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傳統教育思想范文

        傳統教育思想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統教育思想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傳統教育思想

        第1篇:傳統教育思想范文

        [關鍵詞] 教師素養;教育方法;教育藝術;教育創新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在社會變革風起云涌、社會文化異彩紛呈、價值多元利益交織的特殊時期,我國教育急功近利、師德缺失及教育僵化問題十分突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但靈魂缺失而不健全的教師能為孩子們塑造美好的靈魂和美好的未來么?

        唐代著名文學家、教育家韓愈對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神圣職責早已做過很好的描述,一代又一代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們也一直在堅守著、傳承著、踐行著教師這一光輝而神圣的“志業”。在這里,筆者既不把教師這樣的稱呼用“職業”來稱謂,也不用“事業”這樣的稱謂,意在說明教師這一工作的獨特性、專業性、專注性、獻身性、終生性,歸根結底就是強調教師身份與師德的重要性。誠然,在現代經濟化、市場化社會背景下避開職業化、事業化來談論教師這一職業的內涵多少有點不合時宜,而且這一職業的確是、曾經是、而且依然是許多人謀生的手段,但教書育人的能耐絕不是單靠傳授知識就可以的辦到的,絕不是僅僅看一些教育學、心理學著作就可以見效的,也絕不是通過一兩次考試而取得資格證書就可以解決的,更不是發表了論文、或出版了專著、獲得了職稱就可以一勞永逸的。為此,筆者結合自己學習思考的一些感受,在這里談談教師的修為、履職與教育藝術創新問題,期望與各位同仁交流共勉。

        下面,先以《禮記―學記》中幾則反映儒學教育精髓的片段來加以分析:

        1 如何因材施教

        對于“因材施教”這個融合著經典的教育思想與方法的提法,相信大多數受過點滴教育的人都會知道,更不用說廣大教師了,但怎樣“因材”,又怎樣“施教”呢?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好教師總有好辦法。但問題是,現今世界信息化、價值多元化社會條件下,施教的對象已遠遠不只是專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生了,而且大多還是可以享受現代世界文明成果,思維敏捷、信息靈通的“小超人”,所以他們對教師的綜合要求也愈來愈高,許多學生喜歡年輕活潑、幽默風趣、多才多藝的老師就是緣于這樣的原因。由此看來,教師的先“施教”――以便了解學生的心理與生理特點,做到知己知彼,這是教的前提;繼而再“施教”――根據學生情況及教學目的實施有效乃至高效的教學,做到百戰不殆,達到教學相長,這是教的目標。

        但是,如何“因材”呢?《禮記》中說:“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這就是因材施教時在“備課”與“施教”中要了解學生并把握其學習情況的指導思想,意思是:學習的人會犯四種過失,做老師的一定要知道,即:人在學習的時候,有的失于一味貪多,有的失于不肯多讀書,有的失于見異思遷,有的失于淺嘗輒止。這四種情況的產生,是人心不同的緣故,或者說是性格不同的緣故。所以,做教師的一定要先了解學生的求知與認知心理,才能使他們在學習中有的放矢、取長補短、學有成效而不致有失。

        這樣看來,“教育”的目標就是要助長學生的優點而挽救他們的過失。這就是要求教師不僅要洞悉學生的不同求知與認知特點,還要采取相應措施及時進行指導。

        比如,《論語?先進》一文中所記載的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就很有代表性。子路問老師孔子:“聽到了什么就馬上去做嗎?”孔子告訴他,若有父親和哥哥在場的話,就應該先征求他們的意見而不能馬上去做;不久,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冉有也問到同樣的問題,孔子則鼓勵他馬上去做。當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公西華發現老師的回答自相矛盾而困惑請教時,孔子說,子路膽量過人,但辦事粗魯,應該使他保持冷靜與理智;而冉有膽量小辦事縮手縮腳,應當鼓勵他果敢些。孔子判如兩人的教育實例從解惑的角度生動地說明了孔子因材施教、因人而異、不拘一格的教育藝術。我們現在做教師的,是否都能結合當今社會狀況及學生的個性實際,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呢?

        2 如何達到教育的效果

        “大學之法,禁于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這段話的大致意思為:要使學校教育取得成效,其主要的途徑在于:在邪惡還沒萌發之前就應當加以禁止,這就叫做防患于未然;恰逢最合適的時機進行教育,這就叫做合乎時宜;不超越正常的順序進行教育,這就叫做循序漸進;使學生互助觀摩,取長補短,這就叫做切磋琢磨。這四條因時、因機、因序、因人的教育思路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途徑。

        這種能夠注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不同表現而靈活采取不同對策、講求實效的教育策略,即使我們現在已經運用了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也仍然是不可忽視的,是應當加以傳承和創新的;而且,現代教育技術的根本宗旨也正在于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參與性、實效性,進而達到求知與能力提升的統一。

        現今不少城區學校生源爆滿而農村學校趨向生源枯竭的教育窘況,不僅說明了人們隨著經濟條件改善而對于優質教育的迫切需求,也表明了城鄉教育兩極分化所造成的施教困難――生源爆滿的學校不僅優質師資被稀釋了,而且僧多粥少,學生們也不能一一得到教師應有的關注與指導,一些老師只能以作業或題海戰術進行共性的講解或訓練,不少學生的個性化要求得不到及時滿足,只能敬陪末座,陪太子讀書,教育的整體成效只能大打折扣,當今不少學校存在的大量學困生現象正亟待我們廣大教師傳承、發揚和創新運用這些教育瑰寶。

        3 如何分析教育的得失

        “發然后禁,則格而不勝;時遷然后學,則勤苦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這段話的大致意思是說:在邪惡已經發生以后再去禁止,這就和學生的想法相抵觸而格格不入,因而不易制服;適宜的學習時期已經過去了,才來教育學生,則他們學起來即便勤勉刻苦也難以成功;教育時無計劃地雜亂施行,則學生的學業就會紊亂敗壞以致難以系統完整;經常獨立學習而沒有學友進行切磋交流話,這樣的學生就會學識淺陋、見聞不廣;學生如果與不善的朋友相交往,就會容易受到蠱惑而違逆師長;學習時若與女子、小孩兒追逐嬉鬧,就會分散注意力而可能導致學業荒廢。

        這六個方面歸納了教育失敗的主要原因,對于在教學中應對學生出現的學習疑難問題有一定的借鑒。比如,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天資聰穎,但因自小受到家人溺愛,混跡于姊妹女眷之中,最終看破紅塵、遁入空門,可憐可嘆;當今不少家庭中的孩子幼兒少兒時期活潑可愛,即使有小錯誤、還習慣也被包容或忽視,而一旦到了小學二、三年級以后,孩子的好動、頑皮、撒嬌習性等因沒有得到及時“入格”而影響學業,現今中小學出現的不少學困生問題大多都因此而產生。因此,傳承和創新這些優秀的教育方法對于我們當下的教育來說仍然不可或缺,尤其是,對于我們分析學困生問題猶有借鑒創新之處。

