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慢性病中長期規劃范文

        慢性病中長期規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慢性病中長期規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慢性病中長期規劃

        第1篇:慢性病中長期規劃范文

        一、規劃背景

        (一)基礎現狀

        經過長期發展,我市醫療衛生整體水平不斷提高、服務實力不斷增強,已經建立了由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等組成的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到2015年底,全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3736個,其中,醫院71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3621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44個;每千常住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為5.16張、執業(助理)醫師數為2.31人、注冊護士數為1.65人;醫療衛生機構門急診就診人次為2103.5萬人次,住院患者52.5萬人次,三級醫院、二級醫院和一級醫院的病床周轉次數分別為27.6次、28.7次、18.6次,病床使用率分別為90.8%、89.5%、59.1%,住院率分別為3.8%、2.8%、1.1%,出院者平均住院天數分別為11.9天、11.1天、9.8天。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仍存在一些亟需研究解決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醫療機構就醫吸引力不強,醫療服務有待提升,致使本地大量患者外溢;二是醫療衛生資源布局不合理,現有專業技術人才老齡化趨勢加劇,專科醫院、康復療養保健機構少,重點學科建設薄弱,無法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就醫、保健需求;三是醫療衛生資源的有效供給與合理利用不足,醫療服務利用主要集中在高級次、高成本的醫療機構,大部分基層衛生機構和專科醫院的病床使用率較低、門診量不足;四是我市僅有5個專業精神病診療機構指導全市236個醫療機構開展重性精神病防治服務,精神衛生診療網絡尚不健全,精神衛生疾病防治力量不足;五是民營醫療機構規模小,未能發揮有益的補充作用,未形成多元化的辦醫格局。

        (二)面臨形勢

        從規劃遠景目標看,黨的十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要在“病有所醫”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健康夢,醫療衛生資源布局調整面臨新的更大挑戰。

        從人口結構層面看,到2020年我市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預計將達到70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8%,老年人口快速增加,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增長。同時,隨著新型城鎮化加速推進,大量青壯年勞動人口從農村流入城市,提高了農村實際老齡化程度。老齡化進程與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隨,與經濟社會轉型期各類矛盾相交織,醫療服務需求將急劇增加。老年人口醫養結合需要更多醫療衛生資源支撐,康復、老年護理等薄弱環節更為凸顯。實施全面兩孩生育政策后,新增出生人口將持續增加,對包括醫療衛生機構在內的公共資源造成壓力,特別是婦產、兒童、生殖健康等相關醫療保健服務的供需矛盾將更加突出。

        從居民健康需求層面看,社會由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居民生活方式迅速變化,疾病傳播速度加快,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負擔日趨加重,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將進一步釋放,醫療衛生資源供給約束與人民群眾對醫療衛生服務需求不斷增長之間的矛盾將持續存在。

        從技術和協同發展層面看,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為優化醫療衛生業務流程、提高服務效率、推動與京津地區醫療衛生服務協同發展提供了條件,必將推動醫療衛生服務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刻轉變。

        二、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四個全面”和“健康中國”戰略布局,全面落實《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省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2016-2020年)》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政策要求,以維護和增進全體人民健康為宗旨,以滿足群眾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為核心,立足我市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實際,科學分析經濟社會發展及自然地理環境條件,充分考慮協同發展前景,全面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實現醫療衛生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健康發展。

        (二)發展目標

        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提高醫療衛生資源利用效率,構建基本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基本適應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基本達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醫療衛生服務要求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到2020年,我市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人民健康水平持續提高。

        (三)基本原則

        堅持以健康需求為導向。以滿足人民群眾健康需求和解決人民群眾主要健康問題為導向,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科學合理確定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的數量、規模、職能及布局。

        堅持醫療衛生事業與經濟發展新常態相適應。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立足當前,著眼中長期,科學優化、合理調整醫療衛生服務資源,使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水平與群眾服務需求相適應、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

        堅持保障公平與提高效率相統一。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優先保障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可及性、公平性,注重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的科學性、協調性,實現公平與效率的統一。

        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強化政府在制度、規劃、籌資、服務、監管等方面職責,維護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辦醫,多渠道籌集醫療衛生資源,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元化醫療衛生服務需求。

