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學習資源建設的基本原則范文

        學習資源建設的基本原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建設的基本原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學習資源建設的基本原則

        第1篇:學習資源建設的基本原則范文

        關鍵詞:現狀分析 校本選修課程 課程建設 遵循原則

        一、物理學科現狀及學生狀態分析

        1.學科現狀分析

        物理學是物質世界最基本最深層次的客觀規律的科學,在最基本層次上研究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的科學,又是當代技術發展的最主要源泉,物理學的發展對整個人類文化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但由于各種原因,存在著各學校發展的與學生的認識不平衡性和差異性。具體表現有:

        (1)物理學科發展相對滯后,實驗等基礎設施較為薄弱;

        (2)由于高考升學率思想的影響,物理學科應有的地位得不到體現;

        (3)教師隊伍開設選修課的熱情及整體實力包括科研、教學、管理及社會服務等實力或影響力有待于提升;

        (4)物理校本選修課程、教學、教材等建設體系及管理體系需著力完善;

        (5)規范化的評價機制還有待于形成。

        2.學生現狀分析

        由于部分學生存在著功利思想,認為學習物理,尤其是學習選修物理對高考好像沒有直接影響,因此,沒有積極性,甚至出現放棄物理競賽復賽權等現象。同時,由于對物理學科學習的畏縮,也不主動選修物理方面的內容。

        二、物理學科的特色及選修學科建設發展面臨的形勢

        我們進行物理學科校本選修課程建設是為物理教學服務的,對物理學基本特點的深刻認識,圍繞其特點,顯然是成功地進行物理選修教學的必要條件。所以,在學科建設中充分體現物理學的學科特點也是一個重要方面。物理學具有以下基本特點:

        第一、物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觀察和實驗是物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它們是獲得感性材料,探索物理規律,認識物理世界的基本手段,也是檢驗物理理論真理性的唯一標準。觀察,主要是指人們對物理現象在自然發生的條件下進行考察的一種方法。實驗是指人們根據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學儀器、設備,設法控制或模擬物理現象或過程,排除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在最有利的條件下研究自然規律的方法。

        第二、物理學是由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和理論組成的、體系嚴謹的、精密定量的科學。我們知道,物理學的認識成果是通過一系列物理概念來加以總結和概括的,物理學的完整體系就是由力、質量、動量、能量、場和量子等反映物質運動基本特點的物理概念和與這類概念相聯系的基本定律,以及運用邏輯推理得到的一系列結論組成。物理概念是人們在實踐的基礎上經過反復的科學抽象逐步形成的,物理學的許多定律則是在對實驗數據進行定量計算分析的基礎上,經過概括、抽象后由各種物理概念描述出來的。由于物理學是一門精密定量的科學,物理學的許多概念既有它的質的規定性,又往往最終表現為特定的可以測量與計算的物理量。物理學中的一些基本定律與公式,正是物理量之間函數關系在一定條件下的規律性反映。這就說明物理和數學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

        第三,物理學與哲學的關系十分密切。物理學是哲學的重要基礎之一,哲學對物理學具有指導作用。例如: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的較量。地球為中心和日為中心。

        三、物理學科校本選修課程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及建設方向

        1.指導思想

        堅持從實際出發,以人為本,立足于校情與生情;開展“校本選修課程”活動應圍繞課堂教學內容,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合理延伸和適當補充,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制訂切實可行的學科建設規劃,合理開發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為物理學科建設與物理教學打開一個嶄新的局面。

        2.基本原則

        第一,實踐性強的原則。在物理校本選修課程開展的過程中,要不斷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有計劃、有步驟的進行實踐活動能很好地促進學生的理論知識向實際能力的轉化。

        第二,促進教學的原則。物理校本選修課程它不能替代課堂教學;所以老師在開展物理校本選修課程活動時,不應該太注重它傳授知識的作用,而更應該注重它促進教學的作用。應該廣泛地聽取廣大教師和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反映他們的要求和呼聲。只有這樣,課程資源才能得到更加充分合理的開發與利用。

        第三,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師情與校情開設課程。如在開展幾何光學的物理校本選修課程活動時,常會需要一些比較精密的實驗儀器,而在一些條件較差的學校是沒有這些儀器的,我們就可以尋找不同的辦法自己制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實驗儀器來開展物理校本選修課程,既達到了完成實驗的目的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3.建設方向

        從學校層面來講,學科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除了充分借助利用中學課程標準和教科書以及精選相應的教學輔助材料之外,還應該進一步規劃和開通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渠道。比如,可以大致參考以下五個方面的基本途徑,來思考課程資源建設的大致方向。

        第一,關注社會生活,社會調查也是校本選修課程活動的一項內容。作為學生,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學校度過的,他們所面對的主要是課本知識,所學到的主要是理論知識。要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開展社會調查活動是一個好辦法。不斷跟蹤和預測社會需要的發展動向,以便確定和選擇有效參與社會生活及把握社會與個人發展機遇而應具備的知識、技能和素質。

        第二,審查能使學生在日常活動中以及實現自己目標的過程中獲益的各種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各種課程素材,以及開發和利用相應的設施條件等。

        第三,研究和確定學生的素質現狀,了解他們已經具備或尚需具備哪些知識、技能和素養,以確定制定學校課程教學計劃的基礎。

        第四,鑒別和利用校外課程資源,包括自然與人文環境,以及各種機構、各種生產和服務行業的專門人才等資源,不但可以而且應該有選擇地加以利用,使之成為學生學習和發展的財富。

        第2篇:學習資源建設的基本原則范文

        一、引言

        高校景區建設經歷了一個從自發到自覺的過程,從最開始部分具有獨特校園景觀的高校為實現高校的社會功能和宣傳目的向公眾開放,到越來越多的高校為美化校園,向師生提供宜人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環境,提升校園景觀質量,傳承校園文化,參與國家A級景區評審,從而進入國家A級景區行列。但高校校園景區建設中也存在著為建設而建設、為評A而建設,忽略校園文化傳承、影響校園育人功能、管理混亂等諸多問題。其根源就在于景區建設在規劃設計時忽略了校園景區建設的特殊性,違背了校園景區建設規劃設計的基本原則。

        二、高校校園景區規劃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1.生搬硬套,“創造”核心吸引物

        部分高校景區規劃設計沒有與自己的專業和校園文化有機結合,也沒有與地方文化和特色較好融合,而是為了達到景區創A需要,憑空“創造”核心吸引物,比如,建設一個并非當地特色的園林,或者建一個跟自己校園相去甚遠的微縮景觀等等。

        2.總體定位不準,偏離教育核心功能

        高校校園景區建?O不能為建設而建設、為創A而建設,必須在體現高校核心功能--教育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的總體定位。校園景區應該建設成為集專業教學實踐、修學體驗、校園文化與地方文化體驗和景觀觀賞等功能于一體的、針對特定市場群體的宜學、宜游、宜居的旅游教育綜合體。

