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海洋生態建設范文

        海洋生態建設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海洋生態建設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海洋生態建設

        第1篇:海洋生態建設范文

        把被破壞的生態系統恢復,重建健康的海洋生態系統,利用各種科學技術手段恢復建設海洋生態系統成為一門新的學科。海洋生態系統遵循著以多種魚類及生物存在為組合、以食物營養鏈為生存的基礎、以水域環境為棲息繁衍條件的完整性規則。面對日趨嚴重破壞的海洋生態環境,我國在加大陸源污染治理的同時采取了一些海洋生態環境修復措施。如投放人工魚礁建設海洋牧場、增殖放流、伏季休漁、限船捕撈等。海洋牧場是在某一海域內,采用一整套規模化的漁業設施和系統化的管理體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態環境,將人工放流的經濟海洋生物聚集起來,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海上放養魚蝦貝類的大規模人工漁場。“海洋牧場”是20世紀70年代由日本海洋學家提出,并于80年代末在日本建成了世界第一個海洋牧場。如今日本海大部分海域都已形成大規模的人工魚礁和海底森林場,有的完全實現了人工管理和控制,海洋牧場給日本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2003年我國大連開始了海洋牧場的建設,取得了一些經驗和效益。2010年我國將山東、浙江、廣東作為發展海洋經濟的試點省,這為建設海洋牧場、發展海洋漁業帶來了機遇。如今,山東、浙江、廣東等沿海各地在積極興建和發展不同規模的海洋牧場。山東沿海在幾年前就開始海洋牧場的建設,青島已投資數千萬元在近海多處投放人工礁石并開展增殖放流活動。目前,山東海洋漁業局已把建設海洋牧場、修復海洋生態環境作為“十二五”期間藍色半島經濟區建設的重要內容,爭取在5年內山東半島沿海建成能形成一定規模的、多種類型的“魚礁”,為海洋生物營造棲息、繁衍的場所。爭取在10年內將山東可以利用的沿海內20%海區鋪設人工魚礁,并加大增殖放流量,通過海洋牧場的建設,把山東近海恢復到當年“黃金漁場”的景象。浙江臺州市海洋與漁業局充分發揮海島海域優越的養殖環境和資源條件,建造了全市首個海洋牧場。2004年寧波市做出了“人工魚礁建設規劃”,在近岸建六大海洋牧場,并進行了人工魚礁和魚苗、參苗、蟹苗等的試驗投放,通過調查觀測,人工魚礁試驗性投放有了初步的成效。目前已投資2000萬元對生態環境進行恢復建設。從全國海洋牧場發展的形勢來看,雖然發展趨勢較好,但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著規模小、設施落后、資金投入不夠、科技含量低、科學管理手段還很落后,還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海洋牧場。在增殖放流方面還處在探索階段,缺少一系列的科技手段,影響投入的產出率,沒有做到“負責任”的放流。在休漁方面缺少科學研究的依據,沒有做到有的放矢的保護。

        二、用科技手段修復海洋生態環境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產業發展需要科技支撐,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發展海洋科技,用科技手段引領海洋生態環境的恢復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2.1大力加強海洋牧場的建設與管理

        海洋牧場是一種大型人工漁場,是一種新型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模式。既要有增殖放流和現代養殖的特點,又要維護自然生態,更重要的是保證漁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投放人工魚礁僅僅是建設海洋牧場的技術手段之一,遠遠不是海洋牧場本身,海洋牧場的建設還包括了相關的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其中的核心技術內容分別是:魚礁建設、海岸工程技術,選擇魚類繁殖和培育技術,海洋生態環境修復技術,海洋牧場的科學管理、經營技術。這些技術共同支撐了海洋牧場的建設與發展。我國的海洋牧場建設目前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有:人工魚礁設計制造及環境修復與優化技術,建設涌升流構造物、營造海底森林等;近海漁業資源增殖技術,即放流種苗,產卵場、培育場的管理技術;用科技手段對魚類行為控制與捕撈技術,即利用高科技手段建立對魚類生物馴化系統,以行為理論為基礎,從聲、光、電、磁和魚礁餌料等物理、生物方法馴化,使魚類的行為得到有效控制;環境監測技術等。

        2.2科學指導增殖放流

        雖然近些年來我國開展的增殖放流對近海漁業資源的增殖和恢復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增殖效果并不明顯。科學指導、有序放流、優化品種和增殖放流對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的影響研究,是增殖放流提高回捕率的關鍵問題。國外的放流經驗很值得借鑒。據了解,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韓國在增殖放流方面由于只顧眼前利益,缺乏深入系統的科學研究盲目放流,大量放流、魚種單一、魚種劣質,不但對生物各種群造成了影響,也加速了韓國沿岸魚種的遺傳基因劣性化。一方面病害多發,如香魚的冷水病、牙鲆的貧血病等,這些疾病在魚群中蔓延,使得捕獲的魚失去經濟價值;另一方面使得沿岸海洋生物單一化,本地的魚種逐漸滅亡,生態系統逐漸失去平衡。雖然放流使大馬哈魚的數量增多了,但生存在同一水域的其他魚種減少了一半。現在韓國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放流,因放流的手段缺少科學性,最終導致了放流效果不盡如人意。解決上述增殖放流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要提高科學增殖放流的意識,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指導增殖放流,并形成制度化;用科學技術手段規范增殖放流行為,才能更有效地增殖漁業資源,做到負責任的增殖放流活動。

        2.2.1應用優化種苗和對放流種苗跟蹤評估技術

        放流品種的選擇及種苗的健康決定著放流的回報率,而放流群體的回捕率是衡量放流經濟和生態效益的重要指標。因此,要采用優化、健康的種苗和對放流種苗跟蹤評估技術,針對放流魚類生物學特點,科學掌握適合放流的季節、水域及數量規格等。還要跟蹤監測魚類生長過程、資源變動規律情況,評估魚類的成活率,提高放流群體的回捕率,以提高放流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使用標志技術跟蹤放流的群體,能有效鑒定出放流的效果,是準確評估放流的難題,新標志技術是解決這一難題的有效手段。目前標志方法主要有:實物標志、分子標志和生物體標志。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體內標志技術及其他高新標志技術也得到很快的發展。如編碼微型金屬標、被動整合雷達標、內藏可視標、生物遙測標、衛星跟蹤標等也已廣泛應用于海洋生物洄游習性和種群判別研究,而且這些標志技術仍在不斷改進和完善。

        2.2.2重視生態系統結構對放流影響的研究

        我國有著漫長的海岸線,沿岸環境各有特性且變化異常,放流環境是否適合放流魚類生存問題,也是關系到放流活動的最終效果。因此,要開展對放流水域的生物種群結構、營養結構、水域的生態承受容量深入研究,要考慮到放流魚類的生理條件、行為能力(如活動能力、捕食能力、逃生能力、群體棲息習性等)對成活率的影響,來確定適宜的放流種類和合理的放流數量。對放流種群監測,研究其對水域生態系統結構因素影響的程度,保障增殖放流持續健康進行。

        2.2.3加強放流魚類種群遺傳資源保護和管理技術的研究

        水域生態環境污染、捕撈過度、養殖群體“逃逸”和不安全的種苗放流是導致種群種質退化的重要原因。而種群的遺傳基因多樣性退化對自然種群有潛在的危害。因此,必須加強種群遺傳資源保護和管理的研究,制定出科學有效的措施,營造放流水域既有放流魚類又有當地的自然種群魚類共存的環境,以保護水生生物遺傳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水生物種的多樣性也是生態修復的關鍵。

        2.3調整現行的休漁制度

        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實施伏季休漁制度,休漁制度并沒有給漁業資源恢復帶來預想的效果。我國魚類種類繁多,不同魚種產卵季節不同,產卵場分布也非常復雜,現在采取伏季按海區先后休漁的措施缺少科學依據,在捕撈強度不減的情況下,不但對漁業資源保護作用不大,反而把南海海區可捕撈的中上層魚類捕撈季節錯過,浪費了可合理利用的資源。在海洋中一條洄游產卵的成魚,可以產近億粒的魚卵,給種群帶來的增殖率在10%以上的。從國外的漁業管理經驗來看,日本從70年代就開始對6~7種魚的資源實行按魚種限制捕撈的管理模式,韓國也在2000年對5種魚實行了按魚種限制捕撈管理,并取得很好的效果。面對海洋漁業捕撈效益每況愈下的形勢,我國應加大對漁業資源科學調查的投入,掌握現時海洋漁業資源狀況,調整現行休漁制度,做到有的放矢的休漁。建立行之有效的按魚種的資源管理制度,有效修復傳統經濟魚類資源,為將來實行捕撈配額許可證制度做準備。

