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藝術設計特點范文

        藝術設計特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藝術設計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藝術設計特點

        第1篇:藝術設計特點范文

        1.數字媒體的相關概述

        人類信息的傳播總是通過一定的載體形式(如聲音、文字等)和技術手段(廣播、通信等)來實現,這種載體和技術手段都稱之為媒體。在數字化的今天,信息載體的形式沒有發生改變,只是信息載體的存儲、記錄方式發生了改變,這種最本質的變化就是數字化。傳統媒體主要是以模擬信號來存儲、記錄信息的,而數字媒體則是以數字化(二進制數)的形式來存儲、記錄信息。從這一點上來理解數字媒體就很容易:“數字媒體是指以二進制的形式來記錄、處理、傳播、獲取過程的信息載體。”這些信息載體包括數字化了的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和視頻等。而媒體數字化也導致了信息傳播技術手段的變化,傳統的技術手段主要是書本、郵政、模擬電視等,而數字媒體的傳播技術方式主要是指光盤、網絡通信、計算機、投影儀等,其技術核心體現為數字技術。在通常意義上,數字媒體常常指前者,即信息的載體。和傳統媒體相比,數字媒體最本質的特點是開放、兼容、共享,其表現形式更復雜,更具視覺沖擊力,更具有互動特性;其次,從傳統媒體和數字媒體的傳播來看,傳統媒體是大眾化傳播,而數字媒體改變了這種大眾化傳播的特點,它能在大眾傳播的基礎上進行更分眾化、精確化的傳播,即能使傳播內容、傳播受眾、傳播形式個性化,同時傳播者還可推出個性化服務;再者,數字媒體時代完成了以往某些傳媒單一媒體形態傳輸的特點到如今各類傳媒多種媒體形態傳輸的轉變,所以數字媒體也常常被稱作“多媒體”。

        2.藝術設計的相關概述

        藝術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為滿足人類精神需求而通過各種形式(如舞蹈、繪畫、雕塑等)創造出來的。從《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對藝術所下的定義:“藝術是用技巧和想象創造可與他人分享的審美對象、環境和經驗”中,可看出不論何種形式的藝術都與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藝術家們用藝術作品將現實生活加上自己的情感體現和表現出來,滿足人類對藝術審美的需求。設計是一種計劃、規劃、設想通過視覺的形式傳達出來的活動過程,簡單地講設計就是一種“有目的的創造行為”。從設計的概念來看,首先,設計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過程,這種活動過程是設計者想法的體現;其次,設計是以“視覺”作為溝通和表現的方式。從藝術與設計的概念中可看出,二者具有共同點,都強調了“創造”;二者不同之處主要在于,設計是要遵循于一定的規則,如平面設計,要依據一定的原則(如對稱、對比、平衡、和諧、重心等)來進行設計,而藝術的創造則沒有規則約束,它可以是“天馬行空”式的自由創作。通過對藝術與設計的概念闡析,就不太難理解藝術設計了。雖然不能把藝術設計簡單地理解為藝術與設計的相加,但可結合二者的概念及異同點來認識藝術設計。另外,無論是藝術還是設計,最終呈現在人們面前的都是通過技術創造出來的作品。透過藝術作品或設計作品,藝術家或設計者才能使人們分享他們的成果。藝術作品在于給人美的愉悅,主要與精神需求有關;而設計作品強調的是實用性,主要與物質需求有關。因此,對于藝術設計的認識,我們首先要清楚,藝術設計應融合“藝術”與“設計”各自最重要的特征,應強調作品的藝術性及審美性,也要強調設計的技術性、實用性。因此,就可以這樣理解藝術設計:是將藝術的形式美感應用于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設計中,使之不但具有審美功能,還具有實用功能。從上述對藝術設計的認識與理解來看,藝術設計的“創作必須滿足大多數人的需要,必須創造出一種適應人們普遍心理、視覺經驗和審美趣味的形式和內容”,藝術設計的作品不僅要有技術性、實用性,而且也要有藝術性。所以可以確切地講,藝術設計是在一定條件限制下的所進行的一種綜合性創造。

        二、數字媒體時代下的藝術設計

        藝術與設計離不開媒體的表現與技術的支撐,藝術設計亦然。在數字媒體時代下,藝術設計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數字媒體與數字技術。數字技術是數字媒體的核心技術,它使媒體數字化且更易編輯、存儲和傳輸。在傳統藝術設計領域,藝術設計主要包括建設學、工藝美學和圖案設計;而在數字媒體時代下的藝術設計領域,藝術設計涉及諸多方面,如多媒體、視覺藝術、動畫設計、影視制作、廣告、游戲、人機界面、包裝設計、虛擬產品設計等。數字媒體時代不僅極大地擴寬了藝術設計領域的范疇,同時也給藝術設計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1.數字媒體時代下,“互動性”成為藝術設計最突顯的一個特征

        從字義上理解,“互動”是指一種相互使彼此發生作用或變化的過程。在傳統藝術設計領域中,互動主要局限于“藝術設計者-制造者或使用者”之間的互動,媒體主要作為二者互動的中介,只負責信息的傳達,在這種情況下,制造者或使用者往往成為藝術設計作品創作中的被動接受者,可以說這種互動能夠使雙方發生作用或變化的程度很小。而在數字化的今天,數字技術及數字媒體本身具有的交互性突破了人-人之間互動的界限,發展成為人-機-人、人-物-人、物-物等不同形式之間的互動。這種多元化的互動打破了傳統媒體時代下“藝術設計者-制造者或使用者”之間的關系,發展成為“藝術設計者-作品-制造者或使用者”之間的多元互動,制造者或使用者從被動接受的角色,轉變成了主動參與的角色,在參與的過程中對作品的反饋成為作品的一部分,讓制造者或使用者在無意中也成為了參與藝術設計的一分子。這種互動不僅讓制造者或使用者的角色發生了一些轉變,同時他們的參與也會帶給藝術設計者更多的靈感,使設計作品逐漸趨于完美,呈現更高的藝術性與實用性。

        2.數字媒體延伸了視覺傳達的設計形式和內容

        視覺傳達設計是通過視覺媒體表現并傳達給觀眾的設計,它在藝術設計中尤為重要。由于視覺傳達是以信息傳達為目的,所以“媒體與視覺傳達設計之間的關系是互動的,媒體既體現了設計,又給設計帶來了局限性;設計既受制于媒體,又是新媒體產生的動力之一”。數字媒體作為有別于傳統媒體的新型媒體,使得傳統的視覺傳達形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視覺傳達設計的外延得到擴展,視覺傳達開始從單一媒體跨越到多媒體,從靜態化向動態化轉變,從二維平面延伸到三維、甚至四維立體空間,從印刷設計產品向虛擬平臺設計的產品轉化。數字媒體大大突破了傳統視覺傳達形式與內容的限制,將藝術設計帶向超越時空的新創作思考領域,利用媒體的數字化特點可以容易地改寫或決定新的媒體表達方式;同時,數字媒體的多樣性使創作者的觀念、想法、感情能夠得到更完整的傳達呈現。

        3.數字媒體時代下,藝術設計手段方式的多樣化提供了新的藝術設計思維

        雖然藝術設計始終是以藝術作為出發點,但它不可避免地要觸及技術問題。在傳統藝術設計中,通常以手工書寫或繪制的方式完成藝術設計方案,這是一項巨大且耗時的工程。在創作的過程中,名目繁多的設計工具、細瑣繁雜的創作程序、加上手工書寫或繪制產生的速度問題等等,都可能會在不經意間阻礙設計者新的創作思維的迸發。而在數字媒體時代,各種新的技術手段層出不窮,如電腦技術、數字技術、虛擬技術等,這些技術運用于藝術設計領域,使得藝術設計成為一種跨領域的創作,它打破了以往創作的習慣與邏輯思考,“所見即所得”的方式使得藝術設計者在各種與創作主題有關的虛擬情景中任思維游歷,尋找最佳的創作點,進而迸發出豐沛的創作能量,完成各種極具創新意識的藝術設計作品。在數字媒體時代下,藝術設計手段方式在得到極大提升的同時,也為藝術設計提供了新的藝術創作思維。

        三、結語

        第2篇:藝術設計特點范文

        在社會不斷發展的背景下,高職院校的招生人數也在不斷增加,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教學的質量,對學生素質技能的培養有所下降,為了改善這一現狀,教育部門頒布了《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為了提高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更多的技術型和專業化人才,教改提出了項目化教學。