        4 如何成為優秀的教師

        儒家將教育成功的法則歸結為三點,即:“君子既知教之所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意思為:君子已經明白了教育成功的方法,又明白了教育失敗的原因,這樣之后,才可以算作合格的老師。所以君子教育學生的高明之處在于:只加以引導而不是牽扯他;對學生要多加鼓勵,而不是壓抑他;講解時在于啟發學生而不全部講盡。只引導而不強迫,則師生之間就感情融洽;多鼓勵而不去壓抑他們,則學生學習時就會感到比較輕松;只啟發而不詳盡講解,則學生就會用心思考。能做到這三點,就可稱得上是善于教育了,就可以心安理得的成為優秀教師了。

        由此,筆者認為,教師教給學生某一學科完備的知識只是教育的一個方面,其目的不光在于知識的傳授,還在于對知識的運用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所謂“授之以魚,不若授之于漁”就是這個道理。而且,作為教師,對待學生時若不能做到循序善誘,讓學生“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樣的教師又如何成為良師呢?要知道是學生的優秀與卓越,才檢驗了老師的教育成效,進而也成就了老師的美名。

        當然,教師的言傳身教以及自身的學識、人格等對學生的成才、成就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優秀教師的光芒也正在于此。

        5 如何講究教育的藝術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減,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意思是說:善于歌唱的人,能使聽眾跟在他后面唱起來;善于教學的人,能使學生跟在他后面領會、發揮。他的講課簡約而通達,他所講的道理也細微精妙,比喻雖少卻淺顯易懂。這樣才能夠使學生跟著領會、發揮了。

        第2篇:傳統教育思想范文

        【關鍵詞】 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載體

        一、思想政治教育以傳統文化為載體的可行性

        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研究是理論界探討和研究的重點話題,傳統文化由“傳統”和“文化”兩個子概念組合而成指植根于中華大地,在長期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同時具有穩定的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世代傳承并影響整個社會歷史發展的精神成果的總和。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網絡化時代的到來及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引起各種文化思潮、價值取向相互交流、碰撞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載體、內容、價值取向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新挑戰。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倫理政治型文化,具有民族性與世界性統一、繼承性與創新性統一、重道德與講修養統一的特點,追求“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激勵人們追求崇高理想實現人生價值。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諸如“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公義勝私欲”的傳統道德要求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主義精神、“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的和諧大同思想等各類豐富珍貴的文化教育資源,為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感,形成健康、積極、向上的人格以及樹立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學生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學生人格理念的提升和愛國主義思想的形成以及人道主義精神的培養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傳統文化的這些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和價值取向上的契合為以傳統文化為載體構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能性,以傳統文化為載體是保證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前提條件,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利用民族文化中蘊含的豐厚教育資源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發揮自己的優勢其重要環節就在于能否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使其在自身內容的建構上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深挖其蘊含的教育資源以傳統文化為載體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時效性與科學性,進一步實現載體的優化創新。因而新的時代條件下應該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手段之間積極探索新路徑,把優秀傳統文化“嫁接”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接地氣,這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實現科學化發展的要求,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最后,我們在積極加強傳統文化學習的同時,也要加強同一切外文化的交流與學習,吸收各國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增強文化軟實力建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的嶄新路徑。

        二、以傳統文化為載體構建思想政治教育

        理論上: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以手機短信、微博、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對大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諸如誠信缺失、道德失范、理想信念模糊、價值觀扭曲等各類現象的出現不禁令人堪憂。同志曾經指出: “ 我們的文化建設不能割斷歷史。對民族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并結合時代的特點加以發展,推陳出新,使它不斷發揚光大。”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應該更新教育理念,打破傳統教育模式,樹立網絡化意識、樹立傳統文化意識、樹立創新的意識,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原則,緊隨時展進步的步伐不斷發現新問題提出新問題探索新路徑總結新經驗,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加強對傳統文化典藏的學習,全體思想政治教育者及廣大理論工作者應該認真厘清中國傳統文化的來龍去脈,真正把握傳統文化精髓,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為新的時代條件下載體創新提供理論依據,為中國傳統文化憑借自身的魅力教導人影響人凝聚人提供科學理論指導。中國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濡化”的功能。所謂的“文化濡化”就是指通過傳播的手段使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文化元素相互接觸, 其中的一種文化元素吸收了另一種文化元素并使這種文化元素與主體文化協調起來, 最終成為主體文化的一部分。傳統中國文化“儒”“道”“佛”三家并存,秦漢以后出現的全國大一統局面促進了民族國家間的溝通交流,經過“和而不同”的融合逐步成長為多元統一的世界文化,因而傳統文化具有多元一體的性質, 而這一性質正好符合當代思想政治教育一元主導與多樣發展的要求,把普遍性與特阿殊性相結合,既堅持了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和以為根本指導思想,又實踐了不斷以科學創新的精神吸收借鑒西方各類先進科技文化。

        第3篇:傳統教育思想范文

        中國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中華民族不斷前進的動力。但當今社會,大學生似乎忽視了傳統文化的存在,從洋現象越來越嚴重。本文就在明確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及特征的基礎上,找出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作用,并且探索大學生運用中國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教育中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

        中國傳統文化;從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現路徑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及特征

        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指的是物質方面的文化和精神方面的文化,狹義的文化專指精神方面的文化,通常一般論述的文化指的是狹義的文化,中華民族在中國創造了屬于中國的傳統文化。由此,傳統的概念衍生而來。傳統的“傳”指的是歷史的傳遞,將過去那些有用的東西一代代傳遞下來,是一條縱線貫穿始終,“統”有規整、統一的意思,是一條橫線進行統領。傳統是歷史上流傳繼承下來的思維方式、風俗習慣、制度規范,它一直貫穿于人們發展社會的始終,并且不斷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比如,儒家文化影響了中國2000多年的歷史文明,使得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受到根深蒂固的改變,這種生存方式以及價值取向早已融入到中華民族的思想意識中,轉化為一種普遍的文化心理滲透到社會、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筆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指的是儒家文化以及傳統的倫理道德思想。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征

        中華民族的發展促使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時間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并沒有敵人的侵入以及殘酷的戰爭而停止邁向勝利的步伐,這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中華民族擁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良品質,艱苦奮斗、不畏艱辛用獻血換來中華民族的獨立,最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廣泛的包容性

        中國傳統社會中具有多元文化并存的特點,融合儒家、道教、佛教思想于一體。無論在哪個時期,中國傳統文化總能夠反映它當時所處時代的時代精神,進而不斷地隨著時代的發展進行改革和完善,經過幾千年的歷史演變,中國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的保護和維系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得中華民族成為世界領先的優秀民族。自古以來,漢族的文化生活與少數民族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漢族一直處于農耕文化,而北方一直處于游牧文化的狀態,之后不同民族之間不斷碰撞,相互學習、共同進步,互相尊重,促使整個民族大融合,共同創造了中華傳統文化及中華文明的繁榮發展。