        2.4引進技術和加強海洋科技的研究

        在海洋生態環境恢復方面,美、日、韓等國已有30多年的經驗,已采用了先進科技手段。而我國目前處于起步階段,與世界發達海洋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2012年5月中美簽署了海洋與漁業科技合作框架計劃,在合作領域里面包括了海洋生態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科技交流,以及適時建立中美海洋科學聯合研究中心。國家海洋局還專門組織專家赴韓國進行考察參觀,并舉辦了中韓海洋牧場研討會,為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引進技術創造了條件。海洋環境的恢復建設是一個龐大工程,我國這方面的核心技術自給率低,發明專利數量少,在配套的技術裝備方面落后,一些海洋儀器還要靠國外進口解決,尤其是在環境觀測方面,海洋科技總體水平有待提高。當務之急是加大科技研發的投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并制訂出科學的實施方案,把大力推進海洋環境的恢復建設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

        三、結束語

        第2篇:海洋生態建設范文

        重視環境生態建設,提升藍色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既關系到藍區自身建設的質量,又能發揮全國海洋經濟的引領示范作用,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一)生態建設是藍色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

        良好的生態環境及充足的自然資源是經濟增長的基礎和條件。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對于近海開發的不斷加劇,導致了山東沿海的水質污染情況逐年嚴重,甚至多次發生赤潮的現象,許多優質魚類資源銳減。煙臺市萊州灣接近三分之二的海洋物種已近滅絕。本著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煙臺重點塑造一極領先、多極崛起的發展格局:東部,屬于城市濱海地帶,規劃為具有高技術含量的海洋經濟發展新區;西、北、南三個方位,由于有萊州灣、丁字灣、龍口灣的生態資源,所以定位為度假旅游島的發展趨勢。藍區內各市縣自覺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常抓不懈,為科學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向空間要發展要效益,以集約、高校、宜居宜游為空間發展方向。

        (二)生態建設是藍色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

        要搞好藍色經濟,必須以保護生態為前提。按照建設海洋生態的要求,合理安排開發時序、開發重點與開發方式,有利于促進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推動藍區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自2009年開始,煙臺就將生態建設納入科學發展考核目標,成為走在節能調控機制探索前沿行列的城市,其摸索制定的三控兩轉方式,在國內有一定的領先意識,并且有很強的借鑒性。目前,煙臺市的森林覆蓋率已經達到42.5%,有23個自然保護區,另一個數據受保護地區占國土面積的比例達到18.4%這更能說明煙臺生態建設成績的可圈可點。煙臺成為第一批全國環保模范城市,全市50%以上的鎮獲省以上生態鄉鎮命名,藍色經濟區海洋生態建設取得了新的進展。

        (三)生態建設是藍色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

        加強生態建設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藍色崛起的必然選擇。這點在長島的發展史上得到充分體現。20世紀90年代初,在成為全省第一個小康縣后,長島曾片面重視擴張產業規模,忽視了同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埋下了發展的隱患。由于海上捕撈業的過度采捕,養殖業缺乏科學養殖方式,捕撈資源日趨衰減,長島縣的兩大支柱產業嚴重受挫,主要經濟指標急劇下滑至全國海島縣的下游。近年來,長島縣吸取教訓,痛定思痛,下定決心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發展,立足于海島獨特的自然資源和環境優勢,確立了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實施生態立體保護修復,有效帶動了生態旅游度假島建設。2014年榮獲國家衛生縣城,恢復旅游和自然岸線25公里,建設了環島慢行旅游服務系統,近三年來進島游客數量和旅游產業收入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增長速度。通過抓生態建設放大生態優勢,既使生態環境得到了保護和修復,又促進了產業的轉型升級,海島經濟社會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長島的經驗充分證明,藍區要在經濟發展上實現質的突破,必須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著力打造生態藍區的生態經濟。

        二、煙臺市生態建設與藍色經濟發展的態勢分析

        生態建設與藍色經濟發展密不可分。我們既要準確分析煙臺在打造藍色經濟區中的發展優勢,更不能忽視在藍色經濟發展中遇到的生態建設問題。必須進一步堅定地加強生態建設,樹立推動藍區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一)煙臺市藍色經濟區發展有良好的生態建設基礎

        1.生態環境基礎較好。總體來看,煙臺市生態環境處于較好狀態,近年來海洋污染趨勢得到了有效遏制,海洋生態環境呈現良性的發展趨勢。煙臺市近岸海域90%以上符合第一類質量標準。從海洋自然資源來看,煙臺市得天獨厚,有關部門對于其區域內的灘涂、淺海、港址、旅游等海洋自然資源的評價,均處在山東省前列。也正是因為煙臺市的海洋生態環境的逐步改善,進一步優化了海洋產業結構,并且使得生態建設得以持續發展,藍色經濟區也最終獲得了高速、高效、高水準發展建設的環境基礎。

        2.藍色產業框架良好。煙臺市藍色產業門類齊全,發展基礎良好。現如今,煙臺包括石油化工、海洋機械制造、冶金、建材、電力、臨港電子工業等6大千億元高端產業集群,以及以汽車、電子、工程機械、能源、造船等為主的臨港產業帶已初步形成。以煙臺中集來福士、蓬萊巨濤重工、杰瑞集團等一批龍頭企業為代表的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市場占有率高,發展態勢良好。可以說,藍色產業遵循藍色經濟發展和演變的規律,突出了海洋產業結構布局高端化的特色,這些產業基礎成為藍色經濟區生態建設的支撐和動力。

        3.海洋科研能力扎實。煙臺市擁有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等9家涉海科研機構和高校,省級以上海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涉海科技研發工程技術人員超過1000人。2009年10月,由中集集團投資6億元建設的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項目落戶煙臺高新區,包括計算設計中心、海工技術研究中__心、國際會議中心等九個中心和特種材料實驗室、多功能海工水池實驗室、三維數字實驗室3個實驗室。該項目全面建成后,將成為煙臺市重要的海洋工程和海洋技術研發中心,必將進一步提升海洋工程自主研發設計建造的整體水平和能力,促進煙臺市海洋工程產業集群發展,推動山東省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升級。

        (二)煙臺藍色經濟發展過程中在生態建設方面面臨的問題

        1.生態環境壓力巨大。隨著藍色經濟區的快速發展,人口增長過快,環境負擔逐日提升,生態問題也就隨之而來,生態建設的難度隨著大量生態資源消耗并加重生態系統負擔而日漸增大。我們應該意識到,在以往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下,雖然經濟增長顯著,但是,也最終導致生態資源被破壞性地消耗,而污染一經形成,嚴重的不良后果很難在短時期內消除,藍色經濟區面臨著巨大的生態環境壓力。

        2.部分生態主體意識薄弱。由于傳統觀念的束縛,藍色經濟區內有些政府部門實踐中追求單一GDP增長、缺乏外部監督評價、缺少生態整體規劃及具體實施辦法等問題,降低了藍色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水平;藍色經濟區內生態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更有部分企業將大量有毒的工業廢物亂排亂放,超出了生態系統和生物圈的降解和自凈能力。很多群眾缺乏健康的生活方式,加之農村污染治理體系不健全,造成嚴重的臟亂差現象,生態環保意識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3.生態環境的合作機制還沒有有效建立。對于藍色經濟區的生態保護,尤其是海洋環境保護涉及部門眾多,而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較之陸地更加復雜,迫切需要一個統籌的合作機制加以保障。然而,依據海洋不上陸,環保不下海的慣例,環保涉及的各部門大多數是各自為政,沒能實施統一有效的協調合作機制。甚至會導致有利益時相互爭取管理,沒有利益時兩單位相互推諉的現象,這種情況下很難建立有效的聯合保護機制。

        4.過度消耗資源導致環境代價太大。雖然目前藍色經濟區經濟獲得高速發展,但由于藍色經濟發展依然存在結構不合理的現象,傳統的資源開發利用方式仍未根本轉變,消耗大量生態資源。在藍色經濟區內的某些地區,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現象依然嚴重,導致藍色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非常脆弱,亟需轉變增長方式,走集約式發展之路。

