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海洋科學培養方案范文

        海洋科學培養方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海洋科學培養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海洋科學培養方案

        第1篇:海洋科學培養方案范文

        關鍵詞:海洋科學專業;課程改革;畢業生;就業率

        一、概述

        一個專業是否值得建設,主要看這個專業是否有市場,即學生和家長是否愿意報考這個專業;這個專業的畢業生,是否有較高的就業率。簡單地說,一個好的專業,一個對社會有意義的專業,就是學生招得來,畢業生分得出去的專業。這個專業,也就是社會急需的專業,是一個有生命力的專業。也只有這樣的專業,才可能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同時,能建好一些好的專業,也是一所大學生存的基礎。一所大學具體辦什么樣的專業,除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影響外,又受這所大學的歷史、這所大學的特色所決定。所以,為了提高一所大學的生命力,為了提高一所大學的社會競爭力,這所大學就該辦社會最急需的專業,辦自己最有特色的專業,辦自己最有優勢的專業。只有這樣,這所大學才會立于大學之林而處于不敗之地,并經久不衰。但是,大學建設一個專業,及大學停止一個專業的招生,都將涉及到大量教師和教學資源的配置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對該所大學都是一件大事,并不是說建設就能建設,說停就能停的,事。所以,一旦一個專業在一個大學已經存在,總有它存在的理由,不到萬不得已,隨便地取消一個專業是不可取的。一個專業建設后,這個專業對學生和家長的吸引力,及這個專業的畢業生的就業率,又強烈地受這個專業的課程設置的影響。所以,一個適于社會發展的專業,或一個有潛力的專業,為了提高其生命力,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必須進行這個專業的課程設置改革。

        二、社會的發展對海洋科學人才的需求

        21世紀是大家公認的海洋世紀。人類發展至今,主要從事大陸的開發和利用,而占地球大部分表而積的海洋,除人類對其有限表面的開發利用(如航運和漁業捕撈及養殖)外,人類對大洋及深海知之甚少。其實,就算漁業和養殖,也只是在大陸周邊的極其有限區域里進行。人類數量的劇增,大陸資源的匱乏,使人類不得不加速對海洋的開發和利用。海洋的開發和利用,需要大量的有關海洋科學專業方面的人才。只有貯備大量海洋科學方面的人才,才能使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在將來海洋開發和利用方面占得先機。

        中國海岸線長,島嶼眾多,海域廣闊,是一個海洋大國。中國人口眾多,居世界第一。雖然中國國土面積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占有量相當低。所以,21世紀開發和利用海洋,中國的任務比其他國家更急迫。在21世紀或在不久的將來,為了使中國從海洋大國變成海洋強國,中國必須加強海洋人才的培養。所以,在具有海洋特色的大學及具有海洋歷史的大學,就應該建設海洋科學專業,培養大量的海洋開發和利用人才。

        三、當今畢業生就業對海洋科學的影響

        雖然大家公認21世紀為海洋世紀,也深知海洋科學的重要性。海洋學科為一個未來學科,海洋專業,是一個未來專業。受海洋科學技術發展現狀及歷史的影響,海洋科學專業的就業市場,仍為一個潛在市場。要把這個潛在市場轉變為現實的市場,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這就造成海洋科學專業畢業的本科生,真正從事海洋科學相關專業工作的仍不多。但是,我們從事海洋科學的人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21世紀的確是海洋世紀;大規模、大范圍地進行海洋的研究、開發和利用是必然的。真正的海洋世紀的到來,不是等來的,而需要我們投入大景的時間和精力。這其中,大量的海洋學科人才的培養,是真正海洋世紀到來的前提。我們必須清楚地解決這樣一個矛盾:沒有大量的海洋學科的人才,海洋學科就不可能得到長足的發展。而目前海洋學科發展的現狀,又不可能消化大量的已有海洋學科方面的人才,即不可能給海洋科學專業的畢業生提供大量合適的崗位。解決的辦法是,為了將中國這個海洋大國轉變成海洋強國,大力培養海洋科學方面的人才;同時,通過海洋專業課程的改革,提高畢業生就業率,增強海洋科學對學生和家長的吸引力。

        四、改革課程設置,提高畢業生就業率

        海洋科學是一個綜合性學科。雖然某一個涉海行業提供的工作崗位并不太多,但涉海行業涉及面廣。就目前總體來說,還是有一定量的涉海工作崗位的。所以,我們在進行海洋科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時,就必須考慮這個現實,加強學生的基礎教育,提高畢業生就業適應面。目前社會能提供給畢業生的就業崗位,主要在海洋科學和生物科學方面。所以,在進行海洋科學專業學生培養時,就應加強海洋科學和生物科學主要的基礎課程教學。

        本科畢業生,既不同于高中生,也不同于研究生。高中以前的學習,主要是進行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本能力的訓練,為進一步的學習打基礎。而研究生學習,除進行一定的知識傳授外,主要是進行知識生產,也是一種職業訓練。本科教育,介于高中和研究教育之間,既要兼顧基礎教育,同時也必須進行職業教育,為畢業生直接就業服務。雖然加強基礎教育能提高畢業生的就業適應面,但僅有基礎知識,而缺乏較具體的實踐能力,就將增大單位或企業的用人成本。這可能就是一些單位要求就業人員具有一定的工作經歷的原因。所以,為了擴大畢業生的就業而,又能盡可能地降低單位和企業的用人成本,提高畢業生的工作適應能力,對海洋科學專業進行分方向培養,是一個較為理想的方案。通過學習海洋科學不同方向塊的相關課程,能使學生掌握較為具體的專業知識,更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將海洋科學專業分為不同的方向塊,也能減少本專業畢業生就業撞車,便于畢業生就業分流。

        五、廣東海洋大學海洋科學專業改革。對畢業生就業率的影響

        廣東海洋大學的海洋科學專業(本科),創建于1999年。廣東海洋大學是以海洋和水產為特色的綜合性大學。所以,在廣東海洋大學創建海洋科學專業(本科),是學校發展的必然。兇為廣東海洋大學的海洋科學專業,是在原水產學院水產養殖系的基礎上逐步建設的。所以,該專業創建之初,具有濃厚的水產養殖特色。當然,由于是以原水產養殖系的師資和教學資源為基礎組建,也就決定了其主要以海洋科學和生物科學為專業的基礎。由于創建之初的課程設置,水產養殖的特色太濃,造成一定的就業困難:和水產養殖畢業生來比,具體的養殖技術學得較少,養殖能力稍有欠缺。找與養殖有關的單位或企業就業,競爭力就肯定比水產養殖的畢業生差。而和純粹的生物科學或海洋科學專業的畢業生比,水產養殖的特色太濃,水產養殖方面的教學內容占了較大比例,海洋科學和生物科學方面的教學內容肯定受到擠壓,畢業生就業時,和海洋科學或生物科學的畢業生相比,競爭力也較弱。所以,本專業的第一屆畢業生的就業率較低:初次就業率(當年9月之前統計的就業率)僅為44.93%,總體就業率(當年12月之前統計的就業率)也僅為86.96%。為了提高海洋科學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就業率,我們自2001年開始,逐步對該專業的課程進行了系列改革。

        通過改革,我們規范和加強了海洋科學和生物科學的基礎教育,擬擴大畢業生的就業面。我們將海洋科學專業分為海洋生物科學、海洋生物技術、海洋資源與環境三個方向塊。

        通過改革,廣東海洋大學海洋科學專業的初次就業率,從最初(2003年)的44.93%,提高至2006年的86.57%;總體就業率,從最初(2003年)的86.96%,提高至2006年的95.45%;初次就業率和總體就業率均走上了正軌。詳細初次就業率見表1,總體就業率見表2。

        六、學科今后的發展及改革方向

        社會是發展的,學科是發展的,專業也應該隨之發展。在今后對海洋科學專業課程設置的改革,應主要考慮社會的發展、本校的歷史、已形成的特色等三個方面。

        大學,最終是為社會服務,為人類服務的。一個不能為社會發展服務,不能為人類進步服務的大學,肯定是沒有生命力的大學。學科和專業的設置,也必須為社會服務。不適合社會需求的專業,將是沒有前途的專業。社會在變化,社會的需求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一個學科或專業,要能跟上社會,就必須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不斷及時改進自己專業的課程設置,服從已變化的社會需求。服務社會,服務于人類進步,是大學存在的根本,也是學科和專業存在的根本。

        第2篇:海洋科學培養方案范文

        在自然界中,人們會感受各種顏色。藍色,海的顏色,具有沉靜和理智的特性。給課程賦予色彩,需要依據和判別。藍色課程的界定,一定從課程性質、課程內容、課程地位、課程目標等幾方面考慮。一定突出體現涉海、涉水、涉漁、涉農的特點。構建藍色課程體系,即所有藍色課程的集合,并以類別和層次區分和聯系,使其形成整體,形成合力,優勢互補,產生協同效應。現行的培養計劃,設置了三個層次的藍色課程。即通識教育層次、專業基礎層次、專業層次。三個層次藍色課程之間相互緊密聯系,互為支撐和遞進,共同構建農林濟經管理專業藍色特色。藍色課程體系的構建,是專業定位、培養目標決定的。海洋大學設置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創新藍色課程群,使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藍色特色突出,定位準確,實現專業建設錯位發展和人才培養目標。藍色課程體系建設,是專業發展、競爭壓力決定的。增加藍色課程在本專業課程體系中的比重,通過培養方案,教學實踐等諸多環節實施,體現,增強本專業的核心競爭力。藍色課程體系調整,是就業需求、服務面向決定的。通過藍色課程群調整完善,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專業技能,使之明確專業方向,就業目標,提高就業率與就業質量。

        2藍色課程體系構建的原則

        藍色課程體系構建,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律,銜接好藍色課程之間的關系,為此,應遵循以下原則:

        2.1藍色原則

        藍色原則是藍色課程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海洋大學設置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為海洋與漁業經濟管理培養專業人才需要體現涉海、涉水、涉漁、涉農的專業特色。因此,在培養方案中,一定要設置與其他大學相區別的藍色課程及藍色課程群,支撐海洋科學和雨夜科學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

        2.2科學原則

        藍色課程體系構建,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有其特有的行業背景和內在規律,是一門科學。藍色課程體系構建本身,既要考量海洋大學的辦學優勢和區域經濟、行業經濟發展狀況,又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學規律,還要符合專業建設的實際,培養應適應行業經濟、區域經濟發展所需人才,所以,設置必須科學。

        2.3創新原則

        藍色課程體系構建,沒有現成的東西拿來就用,需要創造,需要創新。創新的目的是對現行的課程體系設置進行改革,探索出一條海洋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特色建設之路,以前瞻眼光,瞄準未來學科和專業的發展趨勢,在不斷創新中保持優勢,使特色專業前景明朗,充滿活力。

        2.4適應原則

        藍色課程體系構建,對于人才培養的質量至關重要,但再好的課程體系也要適應專業特色建設及行業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適應學校發展的定位目標和師資隊伍建設,適應學科之間、專業之間的教學資源整合優化,適應畢業生就業率、就業質量的提升。

        2.5協調性原則

        藍色課程體系構建,首先要與國家及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改革與質量提高工程要求相協調,其次與行業、企事業單位對人才需求規格相協調,再次是與海洋大學學科特色優及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相協調,最后是與學院的其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辦學模式和教學模式等相協調。

        3構建藍色課程體系的影響因素分析

        3.1培養目標問題

        解讀海洋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一定是圍繞海洋、漁業、食品三大產業,培養專業人才和技術實用人才。如何做到藍色課程體系設置科學合理,既符合國家高等教育發展規劃,又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又符合行業經濟發展規律,特色突出,專業定位準確的培養目標。

        3.2師資隊伍問題

        海洋大學的師資隊伍肩負著為我國培養海洋、漁業專業人才和技術實用人才的重任。在所有學科和專業中,均設置海洋科學、漁業科學教學內容。承擔海洋科學、漁業科學教學任務的專業教師人數少,年齡偏大,教學任務較重,亟需調整師資結構,引進和培養海洋科學、漁業科學教師。

        3.3資源共享問題

        海洋科學的迅速崛起,對人才的剛性需求大幅度增加,而海洋大學的教育資源則明顯身單力薄。圖書館、科研成果、期刊、網絡等資源共享問題直接影響到藍色課程體系建設。試想海洋大學建設一個系統、全面、開放的網絡教學平臺,不僅實現各海洋大學間的教育資源共享,而且利于藍色課程體系建設。

        3.4教材建設問題

        藍色課程體系構建,需要藍色教材。就目前而言,藍色教材是缺乏的,加強藍色教材選用及編寫工作乃當前要務。首選教育部規劃教材、國家級重點教材、省部級優秀教材。引進先進的、能反映學科發展前沿的原版教材。編寫具有海洋和漁業特色的藍色教材,包括電子教材、多媒體教材,支撐藍色課程體系。

        3.5課程設置問題

        構建藍色課程體系,是從課程設置開始的。這些課程包括通識課(含公共基礎課、公共選修課、公共集中實踐)、學科基礎課、專業課、專業集中實踐四大模塊,既有藍色課程,又有非藍色課程。如何根據專業培養目標、服務面向設置藍色課程,并處理好藍色課程之間及與非藍色課程之間的關系是較難的。

        4藍色課程體系構建與應用

        4.1藍色課程設置

        海洋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依據專業定位,突出特色,完善培養模式。在藍色課程群設置上,既要科學合理,符合國家高等教育發展規劃,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又有符合行業經濟發展規律。藍色課程的內容相互獨立,但相互銜接合理,優勢互補,益于本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優化,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就業質量。設置的藍色課程有:水產專業外語、漁業概論、漁村社會學、漁業政策學、漁政學、漁業法與海洋法、水產品營銷學、水產市場調查、漁業經濟學綜合實習、漁村漁業調查、環境與資源經濟學、漁業經濟學、漁業技術經濟學、海洋經濟學、漁村經濟學、漁業管理學等。藍色課程的總學時和總學分數占整個培養計劃的總學時和總學分數的15%~20%。

        4.2藍色課程體系構建

        根據體系的定義,體系泛指一定范圍內或同類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內部聯系組合而成的整體,是不同系統組成的系統。我們設置了三個層次的藍色課程系統。第一系統,為通識教育課程系統:包括水產專業外語、漁業概論、漁業法與海洋法、農村社會學、農業政策學課程;第二系統,為專業基礎課系統:包括漁政學、農村經濟學、水產市場調查、漁業經濟學綜合實習、漁村漁業調查、環境與資源經濟學課程;第三系統,為專業課系統:漁業經濟學、漁業技術經濟學、水產品營銷學、海洋經濟學、漁業管理學等課程。三個系統的藍色課程之間相互緊密聯系,互為支撐和遞進關系,共同構建藍色課程體系。

        4.3藍色課程體系應用

        構建的藍色課程體系已經納入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并開始實施應用。從應用的實際效果看,明確了專業對培養目標、突出了專業特色和服務面向。調整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藍色課程體系設置,以及課程之間的比例關系,使之更趨于科學合理,凸顯差別優勢。藍色課程體系建設的目標是培養藍色人才,不會一蹴而就和一勞永逸,需要不斷調整、改進、完善,以適應人才培養的需要。總結實施應用效果,有必要對藍色課程群的教學大綱進行調整,對藍色課程的課程內容進行增補和刪減論證聽證,使之更加符合我國海洋經濟、漁業經濟發展的需要。有必要增設藍色專題講座和學術報告,增加藍色實踐環節,補強藍色課程體系。

        5結語

        第3篇:海洋科學培養方案范文

        [關鍵詞]海洋文庫;建庫;廣西;北部灣

        隨著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以下簡稱“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的持續深入,開發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經濟,成為北部灣經濟區建設的一大亮點,立海之根,聚海之力,充分發揮沿海優勢,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推動北部灣經濟區全面開放開發,成為當前和今后的重大任務。開發海洋資源,離不開海洋文獻信息的支持,如何開發海洋信息資源,為北部灣經濟的發展服務,便成為信息資源建設中一個重要的課題。欽州學院“北部灣文獻資料庫”建設正在探索之中,本文僅以其中的“海洋文庫”建設為例子,談談看法,以之與同行們共同商榷。

        1 必要性和緊迫性

        1.1 北部灣經濟發展的需要

        地處我國西南沿海的北部灣經濟區,擁有大陸海岸線1595千米,約占全國陸地海岸線總長的1/10。沿海(欽、北、防三市)居住人口560萬人,沿海灘涂1005平方千米。這里海岸線漫長,海域遼闊,海洋資源豐富,在發展海洋經濟上具有明顯的優勢。海洋生物資源、旅游資源、港口資源、油氣資源、風能和潮汐能資源、海島資源都亟待開發,把北部灣地區作為中國新的經濟增長點來培育,正是基于北部灣海洋資源的突出優勢和海洋經濟的巨大潛力。那么,要開發北部灣豐富的海洋資源,北部灣經濟區的企業和科研人員對海洋文獻信息資源的需求就勢必日益增長。然而,由于人力、物力、財力的不足,目前,北部灣海洋文獻信息服務還比較薄弱。據了解北部灣經濟區目前尚未有專門的海洋文獻庫,且各個圖書館現有的海洋方面的文獻資源也及其有限,因此,大量搜集海洋方面的文獻信息,開發海洋文獻信息資源,建立北部灣海洋文庫,為北部灣海洋經濟的建設與發展提供服務,便成了當務之急。

        1.2 沿海高校特色辦學的需要

        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入,高校的地方性不斷增強,為所在地方經濟服務,成為高校的首要任務。欽州學院作為廣西沿海唯一的全日制綜合性公立普通本科院校,為北部灣經濟區的開放開發服務是義不容辭的。

        地處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欽州學院,在海洋科學辦學方面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學校結合北部灣地區和東盟各國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和人才需求特點,調整學科專業設置,增設了輪機工程、港口物流、海產品儲運與加工等專業,填補了廣西高校中海洋類專業的歷史空白;2007年3月,自治區教育廳批準成立“北部灣大學籌建辦公室”,同年8月又批準建立“北部灣大學海洋學院”。這更加體現了欽州學院特色辦學的重要性和優越性。憑借這一良好的機遇,欽州學院一方面可在專業設置上設立更多與海洋經濟密切相關的專業,以培養更多的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另一方面在科研上也更多地涉及與地方經濟相關的項目,以更好地服務北部灣經濟發展。不僅如此,學院還將肩負著從事海洋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的任務,促進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的協調發展,促進科學成果轉化,提高為北部灣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欽州學院的海洋特色辦學,離不開海洋文獻資源的支持。它需要的不僅僅是單一的海洋科學教材、教參以及科研用書,還有以海洋科學為核心的由大量涉海文獻信息構成的極具特色的館藏體系。由此可見,北部灣海洋文庫的建立是沿海高校特色辦學的需要。

        1.3 沿海高校圖書館發展的需要

        高校圖書館的發展應與學校的發展和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隨著北部灣海洋經濟的發展,欽州學院海洋學科建設步伐不斷加快,海洋科學研究不斷深入,作為廣西沿海唯一的高校圖書館,欽州學院圖書館應將自身的發展與社會融合起來,構建具有豐富海洋資源的特色館藏,在為本校教學和科研搞好服務的同時,也要面向社會,為當地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海洋文庫的建設正是為了實踐這一理念而進行的,同時,也體現了欽州學院圖書館工作的創新理念。