        3.功能定位模糊,影響學校和景區管理的協調性

        從校園景區規劃中的定位來講,其總體定位的前提是將校園建成一個以育人為主體的校園,而非以游客游覽為主的景區,因此在功能定位上,要圍繞育人和教學展開,同時兼顧旅游休憩的功能,而非相反。從目前不少校園景區規劃設計來看,這方面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這部分影響了學校管理和景區管理的協調性,有時,景區旅游直接影響到教學的開展和校園的安全穩定。

        三、高校校園景區規劃設計的原則

        強調校園文化傳承與發展,結合校園歷史與現狀,突出學校專業特色,立足校園整體氛圍打造,建設出既體現校園傳統優勢和專業特色,又具有時展精神的優美校園文化景觀,為師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工作氛圍和優美的居住、生活環境,同時又能滿足旅游功能的校園景區是高校校園景區規劃設計的重要任務,也是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同時,也是解決當前高校校園景區規劃設計中存在問題的關鍵。

        1.校園文化傳承原則

        校園景區規劃設計方案要對大學校園的氣候、環境、地理和自然條件,以及歷史、文化、藝術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在尊重與發掘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校園內外環境特色和校園文化內涵,從整體上確立校園景觀的特色,堅持景區規劃與傳統校園文化的融合,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理想的教育、治學環境。通過景觀節點、建筑造型、環境小品等承載要素的設計,傳承和強化校園文化氣息,同時突出時代特色,滿足校園歷史與未來的文化發展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時代要求。

        2.特色專業融合原則

        高校校園景區規劃設計方案要充分考慮學校的優勢特色專業與景區建設的融合,甚至,很大程度上,學校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那些優勢特色專業,將他們作為核心吸引物進行打造和建設更能體現高校景區的獨特之處和魅力。純粹的景觀建設打造出的高校校園景區將失去校園景區固有的特質和應有的特色。

        3.以人為本原則

        校園的規劃與景觀的打造是把社會、文化、資源與生態環境結合為一個密不可分的、以人為中心的復合體。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本著為師生、游客服務的思想,利用空間結構、建筑藝術和生態景觀,打造特色鮮明、景色宜人、愉悅舒適的優美校園,為師生營造學習、交流、創新、娛樂、生活的靜謐美化的空間和良好的校園生活、學習氛圍,為游客提供觀光休憩、康體健身、修學旅游、教學實踐體驗的優美校園景區。

        4.生態建設原則

        在校園景觀的設計中貫穿生態性,充分利用植物的元素,通過植物語言,如立體綠化、植物小品等來營造校園氛圍、凸顯主題文化,建設生態校園,是規劃設計的又一重要原則。

        從整體上來說,規劃設計中要合理布局優化生態環境,融合各個單元,達到校園生態環境整體優化、校園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為師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學習、生活環境。創造一個高水平、高品質、多層次的自然生態與文化生態平衡的校園環境,體現“人――校園――環境”三者和諧共生。

        5.功能分區原則

        校園景區首先是校園,是教學場所。因此,在進行規劃設計時,首先要滿足師生的教學、工作、生活的物質功能和滿足增進師生交流、激發靈感、創造智慧、提高修養、陶冶情操的精神功能需要。如在校園內多設置桌、椅、凳等,為師生的學習、休息、交流提供方便。

        其次校園景區也是景區,是滿足游客觀光休憩、康體健身、修學旅游、教學實踐體驗等功能的景區。在景區規劃設計中,也應該考慮游客的的需要。

        因此,高校校園景區規劃設計中,應進行適當的功能分區,將教學功能放在首位,通過科學的游線設計以及用色彩或植物隔離等方式,將教學區域和旅游區域適度分開卻又有機結合,使教學與旅游活動都能順利進行,即互為補充,又互不影響。

        6.安全原則

        學校是人員密集之所,景區是人流匯聚之地,安全對高校校園景區來說至關重要,是規劃設計時必須高度重視和優先考慮的重要原則。

        6.1安全制度健全

        規劃設計中,必須按照公安、交通、勞動、質量監督、旅游等有關部門制定和頒布的安全法規和制度,建立完善的安全保衛制度,并落到實處。

        6.2救援機制健全

        規劃設計必須將醫務室納入方案之中,并對專職醫務人員的配備做具體要求,同時要求健全緊急救援機制和完整的突發事件處理預案。

        6.3人防與技防一體

        規劃設計中必須充分考慮消防、防盜、救護的需要,同時注意交通、機電、游覽、娛樂等設施設備的安全性。危險地段標志明顯,并且必須設計安裝齊備、有效的防護設施。與此同時,在管理制度設計上,在特殊地段要有專人看守,不得有安全死角。

        第3篇:學習資源建設的基本原則范文

        關鍵詞:民法;基本原則;適用

        民法的基本內容指的的是對于具有相互平等權利的公民、法人及公民與法人間的財產與人身關系從法律角度出發進行有效規范。民法基本原則從根本上體現了民眾社會與商品經濟的要求,從始至終連貫著民事立法、司法、守法等一系列環節,是具有普適效力和平衡力的中心準則,是民法的精神棟梁。

        1.民法的基本概念

        民法(Civil law),是規定并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間、法人間及其他非法人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在國家的法律體系中,民法是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而且與人們的生活具有密切的聯系。民法既包括形式上的民法(即民法典),也包括單行的民事法律和其他法律、法規中的民事法律規范。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2條,從對象和任務角度來看民法,它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在法律體系中,它是獨立的一個法律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條第1款,把民法的定義進行了更為妥當的表述:我國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2.民法的基本原則

        2.1.民法平等原則

        第三條規定“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這一規定具有以下含義:一是在民法上,所有民事主體都具有獨立的法律人格。二是具有平等地享有法律地位。三是法律同等地保護任何民事主體依法取得的民事利益。這里的“平等”指的是:其一是人格平等而不是實際平等。因為,人與人之間在商品經濟社會中,要實現真正的平等是不現實的。在“人”以外所有的東西被抽象掉以后,人們在人格上且只有在人格上才沒有區別,也才是完全平等的。其二是機會平等,而不是結果平等。例如,經營成功的企業與破產倒閉的企業顯然是不平等的,但是企業在最初的經營成功的機會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說是平等的。

        2.2.民法公平原則

        公平不僅是一種道德情操,而且又是法律追求的最高價值目標。民法對于平等主體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進行調整,人與人之間利益的協調與平衡是民法直接涉及的問題,所以,把公平作為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是很自然的,也是應當的。公平原則包括以下基本含義:要求人在主觀心理上對利益或損害的分配應持公平的態度。應當遵守機會均等、互惠互利的原則,不能為了取得不公平的利益,而采取以強凌弱、欺行霸市,或者乘人之危、巧取豪奪的方式;要求民事活動的結果不能明顯地失去公平,反對以不法手段牟取暴利,否則就應當以公平這一尺度進行平衡;以是否符合公平正義的要求,來判定民事案件處理的結果。民法確定的公平原則的重要意義包括:對于民眾能夠直觀地了解公平原則有利;對民眾理解民法中以公平為指導而制定的一些具體規定有利;對于在立法和司法上正確處理民事主體間的利益關系問題有利;對于法官確立公平意識,提高案件的審判質量有利。

