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食品工業發展現狀范文

        食品工業發展現狀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食品工業發展現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食品工業發展現狀

        第1篇:食品工業發展現狀范文

        關鍵詞:生豬產業;問題;對策;湖南省

        課題項目:本文是長沙市農業局課題“家庭農場經營模式與扶持政策研究(BK1153)的階段成果

        中圖分類號: F326.3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5.20.043

        中國是世界生豬養殖量和消費量的第一大國[1]。生豬養殖業是我國傳統的農業支柱產業,在農業產業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湖南是生豬養殖大省,生豬生產優勢縣的數量位居全國第二,僅次于四川,《全國生豬優勢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 年)》規劃了全國437個生豬生產優勢縣,其中湖南省占有50個,成為全國生豬優勢區域布局中的核心區域,是中部地區生豬生產的第一大省[2-3]。目前,湖南省3萬多個規模養殖場進行標準化改造,先后創建512 個省級以上示范場,規模養殖戶達29萬戶,規模養殖比重提高到68.3%。畜牧業的總產值在農業總產值的比重較大,不僅有利于提高湖南省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質量,而且對穩定全國畜產品供a應有著較大的影響,為助推我省經濟的騰飛起著巨大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湖南省生豬產業快速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生豬產業生產規模迅速擴大,畜禽飼養穩步提升,生豬產業質量明顯改善,人均畜產品占有量有較大增長,畜產品的總量大幅增加等等。2007年國務院下發了《關于促進生豬生產發展穩定市場供應的意見》和《關于進一步扶持生豬生產穩定市場供應的通知》,2008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印發了《推進生豬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隨著中央和我省強農惠農政策的具體實施,生豬產業發展呈現出強勁勢頭,城鎮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當前,我省生豬產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資源、環境、生態方面越來越受到重視,生豬產業可持續發展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1 湖南省生豬產業發展現狀

        1.1 養殖環節的發展現狀

        湖南生豬生產加快發展,存出欄雙增長,養殖規模結構進一步優化。據湖南國調信息網統計,2014年生豬出欄6220.3萬頭,比上年增長5.4%;年末生豬存欄4188.3萬頭,比上年末增長2.2%,豬牛羊禽肉產量544萬噸,比上年增長5.2%,其中豬肉產量458.1萬噸,增長6.4%。但由于2014年生豬價格持續下降,虧損期長達7個月之久,市場競爭日益加劇,散養戶加速退去,規模戶都在擴大生產規模或計劃擴大規模,形成以規模化、標準化帶動生豬生產發展的良好態勢。

        1.1.1生豬散養戶逐漸減少,呈現規模養殖趨勢 隨著人們對畜產品質量要求不斷重視,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生豬散養戶已經很難適應市場的需要,散飼養進一步減少。根據湖南省主要畜禽監測調查數據顯示,我省生豬散飼養正在加速退出。

        據湖南國調信息網統計,2014年我省監測的1431個散養小區,生豬散養戶退養加速,散養小區42863戶農戶的生豬散飼養的僅10124戶。由圖1可見,2014年比2013下降10.2%;比2012年下降15.1%,散養戶數逐漸下降。由圖2可見,2014年年末存欄比2013年減少13100頭,比2012年減少2600頭,據有關統計,2012年~2014年的生豬散養戶養殖比重不斷下降,養殖戶戶均存欄量逐年上升。

        圖1 2012年~2014年散養戶數基本情況

        圖2 2012年~2014年散養戶年末存欄基本情況

        1.1.2 規模戶養殖戶不斷增加,養殖量穩定增長 據湖南國調信息網統計,2014我省生豬規模養殖存欄量在10000頭以上的大型規模戶57戶,占規模養殖戶數的0.6%,但其生豬存欄量卻占規模戶存欄總量的18.5%。生豬存欄量在1000~5000頭之間,養殖戶數為1109戶,存欄生豬216.8萬頭。規模戶養殖穩定增加。

        由圖3可見,湖南規模化養殖呈加速發展趨勢。2014年生豬規模養殖戶數(期末存欄生豬400頭以上)穩定增長,其中2014年比2013增加130戶,增長1.6%,比2012年增加211戶,增長2.67%。

        圖3 2012年~2014年規模養殖戶數基本情況

        1.2 加工環節的發展現狀

        紅星實業、偉鴻食品、唐人神、聯海食品是湖南省4大龍頭生豬加工企業,其中,唐人神集團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偉鴻(湘潭)農牧科技有限公司,其下屬有1個萬頭原種豬場,9個萬頭母豬擴繁場。為打造五星級企業,全國規模豬場幾乎都是用長白、杜洛克、大白豬等國際通用品種豬,實現生豬產業可持續發展。要大力培育龍頭企業,支持企業做大做強;要大力發展養殖產業加工,推動生豬產品加工向精深方向發展。新常態、新機遇、新起點,要加快發展現代養殖業,必須主動適應新常態,要積極探索生豬產業化的發展模式,闖出一條農業現代化超常規發展之路。堅持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推動養殖業由傳統型向生態科技型轉變,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安全型轉變,實現我省生豬產業健康、穩定發展,促進湖南經濟的騰飛。

        1.3 價格行情的現狀分析

        常言道:“暴漲驚市,暴跌傷農”,湖南生豬生產價格波動,對生豬產業和經濟社會發展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4]。當然,價格波動是生豬產業多年來不可避免的風險,從全國各地市場仔豬價格來看,仔豬價格上漲速度繼續瘋狂。雖仔豬價格出現上漲,但是大部分養殖戶反應根本抓不到小豬,局部地區出現了瘋搶現象。

        近些年來,湖南生豬價格的變動越來越頻繁,經常出現“肉貴傷民,肉賤傷農”的局面,嚴重制約生豬產業可持續發展。1994年豬價最低3.6元/公斤,2006年因生豬周期性下滑,豬肉價格整體處于最低位,給全國養豬者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億元。2007年5月以后生豬價格高位運行,但隨即在2008年10月生豬價格跌入低谷,2009年生豬價格迅速上漲,2010年11月生豬價格跌到低谷,2011年由于供不應求,價格猛增至歷史最高,全國豬肉價格整體處于最高位,超過常規的可控范圍。生豬養殖又進入大幅盈利期,2012年生豬價格開始回落,并在低利潤水平上小幅波動運行。2013年下半年價格上漲,2013 年年末開始小幅下滑。2014 年年初快速下跌,1 月中旬跌破了盈虧平衡點,虧損期長達7個月之久[5]。受生豬價格下跌的影響,仔豬、豬肉價格均有所下降。2015年1~2月,全國豬肉價格處于歷史中位偏上水平。

        2 湖南省生豬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農村生豬養殖戶技術缺乏是生豬產業發展的巨大障礙

        農村養殖戶思想觀念落后,不能適應農業現代化養殖業的需要,大部分養殖人員養殖技術出于個人想象、跟著干、模仿別人等等,事實證明這樣做的效果并不理想。當前在農村畜牧養殖戶治療獸病依靠自己的占84%,防病措施靠打疫苗的占6%。購買用品的依據:同行推薦占39%,根據廣告占50%,自己想象占11%。由于農村養殖戶缺乏最基本的養殖技術,生產條件、生產設備、生產知識相對比較落后,絕大部分養殖戶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有時候往往養殖虧損了,還找不到真正的原因。養殖戶還沒有從傳統生豬養殖向規模化、集約化養殖轉變,思維還停留在傳統生產模式里,主要以散養為主,擺在一個家庭副業位置,思想意識、生產模式、生產方式、生產技術都難以跟上現代養殖業的步伐。政府及有關部門把養殖戶組織起來,搞培訓、做講座,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是有時候只重在號召,發動,雷聲大,雨點少,造聲勢,做樣子,搞形式。在技能培訓方面缺乏正確的引導,沒有計劃,缺乏久久為功精神。但是由于養殖戶科學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理解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的能力不足,接受農業現代化的專業養殖技能面臨困難。成為影響農村發展大規模養殖專業戶的重大障礙。生豬養殖戶要想成功致富,就必須提高文化素質,掌握專業技能,學習現代化養殖技術,同時,要提升組織管理能力,充分發揮員工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培養和留住人才,把生豬養殖事業做得更大更強。

        2.2 質量安全是生豬產業發展面臨的嚴重挑戰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關系到人心向背,社會發展,國家穩定、人民幸福。2013年我國已成為了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 每年進口近2萬億美元的商品,已經是世界上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與貿易的快速發展,我省畜牧生產和畜產品加工規模不斷擴大。同時,生豬業質量安全日益嚴重,已經成為制約我省發展生豬產業的瓶頸。

        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畜牧資源沒有得到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生態環境不斷惡化,造成一些病毒發生變異,加大了疾病防控的難度。據統計:全球已知道的300多種動物傳染病和寄生蟲病,其中人類與動物共患的傳染病有100多種,比如禽流感、豬流感、豬囊蟲病、結核桿菌病等危害人類和動物的傳染病。這些動物疫病不僅可以在動物與動物之間、人與人之間進行傳染,而且可以在動物與人之間進行傳播。當前,如何處理好生豬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的關系是最迫切和亟需解決的一個問題,也是世界性難題。

        隨著飼料產業的快速發展,不僅推動了養豬業的發展,而且在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上起著重要作用[6]。由于一些飼料原料過度使用過有機磷農藥、有機氯農藥等,導致了化學性污染。飼料問題、獸藥、農藥殘留物等多種因素也會影響畜產品安全。有些養殖戶為了加快家畜生長,提高牲畜的出欄率,更快創造經濟效益,經常會使用飼料添加劑、濫用獸藥或過量使用獸藥添加劑,導致動物組織內藥物的高殘留,從而對人體的身體健康安全造成威脅。

        2.3 畜禽養殖污染是生豬產業發展的嚴重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湖南和全國一樣,生豬產業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生豬產業發展忽視了生態環境的保護,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給生豬產業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威脅,也是發展生豬產業面臨的嚴重挑戰[7]。目前,無論是以工廠化、規模化的現代養殖場,還是以“散養”為主的家庭養殖戶,對畜禽糞便的處理未采取相應的環保舉措,缺乏廢物處理系統,未經處理采取隨意堆放,或直接排入河流,這樣直接危害人體生命安全,制約了生豬產業的長遠發展。當前,大部分種植農戶使用化肥撒入田里,畜禽排泄物不再還田,導致土地肥力下降、土壤有機質減少與嚴重污染。而且大規模的現代化養殖場的養殖戶很少種田、種地,大量堆放的糞尿未經徹底處理,影響了周邊環境與居民生活,造成了社會矛盾,開始引起社會的關注。另外,如果畜禽糞尿堆放過程中的有機物腐敗分解、發酵后會產生大量的CO2、NH3、H2S、CH4等200多種有害氣體。這些惡臭氣體加劇空氣污染,讓人感覺極不舒服,甚至難以忍受,嚴重影響著民眾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同時也會影響到牲畜的健康。國家關于畜牧業發展方面的法律法規建立較晚,考慮具體的畜牧業生態問題較少,很多方面還處于不完善、不配套、不健全的狀態。1998年1月1日施行的《動物疫病法》和2006年7月1日《畜牧法》頒布的實施,近幾年來,我省在國家的法律法規大體框架下,制定了地方性法規,如《湖南省環境保護條例》,然而,政府在生態畜牧業問題和經濟社會發展制度、保障、立法創新不夠,在管理過程中,多側重利用行政手段、經濟手段來解決問題,這樣做就可能會導致監督失職、決策失誤、違法違紀等現象頻頻發生,影響生豬產業可持續發展。

        2.4 粗放型加工是影響生豬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加工過程相對薄弱影響生豬產業的發展。一是畜產品加工業沒有打造出全國有名的企業,龍頭企業少,生產效率低,經濟效益難以提高;二是畜牧產品產業鏈較短,精細化加工少,粗放型加工多,加工層次低,經濟增值不容樂觀,有些特色產品沒有形成大規模,大批量生產。如寧鄉花豬、沅陵野豬等等,從而束縛了畜牧加工業的發展;三是生產設備利用率較低。全省冷庫運用到畜禽加工業加工、冷凍的不到30%;四是畜牧加工場生產條件較差。由于受場地條件設置的限制,屠宰場規模小,加工后的廢水、廢棄物等不能及時處理,這樣就導致了二次污染。

