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現代科技發展概論范文

        現代科技發展概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現代科技發展概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現代科技發展概論

        第1篇:現代科技發展概論范文

        會計教育國際化發展暨ACCA教學中若干問題探討

        提高會計學教學質量必須首先解決的若干問題

        貨幣銀行學課程特點與教學改革探索

        C語言的多級指針案例教學探討

        基于項目的工程設計訓練課程教學模式探索

        試論“三位一體”快樂學習日語模式的構建

        模擬電子技術課程特點及教學方法探索

        基于統計思維能力培養的專業人才模式研究

        基于信息技術的會計綜合實驗精品課程設計策略與實踐

        論管理型財務人才導向的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

        論數字化時代出版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養模式的思考

        民間藝術融入高校藝術教育

        當代文學教學實踐中的新世紀文學

        關于保險專業保險精算課程本科教學的探索與思考

        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案例式教學方法的設計與實踐

        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與模擬法庭課程改革

        出版技術課程應對現代科技發展影響策略

        網絡時代提升廣告學教學質量的思考

        職業教育作為獨立學院辦學定位與轉型理想的思辨

        淺談數量經濟交叉學科發展與經濟統計專業人才培養

        微信移動教育互動平臺構建與應用

        基于實踐導向的我國商法教學改革之探討

        英語為專用語的英語專業學生課堂交流意愿模型構建研究

        雙語平行語料庫與傳統翻譯教材的互動

        新型大學文化教育社區空間規劃方法研究

        我們商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如何調查“兩富”浙江的

        中國當代文學史教學中的文學社團及其流變

        “審計學”一體化案例PBL課堂教學模式設計

        圖論中歐拉圖和哈密爾頓圖的教學設計

        以學生為本的經濟學實驗課課堂教學改革研究

        基于行動者網絡共建的旅游本科教育協同創新模式研究

        “工商融和”的食品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

        “一體多元”的課堂教學創新與實踐

        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管理體系

        基于SPOC的全校性創業教育體系設計

        “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學體系構建

        OAK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視域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

        工程訓練課程教學體系與管理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大學生就業教育社會化初探——以浙江工商大學金融學院為例

        環境工程實踐型人才培養模式探討

        軟件工程卓越人才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地方綜合性大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

        基于學生專業素質提升的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建設探索

        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4+2”模式改革初探

        旅游管理專業課程PBL教學模式研究——以旅游規劃課程為例

        第2篇:現代科技發展概論范文

        一、臺灣警察學校通識教育的實踐及特點

        (一)以塑造“全人警察”的理念確定警察通識教育的內涵,服務警察的全面發展臺灣警察大學作為該地區培養警察干部的最高學府,鑒于警察學科專業體系的不斷細化、深化可能導致的專業能力過分狹窄的弊端,確定了塑造“全人警察”的理念,以此來辯證地處理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關系。他們認為通識教育的核心意義應該是一切教育活動都要以人為主體。在當今社會迅速發展變革之下,人的主體性主要表現在自我意識、自我決定、自我實現等自我認同的思想與實踐。因此,無論哪一領域的大學教育都應培養滿足于該領域期望的專門人才,即所謂的“專才教育”。然而,通才教育與專才教育并不相違背,反可以相得益彰。通才教育重在提高整體素養和明確方向,其作用在于人的全面發展;專才教育則重在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養成,其作用在于成為某領域的專家。因此,通才教育是“道”,專才教育是“器”,“道”是“器”落實的基礎與根據,“器”是“道”的具體實踐過程。有了“通識”便可使得“專家”不只流于“專技”,更能“由技進道”,更能提升“專家”的創造能力。基于以上對通識教育的理念,臺灣警察大學始終注重發揮專業教育與人格教養的雙重效應,多措并舉以實現通識教育的三項功能,即跨領域學習,整合所學,建立獨特與創新的見解;提升人文藝術涵養,使“專才”與“通才”融合發展;加強執法倫理與人道信仰,引發自律向上的自覺意識。

        (二)設立通識教育中心,構建優秀教師團隊臺灣警察大學為發揮通識教育的功效,加強通識教育的統籌規劃與整體發展,專門設立了負責通識教育的機構——通識教育中心。該中心的設立宗旨是希望兼顧大學教育與警察教育的雙重目的,統籌文、理學科的相關性與整體性,避免過分追求專業化或功能化導致片面看待個人發展或事業進步,以及不斷滋生本位思考問題的弊端。同時,考慮到對警察干部應培養組織及邏輯能力的需要,以及面臨警察科學不斷充實發展的現實需要,應通過通識教育使警察干部具備領導才能及運用多領域警察科學的素養。總之,設立通識教育中心的目的是跟隨社會環境迅速發展變化及人們思維觀念轉變的需要,服務于培養出更具前瞻眼光和心靈開放的警察人才。警察通識教育中心集中了校內通識教育的優秀教師資源,同時采用專任與兼任相結合、相對固定與因需選用相銜接等多種形式、渠道組建了教學團隊。現通識教育中心有專任教師8名、兼任教師11人(承擔固定的教學任務)及聘用的退休教師2名。此外,警察大學各專業系及行政部門的教師及管理人員根據自身的學術特長承擔一些通識課程的教學任務,或定期及不定期開設有關通識教育的學術講座、專題研討。通識教育中心還在臺灣其他大學、學術機構及社會學者、專家中聘用人員參與通識教育的各項活動。

        (三)設計了覆蓋面廣、結構合理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發揮課程教學的重要作用臺灣警察大學對通識課程的規劃原則是以支持未來實際從事警察工作的要求為主線,其立足點不在于擴大通識課程的數量,而是在于所開設課程的品質,力圖通過對通識課程的歸并整合,形成警察大學的特色通識課程體系。目前,除開設了臺灣教育主管部門頒布的通識性質必修課外,還設計規劃了“人文藝術”、“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語文”四大類通識教育課程,包含文史、語言藝術、哲學、社會、應用科學等學科。每一類中又包括若干個子類課程組合,每個子類下含若干門課程,如人文藝術類包括哲學(含哲學概論、邏輯推理、孫子兵法、當代哲學理論共4門課程)、文學(含中國文學選讀、臺灣文學選讀、臺灣小說與電影、當代歐洲人文、日本生活與文化、推理小說選讀共8門課程)、史學(含臺灣史、臺灣治安史、臺灣政經發展史、歷史人物評價、歐洲歷史與文化共6門課程)、藝術(含世界藝術史、藝術欣賞、電影與文學、神話與藝術、戲劇與人生、文化創意產業共6門課程)四個子類,社會科學類包括政治與經濟(經濟學概論、警察與國家發展、臺灣政經與兩岸發展、經濟與生活、個人財物規劃、警察人際關系、警察未來學、執法與人權保障、執法倫理與領導共9門課程)、社會與生活(含公共關系與行銷、警察與大眾傳播、口語傳播技巧、社會流行病學、生涯規劃、愛情心理學、公益組織與社會、新移民家庭、情緒與壓力管理、戀愛與婚姻等11門課程)兩個子類,自然科學類包括環境與生態(含自然科學概論、自然生態、全球環境變遷導論、生命科學新知、人生智慧與密碼、大腦與情緒、食品安全與風險、芳香療法樂活學共8門課程)、咨訊與科技(含現代科技概論、科技與生活、資訊與法律、資訊素養與倫理、數字資源檢索與運用、網際網路應用、多媒體設計與制作、影音短片制作、資通科技發展、鑒識科技發展10門課程)兩個子類,以上以警察大學第81期通識課程一覽表為例。

        除相關教育主管部門規定的列入必修課的通識課程外,上述的近100門通識課程主要以選修課的形式供學生自由選擇。但對選修的學分及選課的種類有明確的要求,如警察大學規定學生在大學畢業前,均至少需選修八學分以上的通識教育課程,且人文藝術類、社會科學類及自然科學類至少選修一門。此外,臺灣警察大學還十分重視開設具有本地特色和時代特征的通識課程,如開設有臺灣文學選讀、臺灣小說與電影、新移民家庭等課程。除上述通識教育課程外,臺灣警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為豐富學生學習資料,還組織建設了系列性的網上通識教育資源庫,其內容之豐富、形式之多樣堪為其特色之一。臺灣警察專科學校盡管其承擔基層警察的培養任務,畢業生主要面向基層派出所,學制(兩年)也相對較短,但對開展通識教育的作用有很高的認識,這一點在教學課程設置中予以充分體現。以刑事警察科(專業)為例,整個課程體系包括共同科目、專業基礎科目、專業核心科目和校訂選修科目四部分,其中課程共同科目主要為通識課程。除體育技能外開設了數理學群、藝術學群、藝術概論等通識必修課,學分達14分;專業基礎科目、專業核心科目共有10門課程,兩部分的合計學分為22分。此外,在校訂選修科目的27門課程中,有一半左右的課程為通識課程,其中包括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警察倫理學、警察人際關系等,形成了必修與選修既相互補充又相互銜接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四)課上與課下互動、多部門聯手,推動通識教育與學生活動相結合臺灣警察大學在開展通識教育工作中,注重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課上教育與課下活動相結合,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相結合,并完善相應的保障制度和規范。例如,通過規劃通識教育課程或科目的方式固定某些通識教育的內容,對某些不宜固定的課程或科目采用校外活動的方式進行,諸如領導能力訓練、生活教育等。此類課外的活動由學校的學務處和學生總隊負責,通識教育中心予以配合,雙方形成通識教育的合力,確保取得實效。學務處和學生總隊在通識教育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經常組織系列的學生活動推進通識教育向縱深發展。特別是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規范,使學生的課外活動有序規范進行,如《學生生活教育座談會實施須知》、《學生辯論賽實施規范》、《學生演講實施規范》、《學生歷史人物評價比賽實施須知》、《學生時事座談會實施須知》等。(五)開展多種形式的通識教育學術活動,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和交流平臺組織豐富多彩、師生互動及校內外結合的多種形式的通識教育學術活動和教學觀摩活動,是臺灣警察大學通識教育的又一亮點。學術活動的主題內容廣泛,并根據不同階段的教學和學術研究的需要調整研討的重點和方向,如2008年舉辦的警察通識與專業學術研討會、2010年舉辦的第七屆警察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2011年舉辦的第八屆現代警察應有之素養學術研討會等。對每屆研討會征集到的學術論文均進行整理匯編,在網站上制作成系列的參考資料,供師生學習和交流使用。同時,警察通識教育中心為提高通識教育課程的質量及教學效果,每年舉辦一次教學觀摩會,廣泛進行教師間的教學相互交流和探討,相關資料亦在網站上開放共享。此外,臺灣警察專科學校編輯出版了《警察通識專刊》(每年發行一期)。該校在闡述辦刊宗旨時強調,為發揚通識教育理念,暨實踐全人教育的理想與提升警察的人文素養。通過《警察通識專刊》這個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與載體,強化警察執法的倫理及人文素養,期望匯集不同領域的學者專家,借助藝術陶冶、人文、史哲、生命科學等培養全人教育的警界人才,在培養警察專業知識外增進警察的公民素養、人文關懷、創新思辨、行政管理及宏觀視野的能力。

        二、借鑒與啟示

        (一)大陸警察學校對警察通識教育的作用認識有待提高,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融合度不強臺灣警察學校在警察培養中確立并開展通識教育活動已有十多年的實踐歷程,其以塑造“全人警察”的理念為導向,將通識教育提升到“通識可使得專家不只流于專技,更能由技進乎道”的認識高度,充分地發揮了通識教育在培養全面能力和社會廣泛適應性中的獨特作用。相對于此,大陸警察學校只是在近幾年才開始進行警察通識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而且存在管理及決策層面對其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教學應用范圍小及推廣措施不力等諸多問題。究其原因,一是大陸警察學校均由在職培訓轉為高等學歷教育且開展學歷教育時間相對較短,在原有在職培訓模式下強化專業教育的思想比較根深蒂固;二是近幾年大陸警察學校的教育改革以警察職業需要為主要導向,在注重專業能力培養的目標下,使原本在警察教育已有的重專業輕基礎、重應用輕理論、重眼前輕長遠傾向更加強化。特別是隨著學科專業體系的進一步分化,專業劃分更加細化,從保持專業的獨立性并兼顧擴大社會適應面考慮,專業之間的融合和交叉越來越強,沖擊和弱化通識教育的現象愈加明顯。

