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對中醫養生學的認識范文

        對中醫養生學的認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中醫養生學的認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對中醫養生學的認識

        第1篇:對中醫養生學的認識范文

        在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師習慣于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思維轉,這樣學生成了學習的機器,缺乏主觀能動性,沒有自覺性和創造性,只是一種被動接受,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素質的要求是很難適應的。因此,“五段一清”教學模式就需要廣大思想品德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真正樹立起學生主體的思想,并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尊重、相信學生主體,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以下幾個方面是我在運用“五段一清”教學模式中總結出來的有關思想品德課課堂教學的經驗,與大家共同交流探討。

        1、第一段:明確目標。通過學生解讀目標,制作知識樹,提高學習知識能力。

        思想品德活動教學雖然以活動為載體,但離開了知識目標,活動課就沒有實際意義。但活動課的知識目標和課堂教學的目標的實現手段是不同的,要求也有區別。課堂的教學目標主要是通過教學去實現,要求也比較高??苫顒诱n的知識目標往往是通過活動來實現的,同時,活動課的知識目標相對要求較少。在活動教學過程中,不是要關注知識掌握得多和少,關鍵是實踐能力的培養。

        活動課的知識目標是通過學生的活動去實現的,只有學生主動積極參與活動教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才能起到應有的教育作用。如在八年級《男女生如何正常交往》活動教學中,我設置了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表演,自己體會。幫助學生從活動中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活動去培養能力?;顒诱n一定要聯系社會實際去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深化知識,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活動中逐步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2、定向自學。在明確目標的基礎上學生定向自學完成導學案中提出的問題。

        定向自學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強化教師“導”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學生自主學習的信念,培養獨立思考研究問題的能力。例如:老師要給學生制定一個導學案,在規定的時間內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依據學生能學懂的知識,課堂上不教的原則,將這一部分內容編制成基本檢測題,這部分問題難度小,學生自主學習可以解決。讓學生自我檢測自學效果。自主學習期間教師只巡視不干預,保證學生自主學習。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自主學習中,理解并掌握了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基礎知識,提高了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質量。

        3、交流討論。學生不會的知識用紅筆勾畫下來,在交流討論環節中通過小組討論完成,使學生在交流討論中提高合作探究能力,從而培育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提高學習的質量。

        首先,教師應采取一定的規則和要求形成不同組合的討論小組。按學生差異搭配,把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分配到一組,可形成幫帶機制,實現共同提高的目的;按性別差異搭配,性別的差異必然會帶來知識組成的差異、認知方式和認知風格的差異,討論小組中既有女生又有男生,必然在討論過程中實現優勢互補,形成異性效應;按個性差異搭配,不同個性的成員可使討論不至于過于熱烈或過于沉悶,通過討論,認識不同成員個性中的優點,幫助成員糾正自己個性中不利的一面。教師在教學中進行分組,可因時、因地、因人和主題采取一種或多種討論團體形式的方法。

        其次,教師在組織討論前應給學生以明確的分工。要確定好組長,記錄人等,使小組內的成員各司其職。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受教育者一旦對學習有了較明確的目標,就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持久的注意力,教學效果也會明顯提高。

        再次,討論前必須落實相應的討論任務和要求。如設定好討論的主題和目標,要求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積極參與發言,并善于做一個虛心的傾聽者,在傾聽中認真思考、分析他人的長處與不足等。如果缺乏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分工,不對討論提出明確的要求,只是很籠統地講一句“這個問題,你們討論一下!”這種所謂的討論往往流于形式,很容易造成組內成員討論的不知所措和課堂上的混亂局面,難以達成預期目標。

        4、展示反饋。在展示反饋的環節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展示,運用思想品德課程的理論方法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學生人人參與,個個展示,體會得到成功,培養了學生學習能力。

        展示反饋中體現了“以人為本,關注生命”的教育理念,課堂上充分“相信學生,發動學生,利用學生,發展學生”,取代老師“一言堂”,關注知識的生成、學生的生長、課堂的生動,“還權徹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學”,教師的“導”。

        收集反饋信息,完成反饋習題,進行有針對性的矯正教學。為了實現教學減負任務,我會在課堂中完成練習的矯正和反饋,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明白更多的道理。這一環節我通常是讓學生自己分組學習,找出本組的問題所在,再由組長把問題匯總,我適當做出點撥,再找一兩個相關資料進行鞏固反饋,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學到更多的知識,越發具有成就感,對思想品德課的學習更有信心了。

        5、反思總結。在反思總結中使學生能將每堂課知識消化吸收,成為自己的知識,能將知識提升,培養學生提出有社會價值的問題,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第2篇:對中醫養生學的認識范文

        從一次偶然的機會學醫,到一度的迷茫行醫,再到暗自決心做一名優秀的中醫醫生的陳建國,如今成為國內有影響的中醫專家,他以專注的表情、精細的風格,堅持不懈地實踐著中醫理論。

        “中醫能不能治病”

        網上曾有一個關于醫學類大學生就業調查顯示,就業最難的是中西醫結合系,第四位是中醫系。同樣,畢業于河北醫科大學的陳建國一開始對中醫幾乎一無了解,甚至一度失望,在與許多中醫同行一樣,對本專業的信心不足的情況下,他很清楚地感受到中醫專業從業和前景的危機感。但經過不斷的學習和臨床試驗,他逐漸地樹立了堅定的信心,在行醫之路上發現問題,深刻感受到中醫的價值,一路走來,同大家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

        包括國內一些中醫從業的專家曾發出這樣的質疑,“中醫能不能治???”經過醫學臨床實驗證明,中醫不僅可以治病,而且可以治療許多現代醫學缺乏認識和無法治療的疾病,這包括重病、大病、疑難病。于是,陳建國從困惑和失望中走來,看到中醫的未來。

        曾參與過皮膚病專業工作的陳建國主任,清楚地認識到現代醫學對于許多疾病的認識,病因不明且無特殊治療,這以許多皮膚病為典型的代表?,F代醫學無法解決的問題,而從中醫的視角卻別有洞天,其實古人對于這些疾病很早就有獨到的認識,同樣,中醫可以解讀許多現代醫學無措的疾病,并且可以獲得卓著的臨床療效。生活沒有給他一蹴而就的順境,卻在一種逆境里造就了他,在陳建國的炯炯的眼睛里,找不到慌亂的神情出來,看到了堅定的信心。