        2 海洋文庫建立的目標及思路

        建設海洋文庫,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圖書館的功能,為北部灣經濟發展和學院的教學科研服務,促進產學研相結合,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圖書館進行海洋文庫的建設,應本著實體館藏和虛擬館藏同時建設的建設思路,努力打造北部灣收藏涉海文獻最全面的特藏書庫。為此,我們以欽州學院圖書館為基點,以建設“北部灣文獻資源庫”為契機,在原有基礎上,大量收集涉海文獻資源,并對廣泛和多樣的文獻信息資源進行分析、篩選、加工和整合,按科學的方法將資源組織起來,使之構成一個集中、有序的海洋專業化的特色館藏,并實現文獻資源信息化、服務網絡化,服務人員專業化。努力使海洋文庫既能滿足本校教學科研需要,也能滿足北部灣海洋科研工作、海洋經濟建設服務的需要。

        3 文庫建設的內容及形式

        海洋文庫建設總體上分為三大部分,一是涉海紙質文獻資源的建設,二是涉海電子文獻資源的建設,三是海洋文庫的管理及服務。

        從文獻內容來說,包括一切涉海文獻。無論是紙質文獻或電子文獻,其收集海洋文獻內容都應廣泛涉及科研、教育、政策及法律法規等方面。具體包括海洋調查與觀測、區域海洋學、海洋基礎科學、海洋資源開發與利用、海洋工程,港口經濟、海洋旅游、海洋文化、海洋法規等,還有與北部灣人才需求相關的水產養殖、捕撈、海洋科學、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船舶、海洋生物、海洋環境、航海技術等。此外,海岸管理與利用、港口資源利用、灘涂資源利用、濱海旅游資源利用、海洋研究、集裝箱技術、水環境科學也應收人其中。海洋文庫的建設還要注意地方特色,根據本區域的地理、歷史、經濟、文化等特色,將有關本地區信息資源完整系統地采集收藏。

        從文獻的載體形式來說,包括紙質文獻和電子文獻,紙質文獻如涉海的圖書、期刊、報紙、圖片,生物圖譜等;電子文獻如電子圖書、電子期刊、音像資料、海洋專業數據庫及搜集加工網絡資源而成的一次文獻、二次文獻等。還可以收集圖書情報界公認具有較高信息價值和實用價值的文獻類型:學位論文、科學技術報告、會議文獻等。

        4 文庫建設面臨的問題

        4.1 資源問題

        文獻資源是組成海洋文庫的第一要素,但涉海文獻資源的搜集是海洋文庫建設所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4.1.1 館藏資源基礎薄弱。目前,我國海洋文獻信息普遍缺乏,欽州學院圖書館的狀況更令人擔憂。由于歷史的原因,欽州學院圖書館曾一度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館藏資源缺乏特色、枯燥、乏味。尤其是海洋文獻資源建設得不到重視,致使海洋文獻的嚴重匱乏,圖書館所能提供的海洋信息服務非常有限,主要表現為海洋文獻館藏量少,文本類型單一,在所有館藏中,尚未形成海洋特色館藏,更不用說海洋特色數據庫了。如此薄弱的基礎,讓我們深感窘迫。因此,開辟多渠道、多方位獲取海洋文獻,建立海洋文獻信息資源保障體系是海洋文庫建設的當務之急。

        4.1.2 涉海書籍出版發行量少。海洋科技類圖書具有科學的嚴肅性、嚴謹性、實證性,這些性質決定了它成熟、穩定、理論性強的特點,這些特點對它的出版發行有很大的局限性:出書率低,出版周期長,出版種類少等。加上市場利益的驅動,促使出版界減少了科技圖書的出版,而銷量較好,緊急效益較高的經濟管理類、外語類、計算機類及文學藝術類圖書出版量劇增,這樣就在客觀上給涉海文獻的搜集增加了難度。

        4.2 人員問題

        圖書館人員是海洋文庫建設的主要因素之一,建設者的專業程度、知識水平及其綜合素質直接決定著海洋文庫的質量的高低。目前,欽州學院圖書館人員缺乏,力量薄弱,尤其是海洋專業、圖書館情報專業的非常緊缺。人力不足,專業人員結構不合理,大大地制約了海洋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利于海洋文庫的建設。

        5 解決問題的對策

        5.1 成立海洋文庫建設小組并制訂海洋文獻開發規劃

        任何科學勞動系統都是一種多因素、多層次、多序列的動態綜合體,理想的人員結構是取得最佳工作效能的基礎,建立海洋文庫是欽州學院圖書館的一項科學系統的重要工程,建立一個有合理人員結構的工作團隊,是取得最佳工作效能的基礎,也是海洋文庫建設質量的關鍵所在。因此,從事海洋文庫文獻信息資源開發的館員團隊,必須努力實現知識結構配套化、智力結構多樣化,要實現這一切,一是離不開卓有成效的崗位培訓,通過培訓,使海洋文獻開發人員具備相應的海洋知識及知識處理能力、組織協調能力以及信息素質和信息能力等;二是招聘人才,通過公開招聘形式,把海洋科學及圖書情報專業人才吸引到海洋文庫建設團隊來,讓他們在文庫建設中發揮作用。

        成立以海洋科學和圖書館情報人員為主力軍的建庫團隊,是展開海洋文庫建設工作的基礎。加強建庫工作的組織和領導,制定合理文獻資料的采集工作方案,則是順利進行建庫工作的重要保證。建庫團隊必須在摸清館藏家底和做好社會需求調研的基礎上,制定海洋文獻開發利用計劃,明確開發步驟和預期效果,然后有條不紊地分步實施。

        5.2 拓寬渠道,多方搜集文獻資料

        5.2.1 加強文獻源信息的采集。廣泛搜集國內各種圖書征訂目錄(出版社目錄、發行商提供的目錄、各種單獨發行的書目等)建立多方面的采購渠道。通過多種渠道收集海洋方面的圖書、期刊、報紙、圖片,生物圖譜等,如國內的《臺灣海峽》《中國海洋文庫》《海洋文摘》《中國水產文摘》等。國外如美國的《物理海洋學》(Physical Oceanography)、《海洋科學技術雜志》(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英國的《海洋學電子出版物》(Oceanography Electronic Publications)等,這些都是反映海洋科學的前沿和發展動向的綜合性學術刊物。

        5.2.2 拓寬國內外非貿易渠道,獲取更多的文獻資源。

        (1)書刊交換。用書刊交換書刊是獲得海洋文獻資源的有效途徑之一。國家海洋信息中心文獻館歷來重視國內外書刊交換。北部灣海洋文庫建設可以參與書刊交換活動,通過這一渠道,獲取更多的海洋文獻,既可以彌補文獻資源的不足,又可以減少經費的投入。

        (2)征集個人收藏的海洋文獻。在個人手中,散落有為數不少的海洋文獻,其中有相當數量海洋文獻沒有收藏到圖書館中,特別是因公參加國內外各種海洋會議的會議文獻,或參加國內外各種海洋學術社團獲得的海洋文獻資料,這些資料許多甚至大多數被個人收藏,長期禁錮,無法利用,有的隨意存放,造成丟失,這實在是資源浪費。通過征集活動,把這部分的文獻收集到圖書館來,既能增加海洋文庫館藏量,也能使這些文獻得到充分利用。

        (3)鼓勵個人向“海洋文庫”捐贈稀有的海洋文獻,提供原著、原文或有關目錄等。目前,國內外海洋研究工作者不斷增加,他們的研究成果也不斷呈現出來,如論文、專著或實驗報告等,我們通過各種途徑和他們取得聯系,鼓勵他們向“北部灣海洋文庫”捐贈自己的原著、原文或有關目錄,為海洋文庫建設作貢獻。

        5.2.3 開發網上免費的海洋信息資源。網絡資源浩如煙海,其中有許多免費信息,而這些免費資源的利用一直是圖書館資源利用的重要內容。我們可以在不侵犯版權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地選擇與海洋科學有關的信息,并通過連接、下載或安裝到圖書館服務器上等方式,把這些免費的資源整理、分析、歸類加工并合理地利用起來,以彌補館藏的不足。

        5.3 館際互借、資源共享

        如上文所述,目前,我國海洋文獻信息普遍缺乏,欽州學院圖書館的情況更為嚴重。面臨如此狀況,資源共享對于北部灣海洋文庫資源建設顯得尤其重要。只有聯合起來,實行海洋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才是解決資源問題的根本出路。因此,欽州學院圖書館應積極加入資源共建共享網絡,參與國內外海洋院校、科研院所等機構進行涉海文獻資源方面的合作交流,促進國內與國際的涉海資源共建共享機制,開展館際互借、資源共享活動。這樣才能廣泛利用他館資源,提高文獻保障率,同時也能使本館的館藏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海洋文獻資源的共建、共知、共享,還可以避免海洋文庫數字化館藏資源建設中人力、財力、物力的浪費,提高建庫效率。

        5.4 購買和自建海洋特色數據庫

        海洋特色數據庫是組成“北部灣海洋文庫”的重要部分,購買和自建數據庫是實現海洋文庫數據庫建設的主要途徑。目前,我國海洋信息數據庫主要有中國海洋大學的《漁業水產管理法規》,上海水產大學的《漁業專題數據庫》《黃魚專題數據庫》,廣東海洋大學的《海洋生物資源數據庫》《中國海洋文獻全文數據庫》,浙江海洋學院的《海洋水產題錄數據庫》等。國外主要有《海洋、海洋學和淡水資源(Ma-fine,Oceanographic &Freshwater Resources)》(該數據庫目前為光盤版),《水科學與漁業文摘(Aquatic Sci-enee and Fisheries Abstracts)》等。我們可以根據經費情況,選擇購買其中的數據庫,同時,我們也可以通過自主建設或合作建設的方式,建設海洋專題數據庫,如《北部灣港口群專題數據庫》《北部灣沿海工業專題數據庫》《北部灣海水養殖專題數據庫》《北部灣魚類專題數據庫》《三娘灣白海豚專題數據庫》等,以充實海洋文庫的館藏資源。

