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藝術文化教育范文

        藝術文化教育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藝術文化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藝術文化教育

        第1篇:藝術文化教育范文

        關鍵詞:藝術設計;傳統文化;教育

        當前,藝術設計的主題正從“設計與經濟”擴展到“設計與文化”,并越來越多地承擔起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如何在設計教育體系中突出傳統文化教育,推動學生在設計中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融合,是當前藝術設計和藝術設計教育中的一個熱點問題。

        一、加強藝術設計類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或國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伴隨著其獨特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的,是民族本性的濃縮,是一種價值觀念所在,是人類發展的基礎和靈魂。傳統文化是民族文化延續發展的動力和橋梁,是民族文化發展的根本基礎。作為未來傳承民族文化、創造美的世界的藝術設計師,藝術設計專業學生非常有必要學習傳統文化。主要表現為:

        1 優秀設計作品的創意往往來源于傳統文化和富有民族特色的設計思想。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民族性”是藝術設計的靈魂。受現代藝術與現代科技雙重影響的現代設計,是不可能脫離其賴以生存的民族文化土壤和根基,是無法脫離傳統文化對它的深刻影響。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會性和歷史性的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審美觀、創作觀,影響著現代設計運動,也影響著設計作品的生命力。一些設計人員漠視傳統文化,一味盲從追隨外來文化和國際設計作品,使得自己設計的作品沒有體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作品的生命力不旺盛。而一些設計大師在弘揚中華人文精神的基礎上,合理地對傳統藝術進行發掘、提升與利用,把國際設計語言、時代感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創造出既具有鮮明中國韻味又具有現代感,在國際上有相當影響的中國當代設計作品。

        2 藝術設計類學生文化素質普遍不高。隨著開設藝術設計專業學校的大量增加和擴招,入學門檻的降低,相應的學生素質也普遍降低。這不儀表現在造型能力等專業基礎較差,而且在文化素質方面也是差強人意。藝術設計教育的目標不只是培養具有設計技巧和技能的應用型人才,而更應該培養具有思想張力的創造型人才。創造性思維能力的訓練與開發,離不開綜合素質的教育與培養,需要較高的文化素質。

        3 合格的設計師應該是一名復合型人才。傳統文化修養是藝術設計人才必備的素質,是現代設計的重要基礎。作為設計師,應具有淵博的知識、深厚的文化底蘊、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創造力等,既能把握住時尚潮流,又能傳承傳統文化,在藝術設計中實現商業、文化、社會化價值的完美結合。設計師在設計作品過程中,應弘揚傳統文化,傳承人文精神,帶給大眾精神的滿足,并起到引導社會的職責。

        二、當前對藝術設計類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障礙

        當前,各種藝術思潮相互滲透,西方現代設計理念也強烈沖擊著中國藝術設計。因此,中國當代設計特別需要正確把握自我,將中國的傳統人文精神運用于當代設計中,創造出具有中國風范、民族語言又符合新時代精神的設計作品。但在社會對現代設計人才的大量需求情況下,設計教育出現了“急功近利”,以“流水線”的方式培養了大量的次品畢業生,尤其是畢業生的傳統文化修養更是大幅下滑。反思當前藝術設計專業的傳統文化教育,還面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障礙。

        1 學生片面理解設計作品的好壞。當前,中國的設計處于市場牽動狀態,一切以市場為中心,而不是思想牽動、社會牽動,從而引領客戶、引領市場。浮躁的社會風氣讓藝術設計變的功利,讓設計人員忘卻自己的引導職責。許多學生忘記藝術設計是功能效用與審美意識的統一,片面認為只要設計作品具有藝術性,有一定的形式感,或受市場的歡迎,獲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就說明設計是成功的。因而許多學生就一味地盲從他人的創意,迎合市場和顧客,模仿跟風國外的設計,或呆板再現物體,或依葫蘆畫瓢,“緊跟”世界潮流,過分強調設計的藝術性和視覺效果。

        2 對傳統文化存在觀念上的偏差。教師、學生對傳統文化普遍不重視,有“重專業、輕基礎;重技法、輕理論”的錯誤觀念。由于對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不全面,無法從大文化觀的角度來看問題、設計作品。有的學生在作品上僅僅使用了傳統圖案,就以為達到了傳統與現代的結合,而實際上僅停留于形式上的嫁接、挪用和拼湊。有的作品甚至圖案與主題風馬牛不相及。

        3 傳統文化的教育體系不健全。由于藝術設計教育是在傳統美術和工藝美術教育的基礎上轉型而來的,其教育模式大多沿用美術教育的模式,教學側重于技法方面的訓練,輕視理論素養的培養。在教育理念上,有的學校過于強調設計性、實踐性,過于強調與世界的接軌、潮流的追從,輕視傳統文化的教育,忽視設計者綜合素質的培養。在課程安排上,雖然許多學校提出了培養“具有較高文化藝術修養”的專業要求,但在主要課程設置方面或無具體體現,或未設置系統講授中國傳統文化內容的課程,傳統文化知識散亂于各理論課程中。在教學方法上,習慣于填鴨式的教學,以蒼白的敘述、單薄的知識講授傳統文化,缺乏互動雙向的交流探討,無法使學生將傳統文化與設計結合思考,無法在真正意義上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修養。

        4 理論教師隊伍有待加強。目前,在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存在著理論教師隊伍與教學目標不相適應的情況。一方面講授傳統文化的師資力量薄弱,不能有效保證教學質量,另一方面部分教師自身知識結構不完整,跨學科知識欠缺,突出表現為一些教師不懂藝術設計。因而,在教學中不能很好引導學生將文化融入設計。

        三、對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

        在藝術設計專業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并理解傳統文化,使學生具有較深厚的傳統文化基礎,在潛移默化中將其內涵化為修養,指導藝術設計實踐活動。同時使學生掌握大量傳統視覺符號,了解其蘊涵的象征意義和延伸的哲學道理。最終通過知識的積累、文化的積淀,在視覺語言上自然流露傳統文化,在作品中體現民族的文化內涵,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創造性的設計人才。

        1 合理安排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美國的《藝術教育國家標準》明確把藝術產生的歷史、文化、民族背景作為藝術課程的基礎,強調藝術教育的文化多樣性。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開設了中國文化與設計、哲學與設計、文化研究等課程。當前我國高等藝術設計的教育,應響應時代對現代設計人才的要求,直面有關傳統文化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重視和加強對學生中國人文精神的培養。尤其是要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增設課程、加大教學力度,努力建構科學的課程設置和教學體系,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在課程設置方面,可以設立中國傳統文化系列課,如中國古代設計思想、民俗、易學、儒學、道家(包括老莊哲學)、佛教文化,還有書法篆刻、雕塑造像、古代舞蹈、古典戲曲以及傳統音樂等。

        第2篇:藝術文化教育范文

        【關鍵詞】 藝術類專業;傳統文化教育;現狀;原因;建議

        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今天,世界各種文化也是史無前例地交融匯織,當代藝術類專業大學生大多追求時尚、個性、自我,主推西方文化,是東西方文明交融的受益者。但與西方文化相比,他們所接受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幾乎空白,對傳統文化了解嚴重缺失,這種對中西文化了解的失衡,勢必會影響綜合素質的提高,進而影響到他們中西文化的交流。如何提高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度并盡快補充這些缺失的傳統文化,顯得尤為迫切,也是我們當前高校教育者應當解決的問題。

        一、藝術類專業大學生傳統文化知識缺失的現狀

        在大學校園里,藝術類專業大學生由于文化知識基礎差、底子薄,加之自我的個性以及對傳統文化知識認識不夠,傳統文化知識的缺失更是顯而易見,主要表現在:節日文化上,藝術類專業大學生的傳統節日觀念正在逐漸淡化,西方節日潛移默化地滲透到他們的腦海中,他們流行過情人節、圣誕節等;影視文娛文化上,他們推崇“西片”,崇尚“快男超女”,而非傳統經典文化;吃穿用文化上,麥當勞、肯德基、香奈兒、古奇等西方品牌早已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可見藝術類專業大學生傳統文化淡化問題日趨嚴重,已逐漸影響到他們的價值觀,逐漸使他們失去價值判斷,喪失辨別能力。

        二、原因分析

        1、歐美等西方文化的沖擊

        隨著現代信息科技手段的提高,信息傳輸更加便捷,當代大學生獲得信息的渠道更多,途徑更廣,接收的新鮮事物更多。而西方主流文化正通過各種渠道和媒介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文化進行沖擊,西方文化的沖擊無疑削弱了我國民族文化的地位和影響。大學生作為知識分子的主要代表始終站在文化的前沿,接受著文化的洗禮,所以,在當前形勢下,由于西方文化的新穎性和傳輸的便捷性,無疑會對青年學生的價值觀產生巨大影響,尤其是對藝術類學生,他們辨識能力更弱,自我控制能力更差,追求時尚感更強,這種外來文化的入侵對他們來說影響更加深遠,甚至是言必稱歐美。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往往認為中國的藝術是古董,西方的藝術才輝煌燦爛,具有實用性。中國傳統文化由于忽略和受經濟大潮、西方文化的強勢沖擊正在學子的心中逐漸消亡。