        目前,全省肉類加工的比重還不到15%,深加工產品產值與初級產品產值之比僅為1∶5,且現有的產品加工企業大多規模小、科技含量低、精深加工比例低、產品附加值低,同時,綠色農畜產品口碑雖好,品牌偏少。畜產品流通產業仍然處于粗放型發展階段。總體來看,農牧業產業化經營規模不夠大、品牌不夠響、加工不夠深、市場不夠寬。加工業也存在優勢企業不突出的問題,品牌雜亂影響肉類的價格。尤其缺乏像雨潤、唐人神等涵蓋良種、養殖、飼料、加工、流通一體化的重點龍頭企業,導致市場競爭能力不強。

        3 促進湖南省生豬產業健康發展的對策

        3.1 著力提高生豬產業養殖戶的技術水平

        近幾年來,湖南生豬產業得到快速發展,養殖規模擴大,養殖數量增加,但養殖效益增強緩慢,因此,為了更好地服務農戶,落實國家有關扶貧政策,要加大畜牧獸醫專業技術人員,對養殖戶畜禽養殖技術和疾病防治知識進行培訓。聘請畜禽方面的知名教授、專家學者圍繞生豬、牛、羊、家禽等產業,開展飼養管理、疾病防治的授課培訓。有條件的養殖戶、龍頭企業可以組織人員去發展生態畜牧業較好的地區學習技術,從而增強自己的本領;同時,基于基層畜牧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對有所需要的養殖戶進行入場入戶面對面指導。要以養殖戶提出的問題為導向,組織專家進行討論,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同時讓養殖戶徹底掌握技術。利用網絡技術,搜集專家、專家的講課錄音、視頻,通過微信、QQ、電子郵件等新媒體手段傳給養殖戶進行學習,從而有利于提高生豬養殖戶的技術水平。

        3.2 強化生豬產業質量安全監管水平

        建立健全監管體制機制,省畜牧水產局與食安委、公安局等部門建立健全了聯席會議制度,切實抓好生豬產業質量安全監管。2013年7月中旬舉辦全省標準化知識培訓班,要求各地強化對獸藥、飼料生產銷售使用的監管。要認真抓好產地檢疫和屠宰檢疫,開展打擊運輸販賣、加工、銷售環節非法處置病死動物及產品的違法行為。同時開展畜禽養殖質量安全監管示范縣創建活動,規模戶、產業化、標準化養殖水平取得顯著提升。為了進一步加強生豬質量安全監管,中央編辦于2010年10月20日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瘦肉精”監管工作的意見》(中央編辦發〔2010〕105號),全省各級各部門加大監督力度、強化監管措施,對生豬養殖、販運、加工、銷售所有環節對“瘦肉精”的查驗,對不合格的產品及時處理,切實落實質量安全監管舉措。

        3.3 注重優化生豬產業及生態環境

        按照《湖南湘江污染防治第一個“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的任務分工,全省迅速行動,抓緊部署,年初即完成對湘江干流兩岸規定區域內規模養殖情況的摸底調查,提請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湘江干流兩岸養殖污染防治工作實施方案》。其中,衡東縣、祁東縣率先完成了“三年行動計劃”的全部退養任務。大部分市(州)嚴格劃分了禁養區、限養區、適養區,禁養區養殖場必須抓緊落實退去或搬遷,限養區、適養區要穩定和控制養殖總體規模,實施適度規模養殖。對設立的養殖場要嚴格進行環境污染影響評價,該關閉的要限期關閉,應達標的要限期實現達標排放。要大力推廣生態養殖技術,比如長沙市、湘潭市推廣種養平衡、生物墊料、發酵塔等生態清潔養殖技術。同時要積極探索生豬養殖的污染治理模式,實施養殖糞污治理、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與養殖項目扶持相掛鉤。著力推廣三級沉淀、干濕分離等先進治污模式,真正做到生態環保養殖。加快提升治污科學化水平,不斷改善生態環境。

        3.4 加快提升生豬產業科技創新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加大養殖業先進技術科研攻關,實現創新驅動、科學發展,不斷提升科技貢獻率。緊緊圍繞生態環保養殖、動物防疫、養殖糞污治理、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等關鍵環節,加大科技攻關力度,健全動物防御體系,大力解決制約生豬養殖發展的瓶頸問題。在生豬生產優勢市縣、規模化養殖程度較高的地區,不斷提高養殖業的科技支撐力。要充分發揮政府、科研院所、高校、龍頭企業、中介組織在科技中的積極作用,形成強強組合。大力推廣程序化防疫技術、畜禽污染綜合治理等適應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養殖的組裝配套技術,不斷提升科技養殖水平。針對中小規模養殖戶養殖技術缺乏的情況,要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科技培訓、技術講座,要“面對面、手把手、零距離”幫助養殖戶掌握先進技術,提高養殖水平,著力提升科技創新。

        參考文獻

        [1] 陳瑤生,王健,劉小紅,郭惠武,王晨.中國生豬產業新趨勢[J].中國畜牧雜志,2015(02):8-14,19.

        [2] 武深樹.湖南生豬養殖生產的發展趨勢[J].飼料廣角,2015(05):25-30.

        [3] 易澤忠.湖南生豬業發展及其風險管理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2.

        [4] 潘國言.湖南生豬生產波動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1.

        [5] 湖南生豬價格穩步上升 稻谷價格上漲乏力――2014年8月湖南價格指數點評[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4(09):80.

        第2篇:食品工業發展現狀范文

        【文章摘要】

        以咸陽食品工業優化升級為現實需求,進行基于科技創新資源整合的咸陽食品工業優化升級的研究,對全市食品工業發展現狀及趨勢進行調研,準確把握咸陽科技創新資源整合的基本狀況和影響因素,探討有機整合、合理配置科技創新資源的有效路徑,針對咸陽食品工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構建咸陽食品工業優化升級模式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系統方案,為實現咸陽食品工業優化升級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政策參考。

        【關鍵詞】

        科技創新;資源整合;優化升級

        食品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 其包括農副食品制造業、食品加工業、飲料業和煙草加工業等,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保障民生的基礎產業。也是消費品工業中為國家提供積累最多 ,吸納城鄉勞動就業人員最多 ,與農業依存度最大 ,與其它行業關聯度最強的一個工業。

        當前,咸陽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搶抓國家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和建設關中—天水經濟區戰略機遇,推進西安(咸陽)國際化大都市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加快推進產業優化升級是富民強市的必由之路。作為咸陽的傳統支柱產業,市委、市政府充分重視發展食品工業的戰略意義,咸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大力促進食品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打造陜西食品工業基地。

        1 食品工業現狀

        近年來,咸陽市食品工業總產值以年均遞增10%以上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目前已發展成為門類比較齊全,既能滿足消費者多種需求、又具有一定競爭能力的產業。作為咸陽市傳統支柱產業食品工業,當前正處于戰略機遇期,既面臨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重大機遇,也面臨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保證食品安全等重大挑戰和壓力。從總體上說,食品工業已成為全市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取得了較大成就,發展速度逐年加快。2011年,全市工業支柱產業共完成總產值1632.3億元,比上年增長32.3%,其中食品工業實現產值236.8億元,增速為37%,分別位居支柱產業的第三位和第二位,并涌現了一批在省內外影響較大的食品企業,有力地推動了全市產業經濟的發展。

        2 食品工業發展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2.1 產業結構不盡合理

        從行業結構上看, 加工方式粗放、精深加工少、產品附加值,特殊人群食用的食品發展不夠;從產品結構看產品品種花色少、 檔次低、 包裝差, 產品更新換代慢, 產品結構不能完全適應市場需求變化。

        2.2 食品企業總體規模小, 生產聚集度低,產業鏈條短

        咸陽市食品工業中中小型企業比重較大,處于食品行業中的主導地位,在總體的經濟發展中,很難形成規模經濟,缺乏明星企業。

        2.3 食品工業技術相對薄弱,科技項目研發匱乏

        咸陽市食品科技力量整體基礎薄弱。從事食品工業的科技人員數量只占咸陽市總科技人員的9%, 且都集中在食品加工業和食品制造業。

        2.4 食品安全檢測體系有待完善

        現有的檢測人員大多專業知識和技術水平較低,因此,食品安全檢測水平偏低,部分監管機構尤其是基層的檢驗設備,裝備落后監管技術力量薄弱。

        3 促進食品工業優化升級對策建議

        3.1 以市場為導向,優化產品結構

        對全市的食品企業進行市場調研,根據消費者的不同需求,運用先進技術,先進設備,提高品質,開發新規格新花色新包裝的系列食品加工業。并且利用咸陽市果品業,畜牧業等農牧產品的優勢,樹立整合產業資源的新理念,推進農村土地的合法、自愿、有償流轉,逐步實現規模化、企業化種植、養殖。最后,優先發展基礎原料。充分利用農、林、牧、漁業提供的原料,擴大加工的深度和廣度,實現產品品種系統化、專用化。

        3.2 加大科技創新、資源整合力度

        我省具有顯著的科技創新資源優勢,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及《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的深入推進實施、西咸新區發展步伐的加快以及2011年5月陜西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關中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率先構建創新型區域的決定》的出臺,這對科技創新迎來了巨大的戰略機遇,政策及區位優勢日益顯著,為咸陽加快統籌科技資源改革,構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區域,在更高平臺、更大空間聚集整合科技創新資源,提高科技創新活動水平,增創新的產業發展優勢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條件。科技創新資源是食品工業優化升級的直接動力,是其增長方式轉變的決定因素。沒有科技創新資源,食品工業發展只能依靠相對充足的原料、廉價的勞動力及資本的追加投入來維持低效率的產出,難以為市場提供安全放心、營養健康、種類繁多的產品。

        3.3 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監督體系

        首先, 應該加強食品安全和環境意識,嚴格執行 《產品質量法》、《食品衛生法》等法律法規,督促企業建立健全質量保證體系, 嚴把產品質量關。 進一步完善食品質量、衛生標準體系,選擇合適的食品質量安全監管的模式和措施,建立一套完整的農產品從生產、加工、貯藏到消費全過程的質量安全控制。

        3.4 加強政府扶持力度,建立產業鏈聯盟,促進資源整合

        產業鏈聯盟的目標是打造有競爭力的產業鏈,創新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產業鏈聯盟加強了企業間的信任,促進了技術和信息的交流,從而促進創新產品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產業鏈聯盟是產業協調發展的保障,產業鏈聯盟使產業鏈各個環節聯合起來,實現資源的相互配合、相互滿足,各自的發展才有保障。

        食品工業是咸陽的傳統支柱產業,當前正處于戰略機遇期,既面臨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重大機遇,也面臨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保證食品安全等重大挑戰和壓力。作為咸陽市傳統產業之一,發展咸陽食品工業有著其絕對的資源優勢,但也存在其規模和科技方面的問題。因此,咸陽食品工業今后的發展應該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促進現有資源有效整合,提升食品行業的規模經濟,打造咸陽名牌企業,走一條適合咸陽自身特色的食品工業化道路,進而帶動咸陽市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潔麗.車素芳.劉海燕.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年第 11 期 P34-36

        [2]徐飛,鈕福祥,孫 健,岳瑞雪 建立地域特色產業聯盟 促進徐州食品工業發展[J]江蘇農業科學 2011 年第39 卷第6 期 P674-675

        [3]肖建紅,趙潤華,洪名勇.西部食品工業的現狀及發展建議[J] 山地農業.生物學報.2003.6 P533-536

        [4] 羅強.王濤.食品工業發展現狀及趨勢[J]河北企業 2008.9 P48

        [5]馮俊華.宋安玲.董繼先.咸陽市食品工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 商場現代化 2006年10月(中旬刊)總第482期 P222-223

        第3篇:食品工業發展現狀范文

        一、發展現狀

        縣農業原料資源豐厚,常年糧食總產130萬噸以上,肉類總產9萬噸以上(生豬飼養量100萬頭,羊飼養量60萬只,家禽飼養量3000萬只),加之周邊農業資源雷同,是發展食品工業的策源地。目前,全縣納入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原口徑)有33家。2009年,全縣食品工業實現產值29.7億元,同比增長29.2%。2010年產值42.98億元,同比增長42.16%,食品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24.18%。據統計,縣內食品工業企業已吸納勞動力5780多人,人均月工資1200元以上。

        (一)企業規模不斷壯大,規模企業逐年增多。口子酒業、順發食品、魯王制粉、華強面粉、福潤食品、神華肉食等企業強力推進,提升產能、技術改造和擴大再生產,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主導產品產量居省內同行業前列。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五個一”工程建設,成立食品產業招商組,不斷加大食品工業招商和扶持力度,2011年全縣食品工業在建項目12個,總投資9.16億元,到位資金7.5億元,項目投產后新增產能50億元以上。