        (二)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在偉大的四大文明中,中國傳統文化是發展延續時間最長并且從未中斷過的偉大文明,印度文化、巴比倫文化、古埃及文化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亡殆盡,只有中國的古代文化生命力如此的頑強,展示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絢爛,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很重要的一個標志。中國傳統文化強大的生命力體現在其凝聚力上,面對敵人的入侵,中華民族團結起來同仇敵愾、眾志成城奮起反抗,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完成了民族獨立的歷史使命。這種堅強不屈的中國優良品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也就是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成就了中國傳統文化如此頑強的生命力,愛國主義作為中華民族偉大的優良傳統,帶領中華民族抵御外敵入侵,實現了國家的獨立和富強。

        (三)中國傳統文化對道德修養十分重視

        中國文化的研究對象不同于歐洲,歐洲文化研究最多的是人與物、人與神之間的關系,而中國則把研究的重點更多的放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上。非常關注社會問題、十分重視現實問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顯著特點,同時,中國傳統文化很重視人學的思想,經常把道德品質高尚的人放在天地間十分尊貴的地位,注重人的人格精神,“天人合一”的思想也由此而來,文學作品大都書寫人和人生。中國優良傳統文化作為道德、修養極高的化身,是那些追求高尚道德境界的人們的榜樣,它激勵人們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不斷完善自我,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和人生價值。

        三、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的重要意義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有利于樹立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國自古以來都很重視品德和道德的修養,教育者傳授給被教育者的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授他們做人的道理以及怎樣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進而加強自身的綜合素質強。對精神方面的崇尚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取向,比如,儒家認為人類最理想的生活就是對道德境界的追求,個人的最大追求便是對理想人格的追求,所以,中國傳統的教育最首要的就是倫理綱常的教育,文化知識的教育居于次要位置,這種將道德教育放在首位的傳統教育值得我們當今社會教育屆的借鑒。顯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為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在物質文明飛速發展的今天,加強道德的修養顯得尤為重要,加強傳統文化的學習,吸取積極正面的能量,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

        愛國主義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中華民族不斷發展、不斷前進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當代大學生要求具有“以熱愛祖國為榮,危害祖國為恥”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走出去學習借鑒西方的科學技術,卻對我們本國的傳統文化繼承發揚的很少,對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更是研究的很少。本屬于我國的端午節,卻被韓國搶先申請世界物質文化遺產,本屬于我國的牡丹花種,卻被別國申請了專利,類似的事情無不在警告我們,要守住自己的優良傳統文化,將它發揚光大,被世界其他國家學習借鑒才是保護好我們傳統的唯一出路。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但很大部分的大學生對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了解的少之又少,不知道孔子為什么會受國人的崇敬,大學生們還在樂此不彼的過著外國的洋節日,卻忘記了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必須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學習的教育是刻不容緩的。

        (三)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有利于拓寬大學生的學習視野

        大學生雖然已經成年但心智還不是很成熟,他們經歷的這個階段正是需要汲取知識的階段,所以,要及時地對他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如果置之不理,大學生可能會被其他消極反面的思潮所迷惑,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這些對大學生未來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都是不利的。中國歷史悠久,五千年的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先輩們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繼承、發展和創新,才會有現在這么優秀的精神文化遺產供我們學習借鑒,大學生面對中國的傳統文化,要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開拓思維、不斷創新,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緊密聯系,爭取將適應于中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德才兼備的綜合素質,不僅開拓了大學生的學習視覺,更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堅實基礎。

        四、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價值實現的途徑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那么,如何使它發揮有效的作用是每個教育者應該考慮的頭等大事,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價值實現的途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提高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關注和興趣

        大學生不僅要認識和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知識,更要提高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但當今大學生并不能接受學校強加給他們的學習方式,高校要遵照學生的實際情況,多開展一些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趣味活動,例如多開展一些話劇社、戲劇會等吸引學生的興趣,積極參加,這不僅滿足了學生的興趣更加激發了他們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性。一直以來,人們對中國的物質文化很重視,卻往往忽視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所以,高校要轉變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態度。長期以來,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不重視使得其元氣大傷,任何事情都要一分為二的看待,固然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多它自己封建等方面的缺陷,所以需要我們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我們要保護好屬于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發揮它應有的作用,促進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向著良好的態勢發展。

        (二)將傳統文化知識編入教材帶進課堂

        高校應該開設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相關課程,不論師范類院校還是理工類學校或是綜合類學校,將其設置為公開必考課,每個同學必須通過考試才能完成課程的學習。這樣做旨在為學生營造一個文化氣息濃厚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多一些文學素養,少一些愚昧無知,多一些文學積淀,少一些迷茫,從而培養學生的文學氣質。在高校實行教育課程改革時,要考慮到不同專業屬性的學生,文科生經常學習研究的就是歷史、政治、文學等等文科方面的知識,高校應該相應的為文科生加入自然、科學等方面的課程,讓他們改變之前認為自己所學習課程對未來和社會沒有用的想法,因為只有用科學的精神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更加全面、系統的將中國傳統文化轉變為自己的知識。相應地,對待理科生,高校更要加大對其文學知識課程的投入力度,讓其了解他們不夠熟悉的文學知識,拓寬他們的知識面,改變枯燥無味的實驗生活,增加他們與人溝通交往的能力,進而提高理科學生的綜合素質。高校各個學院要定期舉行經典文學讀書會,號召學生加入進去,廣泛交流,交換學習意見,這樣才會給學生加深學習的印象,提高學習效率。比如,開展《百家講壇》一類型的系列講座,讓學生積極踴躍參加,學習之前沒有接觸到的文學知識,用趣味的故事形式講出來,以便于學生接受。總之,將傳統文化知識編入教材、帶進課堂是至關重要的。

        (三)提高教師的教育水平

        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課程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劃中,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是至關重要的,但當今很多高校的教師只是將任教按成是一份掙錢吃飯的工作,沒有做到言傳身教,所以,高校一定要把好這道關口,實行實習考核制度,嚴格規范上崗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綜合素質,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另外,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編入教材的改革必須請教育界的有經驗的專家學者進行編寫,制定因材施教的教育計劃,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教育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四)運用科技的力量創新文化教育的途徑

        在當今信息時代,互聯網逐漸涉及學習、生活各個領域,對人們的學習、生活具有很深刻的影響。大學生正是信息科技的領軍人物,因此,高校應該抓住這一特點,將互聯網同教學聯合起來,開拓文化教育的新途徑。在互聯網平臺上展示中國傳統文化主題的專欄和平臺,為大學生能夠及時的了解、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提供便利的條件。運用網絡媒體,開發中華優秀文化的軟件供大學生使用,將中國傳統文化抽象變為具體,變枯燥為有趣,變不理解為理解,網絡時代給中國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提供了很好的手段,所以,教育者要掌握好先進科技媒體的運用方法,順利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

        作者:賈鵬敏 單位:重慶理工大學學院

        [參考文獻]

        [1]于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徑研究[D].山東大學,2015.

        [2]于運國.文化交匯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

        [3]張國勝.論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D].華中師范大學,2014.