        2.3.民法自愿原則

        民事行為的自愿原則是民法中的一個重要原則。其實質就是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意思自治。也就是說,當事人可以依照個人的判斷,去從事民事活動,對當事人的自由意志,國家一般不進行干預充分尊重當事人的選擇。其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己行為,即當事人是否參與民事活動,完全根據自己的意愿決定,包括參與的內容、行為方式等;二是自己責任,即民事主體要自行承擔自己參與民事活動所導致結果的責任。民法的自愿原則可以具體總結歸納為:民事主體根據自己的意愿自主行使民事權利;民事主體之間自主協商設立、變更或終止民事關系;當事人自愿優于任意民事法律規范。作為一門公平的藝術,民法把平等作為立法的基礎,把公平做為執法的準繩,通過恰當地配置權利義務,既有機地把市民社會的單個成員聯結成一個整體,又使協調和平衡市民社會成員間物質利益和人身利益的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民法既鼓勵人通過正當行為取得權利,并把別人在權力范圍內化為自己利益的工具,又反對人不承擔義務而只享有權利,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拒絕充當別人利益的工具。

        2.4.民法誠信原則

        人應當在恪守誠實信用原則的基礎上行使權利及履行義務。由于道德與法律規范是合為一體的,誠實信用原則兼有雙重功能,即法律和道德調節,這無疑使法律條文具有了極大的彈性,從而使法院具有較大的裁量權,能夠據此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予以排除,而直接對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進行調整。因此,誠實信用原則被奉為現代民法的最高原則,而且被學者稱作“帝王條款”,貫穿于包括民法在內的整個法域。誠信原則與公序良俗原是在民法上體現的最低的道德要求,是對私法自治原則的限制。

        2.5.民法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權利的行使不得專以損害他人為目的”,“以不違反法律和第三人的權利為限,物的所有人得隨意處分其物,并排除他人的任何干涉。”從本質上看,這一原則著眼于協調個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的關系。人具有社會性的屬性,人要想得到更好的生存和發展,必須參與社會分工或合伙互換其利益,在現代社會,商品經濟高度發達,這一要求體現得更為明顯。那么,人如果要參與一定的社會分工與合作,就必須承擔一定的義務,也就是說,個人要在不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前提下行使權利(私權)。可見,民事行為成立的邏輯前提是堅持平等原則,而整個民法的核心是私法自治原則,公平原則是對私法自治原則的補充。

        3.民法基本原則適用的必要意義

        3.1.民法本位要求

        民法自產生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先后經歷了“義務本位”、“權利本位”和“社會本位”三種類型。雖然對于民法本位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是筆者認為民法是私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理應采取權利本位,強調的是人的價值和人本主義思想,具體表現為法律是確認和保護權利的基本手段,法律是權利的載體。在民事案件中,如果法律規則的具體適用不能夠保護當事人的權利,做到“以人為本”,那么法官可以援引民法的基本原則而直接加以適用,以保護當事人的權利。

        3.2.體現民法價值

        民法的價值在于市民社會的合理秩序,民法作為調整市民社會生活的基本法,人們當然希望它能確立、保障市民社會生活的合理秩序。民法的基本原則諸如禁止權利濫用原則,也是民法價值的體現。在具體的案件中,由于民法基本原則賦予法官自由裁量權,倡導的是司法的能動性,使法官能夠根據具體情況和民法基本原則,平衡當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從而做出較為公平的判決。因此在現實中合理的適用民法的基本原則,能夠更好體現民法的價值。

        3.3.突破成文法局限

        社會是不斷變化的,隨時都會出現法律所不能設想的新的情形,由于立法者認識的有限性與社會發展的無限性的矛盾,成文法的相對穩定性與社會生活的易變性的矛盾,使法律難免出現局限與漏洞。這就需要靈活的運用民法的基本原則,既授予了法官自由裁量權,又把這種能動的權利限制在符合基本原則的要求的范圍內。民法的基本原則也通過民法自由裁量權的授予與限制,發揮著克服成文法局限和彌補成文法漏洞的作用。

        4.加強民法基本原則適用措施

        民法基本原則的司法適用關系民法建設,關系人民權益。化解民法基本原則的適用困境,對于促進民法全面發展、維護人民合法權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須從案例指導制度、法官隊伍建設、法官地位、監督機制等方面,探索科學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權的新路徑。

        4.1.健全案例指導體制

        進一步規范指導性案例的選擇、報送等技術領域的做法。中院相關部門、基層法院在平時工作中,倘若遇到符合指導性案例選編標準的案件,要展開案例培育、編工作寫,盡快把案例相關資料呈送中院案例組織工作日常辦事機構。待中院研究機構初選后,把相關材料提交本院討論,形成報告送至省高院,經由省高院討論最終上報最高人民法院。把最高人民法院列為指導性案例的主體。必須把地方法院的案例與最高人民法院的案例區別開來。地方法院縱然有權案例,也不能稱之為“指導性案例”。要在維護指導性案例權威性的基礎之上,不斷完善兩級案例體系,即以最高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作為主體。出臺指導性案例創制辦法。指導性案例創制標準有以下幾點:具有科學性,能夠反映審判工作規律;具有典型性,可以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具有完整性,杜絕模棱兩可;具有普適性,有推廣普及的價值;具有可行性,可以司法審判接受且能付諸于實踐。總之,必須繼續完善案例指導制度,解決好民法基本原則司法適用中遇到的問題。