        (二)食品工業園框架成形,集聚效應初步顯現。2009年,縣委縣政府把食品工業列為全縣四大支柱產業來抓,適時決策,傾力打造百善食品工業園,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建設,首期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已建成5平方公里。近兩年來,在規劃先行、招商跟進、政策扶持、資本整合等多種要素綜合作用下,百善食品工業園,集面粉、黑糯玉米、油脂、肉食加工于一體,初顯食品工業集聚效能。園區內,企業高端產品不斷搶灘國內市場,其中魯王面粉被指定為駐港部隊專用面粉,雨潤分割雞全部銷往長三角地區等,神華肉食已順利進入大型連鎖超市。

        (三)產業鏈條進一步延伸,產品附加值逐步提高。大力實施龍頭企業帶動和產業結構升級戰略,逐步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化發展格局。順發食品四條方便面生產線和調料油生產線已建成投產,可年產方便面3億包,調料油3000噸。魯王制粉采取“科研+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迅速形成年產面粉20萬噸、面條6萬噸的生產能力。谷王食品可年產淀粉8.4萬噸、谷朊粉1.8萬噸。等等這些,實質性地拉長了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的鏈條,提高了產品附加值。

        (四)注重品牌建設,彰顯市場競爭優勢。我縣堅持實施名牌戰略,提高產品檔次,提升品牌影響力,提高食品市場的占有率,先后培育出“口子酒”國家馳名商標和“魯王面粉”、“魯王面條”、“幸運方便面”、“魯南面粉”、“華奧科技食用菌”等6個省級名牌產品,12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5個農產品獲國家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

        二、存在問題

        雖然近年來我縣食品工業有較快發展,但也存在諸多問題。

        一是企業資金短缺,融資困難。我縣的食品產業起步較晚,企業的規模普遍較小,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僅有魯王、魯南、順發等有限的幾家企業。由于銀行貸款“門檻高、要求嚴、手續繁”,農業企業“質押”“抵押”物不足,企業貸款難的問題依然存在。二是企業規模小、產品單一,產品的附加值低。我縣食品和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目前主要以粗加工為主,產業鏈條比較短,上下游產品開發不夠,食品加工、食品市場和原料基地的產業鏈沒有穩固聯接。三是品牌創新能力不強,名牌產品少。尚無國家級知名品牌,產品市場占有力低。四是企業建設用地和養殖用地問題,不同程度地困擾農業產業化推進。

        三、發展措施

        (一)科學制定發展目標,整體推進食品加工業發展。圍繞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科學審勢縣情,編制《縣建設食品工業發展總體規劃》,確定我縣中長期食品工業發展的藍本,并按照規劃的要求,經過未來幾年的努力,走出一條由農業大縣到食品工業強縣的經濟發展路子。

        (二)做大做強優勢企業,強力拉動食品工業發展。一是整合資源,保證龍頭企業精、深加工需要,促進生產要素向優勢企業集中。二是按照農業產業化的要求,工農共建食品原料基地,形成集團帶基地、基地帶農戶、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優勢互補的原料生產供應和加工格局。穩步推進“福潤六統一模式”禽業升級計劃和“一鄉一業”高效特色種植發展規劃。三是推行無公害綠色有機種、養業,保證食品加工原料的品質,為食品企業把好“第一車間”質量關。四是引導支持鼓勵食品企業與科研院所和專業院校“聯姻”,加快企業對先進實用技術的引進、吸收、消化步伐,增強技術和產品的創新能力。

        (三)大力實施品牌戰略,提升食品加工業水平。一是立足現有企業,鞏固壯大老品牌,如“口子酒、幸運方便面、魯王面粉、福潤肉食”等知名產品,要爭創國家級著名品牌。二是要篩選一批有特色、有市場潛力的產品,如普豪生物科技、大自然食品、神華肉食等,扶持其發展為新的品牌產品。三是多渠道、多形式引進品牌,形成有一定規模的品牌系列食品。四是加強品牌的宣傳和保護力度,樹立名優農產品品牌形象,以品牌爭市場、取效益。

        第4篇:食品工業發展現狀范文

        [關鍵詞] 東北振興;哈爾濱市食品工業;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 F2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7)02-0010-02

        食品工業是現代經濟發展中快速成長的一個工業體系,也是完全競爭性的行業。作為哈爾濱優勢產業之一,食品工業近年來一直是拉動哈爾濱市工業經濟增長最重要的一支力量。最近,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深入推進實施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加快推動東北地區經濟企穩向好若干重要舉措的意見》,借助落實東北振興的重大戰略機遇,哈爾濱將以食品產業等重點產業為我市結構升級的突破口和經濟發展新增長點,力爭謀劃和生成一批大項目,從而帶動哈爾濱市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助力老工業基地重振雄風。

        一、哈爾濱市食品工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一)食品工業已經發展成為哈爾濱市重要支柱產業

        哈爾濱市的食品工業始于上世紀初,受俄羅斯及歐洲食品文化影響較大,一直保持了自己獨有的特色。近年來哈爾濱市食品工業發展迅速,特別是近五年來呈高速發展的態勢,產值平均增速達到23.3%,占全市工業總產值比重逐年提高。食品工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34.4%,拉動全市規上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5.7%,是哈爾濱市支柱產業中發展較快的產業。

        (二)食品工業產業集聚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一批支撐產業發展的骨干企業

        近年來,哈爾濱市初步形成了一批食品企業密集區和多個農產品加工產業帶,聚集成經開區、高開區、利民開發區、賓西開發區、雙城新興開發區等五個食品工業園區。目前,世界500強企業中食品加工類企業共21家,其中7家已在哈爾濱市投資;中國500強企業中食品加工類企業共26家,其中10家已在哈爾濱市投資。

        (三)投資拉動強勁,食品產業進入發展的黃金期

        2015年,食品行業共有413個500萬元以上開工建設項目,共完成投資237.5億元,新增產值達300億元。隨著投資的逐年加大,食品產業將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

        (四)自然資源豐富,綠色有機食品原材料市場優勢明顯

        哈爾濱市位于北緯44°04′-46°40′的地理位置,處于世界公認的玉米種植和奶牛養殖黃金帶,哈爾濱市的水稻、大豆、玉米等農作物和奶牛、黃牛、生豬、肉禽蛋等畜產品,享譽全國乃至海內外。

        二、哈爾濱市食品工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從食品工業產值比較,產業規模尚且不優不強

        2015年哈爾濱市食品工業總產值指標在全國十五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七;在東北四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在末位。與沈陽、大連和長春相比,哈爾濱市規模以上食品工業總產值差距較大,食品工業的產值和增速均處于劣勢。

        (二)從龍頭企業比較,哈爾濱市缺少產業支撐和牽動力大的巨型企業

        精深加工的龍頭企業少,是哈爾濱市食品工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例如,長春大成實業集團對全市食品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39.6%;而哈爾濱市15戶10億元以上企業,對全市食品工業產值增長的貢獻率才39.4%。也就是說,哈爾濱市15戶食品企業不抵長春一戶“巨無霸”企業的貢獻。而且,哈爾濱市初加工產品多,產業鏈條短,深加工水平低。價值1元的初級農產品經加工后,在美國可增值約3.72元,而哈爾濱市只能增值約0.38元。

        (三)從食品工業園區和基地建設比較,產業集聚能力和基地支撐作用還不夠突出

        哈爾濱市食品工業布局分散,基地建設滯后,產業趨同,企業原料不足的問題比較嚴重。沈陽市農業資源不如哈爾濱市豐富,但由于加強農產品工業園區建設,形成了產業集聚發展的優勢。沈陽市輝山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作為全國農產品加工示范區,目前已擁有農產品深加工企業428戶,實現農產品深加工產值598億元,已成為優勢企業和優質品牌的聚集地。哈爾濱市尚缺少產業高度集聚、產業鏈充分延伸的食品工業園區。同時,哈爾濱市生產基地建設滯后,區域化、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程度低,影響了原料的供應。

        (四)從名優品牌比較,哈爾濱市品牌培育開發不夠,資源優勢尚未充分形成產業發展實力

        哈爾濱老字號企業歷史悠久,食品風味獨特,但由于缺乏技術創新和企業改造,市場占有率高的優勢品牌極少。例如,2006年全國有430家通過了“中華老字號”認證,哈爾濱市只有“大眾肉聯”、“老都一處”、“老鼎豐”、“世一堂”、“正陽河”等8個品牌入選。其中一些企業由于管理水平、營銷模式落后,漸漸失去了品牌優勢和市場份額。

        (五)從發展環境比較,哈爾濱市對食品產業扶持力度不大,沒有形成優勢發展的政策環境

        武漢、長沙等很多城市都設立了食品工業領導機構,制定食品工業發展規劃,從農業產業化到食品加工及物流業形成了一系列的產業扶持政策。除“普惠”政策外,對引進龍頭企業和延長產業鏈的項目,更是“一企一策”,在土地配套及基礎設置建設上給予特殊扶持,千方百計留住企業。而哈爾濱市卻缺少食品產業發展的配套政策,沒有形成環境優勢。

        三、新形勢下哈爾濱市食品工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扶持企業做大做強,不斷壯大食品工業規模

        一是擴大哈爾濱市知名食品企業的生產規模。針對企業的生產能力,擴大原材料供給,使其達產增效。像哈爾濱啤酒、雨潤雪花啤酒、賓西牛業、大眾肉聯等計劃進行投資建設的大型企業,給予配套支持,落實項目建設。選擇優質本埠企業,加快運作上市,做大做強一批地產品牌企業,打造產業航母。二是圍繞大型食品企業和延伸產業鏈條項目招商。認真梳理哈爾濱市食品產業鏈條,謀劃生成一批招商項目,面向世界500強以及全國食品行業百強企業進行對口招商,有針對性引進具有精深加工能力、高附加值產品,以及產業鏈條缺失的企業。三是培育壯大規模以上企業。對有望達到2000萬產值的企業,進行摸底排隊,建立信息庫,擴大規上企業增量。對現有規上企業,給予重點扶持,增強發展實力。

        (二)加強園區建設,促進產業集聚和產業鏈延伸

        加強產業規劃布局,合理規范每個園區重點發展的產業。一是糧食加工產業以九三油脂集團、北大荒米業等企業為龍頭,依托哈爾濱市優質大豆、大米、玉米等資源優勢,進一步整合名優品牌,提升技術標準和加工精度,形成糧食加工的規模效應。優化食品結構,改進傳統的加工技術,加大營養食品、快餐食品的開發力度,擴大市場份額。二是乳制品加工產業以雀巢、完達山集團、龍丹乳業等企業為龍頭,依托哈爾濱市奶源的質量優勢,發揮品牌的市場影響力。改變哈爾濱市乳制品單一結構,積極采用和跟蹤國際乳制品加工業的先進技術和生產工藝,開發新產品,使乳制品向功能型、系統化發展。三是肉類加工產業以大眾肉聯、正大實業、賓西牛業公司等企業為龍頭,在發展優質肉的基礎上,大力開發安全方便熟肉食品,提高熟肉制品在肉類加工產業中的比重。四是飲品制造產業以哈爾濱啤酒、華潤啤酒等企業為龍頭,實施規模和品牌擴張戰略,帶動協作與配套企業發展。五是規模推進產業化基地建設。發展綠色有機高端食品產業,加快有機奶、有機米、有機肉、有機菜生產基地建設。

        (三)實施品牌戰略,擴大市場份額

        加快培育本土企業品牌,打造一批有市場知名度的大品牌,形成依托綠色食品基地、有機食品基地的“哈字號”群體品牌效應。一是實施著名品牌戰略。對完達山乳品、五常大米、肉聯紅腸、九三豆油等一批知名品牌,采取融資、聯合等多種方式,聯合行業內企業組建大型企業集團,共同開拓市場,逐步打造成為能在國內獨樹一幟的著名品牌。二是實施品牌開發戰略。利用主導產品的品牌優勢,進行“一主多輔”的產品開發、多元化經營,逐步提升品牌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三是實施綠色品牌戰略。積極鼓勵和推動龍頭企業充分利用哈爾濱市綠色資源優勢,在打造綠色品牌上下功夫,打造出一批新的土特產品品牌。四是實施品牌升級戰略。將企業品牌和區域品牌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發揮龍頭企業、拳頭產品和知名品牌的優勢,積極申請國家級及省級著名商標,由地方品牌向全國名牌、國際名牌發展,提高企業和產品在國內外的知名度。

