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弘揚民族文化的意義范文

        弘揚民族文化的意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弘揚民族文化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弘揚民族文化的意義

        第1篇:弘揚民族文化的意義范文

        民族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缺少了民族文化,一個國家就缺少了靈魂,但我國傳統民族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呈現出日漸衰退的局面,因此,在小學美術教育中滲透民族文化教育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是實現民族文化美學價值的關鍵,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是美術教師的重要任務,是提高美術課程文化藝術水平的方法。本文分析了我國民族文化發展及傳承的現狀,指出了民族文化對于美術教學的意義,針對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弘揚傳統民族文化提出了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

        小學美術教學;民族文化;滲透與傳承

        引言:

        我國有著幾千年的民族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作為我國文化的精髓,民族文化對于各個領域的影響都很大,尤其是美學教育方面,美術作為民族文化傳播的一種重要手段,對于民族文化起到傳承和弘揚的作用。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推進,小學美術教學作為提高小學生鑒賞能力和藝術素質的重要課程,在小學教育整體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民族文化元素,巧妙融合民族文化,是小學美術教育工作者的思考的重要的課題。

        1我國民族文化發展現狀

        隨著市場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較大,在西方文化淵源流入中國的過程中,難免對我國的傳統民族文化帶來一定的沖擊,一些定力不強的人多少有些崇洋,對本國的民族文化不夠重視,認為民族文化歷史太過久遠,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已經過時了,這種論調一度制約著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其次,學校教育針對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做的不到位。學校作為教育學生和培養人才的搖籃,在傳承傳統文化的作用可謂是舉足輕重,一些民族文化就是靠教育才得以發展下去,但由于一些教育機構和相關部門對于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視程度不夠,缺少民族文化意識,導致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知之甚少,自然對于文化傳承與弘揚沒有確切的認識,也不清楚民族文化對于其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導致民族文化的傳承面臨一定的困境。

        2民族文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價值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藝術表達方式的綜合,是隨著歷史積淀下來的,具有民族特色,區別于其他民族或國家的文化特征,民族文化是不同民族的人們智慧的積淀,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和集體標識。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巧妙融合民族文化的元素,可以使學生認識到不同民族之間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深入感知民族美術藝術作品中蘊含的獨特魅力,進而激發學生關愛民族文化,保護美術遺產的積極性和熱情。我國近些年提倡素質教育,素質教育要求學生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基礎理論,還要注重能力的培養和素質的提高,小學生處于教育啟蒙階段,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現在小學學校及教師的不可忽視的責任。發揚民族精神、傳承傳統文化也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因此,小學美術教師要加強在教學中滲透民族文化的內容,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提升學生智力水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美術教學可以使小學生學會觀察美、感受美,進而提高創造美的能力,民族文化作為美術藝術的土壤和泉源,它為美術創作提供了各種各樣的素材,一些畫家們都是在民族文化感受中找到了創作的靈感,歷代美術大師都將民族文化作為一種基礎表達,蘊藏在自己的畫作中,我國悠久的藝術發展史驗證了民族文化在美術傳承中的重要價值,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民族文化是繼承和發揚傳統民族文化的關鍵。

        3小學美術教學中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的策略分析

        3.1提高美術教師專業素質,轉變其傳統教育觀念:

        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對于教學質量的提升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目前,部分小學美術教師的專業水平較低,對于美術教學的文化屬性不夠重視,對于傳統民族文化在美術中的應用理解不透徹,加之學校在美術教學上投入的資金與政策支持相對于其他學科相差很多,導致美術教學效果不佳。首先,學校和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提升對民族文化的重視程度,學校要組織美術教師進行民族文化學習和深造,掌握民族文化精髓,進而提高美術教學的文化性。其次,教師要在美術教學課堂中引入民族文化的教學內容,以民族文化為基點,強化美術教學,加深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知,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當地一些民族文化博物館,帶領學生欣賞一些美術遺產,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對于美學的價值和意義。

        3.2注重藝術欣賞,提高學生審美素養:

        美術教學的基礎方式是模仿,教師在教授學生繪畫線條及繪畫基礎理論知識時,將一些線條的使用,和一些簡單靜物的繪畫做好演示,學生以模仿為主,但要想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就要強化美術方面的積累,具體可以采用的辦法就是加強藝術欣賞。首先,教師要運用現代教學手段,例如運用多媒體課件將一些各民族不同的美術作品形象直觀的展現在學生面前,然后講解不同民族繪畫風格,作者畫作要表達的意思和情感。例如,山西剪紙也是民族藝術的一種,一些節日運用紅紙剪出很多寓意吉祥的動物。其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繪畫展覽,為學生訂購畫冊,為學生創造民族藝術欣賞的機會,進而提高學生觀察美、感受美的能力,提高小學生民族藝術審美素養。

        3.3注重美術實踐,提高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小學美術教學最終要落到學生的實踐作品上,美術教學不單單教授繪畫,還有一些剪紙、疊紙、手工等課程,美術理論知識必須經過實踐才能發揮其價值和意義,因此,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是美術教學的關鍵。例如三年級第五冊有一節美術課程名為《紅色的畫》,紅色是我國傳統藝術中運用較多的顏色,我們經常稱之為“中國紅”,代表著豐收、喜慶的含義,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極為廣泛,例如紅燈籠、紅對聯、紅剪紙、紅蠟燭等等。教師就可以根據這一特點,讓學生以紅色為主題,可以繪畫,也可以做剪紙、手工作品等,既可以鍛煉小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也能夠加深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理解,有效傳承傳統文化。

        結語:

        由于素質教育理念的日益加深,小學美術教學在小學整體教育體系中的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小學美術中滲透民族文化,對于我國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有著重要意義。

        作者:姜影 單位:吉林省德惠市萬寶中心小學

        參考文獻

        第2篇:弘揚民族文化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民族類大學;校園活動;特點;意義

        民族類大學是我國為適應國內民族問題而建立起來的綜合性普通高等院校,為我國培養少數民族的高素質綜合性而人才提供了平臺,是研究我國民族政策的重要媒介,也展現了我國民族的優秀文化。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希望和主人翁,應當在成長過程中努力將自己培養成具有綜合素質的專業性人才。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可以培養大學生的實踐和溝通能力。

        一、民族類大學及學生的特點

        民族類大學是為了培養少數民族的優秀人才而建立起來的,是服務于少數民族地區,招生的主要對象也是少數民族學生,目的是為平衡少數民族的區域自治,發展民族經濟和文化建設事業。民族類大學的教育對象在語言、文字、生活特點和心理特征方面都與普通院校有著區別,因此民族類大學有著民族性、綜合性和多層次性的特點,同時也是我國教育體系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二、民族類大學學生開展校園活動的特點

        1.具有民族特色

        由于民族類大學學生是由少數民族學生和漢族學生共同組成的,因此在舉辦活動過程中,少數民族學生會融入自己民族的特色。例如在學校舉辦的校園晚會上,就會有能歌善舞的藏族學生演唱自己的民族歌曲,有傣族的學生進行舞蹈表演,這樣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的節目,使民族類大學的校園晚會不同于普通大學的晚會,更具有觀賞性、趣味性和民族特色。

        2.兼容性強

        民族類大學在構建教育體系的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針對于在校園中大學生開展的活動而言,同樣具有自己獨特的性質,與此同時,民族類大學學生在弘揚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時也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做到了溝通和交流,這就使民族類大學的活動開展具有兼容性。

