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范文

        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

        第1篇: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和諧社會 美術院校 人文素質教育 載體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10-0028-01

        當代美術院校的學生面臨著文化價值觀多元化的挑戰、人才培養模式的弊端、專業選擇的單一和人文素質教育的匱乏,造成大學生人文素質的缺失嚴重。人文素質缺失影響到學生綜合素質、專業技能、核心競爭力的提高,從而阻礙了和諧社會的實現。而大學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地,和諧社會建設的進程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大學生所擁有的人文素質和精神境界,因此,增強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理念,培養大學生的和諧社會意識,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1.加強美術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加強美術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是學生擁有專業技能與文化素質的集中體現,對美術類學生未來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情感支持,有助于完善學生的人格,培養出具有較高人文素質的專業型人才。

        1.1 從美術學院的培養模式來看。文化建設正積極發揮著美術院校的引領作用,美術院校也正逐漸地顯露專業的優勢,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與重視。在和諧社會的理念下,學校的培養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逐漸地從傳統的培養模式融入了創造性的藝術培養,但是學生的知識寬度、人文內涵、文化素養方面較差,人際交往、思想認識、知識結構較弱等等,折射出學校在人文素質教育方面仍然顯示出它的單薄和匱乏。因此,美術院校培養模式的創新發展,必須要有人文素質的浸潤,否則培養模式的道路會走的比較艱難。

        1.2 從美術院校學生自身的素質基礎來看。美術院校的學生為了把自己打造成"技術型"人才,專業學習態度明顯優于文化知識的學習,不僅忽視了人文知識的鞏固與再學習,對日常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也不重視。而文化課程中出現曠課、逃課,甚至課程重修、補考現象也較多,部分學生的言語表達能、文字功底、人際交往比較弱,行為習慣、組織紀律都缺乏一定的組織性、紀律性。美術院校的學生不僅需要學習藝術的專業知識,而且要全力去開啟自身素質的內涵建設,這樣才能把藝術以一種積極、健康的力量進行傳承。

        2.建設美術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載體的重要性

        人文素質教育是一項基礎工程,如何把人文素質教育作為一種習慣與風氣形成常態化、固有化、效率化,關鍵在于落實,而能否真正落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建設好各類人文素質教育相關的載體,因此,必須通過載體的建設逐步地向學生進行思想的滲透與內涵的養成。

        2.1 有利于達到人文素質教育資源的優化整合。美術院校在創作過程中需要擁有豐富的人文素質教學資源,需要運用較多的語言、思維、歷史結合與理解,而這些都需要不斷去開掘、去融入、去滲透。而學生需要通過載體去掌握人文素質資源與創作語言的養成,去接收歷史積淀下來的文化,去實踐學校各類文體活動與學術活動。因此,要充分利用這些教育資源,并加以整合吸收,內化為培養學生的方式與手段。

        2.2 有利于發揮人文素質教育的育人功能。在古代,哲學家或文人學者渴望傳授智慧,著意養成的是心性。在現代和諧社會下,學校培養的根本任務是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因此,作為美術院校在積極推進藝術創作發展的同時,要充分發揮人文素質教育,不僅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而且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舉措,是維護學校穩定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通過人文素質教育的載體創新培養學生在思想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行動上提升學生的人文能力,重視人文素質教育載體建設,才能把人文素質教育的育人功能發揮的恰如其分。

        2.3 有利于達到人文素質教育的育人效果 。人文素質教育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訓育學生的心靈,促進學生發現和探尋真善美的能力,拓展學生的心智活動,使學生更加投入到藝術創作的激情中,并在藝術的追求中最終積淀成為精神世界中最深層最基本的東西--價值觀和人生觀。因此,真誠擁有人文素質與人文精神不但有利于培育出色的藝術人才,而且有利于積極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

        3.探索美術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載體的創新性

        和諧社會下如何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路與更高要求。一所美術院校的發展離不開學校的人文素質的教育與重視,因此,要發展就要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工作進行重新審視,對人文素質教育的載體進行大膽創新,充分發揮載體在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工作的功能和作用。

        3.1 充分發揮課堂教學載體。課堂是人文素質教育最規范的載體,應把知識與人文素質教育很好的相結合把知識在課堂內傳授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挖掘文學、歷史、哲學、美術、藝術等人文學科的人文文化知識,結合美術專業的相關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點,拓展學生的思維想象空間,擴寬學生的人文知識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需要創作思維、人文精神、歷史形成時代性的關聯,而這些都離不開人文素質的教育,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以"言傳聲教"自身的素質影響、感染學生,而且要把優秀的創作作品結合所蘊藏的人文知識傳授給學生。

        3.2 拓展藝術實踐活動載體。美術學院的藝術實踐活動對培養高素質創造型藝術人才具有十分必要的現實和歷史意義。通過舉辦形式多樣的藝術活動,創新藝術實踐活動載體,為學生搭建一個專業實踐、自我展現、服務社會的平臺,不僅充實了學生的課外生活,而且調動了學生的熱情,在教學實習基地、藝術創作比賽、基層文化服務、藝術展覽等各項活動的交流和互動的過程中啟發學生,使其增長見識、拓寬思維,加深對活動主題、內涵的理解和認識,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3 整合藝術文化載體創新。充分利用美術院校藝術大師以及文化產品所詮釋藝術存在的內涵,通過校史館、學術活動、藝術展覽、出版書籍、產品項目等文化載體作為最直接的人文素質教育向學生傳輸人文理念、人文精神和人文價值觀等,把藝德、藝風和學術氣氛不斷發揚,使學生的人文思想和人文行為如藝術大師一樣始終保持著學術激情和高度,始終保持著自強不息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參考文獻:

        第2篇: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人文素質;語文教學;應用;改革

        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對人類歷史上優秀文化成果與知識進行總結,通過教育將這些優秀的文化知識,內化為個體穩定的內在道德品質與氣質修養。人文素質教育主要包括:人文基礎知識教育、人類意識形態教育以及氣質修養教育。大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將人文素質教育應用到高校語文教學中是基于素質教育發展的根本要求。

        一、人文素質教育應用到高校語文教學中的價值分析

        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讓學生懂得如何“做人”,尤其是在學習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背景下,將人文素質教育應用到高校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首先通過人文素質教育可以解決大學生人文素養缺失的現狀?;诮洕l展以及互聯網技術應用范疇的擴大,大學生表現出了人文基礎常識缺乏、理想信念淡化、民族精神喪失以及道德觀念淡薄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我國素質教育的實施,因此將人文素質教育融入到高校語文教學中是現實迫切的需要;其次大學語文課程性質及教學內容適合人文素質教育。大學語文的基本屬性是人文性,語言不僅是交際的工具,而且還是人文精神的載體,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開展人文素質教育能夠提高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效。例如語文教材中的內容都是以文學作品為載體的,而這些文學作品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具有強烈的人文情感。

        二、人文素質教育應用在高校語文教學中的現狀

        盡管基于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高校大學語文教學中對于人文素質教育的應用也越來越豐富,但基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人文素質教育在高校語文教學中仍然存在不少的問題,具體表現在:

        1.大學語文課程定位不準確,教學理念不完善

        科學定位是優化教學質量的前提,大學語文課程定位目前學術界更加傾向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是在具體的教學中存在課程定位不準的問題,例如基于當前就業形勢的壓力,高校開展語文教學更加側重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如側重學生的寫作能力、閱讀能力,而忽視學生的人格塑造、素質培養,結果導致人文素質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越來越低,功利性特征越來越明顯。追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當前高校教學理念不完善造成的,尤其是缺乏素質教育理念導致教學中仍然以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為主。

        2.語文教學模式單一、枯燥

        根據調查大學語文教學仍然存在以課堂教學為主,教師采取灌溉式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雖然此種模式能夠集中對學生進行管理,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但是卻與大學語文教學大綱不相符,尤其是此種模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通過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以及樹立高尚的人格品質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但是傳統的教學模式難以達到上述要求。例如學生的愛國精神培養必須要通過實踐鍛煉獲取,而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難以真正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的。而且大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師生互動缺乏的問題也影響教學效果。課堂教學是一種師生互動的活動,通過互動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是目前師生互動的頻率非常少。

