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人文教育的本質范文

        人文教育的本質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文教育的本質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人文教育的本質

        第1篇:人文教育的本質范文

        人文教育專業開設的背景

        (一)高師院校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

        2001年,教育部印發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對基礎教育進行根本性改革。同年,教育部頒布了義務教育階段包括兩個《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內的18個課程標準,在全國38個實驗區正式啟動建國以來第八次也是最為徹底的基礎教育階段的課程改革。與以往七次課程改革相比,設置綜合課程是本次課程改革的最重要特征。[1]《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國家教育部頒布的綜合文科課程標準,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由分科教學進入到了分科與綜合教學并行的時代。

        對于目前的基礎教育課改的綜合性趨勢,我們應當清楚地認識到,由于目前開設的綜合文科課程———《歷史與社會》在我國起步較晚,改革的步履比較艱難。新課程的實施面臨如何把各社會學科知識融合到一門新的課程中,也就是說向教師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其“瓶頸”主要是師資問題。我們分析目前綜合文科課程的試驗情況,可以發現:原來分科培養的教師無論從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素質結構等方面,都難以承擔綜合課程教學的任務。

        隨著課程實驗工作不斷普及推廣,最終將全部開設綜合文科課程,致使綜合性的專任教師需求日益增多,預計幾年后,基礎教育急需大量掌握綜合性學科知識、具有較高素質、具備綜合性課程教學能力和課外活動(綜合實踐課)組織能力的專職教師。為此,教育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師范院校和其他承擔基礎教育師資培養和培訓任務的高等學校和培訓機構應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與內容,調整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結構,改革教學方法。”[2]可見,綜合文科教育專業的誕生正是適應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綜合性的發展需要,是順應社會發展對綜合性人才的需要。

        如何應對新一輪課程改革中綜合課程的設置,已成為我國高等師范院校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學科綜合化決定了中學課改的趨勢必然是學科課程綜合化。課程綜合化,是指從整體聯系出發設計課程的一種指導思想。課程綜合化包括四個層面的內涵:相鄰知識系列的綜合、學科之間的綜合、課程與社會的綜合、課程與學習者的綜合。課程綜合化作為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貫穿于課程改革的所有環節。伴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步伐的加快,高等師范院更應發揮好自身“母機”的作用。因此,高等師范院校必須對其課程進行相應地調整,重新構建適應中學教學改革的課程體系,研究并設置為基礎教育發展所需的新型綜合專業,才能使未來的教師對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都具有充分的理論理解和實踐體會。

        (二)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發展失衡

        隨著當今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頻繁便利,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拉近了人們之間的距離,地球已濃縮成了一個小小的“村落”;但科學時代的人類也面臨種種困境,致使人們也意識到科學是一把“雙刃劍”,在給人們帶來幸福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發人深思的問題,諸如人類道德修養的缺失、價值觀念的扭曲、自然環境的污染等,這一切都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缺乏人文關懷的科學追求必然背離人類發展科學的終極精神。因此,所有類似問題的解決,單靠科學教育是無能為力的,必須要依賴人文精神的培養和人文教育的實施,需要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有機結合。

        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失衡正是當前人類文化與經濟的沖突在高等教育中的真實反映。高等教育不僅要通過知識的創造、傳播和應用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為社會科技和經濟的進步提供強大動力,也要通過對先進文化的繼承、宣傳和創新,引領社會主流文化健康、有序地發展。所以,人文教育專業是綜合文科教育專業改革與時俱進的產物,從綜合文科教育專業過渡到人文教育專業,是對現代社會呼喚人文精神的領會。

        二當前人文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應該說,無論是我院還是其他省份的師范院校都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就人文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進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經驗,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改革探索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在課程設置方面。本人想借此提出以下問題和建議,以供有關人員思考,并改革和完善人文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

        第一,如何科學合理地整合分科課程,以更好地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的需要。學科課程的綜合是世界性課題,至今還沒有能夠形成具有真正綜合意義的科學模式。人文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突出綜合性特點,既體現在學科內部的縱向的綜合,也體現在各學科之間的滲透、交叉及橫向綜合上。也就是說,人文教育專業的各門課程要打破原有的課程體系,更注重學科內部及學科之間的知識整合,形成一個新的專業體系。而各學科的課時比例分配也是整合分科課程急待解決的問題。為了更好地呈現綜合課程,對于人文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可采取“邊研究、邊實踐、邊總結”的方法進行大膽地探索,力求創新,又講究科學,從而積極穩妥地推進人文教育專業改革的不斷深化。

        第二,如何保障人文教育專業中綜合課程的順利實施。目前,人文教育專業都是由原來的分科教學教師,即由政治教師、歷史教師、地理教師任教,許多教師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學科本位”的思想。他們由于長期的分科教學,無論是在教學方法和教學觀念上、知識體系和結構上,都存在著不適合新專業教學的問題。由于目前的教學實際不能適應對學生跨學科訓練的要求,因此教師應轉變觀念,超越分科教學的傳統模式,確立適應人文教育課程內容的教學組織方式,通過跨學科的融合從總體上、本質上去把握課程的體系與內容,盡快適應這一新專業的教學特點。同時要求教師具有協作精神,與其他教師精誠合作,由以往各門學科的“獨立作戰”轉向學科之間互相協作的“主體作戰”,這也是保證人文教育專業課程實施的關鍵所在。此外,高等教育管理部門和相關高等師范院校應該高度重視人文教育專業教師的繼續教育工作,采取多種形式開展中學課程改革、新的教學理論和相關人文學科專業知識的培訓。

        第三,新專業與傳統教材之間的矛盾。教材是課程的基礎與起點,是制約課程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傳統的分科教材還不能滿足人文教育專業綜合性的需要。為了保證人文教育專業課程整合的順利實施,學校應該重視新課程的開發和舊課程的更新,強調綜合性與嚴密性,處理好綜合與特色、個性與共性等的關系,盡快地研究和編寫出適合新專業的新教材,以此完成所承擔的教學任務。現代的教材開發方興未艾,除教科書之外,還有形形的電子教材,而信息技術革命給學校教育帶來的一個顯著變革就是多媒體走進課堂。高等師范院校應該利用其課程資源的優勢使多媒體與教科書更好地互補,從而達到一種理想的教材結合方式。譬如:新課改在基礎教育中搞得熱熱鬧鬧,但在師范生中卻沒有引起強烈地反響,究其原因,師范生在校內缺乏感知新課改的良好氛圍。針對這一問題,高等師范院校可借助信息多媒體技術和網絡資源,將優質的課堂教學和課程專家講座攝錄下來,將優秀的教學案例和課程資源開發的經驗等內容整理出來,從而擴大了解新課改的窗口,這樣也就使師范生在新課改理論的學習基礎之上,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效果。