        3.豐富多彩、形式多樣

        大學學生的業余時間非常充足,因此有利于他們開展各式各樣的校園活動。在民族類大學中,由于鮮明的民族特色,所以活動的開展也不拘泥于普通高校的活動類型,而是具有更多的豐富的活動形式。比如在傣族的潑水節,可以在校園內舉辦相應的活動,這樣既可以弘揚我國傳統的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化,也可以豐富校園活動的形式,使民族類大學學生的活動開展更加多樣化。

        三、民族類大學學生開展活動的意義

        1.開展校園活動有利于學生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大學學生是一群具有自主意識的群體,他們已經步入成年階段,因此具有相對完整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大學學生可以做到自主選擇、自行設計,所有的活動步驟都由學生群體獨立完成,這樣開展出來的活動,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和興趣,也更具吸引力,同時在活動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有利于發揮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對于學生性格的塑造有著積極意義。

        2.加強了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

        不同民族的學生共同設計、開展活動,加強了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消除了民族歧視,同時也在溝通和交流中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以及集體意識,對于少數民族學生今后步入社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

        民族類大學的活動開展的意義就是進行少數民族文化的宣傳。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讓少數民族學生將自己民族的優秀文化進行傳播,使其他民族的學生了解到自己民族的特色、風俗和生活習慣,讓民族文化在大學校園中進行傳播和弘揚,對于發展我國特色的民族文化具有積極意義。

        4.加強了民族文化間的互溶和交流

        在校園中開展豐富多彩的民族形式的活動,讓各個民族之間的文化得到了相互的了解,從而促進了我國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互溶,增強了文化之間的滲透性,從而形成了我國特有的民族文化氛圍,對于文化的交流和溝通有著積極的作用,大學生做為傳播和溝通的主體,也會在這種互溶中加深對各個民族文化的了解,使其更好的成為文化溝通中的傳播者。

        四、總結

        民族類大學作為我國高校組成部分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教育體制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緩解了我國大學學生的入學壓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了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少數民族學生,也平衡了各個民族之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民族之間的矛盾問題。通過民族類大學學生活動的開展,也加強了民族文化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從而帶動了少數民族與漢族的協調發展,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全民族大團結。

        參考文獻:

        [1]閆岑,于毅.引導大學生開展課外活動之意義與途徑探索[J].學術交流,2011

        第3篇:弘揚民族文化的意義范文

        一、構建青少年學生民族文化價值認同的意義

        青少年學生民族文化價值認同的構建可為促進經濟、文化、社會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并且在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在維護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有利于培養青少年學生的民族精神,推動和諧文化建設。由于青少年學生在學習期間會或多或少地涉及到民族問題,所以構建青少年學生民族文化價值認同,有利于培養青少年學生的民族精神,從而維系民族地區的安定團結,提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水平。從文化角度而言,民族精神是先進文化建設的內在組成部分,在文化價值認同的基礎上才能形成本民族的身份認同或精神品格,從而有力地促進先進文化建設,推動民族地區發展。

        其次,有利于形成文化軟實力,推動經濟發展。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青少年學生民族文化價值認同,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打造民族文化與世界各國文化交流的平臺,是有效地激發經濟活力,拓展區域影響力的重要途徑。隨著經濟一體化及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民族文化資源對區域經濟增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會越來越大。

        最后,有利于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導下,推動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文化價值認同反映了一個民族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所形成的特有的傳統、習慣、風俗、精神、心理、情感等。構建當代青少年學生的民族文化價值認同,有利于民族地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有助于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有助于營造團結互助、和睦相處的社會風尚,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統領作用的發揮。

        二、青少年學生民族文化價值認同缺失的表現

        由于市場經濟導致利益主體多樣化,帶來觀念和行為方式的多樣化,促使人們對民族文化價值認同的疏離。青少年學生是一個可塑性很強的群體,他們在認知方式、情感歸屬、心理狀態等方面尚未成熟,很容易造成民族文化價值認同感和民族歸屬感的缺失,沒有了自己的價值觀念,沒有了自己的民族個性。青少年學生民族文化價值認同的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其一,對傳統民族文化信仰的疏離。一個國家和社會要向前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民族的凝聚力、國家的團結。民族凝聚力則來自于對傳統民族文化的信仰。民族傳統文化信仰作為民族歷史文化的載體,是數千年來人們的智慧結晶,是凝聚民族的思想基礎和精神紐帶。而當代青少年學生確實存在但又不易覺察甚至容易忽略的一個重要問題,這就是對傳統民族文化信仰的失落或疏離。對于“看著優秀民族傳統文化隨著世人追求利益而喪失,你有什么看法”的調查研究中,認為“沒感覺”的有23人,竟占了7.8%;認為“無意見”的也有17人,占5.8%。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對于當代青少年學生素質培養可有可無”的占了近5%,認為“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的竟然占2.8%。青少年學生對傳統文化信仰的疏離,意味著社會穩固的道德基礎的破壞。而民族文化信仰危機一旦與社會經濟問題交織,由此導致的必然是國家和社會的危機。

        其二,對傳統民俗文化認同的淡化。中華傳統節日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載體。傳統文化對于保持民族特色,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我們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和引進西方科學技術的同時,西方文化也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進行著潛移默化的滲透。現在,大部分青少年學生淡化了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取而代之的是愚人節、圣誕節、感恩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他們會精心地裝點圣誕樹,津津有味地談論著西方的話題,一味地追求西方節日的“前衛”。在相關調查研究中,對于“您的家庭還會參加一些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嗎”,選擇“會”的僅占22.7%,“偶爾會”的占47.4%,“不會”的占29.9%。對于“中國傳統民族節日對于您來說的意義”中,認為“傳統節日意義重大”的占32%,“單純的假期,與其他假期沒有什么區別”的占21%,“沒有節日氣氛,缺乏傳統文化底蘊”的占44%,“一種形式,忙于應酬,又累又煩”的占3%。青少年學生是未來的希望,如果他們都淡忘了傳統節日,對傳統民俗文化的認同也就很淡,我們的民族精神又如何弘揚和傳承下去呢?

        其三,缺乏對民族文化認同的肯定。優秀的民族文化能夠使學生開拓視野,增長知識,提高鑒賞能力和鑒別能力,提高文化內涵和個人修養。民族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需要,更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需要。但在多元文化構成世界新格局的今天,在西方文化和現代流行文化的充斥下,很多學生熱衷于過洋節,品洋味,而對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卻知之甚少。對于“你覺得本民族的服裝、文學、藝術有著它獨特的魅力,你會積極地去學習嗎”的調查中,選擇“會”的占37.5%,選擇“偶爾會”的占50.2%,選擇“不會”的占9.6%,選擇“沒意思”的占2%。民族文學、民族服裝、民族藝術逐漸被遺忘或邊緣化,以致許多優秀作家的作品被埋沒,如此造成惡性循環,民族文化在邊緣化中消失。

        三、構建青少年學生民族文化價值認同的途徑

        所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植根于各民族深厚的土壤和社會主義實踐的多元一體的文化。所謂多元,是指我國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自己獨具特色的文化。所謂一體,是指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是我國各民族文化的總和,是各民族文化有機的統一整體。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推動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斷發展前進的重要支撐和力量。所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必須加快各民族文化事業的發展。加快民族文化事業的發展,首先必須形成民族文化價值認同。青少年學生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所以對青少年學生民族文化價值認同的培養顯得至關重要。