        我們發現陳建國的辦公桌上擺著《傷寒論》的各種讀本,有幾本已經翻出了破折。也許正是最終對中醫科學的淳樸認真,才使得陳建國主任在醫海中回歸到中醫的本源。

        “經方”是最好的導師

        眼前的陳建國是一位樸實而親切的人,張揚著北方人的篤實與敦厚的氣質。不論是與友人,還是病人,始終面帶著微笑地注視著與之交談的人。

        問及陳建國,自己學醫最好的導師的時候。他娓娓道來,談到從學術角度來說就是“經方”,經過認真學習集漢代以前方藥運用經驗之大成的經方學術,科學地應用于臨床,通過反復研讀《傷寒論》,從中體味古人應用中醫方藥的理法依據和進退尺度,并在經方的實踐中總結不斷總結提高。陳建國從301醫院的急診,再到西醫的臨床,之后又回到中醫科,發現中醫的療效好,且快。

        經方源遠流長,是勞動人民在與自然界斗爭中長期積累的經驗總結,不僅包含了豐富的辨證的醫療經驗,同樣也蘊含著寶貴的健康養生理論觀點?!稘h書》曾載:“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辮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于外,是所獨失也?!?/p>

        “中醫經典的重要是中醫界公認的,我通過臨床實踐,更加深刻認識到了中醫經典的價值,但我有個困惑,那就是經典讀不懂,讀的越多問題越多,看的注家越多困惑越多。這種情況下,主動去尋找透徹清晰解讀中醫經典的名家。”于是,陳建國帶著問題和困惑師從于當代著名經方家馮世綸教授,一直工作在醫療一線,馮世綸教授臨床采用經方辨證診治疾患,不僅臨床療效突出,而且對經方進行系統的整理研究,在醫療健康保健領域更有獨到的心得。

        “馮教授對古代經方有著透徹的理解,為人低調,對《傷寒論》進行了完美的發掘,馮教授的老師,已故的經方大師胡希恕先生被譽為‘解決了歷代醫家缺乏論述的難題’”。學習后受益很大,發現經方學術運用中醫方藥貫穿的八綱辯證才是開啟中醫之門的金鑰匙,在自己行醫的路上豁然開朗,醍醐灌頂,臨床療效也大有提高。同時,我們也從陳建國的身上,清晰地感受到一位中醫專家的嚴謹、細膩、上進的品質。

        “三把鑰匙”開啟養生之門

        2010年以來,陳建國主任多次受邀到北京電視臺《養生堂》欄目、中國網絡電視臺及各地衛視等健康欄目做健康講座,給百姓解讀中醫健康養生,他用的就是開啟中醫之門的“三把鑰匙”。

        “所謂的‘三把鑰匙’,不是我自己杜撰或者獨創的,就是中醫的八綱辨證,即表里、寒熱、虛實。用中醫的原始理論來看中醫,來養生保健?!币彩菑默F存最早的中醫方藥經典――《傷寒論》中得到的啟示,在行醫的過程中,古人就是用這三把鑰匙來指導用藥,來指導吃食物,來達到用藥治病保健的目的。

        陳建國主任認為,中醫看病講究的是整體觀念和辯證施治,這也是中醫的兩大精髓。也就是說,中醫藥治病要辯證,用中醫的方法養生保健更要辯證。

        2010年11月,陳建國主任等受北京武警總隊第三醫院組織到豐臺區盧溝橋街道,為機關干部、樓宇員工、社區居民等進行了“健康與保健”知識講座暨義診。為社區宣講“三把鑰匙解健康”等養生知識。生動的講解,不僅提高了社區居民的健康知識水平,還進一步增強了居民的健康保護意識。

        第3篇:對中醫養生學的認識范文

        其實,穴位養生并不是人人都能掌握的,也不是每個人的療效都好,需正確對待。

        取準穴位不容易

        每個穴位都有一定的位置,取準穴位是穴位養生的基礎,穴位養生療效的好壞與取穴的準確與否密切相關。臨床上,一般有三種取穴方法(即尋找穴位位置的方法)。

        一種叫“人體體表標志取穴法”,就是依據人體表面特征部位作為標志,用來選取穴位的方法,如五官、毛發、臍窩、骨骼突起及孔隙、肌肉隆起等。

        一種叫“骨度分寸法”,這是最精確的取穴方法,就是以骨節為主要標志測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長短,并依其比例折算尺寸作為定穴標準的方法,比如腕橫紋至肘橫紋作十二寸,也就是把這段距離劃成十二個等分,取穴就以此為標準。

        還有一種方法叫“手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本人手指為尺寸標準來取穴的定位方法。有中指同身寸,即以中指中節屈曲時內側兩端紋頭之間作為一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橫寸;有拇指同身寸,即以拇指指關節的橫度作為一寸,適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有橫指同身寸,即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并攏,以中指中節橫紋處為準。手指同身寸法一般應用于較短距離的測量,較長距離的地方還是用尺子量比較準確。

        由此可見,取準穴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電視、書本上面的穴位圖都是給懂醫學知識的人看的,不是學醫的人通過這個在自己身體上取穴,往往都找不準。即使是學中醫的,如果長久沒做針灸醫生,取穴也不一定準。

        穴位養生講辯證

        中醫的穴位養生是在中醫理論基礎上采用的,如果對中醫不甚了解,就很難取得好的療效。

        舉個例子,穴位養生有近部取穴與遠部取穴之分。近部取穴是指在病痛的局部和鄰近選取穴位,其應用非常廣泛,大凡其癥狀在體表部位反映較為明顯和較為局限的病均可應用,也就是取痛點和痛點附近的穴位,越近效果越好。例如,眼病取眼睛附近的睛明、球后、攢竹、風池穴等;鼻病取鼻子周圍的迎香、巨髎穴;胃痛取胃旁中脘穴等。遠部取穴就是在距離病痛較遠的部位取穴,臨床上多選擇肘膝以下的穴位進行治療,例如胃脘疼痛可取腿上的足三里穴,腰背部疾病可通過腿部的委中穴治療,心胸問題找手臂上的內關穴,面部疾患選取手上的合谷穴,久痢脫肛則取頭頂的百會穴等。這些都需要應用到按經絡取穴的原理,如果不熟悉中醫相關理論,很難取得好的效果。

