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語文詩歌大全范文

        語文詩歌大全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語文詩歌大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語文詩歌大全

        第1篇:語文詩歌大全范文

        關鍵詞:古詩鑒賞,表達訓練研讀例文,課堂實踐,準確表達

         

        在進行了讀懂詩歌的訓練后,我進行了一次測驗。隨即我又作了一次學情調查。結果令人深思。現舉一個例子。閱讀李白的《獨坐敬亭山》,回答問題⑴一、二兩句主要寫了“靜”,請簡析作者寫“靜”的手法。⑵簡析三、四句的表現手法。本來,這首詩學生很熟悉,小學就已經學過。論文大全。我想,這個題學生答起來不會有多大問題。可試卷結果卻令人意外,這個題學生得分并不高,許多學生只能得一半分。原因多是表達不準和答非所問。通過調查,學生說,他們對詩很熟悉,可要說出好在哪里,又說不出來,更談不上簡析了。至于手法,那更不知該答什么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們的學生缺乏系統的理論基礎,對詩歌的閱讀還處于最初的感知層次,要讓他們對詩歌作出理性的評價,還需進一步訓練準確表達的能力。論文大全。

        如何進行有效的訓練呢,講理論,枯燥;再說,時間也不允許;況且,詩歌確實需要學生自己的領悟,別人是很難幫上忙的。因此,我們要架起作者、作品和讀者的橋梁,幫助學生學會鑒賞。忽然想起書法課上的做法。學習書法,首先要臨帖。這里就有一個讀帖的過程,所謂“讀”,主要是研究范例的運筆輕重、字的結構、前后呼應、風格等。那么對于一個初學詩歌的學生來說,也應該有一個“讀帖”的過程。所以,訓練的第一步:研讀例文。論文大全。

        例文分兩類,一類是有關的淺顯易懂的理論文章,如謝冕的《重新創造的藝術天地》林庚的《說“木葉”》袁行霈的《中國文學的欣賞》《感受·聯想·修養——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鑒賞》等。通過這些文章,學生初步懂得了詩歌鑒賞的一般規律,如欣賞要“泡”“找”“猜”“補”要充分進行聯想和想象,仔細咀嚼等要求。一類是關于具體詩篇的鑒賞文字。從感性入手,從學生熟悉的詩作入手,先閱讀一定量的古詩鑒賞文章,初步感知鑒賞的一般規律,掌握古詩鑒賞常識。學生從小學到高中,閱讀了大量的古詩詞,但是他們對古詩的理解和鑒賞,還建立在聽老師講解的層次,自己很難獨立鑒賞,更談不上準確表達了。所以,教學古詩時,我們先給學生印發了100首古詩鑒賞的文章,并提出閱讀要求,讓學生初步感知鑒賞詩歌的角度,掌握古詩鑒賞常識。如閱讀李白的《獨坐敬亭山》的鑒賞文字。閱讀時提出幾點要求:鑒賞文字共幾段,每段的具體內容是什么,文章分別從哪些角度對詩作做出了評價,文中用到了哪些術語等。通過本篇文字的閱讀,學生明白了本文主要是從詩作的思想內容,詩句的具體含義和表現手法,前人的評價,意境的特點等角度對詩作作出了評價。積累了諸如以動襯靜,烘托,境情結合等鑒賞常識。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對詩歌鑒賞就有了初步的認識,也歸納出了古詩鑒賞的一般常識。當然,這只是鑒賞的第一步,要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還需要課堂上的具體學習。

        記得我的一位書法老師曾說:“誰能把《九成宮》帖練習10遍,我就拜他為師。”書法學習的關鍵在實踐。要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水平,同樣需要不斷的實踐。第二步,課堂實踐。

        ㈠ 課堂講解重在幫助學生從不同側面,不同層次理解詩句內容,并幫助學生進一步辨識古詩的語言特點和表現手法,體會評價鑒賞古詩的角度和方法。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安排了兩個古詩鑒賞的單元,從《詩經》到宋詞的內容,第五冊安排了李白杜甫的專題鑒賞,教學時,結合課本內容,我們著重從詩句的理解,古詩的語言特點、表現手法的辨識、詩歌的意象和意境等方面予以講解。如樂府詩的賦、比、興的手法,反復詠嘆,回環往復的抒情手法;杜甫《登高》詩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一句的多層理解;柳永《雨霖鈴》中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手法;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壯闊的意境等。這樣,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進一步認識了古詩鑒賞的規律和方法,從而為準確表達打下基礎。

        ㈡ 課堂學習多角度練習學生的評價表達能力,使學生充分學習體會古詩鑒賞的要求。

        課堂上除了讓學生體會詩歌鑒賞的規律外,我們還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評價表達能力。常常采取簡析詩作某個特點,評價作者的思想,改寫詩句的意境,回述精彩片斷,搜集評價其他觀點等方式,力求學生準確表達。如學習完杜甫的《登高》一詩,提問:杜甫的詩以沉郁頓挫的風格著稱,試以《登高》為例,從情景交融的角度簡析之。要點:詩人當時的心境,首聯景物的特點和表現的情感,頷聯景物的特點和引發的感想,頸聯表現的感情,尾聯的詩意,總結意境特點——雄渾高闊,情感特點——憂國傷時,突出沉郁頓挫。又如同是用典,同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的事跡,杜甫的《蜀相》和陸游的《書憤》分別表現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古人用典有哪些作用?另外,學完一首或幾首詩后,你印象最深的或你認為最精彩的一點是什么,試作分析。諸如此類的問題,不僅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詩歌妙處,而且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㈢ 課后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題,教會學生抓住評論要點,根據要求踩點答題。

        課后,結合試題特點和高考要求,我們設計了不同層次的訓練題。先從客觀選擇題入手。客觀題難度相對較低,各個選項也給學生提供了鑒賞的格式,有助于訓練學生答題的準確性。所以我們在講解試題時,先引導學生觀察試題角度,然后研究表達選詞,最后找出答案。

        例如2004年北京12題

        紅梅

        蘇軾

        怕愁貪睡獨開遲,自恐冰容不入時。故作小紅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隨春態,酒暈無端上玉肌。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

        ①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②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①題主要告訴我們詩句的含義,也給了我們分析詩句意思時應注意的東西,即表面意思和深層感情。②題主要是對詩歌的表達手法,詩作的主旨,梅花的形象以及描述的意境等作的評價。同時,也告訴我們,諸如擬人手法,紅梅的品格的的敘述要準確無誤。這樣,學生在自己表達時就開始斟酌怎樣用詞了。

        接著,又選擇了一些填空題,從課本到課外。填空題已經給出了表達的格式,只是空出了關鍵的部分,練習這類題,有助于學生把握表達的關鍵,從而知道答題要點。如閱讀劉禹錫的《石頭城》完成1~2題。1、詩人寫沉寂的群山,寫潮打空城,寫朦朧的月色,都是為了烘托———。2、詩中的景物都染上了濃重的——色彩,暗藏著深沉的感情潛流,抒發了—————的感慨。第一題考查了烘托的對象,實際上告訴我們怎樣表達詩作的表現手法。第二題考查了景與情的關系,也告訴我們對詩歌主旨的回答要注意說明,詩作寫了什么景,抒發了什么情。答案:1、今日的沒落荒涼 2、凄涼對金陵昔盛今衰 又如2003年春季上海四:(17)題這兩首詩所詠對象相同,但寫法不同:甲詩是通過描述—————,諷刺了—————;乙詩是通過描繪華清宮凄清的景色,抒發了作者對歷代王朝的感慨。研究這類題,學生很容易就體會到了表達的內容和格式,并且重視了關鍵詞的選擇。答案:送荔枝一事 唐玄宗、楊貴妃的逸誤國 興衰(興廢、更替)