        (四)搭建交易平臺,搞活食品產業的市場流通

        一是通過期貨交易、電子商務和農副產品市場等交易平臺建設,構筑以哈爾濱為中心、內聯生產基地、外接消費市場的營銷網絡,打造我國最大的綠色食品集散中心。二是建立食品產業物流配送體系。鼓勵大型企業建立農產品物流中心,形成延伸哈爾濱市食品產業布局的物流配送體系。三是搞好營銷策劃和會展活動,突出“中國綠色食品之都”的宣傳策劃,結合洽談會、哈爾濱之夏、冰雪節等節慶活動,大力推銷具有地域特色的名優食品,營造“綠色糧倉,食品之都”的濃厚氛圍。

        (五)加強食品安全體系建設,提高食品產業市場競爭力

        一是健全管理機制。國務院實施大部制改革后,食品安全監管將由分段監管體制,轉為食品藥品監督部門統一管理。在體制過度階段,更要整合力量,實施生產、流通全程監管,杜絕監管的盲點空白點,形成全覆蓋的監管機制。二是開展專項治理。小作坊是假冒偽劣食品的主要來源,直接沖擊食品安全,擾亂市場秩序。應統籌由工商、食品藥品監督、質監部門負責,對小作坊進行專項治理整頓。三是制定生產標準。對名特產品,要盡快制定技術規程和生產標準,占領產業標準的制高點。四是建立追溯制度。擴大哈爾濱市大中超市食品、商品追溯體系,形成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的質量安全追溯鏈條。

        (六)制定出臺食品工業的發展政策,形成政府主導的政策洼地

        研究制定推進食品工業發展的政策,針對食品工業關聯度高的特點,統籌制定和完善食品企業、食品工業園區、農業產業化基地等產業關聯的政策措施。一是設立食品工業發展專項基金,用于支持食品工業園區和骨干企業技術改造、新產品開發等重大建設。同時,科技、農業等專項資金,要提高對食品產業項目支持比重,充分發揮引導激勵作用。二是對國家和省級農業產業化企業、食品精深加工企業、新購入設備進行技術升級企業給予財政獎勵和稅收支持。三是對重點食品產業園區新建食品項目及環保設施項目給予支持,加大對食品園區環保設施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四是制定規范產業集聚區項目入駐的審核審批辦法,對食品產業入駐工業園區的項目,優先安排用地,優先辦理手續。進一步調整優化有關政策,切實打破行政區域限制,讓食品產業項目入駐符合功能定位的產業集聚區。

        總之,哈爾濱大城市、大農村,大工業、大農業的基本市情,決定了食品工業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和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因此,哈爾濱市必須樹立大食品產業觀念,進一步鞏固食品工業作為全市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做大做強食品工業,打造“中國綠色食品之都”,在新一輪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攻堅戰中走出一條新的發展之路。

        [參 考 文 獻]

        [1]張艷,謝武.我國食品工業發展分析[J].市場論壇,2010(5)

        [2]呂世翔,陳凱新,李家磊.黑龍江省食品工業發展現狀及建議[J].農業科技管理,2012(5)

        [3]李萍,宋曉松,宋魁.中俄農業和食品工業合作[J].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13(4)

        第5篇:食品工業發展現狀范文

        發展提速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當清醒地認識到,目前行業發展中還存在著一些深層次、結構性的問題。一是產業結構還不盡合理,發展方式仍較粗放,部分地方仍存在重規模、輕效益,重生產、輕環保的情況;二是質量安全隱患仍不少,控制體系、監督體系、追溯體系、標準體系等還不夠完善;三是自主創新能力依然較弱,部分核心技術有待突破,企業和產品的差異化經營仍需提高,要重點避免重營銷、輕產品的做法;四是食品全產業鏈建設仍顯不足,著眼全價值鏈的流程銜接和管理尚需加強,在產業轉移、行業整合和市場體系建設等方面仍需加大力度。總的來看,食品工業的發展取得了很大進步,但促進和保障食品工業的科學和可持續發展,仍是我們將長期面對的艱巨課題。

        2008年,新成立的工業和信息化部承擔食品生產行業行政職責。這兩年來,始終以“促發展、惠民生”為工作理念,把促進食品工業健康發展和保障食品質量安全作為工作重點,堅持安全為先,以發展促安全,通過制定和實施一系列規劃、政策和標準,推動行業優化結構,促進企業提升素質,督促落實主體責任,消除安全隱患,減少安全風險,并積極配合監管部門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整頓。

        在加強產業政策引導方面,我們先后實施了《食品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及糧食、馬鈴薯、肉類、制糖和葡萄酒等重點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制定了《葡萄酒行業準入條件》。

        在加強食品安全管理和協調方面,我們制定印發了《工業和信息化部2012年食品安全重點工作實施方案》;組織審(修)訂國家和行業標準100余項;在北京、蘭州、天津、廣州、無錫等地試點建設了“食品企業質量安全檢測技術示范中心”;開展了食鹽專項整治和“促進藥品和嬰幼兒奶粉生產質量安全”巡回宣講活動;在北京召開了全國食品工業“十二五”發展交流會,舉辦了食品安全“公眾開放日”活動,開展了食品安全專題宣傳;安排了技術改造專項,支持近100家食品企業產品質量檢測、質量可追溯體系建設等配套硬件條件的改善;參與組織了打擊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專項整治,參與處置了“瘦肉精”、“塑化劑”、“地溝油”、“明膠”、“藥用膠囊鉻超標”等一些熱點敏感事件,配合開展了農獸藥殘留及生豬屠宰專項整治行動。

        在推進誠信體系建設方面,我們組織開展了誠信管理體系標準宣貫培訓,對7300余家食品企業、1.5萬余人次進行了專題培訓;組織指導4300余家食品企業建立誠信管理體系,完成了嬰幼兒配方企業100%建立誠信管理體系;組織編寫了植物油、方便面和發酵食品等食品重點行業誠信管理體系實施指南;組織開展了食品企業誠信管理體系評價;開展了誠信建設專題宣傳,總結交流各地及企業好的做法和經驗。

        重點工作

        一是繼續組織貫徹實施行業發展規劃,做好規劃中期的評估工作。二是嚴格執行產業政策,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促進行業科學有序發展。三是加快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動企業技術改造,提升安全保障和產品創新能力。比如支持嬰幼兒配方乳粉、酒類生產企業運用物聯網技術建立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在白酒、乳制品、食用油等行業采取調整生產工藝設備,推動實施以鋼代塑、更換產品包裝材料等措施。四是督促企業強化管理,健全質量安全管理體系。要建設一批食品企業質量安全檢測技術示范中心,指導一批食品企業改善質量檢測能力,培訓一批中小食品企業的質量檢測隊伍。特別是在乳制品行業,要加強監督、指導和幫扶,組織實施“雙提行動”計劃,即提高國產乳品質量、提振國內消費信心計劃。五是加強和完善標準體系建設,著眼國際通行標準,并結合我國國情和食品工業發展現狀,進一步提升標準的通用性、科學性和實用性。六是加快推進誠信管理體系建設。要在食品行業繼續深入開展“講誠信、保質量、樹新風”活動,加快推進規模以上乳制品、肉類食品等食品行業企業建立并運行誠信管理體系,并組織完成每年12000人次的培訓工作。七是繼續配合開展乳制品、食品添加劑等重點品種的綜合監管和治理。

        201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前啟后的關鍵之年,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的重要一年。總理明確指出,新一屆政府要完成好持續發展經濟、不斷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正三大重點任務。這三條都與食品工業的發展息息相關。作為食品工業主管部門,我們深感使命重大,責任緊迫。

        行業協會是政府和企業之間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在推動和協調行業發展,提高行業整體競爭力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多年來,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始終以促進食品工業持續健康發展為己任,高度重視和積極配合工業和信息化部在食品工業領域開展各項工作,在督促行業自律,維護企業合法權益和正當利益,優化食品行業發展環境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同時在食品工業經濟運行數據、行業發展規劃、產業政策、食品安全標準、企業生產規范、企業技術改造、食品工業國際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調研和咨詢工作,為政府決策和政策制定提供了有力的幫助。這些辛勤付出,收獲的是顯著成績和來自政府主管部門和行業企業的廣泛贊譽。

        第6篇:食品工業發展現狀范文

        關鍵詞:糧食加工;糧食工業;發展;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762.1文獻標識碼: A

        一、糧食加工業發展現狀

        “十五”以來,我國糧食加工業持續發展,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明顯提升,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不斷優化,加工技術和裝備水平快速上升,較好地滿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主要表現出以下特點:

        (二)大豆油脂加工能力快速擴張,行業兼并重組步伐加快

        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對食用植物油和肉禽蛋奶等畜產品需求的增加,我國豆油、豆粕消費快速增長,激發了各方面對大豆油脂加工投資的熱情。根據國家糧食局的研究,2006年我國新建大豆油脂加工項目累計形成1100萬噸的加工能力(其中60%以上為外資項目),從而使我國大豆油脂加工產能達到8400萬噸,比2005年增長了14.9%。同時,大豆油脂加工業重組整合速度加快,特別是外資并購國內大豆油脂加工企業數量創歷史新高。截至2007年4月份,有外資背景的加工廠數量占全國大豆加工廠總數的26.5%;大豆加工能力達到2778萬噸,占全國加工能力的36.1%;實際加工量占我國大豆加工行業的份額為49.1%,比2003年的24.7%提高了25.4個百分點。

        二、糧食加工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糧食加工業雖然取得了長足發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與現代農業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一)糧食加工能力嚴重過剩

        這些年來,隨著糧食加工產品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各地區特別是糧食主產區發展糧食加工業熱情高漲。由于缺乏可靠的信息來源和正確的產業導向,很多地方一哄而起,盲目上馬糧食加工項目,造成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產能無序過快擴張,以致于超出市場實際需求量,導致糧食加工業整體開工率不足50%。2006年,全國大米加工能力為1.48億噸左右,實際加工量只有3894萬噸,開工率僅為26.3%;小麥加工能力9473萬噸,實際加工量只有4346萬噸,開工率只有45.9%;玉米深加工能力4600萬噸以上(含加工成玉米淀粉和玉米酒精),實際加工量3589萬噸(玉米消耗量),開工率為74.8%;大豆加工能力8400萬噸,實際加工量3830萬噸,開工率不足50%(表3)。產能過快擴張不僅使很多小企業處于停產、半停產或倒閉狀態,而且引發原料(玉米)搶購和價格過快上升,對國家糧食安全帶來不利影響。

        (二)生產經營方式仍然比較粗放

        很多糧食加工企業仍為粗放型加工,初級產品多,深加工和主食品工業化程度低,產品結構不合理。大多數小型加工企業新產品、新技術研發能力不足,產品單一,質量和檔次不高,缺乏品牌,資源加工轉化和綜合利用效率低,附加值不高。突出表現為:稻谷加工企業普遍規模小,加工方式傳統落后,約70%的稻谷在農村小型機組加工,副產品利用方式單一,資源浪費嚴重;小麥制粉機械裝備水平與國外差距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以面粉為原料的深加工業發展,大量副產物(麩皮和小麥胚芽)沒有得到深度加工;玉米深加工產品少,市場普遍需求的乳酸、聚乳酸產品還處于開發階段規模,淀粉糖應用領域沒有突破;大豆深加工受市場

        制約發展緩慢。

        三、糧食加工業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

        展望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糧食供求將處于緊平衡的態勢,而全面建設健康小康社會對糧食加工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這些將給糧食加工業發展帶動重大挑戰。

        (一)原料短缺問題將更加突出

        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糧食消費將保持剛性增長,而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將使非農用地的需求繼續擴大,受耕地減少、水資源短缺等因素制約,糧食生產繼續保持大幅度增產的可能性不大,糧食供求將處于緊平衡狀態。保障13億入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我國的頭等大事。這就決定今后我國糧食供給必須優先用于滿足食品和飼料的需求,從而影響到糧食加工轉化工業(非食品加工)的發展。

        (二)糧食價格上漲擠壓糧食加工業的利潤空間

        近兩年來,我國糧食、生豬等農產品價格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上漲,國際糧食價格也屢創歷史新高。從中長期看,石油、煤炭等能源產品及其相關的化肥、農膜、柴油等生產資料價格將持續上漲,而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減少,勞動力工資水平也將逐步上漲,從而抬高糧食的生產成本和機會成本,糧食價格高位運行將是一種常態。另一方面,國家為了控制通貨膨脹,對食品價格上漲實行嚴格的管理。如何應對高價的原料,是任何糧食加工企業都不能回避的重大挑戰。