        穴位養生也有弊

        穴位養生之所以受老百姓歡迎,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人認為即使操作方法不夠準確,即使操作者不通醫理,也只會影響療效,總不至于有什么壞處。其實不然,穴位養生不是只有利,沒有弊,這跟每個人對中醫基礎掌握程度、采用的方法和個體差異有關。比如,針刺、按摩、艾灸、拔罐、刮痧等都是通過刺激穴位來達到養生的目的,但并不是每種方法都適合您。

        針刺適用范圍廣,病種涵蓋內、外、婦、兒、傷科等科絕大多數的疾病,但是針刺有時可能會痛,許多患者為此懼針,很容易在操作中出現滯針,而且針刺常常需要一個療程,不是1~2次就有明顯效果的,更重要的是,沒學過中醫的人對自己進行針灸養生,容易出現意外。

        艾灸雖然適應癥也很廣,但屬溫性,適合寒癥、虛癥病人,熱性病人用后適得其反,所以要辯證。

        拔罐適合實癥、熱癥、淤血癥者,虛癥、寒癥者要慎用。

        穴位按摩又稱“指針”,即以手指代替針刺,這是老百姓最喜歡的,但每個人的手法不同,按摩時間長短不一樣,其效果也有差異。穴位按摩時最好采取點按法或點揉法,刺激力度應從輕到重,持續點按半分鐘左右,再從重到輕,也可以在點按時加上揉動的手法,非專業人員往往控制不好力度。

        第4篇:對中醫養生學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中醫養生;養生誤區;養生方法

        我國傳統醫學理論源遠流長,積淀了豐富的古代醫學經驗與養生知識。當前醫療衛生保健理念下,臨床上利用中醫理論針對人體進行養生,成為成為現代醫學領域所廣為關注的醫療保健方法,對于人體促進健康有著較為重要的指導功能,但由于個人認識理念及其他因素制約和影響,很多人在中醫養生的方法與應用方面往往不能正確選擇,以致于出現中醫養生方法的誤區,導致養生效果不佳甚至造成身心方面的負面影響,分析中醫養生的科學方法,意義深遠。

        1 中醫養生的內涵特征

        相對于人類生命個體而言,所謂養生就是根據人體生命規律,采用身心養護方法,保持或增進人體健康,減少疾病發生以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行為活動。簡單地說,養生就是采用有效措施保養生命。所謂中醫養生,是指以傳統中醫學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通過采用多種方法方式對人體機能進行合理調養來增強體質、預防或減少疾病發生,從而達到保持生命機體健康活力和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行為活動。

        養生屬于一種文化現象,中醫養生是中華民族在維護人類健康和種族延續的長期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理論財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傳統性和延續性。由于養生活動涉及到人體生命現象,其內容涉及到人們日常生活的諸多方面;由于對人體生命認知的角度不同,中醫養生在個體實踐和體驗活動中所體現的品德修養、飲食起居、醫術藥物等調理方面各有側重,也各有所長,各有所用,中醫養生,講究順其自然、形神兼養、動靜結合以及綜合施養,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藥、飲食、民俗、武術等傳統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

        2中醫養生的常見誤區

        中醫養生的方法方式很多,但由于個體思想認識存在差異性,導致人們對于日常生活中的養生活動經常會形成誤解而出現如下誤區:

        中醫理論強調無病預防,講究調理,倡導合理科學的飲食起居等生活方式以及良好的心態,養生在于調和人體陰陽,疏通氣血經脈,提高機體調適能力,保證人體健康。

        受西醫理論影響,很多人對于中醫理論認識僅限于疾病的康復醫治上,而忽視中醫養生的預防調理功能,簡單的認為中醫養生就是利用中醫藥物治療疾病,還有些人具有過于依賴中藥治病的心理,一旦身體不適,就立即盲目服用中藥治療,輕視 “是藥三分毒”的道理,導致自身機體免疫力降低。

        中醫養生具有個性化特點,講究辨證論治,因人而異,每個人年齡不同、體質不同,季節不同,養生保健方法就會不同,進補是中醫養生的重要原則,但很多人在進補時虛實不分,盲目進補,過于注重食補療法的功能,存在多吃補藥利于健康的不科學觀念。

        3 中醫養生的原則與方法

        中醫學理論認為精、氣、神是維持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生命根本,中醫養生需要立足于協調臟腑,暢通經絡,清靜養神、節欲葆精、調息養氣以及持之以恒綜合調養等原則基礎上,進行科學養生。中醫養生注重強調天人合一的養生觀念、體現了陰陽平衡及身心合一的健康觀念,強調養生不可違背自然規律,重視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注重形體養護,重視身心協調,主張 “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中醫養生包括情志、食補、藥物、氣功、運動、針灸、按摩等豐富多樣的養生方法,養生時應不拘法式,因人、因地、因時來選擇科學合理的養生方法:

        3.1精神養生:中醫養生貴在養德,應注重個體精神方面的保養,注重情感疏導,避免不良心理情緒波動影響,在中醫“形神一體”觀念指導下,根據個人的形神氣質類型,靜心寡欲、愉悅情志、通過綜合運用各種精神調養方法讓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態,促進心理健康,達到身心協調發展。

        3.2起居養生:起居養生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起居中通過調整睡眠節律以消除疲勞,恢復精神和體力,增進人體健康的養生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按照生物鐘規律養成良好的睡眠作息習慣,保精固腎,調息養氣,遵循春、夏、秋、冬四季令時的寒、熱、溫、涼變化來調節生活規律,做到養生與天時氣候同步。

        3.3飲食養生:中醫理論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飲食不節,傷及脾胃,使人多病早衰。膳食養生就是按照中醫理論,合理調整人體飲食規律,注意飲食宜忌,科學營養成分的攝取搭配,日常生活中應定時定量適度飲食,加強飲食衛生和安全,維持機體正常生理機能。

        3.4運動養生:人體機能需要經常運動來調節精力、強身健體,促進消化循環,增強身體免疫力。運用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氣功等傳統的體育運動方式進行持之以恒的適量運動和鍛煉,促使氣血周流,經絡暢通,臟腑調和,以達到筋骨舒活,強身健體之功效。