        堅持區域整合與協同發展相融合。統籌城鄉、統籌當前與長遠、統籌預防、醫療和康復,優化整合和均衡調配現有醫療衛生資源,注重發揮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整體功能。緊緊抓住協同發展重大歷史機遇,實現公共衛生服務、醫療保健服務、群眾健康水平的同質化、一體化。

        堅持內涵建設與轉變發展方式相協調。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合理控制公立醫院尤其是城市三級公立醫院的資源規模,堅持走精細化內涵發展之路。轉變公立醫院發展方式,建設高水平市級區域醫療中心,著力提升縣級醫院醫療技術水平,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加快提升服務能力,提高專業公共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和水平,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醫療衛生保障。

        堅持中西醫并重。遵循中西醫并重的工作方針,全面落實好中醫藥事業發展支持政策,切實加大對中醫藥事業的投入力度,保障中醫、中西醫結合的合理布局和資源配置。

        三、醫療衛生機構設置及資源配置標準

        根據本規劃指導思想和醫療機構設置原則,以人口數量、患病狀況及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狀況為主要依據,對全市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進行設置。合理控制公立綜合性醫院數量與規模,對于需求量大的專科醫療服務,可根據具體情況設置相應專科醫院。鼓勵引導社會辦醫,為社會辦醫預留規劃空間,同步預留診療科目設置和大型醫用設備配置空間。根據省與北京市衛生合作框架協議,適度承載北京醫療衛生資源溢出和服務。

        (一)醫療衛生機構設置。

        1.醫院

        (1)公立醫院。

        ——省辦醫院。設置省辦綜合醫院1家,即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是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到2015年底床位數為1690張,按照“增加總量,調整結構,提高效率”的原則,在規劃期內原則上不增加其單體醫院的床位規模。

        ——市辦醫院。分為綜合醫院、中醫醫院和專科醫院。

        綜合醫院。設置市辦綜合醫院2家。承接首都醫療機構外溢,按照每年新增人口與醫療需求相符的原則,以引入社會資本為主,在市區北區(雙峰寺空港區)新建三級綜合醫院1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及相關政策,部分縣級醫院可逐步升級到三級醫院標準;鼓勵二級以上醫院逐步向中心城區外遷移;嚴格控制一級醫院數量,中心城區不再新增一級綜合醫院,市域內不再新設置50張床位以下的一級綜合醫院。

        中醫醫院。設置市辦三級中醫醫院1家。鼓勵社會資本根據市場需求建設中醫醫院。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及人口健康需求變化,可根據具體情況對醫院設置進行調整。

        專科醫院。主要包括:

        市第三醫院。由市腫瘤醫院和新建的市傳染病醫院合并而成,建設成為集醫療、預防、康復為一體的市級腫瘤和傳染病專科醫院。

        市婦幼保健院。遷址新建市婦幼保健院,承擔全市婦兒醫療、保健和指導任務。

        市兒童醫院。新建市兒童醫院,以兒童疾病防治為主,承擔全市兒童重大疾病防治及指導工作。

        市精神病醫院。設置市精神病醫院,以精神疾病治療和心理咨詢為主,承擔全市精神疾病防治及指導工作。綜合醫院設立精神科門診或心理治療門診,有條件的可設立精神科病房。

        市口腔醫院。遷址新建市口腔醫院,改善現有醫療條件。同時分別在市區北區(雙峰寺空港區)和西區(雙灤區)建立4-6臺口腔綜合治療臺的口腔醫院門診部,開展口內、口外、牙周、兒童牙病、口腔種植、修復等口腔診療項目,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口腔醫療保健需求。

        ——縣辦醫院。依據縣域常住人口數,原則上設置縣辦綜合醫院、中醫醫院(含中西醫結合)各1個;50萬人口以上的縣可適當增加公立醫院數量;每個縣至少有1家縣級綜合醫院設置精神科門診或心理治療門診,有條件的縣可單獨設置精神病醫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相關工作。

        ——市級區域醫療中心。根據我市實際,依托市中心醫院和技術力量較強的專科醫院,建立區域市級綜合性醫療中心和市級專科性醫療中心,主要面向轄區居民提供代表本地區高水平的綜合性或專科性醫療服務,并承擔基層衛生人才培養和一定的醫學科研任務。