        3.大學語文考核方式單一陳舊,難以體現人文素質教育特點

        大學語文教學的重點是“文”,側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然而當前高校對于大學語文的評價考核多以書面封閉考試為主,而且考試的內容隨意性很強,一般考試內容多是由任課教師完成,這樣一來不僅在試卷的內容上缺乏創新性,而且在考核方式上也存在較大的“水分”,例如任課教師為了教學質量評估,他們會在考前給學生圈重點,以此提高成績通過率。此種考試模式是難以激發學生的人文素質的。

        三、人文素質教育在高校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將人文素質教育應用到大學語文教學中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大學教育內涵以及培養社會實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基于應用型高校轉型改革要求,大學語文教學要積極引進人文素質教育:

        1.明確大學語文人文素質教育核心課程地位

        語文教學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語文素質是人文素質的核心要素之一,語文教育的價值不僅是培養學生讀、寫、聽、說的能力,而且還要通過語文教育培養學生樹立良好的審美價值觀和審美能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必須要明確人文素質教育的地位:首先大學教育管理者要轉變舊的觀念,提高對人文素質教育的正確認識,將大學語文課程作為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課程。根據當前大學語文存在的內容枯燥、偏離學生實際的問題,大學要結合自身情況對大學語文教材進行編排與優化,提高教材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性;其次積極探索多樣化的人文素質課程形式。將人文素質教育引入到大學語文中必須要改變以往的以語文課堂教學為主的模式,語文教學的場地不僅包括課堂,而且還包括社會實踐,因此可以將人文素質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這樣可以提升人文素質教育的效率。

        2.創新大學語文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基于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的教學模式單一、枯燥問題,大學語文教學要積極創新:首先積極構建“互聯網+教學”模式,通過互聯網實現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并且豐富教學內容。網絡教學平臺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語文教學的趣味性。例如南開大學建立的“大學語文”網絡平臺就實現了語文教學與人文素質教育的融合;其次要增強課外實踐。通過構建課外式的語文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學生進行思考的過程也是人文素質教育實施的過程。

        3.建立多元化考核方式

        大學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更重要的是為了檢驗和測評學生的人文素養狀況,促進大學生知識、素質和能力的全面發展。因此應該明確“學在平時,考在平時”的觀念,將過程與結果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把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檢測貫徹在整個教學過程之中,淡化期末意識。另外也要加強學生自我評價,學生通過開展自我評價可以從自我意識層面分析自己所存在的缺陷與不足,從而努力提高并積極改進。

        4.構建高素質的大學語文教師隊伍

        教師素質是人文素質教育的質量保障,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大學語文教學質量,因此基于素質教育的要求,大學要積極構建一支政治過硬、技能高超以及素質全面的教師隊伍:首先提高語文教師的人文素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道解惑者,而且還是學生行為習慣的引領者,尤其是剛進入大學的學生,他們容易受到教師行為的影響,因此教師除了具備教學能力之外,還需要養成較高的人文素質;其次增強教師的綜合協調能力。人文素質教育涉及的方面比較廣,因此需要教師具備綜合協調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將教學資源應用到語文教學實踐中。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是順應時展的客觀需要。高校語文教學的文學特點和人文氣息有利于進行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重視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能有效地培養大學生的人文修養,增加學生的文化底蘊,對于大學生精神世界的建立有正確的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馮大建,遲寶東,劉子琦.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在線教學的思考———兼談南開大學“大學語文”在線課程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14,(08).

        第3篇: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理工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設置

        作者簡介:白燕(1975-),女,滿族,遼寧沈陽人,沈陽化工大學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遼寧 沈陽 110142)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19-0005-02

        一、大學人文素質教育的提出及內涵

        大學文化素質教育(或人文素質教育)在我國高校已經歷了十余年的發展歷程,其內容和內涵不斷得到充實和完善。簡言之,文化素質教育是一種“全人”教育理念,其核心在于“人的全面發展”。中國的素質教育就高等教育領域而言,主要針對的是一種狹智教育。[1]中國的高等教育之所以被指為狹智教育,是因為它一方面僅將教育偏于專業知識而忽略人的身心全面協調發展;另一方面又在知識教育中尤其疏略人文知識。正是因為看到了大學知識結構的狹窄與片面以及由此可能帶來的對人身心發展的不利影響,一些有遠見的教育家提出了這種“全人”教育理念。由于素質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提出主要是針對大學人文教育的缺失以及大學生人文素質存在的問題,因此,大學的素質教育常被人們特稱為人文素質教育或文化素質教育。

        1998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文化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我們所進行的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重點指人文素質教育。主要是通過對大學生加強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教育,同時對文科學生加強自然科學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體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

        文化素質教育是作為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改革而提出的。自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以來,在高等教育不斷走向正軌的過程中,人們對高等教育本質的認識也經歷了深刻的變化,即從著重關注知識到關注能力,進而深入到關注素質。這一變化本身說明了人們已經自覺地意識到大學的終極關懷還應落在由知識和理性提升的健全人格上;高等教育的一切價值目標都應以人的更優質發展這一根本命題為旨歸的。這正是大學人文素質教育的精神實質所在。

        二、理工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實施的困境與誤區

        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是文化素質教育三個主要實施途徑,其中課堂教學是最重要的實施渠道。許多理工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和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得可謂有聲有色;但是在課堂教學,尤其是第一課堂教學這一最重要的環節,卻嚴重偏離了文化素質教育的精神實質。這突出地表現在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設置上的兩個根本性問題。

        1.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學時和學分被嚴重擠壓

        第一課堂是指人文素質教育的必修課和選修課。目前國內理工院校(尤其是省屬理工院校)的培養方案中,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多以選修課的形式出現,較少設置為必修課。而在選修課中,其學時和學分仍被嚴重擠壓。以省內一所理工大學(稱為“S大學”)為例,其2010年的培養方案(簡稱《A培養方案》)中,全校51個專業方向的培養計劃中都規定了人文選修課的最低學分要求,其中1個專業為10學分,5個專業8學分,14個專業為7學分,16個專業為6學分,14個專業為5學分,1個專業為4學分。其中6學分(含6學分)以下共31個專業方向,占全校專業的61%;7學分以上(含7學分)共20個專業方向,占全校專業的39%。但問題在于,這4~10學分中真正承載的并不是人文素質選修課的內容。在《A培養方案》中發現,各專業的培養計劃都是將“形勢政策”(3學分)、“軍事理論”(2學分)和“健康教育”(1學分)這幾門非人文素質教育必修課嵌入到人文素質選修課中。這樣做的后果是全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大量缺失。這意味著S大學有31個專業(61%)的學生只要修滿6學分的必修課就無需再選擇人文素質選修課。因此,從理論上說,全校有31個專業的學生將無緣通過第一課堂的方式接受人文素質教育(排除不計學分自愿選擇的情況),只有20個專業的學生還有機會選擇人文素質選修課。更加遺憾的是,在這20個專業中只有10個專業是理工專業,而其余10個則是該校不占主體的管理學、經濟學、法學等文科專業(這同樣違背了“對文科學生加強自然科學方面的教育”的精神)。

        透過S大學的《A培養方案》可以看出人文素質教育在該大學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重視。這也折射出了在理工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尷尬處境,即在理念上其重要性被不斷肯定,但在實行中卻被嚴重忽視。筆者在調查中還發現,S大學在2006年、2002年和1998年的各版培養方案中實際都設有“大學語文”限選課(2學分),作為全校各專業必修的一門人文素質教育課程。但經過了十幾年的開設,在經歷了一場全國范圍的“大學語文”復興熱之后,這門相對成熟的課程卻在培養方案中突然消失了,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這不禁讓人發問:十余年的文化素質教育改革在當下究竟是增強了,還是削弱了?S大學并非孤例,據了解S大學在制訂培養方案時還參考了其他同類大學的做法,這說明在其他理工院校也同樣存在著任意削減課程和學分的現象。這一現象反映了長期以來單科院校發展模式形成的單一的專業教育思想以及重理輕文的傳統觀念在一些理工院校仍然十分強勢。在這種觀念束縛之下,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實際成了可有可無的“點綴”,甚至一旦學分和學時與專業課程發生沖突時,便成了欲除之而后快的“包袱”。