        四、我國糧食加工業發展趨勢分析

        我國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正在從溫飽型向小康型邁進,人們不僅滿足于吃飽,而且要求吃好,對食品的花色品種、質量、營養、安全、衛生等方面都提出更高的要求。順應市場消費需求的變化,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糧食加工業將呈現如下發展趨勢。

        (一)資源利用合理化

        綜合利用和深加工是糧食加工業高效增值的重要途徑。隨著糧食價格的不斷攀升,加工企業的原料成本將越來越高,只有加強對糧食資源的合理利用、綜合利用,做到“榨干吃凈”,才能提高糧食加工的綜合效益,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如稻谷通過綜合利用和深加工可以其附加值提高510倍,玉米深加工可將原料99%的成分利用起來,生產3000種產品。

        (二)生產方式集約化

        隨著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糧食加工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將趨于激烈,要求企業必須改變小規模粗放經營的生產方式,走集約化、規模化發展的道路,這樣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以預見,今后我國糧食加工業將出現更多的“強強聯合”、“強弱聯合”,很多企業將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整合資源,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

        五、促進糧食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政策建議

        針對糧食加工業存在的問題,必須加強宏觀調控和科學引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產業升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一)嚴格新建項目的管理,加強對糧食加工業的宏觀調控

        針對我國糧食加工業特別是玉米加工業存在的產

        能過剩問題,200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發了《關于促進玉米深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地停止新建、擴建玉米深加工項目,對在建項目進行全面清理,并調整玉米深加工項目的管理方式,執行嚴格的核準制度。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按照以上文件的精神,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建議大豆油脂加工業也要參考上述管理辦法,將目前的備案制調整為核準制,一定規模以上的新建大豆加工項目,必須由國務院投資主管部門核準;其他新建或改擴建大豆加工項目一律不予核準。對于稻谷、小麥加工業,因其加工產品主要是食品,非食品類產品的比例很少,新建項目可繼續執行備案制,但要執行嚴格的行業準入條件,技術水平低、能耗高、規模小、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一律不予建設。

        (二)加強科學規劃,發揮政策指導

        目前,國家有關部委已制定和實施了包括《食品工業“十一五”發展綱要》、《飼料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糧油加工業“十一五”規劃》等在內的直接與糧食加工業有關的規劃。部分地方也編制了本地區的食品工業或糧食加工業規劃。但是,很多地方規劃都是從本地區的利益出發,一味地強調發展糧食深加工業。應該看到,目前我國糧食供求形勢和糧食加工業發展已經發生了大的變化,不能再按照傳統的思維視角,片面追求發展糧食深加工業,而應根據形勢的變化進行調整。各地區要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高度和全局利益出發。

        第7篇:食品工業發展現狀范文

        [關鍵詞] 食品貿易;食品安全;改革開放;競爭力

        中國是一個食品生產和食品消費大國,食品工業是對外開放較早的行業。改革開放30年來,

        中國食品工業增長迅速,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產業競爭力逐漸上升,有效地參與世界食品資源配置戰略,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與此同時,中國不斷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和制度,全面加強食品安全立法和標準體系建設,對食品實行嚴格的質量安全監管,積極推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食品安全狀況不斷改善,有效地增強了中國食品貿易競爭力。作為世界貿易大國,中國在食品安全控制和促進全球食品貿易健康發展方面正在做出不懈的努力。

        一、中國食品貿易競爭力

        與食品安全體系的變遷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都十分重視食品工業,制訂了一系列支持食品工業發展的政策,促進食品工業的發展,使食品工業形成門類齊全、技術不斷進步、產品Et益豐富、運銷網絡較為通暢的生產經營體系,成為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大產業。中國食品貿易發展迅速,出I:1食品安全程度也大幅提高,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建設資金和外匯。截至2007年底,中國共有食品生產加工企業44.8萬家,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食品工業為中國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1.中國食品貿易競爭力不斷增強

        本文采用國際通用的考察貿易競爭力的指數:世界市場份額(WMS)、貿易競爭力指數(TC)、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CA)以及產業內貿易指數(GL)來分析改革開放30年中國食品貿易競爭力的變遷。

        從世界市場份額考察,中國食品出El的絕對貿易額呈逐年上升趨勢,世界市場份額的變化比較平穩。1985年中國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場份額為2.13%,此后緩慢增長,1990年上升至2.49%,2000年。2002年均維持在3%以上,但是2003年開始又有所下降,到2005年跌至3.61%,2006年略有上升,為3.69%。與此同時,食品出口占中國出口總額的比重卻呈現出下降的趨勢。1986年食品出口占中國出口總額的比重高達17.08%,此后不斷下降,1990年為12.67%,2000年降至5.44%,2006年進一步降為2.88%,低于同期世界食品出口占世界出口總額的比重水平。這與中國世界市場占有率的逐年上升并不矛盾,因為世界市場占有率的上升只說明中國食品出口相對于世界食品出口的上升,并不能說明中國食品工業與國內其他產業相比更具有競爭優勢,同時這也與技術含量高的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成為拉動中國對外貿易快速增長的主要商品以及傳統大宗商品出口增長緩慢的現實相符。

        貿易競爭力指數(TC)主要從產品進出口的數量來分析某類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表現,具有簡單、直觀、明了等特點,能夠快速反應產品在某一時點或連續某一階段的競爭力變化。考察

        中國食品貿易競爭力指數可以發現,中國的食品貿易競爭力整體水平不高,并且正在呈現逐年下降趨勢。1985年,1989年間,中國貿易競爭力指數不斷下降,從0.42降至0.15,1990年開始回升,從0.26升至1993年的0.54,為歷史最高水平,1994年以后又開始下降,到2004年出現負值,2005年僅為0.07,2006年略有回升,為0.1。從中國食品出口與進口貿易額的差額來看,中國是食品的凈出口國,除2004年外,1985年一2005年間中國食品貿易差額均為順差,其中1994年最高,食品貿易順差達到71億美元,到2005年降至30.94億美元,2006年食品貿易順差為49.47億美元。

        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CA)指一國總出口中某類產品所占份額相對于該產品在世界貿易總額

        中所占比例的大小。1985年一1991年間,中國食品RCA指數大于1.25,中國出口食品具有較強競爭力,但是1992年以后,中國食品貿易RCA指數逐年下滑,1998年以后低于0.8,國際競爭力很弱,并有繼續降低的趨勢。2001年中國食品RCA指數降為0.7437,2002年~2006年分別降為0.6804、0.6030、0.5117、0.4946和0.4608。

        產業內貿易是指同一產業內的產品(主要是制成品)通過外部市場與內部市場在不同的國家

        或地區間形成的雙向流動。國際上最常用的產業內貿易指數是格魯貝爾一勞埃德指數(簡稱GL指數),GL指數越小,表明產業間貿易比重越小;GL指數越大,表示產業內貿易比重越大。采用GL指數公式計算中國產業內貿易指數可知,中國食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是呈現逐年上升趨勢的。20世紀80年代基本以產業間貿易為主,進入90年代產業內貿易指數不斷增高,2001年為79.41,2003年為87.51,2004年、2005年、2006年均高出90的水平,產業內貿易特征非常明顯。

        2.中國食品貿易的世界地位不斷提升

        全球食品產業主要集中在美洲、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經濟規模化和集中度突出。

        隨著食品貿易格局由傳統格局向現代格局的轉變,發達國家在食品貿易格局中日益占據主導地位。根據WTO公布的貿易統計數據,目前世界十大食品出口國為:美國、荷蘭、法國、德國、比利時、西班牙、中國、意大利、加拿大和英國;十大食品進口國為:美國、德國、日本、英國、法國、荷蘭、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時和中國。中國是唯一進入食品進出口貿易額前十位的發展中國家。

        從世界市場份額考察,根據WTO公布的貿易統計數據計算,在十個國家中美國的出口食品

        世界市場占有率始終排在第一位,荷蘭在國際市場貿易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從2000年開始,超越法國成為世界第二大食品出口國,法國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場份額居第三位。中國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場份額變化幅度也不大,始終介于2%。3.3%之間。

        從Tc指數考察,根據WTO公布的貿易統計數據進行計算,美國的Tc指數水平較低,從

        1990年的0.17下降為2006年的一0.07。這是因為美國在大量出口食品的同時,也大量進口食品,2002年出現食品貿易逆差,2005年的逆差為111.75億元,美國從而由一個食品凈出口國轉變為凈進口國。中國、法國、加拿大均為世界食品凈出口國。

        從食品出口的顯性比較優勢指數考察,根據WTO公布的貿易統計數據進行計算,1990年一

        2006年期間,美國食品出口RCA指數一直保持在0.9~I.2之間,貿易競爭力水平一般;荷蘭食品的RCA指數較高,介于1.8—2.2之間;法國RCA指數均高于1.4,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中國RCA指數由1990年的1.38跌至2005年的0.49,貿易競爭力一直處于下降趨勢,這與食品出口在中國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不斷下降相吻合。

        從食品產業內貿易指數考察,根據WTO公布的貿易統計數據進行計算,美國、西班牙、中

        國均屬于食品產業內貿易指數水平較高的國家。以2006年為例,美國食品產業內貿易指數為92.59,西班牙為96.67,中國為90.26;法國、加拿大、意大利次之(見表1)。

        3.中國食品貿易結構多元化并呈現較高集中度

        中國食品出口貿易結構變化的特征表現在各類食品貿易的規模和比重的變化上。根據WTO

        公布的貿易統計數據進行計算,從1995年~2005年各類食品的貿易規模和比重變化上來看,

        增減變化的趨勢和幅度差異均比較大。1995年水產品出口規模位居第一位,出口占比29.2%;其次是畜產品,出口占比為25.16%;蔬菜出口為第三位,出口占比19.17%;水果的出口占比為5.08%。到2007年,水產品出口仍居第一位,出口占比33.29%,蔬菜出口上升到第二位,出口占比21.27%;畜產品出口下降為第三位,占比為13.80%;水果出口躍居第四位,占比為12.78%;糧食出口占比從1991年的1.17%上升為2007年的7.59%。茶葉和堅果的占比比較穩定,但是干果的占比呈不斷下降趨勢。

        中國食品進口結構變化較大。1995年食用油籽僅占中國食品進口的1.14%,到2007年,

        占比已經高達37.2%,貿易規模居中國食品進口第一位;植物油進口占比較為穩定,1995年為25.38%,到2007年下降為20.89%,居食品進口第二位;畜產品1995年進口占比為15.36%,2007年為20%,居第三位;糧食進El曾居中國食品進口第一位,但是到2007年已經降至第六位,占比從1995年的37.69%下降為2007年的1.66%,是波動最大的進口食品。

        4.中國食品貿易地區分布較為集中

        中國食品出口到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主要出口市場相對較為集中。從地區分布

        看,亞洲始終是中國食品最大的出口市場。2005年亞洲市場占中國食品出口總額的67.84%,2006年為62.69%,2007年為60.83%;歐洲是中國食品第二大出口市場,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別占到中國食品出口總額的14.7l%、16.3l%和18.11%,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北美洲為中國食品出口第三大市場,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別占中國食品出口總額的11.86%、13.76%和13.59%,也呈現緩慢上升趨勢;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出口市場較小,三個大洲合計占中國食品出口的5%左右,未來有很大的增長潛力。從單個出口市場考察,2005年.2007年日本、美國、香港、韓國和俄羅斯始終位于中國內地食品出口市場的前五位。五個國家和地區市場合計占中國食品出口的57%。從出口的國家

        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分布看,2005年。2007年日本仍位居中國食品出口市場第一位,占中國食品出口的23.85%;歐盟(25國)居第二位,占中國食品出口的13.44%;美國居第三位,占中國食品出口的11.97%;東盟(10國)居第四位,占中國食品出口的10.63%;韓國居第五位,占中國食品出口的9.82%。日本、歐盟、美國、韓國是中國食品的四大出口市場,其出口額在2007年合計占中國食品出口的59.41%,說明中國出口市場集中度很高。

