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社區教育的內涵范文

        社區教育的內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社區教育的內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社區教育的內涵

        第1篇:社區教育的內涵范文

        社區教育植根于當地社區的廣大民眾,它強調給社區廣大成員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和學習資源,有助于解決社區廣大成員的社會再教育問題。推進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的內涵建設,需要立足社區廣大成員的民生需求,有效整合廣大教育資源,充分倚重志愿者隊伍的專業技能和服務水平,擴大社區民眾的參與率,培養社區教育學習群體,壯大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不斷提升民眾對于志愿者隊伍的認同感和依賴感,促進社區教育的創新發展,從而逐步實現構建學習型社會的目標。

        1 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面臨的新問題

        1.1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各自為政”現象比較嚴重

        新時期社區教育的服務主體是政府各級行政單位和街道社區主管部門,它倡導的是通過“各級政府行政單位牽頭、主管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力量補充”的行政主導體系,進而推動街道社區教育工作的蓬勃發展。從政府層面來看,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大多是從教育主管部門、民政行政單位、精神文明辦等多個行政單位牽頭,大多是遵循國家社區教育的發展發展戰略方針,依據各個行政單位的行政管理制度來具體組織運轉,這種各級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組織架構導致志愿者隊伍都是單打獨斗、各自為戰。從隊伍內部來看,大多是由社區內各類教育機構、一些半官方的社區街道教育組織等人員組成,他們所承擔的教育職能大多是政府指定或者社會義務,其約束力差、回報率低和人員結構等不穩定特性都導致志愿者隊伍很難相互配合,不能系統開展專項社區教育服務工作。

        1.2社區教育的目標取向和實現價值不利于志愿者隊伍建設

        社區教育帶有顯著的特殊性、局限性和目的性,而作為一個社會公共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教育又需要投入足夠的人力、物力資源,需要社區提供諸如:校舍、場地、教育設備等諸多教育“硬件”物質,滿足社區教育志愿者開展專項教學和社區服務工作。在當前很多社區街道建設中,往往注重給社區教育預留足夠的教育場所和相應的教育設備,主動向相關主管部門進行申請報批。但是,針對社區教育的專項教學和社區服務工作卻缺乏足夠的“軟件”實力,不能針對社區各個年齡群體開展人文關懷、社會交際、自主學習、社區凝聚力、團體合作的培養等隊伍建設。而社區教育的實現價值主要是依托少年宮、科技文化館來開展繪畫、舞蹈、音樂等技能類培訓課程,還有街道社區服務中心組織的社區廣大成員教育陣地,這些社區教育的實現價值更多的是依賴于國家各級行政單位的統籌安排和社區居民的興趣愛好,而缺乏市場運作和資金支持,它很難保證志愿者隊伍的專業化服務和創新發展需求,導致志愿者隊伍建設陷入停滯,甚至出現教育無人的窘境。

        1.3社區教育的統籌規劃與運行機制不利于志愿者隊伍建設

        隨著改革開放幾十年的深入發展,我國各級行政單位和主管部門深入構建以社區教育為代表的終身教育體系,真正實現了創建學習型社會的發展戰略,它也與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的不懈努力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但不能忽視的是,與國際上先進的社區教育體系相比,我國社區教育的統籌規劃與運行機制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很多一線城市缺乏專業系統的社區教育的統籌發展戰略,不能在社區建設中優先考慮社區教育校舍布局、社區軟硬件投入和社區志愿者配備,導致社區教育的發展現狀遠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的社區教育規模,各級政府行政單位和主管部門缺乏針對志愿者團隊和個人的長遠規劃和統籌運作,很多社區內的各類教育機構、一些半官方的社區街道教育組織不能被吸納到社區教育的志愿者隊伍中來,造成了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和社區志愿者隊伍建設的滯后。

        2 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的建設現狀

        當前,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集中于學校和培訓機構兩種形式,服務對象涵蓋了社區成員的各個年齡段,在內涵發展上則逐漸趨向高職務高知識等各類人才。

        2.1組織管理兼顧學校培訓兩種形式

        我國社區教育這種教育體制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它主要是依托于青少年校外教育的蓬勃發展,逐漸擴展到社區各個年齡段的社區群體中,最后發展成為面向全體社區成員的全天、全員、全面的社區教育和素質教育。在組織管理形式上,目前志愿者隊伍分為學校陣地和培訓單位兩種形式。一種是依托青少年宮、科技文化館為中心的社區教育學校陣地,它們是接受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民政行政單位、精神文明辦的統一管理,接受政府主管部門統籌規劃和具體實施。另一種是街道社區文化服務中心為核心的市民再教育學習基地,它的教育主體是社區內一些半官方的社區街道教育組織,而志愿者隊伍大多是社會招聘或者自愿參加為主,組織管理一般歸屬當地街道委員會所有,組織管理比較松散。

        2.2服務對象涵蓋社區成員各個年齡段

        根據相關調查發現,社區教育的服務對象可以從青少年的校外教育,延伸到退休人員的老年教育,它的年齡跨度可以從6~7歲,一直到80~90歲,這種服務對象全員化的現狀既展現了社區教育蓬勃發展的實力,也對于志愿者隊伍的專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志愿者團隊的社區教育既要涵蓋各項社區教育內容、精神文明建設內容和繪畫、舞蹈、瑜伽等技能類培訓內容,又要迎合社會需求,以培訓機構的形式給社區全體成員進行普及教育和社會再教育。

        2.3內涵發展趨向高職高知各類人才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社區教育被納入到教育系?y優先發展戰略,社區教育專職員工的年齡結構更加趨向年輕化,而學歷結構更加趨向于高職務高知識等各類人才。一方面體現在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本科生占到了全體志愿者隊伍數量的80%以上,而碩士及以上高學歷也在社區志愿者隊伍中有所體現,這種專業化、高素質的志愿者隊伍能夠保證社區教育的質量,也體現了社區教育的發展已經能夠吸引到更多專業人士投身其中。此外,中高級職稱的專業人才也占到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的主體地位,他們是教育主管部門對于社區教育進行行政傾斜的具體體現,這種內涵發展趨向于高職高知的社區教育特征,保證了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的年輕化、專業化和系統化,成為社區教育創新發展的核心戰斗力。

        3 推進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建設策略

        3.1加強頂層設計,推動志愿者隊伍組織管理規范化

        社區志愿者隊伍包含著社區教育學校陣地和街道社區文化服務中心兩部分的社區教育力量,它由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民政行政單位、精神文明辦統一領導,接受街道社區委員會的直接管理。因此,政府各級行政單位需要加強社區教育的頂層設計,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政制度,加強各級主管部門的職責劃分和統籌規劃,真正保證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民政行政單位、精神文明辦在開展志愿者隊伍的管理過程中有章可循、令行禁止。在志愿者隊伍建設中,需要明確志愿者團體的主管服務部門和專業培訓服務部門,建立起具體的志愿者隊伍管理規章制度,將正規社區教師和兼職社區志愿者都納入到管理的范疇;規范志愿者隊伍納新工作流程,真正實現志愿者隊伍的梯隊建設專業化和系統化;建立志愿者隊伍的登記錄入、培訓拓展、教學考核、業務評價管理體系,保證志愿者隊伍的日常服務和專項教育工作能夠被納入到有效的監督管理體系。