        4.2.提高法官自身素質

        健全法官培養機制。要提高進入法官隊伍門檻,加大引進專業人才力度,選聘本科以上學歷人員。完善制度設計,嚴把入口、規范出口,嚴格法官遴選程序,建設一支專業、高素質的法官隊伍。做好人才招聘工作,拓寬選人用人視野,規范招聘規章制度,更加注重對綜合素質的考核。全面推行競爭上崗,打破論資排輩的舊觀念,建立能級優先用人制度,使實干能力強的人才脫穎而出。健全法官競爭上崗、輪崗制度,建立法官任期制,建立“法官能上能下”制度。改革法官遴選任職機制。法官是高度專業化的職業,基于對法官審判工作的權威性、嚴肅性的認識,要選擇專業法律人員從事審判工作,徹底扭轉復轉軍人進法院的不正之風,改革法院院長、檢察院檢察長選舉任職制度。目前,我國尚未對法院院長、檢察院檢察長的專業及任職條件作出詳細規定。因此,必須推進規定的細化,嚴格規定,建議法院院長、檢察院檢察長應具有本科法學專業以上學歷,或者具有豐富的法律工作經驗,加快健全法官、檢察官選拔、任用機制,切實提升法官隊伍整體素質。加強法官職業化培訓工作。社會形勢瞬息萬變,審判工作面臨不少新情況和新問題,這就需要法官加強學習、提升解決問題的本領。要著力加強司法人員在職培訓,健全司法人員培訓制度,深入開展全員輪訓工作,切實提升司法人員業務素質。加強實踐技能培訓,提升業務技能。搭建司法系統和高校專業合作平臺,加強與政法類高校的合作,吸引優秀畢業生加入司法隊伍,引入高校新思維、新方法,顯著提升司法人員解決疑難案件能力,促使法官法學理論水平大幅提升。增強法官科學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權的自覺性,認真仔細研究案件事實,準確適用、援引相關法律法規,協調審判工作的法律、政治、社會效果。

        4.3.提升法官實際地位

        深化先行法官工資體制改革。目前,法官工資由地方財政撥付,辦案經費也由地方財政撥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辦案經費的解決效率,有效減輕中央、省級政府的負擔。然而,司法機關因財政而不得不受制于地方政府,在面對涉及地方政府的復雜案件時,法官很難依據民法基本原則科學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權。因此,有必要實現法官工資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直接撥款。這樣也有利于統一省內法官待遇,促進省內法官資源的合理流動,調動優秀法官到貧困地區任職的積極性、主動性,消除“發達地區優秀法官扎堆、貧困地區法官欠缺”的現象,促進全省司法水平均衡發展,切實維護法律的公正、公平。提升法官的社會地位。眾所周知,西方發達國家、我國香港地區,法官的社會地位十分高。比如在美國,無重大過錯不得把門法官,實行法官終身任職制;在英國,任期內不得隨意撤銷法官職務。這種做法,這得我們借鑒。原因在于:不僅賦予了法官崇高的社會地位,而且賦予了法官獨立判斷的環境,更為法官科學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權提供了根本保證。法官不會因為外界環境而影響審判的公正性,而且經濟上的獨立人格使其不具備腐敗的動機。基于對濫用自由裁量權會影響現有社會地位的考慮,法官會慎用自由裁量權、公正審判。提高法官的社會地位,有利于法官精英化的實現,充分發揮民法基本原則司法適用功能。

        5.結語

        民法基本原則在法律上有明確的界定,從情理法理上都應當擁有法律效力與約束力,同時作為民法的主體精神,民法基本原則也應在實際實踐過程中直接適用。在民法基本原則實際適用過程中,應當在明晰民法基本概念、確立基本原則、重視基本原則適用必要性的大前提下,對于適用過程中存在的缺陷提出加強措施,建立強有力地監督約束機制,不斷提高民法基本原則的司法適用性。

        參考文獻

        第4篇:學習資源建設的基本原則范文

        關鍵詞:網絡 家校互動 物質條件 基本原則 資源設計

        傳統的家校互動通常是以家長會、成績單、通知書等形式溝通,或是以電話或家訪溝通,這兩種方式對孩子的教育問題解決得不及時不徹底,孩子有時和教師或家長不能達成共識,甚至背道而行。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取決于學校和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么學校的教育和教育過程就會像紙房子一樣塌下來。”可見加強學校、家庭教育協作配合,對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是何等的重要。

        一、網絡給新型家校互動新模式提供了物質條件

        現在是信息的社會,電腦已進入千家萬戶,城鎮的學生家長都會電腦的基本操作,學校也大力配備網絡器件,建設網上交流平臺,所以現代家庭可以通過網絡、家校隨時溝通,和諧共育下一代。網絡家校互動已是不容置疑勢在必行的教育路徑。

        二、網絡家校聯系建設的基本原則

        (一)服務性原則

        網絡是為了方便教師、家長和學生之間的溝通,打破以前教師、家長交流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解除孩子與教師和家長的隔閡,拉進三者之間的關系,使三者自由、及時溝通。

        (二)開放性原則

        1.時間上的開放——任何時候教師和家長都可以開通交流平臺,相互留言,進行溝通。

        2.地域上的開放——不論遠近,都可及時視頻或非視屏交流。

        3.內容上的開放——網上交流內容廣泛,教師和家長可根據自己所需在網上探求教育經驗,網絡可以無所不有。

        4.交流方式開放——可通過電子郵箱、QQ、BBS論壇等渠道隨時進行信息交流。

        (三)交互性原則

        以前的教育是教師找家長和孩子,只是單方面反饋學生受教育信息,所以孩子的教育問題解決得不及時不徹底,網絡交流平臺可使家長、孩子參與交流,家長可向教師請教或留言,探討教育教學問題,孩子可抒寫自己心聲,向教師或專家探求學習或生活問題。

        (四)教育性原則

        網上家校互動是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不論教師的指點,還是專家講座或者文學網絡,都以孩子的教育為主。

        三、網絡家校教育的環境設計

        (一)物理環境設計

        1.學校、家長與Internet相連,與Internet的教育資源與信息共享。

        2.每位教師的辦公室設置了電腦等網絡器件,隨時與家校聯系。

        3.有專門人員及時、準確、可靠地收集、處理、傳輸校園內外的教育信息。

        4.創建全校教師與學生的電子郵箱、校園信息公告欄以及教育教學信息查詢等服務。

        5.從三年級起開設電腦課,培養學生掌握最基本的電腦操作技術,便于學生網上交流。

        (二)網絡資源環境的設計

        網絡家校教育的資源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基礎性資源,主要是學校、教師向家長傳輸的信息資源。二是發展性資源,是家長學生可以參與交流的信息資源。三是創造性資源,是教師、家長、學生及社區人人參與交流,對教育問題暢所欲言,達成共識。還有學生在網上自學。

        1.公告欄:將學校的整體情況,學校的政策、師資和重要通知公告給所有家長。

        2.家教雜志:提供給家長熱門的家教類文章,供家長汲取教育經驗。

        3.學生直通車:這個平臺家長可以直接查找孩子的在校情況、各階段測試成績、教師評語和孩子各活動獲獎情況,還有其他學生的優作展示,這個平臺可以讓家長時時了解孩子,全面了解孩子,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

        4.家校論壇:是校園自行開通的一個網站,供教師家長探索教育心得,社區參與者可將自己的教育問題在這個網站,然后大家點擊,探討。主講人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教育專家,還有頗有教育經驗的家長,對傳上這個網絡的教育問題各抒己見,達成共識,解決大家對子女的教育難題。

        如:

        怎樣為孩子買課外書?

        我的孩子需要請家教嗎?

        孩子偏科怎么辦?

        孩子愛上網怎么教育?

        孩子叛逆情緒嚴重怎么辦?