        第4篇:傳統教育思想范文

        (南京藝術學院音樂與舞蹈學博士后流動站,江蘇南京210013)

        【摘要】對話是生成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生命存在的本質與依據。對話理念不僅給音樂教育帶來多樣化的理解和闡釋,還是促進音樂教育生態化發展的重要途徑。文章從對話理論的角度解讀音樂教育的本質,并論述傳統音樂教育走向對話的實施途徑。

        【關鍵詞】對話;音樂教育;音樂文化;生態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度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基于生態觀的學校音樂課程與教學研究”系列成果之一。

        對話是生成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生命存在的本質與依據。對話是真正的開放性的對話,沒有確定的答案,從而更具多樣性和可能性,它不僅對音樂教育進行著多樣化的理解和闡釋,還是促進音樂教育生態化發展的重要途徑。本文擬就對話音樂教育的理論基礎、對話音樂教育的本質及實施途徑等方面進行探討,以期能給傳統的音樂教育教學模式注入新的活力。

        一、對話的意蘊

        “對話”原本是一種語言現象,而此處所說的“對話”,則是一種對話意識與精神,它超越了語言學的視界,更具有社會學和文化學的意義。其意涵主要指向雙方在平等的對話和作用中轉化成一種動力,在交流中達到新的超越。這種備受現代人推崇的思維方式,深植于人類古老的傳統中。早在古希臘哲學中對話思想就已存在,中岡傳統文化中也蘊含著陰陽互動、有無相生的對話精神。

        現代西方的對話主義則更多指向地是雙方的交互性以及精神的互相承領。20世紀著名宗教哲學家馬丁·布伯是現代對話概念之父,他在“我一你”關系相互啟示的意義上使用“對話”一詞,其“對話”哲學主要是“對存在的整體性、存在的關系與對話的特性的關注。”對話也是西方哲學解釋學的核心概念,經加達默爾確立發展的經典解釋學的基本思想和主題,就是在對話中尋求人們對文本與歷史、人生與世界的理解。哈貝馬斯在其“交往”理論中也認為對話是達成交往最為合理和有效的途徑。巴赫金則從存在主義的角度詮釋了對話是存在的本質,是探討人的本質和生活方式的內在依據。羅蒂的“后哲學文化”的目的就是:“保持談話繼續下去,而不是發現客觀真理。”

        “對話”作為一種思維方式,涉及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在教育中的“對話”更有著獨特的價值與意義。布伯認為,“(真正的)教育關系就是一種純粹的對話”,巴西學者保羅·弗萊雷根據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提出了解放教育觀,他認為要達到解放的教育的目標,必須注重對話, “對話是學習和認識過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話理念也成為我國生態式藝術教育的重要內容,滕守堯先生提出的生態式藝術教育就以對話理論貫穿始終。如今,對話理論在教育領域的運用也給音樂教育提供了一個寬泛的視角。

        二、走向對話:對傳統音樂教育的反思與超越

        對話精神在音樂教育中的顯現,具有深切的人文關懷意蘊。音樂作為一種生命體,其本身就是異質要素之間對話碰撞的生成之物。音樂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人類實踐活動,也承載著對話的意義。因此,將對話理念貫穿音樂教育的始終,重塑音樂教育世界,理應成為現代音樂教育生態化發展的追求。

        (一)人與人之間的對話

        在教育活動中,師生之間的對話是主要的交往形式。然而在傳統教育中,師生間是單向的、線性的知識授受過程,教學殊的人與人的關系被異化成人與物的主客二分的對立關系。這種“獨白式”教育的實質是一種知識專制,知識成為教育的中心,而學生則處于教育的邊緣。

        對話是交往主體間的活動,它消解了“主體與客體”二元對立的概念,也沒了“權威”和“中心”的思想。師生雙方作為具有獨立個性和完整人格的人共同步入“我一你”之間的關系中,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立場上,通過言談和傾聽進行雙向溝通和交流,互補和共生。這種對話型的師生關系,讓每個人既是教育者也是學習者,相互之間彼此分享。生生之間的對話是音樂教育中人與人對話的另一種形式。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無論在生活環境、教育背景、風俗習慣,還是音樂經驗等多方面都各有不同,必然將導致對音樂感知與理解的多樣性。在這樣的情況下,只有通過相互間的對話和交流,才能夠拓展不同主體的人生經驗和音樂文化視野,達到“視界融合”,于無形中提高學生的音樂理解能力以及審美能力。

        對話精神還指向師生雙方內心世界的相互敞開和接納,形成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精神交流和愉悅的分享。這一點對于音樂教育而言尤為重要。音樂對于建構人的精神世界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通過音樂文本引導學生精神世界的建構,通過平等對話的方式引導學生建構自己對音樂文化意蘊的獨特理解,營造和諧融洽音樂教學氛圍,豐富和拓展的學生的人生經驗和精神世界。

        (二)人與音樂文本的對話

        音樂教育活動是以師生同繞教育內容——“音樂文本”的方式展開的,師生與音樂文本的對話也構成了對話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二元思維方式主導的音樂教學活動中,師生與音樂文本形成“主客”關系,師生是認知的主體,音樂文本則被簡化為靜態同化的客體對象。音樂作品成為傳達確定意義的工具,尋找音樂文本的原意就成為音樂教學追求的目標。 “唯本而教”的音樂理解方式忽視了音樂文本本身具有的生命特性,喪失了意義生成的機會。

        從對話的角度來看,音樂意義的實現是融人自我意識并與音樂文本的召喚結構碰撞、融合的動態過程,是兩種視野對話、溝通、融合后的生成之物。加達默爾以哲學和科學的許多新發現也證實了:“一切對作品本來意義的重建都是不可能的,即使作品的意義被‘再造’,也不再是原來的意義,而是作者原初的視野與讀者視野融合和對話后形成的新的東西。可見,從解釋學的角度來看,音樂文本只是一個半成品,是在理解者的參與對話中不斷生成性的存在,具有無限性。在音樂教學中,音樂文本的審美價值與意義的實現過程,正是師生與音樂文本進而與創作者進行“交流”與“對話”的過程,是師生和創作者共同作用的產物。在這一對話過程中,師生從原來的“文本的奴隸”轉向“親近文本者”,音樂文本就從原來靜態的客體化存在,變身為一個鮮活靈動的生命體。師生把“自我”投向音樂文本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生命體之間平等對話的過程,也是發現音樂意義與建構自我意義的過程,正是在這一過程中達成了師生與音樂文本間的“視界融合”。

        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應該從師生與音樂文本之間雙向對話與交流的維度,把握音樂文本理解的動態過程,而不是對音樂文本做孤立、靜止的對象性分析。音樂教學應該走出僅僅關注音樂文本與其創作者之間的關系層面,走向揭示主客體交流與對話的“文本一讀者”關系,以動態的觀點審視音樂接受活動的審美過程。師生與音樂文本間的對話實現了音樂教學由預設性、封閉性向開放性和生成性的轉變,有著無限的意義生成性。