        第4篇:海洋科學培養方案范文

        關鍵詞:海洋藥物制造與營銷 課程體系 改革

        藍色經濟的興起為海洋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沿海省份紛紛將海洋生物產業作為重點扶持項目。以青島為例,近年來,以國風藥業、國大生物、中魯遠洋、澳柯瑪等為代表的一批知名企業集團紛紛向海洋藥物領域挺進,參與海洋藥物制造開發。新形勢下,社會迫切需要一批新型海洋藥物制造與營銷人才。然而,中職學校目前培養的人才難以滿足這一需求,影響了海洋藥物產業的創新與國際化發展。而直接影響培養人才質量的核心要素就是課程體系建設。筆者結合本專業發展現狀與社會需求,嘗試探索出一個以就業為導向的集專業理論知識、專業實踐技能、生產技能訓練為一體的專業課程體系。

        一、存在的問題

        現行的專業課程體系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學生就業的多元化不相匹配,主要表現在:人才培養的模式不適應人才培養的目標,傳統的教學體系、課程設置為本科藥學的壓縮版,與職業崗位實際需要脫節,就業競爭力低;專業課程教材缺乏應用性、職業性、綜合性和適應性,課程定位不夠明確,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性差,教學評價手段單一。

        二、課程體系改革方案

        1.目的和意義

        以海洋藥物制造與營銷專業的工作任務為驅動、以項目為導向確定該職業崗位群的知識結構和技能需求,重新制訂課程體系,建立起更符合生產實際的實踐教學體系并依托醫藥行業建立完備的校內實驗、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訓實習基地,開發配套的適用教材,最終使本專業培養的學生更符合社會需求。

        2.實施方案探討

        課程體系調整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優化理論課程體系,強化專業特色。通過深入調研,了解行業對畢業生核心技能的需要,剖析其工作任務,確定理論教學的內容、要求和目標,在課程重組的基礎上重新制訂理論課程體系。強化崗位適應性,按知識、能力、素質設計課程內容。加強精品課程建設,通過精品課程來反映本學科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和先進的教學經驗,通過為學生提供優質教學資源來提高教學質量。加強教材建設,與藥廠或醫療用人單位共同開發緊密結合生產實際的實訓教材。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2)突出實踐課程體系。實踐課程是整個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按以就業為導向的專業基礎技能訓練的要求,分層次、分功能模塊的對原有實驗室進行重組和改造,分層次的選擇、開發、確定實驗項目和內容,適當保留驗證性實驗,逐步增加和開發設計性、綜合性實驗,編寫配套的實驗指導教材,開發合適的多媒體演示實驗課件,對某些條件不足或設備原因等難以大規模開展的實驗則配以虛擬實驗室,在電腦上模擬操作完成。逐步建立起相對獨立的能連接理論知識和專業及生產技能訓練的實踐教學體系。

        (3)建立與崗位能力一致的教學評價與考核系統。采用理論與實踐能力考核并重,筆試和操作等多形式并舉。理論考試采用閉卷、限時開卷等方式。實踐能力考核注重考核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工作態度。為加大實踐操作技能考核力度,在傳統的期末考試之外,各專業課均進行實驗考核,成績單獨上報。這樣,既考核了學生的基本技能操作,又考核了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達到了實驗課的培養要求,為學生畢業后從事藥物制造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

        3.特色與創新之處

        (1)以本專業不同崗位的工作任務為引領,按照崗位實際需要進行課程設置,使課程內容更貼近于學生就業的需要,該課程體系在藥學相關院校中具有推廣性和普適性。

        (2)融“教、學、做”為一體的教學方法,強化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3)該教學方法使校內仿真教學與校外實際環境教學相結合,真正實現工學結合,校企合作。

        三、結語

        隨著筆者學校國家中職示范校建設的發展,根據“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改革”的要求,本專業的課程體系將不斷完善,通過不斷探索與實踐達到優化學生知識結構和促進專業人才培養的目的,從而為海洋藥物制造與營銷行業的發展和地區經濟的建設與繁榮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第5篇:海洋科學培養方案范文

        [關鍵詞] 霍爾三維結構體系 系統工程學 實驗教學 改革

        一、系統工程學實驗教學的必要性

        按照錢學森院士的觀點,系統工程處在系統科學的應用技術層次,在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有極其特殊的地位與作用。系統工程學的定義可以從實體和本質兩類研究對象方面進行。從實體研究對象看,系統工程學是關于系統工程實踐的一般規律和技術方法的知識體系。從本質研究對象看,系統工程學是關于系統工程實踐中目標需求與資源供給的矛盾關系的一般規律及其問題解決方法的知識體系。課程實驗教學改革研究方面的文獻較多,而系統工程科學理論方面的實驗教學研究則比較少。張國伍、顧佳探討了錢學森院士創建的“交通運輸系統工程學”的全過程。寇曉東、薛惠鋒、任軍號構建了系統工程學的“認知――理論――技術――實踐”新框架。系統工程學是一門理論性與技術性較強的學科,純粹的課堂理論教學很難讓學生理解與掌握典型系統工程學理論如何在海洋技術領域中應用。因此,系統工程學的實驗教學尤為重要,將霍爾三維結構體系理論滲透到海洋系統工程實驗教學改革,才能幫助學生樹立系統思想,促使學生掌握海洋系統工程實踐技術方法以及工程組織管理技術。

        二、海洋技術專業系統工程學教學的目的和意義

        通過“基于霍爾三維結構體系的系統工程學課程實驗教學改革”研究,一方面可為海洋技術專業的學生制訂出一套合理的、有效的系統工程學實驗教學方案;另一方面,加快海洋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計劃合理化程度,也培養和鍛煉了學生利用系統工程學的理念和技術方法來解決海洋科學問題;從而為測繪工程學院海洋技術專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的后備人才資源;并進一步最終實現高校服務社會的最高宗旨。

        三、霍爾三維結構體系在海洋系統工程學課程實驗教學改革中的應用

        1.霍爾三維結構體系方法介紹

        霍爾三維結構體系是系統工程學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理論,是美國工程師霍爾在1969年提出的,它主要包含時間維、邏輯維和知識維。在海洋技術專業系統工程課程實驗教學改革的整個過程中,時間維分為前后緊密相聯的四個階段,分別是規劃階段、方案階段和實施階段以及更新階段。邏輯維分為相互聯系的七個步驟,分別是明確問題、選擇目標、系統綜合、系統分析、方案優化、作出決策和付諸實施。知識維為完成這些步驟的工作所需的各種專業知識,主要包括海洋測量、海洋遙感、海洋環境、系統工程、計算機和網絡等方面的知識。

        2.海洋系統工程學課程原有的實驗教學安排及存在的問題

        淮海工學院測繪工程學院海洋技術專業開設的系統工程學課程選用的教材是袁旭梅等主編的《系統工程學導論》,課程總課時為32,其中理論課時為26,而實驗課時為6,應開3個實驗項目。從系統角度看,該課程實驗屬于綜合性實驗室,也就是說要在基礎性實驗的基礎上,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實現專業學科間知識的綜合、基本實驗技術的綜合等。從該課程總課時與實驗課時安排角度看,與其他高校開設的《人機工程學》(總課時為30學時,實驗學時為10)、《草原系統工程》(總課時為40學時,實驗學時為8)課程課時與實驗課時相比較,實驗課時安排偏少。海洋技術專業系統工程課程的實驗項目與內容提要如表1所示。從表1中可以看出該課程實驗教學安排重在介紹系統工程關鍵技術,而實驗之間不存在任何連貫性與銜接性,也就是說沒有運用系統的思想從海洋某個實體或本質去設計涉海系統工程實驗。

        3.海洋系統工程學課程實驗教學改革的目標

        根據海洋技術專業的特點,基于三維霍爾結構體系在邏輯維上,識別現有的系統工程學實驗教學內容存在的問題基礎上,不斷更新實驗教學內容,把能夠反映學科前沿的新內容以及涉海單位要求掌握的基礎內容充實到實驗教學中,逐步增加具有鮮明學科專業特色的開放性、綜合性、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啟發學生創新思維,真正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衡量該實驗安排,必須遵循三條原則:實驗本身必須符合系統科學;實驗內容必須是與海洋相關的;海洋工程的實驗教學能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未來就業方向提供有效服務。

        4.系統綜合

        針對我院海洋技術系師資結構、多年教學經驗以及相應的調查問卷,搜集并綜合可能達到預期目標的方案策略共三種,詳細介紹如表2、表3和表4所示。表2中的實驗教學方案設計為海洋水色遙感系統工程,表3中的實驗教學方案設計為海洋深度測量系統工程,表4中的實驗教學方案設計為沿海灘涂鹽沼植被環境監測系統工程。

        5.系統分析

        系統分析是對系統綜合種所有候選方案進行模型化的過程,即把每個方案的參數與目標結合起來建立模型的過程,是通過必選進行方案選擇的過程。本文對以上三個備選方案采用專家打分法系統地進行比較、分析。共發放15位專家進行打分,結果如表5所示。表5中得分統計中設置5分制,5分為最好,4分為較好,3分為好,2分為一般,1分為不好,即方案不予采用。系統工程學實驗教學方案的最終得分采用公式進行計算。