        3.2加大經濟投入,實現社區教育項目建設的特色化

        社區教育是一項利國利民的百年教育工程,它強調社區教育的公益性和長期性,需要志愿者隊伍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百倍的努力,更需要政府、社會群體和社會成員加大經濟投入,才能保證社區教育項目建設的特色化。首先,需要政府加強社區志愿者隊伍建設的資金投入,積極搭建志愿者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為志愿者解除后顧之憂,也保證社會志愿者隊伍能夠開展專業教學和相關的拓展服務,加強資金監督管理工作,保證專項資金能夠真正流入志愿者團隊手中。其次,鼓勵各類社會群體組織、企事業單位和慈善組織積極為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進行贊助活動,保證社區教育的各項教育資源能夠落實到位,也能針對志愿者的相關專業服務開展社會表彰活動,從而調動志愿者工作的積極性。最后,應該組織社會成?T加大針對社區教育志愿者的捐贈活動,保證志愿者的社區教育能夠得到全社會的理解和支持,真正實現社區教育志愿者活動的經費保障。

        第2篇:社區教育的內涵范文

        科學發展觀,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中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的一種方法論。科學發展觀內涵極為豐富,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各個領域。N-學發展觀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全面發展觀、協調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從其本質出發,其體系具有三個最為明顯的特征:

        1.它必須能衡量一個國家或區域的“發展度”,發展度強調了生產力提高和社會進步的動力特征,即判別一個國家或區域是不是真正地發展,是不是健康地發展,是不是理性地發展以及是不是在保證生活質量和生存空間的前提下不斷地發展。

        2.它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區域的“協調度”,協調度強調了內在的效率和質量的概念,即強調合理地優化調控財富的來源、財富的積聚、財富的分配以及財富在滿足全人類需求中的行為規范。即能否維持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平衡,能否維持效率與公正之間的平衡,能否維持市場發育與政府調控之間的平衡,能否維持當代與后代之間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

        3.它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區域的“持續度”,即判斷一個國家或區域在發展進程中的長期合理性。持續度更加注重從“時間維”上去把握發展度和協調度。建立N-學發展觀的理論體系所表明的三大特征,即數量維(發展)、質量維(協調)、時間維(持續),從根本上表征了對于發展的完美追求。1999年,國務院批轉了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提出“開展社區教育實驗212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質”行動目標,“實驗”乃是其中的精髓所在。通過探索和實驗,積累有關社區教育的經驗,建立健全、科學、高效的社區教育管理體制和運行體制,充分利用、拓展和開發社區內各種教育資源,建立能滿足社區全體成員基本學習需求的教育培訓網絡,同時優化社區與教育的各項工作關系,促進社區內各類人群之間的和諧共存,使社區教育在構建我國終身教育體系,形成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發揮應有的貢獻。人們逐漸意識到社區教育不僅需要在外延上予以拓展,擴大社區居民的參與度,真正落實社區教育的大眾性;同時,要在內涵上著力提高社區教育實驗工作的高度,提升社區教育的品質、質量和水平。但反觀各地社區教育實驗實踐,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由于缺乏對實驗項目的本質、內涵的認識而出現了“短平快”現象;由于對社區教育實驗項目的內涵與外延難以厘清,導致在實踐操作中缺乏專業性、實驗性;由于追求項目實驗的快速化,導致實驗項目的表面化、同質化。

        二、項目及社區教育實驗項目概論

        文獻研究表明在“項目”眾多字義解釋中,較為權威性的定義有:美國項目管理協會(PMI)的定義:為某項獨特產品、服務或者成果所做的臨時性努力。世界銀行(WorldBank)的定義:在規定的期限內,完成某項開發目標(或者一組目標)而規劃的投資、政策及機構方面等活動的綜合體。國際標準化(ISO)的定義:由一系列具有開始和結束日期、相互協調和控制的活動組成的,通過實施活動而得到滿足時間、費用和資源等約束條件,并完成預期目標的獨特過程。概言之,項目即為在一定時間內為實現預定目標結果的一系列投入及其活動。依據管理學科相關解釋,項目具有如下的基本特征:

        1.目標確定性。任務明確且具體,資源與預期結果相對清晰;其結果既可能是一種期望的產品,也可能是一種所希望得到的服務。當項目目標發生實質性變:動時,它不再是原來的項目了,而是一個新的項目,因此項目的目標是確定性的。

        2.成本約束性。每一項目都需要運用各種資源來實施,即資源是有限的。

        3.過程實踐性。項目是人類認識自然、發現事物發展規律主動性實踐過程,不論項目的大與小都涉及計劃/設計、實施、結果/產出等生產的各個環節與各個方面。

        4.實施周期性:任何項目都有時間上的期限要求或者規定;即使可以適當延期,但總有截止時間。

        5.價值復制性。項目是為了實現預期目標而實施,具有價值性。同樣,項目是有規律可循的人類活動,在事實的背后可以發現事物的本質規律從而得以啟示影響人類社會后續活動,具有可借鑒性。社區教育實驗項目是項目在社區教育領域運用的結果,是人們針對社區教育實驗工作中亟待解決的某一具體問題或創新某項具體工作,根據一定的指導思想和預期目標的進行精心策劃,通過行之有效的組織、管理與實施,最終取得實效的社區教育活動。因此,有人將社區教育實驗項目劃定為社區教育項目的一類,如我國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的社區教育實驗示范工作,其目的主要是通過有組織、有計劃的實踐探索、總結與反思,斷提高對社區教育的認識,不斷推動和深入社區教育實踐創新,不斷提升社區教育品質。

        三、探討與建議

        科學發展觀是關于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是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在發展問題上的具體運用和生動體現。以科學發展觀指導當前社區教育實驗工作,從數量維(發展)、質量維(協調)和時間維(持續)深化對社區教育實驗項目本質性的思考。

        1.社區教育實驗項目本源性認識(價值原則)。本源,指事物的根源、起源。社區教育實驗項目是工程項目在社區教育中的運用。社區教育實驗項目作為探索社區教育內在規律,總結實驗經驗,推進社區教育科學發展、可持續性發展的改造歷史的有意識性活動,無緣而不為之的行為,具有價值性。這就決定了社區教育實驗本質性、目標的特征。

        (1)選題上強化社區教育實驗項目的關聯性。社區教育實驗項目立足現實土壤,社區教育實驗項目要充分體現社區教育的先進理念和發展需要,突出社區教育工作重點,著力研究和解決社區教育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項目實驗,既不能遠離實踐的思辨性推論,也不是直覺經驗的感悟和歸納,而是源于社區教育實踐變革的思考與問題的挖掘。為此,實驗項目選題立足社區教育發展規律,滿足于社會發展需求和社區居民的終身學習需求,強化社區教育與居民生活、區域社會發展的關聯度,以開發本土化的社區教育課程,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

        (2)設計上注重社區教育實驗項目的獨創性。獨特的標志是“新”,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論,獲取新成果諸如此類。社區教育實驗項目不能僅停留于社區教育日常工作的總結,而是人們在社區教育工作中為了創新成果,優化工作方式,創立發展思路而設計的實踐研究。開展項目實驗工作需要明確實驗主題,創新實驗內容,在“理念創新、內容創新、載體創新”上多作探索。誠然,社區教育實驗項目不能一味地追求“創新”而忽視關聯性,應是根植于社區教育實踐不斷螺旋上升。概言之,社區教育實驗項目既有別于科研項目,也有別于一般的工作,更不是理論堆砌;是一項帶有探索性、實踐性很強的工作,是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是針對社區教育實驗工作中亟須解決的某一具體問題或創新某項具體工作,是根據預期目標而設定的社區教育實踐活動。同樣,就價值取向上而論,社區教育實驗實踐之所以推進項目實驗,是由于項目本身在操作中具有價值性。故而,在項目選擇與設計過程中應把握其價值性原則,以促進社區教育內涵發展。