        第一,加強立法,運用法律手段推動傳統文化的保護。首先,各級政府要盡快制定、出臺傳統文化的保護、開發與復興戰略,在政策導向、宏觀調控、資金投入、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大力度,扎實穩步推進戰略決策的落實,使民族傳統文化不斷得到弘揚和發展,將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看作知識產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對全國各地的民族傳統文化進行調查,掌握情況后分類進行保護。再次,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行政效率,徹底掃除制約傳統文化保護與復興的做法和體制機制等瓶頸。要堅決打擊假借傳統文化之名宣傳封建、資本主義落后意識的人和組織。環境對民族文化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環境對人們的文化生活起著微妙的作用”,每一種文化都植根于一定的生存環境。政府運用法律手段推動傳統文化的保護,首先必須恢復或保護民族地區正常發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只有民族地區的生存環境得到保護,才能加強對民族文化的保護。

        第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強化對青少年學生的民族文化教育。青少年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淡化和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原因是不能回避的,那就是教育工作者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往往忽略了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也就是說,我們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方面還做得不夠。在當代青少年學生中進行傳統民族文化的倫理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光榮的歷史使命。傳統文化教育質量取決于教師水平。由于多年忽視傳統文化教育及教師隊伍建設等問題,目前一些教師的自身文化素質和教學水平難以承擔傳統文化教學任務,因此搞好傳統文化課教學,必須從培訓教師、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入手。通過培養培訓,形成一支熟悉我國傳統文化歷史,熟悉傳統文化教材,熟悉教學方法,有獨立教學能力的高水平教師隊伍,從而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民族文化教育。

        第三,增設相關選修課程,拓寬青少年學生學習民族文化的渠道。學校應增設有關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選修課程,拓寬青少年學生學習民族傳統文化的渠道。既然是選修課程,其教學目的應該是增進廣大青少年學生對我國各民族傳統文化的了解并增強其對民族文化價值的認同,形成共同的價值觀,而不應該以考核的形式來審查學生的學習效果,以挫傷學生選課的積極性。教學活動應盡可能豐富,教材內容應盡可能廣泛,可以涵蓋各民族的飲食、服飾、建筑、歌舞、樂器、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學校應該努力做到使選修課成為青少年學生了解各民族文化的一種重要途徑,成為展示民族傳統文化知識的窗口。通過選修課的學習,不斷推進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播和普及,有效增強青少年學生對民族文化的價值認同。

        第四,舉辦講座與文化節等活動,為青少年學生提供優良的學習氛圍。邀請一些資深的民族文化教育學者,定時開設有關民族文化的講座。通過此舉,讓青少年學生更加了解我國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領悟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感知民族文化獨特的魅力,進而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促進其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另外,每逢傳統文化節日,學校可以在校園內組織相應的文化節活動,利用這個機會,在傳統節日組織相應的文化節活動,吸引鼓勵廣大青少年學生參與活動。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及時向他們介紹相關的傳統文化由來,增強青少年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讓他們意識到節日的重要性和傳統文化的不可或缺的歷史價值,給予他們精神上的熏陶,增加對民族文化的價值認同。

        第五,利用各種媒體,尤其是互聯網傳播民族文化。學校應該利用各種傳播媒介,如校園廣播、電臺、宣傳欄等,大力加強民族觀、宗教觀的宣傳教育。此外,學校還應充分利用網絡優勢,進行民族文化宣傳。“要讓互聯網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途徑、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平臺、人們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間,促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要以積極的態度、創新的精神,大力發展和傳播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切實把互聯網建設好、利用好、管理好。”網絡已逐漸成為青少年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一種渠道,對青少年學生身體發育、心理品質發展以及人格的形成等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此,在網絡時代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的優勢來傳播民族文化。網站定位于民族文化傳播的公益性網站,以傳播民族文化、傳承民族文明、傳遞民族信息為宗旨,充分挖掘豐富的文化資源,如民間手工藝品、飲食文化、服裝、藝術等,有效增強民族文化發展的活力,不斷推進民族傳統文化的普及,引發青少年學生對民族文化的價值認同和理解。

        第六,組織社會實踐,推進民族傳統文化的普及。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少數民族人口存在,所以各學校應該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定期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從而營造保護和繼承傳統文化的氛圍,推進民族傳統文化的普及,激發青少年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文化認同。通過社會實踐,目的是讓青少年學生能夠近距離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經久不衰的魅力,進而加深對傳統文化的了解。社會實踐除了能夠豐富青少年學生的課余生活,獲得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更能喚起大家保護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強烈意識,吸收更多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為家鄉的人們傳遞更多的信息。保護傳統文化,就是保護我國的文化多樣性,是每個青少年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只要大家都能切實行動起來,我國傳統文化在現代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定能綻放出其獨特而熠熠奪目的光彩!

        總之,構建當代青少年學生的民族文化價值認同,有利于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播與普及,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民族地區的安定團結和繁榮發展,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第4篇:弘揚民族文化的意義范文

        人創造了文化,文化幫助人完成了自身本質的實現。文化與國民素質之間存在著內在的一致性。尤其是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一直承擔著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職責,其中蘊含的倫理型知識體系和民族文化精神,為國民素質的培養提供著豐富的教育資源。

        【關鍵詞】

        優秀傳統文化;國民素質;關系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以其燦爛的文明和深厚的內涵促進著人們在生理與心理、思想與道德、能力與創新上的不斷進步,進而促進著國民素質的不斷提高。可見,文化是人自覺實現素質發展的內在尺度,并塑造著國民素質的形成。

        一、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國民素質的提高

        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挖掘中國社會歷史文明和民族優秀文化精神中所具有的能量,使每一個公民能夠感受到優秀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進而提高我國整體國民素質。

        (一)中國倫理型的傳統文化對國民的“成人”教育具有重要啟迪作用

        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來看,它始終體現著“成人”“做人”的倫理型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最為重視道德倫理與人文理性,啟發人們內心自覺,凝聚著“成人”的道德理想與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第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強調國民對家庭、國家和民族義務感、責任感的倫理自覺。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所提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學說,表現為中國人“家國同構”的思維模式,勸誡國民在個人的德性修養方面要有益于社會實踐,有益于國家和民族;第二,中國傳統文化鼓勵和倡導人們不斷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按照“君子”、“圣人”的標準培養理想人格。它重視個人修養,強調自覺、內省,要獨善其身,認為高尚人格的實現完成在于自身的努力,“為仁由已,非由人也”。“君子以自強不息”,通過個人努力,“人皆可為堯舜”;第三,中國傳統文化推崇仁愛原則,提倡人倫價值和人際和諧,如“君子以厚德載物”、“以和為貴”。強調個人在人際倫理關系中的權利與義務,如“忠”與“孝”、“誠”與“信”等等。