        最后,選擇主觀表達題,通過對題型的歸納,進一步提高學生答題的準確率。

        面對主觀表達題,首先應當引導學生審清題目方向,看看應該從哪個角度入手,然后確定答題要點,最后才是準確表達。就此,我們引導學生對賞析體的問答模式作了歸納,如分析意境型,分析技巧型,分析語言型,分析煉字型,一詞領全詩型,觀點評價型等,并且一一對答題要點作了總結,如分析煉字型,要點包括解釋該字在句中的意思;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形象;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這樣,學生在答題時就不會盲目了。答題的準確率逐漸提高。

        書法最終是融他人之長,形成自己的風格。鑒賞最終是形成能力。所以,第三步,準確表達。

        通過一段集中學習后,我讓學生歸納總結古詩中常見的意象,常見的表現手法,并形成文字,寫一些詩歌短評,規律總結等內容的文章,最終形成較高的對古詩鑒賞的能力。

        通過上面的訓練,學生對詩歌鑒賞有了較深的認識,為了加深印象,鞏固所學,我們還借助寫作訓練,對所學現象進行總結。詩歌鑒賞重點訓練了一段后,我們隨即作了一次寫作專題練習。以“我心中的詩歌”為話題,要求學生總結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并對這些意象的含義做出分類;或者歸納古詩詞中常見的表現手法,并對這些手法的表達效果做出評價;或者歸納詩歌語言上的特點;或者歸納表現同一思想或者同一主旨的詩歌等。總之,針對詩歌某一方面的特點,或總結,或歸納,或評價,寫成短小的評論文章,并在全體學生中交流。這種做法,激起了學生學習詩歌的熱情,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對詩作的理解、分析和鑒賞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是我們學生的部分題目:《李白和月的緣分》《古詩中的落日》《也說襯托》《詩詞中的情和景》《王維和空山》《怎一個“愁”字了得》《懷古詩中的悲情》《梅花的贊歌》《陶潛和他的酒》《千古流芳——愛情詩》《一片冰心在玉壺》《割不斷的鄉愁》《古詩中的蟬》《楊花點點》《同一首歌》《婉約和豪放》等。

        通過一系列由淺入深的訓練,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課題結束時,我們又進行了一次測驗和調查,這回,學生的得分大大提高,60分的試卷,得48分以上的占過一半。學情調查時,學生們說,現在我們知道怎樣答題了,原來,詩歌鑒賞并不神秘,只要用心體會,詩句的妙處是可以意會也可以言傳的。

        當然,詩歌鑒賞是重點也是難點,僅僅通過這樣的集中訓練還是遠遠不夠的。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還需要長期的積累和熏陶,所以,我們的教學仍然是任重而道遠。以上,只是我們的一點探索,還很不完備,現在拿出來,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參考資料:

        1、人教版中學語文二、三、五冊教材

        2、人教版教材第三冊教學參考

        3、《唐詩鑒賞辭典》

        4、《高考總復習輕松1﹢1》

        5、《十年高考題解析》

        第2篇:語文詩歌大全范文

        下面本文擬從以下七個方面來對作文的開頭設計作一粗淺探討。

        高考作文想達到吸引人的眼球,獲得高分效果,開頭必須要講究形式和文采。例如在作文中,開頭的形式大體有題記、短片日記、詩歌鋪墊、名言警句、寓言故事、句式點題、問題引導等等。如何做到形式和文采的有機結合,需要多積累,多思考,多辨析,多運用,進而達到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那時你就會明白這些形式和技巧便是可以洞悉和掌握的,即到達所謂的“游目騁懷遠迷宮,萬變難離皆其宗”的境界。

        一、題記:提綱挈領扣精魂,一語破定乾坤。

        題記能夠凸顯文章的主題和要旨。它是指能夠揭示文章中心、表達情感的句子。貴在含蓄簡潔一語中的。但在具體運用題記的時候務必要注意,題記不是隨手拿來的,更不是直接從文章中摘抄的。它是文章主旨的概括和點睛之筆,也可以說是神來之筆,貴乎神,就是要讓題記奠定作文的品質和韻致。此外題記一般不宜太長。

        例如《好樣的同桌》一文的題記:“人生的真諦,別人無法教你,只能在生存的過程中自己體味。”這里引用了名言,一言既出,分量不可小覷。再如《五彩的幸福》題記:“生活如花,姹紫嫣紅;生活如歌,美妙動聽;生活如酒,芳香清醇”,把生活中的美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短片日記:拋磚引玉盡文氣,彩頭花絮添新意。

        日記體本來就是作文行文的一種形式之一。它能夠打破一般文章整章整段的單調,給人以靈活清新的印象。這里講的短片日記,就是利用了日記體的這一優點,加以運用的。如《邂逅》的開頭:“某年月日,雨,星期天――長久的冬季,使人窒息,抑郁的星期天,壓抑著情思,無聊之處,便順著意識的流動,雙腳開始了漫無目的的遠游……在公園拐角處的梧桐樹上,遇見了你――嫩芽,哦,美麗的春天!”這片小小的日記,在短短的幾十個字中,卻把作者的情感變化展現的一覽無余,可謂妙哉!

        三、詩歌鋪墊:緣情造境起風云, 辭采風流力萬鈞。

        詩歌具有精煉、概括、含蓄、意味雋永等特點,詩歌鋪墊不僅能夠更好的表達文章的情感旨趣,而且還能夠增添文采,讓你的文章意氣飛動,辭采飛揚。詩歌鋪墊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引用現成的詩歌;一種是原創。

        引用現成的詩歌是多數人的首選,因為只要你能夠記憶起適合文題、切合題意的詩歌都可以運用。如《真正的天堂》(2005高考優秀作文?湖南卷):“你站在窗臺上看別人/別人站在橋上看你/你裝飾了別人的風景/別人裝飾了你的夢/”這里引用卞之琳的小詩,使文章的意味突顯雋永,余味幽長。

        至于詩歌原創,第一、可以彌補作者因一時緊張或者失憶而想不出適合情境的詩歌的不足;第二、因為是原創,就是根據題目來創作的,它比引用的詩歌更為切題,它就是文章的直接組成部分,所以能更好地營造意境,表達情感。如《逝者如斯的輪回》的開頭:“‘江南舊日采蓮女,紅妝裹,藕花深處恨難求。纖腰束,牽延步,首徐回,杯盤笙歌五更躇。東風破,明月缺,一行相思淚雙眸。’生命中的輪回,有時就如偶遇一佳人,有沉魚落雁之容,碧月羞花之貌,性行賢淑,但僅是一面之緣,復見難矣,空余一懷愁苦。”此處把輪回比喻為偶遇一佳人,有情有境,可遇而不可求,大有崔護“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悵惘失落之感。

        四、名言警句:春花秋月露華濃,文淵閣樓寫情重。

        這是在作文中運用的較多的一種,它比起引用詩歌來,一則少了記憶的難度;二則可以信手拈來,靈活機動。如《明月,照著我們的臉》(2005高考優秀作文?江西卷):“唐時的風,吹動多少公子的飄飄白衣;宋時的雨,打濕了多少女子的烏黑鬢發?那是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是坡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將含有月的詩句連串和組合,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奇特效果。

        五、寓言故事:言微旨小筆犀利,醒世諭理有張力

        寓言故事適合一些記敘或者議論性較強的作文,因為引用寓言故事一方面可以增強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讀性。另一方面,這寓言故事本身就是文章的例證之一。它出現的目的就是作為補充或例證之用的。如《勝與敗》中開頭引用《伊索寓言》中《蚊子和獅子》的故事來補充說明勝敗是相對的,勝敗會因時因地相互轉化的道理。