        2、社會功利思潮的影響

        世界的開放,文化的交流,使得藝術類專業的大學生思想上所受的沖擊也更大,社會上盛行的功利思潮,拜金主義更是對他們影響巨大。由于專業的特殊性,與其他專業相比,藝術類學生在求學過程中的物資投入更多,受到的誘惑更大,接受傳統教育更少,相對來說他們更注重學業上的物資投入和產出,因而更容易受到功利思潮和拜金主義的影響,甚至出現道德觀念淡薄,生活行為失范等現象。再加上藝術類專業就業難、社會不公等矛盾相對突出,他們對傳統文化更加漠視,甚至是“敬而遠之”,形成惡性循環,難以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

        3、學生認識的偏差

        由于專業的特殊性以及考試制度中的設置,藝術類專業學生重視的一直是專業的學習,在他們的觀念里,專業是必須的,文化學習是可有可無的,即文化學習只是專業學習一時的輔助。帶著這樣的觀念進入大學,在認識上產生一系列偏差。大部分藝術類專業學生思考問題都更為直觀,他們認為,對于專業的大量練習和學習能讓他們看到實實在在的效用,但是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他們則認為空洞、虛幻,效用似乎看不到,也摸不著。另一方面,與其他專業相比,藝術類專業客觀上更需要去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去實踐,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因而對藝術類大學生來說,他們偏重于專業的學習,而忽視文化素養教育尤其是傳統文化的教育。

        4、部分授課教師自身中國傳統文化修養不夠

        對藝術類專業來說,教育過程更注重言傳身教,然而,部分藝術類專業教師由于其自身的傳統文化知識素養原本就有所欠缺,他們也存在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誤區,甚至對其采取漠視心態,這種心態在專業教學中勢必會潛移默化影響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造成大學生輕視傳統文化教育,甚至抵觸。

        三、強化藝術類專業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建議

        1、改進教學內容,提升教學內涵,提高藝術類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度

        重視對藝術類專業教師的綜合素養培育,引入對專業教師的傳統文化教育考核要求,改進教學內容,提升教學內涵,提高藝術類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度,促進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一直以來,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是導引學生學習方向的舵者,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及發展方向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教師其自身的傳統文化知識素養不夠,則勢必對學生產生影響。所以,高校應首先提高專業教師對傳統文化的認可度,積極提供教師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平臺,同時在教師教學考評中引入傳統文化素養考核,讓專業教師從主觀和客觀上認識到傳統文化在培養人才中的重要性,進而改善知識結構,改進教學理念。這樣,專業教師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度就會在無形中影響學生,在授課中也會引入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逐漸具有文化的使命感,從而達到文化自覺。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避免把傳統文化僅僅放在理論的圣殿上,要著眼于學生的道德成長要求和價值訴求,避免天馬行空似的單純抽象的理論灌輸和呆板的說教,可有效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采用諸如文字、圖片、動畫、漫畫、影像等多種教學形式,建立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立體感、時代感,同時改進教學方法,改變以往的教師主動傳授學生被動接受方式,積極引入案例討論、情景再現等研討方式,將學生轉變為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方,引入學生喜聞樂見的表現手法來詮釋文化精髓,充分挖掘傳統文化的魅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另外,教師還可把當前互聯網上與傳統文化相關的主題網站,如中國孔子網、中國國學網、中華文明網等推薦給學生,并對他們加以指導和幫助。

        2、以主題教育活動為載體,引入傳統文化教育

        以主題教育活動為載體,引入傳統文化教育,積極發揮藝術類大學生主觀能動性,提高大學生傳統文化素養大學里的主題教育活動,對于藝術類專業學生來說是除了專業學習外的,他們喜歡的另一種學習活動形式,在這里他們盡情發揮和展示著他們的藝術才能,主題活動是對他們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最有效載體。因此,高校在設計主題教育活動時,可考慮引入傳統文化背景。在開展主題活動時,藝術類大學生往往是活動的展演者,為做好演出效果,他們往往會主動去了解學習傳統文化知識,然后通過自身的藝術才能表演出來,表演效果與他們對傳統文化背景的了解程度密切相關,在鍛煉他們專業技能的同時也掌握了傳統文化知識,隨著專業技能的逐步提高,他們的傳統文化底蘊將愈加深厚,這樣就會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因此,隨著主題教育活動的深入開展,學生在活動中將會深切的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傳統的真諦,其傳統文化素養將得到有效提升。

        3、在校園環境建設上注重營造傳統文化氛圍

        在校園環境建設上,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園文化內涵中,在提升學校傳統文化底蘊的同時,亦可引導學生了解并尊重傳統文化。一方面,可以在校歌、校訓、院歌、院訓等這些精神層面的校園文化中充分融入傳統文化元素,進而內化于行動,作用于實踐。另一方面,可以從物質層面上將傳統文化氣息構造到校園景觀文化中。在教學樓、宿舍樓、學院附近的道路、山水、植物等物質上的形體上賦予其文化內涵,如粘貼經典的古詩詞或名言警句等,讓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讓學生能在朝夕間耳濡目染,從而發揮其育人作用。

        【參考文獻】

        [1]張豈之.中國傳統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郝建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003.21.

        [3]王青.高校傳統節日主題教育活動謅議[J].學習月刊,2010.2.

        第3篇:藝術文化教育范文

        關鍵詞:機遇挑戰競爭思維方式文化傳承機遇

        一、大時代——中國動畫教育發展的時代背景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短短的幾年之間全國已有近200家大學開設了動畫專業。回望過去,中國社會已經經歷了20多年的改革開放的發展建設,市場經濟環境逐漸形成,按市場化、經濟規律辦事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隨著中國的入世,各行各業都在逐步與國際接軌,文化教育和信息產業也正面臨著挑戰。其中藝術市場經過20多年的快速壯大與發展,空間已變得相對有限,那么必然要尋找新的社會需求增長點即新的藝術教育專業發展的空間。而動畫教育與動畫游戲產業的前景在經歷了相當長期的痛苦醞釀之后,很快將要形成一個巨大的經濟增長點,這個以知識經濟為特征的動畫產業,早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的重要支柱產業。據國際權威機構統計:2002年,全球動畫產業的產值是268億美元,2003年預計是310億美元。韓國和日本的動畫產業的產值都超過了汽車業。在擁有兒童3.9億的中國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市場,動畫游戲業現在已經被世界各國普遍看好,被稱為是21世紀最有希望的朝陽產業。集藝術與科技于一體的動畫游戲藝術,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青少年最易于接受的文化教育的主體部分,不僅標志著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狀態,更關系著未來的文化傳承。目前,美國、日本和韓國動畫游戲的盛行不僅給中國帶來經濟的流失更帶來傳統文化的斷層。

        韓國和日本因國地狹小,受制于物質化的傳統產業發展沒有大的空間與前景,轉而大力發展不需要消耗物質能源的文化產業。韓國將動畫產業看作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支柱產業。韓國文化振興院是政府出面組織的非政府組織,設有社會各界專家組成的咨詢委員會和論證委員會。他們在各地的辦事處分析當地的市場情況,向政府提供建議,政府據此組織企業進行投資。前不久韓國又推出了“卡通振興5年計劃”,決定從今年開始到2007年,將韓國國內卡通市場規模從現在的5萬億韓元增加至10萬億韓元,并將通過國家及民間共同融資2000億韓元。可見,韓國政府是非常重視和扶持動畫產業的,他們在按照市場規律有步驟有組織地運作。

        動畫教育與動畫游戲產業潛在的巨大市場和中國動畫發展人才奇缺的矛盾,正是全國藝術院校發展動畫教育的歷史機遇。中國動畫教育辦學歷史最長的是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專業,1999年以前,它還是美術系中的一個專業。到了2002年,正式面向社會招收學生的動畫專業院校已達四五十家左右,2003年達到70家,到2006年初已有200多家。發展速度是非常迅速的,但同國際上動畫產業比較發達的美、日、韓動畫教育院校相比,在中國的動畫教育院校還是很少。因此,中國動畫教育同樣處于剛剛起步的初級階段,全國的動畫教育的現實狀況基本如此。