        (二)廣博深厚的傳統文化知識體系本身就是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蘊含了極為豐富的國民素質教育內容,便于國民通過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知識來提高自身素質。第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道德倫理中倡導把個人的修養與國家、民族相聯系并賦諸于實際行動,這是作為國民應有的素質和民族品質。對國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價值觀和人生觀具有最直接的引導作用;第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一個系統的文化知識體系,具有豐富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知識,其本身就是國民科學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對豐富國民傳統文化底蘊具有基礎性的作用;第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強調以德治國的政治主張、追求“大同”的社會理想,它所包含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等治國安邦之道,對國民的政治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社會素質的培養具有一定的史鑒作用;第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許多修身養性之道和強身健體之術,如中醫、武術、禪學、儒學、道經等,對當今國民健康素質的培養仍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三)弘揚民族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國民素質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素質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這就要求發揮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學校、家庭、社會中得天獨厚的教育作用,以國民的“成人”教育為主線,在生活實踐中加大對國民的素質培養。其一,學校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陣地。學校要把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融于德、智、體、美、勞教育的全過程中。特別要注意克服教育的應試化傳統,扭轉學校教育重智育輕德、體、美、勞教育的格局;其二,家庭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啟蒙地。民族精神的弘揚與培育必須從小抓起,引導其辨別善惡、分辨是非,培養其自立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在生活中,通過每個家庭成員良好的言行舉止,形成有益的家庭教育環境;其三,社會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大講堂。運用多種手段和形式,積極開發弘揚民族精神的教育資源,推廣各種各樣群眾易于接受的方式,積極開展多種弘揚民族文化的社會實踐活動。

        二、優秀傳統文化對國民素質的意義

        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好傳統文化小可修身養性,大可治國安邦。歸納起來優秀傳統文化對國民素質而言主要有以下好處:

        (一)豐富知識見聞。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文化的至高點,在一定意義上代表著我國文化發展的高峰。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包括義理之學、經世之學、辭章之學、考據之學、科技之學等,對于增長智慧,豐富知識的意義不言而喻。

        (二)提高道德境界。中國傳統文化十分重視倫理,我國提出的20字國民基本道德規范“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主要內容“八榮八恥”,都能從傳統文化精髓中找到淵源。

        (三)增強精神力量。學好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堅定國民的理想信念,還可以增強國民的愛國主義情感,激發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凝聚力、提升民族認同感。

        三、結語

        在新世紀我們應該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在國民素質培養中的合理因素,并把其作為培養現代國民素質的基石。奮力開拓弘揚傳統文化與培養國民素質相得益彰的局面,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國民素質,而且對弘揚傳統文化精神,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著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林世選.國民素質論和諧社會構建與國民素質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19

        [2]單培勇.論國民素質均衡發展與和諧文化建設[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8:2326

        [3]衣俊卿.文化哲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8

        第5篇:弘揚民族文化的意義范文

        當前我國社會經濟和科學科技都在不斷的發展中,而且人們的思想和觀念也有了一定的轉變,并且現今我國的藝術設計也受到國際上藝術設計思潮的沖擊和影響,最受人重視的話題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才能有效的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元素,更好的推動我國民族文化的發展與進步。對于一些藝術設計工作者來說,應該正確的認識民族元素在藝術設計中的作用,并有效的利用民族元素進行藝術設計,從而設計出更加具有特色的藝術作品。

        1 在藝術設計中運用民族元素的價值和作用分析

        1.1 能夠有效推動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在藝術設計中運用民族元素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還能利于現代藝術設計能夠有效弘揚民族精神,激發各民族的熱情和文化精髓。對于我國藝術設計領域來說,一直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和調整,導致藝術設計領域更向西方文化所發展,使得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文化無法受到重視和傳承,影響民族文化的發展。所以在藝術設計當中,應該重視民族文化的價值和作用,并將民族元素有效的融入到藝術設計當中,從而更好的設計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氣息的藝術作品,穩定的推動民族文化的發展,所以在藝術設計領域當中,應該有效運用民族元素,從而將我國民族文化的魅力和精髓傳承下去。

        1.2 能夠有效解決現代藝術設計中語言匱乏的問題

        中國民族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是推動我國未來良好發展的重要環節,所以在藝術設計當中應該有效的融入民族文化,它能為現代藝術設計提供非常豐富多彩的材料,能夠使藝術設計更具特點。對于我國的民族文化來說,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和豐富,一些藝術設計當中所運用的圖形和色彩在民族元素當中就有非常多的內容,并且我國民族文化中包含很多具有特色的D形與色彩,數量繁多、風格各異,也具有非常豐富的意義和內涵,所以在現代藝術設計當中,應該有效利用民族元素,從而發揮民族元素的重要價值,讓醫生設計更加中國氣息,促進民族文化和藝術設計領域的穩定發展。

        2 在藝術設計中民族元素的傳承策略

        2.1 從民族元素中獲取藝術設計靈感

        對于我國的民族文化來說,具有非常多具有價值的設計元素和設計理念在其中,在進行藝術設計時都可以借鑒和利用到其中,通過取形的形式將具有民族元素的特征和元素直接融入到藝術設計當中,這樣最能夠體現出民族元素的傳承。但在進行這一工作時,最應該注意的是取形,而并非是抄襲民族元素,藝術設計人員通過對民族元素的表達和體現,來設計出具有民族元理念的藝術設計作品,從而更好的運用民族元素來表達出該藝術作品的特點,從而讓藝術設計更加民族特色和別具一格的特點。例如,在服裝設計工作當中,就可以根據民族元素設計不同類型的服裝,通過借鑒民族元素當中的圖案、顏色,在結合設計人員的想象力設計出具有特色的服裝,不僅能夠傳承民族文化,還能提升藝術設計領域的發展速度。

        2.2 傳達民族元素和民族文化的含義

        對于我國的民族文化和傳統意識形態以及傳統哲學等都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因此在藝術設計中民族元素的傳承與應用,能夠使藝術設計更加具有象征意義,所以在藝術設計當中,應該有效利用民族元素,明確其意義以及內涵,并將其含義有效的融入到藝術設計當中,從而更好的將具有民族文化寓意的元素表現在藝術設計當中,實現最終的達意效果。在這一環節當中,必須要對傳統民族文化中設計理論進行全面有效的理解和分析,并且還應該在進行國際交流時,有效的傳承和應用民族文化,使其意義與思想良好的傳承下去。

        2.3 傳承民族文化的主要精神

        這里所提到的“神”主要就是民族文化當中所表現的文化精神,而“傳神”就是在現代藝術設計當中,運用民族元素來實現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傳承與應用,要想做到“傳神”,就必須要在現代藝術設計中有效的利用民族元素,繼承與應用其民族文化所體現的精神思想,從而讓藝術設計更具藝術氣息,使現代思想和傳統民族文化更好的結合,從而更好的實現民族文化與現代藝術設計領域的良好發展。

        3 在藝術設計中民族元素的主要體現形式

        3.1 應該堅持化繁為簡,實現藝術設計的個性創造

        在藝術設計當中運用民族元素,是對民族文化進行解構再重造的形式,將優秀的民族元素,通過良好的形式將其優美和具有深層內涵的元素保留,在通過創造的形式將其表達出來,不僅能夠有效的表達出具有民族氣息的藝術作品,還能使藝術設計作品更具特色。但在這一過程當中也具有一定的復雜和繁瑣性,并且其中也包含了一些與時代不相符的內容,所以對于這樣環節,必須要通過化繁為簡的形式,讓藝術設計能夠更好的表達出民族元素,還不會缺少其內在思想,是現今藝術設計領域當中最為重視的工作。所以現代藝術設計在應用民族元素時,必須要有選擇的進行設計,應該保留民族元素本身文化內涵的同時,更好的展現出藝術作品的民族氣息,從而讓更多的人接受民族文化,促進藝術設計領域的穩定發展。