        第四,教育實習時間和方式的問題。教育實習可以檢驗師范生掌握和運用科學文化知識的程度,促使師范生在教學實踐中提高自己的從教能力。世界各國都把教育實習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以實習時間的安排為例,美國的教育實習時間為15周,德國最短為16周最長為兩年半,而我國實習一般為有6-8周,現在人文教育專業教育實習的時間更是由于開設的課程較多而得不到保障。此外,我國的教育實習就像是一次性作業,缺乏有力的實習指導,使得師范生在實習中遇到的問題并未得到及時地解決;有的學校因種種原因,又常常讓學生自行聯系實習學校,自我完成實習任務,這樣的實習就更難達到預期目的。所以,人文教育專業應該加大教育實習的比重,可采取分階段進行教育實習的方式,將教育實習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學生初步了解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后開展教育實習,返校后師生共同討論、分析實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在總結第一階段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再開展第二階段的實習。同時,可根據課程培養目標和目前基礎教育的實際情況,并按照學生就業需要和自身興趣自主選擇,將人文教育本科專業學生分成兩部分實習,一部分派往在初中已經設置了綜合課程的中學實習,檢驗學生勝任初中等綜合課程的教學工作、班主任工作以及組織課外活動的能力,一部分派往仍然實行歷史、地理、政治等分科課程教學的中學實習,每人同時實習至少兩門分科課程,檢驗學生適應中學政治、歷史、思想品德等分科課程的教學能力。由于綜合課程教學在全國范圍內起步不久,現有的大多數教師接受的是專才教育,在中學也長年執教分科課程,對綜合課的教學仍處于熟悉、探索、提高的過程之中。所以,人文教育專業的教育實習不能完全委托給實習學校,高師應鼓勵教師走上實踐教學第一線,派遣大學教師和中學教師共同指導學生實習,不僅有利于提高教育實習的質量和實效,還能使教育科學研究根植于基礎教育實踐之中。

        總之,人文教育本科專業作為一個新的專業,在許多方面特別是課程設置方面還有待做進一步地研究。以上只是立足于我院人文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針對一些問題做的初步探討,懇請各方面專家賜教,以使這一新的專業盡快完善。

        參考文獻

        第2篇:人文教育的本質范文

        體育本質及其屬性是體育理論研究中的基本問題,也是我國教育界、體育界多年來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圍繞體育本質、體育術語等問題的大討論,到本世紀“以人為本”和“健康第一”的提出,體育界對體育本質及其內涵的討論未曾停止過,對于這個問題的再思考,將對我們進一步認識和把握體育目的,確立培養跨世紀人才目標展開的教育活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1正本清源———概念、本質、屬性及其他

        體育的本質是對體育這一事物是什么的解釋。體育的本質屬性是指體育所具有的必不可少的特征(即種差)。對體育本質的不同認識必然導致各種不同的體育觀。由于認識上的差異,人們對同一事物采用不同的概念或者對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必然會造成概念運用上的混亂,這給我們的工作帶來諸多不便。應該說,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我國開展的對體育概念的大討論,對促進體育科學的進步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打破了長期以來體育科學研究的沉悶局面,把體育推向了社會發展的前臺。糾正了人們長期以來對運動就是體育的僵化認識,引起廣大體育工作者對體育本質的深思。但國內外學者對體育本質的表述仍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具有代表性的幾種觀點有:身體教育或體質教育的“體質觀”;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術水平的“雙質觀”;體育就是運動的“多質觀”;還有近幾年提出的育人的“教育觀”等等。雖然各種觀點具有許多可取之處,但有的觀點則存在著明顯的錯誤和偏頗之處,因此,很有必要澄清人們對體育本質及其概念體系的模糊認識。

        “體育”一詞代表體育活動的全部內容已在理論界得到基本一致的認可。即對其表述可為兩層含義:一是指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結合日光、空氣、水等自然因素和衛生措施,達到增強體能、增進健康、豐富社會文化娛樂生活為目的的一種社會活動。二是指在學校教育環境中,指導學生學習和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與技能,使他們形成體育鍛煉意識,提高體育活動能力,增進健康的教育活動。

        體育的本質是促進人的自然屬性發展。體育利用人的自身的肉體器官所進行的運動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因而競技體育不符合人類個體對象性活動的本質特點。體育活動是促進人類個體生理、心理活動發展的主要活動。研究體育的本質是包括對構成體育活動過程要素的各種變化和相互關系,以及體育活動過程要素與人類個體身體因素變化的相關性的研究。也就是說人類個體應該根據自身生理心理變化的規律去主動選擇體育活動,以更好地適應自身發展需求,而不是盲目地去適應各種運動,把自身身體作為手段。人類只是借助于體育的內容和手段,使個體自身發生符合體育目的的變化,體育活動過程消失在人的身體發展之中,體育的對象被加工,從而改變了自身狀態。而根據體育的目標需要所選擇的體育活動的基本形式、內容,包括用來鍛煉身體增強體育的知識、技能和方法,則是由體育的特殊作用所決定,是其它方面活動所不可替代的。實際上可以說,體育概念、體育本質及其屬性應是同屬一個理論范疇,其相互關系為體育概念是體育本質的集中表現,對體育本質的把握,必須通過給體育范疇確定概念來體現。由于體育是一個復雜的現象,人們只是以各自不同的角度去研究體育的本質,必然會得到不同的結論。

        2人的自然屬性———人身心發展的前提條件

        人類個體最初只是一個“可能”的人,僅以生物實體而存在,缺乏社會人所應具有的主體意識,人體發展的快慢和發展水平主要受生理規律的支配和制約,這時個體的發展,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個體是人類生存的重要形式,具有決定著人類作為一種物質的地位,也就是說人類的規定性是從個體上確定的,個體表征著人類的本質。人類的發展歸根結底是落實到個體的發展上,人的發展才是社會發展的實質。雖然社會性是人的本質的主要方面,但人的自然性則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前提條件。人的自然屬性的內容包括人的自然個性的發育與成熟,體腦結構及其生理和心理機能以及身體素質和人的基本活動能力等方面。這些內容正是構成人類體質的內容,是整個人類任何個體都需要發展的內容。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又不能不受自然界的制約。因此,人類活動與自然界有著許多作用與反作用的密切聯系。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人的行為與自然的協調,道德理性與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思想家對于主客體之間、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之間關系的辯證思考。在中國哲學中,注意的是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聯與統一,強調事物彼此的共性。然而,從先秦就有的長生思想,以及幾千年的氣功養生長生實踐,卻證明中國人已經向自然和自然規定的人的生命極限挑戰了。體育的主要作用是促進人的自然屬性的發展,即促進人的自然個體的生長發育與成熟,提高人的生理功能水平,促進人大腦結構、功能以及心理功能的發展,使人的體能得到全面發展。