        (二)大陸警察學校通識教育課程缺乏規劃性和系統性,基本上處于“零、散、亂、弱”的狀態臺灣警察學校“以支持未來從事警察工作之要求為主軸”,構建了統一規劃與分散實施相銜接、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相結合、課內教學與課外活動相補充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和內容體系。特別是根據警察培養的需要和警務工作的社會要求,并突出臺灣地區的地域特點和警察大學的自身特色,設計了涵蓋文史、語言、藝術、哲學、社會和應用科學等學科的通識教育課程,形成臺灣警察大學的優勢教學資源。相對于此,大陸警察學校在注重和突出專業教育課程系統化的理念下,對通識教育課程的建設工作比較滯后,甚至對課程的覆蓋范圍也不夠清晰,更談不上提升到系統化和規范化的層面,普遍體現出零、散、亂、弱的狀態。從目前大陸警察學校的課程結構上看,盡管在必修課和選修課中設立了政治理論、外語、大學語文、計算機及其他文化素養等可視為通識教育課程(警察學校開設的法律類課程主要是服務專業教育需要,在此不宜列入通識教育課程范疇),但這些課程設立的指導思想要么是貫徹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統一要求,要么是基于為專業教育做鋪墊和基礎,缺乏從促進警察全面發展的角度進行整體宏觀規劃。現階段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通識教育課程的系統性不強,堆積課程數量現象嚴重,課程之間的結構關系不合理,課程內容的目標任務不明確,優質和高水平的基礎類、理論性和綜合性課程明顯不足。此外,大陸警察學校對通識教育課程教學評價和學生學業考核要求也比較寬松,有的甚至流于形式,致使其成為一些學生獲取學分避重就輕的便捷途徑。

        第3篇:現代科技發展概論范文

        關鍵詞:新媒體藝術;視覺藝術;交叉互動;發展

        中圖分類號:J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2-0000-01

        簡單的說,人類的藝術發展史就是一部媒體與科技的演變史。而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下,新媒體藝術作為一門新興的藝術日益成為人類藝術發展史上的重要分支。

        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體藝術呢?在異軍突起的電腦技術的促進時代,包括動態藝術、光感動態藝術技術、技術語言的觀念意識以數理為核心的技術化設計的發展,藝術近一步走向混合聲音、表演等綜合媒介裝置的過程,將尖端科技與先鋒藝術思考相結合, 探索新的藝術空間和對世界感知的新方式,走向縱深的現代科技領域的發展如電子媒介相關的多媒體設計(multimedia),或交叉(interface)設計。新媒體藝術不同于現成品藝術、裝置藝術、身體藝術、大地藝術。新媒體是建立在多媒體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基礎上的信息傳播媒介。

        其中視覺藝術的發展空間就體現了前所未有的交叉,人們以不同的視野來體驗生活情感,透視科學、自然、人生。

        一、新媒體藝術定義

        新媒體藝術即在20世紀藝術發展的宏觀背景下誕生出來,大約有30年的歷史。新媒體藝術的產生有兩大支柱。其一是20世紀初期誕生的眾多藝術門類和思潮。如觀念藝術,早期的未來主義和達達主義,60年代的偶發藝術,70年代的表演藝術,以及70年代的電子藝術,裝置藝術和結合機械技術的動力藝術等等。

        其二,20世紀后期的新科技也是新媒體藝術產生的重要土壤。在信息時代的環境中,人類世界對于新科學的隱喻與模式大為著迷,神經科學、生物學、量子力學和計算機等高科技大大激發了藝術家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現代藝術發生了更為明顯的分化和演繹,各種新興藝術門類層出不窮,并大多數地帶有多媒體和計算機技術的烙印。

        媒體藝術乃是 “干性”硅晶計算機科技以及生命系統相關的"濕性"生物學的結合萌芽崛起的新媒體藝術稱之為"濕媒體"(moistmedia)”。這也展現了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媒體的更新,藝術挖掘拓展到更多的科學領域,藝術家已不再僅僅沉浸在本學科的一種“玩法”,注重了藝術創作過程體驗、與分子科學和基因學,以及生物物種天文科學等前沿的相撞而更具可行、建構意義。

        二、新媒體鮮明的特征也體現在視覺藝術的交叉性

        新媒體最鮮明的藝術特征為連結性與互動性

        1.互動性

        表現在藝術家與觀眾的互動,現在藝術的個人的表達與個人的創意已經由藝術家延伸到觀眾,人們對藝術家的要求不再是創作動人的畫面內容,而是設計環境,空間,讓觀眾能夠參與其中;藝術家與智能化機器的互動。這種互動或許體現在間接的不在場和直接的在場,或許是觀眾的理解直接去完成作品,或許按程序演繹別的花樣;藝術家與科學家的互動。高科技化藝術往往涉及不同領域技術,藝術家不可能單獨完成藝術創作,而是工作者可能只是為作品提供最初的概念的人,隨著技術人員的介入,作品會逐漸的改變,最后出根據需求向工程、資訊、科技、生物家等專業人才尋求輔助 。

        觀念藝術與新媒體的加入,加速了表現內容的多樣變革,交互式展演與公共藝術更打破了場域的限制。運用科技輔助藝術創作,不僅延伸人們總體經驗的觸角,創造出更貼近精神層次的藝術作品,更讓藝術、技術和科學間的關系,水融。其實,這一切象征藝術家身份的轉移。一個畫家可以是作品唯一的創造者,但新媒體藝術是共同創作的成果。

        2.轉換性

        新媒體藝術轉換性,是能夠跨越各個體系,把不同運作方式的事物結合為一體。Tramus認為:在人機關系中,互動性應該是一種基本的媒介手段,它不應僅僅扮演一個消極的聯系角色,而應是一個轉換的角度。這種人對機器的聯結,這種協作當一種單一的功能被兩種東西作出時是可能的。但這種聯接在有一種一個和另一個間的轉化性時才存在。由此,互動性應參與這種轉化性,對于這種允許協作的共同的編碼,那就是說,好幾個參與者的協同行動,比如可以讓機器和人類互相“了解”。

        3.虛擬性

        網絡影像藝術無遠弗屆計算機的革命時代來臨,網絡藝在互聯網世界里,現實可以被虛擬,而且與觀眾的參與保持著相互依賴的關系。作品不僅需要觀眾來完成。而且還需要觀眾來激活它,賦予它實實在在的內容。

        4.連結性

        新媒體藝術創作需要經過五個階段:連結、融合 互動 轉化 出現。連結,是全身融入其中,與系統和他人產生互動,這將導致作品以及人的意識產生轉化,最后會出現全新的影像、關系、思維與經驗。真如裝置藝術的特征它把觀眾置于對原先藝術與生活、藝術家與作品與環境的傳統單向關系的反詰與背逆之中,迫使觀眾超脫于對作品的簡單的意義接受的被迫理解狀態,而進入了觀眾主動參與的多元多義的理解態。

        三、當下新媒體視覺藝術發展的現狀

        新媒體藝術在中國,已經經歷了十來個春秋,以非常驚人的速度發展和壯大起來。在不經意中深入到了我國的各個領域中去了。據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介紹說,“面對越來越數字化的社會空間,整個藝術界正面臨一次新的挑戰。新媒體藝術作為一種全新的藝術類型在中國正受到極大的關注,尤其是隨著數字圖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他作為藝術家人文思考時的一種有效手段已經成為可能,而且越來越在社會上受到廣泛應用,尤其在新一代的都市年輕人中擁有很多知音。年輕藝術家所具有的活力、想象力、創造力以及對數碼藝術的濃厚興趣使他們的創作與世界數碼藝術的發展融會在一起。”

        藝術不能脫離社會,也不能置身于科技發展之外。九十年代以來,新媒體藝術在各種國際藝術大展上出盡風頭,已成為了與藝術并架齊驅的主要藝術媒介。威尼斯雙年展、卡塞爾文獻展均有大量新媒體藝術作品人選并得獎。世界重要的藝術館如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惠特尼美術館、長灘美術館及世界各地的藝術機構等紛紛舉辦專門的新媒體藝術展覽,極大地推動新媒體藝術的傳播和交流。

        新媒體在傳達給我們大量信息、轉變了我們的審美思維方式的同時還占據了我們的思考。新媒體對藝術家的創作傾向和受眾的審美取向起到很大的引導作用,也許在本意上它并不影響美術家創作,但是它能確定哪一種美術作品應該和值得給觀眾看。在美術市場方面,它們充當著市場品位和趣味的引導者。為了體現自己的一種藝術主張,它們往往會策劃或引導一種趣味,以誘導大眾的消費欲望。新媒體藝術使得技術手段運用后的機械復制藝術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僅此而言,新媒體藝術的現代性構建了公共性的審美意識,完成了人的個體性解放。當人類的藝術之樹發展到分化的節點,當我們路過歷史的這個當下,新媒體藝術正面臨著一次次的分化和嬗變。這個瞬間既有茫然和未知,也充滿機遇和挑戰。其間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影響歷史發展的因子,身處其間,我們倍感幸運和責任。若干年后,無論我們的努力化為煙波浩淼中的一滴還是大浪淘沙后的一粒,此刻或曰當下――都將成為歷史中不可更改的一瞬。

        參考文獻

        [1]《世界現代設計史》,王綬之,新世紀出版社

        [2]《設計學概論》,尹定邦,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3]《 新媒體藝術的發展狀況》第2章羅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cans。

        第4篇:現代科技發展概論范文

        >> 淺析網絡科技用詞的構成方式 利用網絡科技 促進家園合作 體育運動聯姻網絡科技 淺析計算機網絡科技的發展趨向 中小型網絡科技公司多元化營銷問題研究 網絡科技與哲學文化的關系 網絡科技論文質量評價研究 網絡科技對會計實務的影響探析 上海匯付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中信網絡科技 “金角”成勢 網絡科技期刊質量的新內涵探討 網絡科技信息資源評價綜述 小型網絡科技公司業務推廣策略研究 李汶釗:網絡科技弘國粹 網絡科技發展及信息安全管理分析 運用網絡科技 實施創新教育 網絡科技公司商務管理改進的思考 凹凸網絡科技SifoScopes CM系列產品簡評 網絡科技視域中房地產電子政府 國外網絡科技新聞標題的翻譯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也包括個人發起組織成立的科普網站,如科學松鼠會();非專門科普網站,包括綜合門戶網站的科技頻道,如新浪網科技頻道(.cn),騰訊網科技頻道();也包括政府門戶網站的科技頻道,如人民網科技頻道,還包括媒體網站的科技專欄等。

        而人民網等政府門戶網站則分設IT與科技頻道,將商業性、產品類內容剝離 “科技”,使得科技頻道更為集中地介紹“科技政策”“自然”“生命”“發明”“產業”等內容,少了綜合門戶網站的商業味道,使得科技更為“純粹”。除了科技頻道的集中傳播外,科技信息亦常見于其他各頻道中,其中以健康頻道、軍事頻道、育兒頻道尤為突出。

        1.3 網絡傳播更注重時效性

        網絡的出現,使新聞的時效性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高新技術的發展給網絡科技傳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契機。文本編輯也較報紙稿件或廣播電視節目更為自由,可以把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各種文本編入主文檔并根據需要調整文本長度,亦不受截稿時間或播出時段的限制,而新聞的前后過程中對新聞的改動都非常方便,同時全天24小時滾動發稿,真正實現了即時性、實時性和全時性。憑借這一優勢,網絡媒體的競爭力使傳統媒體望塵莫及。

        目前,多數科技類網站都設置“滾動”欄目,幾分鐘更新一次,24小時不間斷報道,著實做到了“全時報道”。同時,每條新聞標題后緊跟時間,時間精確到秒。這樣力爭第一時間信息的更新速度堪稱“高效即時”。真正做到了與事件發生、發展過程同步報道。

        2網絡科技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2.1 海量信息導致無效傳播

        網絡媒體信息容量巨大,傳播的即時性又使海量的新聞迅速地增加。網絡上每天更新的科技新聞中夾雜著很多重復的、無價值的、甚至是虛假的科技新聞。“海量”作為網絡媒體的一大優勢,同時也給科技新聞的有效性帶來了挑戰。一方面,為了防止遺漏重要新聞,科技網站大面積“撒網”,“捕捉”科技新聞,造成出自不同媒體但內容相同的新聞被重復收錄的情況時有發生,有些甚至標題都完全相同。例如,某著名門戶網科技頻道2009年11月22日的《歐洲重啟大型強子對撞機》(10:33)、《歐洲重新啟動大型強子對撞機》(10:49)、《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重啟》(12:11)、《歐洲重啟大型強子對撞機》(15:19)4篇文章分別由《北京晨報》、《南方日報》、《北京日報》、《北京晚報》轉自新華社的消息,主題內容都一致。甚至登載的《北京晨報》和《北京晚報》的2篇稿件連標題都一模一樣。而該網站在轉載時并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一律“收入囊中”。

        另一方面,超文本平行鏈接,使檢索結果失去整體性,分散讀者的注意力。傳播的內容良莠不齊,有些對受眾來說甚至是“信息垃圾”。科技信息數量的增多只是給受眾提供了更多選擇的可能性,并不會增強人們對信息的選擇力。受眾要在千余條新聞中搜索自己需要的內容,很容易使受眾無從下手而迷失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從而導致無效傳播。

        2.2傳播的內容科技含量低

        縱觀各大網絡媒體的科技頻道,可以發現其科技傳播的內容更加注重的是傳達產品廣告信息而不是普及知識。例如,新浪科技頻道科技頻道分為“科技”和“數碼”兩個部分,“科技”部分偏重于IT、電子、互聯網類的報道。“數碼”偏重于手機、筆記本、電腦等產品報道,側重于對產品功能的介紹,傳播的是產品信息。即使剔除了IT、電信、互聯網等欄目,“科學探索”中包含了天文航天、自然地理、生活百科、歷史考古、生命醫學等方面知識性比較強的稿件并不多,占整個網站內容的十分之一不到。

