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企業內部財務制度范文

        企業內部財務制度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企業內部財務制度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企業內部財務制度范文

        摘 要 企業內部對資金的周轉和使用進行記錄和分析的部門是財務,對財務部門的管理即是對企業命脈的管理。因此,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的制定是企業制度中的重中之重。本文從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概述入手,分析現代企業內部財務管理現狀,提出三種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設計的三種方法,從不同角度以舉例的方法,對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進行研究。

        關鍵詞 企業內部財務 財務管理制度 現代企業財務管理

        引言:企業的運行離不開資金的周轉,企業做大做強,實際上是以企業資金多少來決定的,而在一個企業內部,資金的來龍去脈和資源的使用效率與財務工作密不可分。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的建立為企業的資金流通提供了管理層面的保證,如何設計企業內部的財務管理制度,是企業負責人、企業財務工作人員和管理學研究者們共同關注的問題。

        一、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概述

        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是指企業管理部門根據國家和政府有關法規的規定、企業自身經營管理的特點和要求制定的,用來規范和優化企業內部財務行為、處理內部財務關系的具體規則,是整個財務制度體系中的操作性、基礎性財務制度。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因為其主體地位和指導作用,因此能夠對內部財務主體范圍起到界定作用,并且是確定財務崗位具體責任與規劃財務政策、規定財務評價指標的基本綱領。

        二、現代企業內部財務管理現狀

        通過對企業內部財務管理進行資料分析和對多家企業財務工作人員及員工進行調查我們發現,現代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存在管理成本高、責權劃分模糊和財政資金使用不當等問題。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中國與世界貿易局面的打開,及財務管理制度也應該在符合國家法律和法規的前提下,努力建設符合企業自身發展特點的、規范化的、科學的財務管理系統。

        三、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的設計方法

        1.系統分析法

        系統分析是建立在現代信息技術基礎上的財務管理制度設計方法,以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為理論基礎,提取信息技術中的系統構造模型應用于財務制度設計上。系統分析的方法通常將財務管理看做信息科技中的電腦的“控制中心”,財務管理通過控制財務活動從而起到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作用,這與電腦的控制中心控制內存分配協調程序運行的道理相同。在具體設計上,系統分析法將財務管理按照層級、面臨的對象和責任范圍分成不同的子結構,子結構之間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同時受到最終端的財務組織的制約。系統分析法適合大型企業的財務管理制度的設計,在實際應用中,可將公司財務制度設計為層級制,最高層直接對董事會負責,以下每層級,按照財務支出和收入所面對的崗位設置。如采購部、銷售部、生產部、研發部、人力資源部等。每個部門再根據自身的需要,設定資金使用或收入的規劃,通過層層審批,使財務支出與收入直接和員工績效、工資,企業資金流向掛鉤,形成條理清晰、結構明確,橫縱向都能清晰地觀察到的公司財務狀態。企業與企業、企業與國家、企業與內部各部門和職工個人之間的關系都能從財務制度上表現出來,能夠有效避免企業內的腐敗行為和資金使用不當的問題。這種財務管理制度設計的方式表現出極大地穩定性,但是建立耗時較久,需要專業管理人員的介入。

        2.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定性分析法是來源于實踐經驗的制定財務管理制度的方法。這種方法適用于正在成長中的企業,能夠使企業負責人和財務管理負責人根據企業發展所面臨的新目標、擁有的新條件進行財務制度的調整。

        定量分析方法來源于電子計算機的計算技術的發展,以數字標準化和統計方法為理論基礎,通過大量的收集企業財務信息并進行整理,分析目前企業的財務運行狀況和企業發展現狀,用數據做為依據,進行財務管理制度的目標選擇、方案設計、效果預測、標準確定,最后提出適合本企業的財務制度模型。

        定量分析法下產生的財務管理制度模型不僅一種,企業管理者需要通過試用不同模型,最終選擇成本投入最小、效益最大的財務制度,或者對財務制管理度進行改進,這就需要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例如,企業在運作一種財務管理制度的時候發現員工績效工資出現“責任與崗位不符合,導致績效工資發放不合理”的問題,負責績效工資發放的財務工作人員應該與人力資源部協調,解決這一問題。

        3.比較分析法

        比較分析法是將不同國家和不同地區以及不同領域的企業財務管理制度進行比較、將不同經濟體制下的財務管理制度進行比較、將企業內部不同時期的財務管理制度進行比較,通過分析這些財務管理制度的優缺點和適用之處,總結出適合本公司目前發展目標的財務管理制度。比較分析方法適合歷史悠久但公司規模不是很大的公司,這種方法的使用同時也是對財務管理制度設計方法的研究實踐。

        四、結論

        綜上所述,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的建立對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我國企業內部財務制度的可以用系統分析、定量與定性分析和比較分析三種方法進行設計。對不同規模的企業,財務制度建立的方式也不同。

        參考文獻:

        [1]李心合.關于財務理論若干問題研究.財經研究,2001(1):21-22.

        [2]劉順忠.企業集團內部財務管理初探.山東審計,2003(6):32-34.

        第2篇:企業內部財務制度范文

        關鍵詞:財務管理新模式,施工企業,內部控制制度

        中圖分類號:C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我國經濟迅速的發展,在建筑領域逐漸崛起一批又一批大型國有施工企業集團公司,如中建集團、中冶集團等,這些企業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建筑業市場上都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為了更好地將企業做大做強,急需建立一套和現代經濟相吻合的財務管理模式,也就是需要建立與施工企業集團相適應的財務管理模式。

        一、實施逐級上報的管理模式

        對于一般的施工企業集團,他們的工程項目業務往往是數量眾多,施工內容繁雜,施工地點多樣,工期交錯不一,資金來源渠道多元化。從企業財務的角度看,施工企業資金流動性大,進出賬頻繁,因此,加強企業資金管理和運作顯得十分重要也很迫切。努力做到降低資金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加強企業內部財務制度的監管,強化企業對經營活動的財務控制很重要。因此,集團工作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采用何種財務模式管理的問題。

        二、制定符合企業集團發展現狀的財務管理制度

        為了有效貫徹實施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會計政策和稅收制度,實現公司及下屬各子單位在會計科目使用、業務往來的處理、財務報告編制等方面的規范統一,提供真實準確的會計數據,公司應該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和經營理念,制定符合公司發展戰略的財務會計制度和相關配套制度,為公司的財務人員提供統一的、規范的模式化的會計處理方式。

        三、制定與企業自身管理體制相適應的預算管理模式

        施工企業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工程收入,根據財務管理要求,財務核算應以工程成本為中心。根據企業戰略目標,以企業項目利潤目標為導向,科學管理,細化成本,樹立集約化的管理理念,對每一項成本支出做細分處理,真正地實現科學管理成本的功效。

        1、每一工程項目開工之前就應該實施公司成本管理核算,這樣既簡便可行又節約成本。做好市場調研,熟悉當地的經濟文化狀況,實行可操作方案,預定項目的操作成本以及項目費用,制定出項目利潤率。

        2、項目部根據公司成本管理核算所預算的總額,按照 “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結合、分級編制、逐級匯總”的原則進行匯編。

        3、各項目部及下屬各單位再根據本單位的實際成本與公司預算成本作對比,向公司上級領導提交申請,公司成本管理核算部門根據討論結果作出一定的調整,經過平衡調整后,使得預算跟公司經營目標方向大致相同,從而形成公司的財務預算,報公司董事會審批。

        4、建立施工成本責任制,對各項成本支出種類進行細化,具體落實到每個人,進行成本考核,建立成本考核獎懲制度。同時對成本的超支部分進行分析調查,找到問題原因所在,以便日后加強成本資金的管理。為此,公司應對預算的執行的情況采用雙軌制進行記錄,就是對每一筆的財務支出均能在系統及財務軟件系統中同時記錄。注重“過程管理”,以確保企業目標的實現。