        一個學科的發展是否健康成熟,看一看該學科教材體系的建設與相關論文的數量與質量就可以有一個起碼的判斷。在目前這種大的環境下,教材從質量上暫不去講,僅從數量只有有限的幾本、并且多數專業教師多是從美術教育轉過來的來看,動畫知識、技能有待學習提高,教學經驗有待總結完善,繼而豐富。總體上師資嚴重匱乏,更談不上成功的經驗了;動畫專業教育基礎體系遠沒有形成,更談不上完善了。而這些都是發展中的必然,有空白就需要彌補;不完善,就有機遇。

        二、動畫教育跑馬圈地,發展后勁尚未明晰

        動畫教育院校風起云涌,以招生數量來跑馬圈地,不是長久的發展之計。用扎實的基礎工作,從系統工程上做起,并且一切還得從實際出發,根據每個院校的自身基礎條件與特點,認清動畫教育發展的大趨勢,確立符合本身特點的長遠發展目標,走出特色發展之路。目前全國的動畫教育從某種角度看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上,機遇同樣也是平等的。任何事業的成功運轉都有一個起步、開始、發展、成熟、完善的過程,因此,作為動畫教育者要切實從基礎一點一滴做起。在目前這一階段,大多數的動畫院校的專業師資只有一到三名,自己培養師資需要一定的培養周期,而且,優秀的師資還需要相當時間的實際創作教學經驗才可能成為優秀的教師。所以,條件如此,事業還不能等待,我們能做的,也應該做的只有從實際出發,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從師資隊伍和教材建設做起,盡可能充分地利用、整合好現有的動畫教育資源,逐步確立并完善整個動畫教育體系。如果說有競爭,也要分清主次,分清競爭對象。也就是說外國動畫與中國動畫的競爭、外國動畫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競爭是目前我們面臨的主要矛盾。而國內院校之間更多是互相補充,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在當前的環境與條件下要保證動畫教育的發展后勁,實現國內動畫教育院校多贏局面。

        三、學院教育與社會實踐(產業)的關系

        教學是動畫藝術專業的主體,科研是教學的翅膀,實踐(產業)是教學的試金石。三者互相依靠,互相促進,又互相制約。

        大學作為教育機構,是以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為目的。教學自然是其中心環節,一切的活動必然圍繞教學而展開。但是時代是在不斷地發展進步的,尤其在信息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知識的更新速度也是相當快速的。如果沒有與社會進步相適應的科研和實踐的促進,學生學到的知識很快就會不適應社會的需求,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教學就是失敗的教學。所以教學并不能脫離科研與實踐而自行其事,必須有科研與實踐的相輔相成。同樣,過于注重科研與實踐(產業),偏離了以教學為主線的原則,又使得學生所學的知識變得偏頗狹隘,缺少系統性、普遍性。影視是一種綜合藝術,它包含了文學、語言、表演、戲劇、舞臺、音樂、舞美、燈光等。動畫藝術作為影視藝術的一種特殊形式,既有影視的一般屬性,又有動畫藝術所特有的屬性,如動畫藝術中的演員不是真人的表演,而是藝術家創造出來的虛擬形象,但其所做的表演又來源于生活中的真實。因此,動畫藝術的教學有其自身相對的特殊性,它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相當強的學科,這樣就要求圍繞實踐的學習環節更多一些。當然,任何新生事物的發展都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都需要有一個從起步、過渡到逐漸成熟,到全面完善的發展過程。我們所希望的是這個過程不要太曲折,太漫長。我們沒有更多的時間去試驗,國際影視動畫產業大鱷已對中國的影視動畫市場虎視眈眈,我們的傳統文化勢必受到沖擊和影響,動畫教育的緊迫感和使命感應進一步加強。

        四、中國動畫教育與產業的繁榮需要大動畫的藝術教育概念

        1.傳統思維定式的制約。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有優秀深厚的文化底蘊,有優良的人文傳統,這是我們的優勢。同時,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另一方面傳統也有制約我們思維方式的弊端,這樣說并不是排斥文化傳統,而是要提醒我們自己不要被傳統所羈絆,裹足不前。在動畫藝術的創作上,動畫是一門對想象力和夸張力都有非常高要求的藝術,傳統的思維定式制約了想象力和夸張力的發揮。如何突破思維定式,開啟思路,這是中國動畫人的共同課題,傳統的思維定式制約不僅僅只是體現在動畫藝術的創作上,體現在教學、科研與生產實踐上,體現在動畫教育與產業的各個環節,每個環節都需要相應的專家或學者去研究解決。

        2.文化底蘊與視野的制約。一方面,動畫相關的資料與信息的缺少,交流渠道不是很通暢,與其他相關的姊妹藝術如音樂、文學、戲曲等的交叉、交融不夠。動畫藝術生產創作與商業運作環節的連接不充分,動畫行業環境氛圍有待建立。另一方面,由于歷史原因,從事動畫藝術的從業人員在對文學功底的積淀的重要性上存在一定的忽視。動畫藝術不僅僅是動畫技術的問題,更多的是對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對生命、歷史、人文的認知與思考的問題。在人才的培養上應有意加強學生的文學素養的積淀,同時,相關環節如動畫編劇、導演等又與傳統電影電視編劇、導演的相互認知與參與上存在斷層,也制約了動畫藝術的發展。這些都是急需動畫教育去解決的問題。

        3.行為方式的制約。有時很多人做事經常愛抱怨,這個條件不具備,那個困難大,沒有這個,缺少那個,困難講了一大堆,缺乏認真對待困難和問題的態度和積極研究怎么利用現有的條件達成目標的求實精神。

        五、抓住發展機遇,繁榮中國動畫教育

        綜上所述,抓住目前動畫教育與產業在新技術為載體的信息時展的千載難逢之發展機遇,把我們的動畫教育與產業迅速發展壯大,以動畫形式為載體,以動畫教育為手段,以中國文化為核心,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學會不要把問題復雜化。如果我們中國的動畫能夠認真從以上幾個方面逐一落實,認認真真,不急不躁,充分整合與利用好現有資源,解決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難,從思維上、根本上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提綱挈領,那么動畫藝術教育與產業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再創新的輝煌。

        參考文獻:

        第4篇:藝術文化教育范文

        關鍵詞:藝術教育;優秀傳統文化;實現方式

        一、藝術教育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

        (一)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中華民族發展和興旺的力量之本。可以說,中華文化是世界惟一沒有中斷過的文化傳統,它表現為哲學、倫理、文學等等。文化里最根本的東西是哲學,因為哲學講的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和思維方式的問題,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和它的思維方式在文化當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1]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和高速發展時期,如何在當今紛繁復雜的社會中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塑造共同的精神文化家園,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凝聚實現“中國夢”強大精神力量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本動力在于教育,因此,發揮藝術教育在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潤物無聲的教育熏陶、引導示范作用,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藝術教育,不僅可以立足中華豐富多彩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汲取營養精華,大力宣傳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還能不斷強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念的認同,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達到匯聚精神力量、引領社會風尚、激發全民族創造活力的目的,不斷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二)構建高校傳統文化教育體系

        黨的十報告中提到要加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而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要“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教育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和載體,其內涵是要依托于文化。高校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臺,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高校教學樹人、科研育人的活動中,在教學、科研體系中始終堅持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和血脈,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材和課堂中,使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培育相結合。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進而構建完善的傳統文化教育體系,使之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這樣,不僅可以向大學生通過專門開設優秀傳統文化類的通識課程,成為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平臺,而且還有利于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保護、研究、傳播及專業人才的培養搭建有效平臺,共同構成現代大學傳承知識、播撒文明的教育體系。

        (三)發揮藝術教育在傳承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藝術的根源即是文化,任何對于藝術的教育和創作都是基于對文化的理解與剖析。當代高校教育中,藝術教育對于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內涵,促進大學生進行文化創作、文化交流、文化思考有著積極的影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在世界文化中獨領,其原因在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植根于我國五千年來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其主要包括琴、棋、書、畫、藝等眾多文化瑰寶。因此,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中,藝術教育就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充分發揮藝術教育的作用,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融入到藝術教育中,通過藝術132教育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以藝術的強大吸引能力為出發點,充分利用藝術在民族文化中的深遠影響,以藝術教育價值挖掘傳統文化的深遠價值,進而建設、發展、傳承傳統文化。