        2.社區教育實驗項目實踐性認識(實踐原則)。實踐是人類自覺自我的一切行為,是以改造世界為目的、主體與客體之間通過一定的中介發生相互作用的過程。項目實踐,乃是人們改造社會和自然的有意識的活動,社區教育項目實驗是抽象的理論思維活動再現于感性的具體之中,從而檢驗、驗證理論以更好地指導實踐。

        (1)實施上堅持項目實驗的科學性。實驗區別于試驗,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是為了檢驗某種科學理論或假設而進行某種操作或從事某種活動,使某一些事物(或過程)發生或再現,認識自然規律。科學是指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科學性是指社區教育實驗項目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探索社區教育發展的規律,提高社區教育實驗項目的文化品位與理論水平,從而提升社區教育的發展能力。對開展社區教育實驗項目而言,是一項系統工程。不論項目選題,還是項目立項,尤為注意的是具體實施上更需以科學性以一貫之。反言之,項目實施過程中,實驗對象通常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干擾與影響,需要科學的方法論、管理方式保持實驗結果的科學性,提高項目實施質量。

        (2)管理上強化項目的動態性。社區教育實驗項目是針對當前社區教育發展需求開展的一項探索性實踐活動,是一項不斷摸索、檢驗、驗證的螺旋上升的動態過程。緣于社會實踐的不斷更新,社區教育的不斷推進、社區居民需求的不斷變化,社區教育實驗項目具有動態發展性,方才使得社區教育具有活力,滿足學習者教育需求,為此社區教育實驗項目實踐永遠處于一種動態之中,具有不斷發展的特點;同樣,社區教育實驗項目的科學性決定著實驗項目既有長遠規劃的分步實施,又有短期計劃的具體落實,不能“以一當百、偷工減料”。再者,社區教育實驗工作還是近幾年的事情,仍舊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因此,在把握社區教育實驗項目實踐中,應該堅持邊研究、邊總結、邊修正、邊推廣的動態管理原則,使得社區教育實驗項目有規可循、健康而有效地發展。

        (3)過程上堅持項目的操作性。實踐是項目的核心、主體。從一定意義上而言,操作即為控制,采取一定方法,搜集有關控制對象的實際運行狀況的信息,并將實際運行狀況與預期相比較,根據比較結果采取適當措施,以保證控制對象按照預期目標運行的過程。

        3.社區教育實驗項目成效性認識(績效原則)。管理學上的績效是指組織期望的結果,是組織為實現其目標而展現在不同層面上的有效輸出,它包括個人績效和組織績效兩個方面。如前所言,社區教育實驗項目是針對當前社區教育發展需求開展的一項探索性實踐活動,是一項不斷摸索、檢驗、驗證的螺旋上升的動態過程,社區教育項目實驗的最終落腳點要看實際效果,即是否通過項目實驗達成社區成員綜合素質的提升、生活質量的提高。

        第3篇:社區教育的內涵范文

        關鍵詞:社區教育;現狀

        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社區教育,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東部地區的一些大城市。若干年后,社區教育開始向大城市的郊區、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實驗縣、“燎原計劃”示范鄉鎮、東部經濟比較發達的少數縣、鄉擴展。

        國內學者圍繞社區教育的概念、內涵、特點和功能等問題,發表了不少富有探索性的見解。筆者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一些代表性的看法。

        1 概念內涵

        1、“社區教育是指以社區為范圍,以社區全體成員為對象,同社區民眾利益和社區發展需要緊密相連,旨在建設和發展社區,消除社區的社會問題,全面提高社區成員的素質和生活質量為目的的教育活動綜合體。”

        2、“所謂社區教育,是指反映和滿足社區發展需要,對社區全體成員身心發展施加影響的活動和^程。”

        3、“社區教育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結合;是社會所有教育機構、教育力量的協同教育活動;是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為社區所有成員提供的教育服務。” (黃云龍,

        4、華東師范大學吳遵民教授在介紹總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社區教育的定義后認為:“基于所有教育起始于社區,且并不是以獲取社區的利益為目標,而是以提高社區住民生活質量為目的的原理,他還認為:“社區教育至少具有兩個不容忽視的特性,一是他的非營利性;二是他強調社區居民對社區教育的參與及擁有的權力。”

        5、將社區教育定義為“一種教育形式,跨出學校或學院的范圍,請社區其他人參加,既可作為學生也可作為教師,或兼任兩者。教育意圖完全是為整個社區的利益服務。”

        6、認為社區教育是“以社區為依托,以全體社區成員為教育對象,以社會主義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科學文化教育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教育形式,是社區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

        2 社區教育的特點

        關于社區教育的特點,我國有學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社區特色性。這是相對現代其他教育而言的,是指社區教育的發展目標、重點、模式、內容等均應有社區特色性。

        2、“三全”統一性。是指全員教育(面向社區全體成員)、全程教育(指向社區成員的終生發展)、全方位教育(滿足社區成員各方面的教育需求)應當統一于社區之中。

        3、整體性。指各類教育形態、教育機構、教育力量、教育資源、教育因素之間相互協調,形成整體的“教育合力”,共同為社區及其成員發展服務。

        4、廣泛參與性。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學校的廣泛參與;社區各界的廣泛參與;社區所有成員的廣泛參與。

        基于我國社區教育是旨在建設和發展社區,消除社區的社會問題,全面提高社區成員的素質和生活質量為目的的教育活動,我們認為社區教育還應具有以下特點:

        1、非功利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明確指出,“社區教育不應以功利為目的,但同時,又認為,處在一個變革的、全球經濟發展的時代,社區教育應為地區住民提供一些職業性的指導以及與此相關的教育活動”。

        2、多樣性。社區教育擔負著終身教育和大眾教育的使命,它在辦學上的多樣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在時間跨度上,社區教育由青少年兒童期延伸至老年期,教育過程縱向一體化。在社區教育對象上,個體的教育程度、年齡結構、就業狀況、身體狀況等因素都將影響到社區教育形式的多樣性選擇。

        3、開放性。社區教育的開放性內容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接納力強。社會發展會使社區教育的要素隨之發生相應變化,這種變化要求社區教育本身具有較高的容納能力。二是分辨率高。社區教育的模式更新和社會需求及社會條件變化的速度是同步的,或者說社區教育的模式能在“第一時間”內對社會需求進行分辨,社會需要將成為促使社區教育目標、內容、教學方法等諸要素轉向的決定因素。

        3 社區教育的功能

        有學者認為社區教育之所以能夠迅速發展并受到普遍歡迎,是因為它有其內在的本質功能。

        1、對全體居民進行教育的功能。社區教育克服了學校教育的不足,從而能夠面向社區內的全體居民,其教育的影響力較大。

        2、統籌社會化教育因素的功能。現代社會,青少年兒童接受的是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的影響,而社區教育在三者之間起到了一個中介作用,它能夠有效統籌三者的優勢教育力量,使其形成一體化,從而形成具備整體合力的新教育格局。

        3、監督、咨詢功能。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兩張皮”的現象早已存在,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中間缺乏有效的聯系機制,而社區教育的產生和發展,能夠很好地補充進來從而發揮其優勢。其中間作用,主要在于協調、組織、監督和咨詢。

        參考文獻

        [1]吳遵民,小林文人,末本誠.當代社區教育新視野[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葉忠海.社區教育學基礎[M].上海大學出版社,2000