        六、句式點題:勢如破竹添虎翼,華首余芳造英奇。

        句式點題是指用一組句子來點明文章的主旨,當然這些句子大多借助于一定的修辭手法。諸如排比、比喻等等,如《我們美麗的往昔》的開頭:“曾經冬去春來,春暖花開;曾經滄海桑田,天地輪回;曾經潮來潮去,海浪翻滾;曾經月橋花院,鎖窗朱戶;曾經……曾經的一切良辰美景如東逝的春水,雖然一去不回,但是在你心靈的河流中定會留下朵朵晶瑩的浪花……”,這里運用排比,不僅能點題,還能增加語勢和文采。

        七、問題引導:名裝麗服須善剪,二月春風作針線

        第3篇:語文詩歌大全范文

        一、確立導讀書目

        教師要使教材成為港口和指南,引導學生走出課本的小天地,遨游于浩瀚的認知空間。教師要做有心人,有預見性、計劃性、針對性地制訂閱讀計劃,按年級順序,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確定名家書目,建立閱讀書目列表,做到“心中有書,導讀有數”。教師在教學中因勢利導,讓童話、詩歌、寓言、名人傳記以及《西游記》《魯濱遜漂流記》等適合少兒閱讀的書目,潤物細無聲般地來到孩子視野里。

        二、以篇帶本,適時引導

        小學語文教材內容豐富,時代感強。教師在教材文本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在理解、體驗、積累語言的同時,經受著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升華、心靈的震撼,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文字閱讀的魅力,借此教師可以相機推薦與文本教材語言特點或主人公精神相關聯的整本的書。一學期如果向學生推薦兩本著作,再加上寒暑假,小學階段最少可閱讀相關名著幾十本。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有這反復揣摩閱讀幾十本書的經歷,學生的精神世界該多么充實、豐富;語言表達功底該會多么厚實;閱讀習慣的養成,興趣的培養更是不言而喻。教學中可以廣泛開發課外閱讀資源,如:低年級學習《狐貍和烏鴉》時,學生從中感悟到故事很有趣,加上教師的點撥,學生也輕松地明白了其中蘊含的道理。在學生興趣盎然時,老師隨機告訴學生:這個故事是從《伊索寓言》這本書選來的。《伊索寓言》中還有許多有趣的故事,你們可以嘗試讀拼音版的《伊索寓言》。童話故事對于兒童有著強大的吸引力,教師在講到相關內容時,可以講一兩個童話故事或半個故事,然后簡單地介紹童話書的主要內容,使學生產生渴望閱讀的內動力,促進學生去尋找童話故事書籍閱讀。中高年級學生也是如此,他們對讀什么書,有時也很模糊,往往需要借助課堂上的展示、感悟,激發他們讀書的熱望。

        三、營造氛圍,注重檢查

        教師如果只是單一地向學生推薦書目,而不落到實處,讓學生自由翻讀,這往往達不到預定效果。在小學階段,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培養需要教師巧妙引導,甚至需要老師以身作則,參與其中。這一點我深有感觸,在任教四年級語文時,我照例推薦閱讀書目,學生也讀了,但常發現多數同學是流于形式,純屬應付差事,交流時,往往只是幾位老面孔。經留心觀察、分析,學生還缺乏一定的閱讀興趣,不能靜心走進主人公角色中,只是三分鐘熱度,翻翻而已。在推薦《三國演義》一書時,我也特地從圖書館中借一本,每天中午陪學生一起靜靜地閱讀,我擔心學生只有粗讀沒有精讀,這樣讀再多的書也難以形成語文能力。在讀書時,我有時告訴他們閱讀方法,精彩之處可采用精讀法,情節平淡的可略讀,有時特地安排學生讀精彩片段,從實例中明白該精讀的內容,對學生讀書起到導向作用。如今,每天清晨、中午教室內總出現一道亮麗的風景,學生個個神情專注地遨游于書海。

        四、搭建平臺,著眼激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如果只通過交流匯報,做做讀書筆記等簡單的形式,來評估學生的閱讀收獲,往往會適得其反,學生長期下去將會產生懈怠心理,讀書熱情逐漸會被沖淡,尤其是低中年級的學生表現得更為明顯。要使學生通過課外閱讀真正達到豐富語言積累的目的,還應當適時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閱讀課外讀物的熱情,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1.開展藏書活動,激勵學生閱讀

        班級設立圖書角,可將自認為值得閱讀的書籍提供給大家欣賞,這樣也解決部分學生無書讀的難題,同時也讓好動的學生視線中有書的蹤影,能受到感染。在圖書角處,張貼學生擁有的圖書目錄表,以便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2.開通“點播”熱線,激起閱讀熱望

        書讀進去,還要能說出來,說的過程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晨會課、周會課,讓學生通過“你點我播”的形式,將冗長的書本內容,通過“成語天地”“故事集錦”“歇后語大全”“樂哈哈”等欄目,在輕松作答或簡要復述故事中,勾起學生美好回憶,激發學生將閱讀融入自己的生活。

        3.開展朗誦活動,激發學生閱讀

        “誦”是學生學習語言比較有效的手段之一。“誦”能更好地理解語言、表達感情;“誦”能聲情并茂,培養語感;“誦”能更好地積累語言。每日一詩誦讀,或每日一文誦讀。還可以利用校園活動時間,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利用紅領巾廣播臺,開辦“美文欣賞”節目。

        第4篇:語文詩歌大全范文

        關鍵詞:語文課例;創新;思維;培養

        一、語文教學適宜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首先,語文課例的傳授媒介決定了它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沃土。語文,顧名思義,即指中國的語言文字和文學,而我們通過學習語文課文,以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詩歌、散文等體裁的文學作品為依托,進而向學生傳授字、詞、句、段乃至讀、寫等知識技能。文學作品,正是作者的創作,是作者思維的充分體現,具有鮮明的個性,因此,它可以引導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學的過程中去思考、去理解、去再現、甚至再創作,而這,正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沃土。

        其次,語文學科豐富的知識底蘊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有力保證。我國是最早創造文字的文明古國之一,文化寶藏豐富、文字底蘊深厚,幾千年的文學創作給后人留下大量的文學財產,字、詞、句的妙用及豐富的內涵,給了學者更多思索的空間。語文教學中,古詩文的理解,固然能造就學生很多創新的思想,現當代的文學作品,同樣能產生很多富有創意的見解。

        第三、語文課例中的寫作訓練是學生創新思維的具體體現。作文,是語文學習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也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具體運用,是學生個體的創作。寫作,是在生活原型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創造的過程,這一過程,正是學生創新思維的具體體現,具有創新思維的學生,往往能寫出立意新穎、個性鮮明、內容充實的文章,反之,則只能寫出泛泛而談、空洞無物的作品。

        二、如何在日常語文課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作為一名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師,在我的教學過程中,經過不斷的摸索和實踐,我將語文課例教學中創新思維培養的基本形式歸納如下:

        第一、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多種理解,開拓發散性創新思維。

        例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一課,在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經過泛讀——理解——漸悟(頓悟)——共鳴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中,漸悟(頓悟)是學生創新思維最活躍的階段,是創新思維開始,而此時,教師的引導也是最為有效的。因此,在《再別康橋》這首詩中,我將引導學生去感悟詩意作為切入點,在對作品的理解中,由課后《問題討論與實踐》三:“體味其中選取哪些意象來表達他對康橋的深深依戀?”這一問題的引導,大部分同學都認為《再別康橋》是徐志摩對康橋的懷念,寄托了作者深深的春戀之情。這時,有一調皮搗蛋的學生大聲的說:“他變態的。”引起一片起哄,我沒有責怪他,反而請他告訴我:為什么會這樣理解?該學生認為,詩中字里行間透著一股詭異的曖昧(能用這樣字眼讓我頗為驚訝)。這使我想起現代一些徐志摩研究者的觀點,即認為《再別康橋》是徐志摩人格中某種歧戀情結的體現。該生的理解不正是與此觀點有相似之處嗎?于是,我告訴同學們文學作品的理解是多元的,并非要求按一定模式去理解,不同思路不同人物不同環境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正如莎士比亞所說的:“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只要你能感悟到作品的意境,領悟到作品的內涵,就達到學習的目的。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作多種理解,有利于開拓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是創新思維的初級階段。

