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海洋科學發展范文

        海洋科學發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海洋科學發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海洋科學發展

        第1篇:海洋科學發展范文

        為貫徹落實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20xx年傾力打造交通氣象、海洋氣象、城市氣象、能源氣象和農業氣象等具有**特色的五大氣象服務品牌”的省局重點工作目標,20xx年4月13日至14日,**市氣象局范德新副局長帶領業務處、裝備中心、氣象臺和執法大隊相關負責人赴啟東(呂泗)和如東縣進行了學習調研。調研組通過座談和現場參觀等方式,對**市海洋經濟建設和發展狀況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對**海洋氣象服務的現狀、服務需求以及發展方向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現針對**市海洋氣象服務情況報告如下。

        一、**市海洋地理特征、漁業生產和港口開發等基本情況

        1.地理特征。**東瀕黃海、南臨長江,地處北緯31°41’~32°43’、東經120°12’~121°55’之間,海岸線北起海安老壩港、南至長江入海口的啟東圓陀角,涉及全市5個縣(市)、26個鄉鎮。全長206公里。其中,如東海岸線106公里,啟東海岸線77.5公里;海岸帶面積1.3萬平方公里,灘涂面積2100平方公里(21萬公頃)。

        2.漁業生產。**是我國沿海地區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由于長江在此入海,**沿海海水營養豐富、有機物多,為魚、蝦、貝類等提供了充足餌料,給沿海水產動、植物的生長繁殖提供了優越條件,漁業資源十分豐富,近海魚類約130多種,多獲性魚類75種,優勢種有7~8種。其中灘涂貝類資源居全省沿海各市之首,文蛤、四角蛤、青蛤、西施舌、竹蟶、毛蚶、泥螺等優勢品種蘊藏量豐富。近年來,全市海水養殖面積達到105萬畝,年產量達到18萬噸,其中貝類產量達到16.6萬噸,文蛤出口量占到全國的80%以上。

        灘涂養殖和海洋捕撈是**海洋經濟的支柱產業。**沿海是亞洲最大的現代化紫菜育苗基地,也是全國最大的條斑紫菜養殖基地,紫菜養殖面積達20多萬畝,年產條斑紫菜約14億張,養殖與加工總量均占全國紫菜總產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呂泗漁場是全國四大漁場,世界九大漁場之一。雖然,隨著近幾年全市海洋捕撈轉產轉業工作的推進,**海洋捕撈業受到一定的影響,但規模仍然保持。目前,全市投產捕撈漁船近4000艘,其中遠海作業船只1000多條,海洋捕撈年產量近40萬噸,占全省的一半左右。

        3.港口開發。近年來,**在新一輪沿海開發過程中,更加注重以大港口建設、大項目帶動來促進開發。在深水海港的建設上,**加快洋口港碼頭、陸島通道、人工島、臨港工業區四大基礎設施工程建設。在重大項目的建設上,全力推進lng接收站和燃氣輪機電廠、大唐電廠等項目。以重大項目特別是重特大項目為龍頭,重點發展綠色能源、石化、冶金、物流四大支柱特色產業,用大項目推進大開發。先后有洋口港工業區、呂四海洋經濟開發區兩大臨港工業區和啟東、海門、通州濱海工業區陸續開始開發建設。

        二、**市海洋氣象服務的基本情況

        1.初步形成了海洋氣象服務的新體制

        目前**市海洋氣象服務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和部門聯動的新體制,市氣象臺與各縣(市)氣象局將災害性天氣預報通過電話、手機短信、傳真、政府辦公網等手段傳到各級政府、海洋漁業局、海事局等部門,氣象局和各相關部門依據各自管理職能將災害性天氣信息通過各自的系統逐級傳給漁民、海洋作業人員及沿海周圍的作業人員,收到災害信息的人員按要求預先采取防范措施,盡量減低災害損失和確保生命財產安全。

        **市氣象局與海事局簽訂共建協議書,聯合打造水上平安**,通過整合雙方優勢資源,充分利用已有的高科技通訊手段,為保障平安海洋提供氣象科技服務支撐。

        此外,20xx年6月,市應急辦“進一步規范沿海大風警報的通知”規范沿海、沿江大風警報的。市氣象局先后制定了“手機終端預警服務可行性方案”、“海洋防災減災預警服務方案”等,通過這些機制和方案的建設,全面提升**抗擊氣象災害的能力,提高了組織指揮水平,為更好的開展海洋服務提供了保障。

        2.加大投入,逐步完善海洋氣象監測和信息平臺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氣象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努力加大沿海氣象設施投入。20xx年,如東率先建成沿海測風站;20xx年,針對灘涂養殖事故頻發的情況,組建“如東縣海洋預警預報服務系統”在如東的海岸線上建立3個灘涂人工測潮點,租用漁民船只,固定地點,雇傭漁民每天2次通報潮水到灘時間與上漲高度。

        20xx年,****港洋口港區經濟開發區與中石油**lng項目部、**洋通開發投資有限公司共同投資近400萬元,在洋口港區近海設置海洋水文氣象監測浮標系統。該系統通過對災害性天氣進行監測及預警,為港口工程建設提供了有力的設計依據,同時也為港口航道船舶提供了安 全保障。

        20xx年11月19日,**海洋氣象預警信息中心(呂四大功率電臺)在啟東市呂四港鎮呂北村開工奠基,該項目得到了國家工信部無管局、**省氣象局、**省無管局、**市政府和啟東市政府的支持和幫助。此舉標志著我市將結束一直沒有專用海洋氣象預警信息平臺的歷史。中心建成后,海上作業船只和灘涂養殖用戶將能全天候獲取實時海洋氣象信息,海上安全生產將得到重要的基礎性保障。

        20xx年我市還完成了氣象“三個一”平臺的建設,全市共布設136個自動站、126個電子顯示屏,氣象興農網的服務終端延伸到每個鄉鎮,農村氣象聯絡員深入至每個村。此外,**還將建設6個觀測風塔,遍布沿海區域。一個以海洋氣象臺為中心,由沿海加密自動氣象站、風能梯度觀測站、海洋浮標站等組成海洋氣象信息監測網正逐步建立起來。進一步加強的中小尺度天氣系統的監測,對不斷提高天氣預報的精細化水平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

        3.加強科研,努力提高海洋氣象預報服務水平

        自我市提出“海上**”的發展戰略之后,為配合市政府做好沿海開發和沿海經濟建設,**市氣象部門積極開展各類海洋氣象服務,減少氣象災害造成的海難事故損失,服務于沿海施工建設,研制開發特色的專業氣象服務,為發展海洋經濟保駕護航。

        如東縣條斑紫菜養殖面積達16萬畝,占**省紫菜養殖面積的50%以上,占世界出口量的15%。紫菜養殖的全生育期均與海況和氣象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特別是氣象條件影響最大。如東研發了紫菜各個生育期氣象條件的提示預報指標。例如紫菜采苗期的海水溫度必須低于23℃,相當于日平均氣溫低于20℃;又比如紫菜苗生長期的適宜水溫為15~20℃,相當于日平均氣溫17℃,如果出現連續三天以上日平均氣溫≥17℃,必須采取冷藏措施,否則將發生爛苗。再比如紫菜收獲期不能出現8級以上大風,如果預報有8級以上大風,必須采取提前收割措施,否則大風大浪將沖走紫菜,造成產量的直接損失。近幾年來這項預報服務,保障了許多企業的利益,帶來了明顯的社會效益。

        另外,在紫菜養殖繁忙季節,如東沿海灘涂上每天有4~5萬人作業,常發生群死海灘事故。因此,海上安全生產是各級政府和各級領導常抓不懈的工作重點。如東局把海上安全服務工作前移到沿海灘涂,20xx年,如東局針對灘涂養殖事故頻發的情況,在縣政府的關心與支持下,在全市率先組建“如東縣海洋預警預報服務系統”在106公里的海岸線上建立了3個灘涂人工測潮點,并科研開發了如東沿海潮水到灘預報技術。通過電子顯示屏向沿海7個鄉鎮、主要閘口、縣政府、縣海洋與漁業局、縣水務局等相關部門及時海洋與氣象預報信息,預報內容包括潮汐、潮水到達紫菜養殖區的時間、海溫、海浪和海上風力等級趨勢預報。縣領導對海洋預警預報服務給予充分肯定。

        海上圍墾是洋口港建設初期的一項重大工程。海上圍墾施工,要求潮位低、海面風力小于6級,不得出現與海岸線走向成正交的東北風向,否則,遇上大風大浪,將沖走泥沙而缺口。所以說海上圍墾施工是人與大自然搏斗的過程,更確切的說是依據海洋與氣象變化而決策施工措施。如東局為此進行專題科研,在先后六次大的海上圍墾施工期間,每天為其提供未來3~5天內的逐日潮位和天氣預報;在閉攏口的關鍵時期每三個小時提供一次精細化的海洋與氣象預報,領導和預報人員親臨現場服務;為指揮部重大施工決策進行海洋與氣象條件論證等服務,保障了項目的如期進展。同樣,在接岸引堤、黃海大橋、接島引堤和人工島等洋口港重大項目施工建設過程中,如東縣氣象局都提供了準確細致的氣象服務。經過5年多的開發建設,20xx年洋口港的建設目前已進入尾聲,創下了在復雜的施工環境下人員零傷亡、環境零污染、水上交通零事故的“三零”紀錄,**氣象服務部門為此優異成績做出了突出貢獻。

        三、目前**市海洋氣象服務存在的不足

        1.部門聯動需要進一步落到實處。雖然目前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和部門聯動的新體制,部門間相互簽訂了合作協議,但確實落到實處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信息資料的實時共享就是一個突出的問題,海洋漁業部門對漁船的實時監控數據和灘涂養殖的相關資料也未與氣象部門共享。

        2.海洋氣象觀測體系需進一步完善。目前氣象部門在**市沿海僅建設了9個區域自動氣象觀測站、1個海洋浮標站,相對于滿足**15米等深線以內淺海面積800萬畝的海洋氣象觀測就顯得捉襟見肘,既不能完全得到**市海洋實況氣象資料。也不能準確描述**市海洋區域內天氣事件的發生發展規律,更不能對海洋天氣預報進行訂正檢驗。

        3.海洋天氣預報的針對性需要進一步提高。目前氣象部門所做的海洋天氣預報,海洋災害性天氣預報和災害性天氣預警信號等針對性不強,不能滿足用戶的要求,需要進一步改進。

        四、打造**特色海洋氣象服務品牌的建議

        我市海岸線長達206公里,海岸帶1.3平方公里,灘涂面積2100平方公里(21萬公頃),豐富的海洋資源帶動了沿海經濟的快速發展,但臺風、風暴潮等海洋氣象災害對沿海地區每年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因此,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了解**海洋經濟發展對氣象工作提出的新需求,根據需求建設**海洋立體氣象觀測體系,及時、有效的提供針對性的海洋天氣預警預報服務,減少海洋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著力打造具有**特色的海洋氣象服務品牌。

        1.進一步了解**海洋經濟發展對氣象工作提出的新需求。通過本次調研發現,不同部門對海洋氣象服務的要求不盡相同,如**沿海養殖對海溫、海浪和大風較為敏感,也非常重視;而**海洋區域內的近海海上運輸和海上捕撈,對海上中短期以及臨近的大風預報非常關心,但對晴雨和溫度的預報卻要求較低。所以必須認真細致的了解**海洋經濟發展各項工作對我們提出的新需求,以需求為牽引, 帶動和促進海洋氣象服務的發展。

        2.建立和完善立體海洋氣象探測體系。根據**海洋經濟發展需求和制作精細化海洋氣象服務的要求,科學規劃近海岸自動氣象站、氣象浮標站、驗潮站、風廓線雷達、移動氣象觀測站等觀測項目的建設,構成立體海洋氣象探測體系。同時建立安全、快捷的觀測信息采集、處理及傳輸系統。為做好海洋氣象服務工作奠定基礎。

        第2篇:海洋科學發展范文

        關鍵詞:綜合實驗;海洋科學;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4-0073-02

        當今世界,人口激增,耕地銳減,資源匱乏,環境惡化,在如此嚴峻的現實面前,各個國家都想方設法謀求出路,其中不少國家將目光投向海洋,我國也不例外。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迫切需要開發海洋資源,繁榮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以便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建設海洋強國必須把海洋科學人才培養放在首要地位。筆者認為綜合實驗是典型的、個性特征明顯的智力創新活動,它可以通過多種科研方法和思維方式,使受教育者形成創新思想、產生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因此,綜合實驗是海洋教育的重要平臺,是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