        二、藝術教育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與方式

        (一)樹立教育目標,堅持正確方向

        1.深刻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意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靈魂和根基,是中華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標志,也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堅強后盾,具有豐富而深遠的教育意義。[3]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夢”的宣傳教育緊密相關。優秀傳統文化反映了中華民族對美好夢想的渴望、中華民族光榮夢想的特質、中華民族逐夢的堅韌頑強,這些都與“中國夢”文化內涵有機契合,通過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宣傳,展示中國夢的內涵與意境,努立為祖國的未來建設者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責任心,激發當代大學生為實現“中國夢”而書寫精彩人生的無限潛能和奮斗動力。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宣傳教育緊密相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根據五千年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的中國國情的正確選擇,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廣泛教育和宣傳,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我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優秀傳統文化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認同與文化歸屬感,不斷增強大學生對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所提出的政治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理解,進一步促進他們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深刻理解。此外,優秀傳統文化對建設和諧社會、培養創新人才都具有廣泛的教育意義。2.建立一整套傳統文化教育體系遵循藝術教育的規律和教育特點,讓優秀傳統文化在藝術教育的各個環節中滲透,科學合理地規劃教學環節中傳統文化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效果等,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點,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體系,促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發展。在教育課程建設方面,充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挖掘文化內涵,豐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效果。在教學環節中,注重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的精神。[4]同時,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作用,拓寬優秀傳統文化選修課覆蓋面,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緊密結合。此外,在藝術教育課程與教材體系建設中,應拓展藝術教育范圍,將眾多具有地方特點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納入到藝術教育課程和教材體系過程中,如傳統民居、傳統服飾、傳統民間工藝、地方戲劇等,不斷豐富和完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體系。3.堅持藝術教育中技藝與人文并重的方向目前,藝術教育普遍面臨的一個困境,即是注重技藝教育,輕視人文內核。傳統文化教育的核心思想應該是讓受教育者能夠感受文化底蘊,增強自身的人文素養。所以在藝術教育中傳承優秀文化,首先需要堅持一個正確的方向,那就是注重傳統文化的人文教育,注重技藝與人文并重。技藝在于科學文化知識、操作技藝的培養,人文注重思想道德、文化品行的塑造,這兩者是促進大學生提升綜合素質、健康成長必不可少的“兩翼”。將科學技術與人文藝術教育相融合,積極探索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成立藝術與人文相關的大教研室,專門從事藝術與人文的研究。與此同時,也可成立相關“藝術與人文大講堂”,聘請相關研究者或藝術名人來開展藝術教育活動。還可開展“校園文化藝術節”“精品社團”建設等文化藝術活動。同時,加強一、二、三課堂的聯動互促,樹立理論與實踐、藝術與技術、課外與課內、普及與提高的教學理念,提升高校學生的人文藝術教育。通過藝術教育,激發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促進學生向復合型人才轉變。

        (二)完善教育機制,優化教育保障

        1.重視傳統文化教材編寫與審核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體制就必須要有完善的教材作為內容支撐。近年來,教育部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列入“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體現國家對傳統文化教材的使用高度重視,有關大學和出版部門先后編寫出版了《中國傳統文化通論》《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等書籍,部分已經使用到了大學的傳統文化教育課堂,[5]作為優秀文化傳播者就可以通過這些書籍積累豐富經驗。但總體來講,高等院校的傳統文化教材還很不規范,有些都是本校教師編寫的校本教材,缺乏專家指導,加上資金不足,大多教材都比較粗糙,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一些問題,從而影響了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教學效果。[6]因此,要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材編寫、審查和指導工作,成立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專門組織和評審機構,應該對中華優秀文化在教材中的使用進行審查和監督,使相關教材在使用過程中,發揚其優秀文化的精華,去其已經過時和不符合時展的部分。同時,還應結合本地域特點,編寫規范化的、突出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教材,從源頭上解決和完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教材問題,逐步將傳統文化教學引向健康發展的良性軌道。2.規范藝術教育師資隊伍藝術教育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而老師作為教育的執行者,同時也是重要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藝術教育的質量如何,直接取決于傳播隊伍的實力。一支強大優秀的教育師資隊伍,能夠有效地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十分重要。一方面,建立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師培訓機制,搭建平臺,定期開展培訓研討,促進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的發展。[7]另一方面,建立優秀傳統文化名人庫,包括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者、研究者等,邀請他們到高校進行現場講解。同時,在高等院校開設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在教師資格考試內容中增加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培養和造就一批高學歷、高水平、學者專家型的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名師,把藝術教育師資隊伍建設與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并把相關理念融入到高校管理服務體系之中,學校的管理人員以及服務人員,用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體現優秀傳統文化理念,對廣大學生產生影響、示范和教育作用,借助實際的管理和言行形成對學生的良好影響與引導。3.建立傳統文化教育評價制度評價機制在教育教學中占有很重要地位。教育評定機制作為教育教學中一種重要的監督手段,一種較好的傳統文化教育機制必定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起著保障作用。[8]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良好的教育評定中加大藝術教育的成分,從制度建設推動文化進步,這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立傳統文化教育評價機制,是一個不斷探索實踐的過程。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尤其重要。評價機制體系中要包括眾多因素,要包括評價機制的執行者,也就是藝術教育的傳播者,包括優秀傳統文化的接受者,也就是學習者,還要建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領導機構,負責組織、協調、指導傳統文化教育教學工作。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監測評價高校老師教學指標體系的重要內容,并作為大學生德育建設、綜合素質考評,以及各項大學生評獎評優的重要評價標準,以此將傳統文化教育納入課程實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導范圍,定期開展評估和督導工作,以激發教師提升教學水平,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

        (三)建立四維教育陣地,擴大傳統文化影響

        1.緊抓傳統課堂教學陣地在藝術理論教育的過程中,從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入手,緊抓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不放松。根據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的授課方式,注重其文化歷史、文化根源、發展路徑,將之與傳統文化的傳承相結合,有效地展示教學內容的知識結構,幫助學生深入透徹地理解文化的背景意義和作為展現手段的藝術形式,充分調動課堂教學氣氛,確保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同時,要重視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重視課堂教學與應用性人才培養的關系。不斷探索在藝術教育中,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新途徑新方式,確保課堂教學在學生成長成才中發揮重要作用,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藝術修為。2.營造傳統校園文化氛圍中國傳統道德修養歷來重視外在環境對人的品性所具有的潛移默化的熏染陶冶功能,校園文化建設同樣是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校園文化建設則是更為隱形的教育。建構和完善優秀傳統文化的環境熏染體系,并將藝術教育融入于校園文化建設中來,通過開展一系列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營造深厚的傳統文化傳播氛圍。如成立國學、文史等傳統領域的學習研究社團,成立書法、國畫、傳統樂器、戲劇戲曲、詩詞歌賦等方面的興趣協會,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實踐活動。在校園相關場所樹立先賢雕像,鐫刻傳統格言,營造帶有濃郁的、具有優秀傳統文化色彩的校園風光,將有形與隱形的教育方式有機結合,從課堂上到生活中全方位滲透傳統文化,使兩者達到相得益彰之效,用更加生動的方式展現出傳統文化的歷史積淀,大大提升教學效果。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樹立正確價值觀、人生觀。[9]3.搭建藝術創作實踐平臺藝術教育中重要的環節就是進行藝術創作,而藝術創作為主觀性極強的藝術活動,其中體現出創作者的思路、意圖和所想要表達的主旨。在傳承傳統文化的教育背景下,應積極搭建藝術創作的平臺,激發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深入理解與思考,進行藝術的再加工和再創造。可利用全國各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的建設經驗,利用展覽館、博物館、紀念館等傳統文化教育基地,充分展現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族特色,在眾多的平臺上來展示和挖掘優秀藝術作品。此外,藝術教育還可以與文化藝術產品公司合作,打造實踐平臺,充分挖掘與開發傳統文化中的中國元素,使之時尚化、現代化,不僅可以產生良好效益,還可以使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創新發揚。在現在眾多數字媒體傳播的高效高質進程中,眾多的網絡藝術作品越來越吸引人們的眼球,其中也不乏傳統藝術作品創新,這使得傳統優秀文化的精髓與現在文化藝術市場得到很好的結合,通過這些文化消費品來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培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習慣和社會風氣。4.拓展社會實踐藝術渠道社會實踐是更為生動的教育方式,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融入環境、深刻感受、提升領悟,將社會實踐與藝術教育相結合,能讓學生領悟到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對于拓展視野、激發學生創造力具有重要意義。建構和完善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實踐體系,要引導高校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樂聞、樂學,更應該創造條件讓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做到樂用、樂行。如吸納大學生自愿參與到博物館、紀念館、檔案館等傳統文化場所的管理和維護工作中去,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研討,對重大歷史文化名人及重大歷史事件開展紀念活動,組織大學生在社區中送溫暖、獻愛心,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發揚敬老慈幼、幫扶互助等中華傳統美德等等,這些舉措,都有利于大學生在參與、體驗、實際踐行中更深刻理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從中吸取優秀文化的營養,以優秀傳統文化來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演變成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者,成長為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創造者,轉變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和挖掘的推進者。拓展藝術傳播渠道,讓藝術教育融入于大學校園,在大學生身上真正達到內化于性情,外發為事功。在眾多重要場合表現出對傳統文化發展的高度重視,他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10]全面建成社會主義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11]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支撐。高校作為培訓國家棟梁之才的中堅力量,加強高校藝術教育,大力弘揚和傳播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加大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和方式研究,將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認同,凝聚起“中國夢”的強大內生力量,從而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推動中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作者:李燮 單位:成都理工大學

        參考文獻:

        [1]國家圖書館.部級領導干部歷史文化講座[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5.