        (2)社會辦醫。社會辦醫是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元化醫療服務需求的有效途徑。根據我市城鄉居民衛生服務需求狀況,鼓勵以社會資本舉辦為主設立特色專科醫院,重點建設骨科、心腦血管病、老年病、康復、精神病、眼科、耳鼻喉、腫瘤、皮膚病、燒傷、整形外科等專科特色突出的醫院,與公立醫院形成相互補充、錯位發展,力爭建成和發展一批具有一定規模、有一定社會影響和品牌特色的社會舉辦醫療機構,實現社會辦醫床位數占全市總量的比例有所上升,辦醫質量和水平明顯提高。到2020年,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1.5張床位為社會辦醫預留規劃空間,同步預留診療科目設置和大型醫用設備配置空間。

        2.基層醫療衛生機構

        (1)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以政府舉辦為主,原則上每個街道辦事處或每3-10萬服務人口設置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難以覆蓋的,可根據需要設置社區衛生服務站作為補充,社區衛生服務站的服務人口一般在1萬人左右。隨著城鎮化加速和人口增加,可在符合條件的城市新區和街道辦事處設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城市一級和部分二級公立醫院可依據需要,通過結構和功能改造轉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縣域內可依照市轄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原則設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主要面向縣域內居民提供初級醫療衛生保障服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業務用房由轄區政府解決,對現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地點與所屬街道不符的重新規劃設置。

        (2)鄉鎮衛生院。分為一般鄉鎮衛生院和中心鄉鎮衛生院。原則上每個鄉鎮設置1所政府舉辦的鄉鎮衛生院,山區等交通不便的鄉鎮可根據實際情況設立分支機構,同一鄉鎮不能同時設立中心鄉鎮衛生院和一般鄉鎮衛生院。綜合考慮城鎮化、地理位置、人口聚集程度等因素,選擇1/3左右的鄉鎮衛生院提升其服務能力和水平,建設成中心鄉鎮衛生院。支持有條件的中心鄉鎮衛生院建設成為縣辦醫院分院。

        (3)村衛生室。原則上一個行政村設置1所村衛生室,人口較多或者居住分散的行政村可酌情增設;人口較少或面積較小的行政村,可與相鄰行政村聯合設置村衛生室。鄉鎮衛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原則上可不設村衛生室。按照基層醫改的要求,繼續強化集體產權村衛生室建設任務。

        (4)個體診所等其它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不受規劃布局限制,實行市場調節的管理方式。鼓勵發展特色專科診所,新設置診所以本轄區服務人口數和衛生服務需求為依據,原則上一定區域范圍內不重復設置同一類別診所。

        3.專業公共衛生機構

        (1)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以市、縣區兩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為主,以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和鄉鎮衛生院設置公共衛生科為補充,構筑全市疾病預防控制網絡體系。

        市級設置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所。各縣區分別設置1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其中,未設置疾控預防機構的承德高新區在“十三五”期間規劃新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所,保障全區國家重大疾病預防控制項目和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順利實施,提高對重大疾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能力。二級以上醫療機構設公共衛生科。每個鄉鎮衛生院設公共衛生科。

        (2)婦幼保健機構。按照“縣市合、鄉增強、村共享”的原則,積極推進婦幼保健機構與計劃生育機構職責整合,理順服務職能。

        整合市級婦幼保健機構與計劃生育服務機構,組建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婦幼保健院)。整合縣級婦幼保健機構與計劃生育服務機構,組建縣區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婦幼保健院)。其中,未設置婦幼保健機構的承德高新區在“十三五”期間規劃新設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1所,保障全區婦女保健、兒童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計劃生育技術、婦女健康檢查、孕前優生檢查等服務項目落到實處,為做好計劃生育工作提供技術支撐。整合鄉鎮衛生院與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組建新的“鄉鎮衛生院”,加掛“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站”牌子,接受縣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和鄉鎮政府雙重管理。保留村衛生室和計劃生育服務室,場地資源共享共用;保留村醫、計劃生育村專干和育齡婦女小組長。