        孩子可以與差學生交朋友嗎?

        5.網上擂臺: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根據自己所需上網求索,解決自己的學習難點,可以找自己欣賞的專家探討現代學習進程、學習方法或生活問題。學生還可以網上查找與學科對應的試題自行測試,不斷改進和提升。

        第5篇:學習資源建設的基本原則范文

        【論文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課程建設;供用電系統

        隨著社會各領域對應用型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高等職業教育必須把工作重點放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上。課程是構成專業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的基本單元,課程教學質量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

        “供用電系統”是高等職業教育“供用電技術”專業的主干課。課程綜合應用“電路、電子、電機”知識,構建電力系統知識體系,為后續專業課提供“夠用、實用”的知識平臺,是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程之間的橋梁和紐帶。

        在課程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中,確定了“立足崗位、工學結合、突出應用、培養能力”的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基本原則。圍繞這一原則,進行了教學改革實踐探索:以滿足崗位需求為宗旨構建課程內容體系;以工學結合為目標改革教學模式,建設雙師隊伍闥;以能力培養為主線改革教學手段、教學方法、考核方式;以突出應用為核心建設教學資源,編寫富有高職特色的配套教材。

        一、以滿足崗位需求為宗旨.構建課程內容體系

        開展課程教學改革,教育理念首先要轉變。就是要打破傳統的精英教育觀念,以就業為導向,樹立人才培養目標適應生產一線需要的觀念,立足為生產一線培養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體現在課程教學內容上,就是要突出針對性、應用性和實用性圓。依據電力行業的發展方向,一線崗位對人才的需求,改革課程教學內容體系。通過對電力行業人才規格需求的調研,確定了“供用電技術”專業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在此基礎上。參照供電公司的《技術崗位規范》、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電力行業職業技能鑒定規范》,對“供用電系統”教學內容進行了全面改革,確定了新的課程內容體系。把“供用電工程”分解為“供用電系統”、“供電設備”、“供用電系統繼電保護”三門課。針對崗位需求,調整“供用電系統”的內容,增加供配電系統接線、工廠供電,刪除了電力系統調頻、穩定;精簡不對稱短路部分內容,突出實用性;按照專業技術應用性原則。增設限制短路電流技術措施的內容。新的課程內容體系突出針對性、應用性和實用性,體現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滿足生產一線對應用型人才的需要,突顯了高職教育特點。

        二、以工學結合為目標.改革教學模式

        工學結合是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也是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目標。按照工學結合本質,課程教學模式改革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而實驗、實訓、實習是三個關鍵環節。圍繞這三個環節,積極探索工學交替、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環節上,從整個專業教學角度審視課程需要的實踐環節,將課程與實習、實訓視為緊密聯系的有機整體。發揮“供用電系統”課程在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之間承前啟后的作用,設計了實踐—認識一再實踐的工學結合式教學模式:理論教學前,設置認識實習、電工基礎實訓,給學生以感性認識;理論學習和提升之后。設置專業電工、電氣運行、變電站仿真、電網仿真等職業性實訓,讓學生把理論帶回現場。進行知識的應用,培養、提高實踐能力。

        在實驗、實訓內容開發上,提出將實驗、實訓內容與教學內容相結合,使三者相互滲透,密切結合。根據課程內容要求,開發潮流仿真、倒閘操作、無功調壓仿真、短路模擬等課內實驗;設計變電站仿真、電網仿真等集中實訓項目。課內實驗和集中實訓相配合,使理論、實踐教學形成有機統一的整體。

        在課程改革實踐中,圍繞工學結合這一目標,構建的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相互銜接、相互配合的教學模式,體現了“供用電系統”課程教學過程的職業性、實踐性、開放性思想,實現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三、以能力培養為主線.深化教學手段、教學方法、考核方式改革

        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強化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建立“講、演、練”—體化教室,如電氣運行講練室等,在講練室對倒閘操作等教學內容邊講邊演邊練,實現“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加強學生動手能力培養。課堂教學提倡恰當運用現代教學技術,如多媒體、CAI課件、教學片等,使它們和傳統教學手段互相補充,相得益彰。探索網絡教學,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教學課件、授課錄像、教學大綱、教案、習題、參考文獻目錄等教學資源上網開放,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運用靈活多樣的教育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運用啟發式教育,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在某些知識的講授上,采用追溯法,帶領學生回到“問題被提出的年代”,設想“在當時的條件下,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啟發、引導學生在思考中尋找答案,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運用類比法,提高知識理解力:用車上貨物突然增加會導致行進速度下降類比電力系統無功負荷突然增加會導致系統電壓水平下降,解釋無功負荷增加與系統電壓水平下降的關系,讓抽象的概念在直觀教學中被理解。合理運用教學方法,不僅教會學生“該怎么做”,更是訓練他們“去尋找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培養學習能力,為學生適應工作崗位、乃至終生學習奠定基礎。

        加強考核方式改革,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考核是教育測量的工具,不僅是對學習成績的評定,更重要的是對學習習慣的培養和學習方向的引導。考核方式改革就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加大過程考核力度,采用口試、考查作業、寫小論文、分組互測、討論、試講等方式,激發學習主動性。筆試考核以測試應用能力為主,提出理論考試以工程概念、工程計算為主,不出偏題、怪題、脫離生產實際的問題。教學手段、教學方法、考核方式改革使課程教學改革向微觀屢面推進,使能力培養落到實處,有力地推動了課程建設,提高了課程教學質量。

        四、以突出應用為核心.建設教學資源.編寫富有高職特色的配套教材

        重視教學資源的建設,通過不斷推進教學資源的建設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在教學資源建設中,由重視教師的“教”轉向關注學生的“學”,視學生為學習主體,針對學習主體建設教學資源。教學資源結構形式上注重整體學習環境的創設,建設課程基本信息如教學大綱、教學日歷、學習參考書目、教案、教學課件、課后習題及解答、教學軟件工具、課程素材庫等。

        教學資源網絡化建設實現了學生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進行網上自主化、個性化學習。以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出發點的教學資源設計、網絡化建設,改變了教學資源不滿足學生自主學習需要的現狀,發揮了其指導學習的作用。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教師與學生溝通的橋梁,是教學活動正常有效進行的保證。確保優質教材進課堂,是課程改革和課程建設的關鍵。以突出應用為原則編寫特色教材是課程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圍繞新的課程內容體系,開展了應用性教材建設,編寫了富有高職特色的《供用電系統》教材。在教材編寫中,始終堅持“突出應用”的原則,即內容強調理論聯系實際、理論為實踐服務,知識內容以夠用為度,以應用為目的,力求使學生“明基本概念、懂基本原理、強實際應用”。教材內容中刪除了繁雜的理論推導,突出實用計算,增加了應用性練習。改革后的教材內容,突出了應用能力的培養,為后續專業課構筑了“夠用、實用”的知識平臺。