        一、海洋科學研究的內容與特點

        (一)海洋科學研究的內容

        海洋科學是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現象、性質及其變化規律,以及和開發與利用海洋相關的知識體系。它的研究對象,既有占地球表面近71%的海洋,其中包括海洋中的水以及海水中溶解或懸浮的物質,生存于海洋中的生物;也有海洋底邊界――海洋沉積和海底巖石圈,以及海洋側邊界――河口、海岸帶,還有海洋的上邊界――海面上的大氣邊界層等等。它的研究內容,既有海水的運動規律、海洋中的物理、化學、生物、地質過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礎理論,也包括海洋資源開發、利用以及海洋軍事活動的應用研究。這些研究,不但涉及力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質學、大氣科學以及水文科學,還涉及環境科學、管理科學和法學等。因此,海洋科學是一個綜合性極強的科學體系[1]。

        (二)海洋科學研究的特點

        海洋科學研究有其顯著的特點。第一,依賴于直接觀測。直接觀測的資料既為實驗和數學研究提供借鑒,又對實驗和數學方法研究的結果予以驗證。第二,信息論、控制論、系統論等方法在海洋科學研究中的作用越來越突顯。直接的海洋觀測獲取到大量的信息資料,但這些信息資料是局部和片斷的,只有借助于信息論、控制論、系統論的觀點和方法進行加工,通過系統功能模擬模型進行研究,才能取得良好效果。第三,學科分支越來越細且相互交叉與滲透,趨于綜合與整體化研究[2]。

        二、海洋科學人才培養現狀

        十幾年來,我國非常重視海洋科學人才培養,海洋科學人才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技術水平上都有了很大提高,但跟社會整體科技水平和國際海洋科學整體水平相比還存在顯著差距。我國在海洋科學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1)國民海洋意識淡薄:“重陸輕海”思想根深蒂固;(2)學歷結構不合理:海洋從業人員中,低學歷人員比例太大 ,高學歷人才缺乏;(3)年齡結構不合理:海洋高端人才老化現象嚴重,中青年高端人才匱乏;(4)專業技術結構不合理:海洋高新技術專業、應用型專業、特色專業以及品牌專業開設較少,專業技術人員比例遠遠低于中等發達國家水平;(5)人才流動渠道不暢通:人才引進困難,流失和浪費現象嚴重,用人機制不合理[3]。

        三、綜合實驗在海洋科學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一)注重海洋科學基礎教育

        海洋化學綜合實驗,應該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融合現代最新科學、科技知識,選取時代前沿課題,這既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又能解決現實問題。教師應縱觀全局,宏觀把控學生思想動態,正確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展開實驗項目。綜合實驗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查閱文獻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實驗動手能力、數據處理能力、應對困難與挑戰能力、創新能力和奉獻精神等[4-6]。

        (二)綜合實驗開展現狀

        海洋環境污染日趨嚴重,已經給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嚴重影響和重大經濟損失(有時是毀滅性的),進而惡化了全球生態環境。天津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海洋科學系在實踐教學環節,在大四第一學期開設海洋化學綜合實驗和海洋生物綜合實驗,對天津近岸海域進行每年一次的環境調查與監測,讓學生了解附近海域的狀況,分析海域環境是否異常,進而分析異常原因,科學擬定解決對策。指導教師立足于學院現有實驗室條件和儀器設備資源,立足于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宏觀把控學生的選題。現以海洋化學綜合實驗為例,談談綜合實驗在海洋科學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海洋化學綜合實驗主要涉及四類實驗項目,見表1。

        表1海洋化學綜合實驗的項目名稱及內容

        (三)綜合實驗開展的意義

        通過海洋化學綜合實驗,使學生經歷一次海上實習訓練,在整個出海過程中學生受到了課堂里無法感受的教育:(1)加強安全防范和自我保護意識。(2)相互關心與協作精神。(3)采樣需要注意的要領,分為海水和沉積物樣品以及生物樣品,如何進行前期準備及預處理等。(4)精心設計采樣點的分布,使采集到的樣品既有一定的代表性(表層、水深5米、底層或其他),又覆蓋一定的海域范圍,使所得數據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5)數據處理。用不同的方法處理數據,再通過不同的方式加以表達,看結果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分析哪種處理方法更合理,哪種表達形式更確切、更直觀等。(6)結果討論。對測得的數據進行匯總,看同一站位不同水深的同一檢測要素之間的關系,再看不同站位相同水深的同一檢測要素之間的關系,最后系統分析各種檢測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其存在形態,并用所學理論知識加以解釋,簡要探討其機理。(7)提出應對措施。通過測定數據分析環境因子是否異常,導致異常原因,并進一步擬定應對措施。(8)撰寫實驗報告的過程,使學生學會系統分析實驗數據,探討實驗中遇到的各種現象,提高撰寫科研論文的能力等。

        更重要的是,海上實習訓練,使學生對海洋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開闊了他們的視野,激發了他們探索海洋、開發海洋、利用海洋的興致和信心,奠定了服務海洋事業的基礎。通過海洋化學綜合實驗的開展,我們清楚地看到,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發生了明顯的改變,整體能力有了顯著提高[7]。

        實踐教學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平臺,綜合實驗在平臺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海洋科學綜合實驗要把握時代精神和現實需要,適時進行更新與完善。通過綜合實驗的訓練,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加強他們對海洋科學專業的理解與熱愛,開闊視野,增強應對困難與挑戰的能力,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為其今后的工作學習奠定良好基礎。培養優秀的海洋人才,編寫機制靈活、內容新穎、綠色環保、體現時代精神與創新精神的綜合實驗教材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2]馮士,李鳳岐,李少菁.海洋科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11.

        [3]潘愛珍,苗振清.我國海洋教育發展與海洋人才培養研究[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9,(2).

        [4]段曉英,姚天明,楊勇等.巧設綜合實驗 提升綜合能力[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4).

        [5]肖建富,高瞻,李桂新.綜合性實驗的界定與作用探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8,(12).

        [6]卞國慶,魏永前,耿明華等.以人為本的化學綜合實驗改革與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10).

        [7]朱志彪,高山.設置綜合設計性實驗 提高學生綜合素質[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7).

        收稿日期:2013-09-25

        第3篇:海洋科學發展范文

        數學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理論數學,另一類是應用數學,其專業包括信息與計算科學、數學與應用數學、數理基礎科學等。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從天氣預報到股票漲落,到處都有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的用武之地。

        物理學類

        開設物理相關專業的高校很多,有160多所。物理學科水平往往能代表一個學校的理科水平,必須經過長期的積累。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學科實力的一種表現,良好的實驗環境是物理學習的必要條件之一;在國際權威雜志發表文章的情況也決定了物理水平的高低。

        化學類

        化學是科學技術里最基本的學科,它提供了大量的理論和方法。在化工生產領域,凡是存在反應過程或傳遞過程值得重視的地方,幾乎都可以找到化學類專業的用武之地。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化學類專業細分了很多專業,如材料化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應用化學、化學生物學、無機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有機化學和分析化學等。

        生物科學類

        生物學屬于理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下設12個學科:植物學、動物學、水生生物學、微生物學、生態學、生理學、遺傳學、發育生物學、神經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物物理學。生物科學類專業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色盲、色弱和嗅覺喪失的學生都是被限制報考的。

        地理科學類

        地理科學類學科是一門文理交叉、偏重理科的專業。要學好地理科學,同學們首先要對這一學科本身有濃厚的興趣,同時需要在數理統計和計算機應用方面打好扎實的基礎。由于學習中要進行大量的實地調查,如進行地區植物分布調查等,一定的挑戰冒險精神和使用工具的本領是必不可少的。

        大氣科學類

        天為什么會下雨、雪是怎樣形成的、臺風是如何移動的、人怎樣讓天下雨、如何控制沙塵暴的發生、全球變暖、南極臭氧空洞是什么原因導致的等等都是大氣科學研究的對象。大氣科學發展的目標是增進對大氣現象的認識,發展和提高氣象預測、天氣預報、環境與氣候變化預測、人工影響天氣等技術來為社會為人類服務。

        大氣科學類包括大氣科學和應用氣象學兩個本科專業。主要培養能夠在大氣物理、大氣環境、大氣探測、氣象學、氣候學、應用氣象及相關學科從事科研、教學、科技開發及相關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心理學

        心理學是一門交叉學科,從它誕生之日起,就不斷地從生理學、數學、統計學、哲學、行為科學、管理學、教育學、醫學等諸多學科中汲取營養,不斷地完善自己。本科階段的心理學學習以基礎為主,會學習一些理論課,比如: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心理咨詢、變態心理學、管理心理學、營銷心理學等等。在這些課中,學生會學到心理學應用各個方面的理論和研究結果。

        海洋科學類

        我國海域遼闊,海洋資源豐富,科學利用和開發海洋資源是我國在21世紀實現國富民強目標的重要途徑。就這點而言,海洋科學人才是現代化建設的急需人才。海洋科學是教育部指定的一級學科,在它下面有著許多不同的方向分類。同時,由于現代科技的發展,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越加廣泛。因此,海洋科學自身也形成了一些學科分支。海洋科學專業在目前來說,屬于相對冷門專業,國內開設這門專業的大學也不是很多,大都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區的高校中。

        力學類

        力學類專業是連接工程科學(如土木建筑、機械、橋梁、鐵路、化工機械、航空航天、造船、武器裝備和儀器儀表等)與基礎科學的紐帶。在土木建筑方面,會研究高樓能建多高;在航空航天方面,會研究到火箭升空需要多大能量。不過,目前全國開設力學類專業的學校越來越少,保留該專業的主要是一些名校,實力都比較強。

        電子信息科學類

        電子信息科學類主要包括四個專業: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微電子學、光信息科學與技術、信息安全。微電子學作為電子信息產業的重要分支,直接關系到信息產業、電子工業、航天工業、機械工業、自動化、國防工業等國民經濟各個部門的發展,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水平正成為一個國家是否是強國的標志之一。

        地質學類

        地質學科是一門傳統的基礎學科,同時也是21世紀最具發展前景的學科。由于地質科學的不斷發展,近年來國家對地質類專業也做了一定的調整,以滿足學科發展的要求和社會對人才的需要。

        一般情況下,地質學的分支學科可以分為兩類:基礎分支學科(理學)和應用分支學科(工學)。理學的專業方向有礦物巖石礦床學、地球化學、古生物與地層學、構造地質學、地理信息系統,這些專業的本科學生主要學習與地質學主干學科有關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掌握地質調查、科學研究、資源開發和管理的基本技能,為從事科學研究和管理工作以及繼續深造奠定基礎。

        大學門檻

        華東交通大學

        特色專業:土木工程、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交通工程、給水排水工程、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等。

        錄取分數:學校理科錄取分一般均超二本線20分左右。

        江西理工大學

        特色專業:采礦工程、冶金工程、金屬材料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地理信息系統、廣告學、統計學等。

        錄取分數:學校理科錄取分一般均超二本線5分左右。

        山東大學

        特色專業:信息安全、朝鮮語、預防醫學、醫學影像學、考古學、英語、理科實驗班類、圖書館學等。

        錄取分數:學校理科錄取分一般均超一本線30分左右。

        中國海洋大學

        特色專業:海洋技術、化學(含海洋化學方向)、生物科學(含海洋生物學方向)、生態學、水產養殖學、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等。

        錄取分數:該校理科錄取分一般超一本線30分左右。

        濟南大學

        特色專業:應用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社會工作、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等。

        錄取分數:學校理科錄取分一般超二本線70分左右。

        鄭州大學

        特色專業:水利水電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工程圖學與計算機圖學、摩擦學及軸承技術、機械傳動及應用技術等。

        錄取分數:學校理科錄取分一般超一本線30分左右。

        河南師范大學

        特色專業:物理學、數學與應用數學、化學、生物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理論物理、物理化學、基礎數學等。