        3.5藥物養生:人體在各種病菌侵入或者其他不良環境因素影響,往往會導致各種疾病發生,針對不同病狀采用藥物服食也是中醫養生的內容。在醫治養生過程中根據病情需要適當把握藥物服用劑量和藥餌來防病治病,養生延年,合理運用具有抗老防衰作用的補益藥物,來延緩衰老,健身強身。

        結束語:總之,當前醫療衛生保健理念下,依據中醫理論進行強身健體成為人們追求健康肌體的重要養生手段,中醫養生具有個性化及多樣化特征,養生過程中應根據不同的需求選擇有效養生方法,避免曲解養生之道而導致養生效果不佳。

        參考文獻

        第5篇:對中醫養生學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康復醫學 中醫 功能障礙

        【中圖分類號】R-0【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029-01

        1 現代康復醫學概念及特點

        1.1 康復醫學的內涵。康復醫學是繼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之后的第三醫學,是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才出現的一門新興的學科,由理療學和物理醫學發展形成的一門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消除和減輕人的功能障礙的醫學學科??祻歪t學的目的是促進殘疾者功能和能力的恢復,促成殘疾者重新回到社會并成為社會中自力更生的一位成員??偟恼f來,康復醫學就是功能障礙的預防、診斷、評估、治療、訓練和處理的醫學學科??祻歪t學的發展是是現代科學技術進步的結果,同時也人類醫學事業進步的重要趨勢。

        1.2 康復醫學的手段及方法。現代康復醫學主要涉及到利用物理因子方法診斷、治療和預防殘疾和疾病,幫助傷殘者在體格上、精神上得到康復,幫助他們發揮殘留功能。物理因子及物理療法一直是現代康復醫學的主要醫學手段。治療方法主要是各種有效的功能訓練,輔以藥物、手術、飲食療法??祻歪t學的著眼點在于不僅要保存傷殘者的生命,還要恢復其功能,讓其從并且過有實際意義的新生活。

        1.3 康復醫學的特點。為了更好的理解康復醫學,筆者對康復醫學的特點進行了總結:①服務對象主要是伴有功能障礙的慢性病人及老年病人或是軀體殘疾者;②康復工作的指導原則是功能訓練、全面康復、重返社會;③最終目的是通過康復治療幫助患者重返社會;④重視康復治療與康復工程相結合;⑤以工程技術輔助功能評估和康復治療。

        2 中醫康復醫學的特色和優勢

        2.1 中醫康復學基本內涵。中醫康復學是運用針灸推拿、藥物食療、導引吐納、藥浴熏蒸、自然療養康復法,對病殘、老年病證、傷殘諸證等疾病進行辨證康復的中醫應用學科。其主張辨證康復,在強調整體康復的同時創造出中藥、按摩、針灸、食療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中醫傳統方法。中醫康復醫學的指導理論是中醫理論。中醫康復醫學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中國古代很多中醫文獻中都存在關于康復醫學思想的記載,這些文獻包括《十問》、《黃帝內經》、《五臟所宜食法》、《外臺秘要》、《壽親養老書》、《壽世保元》、《隨息居飲食譜》、《老老恒言》、《莊子?刻意篇》、《呂氏春秋》、《管子?入國》、《本草綱目》等等。自然療養康復法是中醫康復學的常用的一種特殊方法,是指利用自然環境的天然因素促進神形兼養,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目的。

        2.2 中醫康復醫學的優勢。中醫中藥本身的優勢以及中國社會的傳統文化造就了中醫康復學的許多優勢,概括起來主要是下面六個結合:首先是中醫康復學強辨證康復和調整體康復相結合;第二是形體康復與精神康復相結合;第三是臨床康復與預防康復相結合;第四是內治康復與外治康復相結合;第五是藥物康復和自然康復相結合;最后是食療康復與藥療康復相結合??偟膩碚f,中醫康復學不僅重視整體上的協調,還不疏忽個體上的糾偏,這個特點極其符合現代醫學模式的持續發展。

        2.3 中醫康復醫學的特點。中醫康復學的特點主要是“整體康復觀”和“辨證康復觀”?!罢w康復觀”是人體康復不僅僅是人體本身的康復,而是指人體康復與自然環境必須相統一,人體康復與社會環境必須相統一,形體康復與精神康復也必須統一?!氨孀C康復觀”則主要是指相同的病但是不同的癥狀必須采取不同的康復方法,不同的疾病但是有相同的癥狀就應該采取相同的康復方法。

        3 中國特色的康復之路——中西醫結合的康復醫學

        3.1 康復是中醫學的傳統優勢。中醫的傳統優勢之一便是養生與康復,然而這也逐漸發展成為了當代醫學界的一個重要的課題。中西醫結合的康復醫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其不僅傳承了中國傳統醫學,還在傳承的基礎上結合了現代西醫學。所以中西醫康復醫學創造性的結合中醫的傳統優勢和西醫的現代科學手段,能夠充分發揮出康復醫學應有的作用和優勢。

        中西醫康復醫學在中西醫結合基礎上,研究和借鑒現代康復醫學和中醫養生學的發展和規律,對中醫和西醫的知識、技術、方法進行科學的整合,從而促進中醫養生學和現代康復醫學很好地結合。中西醫結合的康復醫學涉及的主要領域是養生,全方位地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其核心是“康復”。

        3.2 中西醫康復學取長補短。中醫康復學和現代康復學要取長補短。中醫康復學應規范診斷,量化療效評估。中醫評價必須在診斷領域內進行,但是通過中醫診斷很難反映患者的功能障礙的性質和程度,所以康復醫學的評價過程是量化外在形體及行為等功能障礙過程。對于中風偏癱的病例,中醫能夠診斷出氣虛血瘀,但是很難反映偏癱的程度。所以,現代康復醫學的評價方法能夠彌補中醫在這方面的不足,因此建立中醫康復學障礙評定對中醫康復學和中醫學的發展都很重要。

        3.3 中西醫結合的康復學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康復保健事業亟待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在健康和疾病之間還存在“亞健康”狀態。從今天的學科領域來講,對于亞健康的防治就成了養生學的熱點。所以,中西醫結合康復醫學必然會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目前國外康復醫學已經形成了非常規范的診療制度。全世界殘疾人能夠得到康復治療的僅為五分之一左右,80%左右的殘疾人是很難得到較好的康復服務的。隨著經濟的發展,當前,愿意進行保健消費的人群數量和比例正在激增。

        參考文獻

        [1] 丁輝.運動康復學科在康復醫療機構的生存狀況及存在問題調查[J].醫學信息:上旬刊,2011年第21期

        [2] 張慧敏,唐強.針刺加康復防治腦卒中異常運動模式的康復學評定[J].中國針灸,2011年第6期

        第6篇:對中醫養生學的認識范文

        作者:姜禮洋

        《道德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現在的科學發達,對于宇宙物質構成和規律這個概念已經研究到很細,從分子論到原子論,到中子、質子、介子、夸克,再到反物質以及最近的熱詞"引力波".