        二、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的含義與特點

        (一)高職藝術專業體系的含義

        PS-ONE國際藝術教育是世通美嘉留學機構藝術留學品牌。首創“海外名校導師精準私人定制”的留學模式,是國內最具專業性的藝術留學咨詢和作品集培訓的品牌。藝術設計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學科,它的研究內容和服務對象有別于傳統的藝術門類。同時藝術設計也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它涉及到社會、文化、經濟、市場、科技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其審美標準也隨著這諸多因素的變化而改變。藝術設計,實際上是設計者自身綜合素質(如表現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體現。藝術設計類專業體系是指圍繞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而產生的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

        (二)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體系的特點

        1.實用性:藝術設計了專業體系遍布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在人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人們生活方式的提升和改善做出重要貢獻。它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密不可分,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藝術設計類專業所學知識就是為適應社會發展,改善社會生活和推動社會進步而設立的,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2.動態性:社會處于不斷前進和發展的階段,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具有與時俱進的特點。藝術設計類專業同樣處于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自身的變化而不斷完善和發展。這種動態性是一種必然的發展過程,必然會經歷產生、發展、更新和完善的過程。

        3.探索性:藝術設計類專業在我國教育體系中還處于未成熟階段,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它所設置的課程、教學模式和教學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實踐考證,它的發展要在探索中不斷前進,以提出新問題,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

        三、藝術設計專業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

        在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傳統教學模式,主要是以教師講課,學生聽課為主的方法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這種灌輸式的傳統教學方法基本忽視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性和積極主動性,造成課堂氣氛比較沉悶,課堂不活躍的現象,從而導致學生厭學的現象。而課堂以老師為主體地位的講學,會把教學的主要任務由學生想要學轉為老師硬要教的方式。課堂的氛圍取決于老師講課是否生動有趣,從而影響學生對課程產生偏科,對老師教學的方法有所比較,喜歡的老師的課就聽,并且會主動學習,不喜歡的老師的課程就會自由散漫,放任不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學生不能夠親身參與課程的學習和課堂講解,動手實踐能力也得不到很好的提高。

        四、藝術設計專業項目化教學的特點

        (一)實踐性

        藝術設計專業設計的方面與社會是緊密相連的,項目的內容也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使項目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例如室內平面設計,該類人才對當代室內裝修和設計有很大的幫助,并且屬于高薪行業。

        (二)自主性

        學生在選擇自己所學知識和技能時具有很大的自主性,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想要學習的類型,并且能夠在每個項目中全身心的投入,更加積極主動的去探索去思考項目研究內容。

        (三)發展性

        項目分為長期項目和階段項目,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教育需要將這兩方面結合起來,更好地實現教育目標。項目化教學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完善發展。

        (四)綜合性

        藝術設計類專業所設計的內容較為廣泛,設計人文地理,科學技術,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具有學科的交叉性和綜合性。因此項目化教學具有很強的綜合性。

        (五)開放性

        開放性主要體現在項目所圍繞的主題的探索方式、方法、展示和評價具有多元性和多樣化的特點,它根據社會需要不斷的更新發展和完善。

        五、項目化教學在高職藝術專業的實施

        (一)教師設置課程導入

        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好地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程學習中,老師可以設置情景引入課題。例如兩個同學扮演,將所學知識演繹一遍,讓學生一目了然。

        (二)實地調研

        學校應該與相關專業的社會企業合作,設立實習基地,讓學生在假期出去調研,更好地了解所學專業。

        (三)學生分組合作

        將學生分組。每個小組負責一個專題進行研究,提倡學生自主學習,積極討論,合作學習。

        六、結語

        第3篇:藝術設計特點范文

        舞蹈服飾 服飾設計 《踏歌》舞蹈語言藝術

        我國歷史源遠流長,泱泱中華民族服飾的演進發展,是五千年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在這華彩的服裝文化長河中,舞蹈服飾是這長河中璀璨的一涓,它伴隨著舞蹈藝術的發展而發展,是一項蘊含著豐富文化內涵的獨特的藝術門類。舞蹈是一種人體肢體語言藝術,通過對自然或社會生活的觀察、體驗和分析,然后用精練的形式和技巧,集中地反映了鮮明的人物和故事,表現了人的生活、傳遞了人的情感、體現了人的精神、是人體內在的愛與外在的美神韻的再現。舞蹈藝術是無國界的文化藝術形式,存在于最發達和最原始的人類生活中,而舞蹈服飾文化則伴隨著不同民族文明的進步、不同歷史文化的演變,在世界文化的大熔爐中不斷地融合、碰撞、變異和發展。

        從舞蹈實踐中看,“舞蹈服飾”是包含著“服”與“飾”兩個大部分的廣義概念。它不僅包含首服、足服、軀體服對舞者進行全面的藝術包裝,也包括對舞者外形進行全面的修飾;可以使用各種裝飾手段對舞者進行裝飾點綴、發型處理、面部化妝,還可以幫助舞者塑造舞蹈形象的服飾配件――道具部分:如長綢、刀劍、傘扇,等等。舞蹈服裝是約定俗成的稱謂,從字面上講,他不僅指包裹者軀體的服裝,還包括舞者的裝飾和配件部分。但從其實際使用內涵看,它也包含舞蹈的“服”與“飾”兩個部分的廣義概念;從扶助舞蹈形象的事例看,“服”與“飾”的藝用功能往往更重要,所以使用舞蹈服飾稱謂能比較準確、科學地概括舞蹈服飾的本質與內涵。作為人類特有的社會實踐的勞動藝術成果,服飾既是人類征服大自然的物質條件,更是人類求生存、求發展的精神成果。人們的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好惡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等都積沉于服飾之中,因此服飾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一種物質構成形態。

        縱觀人類服飾,五彩繽紛,浩如煙海,但從其使用對象、使用目的、使用時空和設計重點看,卻不外兩個系統:生活服飾系統、舞臺服飾系統(又稱“演藝服飾系統”)。生活服飾系統的使用對象是生活在各階層、各行業的廣大民眾,使用目的是滿足廣大民眾的各種物質生產和日常生活需求,使用時空是自然、真實的生活現場,設計重點首先是追求服飾的使用功能,其次才是在實用基礎上的精神價值,如服飾的美化、個性化、情趣化等,所以生活服飾系統屬于實用服飾造型范疇。舞臺服飾系統的使用對象是各類演員,使用目的是幫助演員完成演藝使命;使用時空是人為虛擬的舞臺藝術時空,設計重點與生活服飾系統呈逆向,首先是追求服飾的精神價值,如對舞臺形象造型藝術效果的執著追求,其實用功能因此被相對淡化和旁置于次要地位,因此大量的代用品被堂而皇之地納入舞臺服飾家族。只要能達到舞臺形象所需的藝術效果,有助于演員的演出,任何代用材料都可以成為舞臺服飾的家族成員、成為演員扮演角色、塑造舞臺藝術形象的得力助手;現代的舞美設計與古代的造型形成了渲染現代舞蹈服飾藝術的重要內容,夸張的造型與明亮或陰暗的燈光效果似乎才是當時的歷史情節。

        設計構思是舞蹈服裝設計的第一步。舞蹈服裝的構思方式沒有一定之規,不同的設計師可以有不同的進入方式和切入點。首先就是搜集素材,對舞蹈服裝設計師來說,素材主要是指形象資料、圖形,包括對設計作品的歷史背景、民族特征等的文學類資料的研讀。

        宋立老師曾說過:“舞蹈藝術比較美,比較理想化,是人體運動的藝術,它偏重于抽象化的動態形象特點,為設計師發揮主觀創造性提供了更多的空間。通過看,有意味的舞蹈形式美感是能夠感覺到的。否則光憑編導是沒用的,那是空的、抽象的,你必須去看,那就是具體的、感性的。音樂也是要聽,因為音樂決定了舞蹈的氛圍。所以我們一般在編導談了舞蹈的構思后,在設計前必須先去看舞蹈的排練,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感性地找到設計的藝術感覺。藝術的力量是偉大而又神奇的,她能給人以無盡的振奮和歡悅”。為什么《千手觀音》能受到群眾這樣熱烈的歡迎?當然是演員演得好,舞蹈編得好,音樂配得好,服飾、造型、燈光等各方面都好。但是,主要還應該看到舞蹈的主題思想和人物的表現更好。“觀音”是菩薩中的一個代表,也是人們頭腦中神化了的人物。一般人常說:“人人都應該有一副菩薩般的心腸。”就是說,人人都應該有一顆善良的愛人的心。據史料記載,菩薩之中不光是女性,也還有男性,她(他)們不僅是美好和善良的象征,而且也是團結和友愛的象征。那千萬只手臂是千變萬化的,可以創造人類的幸福;所以,觀音就是“美好、善良”和“團結、友愛”的象征與結晶。我們通過觀摩優秀的藝術作品,強烈感受到舞蹈藝術的形式美。舞臺上相繼出現的一群秀麗、窈窕的姑娘,她們的造型和姿態、動作,是那樣優美、和諧、統一,表演又是那樣溫柔、閃光、楚楚動人,誰又會去想到這些演員是殘疾的聾啞人呢?舞蹈《千手觀音》的主題為“慈與愛,美與善”,是由21個聾啞演員表演的舞蹈,她(他)們通過舞蹈動作向觀眾展示形象、情感,更結合特制的服裝、舞美、音樂合成一體表達出觀音的至真、至善、至美。