        錄取分數:學校理科錄取分一般均超二本線10分左右。

        華中農業大學

        特色專業:動物醫學、動物科學、農林經濟管理、生物學、生命科學與技術、生物工程、土地資源管理、風景園林、林學等。

        錄取分數:學校理科錄取分一般均超一本線10分左右。

        長江大學

        特色專業:勘查技術與工程、資源勘查工程、地質學、石油工程、石油科學與技術等。

        錄取分數:學校理科錄取分一般均超二本線5分左右。

        中南大學

        第4篇:海洋科學發展范文

        [關鍵詞]海洋社會;社會哲學;海洋發展

        中圖分類號:B0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10X(2013)02003604

        海洋社會是新石器時代即已出現并逐步發展的一種社會形態,而社會哲學則是十八世紀中后期興起的一門新興學科[1](P10)。用一種思辨性的社會哲學理論來揭示和闡發一個日益發展的邊緣社會,無疑是一種大膽的嘗試:它旨在提供一個全新的思考視角、一種全新的詮釋方式和一個全新的解釋框架。這一努力對海洋社會經濟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然而,海洋社會與社會哲學之間有沒有內在的關聯?二者是否存在著對話的可能性?換言之,海洋社會哲學何以可能?這是我們研究這一課題首先面對的前提性追問。

        海洋社會哲學,是指用哲學思維思考和研究海洋社會問題的社會哲學思想,是從哲學的視域揭示和闡發海洋社會發展普遍規律的綜合理論體系,是對海洋與社會、海洋與環境、海洋與文化、海洋與歷史、海洋與經濟以及海洋發展等問題進行哲學思索的理論結晶。然而,海洋社會哲學是否可能?面對這個康德式的追問,我們還是用康德式的分析來解答。實質上,它就是要解答海洋社會哲學存在的合理性問題。海洋社會哲學的存在和產生有其現實動因、基礎條件、學科邏輯,它們構成了海洋社會哲學存在的合理性依據。隨著海洋經濟的發展,海洋社會更表現為一種顯性的社會哲學形態。

        一、海洋環境危機與人類視野轉向

        海洋環境的生態危機與人類視野開始轉向海洋是海洋社會哲學產生的現實動因。任何社會現象的產生都是特定時代的產物,當社會問題成為時代關注的焦點開始進入哲學視野的時候,社會哲學便產生了,海洋社會哲學的產生亦是如此。

        在我們生存的地球,3.61億平方公里的海洋約占總面積的70%,各大洲漂浮在大洋上面,成為海洋中的“陸地”。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自然物,本是無法居住的自然障區,但就是這個障區產生了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人類發明了舟船和各種勞動工具,才逐漸走進海洋。對海洋的認識、開發、利用經歷了從低到高、由海面到海體的發展步驟。隨著航海和造船技術的進步以及指南針在航海上的應用,歐洲探險家發現了新大陸、新航線。地理大發現后,人類對海洋的認識有了新的進展,人類開始向海洋索取資源,海洋獲得了全方位的開發。海洋這個“障區”被重視起來了,人類開始用思辨的眼光來審視海洋發展問題。

        今天,海洋環境正遭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海洋社會將面對怎樣的挑戰?我們認為,依然是“地球只有一片海洋”的問題。所謂“依然是”說明“地球只有一片海洋”已經是個“老”話題。從遠古時代起,人類就開始了對海洋的探索。不過,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時代,對海洋的認識、利用有很大局限。在這種情況下,人類開發利用海洋的實踐活動還是很弱的。即便如此,人類還是在很早就食用貝殼和懂得海上捕撈。考古工作者在沿海地區發現了許多新石器時代人類留下的貝殼堆和海魚骨。專家們根據魚骨鑒定,認為這些海魚骨包括鋤魚、黑織、梭魚和藍點馬統4種海產經濟魚類,說明當時已掌握了一定水平的海洋捕撈技術。而到了幾千年后的今天,人類對海洋的認識依然是“地球只有一片海洋”。這時候人類對海洋的認識已經有了很大提高,“地球只有一片海洋”的問題變得很沉重、很嚴峻、很重大。由于今天的人類過度開發海洋資源,導致海洋污染加劇,近海已逐漸變得不適宜人類生存,這就向人類敲響了警鐘。我們也注意到,對于海洋環境面臨的挑戰正在喚醒人類關注海洋,關注自己的“第二家園”。海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海洋社會的突出問題。

        按照哈馬斯的理解,認識或理論活動并非一種純粹的智力游戲,而有其內在的實踐意圖。實踐意圖的產生與人的活動對象有關,但更與人的需求有關。人類在走向二十一世紀時,曾面臨“成長中的煩惱”:資源的匱乏、生存空間的縮小、環境的破壞等。為了生存,世界各國開始將目光投向海洋,以爭奪管轄海域為中心,各沿海國的海洋“圈地運動”愈演愈烈。可供人類食用的魚類活動的場所即漁區,約80%被分割在有關國家的管轄海域范圍之內,沿海各國專屬經濟區內的總漁獲量約占世界漁獲總量的94%以上。到他國專屬經濟區內捕魚,受到種種限制。這就意味著一些國家的漁船要從傳統漁場撤出,漁民生計和漁區經濟大受影響。世界上重要的國際航道也要經過一國或多國的專屬經濟區海域。所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后,各國在擁有管轄海域問題上,都采取寸水必爭、寸海必奪的態度,甚至一些國家在有爭議的海域先下手為強、搶先占據,企圖制造既定事實。海洋自由活動空間變得狹小,凸顯了人類生存空間的局促。人工島嶼、海上機場、海上油氣平臺、海上城市、水下居室、海底酒店、海底隧道、海底工廠等一系列海上工程的建設,反映了人類對海洋生存空間的欲求。

        二、海洋社會實踐、海洋社會

        科學與哲學的耦合 按照科學發展的一般規律,一門新學科能否得以建立,主要看其是否具備一定的客觀條件、理論依據和思想基礎等條件。客觀條件,是指建立學科必須具備研究的客觀對象及科學發展與社會實踐的需求;理論依據,是指建立學科必須以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理論依據;思想基礎,是指建立學科必須具備一定的學術思想發展歷史。只有具備了這三個基本條件,建立學科才既有必要,又有可能。以此觀之,海洋社會哲學的提出,不是作者的異想天開,而是哲學、海洋社會實踐和海洋社會科學的完美耦合。

        第5篇:海洋科學發展范文

        摘要:深海微生物是地球生物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深海微生物由于其在生態、資源、環境等方面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本文對深海微生物研究開發的歷史和進展進行概述。

        關鍵詞:深海微生物;研究;開發

        Researchanddevelopmentofdeepseamicrobes

        ABSTRACTDeepseamicrobesaretheimportantcomponentsofearthbiologicalsystem.Deepseamicrobeshavereceivedmoreandmoreintensiveattentionastheirimportanceintheresearchandapplicationinecology,resources,environments,andsoon.Inthisstudy,thehistoryandmainachievementsindeepseamicrobialresearchanddevelopmentswerebrieflyintroduced.

        KEYWORDSDeepseamicrobes;Research;Development

        深海的概念通常指1000米以下的海洋,占到海洋總面積的3/4,而其中深海沉積物覆蓋了地球表層的50%以上。深海及深海沉積物中的微生物生存面臨高壓,低溫或高溫、黑暗及低營養水平等幾個主要極端環境,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一片“荒蕪的沙漠”。20世紀中期,深海測量技術發現深海洋底也有高山峻嶺,全世界有8萬公里長的山脊蜿蜒在各個大洋,大洋中山脊的發現使人們認識到海洋環境與陸地環境的統一性。1977年美國“阿爾文”號深潛器最早在太平洋上的加拉帕戈斯群島附近2500米的深海熱液區發現了完全不依賴于光合作用而獨立生存的獨立生命體系。位于生命體系金字塔底部的是微生物,能直接利用深海火山口噴出的硫化物、氮化物、甲烷等低分子化合物作為食物和能源,合成各種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糖等。位于金字塔上部的是一些大型生物包括長管蟲、蠕蟲、蛤類、貽貝類,還有蟹類、水母、藤壺等特殊的生物群落。有人將這樣五彩繽紛、生機勃勃的海底生物世界稱為海底“生命綠洲”。目前已經有幾十個深海熱液區生物體系被研究,這種依靠地球內源能量支持,在深海黑暗和高溫的環境下,通過化合作用生產有機質的“黑暗食物鏈”的發現使人類對深海環境以及生物圈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在目前已發現的各種極端環境中深海蘊藏著的生物資源極為豐富,其中最主要的是深海微生物,但這些微生物大部分還鮮為人知。深海環境下極端微生物的研究不僅是目前生命科學最前沿的領域之一,也是海底深部生物圈研究和海底流體活動研究重要的組成部分。該項研究將回答生命起源、生物進化、外太空生命探索等生命科學的重大問題并帶動包括21世紀地球科學內的其它學科領域的重大發展。2001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NSF)在其題為“OceanScienceattheNewMillenium”的科學發展展望報告中,將海底流體活動研究列為海洋科學今后十年最重要、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和科學發現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生命科學與海底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在上述研究中將占據重要地位。于2003年10月份開始的整合大洋鉆探計劃(IODP)將深部生物圈和洋底、海底列為該計劃中三大科學課題之一。深海深部生物圈的發現是對“生物圈”廣泛范圍的進一步了解。雖然海底采集沉積柱狀樣已經有近80年的歷史,大規模的系統研究開始于1968年的深海鉆探計劃。“深海鉆探(DSDP,1968~1983)”、“大洋鉆探(ODP,1985~2003)”和“綜合大洋鉆探(IODP,2003~至今)”等深海研究的三部曲,是國際地球科學歷時最長、規模最大,也是成績最為突出的合作研究計劃。大洋鉆探計劃ODP以獨特的視角為我們呈現出另外一個生命世界――掩埋在洋底沉積物中和地殼中的生物圈。在數千米深海海底存在著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組成,數量極大的生物群,有人估計其生物量相當全球地表生物總量的1/10。與熱液口“自養”的微生物不同,深部生物圈的原核生物依靠地層里的有機物實行“異養”。深海大洋中生物圈的發現,讓人類認識到地球生態系統的真正基礎在于原核生物。正是這些原核生物多種多樣的新陳代謝過程,產生了多種多樣生物地球化學效果,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地球的生態系統。微生物總是出現在它們能夠生存的一切物理、化學、地質環境中,這似乎是一條基本規律。那些在極端環境中生長并通常需要這種極端環境正常生長的微生物被統稱為極端微生物。極端環境涵蓋了物理極端環境(如溫度、輻射、壓力、磁場、空間、時間等)、化學極端(如干燥、鹽度、酸堿度、重金屬濃度、氧化還原電位等)和生物極端(如營養、種群密度、生物鏈因素等),海底被認為是上述極端環境中的極端。在深海環境中廣泛存在著嗜酸(pH3以下)、嗜堿(pH10以上)、嗜鹽(25mol/L以上)、嗜冷(可達0℃以下)、嗜熱(120℃以上)、嗜壓(500大氣壓以上)微生物。深海環境下極端生物特征的研究也為生命極限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生物材料并對外太空生命探索不斷提供新的線索和依據。科學家們設想:既然在如此嚴酷的極端環境下微生物還能很好地生存,那么在火星上也會有生命存在。深海微生物學的建立應該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美國Scripps海洋研究所Yayanos教授設計、改進高壓培養罐并于1979年首先分離出深海嗜壓菌,1989年Bartlett首先分離出壓力調控的外膜蛋白(OmpH)。1990年日本三菱重工和三洋公司開始為日本海洋科學技術中心研制深海微生物高溫/高壓培養系統,1994年才完成,耗資七億五千萬日元。該系統的建設和深潛、采樣系統的建設極大地推動了深海生物圈的研究進步。1995年Kato等分析了一個壓力調控基因簇,1999年Nogi等從馬里亞納海溝分離、鑒定出極端嗜壓菌Moritellayayanosii[1~3];2003年日本、美國和意大利相繼展開了深海嗜壓菌ShewanellaviolaceaDSS12和PhotobacteriumprofundumSS9全基因組測序[4,5];2005年3月P.profundumSS9全基因組序列及初步分析在Science上發表[6,7]。除了巨大的科學研究價值,深海微生物研究還具有極大的經濟、社會價值而引起廣泛的關注。深海生物處于獨特的物理、化學和生態環境中,在高靜水壓、劇變的溫度梯度、極微弱的光照條件和高濃度的有毒物質包圍下,它們形成了極為特殊的生物結構、代謝機制系統。由于這種極端的環境,深海生物體內的各種活性物質,特別是酶,具有高度的溫度耐受性,高度的耐酸堿性、耐鹽性及很強的抗毒能力。這些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質是深海生物資源中最具應用價值的部分。除了發展、改進海洋微生物的分離培養方法獲得新的海洋微生物,篩選活性物質外,應用基因組學研究方法,構建海洋微生物基因組文庫,通過研究,操作海洋微生物遺傳基因,來獲得新的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質,這是探索海洋特別是深海微生物資源,研究開發海洋新藥物的必然而有效的選擇,也是目前深海微生物資源開發的熱點。概括來說,深海生物在以下幾個方面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1工業應用