        [3]周沛.社區社會工作[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4]歷以賢.社區教育.終身教育.學習社會[J].中國成人教育.2001,(11)

        第4篇:社區教育的內涵范文

        一、社區教育模式理論研究

        社區教育模式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于對概念、模式及其構成要素等基本問題的探討。

        1、社區教育模式的內涵

        研究者對“社區教育模式”的內涵多有界定。蘇民(2001)、鄭淮、周潔(2006)認為它是“旨在鞏固基層政權的地位,有效提高社區居民的綜合素質和技能和文化娛樂能力,塑造社區整合力、向心力、自治力的社區內教育資源的統合、運作機制和工作方略”。張靈霞(2010)將其界定為能發揮農村社區教育功能的有組織的結構模型及其活動方式。邵海英、邵成智(2015)則特別解析了農村社區教育模式的內涵,認為是一種能夠整合農村社區教育資源、發揮農村社區教育功能的有組織的結構系統及其活動方式。從上述界定可見,研究者們對社區教育模式的內涵已達成基本共識,普遍認為它是一種社區教育的運作機制和活動方略。

        2、社區教育模式的構成要素及構建原則

        目前很少有研究者討論這一議題,僅見劉洋(2003)的“農村社區教育模式的構成要素應包括定位系統、組織系統、運作系統、資源系統”,黃麗(2011)的“社區教育的發展層次定位、主體、條件、內容、方式、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還有凌云、戚興朋(2007)從組織管理系統、內容及師資來源、教育和培訓原則、監督和評價、教育創新五個方面構建的農村社區教育模式,以此明確了農村社區教育模式的構成要素。關于農村社區教育模式的構建原則,所見文獻中,只有劉洋(2003)提出了“大教育觀”、終身教育、社會適應性、地域性、多樣性這四個原則,卻可謂全面、恰切,具有明確的指導意義。

        二、農村社區教育模式實證研究

        針對國內農村社區教育模式的實證研究雖不多,但有研究者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總結了我國農村社區教育的模式及其構成要素、教育模式的特點,為相關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提供了現實依據。

        1、我國農村社區教育的實踐模式

        較早總結我國農村社區教育模式的是魏超雄(1997),他認為,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在我國廣大農村中逐步形成了“三種類型”和“三種層次”的社區教育模式。其中“三種類型”分別是以普教為基礎的延伸型、農科教結合型和全民教育型。“三種層次”指縣(市)職教中心教育層次、鄉鎮社區教育層次以及村級社區教育層次。魏超雄(2003)也認同魏超雄“三種類型”的觀點,并在此基礎上逐一分析了“三種類型”的特點。徐玉斌(2003)總結出十種模式,即政府統籌型、學校轄射型、雙向參與型、家教擴大型、全程教育、廠礦企業合作型、軍民共建型、老年教育擴大型、農科教結合型和農業高科技園區型。周光?_(2004)歸納出五種,即以街道、鎮、鄉、辦事處為中心的聯動型、以中小學校為主體的活動型、以社區學院為載體的綜合型、以社區傳媒為平臺的媒介型、以地域為邊界的自治型。杭州市某課題組(2005)從力量整合的角度提出“五力合一”模式,“五力”指政府推動力、市場運作力、部門協作力、社區自治力以及群眾參與力。后來的研究者如尹小敏(2009)則著眼于教育模式運作主體,概括出政府主導模式、學校-社區互動模式、以中小學校為中心的模式、以成人培訓機構為載體的綜合模式、網絡模式這五種。邵海英、邵成智(2015)總結的我國農村社區教育的現有模式主要有統籌組織型、自治活動型、學校輻射型。在上述分類中,顯然有些分類沒有采用同一標準,以致有些類型之間沒有充分互斥,在邏輯上不夠嚴謹,但是對于學術研究和實踐還是具有一定指導意義的。

        2、關于我國農村社區教育模式的構成要素及特點

        秦磊(2013)總結分析了作為新型農村社區教育的“溫江模式”的構成要素:社區教育目標、管理體制、運行機制、資源配置、社區教育活動。關于我國農村社區教育模式的特點,李磊(2003)概括為“本土化”再現性及地域性,周俊(2004)在此基礎上又補充了后發性、可塑性、多元性和時效性。劉洋總結了多省的實踐模式及其突出特點:浙江省象山縣石鋪鎮的“農村小城鎮教育模式”,主要特點是政府統籌,學校為主體。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種村所構建的“全員、全程村級終身教育系統”,主要特點是政府統籌。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的學校與社會結合的“農村社區教育基本格局”,特點是以黨政為主要領導,以學校為依托。甘肅省隴南地區社會與學校“雙向參與”社區教育模式,主要特點是以學校為社區的教育中心、文化娛樂中心和科普中心。

        三、海外研究與實踐引介

        葉南客(2002)比較了中外社區教育近百年來的發生發展,概括了國外社區教育模式:一是歐美的社區教育模式,即社區組織――教育模式;社區發展――教育模式;社區行動――教育模式;社會行動――教育模式。二是亞洲的社區教育基本模式,包括韓國、印尼的促進靜態社會向動態社會轉型,日本、新加坡以社區為載體的國民倫理和精神建設。劉洋(2003)、元煥芳(2010)介紹了國外社區教育模式的典型,包括美國的社區學院和生計教育計劃,英國具有社區教育性質的“大學推廣運動”、繼續教育和社區休閑教育,日本以非職業性繼續教育為中心的社區教育模式,韓國的新鄉村運動等國外農村社區教育的成功模式。黃銜鳴(2010)認為俄羅斯基加什社區的教育模式以人為本,側重于個體,形式更加多樣,更利于社區人的發展。王麗(2011)認為澳大利亞的成人社區教育不僅悠久歷史而且已達繁盛時期,是一種立足于社區、針對成人的非正規教育。她從成人社區教育機構、教育對象、教育內容入手,分析了澳大利亞成人社區教育的現狀和特點。喬興媚(2012)則總結了英國社區教育模式的突出特色,即具有比較完整的社區教育體系。

        四、農村社區教育模式改進方案

        第5篇:社區教育的內涵范文

        記者:據了解,龍門縣于2014年12月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督導驗收:2015年6月,又順利通過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的督導驗收,對于一個經濟基礎相當薄弱的山區縣來說,實在不容易。那么,龍門縣在創建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中,有哪些主要做法和經驗?