        尤其是歷史題材的舞蹈服飾設計,要想成功塑造作品形象,應該起碼做到三個方面的適合,一是對作品時代背景的適合;二是對舞蹈角色動作的適合;三是對時代審美心理的適合。如:董淑芳老師設計的舞蹈服裝《踏歌》,首先尊重歷史生活的真實,這是設計作品時代背景的適合。在此前提下,為適合舞蹈角色的動作特點和時代審美心理,對歷史服裝資料必須進行藝術提煉,取其精華,夸大其細節,甚至要做適當的變形或變異,因為我們的設計不是考古、復古。這種藝術加工的尺度把握是只要在總體上能體現那個時代的風貌就可以了。這些經過主觀過濾的“去粗取精”藝術加工,是對舞蹈角色動作特點和時代審美心理的適合,是藝術創造。

        例如:古典舞《踏歌》舞蹈編導:孫穎,服裝設計:董淑芳

        君若天上云,儂是云中鳥;

        相隨相依,浴日御風。

        君若湖中水,儂是水心花;

        相親相戀,浴月弄影。

        人間緣何聚散?人間何有悲歡?

        但愿與君長相守,莫做那曇花一現。

        《踏歌》所表現的是陽春三月,碧柳依依,翠裙垂曳,婀娜身姿,一行踏青的少女,聯袂歌舞,踏著春綠,唱著歡歌,融入一派陽光明媚,草青花嬌的江南秀色中。

        該用怎樣的詞語去描述這行踏青的少女?從神情上,她們歡愉暢然,嫵媚俏麗,嬌羞無邪,情竇初開,心扉悄啟,盡情盡興,如醉如癡;從舞姿造型上,她們舞姿古樸別致,韻律獨具。袖子運用更有別常規,似如古籍所載:“若來若往,若仰若俯”,“羅衣從風、長袖交橫”,重心微傾生新韻,節奏灑脫步均衡,舞姿流動綿延,透著一股難以言喻的美感。

        《踏歌》具有中國漢代女樂舞蹈的形態特征,漢代女樂舞者以纖腰輕身為美,舞蹈機體輕盈又極富節奏感,猶如賦中所言:“兀動赴度,指顧應聲”,時而“綽約閑摩”,時而“紛飆若絕”,時而“翼爾悠往”,時而“回翔竦峙”,“軼態橫出,瑰姿譎起”,交長袖,手足并重,“委蛇裊,云轉飄忽”。

        《踏歌》在靜態舞姿上大量借鑒了古代遺存漢畫磚的造型,在動態中運用藏族牧區民間舞蹈動律,卻展示了漢魏舞風的奇妙瑰麗,再現了古時民間質樸的踏歌風格。舞蹈始終在運動,如行云流水。而旁側三道彎體態打破了以前一提漢風三道彎就塌腰撅臀的做作之態,靜態中含著一種自然的動感,同時也頗居妖嬌之美。

        董淑芳老師在《踏歌》中的抱腰設計是有很高藝術追求的。為了突出少女纖細婀娜的腰身,設計白色腰頭的深色織錦抱腰,效果顯著。為降低成本,抱腰使用了現成織錦,但另貼縫設計有典型古代紋樣的人工繡邊做其緣邊,目的是為了有意弱化現成織錦的現代感同時,將抱腰的古典感拉回。《踏歌》的衣裙面料全選用純絲面料,上衣是純絲縐緞,下裙是純絲沙,顏色也是自己手工染的。設計的是嫩綠上衣,淡黃下裙,既整體又有區別,并與深色織錦抱腰構成鮮明的層次對比,使款式簡潔大方而具現代感,讓舞者形象與舞臺背景構成燦爛的“天人一體”的新春意境。使舞蹈傳達出中國古典女性特有的多情卻含蓄、細膩而委婉的精神氣質。為強化此氣質的傳達,設計若干裙片,并且讓裙片之間不縫合,使裙片動感在不受任何約束的情況下得到進一步加強。此外,又在裙片接縫處加入另一種更薄、更飄動的紗質面料。這個處理使舞裙特別的柔婉飄逸,所以效果出色。這種裙式,跳起舞來也不露腿,視覺優雅。

        舞臺藝術是綜合的藝術。舞蹈服飾作品的最終完成,離不開舞美環境、音響效果和燈光營造氛圍的幫助。無論是設計靈感,還是采取各種設計手段,作為舞蹈服飾設計師,需要不懈追求藝術個性創作的發展和藝術設計思想內涵的重新構成。文化需要借鑒和繼承,藝術需要沉淀和超越舞蹈服飾與人體的完美結合,就是舞蹈服飾語言的精彩表達。

        參考文獻:

        第4篇:藝術設計特點范文

        關鍵詞:高壓輸電線路;鐵塔結構設計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高壓輸電線路鐵塔作為架空高壓輸電線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結構的合理設計是現代電力系統運行與發展的重要保障。隨著我國電力事業的快速發展,對鐵塔的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壓輸電線路鐵塔設計

        1塔頭鉸結點的設置

        在輸電線路鐵塔內力分析時,均將桿系結點作為鉸結點。本節所述塔頭鉸結點的設置,是指兩鉸拱或三鉸拱力學模型的選擇及構造模式。如:酒杯型塔頭K節點,從力學模型看是純鉸,將其處理成結實的剛性節點,雖不會影響結構的正常工作,但浪費了不少鋼材。

        2導線橫擔下平面斜材布置

        導線橫擔下平面斜材常見的布置形式為交叉斜材(雙斜材)式,且交叉斜材布置到導線橫擔根部時,大多連接到導線橫擔的主材上。在縱向荷載作用下,其連接部位的主材或節點板極易變形。為此,常見設計者在這一部位節點上,增設了1根短角鋼,以增強這一部位抵抗縱向荷載的能力。雖然這一辦法能解決問題,也沒有因此引發事故。為使設計盡可能合理,滿足桿系傳力的要求,只需設計者將橫擔下平面交叉斜材桿系布置到導線橫擔根部時,與塔身橫隔面側面橫材的中點相連接,使導線縱向荷載通過塔身橫隔材直接傳遞到塔身上去,就可解決主材和節點板彎曲變形問題。

        3塔腿平連桿的使用

        80年代中期,我國對塔腿結構加設平連桿問題進行了專題研究和試驗分析,推求出近似的實用公式,并寫入SDGJ94—90《架空送電線路桿塔結構設計技術規定》。此后,作為1個增強塔腿結構承載能力的措施被推廣應用。近年來,在設計和真型塔試驗中發現,塔腿結構加設平連桿后,力學模型發生了從靜定到超靜定的變化和僅靠80年代中期推求出的近似實用公式,已不能滿足內力分析的需要。并考慮1997年4月在真型塔試驗中,曾因平連桿加工負誤差偏大,出現將塔腿主材拉彎,不能滿足試驗荷載要求的情況。故平連桿的使用直接影響到桿系的布置,甚至影響到相鄰桿的工作狀態。建議在新版《架空送電線路桿塔結構設計技術規定》中指出:當塔腿采用平連桿時,應作為桿件與塔體同時計算。

        4派生結構的桿系布置

        近年來,由于城網建設的需要,同塔多回路并架已廣泛使用。如某工程真型塔試驗時,曾因110kV橫擔受力后引起試驗塔倒塔。經專家分析,一致認為與110kV橫擔連接的塔身節間是K形三分段桿系,110kV橫擔吊桿直接拉在K形三分段輔助材支撐的主材小節間點上,塔身主材在110kV橫擔的拉拽下,位移過大,塔身主材不能在原設計條件下正常工作,而導致試驗失敗。只要將原K形斜材桿系中的塔身主材三分段下端的小節間與110kV橫擔連接方式,改為塔身節間與110kV橫擔連接的小節間,脫離原K形斜材桿系,獨立自成一個節間,使桿系傳力均由受力材傳遞,節與節之間互不干擾,就可以使結構正常工作。該設計按專家意見修改后,順利通過了試驗。這個實例證明,派生結構應認真注意桿系布置的合理性,才能保證鐵塔的正常工作。