        (三)不同學科間的對話

        我國近現代音樂教育體系源自西方,受兩方學科知識范式的影響,音樂教育以單一的自然科學為學科基礎,用科學理性的方法認知和理解音樂,追求的是音樂教學普適性的本質和規律,卻遮蔽了音樂教育自身的人文屬性和文化根基。但正如一些學者指出的: “西方機械唯物主義的錯誤并不在于主客二分而在于它的絕對對立和分裂。只要用辯證態度對待主客二分,不把二分弄成絕對對立和分裂,區分主客的思維方式就是正確的。”對話意識則超越了二元間的絕對對立,達成了兩元間的交融合一,為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融合提供了方法論。

        實際上,作為人文學科的典范,音樂教育自身就是人文內涵與科學精神有機統一的產物。音樂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考慮直覺、頓悟、想象等個人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也必須考慮自然科學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所具有的價值。當音樂特有的形象、感性思維與科學的數理思維碰撞交融對話后,才能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情感與理性的互補發展。音樂教育自身也滲透著多種學科的義含。音樂作為一種多元集合體,它與舞蹈、戲劇、視覺藝術等藝術形式之間存在姻親關系,與地理、歷史、數學、科學等等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因此,從社會研究、藝術、文學等多學科角度切入可以為音樂教學提供多種認識和理解形式,反之,音樂上的經驗也可以提高或加強相關學科的理解。

        因此,音樂教育應該發揮音樂與多學科綜合的交叉輻射作用,體現一種更為寬泛的教學理念,走出“學科本位”的禁錮,讓音樂與舞蹈、美術、文學、社會研究、科學等不同學科的對話和交流中,相互交織和相互補充,形成一個生態網絡,以音響、圖像、符號、敘事等多種形式給學生提供體驗世界的機會,回歸音樂的綜合本質。與單科的音樂教學相比,音樂教學的綜合化帶來了音樂教育觀念的轉變:音樂教育的重點從知識技能轉向了文化,全面建立起音樂自身與生活的聯系;從單純的集體性音樂教學轉向了關注學生個性發展的綜合性教學;課程內容從學科本位轉向了全面育人,有助于學生形成對世界的整體性認識,養成理解和靈活運用知識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都是對傳統音樂教育教學模式的超越。

        (四)多元音樂文化間的跨文化對話

        對話意識在音樂教育領域的特殊形態正是多元音樂文化間的跨文化對話。每種音樂文化都有著自己的統一性和開放性,兩種或者多種音樂文化之間保持著界限,在不斷的對話和交鋒中,充分接觸和融合,既可以為對方注入新的生命力,白身也能因此得到生成和更新,相互間都得到豐富和充實。對于音樂教育來說,音樂文化存在的差異性和多樣性也必然帶來交往過程中的相互碰撞與融合。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實質就是一種如何與不同音樂文化對話的音樂教育。那么,這樣的跨文化音樂對話應如何進行呢?

        與異質音樂文化對話時,可以采用文化人類學所講的“文化懸置”的方法。把先前的音樂觀念“懸置”起來,從當地人的視角去探尋其音樂文化的思想內涵。認同不同音樂文化所具有的價值,正視和尊重音樂文化的差異性,就容易避免已有的音樂觀念所造成的理解偏頗。“雙向闡發”也是可以借鑒的一種方式。在20世紀殖民戰爭等原因造成的全球化和西方化的歷史進程中,西方音樂文化成為詮釋非西方音樂文化的科學標準。而在生態文明時代,文化價值相對論的提出則為從非西方音樂文化的角度闡釋西方音樂提供了可能。

        此外,跨文化音樂對話最好圍繞雙方共同存在的問題來進行。這一“共同點”既能充分表達雙方的特色又能為雙方提供新的立足點來重新觀察自己。例如, “什么是音樂”就是音樂中的核心問題,雖然各種文化體系對此的表述方式和內容都不一樣,但這種對同一問題的不同側面的探討正是多元音樂文化對話的出發點。其他如節奏、音色、織體等,都可以作為對話的討論的共同點。這樣的對話讓雙方都從各自的音樂文化體系出發,都以對方為參照來重新認識和整理自己,既能發現共同規律,又能發現各自的文化差異,并使這種差異為對方所利用,從而促成自我文化的更新。

        三、結語

        對話的音樂教育是音樂教育活動展開的本質表現,也是音樂教育活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對話意識和對話精神,既是音樂教育的追求和使命,也是社會發展對音樂教育的一種要求。對話的音樂教育不是一種具體的模式和方法,而是一種理念和取向。這種理念和取向,是要以“對話”的精神看待音樂教育,對待音樂教育的過程,主張音樂教育活動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既包括音樂知識技能的傳授與習得,也包括師生之間的信息傳遞、觀點的更迭、情感的激發與智慧的提升等,以此關切學生的生命世界,獲得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何光全教育:向生命、生活開放[J].開放教育研究,2006

        [2][美]理查·羅蒂,李幼蒸哲學和自然之境[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3][巴西]保羅·弗萊雷,顧建新,等被壓迫者教育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滕守堯文化的邊緣[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5]陳先達.尋求科學與價值之間的和諧[J].中國社會科學,2003,(6)。

        第5篇:傳統教育思想范文

        (一)中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發端。

        中國的教育理念發端于孔子,孔子弟子三千,是典型的“傳道授業解惑”的師傅帶徒弟。而他的《論語》幾乎全是夫子自道一人獨白,沒有學生質疑,更沒有學生反對他的觀點,即使有所謂循循善誘的啟發式,也不過是啟發學生說出他早已知道要告訴學生的內容。“引而不發,躍如也。”這就是教育的本質。這樣的啟發式實際上還是不平等。而西方的傳統可以追溯到蘇格拉底。他自稱自己的方法是“精神助產術”,是自知其無知而引導別人學習,看看蘇格拉底的著作,那是學生和老師的對話、辯論而不是老師對學生的訓誡教導。西方現在也是這樣,上課前老師不一定有什么現成的結論。結論在他們的探討中。他們是師生,更是對手。在他們那里可能沒有標準答案。符合標準答案的學生也很難是好學生。誰的見解新鮮出奇別具一格,有創新就是好學生,老師會給他%高分。即使錯了也會受到鼓勵。一個人即使倒下也是向前的。“吾愛吾師,可是我更愛真理。”這樣的傳統和觀念在過去中國是不可能出現,不允許存在的。把真理當作老師和把老師當作真理是根本不同的。把真理當作老師,真理會越來越多,大師越來越多人們都有進步和提高,而把老師當作真理只會真理越來越少,師傅越來越多從而使人萎縮。中西方的差別也正在這里。