        余譚能:我縣高度重視推進教育現代化工作,做到理念引領,規劃先行,強化職能,在縣財政極為困難的情況下,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計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教育發展,提高縣域教育現代化水平。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其一,實施六大工程,提速發展抓重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實施師資學歷提升工程,提高隊伍素質。我縣不斷創新教育人事制度,鼓勵和組織教師參加提高學歷的進修,著力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良、勇于創新、充滿活力的師資隊伍。

        二是實施幼教提質擴容工程,滿足學前教育需求。全面推進《龍門縣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實現了每個鄉鎮都建設有優質中心幼兒園的目標;對縣城部分幼兒園進行改造擴建,增加優質學位;同時,吸引社會力量開辦新的幼兒園。這些辦法基本滿足了群眾對優質學前教育學位的需求。

        三是實施高中職校創優工程,增加優質學位。2013年,龍門中學通過廣東省國家級示范性高中終期評估;同時,我們投入900多萬元推進永漢中學創建省一級學校,投入1000多萬元推進縣職業技術學校創建省重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工作,增加高中、中職優質學位,彌補制約龍門教育發展的薄弱環節。

        四是實施電教設備優化工程,強化技術裝備。以“班班通平臺、校校通網絡、師師有電腦”為目標,按教育信息化的標準和要求充實配備教學設施設備。建設縣級教育教研公共服務平臺,全縣中小學裝配班級多媒體電教平臺1001套,教學用電腦7074臺,生機比6:1,滿足了信息技術必修課教學的需要,促進了管理、教學、學習方式的轉變。

        五是實施校園文化提升工程,優化育人環境。校園文化是學校個性魅力和辦學特色的表現,也是學校綜合實力的體現。我縣以科學性與教育性、共性與個性、顯性與隱性、動態與靜態相結合,大力推進校園文化建設,使校園環境融入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內容,優化育人環境與氛圍,提升學校育人環境的文化品位。

        六是實施教學質量提升工程,推進教育科研。我縣非常重視教育科研工作,切實加強全縣教育教學科研管理,抓住課程改革這個關鍵環節,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堅持以抓教學質量為中心,以能力為重,強化能力培養,組織實施有效教學、教研促教、特色示范、資源擴充、校本培訓、環境營造、名師培養和質量評價等措施,落實有效教學改革,開展課題研究。圍繞“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這一中心環節,制訂了《龍門縣中小學教學常規管理檢查指引》《龍門縣中小學“三三三”課堂教學模式》和《龍門縣中小學課堂教學10項要求》,在縣內全面推廣實施“生本教育小組合作學習”高效課堂模式,努力改變教師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2015年,在考生人數減少,生源基礎薄弱,優質生源流失較嚴重的前提下,我縣高考成績再創歷史新高,全縣重點本科上線91人,比去年43人增加48人,增幅為111.6%,連續2年增幅均超過100%。

        其二,實現教育均衡,城鄉發展一體化。我縣以創建教育強縣為抓手,以促進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為出發點,按照“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均衡發展,提升發展內涵”的工作思路,傾力創建教育強縣,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同時,做到三個“有利于”和五個“結合”。三個“有利于”就是有利于盤活教育資源,提高辦學效益;有利于薄弱學校建設,縮小校際間辦學條件和教學水平的差距;有利于素質教育推進和教育質量提高。五個“結合”就是把布局調整與改善辦學條件相結合,與規范化學校、農村幼兒園建設相結合,與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相結合,與促進各學段教育協調健康發展相結合,與城鎮化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相結合。

        我縣通過多措并舉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實現了“十個100%”,即100%的鄉鎮成為廣東省教育強鎮,100%的學校成為廣東省標準化學校,100%的班級配置了多媒體教學平臺,100%的專任教師配有辦公電腦,100%中小學實現寬帶接入(城鎮中小學帶寬不低于500M,其他學校不低于100M,教學點實現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100%的學校開設了信息技術課,100%的家庭困難學生得到扶助,100%的異地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人讀公辦學校,100%的學校建有留守兒童之家,“三殘少兒”入學率達100%。

        其三,整合信息資源,強化信息技術應用。我縣堅持以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先后實施了教育新裝備和信息化工程,完成了全縣中小學實驗室和功能室的建設,分類配齊了學校教學儀器設備,建成了覆蓋全縣的教育數碼網和電子政務(校務)、“校訊通”信息、教育教學資源庫、網絡教學、學籍管理等多種平臺,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信息化應用環境。

        其四,發展社區教育,創建學習型社會。一是大力發展社區教育。近年來,我縣緊緊圍繞創建廣東省“文明縣城”的發展目標,充分發揮社區文化氛圍的教育功能,以“文明和諧”為主基調,以創建廣東省社區教育實驗區為契機,大力開展社區教育活動,建設學習型社區。我們通過扎實開展創建文明單位、文明行業、文明企業等系列活動,大力發展企業文化、社區文化、校園文化、廣場文化,使城鄉文化生機勃勃。

        二是學校資源社區共享。全縣各學校積極創造條件,有組織、有計劃地向社區開放教育資源,為社區群眾提供學習場所和文體設施。同時,我們依托學校教育資源建設鄉村學校少年宮23所,為未成年人提供了更加豐富多彩的活動平臺,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三是學習型社會逐步形成。我縣中小學、幼兒園積極參與學習型家庭、學習型社區、學習型組織的建設。全縣80%以上的社區建有標準化文化教育、農家書屋和社區娛樂中心,初步形成“人人是學習之人、時時是學習之機、處處是學習之所”的學習型社會。

        其五,開拓國際視野,創設平臺促交流。我縣重視加強教育的國際與地區交流合作,采取“送出去,請進來”方式,開展國際交流。近年來,全縣分別選送共17名骨干校長、骨干教師奔赴美國(2名)、英國(1名)、澳大利亞(1名)等國家,及香港(6名)、臺灣(7名)等地區學習交流,先后邀請6名外籍教師到教師進修學校開展高中英語教師培訓,邀請多名外籍教師到龍門中學等學校開展培訓和交流。

        其六,注重教育內涵,特色教育出亮點。近年來,我縣各中小學校重視校園“軟環境”的營造和提升,大力促進學校內涵發展,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初步形成了學生素質培養、現代學校管理、課程教學教研、心理健康、科技、地方特色等項目。龍江中心小學的學校管理和校園文化建設曾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單位”、全國“第四屆和諧校園先進學校”和“廣東省書香校園”;龍城二小和油田小學的農民畫特色興趣班,也深受社會各界好評。如今,全縣有10多所學校分別成為全國“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實驗學校”、全國“優秀家長學校實驗基地”“廣東省書香校園”“廣東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等。

        “足球進校園,足球進課堂”是我縣近年來特色教育的新亮點。2014年,我縣代表隊參加廣東省“省長杯”青少年足球聯賽獲惠州賽區第一名,代表惠州參加全省總決賽獲得第四名;參加廣東省中學生足球錦標賽(高中男子組)榮獲第八名;參加“2015年達能少年世界杯足球賽”中國區總決賽獲得第四名。龍門青少年足球備受國家、省、市各類媒體關注,中央電視臺、廣東電視臺、惠州電視臺曾多次對我縣校園足球進行報道。

        記者:龍門縣在財政極為困難,時間周期短的情況下,順利步入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的行列,的確可喜可賀,鼓舞人心。請問,當前龍門縣在推進現代化進程中是否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

        余譚能:在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我縣教育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教育綜合實力也得到明顯提高,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

        一是教育教學質量偏低,造成生源外流比較嚴重;二是師資隊伍需加強建設,“民轉公”教師所占比例近三分之一,且學科結構也不合理;三是辦學條件還有待進一步改善。

        記者:質量和內涵是教育追求的永恒目標,龍門縣下一步將如何提高教育質量、提升教育內涵.促進教育現代化又好又快地發展?