        四、加強合同管理,防范資金風險

        合同是一切業務開始的紐帶和終結的標志。合同的簽訂必須要通過集體決策,不能以某個人的名義來做決定。因此財務部門必須全程參與到合同制定、執行以及合同終止的一系列過程中。施工單位項目多而分散,涉及面廣,所以合同種類也是五花八門,比如有按總價包干的,有人工費包干的,也有按實際工作量結算等合同。對于合同的擬定即要能滿足企業管理的需要,也要注意防范風險。

        五、注重財務和稅收的等效籌劃

        任何施工單位既承擔著企業責任也有著社會責任,這種雙面性主要體現在企業在管理財務與稅務方面要做到等效籌劃。

        在工作中既要重視效率,目標是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但又要為國家創造價值,為社會做貢獻,體現在為職工交納社會保險以及各類稅款。如果施工單位只是從事單個項目,那么稅收籌劃是非常簡單的,因為施工項目一般涉及到的稅種僅有營業稅、城建稅及教育附加費、合同印花稅以及代扣的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等,但是當施工單位有多個項目,并且項目涉及跨地區、跨省,甚至跨國,稅收所涉及到的就不僅僅是稅種問題,還包括稅率、納稅地區分配、稅收的清算匯繳等等,所以事先要對各類財稅問題進行有效規劃、事中監督控制、事后核算和總結,既要考慮到現金流的問題,同時又要掌握國家稅收政策,合理避稅,這樣,就可以為企業工程項目在財務管理方面贏得現金,獲得經濟和社會雙重收益,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

        六、實行資金統一化管理的模式

        施工單位實施工程項目通常不只是單個,數量較多,有的施工企業往往設置項目經理部為一個內部獨立的核算單位,以此負責項目的全過程。施工單位的集團的財務總部對其項目財務的一切工作基本交由一個會計進行全面核算與監督,這樣項目經理卻有著工程管理以及財務管理的一切大權。從現實意義來說這種操作模式不利于企業的運營效益,從財務角度上看,不利于財務監管,不利于財務操作的規范化。

        所以,為解決這一問題,企業集團公司需要集中掌控資金,在資金收付問題上嚴格統一化管理,所有項目支付必須通過集團資金管理部門的核付,集團財務部應委派會計人員對項目部資金進行監管,按周期制定資金分配計劃,必須上報經由領導簽字認可,上交給資金管理部門核定批準,然后到資金結算中心進行支付。同時,工程項目上應配置相應的出納員,跟會計進行財務工作的交接。這種操作模式可以有效地對資金出入進行掌控,了解資金動態,及時編制財務報表,以及資金收支情況表,實行彈性預算,保證資金存量的安全性。提高資金周轉率,保障工程建設生產使用資金,充分運用好集團資金結算中心統一賬戶。同時,財務總部通過這種模式能使財務支出的合法、合規,使財務與稅務緊密相關,避免了項目經理部財務各自為政的局面,簡化了程序,提高財務管理效率。

        七、完善內部控制制度,提高企業風險防范能力

        開展全面有效的風險管理,嚴格執行財政部部委頒發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堅持經營戰略與風險策略一致、風險控制與運營效率及效果相平衡的原則。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強化:一是加強存貨管理,健全完善收發及保管流程。制定《存貨管理辦法》,根據生產需要設定工程項目部庫存限額,建立完善的管理臺賬,及時盤點物資。二是加強工程物資驗收管理,制定《工程材料供應管理辦法》,強化工程物資驗收反饋責任制。細化驗收反饋程序,保證工程材料物資質優價廉。三是加強工程結算管理,針對工程、質量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必須查找問題源頭理順流程,分清職責,全面提升工程質量,降低工程造價。

        結語

        現代企業必須重視資金的管理,建立先進的財務制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與此同時,領導者應重視財務管理,抓緊資金管理工作,集中資金力量,把有限的資金合理有效地使用到生產中去,降低資金成本,以實現資金的有效循環,確保生產安全有序進行,提高企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魏秀萍,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建立和完善,現代審計與經濟,2006(5).

        [2]翟利艷,談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建設,會計之友,2006(4).

        [3]陳楚宣,施工企業內部控制系統設計研究,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

        第3篇:企業內部財務制度范文

        1.缺乏內控意識

        意識的缺失是當前企業中最為根本的問題,如果沒有樹立良好的內控意識,一切制度和政策的實施也就無從談起。由于我國的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模式,企業長期處于公有制經濟體系內,市場競爭參與度低,而且有國家財政的支持,所以導致在財務方面的意識薄弱,在國家進行體制改革和新財務制度出臺前,很多企業內部甚至還沒有形成內控的概念,這就使得單位在財務管理上不能很好的適應時代,提高效率和防范風險。

        2.資產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我國企業在使用了政府集中采購制度及進入財政部門構建的資產信息系統登記固定資產后。其固定資產無論是購置還是管理過程中均有了較好的控制,然而,關于資產的使用管理方面依舊沒有相匹配的內部控制,一味的注重資產的購置而忽視了對資產的加強管理。比如,我國有不少企業沒有嚴格根據相關規定安捧具體資產使用與保管者,也沒有根據規定構建相應的定期財產盤點制度,未將購進的固定資產及時的登記入賬,等。這些現象的存在會使得資產賬面價值與實物不相符,造成資產出現嚴重的流失,還經常出現賬外資產。

        3.相關工作人員素質較低

        財務內控是一項需要投入人力的工作,而且合格的專業人才決定著內控工作的質量的,加強員工隊伍建設是企業工作的重點。但是由于長期缺乏隊伍建設,涉及到具體工作時,員工的的素質問題便顯現出來,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不夠扎實,對于日常業務的完成情況不能保證,同時缺乏認真負責的職業態度和高尚的道德修養,在工作中容易出現失誤和疏忽,給單位帶來重大損失。

        二、企業如何建立財務經濟內部控制制度

        1.樹立和強化在財務方面的內部控制意識

        首先在企業的管理層要具備內部控制意識,要轉變思維,更具時代的發展和國家的政策來把握單位的發展方向,特別是要有危機意識和風險意識,使內部控制具備思想上的動力;其次企業工作人員要有內部控制意識,在實際的工作中要運用科學合理的思維,特別是財務管理人員,要充分的認識到財務內控的重要性,積極做好內控工作;最后要在樹立內控意識的基礎上建立健全相關的內控制度,并自覺的落實。

        2.重視企業內部財務經濟的制度建設

        要提高企業自身抵御稅務風險的能力,就要不斷建立健全企業內部關于稅務風險管理的制度措施,將對稅務管理的行為逐漸規范化。在此基礎上,經過董事會對企業的戰略規劃以及經營計劃納入稅務風險管理體制內,并作為企業風險管理的重要內容。為了降低企業的稅務風險,可以加強稅務部門與相關稅務顧問之間的合作,及時恰當地對企業重大稅務問題以及稅務風險管理相關內容進行審核確認。與此同時,提高企業抵抗稅務風險的能力,需要充分發揮企業的主觀能力,不斷完善加強內部控制管理制度,優化管理行為,從而對企業的稅務管理起到引導作用。

        3.提高內控工作人員的素質

        提高員工素質是保障財務決算工作質量的前提,也是企業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和長期堅持的一項工作,優秀的財務決算人才,能夠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為單位帶來更高的效益。首先要強化決算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擁有完善的知識基礎和豐富的工作經驗,同時對于新的決算手段和工具要及時的了解和掌握,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其次要形成專業負責的態度,對待決算工作細致認真,能夠及時發現問題;最后要加強工作人員的道德法律知識教育,使其自覺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在工作中做到公正守法。

        4.完善監督體系,保障內控質量

        企業要做好財務內控工作,配套的監督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完善的監督體系是財務內控質量的有力保障,首先要加強企業財務管理部門和審計不猛的聯系,特別是審計部門要發揮其審計監督作用,對于財務內控行為做好審查;其次要建立問責制度,對于財務內控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查清根源,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約束內控人員的行為;最后要走好信息公開工作,讓單位內部全體人員實行監督。

        第4篇:企業內部財務制度范文

        關 鍵 詞:內部審計制度;內部審計;審計委員會;財務控制

        中圖分類號:F239.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892(2007)02-0118-05