        (3)衛生計生綜合監督執法機構。整合市級衛生監督機構和計劃生育執法機構,組建市衛計委綜合監督執法局。整合縣級衛生監督機構和計劃生育執法機構,組建縣區衛生計生綜合執法監督局。其中,未設置衛生計生綜合執法監督局的承德高新區規劃“十三五”期間新增衛生計生綜合監督執法局1家。將鄉鎮(街道)計劃生育辦公室更名為鄉鎮(街道)衛生計生辦公室,做好域內監督執法和衛生監督等工作;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負責協管,承擔衛生計生監督協管工作。村(居)計生專干兼任村(居)衛生計生監督信息員。

        (4)精神衛生專業機構

        ——精神衛生工作管理機構。設置市精神衛生工作辦公室,負責領導和協調全市精神衛生防治工作。各縣區均設置精神衛生辦公室,負責領導和協調縣區精神衛生防治工作。鄉鎮(街道)設置精神衛生綜合管理小組,負責轄區精神衛生健康教育、知識宣傳、病人線索摸查、建檔立卡、免費發藥、社會康復、技能訓練和定期家庭隨訪、轉診等工作。

        ——精神衛生防治中心。設置市級精神衛生防治中心1家,承擔患者的緊急住院治療任務及由縣區轉診而來的疑難病例的治療任務;協助市衛生計生部門規劃并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網絡,定期統計、分析、評估、報告相關數據和工作信息;指導縣級精神衛生中心工作;承擔基層醫療機構相關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的培訓。各縣區分別設置1家精神衛生防治中心。有精神專科醫院的設在精神專科醫院內;無精神專科醫院的至少在縣辦綜合醫院設置精神科門診或心理治療門診,承擔專業技術指導工作。

        (5)緊急醫學救援體系。依托市中心醫院(120急救中心)設置市緊急醫學救援中心,指揮調度全市醫療衛生機構急救資源,承擔全市急危重癥病人求救和突發事件緊急醫療救援的應急反應、現場處置和醫療救治工作;宣傳急救常識,開展急救知識、技能培訓、急救醫學的科研和學術交流等活動;收集、報告和傳遞急救信息,參與維護急救“綠色通道”。各縣區根據需求科學設置緊急醫學救援機構和緊急醫學救援平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市緊急醫學救援中心為龍頭、縣區緊急醫學救援機構為依托的全市醫學救援網絡體系。

        (6)中心血站。設置市中心血站1家,難以覆蓋的縣區可依托縣辦綜合醫院規劃設置供血點。

        (7)衛生信息化機構。將市醫學情報站更名為市信息中心,相關職責由信息中心承擔;各縣區設置專門的衛生信息化機構,實現以全員人口信息、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三大數據庫為基礎和以居民健康卡為介質的六大業務協同應用。到2020年,我市全面實現市域內“縱向到底、橫向到邊、條塊結合、互聯互通”的衛生計生信息化構架。

        4.其他醫療衛生服務機構

        (1)醫養結合醫療服務機構。融健康理念于養生養老服務之中,加強醫療衛生服務支撐,加快建設醫養結合醫療服務機構,實現醫療衛生與養生養老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動。推動二級以上醫院與老年病醫院、老年護理院、康復療養機構等之間的轉診與合作,采取醫務人員定期巡診、派人員駐守、開設“綠色通道”等多種方式,為醫養結合醫療服務機構提供技術支撐,確保老年人能夠得到及時診療和急診急救服務。“十三五”期間,在全市實施大健康新醫療產業“雙十”工程,規劃建設10個富有地方特色、體現醫養結合的大健康新醫療產業園區,滿足10萬老年人群體的健康養老需求,為承德及京津地區群眾提供良好的健康養老服務。

        (2)健康養老照護機構。根據全市老齡化狀況、兩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疾病譜、就診模式及市場需求,規劃建設一批集養老、醫療、康復為一體的健康養老照護機構,相關機構床位及人員設置依據市場需求調整。支持依托綜合醫院建設高標準、高水平的健康養老照護病區。鼓勵有條件的的二級綜合醫院轉型為以健康養老照護服務為主的綜合醫院。市區與縣區健康養老照護機構的數量按照1:1的比例設置。

        (3)健康管理機構。設置市健康管理機構,滿足居民相關健康需求。縣區健康管理機構按照區域發展和保健需要進行建設。

        (4)美容醫療機構。根據市場需求合理設置。

        (5)臨床檢驗診斷機構(醫學檢驗所)。可根據全市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結合當前臨床檢驗能力和水平,設置一定數量的臨床檢驗診斷機構(醫學檢驗所)。市級與縣級臨床檢驗診斷機構(醫學檢驗所)的數量按照3:1的比例設置。