        余譚能:一是進一步夯實基礎,提高山區教育綜合實力。我縣將繼續把豐富教育發展內涵、提升教育綜合實力作為基礎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更加注重教育投入,優化辦學條件;注重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注重文化建設,提高教育文化品位;注重加大名校長、名教師的培養和引進力度,提升教師學歷層次;注重加強和改進學校管理,不斷提高管理實效;注重建立健全教學評價制度和激勵制度,充分發揮制度的導向作用;注重推進教學改革,推進教育科研工作;注重加強和完善全民教育體系,推進職業教育、社區教育和特殊教育等發展,讓人民群眾享受更公平、更優質的教育服務。

        第6篇:社區教育的內涵范文

        關鍵詞:以人為本 社區教育 思路與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2)O8-0178-01

        社區教育是指通過本社區的教育、文化等資源來促進本社區人的發展,達到鄰里間和睦相處,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理想方式之一。社區教育的教育形式、教育目標等都是以人為本,為人的發展提供了方便的條件和有利的環境,我國的社區教育已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和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多方面的問題,因此,各相關部門要采取各種措施,創新社區教育模式,提高居民參與的積極性和社區教育的實際效果。

        一、社區教育的內涵及其本質

        社區教育這一說法最早由美國的德威提出,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社區教育被不斷賦予新的內容,在現代國際教育中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當今社區教育是指在一定的范圍內,通過利用各種教育資源,來開展的提高社區人員素質,最終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教育活動。社區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提高本社區全體人員的素質和生活質量,改善社區環境,最終目的的實現要通過每個成員的努力,只有促進每個成員的發展才能使整體得到發展。因此,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來發展社區教育,把促進的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其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我國的社區教育發展不均衡,有城市社區教育、城鎮社區教育和農村社區教育,其管理模式也各不相同,可以分為街道轄區模式、學校輻射型和資源自主型,這些不同模式可以相互借鑒和配合,從而更好地促進社區教育的發展。社區教育有利于弱勢群體的學習,為每一個社區人提供教育的機會,從本質上看,體現了社會大教育觀的要求。另外,社區教育還是實現終身教育的重要有效途徑,終身教育是社會發展的要求,社區教育突破了以學校為主要學習場所的局限,有效推動了終身教育的發展。

        二、我國社區教育的現狀

        我國的社區教育經過了形成階段、發展階段和繁榮階段,在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幫助下,社區教育已走上了發展的正軌,并取得了有效的成績,但依然存在各種問題有待解決。

        1、社區教育的管理體制不健全

        由于社區教育的內容涉及范圍廣,且缺乏系統性,在管理上就會出現各種問題和麻煩。由于所有社區教育都要受到政府的管轄,其教育的內容有其相關部門來管理,這樣不同部門之間的交流、協作就變得比較少,就很難形成完整、統一的社區教育規劃,教育內容就會割裂開來,導致社區教育收不到該有的效果。

        2、社區功能不夠健全

        我國的社區主要是包括街道辦事處轄區和城市改造中形成的商業住宅小區兩類,社區的管理機構對社區教育的投資積極性并不高,更多的關注學前教育和老年大學。另外,目前社區的功能一般有環境衛生、醫療、治安、商貿等一些基本的生活上的功能,基本沒有社區教育的有效組織形式。社區的管理機構是從街道辦事處、居民委員會等發展而來的,其工作方式、各方面的功能都還是原來的樣子,社區管理者的素質和能力有限,其處理問題的方式也無創新。由于社區的功能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而社區教育需要高投入,因此,在社區的功能不能滿足社區教育的發展,社區教育的發展存在很大難度。

        3、社區教育中居民的參與性不高

        整個社區居民中參加社區教育的居民比例偏低,而且多數是老年人和小孩,一些社區教育無實在內容,只流于形式,導致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社區教育與居民的需求相脫節,導致居民的參與熱情降低;另外,由于社區教育是由政府實施的,在社區教育中沒有調動居民的積極性,也是社區居民參與性不高的原因。

        三、促進以人為本的社區教育發展的新對策

        1、用以人為本的原則拓展社區教育的方法和內容

        在教育中,很難改變人們對分數的注重程度,很多青少年能考出很好的成績,卻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識和生活能力,也未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和思想道德意識,這對社會的發展有著嚴重的負面影響。而以人為本的教育方法就能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因此,社區教育要改變教育理念和教育內容,培養居民的全面素質。首先,在對孩子的教育中,要尊重其個性,強調天性在孩子學習中的重要性,不對其學習造成心理負擔和壓力,不讓其為分數而爭斗。其次,要理論聯系實際,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特點開發其個性,在社區開展各種活動,可以培養居民助人為樂的意識,增強其生活的責任。另外,還有完善教育的知識體系,尤其對于青少年而已,除了傳授知識,還要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質。

        2、用以人為本的原則完善社區教育的結構和體制

        我國的教育結構體系中并沒有社區教育,社區教育的關注點在教育體系之外,我國的社區教育有老年教育、掃盲教育、上崗培訓教育等,這些社區教育為社區的穩定提供了好的條件,有利于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但是對青少年品質上的培養和知識的積累還為發揮積極的作用。因此,社區教育必須本著人本思想,建設一批新的教育基地,使圖書館、科技館、少年宮等充分為社區居民服務,為其學習提供便利的條件;同時,還要創建一批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更好的提高社區居民的教育水平。另外,還要注重志愿者隊伍的建設,這樣不僅有利于調動居民參與的積極性,還符合社區教育公益性的性質,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居民的奉獻精神。社區教育要以人為本,把提高的人的素質放在首位,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從而創建一套健全的社區教育體制。

        當今社會已開始向全民學習、終身教育為特點的社會發展,社區教育正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體現,為實現終身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臺,開創了教育的新時代。社區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不斷提高居民的素質和生活質量,良好的社區教育模式對調動社會辦學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轉變觀念,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健全社區功能,積極吸取國內外先進的社區教育經驗,才能充分發揮社區教育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陳乃林.堅持以科學的理念指導社區教育發展[J].教育研究, 2008(01)

        第7篇:社區教育的內涵范文

        關鍵詞:企業;社區文化;文化建設

        黨的十指出,要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基礎。作為經濟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社區的和諧文明建設,關系到社會的整體發展進步,關系到企業的和諧穩定。

        一、企業社區文化活動建設要與對職工思想教育培訓相結合

        社區文化活動建設是不斷提高職工的思想道德素質、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環節。為此,企業要推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者,全面了解思想政治管理內容,合理做好企業不同職工工作空余時間的教育工作計劃,針對不同員工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引導職工樹立誠實守信、廉潔自律、愛崗敬業、實事求是的崇高思想道德觀念,幫助員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豐富員工的精神世界,增強員工的精神力量,促進員工的全面發展,培養員工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工作精神和堅持愛國守法、明禮誠信的思想行為準則。此外,還要在員工的心理素質方面加強培訓,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員工社交能力,幫助員工塑造良好的心理品格,保障職工以飽滿的熱情面對工作和生活,增強員工歸屬感,為企業創設溫馨和諧的工作氛圍,從而從整體上提高企業的文化競爭力和綜合實力。

        二、抓好企業社區群眾舞蹈活動的開展

        通過舞蹈活動讓更多的居民學會舞蹈、熱愛舞蹈、參與舞蹈,引領居民用健康的文化活動來充實文化生活、融洽鄰里聯系,提升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激發居民參與社區活動的熱情,使社區內呈現出一派充滿生機活力的和諧氛圍。為此,一是搞好主題活動,定期組織交流和比賽,積極參與高層次、跨區域的社區舞蹈賽事,推動全市各地舞蹈隊伍的交流,提高城市社區舞蹈水平。二是搞好特點活動,結合節慶和地方特點開展大家喜聞樂見的舞蹈活動。三是搞好普及活動,以點帶面擴大參與面、利用媒體宣傳,走訪活動,調動群眾的興趣和參與熱情。舞蹈干部可采取“對口聯系、分片包干、責任到人”的方式,根據社區的需求,不定期地開展業務指導,以推動社區群眾舞蹈活動的繁榮。一些社區還注意舉辦少兒舞蹈培訓班,通過不同類型的舞蹈教學,讓孩子們在學習舞蹈后,勇于體現自己的才華,會跳舞、能跳舞,能表演、會表演,使孩子真正得到規范專業的訓練、在陶冶情操、提高藝術修養素質的同時,擁有健康的體魄、高雅的氣質。