        (二)中西方教育對別國教育理念的不同借鑒。

        除此之外,中國當前教育同時還借鑒了前蘇聯的教育模式,國家按統一標準來塑造大學,導致“千校一面”;各個大學又按照統一的要求塑造學生,導致“萬人一格”;總之,以“塑造”為核心的教育理念的指導,嚴重的制約了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從而使教育失去了活力和創造性,“一考定終身”和“唯分數論”的觀念滲透到各行各業。西方教育的理念則不然,成長教育是西方教育理念的核心,它貫穿在從幼兒到研究生的教育全過程中。在西方國家,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開明的,是順應自然發展的,他們幾乎從不干預孩子的興趣,更不會強迫孩子干什么或不干什么。他們倒是十分重視對孩子的自身鍛煉,要孩子懂得無論什么事情都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西方國家的成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的教育理論的影響。盧梭是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現代兒童心理學和現代教育理論的創始人。同時,盧梭又是自然主義教育的奠基者,自然主義教育理論是他全部教育學說的核心。他認為:對兒童進行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自然本性,成人不能不顧兒童的特點,按照傳統與偏見強制兒童接受違反自然的所謂教育,干預或限制兒童的自由發展。對比中西方的教育理念,最根本的就是教育理念源頭上的差別,這就是我國應試教育的根源,也就是我國缺少杰出人才的根本原因。

        二、中國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中國的教育需要從根源上鼓勵改革創新。

        通過上面的對比,我們不難看出中國教育是存在著許多問題的,當然這些問題的存在其實和孔子本人沒有什么關系,孔子創造的師傅帶徒弟式的教學也不簡單,問題在于后人不敢和不能超越他,把他奉為不可超越的萬世師表,這就十分悲哀了。儒家本來就不是提倡創新的思想體系。中國傳統教育適應中國傳統社會,一向缺乏創新機制和精神。而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柏拉圖的學生亞里世多德就是一個名聲和水平不亞于蘇格拉底的哲學家,西方其后乃至如今也是大師帶出大師,諾貝爾獎獲得者帶出了新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這才是教師的本領,這才是真正的科學發展。反觀中國的“教育”,孔子的后人沒有一個人超過孔子,在這個意義上,孔子就輸給了蘇格拉底,中國的教育就輸給了西方的education。

        (二)學校是中國教育改革踐行的前沿。

        創新需要澎湃激情,創新需要勇敢堅定,創新需要機動靈活,創新需要融會貫通,而我國有相當一部分的教育缺乏、反對、扼殺的也就是它們。它使只會接受這種死知識的學生缺乏創新能力,人格發育不健全,在現代社會中已經嚴重暴露了其缺陷。中國的“教育”和課程設置深受中國傳統社會和蘇聯影響,把課程理解為少數人研制、多數人實施、自上而下單向傳遞的指令和目標。教育以教師而不是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圍繞教師轉,這必定是以教材以知識為標準,其內容侵害了學生利益;學生和教師都成為了教材和知識的奴隸,教材內容太多,同時又死板,對學生的要求又極高,中國的學生負擔之重是世界上少有的,“減負”的呼吁也叫喊多年,但就是減不下來,甚至是越減越多。原因就在于這些負擔不是由學生主動要求的而是教育者強加的,標準是他們定的,自然我們缺乏創新精神也是必然的。

        第6篇:傳統教育思想范文

        關鍵詞:傳統思想文化 傳承 思想政治教育 精髓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4)02-0167-02

        一、引言

        跨入了二十一世紀,我們眼前仍然晃動著許許多多茫然的眼睛。沒有生活的目標,沒有目標地生活,走不上人生正確的道路,沒有正常的人生規律,這是現代人們的悲哀!雖然,人人都在走著自己的人生道路,然而在這些道路上,荊棘叢生,暗礁遍布,陷阱隱匿,法網環繞。很多人就在這個路上打圈圈、繞彎彎,直到死,也沒有走上康莊大道,也沒有弄明白這一切。這也是現代人生的悲哀!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延續力。傳統思想文化對中國的政治、倫理、價值觀念、生活習俗、思維方式、道德規范、人生理想等,都處于支配地位。經過一代代的傳承,傳統的思想文化已經牢牢占據了中國人的思想意識。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應起到主導作用。當然,如何借鑒、吸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其中的思想教育資源,教導學生如何做人、怎樣做事,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是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

        二、傳統思想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必要性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所積淀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它不僅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道德修養等內容,還蘊涵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是我們民族最為寶貴的文化遺產。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對完善學生人格,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質,豐富學生人文素養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是提高學生道德素養的需要

        多年來由于人文主義的不被重視,加之西方一些外來思想的不斷涌人,對思想活躍的學生們思想產生很大的沖擊,良莠不齊、泥沙俱下,使他們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學校教育應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自豪感。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為國家、為民族、為集體的獻身精神;以“仁、義”為本,點出儒家文化道德思想的核心和最高境界;以“百善孝為先”,傳承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格守的傳統美德。學生作為傳統文化的承擔者、體現者,必須擺脫盲目的自在狀態而提升到自覺自為的水平。對于傳統文化主動去接受、舉一反三地接受、創造性地發揮;培養一種文化自覺意識、培養中華民族健康的傳統文化心態,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積極主動地將傳統文化內化為自身的知識框架、價值體系和道德信念的一部分。

        2.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隨著中國加入WTO和全球經濟一體化進一步加劇,西方發達國家利用這個機會對我們的思想進行西化的趨勢越來越嚴重。在這種潮流的影響下學生的精神境界、精神生活和道德觀念發生了新的變化。在這種情形下我們一定要掌握住思想陣地,利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引導全學生、教化學生,激起他們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愛國熱情。?集體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強大凝聚力,是中國自古以來愛國主義思想的基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無不體現了中國人愛國、憂國,以天下為己任的偉大精神和對國家、民族、社會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在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對這一優秀傳統要進行認真研究,在大學生的教育中靈活運用,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樹立終身報效祖國的理想,為國家、為人民奉獻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一定要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以增強民族凝聚力。

        3.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是通過幾千年的歷史長河的積淀而保存下來的歷史精華,已經深深植根于我們炎黃子孫的心底,成為一種中華民族的象征和“遺傳基因”,如果缺乏對它的理解和認識,就很難有一種廣闊的境界和胸懷。創新教育內容,注重學生的品格道德完善。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倫理道德占的成分最大。而講是非、辨善惡,更是核心之一。凡是優秀的傳統文化都是較重視人的行為自我規范的。這種態度重視人的道德價值觀念,對現代教育仍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國古代的教育思想廣博而深遂,有很強的哲理性。以德治國,修身為本的重德精神;各族一家,協和各邦的寬容精神;“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人道主義精神。正確的繼承和發展這些優秀的道德傳統將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模式產生積極的影響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創新、要發展就必須將理論和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相結合,將二者融會貫通,形成互補,才能更好的解決新時期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才能有助于學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和培養。

        三、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措施

        1.開設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課程

        完善課程設置,豐富學生知識結構。要改變現有的課程結構,強調歷史傳統、文化和藝術傳統的教育;要設置文、史、哲等人文學科,采取措施保證這些學科的學習質量。如舉行中國古典文學水平達標測試、設置雙學位制輔以多種形式的選修課;舉辦有關學術講座、書評會、辯論會等,以引導學生接觸古典原著,逐漸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同時,要建立一支從事人文素質教育的專業師資隊伍,以保證教學落到實處。在文化道德素質教育中,學校領導和教師應具有身教示范的人格力量。開設有關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課程,作為必修課讓學生們進行學習。了解與探究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及其精華,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通過學生們對傳統文化的學習,使他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和其中的辯證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他們的思辨水平。