        在新浪科技頻道的新聞報道中,除去那些產品推介類軟文,消息占了絕大部分的比例,逾七成的報道為消息,通訊和深度報道均不到十分之一,缺乏科學時評。擁有采訪權的兩個欄目,一個是“電商觀察”,一個是“焦點人物”,這兩個欄目的選題主要集中在科技企業經營者的訪談,而這些對企業家的報道中多數介紹的他們的行業競爭狀況、他們的產品,他們的優劣,鮮少提到科技知識方面的內容,有廣告營銷的痕跡。在各大門戶網站的科技頻道,知識性比較強的自然科學領域很少涉及,科學家和研究成果的介紹基本上沒有。總的看下來,各大門戶網站的科技頻道更像是IT行業和互聯網行業的信息集中地,在這里可以看到最新的成果介紹、最新的行業消息,卻很少有一些科技熱點知識的介紹。即使有重大科學事件的專題報道,也是把其他傳統報紙的文稿集中在一起,缺乏知識性解讀。

        同時,各大門戶網站的科技頻道科技新聞的報道題材也非常有限,科技新聞應該包括科技信息、科學知識、科技政策等方面。在各個網站科技頻道的報道中,主要涵蓋的是動態性和時效性比較強的基礎研究最新進展、產品研發最新成果、科技領域發展動態。很少有涉及到有關科學知識和科技政策方面的新聞。

        網站管理者可能認為信息性比較強的科技新聞比科技知識更加能夠贏得受眾的眼球,提高廣告投放率。但是科技傳播內容的失衡將會造成不利影響:不但會限制網站的內容建設與持續發展,同時也限制了受眾獲取全面的信息,而且不利于科學知識的普及和科學精神的弘揚。

        2.3 單純信息整合缺乏原創

        網絡新聞的處理過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粘貼新聞、編輯新聞、組織新聞、解讀新聞。網絡科技新聞亦是如此,目前大多數網站都沒有采訪權,造成大部分科技類網站的內容多以粘貼傳統媒體的科技類新聞為主。他們將各種不同形式、不同新聞源的素材簡單地堆積在一起,展示給讀者。這種簡單的Ctrl+C(復制)加Ctrl+V(粘貼)的操作方式,造成新聞素材內在關系沒有得到展現,不同形式的信息之間也未能做到相互補充、相互豐富,實質上是一種平面的堆積,讀者無法立體的了解到科技事件的全貌。

        “原創的才有生命力”。這個原則不僅對適用于傳統媒體,對網絡媒體同樣適用。科技類網絡媒體目前的內容還處于單純的轉載,堆積信息的階段,缺乏對新聞源的判斷,也缺乏對科技事件的解讀,這樣像批發商一樣到各個傳統媒體去“進貨”然后“堆賣”給讀者形式只能讓讀者眼花繚亂從而放棄閱讀新聞。

        科技類媒體的的多數稿件轉載自傳統媒體,即使來源標識為自家媒體的稿件也大多是缺乏時效性的信息“整合”:把幾條內容相似的新聞直接粘貼在同一標題之下,“做加法”即找一些背景材料塞進去,擴展原新聞的內容,并沒有解讀或者評論;“做減法”即把原新聞的內容整段刪減掉,并不是精益求精。網站的管理者在沒有采訪權的情況下,在收集新聞的過程中應該更加重視新聞質量,選準有內容的新聞,在處理海量新聞的過程中,不能簡單的把所有的新聞堆積在一起,而是應該把內容進行分類處理,科學解讀,防止信息的同質化和碎片化。同時,可以就自己所了解的內容進行科學評論和深度報道,加強和受眾之間的互動,把受眾的信息反饋給新聞源,如此才能體現Web2.0時代網絡科技傳播的優勢。

        2.4 把關弱化,內容缺乏準確性

        科學技術是理性的、嚴肅的。科學精神是嚴謹的、求實的。這就決定了科技新聞報道對于真實準確的嚴格要求,從而也使過去的科技新聞報道常常給人以距離感。將深奧的科學道理或嚴肅的科技事件以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的形式表達出來,應該是現代科技傳播應該追求的目標。然而萬事皆應有度。通俗不等于庸俗,硬新聞軟表達也應注意尺度,一旦過度,就會喧賓奪主,偏離報道方向。如果為了迎合受眾獵奇心理、吸引眼球、增加點擊率而刻意追求噱頭,過度濫用軼聞趣事,便會落入“娛樂化”的俗套而與嚴肅、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背道而馳。

        相比于其他傳統媒體在傳播過程中的強勢姿態,開放性、多元性、草根性、自主性是網絡傳播吸引受眾的地方。然而,缺乏有效地把關,過度的放開導致的了信息的泛濫,網絡媒體大量轉載其他媒體的新聞時,并沒有過多的考慮這些新聞源的準確性和權威性。科技新聞和社會新聞的本質區別在于它必須遵循一定的科學規律,是可以通過實踐來證明的。但是,受到目前大眾傳媒追求娛樂化、通俗化這些不良傳播觀念的影響。一些科技類媒體在處理科技新聞的時候沒有把握好通俗性和庸俗性的界限。越來越多的科技新聞為了博得觀眾的眼球出“奇招”出“怪招”,損害了科技新聞本來的面目。

        2.5傳播內容同質化與碎片化

        網絡媒體信息容量巨大,傳播的即時性又使海量的新聞迅速地增加。每天網絡上出現的科技類信息多大上萬條,這與信息社會的高速發展的分不開的。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巨大的信息量作為網絡媒體的一大優勢,同時也嚴重制約信息的有效傳播。一方面,為了防止遺漏重要新聞,同時著力體現“大而全”的特色,網絡媒體經常大面積的收錄來自不同媒體的同一題材的新聞,有的甚至標題都是一樣的。特別是科技新聞專題里面,為了全方位的展示某一事件或者事物,網絡媒體收集了各大媒體關于這一事件或者事物的報道,在這些報道中很多內容都是一模一樣,甚至標題都沒有區別,從而造成了信息同質化,也不利于受眾的閱讀,浪費了空間和時間。

        同時,網絡媒體因為其“即時性”的特點,把新聞的時效性發揮到極致,這是傳統媒體無法企及的。這突出表現在網絡實時更新的大量“動態的、零散的、支離破碎的消息”。大量的即時信息的羅列,容易導致信息的碎片化:受眾還沒來得及仔細閱讀已有報道,最新的報道已經更新,受眾對新聞報道只有浮光掠影的印象,更不用說條理感了。碎片化的信息無法給讀者展示事物的全貌,也不利于讀者對事物的理解,影響了科技傳播的效果,這種因信息多而雜帶來的快餐化、簡單化的消費式閱讀非常不利于科技知識的普及。

        3網絡科技傳播改進對策

        3.1 加強把關提高內容質量

        科技網絡報道不僅在形式上要貼近受眾,通俗易懂,更應當在內容上做到真實可靠,引導受眾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因此要對報道的內容進行嚴格的把關,過濾掉虛假信息。一些新聞稿件可以聘請該研究領域的專家進行審稿,消息來源也盡量采用權威科技部門的信息,而不能道聽途說,發表不負責任的科學信息。只有步步求證,嚴格把關,以嚴肅、嚴謹的態度對科學事件進行報道,才能發揮科技傳播的正面作用。對于轉載的稿件要嚴格把關,盡量采用權威科技媒體的新聞稿件,事先對新聞內容進行科學的判斷,向科技專家、學者或權威人士約稿,增加稿件的權威性和可讀性,為公眾提供真實、全面、準確、權威的內容,防止科學新聞報道的泛娛樂化、庸俗化傾向。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受眾的本我是趨向“享樂”與“刺激”的,他們喜好“新奇”“娛樂”的傳播內容。防止科學新聞報道的泛娛樂化傾向,編輯在“把關”過程中還要防止科學新聞的煽情化,做到既理性又不失趣味。

        網絡科技媒體應該徹底擺脫簡單復制粘貼、隨意堆砌、重量不重質的新聞報道模式。首先要開辟值得信任的新聞源,主要集中在對權威傳統媒體的信息轉載上,對一些不可靠的新聞源要多加留意篩選;其次要開發多渠道新聞源:積極與新聞界、科技界、教育界合作,實現資源共享,拿到第一手的科技新聞;最后要動員受眾提供有價值的科技新聞線索以增加原創稿件分量,從源頭上增強科技傳播力度是門戶網站科技頻道增強傳播力、在博弈中取勝的法寶。

        專業的科學信息對于外行受眾來說,確實晦澀難懂。只有具備理性的態度、嚴謹的科學精神以及良好的職業技能的科學編輯才能做好科技類新聞。如今知識更新周期愈來愈短,編輯應當緊握時代的脈搏,提高自身科學素質,增強學習能力和傳播能力,了解最新的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為提高全民的科學素養貢獻一己之力。在編輯科技類新聞的過程中,科學編輯應當避免“誤讀”科學事件,過濾掉那些夸張、曲解、誤傳乃至杜撰的科學信息,做到講清專業術語,報道深入淺出。

        科技報道的科學性和專業性要求嚴謹、科學的表達方式,同時為避免枯燥,也提倡適當運用一些可以增強生動活潑效果并能提高可讀性、悅讀性的表達技巧。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必須注意“度”的把握,“過”與“不及”都會影響報道的準確性和正確性。因此,以嚴肅、嚴謹的態度進行報道——科技概念、科學原理、科技事件的介紹表述確切,數據圖表、背景資料的引用準確無誤,科技成果的水平、價值、意義的評價中肯恰當——是網絡科技傳播應該努力的方向。

        同時,科技類編輯需要瀏覽大量科學新聞資訊,并快速消化科學新聞事件的內容,梳理清楚繁雜的科學新聞事件,制作出更具可讀性的頁面,整合成便于網絡受眾瀏覽的形式在網站上。網絡的快捷及更新速度,要求編輯有較強的文字駕馭能力,有更高的文章價值判斷力。編輯集科學新聞搜集、采寫、改稿、頁面制作等知識于一身。

        3.3豐富內容擴大影響力

        科技媒體需要接近受眾,貼近生活,傳播與公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醫藥健康和食品安全等科技信息,側重報道受眾普遍關注的文化教育、農業發展、公共安全、科學新發現、醫學新進展等領域的科技新聞,并傳授節能環保等科技知識和科學的生活方式,挖掘新技術背后的經濟價值和生活意義,真正讓科學為受眾的生活服務,才能吸引更多的受眾。

        目前大部分科技類媒體在選擇題材時IT資訊、產品介紹占了極大比例,普及科學知識的稿件明顯偏少,科技人物、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報道的稿件比例就更低了,顯示出了傳播中的偏重傳遞信息,忽視引導精神等問題。要更好地發揮科技頻道在引導科學精神、提高公民科學素質方面的功能,就要不僅追蹤IT業界動態,更側重生活科學的報道;不僅追求高效快速的消息,同時加強深度解析、科學評論;不僅關注科技前沿,同時解讀科技政策,傳授科學方法,更多地介紹科學新發現的意義、科技成果的經濟價值和科技事件對普通百姓生活的影響,營造良好的科學氛圍。

        科技工作者的科學實踐蘊含著厚重的人文精神。挖掘科技事件背后的人文元素,通過報道科技人物的獻身科技、艱苦的科學實踐活動,宣揚他們嚴謹、求實、執著、忘我的科學精神,不但可以使受眾感受到濃厚的人文氛圍,還可以為廣大受眾樹立榜樣,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提高公眾對偽科學的辨別能力、對封建迷信的抵制能力、對科學的理性思維能力,促進公眾形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產、生活和工作方式。

        參考文獻

        [1]彭蘭.網絡傳播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田勝立.網絡傳播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3]匡文波.網絡傳播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第5篇:現代科技發展概論范文

        關鍵詞:拉洋片;說唱音樂;傳統文化

        Abstract: that learns "la Yang pian" as an excellent representativ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gradually become the artistic performances and art to discuss important topics. However, in the middle of the 20 th century when the prosperity of the few documented. Until the 21 st century, a lot of people PingKao memory and a few of the field looked YangPian performance, writing literature. That learns "la Yang pian" means the main performance is music rap, different artists different backgrounds made their style.