        而研究這些物質以及能量的學科被稱為物理學。物理者,自然之理也?!抖Y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

        我們現在的科學體系被稱為自然科學,《道德經·道經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以說,科學也是道的一種。很多科學家都是神學的篤信者,而他們所信奉的神不只是泥塑木偶,更多的是對于宇宙萬物宏偉、美麗、和諧的敬畏。

        牛頓在《光學》中寫到:"從現象中不是可看出有一位神嗎?他無實體卻活著,有智慧而無所不在。"

        愛因斯坦的自傳中說"贊美秩序與和諧的美,相信其中存在的邏輯簡單性,這種秩序與和諧我們能謙恭地而且只能是不完全地去領會。""同深摯的感情結合在一起的對經驗世界中所顯示出來的高超的理性和堅定信仰,這就是我的神的概念。"

        基礎科學的本質是發現,而中醫就是對人體中的秩序與和諧的總結,是泱泱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先人對自身的經驗與智慧匯集而成的一門璀璨的科學。

        當下的前沿科學研究,主要集中在量子力學。宇宙的微觀粒子對于人來說是無法感知的,但又是客觀存在的自然規律。物理學研究宇宙講的是物質、能量,以及物質能量運行的客觀規律。而中醫研究人體這個小宇宙講的是精、氣、神。精即物質、氣即是能量、神既是一切生命活動的表象及本質。中醫常常與道相論,道追求的是形神合一、天人合一,這個道就是我們所說的神。

        我們都知道五臟,心肝脾肺腎。大家細心一點就會發現,五臟除心外都有月旁,月在說文解字把它歸為肉旁,說明這些都還屬于有形之物。唯有心,沒有月旁,說明它是神的范疇。心主火,這里的火,指的就是維系我們生命的神火。

        《素問靈蘭秘典論》中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十二臟如十二官,凡十二官者,不得相失,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 可見形器的東西是要依賴神明而存在的。

        五行之中,唯獨火為無形之物。我們所能見到火,只是一種能量的形式。我們會發現火仿佛不受地球引力影響,故曰上炎。再看我們的身體,發生上火的基本也都是在上部??梢娕c其它四行的差別。縱觀中醫各大流派,傷寒、溫病、扶陽等等,究其根本就是將人體中的這股生命之火控制在最均衡的狀態。說明神明之火才是生命之基。故養生善知火,是為根本。當下最盛行的扶陽派,也是深得命之本也。

        現在大多數人對中醫的認知,都是從已病這個層次認識的。單從這個層次去認識中醫當然會不如西醫。比喻一個突發心梗的病人,你會送什么醫院呢?當然是西醫,我想哪怕是醫圣復生也會建議送西醫院。在處理類似危及生命的急癥的時候,中醫確實不如西醫。但我們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中醫的意義是讓類似心梗這類的高致死率的疾病不會發生。

        第7篇:對中醫養生學的認識范文

        1.1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原因及臨床癥狀

        中醫學研究認為,心腦血管疾病近似于“中風”。大多是患者氣虛血瘀導致,引起動脈粥樣僵化,導致患者局部神經功能性缺失,多以動脈疾病為表現形式。主要臨床表現有患者側面癱瘓、站立不穩、眼球顫動厲害、頭部有劇烈的眩暈感等等,根據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具體的臨床表現也有差異。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的因素很多,在老年人群體中較為常見。顱內出血、腦出血以及硬膜外出血等都是引發急性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1-2]。

        1.2心腦血管的危害

        隨著社會發展和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同時,對健康問題的重視和科學的發展,醫療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很多疾病的發生,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和健康。心腦血管疾病的病發率高,而且還存在很多并發癥,引起患者呼吸困難、心慌、胸悶等,老年人群中由此導致的死亡率較高,如果未能得到及時的搶救醫治,給社會和諧發展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2心腦血管疾病中醫研究現狀分析

        對心腦血管的預防和臨床治療中,中醫療法和西藥治療都有較大的發展。我國古代人們就開始注重對養生和健康的探討關注,在很多疾病的預防治療上注重“治末病”,近些年來很多醫學專家也提出“腦心同治”的重要理論,強調對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因素及早進行防治,來控制疾病的發生,這一理論也得到了國外很多學者的積極響應,認為減少心腦血管疾病危害的最有效措施就是積極探究預防疾病的方法,減少疾病發生的概率[3]。目前,中醫藥在心腦血管疾病等多種疾病的預防合理和臨床治療中都發揮了較大的作用,并得到了很多醫院和患者的支持。國家也在不斷加強中醫藥治療多種疾病的研究和探索,力求克服中醫藥治療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大大提高了我國醫療發展中疾病治療的整體水平。

        3中醫藥對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治

        3.1中醫藥在治療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作用

        中醫治療采用主要是中藥服用和飲食調節結合治療的方簡析中醫藥在急性心腦血管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在治療急性腦血管疾病患者中,用大黃、天麻、丹皮、黃芩、川芎、龍膽草這些中藥材結合治療,發現可以降低患者的血壓,緩解高血壓引起的頭痛、眩暈等癥狀。另外,他在治療中,采用針灸、熏蒸、和藥枕等多種中醫療法相結合,使得藥物的療效更為顯著,能加快恢復患者的高血壓癥狀。中醫治療強調心、腦、腎等器官的相互聯系作用,在改善患者血壓的同時也注重改善這些器官的功能作用,多種中草藥的服用治療,同時可以起到抗凝降脂、活絡經脈、活血化瘀、增加醒腦穴的供應等方面的藥效作用,對患者尤其是中老年人患者的養生方面起到良好的效果[4]。急性心腦血管疾病病發因素較為復雜,病情控制難度大,在一般治療中療效有很大的局限性,中醫預防治療強調的是長期的治療和護理的過程。在治療中要注意多種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避免藥物產生毒副作用。同時,調節好患者日常生活飲食,在服用藥物期間,飲食宜清淡為主,少使用辛辣油脂食物,以免影響藥效的發揮,注重飲食調理在中藥治療中的作用影響。

