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

        第1篇: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范文

        1.集體主義內涵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承載者

        關于教育理念盡管學術界眾說紛紜,更沒有形成共識性的內涵界定,但是如果從本體論和認識論的角度來概括,教育理念無非是指教育主體在教育實踐及思維活動中,對教育的地位和功能、目的和任務、內容與原則以及方法和規(guī)律等方面所持的總體認識和根本觀點。也有學者干脆更加簡練地把教育理念概括為:“教育主體在教學實踐及教育思維活動中形成的對‘教育應然’的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2這種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由于受特定時空和內外條件的限制,具有歷時性的特征,這就決定了教育理念與時俱進的哲學特性。根據(jù)邏輯學定義的原則,移植教育理念的概念范式,照葫蘆畫瓢就可以由此推導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內涵界定:所謂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即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及有關思想政治教育思維活動中所形成的對“思想政治教育應然”的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

        根據(jù)以上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內涵界定可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滲透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和相關思維活動當中,并要通過或借助思想、認識、價值觀等觀念形態(tài),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宗旨、原則等思維表現(xiàn)物得以直觀化和具體化。集體主義理論作為社會主義的基本道德原則和核心價值,集中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的思想認識、道德要求和價值選擇,是思想政治教育具體的教育原則、教育宗旨、教育目的的集中凝聚者和生動體現(xiàn)者。因此,從集體主義理論的內涵界定中,根據(jù)對人的本質的不同理解和由此派生的個人與集體關系的相關闡釋,就能直接反映出不同的歷史時期針對思想政治教育到底是應該為階級斗爭服務、為經濟建設服務還是為人的全面發(fā)展服務這三種相異的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即體現(xiàn)和承載著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由此,集體主義內涵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承載者的功能定位和角色扮演就可見一斑。

        2.集體主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中軸項

        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目前學術界主要有三種說法,即,“要素說”、“板塊說”和“三觀說”。根據(jù)要素說的分類,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心理教育五部分內容3;“板塊說”則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劃分為世界觀教育、政治觀教育、人生觀教育、法制觀教育、道德觀教育五大板塊4;而“三觀說”則簡練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概括為倫理道德觀、政治觀和歷史觀教育5。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分類方法的異同主要是源于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不同理解,是由分類者的立足點、角度和側重點的不同而造成的。但是,不管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作如何的歸納和分類,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卻始終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貫穿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的主軸項目,而在這一主軸性內容當中,集體主義則發(fā)揮著承上啟下的連接作用,承擔著支撐主軸脊梁的重任,是整個思想政治教育主軸項目的中軸。

        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主軸項目,它是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程。在這一主軸性教育項目鏈條當中,集體主義處于中間環(huán)節(jié),其地位和作用尤為特殊。作為一種道德觀教育,它向前承接愛國主義教育,可以使之更加貼近受教育者的實際,促進愛國主義教育效果的深化,并最終使愛國主義教育得到升華。作為社會主義的核心值觀,集體主義本身就是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應有之意。與此同時,通過集體主義教育還可以達到幫助人民樹立社會主義理想,堅定社會主義信念,最終鞏固和強化社會主義教育效果的目的。由此可見,集體主義教育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主軸項的核心組成部分,更是貫串這一主軸,使這一主軸鏈條前后相繼、融為一體的內在中軸。

        3.集體主義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異曲同工

        第2篇: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范文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社會 個人

        1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概念界定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從不同學科、不同角度理解,就會有不同視角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對諸如政治學、社會學、管理學、教育學等不同的學科視角進行解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現(xiàn)實定位也必然存在分歧。有學者從政治學的角度認為促進政治認同是現(xiàn)階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有學者從社會學的角度把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看成是促進個體社會化或社會整合;有學者從教育學或德育學的角度把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看成是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等。

        目前學界比較認同張耀燦的界定。他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即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預期的結果,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個核心問題,是指“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在教育對象的思想和行為以及社會生活的有關方面所要達到的一種未來狀態(tài)”。[1]

        2 當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現(xiàn)狀

        筆者對當前學界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觀點進行歸納,主要有以下幾種:

        張耀燦,曹清燕認為長久以來,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長期在一種單一的政治性、工具性的話語色彩的陰影下,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了政治的奴仆和經濟的婢女,失去了其存在的最初意義。他們認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借助人學理論。提出在人學的視閾中,從實踐主體理解,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在社會中的一種必要的存在方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目的是促進人在社會中的生存和發(fā)展;最高目的是促進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現(xiàn)實目的是促進和諧的社會主體的生成。這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基礎、最本質的愿望和要求,體現(xiàn)了一定社會發(fā)展的目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2]

        楊生平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本質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決定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其政治性。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本質就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具有政治意識性和政治意志性。據(jù)此,他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養(yǎng)成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這是社會對思想政治教育所要造就的社會個體的總體設想。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確定需要依據(jù)人的人的人的主體性原則;人的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統(tǒng)一的原則;灌輸社會規(guī)范與培養(yǎng)能力和個性有機結合的原則;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社會批判性原則。[3]

        閆艷,王秀閣通過對社會本位和個人本位這兩種互競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觀進行分析對比,發(fā)現(xiàn)這兩種目的觀都存在著不足與缺陷。因此,他提出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觀,即人與社會的共贏。他認為不管是只強調社會本位還是只強調個人本位,都是沒有真正理解個人與社會及個人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的真正關系。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不僅要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fā)展,而且還要促進個人的和諧發(fā)展。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應由突出社會需要轉而兼顧人自身的需要,由單一的社會取向向兼顧社會與個人轉變,其旨趣是促進人與社會的“共贏”。此外,他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指向是幸福生活。[4]

        通過以上各位學者的觀點可以看出,楊生平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取向在于促進社會發(fā)展;張耀燦和曹清燕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取向在于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閆艷,王秀閣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取向在于實現(xiàn)人與社會的共贏。由此,我們應該看到,近幾年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取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角度:社會發(fā)展和個體發(fā)展角度。

        3 結論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近七年來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研究還是取得了突破,有了一些研究成果。目前學界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價值等研究中對個體的強調,思想政治教育人學等研究取向的出現(xiàn),以及對人的主體性的充分關注等,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進行了更為恰當?shù)亩ㄎ弧_@使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從傳統(tǒng)的政黨本位、政權本位、社會本位向兼顧以人為本的發(fā)展、從群體本位向兼顧個體本位的發(fā)展。無論是從人學、管理學、教育學等各種學科視角來研究,其最終都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都是為了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和社會的和諧。這些研究成果對于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理論建構和實踐都起到了重要指導意義。

        但客觀分析,綜合到目前為止所有研究成果,可以發(fā)現(xiàn)仍有以下幾點不足:

        1.研究成果欠缺集成。迄今為止,關于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研究,目前學界成果研究的并不多,特別是專門性的著作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似乎并沒有得到人們足夠多的重視,人們或者把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當做不言自明的,或者鑒于這一問題的復雜性蜻蜓點水,甚至望而卻步。即使是為數(shù)不多的研究成果也主要散見于部分學術期刊和一些專著的部分章節(jié)中,這表明該研究還不夠系統(tǒng),尚沒有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專著,欠缺成系統(tǒng)的“集成型”的研究成果。

        2.相關研究有待深入。(1)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與目標界定不清。這樣就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層層展開和具體落實。(2)重視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構成要素中政治要素、思想要素和道德要素的研究,而同樣作為要素的法紀要素和心理要素尚未引起學者們的足夠重視。(3)作為一門應用性強的學科,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探究多停留在于理論層面,應用于實踐中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參考文獻】

        [1] 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3.