        2.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內容設置存在明顯誤區

        教育部《意見》指出文化素質教育的實施途徑:“第一課堂主要是開好文化素質教育的必修課和選修課,對理、工、農、醫科學生重點開設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對文科學生適當開設自然科學課程。所開課程要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大學生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的養成和提高?!睂φ者@一精神,國內許多理工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在內容設置上存在明顯誤區。這集中表現在其課程內容明顯缺少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應有的人文性、基礎性、綜合性和深刻性等特點。仍以S大學為例,在《A培養方案》中,以人文素質選修課名義開設的課程共65門,而在這65門課程中真正能稱得上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僅20余門。其余40余門課有相當一部分是法律、經管、體育、就業等實用性和技能性課程,諸如“個人理財與證券投資”、“公共行政管理理論與實踐”、“大學生KAB創業基礎”、“形體禮儀”、“網球裁判法”、“中國經濟改革”、“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等。如果這么多的實用性和技能性課程充斥著人文素質教育課程,人文素質教育就成了一個大籮筐,什么內容都可以往里面填塞,這必然會模糊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甚至背離了它的初衷。另外,文、史、哲、藝等人文課程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方向過于狹窄和深度欠缺等問題,與“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更加注重人文素質的養成與提高”的要求還存在相當的距離。

        三、理工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實施的出路與設想

        第一,提高對人文素質教育重要性的認識,自覺摒棄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將人文素質教育放在人才培養的高度來認識。人文素質教育并非一種簡單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分類,而是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它應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全過程。早在1996年,周遠清在提出素質教育以文史哲的基本知識為內容的同時,即明確了其作為“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改革”的性質。[2]在這種教育觀念和思想的統照之下,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僅僅是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一種途徑,而專業教育、第二課堂、校園文化以及社會實踐等也應成為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施渠道。人文素質教育尤其要與專業教育融合,不僅要將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滲透到專業課程中去,同時還要充分挖掘專業課程本身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使專業教育成為科學與人文相融合的實現平臺。

        第二,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增加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學時和學分,保證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有自己獨立的學分;同時,應至少開設1~2門人文素質教育必修課。通過這種鋼性規定確保人文素質教育通過第一課堂得以在全校范圍內實施。以下是省內另一所理工院校2011年的培養方案(簡稱《B培養方案》),有可資借鑒之處:

        在《B培養方案》中,全校各專業都設有“素質拓展與創新實踐”這一課程類別,其下設兩個基本模塊:公共選修課、素質拓展與專題教育。在公共選修課中又分別設有三個類別:人文素質教育類;經濟管理類;自然科學、技術、方法類。這三類分別都是2學分?!八刭|教育拓展與專題教育”這一模塊中,則包含“軍事理論”、“形勢與政策”、“大學生健康教育”、“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等必修課。由此方案可知,雖然從課程的性質和學分要求來看,仍存在著對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重視程度不夠的傾向;但相對于《A培養方案》,它有一個突出的優點,即概念明確、思路清晰。這樣的課程安排可以保證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能夠有自己獨立的2學分,它既可以與經濟管理、自然科學、技術方法等選修課并行不悖,又與“軍事理論”、“形勢與政策”等必修課有區別。

        第三,進一步明確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加深對人文素質教育精神實質的理解,使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真正落實在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人文素養上。關于這一點,國內外一些知名大學以“核心課程”名義開設的通識教育課程卻更能體現出文化素質教育的精神內涵,值得理工院校研究和借鑒。如復旦學院的六大核心課程模塊,即“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哲學智慧與批評性思維”、“文明對話與世界視野”、“科技進步與科學精神”、“生態環境與生命關懷”、“藝術創作與審美體驗”,其主導原則就是要幫助學生形成基本的人文修養、前瞻性的思維和歷史的眼觀。[3]又如哈佛大學開設的文學藝術類核心課程,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對文學藝術作品的批判性理解能力”;開設的歷史研究類核心課程,目的是使學生“能以歷史的眼觀去認識世界”。[4]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并非技藝技巧性的,也并非純知識性的,它應該直接指向人的內在素質。

        第四,加強大學文化建設,營造濃郁的人文氛圍。大學必須涵詠于人文之淵藪,人文素質教育不僅要依托高水平的文史哲教學資源,更要培育于大學人文精神的土壤。古今中外一切優秀的大學無不特別注重人文精神的涵蘊;而以文史哲教育為核心的人文教育對于中國未來大學之發展必將產生潛在而深刻的影響。理工院校需要人文精神的深厚滋養,這是理工院校實現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標以及求得自身長久發展的基本保證。當然,人文教育的影響并非如理工學科那樣立竿見影,可以被人們直觀了解,對此需要有更深邃的歷史眼光和長遠的未來眼光。

        參考文獻:

        [1]張廷楚.素質教育是通識教育的靈魂——兼論我國高校素質教育之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8,(7):6-10.

        [2]周清遠.周清遠教育文集(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538.

        第4篇: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高職 人文素質教育 對策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標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技能應用型專門人才。高職院校畢業后的學生職業生活蘊涵了信仰、價值、態度和人性等豐富的人文教育內涵,是高素質勞動者社會生活的核心內容,高等職業院校必須重視和加強人文教育。高職院校的教育目標是要培養具有必需的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1 必須高度認識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質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本有之義,是一切教育的共同本質和基礎,丟掉了這個根本,就失去了教育的骨血,就是殘缺的、無靈魂的、失敗的教育。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技能和技術的更新速度加快,對人的素質要求也不斷提高。職業教育的目標已經從單純針對職業崗位,擴展到勞動者的整個職業生涯。當代職業技術教育更加重視人文精神和人的綜合素質。我國職業教育由于受傳統思維定勢影響,在高職學院中不同程度存在著重專業、輕素質,重教育、輕德育的現象。高職學生主要來自于普通高考后的第三批錄取生和職高生、中專生及技校學生,他們的文化知識、思想素質、心理能力相對都比較弱。一些學生辨別是非能力差,思想認識水平低,心理脆弱,公德意識低下,每每遇到困難或挫折,便不知所措,甚至走向極端。因此,在高職院校中加強人文教育,使學生全面發展,具有健全人格是十分必要的。

        高職教育的辦學規律和辦學特色就是要培養更多真正滿足市場和社會需要的高素質高等技能應用型專門人才,在工作中能夠“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適應強”。因此,高職教育要真正辦出特色,核心在“育人”,其首要任務就是要讓學生學會做人,這也正是進行人文教育的靈魂所在。

        加強人文素質教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有利于學生提高境界、升華人格、開闊視野、活躍思維、激發創新點、調動創造性,從而促進學生努力成為“高素質的畢業生和負責的公民”,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四有”新人,是高職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2 必須明確認識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

        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即思想政治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心素質,這是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根本。要大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進一步推進學生將所學知識內化為素質,轉化為精神,進一步凈化和升華學生的精神境界,不斷培養高尚的價格和健康的心理。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促進他們更多地關注國家命運,關注民族興衰,關注他人的感受,從而增強對國家、社會、他人的責任意識。

        3 充分把握人文素質教育的可行性

        人文素質教育的實質是做人的教育,是培養精神品質,奠定學生從事社會工作、承擔社會角色,特別是職業角色的重要基礎。具體地講就是一個人要做到“四個正確對待”。一是正確對待自然,認識到人是生活在自然中的,人類要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也就是保護人類生存的家園;二是正確對待社會,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心,這也是我國傳統文化所提倡的,即“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三是正確對待他人,要善于理解別人,尊重別人,即我國傳統文化中所提倡的“和而不同”的處世原則;四是正確對待自己,許多學生有心理障礙,就是因為不能正確對待自己,不能把自己放在一個適當的位置。有的人遇到了挫折就氣餒,就自暴自棄,甚至走上絕路,有的人不能正確地對待榮譽、獲得了榮譽,有了地位就忘乎所以,結果因此而犯錯誤。

        4 如何加強人文素質教育

        一是人文學科的教育即通識教育。就是每個學生,不管他將來從事什么職業都必須接受教育,綜合起來就是語文、文化藝術、歷史、哲學、倫理、自然、自我認識。但由于高職學院的學制短,因此,只能抓住其中一些核心領域,如語言文化、歷史、倫理等領域,開設一些主要的課程。