        3.2中醫藥在預防心腦血管疾病中的指導作用

        自古以來,中醫在發展中就強調養生,調養生息,延年益壽。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讓現代人越來越重視養生之道。中醫預防對人們的養生和健康護理方面也有積極的指導作用。首先,中醫學中重視身體鍛煉的作用。注重鍛煉身體的思想,對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有積極作用。合理安排運動鍛煉,可以保證人們特別是老年人的氣血暢通、強化人們的體制,從而增強抗病能力,最終達到減少疾病干擾的目的。其次,中藥理念中強調人與自然規律要和諧發展的思想,認識到了人體與外部環境的作用關系,尤其是氣候條件和環境狀況的變化對人體機能產生的影響,在生活中要積極適應外部氣候條件的變化,根據不同氣候條件做好人體護理工作,減少因外部環境不適應帶來的身體不適等問題。然后,中醫學觀點中,在心腦血管的日常預防工作方面,也要注重脾胃的保養和腎虛的治療。而中藥的配方中也都有加強脾胃保健和治療腎虛的藥方,這對身體其他部位的護理帶來一定積極作用。最后,中藥在病程長、病情復雜的疾病預防治療方面,有很大的優勢,急性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工作需要考慮多種因素的影響,中藥預防強調藥物預防與生活保健相結合,要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加強疾病防護意識,重視把握健康的生活規律。

        4中藥在急性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應用前景

        4.1目前中醫藥預防治理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在中醫治療多種疾病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在預防和治療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中醫治療急性心血管疾病缺乏大量的臨床實驗證明,治療方面的優勢和特點還未被更多的人認識到。其二,在具體的治療措施中,缺乏對用藥的統一規范。不同醫生的治療措施不一樣,在具體的藥物劑量配制上存在差異,因此療效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具體是治療護理過程中,還有其他一些需要注意和解決的問題,這對中醫預防治療疾病的效果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4.2中醫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措施

        要更大程度地發揮中醫在預防和臨床治療心腦血管疾病方面的作用,必須正確認識中醫治療的特點和疾病本身的癥狀問題,積極探討中醫治療的最佳方式。具體要做到:首先,要建立和完善中藥治療疾病的相關規定和治療標準,減少治療中因失誤對患者造成的傷害。其次,醫學界要重視對中醫治療方法的臨床試驗,開展醫學研究會,分析比較出最有效的中醫治療方法,并在臨床治療中不斷推廣。然后,要建立完善中醫藥防治急性心腦血管疾病的公共服務和網絡平臺,加強中醫治療的宣傳工作,強化中醫理論指導下疾病治療方面的影響力。最后,要樹立健康的生活理念,積極預防疾病。

        5結語

        第8篇:對中醫養生學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中醫生理學;內容;特點;淵源

        醫學屬于實踐科學,以生命為其研究目的,中醫學也不例外。中醫學通過解剖了解人體的基本結構之后,并沒有沿著“解剖”的路線發展出與其相對應的生理學,而是受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尤其是在戰國時期“方士”的影響下,與古代“天人哲學”相結合,形成了以《黃帝內經》為代表,以“氣化學說”為學術特點的理論體系。中醫學界曾對中醫生理學的學科構建作出努力,但最終因無法對解剖形體作出合理解釋而失敗,以至民國時期,中醫界人士也開始懷疑和批判中醫“生理學”的合理性。通過了解中醫“生理學”的學術沿革,有助于準確把握中醫學解剖形體與氣化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好地建設和完善中醫生理學的理論體系。

        1中醫學術特點的衍變

        目前,有關中醫學理論起源的問題,大多認為可遠溯夏、商、周三代,而在春秋戰國時期初步建立。戰國至秦漢,國家完成了統一,“諸子思想”“百家文化”逐漸融并,促進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成熟與完善?!饵S帝內經》便是在這樣的歷史文化背景下成書的,后世醫家的學術思想,都是在該書基礎上發展建立的。因此,《黃帝內經》一直被看做中醫基礎理論建立的標志。

        1.1中醫生理學的內容生理學是研究生物體的功能及其活動規律的科學[1]?!饵S帝內經》中有關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的內容,多散見于各個篇章,不成系統,但涉及面非常廣泛,內容大體包括:①人體生、長、壯、老、已的變化機制,如以“天癸”為中心的男女七八節律;②人體在不同生長時期的生理特點及其機制,如根據氣血的盛衰和形體的變化總結出以“十歲”為基數的“好走”“好趨”“好步”“好臥”等生理特點(《靈樞?天年》);③飲食的消化吸收、物質代謝及呼吸機制;④人體氣血運行的日節律(營衛的循行)、月節律(氣血與月之陰晴圓缺的關系)、季節律(五臟主時規律)及精神活動與形氣盛衰的關系、形體與氣化的關系等有關人體生理的多方面內容。因此,有人把《黃帝內經》看作中醫生理學的古典巨著[2]。雖然中醫生理學的學科建設在民國至建國前后作出了嘗試,但由于中醫界自唐宋以來對解剖形體的忽視,始終沒能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醫生理學理論體系;而中醫藏象學和中醫基礎理論都沒有對臟腑實質等形體問題作出合理解釋,因此均不能取代中醫生理學的意義。

