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培訓調研報告范文

        培訓調研報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培訓調研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培訓調研報告

        第1篇:培訓調研報告范文

        一、總體部署

        我縣農委高度重視此次調查、摸底工作,接通知后由縣農委牽頭召集農機局、畜牧獸醫站、水產站、農村能源辦公室等與培訓工作密切相關的行業部門相關負責人,召開會議并部署任務。要求各行業依據自身職能,圍繞我縣“三農”工作重點,結合我縣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依托鄉(鎮)和村組深入農戶進行調查摸底,廣泛征詢村干部和農民對培訓產業(專業)、內容、時間和方式方法的意見和建議,切實摸清培訓需求人群和數量,確保上報材料真實、準確。

        二、調查目的

        通過調查,摸清我縣新型農民培訓需求情況,為我縣2012年新型農民培訓民生工程的申報、具體實施方案提供依據,以實現培訓需求與供給有效對接,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推動新型農民培訓工作科學發展,為我縣農業全面轉型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人才支撐。

        三、調查對象及方式

        1、調查對象。結合我縣農業“十二五”期間發展規劃以及我縣農業發展提點,重點調查一是糧油棉大宗作物種植面積達100畝的大戶;二是蔬菜陸地種植面積達20畝以上、設施栽培(包括草莓)面積達10畝以上、食用菌種植面積達1萬平方米以上的經濟作物種植大戶;三是生豬年出欄達50頭以上、奶牛存欄達10頭以上、肉牛出欄達10頭以上、蛋雞存欄達500只以上、肉雞出欄達2000只以上的養殖大戶;四是指擁有2臺套以上動力機械及配套農機具(價值10萬元以上),能承擔2項以上農田作業服務,年作業服務面積500畝以上,農機服務收入占家庭總收入70%以上的農機大戶及農機專業合作社社員;五是主要作物病蟲草害發生的關鍵時期,統防統治服務能覆蓋兩個鄉鎮以上的機防合作社的機防人員;六是特色經濟作物種植大戶和其他畜牧養殖大戶,原則上為種養規模是當地農戶平均種養規模的3倍以上的種養大戶;七是對村級動物防疫員、農村建筑工匠、沼氣工及其他農村二三產業從業人員等服務人員受訓愿望進行摸底、調查;八是對村民組組長、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等特定群體進行走訪,了解他們對培訓的想法。

        2、調查方式。一是實地走訪調查,根據我縣農業區域特色及專業的不同,隨機選擇2-6個鄉鎮,每個鄉鎮隨機選擇1-2個行政村,每個行政村選擇1個種養大戶或農機大戶,以及1個村民組組長,通過面對面交流的方式,了解他們對培訓的意愿、需求等;二是進村入戶調查,在實地走訪調查的基礎上,每個行政村隨機選擇農戶5戶,細致了解他們對培訓的內容、時間、地點、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需求和意愿;三是深入農民專業合作社調查,特別是植保專業合作社和農機專業合作社,選擇三個合作社,深入了解社員的培訓需求。

        四、調查結果

        根據三天的系統摸底、調查,在充分尊重被調查人的意愿基礎上,結合各行業機構上報的調查數據,現將調查情況匯總成表。

        五、意見與建議

        一是種植大戶、植保合作社社員和絕大部分農民均表示迫切需要植保方面的培訓和指導,希望在三月份以前農閑期間接受技術培訓,以及農作物關鍵生育期給予田間技術指導,尤其是田間管理和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方面的指導,同時建議多請縣級專家,使得培訓效果更好。

        二是農機大戶和農機專業合作社社員一致建議,培訓時間最好在農閑時節(種植之前或收獲之后),培訓時間7天以上,培訓內容最好是新型農機具的使用與維修知識,并有新型農機具能現場操作、故障排除指導。

        三是基層農技人員要求接受更深層次的學習培訓,主要形式以集中培訓和參觀學習;例如,在走訪村級動物防疫員中,要求避開春秋兩次集中防疫時間,加強學習疫病防控、法律法規,集中學習時間達5天以上、現場指導達2天以上;在走訪養殖戶中,要求避開農忙季節,通過分片集中培訓,學習畜禽疫病防治和養殖實用技術,培訓時間7天以上,飼養中遇到問題能通過邀請到現場指導或電話咨詢的形式解決。

        第2篇:培訓調研報告范文

        (一)人員情況

        經調查,目前**市**新區共有被征地農民5775人,其中勞動力4177人,按照性別分:男2220人,女1957人;按照年齡狀況分:16—40歲1947人,41--60歲2230人。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土地需求量加大,被征地農民將會越來越多。

        (二)就業情況

        在勞動年齡范圍內的被征地農民共有4177名,其中已就業3070人,仍有1107人沒有實現就業,在已就業的3070人中,自主創業的181人;受聘于人的1723人,其中從事瓦工、木工、油漆、水電工作等459人;企業聘用318人;外出務工62人;臨時就業786人(幫人看店、勤雜、保安、保潔、保姆等)。從上述就業情況來看,就業人員中絕大多數人工作隨意性大、穩定性差,自身無技能,很容易再次失業,就業形勢十分嚴峻。

        (三)技能情況

        根據調查,4177名勞動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的3611人,高中文化程度464人,大專及以上文化的102人;接受過職業技能培訓574人,其中持相關技能證書262人,未參加過職業技能培訓3603人,其中有培訓意向的89人。勞動力受教育普遍較少,職業技能低,就業競爭力差。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被征地農民就業壓力大,轉移就業培訓任務繁重。培訓的覆蓋面小。因培訓能力不足,只有部分的被征地農民有機會參加培訓。部分被征地農民因需要交納培訓費用而不愿參加培訓,即使參加培訓,也是培訓費用低廉的技術含量低的專業。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就影響了被征地農民的快速轉移。