        工業生產常常要求一些特殊的反應溫度、酸堿度并加入一些有機溶劑,在這種條件下,普通酶無法保持活性,因此,依賴酶的工業必須花費大量資金采取特殊的工藝以保持這些酶的活性,從而大大提高了成本,而極端酶在普通酶失活的條件下仍然能保持較高的活性,所以在工業上有著廣泛的的應用前景。目前已經有高溫聚合酶、糖酶、淀粉酶、蛋白酶等幾種極端酶開始工業化生產,并且已經創造了數十億美元的經濟效益。

        2醫藥應用

        從生物體內研制藥物治療人類的各種疾病由來已久。由于越來越多的病原菌或病毒對目前的藥物產生了抗藥性,并且不斷產生新的疾病。因此從海洋中篩選新的生物藥物成為海洋藥物研究開發的方向。深海生物由于環境的獨特性而成為新型特效藥物、抗腫瘤、抗病毒、降壓降脂等藥物的來源。目前國際上在深海藥物的篩選方面還未見太多報道,但是可以預料它的前景將是十分廣闊的。

        3環境保護

        在海底,由于動物尸體聚集、火山噴發等原因造成有毒物質及硫化物等對陸地生物有害物質的濃度較高,而生存在這里的微生物能分解這些物質并以其為能源繁衍生息,因此,這些生物在清除地球表面的重金屬、石油等污染物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目前日本科學家已經從深海中篩選到具有較高的石油分解能力的菌株,并已開展了應用研究。從20世紀后期開始,隨著深海技術能力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國家投身于深海研究的前沿領域。目前的深海載人潛器下潛深度達到6500m,無人纜控潛器ROV則可達到11000m水深,并獲得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深海沉積物樣本,研究發現其微生物含量達到103~104/g的水平。實驗室深海環境模擬也取得突破進展,已分離鑒定出嗜壓、嗜堿、嗜酸、嗜鹽、嗜冷、嗜熱等極端微生物。目前國際上進行深海微生物研究的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美洲及亞洲,其中美國、日本、德國和法國都是深海微生物研究的主力軍。目前,在深海微生物的分離培養、多樣性調查、功能基因研究和適應性機制研究(如深海嗜壓菌的嗜壓機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各類極端微生物在工業用酶、工具酶、環境修復以及生物活性物質等方面的開發應用也有了突破,使人們看到了深海微生物開發的巨大潛力和廣闊的應用前景。深海生物資源尤其是微生物資源越來越得到人類的重視。隨著科學的發展進步,水下工程技術和探測技術的改進和完善,人類對深海微生物的研究和開發有了更大的空間和可能性。我國深海生物基因的系統研究起步時間較晚,從本世紀初開始主要得到了國家科技部和中國大洋專項的資助。中國大洋協會依托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成立了中國大洋生物基因研究開發基地,研制、配備了一批船載和實驗室深海微生物培養專用設備。在深海設備的支持下,真正意義的深海微生物研究得以開展。到目前為止,基礎研究主要開展了深海微生物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極端微生物分離、培養;微生物遺傳、代謝研究,深海極端環境下微生物適應性機理的研究等。成功分離、鑒定出各類深海嗜壓、嗜熱、嗜冷、嗜鹽、嗜堿、嗜酸微生物,從中發現了多個未經報道的新種。以此為基礎,正在建設國內第一個深海微生物菌株資源庫。克隆了多種深海極端酶基因,進行了基因表達和分析。深海微生物抗菌、抗腫瘤活性物質篩選工作也已經開展。深海耐壓菌ShewanellacomraWP3已基本完成全基因組序列測定,正在開展后基因組研究。開展了深海沉積物宏基因組文庫的構建,成功構建了一個深海5000米水深沉積物的cosmid基因文庫,通過對克隆子的分析發現文庫中微生物來源主要是一些不可培養的微生物新種,部分克隆子序列測定發現克隆子上大部分基因是新基因。目前已篩選到多個能表達生物活性物質的克隆子,正在進行序列測定。總之,深海生物研究是一個依賴于工程技術的高投入項目,我國深海生物基因資源開發利用研究的快速發展還需要更多資金和人才的不斷投入。

        參考文獻

        [1]IshiiA,NakasoneK,SatoT,WachiM,etal.Isol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thedcwclusterfromthepiezophilicdeepseabacteriumShewanellaviolacea[J].JBiochem,2002,132(2):183

        [2]HorikoshiK,Tsujii.Extremophilesindeepseaenvironments[M].Tokyo:SpringerVerlag,1999:91

        [3]KatoC,NogiY.CorrelationbetweenphylogeneticstructureandfunctionexamplesfromdeepseaShewanella[J].FEMSMicrobiolEcol.,2001,35(3):223

        [4]BidleKA,BartlettDH.RNAarbitrarilyprimedPCRsurveyofgenesregulatedbyToxRindeepseabacteriumPhotobacteriumprofundumstrainSS9[J].JBacteriol,2001,183(5):1688

        [5]NakasoneK,IkegamiA,KatoC,etal.AnalysisofciselementsupstreamofthepressureregulatedoperoninthedeepseabarophilicbacteriumShewanellaviolaceastrainDSS12[J].FEMSMicrobiolLett,1999,176:351

        [6]VezziA,CampanaroS,D′AngeloM,etal.Lifeatdepth:Photobacteriumprofundumgenomesequenceandexpressionanalysis[J].Science,2005,307(5714):1459

        [7]CampanaroS.VezziA,D′AngeloM,etal.LaterallytransferredelementsandhighpressureadaptioninPhotobacteriumprofundumstrains[J].BMCGenomics,2005,6:122

        [8]VetrianiC,JannaschHW,MacgregorBJ,etal.Populationstructureandphylogeneticcharacterizationofmarinebenthicarchaeaindeepseasediments[J].ApplEnvironMicrobiol,1999,65(10):4375

        [9]PriestFG,GoodfellowM.Appliedmicrobialsystematics[M].Dordrecht:KluwerAcademicPublishers,2000

        [10]ReysenbachAL,VoytekM,MancinelliR.Thermophilesbiodiversity,ecology,andevolution[M].NewYork:KluwerAcademic/PlenumPublishers,2001

        [11]BullAT,WardAandGoodfellowM.Searchanddiscoverystrategiesforbiotechnology:theparadigmshift[J].MicrobiolMolBiolRev,2000,64(3):573

        [12]AkerleyBJ,RubinEJ,CamilliA,etal.Systematicidentificationofessentialgenesbyinvitromarinermutagenesis[J].ProcNatlAcadSciUSA,95(15):8927

        [13]BernanVS,GreensteinMandMaieseWM.Marinemicroorganismsasasourceofnewnaturalproducts[J].AdvApplMicrobiol,1997,43:57

        [14]StoreyKB,StoreyJ.Environmentalstressorsandgeneresponses[M].ElsevierScienceB.V.2000:277

        [15]AbeF,KatoC,HorikoshiK.Pressureregulatedmetabolisminmicroorganisms[J].TrendsMicrobiol,1999,7(11):447

        [16]YamadaM,NakasoneK,TamegaiH,etal.PressureregulationofsolublecytochromescinadeepSeapiezophilicbacterium,Shewanellaviolacea[J].JBacteriol,2000,182(10):2945

        [17]KatoC,QureshiMH.Pressureresponseindeepseapiezophilicbacteria[J].JMolMicrobiolBiotechnol,1999,1(1):87

        [18]LiS,XiaoX,LuoJ,etal.IdentificationofgenesregulatedbychangingsalinityinthedeepseabacteriumShewanellasp.WP3usingRNAarbitrarilyprimedPCR[J].Extremophiles,2005,publishedonline

        第6篇:海洋科學發展范文

        一、國外航天技術的間接經濟效益

        1.航天技術轉移及二次應用所產生的經濟效益

        航天技術轉移及二次應用的領域較多,主要有通信/數據處理、能源、加工與制造業、醫藥、消費產品、運輸、環境等。

        登載在1987年《Spinoff年鑒》上的調查報告稱:據NASA對在1978~1986年間441項航天技術轉移案例的分析表明,美國航天技術二次應用效益在這9年內的實際效益是216億美元。航天技術轉移增加就業工作崗位35萬個,共計有16種不同的轉移途徑,其中主要有:①NASA技術的直接使用;②NASA幫助“制造市場”;③靠NASA的測試或使用,使新產品商業化的過程加速;④NASA的工業應用中心幫助私營企業將航天技術轉為民用;⑤通過NASA技術人員的流動,將航天技術轉為民用產品;⑥將航天技術向其他政府部門轉移;⑦通過NASA的日常活動將航天技術轉為民用。

        表1 航天技術轉移及二次應用的實際效益 最 終 用 途 案例數 增加銷售

        或節約成本

        案例數 實際效益(單位:萬美元)

        增加銷售 節 約 總 額

        運輸 40 18 988786.5 11662.3 1000448.6

        工業(制造與加工) 170 107 576764.9 6783.7 583548.6

        醫藥 61 31 200303.6 3061.3 203364.9

        消費產品 24 18 127829.4 52.4 127881.8

        公共安全 27 16 34788.8 55.5 34844.3

        通信/數據處理 51 32 17100.7 5196.4 22297.1

        能源 30 13 20350.0 1561.3 21911.3

        環境 16 11 1696.2 2178.8 3875

        其他 22 13 165498.9 1023.2 166522.1

        合計 441 259 2133119 31574.9 2164693.9

        由表1可見,大約60%以上的技術轉移案例可產生明顯的經濟效益。其中,67個案例是利用NASA技術經過二次開發,創造了一些新產品或新工藝,為企業建立新的生產線,或創建一家新的企業。

        2.減少非常態經濟即“災變經濟”造成的損失而隱含的經濟效益

        有學者認為經濟包含著常態經濟與非常態經濟即災變經濟。人類為了把非常態經濟造成常態經濟的損失降低到最大程度,為此常態經濟必須支付非常態經濟索取的保險金,這筆資金就作為國家安全和救災支付。據專家計算,摧毀20個經濟脆弱點相當于摧毀最大的44個城市社會功能。利用航天技術保護這些經濟脆弱點,這就防止或減少了災變經濟造成的損失,本身就隱含著巨大的經濟效益。

        3.航天事業發展導致了若干新技術群體的問世與應用

        航天技術幾乎博采了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又不斷對新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更多的需求,提出了許多嶄新的領域和高難度的課題,為一些技術的創新提供了機會,給科學技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刺激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導致若干新技術的問世。

        (1)促進電子計算機的誕生和發展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是為適應研制導彈的需要而誕生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約翰·莫尼亞和約榆·艾兒凱克教授,為了適應導彈彈道計算的需要,于1945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埃尼阿克”。世界上第一臺巨型億次計算機ILLIAC-5也是為美國NASA研制的。可以說沒有航天工業的高需求也就沒有計算機行業的今天。

        (2)促使集成電路的誕生和發展50年代,美國為了爭奪空間優勢,適應研制新型導彈和空間飛行的需要,在五角大樓和NASA的大力資助下,集成電路才得以誕生和成長起來。1960年,在美國集成電路開始大規模投產,1962年的產品全部被軍方購買,1965年軍方購買量占總產量的一半,到70年代末期,降到10%。集成電路是隨著航天事業發展的需要而誕生和發展的,而后逐漸推廣應用于其他領域。