        6.方案優化

        在對3種方案進行系統分析之后,專家們提出改革后的實驗學時過多。原有的實驗總學時為6學時,而改革后的三種實驗學時均為20課時。我們對實驗方案1進行了優化,將實驗總課時壓縮為10課時,其中“赤潮水體光譜測量系統工程的系統分析”部分和“赤潮水體光譜測量實驗方案的系統設計”部分均壓縮為2課時,“赤潮水體光譜測量”部分壓縮到4課時,“系統評價―赤潮水體光譜特征分析”部分壓縮為2課時;課程總課時不變。為了切實提高學生系統思想,讓學生熟練掌握海洋遙感工程技術和規律,實驗課時的壓縮要求學生在實驗前準備以及實驗后分析部分需要占用一些課余時間。7.付諸實施

        將改革后的系統工程學實驗教學方案應用到海洋07和08級學生,效果較好。一方面,激發了07級學生對海洋遙感的極大興趣,有些學生甚至將海洋遙感作為考研方向。另一方面,切實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創新平臺,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樹立了學生的系統思想。

        四、結論

        本文基于霍爾三維結構體系對海洋技術專業開設的系統工程學課程的實驗教學方案進行了改革。文章主體部分主要利用“三維結構”之邏輯維的七個步驟進行闡述。知識維貫穿其中,時間維的四個階段――規劃階段、方案階段和實施階段以及更新階段,其中系統工程學課程實驗教學問題識別屬于規劃階段,系統綜合、系統分析和方案優化屬于方案階段,付諸實施屬于實施階段;由于方案實施的時間較短,目前還沒有發現任何本質問題,因此尚未進入更新階段。

        參考文獻:

        [1]袁旭梅,劉新建,萬杰編.系統工程學導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2]盧霞.地理信息系統原理教學中存在的不足與改革[J].淮海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7).

        [3]劉付程,張德利,謝宏全等.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實驗教學體系改革初探[J].淮海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16).

        [4]張國伍,顧佳.錢學森院士與創建交通運輸系統工程學――對錢學森院士的追思[J].交通運輸系統工程與信息,2010,10(1).

        [5]寇曉東,薛惠鋒,任軍號.系統工程科學:系統工程學科體系新構建[J].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05,10(4).

        第6篇:海洋科學培養方案范文

        關鍵詞: 微藻生物技術 專業建設 海洋特色

        1.引言

        微藻生物技術興起于20世紀50年代,它可以被理解為,以微藻生物學為基礎,利用微藻生物體系和工程原理,提供商品和社會服務的綜合性科學。其本質上與農業生物技術相似,即利用太陽光能大量生產生物量,用作人類的有機資源[1]。微藻生物技術發展至今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1940年―1980年,初步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微藻生物技術體系。此時期開發出的用于培養小球藻、螺旋藻和鹽藻的開放式培養系統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得到了成功推廣,使人類看到了微藻生物技術的巨大經濟潛力。1980年―2000年,微藻生物技術迅速發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微藻生物技術研究體系。目前,全球微藻年產量約8,000―10,000噸,廣泛應用于食品、飼料、精細化工原料、醫藥和航空航天等領域,前景十分廣闊。

        我國20世紀50年代中期進行微藻的相關研究,70年代至80年代對螺旋藻、鹽藻及一些固氮藍綠藻的培養與應用等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90年代后期,我國微藻生物技術快速發展。迄今,我國在藻種選育、培養技術、生物活性成分的分離制備、生物轉化、工廠化培養、微藻保健食品和海水養殖等方面,已達到或接近國際水平。

        近年來,隨著陸地資源的衰竭,豐富的海洋微藻資源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尤其是海洋微藻在保健食品、藥物、飼料、化妝品、生物農藥和污水治理等方面展現的應用前景,為微藻生物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帶來了良好的契機[2]。在微藻生物技術應用日益廣泛的今天,如何利用微藻生物技術專業凸顯海洋特色,對人才培養,突出我校辦學的海洋特色,以及“江蘇省海洋大學”的申報等意義重大。

        2.創建微藻生物技術專業,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中體現我校海洋特色

        自人們認識到微藻的開發價值和巨大經濟潛力以來,微藻生物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全世界有關微藻生物技術的專利在1953―1980年的27年間共77項,平均每年僅2.85項;在1981―1993年間卻達到了194項,平均每年16.17項;微藻生物技術也從實驗室走向了產業化,為人類新資源的開發開創了新天地。近年來美國、德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已經把海洋生物技術列為重點發展方向,尤其是將海洋微藻的大規模培養及其天然活性物質的分離提取等技術放在首位。

        我校可通過借鑒國內中國科學院有關研究所、煙臺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廈門大學等單位在微藻研究領域等的成果和經驗,精心做好專業建設規劃,對構建微藻生物技術特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與實驗室建設、校外實習基地建設等進行詳細規則[3,4]。同時我校海洋學院也可以將傳統的生物工程、水產養殖、食品科學與工程和海洋科學等學科交叉融合,通過整合人力、物力資源,進行微藻生物技術專業的創建。海洋學院利用現有的研究條件和研究隊伍,以及國內微藻生物技術的的研究成果,可使該專業具有較高的整體水平,并逐步形成專業特色[5]。我國本科高校,多將微藻生物技術歸屬于水產養殖學科,或列入海洋生化工程學科的研究方向下,而未作為一個獨立的專業。在此契機下,創建微藻生物技術專業恰能凸顯我校的海洋特色。

        與其它生物技術相比,我國微藻生物技術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還存在許多“瓶頸”,需要多學科的通力合作。針對國內外研究現狀,積極開展基于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微藻生物技術專業的建設,可為國內微藻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提供很好的人才保障。同時,結合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該專業可積極開展β胡蘿卜素、醫藥品、色素、高價值油脂及動物飼料等微藻生物制品的研究。

        3.強化微藻生物技術專業優勢,以科研實力支撐我校海洋特色

        科學研究是探索自然、社會與思維等事物的性質和客觀規律。我校海洋學院在海洋生物學(省級重點建設)、水產品加工和水產養殖(校級重點建設)等三個學科涵蓋的“重要海洋生物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海洋生物活性物質研究和利用”、“水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研究和質量安全”、“海洋生態與環境”五個相對穩定的研究方向下,積極開展了微藻生物技術方向的科學研究,在海洋微藻的化感作用、海藻與赤潮藻類的化感作用、海洋微藻的光衰減、海洋微藻多糖的合成、分離和純化、海洋微藻種質庫的建立、海洋經濟微藻濃縮與保存技術產業化應用試驗、抗生素對海洋微藻的促生長作用、螺旋藻的海水馴化及其對生產性能的影響、微波法提取雨生紅球藻中的蝦青素等省教育廳、江蘇省重點實驗室和校級課題的研究上獲得了一些有價值的科研成果。

        同時,我校海洋學院擁有學術水平較高的結構合理的科研團隊,在海水增養殖技術、海洋生物病害防治、海洋微生物酶類、海洋魚貝類加工及保鮮、海洋活性物質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許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近5年50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多部,獲發明專利9項,科技成果轉讓多項,直接經濟效益數千萬元。目前,承擔各級各類項目50多項,其中主持和承擔國家級項目9項(主持國家自然基金1項、承擔國家自然基金4項、主持國家重點實驗室項目2項),承擔省級項目30多項(其中主持省科技廳項目3項)。以上科研成果可逐步構成穩定的微藻生物技術專業的研究方向,并強有力地支撐我校辦學的海洋特色。

        4.培養優秀專業人才,將我校海洋特色與地方經濟緊密結合

        我校是江蘇省特別是蘇北地區相關行業和領域內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的重要基地之一。微藻生物技術專業可緊密圍繞地方經濟發展需要,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使本專業畢業生就業立足本省,重點滿足企事業需要。在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通過強化實驗教學和以雙贏校外實習基地為平臺的實踐環節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使他們成為既具有濃厚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又能積極參與地方經濟建設的人才[6,7]。

        近年來,連云港贛榆、灌云、灌南和東海等縣海水養殖業異軍突起,成為致富漁民的支柱產業。特別是貝類養殖、魚蝦養殖迅速崛起,對餌料的需求急劇激增,也對餌料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鑒于此,微藻生物技術專業可依托我校重點實驗室,將魚蝦貝類的生理特征、生活習性、企業標準的優質微藻餌料的制備等作為研究課題,采用開放實驗,專業綜合實驗,以及畢業設計與論文等方式,培養基于連云港地方經濟需求的優秀的應用型人才,從而將我校海洋特色與地方經濟緊密結合,實現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三大功能。

        5.努力推進成果轉化,在開展科技合作中融合我校海洋特色

        可持續發展是21世紀科學技術研究的主導方向,目前絕大部分化工產品的原料來自于石油,隨著石油資源的日益枯竭,近年來人們的目光聚焦于可再生的生物資源,其中通過水生微藻養殖制備全新的燃料源成為備受關注的亮點。我國具有可觀的海洋微藻資源總量,專家認為這為我國在尋找石油替代品的研究提供了一次歷史機遇,做好微藻制備燃料源的開發與產業化工作,對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早在1978年,美國在“水生種類計劃”研究中就已經證實能夠利用微藻制造生物柴油。他們指出,用微藻來生產生物柴油已經比礦物油具有價格競爭力,并且能減排柴油發電機廢氣中高達92%的CO2和氧化氮。10―20年后,當容易開采的石油接近枯竭,全球變暖加劇,微藻生物柴油相對昂貴的石油替代品,如頁巖油和瀝青砂油,將具有更大的價格競爭力。鑒于此,微藻生物技術專業可利用我校的交叉學科優勢,積極開展基于微藻資源的全新的燃料源的研究開發工作。而且可以從微藻中提取出更多的生物制品和副產品,進一步提高微藻培養的經濟性。其產量高、需水少、肥料效率高,潛在產量超過陸地農作物產量的30倍,海洋微藻的生產優勢,加上燃料制取技術的不斷進步,可保證微藻生物技術專業在開展科技合作中很好地融合我校的海洋特色。

        6.結語

        當今,人類正面臨人口膨脹、陸地資源減少和環境惡化這三大全球性問題。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一場以開發海洋生物資源為標志的“藍色革命”正在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我們相信,隨著人類對微藻的深入認識和了解,隨著高新技術和人力物力的大量投入,以及各學科乃至世界各國間的廣泛合作,微藻生物技術必將成為解決人類食品和能源的主要途徑,為人類的生存作出貢獻。與此同時,我校在其建設與發展過程中,積極探索微藻生物技術專業的建設,對凸顯我校海洋特色,以及推動地方經濟健康、快速發展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王長海.微藻與微藻生物技術[J].漁業現代化,2006,1:20-22.

