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創新的關鍵要素范文

        創新的關鍵要素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創新的關鍵要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創新的關鍵要素

        第1篇:創新的關鍵要素范文

        關鍵詞:吉林省;營商環境;產業轉型

        中圖分類號: F127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4.23.0091

        1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亟需營商環境新提升

        吉林省原有的低端化產業結構受到嚴峻挑戰,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變得更加緊迫。從日本及亞洲“四小龍”的轉型發展經驗來看,要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從產業價值鏈的低端向高端挺進,提升產業的層次和水平,關鍵在于營商環境的不斷改善,其中政府轉型是推動經濟轉型的關鍵和難點。當前,吉林省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要突破轉型升級的各種瓶頸約束,實現經濟社會的平穩健康發展,構建良好的營商環境是其必備要素和首要前提。根據內生經濟增長理論,要推動一個地區的經濟增長和轉型升級,必須實現資金、技術、勞動力、知識、信息等各類生產要素的積累與聚集。在全球化的今天,各類生產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動,生產要素的聚集和流動關鍵在于要素的收益水平,而要素收益率的高低則是多種因素耦合作用的結果,不僅受制于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硬環境的制約,更受制于相關的政務、法制、市場、服務、社會、人文等軟環境的制約。為此,要全方位加強營商環境建設,營造有利于轉型升級的新營商環境,有利推動吉林省轉型升級取得新的成效。

        2發展創新型經濟亟需營商環境創新

        創新型經濟是以創新為主要的驅動力,以發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和新產品為著力點,以創新產業作為標志的新型經濟模式。從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歷程來看,外向型經濟是沿海許多發達地區經濟增長最重要的推動力。但經過30年的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活力和動力已充分釋放并逐步衰減,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外向型經濟程度愈高的地區,經濟增長愈發困難。與外向型經濟相比,創新型經濟的基本特征是經濟增長由資本、勞動、土地等有形生產要素推動,轉向由知識、技術等無形創新要素驅動。從蘇州、無錫、常州、深圳等先進城市發展創新型經濟的經驗來看,創新型經濟的發展關鍵就在于能否創造出比其他地區更開放、更自由、更有利于創新要素聚集并充分發揮其效能的創新環境。創新環境的營造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包括政策、市場、人才、金融、人文等各方面環境的優化和完善。其中政策環境是創新的外在誘導力,其主要作用是協調各方面資源,形成對創新要素的有效配置,使之充分發揮效應,并維護創新主體的合法權益;市場環境是創新的外部動力和壓力,市場可以向創新主體傳遞需求信息,并通過價格機制對其進行調整,是創新的重要導向,既是推動創新的動力,又是檢驗創新成果的標準;人才環境是創新的基礎,創新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是增強創新能力的前提,必須制定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才能吸引并留住所需的創新人才,并激發其創新、創業熱情,而金融環境又是創新的保障。總而言之,只有從政策、市場、人才、金融、人文等各方面營造鼓勵和支持創新的良好環境,政府、企業、研發機構、服務機構等各部門密切配合,充分發揮知識、技術、資金、信息等創新要素的作用,形成創新創業的不竭動力,才能推動創新型經濟的快速發展。

        3推動三重建設亟需營商環境與之相匹配

        第2篇:創新的關鍵要素范文

        關鍵詞:技術經濟范式變革;新能源技術;關鍵生產要素

        作者簡介:楊振凱(1968-),男,吉林蛟河人,吉林大學應用技術學院副教授,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經濟理論、產業革命與區域經濟。

        中圖分類號:F426.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4.49 文章編號:1672-3309(2012)04-111-03

        目前,低碳經濟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正被廣為提倡。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這實際上要求我們從技術到制度再到整個經濟系統發生一場變革,我們稱之為“技術經濟范式變革”。本文以技術經濟范式理論為基礎,探討技術經濟范式變革的規律,說明新能源技術在技術經濟范式變革中的關鍵作用,為我國實現低碳經濟社會探索可行路徑。

        一、技術經濟范式理論

        (一)技術經濟范式概念

        “范式”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哲學家、科學史家庫恩在其1962年所著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提出的,用來闡明關于科學理論發展中的內在規律性及其演進模式。庫恩對“范式”的解釋為:“范式”是一個公認的模型或模式,它主要包括共有的世界觀、基本理論、范例、方法、手段、標準、觀察、實驗等等與科學研究有關的所有東西。[1]

        1982年技術創新經濟學家多西將庫恩的“范式”概念引入到技術創新領域,提出了“技術范式”概念。并將其定義為“解決所選擇的技術經濟問題的一種模式”,是“進一步創新的技術機會和如何利用這些機會的基本程序。”[2]

        在此基礎上,佩雷茲和弗里曼又提出了“技術經濟范式”概念。弗里曼和佩雷茲將“技術經濟范式”定義為:它是“相互關聯的產品和工藝、技術創新、組織創新和管理創新的結合,包括全部或大部分經濟潛在生產率的數量躍進和創造非同尋常程度的投資和盈利機會。”[3] 在他們看來,技術經濟范式是一種影響整個經濟、滲透到各個領域并占支配地位的 “常識”或經驗,這種“常識”或經驗是相互關聯的工藝、技術創新與組織創新、管理創新長期相互磨合所形成的,是使技術和經濟發揮最佳優勢的唯一組合,他們稱之為“亞模式”。

        (二)技術經濟范式變革

        技術經濟范式理論認為,不同范式是與不同技術體系相對應的,一旦兩者無法相互適應,則會導致技術經濟范式更迭,而更迭的直接源泉是技術創新。弗里曼和佩雷茲對創新進行了分類,并以此闡述了技術經濟范式變革的含義。他們將創新分為四類,即增量創新、基本創新、技術體系變革以及技術經濟范式變革。

        1、增量創新。這類創新指的是在生產和服務過程中,為提高生產效率的非連續的小改進或小發明。

        2、基本創新。基本創新是不連續事件,是企業和(或)大學以及政府實驗室中深思熟慮的研究與開發活動的結果,它們通常包括一種聯合的產品、工藝和組織創新。

        3、技術體系變革。技術體系變革是對若干經濟領域產生影響,同時導致全新部門出現的影響深遠的技術進步。它們是根據增量創新和基本創新的一種結合,伴隨著對整個廠商產生影響的機構創新和管理創新。

        4、技術經濟范式變革。技術經濟范式變革包含多組基本創新和增量創新,而且可能包含若干新技術體系。它一般具有在整個經濟中的滲透效應,即它不僅導致產品、服務、系統和產業依據自己的權利產生新的范圍;它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經濟的幾乎每個其他領域,即它是一個“亞模式”。[4]技術經濟范式意味著常規,而技術經濟范式變革的過程就是打破常規和建立新范式的過程。

        (三)關鍵生產要素與技術經濟范式變革

        技術經濟范式理論特別強調“關鍵生產要素”在技術范式變革中的作用。技術經濟范式的變革可以被看作是主要依賴一種或一組“關鍵生產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另一種或一組新的“關鍵生產要素”投入的轉換。

        “關鍵生產要素”是一個或一組具有降低相對成本和普遍有效性特征的特別投入。“關鍵生產要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處于技術創新、社會創新和管理創新迅速增長體系的核心,起初這些創新也許表現為克服舊技術特定薄弱環節的一個手段,然而新“關鍵生產要素”馬上獲得自身的原動力,通過充分相互作用過程而連續出現創新,最終導致與之相聯系的一系列技術隨之變革,形成新的技術體系。新的成功的技術體系漸變為生產組織的一種新的“理想”類型,它結果成為體現新“經驗”和使投資決策者徘徊很長時期之后自信心得已恢復的管理和設計上的“常識”。至此,技術經濟范式也完成了由舊向新的變革。

        “關鍵生產要素”需要滿足三個條件:一是降低成本,具有明顯的降低成本和相對成本的作用;二是供應迅速,具有很長時間的無限供應能力;三是廣泛應用,在遍及經濟系統的許多產品和工藝中使用。

        (四)技術經濟范式變革規律

        第3篇:創新的關鍵要素范文

        關鍵詞:全面創新管理(TIM) 全要素創新 技術創新 非技術創新

        隨著創新管理理論和實踐的不斷發展,創新管理的內容與方式日益復雜,并逐漸形成以全面創新為特征的管理模式―“全面創新管理”模式。

        全面創新管理(TIM)的概念是許慶瑞教授提出的,其主要觀點是:以構建和提高核心能力為中心,以價值創造和增加為目標,以戰略為導向,以技術創新為核心,以組織的各種創新(戰略創新、組織創新、市場創新、管理創新、文化創新、制度創新等)的有機組合與協同創新為手段,憑借有效的創新管理機制和方法,做到人人創新,事事創新,時時創新,處處創新。其內涵可概括為“三全一協同”,即全要素創新、全員創新、全時空創新和所有創新之間的協同。其中,全員創新是主體,全時空創新是手段,全要素創新是內容。

        雖然眾多學者已做過企業要素創新的研究,但是從TIM角度研究全要素創新問題的文獻尚不多見。鑒于此,本文基于TIM的理論對企業的全要素創新進行總結和研究。

        技術創新

        TIM模式下的全要素創新要求企業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產品創新,并根據產品創新的要求進行工藝創新,以使兩者相互協同、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實施產品創新