        二是要在專業教育即技術教育中加強人文精神教育。讓學生認識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技術與人的關系,克服技術至上的觀點,提倡技術中的人文,懂得技術中的人文精神,懂得技術是便民服務的。在技術服務中要滲透對人的關懷。

        三是在實踐教學中體現人文精神教育。實踐教學是高職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一些專業實踐課程更是職業人文教育的極佳場所。在課堂教學和實訓教學“雙中心”模式、“生活體驗”模式、“學工交替”模式中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

        四是提高教師的職業人文教育能力。職業人文精神與教師的經歷和學識密切相關,高等職業院校加強職業人文教育,關鍵在于提升教師的人文素質,建設結構合理的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五是以校園文化為基礎,構建人文教育環境。營造高品位的校園文化環境,能夠陶冶人的情操,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學校加強校園文化和校風、教風、學風建設,不斷優化、美化、綠化、亮化校園環境,通過開展知識講座,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充分利用廣播、板報、墻報等,努力營造良好的學術文化氛圍,讓學生的人文素質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第5篇: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儒家思想;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

        近年來,我們發現,高職院校在突出技術性、專業性、針對性,強調技術教育的過程中,將注意力過多地放在了關注職業與個人生計的關系、職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的經濟功能之上,淡化了職業技術教育的育人功能,導致部分學生雖然具有良好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但缺乏應有的社會公德和責任感,無法適應非技術性職業環境。這種現象不僅影響了高職院校的長遠發展,而且削弱了學校育人的終極功能。因此,高職院校應將人文素質教育擺在重要位置,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中,提高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其人文思想是人文素質教育的寶貴資源,汲取儒家人文思想的精華,有利于加強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

        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缺失的現狀及原因

        與普通高校學生相比,高職院校學生不僅在科學基礎、文化基礎方面顯得薄弱,而且在思想道德、心理素質、人文素質方面也相對較差。高職院校學生雖有樂觀向上、敢想敢為、善于表現自己等優點,但人文素質欠缺、不善于與人相處、社會公德意識薄弱等缺陷也十分明顯。不少高職學生僅把上大學作為將來謀生的手段,只重視專業知識的學習,對人文社會學科的課程則加以逃避或消極應付。在學習興趣方面,部分學生熱衷于“考級拿證”、上網沖浪、流行音樂、卡通游戲,很少閱讀經典名著,不會欣賞高雅藝術。在社會公德方面,部分學生對國情、民情及法律的權威地位缺乏應有的認同感,道德觀念淡薄,義利不分,缺乏正義感和社會責任感。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十分突出,不少學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礙。社會大環境形成的過度鼓勵競爭而輕視團結友愛、人文關懷,使社會上的每一個人包括高職學生承受著巨大的身心壓力。很多學者多次表達了對高校學生人文素質缺失的擔憂,美國匹茲堡大學史學系、社會系許倬云教授在2003年“素質教育高層論壇”上深刻指出,人文素質缺失的結果是非??膳碌摹е赂呗氃盒H宋乃刭|教育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會大環境的因素,也有學校內部的種種因素,具體可歸納為以下:

        社會大環境的功利化制約了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發展科技的飛速發展使企業面臨著優勝劣汰的白熱化競爭,從客觀上加劇了企業對人才需求的功利性需求,一些急需高級技術人才的企業更加重視業務能力水平而忽視員工“隱性”的人文素質。高職院校迫于現實的就業壓力與市場導向,必須按照企業的要求設置課程和教學計劃,按照企業的“訂單”培養學生,只關注學生對先進設備的熟練使用與對先進工藝的嫻熟掌握。在這種“互利”的合作過程中,技術教育的價值大大掩蓋了人文教育的價值,并深刻左右著高職院校的辦學指導思想與教學活動,導致人文教育不受重視的局面。

        職業教育的“速效性”與人文教育的“潛隱性”之間的矛盾制約了人文教育的發展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以社會需求為目標,以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為主線,以技術型人才的培養為歸宿,是一種典型的專才教育;人文素質教育是一個終身教育過程,通過持之以恒的教化和滋養,使人成為社會的人、高尚的人、全面發展的人,強調個體認識和內心體驗,需要個體自己去體會、理解與認同,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是一個由淺入深的認識與完善過程,目的是使人具有廣博的眼光和胸襟,具有專業以外的知識和對文學藝術、道德、技術的較高鑒別力。職業教育以社會需要為目標,以人才需求市場為導向,堅持小批量、高頻率、快節奏地為社會培養急需人才,在激烈的競爭中,為了求得生存和發展,人文素質教育只有讓位于職業崗位能力的培訓,培養專業實用型技術人才的目的往往代替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目的,這種實用主義的教學目的必然導致學科結構的片面化,形成課程結構不合理的弊端,使人文素質教育難以形成良性循環,進而制約了人文素質教育在高職院校的健康發展。

        學生個體對人文素質教育的拒絕與放棄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學生從小學到高中都圍繞著“升學指揮棒”轉,學生的個性與創造力被壓抑,普遍對情感教育、審美教育和思想文化素質教育重視不夠,加上高職院校學生多為升學考試中的失敗者或落榜者,選擇讀高職屬于無奈或迫不得已。謀職就業是學生學習的第一推動力,而人文知識在短時間內很難見到直接的經濟利益。這種觀念勢必影響學生主動閱讀中外文學藝術名著、接受傳統文化精華的興趣,進而無法擁有正確的心態接受人文素質教育的洗禮和熏陶,也就無法體驗人文素質教育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的作用,當然也就無法獲得人文素質教育的感受、濡染人文情懷、提升人文境界。

        有鑒于此,使高職院校在有效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不僅成為培養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過硬的專業技能、良好的崗位適應能力的技術型人才的理想場所,而且成為培養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良好的文化素質、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較強的創新能力的全面發展的人的殿堂,還教育的本質,實現“人之為人”的教育的本真追求,已成為需要全社會尤其是教育部門反思與關注的重大問題。

        儒家思想的人文內涵與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

        當前,人文素質教育要克服學校教育中科學素質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不協調的缺陷,通過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培養出具有健全的精神、生存的本領、獨立的個性、完善的人格、強烈的責任感、富于創造力的新人。兩千多年來,以儒家人文精神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從身體上、心靈上關注著人與人的價值,還理智地關注著人與自然和社會,并以道德倫理的形式協調相互之間的關系,道德成為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正是這一人文精神引領著中華民族,形成了燦爛的文化和優良的民族傳統。因此,在人文素質教育中汲取儒家人文精神的精髓,是提高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的必然選擇。具體而言,儒家人文思想的精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仁愛”與“誠信”思想儒家人文思想的基本核心是“仁愛”,儒家把“仁”概括為人的道德的最高原則,認為其他的具體道德準則都是由“仁”衍生出來的,“仁”的根本含義就是愛人,并推人及于萬物,所謂“博愛之仁”,即對他人、對社會、對整個自然界都要有一種愛心。用“仁”這個基本范疇將其他的道德規范統率起來,愛人的道德意識也就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體現在具體的道德規范和禮儀之中了,這對當今加強社會公德的建設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誠信是儒家人文思想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是完美人格的道德前提,也是溝通人際關系,促進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精神紐帶。儒家主張誠信不僅是立人之本,而且是立國之本,是治國的重要政治原則。市場經濟既是法制經濟又是信用經濟,要求人們學會市場經營,學會抓住機遇,更需要學會講究道德、恪守誠信、公平競爭,用儒家“民無信不立”的誠信觀教育學生,有助于其樹立誠信意識,規范自己的行為。市場經濟也是道德經濟,缺乏道德的市場經濟,必然帶來銅臭充斥的惡果。用儒家“見利思義”、“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義利觀教育學生,有助于其確立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倫理道德觀念,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從而有助于推進以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統一。1993年芝加哥《世界倫理宣言》將孔子主張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為人類倫理的基本原則,可見其影響之深遠。轉貼于

        “天人合一”思想天人關系是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天人合一是儒家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儒家人文思想是與天道自然觀相貫通的,是人性的規則與宇宙秩序的契合,儒家人文思想重直覺體驗,追求和諧,這種人文思想有利于保持人與人的和諧共處,有利于社會的安寧,也有利于人自身不斷追求更高層次的和諧,直至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思想成就了中華民族追求和諧統一的理想主義心理特征,將人、自然、社會融合為一,以道德標準規范人類行為,這對當今提倡的科學發展觀不無啟迪?,F代科技的發展在造福人類社會的同時,也給人類生存的環境帶來了難以彌補的負面影響,天人合一的思想為現代社會的和諧發展提供了積極的認識前提。