        三、加強生態建設推動煙臺藍色經濟發展的對策

        (一)堅持解放思想,打造經濟與環境統籌發展創新區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生態環境保護的關鍵是理念的轉變。要實現藍區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必須轉變傳統的環保觀念。一是要強化生態保護意識。要敬畏自然,對生態環境有堅定的維護理念,同時還能秉承經濟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的信念。二是要立足區域實際。拓寬政府宏觀決策渠道并強化環境管理機制,摒棄短視行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三是要堅持統籌兼顧。一方面著眼于從微觀層面抓好環境保護的具體工作,另一方面又要從宏觀層面搞好體制的整體推進;既要立足解決當前突出的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又要著眼長遠謀劃,實現藍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轉變發展方式,打造生態經濟平衡試驗區

        積極改變海洋經濟收益與生態資源損耗不成正比的現實,實現經濟收益與生態環境的平衡發展。一是要抑制過剩產能和重復建設。堅持控制增量和優化存量相結合,把有限的要素資源引導和配置到優化存量和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上。二是要加強淘汰落后產能力度。將任務目標分解到藍區內的各市(縣),把工作責任落實到相關單位和企業。政府要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利用市場經濟手段,嚴格市場準入、加強財政資金引導,壓縮落后產能市場空間。三是要積極發展濱海旅游業。煙臺海岸線條件優良,具有紅色文化、開埠文化、仙境文化、道家文化、媽祖文化以及漁家文化等,為旅游資源開發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

        (三)加強海洋保護,打造生態建設領先區

        藍色經濟的發展動力來源于豐富的海洋資源,發展藍色經濟必須走人與自然和諧、經濟與環境協調的發展道路。一是強化生態保護,對重要的海域、海灣、海島加大保護力度,并重點規劃建設一批海洋保護區;二是加強環境監管,加大對重點區域的排污監管和控制,實施陸源入海污染物濃度與總量的雙控;三是加快能源結構調整。堅守高效生態底線,向清潔能源要效益,積極發展沿海區域的風能、生物質能、海洋能等清潔能源項目,進一步改善城市空氣環境質量。要構建監測預警體系,堅持陸海統籌的原則,將海洋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工作納入海洋環境保護規劃體系之中,逐步建立多部門跨地區的協調聯動監測預警體系。

        (四)強化法治保障,打造政府職能轉變先行區

        提高政府生態建設法治意識,強化生態建設在政府職能中的地位和作用,確保永續發展。

        1.整合機構。在藍色經濟區內,要建立一個能夠對整個區域的環境有綜合、協調以及監督的這樣的部門,切實行使生態系統日臻完善之責。要全面落實環保部門對生態的建設職能,強化生態建設在政府職能中的地位與作用。

        2.確立目標責任制。嚴格遵守《環境保護違法違紀行為處分暫行規定》,對相關責任部門的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實施目標管理。對違反職能規定、達不到相應責任要求的,或者是在生態環境建設中推諉行事、應付了事的部門或者具體的行為人,都不能姑息,要嚴懲不貸。

        第3篇:海洋生態建設范文

        關鍵詞:綠色植被;生態環境;林業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9021102

        1 引言

        廣東省地區主要的兩大水系江北與東江,是我國南方最為主要的兩大生態環境之一,也是廣東省地區生態建設的主要地點。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發展過程當中,根據不同的森林狀況采用了不同程度上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森林壓力,提高了我國森林生態的作用。但也顯露出了許多的弊端,其最主要是森林綠化機制不合理,規劃建設不符合當地要求。因此,以粵北最為典型的山區生態建設為例,重點分析了當前生態建設當中所存在的問題,并根據此問題來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整改措施,從而進一步實行以保護生態發展生態為目的的科學建設。

        2 生態環境建設現狀

        連平縣所處的地段是南嶺山脈當中九連山脈中的一部分,位于東江上游,是我國新豐江重要的集水供水區域。全縣森林占地面積約為18 hm2,其中有50%以上屬于生態森林。而現有的生態林除了包含的省級保護區以外都屬于人造林,這里的生態森林當中樹木品種單一,景觀效果不理想。截至2016年,全縣人工造林項目已經超過了3.4萬hm2,建設生態景觀地帶范圍超過了25 km2,整體的綠化村以及森林公園共計20個左右。

        3 目前生態建設當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資金供應不足

        目前生態建設工程當中主要的資金來源是以上級部門批復為主,還要經層層審核。由于連平縣城屬于貧困山區,許多上級批復的資金不能夠落實到位。國家鼓勵私人造林,補助約為6元/km2,連平縣部門補助資金少了近3倍左右,更何況當地財政部門沒有單獨的能力進行資金進行配套培育的情況下,造成了資金的短缺,很難按照國家標準來進行植樹造林。導致了基礎建設的縮減,嚴重影響了造林后林木成長和存活。在我國南方地帶,由于林地當中的雜草按季節性生產過快,在沒有相應的后續資金補充的情況下對生態建設造成了很大的困擾[1]。后續資金不足,并且沒有按照相關的規定進行配套資金使用,這就給后期建設質量上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3.2 生態森林管理困難

        第一,生態工程建設不論是造林還是育林主要還是依靠人力種植。小到林地清理、施肥,大到整理林地種植,全都依靠人力。同時大多數的林地當中山石居多,山路難行,再加上由于投入的資金量少,任務又重,很難達到目前所要求的建設標準。如果在生態森林建設當中使用營養袋式同樣也使施工非常困難。第二,生態森林建設當中無論是造林還是育林都有季節性要求,錯過了造林時機就會造成樹木存活率降低。而在生態森林建設當中,經過了規劃、設計、層層上報審批后,經常會因為施工能力不足和管理差等原因不能滿足現階段的造林建設要求,給生態森林管理造成了很大困難。

        3.3 外界影響因素

        首先是生態建設過程當中由于農民短期利益相關性較小,經常會出現爭搶造林地的問題。其次是生態森林建設主要地點集中于野外,由于南方冬季降水量小,周邊防火措施又沒有達到指定的標準,經常出現不按規定進行造林的現象發生[2]。再次是因為近些年來農民都逐漸追逐利益,在涉及到土地產權等問題上經常出現人為的阻止和破壞行為。

        3.4 體系問題

        在現實的生態森林建設過程當中主要以政府為主,往往會在后期出現利益不同的現象。生態森林建設過后所屬權不明確,社會資本和私人資本沒有參與,政府在這里展現的權益效果不明顯,同時分片到山區的森林建設任務過于繁重,這些都是體系不明的表現。

        3.5 規劃建設當中所存在的問題

        在南方由于雜草生長速度快,林地密度低的原因,在培育跟不上的情況下很難打開生態環境建設的大門。同時因為林地所處位置不同,所以在不同地點對生態森林的規劃設計也不同,往往因為設計的方案不符合當地情況而導致后期樹木成活率低,還有就是對樹木后期撫育當中所存在的問題,一般性樹木要進行連續3年左右的撫育,但是許多生態森林建設中只有當年才進行撫育[3]。

        4 對策與建議

        4.1 科學地規劃和管理

        在生態森林建設當中,應當提前進行實地調查,充分了解當地農民的意見,力爭規劃出來的項目科學合理。同時對基礎工作做到全面檢查,在設計前期要對生態建設地點的施工條件進行評估,因地制宜做好森林建設。特別是對于地理位置坡度大,土質差的交通地區,在規劃設計中要考慮樹木的成活性和存活率[4]。在明確的目標體系下,重點完善后期保障w系,根據當地的經濟條件進行配套建設,同時在規劃當中要充分考慮到當地的特色,根據當地環境特點進行規劃,結合多種生物多樣性的原則設計,利用設計來保證當前生態建設當中能夠更好的進行下去。

        4.2 資金整合實現多元化建設

        在我國生態建設當中存在著資金分類不同的問題,這就要求建設過程當中應當在符合國家規定的前提下對資金進行整合,資金充足。還應該大力發展造林育林的歸屬問題,實行激勵政策,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對于自主人造林政府應當對其進行補貼,在科學合理的角度和手段下對自主建設的農民以及企業進行獎勵。

        5 結語

        生態建設的整體質量效果取決于前期的規劃與后期的撫育工作,應當實行科學的管理手段,加強對生態森林的建設管理工作,落實到個人,提高宣傳手段,做好現場管理工作,嚴格按照標準進行,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跟蹤報道與評估,對于不符合規定的企業與個人應該就地處罰,在保證資金充足的情況下開展科學合理的生態建設手段,這樣才能夠在生態建設當中更好地提供幫助,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參考文獻:

        [1]馮綣.公共選擇下的山區農村經濟協同發展問題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2.