        TIM理論認為,現代企業的產品創新是建立在產品整體概念基礎上的以市場為導向的系統工程,它貫穿產品的構思、設計、試制、營銷全過程,實現產品某項技術經濟參數質和量的突破與提高。TIM模式下的產品創新的重點在于重新配置、整合和優化創新過程的內部機制,如并行工程、多功能小組、先進工具和早期參與,使創新的產品符合未來發展的趨勢。由于未來產品的特征為:多樣化、個性化;國際化和全球化;智能化;高效、高參數化、高可靠性;生命周期趨短。TIM模式下的產品創新要根據未來產品的特征進行。基于TIM的產品創新要采用多種創新類型,如自主創新、模仿創新、合作創新等,不僅要有企業內部的創新小組、技術中心,而且要與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其他企業建立合作創新聯盟。

        推進工藝創新

        工藝創新是指研究和采用新的或已有改進的生產方法,主要為:對生產裝備的更新;對生產過程的重組;或者以上兩者都有。企業在工藝創新中必備的能力有:項目規劃能力、監控能力、跨部門管理能力以及非常規工作的管理能力。

        TIM下的工藝創新發展發向為:超精密、超高速;必須能跟得上產品創新的“步伐”;滿足產品設計和生產技術的綠色要求。其實施應從以下方面著手:全員樹立工藝創新的觀念;領導應該加大重視和支持力度;完善激勵機制;給予一定的時間、空間和物質設備的支持;以產品生產的要求和相關技術的發展趨勢為導向。

        產品和工藝協同創新

        在競爭的壓力下,企業必須同時減少成本和提高質量,這就要求企業對產品、工藝創新同時并舉。Pisano等在考察了美國與歐洲的制藥企業后,提出對新產品與新工藝的同時開發不僅可能而且必要,他們發現凡是那些將二者作為一體來對待的企業都獲取了巨大的優勢。新產品與新工藝的一致性可使新產品上市變得更加平穩,使復雜產品的商業化過程變得較為容易,也使市場的滲入更加迅速。

        TIM的工藝創新與產品創新都是為了提高企業的社會經濟效益,但二者途徑不同,方式也不一樣。產品創新側重于活動的結果,而工藝創新側重于活動的過程;產品創新的成果主要體現在物質形態的產品上,而工藝創新的成果既可滲透于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之中,還可滲透在各種生產力要素的結合方式上。工藝創新與產品創新之間存在著有機的動態聯系。企業只有將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相結合,才能取得技術創新的良好效果。

        非技術創新

        戰略創新

        戰略一般分為擴張型、多元化、聯盟和一體化、緊縮型、穩定型。TIM的戰略創新要求企業根據自己的目標、市場和競爭對手進行戰略創新,即選擇適合自己的戰略類型。TIM的戰略創新的核心問題是確定企業的經營目標,因經營目標決定企業顧客、競爭對手、競爭實力,并最終決定企業的競爭策略。企業戰略是企業的方向和核心,基于TIM的戰略創新要適時、慎重地進行,從而為企業的全要素創新指明正確的方向。

        組織創新

        組織創新主要是指為了利于技術創新的開展而對組織結構和管理機制進行調整。落后的組織結構和管理機制已成為嚴重制約企業技術創新活動有效開展的瓶頸, TIM下的組織創新已成為提高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關鍵因素。

        TIM下的組織創新特點: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強調和諧發展;結構創新主要是建立扁平化學習組織;與企業信息化有機結合。主要從以下方面實施:構建扁平化組織,大力減少中間組織層次;構建領導和員工的伙伴關系;發展企業中心機構;重視員工的知識技能培訓;加強企業的信息、知識的流動與共享;不斷提升組織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市場創新

        在相同的市場條件下,不同的市場創新是決定企業市場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市場創新基本形式為:首創型、改創型、仿創型。目前市場的趨勢為:顧客需求的個性化;全球化趨勢和區域化趨勢并存;價格、質量、服務、環境等多維度的競爭;企業需要提供綜合的解決方案。

        TIM的市場創新步驟為:第一步是選擇適合本企業的創新類型;第二步是實施即定的創新。市場創新的內容包括:目標顧客創新;產品創新(功能、質量和品牌);價格創新;渠道創新;促銷創新。

        制度創新

        制度創新就是改變原有的企業制度,建立產權清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化企業制度。TIM的制度創新特征為:社會性和集體性;動態性;兩面性,即激勵性與約束性并存。

        TIM下的制度創新主要為:建立權利、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制約的企業管理運作新機制,形成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以及總經理為首的決策體系;人事制度的創新,堅持“人本管理”的思想,注重人才的合理布局,實現人才正常的垂直流動和水平流動;產權保護制度,保證創新帶動企業發展,同時實現員工個人的價值;建立綜合運用各種激勵方式來激發全員的創新潛力和熱情,努力實現創新目標的制度。

        文化創新

        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人文力量,是確立以人為本,以價值觀的塑造為核心的文化管理模式。企業文化的創新為企業進一步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也使得企業文化自身不斷的改進和完善,進一步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為實現企業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基于TIM的創新型文化的主要特征為特別強調創新精神,強調企業戰略的長期性、動態性,強調產品結構、生產結構與組織結構的靈活性與創造性。

        TIM的文化創新主要是:培養具有個性特色的企業精神;建立新型的企業價值觀;實施科教興企的戰略;構建管理文化。

        非技術要素協同創新

        TIM的非技術創新的各個要素既相互影響,又相互制約。其中戰略創新是方向,組織創新是保障,市場創新是途徑,制度創新是動力,文化創新是先導,協同創新是手段。因此,在實施TIM時,必須統籌考慮和周密安排各項非技術創新,使其彼此協調、相互促進,共同實現,從而為企業全要素創新的成功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技術和非技術協同創新

        全要素創新關鍵在于協調好技術創新和非技術創新兩者的關系。這種協同關系主要表現為:一方面,技術創新勢必要求企業對各非技術要素進行調整,營造良好的技術創新環境。企業戰略、組織、市場、制度、文化等創新中的主要功能是提高新產品或服務的創造效率;另一方面,非技術要素創新是企業對生產資源重新整合和配置,提高其利用效率的過程,是企業成功推進技術創新的保障。圖1表示了技術創新要素和非技術創新要素之間的關系。技術創新和非技術創新的協同性如圖2。A區表示非技術創新“滯后”于技術創新,因此,應將非技術創新作為未來一段時間的創新重點;B區表示技術創新“滯后”于非技術創新,因而,技術創新理應成為下一階段的主攻方向;而當技術創新和非技術創新完全協同時,則兩者之間的函數關系恰好可用圖中的直線來表示。當然,不同企業的創新側重點可能不盡相同,如勞動密集型企業主要側重于非技術創新,而知識密集型企業主要側重于技術創新。

        參考文獻:

        1.謝章澍,許慶瑞.論全面創新管理發展及模式[J].科研管理,2004

        2.許慶瑞,鄭剛,喻子達,沈威.全面創新管理(TIM):企業創新管理的新趨勢―基于海爾集團的案例研究[J].科研管理,2003

        3.許慶瑞,賈福輝,謝章澍,鄭剛.基于全面創新管理的全員創新[J].科學學研究,2003

        4.官建成,劉建妍.產品競爭力的源泉―技術和組織的集成創新[J].中國機械工程,2005

        第4篇:創新的關鍵要素范文

        內容摘要:本文以知識鏈為產業集群創新網絡分析的微觀視角,以產業集群創新網絡結構為宏觀視角,分析了產業集群創新網絡的結構特征。在對以往知識鏈研究成果進行總結的基礎上,洞察了以往知識鏈研究在知識鏈與管理活動之間關聯不明確的缺陷。在分析產業集群創新網絡其結構特征的基礎上,提出了針對各種關聯的管理活動取向,力求為知識鏈、產業集群等理論與管理活動的結合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知識鏈 產業集群創新網絡 核心網絡 輔助網絡

        產業集群作為一種大型復雜的具有耗散結構的經濟系統,是一個經由資源輸入、系統整合與轉換、資源輸出和系統反饋的運作過程。作為一個空間組織綜合體,其競爭優勢的形成來源于各種正式的系統化知識與各種默認知識的創造與共享。本文以知識鏈為理論基礎,探討產業集群創新網絡特征。

        產業集群創新系統分析

        集群創新系統一般由核心價值系統、支持價值系統和環境價值系統三部分構成,其中最關鍵的是核心價值系統。核心價值系統實際上是一個密集的企業關系網絡,它包含垂直網絡和水平網絡兩部分。集群創新系統的價值要素構成(魏江、陳勁,2006),如表1所示。

        傳統知識鏈研究的缺陷

        知識鏈( Knowledge Chain)是指以擁有不同知識資源的組織為主體,以實現知識流動、知識共享和知識創造為目的,通過知識在不同組織之間流動而形成的鏈式結構(顧新、郭耀煌、李久平,2003)。在參考大量文獻之后,本文對知識鏈的內涵總結如下:知識鏈是一種管理機制或管理方法;采用知識鏈的目的是為知識用戶提供信息、知識;知識流貫穿于知識鏈始終。