        一、研究背景

        公司審計制度包括外部審計制度和內部審計制度。外部審計制度主要是指企業之外獨立的第三方建立和實施的審計制度,例如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內部審計制度是指以公司審計委員會以及內部審計機構為主體實施的財務審計、內部控制與風險評價、績效審計等制度。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IIA,1978)建議大型公司建立內部審計制度。中國國家審計署(1985)要求大中型國有單位設立內部審計機構;中國證監會(2002)要求上市公司設立內部審計部門;《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2003)再次提出,國家機關、金融機構、企事業組織、社會團體以及其他單位,應當建立健全內部審計制度。英國Cadbury(1992)強調審計委員會、內部審計在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中的作用。美國藍帶委員會(Blue Ribbon Committee,1999)認為,需要在審計委員會和內部、外部審計之間建立獨立的信息交流,以發揮審計委員會作用。中國證監會等了《中國上市公司治理準則》(2002),建議董事會中設立審計委員會,以改善公司治理。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2003)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內部審計,為管理層和審計委員會提供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評價服務。

        本文中的財務控制是指公司內部控制的一個子系統,是公司最基本的管理制度之一。財務控制實踐已經經歷了很長的歷史,其原則性要求已經融入了相關法律、政策之中,并體現為公司的規章制度。近年來我國一些學者從不同角度和層面關注內部審計制度,陳漢文等通過案例分析,對我國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現狀及其模式改進加以研究。[1]程新生將公司治理與審計機制聯系起來,對審計委員會及內部審計進行理論分析,對我國上市公司內部審計進行了實證研究。[2]耿建新等對內部審計部門設立的動機及其效果進行了研究。[3]謝永珍對中國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的治理效率進行了實證研究。[4]但是,將審計委員會、內部審計與財務控制結合在一起進行研究的成果還較少,本文的研究一定意義上補充了這方面的不足。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從理論出發,審計委員會為董事會監督與控制服務,以確保財務控制有效運行及財務信息質量。從整體組織架構而言,審計委員會與內部審計部門形成互動與共生關系,內部審計與審計委員會相互提供支持。20世紀90年代以來,強調由獨立董事構建審計委員會,審計委員會是改進財務控制的關鍵之一。市場機制之所以不能取代公司層級制度,是因為內部協調機制具有市場機制所沒有的功能。為保證控制的有效性,要求審計委員會的監督職能與經理層的執行職能相互獨立。IIA指出,健全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在董事會、管理層、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四個主要條件的協同之下,內部審計評價并幫助改進組織的風險管理、控制和治理體系。[5]內部審計對財務控制發揮作用的效果與其領導模式有關,增強董事會與內部審計之間的溝通關系,內部審計人員可以相對獨立于經營層開展審計監督;將發現的違反財務制度的問題及時報告給董事會和審計委員會,促進財務控制有效運行。

        審計委員會和內部審計的共同職責可歸結為公司治理、內部控制、風險管理、財務活動檢查。安德魯.D.錢伯斯指出,審計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監督公司財務報告過程和內部控制,內部審計部門向審計委員會報告審計工作,有利于內部控制。[6]Georges et al.研究了大型跨國公司內部審計與風險管理之間的關系,內部審計由原來的獨立評價職能轉變為整合風險管理和公司治理,內部審計與審計委員會及董事會經常性討論風險問題,以改善管理。[7]審計委員會每個成員并不都具有財會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由于采取會議制度、審計委員會成員難以經常參與到會計與審計業務之中,需要內部審計為審計委員會運行提供支持。內部審計人員通常為專職人員,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能,了解內部控制、財務和經營活動。內部審計對審計委員會提供支持,有助于審計委員會的作用能夠發揮出來。

        假設一:設立內部審計機構,有利于財務控制運行及其改善。

        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IIA)建議在董事會中設立審計委員會,由審計委員會對內部審計提供業務指導,內部審計主管應該定期向董事會、審計委員會與高級管理層報告審計活動。審計委員會的獨立性以及獨立董事、財會專業背景獨立董事比例的增加,有利于審計委員會的職能得以發揮。審計委員會的建立與運行,有助于提升內部審計的地位、作用和獨立性,并對內部審計起到監督、指導作用。體現在為審核并批準內部審計章程、審核內部審計計劃、聽取內部審計負責人的匯報(包括財務報告過程、財務控制實施、重大問題的發現)、評價內部審計效果等。這些活動增加了審計委員會與內部審計之間的溝通,促進了內部審計功能的發揮。審計專業委員會的設立有助于董事會合理分工和提高效率,保證董事會監督職能發揮,提高財務控制效果。如果缺乏審計委員會制度,內部審計職能和獨立性就可能受到損害。

        Zahra et al.得出的結論是,審計委員會能夠幫助董事會有效監督。[8]Abbott et al.認為審計委員會作為董事會財務監控目標的實現模式之一,強化了董事會的監督功能。有效的審計委員會能指導內部審計,防范財務控制失效。[9]例如,摩托羅拉公司總部審計委員會獨立于經理層進行不定期的審計,包括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員工職業道德遵守情況審查等。審計委員會通過為內部審計提供制度保障,使內部審計能有效地監督公司經營和財務活動,及時發現和改正財務控制問題;對財務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進行評價,分析控制風險,并提出應對的建議;通過與內部審計人員、管理層之間進行溝通,使公司從管理當局到基層單位形成一種自我約束和主動參與的意識,保證內部、外部審計人員反饋的意見得以實施,促進財務控制的有效運行。Mark S. Beasly et al.發現,舞弊公司較少建立審計委員會或審計委員會獨立性較差;舞弊公司董事會中外部董事占多數的公司比例不到33%,遠低于非舞弊公司74%這一比例。[10]

        假設二:董事會設立審計委員會,有利于提高財務控制效果。

        OECD(經合組織)《公司治理原則》,強調董事會對公司的戰略性指導和監督,董事會需要實施風險評估、財務控制等。董事會發揮作用的關鍵是其構成和專業能力,獨立董事和專業委員會建立是標志。[11]E. Fama認為,獨立董事監控的原因在于他們是解決管理者與股東之間問題的有效手段,董事會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獨立于管理層,才能發揮職能。[12]Weisbach(1988)發現,如果獨立董事實質上未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那么最后一道防線將取決于公司是否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如果獨立董事發揮了職能,就可以為財務控制增加保障。[13]美國COSO委員會(1994)認為,一個客觀、能動和富有調查精神的董事會,能夠及時發現并糾正經理層違反內部控制的行為。為了提高董事會的獨立性,加強監管,中國證監會于2001年要求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Agrawal et al.認為,市場能夠區分董事會成員之間的互補性,并對董事會成員互補性強的公司給予較高的評價。[14]在當前我國上市公司“一股獨大”、內部人控制等背景下,獨立董事制度的實施可以促進公司財務控制的規范運作。

        董事會會議是董事會成員之間進行溝通的有效途徑,反映了董事會的運行狀態,也反映了審計委員會的運作情況(專業委員會與董事會通常在同一時期開會),表明董事會和審計委員會正在執行其監督職能,董事會的會議次數越多,表明其活動越積極。Vafeas et al.實證研究發現,董事會會議頻率是董事會治理與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當公司遇到問題或困難時,董事會會議次數增多,董事會開會次數增多以后,公司業績會有所改善;董事會會議次數越多,表明董事有充足的時間來執行監督職能、董事會活動越積極。[15]我們認為,董事會和審計委員會經常討論經營管理中的問題,包括財務控制方面的問題,有助于改善財務控制。

        假設3:審計委員會的有效運作(以董事會會議次數和獨立董事制度的建立和實施來代替)能夠改善財務控制效果。

        三、研究方法設計

        1.被解釋變量定義與選取

        依據以上研究假設,針對本文要檢驗的兩種類型(同時設立審計委員會和內部審計、未同時設立審計委員會和內部審計)的公司,設計了相應指標。為公司提供年度審計的注冊會計師(CPA)和公司董事會分別對財務控制的效果進行評價,注冊會計師在提供審計服務時對內部控制進行測試,能夠獨立、客觀評價財務控制狀況;公司自身對其財務控制的了解比較深入,做出的評價反映了財務控制建立和運行的實際情況。調查問卷設計時制定了財務控制評價的統一標準,以避免主觀標準不一致導致評價結果的不可比性,從而保證調查數據的質量。我們選取經常使用的四項措施分析被調查公司的財務控制效果:向分支機構委派財務主管、制定分支機構財務制度、限額審批制度、會計檢查。