        3.2 應該有效借鑒西方藝術設計思想

        在藝術設計發展中,無論是堅持“去民族化”還是選擇“全盤西化”的形式都是不正確的,但是在藝術設計當中也不能缺少西方藝術設計理念,所以在藝術設計時應該將西方藝術設計理念與民族元素相融合,借鑒具有一定價值的西方藝術設計思想,這樣才能更好的融入到國際社會當中,讓更多人能夠接受具有民族氣息的藝術設計作品。

        3.3 對傳統色彩的應用進行有效突破

        對于民族元素當中所包含的色彩,并不能完全的適用于現代的藝術設計當中,例如,我國傳統圖形,在著色上都是運用礦物性的染料進行設計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延伸會隨之變淡,所以才會有很多藝術設計者認為民族元素中的色彩不能直接運用到現代藝術設計當中。而事實上對于我國民族元素中所運用的傳統色彩,是非常有利于我國民族藝術精神的傳達和表現,能夠強烈的表達出具有民族特色藝術作品,所以在藝術設計工作當中應該良好的運用民族傳統色彩,從而更好的推動藝術設計領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玉鮮,殷之明.民族元素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應用[J].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05).

        [2] 譚亞先.民族元素在藝術設計中的傳承與應用[J].科技創新導報,2013(01).

        第6篇:弘揚民族文化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保護;傳承;發展;原生態民歌;

        中圖分類號:J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8-00-01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態民歌,是我國流傳音樂的文化精髓。對它的保護與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是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魂寶

        原生態民歌,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其含很多傳統文化信息,極為珍貴,原汁原味,曲調優美動人,旋律清晰,歌聲美妙、自然、悅耳,韻味無窮,富有深厚濃濃的情感和鄉土氣息,沒有經過任何修飾。從曲調歌聲中能體現出各個民族的生活特色、民間藝術、民俗風格、生活方式及人們對未來的向往。傳承下來將他納入教學很有意義,廣泛流傳推廣原生態民歌是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魂寶。

        二、能挖掘、拯救民間文化遺產

        挖掘原生態民歌,是當代人一項重要任務。任何文化都必須經過傳播,才能傳承于后人。目前,許多年輕人都喜歡現代音樂,唱流行歌曲,跳搖滾舞、霹靂舞、拉丁舞、鋼管舞等,還喜歡西洋文化。原生態文化已迫在眉睫,原生態的東西在民間藝術表現形式中也越來越少了,很多年輕少數民族人連本民族的語言都不會說甚至聽不懂了,更談不上用原生態音樂及藝術來表現本民族文化,展現不出本民族原汁原味的風貌。在拯救民間文化遺產的過程中具有嚴重的危機感和緊迫感。原生態民歌教學,可以讓年輕人或更多人學會原生態民族音樂,會唱原生態民歌,并深入民間挖掘、拯救已快滅絕的民間文化,讓這些民族文化、藝術能夠流傳下來,發揚光大。否則,原生態文化就會失去原有的生存土壤,漸漸被淘汰,造成后繼無人。因此,當原生態民歌一息尚存之際,就要馬上搶救、挖掘、保護與傳承。原生態民歌教學,能夠挖掘、拯救民間文化遺產,讓中華音樂民族文化血脈基因代代相傳。

        三、能豐富社會、民間文化生活

        自古以來,人們在社會生活、生產勞動、信息交流、情感交往中,都離不開文化。文化產業的發展同社會的進步成正比例。要豐富社會、民間的文化生活,就必須弘揚民族文化。原生態民歌是中華民族文化和藝術的源泉,是人們生活的親切伴侶,也是人們交流情感、傳播知識的工具,其可以為社會打造歡樂、良好、熱鬧的氛圍,讓人心情舒暢、興高采烈,精神抖擻,充滿陽光,擺脫貧困。比如:在青山綠水間,保護原生態民歌自然景點,吸引中外游客,創造經濟價值。唱原生態民歌走向社會、中國大舞臺,走向世界,就像多聲部的“侗族大歌”一樣,唱響全球。原生態民歌教學,對社會發展、民間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十分重要,它能為祖國山山水水、村村寨寨帶來歡笑,能讓祖國每一個城市、鄉鎮人變成開心,能讓祖國一片歡騰!

        四、可以加快推廣弘揚民族文化

        學校是一個國家和社會傳承文化的重要場所,原生態民歌的傳承與發展自然需要學校教育的重視和參與。把原生態民歌教學納入學校音樂課程之中和干部教育、社會培訓教學之中,很有必要,能讓學生受到民族文化藝術的熏陶。也可以邀請各地目前健在的原生態民歌的傳承人來授課,他們就是最好的老師,讓他們用獨特的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湖南省通道縣委黨校十多年來,在干部教育的過程中,每一期主體培訓班(科干班、中青班)都開設了侗歌教學,有的部門培訓班也開設了,如:婦干班、導游班、村干班等。也就是說,讓原生態民歌走進學校音樂教育課堂和社會其他技能培訓課堂,可以加快推廣弘揚民族文化,讓中華原生態民族藝術文化后繼有人。

        五、是民歌創新發展的穩固基礎

        目前,原生態民歌和原生態唱法給國家和社會樂壇帶來一股質樸、本真及動人心弦的藝術力量。現代社會發展迅速,原生態民歌也在其中扮演著自己重要的角色,是民族聲樂的創作源泉,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與發展潛力,也是傳統民歌和現代民歌在創作過程中需要找的根。民歌是傳統音樂之父,傳統音樂中都有民歌的影子;原生態民歌為傳統音樂提供了廣闊的音樂素材和豐富的創作背景。表現方式:1 、在音樂創作的過程中,為了使創作出來的作品具有生命力,可以從各民族的歌聲中借鑒更加多元化的藝術表現手法,這樣的作品就會有親和力,也是民族唱法擺脫單一化的有效手法。2 、現代人追求完美,民族歌曲的發展更需要創新,用原生態民歌為影子,通過藝術加工、裝飾、打扮形成更加優秀的作品進入樂壇。3、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現代年輕人,大部分不喜歡欣賞古老的傳統音樂,如果在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利用古老的旋律穿插一些現代時髦的旋律,就會吸引很多年輕人積極參與。比如:2013年,通道侗族自治縣舉行了“侗歌唱響十”文藝晚會,有一個“又唱降覽怠鋇慕諛浚在傳統唱法的“降覽怠鄙態侗語歌曲中自然一段原創現代搖滾民歌,還有RAP,然后在傳統的生態民歌聲中結束,迎得了觀眾的熱烈掌聲,其創作人是年輕的侗家阿妹。現在又展現出“蘆笙街舞”的作品,蘆笙是侗族人民古老的傳統樂器,如今美麗的侗寨山鄉,燈火輝煌、五彩繽紛的花橋古樓旁,經常看到姑娘小伙們,在一陣陣悠揚的蘆笙旋律中跳起街舞。4,民族唱法的民歌更需要原生態民歌為根基。比如:民歌,好像把人們帶上高原;蒙古民歌,好像把人們帶入大草原,看見藍天白云,羊群、馬兒奔跑;侗族民歌,可以將人們帶進古樓花橋,看見涼亭、吊腳樓;每當我們聽到“月光下的鳳尾竹”這首優美動聽的旋律或歌聲時,美麗的麗江山水、石林和西雙版納就仿佛展現在眼前,讓人進入仙境。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認識一個民族的情感、性格、歷史、社會、民風民俗的資料,在音樂創作中,原生態民歌是一種原始資料,其能發揮很重要的作用。在民歌的創新和發展中都要尋找自己的血脈,都離不開本民族音樂特色風韻作根基。所以說,原生態民歌教學是民歌創新發展的穩固基礎。

        總之,我們要重視傳統文化,必須關注原生態民歌。要努力挖掘、保護、傳承和發展優秀的民族文化,為中華少數民族創造更多的參與、競爭和發展的機會,為中華少數民族提供更大的展示舞臺,讓“中國夢”在不久的將來能夠變成現實,讓原生態民歌永放光芒!