        從美國學者C•W•Holsapple和M•Singh在1998 年提出的知識鏈概念及知識鏈模型(見圖1)和清華大學劉冀生教授提出的一種改進知識鏈模型(見圖2)來看,知識在經歷了知識獲取、知識選擇、知識生成、知識內化、知識外化等環節后貢獻于競爭力的形成。鄧衛華、易明認為改進的知識鏈模型較好地反應了企業核心競爭力與知識的本質聯系,在知識與能力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本文認為,原始模型刻畫了企業內部知識流動的過程,并且加入了伴隨著知識流所進行的相應的管理活動,但沒有揭示出知識流與管理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系,也沒有體現知識與管理系統其他要素的關聯;劉冀生的改進模型嘗試構建了知識與核心競爭力之間的關系,但沒有加入管理行為要素,模型中的“外部知識源”和“競爭能力”也應改為“外部知識溢出”和“競爭能力提高”更為恰當。此外,這兩個模型均是以企業自身為界刻畫了知識在企業中的流動,沒有涉及企業外部知識流動。

        本文嘗試將知識鏈的基本模型融入產業集群創新網絡進行分析,從知識鏈的角度探討產業集群創新網絡特征,并力求通過模型的構建反映企業外部知識流動的基本情況,并通過對模型的分析來揭示知識流動與企業管理之間的內在聯系。

        基于知識鏈的產業集群創新網絡模型構建

        在產業集群創新網絡中,創新網絡的結構特征、知識溢出、創新環境要素(金融、政策等)是影響集群創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創新網絡的結構特征主要指創新網絡要素構成及其關聯關系。一個關聯密切、結構穩定的創新網絡,其創新能力相比于關聯疏松、結構穩定性差的網絡要強。知識溢出就是知識的外部性,它是指知識一經產生就會很快擴散到其他地方,接受者通過自覺或不自覺的行為獲得知識的應用;或是將獲得的知識與原有知識整合并產出新知識的過程中,沒有給予知識的提供者以補償(或者給予的補償小于知識創造成本的價值),因而提供者沒有享受全部收益,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的知識以及獲得該知識的過程就是知識溢出的過程(孫兆剛、徐雨森、劉則淵,2005)。知識溢出是創新網絡進行創新的主要途徑,知識溢出降低了集群創新的成本,是非正式創新網絡支持創新的主要模式,可以增進整個社會的福利。 綜合以上分析,文章構建基于知識鏈的產業集群創新網絡模型,如圖3所示,其特征如下:

        第一,核心網絡、以及由政府、中介機構、金融機構和高校及科研機構所構成的輔助網絡是產業集群的核心價值要素系統和支持價值要素系統,與外部網絡一起構成了產業集群創新網絡,這是學者們多年來對產業集群創新網絡研究的重要成果。

        第二,受曾德明等人研究的啟發,本文將高校及科研機構、核心企業、競爭企業、供應商和相關企業歸納為創新主體網絡,以上各要素為創新主體。高校、科研單位與各類企業之間的關聯體現的是產學研體系對產業集群創新的支撐作用。核心網絡中的客戶也與創新主體要素具有密切的關系。一方面,創新主體網絡創新的出發點都是要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因而客戶引導了創新網絡;另一方面,產業集群的創新包含技術創新和市場創新,而客戶是市場創新的主要受益者。

        第三,政府、中介機構和金融機構等構成創新輔助網絡,是產業集群中的支持要素和環境價值要素。

        第四,各要素之間的關聯。核心企業與供應商、客戶之間是市場交易關系,知識與信息的轉移往往是伴隨著物質與資金的轉移而發生的。核心企業與競爭企業、相關企業之間是競合關系,在某些條件下可以合作創新以減小創新風險,但競爭關系也使得各種資源(人、市場等)在這些企業間流動。高校、科研機構則是企業創新的智力支持者,兩者之間是以創新成果為標的的市場關系,它們能夠發揮對集群創新的知識支持作用,高校及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也常常通過市場交易在產業集群中來實現價值。中介機構、金融機構和政府等則為集群創新活動提供了資金、信息和政策等環境資源,是創新網絡的輔助體系。

        第五,各要素之間關聯對產業集群管理的啟示為:對于產業集群中存在的市場交易關系就應嚴格遵守市場準則,通過合同管理、調研、預測等手段來降低集群創新風險。對于各主體與客戶之間關系的管理則應把握客戶是創新網絡最終目標的方向,確保管理活動保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強化管理倫理。對于創新主體與輔助體系要素的關系則要建立在溝通的基礎上,以更有效地確保各種資源能夠順暢流動。

        本文以知識創新為主導,重新建構了產業集群創新網絡的結構,并對各要素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探討了相應的管理活動方向。產業集群創新網絡在實現創新的過程中,伴隨著創新主體之間的知識流動和創新主體內部的知識流動,知識從源頭經知識創新到產出的過程則是知識鏈的運動過程,因而產業集群創新網絡中知識流的運動是基于知識鏈的運動。

        參考文獻:

        1.進.產業集群論[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第5篇:創新的關鍵要素范文

        關鍵詞:金融創新;創新要素;序參量;協同機制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8)01-0057-04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金融一體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創新已經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惟一出路;而創新過程所體現出的高度復雜性和風險性,要求企業必須具備系統觀和動態觀[1]。協同學理論為這一問題提供了較好的解決方法。

        近年來,國內外一些學者相繼探討了協同機制在企業創新中的應用,但以往研究局限于部分創新要素協調關系的具體表現,較少涉及到序參量的選取及其役使作用,而它們對于協同機制的形成起著核心作用。因此,有必要對企業創新過程中的協同機制進一步深入研究。鑒于金融服務在國民經濟中的核心作用,本文將著重探討如何建立金融創新協同機制等方面的問題。

        一、金融創新協同機制的涵義

        關于金融創新,學術界尚未統一界定。根據現有的研究[2],并結合銀監會《商業銀行金融創新指引》(2006)的精神,本文認為金融創新是指金融機構為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在整體戰略和創新戰略的指引下,通過可行的開發階段向現有客戶或新客戶提供的,包括從服務方式到服務產品等各種新穎的正式或非正式服務的開發行為,并最終使金融機構經營管理能力得到不斷的提高。可見,金融創新是由諸多因素相互作用和影響形成的,表現為一個系統性的過程。

        協同機制是指“自組織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通過交互作用,產生表征系統宏觀結構的序參量,而序參量又役使系統的各個部分,并引導系統向更加有序的狀態發展”[3]。在這個過程中,序參量通過役使作用決定了各要素的行為,使系統的自由度大大減少,即出現了巨大的信息壓縮。因此,通過把握序參量的變動規律,我們就可以描述和了解復雜系統的行為。其中,自組織系統是指能夠通過本身的發展和進化而形成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系統[4],而創新作為一個系統性的過程,也包含一定的自組織特征[5]。因此,金融創新可以運用協同學的相關理論進行引導和規范。

        根據金融創新和協同機制的內涵,本文認為金融創新的協同機制是:通過對創新要素的分析,確定出能夠表征金融創新宏觀有序程度的序參量;從而建立起創新要素間的協同架構,降低分別研究多個創新要素所導致的復雜性;并借助該協同架構形成有序的創新運作機制,保障金融創新的順利進行。

        二、金融創新要素的選取

        創新要素是指能夠引起、支配、或影響創新行為實現的關鍵性因素,在研究金融創新問題時,應著重考察創新要素的作用和協調等問題。

        根據金融創新的特點和協同機制的要求,創新要素應符合如下原則:

        (1)能動性原則。指創新要素應能夠及時、低成本地對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做出能動反應。金融創新過程是一個對外界環境變化進行創造性學習的動態過程,也是一個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不斷溝通、協調的過程。創新要素具有能動性,是協同機制實現的前提。

        (2)重要性原則。金融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各要素的作用和關系錯綜復雜。在選取創新要素時,應主要考慮對創新過程具有重大影響的因素,以便于理清創新脈落、分析要素間的協同關系。

        根據上述原則,本文選取以下創新要素:

        (1)技術。指金融機構的研發部門運用相關的金融理論、經驗開發新服務的能力,建立有效的創新業務支持系統和管理信息系統的能力,以及識別、計量、監測、控制金融創新所帶來的風險的能力。金融創新是一項程序復雜、科技含量較高的工作,技術要素在整個金融創新過程中處于核心地位。

        (2)戰略。指金融機構依據總體發展規劃,由董事會做出的相關戰略決策,包括金融機構發展方向的決策,以及金融創新方向的決策等。

        (3)政策。指國家對金融機構的相關監管政策。金融機構受銀監會的監督和管理。因此,其金融創新行為應符合銀監會的相關規定。

        (4)市場。指客戶對金融需求的動態變化。金融機構的營業部門應主動尋找客戶潛在的金融需求,發掘金融創新的機會。

        三、金融創新的協同機制

        1.序參量的確定

        在系統的演化過程中,部分慢變化參量完全確定了系統的宏觀行為并表征其有序化程度,故稱之為序參量。它通過系統各要素的協同作用而形成,同時又支配著各個要素的行為。在系統從無序到有序的發展變化中,序參量起著主導作用,決定著系統的自組織行為[6]。根據協同學的觀點,序參量主要具有以下三個特征:

        (1)序參量是系統在演化過程中出現宏觀有序的重要標志,是描述系統整體行為的宏觀參量。

        (2)系統的各個部分確定甚至產生序參量;序參量同時又役使各個部分,后者合作確定各個部分的行為。

        (3)序參量具備相對的穩定性。

        對于金融創新而言,技術要素符合作為序參量的要求。

        (1)技術要素的作用貫穿了金融創新過程的始終。隨著金融創新工作的向前推進,創新過程表現為不同的階段(如概念階段、開發階段、投放階段等),而技術要素的作用正體現了不同階段的差異性。如概念階段,技術要素的作用體現于創新的產生和篩選;開發階段,其作用體現在服務系統的設計開發;在投放階段,則主要體現在金融服務的營銷設計、維護和評價等方面。可見,技術要素表征了金融創新過程的宏觀整體狀態。

        (2)技術要素是在國家政策、法規的框架下,金融機構出于對市場、自身整體戰略規劃的需求而產生的,體現了其它要素的要求,其最終發揮的作用反映了各創新要素的競爭和協調狀態;同時,由于金融創新的復雜性和風險性,使得技術要素能夠處于核心地位,并支配其它要素與之協同一致,完成金融創新的自組織過程。

        (3)在特定時期內,金融機構相關研發人員的技術水平是確定的,這就決定了技術要素形成之后具備相對的穩定性。

        由此可見,技術要素符合序參量的定義和特征,可以用來表征金融創新過程的宏觀有序程度。

        2.協同機制模型

        根據上述分析,金融創新的協同機制可以表述為:金融機構在國家政策、法規的框架內,出于市場、戰略規劃的需求,設置了研發部門,它體現了技術要素的作用,是戰略、市場等要素競爭和協調的結果,即一致裁決(Consensus finding);同時,技術要素作為創新過程的序參量,支配著各非序參量要素的作用,主宰著整個金融創新的演化進程,最終實現金融創新的協同效應,即役使(Enslavement)作用(如圖1所示)。

        四、協同機制在創新過程中的體現

        金融創新過程包含了復雜的交互作用[7],在不同的創新階段和環節中,各創新要素的參與程度和任務均不相同,其協同關系的表現也不盡相同,故有必要對協同機制在創新過程中的具體作用進行探討。本文將金融創新過程劃分為概念階段、開發階段和投放階段三個階段,各個階段又細分為不同的環節,主要有市場、技術、戰略和政策四類創新要素參與金融創新的全部過程,其協同機制的作用表現如圖2所示。

        1.概念階段

        (1)需求發起。在這一環節,主要考察影響金融創新產生的因素。根據觸發源的差異,可以把創新分為問題解決型和新服務開發型[8]。具體表現為兩種情況:一是“客戶推動型”,即金融機構現有的服務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于是前臺的營業部門將客戶的金融需求反映給研發部門,由其以客戶需求為基礎進行金融創新研究。二是“戰略引導型”,即研發部門根據金融機構的總體戰略導向,推出適宜的新服務。

        (2)構思篩選。針對某種金融需求,可能會產生多種創新構思,但并非都具有可行性。研究表明,每58種金融服務構思中才會產生1種真正的服務產品[9],這就要求研發部門對所產生的創新構思進行篩選。篩選的標準分為兩類:一是戰略可行性,即金融創新應服從金融機構的戰略目標和整體利益。研發部門應及時向金融機構董事會及高管層通報金融創新的構思方案。董事會應對研發部門的方案進行審查,確保金融創新與整體戰略相一致。二是政策合規性,即創新項目應符合國家相關政策、法規的要求。金融機構的稽核部門應對研發部門的創新方案進行嚴格的合規性審查,準確界定其所包含的各種法律關系,明確可能涉及的政策、法規問題,研究制定相應的解決辦法,切實防范合規風險。研發部門應針對方案中存在的缺陷進行修改、完善,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服務概念。

        (3)概念檢驗。服務概念包括對客戶需求的描述,以及滿足客戶需求的方式。因此,在客戶需求與服務方式之間達成一致非常重要。研發部門應設計相應的調查問卷,通過營業部門邀請相關客戶參與服務概念的檢驗。通過了解客戶的反饋意見,研發部門挑選出可以進入開發階段的創新概念,并及時進行必要的改進。

        2.開發階段

        (1)商業分析。這一環節的任務主要是考察創新概念是否可以進行實際的設計開發,它包括兩個方面的考察內容:一是財務分析,研發部門應對創新概念進行財務評估,包括投入產出分析、風險分析、以及投資收益率的預測等,從而判斷其是否具有經濟價值。二是戰略分析,在財務分析的基礎上,董事會應考慮金融機構現有資源能否滿足新服務開發的要求,部門設置、運營機制和職能分配是否需要改進等方面的問題。

        (2)設計開發。研發部門應根據創新概念所闡明的功能進行開發,對新服務的傳遞系統進行全面設計。在這一環節中,研發部門應與客戶和營業部門進行必要的溝通,將客戶對新服務的功能要求盡量細化,以便制定相應的操作規程、內部管理制度和客戶風險提示等內容。金融機構高層應協調好參與金融創新部門之間的關系,使其通力協作,確保金融創新的順利進行。

        (3)人員培訓。由于金融服務具有生產和消費的同步性[10],金融機構的前臺人員必須十分熟悉新服務的性能和經營細節,這對于金融創新能否成功極為重要。研發部門應向前臺營業人員提供詳細的理論和業務指導,促使其盡快掌握新服務的特點和業務流程,以利于與客戶的溝通、交流。同時,前臺人員應根據客戶的行為特征和偏好,提出服務細節的修改意見,確保創新服務的便捷化和操作的人性化。

        3.投放階段

        (1)市場測試。在這一環節,研發部門應制定多套營銷方案,通過營業部門向潛在的客戶群體提供新服務,觀察他們在不同條件下對新服務的反應。這樣,根據客戶的反饋情況,研發部門可以對服務系統及其營銷手段進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同時,也可以為高管層最終確定營銷方案提供決策參考。

        (2)投放。在市場測試完成之后,新的金融服務即可全面投放市場。金融機構的營業部門應對新服務的市場動態進行全面監測,建立受理客戶投訴以及建議的有效渠道,積極收集客戶的意見,并及時反饋給研發部門。對于員工、客戶提出的意見和改進建議,研發部門應及時研究和處理,以便不斷提高新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3)后評價。這是金融創新的最后階段。根據新服務投放后的反饋情況,金融機構高管層應對新服務進行全面評價,包括盈利能力、客戶滿意度、服務環境評價等,從而了解金融創新系統的運行狀況。在此基礎上,金融機構應建立有效的創新激勵機制,以便營造出鼓勵金融創新的文化氛圍,確保金融創新協同機制的高效運行。

        五、結 語

        金融服務的特征決定了其創新的復雜性,而協同學理論為這類問題提供了較好的解決思路。本文按照能動性和重要性的標準選取了技術、戰略、市場和政策四類創新要素,構建了以技術要素為序參量的金融創新協同機制模型,并詳細闡述了協同機制在創新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對金融機構建立創新協同機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需要注意的是,對于不同的金融機構,由于其業務范圍、監管政策、機構設置、以及客戶群體等方面的差異,協同機制在創新過程中的表現會有所區別,故實踐中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參考文獻:

        [1] E.Peters.復雜性、風險與金融市場[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0.

        [2] 藺雷,吳貴生.新服務開發的內容和過程[J].研究和發展管理,2005,17(2):14-19.

        [3] 哈肯.大腦工作原理――腦活動、行為和認知的協同學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8.

        [4] H.Poerster, G.Zopf.Principles of Self-Organization[M].Oxford: Pergamon Press, 1962.

        [5] C.Freeman.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lessons from Japan[Z].London: Pinter, 1987.

        [6] 哈肯.協同學導論[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4.8.

        [7] 藺雷,吳貴生.服務創新[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12.

        [8] H.K.Tang.An Integrative Model of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J].Technovation,1998, 18(5): 297-309.