        委派財務主管是加強分支機構財務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這一措施可以使公司經營方針在分支機構得到貫徹和執行,確保分支機構財務信息真實、及時;委派財務主管代表總部對分支機構財務風險和運營風險監督;制定分支機構財務制度這一控制措施與委派財務主管具有異曲同工之效,但“制定分支機構的財務制度”比“委派財務主管”更具有剛性,這些制度能夠執行,則可保證監控效果。限額審批制度針對重大投融資活動、財務活動進行監督,防止重大財務風險造成嚴重后果,也有利于保證一般財務決策的及時性和靈活性。會計檢查由公司財務部門負責,這項措施在財務監督中起到重要作用。由于審計委員會責任以及上市公司財務控制的重要性,要求審計委員會既要保持獨立性,又要有專業能力,本研究以獨立董事比例和董事會會議次數作為審計委員會運行的解釋變量。

        2.模型設計

        財務控制效果是虛擬變量,選用了邏輯回歸(logistic)模型,以財務控制評價的結果為被解釋變量(LOG),當L=0時,表示財務控制存在不足或有待改進;當L=1時,表示財務控制完善或較完善。以內部審計機構設立與否、審計委員會設立和運行作為解釋變量,并選擇公司總資產、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之和、主營業務利潤率作為控制變量,分析內部審計制度對財務控制的單向影響。模型表示為:

        表1回歸模型中解釋變量指標

        3.樣本選擇和數據來源

        本文所取數據來自于南開大學公司治理研究數據庫、北京色諾芬公司CCER數據庫,以及巨潮信息網等公布的公司信息。南開大學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在中國證監會有關方面支持下,2003年對我國1307家上市公司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和公司治理狀況進行調查,其中對內部審計制度和財務控制進行專門調研。按照樣本信息充分以及不含無效信息的兩個基本原則,剔除異常值后確定了806家上市公司作為樣本。本文的實證結果采用SPSS11.5完成。

        四、實證結果

        1.描述性統計分析和非參數檢驗

        同時設立審計委員會與內部審計的141家樣本公司,其財務控制完善或較完善的比例為94%;未同時設立審計委員會與內部審計的665家樣本公司,其財務控制需要改進或不完善的比例為69%。從百分比來分析,這兩類公司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見表2。

        表2 被解釋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以及非參數檢驗

        (Mann-Whitney U 檢驗)

        ***表示在1%的水平上顯著

        對全部樣本公司財務控制評價的結果是,認為財務控制完善或比較完善的公司為554家,所占比例為68.73%;認為財務控制有待改進或不完善的公司為252家,所占比例為31.27%。2002年設立內審機構的公司為542家,所占比例為67.25%;未設立內審機構的公司為264家,所占比例為32.75%。中國證監會2002年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內部審計機構,所以在2003年絕大多數公司建立了內部審計部門,對這一數據我們也進行了核實。模型中的連續性解釋變量見表3。樣本公司審計委員會設立情況見表4。

        表3連續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表4中國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分布情況

        2.回歸分析

        為了保證回歸結果的穩定,在研究中將自變量中超過該變量平均值三倍標準差以上的極端值剔除。描述性統計以及非參數檢驗顯示,同時設立審計委員會與內部審計對于提高公司財務控制水平有顯著影響,但上面分析只是將指標進行了非參數檢驗,表明了單個變量之間的關系。在進行回歸分析之前首先對解釋變量進行相關性檢驗,以判斷是否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見表5)。根據兩變量的相關系數和對應的顯著性水平,我們來判斷兩變量間的相關性是否顯著。在輸出結果中,如果p

        表5解釋變量的相關性檢驗(pearson Correlations)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

        3.對解釋變量的篩選

        按照公認標準,當變量的顯著性水平p≤0.05時,變量通過顯著性檢驗;p>0.05時,變量不能通過顯著性檢驗,而將被剔出模型。但是,鑒于該研究成果在相關領域中處于探索研究階段,我們將顯著性水平p值(Sig.)的標準放寬至0.1,即當變量的顯著性水平p≤0.1時,表明該變量通過顯著性檢驗。選用“向前選擇法(Forward Selection)”,得到變量剔除表(見表6)。三個控制變量的檢驗結果顯示,每個變量對應的顯著性水平p值(Sig.)都大于0.1,因此不能進入模型。這與前面的相關系數檢驗的結論是一致的,由于變量間存在很大的相關性,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替代,三個變量被剔除,表明這三個解釋變量所包含的信息能夠被相關變量“內審機構設立”(INAUDIT)、“審計委員會設立”(AUCOM)、“獨立董事比例”(IBR)和“董事會會議次數(MNA)”替代反映。

        表6變量剔除表(Variables not in the Equation)

        4.回歸結果分析

        經過變量篩選與剔除,得到擬合的回歸方程。表7顯示,卡方檢驗值(Chi-square)對應的顯著性水平值p≤0.1,同時Nagelkerke R Square在0.3以上,說明進入模型中的解釋變量是否設立內審機構(INAUDIT)、是否設立審計委員會(AUCOM)、獨立董事比例(IBR)和董事會會議次數(MNA)聯合起來能夠很好的解釋因變量財務控制效果,模型擬合度好。

        表8顯示,各回歸系數值對應的顯著性水平p值均小于給定的顯著水平0.1,說明各解釋變量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即每一個解釋變量對財務控制效果的影響都很大。同時變量“是否設立內審機構(INAUDIT)”、“是否設立審計委員會(AUCOM)”和“獨立董事比例(IBR)”的回歸系數值的符號均為正,表明這三個變量對財務控制效果的影響都是積極的;而變量“董事會會議次數(MNA)”的回歸系數值的符號為負,與預期符號不一致,表明董事會會議次數越多,對財務控制效果的評價越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董事會和審計委員會頻繁召開會議,公司可能存在著較大的控制風險。

        表7 卡方檢驗(Chi-square test)和模型擬合度檢驗

        表8模型回歸結果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通過以上的實證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設立內部審計機構能夠較好的促進公司財務控制效果的改善,與研究假設1一致;(2)審計委員會的設立有助于改善公司財務控制效果,與研究假設2一致;(3)董事會和審計委員會的獨立性有利于提高財務控制效果,與假設3一致。內部審計是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審計委員會則是公司治理結構中關鍵的監控機制之一。審計委員會與內部審計機構進行互動、建立共生關系,兩者不可或缺:內部審計為審計委員會提供服務和業務支持,審計委員會對內部審計的活動提供指導和幫助,內部審計和審計委員會構成狹義上的內部審計機制,內部審計機制在改善企業財務控制方面的作用突出。為了改善企業財務控制效果,在完善財務控制系統的同時,有必要在內部審計機構設立、審計模式選擇、審計委員會建設等方面給予重視,對財務控制系統進行再控制。審計師進行審計,要高度關注企業內部審計機制的建立和執行情況,以控制審計風險、提高審計質量和審計效率。

        本文的研究局限性:一是未考慮財務控制對內部審計制度的反作用;二是受數據限制,沒有考察內部審計和審計委員會的特征對其職能的影響;三是董事會和審計委員會的運作具有滯后效應,財務控制可能在一定時間以后得到改善,需要進一步研究。

        ――――――――

        參考文獻:

        [1]陳漢文,夏文賢,陳秋金. 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案例分析與模式改進[J]. 財會通訊,2004,(1).

        [2]程新生. 公司治理中的審計機制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耿建新,續芹,李躍然. 內部審計部門設立的動機及其效果研究―來自中國滬市的研究數據[J]. 審計研究,2006,(1).