        [2] 張耀燦,曹清燕.論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定位――基于人學的視角[J].江漢論壇,2008.1:35-38.

        第3篇: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范文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 爭議 構成要素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Reflections on wheth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is the Constituent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cess

        WU To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

        Abstract Exp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cess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effective participation and involve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cess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but whether this is due to the necess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includes relationships exist, or becau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is the external conditio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cess it? Inquiry found that the reason is that the premise of some unresolved issues. I believe that the general conclusion can not be given, should be divided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small environment" to specific analysis.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cess; controversy; constituent elements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實現(xiàn)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對教育對象的思想和行為產生影響、進行引導,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開展無法離開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開展有賴于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為其提供物質基礎,更為其順利進行直至受教育者的真正內化于內提供精神支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展開及目的實現(xiàn)的必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要素的界定與劃分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研究的關鍵問題之一,而目前學術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是否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要素的研究尚無定論,眾說紛紜。本文力圖剖析學界觀點的分歧,并探討其深層原因。

        1 學界對于該問題的主要分歧

        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界定與劃分的研究時日已久,早在學科初創(chuàng)時期就有學者提出三要素說,在學科發(fā)展時期出現(xiàn)了四要素說,在學科繁榮時期有的學者還提出了五要素說、六要素說、八要素說等等,這其中爭議最大的便是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與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的關系問題,即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內在要素還是外在條件。

        一些學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不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構成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乃至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的外部條件。如,陸慶壬等人認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包括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會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規(guī)范”①這些構成要素。甚至有學者就這一問題明確指出:“至于教育環(huán)境,則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之外的因素,不能將其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要素。……,然而將它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要素則是不適當?shù)摹!雹?/p>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構成要素主要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和方法以及教育環(huán)境四個要素構成。即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由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育介體(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環(huán)體構成。”③還有學者在此基礎上提出“三體一要素”說,“三體”即三個相互并列的實體:教育者、教育對象、教育環(huán)境;“一要素”即教育媒介。④

        2 爭議產生的原因

        筆者整理分析,以上兩種主要觀點都承認這樣一個說法,就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與多種要素的運動組合相關,這些要素包括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育介體、教育環(huán)境等等,但是對這些要素歸屬位置和相互關系的認識稍顯不同。其爭論的關鍵在于雖然意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進行時所發(fā)揮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空間是何關系,是包涵關系還是并列關系抑或是其他?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進行時處于什么樣的位置?起什么樣的作用呢?

        筆者認為兩種主要觀點產生爭議的原因在于對一些前提性問題的理解存在不同,而最大的前提就是必須得對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這一概念進行界定,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究竟是什么。而這個界定是建立在對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進行層次分析的基礎上。馬克思的環(huán)境論認為:“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二者統(tǒng)一于社會實踐。人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人對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也是一個積極主動的過程。在充分考慮教育主體和教育對象對環(huán)境的積極能動作用的基礎上,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分為“大環(huán)境”和“小環(huán)境”:大環(huán)境,這里指與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相獨立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進行活動和發(fā)生作用的外部空間,對整個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和全過程產生影響的環(huán)境。影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影響教育過程中的組織建設、隊伍建設等各個方面,可分為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人文環(huán)境,就像一個大鍋蓋一樣籠罩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外面,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廣泛、深刻而復雜的影響。小環(huán)境,是指教育主體有目的傾向性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選擇、加工甚至重組的小氛圍、小境遇。通過這種加工改造進而感染、激勵、鼓舞、促進人們,可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時間環(huán)境、空間環(huán)境、語言環(huán)境、心理氛圍(也可以說成是心理環(huán)境)等等。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對這種小環(huán)境(內部環(huán)境)的選擇性、創(chuàng)設性和調控性都是出于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能、達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目的。由此看出,所謂的“大環(huán)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的外部條件,可以叫成“外環(huán)境”,而“小環(huán)境”則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條件,我們也可稱之為“內環(huán)境”或者說是情境,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影響因素。因此,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是否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組成要素這一問題,不能一概而論,應具體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于不同應用情況下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

        3 思想政治教育“大環(huán)境”、“小環(huán)境”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關系

        思想政治教育“大環(huán)境”、“小環(huán)境”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關系應從宏觀與微觀兩個角度來具體分析。

        從宏觀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大環(huán)境”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的外部條件。第一,從系統(tǒng)論角度出發(fā),系統(tǒng)論強調關聯(lián)性與整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作為獨立系統(tǒng),內含眾多子系統(tǒng),同時也在思想政治教育“大環(huán)境”這一外在空間內運行,利用“大環(huán)境”下的各項物質條件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第二,從反面來講,思想政治教育“大環(huán)境”囊括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社會環(huán)境、多維教育時間與教育空間諸多要素,這樣一個復雜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覆蓋龐大的內容體系,包涵思想政治教育過程開展所必需的一切物質影響因子與精神影響因子。思想政治教育“大環(huán)境”作為一個如此多元的環(huán)境系統(tǒng),只能也必須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得以存在和運行的必要外在條件,而不可能作為其內在組成部分而存在。