        5曲臂傳遞縱向荷載的問題

        自80年代中期以來,國內設計的500kV酒杯型直線塔,大都對塔頭部位的上下曲臂采取了外側面主材取直的作法。這樣不僅從外觀上看,塔型顯得利落、美觀,而且縱向荷載傳力路線直捷,自是最佳方案。但此時傳遞縱向荷載的任務,還是由曲臂內外側斜材共同擔負。這是由于力學模型是理想的模式,內側斜材與K節點實際構造沒有做到符合力學模型的要求,傳遞它應擔負的縱向荷載的任務。

        因此,需要設計者自己設定傳力面。通常做法是設定外側面為100%傳力面,內側斜材從桿系布置、節點構造處理,使它不再傳遞縱向荷載。只是設計者要注意的是,自己一定要把傳力路線搞清楚,且設定的傳力面及構造處理要能把力傳走。設計者一定要把傳力路線搞清楚,且桿系布置、構造處理則是最基本的要求。

        6塔身斜材的布置

        塔身斜材布置形式,一直是設計者關注的課題。筆者認為:制約塔身斜材的基本條件是斜材對外荷載抵抗力矩和計算長度的選擇。其中,斜材對外荷載抵抗力矩的大小,即斜材和水平面的夾角大小,將直接影響到該節間主材分段及主材選材。從國內外科研成果以及工程設計實踐經驗看,塔身斜材和水平面的夾角取40°~50°為宜。當然,塔身斜材的布置形式,還和塔身的寬度有關,近些年筆者看到有的工程新設計的塔身斜材布置,全是3.0m1個節間、6.0m1個分段,有的塔身斜材和水平面的夾角只有30°左右,桿系布置幾成網狀。似是考慮3.0m1個梯級接腿的要求,但未能綜合考慮優化桿系布置、充分發揮塔身斜材的承載能力。在塔型選型時,要分析控制選材的條件,塔身主材節間分段情況、主材計算長度,以及不同的接腿配置不同的塔身等多因素,進行優化組合。

        另外塔身斜材布置的形式,外荷載的大小,幾何尺寸大小,材料截面的性質,是選擇單斜材,還是雙斜材,還是再分式雙斜材,是選擇交叉式斜材,還是正K形布置斜材,或是倒K形布置斜材,以及在什么部位選擇什么布置形式等,都要認真比較選擇。

        7大坡度塔身

        為減少基礎作用力,降低基礎材料耗量,500kV單回、大負荷塔,曾使用過不少大坡度塔。鋼管塔為寬塔身、大坡度塔身展示了一個更加美好的前景,塔身主材、斜材均用鋼管,做成十字拉條的構造模式,不僅力學模式合理、構造形式可行,還有良好的視覺效果。從近期設計的高壓同塔雙回鋼管塔,通過全部試驗工況及超載試驗來看,是值得設計者在大負荷塔型選型中參考的。只不過鋼管塔的工程造價相對要高些,故能用角鋼塔解決的問題,還是盡量使用角鋼塔。

        8偏心引出的思考

        8.1不同規格主材接頭的偏心

        40~50年代,曾為解決塔身主材間的偏心問題,采用了上下主材搭接接頭的形式。至于塔身主材自上而下有規律、逐遞次的增大規格,段與段的主材偏心問題,則一般僅在10mm左右,由此出現的附加彎矩,可忽略不計。若塔身上段主材由單角鋼接下段主材雙角鋼,則段與段的主材重心線應銜接在一起。

        8.2單包鐵接頭引起的主材力線的偏心

        為消除單包鐵接頭因偏心產生的附加彎矩,導致鄰近輔桿件需按相鄰主材內力的3%進行選材的弊端,采用雙包鐵已得到廣大設計人員的普遍認同。由于主材相對于相鄰的輔助材而言,近似于連續梁,輔助材則相當于支點,故主材由于單包接頭出現附加彎矩,相鄰支點的反力比其他支點的反力就大了1.5倍,也就是說輔助材的內力大了1.5倍。常規輔桿件選材按相鄰主材內力的2%進行選材,此時則應按相鄰主材內力的3%進行選材。

        8.3主材與斜材連接的偏心

        角鋼塔塔身主材與斜材的準線是否交于一點,在80年代中期,我國在500kV輸電線路單角鋼鐵塔結構設計中,進行了研究和應用,斜材的準線交于主材外皮、交于主材雙排準線的外排準線上,2種塔型的真型塔試驗和應用效果均良好。其對桿系傳力、力學模型的建立和內力分析等諸方面的影響均甚小,可忽略不計。

        8.4橫隔面材連接上的偏心

        對于橫隔斜材與橫材背對背連接,在真型塔試驗中,出現橫隔面斜材被壓曲的現象。可用橫隔斜材背向下放置的解決方法,但往往要通過節點板進行連接,鋼材要多用一些。若將橫隔斜材改為十字組合截面,不僅可以減少偏心,還可能省了節點板,甚至還能節省斜材的鋼材耗量。

        9、拉線塔

        9.1拉線塔主柱的計算撓度

        主柱的計算撓度對主柱的選材有很大的影響,以往計算柱中撓度時,國內各設計院考慮的影響因素組合也不盡相同。80年代末,有關專家就曾指出:取自重、風荷載引起的撓度和2L/1 000初撓度進行組合,不用再考慮螺栓滑動變位引起的撓度,是可以滿足要求的。至于立塔后個別主柱出現彎曲,經北京送變電公司現場試驗,只要地面組塔墊的平、螺栓緊固到位,主柱順直,立起塔來主柱就是直的。

        9.2拉線塔的鉸

        我國高壓輸電線路拉線塔型,都是由拉線系統和中心受壓柱組成的塔架體系,橫擔與主柱、主柱與基礎均為鉸接。只有拉貓塔的塔頭與塔身連成一體,主柱與基礎為鉸接,區別于其他拉線塔型。由于拉線塔在外荷載作用下變位較大,且鉸又是可轉動的鉸。因此,處理好鉸的構造相當重要。

        第5篇:藝術設計特點范文

        【關鍵詞】移動通信傳輸;工程設計;新技術

        導言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如今的社會環境是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智能移動設備的普及十分全面,人民對于通信網絡運輸的需求以及需求量都在不斷增加,對于數據的傳輸質量以及效率上要求也日益增高。

        一、移動通信技術的現狀

        傳統的移動通信系統是利用信號發射基站來制造出如同蜂窩狀的分格區域,將移動通信的范圍變成多個區塊,當用戶移動時,移動終端將自動對基站發出的信號進行跟蹤,從區塊到區塊的移動中自動更換,以此做到移動信號不中斷。在第二代的移動通信技術當中使用到了WLAN以及無線本地網絡,WLAN能做到在較小區域內提供低移動性的數據通信服務,數據傳輸速度可以達到600kbit/s~900kbit/s,最快甚至可以達到20Mbid/s,但是缺陷在于范圍的限制,一般多用于大型寫字樓或是企業單位建筑物內,其網絡結構由分布控制網絡以及中心控制網絡組成。而目前的移動通信技術業務中,最受到重視便是無線應用,提供給用戶像網絡手游、移動購票應用、網上銀行、電子郵件、移動股票教育應用、移動交通信息、移動電子商務以及移動網絡購物等各式各樣的移動互聯網服務,移動互聯網已然十分普及,用戶以及通信市場的需求量和要求日益增加,推動無線數據通信技術已經成為目前最為重要的工作。

        二、移動通信傳輸工程的特點

        2.1移動設備越發輕便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隨著電子技術的大力發展,智能移動設備為了滿足用戶的需求,日益提高了傳輸技術產品的性能,現在的移動設備產品越發的輕便且智能,這也催生了許多的特定傳輸技術產品的研究出產,光纖信號發射器這類產品也出現了外形越做越小而精致的形勢,外觀設計上也主要以簡約輕便為主。這類設計不但節約成本且減少了能源的無辜耗損。這對于傳輸技術產品是相當大的革新,同時顯示出了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速度已十分快捷。