        [4]謝永珍. 中國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治理效率的實證研究[J]. 南開管理評論,2006,(1).

        [5]IIA(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中國內部審計協會編譯. 內部審計實務標準[M]. 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3.

        [6]安德魯?D?錢伯斯等著,陳華譯.內部審計[M].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5.

        [7]Georges Selim, David McNamee. The risk management and internal auditing relationship: developing and validating a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ting, 1999, (3): 159~174.

        [8]Zahra and Pearce. Boards of Directors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Review and Integrative Model,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89, (15): 291~334.

        [9]Abbott, L. J., S. Parker, G. F. Peters. Audit committee characteristics and restatements: A study of the efficacy of certain Blue Ribbon Committee recommendations,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2004, March, (23): 69~87.

        [10]Mark S. Beasly, J.V. Carcello, D. R. Hermanson and Paul D. Lapides.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 Consideration of Industry Trait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 Accounting Horizons, Dec., 2000, Vol. 14, Issue4, 440~454.

        [11]OECD, The Principl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1999, revised in 2004.

        [12]E. Fama. Agency problem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0, (88): 287~306.

        [13]Weisbach, M. S.. Outside Directors and CEO Turnover,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8(20): 431~460.

        [14]Agrawal Anup and Chadha Sahiba.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Accounting Scandal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005(48): 371~406.

        [15]Vafeas, Nikos. Board Meeting Frequency and Firm Performa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9(53): 113~142.

        第5篇:企業內部財務制度范文

        摘 要 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核心是財務內部控制制度。財務內部控制的好壞直接決定了一個企業能否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并發展下去。企業可主要從授權審批控制、會計信息質量控制、經濟責任控制、全面預算控制等方面來建立完善企業財務內部控制制度。

        關鍵詞 授權審批控制 會計信息質量控制 管理控制

        一、授權審批控制

        (一)授權審批是指企業的每個部門或每個崗位的人員在處理經濟業務時,必須經過規定程序的授權批準,以便進行內部控制。授權必須符合以下條件:一是權限要清晰。授權人和被授權人雙方都必須清楚授權的內容和范圍,被授權人必須了解自己的權力限制。授權必須明確授權的內容是什么、授權的范圍多大、誰來授權、授權給誰。二是授權大小應與授權人的級別相適應,高層管理人員可以進行重大的、特殊的經營業務或交易事項方面的授權,而一般管理人員,只能進行較小的經營和交易方面的授權。三是責權要相對應,“責”與“權”要相聯系,企業各級管理人員應當在授權范圍內行使職權和承擔責任。四是執行要嚴格,各分(子)公司和各級人員要按所授的權限辦事,不得隨意超越權限,定期對經濟業務的行權進行審查,對違反授權制度超越權限的要給予相應懲罰。五是要建立反饋控制機制。被授權人要定期向上及授權人匯報執行情況,僅有授權而不實施反饋控制會影響授權控制系統的有效性,可能出現下屬濫用權限的情況。六是記錄要完整。無論采取什么樣的授權和批準形式,都要有文件記錄,以書面授權為主。

        二、會計信息質量控制

        (一)真實性控制。所謂會計信息真實性,是指會計信息真實、客觀地反映各項經濟活動,準確地揭示了各項經濟活動所包含的經濟內容。會計作為以提供財務信息為主的經濟信息系統,對內能夠提供經營管理的諸多信息,對外可以向投資者、債權人等提供用于投資等決策的信息。會計有效發揮這種作用的前提是會計信息必須真實、可靠。

        (二)“信息不對稱”控制。所謂信息不對稱,是指人們在處理某一特定經濟關系時,一方擁有的信息多,另一方擁有的信息少,即存在私有信息。俗話說“買的沒有賣的精”,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由于會計人員在披露會計信息時,遵循“成本一效益”原則,伴隨收益或實現預期的程度下降,相應選擇成本較低的披露方式。信息不對稱不可避免地存在于委托與之間。存在私有信息的一方,比如說企業會計人員??梢岳谜莆盏乃接行畔ⅲ莆掌髽I重大變更消息,進行信息操縱,為個人牟利;或者利用這種不對稱的地位,對報表進行粉飾和美化,不斷地進行收益和盈余調節,向市場傳遞不正確的信息。為此,要建立會計工作的崗位責任制,要對會計人員進行科學合理的分工,使之相互監督和制約。

        (三)“不等價交易”控制。所謂“不等價交易”,是指企業單位的權力人員不顧本單位利益,不斷運作諸如無效投資、購入價高值低的原材料等以本單位吃虧為標志的不等價經濟業務。這種“不等價交易”往往造成會計人員被動記錄“虧蝕”業務。雖然說不等價業務表面上并不等于會計資料不真實,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自愿、等價是任何平等交易的雙方都不能違背的交易準則。為此,對于重大的業務和事項,企業應當實行集體決策審批或者聯簽制度,任何個人不得單獨進行決策或擅自改變集體決策。

        (四)安全性控制。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企業利用計算機從事經營管理方式手段越來越普遍,我國企業實現了財會數據處理各個工作點的并發操作,統一管理和數據共享;隨著集團公司的發展和各地分支機構的建立,一些單位開始應用廣域網,有的單位還借助ATM 等新的傳輸技術,為數據傳輸、遠程維護、合并會計報表的編制等提供了很好的服務。這對會計信息的安全性提出很嚴格的要求,就我國目前現狀而言,導致網絡會計信息失真風險的主要因素是網絡會計數據風險。為此,加強會計信息的安全性控制勢在必行。

        三、經濟責任控制

        會計法規要求財務會計人員不僅應對本單位負責和本單位負責人負責,而且應對各種會計信息使用者負責,為各種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服務,并斌予其一些權利。財務管理中的權、責、利相結合的原則,就是在組織企業財務活動和處理企業財務關系上貫徹以責任為中心,權利為保證,利益為手段,建立企業內部的財務管理責任制。這一原則是處理好企業內部上下左右之間權、責、利關系的準則,是搞好財務管理工作的保證。而我國企業現狀中,權責利不對等現象普遍存在,常常出現擁有過剩權利的單位或部門授意、指使缺乏權利的單位或部門,進行違規違紀甚至違法操作,而無須承擔相關的責任。為此,企業應當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企業章程,建立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和議事規則,明確董事會、臨事會和經理層在決策、執行、監督等方面的職責權限,形成科學有效的職責分工和制衡機制。

        四、全面預算控制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派生并逐漸強化了監督職能,其中內部監督是指企業會計人員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進行的監督活動,主要目的是督促生產經營能按預算與計劃進行,厲行生產節約,保證最優生產方式。而現在不少企業尚未實行預算管理,有的企業雖然編制預算,但流于形式,預算與執行結果相差甚遠,其中除有市場變化因素外,主要是預算編制不認真,缺乏科學依據,預算約束力不強,沒有相配套的制度規定。

        全面預算是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為達到企業既定目標編制的經營、資本、財務等年度收支總體計劃,從某種意義上講,全面預算也是對企業經濟業務規劃的授權批準。全面預算的目的是要使編制的預算科學、合理、透明、公正并具有可操作性,體現預算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合理的全面預算,在企業管理中,可以用來規劃企業在某個計劃期間的經濟活動和成果,作為財務部門實施經濟業務監控的依據和評定考核工作業績的標準,利于工作目標、方向的確定和保證企業總體目標的實現。

        第6篇:企業內部財務制度范文

        1.現行財務內部控制制度已經無法適應企業發展,急需改進

        由于多年的發展,江蘇港城汽車運輸已經于2002年8月公司實施二次改制,改制后的集團跟隨時代不斷邁進,原有的財務內部控制制度已經無法適應企業的發展,企業財務內部控制制度顯得力不從心,例如企業內部分設的審計人員和出納人員仍由一人兼任,財務人員仍可獨自一人辦理收付款和審核報銷業務,財務人員職責未分離、財務與審計職能未分離等等,這些現行的財務內部控制制度的存在不適應企業的后續發展,急需根據企業目前的實際情況進行改進完善。