        三、立足群眾需求,突出陣地建設

        一是抓好基礎設施的建設。只有有了必要的基礎設施,居民文化活動才能夠有效開展,因此,在企業社區文化建設中單位一方面要加強硬件設施建設,對文化活動設施進行建設和有效利用,設立活動中心、俱樂部、文化廣場、圖書館、閱覽室、展覽室、宣傳櫥窗等設施;另一方面要強化社區軟環境建設,結合企業特點策劃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多方面出發,加強企業社區文化建設。二是抓好室內文化設施建設。在每個居民小區建立圖書室、閱覽室、文體室、健康教育室、職工之家、老年大學,從無到有,從少到多。三是加強社區網絡教育平臺建設。社區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在文化建設中的作用,積極開辦網上學校,建起企業文化網、法律服務網、網上學習園地,設置中華書庫、生活健康、休閑娛樂、法律課堂、音樂欣賞、時尚解讀、熱點追蹤等網絡教育專題,隨時隨地為職工群眾提供學習內容,使職工群眾的學習交流更為方便,文化信息的傳播互動更加快捷。四是積極組織創作優秀文化作品。社區要積極調動各方面文化力量,引導社區廣大文化藝術愛好者,運用文學、戲劇、音樂、舞蹈、攝影、書法、美術等各種藝術形式,創作生產出思想性、藝術性、欣賞性相統一富含“油味”的優秀文化作品,傳播先進文化,展現社區新風新貌,謳歌偉大實踐和輝煌成就,讓職工群眾共享文化成果,提升文化素養。

        四、企業社區文化要不斷創新,完善內涵

        第8篇:社區教育的內涵范文

        [關鍵詞]遺產地管理者;遺產地精神;交河故城

        [中圖分類號]F59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1)020-0075-02

        遺產地精神是指賦予遺產地內涵、價值和情感的有形和無形因素。從其所代表的全部因素來分析,遺產地精神具備了多樣性和動態性。隨著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的不斷深入,文化遺產的概念、內涵、要素不斷豐富和擴大,尤其是非物質無形遺產概念的提出和被接受,標志著文化遺產保護的全面和完整。這些都對遺產地管理者在保護和管理過程中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標準。

        交河故城由車師人公元前2~5世紀于開創和建造,在南北朝和唐朝達到鼎盛,公元9~14世紀逐漸衰落。元末察合臺時期,由于吐魯番一帶連年戰火,交河城毀損嚴重,終于被棄。至今城內官署、寺院、佛塔、坊曲街道等建筑物保存較好,是目前世界上保護得最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之一,被譽為“世界上最完美的廢墟”。1961年,被中國政府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起初,遺產地管理者們只是側重于對有形遺產的保護,忽視或者說就沒有無形遺產的概念,忽視遺產地精神的直接行為就是忽視遺產地周圍社區居民的精神訴求。在對待與本體建筑主體時間不相符的周邊建筑和歷史延續的精神時,在管理行為上片面和簡單地理解保護范圍的概念。要求社區居民實現與所連遺址本體建筑形式的統一,外墻裝飾的一致,最終要求該區域的居民搬離以便形成良好的視覺空間、環境氛圍,以突出遺產和便于展示。并在一段時間內大力提倡,強力推進,使得社區居民極為不滿,雙方互不體諒,形成僵持之勢,造成該區域的保護工作無法深入。

        交河故城南側崖體上有當地居民公共墓地,其中兩座麻扎造型獨特。社區居民為更加突出外觀視覺,準備為這兩座麻扎的外墻貼瓷磚,但是在大范圍生土建筑群中貼上閃亮的瓷磚,完全破壞了良好的文化氣氛。管理者對此進行了干預和阻止,在聽取了管理者阻止的理由之后,當地社區居民順利地接受,并非常擁護,原因很簡單:麻扎外墻的顏色是傳統精神的體現,保留原來的形式更加有利于追尋它們的歷史與過去。這一事件說明社區居民對遺產地精神的原始追求是和管理者的目標是一致的,但為什么有時會出現矛盾和誤解?這使得當地遺產地管理者對自身在遺產地管理中的行為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從而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

        當地遺產管理者認真總結了交河故城的精神內涵:它是人類在特殊的條件下為生存和適應特殊環境而不懈努力的偉大成果,在這一過程中,人類的潛能得到了極致的發揮并創造出了輝煌的文明。

        遺產地管理者在對待精神內涵及傳承過程中應當注重以下幾個關鍵點:

        一、遺產管理者應當具備良好的態度

        始終清醒地認識到自己不只是單純的對有形文物進行保護和管理,還要對遺產地精神進行全面的重新評價、認識,并根據結果主動調整新的方式方法。在這方面概念上的認識非常重要,管理者應當從領導層面到普通工作人員要灌輸這個概念,要讓管理者自身對遺產地精神有清晰和正確的認識,在灌輸認識的過程中對以往的局限和狹隘的思想進行堅決的反省和批判。只有這樣才能對下一步的工作進行正確的的指導,才能不斷適應文化遺產管理的形式變化。

        二、針對無形文化遺產制定切合實際和實施有效的保護政策與措施

        首先,法規的完善與修訂,目前關于無形文化遺產保護的觀點、核心思想雖然得到了廣泛的認同,但是在法律層面上卻有欠缺。在中國新疆地區,雖然交河故城的保護法規較早出臺和施行,但是關于無形文化遺產保護卻沒有涉及。面對關于無形文化保護過程中的沖突、矛盾、爭執,法律法規的缺失造成了保護手段、措施的無力與軟弱。其次,規劃的制定與落實,交河故城的保護規劃早在2003年就已經公布實施,由于時間限制,關于無形文化的內容基本沒有涉及。而遺產管理者的實際保護措施主要依靠規劃的步驟逐步開展,規劃在物質文化的保護過程中的重要性和地位被廣泛接受和實踐,但是在無形文化保護進程中規劃尚沒有得到普遍應用。不僅是在一個國家或大的區域,就是在一個具體的遺址點如交河故城,也應當制定詳細全面的無形遺產保護規劃,它既可以單獨制定,也可以和文物保護規劃合并制定。理想的做法應當是在今后的規劃中包括有形和無形遺產兩方面,以便更加全面。再次,作為遺產管理者應當在地方政府制定區域性長期發展戰略過程中,凡是涉及文化遺產保護內容,都應主動提請和呼吁增加無形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戰略。此舉將有助于政策的連貫和穩定,至于具體事項的修正和調整可在規劃的編制過程中予以體現。

        三、發揮教育手段,主動擔當傳播者

        首先,要注重管理者自身的教育,如前文所述,對管理者自身的教育和灌輸將對下一步工作提供強大的人力和智力支持。

        其次,加強對社區的教育,這是此項工作的核心與關鍵所在,只有社區教育達到了目標,得到社區居民內心真實的理解和擁護,才能使無形的遺產地精神得到全面有效的保護。做好這一點,應當重點考慮:教育方式的多樣性、教育對象的廣泛性、教育內容的實用性、教育目標的層進性

        再次,開展和做好對全社會的教育。遺產地管理者是有形遺產與無形遺產傳播的橋梁,在社區與全社會之間起著紐帶作用。搭建二者和諧的保護關系,讓社區通過參與有形遺產與無形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來融入社會環境,同時保持社區相對獨立的特點,同樣,社會也通過了解遺產地和其無形精神來重新審視該區域社區的特點與發展。