        5.中國食品工業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

        中國食品工業開放較早,吸引外資較為廣泛,外資進入形式多樣。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就鼓勵國內食品企業以合資、合作、補償貿易等形式參與國際貿易,同時還接納了部分行業的跨國公司以獨資的形式進入中國。在這種政策支持下,食品工業成為吸引外資的重點行業之一。此后,隨著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加入世貿組織,跨國食品公司來華設廠的速度進一步加快,并普遍開始采取長期戰略、全國戰略和本土化戰略,著眼于在中國境內的整體布局和長遠發展。位于全球食品工業前50位的大型跨國公司大多已在中國各地區設立了合資公司、獨資公司、研發中心、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等經濟、技術機構。中國食品加工業對外聯系的提高反映了食品加工業國際化的趨勢,同時也反映了在資源和市場兩個方面,食品工業對國際經濟環境依賴性的增強。

        6.中國進出口食品安全體系不斷完善

        中國政府一直把加強食品質量安全擺在重要的位置。中國不斷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和

        制度,全面加強食品安全立法和標準體系建設,對食品實行嚴格的質量安全監管,積極推行食品安全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國已經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進出1:1食品安全法規體系,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等8部法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實施條例》等8部法規、《進出境肉類產品檢驗檢疫管理辦法》等18個部門規章、國家食品標準1800多個(其中強制性國家食品標準634個)、出入境檢驗檢疫行業標準近746個,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框架基本形成。

        中國非常重視食品出IZ:l安全的管理問題,食品出口需經過五個步驟:對出口食品的原料種植、養殖基地實施備案管理;對出口食品的生產企業實施衛生注冊制度;在生產過程當中,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對出口食品的生產過程實施全過程監控;出El食品還要按要求加貼符合要求的標簽或標識,以便進行追溯或對問題產品的召回;在出口前,中國還要逐批進行檢驗,合格的才可出口。如果進口國有要求的話,還會為食品出具官方證書。無論是在產品的生產、流通、進出口等各個環節上,還是在立法、執法、監督、管理等各個方面,中國都采取了非常負責任的態度,建立了從食品生產到出El的全過程管理體系。

        中國與有關國家建立的食品安全合作機制在促進雙邊和多邊食品安全合作、保證進出口食品

        安全、解決各方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中國食品貿易競爭力的前景展望

        根據WTO公布的世界貨物貿易數據,1980年世界食品貿易規模為2238.32億美元;1990年世界食品貿易規模突破3000億美元大關,達到3155.59億美元;1995年世界食品貿易規模突破4000億美元大關,達到4526.85億美元;2003年世界食品貿易規模突破5000億美元大關,達到5514.96億美元;2004年世界食品貿易規模突破6000億美元大關,達到6321.91億美元;2006年世界食品貿易規模突破7000億美元,達到7548.37億美元。龐大的世界食品貿易規模、富有潛力的世界食品市場前景、食品貿易的迅速增長,為包括中國在內的wro成員國的食品出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中國食品工業將逐步進入加速成長期的中期階段。這主要是由于國際國內食品需求量持續增

        加,尤其是中國居民收入由較低水平進入持續快速增長的情況下,食品工業的產值、從業人數及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都將不斷增加。中國食品貿易狀況取決于食品工業的發展,因此,未來應從食品工業產業結構的優化、產業關聯度加強、產品結構優化和產業組織結構優化等方面發力,來進一步提升中國食品貿易的競爭力。

        1.中國食品工業產業結構優化

        中國現行食品工業體系中。屬于嗜好類產品的煙草加工業的比重較高,特別是利稅比重很

        高。將食品屬性很弱的煙草加工業包含在食品工業體系內,因其利稅等經濟效益指標貢獻很高,抬高了以平均值衡量的食品工業的經濟效益水平,掩蓋了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和飲料制造業經濟效益偏弱的現實。如果將煙草加工業排除在外,食品工業的地位和經濟貢獻將明顯降低。食品工業的經濟貢獻過度依賴嗜好類的煙草產品支撐,反映了我國食品工業結構欠佳。

        未來中國食品工業發展的重點行業包括糧食加工業、食用植物油加工業、果蔬加工業、肉類

        加工業、水產加工業、乳制品加工業、飲料制造業、制糖工業等行業。中國食品工業發展的主要任務,包括構建食品工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快發展食品裝備制造業、建立現代食品物流體系、完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高新技術研究與應用的比重不斷增大,將促使食品工業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包括膜分離技術、微膠囊技術、超臨界萃取技術、超微粉碎技術、微波技術、超高壓殺菌技術、冷凍干燥技術、食品生物技術在內的食品高新技術能夠不斷開發出新食品材料,實現食品營養質構的人工重組。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和發酵工程等現代生物技術與食品工業緊密相關,將成為中國未來食品產業的重要發展方向。

        2.中國食品工業與前后向產業關聯度增強

        食品工業的發達程度取決于產業鏈各環節的競爭力,它不僅取決于食品工業本身的企業組織效能和技術研發能力,還取決于前向的投入原料的農業、投入生產設備的裝備制造業以及后向的包裝、運輸、儲藏、銷售等行業的整體競爭力。中國食品工業在國民經濟中涉及多個產業部門。原料生產、食品加工和制造以及食品流通和消費分散在各大產業中。食品工業布局與農業生產布局銜接不緊密,農業生產與食品加工生產互為促進的機制尚未建立起來,造成原料供應與食品工業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目前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是3:1,中國僅為0.5:1;發達國家深加工用糧占糧食總產量的比重在70%以上,中國則只有8%。未來國際食品市場競爭的核心將集中在加工業的規模和科技水平方面,即通過實現規模經濟和提高核心競爭力來爭奪更大的市場份額。為此,就需要推進規模化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發展食品加工業,建立現代食物產業,在大力發展優質食物生產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人工種植養殖的各種初級農產品資源,拓寬加工范圍,開拓加工領域并積極開發野生資源。同時,還要加強食品加工業與金融、保險、信息、運輸等相關產業的有機聯系和協同效應。

        3.中國食品工業產品結構優化

        中國食品消費已經由量的追求轉向對質的追求,向質量、營養、方便、安全的目標轉變,食

        品消費結構變化加劇,對食品制成品的需求迅速上升。食品生產企業必須牢牢把握新時期食品工業發展的變化趨勢,順應消費市場的需求,制訂既有前瞻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發展規劃。

        中國食品工業中食物資源粗加工多,深加工和精加工產品少,附加值低,正處于成長期。目

        前中國加工食品占消費食品的比重僅為30%,遠低于發達國家60%至80%的水平。優化食品工業產品結構,提高居民食品制成品消費水平,向精深加工發展,進行多品種、多層次、高附加值的加工,使加工食品方便化、適用化、系列化、多樣化。運用新技術大力開發具有中國特色的、適合不同消費者飲食特點的傳統食品,實現傳統食品現代化,現代食品國際化。畜牧、養殖、采集、水產等勞動密集型食品產業,中國特有的可食資源、地方特產禽畜、果蔬、黃酒、白酒等特色資源食品產業,中國烹飪餐飲產品、保健食品、名優食品等風味食品產業,均具有獨特優勢,具有較好的貿易增長前景。食品業應注重對國際市場的分析和跟蹤,根據市場需求積極調整產品結構,努力開發適銷對路的新產品,改變和增加花色品種,增加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同時,更應加強食品安全,帶動多類食品產品提高質量、檔次,增強中國食品在國際市場的貿易競爭力。

        4.中國食品工業產業組織結構優化

        中國食品工業的生產集中度明顯低于發達國家水平,中小企業比例高,技術水平低,同質化

        嚴重,價格競爭激烈,利潤空間狹小。食品行業的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大多數中小型企業的資金有限,主要從事食品生產活動,缺乏研發機構和經費投入。隨著行業整合及行業成熟度的提高,行業利潤向大企業迅速集中,行業龍頭企業將擔當起行業資源整合的重任,積極適應消費升級、注重品牌培育、渠道建設與管理績效持續改進的中國本土優勢食品企業。中國作為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大國,食品加工企業在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上面臨著發達國家食品加工業的跨國公司的激烈競爭。中國食品業需要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突破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形成一批技術創新能力強的食品企業和產業集群。

        三、完善食品安全體系。

        提升中國食品貿易競爭力全球范圍內越來越多的國際組織關注食品安全,目前,除了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制定的《國際推薦操作規程:食品衛生的通用原則》及其附錄《HACCP體系及其應用準則》以外,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也于2005年制定并頒布了描述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要求的使用指導標準——Is022000:2005標準。爭奪食品安全國際標準主導權成為發達國家的戰略選擇,發達國家在國際食品安全標準制定和修訂方面,積極爭取承擔起草工作,以保證國際食品安全標準充分體現本國利益。各國政府制定和實施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及標準f3趨嚴格,但是在具體內容上各國還是存在巨大差異性。這些差異既有貿易保護主義的原因,也反映出各國在風險意識、科學傳統、地理環境等因素上的差別。不同的食品安全

        標準在國際貿易環境下難免導致貿易沖突。食品安全標準不斷趨嚴成為限制發展中國家食品出口的最大障礙。

        建立和完善統一、協調、科學、高效的國家食品安全保障體系,是未來進一步提升中國食品

        貿易競爭力的必然要求。

        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體系

        中國食品安全立法既要借鑒國外的經驗,又要立足于中國國情。兼收并蓄國外先進的立法經

        驗和知識,包括世界發達國家食品安全立法的先進思想和理念,食品安全國際組織的指南或示范性標準,以及WTO/SPS和WTO/TBT協議,加快食品質量安全法規以及配套法規的規章起草,依法管理食品生產經營和進出口,監督食品質量,制定無公害食品生產和消費的政策。

        2.完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與國際標準接軌

        中國政府應加快食品安全標準的修訂進程,增強制標的科學性,推動標準的國際化進程,更多地參與國際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建立完善食品生產加工標準體系,從源頭抓起,把生產、加工和出口等主要環節全部納入標準化控制;建立食品市場準入門檻,確保產品質量適應目標市場要求;健全食品質量檢驗檢測和監控體系;建立食品出口企業的信用管理體系;降低檢驗檢疫管理風險及提高產品質量信譽;做好質量體系和環保體系等認證工作,確保出口食品質量等。

        3.建立食品安全預警機制

        中國應加快信息網絡建設,建立食品安全與食品貿易的TBT/SPS預警機制,完善的預警機制包括檢驗檢疫信息收集、傳播、決策、反饋系統。通過建立國內外技術法律、法規、標準及合格法定程序數據庫、WTO/TBT、SPS通報評議數據庫、出口企業及產品數據庫、專家數據庫和典型案例數據庫,實現查詢、通報、評議、預警和咨詢五大功能,使食品出口企業可充分利用該網絡平臺,方便快捷地了解主要貿易伙伴國家的技術標準、技術法律、法規、技術政策、標準結構的變化動向和國際上技術壁壘的最新動態等信息,對WTO成員國特別是中國主要貿易伙伴國的有關措施、標準和合格評定的信息進行系統全面的收集、研究和咨詢,為國內企業爭取更多更好的國際發展空間。

        4.嚴格把關,保障進口食品安全

        中國各級檢驗檢疫部門應全面加強進口食品的風險分析工作,嚴格對出口國的食品安全體系進行評估。進一步規范進口食品、動植物產品檢疫審批工作。加強口岸能力建設,提高進I:1食品的檢驗檢疫水平和執法把關能力,對大宗、重點食品要實施進口食品安全監控計劃。加強對進口食品的監督管理。嚴厲打擊敏感食品的非法入境行為,查堵非法入境食品的銷售渠道。

        5.增強與食品安全有關的貿易爭端處理能力

        中國政府應盡快具備與食品安全有關的爭端處理能力,善于運用WTO爭端解決機制,根據

        WTO/SPS協定,有效地排除貿易障礙,在一個相對公平的環境中解決糾紛,維護中國的貿易利益。

        6.積極參與國際食品安全活動.加強食品安全國際合作

        食品貿易的增加將會促使食品監管部門對外交往增加,食品安全領域多邊、雙邊國際交流與

        合作增加。中國政府應積極參加各類國際食品安全組織活動,特別是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在采取國際標準的同時,應盡力爭取將本國已具有優勢的項目標準納入到國際標準中去,使國際標準盡量反映中國的意見和要求。同時應注重食品安全的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和支持技術專家參與各類食品安全技術培訓、研討、交流和水平比對等活動,并歡迎國外技術專家來訪、學習和培訓。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貿易大國,中國應通過保障食品安全,不斷提升食品貿易競爭力,更好地

        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和國際貿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呂立才,黃祖輝.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農產品和食品貿易關系的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6(1).