        [2]管華詩,耿美玉,王長云.21世紀中國海洋藥物.中國海洋藥物,2004,4:44-47.

        [3]韓新,潘志權,丁一剛等.化工特色生物技術新專業建設實踐[J].化工高等教育,2008,6:31-33.

        [4]胡興昌.生物技術專業建設的探索性研究[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版),2003,32(3):38-41.

        [5]曹軍衛,楊復華,張翠華.生物技術專業建設的實踐與探索[J].微生物學通報,2002,29(2):99-101.

        第7篇:海洋科學培養方案范文

        在浙江現有海洋經濟人才隊伍中,能支撐現代海洋服務業的專業人才、帶動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的創新人才、提升傳統海洋經濟的高端人才、推動外向型海洋經濟發展的國際化人才十分緊缺,很多企業難以招聘到需要的人才。以舟山德勤集團為例,迫切需要海洋領域的法律顧問、金融人才、投資人才等新型人才,但在舟山本地網站、報紙上發出招聘消息后,基本無人應聘。

        二、浙江海洋經濟人才的需求預測

        到2015年,舟山的海洋生產總值將達到1000億元。按照《浙江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工作方案》,到2015年,浙江省將實現海洋生產總值7000億元。可以看出,到2015年,舟山的海洋生產總值將是浙江省海洋生產總值的1/7,也即全省海洋生產總值將是舟山海洋生產總值的7倍。相應地,我們可以分別對2015年和2020年舟山海洋經濟各重點產業人才的需求乘以7預測2015年和2020年浙江省各相關海洋產業的人才需求。

        三、浙江海洋經濟人才發展的主要任務

        為有效推進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浙江省制定并實施了《浙江海洋經濟發展“822”行動計劃》,明確提出重點扶持發展8大現代海洋產業———海洋工程裝備與高端船舶制造業、港航物流服務業、臨港先進制造業、濱海旅游業、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業、海洋醫藥與生物制品業、海洋清潔能源產業與現代海洋漁業。8大現代海洋產業是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的基石,基于它們對人才的需求狀況,提出浙江海洋經濟人才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充實海洋工程裝備與高端船舶制造業人才隊伍

        重點充實鉆井平臺、鉆井船、海上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FPSO)、LNG船、深水作業工程船、海洋石油平臺輔助船、遠洋捕撈船、大型化散貨船、集裝箱船、化學品船等海洋工程裝備和特種工程船舶及運動船艇等的研發、制造與維護的專業人才,以及深海運載和通用技術、深水探查作業等關鍵技術研發人才。

        (二)充實港航物流服務業人才隊伍

        重點充實能夠支撐大宗商品交易平臺、海陸聯動集疏運體系、金融和信息支撐系統“三位一體”港航物流服務體系建設的人才,加大力度培養能夠推進大宗商品交易、現代航運金融服務、航運信息服務發展以及增強港航物流服務業綜合競爭力的專業人才。

        (三)充實臨港先進制造業人才隊伍

        具體地說,就是要充實以下人才:能夠支持發展綠色石化及化工新材料、延伸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的人才;能夠推進臨港重大成臺套、智能化裝備及關鍵零部件產業發展的人才;能夠推進寧波、杭州、臺州臨港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加快發展的人才;能夠加快新能源汽車研制,形成特色、品牌優勢的人才,以及能夠提升發展船舶配套產品制造產業的人才。

        (四)充實濱海旅游業人才隊伍

        重點充實能夠推進郵輪旅游、游艇旅游、人造海灘、高端度假島等四大高端門類,以及慢生活休閑體驗、濱海運動休閑、養生養老休閑度假、旅游營地休閑、海釣休閑、人造碧海金沙、旅游演藝、低空旅游、游輪巡游、海洋主題公園休閑等十大產品發展的人才。

        (五)充實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業人才隊伍

        重點充實能夠圍繞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海水資源利用、海水利用集成研發、海水利用共性技術,積極開展關鍵材料、產業化成套技術與裝備自主研發的專業人才,突破核心技術國產化,形成健全的產業化技術支撐體系。

        (六)充實海洋醫藥與生物制品業人才隊伍

        重點充實能夠創新海洋醫藥發展路徑,加快從原料藥向專利藥轉型升級,提升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現代化水平的人才;充實能夠聚力開發一批具有資源特色的海洋藥物,形成海洋藥物新興產業的人才,以及能夠利用現代生物技術,開發新型海洋生物制品的人才。

        (七)充實海洋清潔能源產業人才隊伍

        重點充實海洋清潔能源研究開發、技術裝備與示范工程建設的人才,積極推動海上風能、海洋能、海洋清潔能源裝備制造、海洋清潔能源綜合利用等領域的人才開發,集聚一批海洋清潔能源開發科研團隊。

        (八)充實現代海洋漁業人才隊伍

        具體地說,就是要重點充實:能夠拓展遠洋漁業和遠洋漁場,建設現代遠洋漁業基地的人才;能夠發展高效生態海水養殖,加快漁港漁村建設改造,發展多元化、精品化休閑漁業的人才;能夠建設水產品精深加工區,加強水產品冷鏈物流一體化的人才。

        四、促進浙江海洋經濟人才發展的對策思考

        (一)積極推動立體多樣化的海洋人才教育

        縱觀海洋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無不重視立體多樣化的海洋經濟人才培養模式。以美國為例,現已形成涵蓋普及教育與高等教育相結合的多層次、多樣化海洋經濟人才培養模式:在普及教育方面,以全國性卓越海洋科學教育網為主,每年面向國民推出系列海洋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在高等教育方面,高等院校積極健全海洋學科與專業,深化海洋經濟人才培養與海洋科技項目研究。借鑒美國的海洋經濟人才培養模式,浙江也應建立立體多樣化的海洋經濟人才培養模式:推進中小學基礎海洋科技通識教育;開展海洋知識普及宣傳,舉辦海洋主題科普活動,鼓勵海洋科技人才從事海洋科普,提高全民海洋意識;鼓勵更多有能力的高等院校設置海洋學科和專業,建立健全海洋課程體系,促進海洋經濟教學與實踐需求對接;建設海洋經濟知識繼續教育培訓體系,制定海洋行業繼續教育規劃和實施辦法;鼓勵海洋經濟相關專業畢業生到一線地區和艱苦崗位實習與工作;為富有創新精神、具備發展潛力的青年海洋經濟人才提供獨立負責項目、承擔重要課題、參與國際交流合作的機會,加快青年海洋經濟人才成長。

        (二)積極推動產學研合作培養創新型人才

        日本、美國等世界海洋經濟強國都非常重視產學研合作培養創新型人才。在這些國家的海洋經濟創新體系中,除政府外,大學、科研機構、產業企業都是重要的組成主體,共同承擔著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責任,而且它們之間經常跨越組織邊界進行深入合作,一起培養高層次、緊缺的創新型人才。因此,為推進海洋經濟創新型人才培養,浙江應進一步完善產學研合作的政策環境;鼓勵涉海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對接,建立各類科技創新平臺;制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高層次人才雙向交流任職制度,推行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雙導師”制;對重大海洋科技項目明確產學研合作要求,推行共同實施、管理項目,實行“人才+項目”的模式,在實踐中培養和集聚海洋科技人才。

        (三)積極加強高層次海洋經濟人才的引進

        山東省是國內積極引進高層次海洋經濟人才的先行區,其主要特點是加強政策引導,強力布局領軍人才團隊,為此實施了《泰山學者藍色產業領軍人才團隊支撐計劃》(簡稱《計劃》)。該《計劃》以企業為主體,通過給予每個團隊500萬-800萬元經費資助,重點支持企業創新類領軍人才團隊與科技創業類領軍人才團隊的引進。④對于浙江而言,在利用教育資源充分培養海洋經濟人才的基礎上,也要大力引進海洋經濟人才特別是高層次的海洋經濟人才,具體地說:建立健全海洋經濟人才需求目錄,制定實施海洋人才特別是領軍人才團隊引進實施方案;對引進人才及團隊在住房、津貼、子女入學、配偶就業等方面予以適當照顧,給予課題申請、研發支持和政府獎勵方面的特殊政策;參照山東省的做法,加大財政經費投入力度,積極引進領軍人才團隊、鼓勵領軍人才團隊在浙江創業創新;實行“海外工程師”制度,鼓勵和支持各地引進外籍工程技術專家。

        (四)積極引導鼓勵海洋經濟人才創新創業

        美國十分重視、鼓勵海洋經濟人才創新創業。例如,美國優化金融政策,通過發展風險投資、創業基金、信貸擔保,為海洋經濟人才創新創業提供金融支持。又如,美國設立海洋科技園為海洋經濟人才創新創業提供孵化平臺。[7]美國的經驗對浙江具有較好的借鑒意義。對于浙江而言,要加大財稅優惠力度,設立海洋產業投資基金,鼓勵風險投資、創業投資、民營企業、金融機構參與海洋創新創業項目;建設一批海洋創業孵化平臺,完善中介服務體系,為海洋人才提供優質創業服務;改進海洋經濟人才的考核評價模式,強化創新和應用導向,把獲取創新成果、獲取自主知識產權作為項目立項和驗收、資助和獎勵的重要標準。此外,還要進一步促進技術要素參與收益分配。