        3人的社會屬性———體育發展的最終目的

        人受自然發展規律的支配,不僅具有自然屬性,而且還具有社會屬性———受社會發展規律的支配,兩者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作為社會主體的人一旦生成,生物發展規律對人的發展來說,愈來愈退居次要地位。當今,人的社會化問題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共同關注的課題,也是一個開放的社會所面對的現實問題。作為生產關系的人的發展是指在個體表現為人的思想、道德、情感、意志、性格的發展。發展生產力表現在個體身上其主要是指發展人的體力和智力。健全的體魄不僅是作為勞動生產力的人的首要條件,而且也是社會知識經濟形態下人的才能獲得多方面發展的基礎。現代社會的發展所需要的個體不是自然狀態下的勞動力,而是掌握一定科學知識和多種技能的“發達的勞動力”,并能借助一定的交流手段———語言文字、文化系統、生產勞動等聯結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人類共同體。現代社會,人的社會化必將“化”得更高。人的社會化屬于人的全面發展問題,它意味著孤立的個人與社會相協調與和諧的過程和程度,這里既包括接受社會規范的過程,也包括個人道德、心理、尊嚴等成熟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人們一般認為隨著年齡的長大已經自然完成了。但其實未必,社會交往和社會開放程度不足,也會限制它的程度。教育是人的社會化的重要途徑。而體育運動以內容豐富,角色多變,在心理健康、拓展人際交往的空間、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互幫互助、團結友愛、培養自立精神、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等方面,起到了提高人的社會適應能力,加速人社會化進程的積極作用。社會是由無數現實的人所組成的具體存在,作為人類共同體的社會、各種活動當然應該是以人類個體為目的,把人當作人,而不是當成工具看的系統。可見,體育應該是一種以人為核心要素,以人體發展為目標,以人作為活動主體的系統。

        4以人為本———體育本質的回歸

        人是一種對象性存在物,只有通過對象性勞動,使自然向著有利于其生存和發展的方向運動,才能確立其存在本質,離開自然這個對象,人不僅不能實現其本質,就是其生命也無法維持。但組成社會的個體決不是脫離特定社會關系的生物學意義上抽象的人,而是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并由此而規定了其本質的人。那么,體育與人、體育與社會究竟是什么關系呢?體育對個體的成長發展是一種手段,而個體身體的成長和發展對體育來說則是目的,對社會的發展進步來說,它只有同教育相結合而成為手段,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對體育來說同樣是一種目的。

        第3篇:人文教育的本質范文

        關鍵詞:以人為本;人為關懷;高校;思想政治課

        中圖分類號:F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2-0098-02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中國的未來。正所謂“少年強,則中國強”。而當今信息的多樣化造成了當代大學生思想上的迷茫,只有從思想政治教育上入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現階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各種問題。如今,面對的問題是:首先現今大學生在思想上存在誤區。因為大學生由于缺乏正確引導,對問題的思考都不到位。造成了片面的認識。從而形成了不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其次,就是大學生們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課的不重視。當今大學生大多都是90后,個性都比較自主。簡單說,就是個性鮮明。他們認為自己的思想很正確,不需要什么所謂的思想政治教育。實際上他們并沒有認識到自己思想上的錯誤。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本身存在的問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形式太多單一,而且有太多的時候都是枯燥無味的理論知識的講解。而造成以上這些問題的重要原因就是對學生本身的忽略,高校只是單純地把要講解的內容傳遞給學生,卻沒有考慮學生自身的性格以及思想狀態,所以解決以上問題就必須從學生本身入手。

        二、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以人為本與人文關懷的具體內容

        (一)什么是以人為本和人文關懷

        所謂的“以人為本”是一種哲學價值論概念,而不是哲學本體論概念。“以人為本”中的“本”,就是指“根本”的“本”,它與“末”相對。所謂的“以人為本”,就是與任何事物相比,無論是神還是物,人都是更重要的、更需要人們關注的、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逐末。這一道理,就如我們的口號“學校教育,學生為本”一樣,在教育必須要注重學生本身,思想政治教育就更不能脫離學生。其次,還有“人文關懷”。它就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懷、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以及對人類的解放與自由的追求。總之“人文關懷”就是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對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因為學生就是教育的主要對象。如果在教學中沒有人文關懷的話,學校就會不了解學生思想內容,不關心學生的思想狀態,甚至是不尊重學生的看法。如若這樣的話,高校怎么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好學生呢?其實無論是在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也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人文關懷”也罷,無論哪種措施都是為了能更好地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效地進行。因此,高校必須堅持以上理論,使學生的思想素質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才行。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為本和人文關懷的體現

        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課上考慮問題時要充分注意學生們的反應。只有明白學生是怎么想的,才能更好地將課程進行下去。而在講課時,學生們的直接反應就是最好的反饋。要是忽略這一點只是按自己的想法去講的話,就會造成講解與學生的脫節。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時要充分的以“學生”為本才行。其次,在課程進行之前,對于要講解的內容要做到充分的了解,不能只是人云亦云的講課。要注意學生們的心理情況。對于要講解的內容要想想學生會怎么看,要想想自己真正想要學生學會什么等等。這些都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課之前考慮好。如果不做這些準備的話,就無法與學生成功地進行思想上的交流。以上的這些步驟,也可以說成是老師要認真地備課,只不過備課的同時,要求老師要好好地考慮到學生這一方的上課狀態。只有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認真地貫徹“以人為本”,在教學中注重“人文關懷”,才能讓當今大學生有更高的思想上的覺悟。

        三、如何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

        (一)堅持以人為本,關注身邊大學生思想品質中的閃光點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既然要堅持“以人為本”,就應該時刻關注學生們身上的閃光點才行。為什么要這樣做呢?首先,對于學生本身來說,無論學生的年齡是多大,不管他是80后還是90后,任何時候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但因為現在各種各樣的價值觀的存在,使得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產生了混亂,為人處世上也多了許多的不確定。這時候,老師就扮演著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需要老師關注身邊學生在思想品質中的閃光點,對于他們正確的處事方式給予積極的肯定。這也是從某種方面肯定了學生的價值觀,加強了“以人為本”教學觀念,從而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積極作用。其次,對于老師來說也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一件事。老師在教書育人的時候,要想讓學生們聽得用心,那么講解的內容就應該生動活潑,讓人記憶深刻。尤其是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這一點更為重要。所以,老師可以通過加強人文氣息來解決這一問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講解比較枯燥,講解的時候,如果以身邊學生的真實事跡入手,就可以讓學生們以同齡人的感受來看待問題,所以更容易獲得學生們思想上的共鳴。這樣,會使得教學中的人文氣息更加濃厚,同時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進行得更加順利。