        第二、利用文章的“不完美”,充分發揮學生想象空間。

        很多文章,作者為了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給予讀者更多的思考。往往給文章留下一個不那么完美的結局,而這則正好可以被語文教師所利用,作為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大膽創新的大好良機。例如:《項鏈》一課,我就曾進行過情境創設,在一班,我提出的問題是:如果瑪蒂爾德在舞會上沒有丟掉那掛項鏈,會怎么樣?問題一經提出,如一石擊起千層浪,即刻引起一片喧嘩,同學們思維踴躍,充分發揮想象力,讓自己的思維自由地馳騁,各種各樣的結局接踵而來,以下是部份同學設想的結局:

        1.瑪蒂爾德在舞會上出盡了風頭后,傍上了部長,成了小蜜。

        2.瑪蒂爾德認識到舞會上的榮耀猶如過眼云煙,一去不復返,決心做個循規蹈矩、安于現狀的賢妻。

        3.瑪蒂爾德在舞會上結識了很多男賓,越來越看路瓦栽不順眼,終于與他離婚。

        4.瑪蒂爾德一夜風光,留戀不盡,為了過上她夢想的生活,不惜出賣肉體,淪為妓。

        諸如此類,許多文章我們都可通過這種方法,引導學生去想象、創新,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想象是創新的基礎。

        第三、引導學生多作逆向思維,培養學生辯證創新思維。

        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多善于作順向思維,不善于逆向思維,在學數字、物理等理科課程時,逆向思維運用較多,如代數或立體幾何的證明題,經常有時正面論證證明不出來,就反過來論證,往往可以取得成功,學語文也一樣,學生的理解不要拘泥于一種模式或一種思維,多方面多方向交叉思維,往往更有利于學生全面地理解課文,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逆思維去考慮問題,解決問題,如《鴻門宴》中沛公這一人物形象,這一人物形象非常飽滿,既不是那種“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也不是一臉奸賊像的壞蛋形象,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既是英雄,也是裊雄的人物,那么,在分析人物時,我既引導學生看到其膽大心細,雄滔武略,善待屬下,善于用人的一面,同時,也引導學生看到其人格中的另一面,如狡猾、殘忍(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等性格特點。這樣,從多角度多方向去理解作品,使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更全面,同時,經常性地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也使學生的思維方式更為靈活,更有利于促進創新思維的培養。

        第四、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激發學生創新思維。

        教給探究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重點是培養學生提出有效問題的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鑒賞評價的能力。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是教給學生探究的方法的關鍵。語文教學應以“啟”“導”為主,充分尊重和保護學生創造的火花,給予學生更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間。應從單向型的教學模式向網絡輻射型的教學模式轉變。保持這種網絡輻教學課型必須經常的更換創新,應蘊涵科學化、個性化的教育理念。應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誘發創新興趣。

        第六、不斷研究課例,總結反思教學得失。

        研究課例內容,評估創新思維培養的教學效果,同時,對學生學習成效的檢測,不是通過考試獲得,而是通過整個教學過程是否達到預期目標來評估。

        總而言之,語文課例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良好途徑,語文的課例教學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不過,課例研究還有待不斷探索和實踐。

        參考書目:

        [1]杜草甬,葉圣陶論語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2]秦訓剛、蔣紅森,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讀本,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第5篇:語文詩歌大全范文

        如何指導小學生選擇語文課外圖書呢?教師在教會學生細心和周到地選擇圖書之外,還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閱讀興趣、文體類型等作出選擇。

        一、年齡特征

        小學生的思維發展非常迅速。在長達幾年的小學生活中,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水平均發生了驚人的變化,最明顯的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低年級學生喜歡閱讀一些帶圖畫的形象生動的圖畫故事、寓言故事、成語故事。中年級比較喜歡讀一些短小的科普類圖書,如歷史故事、科幻小說、人物傳記及《十萬個為什么》等圖書。高年級學生則喜歡思辨性較強的文章,像名人成長錄、名人名言等,因此,不同年級所選的書也應有所不同。

        二、閱讀興趣

        閱讀興趣除了因不同年齡有差異外,不同性格的孩子也會有閱讀興趣的不同,甚至有的學生在不同的年級所產生的閱讀興趣也不盡相同。只有有興趣的閱讀才是高效的閱讀。如果問學生:“你們最喜歡讀的書是什么?”他們會說《安徒生童話》《智力大全》《科學家的故事》《中國民間神話故事》等等。沒有一個學生會說喜歡作文讀物,為什么不喜歡的書卻是讀的最多的呢?一句話,為了寫作,有時為了能讓學生寫好作文,老師總是要求學生去看一些作文讀物。固然,讀一些作文法,對寫作有一點好處,但長此以往,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不快,學生缺少一種大語文的底氣,也不能真正寫好作文。雖然有的學生作文書一大摞,習作仍是困難重重。應允許學生選擇自己愛讀的書籍,滿足他們的自我選擇性心理需要,只有他們喜歡的才能有較多的收獲。

        三、文體類型

        對于小學生不管是一年級還是六年級,模仿是共性。他們往往對課文中出現的文章類型或老師介紹過的文章表現出異常的熱情,并且就老師曾經指導過的閱讀方式實施于相似文章,會顯得輕車熟路。為此,適當關注文體類型,以配合課內教學也顯得非常重要。一本好書,會帶領學生遨游瑰麗多姿的知識海洋;一本好書,會引導學生探索古今中外的無數奧秘;一本好書,會幫助學生明辨是非、分清美丑。給學生選擇圖書的空間、給學生讀圖書的時間、給學生讀書的方法,讓學生與好書交上朋友。同時,教會學生選擇圖書的類型,要培養學生通讀包羅萬象的圖書,取其精華,塑造學生全新的未來。

        四、指導學生掌握讀書的方法

        要求學生掌握幾種閱讀的技巧:一是精讀法,包括比較閱讀法、表達閱讀法等,要求每分鐘讀200字以上,理解率在90%以上;二是略讀法,包括瀏覽泛讀法、提綱挈領法等,要求每分鐘讀200~400字之間,理解率在80%左右;三是快讀法,包括無聲視讀法、一目十行法,要求每分鐘讀400字以上,理解率達到70%。精讀、略讀、快讀三大技巧分別反映了閱讀的深度、廣度和速度,是現代閱讀必須諳熟兼備的綜合技巧。閱讀既有深度,又有廣度和速度,才能真正提高閱讀的效率。這對小學生升入初中進行語文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五、指導學生做好專題性讀書筆記,做到“八個一”

        (1)讀一讀與主題相關的書籍雜志;(2)抄一抄與主題相關的好詞、佳句、妙段;(3)背一背與主題有關的好詞、佳句、妙段;(4)編一編與主題相關的童話故事、詩歌;(5)想一想與主題相關的金點子;(6)畫一畫與主題相關的圖;(7)寫一寫與主題相關的小實驗;(8)問一問與主題相關的問題。這“八個一”是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一個最佳的途徑。這樣為學生日后的語文閱讀學習與學生自身的成長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六、交流評論

        我們在培養學生讀好圖書的同時,還要讓學生進行一些必要的交流,在交流中養成學生相互間的評判與鑒賞,適當寫些心得與感悟,來加深學生對圖書感性與理性的認識;也可以采取故事、朗誦、表演、實驗等方法交流。這樣的環節對于小學生來說,有著一種燃起讀書熱情的積極向上的態勢。交流是小學教師最為欣賞的一種培養學生讀書興趣的有效方法。