        第6篇:創新的關鍵要素范文

        關鍵詞:制造業 自主創新 創新系統 戰略創新

        一、引言

        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性產業,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高國際競爭力、實現國民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近年來我國制造業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其科技領域取得了一些舉世矚目的成就,出現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研究成果,同時制造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也迅速提升。但是在看到中國制造業發展優勢以及良好發展勢頭的同時,還應該看到我國制造業目前仍然存在的一些不足:(1)制造業企業總體規模較小,難以形成規模經濟,盡管中國制造業大企業的規模在不斷地擴大,但與世界級企業相比,規模上還是偏小。(2)中國制造業面臨產品低端、利潤微薄,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處于劣勢地位的尷尬。(3)制造業整體技術水平落后,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

        隨著競爭環境的加劇,大多數企業都已經認識到自主創新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對創新過程認識的局限性常常使許多企業的自主創新過程失敗,例如,國內一些制造企業引進了不少國外專利或技術知識,但由于吸收消化能力不足,因此無法有效地利用這些先進技術知識并在此基礎上開展創新;另外一些制造企業缺乏管理自主創新的實踐經驗,對于自主創新過程中的風險和復雜程度認識不足,從而導致自主創新的失敗;還有一些企業由于缺乏新產品市場化的知識和經驗,新產品自主開發出來以后不能有效的推向市場,而企業為開發新產品的巨額投入等又影響了企業的正常運作,甚至導致企業創新失敗并面臨生存威脅。目前如果不解決我國制造產業當中普遍存在的多種問題,將會嚴重阻礙我國制造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進而影響我國經濟和社會的長遠發展。

        二、改善企業自主創新的新視角

        以上問題在我國制造企業中普遍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很多制造企業對于自主創新能力的基本內涵,創新能力體系的基本構成,影響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因素缺乏深入了解。片面地追求技術創新,忽視了企業內部不同創新間的相互影響,未能從戰略高度認識到企業創新系統不健全對自主創新的長期而重大的影響。事實上,企業在技術上的任何創新只是推動企業目標實現的手段,而影響企業發展的各個方面都存在著不斷創新的內在需求和外在壓力。企業只有建立并不斷優化自身的創新系統,才能自發且持續地做好技術創新工作。

        (一)企業創新系統

        企業的創新過程是一個實現價值增長的過程,這條價值鏈上涉及了許多影響企業創新的內部要素。創新的過程不應該再被簡單看作是一個技術工程、技術項目等,也不能簡單地考慮創新作為一個結果并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影響這個結果的要素作用及其關系。創新的過程是動態進行的,組織貫穿于整個創新過程中,其涉及了組織許多職能,從戰略制定到戰略執行最后到創新績效產生,都應該被考慮到。因而,在企業層面來看,創新應該是一系列涉及價值創造或價值管理環節要素的系統創新,并且這些要素彼此聯系協作形成系統觀以及完成系統創新。基于這樣的視角,企業才能真正認識創新的動態性、系統性,同時通過系統分析認識如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1、創新系統的定義及要素

        創新系統是指企業的創新者借助于技術上的發明、管理上的發現、市場中的機遇等,通過對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以及有關的資源配置方式進行新的變革,并使變革成果取得商業上的成功的一切活動所依賴的條件、規則、流程、方法等的總和。

        企業創新活動具有豐富的內涵,包括了許多方面的創新努力。因而,企業創新系統是由一系列要素構成的。明確這些要素及其相互作用關系,是構建企業創新系統首要的問題。我們認為創新整個過程中涉及的價值增長環節包括戰略、組織結構和流程、文化、產品、工藝、營銷等6個主要要素。因此,基于價值管理的角度,創新系統包括戰略創新、組織創新、文化創新、產品創新、工藝創新以及營銷創新。

        (1)戰略創新。戰略創新是隨著環境變化企業打破舊有的戰略模式,形成新的價值創造模式的戰略行為。主要包括戰略思維創新、戰略形成創新、戰略控制創新、戰略評估創新等方面。戰略創新首先得進行戰略思維的創新。這種戰略創新思維表現在改變傳統的著眼于行業競爭的方式,應以為顧客、供應商、企業員工等創造新價值為目標。這需要企業主動去適應變化、利用變化甚至制造變化,從而不斷地重建本企業甚至行業的價值創造模式。Hamel甚至將戰略創新定義為一種能力,即重構行業現有的為顧客創造新價值以及為所有股東創造新財富的方法的能力。戰略創新是新進入廠商在面對巨大的資源劣勢時贏得成功,以及現有廠商繼續獲得成功的唯一途徑。

        (2)文化創新。企業文化是企業為適應外部環境和對內調整時在不斷解決各種問題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企業文化對企業的發展有重大的作用,它可以通過正確的理性控制和情感引導傳遞給企業的新員工,并能使企業更好處理內外的各種問題。企業文化一般是指企業內部共有的基本價值觀念和一系列行為準則,其實質是企業內部的價值觀。為了形成支持持續價值創新、戰略創新的組織氛圍并影響員工行為,企業需要通過文化創新使人們重新認識環境,并指導員工行為,即適應外部環境變化又適應內部組織調整,從而更好地把握、適應以及創造變革。

        (3)組織創新。組織創新是企業組織形式的變革和發展,通常意味著企業組織結構的變革以及相應的管理方式變化。然而從更深的層次上看,組織創新意味著企業資源的重組,因而這里的組織創新涵蓋了組織制度、治理、結構、流程等多個方面。組織創新應當以打破部門壁壘,促進資源積聚和杠桿效應的擴大,從而更有效地進行持續的價值創新為目標。

        (4)產品創新。產品創新是通過采用新理念、新結構、新材料等開發出能夠滿足客戶更高甚至全新價值、效用需求的產品。它的目的在于為顧客提升價值改變,并為企業贏得價值增長。這里強調產品創新應當注重開發滿足客戶更高效用需求以及潛在需求,改變既有產品模式,通過產品創新擴大市場份額,提高客戶忠誠度,從而保持競爭優勢。

        (5)工藝創新。工藝創新是指企業產品生產技術的重大變革。例如,新工藝、新設備,也包括企業

        生產流程的創新,并往往意味著生產過程重組和新的管理與組織方法(例如大規模定制生產技術、柔性生產技術、敏捷制造等)。工藝創新的目標是通過工藝創新提高生產效率或組織效率;通過工藝創新改變技術能力;通過工藝創新的過程重構提升顧客價值等等,這些變革的目的在于更好地配合或促進其他創新環節實現價值增長。

        (6)營銷創新。企業營銷過程是發現顧客需求、價值變化并直接服務于這種變化的重要途徑,因而在基于價值管理的管理方式中有著重要的地位。營銷創新體現為企業的營銷理念、營銷策略、營銷方法等的創新。營銷創新是企業創新完成商業化的最終環節,通過營銷創新發現和滿足客戶新需求、開辟新市場或發現新商機、完成創新產品商業化和實現利潤增長。企業營銷創新應當以滿足甚至創造顧客需求及價值為目標,但它的本質是為企業創新完成商業化并獲得利潤增長發揮杠桿效應。

        2、創新系統要素間的相互作用

        企業創新活動具有豐富的內涵,包括了許多方面的創新努力。因而,企業創新系統是由一系列要素構成的。明確這些要素及其相互作用關系,是構建企業創新系統首要的問題。我們構建的創新系統六大要素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型見圖1。

        我們強調戰略創新是企業創新系統的首要要素,在戰略高度下的創新才能走出糾纏于細節問題而導致創新失敗的困境,企業持續的競爭優勢來源于企業持續的戰略創新。許多企業的成功經驗表明,當技術創新不明顯的情況下,任何企業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只有打破“行規”,進行戰略創新。隨著競爭程度的提高和變化速度的加快,曾經帶來成功的戰略模式也將會帶來失敗,因此首先就應當對當前顧客重新思考,并且對企業價值創造內容重新定義,從而產生最根本的戰略改變。企業必須著眼于價值創造的戰略創新,唯有能夠徹底改造自身以及整個行業的那些企業才能夠有長遠的發展。

        針對價值創造的持續創新的戰略方式的轉變中,組織慣性是戰略創新的一大障礙,這種障礙體現在組織結構和組織文化兩個層面上,因此有效地保證戰略執行就需要企業在組織與文化上進行相應變革。換句話說,一方面,戰略創新需要有效地組織結構變革來匹配,以保證戰略被有效地在組織內部實施;另一方面,文化的創新避免了戰略思維的僵化,形成了創新氛圍,使企業高管團隊面對多變環境時仍能發現與選擇新機會,并且保持企業持續擁有新的戰略思維來與對手競爭。

        組織內部變革的改變使得企業需要新的文化氛圍來適應,同時文化創新對組織成員進行熏陶保證和加強變革后組織的穩定性。組織與文化是創新系統第二層面要素,對企業有效的創新行為產生著重要影響,傳統的基于職能的管理方式下,信息渠道是縱向而非橫向,職能壁壘的存在總是在不同程度上限制著信息交流,因而也限制了企業有效的創新行為。事實上,職能組織結構對于創新的制約不單體現在信息資源的有效流動上,還包括其他任何有助于創新的資源有效流動,這就大大影響了產品創新、工藝創新以及營銷創新的完成。企業文化作為一種共有價值觀,對于企業員工的創新行為選擇有著深刻影響。坎特的分析表明,企業文化是傳統導向還是變革導向,是自豪還是自卑,以及能否給員工安全感和價值觀,都會影響其創新行為。

        著眼于價值創造的戰略創新,終歸要通過具體的產品創新和營銷創新來完成。產品創新是企業為顧客創造新價值的體現,同時也影響和改變著供應商的價值。而營銷創新一方面直接為顧客創造新價值,另一方面也通過關系營銷網絡發現顧客新價值,從而為產品創新指引方向。對顧客、供應商等價值創造的目標,總是通過這樣具體的產品創新和營銷創新來體現的。而產品創新又與工藝創新密切相關,產品創新經常意味著生產工藝、流程的變革。而工藝創新則又會影響到組織創新。

        創新系統中的關鍵創新要素成為有機的整體,共同構成服務于價值管理、價值創新的企業創新系統。概括地說,企業創新系統是以價值創新為核心,以戰略創新為先導,以組織創新和文化創新為保證,以產品創新、營銷創新、工藝創新為基礎,通過企業資源等的有機整合來實現價值管理目標,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的系統。企業創新系統提供了一個科學系統化的視角對創新過程本質進行認識,這樣的視角使企業面臨創新執行時,能從戰略高度思考問題,關注各個環節相互影響協作,從而有效實現系統創新。