        Key words: LaYangPian; Rap music; Traditional culture

        中圖分類號:G623.7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北京民俗“拉洋片”也叫拉大畫、拉大片、西洋鏡(景)或西湖景,起源于清朝同治年間。拉洋片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除了故事性較強的畫片之外,還有時事性、歷史性以及蘇杭美景的畫面。民國初期,北京天橋藝人焦金池(藝名:大金牙)及其弟子使拉洋片盛行一時,深受百姓喜愛。傳統曲目有《劉伯溫修造北京城》、《水泊梁山》、《庚子年鬧》、《水漫金山寺》等。后,表現內容也更加豐富,如《百萬雄師過大江》、《除四害》等。經歷的和現代科技發展的洗禮,拉洋片藝人數量大大減少,如今僅有春節廟會、大觀園等幾處可見。

        早期文獻極為稀少,很少有對具體表演進行細微描述的。最早文獻是清代楊靜亭所著的《都門雜詠》,民國時期仉即吾先生的《江湖春典》,1939年6月9日《新民報》有關于“拉洋片”藝人“小金牙”的介紹。近期文獻從上世紀70年代左右才有出現,主要可參閱資料均來源于21世紀初,但是仍舊沒有對唱詞、唱腔和藝術價值等深入分析,并且大部分文獻對洋片寥寥無幾的敘述還大同小異。近期文獻有司小建在《中國社會導刊》(2005年21期)上刊登《拉洋片唱人生》以及曲藝評論家姚振聲在《曲藝》(2009年11期)刊登的《天橋拉洋片與大金牙》等。由于當前文化全球化,我國文化遺產生存環境讓人堪憂,國家為加強文化繼承,弘揚民族優秀文化,促進文化多元共同發展,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拉洋片”已經作為民俗藝術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人經常會把“洋”當作國外傳到中國的東西。其實不然,拉洋片是中國勞動人民的創作的一種娛樂工具,與時代特征緊密結合。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共分歌舞音樂、器樂曲、綜合性樂種、說唱音樂、民間歌曲、戲曲音樂六大類,拉洋片屬于其中的說唱音樂。從表演者演唱的曲調分析來看,無論是演唱什么題材,均以中國傳統的五聲調式為律制,多使用拖腔和滑音,口語性強,邊說邊唱。演唱曲調通常以宮、徵為主音,并以主音作為基礎發展,有時做回旋式,有時做變奏式,音域的變化范圍很小,很適合人們的學習和演唱,也極富特色地表現著老北京音樂韻律。其他音為輔助音,幾乎不出現偏音(變化音,如清角和變宮等)。從表演方式分析來看,演唱者邊唱邊說,時不時會增加一些面目表情,把沒看到大片的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到演唱的內容上,把看到大片的人們注意力集中到眼前的一幅幅畫面上,讓里里外外的人都充滿好奇和興致。表演過程中,藝術家會自問自答巧設玄機,既能與觀眾進行語言的交流,又能不影響演唱。當然不能不提及的就是拉洋片簡約有不簡單的樂器伴奏:鼓、鑼、鈸。表演者的嗓音傳送距離有限,但這些金屬的打擊樂器卻有著很好的穿透力。也許這也是拉大片的一個招牌,每當廟會時候叮叮當當充滿耳朵的便是這幾件樂器與拉片的“混聲”。拉洋片的鼓一般為板鼓,聲音清脆,用來打節奏。無論是伴奏還是合奏,鼓是其他打擊樂器的指揮。鑼和鈸作為鼓點的輔助,聲音不干,余音繞梁。這樣一來,有了這幾件樂器的配合使得本來就可以唱出無限變化的藝術家如虎添翼。演唱者有老有少,但大多數以男性表演者居多,畢竟拉洋片在過去的社會認為是絕活,傳男不傳女。年輕的演唱者聲音一般較高亢、嘹亮,唱起曲來精神抖擻,有時神秘、有時有號召性,曲子的強弱變化和感情都比較豐富。有時演唱實事,跟時代靠攏,很有煽動性;年老的演唱者聲音奇特,深沉神秘,要么聲音低啞描述,要么嗓音高挑變化,給觀眾一種百聽不厭的好奇和新鮮感。相對年輕者而言,老藝術家表演敘事演唱更多,講故事的情節多,畫面感強,事情發展被鋪陳的千奇百怪,在演唱期間有足夠精力與觀眾進行語言、肢體的交流,吸引觀眾視聽。由于豐富的情感和曲風不盡相同,因此演唱特點十足的民間藝術家也由此誕生。如:焦金池,藝名“大金牙”,聲音古怪、長相奇特、面部表情豐富。他的唱腔腔調變化較大,滑而不油,風趣幽默,將河北地方小曲與老北京語音語調結合,通俗易懂,生動活潑,風格獨具特色;羅沛琳,藝名“小金牙”,“大金牙”的徒弟,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言語幽默,嗓音微帶沙啞,但是充滿意蘊,唱腔悠揚又韻味十足。

        如今,拉洋片藝術的傳承遇到了許多問題,無論從演員本身素質還是從聽眾的欣賞興趣都使得這門傳統的文化受到不小的沖擊。為了保護拉洋片的藝術文化傳承,北京市將其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鼓勵年輕人學習傳統文化,繼承優秀的文化遺產。傳統文藝現在面臨的這種問題不勝枚舉,政府的重視促進了我們對傳統藝術價值的重視,但是,最終將它們傳承下去,需要我們廣大人民認識到融入在這些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支持和幫助我們重建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民族音樂學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4.

        [2]幺幼力、劉振濤.中國說唱音樂的分類[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1,(3):46.

        [3]姚振生.天橋拉洋片與大金牙[J].曲藝,2009,(11):20.

        第6篇:現代科技發展概論范文

        關鍵詞:電影;數字化;數字電影

        中圖分類號:J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115(2013)04-24-3

        電影自誕生之日起,就以它獨特的方式將藝術和技術融于一身,并通過相互的刺激來不斷滿足彼此發展的需要,從而推動電影一次又一次的變革和發展。

        一、電影數字時代的到來

        (一)電影技術的不斷革新

        從默片到1927年有聲電影的出現,再到1930年華納兄弟采用Western Electric開發的35mm膠片攜載聲音的技術,這一技術采用了每秒24格的放映速度,因為這樣的片速標準對于聲音的錄制來說是更為適用和實用的,并且這一標準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正當聲音給電影帶來變化的同時,電影也正在經歷由黑白片向彩色片的過渡。但很快遇到了新的障礙,那就是電視的出現使影院的觀眾明顯減少。為改變這種不利的局面,于是運用三維(3-D)技術的立體電影和寬銀幕電影相繼出現。但由于受到技術條件的局限,當時的放映設備體積龐大,使用不便,因此這項技術在產生之初并沒有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30年代被開發的Cinema Scope寬銀幕技術是一種更實用的寬銀幕處理技術。在電影拍攝中應用特殊的變形鏡頭將2.35:1的全景式畫面壓縮到1.33:1的35mm膠片上,并將同種鏡頭安裝在放映機上,在放映中展寬橫向壓縮的圖像。

        盡管電影在制作技術方面自默片時代以來不斷發展,但影院的還放設施及影院中的放映技術卻一直不變,這與隨后在60年代中后期流行起來的多廳影院的概念不相適應,于是在新設計的放映室中開始出現了大功率氙燈以及自動化的放映循環片盤,取代了雙機放映方式。

        與此同時,為了進一步提高圖像質量,1967年Imax公司制造了第一臺15片孔70mm大格式(LF)放映機,并在70年代制造了第一臺攝影機。70mm大畫格膠片橫向拍攝所記錄的畫面質感及影像質量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數字立體聲的出現

        任何事物的產生及推廣應用都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社會需求及相應的技術支持基礎上的,就如同前面所講到的影像的一步步革新一樣。

        盡管聲音晚于畫面進入電影領域,但它的發展卻是迅速的。如果說膠片的影像技術已經發展到了相當完備的階段,那么上個世紀后25年的革新則主要集中在聲音領域,并在這一發展過程中聲音先于畫面進入了數字時代,引領了電影數字時代的開端。

        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數字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為聲音的數字化提供了先決的條件,數字音頻技術的發展突破了模擬技術中難以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記錄信息容量的局限;模擬編碼中存在的聲道串擾;記錄媒介本底噪聲的影響,以及模擬聲帶易受諸如工藝加工質量、灰塵等影響。

        數字聲進入電影無論從技術的可能性還是市場對多聲道的要求等方面,都達到了成熟的程度,因而使用數字方式將多聲道數據進行編碼并記錄在數字音頻載體中將成為最終可能并可行的方案。

        從80年代后期開始的對于電影數字聲跡的開發和研究的過程中,直到現在尚被廣泛應用并得到一定認可的主要有三種多聲道立體聲制式:Dolby公司的SR.D 5.1路數字聲跡,采用Dolby AC-3壓縮編碼技術,是電影數字聲跡首次采用碼率壓縮的聲跡;DTS雙系統數字聲制式,它使用CD-ROM只讀式光盤做載體,通過記錄在拷貝與光盤上的SMPTE時間碼保持聲畫同步;美國SONY公司的SDDS聲畫合一7.1路電影數字聲跡。

        同時,相應的數字化音頻處理手段也相繼產生,并迅速得到了推廣和應用,各種數字音頻工作站,及大量數字周邊設備出現在電影聲音的創作平臺上。

        (三)視頻數字特技制作

        隨著聲音在數字化領域中的位置日趨穩固,制造可行的高質量的電子圖像來變革和拓展視覺效果領域,就自然成為電影向數字化發展的下一目標,并首先體現在視覺畫面的數字特技制作中。

        無疑,在這方面的嘗試和研究中,向來喜歡大量運用現代化高科技手段的美國好萊塢電影制片業,為我們奉上了他們的精心打造之作,也讓我們從“外太空、恐龍、天地沖撞”等電影中無奇不能的精彩畫面里,領略到其背后數字技術作用于電影所產生的神奇力量。并且,近些年來,大量的電腦動畫技術被廣泛運用于電影后期制作領域,如Softimage三維動畫軟件和Flame、Flint高級后期特技效果制作合成軟件,及Maya這一現今得到普遍應用的3D動畫工具在電影的特技效果制作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電影的數字時代特征也因為數字特技在電影制作過程中的應用而進一步明朗化。

        (四)數字電影的出現

        數字特技并不等于數字電影。在數字技術及手段大量進入電影后期制作的同時,伴隨著市場需求及技術進步的共同作用,電影制片業的全面數字化提上了日程,而作為電影行業運行的終端――電影放映,首先得到了突破。

        1999年6月18日喬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Ⅰ-幽靈的威脅》開始在美國的6家影院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數字放映,采用了基于美國德州儀器公司數字光學處理器DLP芯片技術的放映機,這是數字電影的首次商業放映,也是世界數字電影發展史的第一頁。

        很快,更多的數字技術方面的里程碑出現了:2000年3月電影首次進行了應用性衛星傳輸,并數字化放映,影片為《Spy Kids》;同年6月數字電影首次通過網絡進行傳輸,影片為《Titan A.E.》;同年7月在加州環球制片廠的數字影院中放映了《侏羅紀公園Ⅲ》,THX數字服務公司將整部電影以及多聲道的音頻內容壓縮并刻錄到13張DVD-R上,并下載到每家影院的服務器上。

        最為成功的則是2002年5月16日喬治?盧卡斯的《星戰前傳Ⅱ-克隆人的進攻》在全球的數字放映。這是首部在整個影片制作過程中完全沒有使用膠片的影片,標志著完全意義上的數字電影誕生了,電影正全面進入數字時代。

        二、數字電影的發展

        數字電影由于其技術上潛在的優勢,短短十幾年的時間里,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一)世界各國對于數字電影的研況

        數字電影從一個英國人提出的夢想開始,由美國人在70年代后期開始取得實際進展,隨之世界很多國家進行了大量的嘗試和研究。

        法國從2000年開始廣泛參與和贊助了歐盟關于數字電影系統的多個項目,并于2000年5月設立了數字電影運營和發行公司,致力于數字電影市場開發和研究。

        英國一直對數字電影保持了較強的關注,并在數字電影的發行和放映工作上進行了大量的實驗項目。

        德國的工業力量具體參與了基于激光技術的數字電影放映機系統的研發工作。

        歐洲其他比較重視數字電影的國家還有比利時、意大利、瑞典、挪威等。其中比利時的Barco公司是獲得美國TI公司DLP電影放映機技術特許權的三家之一。

        除北美和歐洲之外,日本是較早投入數字電影研究和市場化部署的國家,并從一開始就展開了與美國公司的競爭和合作。其參與研制的D-ILA數字放映機將成為DLP最有力的競爭者。

        而在數字電影發展中仍占主導地位的美國業界人士,則竭力主張的是膠片標準的Digital Cinema標準的制定,數字電影的全球化趨勢已成定局。

        (二)數字電影在中國的發展

        全世界范圍內對于數字電影的研究及進展,早已得到國內多方面的關注,并得到了高度的重視。數字電影的發展正在深刻地影響著中國電影界的面貌。

        從2002年2月開始,國家和政府大力推進,我國開始了發展數字電影的進程。

        2002年5月,中國電影集團籌措并組織了首批數字影院設備的引進和安裝工作,并在短短的一個多月里完成了10家數字影院設備的安裝調試,如期播出了第一批數字影片《尋槍》(國產首部數字放映影片)和《星戰前傳Ⅱ-克隆人的進攻》。

        同時,在原來北京、上海數字特技制作基地的基礎上,引進數字電影母版制作的后期加工設備,逐步形成了一套我國自己的生產數字電影母版節目和發行母版的加工技術和工藝。并在華龍數字電影制作公司建立數字母版制作系統,以有序地推進電影數字放映的應用發展,也為推動中國數字電影的快速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

        到目前為止,北京和上海的兩個制作基地已經完成了大量影片數字版節目的后期加工工作,為我國數字電影發展提供了較為充足的片源。我國北京、上海兩大數字電影制作基地的建立,標志著我國數字電影在后期加工制作上已經達到國際同等水平。