        (二)樹立人本理念,加強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

        俗話說:一個人真的強大并不是身體上的健壯,而是一個人的內心足夠強大。所以,要想使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順利進行,就必須考慮學生的心理素質。學校可以采取以下手段來加強學生的心理素質。其一,學校可以定期開展關于心理素質教育的講座。這樣,學生們一旦思想上有了什么煩惱,即使不告訴別人,也可以有一個指南針,自己去思考、去想辦法。這樣既可以解決問題,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們自己的心理素質以及處理問題的能力。此外,學校也可以開設心理咨詢處,堅持“以人為本”,充分注重學生們的心理健康。通過與人溝通,學生可以了解不同人的看法,同時也可以認清自己的長處與短處,從而加強對于外界事物的接受能力。通過以上手段,可以在加強學生心理素質的同時,提高學生們思想上的覺悟。更重要的是,會使學生充分意識到學校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會感覺到自己在被學校時刻關心著。隨著時代的發展,一定會有更多的方法能夠加強學生們的心理素質。但無論哪種方法都會使“以人為本”的觀念得到加強。所以高校們應當在這一方面做出努力。

        (三)增加教學實踐活動,使人文觀念深入人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離不開教學實踐。所以,要想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氣息,就必須進行教學實踐。不可否認,相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課中枯燥的理論知識的講解,教學實踐的形式更容易使學生們接受。因此,要是在教學實踐中注入人文觀念的話,在師生的心理就會加強對于上人文觀念的理解。因此,學校應該加強對于教學實踐的重視,教學實踐應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例如,讓學生們就一社會現象排話劇,或者是辯論會,也可以在教學實踐中引用大量現實生活中喜聞樂見的事例來吸引學生。通過這些形式,可以增添教學中的人文氣息;學生們會更覺得學校所教授的課程與自己息息相關,進而會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去。學生這時候的行為就加強了學校的人文關懷,因為學生親身體驗到了學校對自己的關注。這時候,學校的“以人為本”也將不再只是一個口號,人文觀念將會深入學生們的心。同時,學生們的直接反應,使老師們會意識到“以人為本”的重要性,他們也會更加關注所謂的人文關懷。這樣,人文觀念將會得到全體師生的關注,從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為成功。

        (四)與學生一起討論某些道德觀點,加強人文關懷

        所謂的人文關懷到底是什么?不否認,許多大學生都不太了解。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仍存在一些師生溝通不順利的問題:所以,為了加強人文關懷的理念,老師們就應該從學生們的思想品質上入手。首先,就是了解大學生思想品德狀況。老師們除了靠平時觀察,還可以圍繞某一道德展現觀點,展開討論。比如,曾有一老師在講授“人性自私論從理論到實踐都是錯誤的”這一道德觀點時,通過班級學生的討論,了解到大學生對自私的本體論認識的全面內容。討論中,有的認為自私的觀念是先天的,無法改變;有的認為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世界上不存在大公無私的人;有的將人們追求個人正當利益等同于自私;有的認為人的自我保護本能決定了人的自私是與生俱來的,不可改變;有的認為自私是后天養成的習慣,是人品問題,有的人自私,有的人無私等。這一事件就成功地加強了教學中的人文氣息。首先,這些各種各樣的觀點擴大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視野,并且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溝通。這就是“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其次,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效。更重要的是讓老師們了解到了學生們的差異性,認識到“以人為本”的重要性。也使的同學們注意到什么才是正確的道德觀點,對于老師講授的內容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老師這樣做的同時,學生們也會在無形中加強對于人文關懷的理解。由此可見,教學中的“以人為本”是可以通過以上過程而得以實現的。

        參考文獻:

        第4篇:人文教育的本質范文

        (一)、政治學科教學中德育片面發展

        高中政治學科教學中的德育還存在一些片面發展,表現在:第一,偏重智育,輕視德育。以高考為指揮棒,以應試教育為核心,以考試成績的好壞來評價學生,有才無德的學生也被認為是好學生;第二,過分強調道德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道德品質形成過程;第三,只管學生在校的表現,不管學生畢業后的發展;第四,重視所謂“優生”,漠視所謂“差生”[1]。政治學科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表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依然任重而道遠。

        (二)、政治課教師不注重思想觀念的革新,德育方法因循守舊

        有些政治課教師不參加培訓進修,拒絕接受新事物、新觀念,理論與實踐能力得不到提高,教學中只能用傳統的教學方法組織教學,不能把傳授理論知識同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結合起來,不能用恰當的理論闡明具體的事實,不能用生動的事例來感悟、激勵學生理解知識。而德育方法單一,依舊是集中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忽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學生內心的需要和自我教育的能力。這樣的觀念與德育方法很難使學生將道德規范內化為自己的行為習慣。

        (三)、教材單一,未整合其他德育資源

        目前的政治課本大部分都是人教版的,過于單一,未立足于本校實際,沒有鄉土性教材,這樣在教學中勢必會與學生的實際脫離,致使教育的實效性沒有達到預定的目標。教學中也沒有充分整合特殊的節日資源,例如,一些傳統的節日、法定節日、歷史人物的誕辰、歷史事件紀念日等節日資源,這些資源蘊含了豐富的德育資源。德育也應該與家庭教育、社會資源整合,充分發揮政治課德育的功能。

        (四)、政治課德育實踐面臨困惑

        傳統的教學模式使教學目標與學生的道德實踐嚴重脫節。本來應當是充滿生機的德育變成了沒有主體能動性、枯燥乏味、令人厭煩的說教,這必然會引起學生對教學內容與教育行為的排斥,也收不到良好的德育效果。科學技術作為一把“雙刃劍”,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也使人類在利用科技時,丟失了自我價值與精神,導致環境的污染與生態的破壞。這些負面結果給政治課的德育實踐工作的開展帶來了困難。

        二、立足現狀,優化政治學科德育方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通過政治學科對學生進行的德育遇到了上文提到的一些問題與困惑,為了促進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作者在總結多年政治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立足于學校德育資源現狀,提出以下幾點措施:

        (一)、立足現狀,以學生為本,優化政治課德育目標

        課堂教學是政治學科教學的主要方式,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主要途徑。在進行德育時,要使德育目標與學生的實際、政治知識內容體系相一致,不能使德育與政治理論知識失衡。要處理好智育與德育的關系,發揮政治學科的德育優勢,把政治理論知識教學與德育結合在一起。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制定德育目標,例如在進行價值觀教學時,既要依據教材,使學生樹立堅持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的德育目標,還要以學生之需為本,對學生進行誠實守信、文明禮貌的道德教育。充分挖掘教材德育潛力,依據教學計劃確定行之有效的德育內容與目標。