        (3)促進環境保護和新能源的發展據國際石油研究機構計算,按現在的消耗量,從1998年起,再過42年,世界上現已探明的石油儲量9991.2億桶就會被開采完了(有資料說要70年,也有的說要100年)。礦物燃料屬于非再生資源,終有一天會被消耗貽盡,而且礦物燃料的大量使用,正在造成越來越嚴重的環境問題。面對地球將發生的能源危機、環境污染、資源短缺,人類必須尋求新的且不會給環境帶來污染的能源。在地球上開發潔凈能源受到各種限制,大氣層中的云和地球的晝夜循環嚴重制約著太陽能的采集,核能的開發則受到核廢料問題的困擾。利用空間高真空高潔凈環境可以高效率地采集太陽能,從地球外天體可以采集優良的聚變材料。顯然,航天技術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新的途徑。當前航天技術在環境保護和新能源領域的應用成為世界航天界的熱門話題。

        (4)促進新材料新工藝的開發應用航天事業促進了一大批新材料、新工藝的開發應用。新型復合材料、高性能合金結構材料、燒蝕材料、阻尼材料、密封材料、機敏材料等一大批新材料隨著航天事業的發展而涌現出來,進而推廣應用到國民經濟的其他領域。空間微重力環境又為高性能材料的生產開辟了更廣闊的前景。

        (5)促進海洋科學技術的發展從阿波羅計劃結束后,美國的一批航天企業轉向海洋開發,有力地推動了海洋科學技術和海洋開發的迅速進展,使美國在海洋開發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目前,美國是唯一作好海底開發準備的國家,它已向開采鐵錳結核礦的六國國際財團投資,其海洋石油開發也從淺海發展到了深海。

        (6)促進通信技術的發展衛星技術的發展促進通信技術發生革命性的突破。衛星通信實現了信息傳遞技術的一次質的飛躍,使信息可以快速、高保真、大容量地傳遞,全球通信網的建立使得地球上任何兩地之間的通信成為可能。迅速發展的衛星全球導航定位技術,正在改變著地球上一切舊有的交通、通信、聯絡方式,改變著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4.航事業發展更新了人類的知識體系

        航天事業的發展極大地更新了人類的知識體系和知識結構,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極大的進展。

        (1)促進系統工程管理科學的誕生和發展系統工程管理軟科學也是伴隨著導彈技術、空間技術的誕生而發展起來的。如今該學科已經廣泛地用于政府部門、科技、經濟、軍事以及企事業機構的決策和預測工作,對工程和技術的可行性進行論證和評估,把決策科學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促進基礎科學的發展航天事業在各個方面促進了基礎科學的發展。應用數學、高能物理學、天文學、天體物理學、地學、微重力物理學、材料學、空間生物學、空間醫學、信息學、微電子學,等等,均伴隨著航天事業的發展而壯大起來。

        二、我國航天技術的間接經濟效益

        作為高技術產業之一的航天技術,為科學研究開辟了許多新的領域和新的學科。我國的航天技術在向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滲透應用中,帶動了其它新興學科和工業部門的發展,產生了二次效益。

        1.航天技術對中國高技術產業群的帶動作用

        航天技術的發展需要一系列支撐技術,因而通過技術發展的“需求效應”帶動了一系列新興產業和新技術的發展。航天技術的發展對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和新能源技術不斷提出了新的要求,從而有力地促進了它們的發展,拓寬了它們的研究范圍。對于海洋開發和生物技術來說,航天技術為其提供了新的發展工具和研究手段。航天技術的發展還帶動了空間科學、微重力研究與實驗等科學研究領域的巨大發展,如阿爾法磁譜儀實驗將開創空間科學研究的一個全新領域。

        由于遠程導彈和運載火箭600多種新材料的國產化需要,以及電子元器件向小型化、集成化和高可靠性方面發展,國家投入了相當的財力開展相關技術的研究,帶動了諸如玻璃鋼、氟塑料、高強度合金和稀有金屬材料,以及計算機技術、自動控制技術、遙測遙控技術、雷達技術和工藝技術的發展;并擴展了空氣動力學、熱力學、結構靜動力學等領域的研究。在航天技術產業的發展過程中,總投資中相當大的比例轉移到國民經濟的其它部門。據不完全統計,航天研制部門用于研制運載火箭和各種衛星的投資,有60%~70%轉移到了其它工業部門和科研單位。資金和技術的轉移,有力地推動了這些部門的技術進步。據統計,建國以來研制的1100多種新材料中,80%是因航天技術的發展需求而研制的。由此可見,航天技術產業的輻射能力是極其強大的。

        以2號運載火箭為例。在研制過程中,航天部向有關部門輻射出4800多項科研、試制和生產項目,涉及27個部、委、局,25個省市自治區,共1300多個企業、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在運載火箭第三級的研制中,共輻射出397項研究項目,其中冶金部門88項、化工部門129項、建材部門86項、石油部門25項、紡織部門8項、中國科學院6項、輕工部門45項。僅航天工程應用的電子元器件就達15個門類,約2000個品種,上萬個規格,分布在全國的300多個生產廠家和研究機構。若進一步考慮二次輻射,其輻射能力就更難估量。所以說,航天技術與其它科學技術在應用中相互滲透和創新,擴展了航天技術本身的應用范圍,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快速增長。

        第7篇:海洋科學發展范文

        關鍵詞:旅游學;學科性質;研究對象;學科體系

        旅游學的基本理論問題,是旅游學建設與發展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也是旅游學界同仁十分關心的問題。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外不少學者在這個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討,發表了很多研究成果。但是,由于該課題的研究難度較大,到如今仍然是旅游學術研究中的一個薄弱環節,不少問題仍然懸而未決。然而,旅游學要建設與發展,這又是一個繞不過的坎兒。怎么辦?答案只有一個,只能是鍥而不舍地繼續研究下去。鑒于此,筆者就該方面的問題冒昧地提出一些認識,以達拋磚引玉之目的。

        一、旅游學的性質

        1.旅游學屬交叉科學中的綜合科學

        當前,世界科學發展的總趨勢是日益走向高度交叉與綜合。所謂高度交叉,是指自然與自然、社會與社會、自然與社會等各學科間相互交叉。有學者指出,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是21世紀世界性的科流,學科交叉是眾多新學科產生的源泉。學科交叉絕不是某些人的個人志趣和愿望,而是當前科學發展的客觀規律的體現,是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決定的。所謂高度綜合,是指學科越分越細,新學科、新分支、新門類越來越多,而同時不同學科分支之間的聯系也越來越多,以各種不同方式相互交叉、滲透和融合,從而呈現出高度綜合的總趨勢。然而,不管是交叉或綜合,所產生的新學科都具有高度的交叉性。例如海洋科學,它本來是地學的一個分支,后由于交叉融合,現在又陸續分化出海洋地質學、海洋地貌學、海洋水文學、海洋工程學、海洋經濟學、海洋生物學、海洋生態學、海洋氣象學、海洋化學、歷史海洋學、空間海洋學、區域海洋學、軍事海洋學,等等,達百門之多。至于旅游學,同樣地,出現了旅游地理學、旅游經濟學、旅游管理學、旅游心理學、旅游美學、旅游規劃學、旅游策劃學、旅游社會學、旅游人類學、旅游倫理學、旅游生態學、旅游文化學、旅游政治學、旅游資源學,等等,也有幾十門之多。和海洋學所不同的是,旅游學的這些分支學科大多是社會科學學科間的交叉融合,而海洋科學多是自然科學學科間的交叉融合。與海洋學、旅游學相類似的學科還有很多,如資源學、管理學、數學、城市學、規劃學,等等,不一而足。

        交叉科學是在眾多的不同學科之間、不同交叉學科之間發生非線性相互作用所構成的系統。按照交叉途徑和形成特點,交叉科學又可分為邊緣科學(在兩門或兩門以上專門學科的交界處生長起來的學科群)、橫斷科學(對各專門學科中具有普遍性、共同性的問題進行研究而發展起來的學科群)和綜合科學(以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對同一客體進行研究而產生的學科群)。從旅游學的形成過程、形成特點和內容構成看,旅游學當屬交叉科學中的綜合科學。

        2.旅游學屬軟科學

        說旅游學是交叉科學中的綜合科學,是從旅游學的理論構成和形成特點而言的。若從旅游學的作用和功能而言,旅游學又是一門軟科學。軟科學是以系統科學理論方法為基礎,以現代科學知識和計算機等現代技術為手段,對“人-事-物”系統進行跨學科、跨領域、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是為各級、各類組織的領導在管理和決策過程中實行科學化、民主化和規范化服務的,是實現整體優化效應,以解決和促進科學技術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問題為目的的一類綜合性理論和應用科學的總稱。旅游學正是這樣一門軟科學,它是對以“人-事-物”為內涵的旅游系統進行跨學科、跨領域、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是以服務于旅游資源開發、旅游經濟發展、協調旅游與其它產業關系和進一步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為目的,而進行的一種多學科協同研究。

        我們說旅游學屬于軟科學,不僅在概念上二者是一致的,而且旅游學具有以下與軟科學相一致的各種特征。

        首先,旅游學本身還不是一門獨立的體系化的專門學科,而是一個有機組合的學科群,其研究范圍主要包括旅游發展戰略研究、旅游規劃制定、旅游管理組織、旅游法規政策制定、旅游生態環境和文化保護、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等。

        其次,旅游學的宗旨和功能是為旅游企事業管理和旅游經濟發展等決策服務,即通過旅游研究為旅游業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科學的決策理論、方法和程序。

        第三,旅游學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地理學、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文化學等一些專門學科和一些橫斷學科、帶頭學科。

        第四,旅游學的興起與發展除了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自身的發展為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之外,更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分工的細化、以及管理體制和管理技術的變化等。總之,旅游科學是應時而起,應運而生,體現了歷史與邏輯的統一。

        第五,旅游學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相互交叉、相互滲透融合而形成的。所以,旅游學不但具有科學屬性,而且具有鮮明的社會屬性和人文屬性。因此,旅游學的建設與發展不但需要嚴格的科學理論與方法,并且需要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精神,實現物理、事理、人理相結合,科學精神、社會良知與終極關懷相結合。

        鑒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旅游學是一門名副其實的軟科學。

        二、旅游學的研究對象、任務與特點

        1.旅游學的研究對象

        任何科學都有自己的研究對象,旅游學自然也不例外。關于旅游學的研究對象,以往不少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認識,概括地講有要素論(包括六要素論、四要素論和三要素論等)、現象論、活動論和其它理論等。筆者認為,旅游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是旅游系統,即旅游學是研究旅游系統的性質、結構和運動規律,系統內部人-事-物各要素之間,以及旅游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聯系、共同促進旅游系統良性發展的一門科學。

        (1)關于旅游系統中的“人”

        旅游系統中的“人”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包括所有與旅游有直接關系的旅游活動者,如游客、旅游管理者、旅游企業經營者、旅游科研教學人員等。對旅游系統中的“人”的研究,主要內容包括各種人的主體空間行為、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人與物之間的各種關系等。在旅游活動中人們因所處的主體地位不同,其對事物的思想認識和行為方式都會有很大不同,進而又會影響到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如旅游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關系、旅游活動者與旅游環境之間的關系等。根據旅游系統中人們活動的作用與性質,可將旅游活動中的人分為3種類型:一是基礎旅游活動者,包括旅游教育人員、旅游科研人員和政府機關的旅游管理人 員等;二是輔助旅游活動者,包括旅游開發、旅游文化和旅游環保工作人員等;三是核心旅游活動者,包括游客和旅游企事業單位經營者等。

        (2)關于旅游系統中的“事”

        人的主體空間行為、人與人及人與物之間的關系等,必然會通過一定的“事”表現出來,這些“事”就是介入旅游系統中的人所進行的各種活動。這些活動包括4個方面:一是游人的旅行游覽活動;二是為滿足游人的旅游需求,旅游經營者所進行的各種服務性旅游生產活動;三是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的開發、生產活動;四是旅游科研、教學活動和各級政府所進行的旅游管理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使旅游者、旅游產品生產者、旅游社區和國家各得其所。正是這些活動,才使游客與旅游目的地建立聯系,發生作用,進而使旅游系統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并不停運行與發展。在上述一系列活動中,第一和第二、三種活動,即旅游消費與旅游生產活動是旅游的核心活動,其它活動可稱為旅游的輔活動。

        (3)關于旅游系統中的“物”