        目前我國數字影院的建設發展迅速,遍布城市之廣,院線數目之大,成為世界上數字電影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已經發行了《天上草原》《星戰前傳Ⅱ》《冰川時代》《極地營救》《哈利?波特2》《盧浮魅影》《海底總動員》及之后等數部數字電影。

        數字電影在中國的登陸與發展給中國電影界帶來的變化,不光是制作模式和技術上的,更重要的是觀念上的。許多導演及電影創作者已開始了有關方面的嘗試和研究,尤其在新世紀初,大量年輕導演開始嘗試數字電影的制作與生產。這對于中國電影的未來發展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數字電影的優勢

        數字電影在全世界范圍內的不斷發展,自然有它相比于膠片電影所特有的優勢,據目前的技術發展狀況,可概括為如下幾方面:

        1、保護環境:影院脫離膠片載體,并隨著數字技術不斷完善,制片過程也不再用膠片拍攝和制作,這將為電影業環保問題的解決帶來生機。

        2、高質量無損傳播:采用數字技術進行傳播和放映,不會像膠片因復印和反復放映而使信號質量受損。

        3、穩定性好:數字放映不會因為多次工作而使載體受損,會始終保持恒定的畫面質量。同時,數字放映機沒有機械運動部件,因此不會像膠片運動因為抖動和閃爍而影響畫面質量。

        4、降低電影制作成本:數字發行不必再印制大量拷貝,降低了發行成本,并且隨著今后可能廣泛采用的數字化拍攝、制作,可大大減少膠轉數的環節,從而降低電影制作成本。

        5、有利于版權保護:由于節目源以數字文件的形式存在,可通過加密等技術來保證節目內容的安全運行。

        6、資源共享:鑒于數字服務的隨機及多元化控制,利用高速局域網在多廳影院實現節目資源共享。

        7、拓展影院的增值業務:利用衛星、網絡等技術使數字影院具有實時服務能力,從而為新增值業務的開展提供了可能性。

        三、數字時代下對于電影發展的思考

        數字電影逐步的發展態勢,已經顯示出了它強大的生命力。它給電影所帶來的革新在許多方面是徹頭徹尾的,代表了現代科技的進步。因此,它的未來發展空間是無限廣闊的。

        電影膠片時代隨著柯達宣告結束而最終走向終結,而膠片時代帶給人的所有關于電影的記憶與觀念也隨著時代與技術的發展在潛移默化中,慢慢更變著。如果說,在21世紀初,還存在膠片與數字并行發展的冀望,那么,到現今,數字化拍攝與數字化制片過程已然被廣泛的接受并應用開來了。數字電影的不斷發展和成熟并最終取代膠片將是電影發展的必然趨勢,因為,它順應了現代科技發展的潮流和方向,必然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但是,作為人本身而言,視聽感知系統是有限的,因而也必然會決定以人自身觀影所需為電影發展變革依據和研發前提的技術革命也必然會走到有限的境域。或者說,不是有限,而是足以滿足人自身的通感體驗。因此,從這個角度說,技術變革終究會達到一個飽和狀態,過猶不及,無論是視覺領域,還是聽覺感官。

        在不斷研究電影技術手段的同時,我們還不應忽略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電影內容本身。這是電影存在的主要依托物,是電影的主要支撐體。技術的發展與變革是以人類更好的表達自我這一重要的審美需求為依據的,視覺與聽覺感知與內在感知體驗的外化呈現方式總是以人自身的存在為根本的。因此,這樣的發展必然會有限,而無限的是人類思維的探索與思想的深刻表達。任何的技術手段都是為電影內容本身服務的,因此,理性對待技術發展,關注電影本體創作是電影更長久更深刻存在的意義所在。

        技術發展終有恰到好處之時,而思維探索與觀念表達卻恒久無限。且待電影觀念、電影管理、審查機制的正常建立才是本土電影得以存在和發展的真正內需所在。健康的電影環境的建立比技術革新的迅速跟進要更有價值,而且對于中國電影市場而言更有迫切性。

        參考文獻:

        1 現代電視技術,2002年第4期-2003,9

        2 影視技術,2002年第11期-2003,10

        3 李敬,“解讀數字電影”,傳媒學術網,網址為:http:///xsjd_view.jsp?id=728

        4 2000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召開的國際廣播聯盟大會“數字電影”專題研討會相關報告,網址:http://

        5 美國德州儀器公司相關信息,網址為:http://

        6 BIRTV研討會 電影系統科技研討會相關報告,網址為:http://

        第7篇:現代科技發展概論范文

        關鍵詞: 高等教育 教學方式 問題 對策

        一、當前高等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課程設置與課程體系相對滯后,教學內容缺乏彈性。課程體系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核心要素,它是由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若干課目按一定結構組成的有機整體,課目是構成課程體系的基本單位和基本要素。但是,在高等學校的教育教學實踐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還存在以下突出問題:一是課程體系仍以學科為基礎,只強調知識結構的分化與縱深發展,導致課程體系只是零散的學科與內容的拼盤,忽略了知識的整體性和學生個體知識的特殊性。這種課程體系使學生的學習成為被動接收的過程,無法適應現代科技發展的綜合化趨勢。同時人文教育、科學教育的割裂也使人的發展走向片面化。二是課程設置缺乏選擇性和均衡性,必修課太多而選修課不足,專業課太多而基礎課程較少,課程之間匹配比例失調。三是課程內容相對滯后,教學內容缺乏彈性,相鄰課程的交叉重復較為嚴重,難以滿足學生及時了解新理論、新思想、新方法及國際學術前沿理論的需要。

        2.教學方式單一,對學生的發展重視不夠。近年來,教學方法研究異彩紛呈,為高校教學改革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但是高校課堂教學中的“單向灌輸式”教學方法仍較為普遍,教師嫻熟于各種灌輸知識的技巧,講風盛行,課堂教學以教師的講代替學生的學,以滿堂灌輸牽制學生被動學習,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與發展,課堂氣氛單調沉悶,教學效果較差。高等教育的關鍵在于培養大學生的創造能力,提高綜合素質。雖然高校各專業在確定教學目標時均考慮到知識、技能、能力及非智力等因素,但陳舊的教學方法依然嚴重影響著教學目標的實現。

        3.教學評價機制不完善,評價目標不明確。受教學評價管理制度的影響,目前我國高校的教學評價和管理機制還存在著許多不完善之處。如對教師授課質量的評價,多以他評為主且主要由各級教學管理人員完成,教師自評制度尚不完善。評價的內容也主要集中在教學紀律、教學準備、教學態度、講授語言、時間控制等外部指標方面,而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方面的評價比較模糊與籠統,缺乏評價標準與科學依據,難以調動教師參與教學改革的積極性。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許多高校在評職晉級、業績考核和獎勵等方面僅注重教師的科研成果和教學工作量,而對教學創新和教學質量等指標關注不夠,往往導致教師更愿意把時間和精力集中在科研方面,在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方法創新等方面的投入遠遠不足。在學生學業評價方面,存在“重知識記憶、輕學生綜合能力考核”、“重閉卷筆試、輕口試等考試方式”、“重題型的標準化、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等弊端,難以科學評判學生的綜合能力,反映出考試評價體系及管理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

        二、對當前高等教育教學方式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1.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不利于學生主動、自覺地學習。當前的教學方式,從學校的專業設置到課程設置,學生沒有任何的選擇余地,都是既定的,習慣化了的,教師在課堂上系統地講授著教材上已十分清楚的教學內容,很少顧及學生情緒和思維,學生缺乏自由思考的時間和氛圍,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對教師和課堂筆記的依賴習慣,對教師所講授的內容不加批判,不加思考地全部接受。這種模式基本上遵循著“求同思維”的模式,課程內容的答案是“唯一的”,學生主動學習、獨立學習和批判性學習的方式難以得到發展和認同。

        2.忽視了學生創新實踐的機會,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課程設置和教學過程以講授為主,大學生大部分時間在課堂中度過,圍繞課堂和教師轉,沒有多少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學術氛圍更是無從談起。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把學生困在課堂,缺乏實踐和創新的土壤,教師的教學囿于傳統的書本、教材,缺乏實踐操作能力。

        3.沒有處理好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的關系。高等教育的課堂教學只重內容、知識點的傳授,教學計劃規定了課程與學時,教學大綱規定了一門課各章節的內容與學時的分配,教師的任務就是按計劃地把規定的內容講完,至于這門課在培養學生學習方法,掌握知識的程度,運用知識的遷移能力等方面有何具體要求,如何把學生所學和實踐結合起來,卻沒有深入細致地研究。衡量一個人能力高低的標準主要看實踐,只有通過實踐檢驗,知識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的知識,才能內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經常說一些大學生缺乏創造力,缺少實踐鍛煉,很大原因是與我們的教育制度方法分不開的。

        4.沒有處理好課堂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教學與科研長期以來影響著學校和教師的發展。很多高校提出學校工作應以教學和科研為中心。事實上,從事教學的老師如果沒有科研做基礎,沒有反映時代特色的研究來促進教學內容的改善是不完善的教學,即沒有強大的科研支撐的教學是缺乏活力的教學。我們應該知道,要培養學生,才辦學校,而不是為了養教師,才辦學校。因此,學校是為學生服務的,培養高質量的人才是大學的中心任務。教學質量是大學的生命線,學術活躍是大學的生命活力。如何把握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將直接關系教師的態度和熱情,更將影響創造性教學模式的建立。一些高校教師更關心“科研”而忽視“教學”,因為前者是有形的,而后者是無形的。在晉升職稱上,雖說是教學和科研并重,但實際上,大都以科研為主,有時甚至以科研成果和水平為唯一考核指標,這種狀況也迫使一些教學責任心強、教學付出多、教學效果好的老師改變奮斗的方向,使其更功利化和“數字化”。

        三、當前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與對策

        1.優化課程體系結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課程體系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課程體系改革不僅要解決學什么的問題,更關鍵的是要解決怎么學的問題。第一,應打破學科與課程間的壁壘,強化課程與課程體系間的邏輯聯系,重新審定與調整課程整體結構,以課程結構的整體優化來指導課程改革;第二,應明確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和選修課等課程類型的課程目標,構建多元化課程類型體系結構,實現普通教育與專業教育并重,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并舉,知識廣度和深度的平衡;第三,應兼顧掌握知識技能、滿足社會需要和有利于個人發展的要求,為學生提供廣博的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知識,注重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培養;第四,課程體系改革應順應科學研究日益綜合化的發展趨勢,構建跨學科有機統一的本科教育體制與機制,打破“文科”、“理科”等學科壁壘,培養學生從多學科角度,運用多種知識、理論和方法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寬口徑、厚基礎的復合型人才;第五,應特別重視研究性課程的開發與設置,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研究能力和創新精神。此外,應充分認識課程容量、課時容量、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的關系,加強課程內容整合力度,優化課程內容結構。

        2.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改進教學方法,一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教學主體作用,突破“填鴨式”、“滿堂灌”等傳統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思路與方法;二是要樹立現代教學觀,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學會學習;三是要改變以往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狀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科研和創新實踐活動;四是鼓勵學生提出學術上的不同見解、強化問題意識,允許質疑。

        3.改革教學評價制度,建立教學評價新體系。高等教育的教學目標必須直接指向學生的全面發展,評價的指標應多元化。第一,建立和完善教學質量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強化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第二,建立發展性教學評價導向機制。教學評價的目的不是單純地肯定或否定,而是通過肯定或否定形成激勵作用,促進被評對象的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發展性教學評價不注重教師之間的比較,提倡專家、教師同行、學生及教師本人成為教學質量的評價主體;第三,建立多元化教學評價機制,推廣和實施自評、他評、互評等教學評價形式,提高教師的教學評價參與意識。通過課堂觀察、座談、面談等形式,全面、客觀和準確地分析教師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針對性地提出改進意見或建議;第四,建立和完善教學評價激勵機制,將教學評價結果作為業績考核、職稱評定、選拔優秀的重要參考依據,充分調動教師參與教學改革的積極性,發揮教學評價在提高教學質量中的積極作用。

        結語

        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具有較強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必須把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放在重要地位,貫穿教育的全過程,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創新教育為一體。只有這樣,才能造就一大批走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因此必須重視教學工作的進步,提高教育質量,不斷深化教學改革,確保人才培養質量,使高等教育適應社會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黃達人.大學的理念與實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300-324.

        [2]周興國,李子華.高校教學管理機制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68-78.

        [3]“大學戰略規劃與管理”課題組.大學戰略規劃與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76-301.