        (五)建立健全海洋經濟人才工作投入機制

        福建省積極建立健全海洋經濟人才工作投入機制,確保海洋經濟人才能引進、留住、并用好。如泉州市出臺《泉州市高端海洋人才引進培養暫行規定》,確保資金投入用于補助海洋核心人才、海洋骨干人才、平臺建設、海洋課題研究、創業創新、海洋高技能人才培訓等。對于浙江而言,要落實人才投資優先保證的財政政策,各涉海地區、部門要增加對海洋人才開發的投入力度;在涉海重大工程項目、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和重大基礎理論研究課題中,明確一定比例的人力資本投入,并作為項目驗收(結題)的重要依據;重視欠發達地區及海島等艱苦邊遠地區海洋人才培養,在人才投入中適當傾斜;鼓勵企事業單位設立涉海人才發展專項基金,促進社會化多元投入機制的形成。

        (六)積極完善海洋經濟人才發展服務體系

        第8篇:海洋科學培養方案范文

        1.珠海現有耕地43萬多畝,其中基本農田保護區面積24700hm2(37.05萬畝)。200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49.12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02.65萬人,戶籍人口中農業人口23.89萬人,城市化率已達84%;2009年全市農業總產值(現行價)51.62億元,增4.1%,農漁民人均收入8575元,增6.6%。

        2.珠海有著十分優越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風景優美,海岸線長691km,海域面積6000km2,水產資源豐富;位于珠江出海口西岸,毗鄰港澳地區,是全國第二大陸路口岸,也是珠江三角洲主要的商品出口和集散地之一,蔬菜、水產品、花卉、水果及其加工產品等較高經濟價值的農產品越來越占據市場的主要部分。珠海生態農業旅游發展在全國同行業內地位領先,發展模式具有較高的影響力,被譽為“珠海模式”。

        3.珠海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形成了以河口型養殖漁業、無公害蔬菜種植業、奶牛乳制品畜牧業為主導的三大特色農業產業布局。初步建成了以白蕉鎮新環片為中心的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平沙鎮4500畝羅非魚養殖示范基地,珠海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橫琴1200畝水產種苗技術推廣基地,以南水、乾務為主的3萬畝沙蝦、青蟹養殖基地,橫琴2000畝生態蠔養殖基地,以白蕉、蓮洲、小林為主的8萬畝南美白對蝦、羅氏沼蝦、海鱸養殖基地,以白藤湖、斗門鎮八甲、紅旗鎮湖東為主的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萬山海島深水網箱優質魚養殖基地,以乾務、白蕉為主的生豬、家禽及奶牛畜牧生產基地等10大基地,農業生產逐步向優質化、規模化和區域化發展。

        二、珠海農技推廣體系現狀

        1.市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分布

        珠海市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分市、區、鎮三級,共同承擔政府公益性職能。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結合本區農業、林業、畜牧獸醫、漁業、農機、水利等行業特點,開展先進實用技術、農業標準化等技術和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農作物病蟲草鼠害、動植物疫病、有害生物的監測、預報、防治和處置;森林火災的預防和撲救、森林資源保護及開發利用管理;農業公共信息服務和農民培訓教育服務;水利建設和水利設施安全管理、水土保持和防汛抗旱技術服務;農村可再生能源建設。

        2.市級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珠海市農業科學研究中心(加掛珠海市科農漁業科技推廣總站、珠海市海洋科學研究中心)1個,定編45人;市區域性農技推廣站7個,分別為:市農業(水稻)科學技術推廣站、市水產養殖(淡水)科學技術推廣站、市水產養殖(海水)科學技術推廣站、市果樹科學技術推廣站、市蔬菜科學技術推廣站、市畜牧獸醫科學技術推廣站、市花卉科學技術推廣站,定編41人。珠海市農業科學研究中心與七個技術推廣站統一歸口珠海市海洋農漁和水務局管轄。

        3.區鎮級農技推廣體系

        橫琴新區推進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組建橫琴新區農業技術服務中心;珠海高新區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設立唐家灣鎮農業服務中心,加掛唐家灣鎮畜牧獸醫站、唐家灣鎮水利所的牌子;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設立區水產技術推廣站,加掛區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站牌子,萬山鎮、擔桿鎮和桂山鎮分別設立漁農服務中心;高欄港經濟區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設立高欄港經濟區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加掛南水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南水鎮畜牧獸醫站牌子。設立平沙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加掛平沙鎮畜牧獸醫站、水利所、動植物防疫監督檢驗所牌子。區級農業推廣體系財政供給編制53人。

        區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由區主管部門負責統一管理,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日常工作和人事管理由各鎮負責,同時接受區主管部門的業務指導。

        4.農業示范園推廣體系

        除以政府財政支撐的農技推廣模式外,還建立了公益與市場混合型的珠海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金灣區珠海臺灣農民創業園、斗門北部農業生態園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分別歸口市級農業主管部門、金灣區、斗門區農業主管部門管轄。它是園區農業科研成果實驗、示范、推廣、產業有機結合的平臺,它具有中介服務、人才培養、技術推廣、市場對接、產業帶動等功能。

        5.農業龍頭企業、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推廣模式初具雛形

        農業龍頭企業推廣模式是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戶為基礎,以產業為依托,農業科研單位、農技推廣單位與企業共同申報承擔項目實施、提供技術扶持等方式進行合作,形成龍頭企業+科研農推機構+農戶鏈條,在企業經營中建立非政府主導的農業技術示范、推廣、輻射的推廣模式。珠海市金果達農業高新技術有限公司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開發出“金果達”牌優質荔枝為主的水果連續十年獲得豐產,并通過國家AA級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產品遠銷歐美和東南亞地區。同時把成熟的先進適用技術向廣大農戶示范推廣,分別在珠海斗門、五山、博羅縣羅浮山、連平縣內莞鎮、揭西縣錢坑鎮建立了生產示范推廣基地和科技扶貧示范基地,定期或不定期地以各種形式進行科技推廣工作,成效顯著。

        三、珠海農技推廣模式發展前景研究

        1.借鑒日本和中國臺灣地區的農技推廣模式的組織機構、服務方式、運行機制特點的分析,在現代市場經濟體制下,成功的農技推廣模式必須在以市場為導向的基礎上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結合本土資源、人才、資金優勢,建立推廣機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龍頭企業、合作社、專業協會、農民共同參與的多元化、多層次的推廣體系。

        2.珠海都市農業特征明顯,農業推廣模式以大力發式生態綠色農業、觀光休閑農業、市場創匯農業、高科技現代農業為立足點,以都市市場需求為導向,融生產性、生活性和生態性于一體,倡導高質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現代農業。珠海市環境優美,海域廣闊,應以大力開發海洋經濟、生態農業觀光等產業為主線,輔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種植農業、畜牧業。

        3.堅持公益不動搖,以政府為主導型的農技推廣體系只加強,不削弱。

        農業技術成果轉化需要一個過程,經濟效益非像工業產品專利技術般立竿見影,市場經濟下,成果轉化工作必須由政府財政支撐的農業推廣機構來實施,而且在推廣體系中必須以從事公益性的政府農業推廣機構為主體,其他如涉農企業、供銷社、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只能作為一個補充。

        4.科學設立機構,合理配置資源。在市級推廣站中,珠海市農業科學研究中心(珠海市農漁業科技推廣總站、市海洋科學研究中心)作為廣東省農業區域性試驗中心,在也負有農技推廣職責,這與市屬區域性的七個推廣站職責有交叉,七個推廣站每個站站員3~7人,人手人,資源缺乏,做為一個獨立的事業法人機構,麻雀雖小,卻須五臟俱全,造成人力、物力分散、浪費,市級農技推廣體系存在著網疏、人散、線斷的問題,對此,結合實際情況,可以分成水產(畜牧)和農業種植兩條主線進行資源整合,將人才和技術優勢最大化,術業有細分,有專攻,而不是“一鍋燴”。

        5.成立農業技術推廣管委會,專門管理市、區、鎮三級農技推廣站,統籌、指導、協調、配合農業(科技)行政主管部門、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科技園區、農業企業、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農民等多種農技推廣元素。珠海市現有市、區、鎮三級推廣機構各有隸屬,互不銜接,全市各級農技推廣部門各撒一張網,各管一分地,有重疊,有遺漏,欠溝通。如將每一張小網拾掇縫合起來,拼成一張大網,建立二級樞紐,形成有機的農技推廣網絡,能夠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溝通順暢,事半功倍。

        6.重點建設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區、鎮農業推廣機構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農技推廣機構的改革和推廣體系的建設重點應建好區、鎮級推廣體系。珠海市區域經濟特色和農業區域化特色明顯,一個區或是一個鎮,代表著一定的區域特點,具有不同生產特性和經濟特色,只有基層推廣機構或組織才具有一定的引進、消化、改進和開發能力,并能承擔推廣工作中的一定風險,進行推廣項目的決策。珠海市政府《關于珠海市推進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的指導意見》(珠府〔2008〕146號)、2010年下發的《關于印發經濟功能區推進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中均體現了這一原則和方針,符合了科學發展觀的原理。

        7.充分發揮農業高新技術園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改革和創新農技推廣服務體制,必須與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要求緊密結合。大力推動農業高新技術園區建設,扶持大型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并以此為依托,開展農業科研成果的實驗、示范、推廣,不但可以轉移或減輕一定的推廣風險(園區或龍頭企業具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而且還是各級農技推廣機構從目前“事業、企業混著辦”這一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現狀中解脫出來,承擔公益性職能和實行無償服務,鼓勵和促進各種非政府機構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有效途徑。