        (6)加強實施中醫治未病健康機構建設。在市、縣中醫院開展中醫治未病服務工作,加強市中醫院治未病中心標準化建設。實施中醫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抓好信息化管理、人員培訓和項目評估工作。大力發展基層治未病醫療隊伍建設,原則上每個鄉鎮衛生院新增1至3名治未病巡診中醫人員,定期進村入戶為群眾提供免費服務。

        (7)其他診療機構。按照法律法規規定,可根據社會需求合理設置其他診療機構。

        (二)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標準

        1.床位配置。根據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人口數量、現有病床使用率及醫療機構級別、功能等相關指標,依據《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和《省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2016-2020年)》規劃床位配置標準,嚴格控制公立醫院單體床位規模,縣辦綜合醫院床位數一般以500張左右為宜,50萬人口以上的縣區可適當增加;市辦綜合醫院床位數一般以800張左右為宜;省辦綜合醫院床位數一般以1000張左右為宜,原則上不超過1500張。專科醫院的床位規模根據實際需要合理設置。在嚴控公立醫院單體規模的同時,對公立醫院實行動態調控。醫院病床使用率低于90%、平均住院日高于同類醫院平均水平20%、疑難重癥患者比例及手術難度低于平均水平、床護比配置不達標時,一般不得新增床位編制;醫院病床使用率低于80%、平均住院日高于同類醫院平均水平20%、疑難重癥患者比例及手術難度低于平均水平時,應適當減少床位編制。

        2.人員配置。人才隊伍培養是保障人民群眾享受醫療衛生服務的根本。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要高度重視醫療衛生人才培養,采取有效措施,不斷提高醫療衛生人員的學歷層次、技術職稱和服務能力。鼓勵基層醫療衛生人員參加相應的崗位培訓并獲得執業(或職業)資格(合格)證書,提高基層醫療衛生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服務水平。切實加強全科醫生和住院醫生規范化培訓,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科醫生制度。促進醫務人員合理流動,使其在流動中優化配置,充分發揮作用。加強公共醫療衛生人員的專項能力建設。

        (1)醫院人員配置。到2020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和注冊護士數分別達到2.50、3.10人。

        (2)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配置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員配置。政府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原則上每萬名居民配置3名全科醫師、1名公共衛生執業醫師;在醫師總編制內配備一定比例的中醫類別執業醫師;按全科醫師與注冊護士1:1的比例配置社區注冊護士;其它衛生技術人員不超過9人;非衛生技術人員不超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置總數的5%。

        ——社區衛生服務站人員配置。社區衛生服務站應按每萬名居民配備2名全科醫師、1名公共衛生醫師,每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在醫師總編制內配備一定比例的中醫類別執業醫師;至少有1名中級以上任職資格的執業醫師;至少有1名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的執業醫師。每名執業醫師至少配備1名注冊護士。

        ——鄉鎮衛生院人員配置。鄉鎮衛生院人員本著精干高效原則,根據服務人口、服務半徑、交通等因素配備80-90人。在人員配置總量中,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不得低于90%,行政后勤人員比例不得超過10%,公共衛生人員不低于3-4名;醫師總編制內配備一定比例的中醫類別醫師。

        ——村衛生室衛生人員配置。每個村衛生室至少有1名鄉村醫生(持有鄉村醫生執業證書或執業助理以上資格醫師)執業;服務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村衛生室或聯辦的村衛生室,每增加500-1000名服務人口應增加1名鄉村醫生。

        (3)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人員配置。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公共衛生人員數到達0.83人,各級各類公共衛生人才滿足工作需要。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人員配置。根據《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機構編制標準實施辦法》要求,按常住人口0.3/萬的比例,核定市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人員編制;按常住人口1.35/萬的比例,核定設置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人員編制(常住人口少于15萬的縣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人員編制數不少于2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占編制總額的比例不得低于85%,衛生技術人員不得低于70%。現有人員編制標準高于本標準的,可暫維持現有人員編制總數不變。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配備公共衛生人員3-6人。