        七、進行主題式探索性讀書活動指導

        主題式探索性讀書活動一改以往讀書活動以個人閱讀為主的讀書形式,改為將個人閱讀、小組合作、班內交流相結合的方法開展。學生在合作學習小組中,通過與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問題、確定目標、制訂方案、收集信息資料并進行分析處理、尋找問題的答案或結論,為學生獲得科學研究的相關體驗提供了基礎。同時,不僅使學生“會讀”,而且使學生“樂讀”“好讀”,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與人交往能力。同時還要建立起獎勵制度,在活動過程中,頒發各類獎章,定期評選讀書積極分子,同時獎勵。

        第6篇:語文詩歌大全范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外閱讀;重要性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128-01小學生的語文綜合運動能力能夠完全通過作文表現出來。小學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與一個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掛鉤, 同時也綜合體現了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與組織能力。所以,小學語文作文教學需要引起小學語文教師的高度重視。小學語文教育直接關系著小學語文教學個過程中的整體性進展,關系著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研究。小學語文教學綱領中也明確提出, 提升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一項主要渠道就是展開語文課外閱讀活動。語文課外閱讀活動的展開能夠有效激發出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同時也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還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讓學生擁有更加廣闊的視野。

        1.差異中觀察作文教學

        每一個學生的內在特性是不一樣的,不管是性格還是外貌都是有差異性的, 因此其適應的教學方式也各不一樣。所以,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從學生自身性格特點作為教學研究的切入點, 對學生開展相應的作文教學, 使學生能夠參照自身不同的學習經歷使用各種書面語言表述其內心最深刻的想法。在日常小學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遵循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信任學生的教學觀念開展語文作文教學活動。另外,在這個過程中積極開展語文作文的教學評價,遵循激勵性的教學原則對每一位學生做積極評價。這樣使得學生能夠在作文學習的過程中有自信與勇氣。另外,教師開展作文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重視作文精神教學方式。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也需要貫徹堅持誠信原則,進而有效提升學生作文寫作的素B與能力。

        2.開展課外閱讀對寫作的作用

        2.1開展語文課外閱讀能夠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因為小學生年紀不大,心智還不成熟,因此缺乏較好的自我約束能力, 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等。所以針對小學生以上的種種特點, 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充分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一旦樹立起了學習興趣,才可能真正集中注意力, 并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加入到語文作文的學習過程。這樣也才不會讓小學生再認為語文學習是一種額外的負擔。

        小學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激發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最大限度地培養小學生對語文課外閱讀的興趣, 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小學生語文素養。而在教學過程中,榜樣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為小學生樹立起良好的榜樣, 這是因為小學生有極強的模仿能力。因此,教師要有效利用小學生對高大榜樣的敬佩情緒,鼓勵其多多閱讀名人書籍, 再從這些閱讀的書籍當中汲取更多的養分。就小學生而言,教師是其接觸時間最長的人, 并且教師對小學生的影響力也是最大的, 所以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盡其最大的努力, 利用課余時間陪學生一起進行課外讀物的閱讀, 同時需要和學生之間互相溝通交流。教師在閱讀的過程中需要表現出其對課外讀物的熱愛, 這樣教師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將這種情緒感染給學生, 并讓學生更好地開展語文課外閱讀活動。

        2.2開展語文課外閱讀對學生作文能力有所幫助。英國著名的戲劇家、文學家莎士比亞曾經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閱讀能夠有效提升人們的作文能力與想象能力。大部分的教師與家長對課外閱讀的理解過于片面, 認為只有提升人們作為能力與考試成績的書籍才是可以閱讀的,除此以外,其他的全部都是閑書雜書。家長為孩子選擇購買的書籍也多是作文大全、試題庫和好詞佳句等類型,而其他的課外讀物可讀可不讀,只要在考試過程中能夠取得好分數就可以了。但是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考試只是對課內知識體系測試的一種工具。大部分教師與家長認為,孩子在考試過程中發揮不好,是不能夠看課外書的。針對此,學生沒有看課外書,作文寫作水平也無法提高。有些家長對孩子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這些都是可以被理解的。可是大部分的家長沒有看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其實,堅持課外閱讀對學生長期發展與寫作能力的提升有巨大的促進作用。而且,課外閱讀同樣也是能夠幫助學生完成對生活與身邊點滴事跡的感悟能力,進而有效積累各種學習素材,提升其課堂作文寫作能力。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都有一個共識,便是讀書多的學生,知識面更廣,思維能力更加敏捷,遣詞造句等作文能力也更強。而對于涉獵書籍廣泛的學生而言,課堂上學習到的任何一個理念都能夠被看成是從各種書籍當中汲取學生的養分,這些知識成為了幫助其將自己腦中的已存在的學習概念聯系起來的紐帶。所以,閱讀課外書籍的數量越多,越能夠掌握更多的知識。相反的,越重的家庭作業負擔,學生的課外時間也就越少,長此以往,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所以,著名學者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課外閱讀工作做好了,能夠幫助學生增加理解能力,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而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了樂趣,更加愿意投身學習,效果也就更好。

        2.3開展課外閱讀促進學生寫作素材的積累。學生需要積累的大量語言材料與作文素材。語言材料與作文素材一個是從生活中獲取,另一個是從閱讀中得到,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小學生每天20 分鐘的午間讀報和自由組合的課外閱讀興趣小組活動的氛圍環境下,教師應鼓勵學生多寫讀書筆記,勤做閱讀卡片,同時對讀書筆記做評議。評議的過程中不但要重視數量的積累,也要重視質量的積累。另外,教師要把最后的評定結構和學生的語文成績聯系在一起,把其看成是期末閱讀成績的一部分內容。這樣做的目的不但能夠有效了解學生課外閱讀的情況, 鞏固閱讀的成果,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促進課外閱讀工作的不斷推進。而且,寫作并不是單純的讀書筆記寫作,還包括和學生年齡相適應的體裁, 如兒童詩歌、童話故事、隨筆等等。而要想寫出有模有樣的作品, 是不能夠離開豐富的課外閱讀積累的。人腦的學習內存大小,決定了其是否有豐富的思維。如果一個人毫無知識儲備,自然無法寫出聲情并茂、文采斐然的文章。

        第7篇:語文詩歌大全范文

        關鍵詞:朱子讀書法 高中語文 選修課教學

        選修課程的設置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大亮點,高中語文教材也設置為必修和選修。它的出現結束了傳統教學一個學期以一本教材為綱的狀況,擴大了高中生的知識面,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機會。同時,選修課的教學也給老師帶來了挑戰與壓力,突如其來的改革讓一線老師措手不及。如何看待選修課,如何開,如何選,如何教,如何學等一系列問題困擾著學校與老師。

        宋學家朱熹博覽群書,注四書,設書院,“教人讀書與窮理,”成為我國古代杰出的教學家。朱熹死后,“其門人與私淑之徒會粹朱子平日之訓而節取其要,定為讀書之法六條:曰循序漸進、曰熟讀精思、曰虛心涵泳、曰切已體察、曰著緊用力、曰居敬持志”(《日程》卷三)。此六條亦稱“朱子讀書法”。作為一種讀書方法,朱子讀書法對讀書方法和讀書態度都有很好的總結。而選修課教學正是為指導學生讀書而開設的,因此,吸收朱子讀書法中的精華,指導教學,將會對無從著手、深陷泥潭的選修課教學產生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循序漸進