        從微觀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小環(huán)境”,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內部環(huán)境,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內在構成要素。第一,從內外因角度分析,內外因不可或缺地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發(fā)揮著各自的功能,并共同作用于教育者和教育對象。教育主體對思想政治教育“小環(huán)境”具有選擇性,它能夠被教育者和教育對象所認識、理解、利用和改造、創(chuàng)設。思想政治教育“小環(huán)境”既作用于教育者又作用于教育對象,并且共同制約著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為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服務。教育主體對思想政治教育“小環(huán)境”的選擇性體現(xiàn)在,教育主體所創(chuàng)立的具體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途徑和教育方法等都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小環(huán)境”所派生出來的,并且教育主體會在選擇的過程中選擇積極的、適當?shù)摹⒛軌蜻m應環(huán)境發(fā)展規(guī)律和教育規(guī)律的教育方式和條件,在教育“小環(huán)境”的作用下,結合人的品格發(fā)展規(guī)律和教育對象自身特點,開展多層次教育,使內外因能夠真正統(tǒng)一結合于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的實踐活動中。第二,從自覺影響與自發(fā)影響的角度分析。我們知道,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具有決定作用,教育主客體的教育活動都必須在教育大環(huán)境下進行,這種教育大環(huán)境往往是既定的,但這種大環(huán)境中存在較多的自發(fā)因素。現(xiàn)代教育強調人在教育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思想政治教育也強調教育主體在教育過程中的能動作用,面對大環(huán)境中的諸多自發(fā)因素,教育主體可以對其進行有益改造,通過選擇、利用和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育“小環(huán)境”來規(guī)避或減少大環(huán)境中自發(fā)因素的影響,以自覺性反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大環(huán)境”。第三,從人的品德的形成發(fā)展規(guī)律來分析。不論是原有的思想品德狀態(tài),還是新的思想品德狀態(tài),都離不開教育“小環(huán)境”。思想政治教育“大環(huán)境”下的自發(fā)因素需要靠創(chuàng)設和改造思想政治教育“小環(huán)境”來得以優(yōu)化,教育主客體的自覺能動作用需要通過創(chuàng)設和改造思想政治教育“小環(huán)境”而得以發(fā)揮,這種經過優(yōu)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小環(huán)境”自身也成為重要的教育因素,它對教育對象的熏陶感染有如春風化雨、點滴入土,對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發(fā)展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地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及其諸要素。

        注釋

        ① 陸慶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6:116.

        ② 陳萬柏,張耀燦. 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7.

        第4篇: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范文

            一、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范式釋義

            “范式”(Paradigm)一詞,來自希臘文,原意是“共同顯示”,由此引出模式、模型、范例等含義,在拉丁語中它有“典型范例”的意思。1962年,托馬斯?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提出了范式理論。盡管庫恩在使用“范式”一詞時,前后常常有差異,但他仍然表達了一個基本思想:范式主要是指特定的科學共同體從事某一類科學活動所必須遵循的公認的“模式”,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觀、基本理論、范例、手段、方法、標準等與科學研究有關的所有東西。就此而言,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學科中的一個重要范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無疑有其自身所關注的“元”問題與“核心”問題,有其自身的基本理論、觀點與方法,也有其學科共同體所共有的信念、價值、目標、技術與方法論等,這些要素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所特有的基本范式。基于對庫恩范式理論的理解,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范式界定為:由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本質、規(guī)律、體系等方面共同約定或者全部承諾構成的整體,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共同的基本理論、觀點、方法、共同的目標和規(guī)范、共有的信念。具體地講,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范式是指一定時期內,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聯(lián)合狀態(tài))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帶有支配地位的看法,包括對“為什么說”、“說什么”、“如何說”等根本問題的比較一致的看法。一定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范式都以其獨特的形態(tài)存在,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從內容來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范式涵涉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即具有理論與實踐兩種品格。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范式并不僅僅只是形而上層面的思想觀念、理論和規(guī)律,還蘊含形而下的應用操作層面,具有實踐指向性的內涵和特征,所以能夠成為聯(lián)結、溝通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理論與話語實踐的橋梁。隨著時代的變遷和語境的變化,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范式也在不斷地發(fā)展變化,范式變化的核心是思維方式和教育理念的轉變。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范式彰顯著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價值追求,因為理念是主觀觀念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對事物的本質性反映,包括對事物發(fā)展狀況、發(fā)展規(guī)律、發(fā)展趨勢等核心問題的理性認識。形而上理念層面的主要依據(j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特點、價值觀念和標準所形成的信念,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本質、功能、作用、目標以及發(fā)展理念和價值訴求等宏觀的問題。理念受觀念的制約,又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從形而下的操作層面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指涉實踐層面,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方式、話語傳播、話語形式、話語交往、話語內容、話語載體、話語權分配等微觀問題。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范式的兩個層面中,理念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一般不易發(fā)生變化。一旦理念發(fā)生變化,那么,整個范式便發(fā)生一次“格式塔轉換”。范式是理論的靈魂,理論是實踐的指針。只要實踐在變,理論就得變,只要理論在不斷創(chuàng)新,范式就得不斷轉換。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范式轉換的實質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學觀點、理論體系和總體方法等方面的整體性變革,即思想政治教育哲學的重構。需要指出的是,范式的轉變絕不僅僅是一個概念或者是一系列范疇的轉變問題,而是一種方法論意義上的轉變,是整個思維模式的變革,它是整體的,而非局部的。不同的范式之間擁有不同的前提假設、概念體系、理論方法和社會背景。因此,范式的轉換是哲學觀點、理論體系和總體方法的整體性的革命過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范式轉換的主要內容

            在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快速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中,常常困繞著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是:他們發(fā)現(xiàn)用自己的職業(yè)話語與受教育者對話變得越來越困難,盡管他們還在不斷言語,但無人聆聽,沒有對話,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陷入失效的困境。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失效消解了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并直接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根據(jù)庫恩的范式轉換理論,科學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又解決問題的過程,當既有的概念、方法和理論不能解決新出現(xiàn)的問題時,就必須進行概念、方法和理論的重新整合和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現(xiàn)實困境催生其范式的轉換,重拾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價值訴求必須通過創(chuàng)新實現(xiàn)范式轉換,以重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新范式。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范式的轉換主要基于以下四個方面的創(chuàng)新。

            (一)話語理念的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理念是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觀念起統(tǒng)領作用的核心觀念,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中形成的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理性認識。理念問題說到底就是對事物本質的厘定問題,也就是確定、指認、廓清其本體的問題;而創(chuàng)新從一定意義上說是對傳統(tǒng)的超越和對現(xiàn)實的反思,是以其對“本體”的尋求來實現(xiàn)的。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理念的厘定是建立在對本體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本原追問的基礎上。從本體來看,人是語言的存在物,“惟語言才使人能夠成為那樣一個作為人而存在的生命體”1,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其邏輯起點和歸宿都是人。顯而易見,無論是話語還是思想政治教育,其本體都是“人”。從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本原來看,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本原的直接體現(xiàn)。換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思想政治教育本原的話語指向終端,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由其社會職能決定。這就意味著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有效性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直接相關。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有效性,從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這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理念創(chuàng)新的原點。理念的創(chuàng)新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范式轉換的靈魂。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理念的創(chuàng)新必須反映和符合時代特征及社會背景,以滿足受教育者的需要為支點,以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范式的轉換應確立以實證方式關注個人的現(xiàn)實生活需求與理想的方式關懷人生終極意義相統(tǒng)一的理念,其核心是以人為本,彰顯“平等”“和諧”“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人文情懷。要把話語創(chuàng)新置于真實的人和社會生活背景下,以引領受教育者全面自由發(fā)展作為話語創(chuàng)新的終極目標,設置符合受教育者接受規(guī)律和心理、情感、利益需要的話語體系,在融合“意義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基礎上,拓寬主體間的對話語境,從而向受教育者說出可理解和信賴、能聽懂和信服的語言,實現(xiàn)主體間自由交流的可通約性,最終實現(xiàn)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視界融合”。