        2.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學習氛圍

        良好的校園文化是一種不可忽視的教育力量,在學校內開展一系列以弘揚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為目的的校園文化活動,將對傳統文化中的傳統美德的學習、實踐列為重點并貫穿在一切活動之中,以一種潛在的作用影響著學生,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發揮著重大作用。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學生生活的每個場景、每個細節,讓學生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感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顯得尤為必要。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形式有利于學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深入和內化。

        3.開展經典傳統思想文化導讀活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傳統文化把道德教育、道德修養和道德實踐看成是一個相互聯系的完整系統,強調在樹立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的同時,最重要的是實踐。可以將有關傳統文化的書籍通俗化,使其易懂,以符合學生的閱讀水平,便于學生閱讀和接受。倡導學生讀有關經典思想的經典名著,使學生在一個比較輕松的氛圍中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還可以通過各種文藝的方式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的東西表現出來,以提高宣傳的效果。

        四、 結束語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它的傳承與發揚是現代人的一種責任和義務,它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是一種創新,也是一種必然,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變化而不斷繼承、創新、發揚的過程。學生是我國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所需要的重要人才,新時期加強對學生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提升學生人文素質水平的需要,也是社會文明發展的需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要全面實現我國發展的宏偉藍圖,使精神文明不斷升華發展、社會和諧進步,就需要樹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需要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培植扶正祛邪、揚善懲惡的社會風氣。我國的各院校更應該從加強人文素質的教育入手,使培養出來的學生成為具有高度思想道德修養、科學文化水平、民主法治觀念、敬業和奉獻精神等高素質的建設人才。因此,我們吸納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果,并把它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當中,就是更好地拓展和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同時把兩者結合起來也是為了更好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 段麗君. 淺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中華勵志網[J] 2013,6;

        [2] 劉軍漢. 淺談中國傳統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價值,[J] 2011,7;

        第7篇:傳統教育思想范文

        關鍵詞:大學生;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3-0051-01

        一、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突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需要。我國社會正處于重要的歷史轉型時期,市場經濟、全球化、網絡化給我們帶來豐富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帶來許多矛盾和問題。過去一元化觀念體系被解構,多元文化結構、多元價值觀體系、多元利益群體正在形成,思想政治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中國傳統文化關注人生、關注自然、關注社會的人文精神,對指導我們如何做人,如何處理好當今世界工業文明與倫理道德共融共生有重要的意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從中充分汲取養分。傳統文化是德育的重要載體,將德育目標、內容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融傳統文化教育于德育之中,增加德育的人文精神元素,改進教育方法,變傳統灌輸式教育為啟發性教育,可以極大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科學性和針對性。

        (二)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開展素質教育的需要。教育的終極目的在于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大學生,首先要有健全的人格,要懂得做人。大學教育要回歸人的教育,要用人類心靈積累起來的具有永恒價值的文化成果灌溉人心。素質教育應是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為根本,以提高文化素質為基礎,全面提高人的整體素質的教育。其內在要求是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統一,關注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所以在素質教育中,思想道德素質是根本、是靈魂。既具有豐富人文思想內涵,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素質教育的寶貴資源。如何實現人格完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第一主題,這與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是相吻合的。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有利于引導學生追求可持續發展。

        二、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

        (一)道德觀教育——以“修身”思想完善自我。中國傳統文化特別強調自我道德修養的完善,主張人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律己修身。所謂“修身、治國、平天下”,通過自身修養和學習成為高尚的人,然后才能治理國家,治理天下。優秀傳統文化對于當代大學生完善自我修養,塑造理想人格,樹立誠信意識,向真、向善、向美,培養高尚的人格情操都具有重要意義。所以,中國哲學史專家成中英先生認為,孔子以一種自我修養及精神成長的歷程給現代人提供了一種發展和完善人的心靈與精神之具體范例。

        (二)人際觀教育——以“和諧”理念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國傳統文化推崇“仁愛”,所謂“仁者愛人”。講究“和諧”,是傳統文化“仁愛”思想的核心。“和”是中國文化普遍追求的一種狀態和境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主體與客體,人與外在的世界處在和諧一體、相互溝通的狀態,中國哲學追求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中國傳統文化崇尚和諧的文化精神,對于緩解現代社會的人文危機和精神危機,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及人與自身的真正和諧共處,都具有重要作用。我們通過這種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以及人與自身的和諧理念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樹立和諧社會觀及達到和諧人格,擁有博大的胸襟和仁愛思想,成為人格健全、富有愛心的人。

        (三)人生價值觀教育——以“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精神構筑理想信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反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不斷進取、剛健有為的民族精神。在這種民族精神下,構建了為民族、為國家、為人民奮斗的理想信念,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今天的大學生心理素質差、挫折承受力差,我們應該用這些精神鼓勵和教育大學生自強不息、奮發向上、不畏艱辛、有所作為,養成自立、合作、勇敢、樂觀、進取的良好心理品質。

        (四)義利觀教育——以“尚群為公”對待公私關系、義利關系。“仁義禮智信”貫穿于中華傳統美德的整個發展歷程,是中華傳統美德的核心價值觀。它是中國人安身立命、為人處世、成就事業的道德根基。它重視個人道德品質的錘煉,重視社會道德規范的踐行,重視整體利益價值的追求。在今天市場經濟條件下,個體的利益得到了充分重視,但也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只重個人利益,漠視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情形;自我中心、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盛行;部分人道德觀念淡漠,義利不分,缺乏正義感和社會責任感。要指導學生擺正個人、國家、民族的關系,加強公民意識、國家意識、民族意識,把個人命運和國家發展、民族前途聯系起來,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責任的人。

        三、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路徑

        (一)在課程教學中設置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內容。課堂教學有利于對優秀傳統文化系統化、科學化的傳授和教育,這是對大學生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最直接、最迅捷的手段。可以在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安排專門介紹傳統文化的內容,包括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倫理道德思想、古典詩詞欣賞等,使得學生對傳統文化有全面、系統、深刻的認識和學習。

        (二)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因素。校園文化建設是隱性德育教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應該充分發揮隱性和顯現德育課程的價值互補作用。在校園文化中有意識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因素,有利于豐厚校園文化底蘊,構建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對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至關重要。通過傳統文化的熏陶,提升校園文化的品位與深度,注重建設自由、民主、獨立的校園文化氛圍,注重人文景觀建設,讓優秀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對大學生施以影響。

        (三)通過社會實踐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社會實踐活動具有事實疏導、自我教育、自覺服務等德育功能。開展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必須充分重視社會實踐的作用。組織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形式,參觀、考察一些重要的傳統文化景點、人文景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此過程中,讓學生們自覺地感受和體驗其中的人格精神、愛國主義情懷,使這種人格精神對其產生潛在而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8篇:傳統教育思想范文