        ——婦幼保健機構人員配置。根據服務人口、社會需求、交通狀況以及承擔的功能任務等因素合理配備人員。市、縣、鄉級機構中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比例均不得低于總人數的80%。

        ——衛生計生綜合監督執法機構人員配置。綜合考慮區域人口、工作量、服務范圍和經濟水平等因素合理配備人員。

        ——血站人員配置標準。根據年采供血等業務量合理配備衛生技術人員。

        ——精神衛生專業機構人員配置。按照區域人口及承擔的精神衛生防治任務合理配置公共衛生人員。

        ——緊急醫學救援中心人員配置。按照區域人口及承擔的緊急醫學救援任務合理配置人員。

        3.設備配置。根據醫療機構服務功能定位、醫療技術水平,結合全市醫學學科發展和群眾健康需求,堅持資源共享和階梯配置,引導醫療機構合理配置適宜設備,逐步提高國產醫用設備配置水平。大型醫用設備實行總量控制,按照“規劃、論證、申報、審批、采購、反饋、評估”程序,辦理《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許可證》。嚴格控制利用貸款、融資、集資等形式購置大型醫用設備,嚴禁單位擅自購置或無證使用大型醫用設備。對社會舉辦醫療機構配置大型醫用設備,預留一定配置額度予以支持。鼓勵在醫療機構分布密集區域,設置影像、病理、檢驗中心等機構,整合大型醫用設備資源,提高設備陽性檢出率和設備利用率。

        4.技術配置。健全醫療技術應用管理制度,對醫療技術臨床應用實行負面清單制管理。加強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協同研究網絡建設,圍繞常見疾病和健康問題,加快推進適宜醫療衛生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推廣應用。以發展優質醫療衛生資源為目標,立足我市實際,加強對臨床專科建設發展的規劃指導,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臨床重點專科,形成以市級為主體、縣級為基礎的臨床重點專科新體系,逐步緩解地域、城鄉、學科之間發展不平衡問題,促進全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協調可持續發展。

        5.資源信息配置

        (1)積極應用新技術。積極應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可穿戴設備等新技術,推動“互聯網+醫療衛生”發展,促進智慧醫療服務和健康大數據的應用,提高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

        (2)創新人口健康信息化投資建設新模式。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到2020年,實現不同級別、不同類別醫療機構間信息共享,實現公共衛生、計劃生育、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綜合管理等六項業務應用系統互聯互通、業務協同。

        (3)積極推動移動醫療、遠程醫療服務等發展。利用信息化手段促進醫療衛生資源縱向流動,提高優質醫療衛生資源可及性和醫療衛生服務整體效率。鼓勵開展遠程繼續醫學教育和遠程會診,緩解邊遠地區和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降低就醫成本,緩解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問題。

        (4)大力實施信息惠民工程。普及應用居民健康卡,居民健康卡覆蓋率達到100%。積極推進居民健康卡與社會保障卡、金融IC卡、市民服務卡等公共服務卡的應用集成,實現就醫“一卡通”。

        (5)加強信息安全保障。加強信息安全防護體系建設,構建與互聯網安全隔離、聯通各級平臺和各級各類醫療衛生計生機構、高效安全穩定的醫療衛生服務信息網絡。建立完善人口健康信息化標準規范體系。

        6.經費配置。規劃期內,按照“兩個提高”(即政府衛生投入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支出的增長幅度,政府衛生投入占經常性財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要求,逐步提高政府投入占衛生總費用的比例。鼓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醫療衛生事業,進一步形成投入主體多元化、投入方式多樣化的辦醫格局。保障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重大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投入,建立健全農村公共衛生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經費保障機制,落實公立醫院的政府補助政策。重點加強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疾病控制、婦幼保健、精神衛生、基層衛生機構和信息化建設等領域的經費投入保障。