        “中庸”思想所謂中庸,是指“不偏不倚”、“執兩用中”、“適量守度”,即做任何事情要適可而止,恰到好處,過猶不及,保持事物的均衡發展。儒家為實現全社會的文明和諧,要求所有人以中庸之德,行中庸之道,按照“用中”的方法消融矛盾,穩定社會秩序,爭取和平發展。高職學生由于在其成長過程中各方面歷練的缺失,缺乏獨立生活、獨立處理人際關系、客觀分析自己面臨的困難與問題的能力,心理素質較差,經受不住挫折和失敗。儒家“中道而立”的君子風范對高職學生執著謙和、德才兼備的人格塑造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儒家“和而不同”的處世原則強調保持獨立思考的品質和與群體相融的矛盾統一,這對高職學生個性的發展與人際關系的和諧極有裨益。

        “自強不息”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是中華民族不斷追求進取,實現美好理想的精神源泉,中華民族無數仁人志士在民族遭受外族入侵、受壓迫、受奴役的危難之時,總是奮起抗爭,為了國家與民族的利益不惜犧牲生命,形成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的大無畏精神,在建設家園、實現美好理想的征途上艱苦奮斗,鍥而不舍。這是民族精神、民族氣節與民族凝聚力的體現,也是儒家文化的精華之所在。

        與西方的人本主義相比,儒家人文思想弘揚的是利他的精神,充滿著濃郁的人文關懷,推崇博愛之仁,提倡天人合一、萬物一體。對于培養同情他人,關心他人和愛護他人的社會公德意識,培養熱愛和保護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培養講求誠信的職業道德和行為準則,培養和衷共濟、共同發展的團結互助精神,培養自強不息、奮勇進取的創造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一次集會宣言中指出,如果人類要繼續生存下去,避免世界性的混亂,就必須汲取兩千五百年前孔子的道德智慧。這是對儒家人文思想精華的最好詮釋。

        汲取儒家人文思想精華,加強人文素質教育

        針對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必須找準人文素質教育開展困難的原因,探尋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對策。

        更新教育觀念,確立素質教育理念首先要確立素質教育理念?!斑^弱的文化陶冶,使學生的人文素質和思想底蘊不夠;過窄的專業教育,使學生的學科視野和學術氛圍受到局限;過重的功利導向,使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和扎實的基礎訓練受到影響;過強的共性制約,使學生的個性發展受到抑制”。①高職教育理念存在諸多缺陷:重科學,輕人文;重專業,輕基礎;重功利,輕素質;重共性,輕個性,與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標是不相適應的。高職教育應該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必須更新教育觀念,確立素質教育理念。要教育學生先學會做人,再學會做事,這種教育理念的形成和確立,需要從人類優秀文化中,包括從儒家人文思想中去尋找支撐。其次要加強學習儒家經典的引導。在素質教育課程體系中,應加大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授力度,儒家人文精華主要是通過儒學經典加以傳承的,中央藝術研究所劉夢溪先生2003年11月在東南大學“經典閱讀與人文教育”高層論壇上,就提出要讀《四書》、《五經》等“中國傳統社會識字人必讀的基本經典”。要提高學生對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度,就必須加強對學生學習儒家經典的引導,甚至有必要開設部分必修課。再次要促進儒家人文精神的內化。在人文素質教育中,應理論聯系實際,運用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發掘人文知識蘊含的人文精神,使之內化為學生的人文素質?!叭宋慕逃坏扔谌宋闹R的教育,人文知識如果不與真正的人文精神聯系在一起,只是死背教條,脫離實際的感性生活,那只能導致一種后果:學生把知識的因素都接受,但人性的因素卻越來越被遮蔽了,這不是人文教育的理想結果”。②人文素質教育不僅要傳授包括儒家文化在內的人文知識,更要將之內化為學生的人文素質。

        發揮教師的示范引導作用教師要幫助學生了解儒家文化與當代主流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系,要指導學生用科學的態度分析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區別,正確認識儒家文化的精華與糟粕以及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地位與作用,將汲取儒家人文思想精華同自身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與綜合素質的提高結合起來。

        用儒家人文精華提升校園文化品位校園文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在學校的具體體現,是素質教育的載體,對學生的成長具有獨特的作用。因此,應將儒家文化的精華自然地融入校園文化的各個構成環節之中,提升校園文化品位,開展以汲取儒家文化精華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包括專題講座與知識競賽等,使學生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還可利用學校的各種文化載體宣傳傳統文化的精髓,使學生在校園濃郁的人文氛圍中感悟人生、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健全人格。需要強調的是“我們提倡的人文精神應該是具有現代科學意識的人文精神,我們提倡的科學精神應該是充滿高度人文關懷的科學精神”。③汲取儒家人文精神的精髓不能替代科學精神的培育,要借鑒儒家以人為本的思維方式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及人與自然的關系,以求在人文視野中構建科學理性。

        高職教育雖然是“專才”教育,但若離開人文素質教育的積極規約與主動融入,其教學效果必然是片面的。高職院校只有樹立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并重的教育理念,并采取積極的措施,真正實現技術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的緊密結合,才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性”與“人力”有機結合、“做事”與“做人”高度統一的高素質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從而真正實現教育的真諦:將知識轉化為智慧,使文明積淀成人格。唯此,高職院校才能有所作為,才能真正實現高職教育的振興與騰飛。

        注釋:

        ①文輔相.我國本科教育應當做戰略性調整[J].高等教育研究,1996,(6):13.

        ②大學學術講演錄叢書編委會.中國大學學術講演錄[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34.

        ③龔育之.黨史札記[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377.

        參考文獻:

        [1]石令明.人文素養讀本[M].北京:中國農業技術出版社,2005.

        [2]劉夢溪.今天為什么還要讀經典[J].中國大學教學,2004,(3).

        [3]劉曉明.人文教育與高職培養目標[J].常州工學院學報,2003,(2).

        第6篇: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高職院校 人文素質 新路向

        一直以來,高職院校擔負著培養社會所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人才競爭的加劇,對高職院校學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除了需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社會和用人單位越來越重視學生是否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與心理素質。因此,加強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已成為一個引人關注的問題。

        一、人文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

        “人文”一詞,在漢語詞典上定義為“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人文素質主要是指人的精神特質和文化素質,它所體現的是主體對世界的關系,是對人自身價值和生存意義以及對人類命運的思考和探索。從廣義來說,人文素質指一個人成其為人和發展為人才的內在精神品格。從狹義來說指人文知識和技能的內化,它主要指一個人的文化素質和精神品格。所謂人文素質教育,簡而言之就是在傳授人文知識的基礎上培養人文精神的教育,即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將人文科學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使之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格。

        二、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由于歷史和現實的諸多原因,高職院校對學生的人文知識教育和人文精神培養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人文素質教育處于邊緣狀態。表現在:首先,人文素質教育未列入學校整體規劃或被簡單等同為“通識教育”,沒有突出“人文精神”。其次人文素質教育雖然注重了內容的廣泛性,但人文內涵尚不夠突出。再次,多年來,高職院校一直把培養目標定位在“為社會培養高等職業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上,這就決定了高職院校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來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來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片面重視職業技能培養,輕視人文素質教育。這種忽視人文教育的狀況只會使教育功利化、工具化和庸俗化,最終失去教育的意義。另外,當前高職院校學生普遍缺乏人文素養,表現在基本的文史哲、日常人文、藝術知識及欣賞水平的缺乏;適應能力和交際能力較差;法律知識淡?。蝗狈θ松饬x的追求,對未來的生活信心不足,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脆弱。高職學生的人文素質狀況不容樂觀。

        三、拓展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發展的新路向

        由于受近代西方唯科學主義哲學思潮及教育過于功利性的影響,教育偏頗,導致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嚴重缺失。要改變這種現狀,高職院校就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轉變教育理念,采取多種途徑和方法,全方位地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拓展人文素質教育創新發展的路向。