        五、以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為目標.建設“雙師型”教學隊伍.實施新教師培養導師制

        教師是課程改革和建設的實踐者,是實現課程建設目標、保證課程改革和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建設“雙師型”教學隊伍,重視培養新教師,是課程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

        在教學隊伍建設中,以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為目標,不斷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建立教師工程實踐制度,教師要到現場工程實踐半年時間,提高自身工程實踐能力,獲得工程師職稱。通過工程師任職能力培養,建設了“雙師型”教師隊伍,提高了教師隊伍工程實踐能力及指導實踐教學的能力,滿足了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需要,在課程教學改革中發揮了顯著作用。超級秘書網

        第6篇:學習資源建設的基本原則范文

        【關鍵詞】醫學細胞生物學;資源共享課程;網絡建設

        醫學細胞生物學是醫學院校重要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既是臨床醫學的基礎,也與基礎醫學的其他學科關系十分密切,探討與醫學相關的細胞生物學問題。學好此門課程不僅能讓學生為其他醫學課程奠定良好的基礎,也能夠培養學生一定的科研思維及科學素養。自教育部于2003年[1]啟動精品課程建設工作以來,各高校加大力度建設,并以此工作列為高校教學改革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我教研組在“醫學細胞生物學”資源共享課程建設過程中亦高度重視課程網站的建設,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有了一些嘗試及感想。

        一、課程網絡建設的必要性及建設的基本原則

        醫學細胞生物學是在醫學院校一年級第一學期為學生開設的專業基礎課,因此很多同學反映此課程內容較多,較深刻,在有限的學時數內掌握此課程并非容易,而且學生要從高中的學習習慣及模式中脫離出來習慣于大學的更為自主的學習模式。這就要求作為教師的我們最大力度地推出適合于學生的教學方法及手段,在有限的時間內幫助學生有效更換學習模式,除了課堂上聽取的教學內容,課下要花大量時間自主地學習相關內容及完善知識層面。而能夠實現這一環節的重要教學手段就是運用目前發達的信息技術的網絡課程模塊。

        為了運用的有效性及實際意義我們在整個建設過程中力爭遵循了以下基本原則:

        1.保證了教學內容的完整性及系統性:學生可以在課程網站上接觸完整的教學環節及系統的教學內容及安排,有些課堂上沒有掌握到的知識點可以在此得以補充。

        2.體現了課程網站內容對課堂教學的補償功能:學生可以運用課程網絡平臺的互動模塊,在答疑或論壇中提出自己感興趣的課程相關問題,會得到教師及時詳細的回復、解答。在教學資料模塊中的相關課外知識、案例及學科最新科研動態環節中獲取更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3.強調了課程網站的開放性及互動性:通過答疑、論壇、網絡作業及網絡考試等環節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并提高學生跟學生之間,學生跟老師之間的互動力度,從整體層面上提高教學質量。

        4.力求做到了操作簡便性及整體美觀性:為了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收益,課程網站在設置安排模塊時做到了簡單便捷,方便學生及教師瀏覽資源,查詢資料及參加互動欄目。在設計層面也追求網頁整體美觀性,瀏覽過程中給人舒適的感覺。

        二、課程網絡建設實踐

        為了滿足學生的需求及提高有效運用,我們在課程網站建設中做到了分類明確,內容充實。具體內容包括課程簡介、師資隊伍簡介、理論教學、實驗教學、雙語教學、留學生教育、教學錄像、教學資料、第二課堂及互動欄目等十大模塊,每個模塊都包括具體的分類及詳細介紹。在此,學生可以對這門課有更深刻并系統的認識,可以明確不同教學形式的意義,具體實施內容及進展,合理安排復習和預習;觀看教學錄像鞏固課堂知識;獲取課程相關的課外知識擴充知識面;領略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隨時參與答疑及論壇環節,有效運用這個平臺為遇到的問題尋求答案以及用網絡作業和網絡考試環節對所學知識進行實時評估。在網絡平臺建設這幾年以來,我教研組每年對授課班級進行網絡期中考試及期末考試測試,有效督促了學生自主學習所學內容。在整個運行過程中教師在不斷完善及更新各個環節之外,進行作業批改、考試評估及總結、在線解答答疑及論壇模塊里的相關問題。

        三、課程網絡建設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

        1.建設實踐中的技術問題:建設教師技術欠缺。

        由于部分教師沒有掌握必要的網絡平臺建設基本技術,在操作過程中會遇到困難。對此,我校課程中心管理部門多次定期召開網站建設教師培訓會,幫助建設教師解決技術瓶頸。除此之外,我們學校課程中心管理部門在課程中心網站上設立的“演示操作視頻”效果良好,建設教師們很客觀并迅速地學會相關內容,按自己的需要利用起來。

        2.網站維護管理不及時。

        因為教學任務繁重,而且還要從事科研,教師們有時很難做到課程網站的及時維護管理和更新,而不經常更新的網絡平臺會影響學生們的主動性及學習興趣。教師們要從根本上認識到課程網絡建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要自覺定期抽出時間對其進行維護及更新。對此,輪班監管制度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可以保證網站內容的及時完善、更新以及互動模塊的有效運行。避免出現靜態網頁[2],要實施動態監管,即學校有關部門對資源共享課程申報建立、中期考核及驗收各個環節中定期開展檢查評估,要給予反饋及整改意見。我校有專門考察小組對所有的資源共享課程網絡平臺建設實行定期檢查及不定期抽查,在監管上面做了大量工作。

        3.知識產權的有效保護問題。

        在課程網站建設過程中有時可能涉及任意利用他人的教學資料上傳到自己的網絡平臺上,或者自己的珍貴教學資料毫無保護的上傳至網絡,容易被他人抄襲利用。因此,在資源共享時一方面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運用時標注來源或附加使用授權說明;另一方面要保護好自己珍貴的教學資料,設置權限或設置只讀模式等,要有效保護知識產權。

        4.網站互動性欠缺問題。

        在課程網絡建設過程中時刻牢記服務學生、提高教學質量的宗旨,在展現課程內容的同時,抓牢網絡互動環節,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按時有效地為學生答疑并評估教學質量。

        總之,網絡n程建設要與課堂教學有效結合起來,并將課程網站的建設作為資源共享課程的重要評價內容。資源共享課程網絡平臺要時刻體現著該課程的魅力所在,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其優越于學生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孟令勇.高校精品課程建設措施研究[J].石家莊學院學報,2009,11(2):101-104.