        第7篇:弘揚民族文化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文化;旅游開發

        保護和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弘揚傳統文化、保持民族文化個性具有重要的意義,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資源借助旅游加以開發、利用與發展,這將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適應現代社會并得以發展的重要途徑。

        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現狀

        隨著世界、國家和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相繼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列入名錄的遺產項目給遺產地帶來的知名度的提高和人們對不同文化現象的好奇與探究是必然的,無形中促進了旅游目的地的發展。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集中在偏遠地區和較為落后的西部地區,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地區充分利用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加大了對民族文化旅游的開發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以民族成分構成最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為豐富的云南省為例,云南省率先確立了“文化立省”大戰略,旅游業作為云南省文化產業的主導行業,并成為該省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云南省還設計了多條民族文化旅游線路,如西雙版納的潑水節、“二月街”民族節、苗族“趕花節”等。

        (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存在問題

        1.生存環境惡化,開發工作困難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以來創造的極其豐富和寶貴的文化財富。但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最大威脅就是逐漸失去其賴以產生、發展的社會環境,文化生態環境發生了變化。社會條件的變遷、技術的發展使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而逐漸地被人們所忽視。因此在開發的過程中存在諸多困難,第一,是對于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狀況、存在種類、數量和消失的狀況等認識不清,調查了解和掌握不夠;第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缺乏法律依據,現有的法律法規,不能適應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需要;第三,缺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教育及人才培養體系。

        2.開發模式單一,缺少吸引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遺產地居民大打“旅游牌”的信心和決心。但在旅游規劃過程中,遺產地居民的極大熱情往往會導致對科學規劃工作的干擾。近年來,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依托的民俗村、寨、博物館在一些地區比較時髦,致使有關民族文化旅游的人造景觀越建越多,且形式上大多雷同。長此以往,勢必造成人造景觀泛濫,導致其吸引力大大降低。不僅發揮不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吸引力,反而會使遺產地背上沉重的經濟負擔。

        3.資金投入不夠,開發力度不足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得較好的地方一般都位于西部地區或偏遠的民族地區,而“老、少、邊、窮”一直是用來特指這些地區的同義語。民族文化資源豐富,卻沒有充足的資金投入進行開發,則不可能變成現實的旅游產品。由于缺少資金,導致整體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設施不完善,影響開發力度,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至今還未開發利用。多數地方沒能把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工作擺上重要的位置,不能正面主導、參與這項工作。

        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必要性

        旅游開發是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手段,只有采用開發式的保護措施,文化遺產才會活生生的傳承下去,才不會讓我們的文化遺產消失。于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性旅游開發成為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

        (一)旅游開發有助于保護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

        一個地區的旅游業越發達,當地居民以及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就越是依賴于旅游業,他們對當地的文化和自然環境就越重視,自然也就會自愿和竭力地加以保護。事實上,許多瀕臨滅絕的民間工藝品、傳統食品、戲劇曲藝、民風民俗等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才得到重新發掘、整理、更新和提高的。如果這種源于經濟原因的傳統文化保護意識能夠同提高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相聯系,則這種保護就將獲得更為有力的保證。

        (二)旅游開發可以為保護提供資金支持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發展旅游業的重要資源,發展旅游業,資源是基礎,吸引力是關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旅游開發有機結合起來,不僅有利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有利于弘揚地方與傳統文化,進一步惠及當地的經濟發展。如過去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都是靠國家或地方政府十分有限的財政撥款,旱澇不保,難以起到有效的保護作用,而通過發展旅游業,可以將參觀游覽的門票等旅游收入,全部或部分地用于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從而使得保護工作有了更充足的資金。

        (三)旅游開發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近年來,隨著旅游業對國家經濟建設的重大貢獻,民族文化因它在旅游市場上占據的優勢而成為重要的旅游資源被開發利用。許多原先幾乎被拋棄的文化遺產不僅隨著民族旅游文化的商品化而獲得了新生,而且成為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資源。通過這些具有民族歷史價值的人文旅游景觀的再現和重組,一方面展示了少數民族自身文化智慧和創造力,重新喚起了各民族成員的歷史記憶,增強了內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從而塑造出良好的形象;另一方面,也使得主流文化群體的旅游者在民族旅游中獲得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新的認知和再認識,總之,民族旅游文化的商品化推動了各民族傳統文化的復興,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民族傳統文化變遷朝著健康的方向進行。

        參考文獻:

        [1]梁學成.對世界遺產的旅游價值分析與開發模式研究[J].旅游學刊,2006,(6).

        [2]楊麗.我國博物館特色旅游開發芻議[J].經濟地理.2003,(1).

        [3]李宗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J].知識產權,2005,(6).

        第8篇:弘揚民族文化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 民族音樂;文化傳承;音樂教育

        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過程中匯集成的一種能夠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傳統文化也是民族文化發展的不竭源泉。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具有其獨特性與潛在價值,實現民族音樂文化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學校的音樂教育。

        一、民族音樂文化的內涵

        (一)民族音樂文化的定義

        民族音樂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在長期的音樂實踐過程中,經過不斷總結而逐漸積淀下來的各種音樂元素,包括樂律、樂器、樂譜、樂理、調式、節拍以及該民族的習慣、觀念、語言、氣質、風格等的集中反映。

        (二)民族音樂文化的特征

        1.民族文化能夠體現愛國主義精神。民族音樂作為一種傳統文化,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與精神食糧。民族音樂是社會思想與藝術高度發展的歷史積淀,民族音樂可以使人們把自己的命運與祖國的發展前途聯系在一起,能夠激發人民的愛國主義熱情,增強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自尊心等,能夠傳承和弘揚民族美德。

        2.民族音樂文化具有包容性。民族音樂文化所蘊含的文化的情結,其涵蓋的情感和精神也是這個民族的靈魂、思想與智慧,民族音樂文化是最優美、最富有人性內涵、最富有生活氣息和民個性形象集合體,充分的把民族本質以最完美的音樂形式表現出來。

        (三)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方式

        1.傳統音樂的傳播方式劃分為無意識傳播與有意識傳播。其中無意識傳播是民族音樂傳播的最主要方式,是指民歌、民間歌舞、民間樂曲、戲劇聲腔、曲藝音樂等,通過民歌手、民間樂手、民間藝人等民間音樂家的演唱演奏的方式流傳下來的。無意識傳播主要是傳播者出于自娛自樂、謀求生計的目的,是一種無序的、順其自然的狀態,無意識傳播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因此這種方式也是最普遍的。有意識傳播主要是指師傅傳授徒弟技藝,例如少數俗字譜和工尺譜刊行流傳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針對性。