        [2]呂 泱.山水城市風貌與景觀規劃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5.

        第4篇:海洋生態建設范文

        內蒙古草原資源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草場退化、土壤風蝕沙漠化問題嚴重。內蒙古現有草地面積7880萬hm2。是我國草地分布面積最大的區域。但由于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草場退化、土壤風蝕沙漠化嚴重。據統計。草原帶退化、沙化、鹽堿化面積累計已達1544萬hm2,占可利用草原面積的38.7%,其中沙化面積為747萬hm2,占到天然草場面積的16%。現在平均每年仍有70萬hm2草原不同程度地發生退化現象。

        內蒙古還是全國土地荒漠化最嚴重的省區之一.有沙化土地和潛在沙化土地3600萬hm2。其中較嚴重的水土流失面積1867萬hm2。目前,荒漠化土地仍在以每年667多萬hm2的速度擴展。全區有2/3的農田、60%的草牧場仍不同程度地遭受到風沙侵襲。

        一、生態建設引入財政政策的必要性

        (一)生態資源具有公共性

        在現實生活中。大氣、江河湖泊、海洋等都被認為是一種可以無償使用的公共資源;而對于土地、森林、礦山資源。雖然法律規定歸國家所有,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在所有者與使用者之間的產權關系非常模糊,在實踐中也被當作公共資源來使用。

        生態資源的公共所有屬性,使每一個使用者會最大限度地從中獲得資源,對此,美國學者哈丁在其著名論文“公用地的悲劇”中做了論述。哈丁在文中描述了這樣一種情形:有一個對所有人開放的牧場,每個理性的放牧者都想在公共牧場中放養盡可能多的牲畜.因為每個放牧者從其牲畜那里獲得直接利益,只承擔過度放牧所產生的成本的一部分。當每個人都這樣做時,牧場由于過度放牧造成退化的災難就會發生。哈丁總結道:“這就是悲劇所在。每個人都被鎖在一個迫使他在有限范圍內無節制地增加牲畜的制度中。毀滅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公用地的悲劇”具有相當的普遍性。從中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公用資源在使用中會被過度開發利用,最終造成公共資源的破壞。

        由于生態保護具有明顯的公共產品的特性。因此生態保護也只能由政府來實施。但政府要進行生態保護。應該向生態環境的所有受益者強制性地收取一個價格,而生態稅收就是這個價格較為理想的體現形式。通過稅收一方面滿足了政府為公眾提供公共產品的財力需要;另一方面也為治理公共產品的外部性提供了必要的資金。

        (二)生態保護具有正外部性

        正外部效應是指某項經濟活動對其他人帶來了利益,當出現正外部效應時,生產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卻得不到應有的利益補償。

        正外部效應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影響是極其重要的。正效應的生產者由于不能從中得到補償。從而使社會收益大于私人收益.其結果導致過少生態保護出現。生態保護是一種為社會提供集體利益的公共物品和勞務,它往往被集體加以消費.基本上屬于社會公益事業.是具有正外部性很強的公共產品。因此.政府應該在這方面加大財政投入力度。

        (三)生態破壞具有負外部性

        負外部效應說明的是某項經濟活動對其他人帶來損失的現象。當出現外部負效應時。生產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損者得不到損失補償。因而市場競爭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外部負效應對生態環境影響也是嚴重的。負效應的生產者由于不支付必要的代價,從而使私人邊際成本小于社會邊際成本。其結果導致過多生態破壞活動產生。比如。過度放牧,過伐森林資源造成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等等。由于這些負效應都不包括在生產者的成本里,對這些不利活動也不付出任何代價。因而這些對生態保護的有害活動也不會自然降溫。當出現外部負效應時,政府可以采取行政法律手段,關停或限期治理;也可以采取財政稅收手段.征稅或提供補貼。

        (四)生態保護具有信息不對稱性

        生態保護的信息不對稱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由于對生態系統的認識有限或者對生態破壞問題的影響缺乏了解,人們往往做出不利于環境的經濟活動,造成了生態系統惡化;二是由于信息的公共性和人的機會主義行為傾向。處于相對優勢地位的破壞者往往對處于不利地位的受害者進行信息封鎖,導致了信息的不對稱。生態保護中的信息不對稱性也要求政府財政有所作為,加大信息宣傳.溝通力度。

        二、內蒙古生態建設中的財政政策局限性

        (一)財政資金投入不足

        近幾年來國家對內蒙古生態建設的投入顯著增加,生態建設取得了突出成效。自1998年開始。國家累計投入資金200多億元,先后在內蒙古實施了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和天然林資源保護等生態建設工程。經過多年的不斷治理,內蒙古的生態建設已取得了明顯效果。但是內蒙古幅員遼闊。生態建設任務艱巨,而且生態重建工程是一項長期、長效工程,涉及的地區廣,部門多,要求配套資金也多。所以。內蒙古目前各級財政在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的投資還是難以滿足內蒙古生態環境根本改善的目標。

        (二)資金投入結構單一

        長期以來,生態建設主要依靠國家財政資金。并吸引了國債資金。生態建設雖然要求地方財政提供配套資金,但由于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特別是有些地區財政相對困難,很難按照方案要求全額配套。另外。生態建設的正外部性。使得民間資本很少進入。同時.地處生態環境惡劣區的農牧民自身積累資金的能力又相當有限。在生態建設方面的投入更是微乎其微。稀少的資金,單一的資金投入主體顯然不能很好促進生態建設的順利進行。

        (三)稅收制度不健全

        生態建設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缺乏系統的保護生態和環境的稅收政策。沒有設立專門的生態稅種。生態稅又稱環境稅。是指國家為實現特定的生態環保目標,籌集生態環保資金,并調節納稅人相應行為而開征的有關稅收的總稱。目前,我們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生態稅,只存在與環保有關的稅種.如資源稅、消費稅、耕地占用稅、車船使用稅和土地使用稅等。盡管這些稅種的設置為保護環境提供了一定的激勵和資金。但其本身并不以保護生態和環境為目的,難以形成穩定的專門治理生態和環境的稅收收入來源,從而弱化了稅

        收對保護生態和環境的調控作用。

        三、內蒙古生態建設的財政政策取向

        (一)積極爭取更多的國家財政投入,減少地方配套資金比例

        各地實施生態環境建設工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資金短缺問題。由于工程區大多屬于貧困地區,經濟較為落后.地方財政可支付的財力有限。地方財政的配套資金難以落實,造成各項建設任務很難完成,影響了工程整體的進度、質量及效益的發揮。為此,建議國家對生態保護工程規劃方案進行調整,充分考慮地方政府的經濟實力,加大國家投資比例,適當降低地方配套資金的比例。

        (二)進一步完善生態效益補償機制

        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其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生態資源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由于生態環境這種“公共產品”在消費上不具有競爭性,在占有上也沒有明顯的排他性,無法進行市場交換。因此。保護生態資源進行的投資,就不能從市場上得到補償。為了保持生態性森林資源的持續經營。必須增加計劃機制的作用,即建立完善的生態效益補償機制。把生態環境效益推入市場,體現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由受益主體向投資主體進行補償.才能彌補市場機制在生態建設中的失靈。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生態保護工程的客觀要求,是生態保護工程實施的前提和保證。

        當前我國生態效益補償資金主要來源于國家財政直接撥款方式,由于國家財政能力所限資金數額不大,難以滿足生態效益補償資金需要。目前,應以國家財政投入進行補償的國家干預方式為引導,推動市場化建設,逐步建立以市場投入為主、國家財政撥款為輔的生態效益補償機制。

        從目前內蒙古的實際情況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補償金的提取。首先是各級政府從每年財政安排的林業資金中。抽取一定比例用作生態的建設、保護和管理;其次是從各級政府每年安排用于綜合治理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經費中提取一定比例;第三是將部分生態建設重點工程列入財政預算內的基本建設投資計劃。

        (三)積極采取措施拓寬生態建設資金的融資渠道

        目前,我國居民儲蓄數量龐大,為利用資本市場進行生態保護融資成為可能,可以通過提高利息率的辦法使這些閑置的資金流向生態領域。國債要繼續加強環保投入。同時可以考慮發行專門用于環境保護的國債,也可以發行專門的綠色彩票。為生態建設籌集資金。