        循序漸進是指讀書應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步推進,遵循人的認知規律,切不可拔苗助長。“序”分兩種:“一是群書先下后緩急之序;一是每書誦讀考索之序。”他以《論語》《孟子》為例,“則先《論》后《孟》,通一書而后及一書。以一書言之,則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亂也。”(《朱子大全·讀書之要》)閱讀群書,要根據讀者的身心特點、能力和書的性質,分階段閱讀,而對于每本書,我們要因書而定法,層層深入,有條不紊。高中語文選修課有五個系列組成: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紀、語言文字應用與文化論著研讀,共15本教科書。而且每個系列又分為若干模塊,囊括古今中外各種題材的優秀文學作品。如果毫無選擇、毫無計劃地埋頭苦讀,只會事倍功半,學生不但無法領悟其文學藝術價值,而且也容易產生畏難情緒。選修課教學正是為此而存在,指點迷津,引導學生閱讀。高中語文選修課各系列各有側重,有的系列注重鞏固基礎知識,有的注重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有的注重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等,教師要注意選修課系列的梯度,根據學生身心特點、原有知識基礎、選修系列的性質,選擇學生最適合的系列,并在教學過程中適時調整內容、速度,進行有梯度的教學。

        二.熟讀精思

        熟讀精思是指讀書不能淺嘗輒止,對于一本好的書,一定要熟讀于心,并在此基礎上多思考,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讓學生真正體會閱讀與思考的樂趣。《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在選修課教學中,有的教師拋開作品,把選修課當做大學的文學史課,串講文學史,敘述作品大概,教師自認為勞苦功高,學生聽得昏昏欲睡。這是現在選修課教學的一大誤區。選修課教學一定要讓學生有充足時間反復閱讀作品,教學可以示范性地鑒賞作品,學生可參照老師的方法,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領悟作者情感,體驗人生,思索生命。

        三.虛心涵泳

        虛心涵泳是指“讀書須是虛心平氣,優游玩味,”不能穿鑿附會。我們提倡對作品進行多元解讀,但并不意味著可以對作品進行任意曲解。高中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如果引導不當,容易萬事按自己的方式去解讀,拒絕別人的觀點,甚至“心下先有個意思,卻將圣賢言語來湊合,有不合,便穿鑿之使合”(《朱子語類》卷11)。因此選修課教學要培養高中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導學生客觀地看待作品。作品是凝聚作家思想情感的語言符號,閱讀過程也是讀者與作家交流的過程。在與作者交流過程中,尊重作者與保持自我同等重要。學生要尊重作家的思想情感,理解作家在彼時彼地的局限,但也不能盲目的信仰,孟子曾說“盡信書不如無書”,要“從客觀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得出自己的見解”。在高中語文選修課的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個性解讀,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習慣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切己體察

        切己體察是指“讀書窮理,當體之于身。”(《朱子語類》卷11)在讀書時,學生要聯系自身實際,切身體會作品的思想情感,不可以僅把讀書當做對文字的過目,應該把自身的情感和思想放入作品中,領悟書中道理,完善自己的人格,并用其道理指導實踐。朱子曰:“入道之門,是將自身入那道理中去,漸漸相親,與己為一。而今人之道理在這里,自家在外面,原不曾相干涉。學者讀書,須要將圣賢言語,體之于身。”(《日程》卷三)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我國燦爛的民族文化的縮影,它承擔著育人的使命。選修課教學可以根據學生和教學實際情況靈活變換教學策略,讓學生盡可能多角度得接觸文本,從而把作品與實踐聯系起來,讓學生盡可能與作者產生共鳴,“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民族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我們可以通過學生自學、師生研討、小組討論、開展辯論、模擬情景等各種不同的形式,豐富學生感受文本的途經,交流心得體會,讓學生在與作品、同學和生活的共同交流中前進。

        五.著緊用力

        著緊用力就是讀書要“寬著期限,緊著課程”(《日程》卷三),即“須是更去自己分上做功夫”。(《朱子語錄輯要》)讀一本書就像去一個未知海域探險,在你沒有真正用雙腳踏遍它的每一個角落時,你永遠不會知道它的魅力有多大。只有“寬著”的“期限”,才能夠把一本書反復琢磨,融會貫通。然而,不管是整個學習的過程還是讀一本書,緊迫感都是必要。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人通過讀書不斷學習,不斷前進。要抓緊時間看書,吸收知識,但又不能囫圇吞棗,應張弛有度,用力于刀刃上。高中階段是人吸收知識的黃金時期,高中生要抓緊時間,博覽群書。選修課教學也正是針對高中生一年就抱著一兩本教材不放,導致知識面過窄的狀況而開設的,選修課本為高中生提供了大量的優秀文學作品,供其自主閱讀。但選修課教學并不能為追求量而不重質,15本選修課本中的作品篇篇都是精華,老師不能求速度而硬性的規定時間,應指導學生如何真正閱讀一本書,然后放開手讓學生自主地根據其自身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時間,這樣他們才能將其融會貫通,把知識化為己有,這樣的“用力”才能有所作用。

        六.居敬持志

        居敬持志是指讀書之人要志向遠大、專心致志。這既是人讀書時應有的態度,也是做人做事應有的精神。“及應事時,敬于應事;讀書時,敬于讀書,便自然貫動靜,心無不在。”(《朱子語類》)讀書之人,須要立志,志向猶如大海中的燈塔,沒有燈塔,船就會迷失方向,人沒有了志向,就不知該往哪方面努力,自然也就不知如何選擇該看的書,以致不能致力于自己的目標,浪費光陰。當立志后,就應該朝著自己的目標,專心致志地閱讀每一本你選擇的書,積累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一步步向自己的目標邁進。如何選擇教材一直是選修課教學的一個難題,高中選修課教學應該把閱讀與立志聯系在一起,選修課教學應結合學生的志向、興趣、未來的規劃進行選修,讓選修課為學生未來的道路埋下扎實的基礎。

        這六條原則是朱子讀書法的精髓,也是朱熹教育生涯的理論成果之一。他不僅可以指導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也可以當做檢驗、評價教學的依據。我們的教學已經由知識教學轉化為能力教學,培養學生文化素養,選修課教學的目標是教會學生閱讀,而朱子讀書法可以作為一個評價目標,檢驗學生是否掌握正確的讀書方法,從而評價教學的效果。

        第8篇:語文詩歌大全范文

        關鍵詞:高中語文;“唐詩宋詞”教學;思考

        高中新課程實驗于2004年啟動,山東省是首批進入高中課改的試驗區之一。截至目前,山東省新課程改革已經完成了一個周期的實驗。我有幸參與了青島地區高中骨干教師新課程培訓的工作,承擔高中“唐詩宋詞”選修課程的培訓和跟蹤指導等工作。

        從實際工作效果來看,新課標下高中選修課的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選修課的建設與校本課程的建設互相促進。但是,無論是理論方面還是實踐教學方面,都存在不盡如人意之處,具體到“唐詩宋詞”選修課程,缺乏傳統詩詞理論學養和符合詩詞教學規律的成型教學模式,是較為突出的問題。鑒于此,我從以下兩個方面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以與同行交流。

        一、新課標下高中語文選修課“唐詩宋詞”的課堂教學效果好壞,關鍵取決于教師是否具備扎實的唐詩宋詞理論基礎。

        魯教版《唐詩宋詞選讀》選目兼顧典范性和廣泛性,既有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名篇,又有陳與義《臨江仙?憶昔午橋橋上飲》等較少傳誦的篇目。在跟蹤指導過程中,有部分教師將選修課上成必修課,加重了備課負擔;也有部分教師將“唐詩宋詞”當作課外讀物來處理,失去了選修課的意義。究其原因,教師缺乏堅實的詩詞理論基礎,無法對教學材料作出規律性總結,造成了“唐詩宋詞”選修課的教學困境。這就對教師提出了以下幾點要求。