        首先,需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夯實人文素質教育的理論基礎。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社會轉型中的各種問題逐漸顯現出來。全球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文明沖突與文化碰撞,歷史與現實、本土文化與西方文明多重因素交織在一起,大學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所以,大力開展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必須以高職學生思想政治現狀和高職院校工作實際為基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其次,構建科學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并舉的教育理念。一直以來,高職院校是以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技術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所以很多人誤以為高職教育是一種“技術教育”,目標是為了培養技能,事實上這忽視了教育的本質。高職院校在傳授給學生現代科學知識、技能和理論的同時,需要對他們進行有效的人文素質教育,提高他們的道德水平,教會他們做人之道,使他們真正成為心智與人格全面發展的有用之才。高職院校要實現科學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的融合,需確定具體、細化的教學改革措施,從課程體系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網絡文化建設、師資隊伍建設以及教學管理模式改革、教學改革動力機制研究等多方面入手,根據具體情況提出一整套在專業教育中將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相融合的方法。

        再次,豐富教育教學資源,優化校園文化建設,注重職業人文素質教育,拓寬人文素質培養途徑。專業教學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平臺,課程是各類教育活動的核心,集中反映了教育的特性和功能。加強高職學校的職業人文教育,要以誠信、合作、責任、敬業、創業等職業人文素質的養成為基礎,加強現有課程的整合,并從職業價值觀、職業道德、職業核心能力、職業指導等方面加強人文課程建設,注重在專業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高校校園文化是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是拓展高職院校人文素質培養的有效途徑。例如,可以開展讀書活動,舉辦系列講座,搞好學生社團活動,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大力開展課外科技活動等。還可結合專業和學科特點,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社會調查,參觀名優企業,參與社會服務工作,要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現代企業文化,提高自身修養。

        最后,建設活躍第二課堂,完善職業人文素質評價機制。利用第二課堂的形式,有組織地開展專題講座、文化講評、知識競賽等活動,邀請社會知名專家學者、企業家、政府官員等舉辦人文、社科發展前沿的學術性講座和演講。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加強人文教育。此外,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機制是落實人文教育實效性的重要保障。要按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要求,把人文素質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整體規劃,構建人才素質的評估標準。要完善高職學生人文素質評估內容和評估手段,將學生在參加各種文化社團、文體活動、藝術競賽、演講比賽及人文社科類知識競賽時所取得的成績和表現作為學生人文素質的主要評價依據。

        總之,人文素質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共同本質和基礎,丟掉這個根本,就失去了教育的骨血,就是失敗的教育。

        第7篇: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人文素質;教育;醫學生;現代醫學模式

        [DOI]10.13939/ki.zgsc.2015.15.176

        1 醫學生應具備的人文素質

        人文素質就是上述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的總和,其中人文知識是基礎,人文精神是核心。醫學生要有一定的人文知識,只有擁有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心理調控能力、情緒調控能力和醫德認知能力等的醫生才能夠在復雜的中國醫療系統中發揮更大的社會作用,從心理、社會等方面去對待病人,更好地為病人服務。同時現代基因工程、克隆技術等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也要求學生具備相應的人文知識,成為更全面的人才。

        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也就是說,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價值。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從某種意義上說,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文化。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關注民生、體察民情、尊重民意、保障人權,就是要時刻關心群眾疾苦,永遠把百姓冷暖掛心頭,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特別是弱勢群體的切身利益,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1]。

        2 當前醫學人文教育存在的問題

        2.1 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更深層次的意義缺乏足夠的認識

        一些專業教師中普遍存在不注意人文知識滲透的問題,致使醫學教育成為 狹窄的專業教育。不少學生把學醫的目的僅僅視為從事醫療技術工作,視為自己在社會謀生立足的一種方式手段,不重視人文知識的學習。激烈的社會競爭也沒有完全引領醫學生正確的發展方向。例如,醫生執業資格考試,國內各大醫院招聘考試,醫學研究生、博士生入學考試等,主要考核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缺乏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充分重視,造成醫學生認識出現偏差,只注重專業課的考察而輕視了人文社科課程的重要性。其次,醫學人文課程設置的目標體系不完善,目前的人文教育重傳遞、輕思考,忽視認清事實能力的培養。學生們感到更多的是“ 強制性”,學生被視為理論、原則與規范的被動接受者,沒有在人文知識和精神的領悟中感受到享受人文的喜悅。

        2.2 人文教育實施制度的不完善

        人文素質的缺陷體現在多個方面:有些學生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淡薄,診治病人時缺乏對患者的社會環境和心理狀態的分析,沒有把病人及家屬的心理狀態放在服務的首位等。要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提高人文教育的有效性,不僅與學生本身自強不息的嚴于律己和崇高的職業追求息息相關,也離不開完善的制度的有力約束。而我們的人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即使有相應制度,但由于種種原因并未得到有效遵守和執行,這是人文教育始終在醫學院校得不到充分廣泛認知的重要原因。目前醫學院校的人文教育目標發生了偏移,出現了講人文教育工具化、機械化的趨向,例如,人文教育的政治化功能和意識形態化越來越凸顯;“知識化”“工具化”地傳授和教導學生,整個過程與教授醫學科學知識別無兩樣,人文教育被視為是實現某種物質化目的的工具,與自身的邏輯規定與運行法則出現了一定的偏離。

        2.3 人文教育評價方法的不健全

        大多數醫藥院校醫學人文教育的評價方法采用的是終結性評價,并沒有把人文實踐活動表現、人文行為養成參與等納入考核范圍,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學生對社會心理方面缺乏適當的關注和重視。終結性評價會導致學生知行脫節,長期的知行分離又將導致主體意識的麻木與人文信念的弱化,可見在學生培養過程中建立起知行統一的綜合實效評價方式的重要性。這種評價方式的目的是將灌輸人文知識、死記硬背的過程轉變為把所學的知識內化為人文情感、上升為人文信念,進而轉化為主動潛意識的人文行為。它需要對學生在人文活動全過程的持續觀察、記錄、反思而做出的發展性評價,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思考和選擇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評價轉變成為評價的主體和積極參與者。

        3 提高醫學院校人文教育實效性的思考

        3.1 更新教育觀念,加強思想教育,高度重視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

        思想教育的功能在于滿足人的精神需求,豐富和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對學生系統地進行人文知識教育,提高學生的人文認知水平,是學生人文行為養成的基礎。當前,醫學人文教育的任務在需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的同時,更應加強與醫學相關的人文知識如倫理學、文學、哲學、法學、史學等知識的教育,從而使受教育者掌握相應的理論、知識與方法的同時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自覺提高履行醫學義務的主動性。我們在培養新世紀需要的五星級醫生時,必須注重提高醫學生綜合素質,體現對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公平原則和起碼的社會良知,確保醫學技術沿著造福人類的道路前進的高度,來認識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要充分讓教師和學生認識到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相互滲透、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交叉融合是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必然要求和結果;推進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的相互滲透和交叉融合,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和取得原創性科研成果的關鍵性措施。

        學生通過接受思想教育,會掌握基礎的人文知識,提升人文修養。但是,受教育者從知到行的過程是個復雜的心理過程,行知分離是目前國內教育的一大盲端。從行到知要經歷以情感和意志為中介的內化和外化兩次質的改變,情感是認知升華為穩定的信念養行為的中介[2]。因此,醫學人文教育必須將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相結合,根據其心理特點、心理變量因素以及人文修養的心理過程的認知發展規律,引導受教育者把外在的理論、知識、方法、原則與規范融入自己的心智存在,上升為內在的認知和意識。

        3.2 加強人文教育平臺建設

        通過改善校園環境,營造具有濃厚人文色彩的校園氛圍在培養學生更加珍愛生命,敬畏生命,關愛生命的意識中具有重大作用。不同的醫學院校應打造各自特色鮮明的醫學校園文化,醫學名人塑像長廊、醫學名言欄等盡量讓學生欣賞到先賢名醫風采,讓學生們隨時隨地受到激勵和鞭策。同時充分利用學校的綜合樓、圖書館、生命科學館等物化設施條件,不僅激發同學們學習醫學科學的熱情,更培養學生成為拯救疾患、為人類的健康事業奉獻終身的堅定信念。