        第8篇:現代科技發展概論范文

        一、房屋建筑施工質量控制

        1.房屋建筑質量標準

        房屋建筑工程質量驗收應劃分為單位(子單位)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分項工程和檢驗批。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同一標準》的劃定,單位(子單位)工程質量驗收合格應符合單位(子單位)工程所含分部(子分部)工程的質量均應驗收合格;質量控制資料應完整;單位(子單位)工程所含分部工程有關安全和功能的檢測資料應完整;主要功能項目的抽查結果應符合相關專業質量驗收規范的劃定;觀感質量驗收應符合要求。分部(子分部)工程質量驗收合格應符合分部(子分部)工程所含分項工程的質量均應驗收合格;質量控制資料應完整;觀感質量驗收應符合要求;地基與基礎、主體結構和設備安裝等分部工程有關安全及功能的檢修和抽樣檢測結果應符合有關劃定。分項工程質量驗收合格應符合分項工程所含的檢修批的質量驗收記實應完整;工程所含的檢修批均應符合合格質量的劃定。檢修批合格質量應符合具有完整的施工操縱依據、質量檢查記實;主控項目和一般項目的質量經抽樣檢修合格。

        2.房屋建筑施工質量保證

        要保證房屋建筑施工質量的保證,那么從房屋項目工程建設開始就應該貫徹落實質量管理的思想和政策。明確建設、勘察、設計、施工、監理等單位和有關機構及其相關從業人員依法對工程質量的責任,質監機構則應依法對參建各方質量責任行為和工程實體質量進行監督檢查,并根據發展需要逐漸推行差別化管理。在房屋建筑施工過程中,建設單位在開工前,應當辦理工程質量監督注冊;建設工程項目的施工圖設計文件如有重大修改、變更的應重新報審;設計、施工單位不得違反城市規劃、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項目批準文件進行設計和施工,不得擅自變更設計,降低工程質量;施工單位不得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構配件和設備;委托有相應資質的檢測機構,對地基與基礎、主體結構、設備安裝、室內環境空氣質量、建筑節能等進行抽樣檢測。工程竣工時,組織工程參建各方進行工程中間階段驗收和竣工驗收,成立驗收組,制定驗收方案,提供各參建單位的相關報告,報質監機構監督驗收;竣工驗收合格后,出具竣工驗收報告,按期辦理工程竣工驗收備案。

        二、房屋建筑質量安全常出現的典型問題

        1.房屋建筑最常見的質量問題

        房屋建筑的質量問題可能出現在個方面,從早期的工程設計開始,不當的設計就可能會引起一系列的問題,例如,在許多鋼筋混凝土框架梁板節點處,梁上部負彎矩鋼筋配置過多、排放不合理等,再加之柱筋對鋼筋實際排放位置的影響,鋼筋凈距不滿足規范的最小間距要求,造成混凝土澆注困難、振搗不實、強度降低、出現孔洞等現象;建筑外墻上易于形成熱橋的某些薄弱部位局部泛霜、結露、發霉、長毛等質量通病等。這都是因為設計單位質保體系不健全或設計人員的責任心不強、疏忽等原因造成的。從施工中的質量管理來看,由于施工過程中同時進行操作的專業工程多、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構配件規格品種繁雜,這就需要工種間的相互配合良好、操作人員有極強的素質和責任心,以及健全的工程質量管理制度、各種技術規范和規程的規范執行、按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規定的責任、程序、方法進行嚴格的驗收。如若不然,就常出現違背了施工程序,造成在承重墻、梁、板、柱上隨意鑿溝、開洞,成為破壞主體結構、甚至影響結構安全的質量問題;另外在施工中的施工不規范,常有對混凝土攪拌站的管理重視不夠、制度不健全或不落實的情況出現,造成混凝土配比計量偏差過大,嚴重影響了混凝土的強度。最后,從房屋建筑工程的科技含量來看。在現代科技發展飛速的時期,房屋建筑工程的科技含量,會很大程度的影響到建筑工程的工期和經濟性,乃至房屋建筑的質量。例如采用的外墻外保溫構造體系,則有效地克服了墻體返潮、結露的質量通病。

        2. 對于常見問題的預防和質量控制

        對于以上的問題,在房屋建筑由施工到竣工,都需要嚴格注意質量控制。從工程設計方面,設計單位要建立健全各項質量管理的規章制度和質量保證體系,要嚴格按審圖程序對圖紙進行審核,在審核設計中是否存在常發的質量通病作為重點;增強設計人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堅持達到設計深度要求;在選用構、配件或節點構造的標準圖集時,要認真考慮工程的實際情況;堅持執行建筑工程技術標準。從施工過程看,應加強宣傳力度,提高施工人員對工程質量意識;應加強從業人員的崗位培訓,提高施工管理人員和操作者的專業技術水平,增強其責任心;要建立健全各項施工質量管理的規章制度,完善質保體系,以制度做為保障,加強施工過程中的質量控制;要嚴格按照國家和地方施工質量驗收標準所規定的質量驗收責任、程序和驗收方法進行驗收;要加強工程施工中器具、機械、人員的管理;要對工程材料、技術等進行嚴格的把關和質量檢查。從科技含量上看,對于新技術、新材料的使用要認真的進行調查了解,這其中包括正反兩方面的內容,尤其要注意材料、技術特性不足的方面,及周圍環境條件的變化是否會對該材料、技術的使用特性產生影響;掌握該材料在使用過程中易發生的質量問題,及有無防控措施。

        三、房屋建筑質量控制的手段

        近年來,建筑工程質量和安全事故仍時有發生,所以房屋建筑工程應該對質量控制有嚴格的要求。所有的質量控制都應該從意識開始,工程質量監督是一項集法律、技術、經濟和行政于一體的綜合性工作,屬行政和技術的監督執法,一切工作的開展都要從提高房屋施工人員素質,增強質量意識開始。質量監督隊伍素質的高低,執法能力的強弱是搞好工程質量監督的基礎,它直接影響工程質量目標的成敗,是工程質量高低、優劣的決定性因素。有了意識的要求,還需要制度的保障,這才是房屋建筑工程質量控制的兩大關鍵。房屋建筑施工全過程的質量控制要求企業要建立完備的質量保證體系。建立和運行質量保證體系,要注重實際效果,把功夫下在貫徹落實上,不斷改進和完善質量保證體系。

        四、結束語

        在房屋建設工程中,無論是參與建設各方、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社會各界都應嚴格依法依規自覺規范自身的質量行為,加強監管,有效監督,而且全社會齊抓共管,以確保工程質量穩步提升,在最大限度上抑制質量問題,為社會創造高品質的建筑工程。

        參考文獻

        第9篇:現代科技發展概論范文

        關鍵詞:標識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地鐵;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倫敦;南京;比較

        中圖分類號:J505 文獻標識碼:A

        有人說,地鐵是發達城市的標志,也是一個城市的另一張名片。是它引領你去認識、感受這個城市的人文、城市的面貌、城市的精神。如果要感受倫敦,那就從地鐵開始。因為它有著世界上最古老、歐洲最大的地鐵系統。始建于1863年的世界上第一條地鐵就誕生于倫敦(這條自東向西的“城市線”至今仍在工作,只是比以前更加完善了)。直到今天,倫敦地鐵仍然是全球最發達的地鐵網絡之一,倫敦也因此被稱為“建在地鐵上的都市”。現今倫敦地鐵(圖1)各種顏色的13條線路在美麗的倫敦城下縱橫交錯穿行,共有275個站,不僅與輕軌線相通,而且與所有的火車站、汽車站和大部分機場相連,是全世界線路最密集、最復雜的地鐵,承擔了70%的倫敦交通。每天運送旅客300萬余人次,全年乘客達9.5億多人次。這為倫敦的現代化建設和人們的生活便利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倫敦地鐵標志也讓更多的人所熟知不忘,備感親切,且標志的來歷也充滿了藝術性。

        1、倫敦地鐵視覺傳達設計系統的發展和現狀

        1.1 視覺環境設計

        視覺環境設計是指影響人類的公共生活空間的標志和標識以及公共環境的色彩設計,它不僅每天幫助著不同的人穿梭于城市的每個角落,而且代表著城市的特色,城市精神的物化,同時也是城市實力的一種展示。地鐵標志作為視覺環境設計的基本構成要素,通過視覺形象傳遞交通信息,展現在城市的每個角落。世界各國的地鐵標志有著不同的設計,傳遞著自己城市的特色。只是大多以字母“M”為原型來設計,因為“地鐵”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中都叫做“metro”(只有少數國家的地鐵叫做underground, subway等)。一些城市里,地鐵標志代表著整個地鐵系統,比如德國是一個藍色的U(圖2),意大利則是紅色的M(圖3),西班牙是紅色的C(圖4);而另一些城市里,地鐵標志只代表某一條線路或者負責某一線路的公司,比如俄羅斯地鐵大多使用代表莫斯科Moscow的紅色斜體M(圖5)。其中最為影響深刻、歷史長遠的要數倫敦的標志了(圖6)。

        地鐵是工業革命的產物,是物質文明和制度文明綜合產生的新技術的代表。1863年,英國率先將地下隧道與工業發明結合起來,形成地下交通系統,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倫敦地鐵。這段路程只有6.5公里,且隧道里由于依靠蒸汽機車的牽引(圖7),煙霧彌漫,但人們仍爭著去坐(圖8),當年就運載乘客950多萬次,[注:《METRO》,David Bennett 著,England:Octopus Publish Group Ltd, 2004年版,第19頁。]迄今建造了總長約440余公里,成為世界之最。19世紀末,隨著倫敦地鐵的線路不斷加速擴展,乘坐的人越來越多,人們需要有一個易于識記、簡潔的圖形作為視覺形象來快速尋找到地鐵的位置。所以具有特定象征涵義的紅色環狀圖形――地鐵標志出現在眾人眼前,當時被倫敦人戲稱作“牛眼”(Bulls-eye)或“小圓盤”(Roundel)、“搶靶”(Target)的紅色環狀標識,在19世紀時作為倫敦公交總公司的標志,在倫敦交通中使用,1908年開始也用在了地鐵站牌上。[注:楊冰編著《地鐵建筑室內設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年版,第176頁。]倫敦地鐵的最初標志雛形就這樣誕生了。

        1908年,為了確保信息傳達的系統性和完整性,適應當時地鐵發展的情況,以便區分地鐵與公交車,倫敦地鐵標志對最初的雛形做了一些修改,在倫敦地鐵紅色環狀中間添加了藍色橫杠的圖形,當時中間的橫杠上標有“GENERAL”字樣(圖9),即“總”的意思。標志中間的文字很快被改成“UNDERGROUND”(即“地鐵”)(圖10),為了標志在應用于站名和站臺時較易辨認,并且可以隨著站名的不同而將“UNDERGROUND”改變為地鐵站名稱。

        20世紀20、30年代英國迅速發展的設計,也影響了倫敦地鐵標志的變化。英國從19世紀末的“工藝美術運動”到20世紀初的現代主義運動,大部分的設計探索都是從有機的自然形態中找尋裝飾的動機,與大工業生產聯系比較密切、具有強烈時代特征的簡單幾何圖形,特別是圓形和方形的分割、重復、交叉等方式,[注:王受之著《世界平面設計史》,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頁。]負責規劃倫敦地下鐵的設計任務,意識到當時這個看似簡單的幾何圖形小圓盤形象有著鮮明的現代風格,它形象地突出了交通工具的特征,而且紅色的環狀給人的影像又如同車輛在像管道一樣的圓形隧道里穿行,貼切生動地突出了倫敦地鐵Tube(管子,在英語中常用)的稱謂。

        色彩在視覺環境設計中同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視覺的基本語素,自然就成為眾多設計師的研究目標。所以當時著名的設計師弗蘭克•匹克(Flank Pick)兼倫敦交通營業集團副總裁,[注:Adrian Forty 著《Objects of Desire》,England:Thames} Hudson Ltd, 2002年版,第223頁。 ]在多數情況下,色彩會比形象、文字更快更容易地被注意到,所以色彩的設計上采用了對比強烈、易見度高、易于記憶的色彩搭配。倫敦地鐵標志采用色彩純凈、鮮艷的紅色環狀不僅在黑暗沉寂的地鐵站產生了鮮明的視覺沖擊力,且形象嚴謹洗練、生動自然、易辯識和記憶,而蘭色的搭配使標志和諧統一,但又不失其藝術性,使人快速、準確地辯析出倫敦地鐵的方位。就此,倫敦地鐵的這一標志起到了快速傳遞信息的效果。色彩設計同時賦予倫敦的地鐵車輛、公共汽車及電車等系列化的外形和辨析的顏色,如公共汽車為紅色,電車為綠色等。

        字體設計和視覺符號的結合可以正確的傳達設計理念,發揮更佳的信息傳達效果。倫敦地鐵標志的字體重新設計又是當時很有影響力的交通識別設計,當時英國著名的設計師愛德華•約翰斯頓被聘請負責活字印刷體的改良設計,他探索每個字母字體盡量簡單的基本造型設計,擺脫字形煩瑣裝飾性過強的維多利亞的古典造型,并將這種新字體應用于小至車票,大至站牌的各種媒體。這一套被人稱為“鐵路體”(Railway Type)的字體,使倫敦成為世界第一個正式在公共場所運用無裝飾線體的城市。[注:曹芳主編《視覺傳達設計原理》,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年版,第187頁。]由于力求清晰、明確、規范統一,“鐵路體”的識別性非常強,應用效果很好。此舉激發了英國各界對字體改良與統一的熱烈響應,推動通用字體的造型向簡潔易讀的方向發展,使無飾線體文字成為了現代平面設計的基本體例之一,成為20世紀上半葉在字體設計上重要的發展。瓊斯頓設計的 “鐵路體”無裝飾線字體系列(圖11),是二戰前最完整的無裝飾線字體系統。字體的藝術性在倫敦地鐵的標志和視覺傳達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920年開始正式使用,到1925年該標志才注冊為地鐵標志(圖12)。這以后倫敦地鐵的圓形標志,為全英國乃至全球的人所熟知,至今仍然在使用。