        一、深入挖掘教材,因勢利導

        語文課本中,傳統優秀道德幫事很多,大多蘊含著進行傳統美德教育的豐富材料,如愛國、尊師、誠實、謙遜等等。課本中寫人、寫事的文章最易激起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從某種程度上說,一些語文課的教學,本身就是一門傳統美德教育課。所以作為教師,就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傳統美德教育因素,因勢利導,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

        例如:教學教學《小柳樹和小棗樹》一課時,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找出小柳樹和小棗樹的話,通過對比讀來體會小柳樹的驕傲自大和小棗樹的謙虛禮貌,鮮明的對比中,學生的感悟得到深化,情感意識得到了升華。又如三年級下冊中的《一面五星紅旗》一課,文中一個中國留學生在國外用自己的言行捍衛了祖國的尊嚴,并得到了外國面包店老板的贊嘆和尊重。在教學中,我抓住了文中重點語句去引導學生感悟,并伴隨《五星紅旗》的深情厚重的音樂,讓學生去讀文,給學生創設了入情入境的環境,從而感受那股強大的愛國之情。再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文,文中對雄日誠實的優秀品質沒有直接用語言敘述,為了加深學生對文本思想實質的感悟,我啟發學生思考:雄日在參選國王的時候,花盆里是空空的。那么,他的花真的沒有開嗎?學生略加思索后,說:“開了,他的花開在心靈上。”我進一步引導:“對了,他的花開在了他的心里,他的花是最美的‘誠實之花’!”學生在思辨中,心靈深處得到了誠實的營養滋潤。

        二、結合語文實踐活動,親身體驗

        學生喜歡各種各樣的活動,為了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的教育,就可以充分結合實踐活動來開展,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更有助于在實踐中去親身體驗,加深感悟。

        例如:我結合語文課的實踐活動這一形式,開展了“感知父母情,回報父母恩”的一系列活動。首先以《可貴的沉默》一課的教學為“激情點”,在讀文中感悟到生活中不但要能感受到父母的愛,而且更要懂得去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回報父母對自己的愛。然后,倡導學生回家和父母談心,更多地了解父母為了自己的成長所會出的辛勞,從而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愛。接著,讓學生去搜集孝敬父母的故事及歌曲,許多優秀傳統美德的典范文本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讀后,被文中人物深深地感染了。最后,我啟發學生應該真真正正地為父母做點什么了。結果,在那以后,我們班的學生家長很多都這樣跟我說:我家的孩子似乎懂事了,還主動幫我做事呢!

        三、加強誦讀積累,明理導行

        第9篇:傳統教育思想范文

        關鍵詞:傳統文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黨的十報告強調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要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忽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引領和基石作用。過分強調對哲學世界觀的教育,忽視和排除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教育,導致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處于若即若離的狀態,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出現了偏離。當代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生活態度發生了重大變化,并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人格偏差。盡管有相當一部分的大學生具有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自覺性,但由于歷史的慣性,在高等教育階段,一些排斥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各類高校尚未形成傳統文化教育的完善機制。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嚴重匱乏,傳統的道德精神在大學生道德觀中非常淡薄。所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應該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教育。

        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寶貴資源,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寶庫,以此來構建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體系對于傳承民族文化,樹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奮發圖強、全體提升大學生群體的知識結構和素質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近年來,貴州大學積極整合多方資源,大力搭建平臺,精心組織傳統文化活動,營造濃厚文化氛圍,努力打造精神家園。師生在受到傳統文化熏陶的同時,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滋養身心,啟迪智慧,提高了人文素質和人文學術創造力。

        一、加強教育研究,積淀優秀傳統文化底蘊

        通過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豐富文化傳播渠道,培養大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文化自覺”。貴州大學在教育計劃中推行文理交叉,倡導學生選修《中國古代文學經典精讀》、《中國古典美學》、《漢語詩律學》、《楚辭研究》等人文藝術類課程,提高人文素養;實踐活動中,琴藝雅集、儒家禮儀、民樂演奏、國學傳習、學術研討、田野調研等活動常年不斷,傳統文化浸潤著學生心靈。

        二、豐富傳承載體,營造優秀傳統文化氛圍

        整合資源,精心組織校園文化活動,積極搭建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平臺。貴州大學有傳統文化促進會、麟山詩社、合一琴社、中華傳統武術協會、大學生書畫協會等近20個傳統文化類社團,涉及國學、書畫、音樂、戲劇等眾多領域。社團活動已成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在每年一屆的校園文化活動周期間,詩詞、戲劇、書畫展示,武術、琵琶表演,漢服、唐裝、旗袍等傳統服飾秀以及各類傳統文化講座閃亮登場;“人文之光?古韻濫觴”傳統文化藝術節中,圍棋、象棋、書法、對聯、古詩填空、現場吟詩作對等傳統文化比賽,兼具趣味性與知識性;志愿者活動中,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較為集中的黔東南州開展水書、端節、馬尾繡、苗族刺繡等少數民族傳統技藝傳承班,提升優秀文化遺產的存續能力和影響力。此外,學校承辦的全省高校“傳統文化校園風”系列活動,每年均組織十余位人文社科專家在省內部分高校舉辦“傳統文化鑒賞”講座,營造了尊重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和研究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

        2011年5月9日,主席來到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和師生們一同參加“我讀《大學》――以‘五四’精神解讀‘修齊治平’的當代價值”為主題的“溪山論道”讀書會活動時強調,“學習國學不是為了把它當古董擺設,也不是食古不化、作繭自縛,而是要變成內心的源泉動力,做到知行合一、經世致用。”

        傳統文化是現代大學教育民族化的重要支點。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孕育、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民族文化和民族傳統,構成了中國教育現代化和大學教育國際化的基礎和根源。傳統文化中所蘊涵的思想精華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素材,對于加強大學的文化素質教育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傳統文化有利于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健全人格的養成;有利于大學生思想道德與綜合素質的提高。要實現中國大學教育的民族化,必須尊重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必須植根于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之中,努力發掘傳統文化中蘊涵的豐富教育思想與文化價值,并做出符合中國實際并契合世界發展需要的合理解釋,在此基礎上吸收人類一切文明成果并予以現代性轉化,走出一條既具有國際化又充分體現民族化的中國現代大學教育之路。

        參考文獻:

        [1]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楊新生.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策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22).

        [3]徐健等.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相融合的探索與研究調查分析及對策[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3).

        [4]張祥浩,石開斌.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5).

        [5]焦艷,黃琳慶.淺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0(4)

        [6]王潤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現狀分析[J .教育與現代化,2010(1).

        作者簡介:劉麗莉(1982.09),女,漢族,貴州貴陽人,貴州大學學生工作部(處),政治經濟學碩士研究生,講師,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2020天天堂在线 | 午夜在线99精品 | 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 | 色五月五月丁香亚洲综合网人 | 日韩欧美在线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