            (二)話語內容的創(chuàng)新話語內容的創(chuàng)新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范式轉換的核心。從邏輯本源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具有一致性。從學科設置的宗旨看,作為理論一級學科下屬的二級學科,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圍繞理論一級學科的指向而展開,體現(xiàn)出其意識形態(tài)性。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還有非意識形態(tài)的屬性,尤其是隨著社會的日益開放和市場經濟的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從過去的政治話語、文件話語、權力話語糾纏中超越出來,其非意識形態(tài)的一面凸顯出來。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必須進一步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的結構。思想政治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為此要圍繞受教育者全面發(fā)展的要求來設置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要把政治性內容的教育納入社會發(fā)展和人的發(fā)展的軌道上來,使政治性話語與生活性話語相融合,把整體性、全局性的宏觀話語內容與個別的、具體的微觀話語內容結合起來,以擴大和融合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共識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生命力在于“同自己時代的現(xiàn)實世界接觸并相互作用”,為此,要結合當今社會建設和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經濟、政治、文化和道德等問題,善于從政治、經濟、文化、網絡、生活等領域的話語資源中提煉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優(yōu)勢話語,在堅持主旋律的基礎上,拓寬話語內容的外延,使每一個新生的領域都能及時充實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中。對于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在推進其現(xiàn)代性轉換的同時,要不斷拓展其內涵,延長其概念的解釋鏈條,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構具有時代價值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的創(chuàng)新還要注重吸納非本體的話語資源,以世界眼光和科學態(tài)度,充分借鑒和吸納其他學科直接反映社會發(fā)展變化的新概念,將反映人類社會進步的普適性范疇和話語具體化、學科化,使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話語實現(xiàn)一定程度上的耦合和對接,以拓展和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

        第5篇: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范文

        [關鍵詞]哲學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啟示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3-0102-02

        哲學作為人類追求真理思維的表現(xiàn)和成果,是一切科學發(fā)展的基礎和邏輯起點。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主要概念都是從哲學概念中被引進來。因此,運用哲學反思思維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深刻地思考和反思,不僅可以在方法論層面上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的指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理念和模式的建構,更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和立場。

        一、哲學反思思維是把握現(xiàn)實世界的重要思維方式

        哲學作為一種理性的思維方式,是幫助人類探尋現(xiàn)象本質,把握現(xiàn)象規(guī)律的一種理性的力量,也是幫助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一種重要手段。哲學區(qū)別于其他學科最本質的特征,最無可替代之處就在于哲學的反思思維。反思作為哲學思維的特殊維度,不僅在實踐中賦予了哲學批判性、基礎性地位,而且通過不斷地追問、認識使哲學的價值得到升華。在反思的過程中,人的認識不再局限于根據(jù)事實進行判斷,從而使人類思想的邏輯層次得到了躍遷,使人類能夠以新的視野來看待和解決困惑。

        首先,哲學反思具有“超驗性”。“超驗性”指的是一種超越事實和經驗的性質,它是反思活動最為首要和本質的特征。哲學反思不再局限于常識經驗,正如孫正聿所說:“哲學不是常識的延伸或變形,也不是對常識的世界圖景、思維方式和價值規(guī)范的‘哲學’表述,而是對構成而是對構成常識的世界圖景、思維方式和價值規(guī)范的批判性反思。”它不僅掙脫了科學成果的批判,也超越了歷史形態(tài)的局限。但是,哲學反思并不是脫離了事實和經驗,只是超越了事實和經驗的內容,但是又能夠反關于其內容,可以說,哲學反思是對事實經驗所包含對象思想的一種思考。

        其次,哲學反思具有躍遷性。黑格爾曾說過:“因為哲學的事實已經是一種現(xiàn)成的知識,而哲學的認識方式只是一種反思,即指跟隨在事實后面的反復思考。”由此可見,哲學反思思維是一種從事后開始的思維,即從發(fā)展過程完成的結果開始,而這種反思的目的就在于使人的認識產生飛躍,躍遷人類認識的思想前提,從而更好地把握未來。同時,哲學反思思維也推動了人們對認識超驗具有無限性的重新思考,人們通常會認為無限就是有限的累積和疊加,由此證明了經驗具有無限性。然而,黑格爾對此曾進行過深刻地批判,他指出:“把無限視為有限的疊加,把無限看成對有限的包容,就是把無限當成一種在有限事物彼岸的東西。”事實上,關于哲學反思的有限與無限的思考,應該用辯證統(tǒng)一的思維去看待和思考。

        最后,哲學反思具有批判性。“反思”顧名思義就是反省、省思的意思。哲學反思體現(xiàn)出的便是一種批判性的思維方式。它是對人類生活的一種批判性地思考和反思,在此過程中,人類能夠逐漸形成自我意識。某種程度上講,哲學批判最終要實現(xiàn)的就是對人們思想、價值觀、審美意識和終極關懷進行變革。正如馬克思所說:“批判的武器不能取代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用物質的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群眾掌握,也會變成物質的力量。”哲學作為一種批判的“武器”,不僅可以拓寬人們的理論思維,還可以通過對自我的批判,為超越自我開辟新的空間和路徑。

        哲學反思作為哲學思維的特殊維度,是人類把握現(xiàn)實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尤其是反思具有的超驗性、躍遷性及批判性的特點,使得人們在對本質規(guī)律的追問和探索中,通過對現(xiàn)實問題的反復思索與追問中,不斷加深對問題的認知與理解,突破原有的思維方式,拓寬自身的視野。為此,筆者認為也可以將哲學反思思維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利于不斷拓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論視野,提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二、哲學反思思維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過程中,我們必須始終著眼于兩個基本問題,即對“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追問和“如何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在思想政治教育這一體系中,主體、客體和價值是最基本的要素,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目標、內容和發(fā)展方向。通過判定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和價值等原發(fā)性問題,是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這一本性問題的研究中最基礎和最根本的途徑。但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當前研究中,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基礎理論和基本內涵仍未得到準確的界定和厘清,基礎理論研究的薄弱仍是制約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瓶頸問題。因此,我們需要用哲學反思思維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基礎理論問題進行重新審視和討論。運用哲學思維和哲學方法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當前存在的問題及現(xiàn)實困境,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及其價值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所具有的專有特性,然后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問題進行追問與反思。從而為解決“怎樣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效這一實踐命題提供新的路向。