        充分利用各種載體,凝聚有特色的精神文化來推進校園核心精神文化建設。通過開展醫學生誓言成人宣誓活動、舉辦各類弘揚醫者仁心無私奉獻精神的講座、開設校園“醫德論壇”、邀請知名醫學專家來校傳授行醫之道等,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教育,感受高尚的醫德醫風的召喚和指引,使醫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到醫德醫風在未來從事醫療衛生事業中的重要意義。把人文素質教育切實與校園文化建設、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建立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三者緊密結合的人文素質教育體系,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感受到人與人和社會、自然的關系,潛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更大程度上實現自己應有的人生價值。

        3.3 更新人文建設理念,建造人文素質教育教學科研團隊

        應加強教師人文素養的培訓和教育,樹立并提高教師榜樣作用,打造人文素質教育教學科研團隊。通過進修學習不斷提高教師專業理論水平,并通 過臨床工作,提升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豐富教師的臨床工作經驗,同時規范教師的言行,給醫學生樹立表率作用。醫學院校要重視對人文素質教育的科學研究,加強科研團隊的打造,通過科研團隊主持教學改革、課程建設,不斷更新人文建設理念,提高科研團隊的專業理論和能力水平,探索醫療衛生服務行業與人文素質教育相結合的路徑,鼓勵教師和學生在獲取教師資格、執業醫資格等證書以外 的其他相應專業資質認證,如全國翻譯資格證書,全國一級建筑師資格證書,全國高級會計師資格證書等,擴大知識面成為更全面發展的高端人才。

        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科學化規范化,強調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的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具體的要求,規定教師要將學生的思想心理特點和醫學生人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掌握一些、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的理論知識,科學地運用其教育立場、觀點和方法,能夠科學有效地解決醫學人文素質教育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培養高人文素養的醫學生,一定要重視班主任、輔導員隊伍的選拔與建設,只有綜合素質能力高的教師才能夠成為與學生成長培養息息相關的輔導員、班主任,從而提升學生們人文修養和綜合素質,推進人文素質教育高效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第8篇: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范文

        醫學是一門研究人體結構和功能(包括思維與心理)并努力使其盡可能保持正常自然狀態的科學和技術。醫學研究的對象是人體的疾病治療與預防,醫患之間必然形成人與人的情感關系,醫學就是“人學”,既有自然科學的屬性,也體現出人文社會科學的屬性。從古今中外醫學發展歷史來看,生命倫理道德、敬業精神、善良、仁慈等都必定是醫師職業的前提和基礎。中國傳統醫學認為“醫乃仁術,非仁德者不為醫”。西醫《希波克拉底誓言》說:“醫生應當竭力、忠實為病人籌算,嚴禁對病人的一切毒害與妄為。無論進人誰家,始終以病人的安危為念,遠避不善之舉,不論男女老少、自由民或奴隸,均戒絕隨心所欲的行為和誘惑。我嚴守上述誓言時,請求神讓我生命與醫術能得天上之榮耀。我若違誓,天地鬼神共誅之?!碑斸t學發展到今天,已由生物醫學模式進入到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更強調人文素質在醫學生綜合技能和素質構建中的作用。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lIME)在制定面向2l世紀的“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時指出,敬業精神和倫理行為是醫療實踐的核心,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同醫學知識、臨床技能一樣,是畢業生所必須具備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質之一。在醫學生中進行以敬業精神和倫理道德為核心內容的人文素質教育是醫學教育的基本要求。然而,改革開放以來,受經濟全球化、市場多元化、信息網絡化的影響,我國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面臨嚴峻挑戰,極大地影響著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構建與提高。

        二、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面臨嚴峻挑戰

        1.醫學教育行為的短期化和功利性擠壓著人文素質教育的空間。市場經濟競爭導致學習評價標準的簡單化、短期化和T具性。學校需要通過畢業生就業率來獲得信譽和資源,拓展發展空間。用人單位在招聘畢業生時,在短時間內難以準確評價候選者的素質和品行,只能以學科成績、英語水平、計算機水平等作為選人的依據。這樣導致學生學習的功利性增強,使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面臨邊緣化的狀況。在課程設置上,人文素質課主要包括“醫學倫理學”“衛生法學”等,課程性質為任選課程,教學時數為16學時,一般安排在晚上或周末上課。在學分制下,大部分學生不會選修這類課程。據調查,80%的學生認為只要學好專業知識,拿到英語四、六級證書和計算機等級證書就能找到好工作;87%的學生認為專業課、英語與計算機等級考試已經占用了90%以上的學習時間,自己不會主動再去學習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知識。據某高校統計,選修該類課程的醫學生不到15%。由此可見,通過課程教學對醫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面臨挑戰。

        2.教師的教書育人功能面臨挑戰。科學技術的進步使高校的教學形式多媒體化,這種教學形式能給學生提供多角度的、立體式的感受,但也使教師囿于操作臺,難以走到學生中,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少,學生想從教師的言談舉止中領略氣質、風度、意志、品行、情感、人格魅力的機會越來越少,教師的教書育人功能面臨挑戰。再加上當前高校職稱評定過于看重教師的科研成果,特別是在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教師的教學工作權重越來越小,教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的勞動與付出難以體現,導致教師在價值追求與行為選擇上的功利性,不愿把過多的時間與精力花在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上,這就使得學生難以從教師,特別是自己所敬重的專業課教師身上獲得人文精神的啟發。

        3.網絡的大眾化和娛樂性減弱了醫學生對人文精神探索的興趣。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上網成了大學生活必不可少的內容,這一方面有利于學生拓寬知識視野,了解學科專業知識和社會信息,擴大交往范圍;另一方面,網絡的娛樂化、庸俗化又助長了學生逃避社會現實,不愿意思考人生問題的風氣。據統計,醫學生平均每天上網1.5小時,上網查專業資料與信息的占10%~15%,玩游戲娛樂的占35%~45%,交友聊天的占30%~40%;85%的學生在面臨人生難題時選擇上網玩游戲或聊天來解脫。

        4.醫學生人文素質狀況不容樂觀,難以適應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與改革的要求。據調查,73%的學生認為醫術比醫德重要,道德解決不了問題,只有錢最重要,掌握了高超的醫術才有自己的幸福;89%的學生選擇去大城市與“三甲”醫院就業,不愿意去農村和基層T作;34%的學生感覺在人際交往上不適應,難以處理好與舍友之間的關系;當被問到“當你走在街上,看到有個老人摔倒在地昏迷不醒,你會怎樣?”時,選擇“毫不猶豫去搶救”的為12%,“打120急救電話”的為53%,“悄悄走開”的為31%;85%的學生不了解國家醫療衛生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規,認為這些知識等T作后再學也不晚。由此可見,學生的職業精神和倫理道德意識亟待提高。

        三、創新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方式與手段

        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面臨的問題必然會影響到醫學生人文素質的構建與提高,更會影響到他們未來的職業道德素養和精神狀態,影響到醫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因此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勢在必行。醫學院校要高度重視人文素質教育,正視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面臨的現實問題,樹立危機意識,科學修訂醫學生人才培養目標和方案,創新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方式與手段。

        1.改革課程結構與教學內容,增加人文課程比重,提升人文素質教育質量據統計,國外大學人文類課程比重達20%以上,而我國只占10%,醫學院校人文課程比重只占8%。因此,應改革醫學院校課程結構,增加醫學人文課程,將“醫學倫理學”和“衛生法學”由選修課改為必修課;“大學語文”改為“醫學與文化”,“藝術欣賞”改為“醫學藝術修養”,由任選課改為必選課;增開“醫學社會學”和“醫學行為學”;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實施課程教學質量工程,開展評教、評學活動,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2.重視校園育人環境建設,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高校特別是高等醫學院校要對校園育人環境進行科學規劃,在學生聚集區設置文化長廊,在教室、宿舍、運動場、圖書館、活動室、樓道、林蔭道等地,懸掛名言、格言、警句標牌,讓學生時刻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在學生日常管理工作中,要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育人理念和人文情懷,為學生提供優質服務。在社團管理和文化藝術活動中彰顯人文精神,例如,可選擇在華陀、張仲景、李時珍等中醫名師紀念日舉行文化藝術節慶活動。圖書館要增加人文類書籍、報刊雜志的數量,不斷滿足學生獲取人文知識和信息的需求。在校園網建設上要彰顯人文精神,建立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網頁和論壇,讓學生主動參與人文素質教育活動。要開設更具有針對性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教師主動參與學生的第二課堂活動,有效延伸和拓展人文素質教育手段和方法,積極營造一個和諧、豐富又有吸引力的校園第3期(總第715期)人文教育環境。