        第7篇:創新的關鍵要素范文

        關鍵詞:企業;商業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6-00-02

        一、商業模式定義及構成

        目前國外對商業模式的定義可分為三類。1.經濟類:僅描述企業的經濟模式,即企業獲取利潤的方式[1]。2.運營類:描述企業的運營結構,即企業設計何種流程與構造來創造價值[2]。3.戰略類:描述企業的總體戰略,涉及市場、企業行為、外部機會、競爭優勢、可持續性等[3]。Morris et a1.(2003)對商業模式定義如下:商業模式是一種簡單的陳述,旨在說明企業如何對戰略方向、運營結構和經濟邏輯等方面一系列具有內部關聯性的變量進行定位和整合,以便在特定的市場上建立競爭優勢[4]。

        Mark W. Johnson et al.認為商業模式由顧客價值、盈利模式、關鍵資源、關鍵過程四個要素構成[5]。顧客價值是指能夠為消費者創造同類產品所無法替代的,獨一無二的消費體驗。如蘋果的商業模式是通過開發硬件、軟件,并整合服務,令消費者體驗到前所未有的輕松下載音樂過程。盈利模式包括企業的收入、成本、利潤結構,以及存貨周轉率等。如美國西南航空通過打折機票吸引網站的高點擊率,公司的主要贏利來源是網站的奢侈品廣告與低成本控制。關鍵資源是企業所擁有的人才、技術、產品、設備、品牌等,企業通過關鍵資源為目標客戶提供價值。關鍵過程則是實現客戶價值的手段,包括培訓、生產、服務等。如亞馬遜每年約28%的運營成本用于開發計算機化供應鏈,技術創新不僅讓用戶體驗提升,又使公司在其他方面節約成本約40%。

        二、商業模式創新動力

        1.新技術推動

        Kodama(2004)、Yovanof和Hazapis(2008)等學者的研究表明,產業模塊化和產業融合等技術變化推動了美國、歐洲國家和日本相關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且商業模式創新有助于企業在更大程度上獲得技術變化所帶來的收益[6]。如IBM基于大數據分析技術實施“智慧的地球”戰略,并細分為包括水、交通、醫療、社會治安、安全、教育六大系統的智慧城市,以及智慧的電力、能源、商務、鐵路等領域,進行了數千個“智慧的地球”相關的項目實踐,成功轉型為智慧成長的商業模式。

        2.市場需求拉動

        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發現商業模式創新有時是為了抓住特定的市場機會而進行的。Linder .et(2000)認為,挖掘市場機會更能解釋企業商業模式創新行為的動機[7]。如京東抓準用戶對貨品保真、價格便宜、服務完善的需求,成功塑造產品+價格+服務的商業模式。2010年提出“大服務戰略”,實現無間隙客戶服務,并相繼推出“211限時達”超快配送、“售后100分”承諾、全國上門取件、先行賠償等一系列服務舉措,全方位升級了服務能力,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還提升了用戶體驗。

        3.競爭環境壓迫

        Venkatraman, Henderson(2008)在研究中發現技術和經營方式的變化會給企業帶來壓力,當這種壓力累積到一定程度時,企業就會產生商業模式創新的需要[8]。Sosna .et(2010)認為,市場的變化(新競爭者和規則出現時)會使現存的商業模式缺乏盈利性[9]。如在競爭激烈的汽車市場上,上海大眾憑借汽車人性化的配置、高端的駕乘體驗,精準的營銷策略以及對當今國內汽車消費群體的精準定位,其旗下主力車型在細分市場始終保持領先地位。

        三、商業模式創新路徑

        本研究發現企業商業模式路徑可分為兩個維度,橫向維度是要素創新與價值鏈創新,其中要素創新強調通過改變商業模式組成要素之間的關系來實現商業模式創新,價值鏈創新是企業考慮利潤產生的環節和自身實力,在價值鏈中選擇合理的位置,發展與供應商、分銷商、合作伙伴的聯系,發揮協同效應,形成共同為顧客提供價值的網絡。縱向維度是維持性創新與破壞性創新,其中維持性創新是對現有主流市場上產品性能的改進創新;破壞性創新是使企業顯著改變傳統競爭規則,并改變現有市場需求的創新。見圖1。

        1.維持性要素創新

        維持性要素創新包括提供特別的產品或服務,創造更好的消費體驗。如果一個企業能夠為顧客創造獨特的和附加的價值,那么它就在能夠主流市場上具有競爭優勢,并有效地保護利潤流。另外,維持性要素創新還包括盈利模式創新,具體指:(1)收入模式創新,如前文提到的美國西南航空公司。(2)成本結構創新,如戴爾的直銷模式,通過高效整合采購、裝配、輸出將電腦直接送到顧客手中,去除了中間商所賺的利潤,從而降低成本,取得巨大的競爭優勢。(3)提高固定資產周轉率,如前文提到的亞馬遜“無限庫存”戰略目標。最后,維持性要素創新還包括關鍵要素及過程創新,路徑涉及人力資源與核心技術開發,渠道建設與合作伙伴關系建設相結合,優化產品的設計、生產,企業合理外包與投資等。

        2.破壞性要素創新

        第8篇:創新的關鍵要素范文

        關鍵詞工藝創新產品創新知識產權

        重大的科學發現和產品的開發都離不開工藝技術,工藝創新對于現代企業的發展是一項必不可少的環節。工藝創新大部分是在原有工藝技術基礎上的革新改進、完善和提升;也包括新技術的創造,從無到有。從廣義上說它與新產品的發明、新理論的創立、重大的科學發現一樣都是創新,不過工藝創新的產生更多地取決于需求。

        1工藝創新的內涵

        技術創新按其內容可以分為兩大類: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產品創新是指企業提供某種新產品或新服務,而工藝創新則是指企業采用某種方式對新產品及新服務進行生產、傳輸,主要是企業研究和采用新的或有重大改進的生產方式,從而提高勞動生產效率、降低原材料及能源消耗或改進現有產品生產,從而最終實現企業產出的最大化的創新活動。工藝創新和產品創新都是為了提高企業的社會經濟效益,但二者途徑不同,方式也不一樣。產品創新側重于活動的結果而工藝創新側重于活動的過程;產品創新的成果主要體現在物質形態的產品上,而工藝創新的成果既可以滲透于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之中,還可以滲透在各種生產力要素的結合方式上,即諸多生產力要素的整合上。

        根據產品創新決定工藝創新,但又受制于工藝環境的規律,從創新活動的源與時序著手,把工藝創新分為三個層次:

        (1)源于企業發展戰略的工藝預創新。它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未來產品型號發展必需的關鍵工藝;二是從技術發展趨勢看必然要發展的技術(如CAD,CAPP,FMS,CMS)等;三是為提高產品技術水平而需要解決的一些關鍵工藝。其創新源是企業的發展戰略,目的在于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主要為未來產品創新服務。

        (2)源于產品創新的工藝實時創新。即產品研制階段的工藝創新,其創新源于產品中當前產品設計投入生產的技術瓶頸,主要為正在研制的產品服務。這一階段的工藝創新更多的利用現有技術進行二次開發。

        (3)源于規模經濟的批量工藝創新。即批量生產階段的工藝創新,其創新源是規模經濟,目的是使試制的產品達到批量生產的質量和效能的要求,其實質是科技成果的工程化。

        2工藝創新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性

        重視產品創新而忽視工藝創新的傾向和行為,不僅在我國,即使在發達國家中也普遍存在。這是一種同市場經濟發展狀況相聯系的現象。企業為了使自己的產品早日進入市場取得較大經濟利益,必然首先把資源投向產品創新,尤其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更是如此。然而,過分注重產品創新而忽視工藝創新會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首先是產品市場周期縮短,很多新產品上市后還沒有站穩腳跟,就因質量、性能、價格等問題被淘汰了,沒有取得應有的效益。不斷地轉換產品也使企業成本增加。其次,最主要的負面影響是產品質量滑坡,能耗物耗居高不下,使企業效益滑坡。由于忽視工藝創新,某些進口商品一旦實行了進口替代,即國產化之后,質量明顯下降,產品競爭能力降低,有的很快就退出了市場。因此工藝創新在企業技術創新的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

        2.1工藝創新是不斷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客觀要求

        工藝技術水平不僅對企業的產品質量有至關重要的影響,而且影響著企業生產的物耗、能耗和效率。也就是說,企業的工藝技術水平直接決定著各種投入資源在生產過程中的變換效率,決定著企業經濟效益的優劣。在企業工藝技術不變的情況下,盡管可以通過強化管理及其他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但這種可能性是有限的。一定的工藝技術水平決定了企業經濟效益的大致區間,要持續不斷地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就必須不斷地開展工藝創新。

        2.2工藝創新活動的開展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產品創新能力及市場競爭力

        在企業的技術創新過程中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之間存在著一定的依賴性和交互性,先進的生產設備和生產工藝有助于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同時可以提高企業的產品質量,并能更好地推動產品創新成果的產業化、商品化,實現產品創新效益。反之,如果工藝創新能力弱,企業生產設備陳舊,生產工藝落后,會導致企業產品創新因為生產工藝“瓶頸”而不能實現,或是因為效益差而缺乏應有的市場競爭力。例如,在醫藥生物技術領域,我國的上游基礎研究可能僅比國際水平落后3~5年,在某些領域如轉基因技術、干細胞技術等方面還處于世界先進水平,但是下游工藝水平卻至少相差15年以上。上游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物技術產品寥寥無幾,據報道,兩者的比例不超過0.5%。因此,工藝創新是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產品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必要手段。