        [2]蘭心.傳統文化緣何進校園:傳統文化的教育之旅——解讀《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J].心事,2014(11):10-12.

        [3]袁正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強化影視作品的責任擔當[J].電視研究,2015(1).

        [4]王怡.90后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路徑[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2):83-86.DOI:10.3969/j.issn.1672-7991.2011.02.017.

        [5]康麗.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將融入課程教材[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14(5).DOI:10.3969/j.issn.1003-8787.2014.05.023.

        [6]王立剛.對傳統文化教材內容體系的思考[J].語文建設,2014(19):20-23.DOI:10.3969/j.issn.1001-8476.2014.07.005.

        [7]路陽.思維之花智慧之果——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現實意義[C]/“/學習貫徹十精神,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高領導文化發展能力理論研討會”暨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2012年年會論文集,2012.

        [8]胡海舟.中國傳統文化及現代教育制度對個性化教學的影響[J].教育探索,2013(3):3-5.DOI:10.3969/j.issn.1002-0845.2013.03.002.

        [9]崔利民,王靈芝.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構建和諧校園文化——談高職教育中的文化素質教育[N].學周刊c版,2013(15):22-23.DOI:10.3969/j.issn.1673-9132.2013.05.019.

        第5篇:藝術文化教育范文

        論文摘要:藝術教育有益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個性完善,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加強大學生藝術教育不僅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取向、涵養個人氣質、提高文化素養,更有利于創建和諧校園文化、營造積極的校園氛圍,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環境支撐。

        一、加強大學生藝術教育的現實意義

        藝術教育是思想教育、做人的教育,它不僅單純屬于審美范疇、更是在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有著廣泛的涉及、滲透和深入,是具有跨越性、綜合性、多層面特點的、能在愉悅中促進人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形式。藝術教育以其特有的功能和途徑深深地影響著人的發展,提高人的藝術修養,使人能夠主動地、充分地實現感性與理性、情感與理智的和平共處,令其人格得到較好的發展和完善;有助于人在心靈開發和交流的氛圍中培養一種協調的人際關系,使人與人之間更好地交流內心的感受。加強藝術教育有利于推進大學生全面的審美觀點、審美能力的形成,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提高大學生的文化藝術素養,進而實現加大對社會各界的影響,促進國民素質的提高。

        (一)加強大學生藝術教育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全面培養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和身心素質,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體現,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闡明了我國教育的任務和目的:“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十七大報告也指出,今后的教育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大學生,作為具有高學歷的知識群體,在未來的社會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大的方面說,它關系到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從小的方面說,它關系到一個人是否能夠健康成長,將來是否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只有人的道德品質提高了,才會形成愛國愛校、誠信友善、求實創新、嚴謹勤奮等優秀品質,才能夠升華人的境界、提高人的素質,使人的價值實現合適于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取向,成就有利于社會的全面發展。因此,大學教育不僅要重視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更要著重于人的全方面素質的培養,而其中藝術文化教育是較為重要的一項內容,對于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踐行國家“德才兼備、以德為先”育人用人標準具有現實意義。

        (二)加強大學生藝術教育有利于構筑大學和諧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內容,它包括精神文化、物質文化、管理文化。和諧校園文化的核心就是要通過精神文化、物質文化、管理文化三方面的協調發展,營造出一種和諧的活動秩序,實現校園文化處于協調、均衡、有序的發展狀態,從而體現高校校園文化藝術氛圍對于人及人與人之間的全面協調發展的重要作用。加強高校藝術教育,有利于促進大學生身心和諧、健康的發展,促進大學生的思想交流、品格完善和性情陶冶,是高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之一,也是建設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文化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構成部分,校園文化的建設對于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起著極端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藝術教育和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二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協調。

        二、加強大學生藝術教育的重要途徑

        隨著現代社會競爭加劇,社會關系日益復雜,必然要求大學生在專業知識以外具備更加全面的素質去克服困難、融入環境。加強藝術教育,營造和諧校園文化,有助于降低大學生心理壓力,塑造堅強的心理素質,提高與人相處的能力,實現大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

        (一)實現藝術課程設置的人性化,完善大學生的人格塑造

        藝術教育是實施美育的主要內容和重要途徑,它能夠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陶冶其情操,促進其智力和身心健康發展。在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在高校許多大學生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與心理疾病,藝術審美可以消除人腦的高度緊張和疲勞,使大腦各部位的興奮和抑制有序交替出現,從而有助于腦機能的平衡健康發展。藝術教育的動情自由,讓學生在多元文化情境中獲得寬容精神。加強藝術教育,使人在美的環境中產生對美好未來的追求,性格開朗,精神飽滿,活力旺盛,情緒穩定,意志堅強;使人的氣質和風度高雅大方,保持鮮明的個性,形成完美的人格。同時它能夠調整情緒,使情感獲得正確釋放的途徑,而且還能夠超越感性娛樂,進入人格塑造身心和諧的層面,以求在將來面向社會時具備更完善的心理。

        (二)增強藝術活動開展的多元化,提升大學生的思維創新

        在高校中需要增強藝術教育的多元性和前瞻性,促進多元智能的開發。第一,開展專題性藝術活動。第二,開展競賽性藝術活動。第三,開展趣味性藝術活動。有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創造精神,提高審美能力和創新意識,使學生樂于接收來自外部的信息,嘗試新的思想行為,立足于藝術的前沿來思考問題,始終保持個人成長的生機與活力。

        小結: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對于人才綜合素質提高不斷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藝術教育的重要性也愈發凸顯。加強大學生的藝術教育,是大學生成長發展的需要,更是創建和諧校園文化的必要。這就要求我們應全面轉變教育思想觀念和認識,認清藝術教育的根本目標在于培養高素質人才,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搞清藝術教育的概念是讓學生獲取基本藝術知識技能、藝術思想與審美等藝術能力的過程,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說是人的“修養”、“靈魂”、“做人”教育。其次,要深刻認識到藝術教育是使實現學生全面和諧發展,推動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手段。

        參考文獻

        第6篇:藝術文化教育范文

        論文摘要:民間藝術是根植于民間,是實用與審美、物質與精神的完美統一。它既蘊藏著整個民族文化精神,同時又歷經了時間的洗禮,顯示出強大的無可替代的生命活力。民間藝術與現代藝術教育相融合,不但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提高學生傳統文化修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也能廣泛吸收優秀現代的藝術的營養,通過規范的藝術教育途徑,使其不斷得到發展,創造出更高級的藝術形式。 

        文化變遷,是人類學研究的主要課題之一,任何一個民族都在不斷的發展并變化著,它所體現的民族特征的文化特點也會隨之變化。文化變遷無關個人情感,而是一個不以人的個人意志為轉移的過程。作為文化藝術中的民間藝術是生產者的藝術,也是世代人民所創造、所傳播并表現他們審美觀念和藝術情趣的一種文化藝術形式。同時更是我們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蘊涵民族的心理素質和精神素質,反映著質樸的審美觀念,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所以需要我們珍愛、繼承和發揚。 

        談到民間藝術的繼承和發揚就說明它有可發展的藝術價值,那首先我們就要了解什么是民間藝術,同時它有什么可發展的藝術價值。提起民間藝術我們都會很自然的聯想到一些與之相關的概念,如農民、鄉土文化、祭祀;具有清新、質樸、稚拙特色的勞動群眾創造的藝術作品等內容。例如:裝飾建筑物的圖案、彩繪、木石雕刻、、陶瓷器皿、竹木器皿;、印染花紋、刺繡、剪紙、織錦、年畫、泥塑、皮影、木偶、花燈、風箏、版畫等。也可以說民間美術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通俗美術。民間藝術根植于民間,是實用與審美、物質與精神的完美統一。它既蘊藏著整個民族文化精神,同時又歷經了時間的洗禮,顯示出強大的無可替代的生命活力。民間藝術所存在的藝術價值。實際上不但是“審美”意義上的藝術,更是“實用”意義上的藝術,所以它不應被時代所取代,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下去。下面是我對民間藝術的傳承與藝術教育關系的幾方面闡述。 