        第7篇:學習資源建設的基本原則范文

        關鍵詞: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細節

        筆者曾親身參與過通用技術實踐室的建設工作,并且實地參觀了多所學校的通用技術實踐室,發現部分學校的通用技術實踐室建設華而不實,花巨資配置了大量與課程理念不相符的設備與工具,造成了極大的浪費。面對琳瑯滿目的教學儀器設備和教學具,學校在建設通用技術實踐室時該如何選擇呢?如何才能避免實踐室建設中的浪費和錯誤傾向?希望本文能夠給即將建設通用技術實踐室的學校一些啟迪。

        一、實踐室建設指導思想

        通用技術課程的教學實施是以實踐室為依托的,因此,實踐室的建設一定要體現和落實課程的理念,要讓學生在實踐中、在經歷中形成技術素養,讓課程和學生都得到長足的發展。技術與設計課程的實踐室要能在有限的課程中承擔起培養學生技術素養、創造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的重任,建成的實踐室要能給學生帶來更多的見識、更多的親身經歷、更多的技術體驗,在經歷中學習,在體驗中學習成長,完成必修模塊的學習任務。

        將實踐室分為第一實踐室和第二實踐室或者可以稱為技術與設計實踐室1和技術與設計實踐室2,并且以多功能實踐室的形式來建設,這樣使用起來既靈活機動又符合教學要求。兩間實踐室的學生實踐桌和教師實踐桌配置完全一樣。使用時,第一實踐室偏向設計,用于設計和一般手工制作;第二實踐室偏向制作和動作范圍較大的敲敲打打的加工動作,室內有車床等機械加工設備。實踐桌上不要固定學生電源,如果固定電源,桌面就不宜承受大的敲擊,實踐桌的用途也受到限制,因此,一律配置臺式學生電源。如果開設電子與控制技術選修課,可以在第一實踐室上課。當學校現有條件只能提供一間必修教室時,應按第二實踐室建設。

        實踐室不同于普通教室,除具有普通教室的教學功能外,還應該具有技術教育的功能和學生開展技術研究和實踐活動的功能。因此實踐室既需要大量技術含量豐富的設備和工具的支撐,又不能讓設備無意義地空耗學生有限的上課時間,更不能讓設備去傷害學生。

        二、學校制定建設方案的基本原則

        1.建設方案要依據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標準》(實驗稿),綜合理智地吸取部分先期進入通用技術教學嘗試的適用于教學的成功案例而制定。

        2.實踐室建設中應該充分利用學校現有資源,以安全、實用、現代、精致、節儉、方便為原則,以有利于課程發展和學生發展為原則建設。

        3.通用技術課程的教學儀器、工具和設備的設計開發應該以課程標準為依據,擺脫以技術工種分類、以基本技能訓練為主的傳統模式,創建通用性和多樣化相結合、基本工具和現代技術相結合、教學裝備與教學方式相結合的建設思路,突出技術設計的先進理念,緊密結合教學的實際需求進行通用技術實踐室的建設。

        4.實踐室不能配備已經淘汰或即將淘汰、對學生發展作用微小的產品。要確保配置方案中列出的物品一定是教學中所需要的。除學生電源外,不配置直接使用220 V交流電的教學工具。通用技術是基礎的非專業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技術素養的通識教育,也不能大量配置偏離課程要求的教具,不能配置中專技校、高校等專業教學使用的類似電子電工實驗臺之類連教師也難掌握的教具,不能配置偏離課程要求的看似豪華而教學中卻用不上的閑置設備。

        三、在配置中應充分注意的細節

        1.盡量不配置玩具設備或仿真設備。而且,從安全和經濟角度考慮,在確保配置的是能夠直接用于加工工業材料的真實設備的前提下,應盡量選擇小型款。這已成為眾多通用技術教師的共識。

        2.配置鉆銑床和車床是為了讓學生了解車床、鉆床和銑床的切削原理,而配置鉆銑床又便于讓學生直觀了解鉆床和銑床的區別所在。為了便于學生細致觀察切削過程和了解先進技術,機床應盡量選配無極調速的。在配置數控機床時要清楚配置的目的是形成對數控機床的認知,因此只要在數控車床和數控銑床兩種設備中選配一款即可,沒有必要都配。數顯設備只是設備個別電參數的顯示形式而已,作為對數顯的認知,學生通過價格低于百元的數字多用電表就可了解,不必因此購買昂貴的數顯機床。

        3.實踐室校園文化。建議由企業免費提供包含管理制度、墻壁文化和壁柱文化在內的基本校園文化,這樣既規避了侵權和購買非法出版物的風險,還可以考察企業對課程的理解。

        4.軟件。從方便教學出發,必須是全中文交互界面,同時具有三維設計、工程圖設計、應力分析、結構設計、技術與設計教學指導等功能應用。其中,三維設計教學軟件要求具有三重軸的拖放式設計功能,可以自定義動畫設計,能夠輸出高品質的渲染圖片;能夠自動實現從三維零件到二維三視圖的轉換,可以在同一設計環境下進行零件與裝配之間的關聯關系。

        總之,學校在制訂通用技術實踐室建設方案時,一定要了解課程的教學宗旨和教學目標,了解要實現的教學任務對采購物品的需求,注重了解產品在教學中的用途,了解產品可以實現的教學目標和目的,盡量能了解建設方案中各項貨物在教學中的作用和使用,既不偏聽企業單一宣傳,也不盲目參照別人方案,而是要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學校現有資源、學科教師特長、學生學習能力等)整合多個方案而形成自己的方案。

        第8篇:學習資源建設的基本原則范文

        【教材分析】本章內容是整個必修2核心思想的提煉,同時也是繼續學習必修3“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整個高中地理教學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學習目標】

        1.通過學生對未來的預測及爭論,在思維的碰撞中認識可持續發展觀以及人類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必然性。2.通過網絡信息開展自主學習,使學生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四個基本原則,培養學生提煉地理信息的能力;分組討論,根據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分析生活中的事例,培養學生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根據視頻信息歸納可持續發展的復合系統;能結合具體案例說明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增強學生的地理問題探究能力。3.通過學生自身在生活中行為的調查和反思,促使學生養成關心和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鄉土地理的引入,培養學生了解家鄉、服務家鄉的情感。

        【課前準備】馬洲島實地考察、馬洲島沙盤模型、學生問卷調查。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思考辯論

        導語:我們高中學生對事物有一定的推理判斷能力了,結合自己的體會,預測一下未來人類擁有的資源數量、環境質量和經濟發展隨時間的變化趨勢,在電腦上畫出來。

        學生活動:1.獨立思考,繪制曲線。2.展示所作圖形,闡述理由,展開辯論。

        二、概念建構

        提問:人與環境能不能和諧發展呢?我們今天探討的課題――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怎樣的發展呢?展示同一山區兩種不同的致富方式。請同學們比較哪種是可持續發展,用自己的語言概述一下可持續發展的定義。

        學生活動:比較分析,相互交流,自主定義。

        三、案例分析,理解內涵

        承轉語: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要能實現,必須以四個基本原則作為行為準則。1.實時用電腦傳發“四個原則”的學習資料,要求學生提煉要點(教師適時點撥)。2.展示幾個新聞熱點事件,請學生分組討論,判斷是否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并說明理由。3.播放視頻。4.展示:可持續發展復合系統示意圖,層層設問,引導學生回答。