        1.全面了解和掌握古典詩詞的題材。中國古典詩詞的題材發展到唐宋時期,可謂大全。魯教版《唐詩宋詞選讀》所選取的詩詞題材眾多,有別情,如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等;有情愛,如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等;有邊塞戎旅,如王維《使至塞上》等;有傷春悲秋,如杜甫《登高》等;有田園山水,如孟浩然《過故人莊》等;有政事,如李白《行路難》等;有思鄉懷人,如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教師應該認真梳理各類詩詞題材,掌握其發展歷程,熟知各類題材的表現方式。如別情詩詞,作者大多會從兩種情感體驗來反映別離之痛,一是別離之時的難舍難分;二是別離之后的無盡相思。以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為例,詩人以暮春時節百花凋零來烘托分手之時的悲戚情感,而別離之后的相思,詩人以誓言“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來極寫之,并以“對面”寫法描摹“夜吟”的場景,來側面摹寫。以此為基礎,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同類題材就能駕輕就熟。

        2.全面、深入地掌握詩詞體裁。魯教版《唐詩宋詞選讀》選取詩詞體裁豐富,既有近體詩,七律如杜甫《登高》,七絕如劉禹錫《烏衣巷》,五律如孟浩然《過故人莊》,五絕如賈島《劍客》;有古體詩,如李白《蜀道難》;有歌行體,如白居易《長恨歌》;詞,大多是雙闋,如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也有三闋,如周邦彥《西河?金陵懷古》。

        古體詩不限句數,格律也較為寬泛,如李白《將進酒》。反之,格律詩就有嚴格的限制。以律詩為例,題目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律詩題目限定了內容,詩句必須緊扣題目,全詩完全圍繞題目來寫,題目的每層意思都必須寫到,如韓愈《左遷藍關示侄孫湘》,首聯即點明“左遷”,頷聯點明“藍關”,尾聯點明“示侄孫湘”。有些詞也遵照律法,題目緊緊限定了正文。律詩的結構講究“起、承、轉、合”。起,即破題;承,即承接,承上而來;轉,即轉折、轉換;合,即收合、總結。起貴“突兀高遠”,有高屋建瓴之勢;承與起連得越緊密越好;轉最忌衰弱、疲沓,盡量做到如異軍突起,別開生面;結有三種情況,或總結前意,或做期望和聯想,或與前面諸聯、特別是起聯相響應。

        3.對詩詞意象和意境有較為深入地理解。詩詞創作是形象思維活動,是創作主體內在情志與外界觸媒的感發相互作用的結果。中國古典詩詞形象性的表述主要有“象”、“意象”、“意境”等范疇。“象”是對自然物的模擬、形容和象征,設象以表“意”。象又分物象、意象。物象指對外物或景象的模寫,意象指意義的形象。情與景,一直被認為是古典詩歌創作的兩個要素。“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孤不自成,兩不相背”(謝榛,《詩家直說》)。情與景的關系,也往往就是意與象、興與寄的關系,意(情)因象(景)而物態化,象(景)因意(情)而意象化,這是詩人進行形象思維和藝術構思的基本內容。

        詩詞是思維跳躍性很大的文體,意象與意象之間內在聯接,構成完整意境。連綴意象、填補空白的工作要靠聯想和想象去完成。如溫庭筠《商山早行》頷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每句各由三個名詞或名詞詞組構成,是三個意象連綴,構成黎明野外獨行的畫面,雖是寫景,但旅途的清苦和野行的孤寂都蘊含其中。詩詞中情與景往往不能截然分開,正如王國維所言:“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人間詞話刪稿》)所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再美妙的景物在傷心人看來也只會喚起感傷情緒。詩常一句一境,一聯一境,通篇合起來,又構成一個整體的意境,故詩之境闊,博大雄渾,曠遠開闊;詞常是一闕一境,一首一境,故其境多尖新輕巧,精工密麗。

        4.對詩法、詞法有一定的了解。如“離合”,是一個表現手法的問題,是離題旁涉與緊扣題目,是側寫、旁寫與正寫的關系問題。詩里的離合問題以詠物詩最為突出。前人曾有“詠物詩最難工,太切題則粘皮帶骨,不切題則捕風捉影,須在不即不離之間”和“不切而切,切而不覺其切”的說法。這就是說,詠物詩如果只求形似,雖然刻畫得很逼真,品格也不能算高;如果能寫其形而傳其神,通過詠物表達出詩人的思想感情,那才是好的詠物之作。如古詩中的“柳”是有特殊含義的。柔順婀娜、隨風擺動的“柳”與“留”諧音,另外,古人還有折柳送行的習俗,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別―依依不舍”的層面上來。“折柳”寓含“惜別懷遠”之意。故友離別最為感人。“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玲?塞蟬凄切》),“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都表達出依依惜別之情。諸如此類的還有“賦比興”、“空與實”、“直與曲”等。

        二、“唐詩宋詞”選修課要在有限的教學時數內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離不開有效的教學方法。

        目前,“唐詩宋詞”選修課的教學法宏觀上具有代表性的是“三步”法,即知人論世、直觀感受(觀詞、觀象、觀景)、整體領悟。微觀上較有代表性的是閱讀教學法,即將閱讀分成讀準字音、找準節奏;知人論世,讀出文意;品味語言,讀出意境;把握主旨,讀出感情;放飛想象,聯想閱讀等五個環節。應該承認,這些教學法在發揮學生主動性、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選修課的設立,不僅僅是為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獲取學習能力和學習品質。比較而言,“合作學習”是一種能有效促進學生非認知性品質主動獲取的教學模式,應該受到重視。

        以李賀《李憑箜篌引》一詩為例,細化“合作學習”教學模式,我們可以設定目標為“感受音樂”;動機為“完成感受音樂的教學目標”;資源可以使合作小組運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及實物等資源來說明、演示箜篌;角色,可以讓小組成員講述各自承擔的任務;程序,即合作學習過程,是細化“合作學習”的重點,在這個環節中要適當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模擬,學生運用已學知識或已解決類似課文進行模擬學習,如可運用已學《琵琶行》中對琵琶音樂的感受來合作學習《李憑箜篌引》;外部壓力,可規定時限、可規定文本報告等檢查方式;環境,可規定在規定場所,即同一時間、同一地點進行合作學習;同一性,合作小組內部對該課文結論的溝通統一。

        細化“合作學習”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首先,細化“合作學習”的環節不必求全,應當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其次,教師要進行適度引導,如控制時限、不同文本的特性引導等。再次,“合作學習”要充分結論,應對各小組學習結果進行評價,從而使課堂效率提升。最后,“合作學習”教學模式不應過多過濫,要注意和其它教學方法的相互配合,實現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 劉懷榮等著.唐詩宋詞名篇導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第9篇:語文詩歌大全范文

        在“整體把握”中,教參中這樣分析——父親是一個非常要強的農民,他有志氣,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長遠的生活目標,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愚公移山”“堅忍不拔”,其評價用語有明顯的政治標簽和類型化的特征。

        再看其他說法——為了進一步襯托父親“高大全”的形象,編寫者不惜動用我們社會科學中的“高科技”,馬斯洛的關于“人類需要的層次論”來解釋父親的行為,并且十分武斷地認為:“父親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可謂理想遠大。他的血管里有我們民族拼命硬干、堅忍不拔的精神。”

        這與其說是文章解讀,不如說是一種政治圖解。沒有深入文本對父親“這一個”的形象,進行切中肯綮地細致分析,就迫不及待地將“父親”請上民族化、政治化的高大神壇。教參編寫者先入為主、師心自用的褊狹與專斷自然有違解讀的要義與指導的精神。

        教參在對這篇文章的解讀中一直表揚父親的“愚公精神”與堅忍意志,也一直在感嘆農村生產力的落后。可是卻始終沒有回答幾個最基本的問題——

        高臺階是有地位、受人尊重的象征,這一點不用教參分析,作者已經在文章中借父親的口表白清楚了。那么,父親為什么在建造好房屋后卻迅速地老了?父親偶爾出去一趟,回來時“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樣”,或者坐在門檻上,“那顆很倔的頭顱埋在膝蓋里半晌都沒動,那極短的發,似剛收割過的莊稼茬,高低不齊,灰白而失去了生機”,真的是自然年齡的衰老嗎?還是另有隱情?其間的意蘊,到底該如何解讀?