        第5篇:海洋生態建設范文

        關鍵詞:連云港;竹島建設;整治修復;保護建設;基礎設施;生態環境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章編號:1009-2374(2016)19-000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9.002

        2011年4月,國家海洋局公布了全國第一批無居民海島名錄,竹島位列其一,明確將其定位成旅游娛樂用島。為了保護和改善竹島及其周邊海域生態系統,實現竹島內生境保護與資源開發利用的可持續發展,《江蘇省竹島保護和利用規劃》堅持將保護為主、適度開發的理念貫穿在管理中,實現海島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利用的科學合理性。

        1 竹島概況

        竹島位于江蘇連云港海域墟溝西墅村北,距陸地最近距離為0.5km,面積為0.086km2,因山上以剛竹和淡竹為主,故稱之為“竹島”。同時因竹林中蝮蛇較多,又被稱作“蛇島”,是建設竹林、蝮蛇、海蝕地貌的單島保護區。

        夏季,島上野生大量黃花菜,可供隨意采摘。島上無住戶,一派天然野趣。竹島四面環海,自然風景秀麗,景區外部與村港相連,向東可見秀麗的連島,向西則有連綿不盡的海灣,向北則是一望無際的大海。

        此外,竹島位于連云港海州灣海灣生態與自然遺跡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內,也是區內五個重要保護點之一。目前竹島還處于初期開發階段。

        2 竹島建設現狀

        由于該島長期處于缺乏有效管理和保護的狀態,島上交通設施匱乏,島上的交通道路基礎設施亟需整治和修復。此外,竹島有一座防空洞,由于長期無人管理,駐軍設施難以得到保護。在島的南北兩側洞口破損嚴重,有動搖、塌落的跡象,周邊山體也有塌方痕跡,很具危險性。2011年至今,竹島進行了整治修復及保護建設,大大改善了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

        2.1 海島道路建設

        由于多年無人管理,之前竹島的道路為土路,不利于海島旅游開發和科學考察的需要。此外,竹島規劃上有蝮蛇保護區,為了保護蝮蛇生存環境不被破壞,同時兼顧上島游客和科學考察人員的人身安全,竹島管理部門在規劃保護區道路用防腐木材料建成木質棧道,向海一側搭建柵欄,以保證安全和觀賞性,大大方便了游客觀光、科學探索和開發建設。

        通過對該島環島道路設施條件的改善擴充,使島上交通狀況得以改善,有利于該項目實施及以后海島旅游開發。

        2.2 對海島軍事設施進行修復

        采用砂漿和混凝土混合進行防空洞洞口及其周圍山體破損部位修復,具有良好的抗老化和抗碳化性能,極大地消除了安全隱患,保持海島自然形態美觀,也保障了駐軍設施的完整性和持久性。

        通過對防空洞等軍事設施的修復及保護,為未來旅游開發,建立海島軍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打下基礎。

        3 竹島目前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3.1 管理權屬定位不明

        目前竹島的管理未定性,存在著多頭、重復管理,效率低,管理不到位的現象。此外,《江蘇省竹島保護和利用規劃》涉及到連云港生態建設規劃、旅游規劃、無居民海島開發利用與保護規劃、港口規劃等各種相關規劃和海洋功能區劃。這些規劃、區劃之間的內容并不完全吻合,甚至存在一定沖突。因此在生態建設、旅游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和保護中,竹島這一單島的建設和經營缺乏系統、長遠的開發與管理。

        3.2 缺乏單島管理條例

        缺乏海島、海岸帶綜合管理方法與技術,缺乏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評估指標體系和方法。更加缺乏可操作的海島及岸線管理細則,法律約束力不強,管理成效低,面臨著管理和執法無法有效同時開展的問題。竹島沒有針對性的單島條例,在管理上難以推進,力度上也有待加強。硬性法規缺乏的竹島,管理操作起來力度不大且難,橫向和縱向上大大影響竹島發展的進程。

        3.3 竹島宣傳力度欠缺

        竹島由于宣傳的力度小,還未被公眾所熟知,知名度未打開,給竹島的開發、旅游、經營帶來阻礙。只有嚴格的法律支撐,專業的管理者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公眾保護環境的意識才能漸漸步入正軌。

        4 竹島管理對策建議

        4.1 出臺單島條例保駕護航

        《竹島保護和利用規劃》中將竹島定位為生態旅游用島,以維持竹島的生態性、景觀性和穩定性;合理開發保護竹島岸線、生態、旅游等資源;推進竹島生態休閑旅游設施建設。因此,急需出臺《連云港市竹島管理條例》,可極大推動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海島旅游度假、科研、休閑的可持續發展,在維護海島生物資源穩定、種質持續性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4.2 明確管理權責

        明確竹島的管轄部門,由于牽涉到一系列的海洋開發活動,連云港海州灣海洋特別保護區的發展與現有的政府及相關行政部門的規劃和管理,存在一定的矛盾沖突,竹島也在其中。因此,協調好兩者的關系對竹島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4.3 加大宣傳力度

        從公眾的知識水平、觀念認知、行動意愿三個維度剖析海洋危機產生原因,并對人海矛盾根源作深刻的哲學反思,在此基礎上提出合理的人海關系應具備三個觀念:確立海洋是整體生態系統的意識、提倡資源補償意識指導下的海洋開發理念和維護生境的可持續發展。

        積極和高校、企業等科研單位進行項目開展,進行全方位的宣傳報道、從建設海洋展示館、開展休閑漁業和旅游、企業合作、民眾捐助等獲取資金補償渠道,加大宣傳力度;定期在海洋宣傳日走進學校和公眾場所,向民眾、學生科普海洋文化和環境保護的理念,灌輸和啟發海洋是整體生態系統的意識、提倡資源補償意識指導下的海洋開發理念和維護生境的可持續發展。

        4.4 拓展發展思路,實現竹島的可持續發展

        本著保護為主、適度開發的理念,根據竹島建設的不同階段,將整個島嶼進行功能區劃。建設初期,實行封閉管理;中期,實行保護與科研對照為主的管理策略;到了成熟期,實行開發與保護并舉的管理手段,靈活多樣,多渠道、多角度地對竹島進行保護和開發。

        竹島還可以進行功能分區,按照區域的特性和發展順序,可分為竹林蝮蛇、自然生態、海蝕地貌等保護區,此外開辟軍事、公共設施、吸氧吧等區域,小而精致可以作為其特色,讓人們一登島就感受到竹島特有的魅力所在。

        此外,將竹島設計為海州灣海洋特別保護區之“生態探險區”,并將其策劃為“海島文化觀光旅游”和“海洋科普修學旅游”的產品之一。因此,在今后的發展和實踐中,可以將竹島設立成旅游區站點,并規定“竹島以保持自然風格為好,可適度建設步游徑,供游人游覽觀光或探險旅游”。

        4.5 基礎設施以及生態的定期養護

        竹島海蝕地貌發育,海島四周均為海蝕巖灘,寬度不一;竹林作為生態屏障,維持著島上生態的景觀性和穩定性;竹島的蝮蛇較多,也是重要的保護對象。因此,需要定期對蝮蛇、竹林、自然生態、海岸線及海蝕地貌以及建成的基礎設施等進行維護和修護,制定《單島保護區養護和維修的具體辦法》。在這個基礎之上,竹島管理部門才能推進其生態休閑旅游,充分實現竹島的生態休閑旅游功能定位,提升竹島在濱海旅游帶中的地位,更好地服務于連云港市經濟社會發展。

        5 結語

        通過建設,竹島相較以前,基礎設施及生態環境得以大大改善。提高了島嶼的使用價值和開發利用潛力;提升了海島管理、規劃和服務的水平,具有重要的社會、生態效益,但是今后的管理和經營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通過政府部門的規劃和支持、專業技術人員的科學管理、硬性法規的保駕護航以及開拓思路求發展等措施,使竹島成為海州灣地區海域和海島生態保護和旅游開發利用的中心,充分發揮其功能作用,為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發揮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連云港市連云區海洋與漁業局.江蘇省竹島保護和利

        用規劃[R].2012.

        [2] 連云港市連云區海洋與漁業局.江蘇省竹島整治修復

        及保護項目實施方案[R].2013.