        最后,在實施教育的同時,對無形遺產地精神的傳播重任應當主動擔當。管理者應當清晰的認識到,無形遺產地精神的傳播將對遺產的全面保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管理者、社區、全社會將會從人文、物質等多個方面受益。

        四、在對文化遺產合理的利用中,讓社區感受傳統精神對于現實利益的重要作用

        無論政策、法規怎樣制定,教育的程度和目標完成的深度多少,歸根到底,社區的感受和評價才是衡量工作成功與否的標準。為此,管理者應當在合理利用中主動樹立人文精神的理念。

        交河故城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地點,在展示過程中世界各地的游客紛至沓來,首先要在前文所說的教育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是絲綢之路的傳統精神感召和導引了許多人前來追尋,而交河故城是這一精神的最好體現。在這一過程中,社區從中直接得到了最大的利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社區依托遺產所開展的有關經營活動,獲得直接物質利益;管理者為展示所營造的良好的氛圍,使得社區在生活環境上得到極大的改善;管理者在保護、展示、宣傳過程中的教育活動,各類信息、團體、人員的進入和交流,使得社區的綜合素質和人員水平大大的提高。

        在社區一直受益的過程中,絲綢之路、交河故城的精神感召力一定要伴隨著管理者的全程教育。遺產地精神(文化內涵)―宣傳―吸引游客―帶來利益―弘揚遺產地精神,這一良性循環應當成為管理者致力社區的目標。

        五、積極保護維護繼承遺產地精神的當地社區,對社區的精神訴求做出快速反應

        交河故城廢棄后,城市本體居民的離開及城市周邊居民的伊斯蘭化,形成現在的社區布局。目前管理者已從以前的誤區中走出來,認識到目前核心區內分布的10多戶人家,是與交河故城本體有密切聯系的,是城市廢棄后社會活動延續的產物,是城市精神的重新寄托與承載。因此,管理者不應當以現在社區建筑風格、生活方式、環境風貌來簡單地判定它們在影響著遺產的整體布局和周邊環境,雖然現實社區與故城本體風格完全不同,但是這是交河故城數千年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是獨立于交河故城大歷史圈之外的,在對待他們的問題上,不能割裂歷史的演變與社會的發展。為此我們目前主張慎重對待搬遷和拆除核心區內的社區,對于他們的環境、建筑色彩、風格、裝修等可以進行調整和修正,以便適應遺產地的整體風貌,促使社區作為遺產的傳承而一直“活”下去,最終達到人與遺產的和諧共存。

        第9篇:社區教育的內涵范文

        調查顯示,我國學齡兒童九成以上不愛參加運動。他們不愛玩、不會玩,更談不上創造性地玩,超重、肥胖、近視等現象屢見不鮮。閑暇時和節假日,他們熱衷于看韓劇捧超女,沉溺于上網絡打電玩,偏愛于閱讀動漫書、口袋書,出現了性格內向、不善交際、和周圍同學相處不和諧等不良傾向。傳統游戲多為集體活動,運動量大,富有情趣,游戲規則又可潛意識地教育學生如何與伙伴相處。因此,有必要讓傳統游戲回歸兒童生活,從而彌補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不足,矯正學生人際交往的誤區,養成良好的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

        傳統游戲是農村課程資源的一朵奇葩,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重視發掘、保護、開發、利用這一鄉土資源,必將極大的豐富學校的教育內容,拓寬學生的生活視野,密切學校、家庭、社區的關系,協調城鄉教育差距,促進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注入了新的內涵。

        二,活動的實施

        1,“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

        要使傳統游戲進入學生視野,讓他們覺得好玩,就要用心地去挖掘整理帶著鄉土氣息的課程資源。

        首先,通過圖書、影視、網絡等現代傳媒收集、整理滾鐵環、跳皮筋、玩陀螺、丟沙包、跳房子、下對角棋、舞獅子、劃龍船、賽龍舟、耍猴拳等已消逝在學生視野的傳統游戲。以摘抄資料、繪示意圖、寫讀書筆記等活動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其次,采訪不同年齡、不同地域的人,了解不同時代、不同環境下傳統游戲的種類和玩法。學生自擬采訪提綱,寫出采訪筆記,整理游戲方法,感受社會的發展進步。第三,請相關專家做報告,講述體育、衛生、健康知識,了解游戲的健康價值;講述游戲的起源、發展、變化、衰落的歷史(如足球起源于宋朝的蹴鞠,武術起源于華佗的五禽戲),通過當小記者采訪,寫聽后感等方式使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教育,增進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最后,針對專家報告,通過查閱資料,調查走訪,就傳統游戲的文化內涵、現代體育的競技精神、衛生健康知識等進行綜合性研究,辦奧運知識專刊,開疾病防御主題班會,進一步使游戲進入學生生活。

        2,“我的游戲我做主”

        要讓傳統游戲在學生中流行,還要讓他們會玩,善于玩。

        首先,引導學生對收集的游戲進行統計、整理和分類。如跳類有跳房子、跳皮筋、跳繩。針對學生的體質和興趣,自由組合成若干小組,保證人人參與。其次,邀請家長和社區人士做示范,引導學生掌握游戲工具的制造方法。至于玩法,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他們在嘗試中摸索,在體驗中成長,在游戲中得到快樂,在參與中感受幸福,在合作中學習相處。第三,在教師的指導下統一道具制作方法,統一游戲規則,并且利用課余時間大力開展“快樂十分鐘”活動,放手讓學生玩。全員訓練,提高游戲的訓練水平。

        3,“盛夏的果實”

        要通過各種形式讓學生玩得有收獲,玩出成果,進而愛玩。

        首先,舉行傳統游戲比賽,過傳統游戲節。學生自己想點子,自己策劃組織,人人參與,改變以往運動會、藝術節只有骨干分子參與的局面,使人人得到展示的舞臺,在合作游戲中享受游戲的快樂。其次,將傳統游戲帶入社區,如春節期間組織舞獅隊、高蹺隊給社區拜年,端午節參與社區劃龍舟比賽。學校的游戲節也可以采取親子游戲的形式進行。第三,舉行傳統游戲、現代體育知識競賽,深入探究傳統游戲的文化內涵和現代體育的競技精神。

        4,“希望”

        要讓傳統游戲進入兒童生活,還要發揮學生的創新精神,創編、創新游戲,使學生玩出新意,玩出成就感。

        學生的創新可以是改變游戲的工具及制造方法(如陀螺由木制變成其他材料制作),也可以是改變游戲的玩法(如踢毽子),或者是將幾種游戲結合創編出新游戲(如跳皮筋與歌曲結合),或者是自己創造出獨特的游戲種類(如奧運操,看不見的跳繩等)。要讓傳統游戲散發出時代氣息,真正進入學生的心靈深處。

        此外,也要深入挖掘傳統游戲的文化內涵,使棋文化、武術文化、球文化等游戲文化形成獨立的綜合實踐課程。

        三,活動反思

        1,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要善于挖掘、整理“傳統游戲”這一寶貴的課程資源,進行有效的資源整合及課程開發。有了資源意識,漫山遍野都是可用之材,順手拿來的短棍,石頭,都可以成為幫助學生開發智力,陶冶情操的工具。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中文字幕久在线 | 在线观看色五月 | 午夜欧美精品久久 | 色综合伊人丁香五月婷婷综合缴情 | 日本三级A∨在线观看 |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