        四、保障政策

        (一)完善醫療衛生資源調整機制

        拓寬醫療衛生費用籌資渠道,提高財政和社會投入比例,降低個人衛生支出比例,切實減輕群眾醫療負擔。在全面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建立完善醫療保障體系、加強醫療衛生全行業監管等系列改革基礎上,按照“科學調整存量、嚴格規劃增量”的原則,合理確定區域內公立醫院的數量和布局,采取多種措施推動公立醫院布局和結構的優化調整。合理控制公立醫院床位規模、建設標準和大型設備配置,嚴禁舉債建設和裝備,著力提高服務效率和水平。公立醫院資源過剩的縣區,要進一步優化結構和布局,根據需要積極穩妥地將部分公立醫院轉為康復、老年護理等接續性醫療機構或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對超出規模標準的公立醫院,采取綜合措施逐步壓縮床位。加大對“老、少、邊、窮”地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發展和人才定向培養的支持力度。新建居住小區和社區按照相關規定保障基本醫療衛生設施配套,逐步實現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的合理性、公平性和均衡性。

        (二)構建多元化辦醫新格局

        以政府為主導,動員多方面力量參與,多渠道籌集醫療衛生資源,推進醫療衛生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對新建城區,政府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建設公立醫療衛生機構,滿足當地群眾基本醫療衛生需求。重點加強中醫、兒科、婦產、精神衛生、傳染病、老年護理、康復等薄弱領域建設;優先加強縣級醫院服務能力建設,提高縣域醫療能力和水平;支持村衛生室、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到2020年達標率95%以上。加強社會舉辦醫療機構與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的協同發展,提高醫療衛生資源整體效率。推進區域注冊及醫生多點執業備案,鼓勵醫生到基層多點執業。鼓勵引導社會資本發展醫療衛生事業,支持公立醫院與社會力量以合資合作等方式共同舉辦新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探索公立醫院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科學評估辦法,形成多元化、多樣化的辦醫格局。

        (三)加強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以居民健康需求為依據,合理確定各類人才隊伍規模,制定有利于醫療衛生人才培養使用的政策措施;重點加強護理人員培養,促進醫護隊伍平衡發展。強化醫教協同發展,推進院校醫學教育與衛生計生行業需求緊密銜接,加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適應性,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建立住院醫師和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開展助理全科醫生培訓,完善畢業后醫學教育體系,培養合格臨床醫師。

        以衛生計生人員需求為導向,改革完善繼續醫學教育制度,提升衛生計生人才隊伍整體素質。到2020年,基本建成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三階段有機銜接的標準化規范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加快構建以“5+3”(5年臨床醫學本科教育+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或3年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為主體、以“3+2”(3年臨床醫學專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醫生培訓)為補充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

        切實加強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建立全科醫生激勵機制,在績效工資分配、崗位設置、教育培訓等方面向全科醫生傾斜;鼓勵鄉村醫生參加學歷教育。加強對醫藥衛生人才流動的政策引導,推動醫藥衛生人才向基層流動。創造良好職業發展條件,鼓勵、吸引醫務人員到基層工作。加強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加強高層次醫藥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大力開發護理、兒科、精神科等急需緊缺專門人才。大力支持中醫藥人才培養。

        健全以聘用和崗位管理制度為主要內容的事業單位用人機制,完善崗位設置管理,保證專業技術崗位占主體,一般不低于事業崗位的70%,推行公開招聘和競聘上崗。健全以崗位職責要求為基礎,以品德、能力、業績為導向,符合醫療衛生人才特點的科學化、社會化評價機制,完善專業技術職稱評定制度,促進人才成長發展和合理流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服務質量、服務數量和服務對象滿意度為核心、以崗位職責和績效為基礎的考核激勵機制,堅持多勞多得、優績優酬,人員收入分配重點向關鍵崗位、業務骨干和作出突出成績的醫藥衛生人才傾斜。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用人單位和社會資助為輔的人才隊伍建設投入機制,優先保證對人才發展的投入,為醫藥衛生人才發展提供必要的經費保障。

        (四)規范醫療服務價格

        進一步加強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監管,控制醫療費用過快增長,推進臨床路徑管理,保護患者合理就醫。在總額控制的基礎上,推廣開展按病種、按人頭、按服務單元付費等復合型付費方式。探索建立合理的價格補償機制,結合公立醫院改革,取消藥品加成政策,在保證公立醫院良性運行、醫保資金可承受、群眾負擔不增加的前提下,降低藥品、耗材、大型設備檢查等價格,同時提高體現醫務人員勞務價值的醫療服務價格。逐步理順不同級別醫療衛生機構和醫療服務項目的比價關系,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結構變化為基礎的價格動態調整機制。