        1.2 導向圖形設計

        導向圖形不僅是一種很好的指示性符號系統,而且一種科學的、視覺藝術化的傳播媒介,是一個集合豐富信息的視覺傳達系統。由于線路圖是一種指引乘客的重要工具, 是通過眼睛而不是通過其他的感官來接受信息,所以線路圖設計帶有強烈的、抽象的視覺成分。它的設計同時是將具象的事物轉化成一個有意義能識別的抽象圖形符號體系的過程。由于人類的絕大多數信息交流正是直接通過視覺完成的,導向圖形需要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突出它的特性――在陌生的城市中找到方位。倫敦地鐵在1924年有了比較詳盡的地鐵圖,1931年英國設計師亨利•貝克(Henry C•Beck),利用電子線路圖知識設計出第一張地鐵系統的交通圖。1933年他進一步突破了距離和空間位置的局限設計出了倫敦地鐵交通圖。通過反復推敲,利用鮮明色彩標明地下鐵線路,并用“鐵路體”標明站名,用圓圈標明線路交叉地點。在這張圖中,最復雜的線路交錯部分放在圖的中心,具體的線路長短不成比例,只重視線路的走向、交叉和線路的不同區分,使乘客―目了然。[注:楊冰編著《地鐵建筑室內設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年版,第176頁。]同時,他的設計工作實現了視覺傳達的目標,用鮮明的色彩區分各條線路,顏色搭配和諧,十分簡潔,實用。他的這種設計,奠定了現代地圖設計的形式。整個導向圖形設計以易懂、美觀為原則,方向、線路、換車站,具有非常強的視覺傳達功能性。這張線路圖的設計極具創新,與一般的道路地圖的不同在于,該圖僅顯示了地鐵站的位置、連接和線路,與實際地上的地理位置并不掛鉤。因此地圖采用直線及45度轉角作為基本設計元素,加上每條線路獨特的顏色,使其查找和使用極其方便。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印刷技術水平還很低,為了制作出可以供照相制版的設計圖,享利•貝克親自用手工繪制地鐵圖上面的2400個“地鐵體”字母。這之后的27年中,他不斷完善和改進了這個交通圖的設計(圖13),奠定了全世界所有地下鐵交通圖、鐵路交通圖和其他交通圖的設計基礎。現在應用于全球各大城市的地鐵系統,并影響到公共汽車路線圖的設計。

        1.3 廣告設計

        廣告設計,是利用視覺符號傳達信息的設計。[注:尹定邦著《設計學概論》,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年版,第166頁。]倫敦地鐵的招貼、廣告也隨著倫敦地鐵的發展,在視覺傳達設計方面承載了深厚而獨特的英國文化。

        19世紀,歐洲的主要廣告形式是海報。19世紀以前,主要廣告形式是以文字為主的海報,并且是張貼在路牌上的,地鐵海報視覺傳達設計大多也以此為表現形式(圖14)。19世紀中期以后,印刷技術的發展,具有圖畫的、彩色的海報日益成為流行的廣告形式,而大眾也逐步習慣于這種新的廣告形式。基于海報的特點,倫敦地鐵正是一個很好的媒介載體,它的招貼在這期間表現出了不同的視覺傳達設計風格。在藝術繁榮的維多利亞時期,特點是發揮浪漫主義和中世紀裝飾的特點(圖15),力圖以這種風格來與工業化抗爭,表現出復雜的矛盾和折中主義傾向。隨后興起的“工藝美術”運動的設計宗旨卻以反對維多利亞風格,反對設計上的權貴主義,反對機械和工業化特點,設計風格上吸取中世紀樸實、優雅和哥德風格、自然主義風格的特征,體現實用性、功能性和裝飾性的結合,同時發展東方風格的特點,創造出有聲有色的新設計風格來。而在“工藝美術”運動感召之下,“新藝術”運動以自然風格為發展依據,在裝飾上強調突出表現曲線和有機形態,完全拋棄對歷史的的裝飾和設計風格的依賴。[注:王受之著《世界平面設計史》,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年版,第97頁。]這時期的海報(圖16),通過設計,使人們能夠通過日常生活享受美學的價值和歡樂,做到為大眾所使用、所享有。到了20世紀上半期,招貼設計雖還是沿著19世紀的風格發展,但受到很多新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因素的影響,出現了新的海報面貌。尤其是被稱為“海報風格”的運動,他們利用簡單的圖形,簡明扼要的方式,準確而鮮明地表達視覺主題,具有強烈的色彩對比,且具有有力的視覺傳達功能。[注:同上,第146頁。]當時的廣大設計師探索把海報設計以最簡單的方式,而達到最高的世界傳達作用。如科夫的海報具有他個人的鮮明風格(圖17),手法特別,這是他在1922年為倫敦地下鐵道系統設計的海報―倫敦博物館海報,他利用倫敦英國議會的大火作為設計的動機,立體主義繪畫的手法,來烘托出倫敦博物館與眾不同的內涵。特別是明顯地采用立體主義的形式特征來設計,圖形大量采用幾何形式,色彩鮮艷,而反映的內容也具有現代化的特征,比如大膽地采用以現代風景、性感的女性人物作為題材,可以說已經具有“裝飾藝術”運動的基本特征了。[注:Adrian Forty《Objects of Desire》,England:Thames }Hudson Ltd,2002年版,第234頁。]而曼•雷在他的海報中看到的倫敦地鐵的標志已經變形了,是一個三維空間的星球,在布滿星星的太空中,沿軌道繞土星運動著,這使人聯想起它與速度、距離和未來的聯系。通過它,曼•雷將超現實主義的思想帶給了英國公眾。他的海報是1930年代將超現實主義的藝術形象滲透到廣告與圖案設計世界中的例證之一。曼•雷對倫敦地鐵標志的海報表現(圖18),也是有史以來對該標志最具想象力的表現。

        從歷史到現在,倫敦的地鐵廣告就仿佛是英國文化的視覺盛宴,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視覺傳達設計的功能性。倫敦生活離不開地鐵,也離不開地鐵廣告。因為那張貼的五顏六色的廣告招貼,或商業,或公益,一方面都傳遞著日常生活的重要信息,另一方面又以其高水準的視覺傳達設計給人們帶來視覺享受和生活樂趣,使人們每天仿佛行走徜徉于城市的巨大畫廊中,將原本單調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也使人們在忙碌生活的匆匆腳步中,多了一些人生邊上的遐想。現在倫敦的地鐵內廣告根據其的場所大致可以分成通道廣告、扶梯廣告、站臺廣告和車廂廣告。從內容上大都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從產品到企業、旅游、保險、文化活動和公益廣告,一應俱全。廣告的最短存留期為一兩周,長的可達一年。在視覺傳達設計上采用或幽默、或溫馨、或前衛、或肅穆的藝術手法,令人在嬉笑怒罵間體味到倫敦人的生活態度和人生哲學。

        通過對倫敦地鐵內廣告的調研,不同區域的廣告,以旅客行走、停留的規律來進行視覺傳達設計。通道廣告主要是以直接張貼和燈箱廣告的海報為主,尺幅較大,視覺表現強烈,既活躍了地鐵站通道的氣氛,也非常便于識別,展示出倫敦這個城市的商業、文化和時尚。當你更換地鐵線路時,往往就需經過冗長和上上下下的通道,這時兩側張貼的廣告會成為你一路上的同伴,或許你不會停下腳步,但是他們的視覺表現會令你印象深刻;扶梯廣告幅面因受空間的限制(圖19),以A3的固定尺寸用鏡框裝裱,沿扶梯的角度排列整齊而密集,就像對待繪畫作品一樣,表現出倫敦對藝術的尊重。扶梯廣告由于展示的地點特殊,其行進速度較快,功能是為了迅速疏散人流,與商場內的扶梯形成極大反差。其視覺表現也越來越呈現出一種單純化傾向,同一題材的廣告經常會有節奏地反復出現,以此增強記憶; 而站臺卻是乘客停留時間較長的地方,成為廣告宣傳的重要區域,這里的廣告陳列與其建筑相融合,舊式的磚砌拱門形狀與崇尚現代消費文化的廣告交相呼應,體現出倫敦這個城市獨特的文化特征――傳統與時尚共存。沿車道一邊的廣告根據車道的高度與弧度張貼,雖排列非常緊密,但因有醒目的黃灰色塊的間隔,所以不會影響間隔出現的地鐵站名稱和線路圖,非常便于乘客的識別,因為更換頻率快,雖是巨幅尺寸,可為了節省成本,海報基本采用直接張貼形式。乘客一邊的站臺則是直接張貼,廣告常與座椅、站臺壁畫等交替出現(圖20),尺幅相對較小,適合近處瀏覽。車廂內的廣告因為只允許出現在車窗上方的狹長區域(圖21),因此它們常常和地鐵線路圖交替出現,大多以公益性廣告為主,在視覺傳達設計上強調圖形與文案配合,內容簡潔而詳實,且這里與其他區域的廣告稍有不同,利于乘客可以相對細致瀏覽廣告內容。

        由此倫敦地鐵的廣告視覺表現形式已經越來越趨于成熟,根據廣告主題充分發揮想象力,盡情施展藝術手段,在設計中用不同的繪畫語言,設計出風格各異、形式多樣的招貼,充分展示了對信息的把握和對人文的關懷,使人們在領略地鐵廣告的視覺傳達設計中感受當今英國的社會文化。

        1.4企業形象設計

        地鐵從誕生起,不僅被當成交通工具,而且與城市的發展、城市的文化、民族的特色緊密結合在一起,成為文化的載體。倫敦地鐵展開了系列化、標準化的視覺傳達一體化識別設計,體現出強大的傳播效應和完整的管理概念,被認為是世界上早期的視覺識別(Visual Identity簡稱 VI)。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觀念的更新和消費意識的增強,倫敦地鐵塑造了完整的企業形象,將現代工業設計和現代企業管理營運相結合,刻畫企業個性,塑造企業優良形象(圖22)。形成了企業標志、標準字、標準色、地鐵卡(票)(圖23)、封套、地鐵線路圖、服裝、導向識別、交通工具等一系列的視覺識別系統。[注:Adrian Forty 《Objects of Desire》,England:Thames }Hudson Ltd,2002年版,第224頁。]

        作為國際性大都市和旅游城市的倫敦,以聞名的地鐵標志為旅游品牌形象,進行一系列的獨具宣傳性、特色性的文具、T恤、玩具以及小到隨身攜帶的口袋型地鐵圖等旅游品設計(圖24-28),從視覺傳達設計角度,將倫敦地鐵標志的應用領域從一個靜止的符號演變成可以在世界不同文化、不同城市、不同種族間流動的視覺符號,成為推廣企業形象得力的傳播工具。

        每天清晨,踏進地鐵入口,隨手可得到免費的地鐵報紙,名稱為“METRO”。這是一份融新聞、財經、體育、服務等內容比較全面的早報,尤其是固定版面的關于地鐵的新聞、建設、服務信息等,讓你坐在地鐵上就能夠“天下大事早知道”,因此英國人喜歡在地鐵上看報紙也不奇怪了。這份報紙是地鐵服務的另一個窗口,提升了地鐵企業的文化形象,將倫敦地鐵從VI設計發展到CI設計。當你跨上地鐵車廂時,耳邊會想起“MIND THE GAP”的提示語音,即“小心地鐵車廂和站臺的間隙”,剎那間感受到在冰冷、黝黑的隧道里有一種溫暖,這種地鐵的“人文關懷”精神將企業形象從視覺符號拓展到了聽覺符號系統。倫敦地鐵的企業形象設計不僅以文化、服務來滿足現代人的文化需求,且展示了城市實力和城市精神。

        二、南京地鐵視覺傳達設計系統的發展和現狀

        南京,一個與倫敦城市面積相接近、人口數量相似的發展中等城市,地鐵一號線于2005年5月完工運營。第二、三、四條線路也已在建設和規劃中。南京與世界上產生地鐵最早、地鐵線路最多的倫敦在規模、運營管理上是無法相比的,但是起步雖然晚,然而可以吸收發達國家的經驗,并且采用最新的技術和新的理念,形成有高起點和廣泛吸收的特點。

        2.1視覺環境設計

        南京地鐵的建設不僅僅將地鐵看作是交通工具,更重要的是給人們審美的品位和內心的感受為依托,在視覺環境設計上突出自己的文化品味,其中地鐵標志就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元素。標志以變形的M字母和襯底為幾何五邊形的視覺符號(圖29),其中五瓣的幾何形象征了南京的市花――梅花,表示出圖形符號的地域性,突出了南京的城市形象;圖形居中的大寫字母M取自英文單詞地鐵“METRO”的首字母,通過對字母M的大小、粗細、結構等方面加以研究和設計,M的外形變為圓形,好比南京地鐵的發展將是一個環城的交通體系,同時也將流線型、充滿現代感的地鐵車頭的抽象造型賦予字母的外形,而中間筆直穿越弧線的豎線就好比是南京地鐵交通工程,象征“四通八達”的地鐵交通,聯接構成了南京的現代化立體交通體系。地鐵站名則以具有中國特色的書法體作為視覺符號(圖30),字體蒼勁有力,韻味十足,打造了南京地鐵特有的文化品牌。