        (一)關于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及主客體關系的哲學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客體是這一實踐活動的基本骨架。關于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客體的概念,傳統(tǒng)理論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承擔著、發(fā)動者和實施者。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這個定義指出了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客體論的邏輯起點,即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認識和改造教育的對象的主體活動。然而,隨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不斷完善,關于這個問題的傳統(tǒng)觀點顯然是不合時宜的,要實現(xiàn)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主客體問題的正本清源,必須從其邏輯起點人手進行反思,在更為本質的層面上來把握和反思。

        就主體和客體的概念而言,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我們通常所說的主體和客體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以狹義的概念為前提。在現(xiàn)代哲學中,在狹義的主題觀視野內,每個人都從自我出發(fā)的行為,必然是將自身作為主體,其思考和行動的對象就都成了客體。這就容易造成將這種狹義的主體觀推向極端,變成唯我的主體觀。我們應該用主觀性現(xiàn)念把握和反思這一狹隘的主體觀,而不應該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視為簡單的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而應該將一個共同的對象作為代際關系的中介,即構成“主體一客體一主體”的關系。這種思維模式,有利于解決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中,將教育者置于被動的純粹客體地位,強調教育者的單向作用的問題。能夠激發(fā)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交往過程中,建立起主體代際的關系。

        (二)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哲學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特殊的實踐活動,具有本質屬性和價值屬性的特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問題有利于進一步深化對其本質問題的認識。雖然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具有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兩種最基本的形態(tài),但長期以來個體價值一直被湮沒在社會價值的洪流之中。然而,隨著現(xiàn)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特別在當代社會經濟飛速發(fā)展,個人開始關注自身的權利,主體意識和價值意識不斷增強,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價值訴求也開始逐漸顯現(xiàn)。

        為此,我們應該意識到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問題進行哲學反思,有利于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現(xiàn)存的價值問題,并對現(xiàn)存的價值問題進行重新審視和判斷,這無疑有利于我們正確處理社會價值與個體價值之間辯證的矛盾關系,為思想政治教育未來的發(fā)展提供強有力的價值支撐,正如有學者所說:“對思想政治教育切入價值哲學思考,無疑是時代的重要使命。”

        第6篇: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范文

        【關鍵詞】 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價值分類;價值實現(xiàn)

        比較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分支學科,在過去的30年取得了巨大的發(fā)展和進步。但時至今日,研究比較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應該回答的問題,即“為什么要研究”卻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探討為什么要研究比較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尋找比較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存在的意義,即研究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問題。一般來說,研究價值問題是研究一門學科的基礎與前提,學科價值對本學科其他方面的研究具有引領和指導的作用。研究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對于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定位和學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內涵

        研究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內涵,首先需要厘清兩個基本概念: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和價值。“比較思想政治教育”不等于“思想政治教育比較”,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較,但不是說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僅僅只是比較,也不是說只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研究的領域內隨便拿兩個概念來比都是比較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學科,比較思想政治教育有著獨特的研究對象,具體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世界上不同民族、國家、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事實和相互關系,相互關系是指它們之間的淵源、交流、借鑒、影響等;另一個方面是通過對跨越民族、國家、時代、語言界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事實和關系的研究,探討在文化多樣性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本質、規(guī)律、特征。[1]所需的研究方法包括描述、比較、考據(jù)、實證、分析、抽象、概括等。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具有開放性、居間性、綜合性的特點。[2]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范圍上囊括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方法論、思想政治教育史等各門課程,正由于此,它的邊界比較模糊,處于有聯(lián)系的兩個事物之間、又反映了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狀態(tài)。另外,在研究各國(地區(qū))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礎之上,還需要綜合研究,從具體到抽象,挖掘提煉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規(guī)律。

        價值的含義在西方哲學中至少存在著三種代表性觀點:一是以客體自身的功能和屬性來規(guī)定價值,突出和強調價值的客觀性,認為價值是寓于客體內部的一種性質;二是以主體和主體的需要來規(guī)定價值,突出和強調價值的主觀性,認為價值存在于人們對對象的反應之中;三是以主體和客體的關系來規(guī)定價值,認為價值既不是客觀的,也不是主觀的,而是從人與行為或對象之間的某種關系中產生的,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3]其中第三種觀點占據(jù)主流地位,這種觀點簡而言之即“價值就是人的需要的滿足”。而在中國哲學視野中,以滿足需要來界定價值,不能說明有關價值的一切問題,人們的需要有高低之分,因而需要的價值也有高低之分,古代中國的哲學家將人的需要分為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并且認為精神需要高于物質需要,尤其是儒家,非常推崇精神需要的價值。除此之外,價值還有深層含義,價值的更深一層的含義,不在于滿足人們如何的需要,而在于具有內在的優(yōu)異特性,比如人的價值、生命的價值,并不在于人或者生命能滿足人的什么需要。所以價值可以說具有兩重含義,基本含義是能滿足一定的需要,這是功用價值,深層含義是其本身具有的優(yōu)異特性,即內在價值。[4]

        基于上述概念的剖析,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可以初步定義為:在比較思想政治教育與特定主體的關系中,反映比較思想政治教育與主體需要是否一致、是否滿足了主體需要、是否促進了主體需要的一個范疇。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不同于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論,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論是一定主體對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總體認識和看法,即一定主體對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認識、理解、態(tài)度、判斷和評價等的總稱。

        二、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分類

        由于價值問題極為復雜,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非常之多,從不同角度有著不同的分類,所以在給出了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定義之后,需要具體對其進行分類研究。筆者選取了兩個角度來分析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一是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fā)展的階段和水平,主要側重于認識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滿足學科發(fā)展的需要;二是社會發(fā)展的維度,主要側重于認識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1、從學科發(fā)展的階段和水平看價值分類

        第一階段是觀察認識。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國外并沒有完全與之對應的概念,但如果以“大思政”的眼光去尋找與其具有類似教化功能、學科性質的,卻可以找到不少,如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公民教育、宗教教育、品格教育、生活教育、價值觀教育等等。當學者們最初接觸到國外這些名稱各異、形式各異的學科專業(yè),首先要做的就是去認識。這一階段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就在于認識,這種認識基于觀察,通過歷史考據(jù)和文本研究,最終呈現(xiàn)為描述性的學術成果,內容包括國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法、載體、環(huán)境、效果等。目前學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這個方面,由于研究對象確定、研究方法比較成熟、研究條件也因為國際交流機會的增多而不斷改善。