        (二)、提高教師素質,運用靈活的德育方法

        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增強使命感,還要善于吸納新知識。為人師表,通情達理,為學生樹立正面榜樣。教師要采取靈活多樣的德育方法,從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辨別真善美與假惡丑的能力,識別和抵制形形的錯誤思潮,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在德育工作中要注意內容的選擇和方式的運用,切忌空泛、虛假、唱高調。要將理融于情中,使學生對所接受的教育可感、可親、可信[2]。

        (三)、理論聯系“熱點”,加強德育的實效性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人們的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改革開放既給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帶來了生機、活力,也沖擊了部分人們的傳統觀念。因此,在政治教學中,要將理論知識的傳授與社會的“熱點”、“敏感點”聯系起來進行講授,能使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并增強良好的德育意識,反之會使學生產生逆學心理。

        (四)、創新德育方法,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良好的德育方法可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教育、自我教育的習慣。而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有規律性的,都要經過知—情—意—行的發展過程。德育實效性目標的實現必須要對教學方法進行革新,以下是創新的德育方法的例子:

        1、事例結合法。

        就是在講某一知識點時,為讓學生很好地理解知識并進行德育教育,而與有關的事例結合起來進行教學。最重要的是選取的事例是可以引發德育思考的事例,只有這樣才能使政治教學達到智育與德育的目標。例如:在講市場經濟的開放性的特征時,可以結合當今貿易保護主義的例子進行教學,使學生既理解了市場經濟的開放性與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還加強了道德建設。

        2、社會實踐法。

        學生由于不太了解生活,致使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是理論與實際相脫離。因此教學中讓有條件的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讓學生去接近生活,了解生活,把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聯系起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例如:社會調查法。在講到我國國有企業的現狀時,對學生來說較為抽象。因此讓學生去進行社會調查,在社會上尋找真實的例子,以此增進對知識的理解,進而為下一節《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教學鋪路架橋。

        在政治學科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不僅有以上兩種德育方法,還有故事導入分析法、遠行德育法、討論法、辯論法等等。

        (五)、把德育寓于政治教學各個環節,做到德育系列化

        政治課教學是由備課、上課、輔導、考試等環節組成的有機整體。要加強政治課的德育實效必須把德育寓于教學的各個環節,使德育做到經常化、系列化。備課,要結合教材內容確定德育要求和德育方法。課堂教學。要把知識教學和德育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運用教材中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則去引導學生正確分析和認識社會現象。課外輔導和考試。在課外輔導中把德育寓于生動活潑的課外活動中,學生既感興趣,又能收到較好的德育效果[3]。

        第5篇:人文教育的本質范文

        【關鍵詞】高等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人的全面發展 以人為本 人文關懷

        以人為本既是時代進步與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對我國的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黨與國家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這必將使人們的思想、心理和信仰等精神世界產生深刻影響。“而我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體和對象也都是人,因而當務之急便是啟發人的自覺性,調動人的積極性,激發人的創造性,做到更多的關注人的主體需要,尊重人,關心人,開發人。”人們所以產生這樣那樣的思想問題,從根本上說是由于其物質和精神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是人的主體需要沒有得到考慮而出現的種種表現。因此,做好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將工作的切入點放在受教育者身上,針對每個具體的人的特定思想形成的客觀原因和影響因素,通過有效地改變某些外在因素和條件,達到影響人的思想的目的。而高等教育作為培養人與教育人的基地,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的重要場所。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應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棟梁之才。這就要求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做到三點:

        第一,注重以人為本,尊重人的需要,啟發人的自覺性。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人對尊重的需要是人的較高層次的社會性需要的一部分,是社會中的人對自我評價和自我尊重以及社會評價和社會尊重的渴望。而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啟發人的自覺性。隨著社會的進步,物質生活的豐富與人的素質的提高,人們對精神的需要越來越強烈,從一定意義上講,互相尊重與信任的良好的人際關系對啟發人的自覺性起著決定作用。滿足人的尊重和需要是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取得實效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工作如果做不到尊重人,不能使工作對象的尊重需要得到滿足,就肯定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因而,思想政治工作者應以誠待人、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的態度和平等、民主的方法,貫徹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實際工作中去,以期達到良好的工作效果。

        第二,注重以人為本,關心人的利益,調動人的積極性。在當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中,人們的主體意識越來越強,人們的行為表現越來越趨利化,利益越來越多元化,人們一方面可以堂堂正正地爭取自己的合理利益,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另一方面可能就會影響人們考慮問題的出發點與判斷是非的標準,使一些人不能正確處理好國家、集體與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甚至不擇手段地去追求個人利益。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去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義利觀,處理好各種利益關系。馬克思說過“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和他們的利益有關”。這說明利益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礎,離開了利益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空洞的毫無內容的,當然,也是沒有意義沒有效果的。因而在處理利益問題時,我們必須做到:第一,講清利益關系,使受教育者能夠分析并理清各種利益關系,確立正確的利益觀;第二,把思想政治工作與解決群眾的實際利益結合起來,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最后,注重以人為本,彰顯人的價值,激發人的創造性。要培養與造就全面發展的人,就要開發人的價值、能力和個性。而個人的價值包括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兩個方面,并且兩者是對立統一的。現代社會已經將每個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如果沒有彼此之間的有效協助、配合與支持,就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同樣沒有每個人個性的創造性發展,社會的進步與個人的發展也是不可能的,或是大打折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不能堵塞師生個性發展的道路,而是要引導個人發展,為個人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與環境。有生命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是要禁錮人們的頭腦與手腳,限制人們的思想和行動,而是要開發人的智力,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引導人們更大程度的實現人的自我價值,同時為社會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高校是人才的集散地,是未來社會建設者成長的沃土,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怎樣注重以人為本,彰顯人的價值,激發人的創造精神,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高等教育在國家社會中所具有的特殊的地位,決定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中的特殊意義。我們的教育必須將眼光投向對人文精神的關懷上來。從個性的角度講,以人為本的觀念要求每個人的創新精神和獨特人格在自身的發展進步過程得以個性化的張揚。整個社會對于文化精神的需求上,個體適用于社會民族的文化含量,則是展現社會整個精神品質的重要前提。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對于青年學生人文精神的關懷應該成為我們值得關注的問題,具體而言主要有兩點:

        第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對學生個性化人格品質的關注與形成。教育對象的特殊性要求當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相應負起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形成具有獨特人格的個性化的人文精神的重任。以對學生人文精神關懷為基點,從觀察每個學生的獨特內涵入手,有的放矢地對其進行正面的、健康的教育與引導,從而使其形成積極向上的個性化的人格品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第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對學生高水平文化精神的構建。“文化是一種精神,是代表整個民族精神面貌的一種民族精神,也是民族人文精神中最重要的一塊組成部分。”而我們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無疑將責無旁貸的肩負起這個責任,要求我們在建構青年學生的文化精神過程中,關注以下幾個問題:首先是對傳統文化精神的關注,反思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做到科學的揚棄;其次是對先進文化的吸納;最后,加強對于學術文化的關注,注重培養大學生的學術眼光與學術能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學術文化氛圍,促進青年健康文化精神的形成。