        2.2傳輸設備功能多樣

        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用戶對于移動通信產品的要求也越來越多樣化,這樣一來便催生了產品的功能多樣化以及傳輸多種數據的能力。傳輸技術在目前已然十分的發達,大部分問題早已解決,傳輸多種數據的能力早已屢見不鮮,甚至更加高端的產品也已經面世,現代傳輸技術已經足以面對很多難題。而傳輸技術的完善也使得傳輸技術設備在傳輸多個數據時毫不費力,功能的多樣化便由此而來,一個移動終端能夠同時傳輸多個數據信息且保持高速。這種能力保障了移動終端設備的功能多樣且效率極高,同時多種分散的傳輸線路由于這類技術的整合利用,數據傳輸的成本被壓低,傳輸效率顯著提高。

        三、移動通信傳輸工程技術分析

        3.1EPON技術

        EPON主要利用固定的光纖系統來傳輸語言和數據。由于EPON運用的是單纖波分復用技術,其只需要使用一臺OLT機器以及一根主光纖線,便可以運行。EPON利用光分路器將信號傳輸給多個ONU,ONU接收到信號后再自行分配。EPON不僅僅可以傳輸TDM,在IP數據的傳輸上應用也十分廣泛。其使用的是電信等級的網絡管理系統,采用IEEESO23以太網的格式進行傳輸故障,其傳輸質量有著極好的保障。

        3.2GPON技術

        GPON技術則是一種無源光綜合傳輸新技術,帶寬相對較寬,覆蓋范圍也更大。該技術能做到在承載ATM信元以及GEM幀的同時,確保業務的傳輸性能不受到影響。

        四、結語

        隨著當今社會的電子科技的發達普及,民眾的生活也便捷了許多,同時對于移動通信技術的要求也日益增高,對于移動通信的質量以及數據傳輸的效率都十分重視,現在的移動通信設備已經成為了當今社會普羅大眾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移動通信技術已經和大眾的生活緊密地貼合在一起,所以通信技術的發展與大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質量息息相關。目前,我國很多的移動通信公司已經推出了4G網絡技術,并開始普及,相信4G移動網絡技術將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占據移動通信市場,成為核心技術。

        參考文獻

        [1]劉楊.移動通信傳輸工程設計與新技術[J].通訊世界,2014,10:15-17.

        [2]王鶴,王闖.移動通信傳輸工程設計與新技術[J].中國新通信,2016,19:80.

        第6篇:藝術設計特點范文

        關鍵詞:道路橋梁

        一、橋位概況

        宜昌長江公路大橋是滬蓉國道主干線在宜昌長江河段跨越長江經湖北省西段進入重慶市的特大型一級公路橋梁,是國家"九五"重點建設工程。橋址位于宜昌市虎牙灘,距城區約15km,上游距葛洲壩22km、三峽大壩40km,下游距枝城長江大橋約45km。

        二、主要設計標準

        1.公路等級:一級公路。

        2.荷載等級:汽-超20,掛-120;人群:3.5kN/平方米。

        3.大橋設計時速: 80km/h。

        4.大橋橋面寬度:鋼箱梁全寬30m,按四車道布置,兩側風嘴上各設一人行道,橋面凈寬26m。

        5.接線路基寬:24.5m,四車道。

        6.地震烈度:基本烈度為6度,按7度設防。

        7.溫度:橋位區域極端最低溫度一14.6℃,極端最高溫度43.9℃,年平均氣溫16.5℃。

        8.風況:設計基準風速為29m/s,成橋顫振檢驗風速為44m/s。

        三、工程設計

        1.主橋總體布置

        懸索橋主跨跨度為960m,主梁簡支在兩側橋塔橫梁或交界墩承臺上。主橋南岸通過三孔30m簡支梁橋同南岸互通工程相接,北岸通過跨度為16,20,25(m)空心板組合的引橋跨318國道、接北岸接線工程。主橋橋梁全長1206m。

        2.懸索橋主要設計參數

        結構型式:單跨雙絞懸索橋;

        主纜跨徑( m): 246.255+960+246.255,主纜矢跨比: 1/10;

        主纜直徑(mm):655(索夾外,空隙率20%),647(索夾內,空隙率18%);

        主纜中心距(m):24.4 吊索直徑(mm):45;

        吊索間距(m):12.06(邊吊索距橋塔中心15.69);

        橋塔高度(m):北塔112.415(承臺頂面以上),南塔142.227(承臺頂面以上);

        加勁梁全寬(m): 30.00 加勁梁中心高(m):3.0。

        3.結構設計

        (l)橋塔結構

        由于南北兩岸地勢條件及地質情況不盡相同,南北兩橋塔結構上略有區別:南塔承臺以上塔高142.227m,有三道橫梁,行車道主梁及南岸引橋支承在下橫梁上;北塔承臺以上塔高112.415m,設上、中兩道橫梁,行車道主梁及北引橋支承在交界墩上。南北兩塔均采用分離式承臺,每一承臺長19.1m、寬9.1m、高7m,其下設8根直徑2.5m的樁基礎。北塔上游塔

        柱下樁基長18.6m;下游塔柱下樁基長14.6m。南岸橋塔16根樁基長度均為27m。

        兩塔身塔柱均為空心矩形箱結構。塔頂順橋向6m寬,并按1:100的坡度分別加寬至塔腳8.40m(北塔)、8.84m(南塔)。塔頂橫橋向等寬5m。塔柱壁厚度按上、中、下三道橫梁分為三種,壁厚分別為0.7m、0.8m、1.0m。為有效地擴散塔頂主鞍傳遞的巨大壓力,塔頂設有12.8高漸變段。塔冠設有3.4m高實體段。上橫梁高5.4m、寬5.08m;中橫梁高7.5m、

        寬6.08m,壁厚均為0.8m。南岸下橫梁高6.8m,寬7.19m,壁厚為1.0m。

        為改善橋塔外觀效果,在塔柱的四角及外側中央設有0.3m * 0.5m,3m * 0.15m的凹槽。

        塔柱豎向主筋采用φ32,間距15cm。水平箍筋采用φ16,除橋塔根部變化段間距15cm外,其余均為20cm。同時在間距20cm的水平箍筋之間設置了兩根φ6.5防裂分布箍筋。橫梁主筋采用φ25,間距15cm;箍筋采用φ16,間距15cm。在各道橫梁上設有根數不等的鋼絞線預應力束。

        塔身及橫梁為50號混凝土,承臺為30號混凝土,樁基為25號混凝土。全橋橋塔50號混凝土10554立方米,30號混凝土4867立方米,25號混凝土4768立方米。

        (2)加勁梁

        加勁行車道主梁為類似魚鰭形扁平鋼箱梁結構。主梁結構全寬為30.0m,中心梁高3m,高寬比為1:10。頂板寬度為22m,設2%的雙向橫坡。上斜腹板水平寬度為1.2m。懸臂人行道寬度為2.8m,設1.5%的向內單向橫坡。

        橋面為正交異性板,頂板及上斜腹板厚12mm,行車道U形加勁肋中心間距0.59m,板厚6mm。底板及下斜腹板板厚10mm。底板、斜腹板球扁鋼加勁肋中心間距一般為0.4m,球扁鋼規格為16a。

        加勁梁橫隔板間距4.02m,無吊索處板厚為10mm,有吊桿處板厚為12mm。為有效改善橋面板在汽車荷載作用下的變形及受力狀況,在每兩道橫梁之間沒有一道矮加勁肋。矮肋高0.45m,板厚16mm。人行道頂板板厚12mm,其下橫向設有間距為2.01m一道、板厚12mm的橫肋板。頂板縱向設有球扁鋼加勁肋,間距0.3m。

        加勁梁上的錨箱是鋼箱梁重要的傳力結構,本設計進行了特殊設計處理。錨箱主要由三塊承力板、一塊承錨板組成。三塊承力板門距為50cm,中間一塊板厚32mm,另兩塊板厚20mm。三塊承力板均穿過加勁梁斜腹板,其中間一塊與橫隔板相連接。承力錨板厚50mm,其上設有多道板厚20mm的加勁板。

        為適應加勁梁端部結構的復雜受力的需要,對長7.33m的端節段進行了特殊加強設計。端

        節段節段設有6道橫隔板,橫隔板板厚為16mm或20mm,并結合支座系統連接的需要進行局部加勁處理。

        加勁梁鋼材材質為Q345-E,結構鋼材共用10390t。

        加勁梁頂板上鋪設7cm厚改性瀝青混凝土鋪裝層,人行道上鋪設3cm厚的瀝青砂。

        (3)錨碇

        南北錨碇所處的地質情況不盡相同。北錨碇基坑基巖在高程54.8m以下整體性較好,無明顯的夾層及破碎帶,基巖為泥鈣質膠結礫巖;高程54.8m以上基巖破碎,且多為紅色粉砂巖。南岸整個巖體整體性差,基巖破碎,有多條夾層及斷層,巖體以泥鈣質為主,夾有粉砂巖或紅砂巖的礫巖。南北基巖均為強度較低的軟質巖。故南北兩錨碇均設計為重力式鋼筋混凝土錨碇。