        第二階段是反思自身。很多人在研究過程中,忽視了這一階段想直接跳到第三階段,也就是初步認識了他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后就想直接拿來“為我所用”,但是跳過了這個階段就會導致“為我所用”變成“照搬照抄”,走向機械唯物主義。深刻認識本國(地區(qū))以及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總結規(guī)律進而借鑒的前提,兩者同等重要,所以該階段主要的價值就是回顧反思、認識自己。這種反思即對中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再認識。通過對國外的觀察和研究,可以幫助我們走出理論與實踐中存在的某些誤區(qū),比如思想政治教育要不要去政治化、要不要宣饕饈緞翁,如果不將視野打開,閉門造車,這個問題也許還會爭論不休,但是通過與資本主義國家比較,我們可以清楚地得出結論,任何國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意識形態(tài)性,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規(guī)律,所以我們不僅不能“去政治化”,還必須堅定不移地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

        第三階段是總結借鑒。總結各國(地區(qū))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規(guī)律和本質特征,借鑒國外優(yōu)秀經驗為我所用,加強本土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是學科發(fā)展第三階段的價值體現(xiàn),也是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歸宿。在借鑒國外優(yōu)秀思想政治教育經驗時,一定要結合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能一味只把眼光放在國外,立足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觀照,提倡細致深入探究發(fā)源于不同社會內部的異質文化自我演進的動因、背景、過程和機制,才能彰顯出研究的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

        2、從社會發(fā)展的維度看價值分類

        首先是政治價值。政治價值是比較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價值。自從1990年約瑟夫?奈提出“軟實力”的概念后,“軟實力”在國家發(fā)展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在21世紀,“軟實力”的競爭將成為大國之間主要的競爭方式,“價值觀之戰(zhàn)”也將成為21世紀最主要的國際戰(zhàn)爭。中國要想在未來的國際舞臺上掌握更多的話語權,謀求更多的權利,獲得更好的l展,必須提升自己的軟實力,要有強大的精神價值來支撐,這種價值不僅能讓中國立起來,還要走出去。比較研究能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擁有開闊的國際視野,研究國家軟實力競爭或者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博弈,都需要這樣大視野,很多問題必須放到全球這個大環(huán)境下去探討才能彰顯出應有的價值。

        其次是經濟價值。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經濟價值在于教育本身的育人功能。人是經濟活動中最重要的因素,經濟發(fā)展對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一方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市場對于人才的要求有了國際標準,如何培育出適應新形勢的“國際人才”成了目前我國教育的重要課題。另一方面,中國當前的經濟發(fā)展進入了一種“新常態(tài)”,我們已經失去了便宜的自然資源和低廉的人力成本這些優(yōu)勢,必須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人才質量是重要的途徑。在新時期的人才培養(yǎng)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yǎng)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人才的素質,包括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抗壓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成了更重要的因素,而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體現(xiàn)。

        最后是文化價值。教育是一種傳承,一個國家的青少年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尤其是人文社科方面的教育,基本包含了這個國家的主流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統(tǒng)治階級向下一代灌輸主流思想觀念和道德規(guī)范的過程,更是將這種文化傳承演繹的淋漓盡致。通過對一國思想政治教育的觀察分析,追根溯源,可以清晰地看到思想政治教育背后所體現(xiàn)出的歷史文化價值。不同國家與地區(qū)之間的歷史文化差異,亦是造成彼此間沖突的根源。觀察到各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形式上的差異性,就要去探索為什么會產生這種差異,造成這種差異的歷史傳統(tǒng)和文化基因是什么,認識到這些根源性的問題,才能從紛繁復雜的表象中總結出一般性規(guī)律。

        三、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xiàn)

        研究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不僅是為了解決理論問題,更重要的是為了發(fā)揮和實現(xiàn)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但是價值實現(xiàn)并不總是自發(fā)的和自然的,它需要內外部條件以及相應的實現(xiàn)路徑。研究這些條件與路徑既是學科建設的需要,也是充分實現(xiàn)和發(fā)揮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需要。

        1、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xiàn)的條件

        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xiàn)的條件分為外部條件和內部條件。外部條件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全球化和國際化,二是社會發(fā)展對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全球化和國際化是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xiàn)的宏觀外部條件。這種發(fā)展趨勢使得世界各國的思想政治教育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為研究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和便利的條件,從而也為其價值的實現(xiàn)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這種趨勢下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保持和發(fā)揚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tǒng)和特色,全球化背景下是處理各種關系的一個基本準則。我們要尋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規(guī)律性,但也要承認差異的存在,并珍視自己的獨特性。社會發(fā)展對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是其價值得以實現(xiàn)的中觀外部條件,這種需求的強弱也直接決定了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xiàn)的程度。當社會需求產生時,就會加大研究投入,研究機構、研究人員、研究成果相應的都會增多,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就會得到充分體現(xiàn),實現(xiàn)的程度相對較高。反之,沒有人力物力的保障,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xiàn)也就是一句空話。

        內部條件也有兩個方面:一是學科的不斷發(fā)展完善,二是研究者水平的不斷提高。學科發(fā)展得越完善,價值實現(xiàn)的可能性就越大、實現(xiàn)程度也會越高。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經歷了三十余年的發(fā)展,還有亟待完善提高的地方和需要破解的學科難題,其價值的實現(xiàn)需要學科建設作為基礎和保障,且隨著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xiàn)還會向學科建設提出新要求。此外,比較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交叉性質的學科,研究者必須掌握政治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種專業(yè)知識和研究方法,而且要有較好的外語水平,這無疑給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實現(xiàn)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路徑

        第一,實現(xiàn)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要從文化視域去解釋問題。研究比較思想政治教育要將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思想政治教育綜合考察,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看到其中的歷史文化差異。利用“抽象-具體”的研究方法,從紛繁復雜的具體現(xiàn)象中歸納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抽象范疇,從這些范疇出發(fā)再去構建出一個理論框架,就會發(fā)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規(guī)律和歷史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對于許多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中的問題,從文化視域去解釋能夠抓住主要矛盾,從而為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現(xiàn)尋找到更加切合本國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路徑。

        第二,實現(xiàn)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要注重實證的研究思路。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本身是理論問題,要將這種價值加以實現(xiàn)和發(fā)揮卻是一個實踐問題,坐在書齋里拍腦袋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只靠筆桿子也拿不出具體措施和方法。從理論到實踐,需要多做實證研究,真正去面對和解決實際問題,才能實現(xiàn)由虛到實的轉化。同時我們要進一步優(yōu)化實證研究方法,不能只是停留在發(fā)一張問卷,統(tǒng)計百分比,再做一個相關性分析這個階段,而要將問題想深、做實。

        第三,實現(xiàn)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要把實現(xiàn)人的價值作為中心問題來考慮。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是人,價值問題的落腳點也在于人,所以要將實現(xiàn)人的價值作為中心問題,將“以人為本”理念貫穿于實現(xiàn)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全過程,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把不斷滿足人的全面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為根本出發(fā)點和歸宿。

        【注 釋】

        [1][2] 陳立思.比較思想政治教育[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2.13.