        一 民間藝術的傳承與藝術教育的關系 

        民間藝術與藝術教育關系中,藝術教育更強調在可生成的環境中培養學生學習民間藝術所提升的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民間藝術崇揚美善,對學生的審美意識的培養和道德感的培養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多種藝術的自然融合是藝術學習的最佳環境之一,通過多種形式的綜合使藝術學習變得更自然、更容易、更活潑多樣。    同時,讓學生積極參與民間的節日、慶典、聯歡等活動,這些民間藝術活動都蘊藏著藝術教育的重要資源。民間藝術是各種不同文化的符號性載體,記錄和再現了人類文化和思想的發生、發展過程。而藝術教育是這些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之一,以前民間藝術的傳承是通過師徒、父子關系口口相傳的傳授方式。從事民間美術創作的大多是沒有受過正規文化教育的農民,其創作經驗不可能通過文字進行傳播,技藝的交流只能通過“口頭”這一最為直接儉樸的方式將其技術經驗傳播給下一代。而學校的藝術教育有其自身的系統,通過學校藝術教育與民間文化的連接,藝術教師可以結合自身的民間藝術研究成果,根據培養重點,有側重的選擇本地域的民間藝術精華,編寫校本課程,進行系統教授。 這樣可以增進學生對本地區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加強熱愛家鄉的意識,對發揚地區文化,傳播民間藝術有不可小視的價值。所以民間藝術的傳承與學校藝術教育有著深遠的意義。 

        在高校的藝術教育當中,江蘇大學較早的在民間藝術方面有所研究,在2002年,江蘇大學成立了民間美術研究所,該研究所以弘揚民族文化、保護和研究中國民間美術為宗旨,致力于民間美術的發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將民間美術家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絕活技藝融入到教學之中,并以此作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各高校在教學中對民間美術保護和發展的認識會較好一些,但也有待于我們重新正確的認識民間藝術的傳承在學校藝術術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與價值。 

        二 民間藝術的傳承與藝術教育的責任 

        民間藝術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優秀的民間藝術中.我們可以看到人類文明歷史發展的蹤跡。挖掘整理、繼承弘揚優秀的民間藝術,是現代人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建設先進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推動社會和諧的一個重要環節。目前,許多的民間藝術都在逐漸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所謂“遺產”也正說明了這些藝術文化的傳承所面臨的嚴峻問題。繼承弘揚優秀的民間藝術,是弘揚民族文化、建設先進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的一個重要環節。進入二十一世紀,現代的年青人對民族民間文化有所忽視,普遍認為在改革開放推進現代科技社會進程中.我們丟失了許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許多民間藝術被冷落,由于后繼無人,已面臨失傳消失的危險。 

        保護民間藝術,弘揚民族文化,是學校藝術教育把民間藝術對現代年青人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在學校藝術教育中介紹民間美術的教育,使學生了解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價值,不同地域文化的藝術品反映出人類各種不同的價值觀、信念及觀察世界的特殊方法,從而培養學生保護與繼承本土特色文化的同時提高認識多元文化的意識。同時,學校的藝術教育也是培養一批民間藝術愛好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徑。繼承和弘揚優秀民間藝術教育作為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之一,而高校更有責任通過藝術教育的形式擔負起這一重任。 

        三 挖掘整理優秀民間藝術是民間藝術傳承與藝術教育的發展途徑 

        民間藝術做為民族文化的基礎之一,它保持著物質與精神未分化之前的原始狀態,包含著中國傳統的自然觀和思維方式,民間藝術的傳承與保護并不是要建立在丟失與變異的基礎之上,而是要最高限度地保護其原有的面貌。但是我們也應看到,藝術既要生存,也要有所突破和發展,從而去適應人們不斷發展的精神和審美的需求。這就需要學校在藝術教育中挖掘整理,讓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體制相結合生成更佳傳播形式,使民族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從而得以新發展,在這方面,高校可以利用藝術教育課程的開放性.邀請民間藝人進課堂。長期以來,由于地域性、民俗性、民間化等地方局限性因素的影響.民間藝術普遍不被各個時期的主流文化所接納,基本靠口傳和師傅帶徒弟的形式傳承繁衍發展到的今天,大量的民間藝術珍稀資源,依然為少數民間藝人所掌握,往往難以以文字的形式記錄。因而,面對面地向學生進行傳授講解,使學生真正掌握某一藝術形式的精髓。還可以積極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民間藝術環境,開展對民間藝術文化的調查,挖掘可開發的民間藝術資源。引導學生通過調查,尋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藝術,與民間藝人或民俗專家討論它們的藝術內涵;學習創作具有符號性的作品,并將這種藝術與該地區的現代文化聯系起來,加深對當地民族傳統文化特點的深入了解。 

        民間的文藝活動是民間藝術集中展現的最大平臺,一般都由群眾自發組織、演出的節目,開展的活動,基本為當地有代表性且為原生態的民間藝術形式,基本包含了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地方戲曲、當地民俗等多方面的內容,是學習研究這一地區民間藝術的最佳時機和最大平臺。對于藝術教育工作的展開應充分利用到這一平臺,引導學生參與到傳統文化活動之中,豐富知識,開拓視野.對民間傳統文化進全面的了解,并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民間藝術的理解,形成對某一藝術表現形式的改進和創作見解,促進民間藝術與現代文化生活的有機融合。 

        所以,民間藝術一定要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做出順應潮流的改變,在學校藝術教育中要重視民間藝術的民族形式,繼承一切優秀藝術的傳統,在不改變其原有面貌的同時,將其精華列入到教學內容之中。在繼承的前提下去發展,去革新。同時,也要堅持民間藝術的開放性,積極應對文化變遷,努力加深同現代藝術教育的融合,廣泛吸收優秀藝術的營養,使其不斷得到發展,更好的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間藝術。 

         

         

        參考文獻: 

        [1]王平,中國民間美術通論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7 

        [2]楊恩寰,民間藝術教育 人民出版社, 2008 

        第7篇:藝術文化教育范文

        方式之一,是高校審美教育的核心內容。藝術審美教育促進了大學生在德、智、體、美等多方面的發展, 使其綜合素質得到了全面發展。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我國藝術教育的內容與方式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藝術教育是我國藝術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對它的研究在全面培養藝術人才的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多元文化 藝術教育 審美教育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我們的社會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人們的行為方式和思想觀念都呈現出與之相符的特點。2001 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第三十一屆會議通過了《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宣言認為: “文化多樣化是交流、革新和創造的源泉。”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不會孤立存在,都根植于社會的方方面面之中,成為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教育亦是如此,它不但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反映社會文化的發展狀況,而且推動社會文化的進程。那么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認識藝術審美教育, 如何實施高校藝術審美教育的改革?這些都是尚待我們解決的問題。

        一、審美教育與藝術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簡稱美育,就是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審美媒介,開展審美活動的教育方式,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審美修養,激發和強化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新能力。一方面,審美教育的內容包括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其中對藝術美的追求是最主要而集中的。因此,審美教育中,教育者運用的審美媒介以藝術為主。另一方面,審美教育的目的,采取多種活動的形式和方法,引導受教育主體參與審美活動,使其在活動中獲得審美體驗和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以促進受教育者的和諧發展。

        藝術審美教育,是通過借助欣賞藝術美的方式,培養受教育者正確的審美觀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及鑒賞與創造美的能力的一種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立足于藝術審美角度,通過對藝術實踐活動的審美視察,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操,凈化受教育者的心靈,啟發受教育者審美學習的自覺性,提高他們創造美與鑒賞美的能力。高校所進行的藝術審美教育,是全面執行和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提高大學生對藝術美的理解和鑒賞水平需要,更是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方式。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藝術審美教育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提出

        “多元文化”的觀點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學家杜威于上世紀初期提出的。當時的教育觀點認為:為了了解和接受來自各個國家、民族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受教育者應接觸不同文化的信仰、價值和環境。時至今日,“多元文化藝術教育”的提法已被藝術教育界廣泛接受。它涉及藝術教育課程中廣泛藝術文化的教授,其重要內容主要體現在民族文化特征方面。盡管很多學者對教育的多元文化問題存在著爭議,但立足于客觀現實,“甚至它的惡意批評者也贊成,多元文化主義已經成為現代普通教育的一部分和藝術教育的一個常見的組成部分”。[1]從這個意義上說,多元文化藝術教育已成為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發展的新內容和新觀點。

        (二)世界多元文化藝術與現今我國藝術審美教育的距離

        當今世界,已有近200個國家和地區,存在著大、小民族共三千余個。每一個國家、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傳統藝術形式,不存在不受民族特質約束的文化,也不存在絕對脫離民族根基的藝術。

        僅以亞洲為例: 亞洲目前有48個國家和地區,總人口約38.23億,大小民族、種族1000余個。由于亞洲區域大,民族多,且文化的多樣性強、差異性大,因此無統一的“亞洲文化”。亞洲各民族傳統觀念非常濃厚,每個民族幾乎都有自己的。文化的多樣性體現在各民族的藝術形式上,便是多種多樣的藝術樣式和文化特征。因此,我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存在這樣一種局面:許多學生在欣賞亞洲其他國家或民族的藝術作品時,由于不了解該民族的文化信仰,故無法體會到異文化藝術的美。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藝術審美教育的改革與實施途徑