        2.3工藝創新可以延長創新企業的領先時間

        新產品是一把雙刃的劍,一方面它開辟了新的市場,企業獲得高額回報;另一方面也吸引著大批的模仿者。企業一般采用專利來抵御這種迅速的進攻,但專利的保護具有時間性,專利失效后,產品在市場上就不再具有壟斷性。同時有些專利技術到技術商品化的過程所需時間很長(比如新藥的研制),許多專利在新產品生命周期的初期就已經失效。而工藝創新卻可提供較為長期的保護。因為工藝創新企業的工藝過程比較復雜,生產效率較高,模仿者在短期內無法企及,客觀上存在一個模仿的時滯,制造技術的擴散速度要比產品技術慢。3促進工藝創新應注意的問題

        隨著我國加入WTO,我國企業與國外貿易交流更加頻繁,將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參與國際競爭,合作伙伴與競爭對手不再局限于周邊地區的國內企業,而是為數眾多的外國或外地區的現代化企業,這些企業擁有的先進技術、先進的生產設備和先進的生產工藝流程。在此情況下,我國企業首先要進行觀念創新,確立、增強工藝創新意識,充分認識到工藝創新對于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性和時間上的緊迫性,重視、加強企業的工藝創新能力,以此來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和降低生產成本,從整體上提高企業的綜合市場競爭力。在此基礎上,加大對工藝創新的資金投入,加強內部管理,提高有限的工藝創新資金的利用率。并且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除此之外,以下幾點也是我們在促進工藝創新過程中值得關注的問題。

        3.1保持工藝創新的連續性

        與產品創新相比,工藝創新通常不是通過一些重大的跳躍式步驟及突破式完成的,而是通過穩定連續的、漸進的創新完成。在工藝創新過程中,有時也有可能采取一些重大的變革步驟,如采用新的生產系統或改進組織的信息處理系統。但總的來說,企業長期成功的工藝創新來源于連續不斷的漸進式變革。企業在工藝創新的過程中如果缺乏連續性和長期性視角,將最終導致企業所采用的工藝與企業的具體環境脫節,從而降低企業的總效率。

        3.2注意區分工藝創新中的要素

        與工藝創新相關的要素有兩類:結構性要素和基礎性要素。結構性要素包括一些具體的工藝要素:生產設施的數量、位置、尺寸、質量等;生產設備的類型和生產能力;生產工藝的基本組織形式;生產配套服務的狀態,如水、電、排污設施等;外部供應和分銷網絡的狀態。基礎性要素主要包括:生產控制系統;質量管理系統;生產流管理系統。同時基礎性要素也包括人力資源方面的因素,生產人員的素質、年齡、經驗等;生產任務的組織方式;不同職能部門的合作傾向;企業的溝通模式以及總體的控制和管理模式。最后,基礎性要素還包括文化的因素,如生產部門員工普遍認同的價值觀以及傳統的行為模式。與前者相比,基礎性要素略為抽象,但它對工藝創新同樣具有很大的影響。把握這些要素對工藝創新過程的實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3.3注重工藝創新過程中知識產權的開發和保護

        知識產權已經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重視,它是企業保持競爭優勢的核心要素之一。在工藝創新過程中將所產生的新技術、新方法采用專利的保護方式,而對于解決“瓶頸”問題的特殊方法則可以以技術秘密的方式加以保護。這種將工藝創新成果固定為知識產權資產的方式,一方面可將成果從隱性知識狀態轉化為顯性知識狀態,進行及時有效的保護,形成排他占有權,延長產品生命周期,另一方面有利于企業將人力資源中的個人知識資本轉化為企業知識資本,促進企業對知識資本的更有效控制和利用,并可以減少由于人才流動帶來的知識資本的損失。

        3.4加強工藝創新與產品創新組合

        技術創新組合是20世紀80年代由浙江大學許慶瑞教授提出的。許多事例都說明單純的產品創新難以長期維持其競爭效益,必須依靠工藝創新,在產品創新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現有的工藝基礎。產品創新與工藝創新之間存在明顯的交互作用,且產品技術與工藝技術呈交替式地發展。形成這種交替轉換模式的基本原因就在于產品技術與工藝技術的演進之間存在依賴性和交互性。所以在技術創新的實施過程中要正確理解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的相互作用,保證兩者的協調發展,這樣才能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

        3.5企業應從戰略高度對工藝創新加強管理

        當企業只著眼于短期的工藝應用,而對未來的工藝模式缺乏準備,會導致企業花費大量資金來發展先進的工藝系統,但最終卻無法融入企業原有的生產系統的情況發生。而當工藝創新缺乏統一規劃時,企業的產品將處于搖擺不定的狀態,由于這種不穩定性,企業可能將最終失去市場競爭優勢。所以,工藝創新必須為企業的總體戰略服務。

        參考文獻

        1李曉朋.高技術企業應重視工藝創新[]J.科學管理研究,1997(5)

        第9篇:創新的關鍵要素范文

        關鍵詞:鉆石體系;軟環境; 新鉆石體系;東北老工業基地

        中圖分類號:F29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5-0056-03

        計劃經濟時期,東北地區重工業發達,被譽為中國經濟的頂梁柱,具有相當的經濟實力。以前提到東北的工業時,時常可以聽到“中國最大”、“中國最早”之類的修飾語。比如“中國最大的鋼鐵生產企業”、“中國最早的汽車企業”、“中國最大的油田”。但是,隨著改革開放以及國有企業改革后的東北企業,曾經的殊榮逐漸褪去,而其顯現出的技術水平低下,創新及競爭力不足卻越來越明顯。

        面對這種競爭力不足的情況,在國家2004年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發展情況下,許多國有企業出外學習,引進設備進行技術改造、技術創新。然而,“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以及“落后—改造—再落后—再改造”的技術發展怪圈的現象卻在不斷上演。無論是企業的創新能力還是競爭優勢都沒有得到實質性提升,經濟、技術相脫節的問題也長期沒有得到解決,產業升級和振興乏力。

        作為新競爭經濟學的創始人,邁克爾·波特針對提高創新能力的競爭力提升提出了“鉆石體系”: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和支持性產業、企業的戰略、結構和競爭對手這四個基本要素,著眼提高該地的產業競爭力。

        一、波特的“鉆石體系”

        邁克爾·波特的基本觀點是:一國的國家競爭力主要取決于該國的產業競爭力,而產業競爭力的核心主要決定于創新能力。國內經濟環境對產業競爭優勢有很大影響,其中影響最大、最直接的因素有四項: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性和支持性產業及企業策略、結構和同業競爭,這四個因素可能會加快本國產業競爭優勢的培育,也可能造成產業發展停滯不前。在一個國家的眾多產業中,最有可能在國際競爭中取勝的是在國內這四個關鍵因素別有利的那些產業 [2]。因此,“關鍵因素”是一個國家產業競爭優勢最重要的來源,被稱為影響產業競爭優勢的“鉆石體系”(如圖1)。

        第一個關鍵要素是生產要素,指的是生產某種產品所需要的各種投入,其中包括:人力資源、天然資源、知識資源、資本資源以及基礎設施。生產要素可進一步分為初級生產要素和高級生產要素兩類。初級生產要素是指一國先天擁有或不用太大代價就能得到的要素,如天然資源、地理位置、氣候、非熟練或半熟練勞動力、融資等以及高質量人力資源、大學和研究機構等。隨著世界產業結構的升級,初級生產要素的重要性正在日漸下降,高級生產要素的獲得和培育對于國際競爭來說具有意義。

        第二個關鍵因素是需求條件,指的是國內市場對某類產品或服務的需求。邁克爾·波特認為,國內市場的大小及性質不但影響生產的規模和效率,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它是產業發展的動力,會刺激本國企業對產品或服務的改進和創新。本國市場要素進產業競爭優勢的形成,必須細分市場的需求結構,要善于滿足老練而挑剔的客戶需求,要能夠預期需求走向。

        第三個關鍵因素相關和支持性產業,是指與某個產業相關聯的上游產業和互補性產業。支持性產業主要是指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機械設備等上游產業,能為下游產業快速、有效地適應市場需求變動、降低唱本、提高競爭優勢創造條件。相關產業是指因公用某些技術、共享同樣的營銷渠道或服務而聯系在一起的產業或具有互補性的產業,可以合作、分享信息,甚至在電腦、設備和應用軟件等方面能夠互補,形成相關產業在技術、流程、銷售、市場或服務商的競爭優勢。

        第四個有關鍵因素是企業的戰略、結構和競爭對手,是指企業在一個特定得到國家環境中如何創立、組織、管理公司,以及競爭對手如何。在不同的國家中,相同產業的公司在目標、策略及組織形式等方面大相徑庭。產業競爭優勢就是各種差異條件的最佳組合。如果某一產業的公司在公司目標、策略及組織形式等方面的選擇與該國產業競爭優勢資源恰好相符合,則該產業的競爭優勢將可充分地展現出來。一個國家內部市場的競爭結構也會對產業競爭優勢產生重大影響,激烈的國內競爭是創造和保持競爭優勢的最有利的刺激因素。