        [3] 盧書海,何金整,楊運啟.滄州市海洋科技發展對策

        探討[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4,31(7).

        [4] 王力荔.大連沿海公眾海洋環境意識調查分析[D].大

        連理工大學,2008.

        [5] 連云港市連云區海洋與漁業局.海州灣海洋公園設計

        第6篇:海洋生態建設范文

        關鍵詞:生態文明;工業文明; 機制保障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4-0053-02

        我們黨在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了“生態文明”的新理念,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1]。“生態文明”新理念的提出,是我們黨對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一種反思,是對工業文明發展道路的總結,并把生態建設上升到文明和倫理的高度,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生態建設的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有一個完善的機制作保障。只有在相應機制的保障下,生態文明的理念才能有序地轉化為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動,順利實現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目標。

        一、遼寧生態文明建設機制保障現狀分析

        遼寧省認真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嚴格執行國家有關生態建設的各項政策,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推動了生態文明的機制建設,初步走出一條適合省情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近幾年來,遼寧省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制度措施來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實現。如:制定了《遼寧省防沙治沙條例》、《遼寧省海洋環境保護辦法》、《遼寧省濕地保護條例》、《遼寧省跨行政區域河流出市斷面水質目標考核暫行辦法》和《遼寧省大伙房水庫輸水工程保護條例》等法規;實施綠色信貸政策,出臺了《遼寧省實施綠色信貸促污染減排的意見》;對主體功能區、流域和各類資源實施生態補償政策,主要包括東部生態重點區域、跨行政區域河流和水源的上游等區域;在全省市縣實行問責制,推廣應用績效考評、能效準入、監察督導、激勵約束為核心的“四位一體”節能模式;制定了《關于建立健全環保體制機制的意見》,以建立健全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綜合決策的環保體制機制,等等。這些制度的出臺,使遼寧的生態文明建設有了制度上的保障,進一步推動了遼寧的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二、遼寧在生態文明建設機制保障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問題

        當前,遼寧生態文明的機制建設還存在很多問題,如:綠色信貸中涉及到的準入、技術、排放、能源消耗和循環利用能力等標準尚沒有完備規定;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的滯后性導致環保部門對項目審批很難發揮一票否決作用;環境影響的量化技術和貨幣化技術還不成熟,生態補償缺乏強有力的技術支持;環境監管體制存在嚴重缺陷,橫向管理體制不健全;在政績考核中仍然沒有完全擺脫以單純的GDP模式為標準,等等。這些問題都將制約著遼寧的生態文明建設,致使生態文明建設很難深入下去。

        (二)原因分析

        認識到問題的存在,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和基礎。我們要根據國家制定的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結合本省的實際情況,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

        第一,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法規體系不完善或缺失。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市場主體天生的逐利性,導致他們可能不顧生態環境的破壞,不顧他人的利益和后人的利益,使生態建設讓位于經濟發展。所以,生態文明建設要想向更高水平邁進,就必須不斷完善相關的法規體系,使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律的軌道。目前,遼寧的生態文明建設還缺少一些法規的約束,如尚未建立促進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發展的法規、尚未建立環境公益訴訟的法規等。

        第二,生態文明觀念依然淡薄。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讓“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的樹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它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提高公眾的生態環保意識,特別是領導干部的環保意識,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關鍵所在。目前,公眾的環境素養和法律意識不強,生態文明意識依然淡薄,這勢必會阻礙遼寧的生態文明建設,特別是當前有些領導干部對生態建設不夠重視,仍堅持唯GDP論,在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發生沖突時,他們往往更多的考慮后者,把生態建設拋在一邊。

        第三,現在的政績考核機制對生態考慮不夠,對GDP的考核和顯性政績看的過重。傳統的領導干部政績考核是以GDP為核心內容,這種政績考核機制給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如一些領導干部出于自身政績或局部利益的需要,對中央政策執行不力或陽奉陰違的現象時有發生;一些領導干部甚至縱容一些企業“先污染,再治理”,等等。當前,我們的政績考核機制依然過于重視對GDP的考核,對生態環保考慮的不夠,這將不利于我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國民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三、完善遼寧生態文明建設機制保障的路徑選擇

        生態文明機制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長期以來制約著遼寧的生態文明建設。為了克服這些制度性的障礙,我們應從遼寧的實際省情出發,制定科學合理的體制機制,不斷促進遼寧的生態文明建設。

        (一)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公眾參與機制

        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公眾參與可以防止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獲取經濟利益,最大限度地保護公眾的環境利益,加速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完善公眾參與機制,第一,應加強生態文明觀念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生態環保意識。從總體上看,目前,遼寧公眾的環保素養和法律意識還不強,生態意識有待提高。所以,要建立固定的教育宣傳陣地,培養公眾在環保領域的知識素養,不斷提高公眾主動參與生態建設的意識。第二,要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公眾環境權,讓公眾做到有法可依。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權利只有在法律的范圍內才能得到保護,沒有法律的保護,權利形同虛設。第三,建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擴大公眾保護環境的參與度。環境公益訴訟是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重要途徑,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公眾對環境利益的保護。但我國現行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存在一些缺陷,這些缺陷削弱了公眾的環境訴訟權,不利于發揮他們參與環境保護的積極性。第四,加大環境保護組織(特別是非政府組織)的建設。環境保護組織(特別是非政府組織)是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主體,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保障。環境保護組織的發展壯大,使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獲得了依靠,有利于其作用的發揮。

        (二)建立健全產業生態化機制

        “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生態經濟,促進產業發展的生態化,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的目標。”[2]產業生態化是繼工業化發展以來一條全新的發展道路,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途徑。建立健全產業生態化機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建立健全嚴格的市場準入和退出制度,加快產業技術升級步伐。建立健全嚴格的市場準入和退出制度,有利于提高資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節能減排,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第二,加大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的戰略性調整,努力促進產業發展的生態化。實現產業發展的生態化,要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合理調整產業布局,采取“強化一產,調控二產,加快三產”的措施,著力發展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少的第三產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第三,完善項目環評制度,對不符合產業生態化的項目嚴格執行一票否決。雖然《環境影響評價法》已經實施好多年了,但由于我國政治體制的不完善、政府對環保的投入不足、執法不嚴等問題的存在,致使環評制度很難嚴格的執行下去,遼寧也不例外。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完善環評制度建設,不僅在項目,還要在規劃、法律法規的制定上進行嚴格環評,實行一票否決。第四,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推動產業生態化的步伐。循環經濟、低碳經濟是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為特征的經濟發展形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有利于產業生態化的實現。

        (三)完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

        目前,遼寧已經樹立“資源有價”、“生態補償”的觀念,積極推動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建設。但是從總體上看,遼寧對生態環境補償的范圍、標準等方面的規定還不完備,因此,還要繼續完善生態環境的補償機制。第一,應不斷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的法律法規。應不斷完善關于生態環境補償的專項立法,從法律層面上明確界定生態補償的主體、客體及其義務、責任、補償標準等方面的指標,使生態補償有法可依。第二,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的監管體制。通過不斷加強環境保護機構及隊伍建設,提高環境保護管理的規范化;擴大政務公開范圍,進一步提高環境監管的透明度;建設環境監管全覆蓋責任體系,明確細化環境監管責任等等措施,不斷完善生態補償的監管體系。第三,加強環境影響的量化技術和貨幣化技術建設,為生態補償建設提供相關的科學技術支撐。

        (四)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績考核機制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摒棄了傳統的唯GDP論的考核機制,把生態文明建設、社會建設等指標也納入到政績考核的體系中。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遼寧一直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一項指標,但是由于政府部門監管不暢、考核機制不完善等原因,致使在對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中,輕視了對環境保護方面的考核。因此,要使生態環境考評指標不流于形式,還應不斷完善生態環境政績考核機制。第一,要把生態環境政績考核運作法律化、制度化,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生態環境政績考核法律化、制度化,確保了生態環境在實際考核中有據可依,讓生態問題成為領導干部無法逃避的制度關口。第二,實行考核主體多元化,充分發揮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在對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中,既要重視政府自身的考核,又要關注公眾滿意度的考核,也就是要重視公眾對政府行為的評價。第三,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的問責制度,有效解決地方保護主義干預環境執法的問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必須制定環境目標責任制,對環境保護實行年度目標管理,定期進行考核,對因決策失誤造成重大環境事故、嚴重干擾正常環境執法的領導干部和公職人員,進行必要的問責。