        旅游系統中的“物”是指旅游系統中的“人”活動的作用對象,由各種各樣的客觀物體所構成,包括旅游資源、旅游景觀(含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人造景觀等)、旅游服務設施(含旅游食宿、購物和娛樂設施等)和旅游基礎設施(含旅游交通、電力通信、供排水、科研教育、環保和安全設施等)等。其中,旅游景觀是旅游系統中人們活動的最終目的對象物,因而是旅游系統中“物”的核心內容。旅游系統中的“物”是旅游系統得以運行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其數量、質量、特色、時空組合關系、可利用性等,對旅游系統的運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4)旅游系統與外部環境的聯系

        旅游系統的運行不僅受其內部結構和具體內容的影響,而且還與外部環境條件密切相關。因為,旅游系統是一個開放性系統,與外部環境時刻保持著密切的人流、物流、能量流、信息流、價值流等的交換與聯系。如果中斷了這些交換與聯系,旅游系統將無法運行與生存。因此,旅游系統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與聯系同樣是旅游學研究對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即旅游學不僅研究旅游系統本身,還研究旅游系統與周圍環境的關系。

        2.旅游學的研究目的與任務

        作為一門科學,不僅要明確其研究對象,而且還要明確研究的目的與任務。一般而言,科學研究有兩大目的:一是認識的目的,即認識研究對象的性質、結構與運動規律;二是應用的目的,即把已經認識的事物的性質與規律轉化為方法與手段,用來改造和利用研究對象,解決實際問題。前者的研究成果一般形成科學的基礎理論,后者的研究成果一般形成科學的應用性理論。旅游學的研究大多是把二者結合起來進行,且把重點放在應用和解決實際問題上。這就是目前我們所見到的旅游學的基礎理論研究成果較少,而應用性成果較多的原因之一。具體而言,旅游學的研究任務,就是在認識旅游系統的要素結構、相互關系、相互作用、矛盾運動、發展變化規律,以及旅游系統與周圍環境關系的基礎上,著重研究旅游系統中人們通過各種活動對旅游客體進行充分利用,以及對旅游系統進行優化控制的原理、原則和方法等。從目前旅游學的研究現狀看,其研究任務主要在于解決對旅游系統的控制、管理和應用等實際問題,為正確處理旅游系統中人-事-物三方面的關系提供科學的智力支持。

        3.旅游學的特點

        根據旅游學的性質、研究對象、目的和任務,可以概括出旅游學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特點。

        (1)交叉性

        旅游學的交叉性特點是由其自身的形成特點決定的,即旅游學是在眾多不同學科及不同交叉學科之間發生非線性相互作用的情形下所形成的理論系統。旅游學的交叉性特點告訴我們,凡是與旅游有關的一些重大課題,必須采取多學科協同攻關的形式完成,任何一個單一學科都是無能為力的。旅游規劃問題是這樣,旅游經濟、旅游環境、旅游生態、旅游管理、旅游社會問題等,也莫不如此。

        (2)綜合性

        旅游學研究對象的系統性、多因素性和各要素間相互關系的復雜性,決定了旅游學研究內容的綜合性。旅游學的內容不但在整體上是多學科交叉滲透、相互融合貫通的綜合性產物,而且它的各分支學科也同樣如此,即在旅游學的各分支學科之間也同樣存在著多層次的交叉、綜合,存在著大學科包含小學科,小學科又相互跨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復雜現象。總之,不論從哪個方面看,旅游學的綜合性特點都是十分鮮明的。

        (3)系統性

        旅游學雖然是由眾多學科交叉而成,但其內容并非是散亂無序的。旅游學就如同由幾十萬個零件構成的一架飛機,每個零件、部件和每個機械系統都有其存在的必要,它們共同構成了飛機這個有機的整體。我們說,飛機有飛機的系統性,自行車也有自行車的系統性,其不同點僅僅表現在系統內部的要素、結構、功能等不同而已。旅游學雖然是由很多層次不同、大小不一的分支學科組合而成的,但各個分支學科都有自己明確的研究對象、目的和任務,都是圍繞旅游系統中的某一要素或子系統而進行研究的。因此,不論從旅游這個大系統看,還是從各旅游子系統看,旅游學的系統性都是不容置疑的。

        (4)群體性

        旅游學的群體性是指旅游學是一門科學,而非一個學科。它就象物理學、化學、地學、生物學、經濟學、管理學一樣,是眾多科學門類中的一種。眾所周知,某一門類的科學是針對某一研究對象的認識和知識相統一的復合體,是由眾多學科或交叉學科構成的多層次的龐大的知識系統,而學科是某一門類科學之下的一個分支。科學與學科之間的關系類似于生物學中的屬與種的關系。旅游學正是由一系列與旅游研究相關的交叉學科組合而成的學科群。

        旅游學與管理學一樣,同樣屬于交叉科學,也同樣都是軟科學,各有自己的研究對象、任務和學科群。因此,在大的科學分類上,把旅游學歸類于管理學之下是很不合適的,特別是把旅游學歸類于工商管理學這個二級學科之下更是不妥,這種做法違背了科學分類的基本原則。這種不科學的分類的后果,只能是嚴重阻礙我國旅游學的發展,進而嚴重影響我國旅游經濟的發展。同時,對于管理學的發展來說,有了這樣一個巨大的“累贅”,也是有害而無益的。

        (5)實踐性

        旅游學與某些基礎性科學的一個基本區別就在于它的實踐性,它是研究旅游、認識旅游與更好地發展旅游的統一,即旅游學研究旅游不僅是為了認識旅游系統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性,更重要的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旅游實踐活動。如對旅游發展進行更好地管理、使旅游消費者具有更美好的旅游經歷、使旅游產品生產者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使社會旅游活動得以可持續發展等。

        三、旅游學的學科群結構

        關于旅游學的學科群結構問題,不少學者曾經做過比較深入的研究,如謝彥君把旅游學科體系劃分為研究旅游活動、研究旅游產業和研究旅游供求 關系三大模塊,各模塊包含有相應的學科;吳必虎則把旅游學科劃分為10個大的方面,每個方面包含有相應的學科。另外還有其它一些分類。以上學者的分類大多是根據旅游學的研究現狀和應用特點進行的,因此具有很強的現時性、應用性和直觀性特點。然而,筆者認為,既然是學科體系劃分,就應該按學科劃分的規范方法進行。根據常用的學科分類方法,通常把學科分類為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理論研究兩個層次。

        由于旅游學是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交叉地帶匯流融合而成的新興學科群,所以它必然與許多科學或學科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如地學、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文化學、社會學、生態學、倫理學、美學,等等。因此,筆者認為,由這些科學或學科與旅游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新興學科所研究的,是關于旅游活動、旅游現象和旅游問題的起源、結構、形態、關系、發生和發展規律方面的內容,這些學科應該作為旅游基礎理論研究學科群,如旅游地學、旅游經濟學、旅游管理學、旅游心理學、旅游文化學、旅游社會學、旅游生態學、旅游倫理學和旅游美學等。而在這些基礎理論學科之下派生出來的用于指導實際旅游活動的一些應用性的學科,應統稱為旅游學的應用理論研究學科群。當然,在旅游學的應用理論研究學科中還可以作更具體的細分,如旅游企業管理之下可以細分有旅游景區管理、旅游飯店管理、旅行社管理等。

        第8篇:海洋科學發展范文

        現階段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世人的共識。“低碳經濟”是人類社會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場“能源革命”。它既符合當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要求,同時也是我國政府的戰略選擇。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廣東省在海洋經濟發展中倡導“海洋低碳經濟”是一個全新的思路。大力發展海洋低碳經濟,這不僅為廣東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保護生態環境奠定了基礎,而且對實現廣東省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低碳經濟是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1.1低碳經濟的內涵

        從內涵看,低碳經濟兼顧了“低碳”和“經濟”,低碳經濟是溫室氣體排放量盡可能低的經濟發展方式,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種經濟模式。所謂低碳經濟是指依靠太陽能、風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為主要能源,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特征的新型經濟發展方式[1]。低碳經濟代表了未來經濟發展的形態,其實質是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旨在建立新的能源結構,降低能耗和減少污染物排放,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目標是減緩氣候變化和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即依靠技術創新和政策措施,實施一場能源革命,建立一種較少排放溫室氣體的經濟發展模式[2]。

        1.2發展海洋低碳經濟的意義

        海洋經濟是開發利用海洋的各類產業及相關經濟活動的總和。海洋低碳經濟是在以海洋為活動場所和以海洋資源為開發對象的各種經濟活動中,以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為目的一種海洋經濟發展模式。海洋低碳經濟作為一種平衡式經濟,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環境友好型的、追求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所以,對廣東省來說發展海洋低碳經濟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2.1有利于科學發展觀的貫徹和落實加快海洋經濟發展,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直接體現。在廣東省的海洋經濟結構不盡合理,經濟增長方式粗放,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生態環境基礎十分脆弱的一個基本省情條件下,發展海洋低碳經濟實際上是從需求的角度提出的,在發展中注重系統整體的互利互動和協調一致,使人與自然、經濟、社會有序循環,形成良性互動發展。

        1.2.2是實現海洋經濟強省的必然選擇在低碳經濟視角下,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戰略的落腳點是把廣東省建設成海洋經濟強省。發展海洋低碳經濟是廣東省海洋經濟有效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廣東省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載體。在發展中,堅持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協調統一的原則,通過充分重視恢復和保護海洋自然生態環境,為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自然生態基礎,推動海洋經濟強建設的順利進行。海洋經濟強省本身應該是海洋生態強省、海洋綠色強省,海洋經濟的發展中盡可能采取“綠色”技術,實行清潔生產,形成海洋經濟之間、海洋經濟與海洋生態環境之間的互利交換和良性循環。

        1.2.3是廣東海洋經濟和諧發展的客觀需要海洋經濟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的內容:一是陸上經濟活動不對海洋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施加難以消解的壓力;二是海洋經濟系統的產出能較好滿足人們對海洋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三是海洋經濟的發展能明顯促進全省經濟的發展。目前主要影響兩者協調發展的突出矛盾表現為陸上經濟活動對近岸、近海的強大的污染威脅。廣東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在全國領先,陸源污染負荷強度非常大,實施海洋低碳經濟發展戰略,大力解決陸源污染問題,才可能為海洋經濟建設提供相對寬松的海洋生態環境,才有可能全面實現廣東海洋經濟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2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的現狀分析

        2.1廣東省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的成效

        2.1.1廣東省海洋經濟總量長期位居首位

        廣東省海洋經濟自1995年以來,始終保持著快速發展的勢頭。2010年,廣東省海洋生產總值達8000億元,約占全省GDP的17%,比2009年增長17.6%,比2005年增長2.7倍,年均增速達22%,連續16年居全國首位,為推動全省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主要海洋產業發展態勢良好,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旅游業、海洋漁業等主導海洋產業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2.1.2三大藍色產業密集帶建設初見成效

        廣東省沿海地區憑借區位和資源優勢,海洋經濟區域布局得到進一步優化,粵東、粵中(珠江口)、粵西三大藍色產業密集帶初步形成。珠江口地區已成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地區之一。東西兩翼加快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經濟發展邁上了新臺階。在三大藍色產業密集帶中,汕頭突出發展重化工業和水產品加工業,水產品出口連續4年居全省地級市首位;潮州建成全省最大的烤鰻加工、貝類集散地。汕尾是全省最大的鮑魚養殖基地,全市養鮑場已達40多家,年產量超1000t;惠州著力建設臨海石化工業區;湛江、茂名大力發展海洋石化業、港口物流業;珠海、陽江、惠州、茂名等地區著力打造濱海旅游品牌等等。

        2.1.3海洋科技和教育成效顯著

        廣東省積極部署實施“科技興海”戰略,全面啟動實施了《廣東省科技興海1999—2010年規劃》,海洋生物資源綜合開發技術、海洋工程技術、海洋礦產資源開發技術等海洋高新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重大科技興海招標項目取得豐碩成果,14項技術獲得國家專利。建成4個省級重點實驗室,8個區域性水產試驗中心。在海洋教育方面,廣東省擁有全國第二所海洋大學———廣東海洋大學,除此之外還有中山大學海洋學院、廣東省水產學校等海洋教育機構,多年來培養了大批海洋與水產技術和管理人才。