        第9篇: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范文

        關鍵詞: 理工科大學生 人文素質 人文素質教育

        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又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需要,更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1]。一直以來,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存在許多不足與困擾,隨著“90后”一代步入高校校園,這些不足與困擾又將呈現新的特點。因此,我們必須認清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認識到在理工科大學生中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重大意義,剖析理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現狀與成因,從課程體系設置、評價體系建立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以促進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開展。

        一、人文素質的基本內涵

        關于人文和人文素質的內涵,許多學者都有著自己不同的看法?!叭宋摹币辉~在《辭?!分羞@樣解釋: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人文的核心是“人”,就是我們常常說的人文關懷、生命關懷[2]。而所謂人文素質,是指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組成的一個人的內在品質[3]。也有學者認為,人文是指人類在社會發展中,逐步形成的社會道德、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人文素質指人的內在精神品格,人的思想道德、道德水準、心理素質、思維方式、人際關系及人生觀、價值觀等都屬于人文素質范疇[4]。人文素質是人的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別于思想道德素質、專業素質及身心素質,是由人文知識、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等四個方面的內容所組成的一種在特定歷史和文化積淀下形成的素質,而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質的核心、本質和最高境界。

        二、加強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脊梁,其“人文精神”和科學文化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己的成長,而且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因此,在新時期加強理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對培養創新型人才,建設創新型國家,構建和諧社會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3]。

        1.加強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事關中華民族復興大業。一個民族,沒有高度的科學素質是愚昧的,必然落后挨打;而沒有高度的人文素質,也將喪失民族精神,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以西方文化為中心的全球化運動對我國人文教育傳統帶來巨大沖擊,如果人文教育和文化全盤西化,那么中國人將只是一個種族、生理、生物的概念,而不再是一個民族的概念??偫矶啻沃v道,我們國家的富強、社會的進步、人民的幸福,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質,特別是提高年輕一代的素質。

        2.加強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是現代社會對理工科人才提出的新要求?,F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理工科大學生不僅要掌握本專業的科學文化知識,更要有豐富的人文知識和良好的人文素養,人文素質的缺失直接影響到理工科大學生綜合素質、軟實力、核心競爭力的提高,也將影響到他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構建。

        3.加強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我們所需的人才,應該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因此,作為承擔人才培育重要渠道的高校在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方面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教育部在《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著重強調:“改變忽視人文基礎等狀況,是當前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任務之一?!?/p>

        4.加強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是理工科大學生不斷提升全面素質的自我要求。長期以來,我國的中學教育基本上實行的是應試教育,忽視素質教育。而理工科高校則過分偏重科技教育和專業教育,導致了大學生精神境界和文化素質的下降,缺乏創新精神,這種狀況使我們看到了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緊迫性??偫碓谂c大學生座談時講道:“我是學理工科的,說句老實話,我對我自己的專業很喜歡,但是我對文史比對我的專業還喜歡。我們國家需要的建設人才是全面的,我們不僅需要理工人才,也需要經濟、管理人才,也需要文史方面的專家。我想提幾點建議,就是一個人的道路往往也是會改變的,我提倡學科不要分得太細。學理工的也要學點文史,甚至藝術;學文史和藝術的,也要懂得一點理工,這樣的人才才是全面的?!?/p>

        三、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及原因

        當前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知識匱乏,人文精神缺失,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綜觀目前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現實狀況,存在如下弊端。

        1.人文知識匱乏,知識結構單一。當今大學生是在中學應試教育的禁錮下走進大學的,加之為了提高升學率,很多中學早早進行文理分科,導致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合理,理工科的知識所占比重過大,人文知識匱乏,整體的知識結構單一。雖然近幾年人們逐步開始重視,但情況依然不容樂觀,很多學生對最基本的四大名著都沒有通讀一遍,有些學生也選修這方面的課程,但只是為了修得學分。在2010年3月份進行的江蘇省大學生人文知識競賽的測試中,理工科大學生整體的得分很低。

        2.人文精神缺失,文明禮儀淡化。伴隨著社會轉型,理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精神缺失,而其物欲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膨脹起來,并成為某些學生的人生哲學和價值準則,很多理工科大學生不能明確自身的職責和社會義務。而文明禮儀淡化,比如,大學生情侶在公共場合勾肩搭背,坦然自若;食堂打飯插隊、擁擠、不文明用語經常掛在嘴邊;進出教師辦公室不敲門、穿拖鞋進教室,等等。

        3.審美趣味低下,生活態度功利。對高雅藝術不懂、不問、不感興趣,對低俗文化卻津津樂道。平時只關注經濟效益、眼前利益,對“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等根本問題很少考慮。過于追求物質享受,淡化精神追求,表現得很“現實”。

        4.心理素質差,情緒容易波動。心理問題已經成為阻礙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尤其“90后”一代為主的在校大學生,由于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沒有經歷人生挫折,加之缺乏必要的渠道疏導,導致其行為偏激,耐挫能力差,缺乏心理上的自我疏導與調適能力,情緒波動較大。

        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缺乏與我國現有的教育模式不重視人文教育有著直接的關系。一直以來,我國的高中教育實行文理分科,學生重理輕文,而高校的人文課程體系設置又不科學,哲學與歷史等方面的課程相對薄弱,課程體系不規范、不成熟。此外,學生還受高考招生考試的影響,將學習重點僅放在高考課程上。到高校以后,受就業的影響,不少理工科大學生產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忙于考各種證書,而沒有重視提高個人的人文素養。

        四、做好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考與路徑探索

        從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和實踐來看,還存在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例如,學校與學生沒有真正認識到人文教育的意義,在學校實施課堂教學時仍然采用傳統的灌注式教育,缺乏師生互動,沒有討論爭辯,學生學習的熱情不高,因此無法真正深入持久地塑造學生的人格品德。人文素質教育需要觀念上的突破和方式上的改進。

        1.轉變教育觀念,樹立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理念。一直以來,我國教育存在“重專業輕人文”的觀念,所謂“學好數理化,走偏天下都不怕”。但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高級人才而非只懂技術的高檔器材。人文素質教育的過程是通過人文科學課程的學習,廣博而高雅的文化氛圍的熏陶,以及教師的為人師表和學生的養成訓練,使學生具有高尚品質,具有獻身祖國、獻身事業的進取心和責任感[5]。

        2.改革課程設置,提高人文課程的比重。首先,將人文素質教育納入專業的教學計劃,要有針對性、有計劃地將人文社科類的必修課與選修課,如政治、歷史、哲學、倫理學等人文學科課程富有實效地開設起來,而且注意突出對科學精神、思維方式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其次,要開設專題講座進行人文教育,定期邀請名師名家給學生進行講授,激發學生學習人文知識的熱情和興趣。最后,要加強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人文知識,培養人文精神。

        3.建設師資隊伍,創新人文素質教育方法。教師是學生品德形成的引導者,是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主要實施者。教師的素質高低是人文素質教育成敗的關鍵,提高教師素質,改進教學方法,使老師不僅傳授人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進行人文的體認,使學生感受到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和樂趣,使學習成為一種自覺行為。同時教師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能夠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的人格魅力會直接對學生產生無言的持久的影響[6]。

        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濃厚的人文氛圍。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對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具有積極意義,我們應該多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調動每一位學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使之真正成為人文素質教育活動的主體,充分學習人文知識,豐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品位。

        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是一項艱巨的工程,要不斷完善人文素質教育的政策和措施,改變人們的教育思想和觀念,將人文素質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中,落實到校園文化建設中,同時,也要不斷加強建設師資隊伍,營造人文氛圍。相信經過社會、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我國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必將有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夏宏奎.談正確處理高校人文素質教育中的幾個關系[J].教育探索,2007,(10).

        [2]張宏雷.理工科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路徑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08,(9).

        [3]白鑫剛.新時期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2).

        [4]于立東.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評價體系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5).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 亚洲一区二区欧美精品 | 先锋影音欧美在线 | 婷婷丁香狼人久久大香线蕉 | 中文字幕无线码永久免费2020 | 亚洲日韩首页中文字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