        參考文獻:

        第7篇:海洋生態建設范文

        關鍵字:城市公園;生態建設;低碳發展

        低碳發展是一種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為特征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對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的內在要求,發展低碳經濟有利于“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兩型社會建設,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隨著經濟社會和城市化的高速發展,環境污染已越來越嚴重,尤其是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不斷升高,所帶來的全球氣候的變化,嚴重危及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那么要減少大氣污染,一方面要減少碳的排放,也就是要減少碳源;另一方面,要清除二氧化碳,也就是要增加碳匯。在海洋、森林等諸多碳匯中,其中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可以吸收和儲存大量的二氧化碳,對于減緩全球氣候變暖具有十分重要的獨特作用。因此,節能減排、低碳環保、生態建設等一系列綠色健康的發展理念已進入到各行各業,也影響和改變著普通百姓的生活習慣。

        城市公園是市民休憩活動的重要載體,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公園具有美化城市、凈化空氣、維系城市生態平衡等多種生態效應,被人們形象地稱為“城市的肺”、“城市的氧吧”。 因此,城市公園的生態建設和低碳品質直接影響城市的環境質量和市民的生活質量,從而也影響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要建設低碳城市,就必須重視城市公園的生態建設和低碳發展。

        下面,結合白塔山公園的建設和發展,談談本人對城市公園生態建設和低碳發展的一些浮淺認識,請多批評指正。白塔山公園是蘭州市最大的一處城市公園,不僅具有一定的空間規模,并且歷史悠久,自然景觀優美,生態效益顯著。

        一、白塔山公園基本情況

        白塔山公園位于蘭州市中心,黃河北岸,屬于祁連山的東延余脈。白塔山有拱抱金城之雄姿,為蘭州北面天然的綠色屏障。

        白塔山是蘭州市標志性的旅游景點之一。之所以稱之為白塔山,是因山頂上有座始建于元代的“白塔”而得名。公園總占地面積156萬多萬平方米,海拔1500―1700多米。白塔山經過多年的綠化和建設,現已發展成為集文化、旅游、休閑、健身于一體的綜合性城市山林公園,并于2010年向市民免費開放。

        二、白塔山公園的生態建設和低碳發展

        1、大力推進公園綠化建設,不斷提升公園的生態效益

        蘭州是典型的大陸性干旱氣候,日溫差較大,年平均氣溫9.3℃,年降水量324mm,年蒸發量卻達1486mm,為降水量的4.5倍。蘭州市又是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確定的首批建設的重工業城市,空氣污染比較嚴重。由于蘭州市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干旱少雨的自然特征,蘭州市的綠地系統相應受到制約和影響,市區周邊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因此植樹造林,綠化荒山,改善生態環境,緩解城市污染是城市綠化的出發點和立足點。白塔山作為蘭州市南北兩山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設和發展多年受到黨政府的高度重視,并起到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在解放初,白塔山上沒有樹,寸草不生,俗稱“干山和尚頭”。之后,隨著蘭州城市總體規劃的制定,白塔山的綠化提上政府議事日程。1954年,市委市政府號召全市人民對白塔山進行荒山綠化。因當時山上沒有綠化灌溉系統,市民夏天從黃河挑水、冬季背冰上山,苗木的成活率極低。1959年,國家投資在白塔山修建了三級泵站,引黃河水上山灌溉林地,之后樹木成活率及保存率大大提高。從80年代開始,省、市政府逐年實施蘭州大環境綠化工程,進一步完善白塔山綠化上水灌網系統,根據公園山勢地形,大量應用耐寒、抗旱、耐瘠薄土壤的鄉土樹種進行荒山綠化。

        近年來,隨著城市園林綠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對白塔山進行綠化改造。主要是進一步完善公園的綠化噴灌系統;加大對坡面的綠化治理;引進栽植觀賞性較高的植物品種,對現有綠化進行完善提高;同時,公園加強管護,改變原來荒山綠化的粗放管理模式,提高綠化美化的效果。

        經過全市人民和全體園林職工多年的不懈努力,白塔山的綠化面貌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目前,白塔山156多萬平方米的山地已綠化面積達110多萬平方米,存活各種樹木達60多萬株,綠化覆蓋率達70%以上。公園綠化覆蓋率的不斷提高, 使得公園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不斷提升。

        2、加大公園整治改造,推進公園的低碳發展

        白塔山公園成立于1958年,是蘭州市的老公園。因年久失修,基礎設施陳舊、古建筑破損嚴重。在市委市政府的關心支持下,白塔山公園于2010年4月開始,進行大范圍的整治改造。經過近三年的改造,公園面貌煥然一新,且改造建設處處體現低碳環保理念。

        ①節能設施的利用

        一是安裝節能灌溉設施。白塔山綠化灌溉大多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嚴重浪費水源。因此結合綠化改造,公園逐步采用噴灌、微灌、滴灌等節能設施。

        二是安裝太陽能路燈、環保垃圾

        三是對古建筑景觀亮化設施進行改造。將原來用電量較大的射燈改為LED節能燈。

        ②修建環保廁所

        受山地公園水源及排水限制,旱廁較多,嚴重污染景區環境。公園改造中全部改建為標準化水沖式廁所,并安裝節水感應設施,而且部分廁所的化糞池采用一體化處理系統,污水通過生物降解后再次用于綠化灌溉,環保又節水,而且解決了公園山頂上建廁所下水無法排放的難題。

        ③減少經營攤點

        針對公園經營攤點占用綠地問題,結合改造,公園拆除了影響景觀的建筑設施,取締了大量的經營攤點,尤其是大量茶園的取締,騰出了更多的綠色空間。

        ④取締景區餐飲項目

        為減少餐廚垃圾對景區的污染,公園取締了餐飲經營項目。

        3、加強宣傳和管理,倡導市民文明游園

        公園免費開放后,入園客流急劇增多,游人亂扔垃圾、破壞綠地、損壞公園設施的現象明顯增多。為此,公園通過張貼文明標語、語音提示及勸說等,加強宣傳和管理,倡導市民文明游園。

        三、當前白塔山生態建設和低碳發展面臨的困境

        作為蘭州市最大的一處城市山地公園,其生態建設和發展還面臨很多困難:

        1、坡面較多。目前白塔山還存大面積的山體,嚴重影響公園的整體景觀和生態效益。

        2、綠化管護經費不足。白塔山綠化面積大,綠化管護所用的水費、電費、護林防火等費用開支較高。但是白塔山公園為全額事業單位,業務經費少,自身難以解決這些綠化費用。因缺乏專項綠化管護經費,嚴重影響公園的綠化建設、生態保護、和長遠發展。

        3、市民環保意識有待提高。公園免費開放后游人增多,一方面公園現有的服務設施滿足不了游客的正常需求;另一方面游人文明游園、低碳環保的意識不強。

        4、低碳環保設施的推廣缺乏資金。受資金影響,有很多環保、節能的項目無法在全公園推廣和實施。如微噴、滴灌等綠化節水灌溉設施的應用、綠化水源的凈化處理(黃河水滲井過濾系統)、雨水收集及利用系統、廁所污水一體化處理及利用系統等等。

        四、白塔山景區低碳發展思路

        一是加強生態建設。通過坡面綠化治理、硬化墻面垂直綠化等措施進一步增加綠化面積,提高綠化覆蓋率,充分發揮景區生態效益。

        二是大量運用低碳環保節能設施。包括節水灌溉系統、太陽能照明設施、環保垃圾箱、環保廁所等。

        三是加大宣傳,倡導低碳旅游。加大宣傳力度,倡導市民愛護花草樹木和公共設施,讓低碳旅游,成為市民的一種自覺行為。

        四是適當控制入園游客量。尤其是節假日期間要根據公園的承載量適當控制入園客流量,以確保公園游人、林地及古建筑安全。

        五是嚴格控制公園建設用地及經營用地。公園要淡化經營,強化服務,在滿足游客基本游園需求的前提下,要盡可能地減少經營攤點的設置,尤其是要嚴格控制建設用地,還綠于民。

        第8篇:海洋生態建設范文

        關鍵詞:藍色經濟 經濟結構 戰略 研究

        藍色經濟即海洋經濟。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海洋資源的開發越來越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海洋藍色經濟日益成為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從世界范圍看,擁有海洋就能在未來的競爭中贏得先機。因此,大力發展藍色經濟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著力點,是推動科技創新的關鍵切入點,是改善民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立足點。