        2.對財務內部控制制度的檢查和監督力度不夠

        目前,由于江蘇港城汽車運輸集團的經營范圍已基本涵蓋了公路運輸相關的所有行業,下設較多子公司,但是由于對于財務內部控制的檢查和監督不到位,這些下屬公司在財務內部控制的執行上未能完全按照制度規定落實,有走形式的狀態,主觀上缺少執行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這些現象的存在可能會給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員利用職務之便產生違法的行為,可能會給企業大發展帶來巨大的隱患。

        3.企業財會人員素質不高

        財會人員是企業進行財務內部控制的核心,不同素質的財會人員所具有的職業道德和專業水準不相同,這就會影響企業財務內部信息的可靠性、真實性。目前,財務人員整體業務素質層次不高,中高級職稱人員數量相對偏少。其次,財會人員由于專業知識技能的缺乏,經驗不足的存在,導致了其在工作中的判斷失誤,在進行財務信息的處理時,無法做到財務數據的客觀反映,導致財務數據失真,使內部控制很難發揮作用,不利于決策部門作出科學決策。

        二、建立完善企業財務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議

        多年來,港城汽運集團始終秉承“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宗旨,堅持“一業為主,多業并舉”的經營思路,弘揚“團結、奉獻、務實、爭先“的汽運精神,為我市的經濟發展和城市文明作出了積極貢獻,集團已連續數年被張家港市委、市政府評為文明單位。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和壯大,集團努力探索一套現代化的企業管理模式,2004年12月,集團順利通過了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標志著港城汽運集團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現代化企業管理領域。面對新形勢,新起點,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港城汽運集團急需制定完善健全的企業財務內部控制制度,以保證企業繼續創造輝煌佳績。

        1.建立健全企業財務內部控制的制度

        由于集團不斷發展的新情況和現行制度存在的弊端,集團應該立足變化了的新情況,結合集團發展的實際,處理好控制成本和控制效益的關系,處理好財會人員和審計人員的關系,對每個崗位實行嚴密的職責劃分,使工作人員及財會人員在工作的時候能夠明確自己的職責,使相關權責部門或人員能相互制約,使各部門工作有章可循,以保證財務內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執行。從而不斷在發展的新情況中調整相應的執行方案,不斷建立規章健全、運作有序、權責分明的企業財務內部控制制度。

        2.加強監督和管理,加大執行力度

        企業財務內部控制制度建立和健全以后,一定在企業內部落實執行,否則,就算再科學合理的財務內部控制制度也會流于形式。加強企業財務內部控制制度的監督管理力度,在日常工作中開展常規性檢查,檢查形式可以是重點檢查,也可以使全面檢查,或者是不定時抽查。在檢查對象上可以對某一重點財務人員進行檢查,也可以對財務部所有人員進行檢查,或是對下屬子公司的財務人員進行抽查,這種多種形式的檢查監督可以保證財會人員及時對工作中的錯誤進行及時糾正,保證財務信息的準確性,真實性,為決策層提供可靠的財務信息,保證企業財務內部控制制度的順利開展與執行。

        3.提高財會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

        財會人員是企業實行財務內部控制的核心工作人員,是會計工作的基層工作者,財會人員的素質直接關系到企業財務內部控制制度的開展。企業可以實行對財會人員的技能再培訓,培養其專業的工作水準。對財會人員進行職業道德培訓,杜絕和做假賬情況的發生。

        三、結束語

        第7篇:企業內部財務制度范文

        企業集團內部財務控制和監督存在的問題

        1.財務預算制度不健全

        預算管理是企業集團加強內部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有的企業集團由于對預算不重視,使預算未能成為生產經營活動的“法定”依據,隨意變更預算,造成財務監督考核弱化;有的企業集團預算不科學,缺乏可靠的預算依據和計量標準,使得預算指標與實際情況差距太大,無法執行。

        2.財務控制目標多重性

        國有企業集團的目標并非僅僅是股東財富最大化,有的兼有其它職能,如擴大就業、維護 金融 秩序穩定等。還有不少國有企業集團是在政府的撮合下形成的,從控制和控制權收益的角度分析,各層級領導,尤其是高層領導對國有企業的資源有相當的控制權,這就為 “在職消費”提供了可能。在職消費將公司的生產性資源轉為了非生產陛資源。同時,各層級領導有著擴大集團企業規模的動機,因此也就有著過度 投資 的沖動,給企業集團帶來了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削弱了財務控制的力度。

        3.財務控制機制缺乏

        許多企業集團在決策形成后,對于進一步的 財務管理 工作,往往止于年度利潤規劃。他們滿足于制定全年的銷售收入、 成本 費用、目標利潤等幾個總括性指標,而不是進一步將決策具體化,編制出據以進行控制管理的月份、季度、年度財務預算,只有到年終決算時才知道預算的完成情況,無法做到事前和事中控制。

        4.資金使用效率低下

        一些企業集團對資金實行分散管理,即便實行集中管理,也是與下屬多級法人分散占用資金,人為地造成資金使用效率低下。有的企業集團內部下屬企業的資金大量閑置、沉淀,而另一些企業卻資金緊張,大量向 銀行 貸款,使財務費用有增無減。

        5.財務控制協同效益差

        大多數企業集團將多元化看做分散風險、提高競爭力的最有效戰略,但在實行多元化戰略的同時,卻忘記了自身的專業化優勢,導致投資分散,各子公司的產品互不相連,從而使企業集團公司失去了協同效應,喪失了規模效益。

        企業集團內部實施財務控制和監督的措施

        1.規范內部治理結構

        (1)實施股權多元化治理。企業集團應引入多元股東,特別是非國有股東,有利于所有者職能到位,形成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多元股東的制衡易于實現政企分開,為企業集團法人治理結構的規范運作創造基本條件,實現企業的真正目標——股東財富最大化。同時,也可以減少“在職消費”,保證生產性資源的合理使用。

        (2)確定產權經營層次。在目前企業集團內部管理制度還不完善的情況下,應把產權經營層次控制在集團公司和子公司兩級,至多不超過母、子、孫公司三級;同時,應盡快制定有效的產權投資經營管理制度。規范治理結構是企業集團實施財務控制和監督的基本保障,否則政府主導的單邊法人治理結構,會更多地帶有濃厚的 行政 色彩,使行政控制取代產權控制,導致集團內部財務監控乏力。

        2.實施財務集中管理

        (1)構建統一的信息網絡系統。在傳統的企業管理中,由于各部門信息系統是孤立的,信息很難被實時動態獲取、存儲、加工和傳遞,因此要運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統一的信息網絡系統,將網絡、數據庫和管理軟件有機集成起來,通過企業內部網絡、企業之間網絡和國際互聯網,跨越信息傳輸的時空障礙。數據庫不但能存儲大量信息,更重要的是它能夠按照企業財務管理的需要,定義數據結構、處理數據和管理數據,提高數據的質量和利用率。管理軟件是企業對 經濟 活動中的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進行管理的應用平臺,為財務集中管理的實現提供了界面。只有將這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為企業集團財務集中管理提供信息載體。

        (2)構建一體化的 會計 和業務流程。傳統的 財務 管理 模式將會計流程與業務流程相分離, 財務管理 僅對財務收支活動進行管理,而對其相關的業務活動關注甚少,因此會計信息忽略了大量重要的管理信息,導致信息流、資金流與實物流不一致。因此應打破企業內部門之間的界限,重組內部工作流程,將會計流程與業務流程有機結合,并借助網絡平臺,實現財務與業務一體化。通過信息管理系統的實時處理,將業務信息按照信息規則自動生成財務信息,這樣可保證財務信息采集和加工的實時性、完整性、準確性和有用性,更好地為財務集中管理提供信息支持。