        學生活動:1.學生在電腦上學習并歸納要點。2.分組討論,形成結論,代表發言,小組成員自由補充。3.觀看視頻,思考問題,小組合作,概括內涵。4.讀“可持續發展復合系統示意圖”,在老師的引導下理解圖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并填圖,能自主概括人與環境協調發展的途徑。

        四、本土創新,實踐探索

        教師活動:1.讓一位江風社團學生指著馬洲島沙盤模型介紹馬洲島規劃建設方案。其余同學聆聽。同時互相探討一些感興趣的問題。2.分組論證規劃方案的合理性。3.為馬洲島開發獻言獻策。

        學生活動:1.請學生介紹馬洲島目前開發建設的基本情況。2.讓學生模擬經濟學家、生態學家分組論證規劃方案的合理性。3.請學生結合自身旅游體驗,嘗試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對馬洲島旅游項目開發進行規劃和設計。

        五、交流反思,貫徹行動

        承轉語:課前老師對大家的日常行為作了問卷調查,將統計數據繪制成表格呈現,請同學們自我對照、反思改進。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表格數據,對照自身的行為反思。

        六、總結收獲,課外延伸

        教師幫助學生總結本堂課的收獲。結語:今天的學習只是我們踐行可持續發展的開端,我們期待大家能把所學的知識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如制定行為規范、成立環保社團、建馬洲島網站等。

        第9篇:學習資源建設的基本原則范文

        【關鍵詞】社會實踐活動高職思想政治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187

        高職院校主要是培養技能型學生,為社會不斷輸出各行各業第一線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社會實踐是學習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它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們在實踐中的技能素質,還可以在高職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發揮巨大的作用。所以,在學校的課程即思想政治教育學習中,與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具體實踐而有所感悟,思想方面有所進步。

        一、構建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實踐體系

        (一)注重實踐活動的與時俱進

        社會實踐問題,一定要與時俱進,安排合適的實踐活動,灌輸適應社會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觀念。要跟隨市場的變化,從實際出發,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要落到實處。有時候如果有必要的準備,還可以就近建設實踐基地,模擬新的形勢、新的情況和新的要求,體現以社會實踐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強調實踐活動從易到難

        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實踐體系具有一致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感悟一些道理,更能增強他們的認同感。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具體安排中,要注重循序漸進,從易到難,讓學生能有準備和成長的空間,不可以操之過急。所以,在具體的教育中,層次要有所分化。

        (三)明確思想政治教學中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的原則

        明確社會實踐活動的基本原則是開展實踐活動的基礎,是科學實踐活動的重點。在現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活動中應根據社會實踐活動的總體要求及基本原則確定活動內容與方式。基本原則應以“三個代表”為指導,在實踐教學過程貫徹以人為本的知道自相。并且針對了解社會、服務社會的目的開展實踐教學活動。

        二、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實踐體系構造

        社會實踐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會實踐體系構造一定要明確具體的方向,還要豐富其實踐體系的層次感,打造高職院校獨特的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的教學體系。

        (一)社會實踐體系方向

        高職院校中以社會實踐活動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建設主要有三個目標要求:政治要求、專業要求、職業要求。根據這三個目標具體可以劃分三個方向,其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其二是依靠專業技能深入工作崗位提高實踐能力,其三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就業觀和職業道德觀。三個方面各自獨立又相互依賴,每個大的方向都要正確實施,培養到一定的目標要求。

        (二)社會實踐體系的層次性

        從高職教育中的實際情況觀察,要根據不同的年級安排不同層次的實踐活動。具體而言,在第一學年中,應該從一些簡單的實踐活動入手,由于學生初入大學,社會技能欠缺,學校主要從知識教育和一些淺顯的問卷調查實踐展開教育工作,先培養他們的積極性,鍛煉意志,提高思想素質。第二學年,進行專業化學習,深入實踐工作,讓學生了解行業形式和行業發展狀態,并從中接受服務素質教育,鍛煉自己的專業技能應用能力。第三年,由于高職院校的具體工作安排不一致,有的是第三年一整年進行實地崗位培訓,有的則是半年。按不同的實習計劃,安排學生的課程學習,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就業素質和就業觀教育。

        從入學時間將社會實踐活動分為三個層次,層層遞進,前一層的學習是為后一層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后一層的學習是在不斷充實和升華學生自身的素質能力。學生們通過層次化的學習,并最終將知識轉化為能力,運用到實踐活動中去。

        三、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社會實踐活動實現的具體

        想政治教育社會實踐活動的向前發展,根據其教育的三個方向制定相應的途徑。

        (一)課堂學習與課外實踐相結合

        將一些可以生活具體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放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管理中去,并統一歸入社會實踐活動教育中,使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對學習資源進行整合,既可以節約資源,又可以提高學習效率,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共鳴,思想政治教育能更加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實際狀況,共同促進教育工作的順利實施。

        首先,制定適合各年級的教學計劃,形成有序化教育,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促進教育成果。其次,建立一支師資強勁的教育隊伍,由專業課程教師為學生進行具體實踐指導,老師對學生有了具體的認識和評價。反之,也要設立教師評價標準,由學生完成教師的評價工作,促進師生共同進步。還要懂得運用各種資源,重大活動事件可以安排開展主體文化活動,提升學生的認知度,激發他們的社會實踐參與感。加強第二課堂的學習作用,融入政治、學術等因素進行實踐活動,豐富學生學習生活,在趣味中感知學習。

        (二)專業技能在具體實習場所發揮作用

        專業技能深入崗位實訓。學校雖然可以開展實踐活動,但是受學校地方的限制,實踐工作有一定制約性,而校外的實踐活動則顯得豐富多彩。學生的參與空間更廣泛,鍛煉性更強,更能突出社會實踐的效果。深入實踐單位學習,在工作中,掌握在校無法學習的知識積累經驗,隨時隨地,保持追求真知的學習態度。可以通過比賽活動,既能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拓展度,又能營造一種學習積極性。加強社會實踐功能性,教師在為學生把關實習場所時,一定要有針對性的進行選擇,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效的指導學生參與專業性強的實習工作,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培養高素質的社會技能型人才。

        (三)培養好的職業道德和就業觀,促進就業

        高職學生在學習的最后一年,要進行見習工作,深入到工作崗位,學習專業的技能和職場生活守則。學校在這一年中,應該向學生灌輸正確的就業觀,培養積極的職業道德觀念。學校應該經常開展素質教育工作,畢業生就業專題講座等可以為高職生就業起到幫助的活動,進一步鞏固他們正確的就業觀,以及擇業觀。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一区 | 一级中文在线播放 | 亚洲制服丝袜精品久久100部 |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线 | 亚洲第一精品在线观看AV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