        2.現代民族音樂傳播更注重有意識的傳播,主要是以學校為載體,通過音樂教育的方式向青少年一代傳播民族音樂文化知識,已經成為有意識傳播的重要途徑。例如運用民間曲調與現代作曲手法相結合編創的學堂歌曲在學校中廣為傳唱,還有的學校在音樂教育中,把傳統音樂及現代作曲家的民族音樂作品編寫進音樂教材中,這種有意識的音樂傳播方式為現代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也為民族音樂走向世界提供了發展的契機。

        二、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學校音樂教育的融合

        民族文化是國家、民族謀求生存、促進發展的基本國策,民族文化傳承有著深遠的意義,尤其是在全面推行素質的時代背景下,民族文化已經成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學校音樂教育中的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是我國民族音樂文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一)民族音樂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融合了各種文化形式,涵蓋了人們生活與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不同的民族音樂能夠直接反應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文化、風俗、語言、審美價值、審美觀念,民族音樂是民族精神的載體。學校教育是一個國家、地區民族音樂文化發展程度的直接體現,學校教育包含多樣的社會功能,因此,學校音樂教育為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提供了途徑,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是時展賦予學校音樂教育的歷史使命。學校音樂教育傳承民族音樂文化逐漸成為學校獨特的校園文化,能夠營造民族傳統文化氛圍,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懷,也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促進民族音樂文化的不斷發展。

        (二)學校音樂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符合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民族音樂是學校音樂教育的寶貴資源,民族音樂在學校教育中占主體的地位,既能夠為學校音樂教育發展提供理論基礎,又能夠為學校音樂教育實踐活動提供豐富的經驗。民族音樂是學校音樂教育的基礎,有益于構建新的學校音樂教育模式,有利于學校培養以開放心態吸納人類一切優秀的多元音樂文化的高素質人才,其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

        (三)學校的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發展是互為基礎的關系,學校音樂教師是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重要隊伍,在學校音樂教育過程中應堅持“我為主、外來為輔”的原則,學校教育把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放在首位,樹立華本土音樂的主體思想意識,正確看待中國音樂和西方音樂都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學校教育作為傳承民族音樂文化重要基地,要對學生進行民族素質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教育,在傳承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同時,也要從世界各國音樂中吸取營養,要培養學生具有與時俱進的思想意識,讓中國音樂教育立足于自身,更放眼世界。

        三、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在學校音樂教育中的價值

        首先,學校重視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能夠促進音樂教育的改革,打破傳統音樂教育的局限性,能夠在教育發展的新時期實現音樂課程的價值與教學目標,能夠促進學校的美育和德育。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融入學校音樂教育中,有利于音樂課程資源的整合,拓展和豐富音樂教學的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對民族音樂發展歷史的了解,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化、形象化,有利于學生理解和分析樂曲的不同變化,能夠讓學生在不同的民族音樂中體驗和感受民歌的不同風格,認識民歌中常見的形式,學生在民族音樂學習的過程中不僅是一種美的體驗更是精神的洗禮,同時提高了學生對祖國音樂文化的熱愛之情,又能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水平和樹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念。

        其次,學校音樂教育中重視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是時展的必然趨勢。21世紀是政治、經濟、文化全球化的時代,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也日趨頻繁。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文集》中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尊重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保持民族文化的獨特性,才能獲得文化在世界上生存的權利,因此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的生存與發展,首先要樹立起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堅定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基本立場,重視民族音樂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意義,才能創造與時俱進的新民族音樂文化,才能促進學校音樂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

        第三,民族音樂文化具有獨特價值,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民族音樂傳承能夠為21世紀學校音樂教育體系構建打下堅實基礎。1994年在音樂教育領域對音樂教育改革提出“文化意識、文化傳承、文化發展以及文化策略”的改造建議,將豐富的民族音樂文化資源引進到學校音樂教育之中,將“民族音樂傳承與學校教育”這一理論指導學校音樂教育實踐,構建“音樂理論體系和中國音樂教育體系”以推進民族音樂教育事業的改革創新與可持續發展。

        四、學校音樂教育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措施

        民族音樂教育作為學校音樂教育的核心內容,也是我國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校教育中加強對學生民族音樂教育,能夠使學生加深對我國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藝術的理解,能夠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能夠提高學生的民族素質,也能提升學校音樂教育的水平,進一步促進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

        (一)營造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客觀環境

        1.社會環境

        社會是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大環境,國家對民族音樂文化的保護有著重要的意義,國家、政府制定的相關文化政策是民族音樂文化生存的精神土壤。因此,我國政府相關部門要積極制定和完善文化保護政策、法律法規等。例如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無形文化財寶”保護法等,以及加大對非物質文化保護資金投入,如籌資建立“中國無形文化財寶博物館”等,而且政府要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財寶”保護的宣傳力度,提高人們的保護意識,營造一個有益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繼承和弘揚的社會環境。

        2.校園環境

        學校作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主要陣地,學校要加強利于文化傳承的校園環境建設,一方面,學校的領導和教師要深刻認識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樹立現代的音樂教育觀念,組織適合學生發展需要的音樂教育活動,以提高音樂教育的質量,同時學校要鼓勵音樂教師進行音樂教學科研活動,促使教師創新音樂教育的方式,更好的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為民族音樂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

        (二)完善中國民族音樂理論體系

        我國的民族音樂具有獨特的創作方法、音樂觀念、形態特征和表現形式,在美學、史學、形態學等方面已經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學校的音樂教學要摒棄以往的“中輕西重”、“ 技重論輕”的觀念,形成涵蓋中國傳統的語言、美學、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理論,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音樂理論體系,以推動我國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

        (三)加強民族音樂教材的改革與課程結構優化

        我國的民族音樂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涵蓋的資源也十分豐富。而學校的音樂教材是教育實施的重要載體,教材的系統化、規范化與科學化程度直接決定音樂教育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響著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因此,學校的民族音樂教材必須進行改革與創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可以把中國民族音樂理論成果直接轉化成學校音樂教材。另一方面,依據學校的實際發展情況編寫民族音樂教材,教材體系要依據“系統化、規范化、科學化”的原則,在教材內容上要體現出“經典性”、“文獻性”。 民族音樂教材的改革與創新能夠使學生繼承和弘揚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同時培養學生的審美文化價值觀念和審美能力。學校在設置民族音樂的課程結構時,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民族音樂概論、民族音樂學基礎、中國傳統音樂、中國樂理課、中國音樂風格課、中國音樂史、中國藝術美學課等課程,以完善中國民族音樂理論體系。

        (四)加強民族音樂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在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占有重要的地位,首先,教師要具有多元文化知識和豐富民族文化知識,才能在音樂的審美和文化傳承教育中發揮關鍵作用,才能增進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了解與認同。其次,教師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利用多媒體網絡,給學生介紹民族生活地域、風俗習慣、經濟形態、文化傳統,語言及民歌風格的相關知識,還可以通過播放影音資料,讓學生鑒賞民族音樂,增強學生對民族音樂的體驗和感受,養成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意識。第三,教師還可以組織音樂活動,例如民族音樂歌唱、民族音樂舞蹈、民族音樂演奏為主題的活動,增強學生參與的熱情,通過組織這些豐富的音樂活動,將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意識、民族音樂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