        [3] 吳向東.重構現(xiàn)代性:當代社會主義價值觀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5.

        [4] 張岱年全集(第7卷)[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256.

        第7篇: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范文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內涵;證成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2)07-0161-05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的提出

        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的研究,是基于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中存在的種種問題而提出的。縱觀當下,盡管經過30多年的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較快,并迅速建立起了自己成熟的學科體系。但這與外部的社會要求和教育本身的目標尚有不少差距。一方面,黨和國家投入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差,這種矛盾的模式凸顯了傳統(tǒng)做法存在的嚴重缺陷。需要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新的探索。后現(xiàn)代文明時代是生態(tài)時代。20世紀以來,各類生態(tài)危機相繼發(fā)生,促使人類生態(tài)覺醒,生態(tài)建設一時成為人類共識。教育生態(tài)危機的出現(xiàn),帶來了教育生態(tài)化的趨勢,隨之產生了教育生態(tài)學。鑒于此,作為教育子系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因其存在生態(tài)危機,也需要以生態(tài)視角進行研究,即以一種全面、系統(tǒng)、整體、平衡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點來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由此引出。

        本世紀初,思想政治教育學界專家提出要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研究,主要意圖是想借助生態(tài)學方法,從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中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及其提高有效性的社會關聯(lián)因素。當時學者們的思考主要是受到國外研究生態(tài)政治學學者一些思路的影響,同時也受到國內其他學科努力借鑒新的方法論進行學術研究之行為的啟發(fā)。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研究,其實就是借鑒生態(tài)學原理與方法來探究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幾大關系:一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生態(tài)化運作,將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看作是一個具有內在活力、受各種內外相互關聯(lián)因素牽制、促進、平衡、協(xié)同等作用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研究關注的是時刻影響與制約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化運作的社會大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運作狀況;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研究的內容為構成整個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各個主要系統(tǒng)之間的生態(tài)關系與生態(tài)鏈存在狀況。其中還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小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良性運作如何對社會大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良性運行提供最大的支持和做出大貢獻。

        這里的“生態(tài)”與“環(huán)境”不同,主要傾向于對方法論的追求,強調的是一種生態(tài)思維,關注的是關聯(lián)性、整體性、動態(tài)性、平衡性及可持續(xù)發(fā)展性。應該說是一種視角的拓展與創(chuàng)新。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的內涵

        根據(jù)學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研究內容的把握,筆者結合當前學界比較容易混淆的幾個概念,進行對比區(qū)分,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的內涵。

        第8篇: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范文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要素

        中圖分類號:G64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7-0020-01

        1.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的基本內涵

        所謂環(huán)境,從語義學的角度來看,它有兩層基本涵義,一是表示周圍的地方,如環(huán)境優(yōu)美;二則表示周圍的情況和條件如客觀環(huán)境,工作環(huán)境等 。顯然,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屬于第二層意思。而國內最早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的著作是陸慶壬主編的《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1991年版)一書,單獨設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環(huán)境"一章對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進行了概念界定,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是指 "對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思想品德形成、發(fā)展產生影響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 "。而邱偉光、張耀燦則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對的外部客觀存在 "。其共同點都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外部情況和條件。

        2.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要素的基本內涵

        2.1要素的基本內涵。從語義上來看,所謂要素是指"構成事物的必備因素"。 "要素"屬于系統(tǒng)論的范疇,從系統(tǒng)論的角度來看,要素是指事物必須具有的實質或本質、組成部分。即要素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不可或缺的成分。

        2.2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要素的基本內涵梳理。關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要素,學界觀點不一,分歧很大,總結起來無非是"三要素"說,"四要素"說和"五要素"說這三大說法。其中"三要素"說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陸慶壬和王禮湛的觀點,陸慶壬認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構成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會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規(guī)范 ",而王禮湛也在其主編的《思想政治教育學》一書中也提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構成要素"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其教育活動;二是教育對象及其接受、內化、外化教育信息活動;三是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的中介物即教育手段,包括教育內容、途徑、方法等 "。按照系統(tǒng)論的觀點,顯然以上兩種代表性觀點提出的要素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本身必須具備的必不可少的因素,顯然是合理的。

        "四要素"說學界代表性觀點相對多一些,但概括起來其前面三要素都是一致的,都認為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內容,而學者對第四要素的看法則分歧較大。張耀燦和邱偉光認為是"社會環(huán)境及其所提供的教育支撐條件(環(huán)體) ",而有學者則認為是"社會經濟關系 "而近年來,學界又有學者提出了較為新穎的代表性觀點 "三體一要素"說,所謂"三體"即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環(huán)境三個獨立的實體,而"一要素"則是指媒介要素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活動。

        "五要素"說則在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對象、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的基礎上增加了教育情境這一要素。

        從以上觀點可以看出,學界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要素觀點不一,爭議較大。

        3.思想政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要素的關系

        著名學者陳萬柏和張耀燦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二版)》一書中指出"教育環(huán)境,則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之外的因素,不能將其看做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要素 "。整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都離不開環(huán)境,都是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進行的,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能否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要素目前在學界還飽受爭議。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回歸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和要素的基本內涵。

        一方面,環(huán)境一詞的范疇極為廣泛,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的內涵和外延幾乎涉及整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方方面面,基本上涵蓋了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顯然將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要素的不合理的,因為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包含關系,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容納不了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關于這一點,羅洪鐵在其發(fā)表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構成要素再探》一文中也明確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既包括自然環(huán)境,還包括社會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本身就是兩個龐大的系統(tǒng),這兩大系統(tǒng)幾乎可以將世界所有與思想政治教育有關的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都囊括進來了。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能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這么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它不可能,也無法將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包含在自己的系統(tǒng)之中,作為它的子系統(tǒng),使其成為自己的構成要素"。

        另一方面,要素是事物本身的內在的必不可少的因素,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要素必然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內在的不可或缺的構成因素。而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外部情況和條件,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外部因素,顯然不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要素范圍內。此外,整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要借助一定的環(huán)境才能進行,而這個借助的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必然是外在。羅洪鐵從系統(tǒng)論的角度也對這一點進行過深入剖析,他認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作為一個系統(tǒng),它不僅有自己的子系統(tǒng),而且該系統(tǒng)的運行必然還有其外在的空間,這個空間就只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環(huán)境,而不可能是其他 "。因此,從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要素的角度來看,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要素。

        綜合以上分析,筆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不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要素,而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因素。

        注釋:

        [1]中國社會科學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商務印書館,2012:565.