        先看造屋之后,父親放鞭炮的細節:父親從老屋里拿出四顆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讓我來。我把火一點,呼一聲,鞭炮躥上了高空,稍停頓一下便掉下來,在即將落地的瞬間,啪——那條紅色的紙棍便被炸得粉碎。許多紙筒落在父親的頭上肩膀上,父親兩手沒處放似的,抄著不是,貼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覺得有許多目光在望他,就盡力把胸挺得高些。無奈,他的背是駝慣了的,胸無法挺得高。因而,父親明明該高興,卻露出尷尬的笑。

        多有意思的一段!其間蘊藏了多少有價值的信息啊!

        (1)“他居然不敢放”中的“居然”。這說明父親不是沒有放過鞭炮,也不是沒有膽量放鞭炮。他只是在此時此地“不敢”而已。此時此地是他夢想成真的時候,也是眾目所矚的時候,他“不敢”。那么,他為什么“不敢”?不了解父親心靈與精神狀態的兒子當然用一個詞:“居然”!

        (2)“父親兩手沒處放似的,抄著不是,貼在胯骨上也不是”。這一句話用形象的行為細節來寫父親的尷尬。這一段中的后面片斷也是在不斷地強化著這種尷尬。比如,挺胸;比如,尷尬的笑。

        (3)“無奈,他的背是駝慣了的,胸無法挺得高。”這是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因為它是充滿了象征意味的。文學的世界本質上是一個隱喻的世界,文學就是一座象征的大觀園。象征讓世界和人生充滿了無窮的思索與比附的可能。象征是文學里的蒙娜麗莎似的笑容;是復調式的詩歌里的不斷的反復;是人們在品茶時獲得的回味悠長的感覺。在這里,父親的那駝慣了的“背”,究竟象征著什么?那“駝慣了”這個短語又究竟有何所指?

        再看新屋落成后,父親坐在臺階上的片斷。

        文章的前半部分說父親坐在舊屋的臺階上,他是喜歡也習慣坐在臺階上吃飯的。請看:“父親的個子高,他覺得坐在臺階上很舒服。父親坐在最高的一級上,兩只腳板就擱在最低的一級。”父親坐得很自然,也很坦然。然后對比作者寫新屋落成后父親坐在臺階上的感受——

        “而父親自己卻熬不住,當天就坐在臺階上抽煙。他坐在最高的一級上。他抽了一筒,舉起煙槍往臺階上磕煙灰,磕了一下,感覺手有些不對勁,便猛然愣住。他忽然醒悟,臺階是水泥抹的面,不經磕,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

        在文章的后面,作者還寫道:“父親挑了一擔水回來,噔噔噔,很輕松地跨上了三級臺階,到第四級時,他的腳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門檻,踩下去的時候像是被什么咯了一咯,他停頓了一下,才提后腳。”就這樣,父親的腰閃了。

        全文最后一句話是:怎么了呢,父親老了。

        父親老了,老在了新屋落成之際。老在了他自己也莫名的困惑中。老在了他所苦苦追求的臺階之上。

        父親的尷尬,父親的困惑,父親的閃了腰,連同父親的老去,這些集中起來都讓我們深深地思考:作者薈萃了如此紛繁的意象,究竟要表達什么?

        教參里沒有答案,似乎只有情緒的表達。教參說:“作者微妙地寫他左不是右也不是、異乎平日而又與眾不同的樣子,他手足無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尷尬的笑。這副喜悅的樣子是非常個性化的。”

        “非常個性化的”竟然是答案。

        再看教參的分析——

        “小說深沉地響著時代的呼喚,億萬農民的希望在于先進生產力,以此迅速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結束老牛拉破車的日子。”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么,作者寫到父親建完新屋后就該停筆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作者就該濃墨重彩地謳歌父親建屋的斗志與建屋的喜悅了。這樣的解說有價值嗎?

        高中語文課本中有篇課文《陳奐生上城》,那個陳奐生與這位父親中間沒有相似之處嗎?同樣是從貧困中掙扎起來的農民,同樣是在苦難中跋涉著追求自己卑微希望的人,同樣是在舊角色褪落后不知所措,因而又無法選擇的人,同樣是習慣了已經的生活軌道,然后精神無法適應新的生活軌跡的人。這篇文章如果只是強調“落后生產力”的改變,也許就沒有什么學習的東西。在我看來,這篇文章所有的努力都指向了父親的精神存在。農民在物質上可以脫貧,可是精神上的脫貧卻不勝其難。

        習慣了舊生活的人必定以和舊生活方式相配套的精神姿態活著。人總是匍匐在物質的大地上,精神生活的高度往往取決于個人物質生活的吸引力。一個長期生活在貧困中的人,回憶都是貧困的,應和著現實的苦難,因而充滿著燒痛的感覺。物質生活的貧困不是必然地指向精神的貧困,但卻常常扮演降低精神成長的角色。

        文章里的父親其實是作者思考農民精神存在的一個符號。在文章里,作者刻畫了這樣一幅苦難的情景:艱難地在貧困的泥塘里掙扎的父親,拯救自己的唯一方式便是造屋的夢想。而當這夢想像天堂似地降臨的時候,父親卻揣著一個新的苦難的折磨。過去不曾蘇醒過來的精神世界仿佛像前生的一個咒語似的讓他在夢想里老去。他像一個莽撞地沖進了天堂里的野牛,呼呼地喘著氣,呼呼地審視著,在新的發現中覺知了新的恐懼。

        在父親形象的身上,我們看到的始終都是灰色的基調:父親好不容易從物質的泥塘里拔出一只腳,卻又落進了精神貧困的泥塘。如果說物質的貧困是一個數字,那么精神的貧困則是這個數字的平方,甚至更大——把人生的終極理想定死在高高的臺階上,一旦落成,理想隨之走向虛空,又怎能不困頓、失落呢?但丁在《神曲》中寫到地獄之門上的銘文,其中有兩句是:“到這里來的,把一切希望都捐棄了吧!”捐棄希望,這是進入地獄最可怕的懲罰。父親的悲傷在于:他不知不覺捐棄了希望,似乎有所感,但卻無法清晰地認知,更無法進行自我救贖。甚至連自己為了鄉村主流意識中的所謂“地位”,所謂“尊嚴”,耗盡了一生的時光,換來的是“閃了腰”“失去生機的灰白的頭發”,這到底值不值得追問,父親沒有說,似乎也無法求索到合理的答案,他的痛苦、悲涼、沒來由的暴怒,深深的失落,也就情有可原了。德國詩人胡騰說過這么一句話:“心靈覺醒了,活著便是件快樂的事。”但是反過來,心靈若是迷惘了,乃至死亡了,那活著就是一件恐怖的事情。李森祥筆下的父親形象,無意中接通了這一生命的哲學!

        總而言之,對于父親來說,貧困、掙扎、苦難、無奈屬于他一生的色彩;對于作者而言,對農民的一貫關注、透過喧囂的物質表象,進行人性與生活的深刻思考,則是他的責任。正如有些學者所言:“從俗世中來,到靈魂里去。”李森祥表面上只寫了“我”的父親一生造高臺階的故事,實際上卻是通過這件事情,在追問農民的精神存在。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婷婷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中文字幕网 |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 亚洲色偷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制服丝袜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 亚洲人在线免费视频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