        2.1.4海洋環保取得進展

        完成了第二次海洋污染基線調查工作,編寫《廣東省海洋污染調查報告》。針對全省發生赤潮,成立了廣東省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中心和赤潮研究中心[3]。省政府出臺了全國第一部規范人工魚礁建設的政府規章,決定省、市、縣財政投入8億元,用于人工漁礁建設。廣東省編制實施了《廣東省海洋與漁業自然保護區總體建設規劃》,加強海洋與漁業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力度,截至2010年底,已建成了徐聞珊瑚礁自然保護區、雷州白蝶貝自然保護區、東山—南澳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示范區等100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個、省級自然保護區9個,保護區面積達69萬hm2,初步形成了類型較齊全、布局較合理的保護區網絡。#p#分頁標題#e#

        2.1.5海洋污染治理力度加大,監測治理效果顯著

        全省各地基本建立海洋環境監測體系,對重點排污口、海水浴場、海水增養殖區監測實現常規化,連續7年省級、沿海市級海洋環境質量公報。建立了重大海洋與漁業環境災害監測預警機制,重新修訂了廣東省重大海洋環境突發災害應急預案,妥善處理了澄饒聯圍水污染、茂名水東灣死魚事件、深汕高速公路甲苯泄露事件等近10宗海洋漁業污染事故,有效維護了當地社會穩定。環保執法力度加強。嚴格要求直排入海重點單位執行“三同時”制度。全省海岸工程環評執行率達100%。

        2.2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2.2.1海洋資源衰退、環境污染狀況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由于資源過度利用以及粗放式經營對海洋資源造成的影響沒有根本緩解,海洋生物資源補充能力嚴重衰退。目前,南海北部大陸架底層漁業資源密度已下降到很低水平,不足原始資源密度的1/9,而北部灣海域的漁業資源密度已不足原始資源密度的1/8。廣東省近岸海域環境質量除局部區域有所改善外,總體表現為海域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污染面積不斷擴大,污染程度不斷加重,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國家海洋環境質量公報表明,廣東省近岸海域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面積由2005年的9860km2增至2010年的22042km2。另外,廣東省沿海城鎮生活污染源的源強持續快速增長,生活污水處理率目前僅為39%。

        2.2.2綠色海洋科技整體水平不高

        海洋經濟綠色發展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綠色海洋科技發展的狀況,其開發范圍的深度和廣度受到綠色科技的制約,同時,其開發利用中伴隨的負面的影響也需要先進的綠色科學技術來解決。廣東省海洋科技對海洋經濟的貢獻率卻不高,根據有關資料顯示,在11個海洋兄弟省份中,海洋科技綜合競爭力的排名只處于第4的位置,其中高級職稱人員為310人,不及山東727人的1/2。廣東新興海洋產業產值只占海洋產業總產值的1/4。一些新興產業,如海洋藥物、海洋能源等明顯開發不足。最直接的原因是受技術水平的限制,使得海洋資源的開發仍停留在粗放利用階段,以資源為優勢的高附加值的產業還沒有形成,海洋關鍵技術自給率低,發明專利數量少,主要的海洋儀器依賴進口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

        2.2.3海洋綜合管理滯后

        目前,廣東省海洋和海洋資源法律制度現狀己難以適應海洋開發、管理和維護海洋權益的需要,尤其是海洋和海洋資源綜合性管理的法制建設滯后,加劇了廣東海洋資源開發的無序和無度。沿海各市海洋綜合管理的機構尚未健全,體制尚未理順。海上執法部門,如海監、漁政、環保、港監、公安、邊防、海關等力量大多各自為政,力量分散,形不成合力,無法對海洋實施統一、有效的監督和監察。

        2.2.4綠色發展意識不足目前綠色海洋意識

        雖然有所提高,但就總體而言,其普及度還不夠,尤其是對海洋生態的保護意識不強。一是缺乏“綠色”生產意識。涉海經營企業把海洋當作無償的排污場所,無償的使用海洋資源,不愿意治理污染;二是綠色消費意識不夠,據調查,約有2/3的消費者對消費的產品是否是“綠色產品”并不在意;三是缺乏資源節約意識,認為海洋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

        2.2.5海洋法制不健全

        至今尚沒有一部海洋的綜合法律。在海洋權益管理方面,缺乏海上人工構造物管理方面的立法;在資源開發管理方面,行業管理法規較多,但缺乏海洋資源開發、綜合協調管理方面的立法,尚沒有頒布海洋資源開發管理基本法、海岸帶管理法等。雖然“誰污染誰治理”早已形成法律,但實施效果并不好。排污收費面不全,收費的主要是超標排放的大中型企業和一部分事業單位,但環境污染很大一部分來源于不超標排放的企業和規模小、布局分散的鄉鎮企業;收費標準偏低,僅為污染治理設施成本的50%左右,導致企業寧愿繳納排污費,不愿進行污染治理。資源法律的不完善弱化了對人們破壞資源的強制性約束,忽略了人與自然關系的行為規范,阻礙了人與海洋資源環境的和諧發展。

        3構建基于低碳經濟的廣東海洋經濟發展模式

        海洋經濟是以海洋為活動場所和以海洋資源為開發對象的各種經濟活動的總和。包括海洋漁業、種植業、工業、運輸業、旅游業等,是一個多門類的經濟領域;它包括海岸帶、近海和遠洋,包括水面、水中和海底,范圍極為廣泛。由于海洋水體具有流動性、可依托性、阻礙性、媒介性,海洋這個特殊的經濟空間使得海洋經濟具有整體性、公共性、跨地域性的特征。從管理體制看,有各級行政單位和經濟組織,以及一部分協作活動機構;因此,海洋經濟的特點決定了海洋經濟的發展具有層次性、系統性及多部門交叉性的特征。綠色海洋經濟是在低碳這一理念指導下發展海洋經濟的有效經濟模式。根據上述海洋經濟的特征,我們認為,海洋經濟綠色發展是指一個多層次、多側面體現海洋經濟綠色發展的立體框架,將綠色理念融入到海洋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部分,既可以實現低碳發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目的,又可以實現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綠色海洋經濟在發展中兼顧“社會安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以滿足未來發展的需要。由于廣東自然資源不足,環境承載有限,必須將有限資源作有“效率”的使用,并加強對環境保護,確保海洋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以創造經濟、環保與社會“三贏”愿景。

        4基于低碳經濟推進廣東海洋經濟發展的措施與建議

        4.1政府加大對發展海洋低碳經濟的支持力度

        在發展海洋低碳經濟的過程中,政府的支持很有必要,要根據海洋經濟結構演進的一般規律,從整體效益出發,進行與產業優化相適應的環境建設。要通過媒體宣傳、信息、市場預測等,使社會明確全省海洋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通過行政、法律、財政等手段引導企業將資金投放到低碳產業。鼓勵企業作為投資主體吸引社會各方面多元化投資。強化重大項目的全過程監督,提高投資效率。此外,政府財政的轉移支付要與海洋產業結構調整配合。在海洋產業優化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和增量調整,進一步優化第一、三產業內部的行業結構,提高其檔次。集中力量重點發展海洋生物制品工業、海洋電子、海洋旅游等新興或低碳的產業。

        4.2構建海洋科技創新體系#p#分頁標題#e#

        應該圍繞海洋科學與技術、海洋生物制品及加工、海洋工業與能源、海洋環境與發展等領域展開海洋技術創新基地的建設活動,加強高新技術的攻關力度,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以解決當前海洋經濟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精品養殖、資源利用等方面的問題。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通過高校與科研院所的結合,構筑產業科技開發的平臺,實現科技開發和產業需求接軌,解決產業發展中的核心技術問題。同時,要鼓勵應用型科研機構和涉海企業聯合開發新技術。通過與海洋企業的技術研發中心共同進行技術和產品研發工作,可以促進海洋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逐漸形成企業連基地、基地帶區域的海洋產業開發格局。

        4.3強化發展海洋經濟的低碳意識

        廣東省海洋經濟走綠色發展之路就必須強化人們的低碳意識。低碳意識是伴隨著人類工業文明的發展,人與環境的沖突愈演愈烈的情況下逐漸衍生發展起來的。一方面各級黨政領導干部要提升環保危機感和責任感,為改善海洋自然生態環境,促進人與海洋和諧,提供制度基礎、設施建設和政治保障,鼓勵技術創新和發展清潔能源產業,為海洋產業的發展創造優越的社會條件。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實施環境違法違規責任追究制度,激發和強化各級領導、環保執法人員、環保產業單位的環保責任。再次,充分有效地利用媒體和信息網絡技術等途徑,大力宣傳低碳觀念,倡導低碳生活,廣泛動員人民群眾參與多種形式的環境道德實踐活動,逐步強化公眾的低碳意識。

        4.4加強海洋生態環境建設

        海洋生態環境的建設必須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強化監督管理”的原則。由于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狀況是不斷變化的,所以要做好海洋環境監測,通過大力組建海洋環境監測網,逐漸形成行政監管、專業機構監測、群眾監督相結合的監測體系,以利于準確地掌握海洋資源及環境的變化狀況,并及時采取相應措施保護海洋生態環境。還要發揮海洋行政執法的作用,加大執法力度,規范各種用海活動。對重點海域進行環境污染容量評價和海洋功能區環境質量調查,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和排放標準控制制度,對重點排污口加強監測、監視和管理,嚴格限制排放數量。對圍海、填海項目必須進行科學規劃、科學論證和嚴格管理,以促進海洋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

        4.5轉變海洋開發模式

        一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傳統經濟是“海洋資源?海洋產品•海洋污染物排放”型經濟,最終會導致海洋資源的短缺和海洋環境污染。而循環經濟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將經濟活動組織成“資源•生產•消費•二次資源”的閉環過程,使資源和能源得到合理和持久利用,并使經濟活動對環境的不良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二是采用科學的政績評價指標,實行綠色GDP考核。省委、省政府要大力推行綠色GDP指標和產出率等效益指標。逐步在沿海各地建立海洋綠色GDP統計核算指標體系,以利于正確測度生產者和消費者行為的成本和收益,督促人們經濟行動的改進。三是轉變發展觀念。摒棄“高投入、高消費、高排放、低效率”的傳統經濟發展方式。

        4.6加強海洋綜合管理

        發展海洋低碳經濟走綠色海洋發展道路涉及到方方面面,必須通過綜合管理實現。由于對現有管理體制的路徑依賴,需要完善海洋綜合管理體制:一是成立海洋機構協調委員會,負責制定本省的海洋研究、開發、保護的重大戰略方針,進行全局性連續指導,協調各部門、各地區之間的關系。這是海洋經濟管理系統中最重要的層次,也是綜合統一管理能否展開的關鍵環節。在健全機構的基礎上,明確劃分省級和市級管轄海域的范圍。為了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實現地方政府的效用,減少沿海地區的用海矛盾和糾紛。二是弱化行業管理,減少涉海管理部門,將海洋資源、環境行政管理權限以海洋委員會為主導納入到海洋綜合管理體系之中,鼓勵公眾參與。

        第9篇:海洋科學發展范文

        1.1寧波海洋經濟發展的背景、基礎及優勢

        國內外的一些學者從各種角度對海洋經濟概念進行了研究,但由于研究視角、學科背景的差異,海洋經濟至今尚未有個明確、統一的概念。但他們的研究成果有以下幾個共同點:第一,海洋經濟以海洋資源為基礎,是一種資源依賴性很強的經濟活動;第二,海洋經濟表現為某些海洋產業的開發或是為其提供支持的產業活動,而海洋產業是海洋經濟的核心內容之一;第三,海洋經濟活動必須以特定地域空間為載體,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海上或海底。基于此,海洋經濟的概念可歸納為:人們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海洋環境以及海洋空間所形成的各種產業活動。海洋是21世紀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國務院2011年2月底正式批準《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為浙江海洋經濟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寧波位于長江經濟發展軸和沿海經濟發展軸“T”字形交匯處,其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經濟強市,對于推進寧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實現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近期,寧波市也深入貫徹省委港航強省戰略部署,有力地推動了全市海洋經濟發展。2010年,全市實現海洋生產總值806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6%。海洋經濟已成為寧波市國民經濟重要的增長點,為建設海洋經濟核心示范區奠定了較為扎實的基礎。寧波—舟山港及其附近區域成為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其戰略地位的確立為寧波海洋經濟的騰飛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機遇。寧波發展海洋經濟還具有以下優勢:第一,具有國內漁業資源優勢;第二,具有省內灘涂、淺海資源優勢;第三,具有全球港灣航道資源優勢;第四,具有世界海洋人文和自然景觀資源優勢;第五,具有區域海洋新能源優勢等。