        邁克爾·波特認為,除了上述四種主要影響因素外,還有兩個重要變量可能對產業競爭優勢產生重要影響,這就是機遇和政府(見圖1)。機遇是那些超出企業控制范圍內的突發事件,如技術的重大創新、石油危機、戰爭等。機遇可以打破現存的競爭環境、競爭秩序,創造出“競爭斷層”,這種斷層的出現雖然可以使原有產業的競爭地位喪失殆盡,但也提供了新的機會。政府通過在資本市場、補貼、生產標準、競爭條例等方面的政策直接影響到企業、產業的競爭優勢。但是,機遇和政府對競爭優勢的影響不是決定性的,同樣的機遇給不同的企業可能造成不同的影響,能否利用機遇以及如何利用機遇還是取決于四種基本因素。政府對產業競爭優勢的作用主要在于對四個關鍵要素的引導和促進上。

        圖1

        二、由新“鉆石理論”看待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東北現象”

        邁克爾·波特把四個基本要素作為內生變量分析競爭力。但本人認為,作為分析“東北現象”的理論來說,這幾個內生變量只能算做淺層次的,并不是較好的解釋。在此,本人對波特教授的鉆石理論稍加修改,認為軟環境應該是唯一的內生變量,而其他四個基本要素則作為軟環境相應的因變量(見圖2)。

        圖2

        而該軟環境作者認為是一個廣義的定義,是一個能使得鉆石體系健康運行的文化和制度環境,具體到每個基本要素則就有與之相對應的健康軟環境。

        對于上述東北老工業這種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的怪圈所造成的競爭力不足,我們可以稱之為“東北現象”。在此,筆者以波特教授的四個基本要素分析,認為東北目前的競爭力不足并不是沒有達到波特教授所提出的四大基本要素“絕對標準”,而是在這四個促進創新、提高競爭力的要素改善中沒有形成與之配套的創新軟環境。

        (一)高級生產要素的無效利用

        從目前企業與相關機構的關系來看,企業與作為高級生產要素的大學、中介組織和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聯系和知識流動嚴重不足。我們知道,在一個創新系統中,最重要的是不同參與者之間的相互聯系,這種聯系促進了知識流動。也就是說,在我國現有的創新體制下,企業只有與大學和研究機構密切聯系,才能誘發新的研究與開發活動;作為大學和研究機構只有與企業密切聯系,才能使自己的研究成果不斷地及時轉化為商品,實現技術創新的雙贏。盡管東北擁有30所高校并且東北每個省份都有一兩所國家重點大學,但從東北老工業基地看來,企業與大學和研究機構的研發合作比例與全國平均比例相比還比較低。

        (二)過度挑剔的顧客需求

        波特認為,如果能夠滿足當地挑剔的顧客,那么對于企業的創新力及競爭力將是毫無疑問的促進。但是在東北卻存在著一些過分挑剔的顧客,到處提著高標準,甚至這個高標準與其自己本身企業的目前發展都不相適應,但是他會向供應商要求。這將導致本身處于激烈競爭的供應商,在向這些客戶提供商品的同時只能硬性引進先進技術來換取市場,這對于市場的整體創新能力提升并無任何促進作用。

        (三)競爭而不合作的同業企業

        企業之間橫向關聯度低,過于強調競爭而忽視合作。為防止壟斷而造成的企業創新能力不強,波特提出企業間應該加大競爭力度,盡力創造出一個競爭的市場。但企業間的頻繁的交往、聯系與合作,其實能夠實現優勢互補、知識共享,降低交易成本,加快創新。但老工業基地的企業長期以來傾向于和政府之間的縱向的、傳統的和封閉的聯系,忽視跨企業、跨產業之間的聯系與互動,傾向于企業的單向突進,因而無法共享社會關系網絡所帶來的創新聚合效應。也就是說,盡管大量的企業在地理上集中于某個區域,在地方上連接成片,然而,在生產上卻相對獨立,企業之間各自為戰,缺乏信任和合作,在發展過程中缺乏應有的各種正式和非正式的技術、知識和信息的交流。由于企業間忽視合作的效用而片面地強調競爭,在行為上“萬事不求人”,企業間“老死不相往來”,因而企業之間不但無法像國外發達地區的企業那樣通過合作網絡進行專業化分工和創新合作,從而在互動和相互學習中不斷創新,相反在市場競爭中非但難以合作,甚至相互拆臺,導致技術、信息和各種隱含經驗類知識流動嚴重不暢甚或斷流。特別是當企業技術開發的基礎水平和技術力量相對薄弱時,企業獨立的技術開發與低水平的競爭就嚴重制約了技術創新總體水平的提升。

        (四)“孤立的”國有企業

        從相關產業聯系來看,東北老工業基地沒有形成有效的專業化分工和配套體系,產業間的聯系薄弱,從而使東北的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像“孤島”一樣懸在那里,形影相吊,沒有或少有就近配套企業,只能靠歷史上形成的家底和增加新的投入在苦苦支撐。

        從“一汽”來看,由于孤懸東北,使其創新性研發成本必然比擁有創新網絡的兄弟企業要高,獲得同樣的技術信息和市場信息的成本,也要比那些處在汽車產業聚集區或接近汽車產業聚集區的汽車企業高。

        “鞍鋼”雖然擁有其相關支持產業的“鞍鋼附企”,但從附企所提供的產品來看,其很多產品技術水平不高,且只做鞍鋼中下游低層次的市場,根本不能走向外地市場。而從最近幾年的附企報表來看,除個別幾個廠子有微薄盈利,其余是連年虧損,還得靠鞍鋼補貼來維持生產。

        三、全面、健康的“鉆石體系”中創新軟環境

        (一)營造有利于培育本地企業家與科研機構互動的創新交流文化氛圍

        由于多年來急功近利思想的影響,使我國的學者和企業存在一種把知識分為可用知識(功用知識)和不可用知識(價值知識)的傾向,沒有意識到兩者之間的深層聯系。這種過于重視可用知識而忽略價值知識的傾向,使得可用知識建立在一種脆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學科領域內忽略了價值知識在營造文化氛圍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與此同時,在人們的價值觀念即學科以外的文化上,也存在著不利于創新的成分——強調一律性、成敗論英雄、不承認當地學者的科研成果只認所謂的“學術權威”和“外國學者”的價值觀和思想意識。正是由于上述兩種文化傾向,導致了創新文化交流的缺位。因此,東北老工業基地要提高和維持本地區的產業創新能力,就必須把激勵創新交流文化氛圍的建設放在重要的地位。

        (二)構造有利于創新的合理需求環境

        “顧客是上帝”這句在我們國家剛有市場時的至理名言一直伴隨著許多企業走了過來。但是隨著市場經濟這么多年的發展,人們的需求標準只以國外為標準,對于性價比、自身應用情況、本土化程度毫不考慮,而且不去挖掘自己本國市場,創造一些符合當地的高質量產品。作為擁有如此多消費者的東北地區,有必要重新構造符合自身需求的環境來促進企業開發創新,發展自身競爭力。

        (三)營造企業創新合作所必需的信任環境

        信任是企業合作得以形成和有效運作的基礎。信任的缺失將極大地影響整個“鉆石體系”的有效運轉,對區域創新能力的提高產生阻礙。在市場競爭的社會里,要促使創新主體間樂于交流合作,必須要有規范化和制度化的組織機構以平衡各方利益,從而降低交流障礙。因此,在信任環境不足的情況下,政府及相關機構必須采取相應的政策,以營造有利于創新合作的信任環境。

        (四)打造多元經濟成分的創新產業集群

        波特認為,產業集群是集中在特定區域的、在業務上相互聯系的一群企業和相關產業。集群不僅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且改進激勵方式,創造出信息、專業化制度、名聲等集體財富。更重要的是,集群能夠改善創新的條件,加速生長率的成長,也更有利于新企業的形成。盡管市場化改革這么久,但是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市場化始終略顯緩慢。放活國有企業在文件上“放”了這么久,但始終是“放而不活”。而擁有大量非國有經濟的江浙地區及其地區內擁有大到高科技產品、小到打火機的多種類、多層次的產業集群,相比之下東北企業大顯遜色。其實,擁有較強的資本優勢、技術優勢、人才優勢的東北龍頭國有企業,如果能夠開放更多的非國有經濟進入其相關產業,將會極大地促進這些龍頭企業的創新能力,也會形成東北極具活力的產業集群。

        參考文獻:

        [1] 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2] 崔萬田,等.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與區域經濟創新[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8.

        [3] 孫斌棟.制度變遷與區域經濟增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4] 符正平.新競爭經濟學及其啟示——評波特競爭優勢理論[J].管理世界,1999,(3).

        [5] 魏旭.基于集群式創新的東北老工業基地產業升級模式[J].當代經濟研究,2004,(9).

        [6] 趙子祥,等.論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新道路[J].社會科學戰線,2004,(1).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久久亚洲日韩理论AⅤ片 |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费观看 | 亚洲v欧美v日韩v国产 | 亚洲欧美国产免费综合视频 | 欧美精品AⅤ免费久久 | 欧美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