        多元文化藝術教育是現代教育理念下的新產物。國家教育委員會于1996年下達了《關于加強全國普通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意見》,其中強調,高等學校要完善藝術教育管理體制,努力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和加強藝術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改善教學條件,確保藝術教育工作的正常開展,促進高校藝術教育持續、健康、深入的發展。

        (一)改善審美教學環境

        其一,高校在制定藝術人才培養方案時,可結合高校本身的實際情況,合理地制定藝術教育培養目標及課程教學計劃,將藝術審美教育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之中。其二,高校每年度在預算時確定一定數目的藝術課程教研經費,使藝術教育各項教學任務及藝術實踐活動能正常開展。其三,逐步改善高校校園審美文化環境,讓學生在藝術實踐活動中不僅能通過對藝術的體驗去感受與體驗自然美、生活美,還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教學環境幫助學生建立起和諧、合作的關系,引導學生在藝術審美教學活動中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吸引學生對藝術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二)改善藝術審美課程的教學方法

        目前,高校已開設的藝術審美課程有很多,如《音樂鑒賞》《美術鑒賞》《藝術概論》《音樂美學》等。在這些課程的教學中,許多教師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缺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把學生當成被動學習的一方。這種方式不利于學生發揮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符合藝術審美教學的目的。我們應改善藝術審美課程的傳統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和理解,讓學生學會如何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例如,在《音樂鑒賞》課程傳統教學中,對西方交響樂的學習是一個知識難點。交響樂中的多個樂章及諸多音樂元素在作品中的體現通常使學生感到難以接受。怎樣才能讓學生理解西方交響樂的特點呢?這就需要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通過引導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和理解,強調藝術鑒賞活動中對交響樂作品理解的再創造,使學生的學習具有創造性。

        (三)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藝術審美實踐活動

        高校應多組織開展藝術審美實踐活動,在藝術實踐中培養大學生正確的藝術審美觀,培養健全的人格。如學校可以通過舉辦音樂會、畫展、書法比賽、攝影作品展等活動,豐富大學生的業余生活。多種多樣的藝術審美實踐活動的開展既可以作為第二課堂,將開展學術活動與藝術活動結合起來,又可以在活動中培養大學生創造美和鑒賞美的能力,實現藝術審美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羅振玉.京師創設圖書館私議[Z].1906.

        作者簡介:

        第8篇:藝術文化教育范文

        關鍵詞:文化藝術素養內涵現狀實施路徑

        一、文化藝術素養的重要性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對大學生提出了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要求,而要想將該要求真正落實,就必須注重文化藝術素養教育。只有良好的文化藝術素養才能帶動優良品格、氣質、修養及風度的形成,該項教育活動屬于后續教育行為,主要涉及了繪畫、雕塑、音樂、舞蹈、倫理、道德修養等眾多方面。文化藝術素養教育將美育作為具體實施路徑,能夠強化學生的審美需要,提高學生的精神能力,確保學生能夠在感性與理性之間和諧穩定發展,使學生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比如一幅畫作可以消除煩惱,一首詩可以調動讀者的壯志豪情,一首動聽的音樂決定了人的一生……文化藝術素養已經成為了當代大學生不可或缺的基礎素質,對促進大學生全面提升、全面解放具有現實意義。深入掌握了解中華悠久的歷史文化,并充分挖掘傳統文化的精致之處,注重提高學生的審美欣賞能力、審美創造能力,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發揚光大,并且不斷完善學生的人格,提高學生高尚的審美素養。只有具備較高綜合素質的人才能在實際工作中創造出更多的效益,才能獲得美好生活的享受。如果缺乏文化藝術素養,學生未來中將很難成為社會一流人才。所以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與人們現代化觀念的形成,文化藝術素養會是市場競爭的首要條件。通過文化藝術素養調動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及興趣,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情感,而情感是我們在面對客觀事物時的一種主觀態度,比如面臨危機情況的恐懼感、對丑惡事件的憎惡感、欣賞優秀藝術作品時的愉悅感等等均是我們對待客觀事物的情感態度。

        二、文化藝術素養教育現狀

        1.文化成績不高

        當前,高校藝術專業的學生均存在文化成績不高的情況,因為藝術專業學生高考時的文化成績在其他專業學生的高考成績中只占到60%,也就是說在同一所高校中藝術專業學生的文化成績比普通專業學生的文化成績低一百分左右。大部分藝術專業學生的文化課學習難度大,特別對英語、數學等基礎科目十分抵觸。藝術專業學生多以專業課為主,比較漠視文化課,因此有不少藝術專業學生經常出現文化課補考或者重修的情況;畢業時藝術專業學生只要達到英語三級即可,這么低的要求實際中卻還有不少學生無法達標,難以順利達到畢業證與學位證。雖然現代社會講究社會平等,但會用其他的標準對人進行等級之分,比如職責等級、經濟實力,更重要的是文化素養。如果一個特別富有的人缺乏文化素養,那么可將其歸結于“暴發戶”。對于藝術專業技能很強的人,若沒有良好的文化素養,其也只能是一個普通的藝人,還達不到藝術家這一稱謂。

        2.綜合素質不高

        大部分人都認為所謂的綜合素質就是要求學生好好掌握一門技術,如舞蹈、體育、聲樂、畫畫等,對于普通學生掌握點技術,只是比其他學生多一點特長而已,并不能就此說明其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大部分藝術專業學生一味地關注自己的專業,很少會考慮如何提升自己、如何與人交際、自身素質水平等。在傳統高等教育方式下,舞蹈這一藝術專業畢業生僅僅知曉一些技術動作,不清楚與舞蹈相關的理論體系及史論,所以人們常常稱這樣的學生“有知識,沒文化”。

        3.文學修養不高

        藝術與文學之間實質上有特別密切的聯系,從某一角度上而言文學也屬于藝術范疇。目前,多數藝術專業學生的文學修養普遍不高,從來沒有說通過文學修養來不斷增強自身的藝術修養,更有一些學生的文字書寫不夠規范。如果藝術專業學生的文學修養低下,將直接加大藝術學習難度,比如不清楚藝術背后蘊藏的深刻意義,所創作的藝術作品中沒有文化內涵,只表現出了基本技能,無法通過作品向人們傳達耐人尋味的深刻涵義。

        三、提高文化藝術素養的路徑

        加強藝術專業學生文化素養教育與培養已經是藝術專業教育者和相關人士當前的瓶頸課題,應引起足夠的重視,通過各種路徑提高學生的文化藝術素養,從而實現藝術專業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要求。

        1.文化成績的提高

        通常來說,藝術專業學生在很小的時候就接觸了專業學習,多數都對自己的專業“情有獨鐘”,更有一些學生將藝術看作是比自己生命還重要的東西,于是花大把大把的時間專注于專業學習。藝術專業學生經常會參加各種藝術類的實踐活動,應合理安排專業課程與其他文化課程學習。適當地融入文學、美學、哲學等基礎課程,并且邀請專業人士來校開展人文講座,為藝術專業學生創造良好的文化生活,從而培養其文化修養與人文素質,為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打下堅實基礎。培養學生基礎文化修養,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健全其知識體系,以此增強其綜合素質。采用藝術高中生模式對高校藝術專業學生進行培養,在提高學生專業水平的同時,還要注重提高其文化成績,將藝術教育與文化教育緊密聯系起來,從而使學生的文化藝術素養得到大幅提高。

        2.文學修養的提高

        根據藝術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相匹配的文學修養方案,鼓勵他們主動了解教育大師、藝術大師的智慧與心靈世界,閑暇時間閱讀一些教育名著,深刻體會名家所表達的深刻含義,和大師談歷史、說現實,這將是無比美妙的享受和體驗。只有具備較高的文學修養才能促進藝術專業學生更高層次的發展。

        3.內在思想素質的提高

        在培養藝術專業學生素質、習慣及觀念時,應采用一定的文化戰略,喚醒學生的心靈,鼓勵學生養成良好的價值觀與高尚的思想,并端正他們的人生態度,堅持不懈為了理想而不斷努力;對藝術專業學生開展職業素質教育,以不斷增強學生的道德修養與職業素質;培養學生正確的學風,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認真態度、勤奮態度。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較強的引導作用,側重于人生觀、世界觀與待人處事的理念,強化學生的自律意識,通過約束、引導作用促進學生綜合發展。利用具體制度規范學生的日常言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樣才可以引導學生成才成長。