        [2]白麗,馬成林.世界食品體系的結構性變動與各國的食品安全控制行動[J].中國標準化,2005(11).

        [3]王金玉.國際標準競爭的態勢及中國的對策[J].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2005(10).

        [4]鮑曉華.WTO.TBT/SPS制度框架和中國產業安全[J].經濟管理,2005(23).

        [5]陳衛平,侯曉霞,王長春.中國加工食品產業內貿易的發展現狀與決定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4(9).

        第8篇:食品工業發展現狀范文

        20*年,全市生豬飼養量278萬頭,出欄量171萬頭。肉牛飼養量27萬頭,出欄13萬頭。羊飼養量達到110萬只,出欄量57萬只,羊毛產量1550噸。肉驢飼養量34萬頭,出欄量9萬頭。白鵝飼養量達到533萬只,出欄量450萬只。肉雞飼養量654萬只,出欄量520萬只。蛋雞飼養量1650萬只,出欄量905萬只。兔飼養量8萬只,出欄量4萬只。奶牛存欄達到4萬頭。年產豬皮171萬張,牛皮13萬張,羊皮57萬張,兔皮4萬張。全市肉、蛋、奶產量分別為21萬噸、8萬噸、13萬噸,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15億公斤,是遼寧省重要的糧油生產基地之一。

        近年來,我市依托資源優勢,農產品加工業得到較快發展,涌現出一批起點高、成長快、規模大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截至20*年底,我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已達700余戶,其中,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58戶,比2003年增長171%,年均增長34.1%;完成銷售收入51億元,比2003年增長340%,年均增長68%;實現利稅4億元,比2003年增長310%,年均增長62%。涌現出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5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2戶,從業人員5萬余人,帶動農戶25萬戶。現有主導產品17大類,近千個品種規格,重點包括肉制品加工、木業加工、皮革加工、糧食加工、植物油、各種酒類、淀粉加工、調味品、食用菌、乳制品、飲料、果品加工、方便速凍、紡織服裝、中藥材等,農業產業化經營已成為農產品加工業的主要經營模式,作為轉型接續替代產業的農產品加工業已初具規模,具備了加快發展的基礎和條件。

        我市農產品加工業雖然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與省內兄弟城市和發達地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一是產品結構不合理。精深加工產品及高附加值產品匱乏,產品檔次低、品種少、包裝差、更新換代慢。二是產業集聚效應不強。由于基礎薄弱,現有的企業規模普遍偏小,數量少,產業集群的集聚效應得不到充分發揮。三是區域性產業鏈不健全。從農產品基地建設、原料配套到農產品深加工完整的產業鏈條尚未真正形成,產品結構單一。四是技術裝備水平落后。80%企業加工設備的裝備水平處于上世紀70-80年代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不足5%,一些傳統名特產品大多是作坊式加工,傳統式生產。上述問題嚴重制約著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的快速發展,亟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決。

        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基本思路和發展目標

        (一)基本思路

        以項目建設為中心,以招商引資為重點,以體制機制創新和改善投資環境為突破口,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立足優勢資源,按照市場需求,依靠科技進步,走農工科貿一體化和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提高農產品加工能力,積極培育骨干企業和名牌產品,增強產業競爭力,逐步實現農產品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由傳統加工工藝向采用先進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轉變,促進農產品加工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二)發展目標

        到2010年末,全市農產品加工業力爭達到下列目標:

        ——總量快速增長。全市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力爭達到300億元,其中:食品加工業計劃實現銷售收入150億元;林木加工業計劃實現銷售收入100億元;皮革加工業計劃實現銷售收入30億元;紡織服裝業計劃實現銷售收入20億元。全市農產品加工業新增就業崗位10萬個。

        ——布局更加優化。加快建設彰武林產品加工園、彰武農產品加工業園、阜蒙縣農產品加工園、清河門區皮革加工園、高新區農產品加工園、高新區紡織工業園等6大專業園區建設,引導優勢企業向優勢區域集聚,建設一批高標準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帶動農戶進行標準化生產,提高質量和安全水平。

        ——產業實力明顯增強。培育壯大35個重點骨干企業,形成5個年銷售收入超10億元、10個超5億元、35個超億元的加工型龍頭企業,促進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提高專業化協作水平。

        ——產品競爭力不斷提升。省級以上(含省級)名牌產品達到20個,中國馳名商標達到1個以上。

        三、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重點

        根據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條件和發展要求,未來三年,全市農產品加工業要重點發展食品加工業、林木產品加工業、皮革加工業、紡織服裝業等4大產業;培育壯大35個重點骨干企業;規劃建設彰武林產品加工園、清河門皮革加工園、高新區農產品加工園、阜蒙縣農產品加工園、彰武農產品加工業園、高新區紡織工業園等6大專業園區。

        (一)食品加工業

        重點發展肉制品、糧油、特色農產品、酒類及飼料、乳制品加工業,到2010年,全市食品工業實現銷售收入150億元。

        ——肉制品加工業。加強畜禽養殖基地建設,提高工業化屠宰集中度,增加畜禽加工產品的生產規模,大力發展冷鮮分割肉、熟食制品、副產品深加工等三大類主導產品。雙匯肉類年屠宰達到300萬頭,*六合年屠宰肉雞達到3500萬只,美中鵝業年屠宰量達到1500萬只。重點扶持*雙匯、*六合、美中鵝業、德美客、豐僑、關東肉業、興堯驢業等龍頭企業。到2010年,全市肉類產品加工業實現銷售收入70億元。

        ——糧油加工業。充分發揮*地區土地資源豐富和農作物加工的基礎優勢,重點開發糧食深加工系列產品,加強優質大豆、花生、葵花籽等油料作物基地建設,研究植物油低溫冷榨制油新技術,開發生產優質精煉油、高級烹調油、色拉油、調和油、專用油和營養保健油,并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開發花生、大豆蛋白等深加工系列產品。同時,要積極發展飼料工業,促進糧食加工、轉化與增值,帶動飼料作物種植和養殖業的發展。鼓勵開發新的飼料添加劑,加快發展混合料、濃縮料,開發非常規飼料資源和特種動物飼料。重點扶持鈴蘭味精、華豐公司、鑫吉糧油、*植物油、維遠公司、振隆土特產公司、科威飼料等企業。到2010年,全市糧油加工業實現銷售收入45億元。

        ——特色農產品加工業。以南瓜、蔬菜、食用菌、特色雜糧等加工為主,打造具有特色資源的加工業。以振隆公司、實維天公司、申博公司為龍頭企業,重點開發果蔬速凍深加工系列產品。以田園實業、*華農、三江公司為龍頭企業,重點開發食用菌深加工系列產品。到2010年,全市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實現銷售收入14億元。

        ——酒類及飲料加工業。培育壯大現有企業,白酒生產以三溝酒業為龍頭,年產量達到5萬噸;啤酒生產以*梅雪集團為龍頭,年產量達到10萬噸;果酒生產以長白山奇為龍頭,年產量達到1000噸。飲料生產以啤酒廠飲料分廠、香香集團、爽仙飲料公司和蒙古貞酒業為龍頭,各種飲品年產量達到5萬噸。重點扶持三溝酒業、蒙古貞酒業、梅雪啤酒和香香集團等企業。到2010年,全市灑類及飲料加工業實現銷售收入12億元。

        ——乳制品加工業。加快優質奶源基地建設,重點加快阜蒙縣、高新區等乳制品產業的發展,擴大*伊利、輝武乳業、綠山羊奶等企業的生產規模,加快發展液體奶、酸奶、配方奶和高品質奶粉等主導產品。重點扶持*伊利、輝武乳業、綠山羊奶等企業。到2010年,全市乳制品加工業實現銷售收入8億元。

        (二)林產品加工業

        全市林產品加工業要以彰武林產品加工園區建設為重點,一是加快推進園區的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擴大招商領域,積極吸引各種生產要素集聚,要為龍頭企業搞好配套,有效拉長產業鏈條。二是把建設林產品加工產業園區和規劃建設沈彰新城結合起來,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為企業發展提供基礎條件。三是在培育現有企業的同時,迅速增加總量,重點引進各種板材,建筑模板、木塑、木制家具等木材深加工企業,園區企業發展到30家,全力把彰武打造成全國重要的林產品生產加工集散地。四是在建設彰武林產品加工業園的同時,重點扶持新金隆木業、住林木業、銀茂木業等龍頭木材加工企業。

        到2010年,全市人造板的總產量達到400萬立方米,其中:膠合板類產品230萬立方米;高(中)密度纖維板70萬立方米;刨花板45萬立方米;其它材料55萬立方米;各類家具24萬套。全市林產品加工實現銷售收入100億元。

        (三)皮革加工業

        依托我市年產170萬張豬皮、60萬張羊皮和4萬張兔皮的資源優勢,重點建設清河門區皮革加工園區,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采取邊建設邊招商的方式,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主動承接南方沿海地區皮革產業轉移所帶來的企業和項目,招商重點放在溫州、海寧、無錫等皮革發展集中區域,園區以制革、制鞋、皮衣、皮件及其制品為主導行業,以皮革化工、皮革五金、皮革機械、輔料等為配套行業,重點發展質量好、檔次高、品牌好的綠色環保型產品,全面提高皮革及制品、配套產品的生產規模和產品質量。全市皮革加工業重點以清河門區皮革加工園為載體,構建園區型皮革工業體系,把清河門區皮革工業園區建成東北最大的皮革生產加工業基地。

        到2010年,園區基礎設施達到“七通一平”,日污水處理能力1.5萬噸,制革能力達到500萬標張。全市皮革加工業實現銷售收入30億元。

        (四)紡織服裝業

        緊緊抓住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紡織服裝產業轉移和遼寧省支持發展服裝產業集聚地建設的有利機遇,充分利用我市勞動力成本較低、政策優惠的優勢,加大技術改造和招商引資力度,積極推動紡織服裝產業快速發展。一是紡類產品要充分發揮現有存量資產優勢,淘汰陳舊設備和落后的生產工藝,引進渦流紡、復合紡等高水平的紡紗技術,努力提高高支、精梳、無接頭等精品紗和高檔紗的比重。二是織類產品要緊緊圍繞無梭布、高檔面料和高檔裝飾材料等產品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引進噴氣織機和劍桿織機等先進的自動化生產設備,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市場競爭力和生產能力。三是印染類產品要緊緊圍繞為中高檔面料染色配套,重點發展柔軟、仿真、涂層、功能性整理等高附加值產品。四是服裝類產品要積極推進“珂曼”等公司與世界知名服裝企業的合作,組建具有較強競爭實力的集團公司,大力弘揚北派女裝文化,注重打造“珂曼”、“貝丹琦”、“典特”等品牌服裝,利用我市北派服飾在國內有一知名度、影響力的優勢,借助外資、外力、外智來做大做強骨干企業。重點扶持福棉集團、超懿集團、珂曼公司、貝丹琦公司等企業。

        到2010年,全市紡織服裝產業實現銷售收入20億元。

        四、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保障措施

        (一)制定和實施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

        要高度重視農產品加工業規劃工作,各縣區要結合實際,制定本地區的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明確今后發展的主導產業和重點培育的龍頭企業。一是在產業發展上要處理好初加工和深加工的關系,初加工普及,深加工集約,使初加工和深加工有機結合起來。二是在區域布局上要處理好大中小企業的關系,合理布局市、縣(區)、鄉鎮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三是在行業布局方面,重點行業要建立起若干個覆蓋面廣、起到行業支撐作用的大型加工龍頭企業,各縣區都要圍繞主導產業培育[Page]2—3個加工重點龍頭企業。

        (二)積極培育農產品加工業主導產業

        我市具有較好的工業基礎和明顯的農牧資源優勢,為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主導產業提供了堅實基礎。結合我市農業的優勢產品和優勢資源,積極構筑以食品加工、林產品加工、皮革加工、紡織服裝等4大產業為重點的農產品加工業新格局。一是各縣區要結合自身資源特點和傳統優勢,調整優化產業產品結構,發展切合本地區實際的主導產業,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產地加工。二是要大力推廣采用農產品采后處理及精深加工技術,重點突破酶工程、生物工程、現酵工程以及新型高效殺菌、防腐、保鮮、冷凍、干燥等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開發新型、高附加值工業產品和醫藥中間體、功能性健康食品和配料等,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三是要大力發展利用農產品加工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循環利用,做到物盡其用,不斷拉長和加寬產業鏈條。四是要充分發揮生物制藥、傳統蒙藥、中成藥的比較優勢,積極推動*仙鶴制藥有限公司、*蒙藥有限公司及*柏德生物制藥為代表的醫藥企業快速發展。