        為保證錨碇上方行車道的寬度,錨碇采用埋置式,利用其上方回填路基上壓重,以減少錨碇混凝土的數量。錨碇結構最大長度為65m、寬39m,前緣高42m,后部高22.8m。每一錨碇混凝土為42584立方米,錨固體及前支承墻為40號混凝土,其他各部分均采用25號混凝土。

        本錨碇為少筋結構,僅在錨碇內外表面設置直徑22cm間距20cm的分布鋼筋網。為防止大體積混凝土產生有害的裂紋,在錨碇內外表面及每一施工層面上設置了規格為BQ3030(間距 75 * 150)的金屬擴張網。

        后錨室在錨固體系張拉完成以后用低標號混凝土回填密封,前錨室設有通風除潮設備。在錨碇支承墻前緣,結合保護路面以下主纜的需要,設有地下展覽室。

        (4)主纜及吊索

        主纜為預制平行鋼絲束,每根為104束127φ5.1平行鍍鋅鋼絲集結成束、定型包扎帶綁扎、兩端嵌固熱鑄錨頭而成。鋼絲為強度1600MPa普通松弛鍍鋅鋼絲。為方便施工,在熱鑄錨上設有與錨固體系連接為一體的連接器。

        主纜防護層由防護油漆、φ4軟質鍍鋅鋼絲、表面防銹膩子構成。

        吊索為中心配合繩芯(CFRC)鋼絲繩,單根鋼絲繩直徑45mm。每側每一個吊點有4根吊索。主纜鋼絲共6670t,吊索鋼絲繩約195t。

        (5)主索鞍及散索鞍

        主索鞍和散索鞍由鞍頭、鞍體、底座組成。鞍頭、鞍體分開澆鑄、焊結成一體的鑄焊組合結構。為方便加工、運輸、主鞍吊裝施工,主鞍分左右兩半制造,吊裝就位后用高強螺栓聯接為一體。主鞍鞍體與底座之間,主鞍施工期間設有聚四氟乙稀滑板。散索鞍鞍體采用擺式結構,以適應施工期間及成橋后的微量位移。主鞍最大吊裝重量為32t,散鞍最大吊裝重量為43t。

        為使主纜在鞍內能保證相對固定、不滑動,在鞍槽內設有豎向鍍鋅隔板,并在主纜調股到位后頂部用鋅質填塊填平、壓緊。

        主索鞍及散索鞍鞍體鑄鋼材質采用ZG275-485H,底座鑄鋼材質采用ZG230-450,槽蓋等材質采用Q235-A。

        (6)錨固體系

        錨碇內錨固系統是由64根預應力錨固體系組成,其中單錨24個,雙錨40個。單錨采用16根公稱直徑15.24mm的低松弛高強鋼絲錨固,雙錨采用五根公稱直徑15.24mm的低松弛高強鋼絲錨固。在錨碇結構中,設有型鋼骨架以便錨固預應力管道的精確定位施工。前錨面設有錨固連接器與主纜相連接。

        (7)主橋伸縮縫

        為適應主跨加勁梁在活載作用下的大變形,加勁梁兩端各設一道最大伸縮量為1360mm的大位移伸縮縫。

        (8)支座

        為傳遞主梁端節段受力、約束主梁端節段的變形、保證梁端伸縮縫正常工作,在主梁每一端節段設有兩個豎向支座、兩個梁側輔助支撐、兩個風支座。豎向支座能適應加勁梁在溫度及荷載作用下的縱向位移及面內梁端轉動,能承受一定的豎向拉壓反力。風支座主要承受橫向風載。梁側輔助支撐主要用于控制由于風載或活載偏載作用下的梁端扭轉,能適應梁端縱向位移及轉動,承受結構扭轉傾覆拉力,不能承受壓力。支座系統均為材質要求較高的鑄焊結構。

        轉貼于 四、設計、施工及科研的技術特點

        1.設計與施工的技術特點

        (1)加勁梁采用魚鰭式斷面,并在兩道橫隔板之間增設了一道矮肋,改善了加勁梁受力及氣動性能,同時減少了鋼材用量。

        (2)對加勁梁母材及焊材的S,P等有害的雜質進行嚴格的控制,為提高加勁梁焊接質量創造了條件,使焊接工藝控制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3)橋塔采用大塊整體鋼模板(9m高)進行施工,極大地提高了工效和結構表面的平整度;采用鋼管支承進行橋塔橫梁施工,消除了支架非彈性變形,同時提高了工效。

        (4)橋塔塔上設有直徑6.5mm的防裂分布鋼筋,成功地克服了橋塔在施工過程中易出現收縮裂紋的通病。

        (5)錨碇基坑的開挖廣泛采用預裂爆破和光面爆破技術,使錨碇高(高88m)、陡(邊坡率0.75~0.8)的基坑開挖成功,并保證了高陡邊坡的穩定。

        (6)采用埋置式錨碇,既確保了工程結構的安全可靠,又極大地減少了錨碇混凝土數量,并為成功解決錨碇大體積混凝土開裂問題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7)采用綜合的降低大體積混凝土水化熱和防止混凝土開裂的技術,使得澆注兩錨碇10萬多方混凝土均未發現一條裂紋,錨碇大體積混凝土澆注的質量得到了突破性的提高。具體的措施為:調整混凝土的設計齡期為60d,降低水泥用量;采用低熱微膨脹水泥;對大體積混凝土進行分塊分層澆注,并在每層混凝土中加一層防裂金屬擴張網;采用循環水,對大體

        積混凝土進行降溫等。

        (8)國內第一次采用強度高、彈性模量高且穩定的中心配合繩芯(CFRC)鋼絲繩作為吊索鋼絲繩;同時,吊索錨頭設計為可適當調節的錨杯,克服了吊索不能調節長度的缺點。

        (9)采用構造簡單、受力明確、造價經濟的滑轉支座系統,滿足結構受力及變形需要。

        (10)橋面鋪裝采用7cm厚的雙層SAM結構,人行道采用彩色瀝青砂結構鋪設。

        (11)在施工貓道的設計施工中,采取增加適當數量的貓道橫向天橋的道數而不設風纜的辦法,來提高貓道的抗風穩定性。這樣既保證貓道施工過程中的安全,又簡化了設計與施工,有利于縮短工期和降低造價。

        2.科研試驗

        宜昌長江公路大橋關鍵技術研究是交通部"九五"行業聯合攻關項目。在部、省有關主管部門領導的支持下,該科研項目進展順利,全面開展了有關科研試驗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并成功地指導宜昌大橋的建設工作。

        (1)基巖原位測試 進行了大型的現場基巖原位測試,獲取巖石與巖石、混凝土與巖石之間抗剪、抗滑等力學參數,為錨碇、橋塔等的設計提供依據。參加研究的單位:長委三峽勘察研究院、長江科學研究院。

        (2)風洞試驗 進行了懸索橋全橋及節段模型試驗,驗證結構的抗風能力,并以此結論指導主梁吊裝施工;進行了貓道節段模型試驗,研究有效提高貓道抗風穩定性的措施,并以此成果指導了獵道設計。參加研究的單位:同濟大學、西南交通大學。

        (3)仿真分析 廣泛采用計算機仿真計算技術,對主梁、錨碇、橋塔等結構關鍵受力部位進行分析,驗證結構設計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參加研究的單位:西南交通大學。

        第7篇:藝術設計特點范文

        【關鍵詞】防汛水閘;電氣改造;設計思路

        1 防汛水閘概述

        防汛水閘一般位于河流的上游或者下游,發揮著對水量調節的作用,保證汛期來臨時進行水量的疏導,避免一些洪澇災害的發生。而這些水閘的建設也為農田水利的發展提供了便利,在發揮防洪蓄水作用的同時,滿足農業灌溉的需求,也能發揮河流防沙治沙的作用。為了更好的保證河流水質,發揮水閘的作用,我們應該對當前的水閘進行一定的檢修,對于一些老化或者出現塌陷等的水閘進行重新修建。