        1.2寧波民營資本投資海洋經濟現狀

        民營經濟一直是寧波經濟的特色和優勢所在,充滿活力,是寧波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在發展海洋經濟時,如果能夠充分利用好這一優勢,將“寧波模式”與新一輪海洋開發開放有機結合,將進一步激發寧波民營經濟的強大資本力量,使資源配置的效能最大化,并最大限度地規避市場風險。根據各產業龍頭企業和不完全統計,目前寧波民營資本投資海洋經濟的現狀可歸納為以下兩點:第一,民營資本投資比重較高的產業為:海洋漁業、海洋電力業、海洋船舶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漁業比重高,主要原因在于寧波具有全國的海洋漁業資源優勢,再加上民營資本充足和靈活的機制,在海水養殖和海產品加工制造領域形成了民營資本一統天下的局面。海洋船舶制造和海洋交通運輸業,除了三星重工以外,寧波65家造船企業都是民營企業。資本活躍于此,主要是由于2003年全球船舶市場供不應求,加上造船業的門檻低、利潤高,引發了民營資本投資的浪潮。民營資本的不斷滲透延伸了造船產業鏈,影響了海洋交通運輸業,同時也不斷地強化了寧波特有的港口和碼頭優勢。海運業雖有寧波海運、寧波外代等國資航運企業,但北侖和江北兩區海運企業絕大多數為民營企業,目前民營海運企業已在積極開拓海外運輸市場,民營資本在海運業的投資程度可見一斑。海洋生物醫藥業是高新技術海洋產業,它的行業特征決定了其投資規模具有靈活性,不會像海洋油氣、海洋化工動輒幾億、十幾億,因而給民營資本提供了無數的投資機會。另外,寧波市擁有海洋與漁業研究院、海洋開發院、寧波大學生命學院等一批海洋科技方面的科研機構,已在海洋生物醫藥領域取得了不少關鍵性技術成果。第二,民營資本投資海洋經濟比重較低的領域為:海洋油氣業、海水利用、海洋化工、海洋工程建筑業、濱海旅游業等新興海洋產業。之所以投資比重較低,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國企壟斷;其次,市場準入的條條框框多,對于企業資金和技術實力要求高;再次,民營企業僅在傳統制造業領域有優勢。因此,民營企業家觀望的多。

        1.3寧波民營資本投資海洋經濟的途徑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寧波民營企業和民營資本逐步發展壯大,不僅在傳統制造業領域而且在海洋經濟領域日益做大。寧波民營資本投資海洋經濟主要有以下幾種途徑。

        1.3.1政策扶持,鼓勵民營資本投資海洋經濟

        近年來,寧波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海洋經濟發展政策文件,有力地推進了民營資本投資海洋經濟的步伐。《關于促進民營經濟大發展、大提高的政策意見》提出,要放開民營企業投資領域,放寬民營企業注冊限制,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確限制的投資領域,都允許民營資本進入;凡是承諾向外資開放的領域,都向民營資本放開;鼓勵民營資本在基礎設施領域擴大投資。另外,《寧波市海洋經濟發展規劃2006—2010》、《寧波市海洋科技“十一五”發展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寧波市政府關于建設海洋經濟強市的意見》等明確提出了發展海洋高新技術新興產業的戰略思路,要逐步建立起財政扶持、金融支持、民營資本和外資投資等多元化投資機制和市場化運作機制。在政策法規引導下,許多民營企業大膽地投資于海洋經濟,目前直接涉海民營企業已超過了5000家。

        1.3.2利用資本優勢,加大海洋經濟基礎設施建設

        海洋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有包括參股投資和自主投資兩種投資模式。參股投資,就是民營資本通過股份形式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如杭州灣跨海大橋建設過程中,吸引了雅戈爾、宋城集團等民營龍頭企業的參股投資,民營資本投資一度占到了50%以上。自主投資,就是民營企業通過獨資方式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如大榭島開發建設中,民營企業永信港埠發展有限公司和興發港埠有限公司各自投資一個億,建設、經營了萬噸級貨運碼頭。

        1.3.3利用傳統修造船優勢,加快發展現代船舶制造和國內、國際航運業寧波修、造船歷史悠久

        目前有民營造船企業65家,造船能力達到250萬載重噸。其中,能建造萬噸級以上船舶的企業有20家。深水港口是寧波最大的優勢,民營企業借助造船業的優勢和港口通天下優勢,積極投資于國內、國際航運業,已經成為三位一體港航體系的重要力量。目前,寧波共有航運企業132家,其中民營航運企業120家。

        1.3.4利用傳統漁業養殖優勢,投資水產品精深加工

        漁業資源和養殖一直是寧波海洋經濟傳統優勢,眾多民營企業據此投資水產品精深加工,促成現代海洋水產加工業。目前,寧波擁有水產品加工企業360多家,年加工能力達到20多萬噸,已經形成一批以南方水產、飛日水產、三英水產、旭文水產等為代表的民營龍頭企業。

        1.3.5利用科技進步,投資海洋高科技產業

        寧波一些民營企業,依靠海洋科技開發優勢,積極投資海洋高科技產業。如寧波超星和寧波海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靠自身力量,自主研制開發深海魚油、DHA、深海魚氨基酸膠囊、魚精膏產品、酶解魚蛋白胨等,產品不僅暢銷國內,還遠銷歐洲。

        1.3.6利用開發區平臺,發展海洋經濟產業集群

        主要以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工業園區等為平臺,發展海洋裝備制造業、海洋旅游業、海洋化工等,建成現代海洋產業集群。如梅山保稅港區,進駐保稅港區的大項目中有許多是民營企業主導的國際貿易、投資公司、大宗礦產品、房地產開發等項目。在寧波保稅港區,落戶的3200多家企業中,民營企業已占總量的80%左右。

        2寧波民營資本投資海洋經濟面臨的問題和障礙

        近年來,民營資本積極地進入到了海洋經濟領域。但由于體制、準入門檻和操作層面等原因,導致了只能淺層次進入海洋經濟領域,沒能全面、充分地進入到海洋高新技術、新興產業領域,使得寧波豐富的海洋資源和獨特的區位優勢長期以來難以得到充分的發揮。并且,當前民營資本投資海洋經濟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和障礙。

        2.1用海審批復雜,民營企業用海難

        民營資本投資海洋經濟,要在海島、海岸、海灣和海域開展經營活動,首要解決的難關就是用海問題。而用海涉及海洋管理部門、國土管理部門,甚至是軍隊管理部門,審批手續相當復雜,非一般民營企業自身之力所能解決。如鄞州濱海創業中心,目前有13000畝已經圍涂的養殖用海,本想將養殖用海轉為建設用海,為鄞州本地涉海民營企業———投資意向達6億元的中國集裝箱集團的集裝箱建設項目,10多家有投資意向的德國環保和汽配企業等提供工業用地,但目前寧波市每年用海指標僅有7000畝,這些指標主要計劃用于梅山保稅區和杭州灣新區,創業中心海域轉用困難重重。

        2.2臨海建設用地緊缺,民營企業用地難

        民營企業在臨海區域投資海洋經濟,需要解決落地問題。近年來寧波臨海各類開發區和鄉鎮,由于沒有建立起有效的土地進入和退出機制,建設用地緊缺矛盾越來越突出。臨海各類開發區和鄉鎮建設用地利用效率較低,土地緊張已成為民營企業投資海洋經濟的重要瓶頸。

        2.3市場準入門檻高,部分產業缺乏競爭

        雖然寧波有部分民營企業投資了碼頭、橋梁等海洋經濟基礎設施建設,但整體而言,民營企業難以進入海洋油氣、臨港石化、海域航空、海床開發等行業。這些行業屬于壟斷資源,地方政府通常采取壟斷經營,即由地方政府國有企業或央企獨資經營管理,造成民營企業難以進入行業參與競爭。如春曉油氣田、鎮海煉化等產業。

        2.4海洋人才緊缺,企業發展缺乏智力支持

        現代海洋經濟是科技主導的經濟,民營企業投資海洋經濟必須依靠大量的海洋科技人才來支撐,但寧波目前海洋科技人才十分緊缺。在寧波,涉海科研機構少,單獨建制的涉海科研機構只有2個,設有海洋科學與海洋技術專業的高校只有一所。無論是高層次科研人才,還是中高級技術人才,都存在很大市場缺口,且在寧波2萬多高級人才中,只有200多人與海洋經濟有關。寧波海洋高科技產業總體規模小、產業鏈短、資源共享性差,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及獨立研發的技術與產品不多,這些都是民營企業難以入圍的重要因素。

        2.5涉海公共服務少,企業缺乏平臺支撐

        由于海洋經濟尚處于發展階段,涉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相對滯后,主要表現在融資擔保機構為涉海民營企業提供融資能力不足,難以滿足中小民營企業進軍海洋經濟的資金需求。2010年,全市經認定的市級中小企業創業基地33家,擁有創業場地4億多平米,建造廠房1400萬平米,共入駐中小企業4500家,但涉海企業不足5%,海洋科技企業專門孵化基地尚未建立。海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缺乏,海洋科技交易市場、涉海中介、涉海檢測機構等尚未健全,使民營企業投資海洋經濟缺乏有力支撐。

        3擴大民營資本投資海洋經濟的對策建議

        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對寧波發展海洋經濟提出了新要求,民營企業在投資海洋經濟過程中,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引,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走轉型、提升、拓展之路。為進一步擴大民營企業對海洋經濟的投資,建議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3.1民營資本投資海洋經濟政策落實與執行要到位

        相對來說寧波不缺有關海洋經濟、民營資本的政策。從全國性的2005年“非公36條”,《反壟斷法》,2009年《關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意見》,2010年“新36條”到地方性的“寧波29條”,2011年《加快海洋經濟發展的意見》,都規定了允許民營資本進入壟斷領域,建立了較科學的進入和退出機制,還有財政稅收等方面的優惠等等。政策的初衷都很好,但是它無疑會影響壟斷勢力的既得利益,且一些政策缺乏重大突破,再加上沒人落實,實施難度可想而知。因此,政府必須明確一個職能部門來監督落實新海洋經濟政策的落實與執行。

        3.2創新民營企業用海用地管理體制

        首先,上級政府應下放建設用海審批權限,調整圍涂填海造地計劃,不要將建設用海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其次,要盡可能簡化審批程序,提高用海用地辦事效率,為民營企業投資海洋經濟提供科學、高效、周到服務。第三,針對海域權中的傳統漁業用地占比過高的現象,通過限制和減少傳統海洋產業用地的許可,增加和鼓勵新興高新海洋產業用地開發,并在用海權上向民營企業傾斜。

        3.3建立和健全海洋科技和資金的公共服務平臺

        針對民營企業投資海洋經濟缺乏科技和融資瓶頸,要創新民營企業公共海洋技術服務平臺和創新創業基地,出臺海洋經濟發展的融資性擔保公司實施細則,并抓緊籌辦寧波市海洋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實體建設,包括涉海企業信息庫、海洋科研項目信息庫、海洋專家資源庫、涉海政策法規等。同時,促進涉海民營企業上市融資和民間融資,創新大中型海洋經濟項目的投資和融資模式,推動中小民營企業的參股經營和產業鏈縱向經營。

        3.4加大海洋科技人才引進與培養

        針對寧波海洋經濟高科技人才的重大缺口,優先引進人才,重視人才的培養。在人才引進上,加緊完善實時人才引進政策,改變人才引進速度慢于海洋經濟發展速度的局面,重點引進技術人才、創業人才和管理人才,在資金補助、創業扶持、生活待遇、收入分配上給予便利和傾斜,做到引進的人才用得上,留得住。在人才的培養上,加緊制定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對口的教育培訓計劃,加強科研機構與高等院校合作,強化培養力度。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永久在线免费看AV的网站 | 亚洲网不卡AV在线 | 中文字幕专区高清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另类图片区综合区 | 一日本道久久久精品国产 | 亚洲乱码伦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