施解剖麻雀式的、劃圈分類式的、有針對性的培訓。

        (三)案例式教學和體驗式學習的培訓

        傳統的灌輸式培訓法在實踐中,日益暴露出其固有的不足和弊端。因為這種培訓方法,過于強調課程體系的完整性和概念原理的邏輯性。加上在培訓過程中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單一落后,不僅容易使課堂氣氛沉悶、缺少靈動性。同時,也容易讓學員陷入學習思考的惰性陷阱。

        對農產品經紀人的培訓不需要那種

        學究式的教育,要針對受訓對象文化層次及需求特征的差異,將一些概念的辨析和原理的剖析用一個個鮮活生動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例和故事穿引起來,采用師生互動式的交流,進行深入淺出的討論。這種案例式教學和體驗式學習的培訓模式,可以讓受訓學員將被動式學習變成主動式學習。培訓可通過提供活生生的素材(如引人大量的“營銷案例”、“商務談判案例”、“信息收集案例”、“合同簽訂案例”、“核算案例”以及“經營決策案例”等),將抽象的理論活化為具象的實踐。將枯燥的概念轉化為生動的形象。這樣的培訓,不僅可以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而且還能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促使學員主動地、持續地學習。

        在遴選案例時,特別要注意以下幾方面問題:一是案例要有真實性。所選案例必須是社會經濟生活中確實存在的事例,切忌嘩眾取寵虛構案例。二是案例要有針對性。培訓師應結合教學對象和培訓要求選用案例,有的放矢,遠離對牛彈琴式的案例。三是案例要有啟迪性。人選案例應該能夠啟迪農產品經紀人闡述自己的看法,并幫助其理性地分析問題,引導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案例式教學還要特別注意培訓師對案例的點評和升華。同一案例,由于學員能力、經歷和水平的不同,解決問題的手段和方案也會各不相同,甚至完全相悖。實際上,現實經濟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多半不只有一種精確的答案,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結論。因此,培訓師在進行案例點評時要結合學員的實際,注意激發學員去聯想、去探索、去創新。不要把結論束縛在某一方案的窄巷里。總之,通過這種案例式培訓和體驗式學習,要引導學員多角度、多層次、多渠道地解決案例中存在的問題,使點評升華,使培訓效率提高,只有這樣,才能使學員真正掌握經紀人必備的知識和技能。

        (四)借專業合作社平臺,釋放經紀人培訓優勢

        有專家預言,21世紀的中國農村,將是合作經濟組織大放異彩的世紀。來自國家工商總局的統計數據揭示了這一動向,到2008年6月底,全國依法新登記并領取法人營業執照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58072家,入社成員達771850人。浙江省1/3以上的農民參加了專業合作社或受專業合作社的帶動。2007年10月,浙江省百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集體亮相國際農交會,首次在國際農交會上擺開合作社的“豐收盛宴”。2006年,浙江省專業合作社銷售農產品總額248億元,經營盈余12億元,社員通過返利獲得的收入戶均達2463元。事實證明,浙江已成為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水平、社員收入較高的省份之一。而在農產品大市場中披荊斬棘的專業合作社的社長們,正是那些善于捕捉市場行情、長于市場運作的經紀人。

        經驗告訴我們,具有法人資格的農村專業合作社,是對合作社管理者及其成員進行組織培訓和能力培養的最優組織,也是進一步提升經紀人綜合素質的最佳平臺。農產品流通上連生產、下接終端。從市場營銷的角度講,高素質的農產品經紀人,不僅應該是產品流通方面的專家,還應該是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的行家里手。所以,在農資采購、新品種引進、種植養殖技術更新等生產環節中,需要得到農技專家的指導;在農產品流通環節,需要營銷專家、品牌專家等給予市場拓展、渠道創新等方面的專業性指導。以專業合作社名義對外聘請專家組織培訓。在合作社內部經常性地組織開展經紀人業務交流活動,將技術指導、信息傳遞、物資供應、加工銷售、資金融通等服務功能集于一體。借此既可以提高農產品經紀人的合作意識和協同經營能力,釋放經紀人培訓優勢;同時也可以進一步擴大農產品經紀人的影響力,提高農產品經紀人的社會地位,吸引更多年輕有為的農村知識分子充實農產品經紀人隊伍,爭取農產品經紀活動得到地方政府的更大支持。

        (五)規范考核,嚴格鑒證,實現面的擴張與質的提升

        規范考核制度,嚴把鑒定質量關是進一步提升農產品經紀人素質的又一關鍵措施。我們認為,由于農產品經紀人培訓對象的特殊性,在培訓的初級階段,應盡可能鼓勵農民主動報名參加,讓更多的農民通過培訓,學習科學技術,樹立市場意識,了解營銷技巧。為增強學員的學習信心,考核可以相對寬松些。對凡是參加培訓的農民,在完成了相關模塊的學習任務之后,頒發農產品經紀人結業證書,并鼓勵其進入高一等級的培訓和學習。在培訓的中、高級階段,要制定科學規范的考核細則,要設定明確的能力目標和知識目標要求,考核方案的設計既要有平時成績(包括到課率、課堂參與討論的情況等),又要有綜合成績(包括獨立操作能力和理論知識的測試考核)。考核程序要規范嚴格,考評尺度標準要高,內容要實,使考核真正達到鑒定標準,真實體現經紀人的經紀能力和經營水平。由人力資源和社會勞動保障部、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聯合頒發的農產品經紀人資格證書,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和含金量。但是,如果考核過程不嚴格,考核制度不科學,那么,不僅證書的公信力會大打折扣,同時,也不利于農產品經紀人培訓工作的正常有序開展。

        此外,為使農產品經紀人隊伍在面的擴張與質的提升方面實現可持續發展,應由人力資源和社會勞動保障部、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牽頭,制定《農產品經紀人國家職業標準》,根據《標準》編寫《農產品經紀人職業技能鑒定考試指南》,修訂現有的《農產品職業技能鑒定培訓教材》,將目前五花八門的《培訓教材》按農產品類別規范為統一的《培訓教材》初級、中級、高級系列,以便于培訓考核鑒定。

        同時,《職業標準》應體現農產品經紀人不同等級的職業要求和鑒定標準,《考試指南》應涵蓋不同等級的考試目的、鑒定點、考試內容與測試題、考試樣題等內容,《培訓教材》應突出“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指導思想,教材內容應注重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教材板塊可按照農業類別的不同進行模塊化設計,以方便不同種類農產品經紀人的學習和考試。

        最后,要建立統一的信息管理系統。發證機構對農產品經紀人資格要實行定期驗證制。要加強對培訓過程的監督,可以通過現場測評、設立舉報電話、網上投票、電話訪談等方式,重點了解培訓效果及培訓對象的滿意程度。這樣做,一方面有利于經紀人隊伍的動態管理和科學管理;另一方面,可以使經紀人隊伍在擴張數量的同時確保質量的提升。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制服丝袜中文字幕在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 日本在线A∨视频网 | 一本久久伊人精品中文字幕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在观看 | 亚洲一级aⅴ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