        當前存在的水閘修建的時間都比較早,在使用的過程中對于其維修養護不足,使其只能滿足某一功能需求,在防汛方面的作用無法得到全面發揮。一些水閘設備的老舊,存在電氣設備運行不穩定等現象,使得其對于防洪、泥沙的沖擊等都不能實現其應有的效果。閘門在洪水控制及其泄洪等方面的運行與防洪安全有著直接的關系,而這又與閘門的用電相關的,在防汛閘門的檢修維護中,對其電氣設備進行全面細致的檢查成為一種必然的要求,對存在一些問題的設備進行電氣改造,使其更好的發揮防洪泄洪的作用。

        2 防汛水閘電氣設備存在的問題

        防汛水閘在應用中,由于修建的時間比較久,在使用的過程中又沒有進行及時的養護,對于其電氣設備上會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有:

        水閘所的電氣設備較為陳舊并且存在設備老化的現象;而電氣設備所使用的配電盤多半是自制的較為簡陋的設備;連接設備的接線也是比較凌亂的,而配電盤內使用的電氣元件通常比較陳舊甚至有許多已被淘汰的產品。一般的水閘都會經歷過一定的改造,而在多次改造的過程中,所選用的元件等會存在不相匹配的現象,從而導致水閘的靈敏度大為下降。水閘電纜中,存在較為嚴重的老化現象,使得閘所內部一些設備的誤動等都會帶來安全隱患,而最為嚴重的問題則是電源的可靠性是比較差的,通常情況下,水閘所較為多見的是采用一路電源,或者直接使用比較偏遠的農用電源。

        在電氣工程和電氣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于供電的要求也不斷提升,社會生活的發展對用水需求的變化,以及季節性來水量的變化,都對水利工程建筑及其設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保證防汛水閘更好的發揮其作用,我們變要從其設備應用情況出發,采取必要的措施來更新換代一些設備,并且保證閘所變壓器能夠更好的滿足電量的需求等,以保證水閘的運行安全。

        3 防汛水閘電氣改造設計思路

        為了保證防汛水閘應用的安全及其防汛等作用的充分發揮,我們要對其使用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必要的電氣改造。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首先,對于防汛水閘的電氣改造設計應該從其電源出發。電源的數量及保安電源的設計和完善,對于水閘用電安全及其穩定性等有著重要的影響。在電氣改造時,要從當地經濟發展需求出發,對于水閘供電的安全性及其可靠性給予更多的關注,同時應該提高其反應的靈敏度,使得防汛水閘在尋求能夠實現閘門啟動和關閉動作靈活、可靠,實現其防汛的作用。一般而言,防汛水閘閘所承擔的用電負荷有啟閉機電機、檢修門電動機的負荷以及閘所的照明、動力以及生活等用電負荷,這些中最為主要的是保證啟機電機負荷能夠滿足防洪等級等的要求,以此來確定閘門的具體運行方式,保證汛期啟閉機運行的可靠性,同時保證其能夠在一些特殊情況下能夠完成提起或者關閉動作。為了保證閘所電源的可靠性,對于進線電源的數量應該以兩回獨立進線的形式來保證電源及其變壓器運行的安全,并針對每一閘所情況的不同采取有針對性的改造措施。在閘所的整體改造中,要保證電氣設備的進線能夠更好滿足用電需求,對于變電器等的連接采用雙電源進線的形式,綜合考慮變電器的容量等因素,使其進線的數量等都能夠滿足用電安全的需求,并加強保安電源的設計,使得閘所的電氣運行更為安全可靠。

        其次,要注重變電器的類型選擇。防汛水閘作用的發揮,需要變電站來提供設備運行所需電力,在電氣改造過程中,針對閘所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變電器型號。電氣技術的發展以及變電器應用標準的提升,對于閘所使用的變電器標準和類型也有了新的要求,從而接線及變壓器等角度出發來改進和完善變壓設備,使其更好的滿足閘所工作的需求。在變電器型號選擇時,應該考慮電流的流動形式、電阻的影響等,使其能夠有效的發揮其自身的優點,滿足閘所供電等需求。

        再次,要注重其他電氣設備的升級。對于防汛水閘的電氣改造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除了主要的變電設備外,還應注重其他設備的升級換代問題。電氣盤在閘所電氣設備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電氣設備改造時也應該對其進行必要的改造。在具體的設計時,要從斷路器的選擇出發,盡可能的選用分斷能力比較高并且整定倍數較低的開關,以提高電氣盤動作的靈敏性,使其保護性能大為提升。由于新型的斷路器所具有的短路脫扣整定值比較小的優點,能夠實現對故障點的快速切斷并且能夠實現負荷保護的作用,這都能夠提高閘所運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對于檢修門啟閉機電機的改造上,要考慮電源供電的方式,選擇較為安全的滑接輸電裝置,以提高供電的靈活性和安全性,利用該種裝置的結構特點來避免供電線路的腐蝕和老化等問題,保證啟閉機正常運作的同時也提高其用電安全。而對于電壓電纜的改造,可以采用質量較優的電纜,減少電纜輸電過程中的相保阻抗等,并且滿足閘所不平衡電流的需求,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縮短電壓的長度,并實現電壓降低及開關靈敏度增強的效果。此外,還應該對變壓器的位置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通過箱式變壓器等的一個用來減少空間的占用,使其更便于維修養護,也使得閘所的安全得到保證。

        另外,要注重閘所接地的設計。從當前閘所的情況看,要么沒有設置接地網,要么其接地已經無法滿足電阻的要求,因此在電氣改造時,對于接地網應進行重新設計和鋪設。在對其設計時,應該嚴格按照相關規范的要求,并且在控制樓的頂部加設相應的避雷裝置,防止雷擊帶來的電壓等的變化,保證用電的安全。同時設置一定的均壓網,以降低電磁干擾并且較少接觸電勢及其跨步電勢的影響,保證接地網的完全及其用電的均衡,實現水閘的安全運行。

        最后,閘所的照明改造也是電氣改造設計的內容之一。在對閘所進行電氣改造時,對于照明的實際需求及其美觀等方面的要求進行綜合的考慮,盡量選擇一些較為新穎且美觀的燈具,保證經濟實用的同時也提高閘所的照明標準,實現功能與外觀的和諧統一。

        4 結語

        電氣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范圍的擴展,對于設備的性能及其防火、防腐蝕標準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對于防汛水閘的電氣改造而言,要注重防汛閘的改造設計,使其供電性能等得到全面的提升,滿足防汛的要。從整體出發,對于閘所內的電氣結構進行整體了解,針對設備的實際情況嚴格按照專業規范和標準選擇適宜型號的設備,提高閘所供電的安全性,使其運行更為可靠,從而更好的發揮防洪等作用。

        參考文獻:

        第8篇:藝術設計特點范文

        關鍵詞:藝術設計教育 審美能力 有效藝術設計教學體系 構建 分析

        一、引言

        所謂提升藝術設計教育審美能力的方式多種多樣,其中主要的方面指的是根據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自身特點及其發展規律,將周圍教學體系因素通過與藝術設計專業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來轉化為能夠促進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身心成長的教育因素。

        二、藝術設計專業學校構建有效藝術設計教學體系的現狀及其原因

        1.藝術設計專業學校構建有效藝術設計教學體系在目前存在的理念問題

        1.1對提升藝術設計教育審美能力及構建有效藝術設計教學體系的意義理解得不到位

        相關的文獻材料中,有“教學體系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構建有效藝術設計教學體系和利用,有效地促進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發展”的規定,其中的“教學體系”指的是包括人和物在內的一切要素的總和,但北京西城區某藝術設計專業學校卻片面理解為“教學體系”僅限于物質教學體系,忽視了精神教學體系和物質、精神二者的關系。同時在創設物質教學體系整個一方面的理解也有狹窄之嫌:僅限于空間布置、設施提供等方面,卻忽視了其他班級構建有效藝術設計教學體系之外的“引申性”教學體系,反映出部分的藝術設計專業學校在“教學體系”概念標準上的偏差和彼此盲目模仿、照抄照搬等情況。

        1.2對構建有效藝術設計教學體系的目的和構建有效藝術設計教學體系的主客體關系理解不深

        作為提升藝術設計教育審美能力的創設者,教師本應充分考慮構建有效藝術設計教學體系的目的要與教育目標的統一性,然而在實際操作中的教師完全憑借自身的主觀感受來評價,如北京東城區某藝術設計專業學校,對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對教學體系的感受去加以了解和采納,有時甚至將其完全忽視。

        1.3單純的標新立異目的而去頻繁變換教學體系

        許多構建有效藝術設計教學體系的研究者為了迎合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好奇心強這一特點,總喜歡頻繁地更換教學體系以吸引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注意力,進而造成資源的浪費,減低所構建有效藝術設計教學體系的實用價值和引起處于秩序感養成關鍵時期的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不安全感,使其養成不穩定的心性,不利于孩子堅持性和耐性的培養。