        (3)設計新型財務組織結構。為實現會計流程與業務流程一體化,企業集團的組織結構也要相應改變;為保證財務、業務協同化的實現,財務人員要滲透到各業務部門的每個工作環節。此外,出于財務信息效率性的考慮,應盡量減少財務部的中間管理層次,以降低 財務控制 系統的運行 成本 提高組織運行效率。財務集中管理是借助網絡和iri、技術達到信息的集成與資源的整合,在橫向上通過財務在企業價值鏈中各環節的嵌入,實現財務對整個企業集團作業流程和增值過程的管理;在縱向上加強集團公司對下屬企業的管控力度,協調集團公司與子公司的經營目標,以更好地實現企業集團的規模效益。因此,財務集中管理的準備工作——會計流程重組與組織結構的重新設計要同步進行,組織結構要適應新型的會計流程,同時會計流程和組織結構的重新設計也要使it技術能夠真正發揮效用,而不是只停留在單純的企業集團網絡的建設上,要使網絡是可運行的。

        3.強化內部 審計 機制

        (1)內部審計是公司治理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離不開公司治理結構的推動。為了保證內部審計的權威性和獨立性,必須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改進內部審計機構管理模式。借鑒國外的經驗,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應在董事會中設立審計委員會,既可保證其獨立性和權威性,又可使審計委員會參與公司重大決策的全過程.形成事前、事中和事后監督,真正發揮內部審計的職能。

        (2)要改變傳統“查賬式”的內部審計,向管理型審計轉型。管理審計應以財務審計為基礎,通過對子公司的經營管理流程和內部控制狀況進行 調查 分析,提出改進建議;通過對子公司經營業績和計劃完成情況進行審計評價,以此為依據考核經營者;通過對子公司經營政策和經營活動的審計監督,使之與集團公司的整體 發展戰略 和方針政策相一致。

        4.建立內部全面預算管理制度

        在企業內部全面預算管理上,一是通過對各季及年度財務預算執行情況,即現金流量情況、資產負債情況財務損益情況的分析,對預算企業經營業績作出客觀、綜合評價,找出影響企業經營業績的主要問題,制定解決對策,確保企業年度經營目標的順利實現。二是通過對各企業預算執行情況的分析評價,找出各預算企業工作偏差。三是對預算管理系統進行評價,找出預算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提出解決方案。

        第8篇:企業內部財務制度范文

        【關鍵詞】 內部控制; 財務報告應用指引; 財務報告分析; 基本規范

        2010年4月26日,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聯合了《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該配套指引連同2008年7月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以下簡稱《基本規范》),共同構建了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配套指引由21項應用指引和1項評價指引、1項審計指引構成,應用指引在整個內部控制規范體系中居于主體地位。在應用指引中,《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第14號――財務報告》(以下簡稱《財務報告指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主要對其進行解讀。

        一、《財務報告指引》的重要意義

        (一)是完成內部控制目標的重要保證

        《基本規范》定位了內部控制的五個目標,其中之一是“合理保證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v觀財務控制的整個發展歷史,保證財務報告的真實性、可靠性始終是內部控制的一項主要目標。企業財務報告是信息使用者了解企業的重要途徑,財務報告最重要的是能夠真實、完整、不偏不倚地披露企業的經營成果,給信息使用者(尤其是投資者)展現企業真實的經營狀況。財務報告的質量如何,直接關系到廣大投資者乃至其他信息需求部門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響著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而《財務報告指引》對財務報告事前、事中、事后每個環節可能存在的風險以及如何進行控制做出了全面的、具體的規范,是對財務報告的全過程的控制,是完成內部控制目標的重要配套措施。

        (二)是貫徹落實《會計法》的重要舉措

        1999年新修訂的《會計法》只是提出要保證財務報告的真實性、完整性,沒有提出具體的措施,而《財務報告指引》彌補了其缺陷,對財務報告從編制、對外提供以及分析利用做出了詳細規范。例如為了保證財務報告在編制環節真實可靠,提出了財務報告編制重點關注的內容是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編制年度財務報告前,要進行的準備工作――資產清查、減值測試和債權債務核對;財務報告編制的依據是登記完整、核對無誤的會計賬簿記錄和其他有關資料,最終做到內容完整、數字真實、計算準確,不得漏報或者隨意進行取舍;企業編制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以及附注時應注意的問題;企業集團編制合并財務報表應注意的問題;企業編制報告時應當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梢姡敦攧請蟾嬷敢窞闀嬋藛T真實地、完整地編制、對外提供和分析利用財務會計報告提供了法律保障,從而保證其內部控制的有效性。

        (三)是對《財務會計報告條例》的重要補充

        2000年的《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是對《會計法》有關財務會計報告的具體化,它主要對財務會計報告的構成、編制、對外提供以及法律責任做出了嚴格的規定,在更深層次上提高了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但遺憾的是,沒有對財務報告如何分析利用做出明確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財務報告的使用范圍,降低了財務報告在整個會計體系中的使用效率?!敦攧請蟾嬷敢纷詈笠徊糠?,從第十六條到第二十條對財務報告的分析利用做出了比較詳細的規定,強調了財務報告分析對企業的重要性。

        二、《財務報告指引》的突出特點

        (一)層次清楚

        指引共四章,二十條。第一章是總則,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主要提供了四個方面的信息:制定指引的目的、依據;指引所采用的財務報告的概念;財務報告在三個環節可能存在的三種風險以及風險產生的原因;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要求和財務報告工作的負責人。第二章到第四章主要是圍繞財務報告三個環節的風險采用的具體控制措施展開闡述。可見整個指引結構一目了然,便于學習和掌握。

        (二)語言簡練準確

        與其征求意見稿相比,大幅度刪減描述性文字和合并同類問題,由原來的二十六條減少到二十條,將第二章“崗位分工與職責安排”全部刪掉;字數由原來的2 966個字減少到1 882個字,減少了1 084個字,減少了37%。以指引第一條為例,征求意見稿中總共89個字,指出指引的目的是“為了指導企業規范財務報告編制與披露,防范企業不當編制與披露行為可能對財務報告產生重大影響,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完整”,共55個字,制定的依據是“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倍礁逯挥?1個字,僅用17個字就概括出了本指引的目的是“為了規范企業報告,保證報告的真實、完整”,制定的依據除了基本規范還增加了《會計法》,比征求意見稿更全面、更具體。再如各章的標題,征求意見稿的第二章“財務報告編制準備及其控制”和第三章“財務報告編制及其控制”,在正式稿中合并為一章,而且標題僅7個字“財務報告的編制”,文字非常精煉。

        (三)延續了《基本規范》的理念,明確和細化了各控制主體的職責

        基本規范所界定的內部控制主體有四層:一是董事會,二是監事會,三是經理層,四是全體員工。董事會是加強企業內部控制的第一責任人;監事會對董事會建立于實施內部控制進行監督;經理層直接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負責,尤其是企業總經理(首席執行官)承擔重要責任;全體員工在實現內部控制中承擔相應職責并發揮積極作用?!敦攧請蟾嬷敢芳毣兔鞔_規定了對財務報告進行控制的主體,一是有關財務報告的具體工作(如編制、對外提供、分析利用)由總會計師或分管會計工作的負責人組織領導,具體表現為:對外提供財務報告時,企業負責人、總會計師或分管會計工作的負責人、財會部門負責人要對財務報告簽名并蓋章;總會計師或分管會計工作的負責人要參加財務報告分析會議,并且在財務分析和利用工作中要發揮主導作用。二是企業負責人對財務報告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

        (四)簡練概括出財務報告可能存在的風險以及風險產生的原因

        和征求意見稿相比,正式稿更注重風險管理,因此增加了第三條,指出財務報告的風險存在于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編制階段,產生的原因是“違反會計法律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準則制度”,可能導致的風險是“企業承擔法律責任和聲譽受損”;第二個環節是對外提供階段,產生的原因是“提供虛假財務報告”,導致的風險是“誤導財務報告使用者,造成決策失誤,干擾市場秩序?!钡谌齻€環節是分析利用階段,產生的原因是不能有效利用財務報告,導致的風險是“難以及時發現企業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導致企業財務和經營風險失控”。