        1.2中醫生理學的理論特點《黃帝內經》有關人體生理學內容的特點為注重“氣化”,即人體生命活動是在“氣化”作用下完成的。“氣化”的結果,通過顏色、氣味、功能、形體變化等形式在“形體”上表現出來,重視“形神并重”或“形氣并重”。魏晉隋唐時期的文化,保留了漢代遺風,在醫學上仍有《黃帝內經》的學術特點,只不過對生理基礎的態度,已不能與漢代同日而語。首先,人們對形體解剖的認識逐漸淡化;其次,方劑學的發展也導致對醫學理論的探討從生理轉向了病理和臨床。受各種歷史文化因素的影響及《傷寒雜病論》的廣泛流傳,宋代以后醫家出現了“重病理”和“重氣化,輕形跡”的醫學觀念。《傷寒論》是歷代醫家推崇的中醫臨床著作,其重要內容正如惲鐵樵所說:“《傷寒論》第一重要之處為六經,第一難解之處亦為六經。”可以說“六經”是打開《傷寒論》理、法、方、藥一體性的鑰匙。晉唐以來,研究《傷寒論》的醫家,多從運氣、病理、方法論等角度立論,從人體生理學角度解讀六經的少之又少。試看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一書所參考的書籍———《素問》《九卷》《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所研討的內容———五運臟腑、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等,可以推知張仲景掌握的醫學內容涉及了人體的生理、病理及診療等多方面;而其所講的六經,不會限于多數醫家所認為的諸如經絡、六氣甚或辨證方法等。如果站在人體生理的角度看六經,可以說三陰三陽理論是在“形體”與“氣化”基礎上,對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的高度總結和概括,即“藏象系統是由五臟結構性器官按六經臟腑經絡三級陰陽規律組成,內合臟腑,外應五行陰陽,六氣標本是其屬性”[3]。宋代以后中醫學的變革,除了唐代方書盛行引發“不重辨證”的時代影響以外,最大的原因就是宋儒的發展和理學的興起。宋明理學對中醫生理學最為明顯的影響就是“命門學說”。以儒家為中心,旁采佛、道兩家融會而成的宋明理學,針對宇宙的本原問題,產生了“理”與“氣”的爭論;而“命門學說”即是明代醫家對生命“本原”或“原始主宰”思考的結果。但是與理學家一樣,主張“命門為人身之大主”的醫家都是在“有形世界”糾纏,一直沒有進入“無形之道”的境界。因此,由《黃帝內經》建立起的中醫生理系統,并沒有因為“命門學說”有所動搖。此外,北宋張元素的《醫學啟源》,把人體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以五臟為單位劃為五大系統,開啟了后世部分醫家著書立說的基本模式。近現代“中醫藏象學”“中醫基礎理論”及部分醫家的“中醫生理學”等教科書,大都為此模式。但張元素并非首創,楊上善的《黃帝內經太素》可以看作該模式的雛形。嚴格說來,這種模式是以“氣化”為中心的中醫“解剖學”,仍然沒有建立起完整的中醫生理學系統,并且忽略了臟腑實質和解剖形體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所處的地位等問題。其他如李杲的“脾胃論”、朱震亨的“相火論”及其他醫家對脾腎關系的論說等,基本都屬于對中醫學理論體系中某個部分或個別單位的功能的發揮。綜上所述,中醫學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密切,其學術特點也因不同歷史時期文化的差異而有所衍變。中醫生理學作為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包含了“形體”與“氣化”兩部分內容,對生命的全過程及生命活動的具體機制都有詳細的描述,但在中醫學的發展過程中始終沒有形成獨立的學科。唐宋以后,眾醫家分別從不同的理論角度充實了中醫生理學的內容,但對“形體”認識的不足,影響了后世對中醫理論的準確理解。直到今天,中醫的“形體”仍是阻礙中醫學發展的首要問題。

        2中醫“生理學”的淵源

        清代考據之學的興起,影響了醫學界對經典的回顧[4]。部分醫家并不滿足于僅對理論進行解讀,更在日常生活中認真體察陰陽的變化,感悟醫學的真諦,對人體的生理基礎進行深入思考。明代肖京在《軒岐救正論》中總結了中醫學“氣化”特點。清代以張志聰為代表的“錢塘醫派”,不僅發展了中醫學的“氣化論”,同時對陰陽的變化、氣血的生成與運行之道、經絡對“形體”與“氣化”的溝通等生理基礎性問題均進行了深入思考和實踐;此后陳修園、唐宗海等多尊崇該學派的“氣化”思想。另外,乾隆年間黃元御所著《四圣心源》的前半部分,也可視為以“氣化為中心”的生理學內容。此后,西醫學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影響了中醫界對中醫基礎理論的反思。尤其是以后,西醫“生理學”書籍由日本傳入中國,更加促進了中醫生理學的學科建設。

        2.1生理學的概念“生理”一詞,中國古已有之,但并不具備醫學意義。醫學上的“生理”在光緒年間已經出現,如康有為的《日本書目志》(1896年)載有“生理門”,嚴復在1898年題為“西學門徑功用”的演講中提到“生理之學”,1907年出現了中國人自己編著的人體生理學著作《生理學課本》。該時期“生理學”實由日本傳入,“齋田氏、高橋氏之《生理學》流傳坊肆”。在此之前,“歐美新說東漸,通行之生理學為全體新論、全體闡微、全體通考等”[5]。此后,“生理學”作為學科名稱逐漸在中國醫學界確立,中醫界相關著作也相繼問世。西醫入華之前,中醫學界多用“醫理”“理”“道”“醫道”等概念來概括包括養生、生理、病理、診療、處方、用藥等有關人體生命活動的全部內容,與現代醫學生理學意義相近的名詞是“內景”,但其內容主要介紹各臟器的位置、不同部位的名稱及飲食的代謝過程,是人體生理的小部分內容。實際上,中醫學對中醫生理學的認識,受中國傳統文化直接影響。

        2.2傳統文化影響下的中醫生理學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與完善,與中國文化有密切關系。秦漢是諸子思想相互融合與各家學說逐漸統一的時期,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在此背景下日漸完善,《黃帝內經》是其代表作。中國文化向來被認為源于“伏羲畫卦”,至黃帝時期進入“初期集成”,中國原始科學文化也在此時建立。堯舜時期,不僅繼承了早期的“科學”,同時發展了“人文”,大家所熟知的“天人合一”觀念,便是“科學”與“人文”相結合的產物,并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成熟[6]。因此,屬于實踐科學范疇的中醫學,具備人文哲學屬性也就不足為奇了。中醫學屬于生命科學,從考古發現和現有資料記載來看,在其理論建立之初,已經對形體解剖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7];而中醫學之所以沒有發展出現代醫學意義上的“解剖學”,除了中醫學對“形體”的認識與現代醫學不同之外,與其帶有人文特點的“氣化”思想有關,這并不代表中醫學輕視“解剖”。后世醫家對“形體”的冷漠是受儒家文化影響的結果。也就是說,中醫學的理論包含形體與氣化兩部分內容,而氣化理論則與形體解剖并列存在,而非形體的附庸。因此,“形氣并重”成為秦漢之前中醫學最大的理論特點,這也是中醫生理學的重要內容。該時期中醫生理學最主要的任務是為養生修煉和臨床診療作理論指導,與后世醫界只重臨床有很大差別。清末匯通醫家,都“主張以中醫理論為本位參合中西醫學,達到形理或形氣兼備的理想目標”[8]。這與中醫生理學“形氣并重”的特點不無關系。建國以后,伴隨中西醫結合的發展,中西醫基礎理論,即中西醫生理學的結合成為中西醫結合的基礎目標[9]。

        參考文獻:

        [1]袁媛.近代生理學在中國:1851~1926[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136.