        2.藝術設計專業學校構建有效藝術設計教學體系在具體操作中的問題

        第一:僅僅將構建有效藝術設計教學體系堪稱維護藝術設計專業學校內部整潔有序和視覺上的美感范疇內,目的僅僅是裝飾教學體系甚至完成上級交付的任務而去構建有效藝術設計教學體系,而不是從對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教育作用出發,失之于“顧表不顧里”,忽視了教學體系應有的教學作用。

        第二:構建有效藝術設計教學體系的過程中缺乏整體感,多是采取零散布局而各個模塊之間缺乏系統化,給藝術設計專業學生一種難以理解的誤區,同時圖案過于簡單,難以引領思維。

        三、對藝術設計專業學校構建有效藝術設計教學體系的一些思考和建議

        1.在構建有效藝術設計教學體系的過程中切實考慮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心理特點

        由于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同時極大程度上依靠自身與教學體系的“交流”來認知周圍事物這樣的特點,故而構建有效藝術設計教學體系中首先要在色彩方面廣泛采取艷麗的純色和單純而接近自然色調的圖畫;內容方面以符合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喜愛熟悉的教學體系這一特點的能夠減少陌生感的元素如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自身的作品以及其相應的照片等來在符合心理特點的同時培養審美情趣,同時能增加成就感的內容。

        2.將藝術設計教育課程與教學體系有機整合以使其成為教與學的過渡段

        藝術設計教學體系體系的建立,是藝術設計教學體系能夠得以發展壯大的最基本條件。一方面通過自身的各級管理部門進行的一系列學習和交流活動來使其下屬(尤其是藝術設計教研組)充分認識到藝術設計教學體系的重要地位,從而來穩定其在學校藝術設計工作中的的中心地位,并通過在日常教學計劃中加入藝術設計教學體系內容的方式,使學生獲得每周必有的課外藝術設計鍛煉,并且在此過程中,學校高層領導親自參與藝術設計教學體系的一些具體工作,在其引領下,形成“全黨齊心,全民動手”的校園藝術設計氛圍。另一方面則努力參與組建一系列學生藝術設計社團組織,將在藝術設計方面具有相同興趣愛好的學生“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社團中形成內容豐富的主題活動,從而滿足學生對藝術設計活動的多樣化需要,從而切實保障學生對參加藝術設計鍛煉這一活動的熱情有一個連續性和長期性。

        在進行上述方法的同時,也努力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來制定有關于校園內藝術設計社團及其連帶組織的管理制度體系,并將課內藝術設計活動中應用的評價制度移植到課外,從而深度加強對藝術設計社團及其連帶組織的有效管理,促進藝術設計教學體系有一個持續健康的開展環境。

        綜上所述,構建有效藝術設計教學體系對每一個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成長是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義的――專業也是很多學生家長不惜花費重金將自己的子女送到教學體系條件更好的教育地點的原因。也正因為教學體系對人的塑造性,故而每一個藝術設計教育工作者更有必要將教學體系培養放在重要位置上,將教學體系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放在重點考慮的范疇之內。同時,除了注重藝術設計專業學校教學體系外,更重要的則是向社會家庭進行宣傳呼吁,以此來將提升藝術設計教育審美能力與家庭、社會等方面的教學體系的做法形成合力,從而給每一個藝術設計專業學生以更健康、更適合的學習和生活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 孫艷艷. 我國高等藝術設計教育改革初探[D]. 湖南師范大學 2009

        第9篇:藝術設計特點范文

        關鍵詞:新形勢 藝術設計 表現特征

        藝術設計的現實發展具有無限的潛能,對于藝術設計的思考也越來越富有情感性。藝術設計不僅僅是一件物品,更是人們情感的牽系,審美情趣的表達。在藝術設計中人們能夠獲取的信息內容更加豐富,情感體驗更加生動。在新形勢下分析藝術設計的新特征對于大眾的藝術感知和情感表達帶來更多的機會,人們的生活也在藝術設計的影響下發生著潛移默化的變化。

        1 新形勢下藝術設計特征表現

        (1)藝術設計方式的多樣化。隨著現代人對于生活品質追求的提升,大眾對于藝術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藝術設計在表現方式則體現了更加多樣化的呈現。藝術設計不僅僅重視其審美的功能性,而且還具備了實用性的特點,藝術設計從藝術的方式表現走向了生活,其影響力擴大了并和老百姓的生活聯系更加的緊密了。藝術設計方式體現了服務的精神,以物質和精神的完美統一,催生設計出了更多符合現代人需求的藝術設計產品。藝術設計方式在新形勢下更加善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重視多重感官和功能性的體驗,創新思維方式更為明顯。

        (2)藝術設計素材的豐富性。藝術設計的素材在新形勢下更為豐富,人們接觸到的事物和思想更加多樣,因而在藝術設計的思維方式上就更具有開放性,對于現實生活中的設計素材都能夠靈活的運用。現代藝術的設計重視對于傳統設計的經驗總結,尤其重視對傳統工藝和傳統元素的把握,提取出更多設計元素的凈化,結合以現代性的創作思維和大眾的藝術需求性,從而設計出具有更高價值的藝術設計產品。現代藝術設計對于生活的感知能力加強了,以更加貼近大眾精神和物質需求的內容來設計出創新性的產品,對于設計元素的整理更具協調性和表現力。

        (3)藝術設計需求的多元化。隨著大眾社會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對于藝術設計的需求性體現更加的多元化。人們在追求藝術審美的同時,對于藝術設計的功能性要求更高,而且藝術設計已經融入到了生活產品的當中,尤其在消費選擇上人們更傾向于具有設計美感,而且實用性強的產品。藝術設計所要考慮的設計需求更加重視對于大眾的精神文化的思考,同時體現了和大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雙向互動,能夠引發大眾對于藝術設計的思考。

        2 新形勢下藝術設計的發展趨勢

        (1)藝術設計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在新形勢下,藝術設計應該體現一定的時代責任感,在設計內容、方式上表現出繼承和創新的特點。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非常多的優秀的文化內容,尤其是反應少數民族智慧的文化符號和文化內容的傳承上,藝術設計應該深入的進行思考。在傳統與現代設計的融合上應該體現符合大眾審美習慣的設計方式,不是盲目的求新求異,賦予藝術設計內容更多的文化實質。對于藝術設計的應用也應該體現現實性的特點,既能夠在藝術領域中發揮重要的影響力,更要在生活中產生積極藝術熏陶和影響,發掘藝術設計更多的價值內容。

        (2)藝術設計多個領域的滲透。在現代藝術設計的應用上,應該體現在多個領域的滲透,藝術設計首先要具有藝術的表現力,在文化領域中能夠給予大眾更多的啟發和思考。同時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藝術設計也應該體現商業價值,實現藝術設計和產品的融合,提升產品的附加值,通過產品和服務內容滿足大眾的物質和精神的需求,創造出更多性價比極高的產品內容,將藝術和生活融合,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實現融合。藝術設計的發展在思維方式上應該尋求積極的拓展,大膽的進行創新,在各個領域中發揮其巨大的作用。

        (3)藝術設計現實需求的多種呈現。對于藝術設計的現實需求性的滿足應該體現多種呈現,藝術設計是一門科學,具有很強的綜合性,而且隨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的發展變化,藝術設計的功能和價值也體現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對于藝術設計大眾以現代性的思維方式去思考,與生活和實踐相結合。藝術設計的服務性、科學性體現的更加的深刻,藝術設計正在對大眾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進行著影響。對于藝術設計的現實需求是具有顛覆性和開創性的,在審美、藝術、功能等多個方面的需求呈現上,藝術設計都能夠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藝術設計的發展具有非常廣闊的市場前景,其表現特征將會呈現的更為多樣,而且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和發展,藝術社會的價值體現也會越來越突出。對于藝術設計的探索和發現,需要大眾充分的發散思維,以整體性、綜合性的時代思考,挖掘藝術設計的更多潛在價值,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更為積極的影響,從而實現藝術設計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和一星.新形勢下中國傳統元素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創新[J].現代裝飾(理論).2015(05).

        [2]李平平,朱彥棟.新形勢下藝術設計發展趨勢及高校教學改革[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13(01).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在线观看国精产品一区 | 综合久久久久婷婷丁香五月 | 日本精品你懂的在线观看 | 色综合天天综合高清网国产在线 | 亚洲激情在线观看 | 色婷婷亚洲一区二区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