        4.創新教育模式

        藝術來源于生活,通過具體方式將抽象的思維表達出來,從感性角度再現社會實際生活,所以藝術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培養藝術專業學生有別于數學、物理等專業的思維方式,這些學生追求感觀效果。所以在對藝術專業學生開展思想、行為教育過程中,應始終堅持“以情動人”、“情感化人”的教育理念。摒棄過去陳舊的教育方式,要結合藝術專業學生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及個性特點來制定相匹配的教育模式。總之,只有從尊重學生個性的角度出發教育和培養人,才能使學生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下健康穩定發展。

        5.科學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提高教師水平

        藝術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在于學生能否適應教師的教學方法,能否適應專業教師的教學特色高效掌握知識理論。相關教育工作者應根據藝術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理想的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體系,新增綜合理論、人文與社會學課程,在提高藝術專業學生理論基礎的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綜合素質。高校在制定藝術專業學生的人才培養目標時,應充分考慮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重要性,教育者應具備較高的理論水平與綜合能力,力爭廣大的教職工都具備良好的人文修養及綜合素質。

        6.充分挖掘并利用藝術專業人才的資源和潛能

        藝術教育管理層不僅要注重提高學生的藝術趣味,還要科學設置藝術專業課程,并將兩者緊密聯系有效使用。課程設置過程中,在涉及簡單的技術性藝術訓練課程的同時,還必須新增有關于藝術方面的文化課程。課程實踐教學中,藝術專業學生應從橫向角度比較多個學科,同時對學生的藝術學習與創造提供科學指引,充分挖掘藝術作品中所隱藏的文化底蘊,這對學生文化素養的形成有一定的幫助。藝術專業教育管理層還應專門開設藝術與文化課堂講座,以此和其他藝術院校建立良好的溝通交流關系,調動學生參加聽講、交流的積極性,將藝術與文化有機結合。藝術專業學生除了掌握藝術技能技巧,養成良好的藝術情趣,樹立現代化藝術觀念外,還應充分掌握歷史、哲學、藝術史、文化方面的知識。現代社會要求藝術專業學生在養成良好的人文精神、追求藝術終極價值的同時,還應積極應對生存與發展壓力,獲得社會發展動力,提高技能技巧。

        第9篇:藝術文化教育范文

        民族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現階段大學生傳承民族文化過程中受現代文化元素的沖擊較大,充斥著“重技輕論”的思想。基于此,高校在開展公共藝術教育過程中要重視民族情感,轉變教育觀念,完善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培養體系與教育機制,對于高校學生公共藝術教育中傳承與發展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民族文化;公共藝術教育;傳承

        0引言

        民族文化是具有獨特意識形態的文化資源,體現出民族的精神與智慧。從漢字、陶瓷、絲綢、四大發明、文房四寶到書畫、詩詞、禮樂、戲曲等方面都體現出民族價值觀與文化精神。當代大學生應該了解藝術教育與思想訴求間的關系,認識藝術的作用,全面發展自身的獨特個性。而公共藝術教育中缺少民族文化內涵是難以用想象力來補充的,因此,需要各方面積極努力,讓民族文化在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中得到良好的傳承。

        1民族文化在公共藝術教育中的應用現狀

        1.1受現代文化元素的沖擊較大

        隨著科技快速發展,信息的傳播與更新速度特別快,借助網絡、報刊、電視等媒介,大量信息不斷涌向高校,對高校學生的思想與價值觀造成沖擊。高校與學生都無法全面地將民族文化要素與公共藝術教育結合起來,無法將自己學習到的哲學、文學、歷史與藝術知識妥善地結合在一起,無法在目前擁有的知識前提下,進行開拓性的藝術創新。

        1.2“重技輕論”的教育思想嚴重

        民族文化在公共藝術教育中存在重視技能輕視理論、重視西方輕視東方的現象,難以在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過程中發揮出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部分師生強調專業技能的理解與掌握,在民族文化理論方面較欠缺,讓民族文化教育的地位逐步降低。高校學生的民族文化意識不強,進而導致具有價值的民族文化在逐步遺失。

        1.3囿于傳統,缺乏創新

        我國的應試教育機制及以就業為目標的大學教育,造成現代大學生的民族文化底蘊較差,無法全面認識民族文化內涵,導致大學生分析能力、辨識能力差,缺乏完善的價值選擇意識與思想理念。盡管學生中不乏有人學習過繪畫、書法和音樂,但因為其感知與理解藝術能力不足,使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視野的廣闊性及完善民族藝術的可能性降低。難以有效的繼承民族文化傳統,更無法創新民族文化。

        2公共藝術教育中民族文化傳承的困境

        2.1公共藝術教育缺乏民族文化傳承意識

        面對強勢侵入的國外文化和對傳統民族文化的狹隘理解,中國藝術教育一度陷入短暫的迷茫中,造成我國民族文化整體比西方發達國家落后,甚至在某一時期產生盲目注重西方文化、無視民族傳統文化的現象。落后的教育理念必然導致教育速度放緩、教育成效較差的情況。因為長時間受實用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影響,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成為可有可無的附屬品,不重視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與正確審美觀。近些年,國家大力提倡與深入推行素質教育,才讓禁錮已久的教育思想獲得解放,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才得到重視和發展。

        2.2民族文化多樣性與公共藝術教育限定性存在的矛盾

        我國悠久歷史造就形式多樣的民族文化,如民族音樂、民族樂器、民族歌舞等。多樣性的民族文化教育與學生個性間的差異為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增加困難。高校藝術教育很難在課程內容、師資等方面滿足每位學生的個性要求。我國傳統的應試教育,造成學生接受高校教育時缺少必要的文化藝術底蘊,而此底蘊,在一定程度上來自于對民族優秀文化的發展與繼承。加大素質教育力度,是傳播與發展優秀民族文化的必然要求。

        2.3基于民族文化傳承的公共藝術教育機制尚不完善

        過去傳承民族文化的方式基本是書本記載和口耳相傳,其傳承與發展的效率較差還遺失很多優秀文化。信息化快速發展的今天,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逐步成為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但公共藝術教育的民族文化傳播機制仍不完善。主要表現在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中傳承民族文化的教學與研究是脫節的,沒有建立起系統、全面的機制。其方式方法與理論基礎都較陳舊,難以有效的鑒賞與分辨民族文化的優劣,因此無法科學的繼承與發展民族文化。

        3公共藝術教育中民族文化傳承的路徑

        3.1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民族文化傳承意識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根植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統,汲取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目的是培育大學生深厚的民族情感、激發想象力和創新意識。因此,要提高對民族文化教育的關注程度,積極轉變傳統理念,在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課程設置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并全面開展民族文化教育。高校教育應該以辯證、發展、科學的態度引導和鼓勵學生既要繼承本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也要借鑒與學習其他文明成果,提高與培養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與自尊心,以包容、和諧的處事態度,對外來文化進行融合,并積極傳承與發展中華民族文化。

        3.2分層次構建民族文化傳承的人才培養體系

        盡管我國民族文化擁有豐富的內涵與千年的歷史,也建立起獨特的表現形式、形態特征、文化理念及創作方式,但還沒形成系統、完善的理念體系。現階段,社會處于巨大的變革中,構建起一系列涉及中國傳統社會學、心理學、哲學、美學、語言學,獨特、完整的中國民族文化體系是必要且重要的。中國建立民族文化教育體系,為促進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首先要重視各地區民族文化的實踐與傳承,建立起分層次、多方面傳承民族文化人才的教育體系。其次要建立起以公共藝術教育為介質,以民族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多角度、多種類文化藝術作品的交流與展示平臺。引導與鼓勵學生建立和參與民間藝術社團,定期開展能夠體現地域文化的藝術展覽,在活動中邀請傳承民族文化的藝人進行講座,舉辦各種類型的民族文化研討會等等。

        3.3構建基于民族文化傳承的立體化公共藝術教育機制

        在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中建立起傳承民族文化的教育、學習、科研基地,構建起合理、科學、系統的研究機制,逐步探索新方式,補充新理論,在傳承、發展民族文化方面發揮作用。建立起集教育、學習、研究于一身的民族文化基地,第一步要建立一支研究、保護民族文化的團隊。借助對民族文化內涵及發展的研究,分析與甄別目前掌握的民族文化資料,努力做到去偽存真,既重視民族文化的繼承也積極推動民族文化的發展,并研究出發揚民族文化的新方式。

        4結束語

        民族文化與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傳承與發展是互相促進的。隨著全球化參與水平的逐步增強及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需要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民族文化傳承意識,分層次構建民族文化傳承的人才培養體系,構建基于民族文化傳承的立體化公共藝術教育機制,以全面促進民族文化地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舒暢.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在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中的體現[J].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1).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出系列中文字幕在线 | 在线欧美天码中文字幕 | 综合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乱码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在线一区二区中文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