        標志的色彩采用了明亮的紅、白兩色,使得圖形符號更加顯著、易識別,紅色既突出了梅花的本色,又體現了南京地鐵人火紅的熱情及期待。南京地鐵梅花標志對有關形象內容和造型富有創意地梳理、提煉、運用,[注:楊冰編著《地鐵建筑室內設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年版,第181頁。]以簡潔、嚴謹、便于識別和記憶,并有效地傳達了深層次的文化意味和內涵,發揮了信息傳達效果。

        2.2導向標識系統

        首先,引導乘客的標識和文字,除車站站名為漢語拼音,一律采用中英文對照。反映南京城市的開放性和國際化。

        其次,地鐵導向標識系統性強,設置了電子標識、語音提示系統以及分布各個角落的液晶顯示系統等組成,乘客不用擔心在地下宮殿迷失方向。利用圖標、文字、箭頭等多種形式的組合(圖31),在車站出入口設置了醒目的行人指示牌、站名牌;在站廳明確而清晰設置了服務窗口和公布牌;站臺地面設有醒目的黃色安全警示地貼;車廂兩端有LED屏,配合車輛廣播一起到站信息等;站臺上3米高的藝術站名牌和一些小型站名牌(圖32),隨時提醒乘客車輛到站信息;扶梯邊均設有醒目的出站標識、出口指示牌及各個出口周邊道路及標志性建筑信息。

        第三,信息內容簡潔、清晰。導向標識系統的主要功能引導乘客安全、順利及迅速地完成整個車站的旅程。簡單明了的名稱和編號系統,統一使用地鐵線路的顏色,所有車站采用標準圖像、文字和顏色,每個標識種類均采用統一的圖形及布置,[注:楊冰編著《地鐵建筑室內設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年版,第178頁。]結合地下空間的環境特點、乘客的心理及視覺要求科學進行設計,滿足了乘客疏散的主要功能需求。對車站內的公廁等設施也附設了標識牌。

        第四,標識牌的平面設計和造型設計美觀、新穎(圖33),充分體現人體工程學、環境行為學、心理學、色彩學、美學等多學科運用,并考慮到地鐵多線運營、維護檢修等多方面因素。

        第五,科技含量高,標識牌燈箱將傳統的內置燈管為導光板,既減薄了標識牌的厚度,發光更加均勻,使之更簡潔美觀,同時節約了用電和減少今后運營的檢修率。

        2.3廣告設計

        現代人的生活已經離不開廣告,人來人往的地鐵,延伸了廣告的發展空間。地鐵廣告承載著交織著人的情感,用藝術的語言,最富視覺沖擊力的設計抓住人們的眼睛,[注:潘公凱、盧輔圣主編《現代設計大系――視覺傳達設計》,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版,第517頁。]豐富了乘客的地鐵生活。南京地鐵的廣告首先是“新”。一種新型的視頻廣告形式“動媒體”出現在南京地鐵里。當站臺和車廂已經成為燈箱及液晶屏等傳統廣告搶奪眼球的陣地時,這個奇特的燈箱卻悄悄地進入到其他廣告形式渴望卻無法觸及的地鐵隧道中,創造一片全新的“藍海”,也為南京地鐵創造了新型的視覺傳達表現形式。其次廣告排列“齊”。通道、扶梯、站臺、車廂等,都是整齊劃一的燈箱廣告,讓你目不暇接。其中在通道上燈箱廣告基本以鑲嵌式為主(圖34),形成和墻面統一的風格;而站臺廣告則以掛墻式為主(圖35),大小統一。廣告設計“出彩”。運用廣告強大視覺沖擊力的圖形,奪目的色彩,簡潔鮮明的廣告畫面,讓人印象深刻。廣告內容大都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從產品到企業、旅游、保險、文化活動和公益廣告,一應俱全。以公益廣告居多,推出體現人文關懷的公益宣傳畫,體驗到地鐵的“人文”關懷;以及宣傳南京風情的文化類廣告,提升了南京這一歷史文化名城和著名旅游城市的形象;以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商業廣告,傳遞著最新的資訊。

        2.4企業形象設計

        南京地鐵導向標識系統設計為了利于乘客的方向識別,將每個標識種類采用統一的圖形和布置,所有車站采用標準的圖像;地鐵的出入口采用統一的建筑形式,均為玻璃框架結構(圖36、37),給人的印象穩定,易于記憶。富有南京地域特色的地鐵票、卡(圖38、39),以流線型、藍色標識,充滿現代感的藍白相間的地鐵列車(圖40),寬敞的車廂,乘務人員和服務人員統一的著裝,溫馨的服務,人性化的設計,傳達了南京地鐵“馳載人文,身心直達”的企業形象。更以服務創新為企業口號,推出了功能性音樂,即上下班提示音樂等,目的在于幫助乘客放松心情、愉悅出行,以及方便地識別地鐵服務。上班高峰時間的音樂顯得輕快、高亢,伴隨乘客精神抖擻地開始一天的工作生活;下班高峰期的音樂則顯得舒緩、溫馨,帶領乘客心平氣和,以人的幸福為其追求的終極目標。

        16個站臺都有各自的標志性景觀,沿線每個站臺的立柱顏色或形狀都各不相同,如新街口站的圓柱呈通體黃色(圖41),非常鮮艷奪目;鼓樓站則以朱紅色圓柱體現歷史底蘊(圖42)。其中9個站臺內都配建了“文化墻”――壁畫 ,將公共藝術品作為地鐵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注:潘公凱、盧輔圣主編《現代設計大系――視覺傳達設計》,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版,序言部分。]在注重藝術性、地域性的同時,更能體現南京的人文特色,更加突出南京地鐵企業的文化形象。

        三、倫敦與南京地鐵視覺傳達設計比較

        地鐵建設已有了百年的歷史,目前已有39個國家和地區的135個城市建成了地鐵,伴隨地鐵發展的視覺傳達設計有著不同的設計風格。而不同城市地鐵的視覺傳達設計展示了民族性、地域性、個性、傳統與時尚并舉的文化特性。

        3.1倫敦地鐵視覺傳達設計的特點

        倫敦地鐵的各個車站體現了不同年代的建筑風格,從早期的磚石拱形結構(圖43),到后期的純鋼鐵架構(圖44),再到現在鋼化玻璃站臺(圖45),[注:David Bennett《METRO》,England:Octopus Publish Group Ltd,2004年版,第105頁。]看似缺乏統一性,但卻讓人體會到英國一百年多年地鐵建設發展史的巨大成就,尤其是從倫敦的每條線路上都細致地融入了倫敦的歷史和文化,特別是可以感受到視覺傳達設計在這期間的變化發展。

        地鐵內部設計科學,導向標識明晰。正因為許多地鐵站都有多條線路交匯,倫敦地鐵車站乍看如迷宮,一般人很難搞清它的布局,最復雜的車站有三四條線,甚至六條線交叉。最深的地鐵站臺離地面估計約60米左右,不過全部有自動扶梯和樓梯,而且通風設備很好。倫敦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來自全世界的人流量非常大,語言障礙是首要解決的。為了方便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乘坐,倫敦地鐵以科學、到位的設計,只要掌握其導向標記,即使不懂英語也無妨。發達的地鐵網絡,自然相應地就有眾多的地鐵口星羅棋布地分布在這些區域。首先,在市中心區一般步行10分鐘即能看到地鐵標識,非常方便找到地鐵口。其次,導向標識設計細致入微(圖46)。這些標識的設計很科學,位置一般一人多高,即使再擁擠也不會被擋住。乘客只要跟著指示箭頭走,就不會走錯。每條線有自己的代表色,站臺上和列車內都用顏色標出線路,乘客如果一時記不住線路名字,記住顏色就可以了。經樓梯或 電梯進入地下站臺,按照路線圖找到所乘線路和方向。站臺上會有電子屏幕顯示等候時間及該車終點,列車第一節車廂上方也會顯示終點。倫敦地鐵線路及其復雜,同一條線會有不同路線,不同終點,以及區間車,必須看清再上。到站時,大部分市中心車站會發出廣播:“請留意列車與站臺的間隙(Please mind the gap between the train and the platform)”。“留意間隙(Mind the Gap)”這一短語儼然成為倫敦地鐵的聽覺標識。到達目的地的車站后,追尋寫有黃字“出口”(Way out)的標識到檢票口(圖47),由此出去即可。換乘站也都有明顯的標識指引通向其他線的路線。再次,每個地鐵站特別是沿著地鐵線寫有很多個本站站臺名稱,坐在車廂里任何一個位置,都能清楚地看到所到的站臺名稱。第四,每輛車的車頭也有終點站的名字,車廂內均有語音報站提示。第五,站臺和車廂內的線路圖上也標出了每個站可換乘的線路,方便乘客提前知道在哪一站換乘。第六,口袋版地鐵線路圖在每個地鐵站都可以免費得到,設計精美的地圖在手(圖48),使你對線路一清二楚。在一些復雜的地鐵出口處,不僅有每個出口到達的街道,還會有附近街道的地圖。這樣多重信息幫助,一般人只要注意到其中之一就不會坐錯了。所以有人將倫敦地鐵稱之為是視覺傳達設計與美學的整齊劃一。[注:David Bennett《METRO》,England:Octopus Publish Group Ltd,2004年版,第106頁。]

        3.2南京地鐵視覺傳達設計的特點

        地鐵車站內導向標識系統主要功能是引導乘客安全、順利及迅速地完成整個車站的旅程,避免乘客滯留在車站內引起擁塞。在緊急疏散時,導向標識必須能清晰地引導乘客順利地離開危險區域及車站。[注:楊冰編著《地鐵建筑室內設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年版,第177頁。]在分析國外發達地區在地鐵視覺傳達設計的經驗,總結了國內城市軌道交通導向標識系統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高起點進行導向標識系統的規劃與設計,遵循了目前國際上城市地鐵視覺傳達設計的特點、原則和最新的發展方向。在整體上做到了人性化,沿用了倫敦地鐵累積一百四十多年經驗的標識系統,配合新的科技發展及乘客需求,為今后的不斷更新改善留下了空間。

        地鐵廣告設計和形式兩個城市非常相似,但有著各自的特色。倫敦是個文化、經濟國際大都市,線路多,人流量大巨大,賞心悅目的廣告屢見不鮮。但由于南京地鐵線路目前的單一性,形式不夠多樣,成本偏高導致地鐵廣告沒得到應有關注,但隨著時間推移和二號線及更多地鐵線路的鋪設,南京地鐵廣告的前景將逐漸看好,設計創新發展也將提高。

        南京地鐵在國內第一次嘗試引入專業功能性音樂和報站提示音樂,為地鐵增添了聽覺標識,旨在愉悅乘客心情、緩解生活壓力、識別地鐵服務。“馳載人文、身心直達”作為南京地鐵運營服務的核心價值,用“人文”特色來形成南京地鐵與其他地鐵的區別,同時這也與南京作為六朝古都的文脈遙相呼應,樹立一個嶄新的具有南京特色的地鐵視覺傳達系統。

        將公共藝術引入地鐵,提升南京地鐵的視覺傳達設計。地鐵內的墻壁堪稱是商業 “黃金地段”,本是廣告必爭之地,而南京地鐵卻選擇將9個站10塊近60平方米的墻壁用來作壁畫,以宣傳南京悠久歷史,展現南京獨特的文化魅力。每個地鐵站的壁畫都是根據所處的地理位置選擇貼切的選題。南京站的壁畫主要反映南京城區總貌;奧運站壁畫以體育運動為主題(圖49);中華門站壁畫以明城遺韻為主題,利用原建筑墻面凹凸變化的結構,生動體現了中華門城堡的造型特征,[注:《藝術向地鐵延伸》編委會編《藝術向地鐵延伸――南京地鐵一號線藝術作品集》,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頁。]以傳統雕刻、磚銘文等造型元素,以及麒麟、中華門、文樞院等圖案從視覺上體現歷史的滄桑感,展示了古城南京的文化底蘊(圖50)。鼓樓站文化墻是以“六朝古都”為主題,六枚鑄銅朱紅印鑲嵌在石墻中,印章汲取中國古代龍虎為形,[注:同上,第21頁。]還分別用甲骨文、小篆等6種字體表現“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古都的朝代名稱(圖51)。三山街站文化墻以夫子廟燈會為主題(圖52)。中勝站文化墻以“中華一絕”南京云錦為素材(圖53),以飛舞的蛟龍和云錦的特殊之法,畫面喻顯地鐵快速的運動感。南京利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弘揚富含文化古城底蘊,彰顯地鐵文化,雅俗共賞的廣告藝術,打造了南京地鐵的地域特色文化。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成网站在线播放观看 | 最新亚洲中文字幕无线 | 欧美精品网站在线不卡 |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专区a∨ 中文字幕在线有码午夜 | 伊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