        [2]閃增郁,張智,陳燕萍,等.《內經》奠定了中醫脈學的生理學基礎[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6,12(12):888.

        [3]許濟澤.六經藏象系統揭秘[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4:2-3.

        [4]李經緯,張志斌.中醫學思想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574.

        [5]張如青,黃瑛.近代國醫名家珍藏傳薪講稿:生理學講義[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4:2.

        [6]南懷瑾.南懷瑾選集?第四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145-154.

        [7]廖育群.重構秦漢醫學圖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244.

        [8]張如青,黃瑛.近代國醫名家珍藏傳薪講稿:生理補正[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8.

        第9篇:對中醫養生學的認識范文

        郭老雖年近七旬,卻依然鶴發童顏,精神矍鑠。近年來順應大眾健康需求,對中醫養生觀念、養生之道多有研究,結合50余年臨床經驗,創建“大德養生苑”。曾多次被邀請在河北、深圳、北京等地,舉行中醫養生講座,將中醫養生之道傳播于大眾,唯愿蕓蕓眾生皆能健康長壽,享受美好人生!

        注重健康養生,預防為主的理念和思想,并不是西方人最先提出的。我國在這方面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很多人都知道《黃帝內經》,它是中醫的經典著作、奠基之作,可以說是中醫的“老祖宗”,中醫醫生奉為神圣的綱領。這本書中就系統記載了如何健康養生,預防疾病的理論和方法。

        “防病重于治病,養生重于治療。”老祖宗在兩千年前就知道這些深奧的道理,夠神奇的吧?“預防為主,健康為上”的觀念,在中醫學創立之初就已經被確立下來了。

        近些年來,在深刻領悟中醫養生醫學書籍和經典論述基礎上,我結合53年臨床經驗教訓,總結出了“郭氏中醫養生之道”,概而言之就是:養生三句話、二十四字養生訣,還有節氣養生法和起居飲食養生防病要則等。

        這里,主要講一講“健康之道源于順其自然――養生三句話”:

        “一切源于健康,健康源于快樂,快樂順其自然”。

        一切源于健康

        為什么說“一切源于健康”呢?年輕人學業事業蒸蒸日上,發奮圖強,靠的是什么?是健康的身體。老年人坎坷一生,操勞一生,想要安度晚年,享受幸福的夕陽,靠的是什么?還是健康的身體!

        樹立健康至上的觀念,對人一生都有重要的影響。可以說越早認識到這一點的人就會越受益。

        重視健康,重視養生可不單單是老年人的事情,健康對于年輕人和中年人來說同樣重要,甚至可以說是更重要!因為大家是國家的棟梁和希望,如果棟梁和希望都是那么虛弱不堪,那還談什么事業和發展呢?

        有個比喻很好,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所有人生偉大的目標,金錢、事業、地位、榮耀、美滿的婚姻、天倫之樂等等,這些都是“0”,而健康是“1”,沒有了這個“1”,那后面再多的“0”還有什么意義呢?一旦這個“1”倒下了,不存在了,那后面的“0”還會存在嗎?

        要想學會養生,要先從樹立健康至上的觀念開始,從心里真正掛上“健康”這根弦。重視健康,才會健康,這點非常重要!

        健康源于快樂

        健康怎么會是源于快樂呢?當然了,我告訴您:健康從哪里來,就是從快樂中來,有快樂才會有健康。 《黃帝內經》早就說過:要想健康長壽,首先要做到“恬淡虛無,寡欲無求”。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把一切看得淡些,無所謂些,不要太多的欲望,學會享受寧靜和祥和。這樣你就不會被煩惱的事情所困撓,少了煩惱就會多些快樂,總是快樂的,那身體自然就是健康的。

        從中醫學的角度來看,七情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情志過盛或是不及,都會造成不同臟腑的疾病。比如,大怒傷肝;過喜傷心;思慮過度傷脾胃,影響飲食和消化;悲憂傷肺,消耗肺氣;驚恐傷腎,重者可致腎氣虛衰。

        要想避免這些疾病,保持心境的虛無寧靜,防止七情過及是很好的方法,這就是中醫所說的“調情志”。

        從現代醫學角度看,當某種不良情緒或不良心理因素經常出現時,可以明顯地影響正常細胞分裂和腺體分泌,從而導致細胞異常和內分泌紊亂,引起多種疾病,其中包括心腦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免疫性疾病,代謝性疾病,甚至癌癥。

        快樂順其自然

        “煩惱生于強求”,什么是強求?強求就是無法實現,硬要去做,也許您會說:現在的社會競爭那么激烈,不努力怎么成?要想做到什么都無所謂,把什么都看得很淡真是不容易,寡欲無求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我說的“虛無和寡欲”并不是讓人們不思進取,止步不前,而是希望大家都學會知足常樂,用順勢自然的態度去看待人生,對待事物,調整好心態,使我們的人生軌跡始終能保持一種比較良好的循環狀態。

        健康與長壽應該注意培養自己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對不順利,不如意的事情要看得開,拿得起,放得下,過得去。不要和自己較勁,和人生較勁,更不要和他人較勁,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中年人更要心胸開闊,不要總是耿耿于懷,心存積怨。積怨愈深,郁悶愈重。郁悶淤積體內,對身體的損傷很大,后患無窮啊。

        老年人應該多多學習“大肚彌勒佛祖”,胸懷寬厚,笑對人生,不爭吃,不爭喝,只要爭個“順氣丸”。子孫能環繞膝下的,可盡享天倫之樂;不能服侍身邊的,也要看開,順其自然。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人成色777777在线观看 | 亚洲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 | 久婷婷色中文字幕 |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 自拍日韩亚洲一区在线 | 日本真人作爱视频免费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