        [2]陸慶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

        [3]邱偉光和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44.

        [4]中國社會科學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商務印書館,2012: 1516.

        [5]陸慶壬. 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6: 116.

        [6]王禮湛.思想政治教育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8: 172.

        [7]張耀燦和邱偉光.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0.

        [8]倉道來.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75.

        [9]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7.

        [10]陳萬柏和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127.

        [11]羅洪鐵.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構成要素再探[J].人大復印資料,2011(06)

        參考文獻:

        [1]沈國權.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2]李輝. 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研究[M].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

        [3]羅洪鐵/周琪.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系統(tǒng)結構和功能深化研究[J]. 人大復印資料,2012 (03).

        [4]楊業(yè)華.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需要深化研究的若干理論問題[J]. 人大復印資料,2010(11)

        [5]羅洪鐵.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環(huán)境研究的再思考[J]. 人大復印資料,2010(12).

        第9篇: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范文

        Abstract: The theo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supporting role in theoret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lear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not only better study the meaning of this science, but also can make 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re clear and more scientific. This requires us first define the concept of " theoretical basis ", then fi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supporting its structure according to 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礎;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oretical basis;Marxism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34-0211-01

        0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理論基礎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學整個學科體系的奠基石,不但對思想政治教育學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科定位。因此,明確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理論基礎不僅能夠更有利的研究這門科學,而且能夠使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科體系更加明晰、更加科學。

        1什么是“理論基礎”

        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理論基礎,就必須對“理論基礎”這個概念有一個比較客觀的認識。總的來說,一門學科的“理論基礎”應該包括以下兩種情況:第一種:它能夠為相應學科體系的整體構架提供根本觀點、立場或理論。既然是“理論基礎”,就必須能夠為學科的構架提供一個起根本支撐性的觀點或理論。如果缺失了這個理論基礎,整個學科就將成為空中樓閣。如果這個理論基礎發(fā)生了動搖,則整個學科或局部分支也必將發(fā)生動搖甚至崩潰。理論基礎對于基其而建的學科來說,有著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重要地位。凡具有上述特點,應該可以稱為“理論基礎”。第二種:它能夠為相應學科的研究領域提供基礎的知識體系,從而促成該學科的建立。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學科的細分已經十分深入,現(xiàn)在已出現(xiàn)了大量的邊緣學科。這種學科與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領域的知識體系有密切聯(lián)系,在其學科的發(fā)展建設過程中,必將借助于其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應用到自身領域,并不斷發(fā)展完善成為獨立完整的學科。那么原有學科為新興的邊緣學科的研究領域提供了基礎的知識體系,也應算作后者的理論基礎。但這并不表示所有對該學科有借鑒的知識體系都可稱為此學科的理論基礎。只有那些提供了最基礎的知識體系,對新學科的建立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才能作為學科的理論基礎。那些只是對學科中的某具體觀點提供了一定借鑒的理論,不能稱為學科的理論基礎。綜上所述,學科“理論基礎”的含義應該是能夠為相應學科體系的整體構架提供根本觀點、立場、理論或為相應學科的研究領域提供基礎的知識體系,從而促成該學科的建立的理論體系。

        2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理論基礎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理論基礎除了要明確“理論基礎”的大致含義以外,還必須對思想政治教育學這門學科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要搞清楚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科體系構成、它的研究領域等。

        思想政治教育學是一門邊緣學科。[1]它的主要研究對象為“兩個規(guī)律”,即“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發(fā)展以及對人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規(guī)律”[2]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發(fā)展是人的一種心理行為,屬于心理范疇,所以符合心理學關于人的心理形成和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要對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進行研究,首先就要研究人類心理活動的一般規(guī)律,因而心理學關于這方面的知識體系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很難想象如果沒有政治學,將從何處入手去研究人們政治觀的形成和變化的規(guī)律。正因為如此,政治學也必須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的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以支撐其上層構建。同理,倫理學作為研究人類社會道德規(guī)律的科學,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學揭示人的道德品質形成發(fā)展的特殊規(guī)律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作用,離開倫理學的理論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學也就了政治教育學而面目全非了。而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對象的第二個規(guī)律,即“對人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規(guī)律”,則突出顯示出了對教育學相關理論知識的需要。總之,思想政治教育學就是建立在心理學、政治學、倫理學與教育學相關理論體系上的一門邊緣科學,汲取并綜合了它們研究成果,通過多年的不斷探索,已經逐步具備了比較完整的學科體系。心理學、政治學、倫理學與教育學這四門學科對思想政治教育來說意義重大,缺失其中的一項,就不能成為完整意義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應該被看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理論基礎。

        3幾個容易混淆的問題

        大多數(shù)觀點把的完整科學體系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理論基礎。我認為有幾點不妥之處。

        首先,這種理解混淆了思想政治教育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學。我們現(xiàn)在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學,是一門全人類的科學,有著全體人類社會的共通之處,并沒有特別強調是的思想政治教育學。就算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學也并沒有喪失它存在的合理性。所以不應該把看作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理論基礎。其次,混淆了理論基礎與基礎理論。或者說混淆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理論基礎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理論內容。的理論體系并不能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對象直接提供理論支持,加之上述原因,固不能算完全意義上的理論基礎;但他卻可以而且必須作為我們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主要理論,或者說基礎理論,利用開展各種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再次,混淆了理論基礎和理論依據(jù)。最后,從哲學的世界觀、方法論的意義上把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理論基礎筆者認為也是不妥的。科學的真諦就是發(fā)現(xiàn)這個客觀世界上的客觀規(guī)律,或者規(guī)律間的必然聯(lián)系,而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正是科學研究的最佳工具。但它并不是科學本身,運用的方法論發(fā)現(xiàn)出來的規(guī)律并不能說成是以方法論為基礎產生的規(guī)律。它本身與規(guī)律沒有任何關系,只不過是發(fā)現(xiàn)這個規(guī)律的工具,本身不為該規(guī)律提供任何理論基礎。比如,研究物理學也要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但以此把哲學確定為物理學的理論基礎就有些不合適。

        參考文獻: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老熟女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日韩中文字综合Av | 日韩AV有码在线播放二区 | 永久免费的污网站在线观看 | 制服久久香蕉综合 | 亚洲成AV人影院在线观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