        對青年學生人文精神的關懷不僅僅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整個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必然要求。青年是民族的希望,青年的人文素質決定了社會文明進步的程度,個性化的人格品質賦予了青年睿智敏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具有較強時代特征的文化底蘊,同時帶給了青年們豐富深廣的學術內涵和成熟完善的心理文化積淀。由此,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來說,時刻以對青年學生人文關懷為基點來開展工作,是培養具有較高人文品位和較強人文素養的社會精英與棟梁之材必然選擇,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需要和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必然途徑。

        第6篇:人文教育的本質范文

        關鍵字:成人教育 函授 畢業論文質量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函授教學方式是成人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文化轉型的必然需求,是傳統教育向終生教育發展的必然產物,是現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種教育形式[1]。我國成人高等教育發展至今,高校成人教育模式主要形式仍然是以函授模式為主。

        對于高校成人教育函授本科學生來說,畢業論文是檢驗其掌握專業知識、技能的重要檢驗指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的規定,本科教育的“學業標準”為:“本科教育應當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本學科、專業必須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掌握本專業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關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顯然,“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是本科教育的目標,而畢業論文的完成過程是這種“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的培養過程,畢業論文是研究能力的書面反映,畢業論文答辯是對研究能力的考核[2]。迄今為止,在大多數高校成人教育函授本科培養計劃中,畢業論文的撰寫和畢業論文答辯依然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近年來,如果我們有機會對高校成人教育函授本科生的畢業論文進行認真閱讀,并且有機會參加學生的畢業論文答辯,就不難發現,如今成人教育函授本科生的畢業論文質量的現狀不容樂觀,所存在的問題很值得我們去認真思考和研究。

        一、 存在的問題

        高校成人教育函授本科生的畢業論文出現的最大的問題是:大多數學生的畢業論文的質量普遍較差,包括論文本身的質量和論文答辯水平都比較較低,與相應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的要求相距甚遠。函授畢業論文論文中常見的問題有如:論文選題太大但內容范而空,沒有明確的主題和觀點,僅局限于泛泛而談;所研究的主題與所學專業嚴重脫節,無法看出作者對所學專業知識和技能掌握和運用的水平;論述問題時系統性條理性較差,讓人讀后不知所云;所探討的問題幾乎無任何學術性和實用價值可言;所提出觀點和所做結論只憑感覺信口開河,找不出任何強有力的依據。同時在進行畢業論文答辯時,不少的學生對畢業論文中相對重要問題的闡述把握不住,對答辯委員們提出的即便是很一般問題解釋不清,甚至由于從未對此認真思考而根本無法回答,等等,種種現象實在是令人擔憂。

        二、 主要原因分析

        導致高校成人教育函授本科生的畢業論文出現問題的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如:1.社會影響。社會對成人教育文憑的認可度不高,導致學生在思想上根本沒有把函授學習視為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的途徑,而只是將其作為提高自身地位的一種權宜之計,因此對學習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都不夠重視,得過且過,其中也包括了畢業論文寫作和論文答辯。2.學生自身的原因。一方面是函授學習的學生絕大部分需要同時應付工作、學習、家庭等多方面的問題,函授辦學過程中 “學員到課率低,日常管理難;考試紀律不好抓,考試秩序難;專業分散,組織學習難[3]”的三難現象一直都存在。學生留給自己的學習的時間和精力非常有限,加上對所學專業發展現狀認識不到位、對畢業論文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對研究論文寫作方法也不了解,導致畢業論文質量受到嚴重影響。3.學習環境的影響。學校是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學校教學管理部門的工作和教師的教學工作是直接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函授畢業論文質量不高,與學校教學管理部門的管理成效直接有關,其中也包括學校教學計劃的制定、實施,對各個學習環節的管理模式安排以及對指導教師的要求和選擇等等。顯然,教學管理部門和指導教師對函授本科畢業論文教學環節重視程度不夠應該是導致畢業論文出現較大問題的主要原因。雖說影響高校成人教育在職學習本科生的畢業論文質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作為教育教學的實施者來說,我們需要更加關注的是學校方面、教師方面的影響因素。

        三、關于提高成人教育在職學習畢業論文質量的思考和建議

        1. 高度重視畢業論文教學環節,積極采用多種形式進行強化教育,提高學生、指導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畢業論文環節重要性認識的教育,提高師生對畢業論文的重視程度;

        2. 制定嚴格可行的管理規程,對畢業論文工作進行規范管理;

        3. 科學安排畢業論文的教學時段,改變以往在畢業前最后一個學期才啟動畢業論文工作的做法,提一個學年進行畢業論文安排,便于學生和指導教師都能擁有較充裕的時間進行選題和思考;

        4. 完善畢業論文的監控模式,加強畢業論文全過程信息化管理,督促學生和指導教師及時解決所發現問題;

        5. 加強學生的科研素質和科研能力培訓,提高學生從事科研的水平;

        6. 鼓勵學生參加教師的課題研究,承擔課題中的子課題研究工作,并將此作為畢業論文的研究內容;

        7. 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工作展開研究,提出有實用價值的建議和意見,并將此作為畢業論文的研究內容;

        8. 完善畢業論文的評閱和教師指導工作的考核制度,健全并嚴格執行畢業論文工作的獎懲制度;

        9. 制定合理地畢業論文的實施方式,根據不同專業的專業特征,采用撰寫論文的方式和結合專業進行設計撰寫設計方案的方式相結合的模式安排畢業論文。

        畢業論文(設計)是本科人才培養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生產相結合的過程,是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它有著任何課堂教學或教學實習不可代替的功勞[4]。因此,值得高校的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投入精力和時間去。思考去研究,也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探索出一條提高成人高等教育函授教學畢業論文質量有效的途徑。

        [1]鄢烈洲,曹艷峰.我國成人高等教育函授規范管理與持續發展研究 [J]. 繼續教育,2011,(1):15-19

        [2]張勇,趙勇. 關于提高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的思考 [J]. 西北醫學教育,2004,17(2):225-226