        五、總結

        弘揚民族音樂、傳承民族音樂文化將是學校音樂教育擔負的歷史使命。民族音樂文化的教育與傳承,能夠使學生欣賞、學唱民族音樂,吸收民族音樂的精華,更好理解民族音樂文化的內涵,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民族責任感,也能促進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孫磊.論學校音樂教育與我國民族音樂文化傳承[J].大家,2010,(13)

        [2]吳潔.論當代教育中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D].天津師范大學:學科教學?音樂,2008,(6)

        [3]范立芝.學校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

        [4]苗秀偉.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1,(5)

        [5]陳培剛.論我國民族音樂傳承模式的當代意義――《民族音樂文化傳承》隨感[J].人民音樂(評論版),2010,(2)

        [6]楊靜.論中國民族音樂在普通高校音樂教育中的文化傳承[J].煤炭高等教育,2007,(6)

        [7]王文韜 .學校教育和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可持續發展[J].音樂探索,2007,(1)

        [8]馮光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學校音樂教育[J].中國音樂,2003,(1)

        第9篇:弘揚民族文化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 傳統裝飾藝術 視覺傳達設計 民族文化

        傳統裝飾藝術源于生活,源于傳統,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民族底蘊,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一種藝術形態。早期工藝美術作品中的圖案就已經具備了強烈的裝飾意味,隨著人們精神需求和審美意識的不斷提高,傳統裝飾藝術更是成為了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傳統裝飾藝術以其獨特的視覺符號和深厚的文化內涵,重新引起了設計界的關注。特別是視覺傳達設計,這門通過獨特的視覺傳播方式達到傳達信息,并且與受眾交流、溝通的目的的藝術學科,不僅要吸取和弘揚傳統裝飾藝術中的民族文化,更要挖掘傳統裝飾藝術中對現代設計有借鑒價值的東西。

        追溯傳統裝飾藝術發展的淵源,它首先是人們為了生存而進行的造物的主觀創造性活動,到后來為了審美需求而進行裝飾創作,這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在人類發展史上的各個時期,傳統裝飾藝術作品往往成為見證該時期文化、工藝和藝術水平的代表。并且,傳統裝飾藝術作品不論其形式如何,都融入了原始先民為生存而激發的全部感情,都體現出了生命的本能、生活的理想和原始文化的底蘊。[1] 它不是純藝術現象,但經過幾千年的積淀與傳承,傳統裝飾藝術在意識形態的轉變和新技術浪潮的沖擊下不斷更新拓展,具有了自己鮮明的藝術特征,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精髓。

        在設計語言日趨國際化的今天,視覺傳達設計由于本身所具有的對圖形、文字等元素的高度概括和簡約化特征而面臨著設計風格一體化的尷尬趨勢,這就對現代設計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有著不同的傳統,其人文風俗和文化底蘊也大不相同,所以,設計家們驚訝地發現,民族的東西是一種很好地區別于其它地域作品的設計語言。于是,一股回歸傳統,弘揚民族文化的設計思想席卷了整個設計界。不同國度和區域的設計家都在尋找最能反映其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蘊的設計符號。作為有幾千年文化積淀和傳承并反映民族文化精髓的傳統裝飾藝術,它重新引起設計界的關注,并成為設計家們創作的靈感來源,也就不足為奇了。

        首先,在對形的處理上,傳統裝飾藝術遵循“刪繁就簡”、“以簡代繁”的原則,也就是用簡潔的線條和規整的外形來表現各種自然形象。如興起于我國民間的皮影戲和剪紙,其造型多采用簡潔單純的線面,著重表現自然物象的基本特征,它把一些立體的東西作概括化和平面化處理,具有視覺傳達設計的意味。在視覺傳達設計中,提倡用最簡潔的圖形語言傳達最豐富的思想內涵,其實也就是強調對圖形的高度概括、提煉和簡化,而西方更是注重幾何和抽象的圖形表達。這些現代設計理念,與傳統裝飾藝術中對形的處理觀念是基本一致的,并且在幾千年前就已經開始運用了。另外,傳統裝飾藝術由于有漆畫、陶瓷、蠟染、刺繡、剪紙等多種藝術形式,其內容比較豐富,處理“形”的手法也就各具特色。所以,傳統裝飾藝術中對“形”的處理手法,很多都是值得我們視覺傳達設計學習和借鑒的。

        其次,傳統裝飾藝術很注重形式美感,這種形式美感包括造型的獨特性、排列的秩序感,畫面空間的設計感和點、線、面等形式要素的組合關系。傳統裝飾藝術中,很多造型藝術本身具有很強的形式美,已經很講究對稱、均衡、比例、線條、色彩等帶給人的審美情感。如陶器的造型就很講究對稱和均衡,上面的裝飾紋樣不僅很注重線條和塊面的對比,色彩的搭配也很和諧。并且,還有很多由于機械有節奏的運動和通過重復的構成手法而創造的圖案,具有強烈的秩序美。[2] 在敦煌壁畫中,隨處可見用于裝飾的各種卷草紋樣和適合圖案,尤其是藻井的裝飾,紋樣之豐富,裝飾之繁瑣可謂嘆為觀止,然而經過藝術家的合理安排,整個畫面顯得井井有條,各種視覺元素遙相呼應,虛實相生,并且畫面中點、線、面關系處理到位,整體視覺效果統一。所以,傳統裝飾藝術中對形式美感的追求為我們視覺傳達設計中的版式編排提供了參考的樣本,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再次,傳統裝飾藝術中的紋樣往往具有象征意義,如盤子上的暗八仙,象征延年益壽;瓷器上的蓮花寓意高潔;民間工藝美術里的葡萄、石榴以及百子圖等象征家族繁榮,子孫眾多;還有用龍鳳表示吉祥如意,用蝙蝠直接表現“福在眼前”等等。[3]傳統裝飾藝術中的這種象征性與現代設計有異曲同工之處,如海報設計中常用具有一定象征意味的圖形傳達深刻的思想主題和文化內涵。傳統裝飾藝術所具有的博大精深的寓意性,對現代視覺傳達設計來講,具有重大意義。一方面,它為我們的設計提供了眾多素材,豐富了我們的設計語言;另一方面,它為我們的設計提供了很多思考的切入點,對設計創意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另外,它使我們在面對不同文化背景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時,能準確找到傳達設計意圖的最佳圖形符號。所以,傳統裝飾藝術中的象征性是很值得我們關注的。

        正是因為傳統裝飾藝術有如此多的地方與現代視覺傳達設計保持一致性,才在現代社會顯示出了其特有的生命力。所以我們在設計中運用傳統裝飾藝術宣揚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同時,更要不斷挖掘傳統裝飾藝術對現代視覺傳達設計有借鑒價值的東西。在設計中追求東西方文化的統一,追求傳統與現代的統一,才能夠在設計中既表現出民族的傳統精粹,又使自己的作品更具說服力。

        參考文獻:

        [1] 伍毅志.傳統裝飾藝術在現代社會的價值[OL].中國裝飾 藝術網. 省略/Theoretical/ShowArticle.asp. ArticleID=772 .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欧洲在线精品一区 | 亚洲成在人线中文字 | 伊久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 午夜福利国产小视频在线 |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观看 | 日韩2021亚洲天堂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