        1.發展藍色經濟的內涵及其必要性

        藍色經濟是以藍色理念為基礎的一套可持續發展的海洋經濟理論。現代藍色經濟包括為開發海洋資源和依賴海洋空間而進行的生產活動、直接或間接為開發海洋資源及空間的相關服務性產業活動等。它以海洋經濟的發展為主線,主要涵蓋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工業、海洋生態產業等。

        目前, 我國學者對藍色經濟的概念界定主要有三種:一是純粹海洋經濟意義上的藍色經濟。二是認為藍色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概念。三是一種可持續發展觀視角下的藍色經濟。此觀點認為藍色經濟是直接開發、利用、保護海洋以及依托海洋所進行的經濟活動的總和。我們認為,藍色經濟與海洋經濟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藍色經濟雖然依托于海洋經濟, 但它卻超越了傳統海洋經濟的范疇,它是以陸地經濟為基礎依托、以海洋經濟為主體成分、以高新技術為主要開發手段、以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為鮮明特征的一系列社會物質生產、流通等經濟活動的總和。藍色經濟的內蘊在于:(1)藍色經濟強調科技的重要性,要求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帶動海洋經濟的全面發展。(2)藍色經濟注重海陸統籌一體化布局,強調科學開發和綜合利用各類海陸資源。(3)藍色經濟強調在發展海洋產業時,突出發展高端海洋產業,使海洋經濟的優勢和競爭力得以充分發揮。(4)藍色經濟關注海洋開發中的可持續發展,強調在資源適度開發和合理利用的同時強化生態建設, 推進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發展。

        藍色經濟事關國計民生。海洋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環境和重要資源,是維護經濟發展的“藍色大動脈”,是國家海洋發展的“藍色戰略”。第一,我國藍色經濟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已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第二,大力發展藍色經濟是推動科技創新的關鍵切入點。美國政府認為,開發海洋科技和開發利用海洋比開發宇宙空間更重要。因此,發展藍色經濟已成為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人口劇增、資源匱乏、環境惡化矛盾的重要途徑。

        2.發展藍色經濟的思路及對策

        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倡議提出,發展藍色經濟。提高海洋開發、制約、綜合管理能力,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保護海島、海洋帶和海洋生態環境,維護我國海洋權益,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重大。

        2.1以更寬的視野調整發展思路

        從我國海洋資源分布狀況和海洋經濟發展態勢看,我國各地海洋可以建設四大海洋開發基地,即漁業開發基地、熱帶海島休閑度假旅游基地、油氣綜合開發基地、材料和醫藥等海洋綜合開發基地。海陸統籌布局可從五個方面推進:一是海陸基礎設施統籌建設。即統一規劃建設港口、鐵路、公路、航空設施,建設內外通達的海陸空立體綜合交通體系。二是海陸生產要素統籌配置。將物流、人流、資金流等資源要素,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則進行海陸雙向合理配置。三是海陸生產要素統籌配置。將物流、人流、資金流等資源要素,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則進行海陸雙向合理配置。四是海陸環境統籌治理。按照海洋環境容量確定陸源污染物排海總量,同時,加強海洋自身污染的治理,維護海洋生態平衡。五是海陸產業統籌發展。即把適宜臨海發展的產業向沿海布局,把海洋產業鏈條向內陸腹地延伸。

        2.2明確產業重點,優化產業結構,做大做強優勢產業

        根據國務院相關文件,我國海洋經濟主要包括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海洋石油天然氣、濱海旅游、海洋船舶、海鹽及海洋化工、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和海洋生物醫藥等海洋產業。根據我國的海洋資源和環境優勢,可以將海洋產業劃分為先行性產業、主導性產業、骨干性產業、發展性產業和服務性產業。如:海洋油氣綜合開發業是海洋主導性產業,可以發展成為配套的工業體系,建設大型的油氣綜合開發產業化基地。市場前景看好的油氣綜合開發業具有產業鏈長的特點,可以使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從而推進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在較短時間內迅速提升區域經濟實力。

        2.3培育藍色高端產業集群,加強海洋科技創新

        藍色經濟區的基本特征是以區域科技創新為支撐、海洋科技先導和外向輻射。產業集群可以形成規模經濟,發揮資源共享效應,節約交易成本,有效促進區域生產效率的提高,提高區域內產業的整體競爭力,最終有利于提高區域競爭能力。海洋科技創新及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及其相關的陸域高端產業代表了藍色經濟的發展方向,是藍色經濟區建設的核心優勢所在。建設藍色經濟區,應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藍色經濟區的帶動作用。由于藍色產業屬于技術密集、人才密集、資金密集型產業,應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海洋產業,建立健全海洋科研開發與服務體系,用科技創新來支持藍色產業的發展。

        2.4科學規劃,加強海洋生態保護

        第9篇:海洋生態建設范文

        會議聽取了大連海業集團公司董事長曲云芝、執行董事楊文輝、遼寧紅沿河核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石亮民、瓦房店市市長趙陽等作的項目介紹發言。國務院參事、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徐錠明發表了“貫徹三中全會精神,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發言。

        與會專家和領導討論認為:

        一、我國有300萬平方公里海洋國土,發展海洋循環經濟,合理開發海洋資源是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區域資源市場優勢,用低品位資源替代高品位資源,有序地推動海洋資源綜合利用產業清潔、高效、生態、持續發展,前景廣闊。

        二、大連海業集團公司利用核電、海水淡化等產業排放的溫濃海水生產溴素、氫溴酸及溴系列產品,發展鉀肥及工廠化制鹽產業,建立上下游產業鏈,減少溫濃海水對海洋造成環境生態影響,節省曬鹽用地,完全符合“建設海洋強國,開發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環境”的國家產業政策和海洋發展戰略,利國利民,國家和社會應予高度關注和支持。

        三、大連海業集團公司是一家有社會責任的民營股份企業,堅持科學發展,追求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兼顧和多贏,積極探索發展海洋化工的新途徑,與相關研究院校單位合作,初步形成了產學研體系。采用先進的成熟技術對傳統鹽化工、海水化工進行嫁接改造,前期投資完成了工業化利用研究,掌握了工業化分離技術、綜合利用成套設備及工藝軟件包,具備了規模化開發利用示范條件。

        鑒于松木島—海業溴化工有限公司、西中島—海業石化有限公司項目已啟動,高新園區—海業工程技術研究院有了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紅沿河—海鼎化工有限公司產業園擬與紅沿河核電循環經濟區統一規劃、同步奠基的實際情況,與會專家領導建議:

        首先,加快松木島化工園區1萬噸/年提溴裝置和西中島石化園區1萬噸/年硝酸鉀項目建設,為企業規模化生產培育儲備人才。要集中人、財、物力,重點抓好一期工程建設與投產,同步有序地推動二、三期工程規劃設計與建設,為申報省市及國家產業化示范工程提供科學依據和經驗。

        其次,遵循“核電—海水淡化—溴化工—鉀肥工業—鹽化工”聯合循環利用方案,認真抓好紅沿河核電循環經濟區總體規劃、產業規劃、土地規劃與實施方案的編審工作。設立化工產業園,開發溴系列、鉀肥化工系列、鹽化工系列、精細化工系列循環經濟產業鏈。可研、環評、安評、能效評估要體現實際和科學性,基礎工作要先行。大力推動風光發電及熱電聯供、清潔能源直供和智能電網項目試驗、示范及產業化工程項目的國家立項,為實施引進技術的本土化、成套制造、模式發展提供優質服務和實踐經驗。力爭成為全國首家核電循環經濟樣板示范區。

        第三,合理開發海洋資源是項任重道遠的社會系統工程,不僅是技術問題,還涉及社會經濟模式的變革、巨額投資、國家安全、資源戰略、技術標準、合理利用、生態建設、 能源的利益分配、價格政策、投資監管和多行業協同等諸多問題。項目示范與產業發展初期,離不開國家和各級政府的政策引導、扶持與監管。因此,要積極穩妥尋求戰略伙伴,用好國內外各種資金,對接國家政策,借社會之力,建立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資金支撐平臺。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久久综合视频97 | 五月丁香色综合久久4438 | 亚洲精品在线911 | 中文字幕一区久久久久 | 色七七在线综合视频 | 亚洲国产91人成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