        第7篇:人文教育的本質范文

        根據《國務院關于實行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和行業統籌移交地方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發〔1998〕28號)規定和勞動保障部、財政部《關于對浙江省調整原行業統籌企業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比例等有關事項的批復》(勞社部函〔1999〕62號)精神,現就原行業統籌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移交我省管理的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中央部屬駐浙的鐵路、郵電(郵政、電信)、電力、民航、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人保公司、壽保公司)、交通、石油等行業中(以下簡稱原行業)的各類企業(包括國有、集體企業等)及其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所有職工(包括固定工、城鎮合同工、農民合同工和臨時用工、企業退休人員),均按本通知規定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

        本通知下發前,上述行業中的部分企業、部分人員已在企業駐地參加養老保險市縣級社會統籌,現因體制變化納入行業省級統籌范圍的,應在1999年底前全部移交省社會保險基金管理中心,統一參加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具體范圍由省勞動廳另行確定。

        二、從1999年1月1日起,原行業統籌企業按照職工繳費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繳費比例不低于13%,并逐步過渡到全省統一的費率。銀行、民航企業的過渡期為5年,其他行業企業的過渡期為3年。1999年度行業費率調整方案見附表。

        原行業統籌企業職工個人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的比例暫保持不變。今后與我省其他城鎮企業職工個人繳費比例同步調整。

        職工繳費工資按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資收入計算。其中職工月平均工資低于全省職工月平均工資60%的,按全省職工月平均工資60%計算繳費工資基數;職工月平均工資超過全省職工月平均工資300%的,其超過部分不計入繳費工資基數。

        三、從1998年1月1日起,原行業統籌企業職工統一按本人繳費工資11%的數額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個人帳戶,并與1997年12月31日前的個人帳戶儲存額合并計算。其中,電力企業職工個人帳戶建帳時間從1993年1月1日起計算,記帳比例為12%;石油企業職工個人帳戶建帳時間從1996年1月1日起計算,記帳比例為10%;交通企業職工個人帳戶建帳時間從1996年7月1日起計算,記帳比例為12%,1996年1月1日至6月30日職工個人實際繳費金額及利息并入個人帳戶;其他行業職工個人帳戶建帳時間從1998年1月1日起計算,1996年1月1日后職工個人實際繳費金額及利息并入個人帳戶。

        四、原行業統籌企業職工個人帳戶管理按照省其他城鎮企業職工個人帳戶管理規定執行。職工在本省跨統籌范圍流動時,基本養老保險關系和個人帳戶儲存額按規定轉移,其中,電力、石油、交通企業1997年底前個人帳戶儲存額以職工個人實際繳費金額加利息計算。

        五、從1999年1月1日起,符合國家規定退休條件并按規定批準退休的職工,從辦理退休手續的次月起,按月發給基本養老金,基本養老金數額由省社會保險基金管理中心核定。基本養老金計發辦法按省政府浙政〔1997〕15號文件等規定執行,其計算公式為:

        基本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帳戶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過渡性調節金,其中:

        (一)基礎養老金月標準:繳費年限滿10年不滿15年的,為職工退休時上年全省職工月平均工資的15%;繳費年限滿15年及以上的,為職工退休時上年全省職工月平均工資的20%。

        (二)個人帳戶養老金月標準為本人個人帳戶儲存額除以120.

            (三)過渡性養老金按照職工本人的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乘以建立個人帳戶前本人繳費年限,再乘以1.4%計發。其中,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為職工退休時上一年全省職工月平均工資乘以建立個人帳戶前本人平均工資指數。1992年底前的年限統一用1.279的替代指數計算,1993年1月1日至個人帳戶建立前的年限用本人實際繳費工資指數計算。

        (四)過渡性調節金統一按省社會保險基金中心報省勞動廳、財政廳批準后的標準執行。

        六、原行業統籌企業移交我省管理的國有企業職工,凡是在1999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期間退休的人員,在勞動保障部、財政部核定的統籌項目范圍內,按上述辦法計發的基本養老金低于按原行業統籌計發辦法計發水平的(以下簡稱待遇差),可適當增發補貼,所需費用從省級統籌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開支。其中,1999年退休的,發給當年待遇差的90%;2000年退休的,發給當年待遇差的70%;2001年退休的,發給當年待遇差的50%;2002年退休的,發給當年待遇差的30%;2003年退休的,發給當年待遇差的10%;2004年及以后退休的,不再發給該項補貼。

        原行業統籌計發辦法計發的待遇水平,以勞動保障部、財政部核定的統籌項目和標準為準。對原行業統籌企業已經實行了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有新的基本養老金計發辦法的,其基礎養老金計發基數以1997年行業職工年平均工資為準,一次核定后不再變動。未實行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若原行業統籌計發辦法已對計發基本養老金的工資進行封定的,按照原封定辦法繼續執行;未封定的,一律按本人1997年12月份標準工資進行封定。

        七、1998年底前符合國家規定辦理退休的人員,基本養老保險費用符合勞動保障部、財政部確認的統籌項目和標準的,在省級統籌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支付;未經確認的項目和標準由企業支付,列入成本開支。

        八、從1999年1月1日起,原行業統籌企業的退休人員,按照我省其他城鎮企業退休人員的政策規定調整基本養老金,所需費用由省級統籌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付。離休干部基本養老金的調整問題另行規定。

        第8篇:人文教育的本質范文

        職業人文教育的提出,是為了糾正傳統職業教育中人是手段的價值觀追求,讓教育回歸到職業本質。首先,職業人文教育是一種存在性教育。其次,職業人文教育是一種素質教育。最后,職業人文教育是一種生態教育。

        二、職業人文教育內容

        1.職業價值觀。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勞動者的基本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職業價值觀和對待職業的態度成為未來人在職場競爭的關鍵因素。職業價值觀是一個人對人生目標和職業選擇的表現,是一個人對職業的認識,對人的職業選擇有決定性作用。一個人的理想和對待世界的態度都體現在職業價值觀的樹立上。目前,以職業忠誠度、職業責任感、團隊協作和職業道德規范為主要衡量標準的職業價值觀內容成為企業選人、用人的重要標準。2.職業道德。職業道德的表面意義是職業規范,是對一個人從事一個職業的基本要求。但是細分析,職業道德的本質是職業理念的體現,主要是在對職業價值的內涵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形成的對待職業的態度。省屬高校大學生的職業道德是與專業技能密切相關的,職業道德主要解決人在職業行為中的問題,不僅是做事,主要是做人。職業道德主要包含對他人的服務和關心,所以職業道德的本質是認真做好分內事和真誠對待每一人的和諧統一。做好分內事的原則是敬業、尊重他人,同時也要真誠熱情地做好自己。3.職業能力和職業生涯規劃。省屬高校學生職業能力主要包括專業技術、行業技術和核心技術,核心技術是最重要的職業能力。核心技術是專業技術和行業技能之外的其他能力,是從事一種職業必須具備的包括學習、社交和受挫能力等的能力。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人在對自己和外界環境分析的基礎上確定從事的行業,并進行相應的教育、培訓等。職業生涯規劃主要是一個人的職業戰略規劃,是對自己較長時期的職業發展的總的規劃和設計,包括職業定位、目標設定等。學生在作職業規劃時一定要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社會大環境,以制定出最適合自己的職業規劃。