        (五)詳盡指導了企業應如何實施財務報告分析

        《財務報告指引》第一次把財務報告分析納入法規的范疇,表明理論界和實務界已經意識到財務分析有助于企業識別風險,從而制定相應措施進行控制。指引在第四章詳盡介紹了從以下環節做起,保證財務報告的有效利用:一是企業首先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財務報告分析工作,為了保證分析的效果,提出要把分析制度化――定期召開財務分析會議,從而把財務分析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二是報告的分析方法是充分利用財務指標(償債能力指標、營運能力指標、營利能力指標和發展能力指標)進行分析,分析的對象是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利潤表以及現金流量表。三是為了保證財務報告分析不流于形式,強調把財務分析形成書面報告――分析報告,并且構成企業內部報告的組成部分。四是為了發揮財務分析的作用,要求分析報告的結果要及時傳遞給企業內部有關管理層級,指導各級的生產和經營管理工作。

        (六)強調了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和新會計準則制度之間的關系

        《財務報告指引》總共二十條,但其中竟有四條強調財務報告內部控制要執行會計法律法規和統一的會計制度。具體如下:總則第四條提出“企業應當嚴格執行會計法律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準則制度”;第二章第六條提出“企業應當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準則制度規定,根據登記完整、核對無誤的會計賬簿記錄和其他有關資料編制報告”;第十條提出“企業應當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準則制度編制附注”;第十三條提出“企業應當依照法律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準則制度的規定,及時對外提供報告。”由此可見,《財務報告指引》尤其強調企業要實現內部控制目標,尤其是確保財務報告的真實可靠,離不開新會計準則制度的基礎性作用,從源頭上保證內部控制的有效。

        (七)風險的控制措施切實可行,注重細節

        為了避免財務報告在對外提供環節出現風險,指引規定了具體措施:一是強調對外提供財務報告的及時性;二是明確財務報告的編制完成后要裝訂成冊,加蓋公章,并要求有關人員(企業負責人、總會計師、或分管會計工作的負責人、財會部門負責人)簽字蓋章;三是財務報告如果需要進行審計,審計報告要和財務報告一并提供;四是財務報告要妥善保管。

        三、《財務報告指引》存在的問題及相關建議

        (一)制定指引的依據不完整

        第一條指出“為了規范企業報告,保證報告的真實、完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和《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制定本指引?!彼鞔_了指定本指引的主要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但遺漏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依據:《財務會計報告條例》。它是由國務院的專門對財務報告進行規范的條例,在會計法規體系中法律效力僅次于《會計法》,對《財務報告指引》有著直接的指導意義。建議指引要明文規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財務會計報告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和《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制定本指引?!?/p>

        (二)部分條款的規定不夠詳細、具體

        《財務報告指引》屬于應用性指引,應對企業的內部控制具有實際指導作用,而不是停留在書面上,但部分條款規定過于簡練,在實際操作中存在困難。如第十三條規定企業要及時對外提供財務報告,及時性的具體要求是什么,企業怎么滿足此要求,向誰提供財務報告,從條款中都無法找到答案,這就失去了指導的作用。對策有三個:一是明確規定及時性的時間要求以及向誰提供財務報告,但結果會帶來《財務報告指引》字數的膨脹以及與其他法規的交叉重復;二是借鑒中國證監會的《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則第15號――財務報告的一般規定》,增加條款“特殊行業公司財務報告除需遵守本指引外,還需遵循該行業財務報告的特別規定”;三是借鑒企業會計準則的做法,陸續出臺相應的解釋公告,以推進指引的有效實施。

        【參考文獻】

        [1] 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等.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S].2008.

        第9篇:企業內部財務制度范文

        我國目前還處于市場經濟的初級發展階段, 市場規則不夠成熟,法制還不夠健全,這樣也就大大增加了企業的經營風險。所以,企業首先應該從完善自身建設出發,著重強化企業內部控制制度, 提高財務管理水平,把內部控制風險降到最低限度,從而形成一套運作有序、科學嚴密、權責分明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加強企業防御外部經營風險的能力,從而使企業能夠得到可持續性發展。

        二、強化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強化企業內部控制制度能夠保證企業實現經濟活動健康發展,保證企業資產安全,有效規范企業會計行為。通過對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有利于及時發現和糾正弊端和錯誤,讓會計資料真實反應企業出生產經營活動的現狀,督促企業內部各個員工、各個部門遵紀守法,從而保證會計資料的準確性、真實性和財務活動的有效性、合法性,提高財務管理水平。同時, 強化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可以制止、糾正、避免各種損失浪費行為,確保財產物資的安全完整;科學有效地制約和監督財產物資的領用、保管、采購、記錄、計量、入庫、驗收等各個環節,保證企業各項經營活動的正常、有效進行。

        三、如何強化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來不斷提高財務管理水平

        (一)要不斷提高推進企業內控體系建設重要性的認識

        首先,要充分認識到建立完善的企業內部控制體系,是企業內部業務流程和業務環節得到有效執行的保障,是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和在未來國際國內市場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的保障。其次,要充分認識到建立完善的企業內部控制體系,有利于企業經營管理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要求,避免與政策層面沖突、更好的適應內外部環境,促進企業平穩發展。第三,要充分認識到建立完善的企業內部控制體系,有利于企業識別風險,分析并評估風險,最后對癥下藥,有效地化解各種風險。同時,要下大力氣營造推進企業內控體系建設的濃厚氛圍。一是對推進內控體系建設重要性的宣傳要到位。二是企業在推進內控體系建設過程中,健全機制、設計制度要到位合理。三是要倡導各級領導帶頭執行制度,落實內控體系目標的企業文化。四是必須加強對執行落實內控體系各項制度的監督考核。

        (二)建立有效的財務支出約束機制

        企業應該完善諸如財務人員崗位職責制度、經費管理制度等綜合性的管理制度,加強公用車輛使用、人員接待等相關性的管理制度,加強郵資費、電話費、辦公費等單項的管理制度。同時,要注意細化部門預算,建立科學的部門預算制度,這樣就能夠有效提高企業財務管理的預測能力和計劃能力。每個企業應當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適當調整預算定額標準,及時分析研究財務預算執行情況。 此外,建議可以制定企業財產物資登記盤存制度,企業可以根據本單位的實際情況,選擇年末、每季、每月等時間段來進行實地盤存制,同時對最終核算的結果進行處理。或是可以制定企業內部計劃的價格制度,企業在進行存貨、材料、辦公用品、設備等的銷售或者購進時,可以采用定額管理制度,或者采用計劃價格制度,在每個月的月末進行成本差異分攤。

        (三)有效完善企業的監督機制

        企業領導應充分發揮內部控制機構的作用,加強財政監督,重視財務人員的配備和內審機構的設置,不能流于形式,務必做到有效加強財政監督水平。要定期開展財務監督檢查,規范企業的會計工作,以加強和完善財務管理為中心,對會計工作質量進行深入的檢查。要重點加強對企業財政資金使用情況和分配情況的監督檢查。同時,建立起控制部門、資金使用單位、主管部門、財政部門相互制約的預算執行監督機制,有效發揮預警保障的作用。

        (四)建立動態監控體系,提升內部控制效果

        在信息化環境下,企業與外界信息溝通、交流變得日益頻繁,同時,管理控制、數據處理、信息傳遞的效率大大提高,這就導致企業的經營風險加大,運營狀況瞬息萬變。所以,我們要發揮信息化高效、快速的優勢,同時利用內部控制具有較大的權威性、客觀性和獨立性,不參與企業任何具體業務活動的特點,在企業人力資源、財務管理、經營管理、生產管理等各個環節建立起一套接口統一的監控點,實時采集不同來源、不同層次、不同時間的數據,將原來事后的靜態控制變為現在的動態在線控制,對事前、事中和事后進行全過程控制,充分發現、分析信息系統和內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提出有效的改善措施和修改建議,促進內部控制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鄒若敏,周麗鶯.網絡環境下的會計信息系統.冶金財會.2010(07):141-143.

        [2]雷虹.會計信息系統不同發展階段的內部控制研究[.財務與會計. 2011(06):104-108.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色多多视频网址在线观看 | 最新AV网站在线看 | 中文字幕aⅴ天堂在线 | 亚洲国产激情在线一区 | 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小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