        8.創新農技推廣收入分配體制,調動農技推廣人員以各種方式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在保障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工資收入的財政支持外,可探討勞動報酬與推廣業績、經濟效益相掛鉤,由企業(市場)支付,實現技術產品與知識產權的資本化。鼓勵農技人員以技術和資金入股,將科技園區、龍頭企業、農村經濟合作實體與技術推廣人員的利益緊密結合起來,通過這些平臺,為區域產業發展提供先進技術、種子種苗、市場開發、經營流通等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服務,使區域農技站真正成為一個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經濟實體,探索出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技推廣的新路子。

        9.加強農技推廣的法制建設,確保農業推廣事業健康發展。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法是1993年頒布實施的,廣東省及時出臺了《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辦法》。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農業生產的發展及農業生產形勢的變化,許多方面己不適應,建議對這些法律法規進行重新修訂,進一步加強農業行政執法力度,依法保障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權益,提高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法律地位。

        第9篇:海洋科學培養方案范文

        一、準確把握科技人才發展新趨勢

        (一)科技創新模式由封閉式向開放式轉變。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越來越的企業更加注重借助互聯網平臺,通過建立利益分享機制,吸引數以百萬計的發明家和創新人才進行集體創新,集成運用全球創新資源。蘋果公司在AppStore(蘋果的在線應用商店)上對外針對iPhone的應用開發包(SDK),用戶購買應用軟件帶來的收入由蘋果公司與開發商三七分成,吸引了大量軟件人才開發針對iPhone及iPodTouch的應用軟件,公司不用投入研發費用就極大地豐富了產品的應用,給開發者帶來收入的同時自己還有收益,創造出雙贏的循環。海爾集團建立了開放式研發平臺,將全球的優秀研發資源作為海爾的研發資源,通過開放式創新,為企業提供關鍵核心技術、為用戶提供引領全球消費時尚的產品方案,企業整體競爭力不斷增強。威高集團依托產學研合作平臺,已經走出了一條專家咨詢、技術轉讓、共建技術中心、共同研發等多種形式的開放式創新之路,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及產品,推動了企業技術水平的升級。浙江省率先打破省級財政科技經費國內使用地域限制,堅持浙江的科技經費全國用、全國的智力資源浙江用,充分利用全國創新資源服務浙江科技創新。

        (二)研發公共服務平臺成為集成創新的新引擎。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就是通過整合集聚、優化集成各類科技創新資源,構建開放共享的服務體系,為全社會研發、企業創新等提供基礎性、應用性、共享性、多樣性的技術支撐和服務,實現創新資源共用、創造價值共享,對集成創新的助推作用日益凸顯。上海市通過建立創新資源共享轉化、網絡聯動集聚、信息技術終端和服務驅動價值四大體系,創建了我國第一個科技研發公共服務平臺。截至2012年6月,平臺匯聚了全市30萬元以上大型科學儀器6916臺和700多名資深專家,集聚了264家在滬國家級、部委級研發基地和34家國家級檢測中心,建設了12家技術創新服務平臺、61家專業技術服務平臺、17個區縣服務中心和52個園區與行業協會服務站,增添了上海科技集成創新的新動能。

        (三)市場驅動科技成果轉化的決定性作用愈發突出。其主要標志就是科技成果轉化方式正在由基地型孵化向能力型孵化轉變。基地型孵化是政府主導,以場地為基礎,由場地入駐機構提供商務、風投等服務,目前我們大多數的孵化中心和基地屬于基地型孵化機構。能力型孵化是市場主導,以成功企業或企業家為核心,向初創企業提供創業培訓、顧問服務、市場信息、天使投資等專業化服務,如聯想之星、創新工場、車庫咖啡等。休利特和帕卡德在加州的一間車庫創立了惠普,比爾?蓋茨在車庫中完成了視窗界面的開發,喬布斯在車庫完成了蘋果的早期創業。聯想之星是以探索適合高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傳播科技成果產業化觀念、培養優秀科技創業領軍人才、為早期科技創業企業提供天使資金等為主要宗旨,將培養科技創業型CEO作為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切入點,并通過結合專業投資機構和培訓機構的優勢,整合各類社會資源,形成了“創業培訓+天使投資+開放平臺”的三位一體科技創業孵化新模式。

        (四)人才由為我所有向為我所用轉變。伴隨著網絡覆蓋率、傳輸速率和可達性的快速提高,以平臺為支撐的動態創新聯盟更加活躍,以小型團隊和個人為主的“創客”運動蓬勃發展,為企業借助各類創新中心和平臺集聚利用全國乃至全球的各類人才提供了重大機遇。2010年,寶潔公司擁有研發人員9000人,借助創新中心為其研發創新的人才150多萬人,把外部的創新比例從本世紀初的15%提高到了2010年的50%,研發能力提高了60%。

        二、山東省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近年來,山東省圍繞提高創新能力,不斷加大投入,出臺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16條等系列支持政策,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特別是2012年以來山東省研究與發展(R&D)經費占GDP的比重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2015年獲評國家科技獎勵有望實現新突破等,標志著在建設創新型省份方面邁出了實質性步伐。順應科技創新發展的新趨勢,加快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我們既擁有重大機遇,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一)開放式創新初見成效,但尚未形成燎原之勢。海爾、威高等一些企業集團在探索開放式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有的已經嘗試但機制不夠靈活、步子邁得不大,相對于山東省擁有眾多行業骨干企業來說,實施開放式創新的企業集團占比仍然偏少。如何引導更多的企業走上開放式創新之路,形成遍地開花之勢,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

        (二)優勢領域眾多,但整合集成相對滯后。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山東省形成了諸多優勢領域,如擁有國家軟件基地、信息產業創新基地和國家超級計算中心,量子通訊技術全國領先,2015年,浪潮集團主持完成的“高端容錯計算機系統關鍵技術與應用”被評為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可以說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技術支撐能力非常強;再如山東省擁有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國家深海基地、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等一大批科技研發機構,藍黃“兩區”共建有海洋生物、海洋化工、新材料、海洋裝備制造等領域的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3家,海洋科技力量雄厚,研發實力全國領先。但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滯后,科技創新資源整合缺乏載體支撐,集成創新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

        (三)政府推動成果轉化力度較大,但市場主導作用亟待加強。山東省省級以上各類園區數量居全國前列,幾乎所有園區中都建有基地型孵化和轉化機構;圍繞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目前正在大力推動公益性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和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基地建設,充分表明政府在推動成果轉化方面的力度不斷加大。但與北京、上海、深圳等先進地區相比,在引入社會化資源、借助市場化力量方面不夠,成果轉化渠道不暢,致使“只開花不結果”或“花多果少”。如何大力培育能力型孵化市場主體,是促進科技創新與市場有機結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必然選擇。

        (四)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但人才觀念滯后。近年來,山東省深入實施“人才強省”戰略,為創新驅動戰略儲備了多層次的人才隊伍。目前,全省各類人才達到1125萬人,總量居全國前列。但智力勞動價值體現不夠、人才流動和成果轉化障礙較多、重引進輕培養等問題,特別企業是仍停留在注重自己培養和引進人才的階段,對搭建平臺和建立利益分享機制吸引全國乃至全球創新人才“為我所用”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三、新形勢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對策建議

        在世界產業技術革命孕育突破的新形勢下,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占領產業高端、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迫切需要我們順應潮流,調整方向,完善政策,優化環境,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添新動能。

        (一)著力推動開放式創新。要加大對海爾、威高等山東省在開放式創新方面先行一步企業的宣傳力度,建立激勵機制,更好地發揮典型的引路作用。加強對國內外企業開放式創新模式和運行機制的研究,找出政府可以作為的著力點,制定推進措施,完善支持政策,推動更多的企業借助全省、全國乃至全球的科技、智力資源提高創新能力。借鑒浙江經驗,調整省級財政科技經費管理使用辦法,面向全國進行招標,充分利用全國科技智力資源服務山東科技創新。

        (二)著力推動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鑒于科技資源的專業性、獨特性和信息不對稱性,以及科技資源分布的廣泛性,單靠市場機制不可能自動實現科技資源的共享與轉化,迫切需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加快構筑服務全社會科技創新的共享平臺。要立足山東省新一代信息技術、海洋技術、生物醫藥技術等優勢領域,按照建設模式上“邏輯統一和物理分布”相結合、運行模式上“政府推動與市場驅動”相結合、服務模式上“集中受理與多樣化便捷化”相結合,制定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方案,創新推進機制和共享機制,加快構建由科學數據共享、科技文獻服務、儀器設施共用、資源條件保障、試驗基地協作、專業技術服務、行業檢測服務、技術轉移服務、創業孵化服務和管理決策支持等系統組成的研發公共服務平臺。打造整合優勢領域創新資源的載體,形成創新資源集聚越多對用戶吸引力越強、用戶越多對創新資源集聚作用越強的“超市效應”,全面提高集成創新能力。

        (三)著力推動能力型孵化市場主體發展。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市場在加速成果轉化、驅動創新發展的作用愈發突出。要加快調整科技孵化支持政策,把能力型孵化納入科技孵化支持政策涵蓋范圍,引導成功大企業開展能力型孵化,積極發展商業性天使投資,加快催生一批能力型孵化市場主體;加快推進現有基地型孵化機構改革,推動更多的基地型孵化機構向能力型孵化機構轉變;暢通基地型孵化機構與能力型孵化機構的對接合作渠道,基地型孵化器重點提供共性技術服務,將創業培訓、顧問服務、市場信息、天使投資等交給更具專業優勢的能力型孵化來運作完成,聯手推動科技成果加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综合在线精品女同 | 亚洲精品中文免费 | 思思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精品 |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视观看 | 亚洲性爱区久久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理论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