        (五)推進防治結合與中西醫協同發展

        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綜合醫院及相關專科醫院要依托相關科室,與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密切合作,承擔轄區內一定的公共衛生任務和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業務指導。專業公共衛生機構要強化對公立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社會辦醫院開展公共衛生服務的指導、培訓和考核,建立信息共享與互聯互通等工作機制。進一步明確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和醫療機構的工作職責,著力做好高血壓、糖尿病、腫瘤等慢性病的聯防聯控工作,綜合醫院或專科醫院要承擔起結核病、艾滋病等重點傳染病以及職業病、精神疾病等患者的治療任務,衛生計生綜合監督機構要加強對醫療機構的監督檢查。

        堅持中西醫并重方針,以積極、科學、合理、高效為原則,做好中醫醫療服務資源配置。充分發揮中醫醫療預防保健特色優勢,不斷完善中醫醫療機構、基層中醫藥服務提供機構和其他中醫藥服務提供機構共同組成的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加快中醫醫療機構建設與發展,加強綜合醫院、專科醫院中醫臨床科室和中藥房設置,增強中醫醫療服務能力。統籌用好中西醫兩方面資源,提升基層中西醫綜合服務能力。市辦、縣辦中醫院及鄉鎮中心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國醫堂。

        (六)推動大健康新醫療產業加快發展

        進一步轉變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方式,充分利用現代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手段,制定優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全面推動大健康新醫療產業加快發展。積極推進“互聯網+醫療”,利用互聯網、云計算、可穿戴設備、大數據應用等現代信息技術,提供在線預約診療、候診提醒、劃價繳費、診療報告查詢、藥品配送等便捷服務和健康信息共享、智慧醫療、遠程醫療等服務,不斷豐富和完善醫療服務內容和方式,拓展健康服務范圍和空間。加強現代信息手段在醫療服務和醫院管理方面的應用,促進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管理的精準化,提高服務能力和防控重大疾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制定并落實支持大健康新醫療產業發展的政策,對非政府辦醫療機構在市場準入、社會保險定位、重點專科建設、職稱評定、學術地位、等級評審、技術準入等方面同等對待。鼓勵以多種方式積極發展康復醫院、老年病醫院、護理院、臨終關懷醫院等醫療衛生機構。大力發展健康養老、中醫醫療保健、健康體檢、健康咨詢、健康管理等多樣化的大健康新醫療產業,支持發展大健康新醫藥產業集群。

        五、組織實施

        (一)加強領導。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是政府對醫療衛生事業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對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的組織領導,把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編制工作提上重要議事日程,列入政府重要工作目標和考核內容,建立問責機制,推進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和建設工作有序開展,確保本規劃各項工作任務有效落實。

        (二)明確責任。市衛計委依據本規劃組織實施,重點規劃市辦及以下醫院和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將床位配置標準等衛生資源細化到各縣區,并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對本市范圍內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設置進行統籌規劃。縣區衛生計生部門要依據本規劃,結合地方實際,編制縣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逐一細化縣、鄉兩級醫療衛生機構,明確各項醫療衛生資源的配置標準、配置規模,對村級及其他醫療衛生機構統籌規劃。縣區規劃編制要根據群眾健康需求,充分征求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意見,合理確定各類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目標;要與新型城鎮化及區域發展布局相結合,做好與本規劃及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城鄉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相關規劃的銜接,合理控制資源總量標準及公立醫院單體規模。縣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經市衛計委組織專家論證、縣區政府常務會議研究通過后,及時報省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備案,并抓好組織實施。

        (三)協調聯動。衛計、發改、編制、財政、人社、國土、住建、規劃、民政等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協調一致地推進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工作。衛計部門制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并適時進行動態調整;發改部門將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納入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并依據本規劃對新改擴建醫療衛生建設項目進行基本建設管理;編制部門依據有關規定和標準統籌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編制設置;財政部門按照政府衛生投入政策落實相關經費;人社部門加快醫保支付制度改革;住建、規劃部門依據依法批準的城鄉規劃審批建設用地,將醫療衛生機構設置規劃納入城市總體規劃中,預留醫療機構規劃用地;其他相關部門各司其職,做好相關工作。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字幕自拍vr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v欧美v日韩v国产 | 亚洲乱码中文高清字幕 | 亚洲3D卡通动漫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日本天堂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