        三、職業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1.職業人文教育是職業教育的靈魂。省屬高校職業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知和生存素養,這要求學生除了具備必需的基礎知識、技能之外,還要有健康的職業心理,能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存、就業、創業。職業人文教育是職業教育的靈魂,它能幫助高校建立一個機制,將高技能、高素質培養目標納入其中,通過對職業生涯的不斷完善實現社會價值。所以可以說職業人文教育是職業教育的靈魂。2.職業人文教育能促進學生和諧發展。職業人文教育在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同時還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增加社會服務意識和職業規范意識。職業人文教育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幫助學生提高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對未來職業的適應能力。3.職業人文教育為學生職業能力發展提供動力。職業發展動力的持久性是職業人文教育的目標。職業人文教育在強調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同時,也要幫助學生在智力、精神、審美和道德等方面得到自由充分的發展。西方發達國家的企業職工管理意識是職業化意識,職業化意識的標準是職工的知識能力要與崗位需求相適應,職工要以職業生活作為自己的生活途徑。因此,我們的省屬高校要加強職業人文教育,讓職業的開放性和滲透性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提供充足的原動力。4.職業人文教育幫助學生的勞動技能得到有效發揮。社會發展對人才要求有所提高,它要求人才除了要掌握具體的操作方法和技能外,還要具有科學的價值觀和對社會文化的認知能力,這樣能幫助勞動者在職業進程中有所創新。技術和技能訓練不能使學生形成綜合的職業人文素質,只有通過職業人文教育才能讓學生體驗到責任感、敬業精神和團隊意識在社會生活和職業生涯中的重要作用。職業人文素養還能幫助職業人改善與人、社會的關系,實現可持續發展,促進潛能最大限度地發揮。

        作者:崔金鑫 單位:北華大學

        參考文獻:

        第9篇:人文教育的本質范文

        職業人文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職業道德、職業價值觀、職業能力和職業生涯規劃等。在省屬高校轉型時期,開展職業人文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職業人文教育的開展可以讓高校結合自己的辦學理念,將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融合到專業課程中,建構具有職業人文特色的校園文化,幫助學生正確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促進就業。

        關鍵詞:

        轉型;省屬高校;職業人文教育;必要性

        職業人文教育是一種特殊形態的人文教育,是省屬高校大學生養成職業精神和素養的教育,體現的是對職業和人文素養的雙重要求。在轉型時期省屬高校開展職業人文教育可以促進高校將職業教育與素質教育、專業教育融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正確規劃職業生涯,提高高校的人文教育教學。

        一、職業人文教育內涵

        職業人文教育的提出,是為了糾正傳統職業教育中人是手段的價值觀追求,讓教育回歸到職業本質。首先,職業人文教育是一種存在性教育。其次,職業人文教育是一種素質教育。最后,職業人文教育是一種生態教育。

        二、職業人文教育內容

        1.職業價值觀

        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勞動者的基本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職業價值觀和對待職業的態度成為未來人在職場競爭的關鍵因素。職業價值觀是一個人對人生目標和職業選擇的表現,是一個人對職業的認識,對人的職業選擇有決定性作用。一個人的理想和對待世界的態度都體現在職業價值觀的樹立上。目前,以職業忠誠度、職業責任感、團隊協作和職業道德規范為主要衡量標準的職業價值觀內容成為企業選人、用人的重要標準。

        2.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的表面意義是職業規范,是對一個人從事一個職業的基本要求。但是細分析,職業道德的本質是職業理念的體現,主要是在對職業價值的內涵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形成的對待職業的態度。省屬高校大學生的職業道德是與專業技能密切相關的,職業道德主要解決人在職業行為中的問題,不僅是做事,主要是做人。職業道德主要包含對他人的服務和關心,所以職業道德的本質是認真做好分內事和真誠對待每一人的和諧統一。做好分內事的原則是敬業、尊重他人,同時也要真誠熱情地做好自己。

        3.職業能力和職業生涯規劃

        省屬高校學生職業能力主要包括專業技術、行業技術和核心技術,核心技術是最重要的職業能力。核心技術是專業技術和行業技能之外的其他能力,是從事一種職業必須具備的包括學習、社交和受挫能力等的能力。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人在對自己和外界環境分析的基礎上確定從事的行業,并進行相應的教育、培訓等。職業生涯規劃主要是一個人的職業戰略規劃,是對自己較長時期的職業發展的總的規劃和設計,包括職業定位、目標設定等。學生在作職業規劃時一定要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社會大環境,以制定出最適合自己的職業規劃。

        三、職業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1.職業人文教育是職業教育的靈魂

        省屬高校職業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知和生存素養,這要求學生除了具備必需的基礎知識、技能之外,還要有健康的職業心理,能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存、就業、創業。職業人文教育是職業教育的靈魂,它能幫助高校建立一個機制,將高技能、高素質培養目標納入其中,通過對職業生涯的不斷完善實現社會價值。所以可以說職業人文教育是職業教育的靈魂。

        2.職業人文教育能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職業人文教育在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同時還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增加社會服務意識和職業規范意識。職業人文教育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幫助學生提高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對未來職業的適應能力。

        3.職業人文教育為學生職業能力發展提供動力

        職業發展動力的持久性是職業人文教育的目標。職業人文教育在強調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同時,也要幫助學生在智力、精神、審美和道德等方面得到自由充分的發展。西方發達國家的企業職工管理意識是職業化意識,職業化意識的標準是職工的知識能力要與崗位需求相適應,職工要以職業生活作為自己的生活途徑。因此,我們的省屬高校要加強職業人文教育,讓職業的開放性和滲透性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提供充足的原動力。

        4.職業人文教育幫助學生的勞動技能得到有效發揮

        社會發展對人才要求有所提高,它要求人才除了要掌握具體的操作方法和技能外,還要具有科學的價值觀和對社會文化的認知能力,這樣能幫助勞動者在職業進程中有所創新。技術和技能訓練不能使學生形成綜合的職業人文素質,只有通過職業人文教育才能讓學生體驗到責任感、敬業精神和團隊意識在社會生活和職業生涯中的重要作用。職業人文素養還能幫助職業人改善與人、社會的關系,實現可持續發展,促進潛能最大限度地發揮。

        參考文獻:

        [1]王革.推進教育新理念: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M].西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夜色福利美女曝乳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在线播放 | 久久人人爽人人澡人人高潮AV | 日本手机精品视频在线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欧在线高清 | 午夜亚洲理论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