        (三)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

        農產品加工業要實現突破性發展,必須依靠大企業拉動、大項目支撐。要集中土地、資金、人才、技術、政策等各種要素資源,重點培育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打造一批能帶動行業發展的大型企業集團,鼓勵企業通過合資合作、整合重組等多種形式,將企業做大,將產業鏈拉長,將產品做精做深。積極扶持企業的大項目建設,各縣區、各有關單位要爭取每年扶持2-3個高水平的大項目,不斷提升產業規模和企業競爭力。目前,我市夠規模的龍頭企業還不多,年銷售收入超過億元的農產品及食品加工企業僅有15家。下一步,一是要發展壯大一批重點企業,對雙匯集團、美中鵝業、新金隆木業、振隆土特產、維遠食品、三溝酒業、福棉公司等35戶重點企業予以大力扶持,盡快把它們培育建設成為銷售收入超20億、超10億、超億元的企業。二是要引進大企業、上大項目,盡快形成一批有優勢、有特色、有前景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堅持大中小一起上、生產型市場型中介型一起上、外引內育一起上,有計劃、有目標、有針對性地發展一批龍頭企業。三是對具有一定生產技術、生產工藝的閑置資產,要力爭啟動盤活一批,并注重發揮其傳統優勢,用好原有的品牌。

        (四)加快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區建設步伐

        一是各縣區和相關部門要做好對農產品加工園區規劃的指導工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導龍頭企業向園區集聚。要加快推進彰武林產品加工園、清河門皮革加工園、高新區農產品加工園、阜蒙縣農產品加工園、彰武農產品加工業園、高新區紡織工業園等六大具有地域特色的專業園區的規劃建設工作。二是要加強現有農產品加工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吸引和鼓勵國內、國外投資者到我市開發農業資源,興辦農產品加工企業。彰武縣要重點引進林產品加工企業,盡快將彰武打造成為全國最大的林產品加工集散地。高新區要重點培育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和紡織工業園,推進乳類、果蔬類、方便速凍類和肉類產品群的做強做大,加快紡織工業發展。清河門區要重點建設皮革加工園,做好產業定位,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盡快達到企業入園標準,要采取邊建設邊招商的方式,全力打造北方皮革生產基地。三是各縣區要圍繞雙匯、六合、伊利、美中鵝業等重點企業,建設一批外向型食品工業園區,承接國內外食品企業的輻射和轉移,進一步完善產業鏈條,促進園區向集群化方向發展。

        (五)加大招商引資和全民創業力度

        進一步加大農產品加工業招商引資工作力度,精心篩選、包裝、推出一批重大項目,運用各級工業園區的優惠政策,面向國內外積極開展招商引資。一是明確農產品加工業招商重點區域,食品加工業招商重點區域重點放在長三角、珠三角、閩南地區,林產品業招商重點放在廣東、河北、浙江、山東、吉林一帶,皮革加工業重點放在溫州、海寧、無錫等地區。二是各縣區要結合地區資源優勢,明確農產品加工業重點招商產業,創新招商機制,改進招商方式,打造良好的招商平臺,吸引更多的境內外農產品加工企業、資金、技術、人才進入我市農產品生產和加工業領域。三是大力推進產業鏈招商,圍繞產業主導產品、配套產品來招商引資,促進產業縱向專業分工和橫向競爭合作,實現由單個項目招商向產業集群招商轉變,形成產業集群效應,以促進產業集群快速發展。四是要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一縣一品、一鎮一業,建立標準化的優質原料種植和養殖基地,并與園區建設和產業集聚相結合,以工業化帶動農業產業化,實現產、加、銷一體化,形成專業協作和區域特色的產業集群。

        (六)大力實施特色品牌戰略

        一是通過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分行業確定重點打造、重點培育對象,實行重點支持,抓好優質特色農產品加工品牌的國內外注冊,促進品牌向名牌轉化。二是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要將做大品牌戰略與做強龍頭企業戰略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完善鼓勵支持企業爭創品牌政策,發展一批大中型優勢特色品牌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三是要引導企業樹立品牌意識,積極爭創省市名牌。各縣區、各部門要加大品牌宣傳力度,圍繞提高產品質量,注重改進包裝水平,按照名牌產品評定要求,加強服務和輔導,積極跟蹤推進,組織申報,使更多的產品進入國家和省、市名牌產品行列。

        (七)加大對農產品加工業的扶持力度

        當前我市農產品加工業正處在擴大總量規模,加快發展的關鍵階段,加大扶持力度至關重要。一是抓好政策落實。我市已出臺一系列扶持食品工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的政策措施,各縣區、各部門要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將各項財、稅、土地等政策措施落到實處。二是加大財政投入。各縣區、各有關部門要精心包裝符合產業政策,高標準、高附加值的農產品加工業項目,積極爭取國債資金支持,同時要繼續加大省技改財政貼息資金對我市農產品加工業項目支持的爭取力度,用好用足國家和省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產業項目貼息及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專項和節能減排等優惠政策。三是加大融資扶持,緩解中小農產品加工企業融資難問題。各有關部門要積極為企業和金融部門搭建好銀企對接平臺,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市中小企業擔保機構要進一步做好對中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融資擔保服務。四是加強人才技術培養,支持和鼓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科技創新中心,鼓勵企業建立技術中心。

        第9篇:食品工業發展現狀范文

        一、兵團工業行業的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兵團工業抓住發展機遇,依托地理優勢和資源稟賦,通過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發展兵團工業。現兵團工業生產活動以石河子經濟技術開發區、農七師天北新區、農十三師大營房區和南北疆4座軍墾新城為平臺,建成一批以農牧機械、食品飲料、紡織服裝、礦產開發、新型建材和氯堿化工六大支柱產業為核心的新型骨干企業,初步構成了兵團工業的主體框架。以2008年為例,說明兵團工業行業的生產產值結構及其比重如表1所示。由工業行業細分產業的產值及其比重可以初步判斷,兵團工業的發展以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食品工業、農產品加工產業和紡織工業等為主導產業,而番茄醬、棉紗、節水器材、焦碳、飼料、水泥等成為主要出口產品,一批批產品和企業走出國門,拓展了市場空間,擴大了企業和品牌的知名度。而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等行業在兵團工業中所占的比重較低,這充分體現了兵團提出重點發展“紡織、食品及醫藥、建材、能源、化工及礦業、農用裝備制造業”六大支柱產業的工業發展總體思路。但兵團工業競爭能力不強、工業經濟科技含量偏低等問題仍是制約兵團工業化水平提高的瓶頸因素,為了更好的提高工業化水平,提高工業經濟效益,本文基于細分兵團工業行業,研究工業的經濟效益。

        二、工業行業經濟效益評價分析

        目前對區域工業經濟效益評價的主要方法有熵值法、TOPSIS決策法、綜合指數法、主成分分析等多種分析方法,這些方法的應用為評價經濟效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視角。本課題采用因子評價法對兵團工業經濟效益進行評析,基于以下考慮:(1)因子分析能克服主觀賦權的影響;(2)因子分析能深層次發掘影響因素和原始指標之間的關系;(3)因子分析不受異常值的影響。

        (一)方法介紹及指標體系建立1.評價方法的基本思想因子分析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廣,因子分析的實質就是用幾個潛在的、不可觀測的、互不相關的隨機變量去描述許多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或者協方差關系),這些隨機變量被稱為公共因子。因子分析的主要針對原有變量中信息重疊的部分提取彼此間互不相關的綜合因子,以實現減少變量個數的目的。同時根據標準化后的因子得分系數計算各因子得分,通過選擇合理的權重計算最終的綜合得分。2.設計評價指標體系根據全局性原則、客觀性原則、動態優化評價原則和可比性原則,工業經濟效益主要從工業行業的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償債能力和發展能力四個方面綜合考慮,選取以下指標:(1)工業行業盈利能力主要從資產經營盈利能力和商品經營盈利能力考慮。(2)工業行業營運能力主要從總資產營運能力、流動資產周轉能力和固定資產利用能力考慮。(3)工業行業發展能力主要從資產增長能力、銷售增長能力、產業增值能力和職工人均創收能力來反映工業行業的發展能力。(4)工業行業償債能力。企業的負債按償還期的長短可以分為流動負債和非流動負債,這里用流動比率來反映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用資產負債率來反映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所建立的指標體系(圖略)。

        (二)實證分析過程及結論1.指標預處理在工業經濟效益評價體系中,各評價指標的單位不盡相同,不同單位的數據不能直接進行比較,所以應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以消除其量綱影響,使其具有可比性。2.因子分析結果運用SAS9.1軟件,選擇因子分析方法可得工業經濟效益評價體系各因子的特征值、貢獻率和累計貢獻率,而前四個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81.33%,根據特征值大于1及累計貢獻率的基本要求,結合碎石圖結果選擇四個主因子。同時對因子載荷矩陣進行方差最大旋轉法,以便每個因子易于命名和解釋。由正交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可以看出,X1、X2、X3、X4、X12、X14在第一因子上有較大載荷,可將其命名為資產盈虧能力因子;X5、X6、X8、X9在第二因子上有較大載荷,可將其命名為資產經營能力因子;X10、X11在第三因子上有較大載荷,可將其命名為資產增值能力因子;X7、X13、X15在第四因子上有較大載荷,可將其命名為行業發展能力因子。3.結論分析對各因子得分進行排序,得出各因子得分排名在前五名和后五名的細分行業,結果如表3所示。分析排名在前五名和后五名的行業各因子得分,可得以下結論:(1)礦產開發、建材等產業的工業經濟效益整體水平較高。該組內的產業像礦產開發、建材類產業的資產盈虧能力、資產營運能力、資產增值能力和行業發展能力因子得分都比較靠前,綜合得分較高,屬于工業經濟效益較高的工業行業,該組內各行業能取得良好的效益,與兵團工業近年來的一系列的舉措密切相關。為發展環保新型工業,兵團工業企業積極加速工業主業產品結構調整,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和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形成了以青松水泥、南崗水泥為龍頭的整合建材行業和作為基礎產業的能源產業,所表現出較高的經濟效益,為發展高附加值的下游產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傳統制造業像石油加工、農副食品加工等行業的工業經濟效益整體水平居中。該組內的產業各因子得分不均,大體上呈現出資產盈虧能力和資產營運能力相對偏高,而資產增值能力和行業發展能力偏低的規律。這說明兵團傳統產業的發展在現有規模下經營較好,但是其經濟效益并沒有體現出規模經濟效益。兵團農業化發展水平在全國名列前茅,以新天酒業、中基番茄、新農開發、新賽股份等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為龍頭企業的應充分立足于兵團工業優勢特色資源的潛力,以加強石油加工等重工業行業集中度以發揮其規模經濟效益、深化農副食品加工鏈以產品增加附加值作為提高行業經濟效益的突破點。(3)輕工業行業中像紡織業、化學纖維制造業等行業的工業經濟效益整體水平偏低。該組內的產業各因子得分較為均衡,排名均靠后,說明該組內的各工業行業的資產盈虧能力、資產營運能力、資產增值能力和行業發展能力都不高。紡織業、化學纖維制造業作為兵團工業的支柱產業,占工業總產值中較大的比重,關系著兵團是否能夠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其經濟效益偏低直接影響到兵團工業經濟的整體發展。如何提高紡織業、化學纖維制造業等行業的工業經濟效益,是提高兵團工業經濟效益整體水平的關鍵。

        三、提高兵團工業經濟效益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工業企業管理,提高運行質量和效益結合工業行業發展現狀及工業行業效益分析可知,兵團工業行業呈現出大規模、低效益的現象,即兵團工業行業的規模并沒有體現出規模經濟效益。應以提高兵團工業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為基礎,提高工業企業的資產盈利能力、商品盈利能力、資產利用效率為目標,健全和完善工業企業各類制度,建設和創新企業管理制度,強化企業管理,進一步轉變經營機制和發展方式,不斷提高運行質量和效益;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通過降低生產經營成本、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開拓市場等手段,提高工業企業的盈利能力,充分發揮行業的規模經濟效益,最終達到提高工業經濟效益的目的。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国产日本欧美乱久久 | 亚洲日本三级中文字幕 | 中文字字幕在线无线码 | 亚洲人77777在线观看 | 日本三级在线播放线观看视频 | 色综合99久久久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