        (二)被征地農民職業技能和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嚴重影響著轉移就業選擇和求職成功率。男性就業多從事建筑、水利工程等重體力的技術要求相對不高的行業,而女性則多從事餐飲、保潔保綠等行業。

        (三)被征地農民轉移就業管理機制和服務體系不健全,轉移就業的組織化程度低。一是被征地農民市場和中介組織發育遲緩,信息服務網絡和基礎設施薄弱。二是勞務信息不暢,轉移就業的組織化程度低。大部分被征地農民向外轉移以自發為主,盲目性和無序性較大,“馬路市場”現象普遍。

        (四)資金保障乏力,投入明顯不足。盡管各級政府積極籌措資金,但相對于這一服務體系建設需要,投入明顯不足。專項經費落實較困難。

        三、被征地農民現狀

        (一)被征地農民角色轉換難

        在政府提出建設新工業園區的計劃后,迅速進入論證實施階段,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全面提速,園區建設和城市建設進入了超常規發展時期。城市加速擴張和工業園區等建設項目的大力實施,使得農民在短期內失去土地,無論政府還是農民都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致使被征地農民在由農民意識轉化為市民意識,由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行為轉化為市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行為等方面出現了“無所適從”的現象。

        (二)被征地農民就業難

        由于農民受教育和培訓的機會相對較少,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普遍較低。失去土地后,他們在社會上的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也較差,就業成為被征地農民的突出問題。

        (三)被征地農民進入城市難

        一是集體資產的處理難。村改居后,原集體經濟組織性質發生了變化,對原始集體資產的處理由于主體性質的變化,必然引起債權、債務及合同變更等問題。另外還存在社會保障、就業政策上,不能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權利的問題等。

        (四)被征地農民收入來源減少

        部分農民依靠地方企業優勢,從事苦力,如窯廠等,收入高;部分近郊農民從事經濟效益較高的種養業;部分農民依賴于產權歸屬自己的房屋從事房屋租賃、倉儲、批發零售、餐飲等經營活動,且房屋的增值效益明顯。由于征地拆遷,農民的收入來源直接受到影響。

        四、目前已開展工作

        (一)深入調查摸底,科學制定配套文件

        為了摸清我區農村勞動力現狀,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工作,我們對轄區內的農民進行了三次地毯式調查摸底。對農村勞動力的基本情況進行分類匯總、裝訂成冊,并錄入計算機動態管理,建立被征地農民基本情況檔案。制訂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新區被征地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工作實施方案》等配套文件。

        (二)加強陣地建設,完善就業服務體系

        在涉及的兩個辦事處設立勞動保障所的基礎上,所屬七個自然村各設立勞動保障工作站一個,做到職能、人員、編制和經費“四落實”。

        (三)加大宣傳引導,轉變農民就業觀念

        從被征地農民思想觀念入手,通過宣傳教育轉變小農意識和就業觀念,促進盡快就業致富。一方面以免費培訓、保證就業等一系列承諾,充分調動農民就業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采用多種宣傳形式相結合,長期不間斷地深入農戶宣傳。

        (四)開展技能培訓,提高被征地農民就業能力

        一是積極開展崗前培訓。以思想觀念、法制和安全生產、公民道德和職業道德教育為三大重點開展就業前培訓,促進被征地農民轉變就業觀念,增強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樹立良好的道德規范和職業道德。二是積極開展“四免”培訓。根據被征地農民的就業意向,針對不同行業、不同工種、不同崗位開展基本技能和技術操作規程培訓,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和有效性。所有培訓實行“四免”,即:免培訓費、免交通費、免午餐費、免技能證費。培訓科目主要有電動縫紉、保結保綠、機械加工、汽車駕駛等。

        (五)廣開就業渠道,加快勞動力轉移步伐

        堅持以采取舉辦專場專場招聘會、支書送工、中介輸送、企校聯盟、掛鉤幫扶、以工帶工、引鳳還巢、企業用工座談會等10多種送工方式,扎實推進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工作,千方百計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將解決被征地農民就業指標納入目標考核體系,對辦事處和村實行一票否決。

        五、下一步對策和措施

        (一)進一步加大培訓力度

        被征地農民文化素質普遍較低,進廠務工難,從而在城區形成勞動就業結構性矛盾。要讓素質較低的農民轉變成產業工人,讓農民轉變為市民,就應該“給其面包不如給其獵槍”,以培訓為切入點,讓他們轉變小農意識,樹立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及市民觀念,讓其在思想觀念、勞動技能上適應和跟上城市發展的需要,從而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民市民化、農村社區化”。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對農民進行培訓,有針對性地提高他們在城市中的賺錢本領。

        擁有一技之長后進廠務工,這不僅是農民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也是服務企業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通過培訓,讓被征地農民能在“洗腳上田”后在城鎮中立足,讓更多的農民在城鎮中找到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以加強就業培訓為主,增強被征地農民自主創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的措施,既解除他們眼前的“生存之憂”,也解決今后的“就業之憂”。

        政府加大培訓投入,解決被征地農民缺乏就業技能之憂。征對被征地農民缺乏就業技能現狀,政府加大培訓資金投入,繼續實行“四免”職業技能培訓,即免費培訓、免費就餐、免費接送,培訓合格后免費辦理技能證書。并推介就業不少于3次。對被征地農民培訓的重點主要放在轉變就業觀念、規范職業行為和增強勞動技能三個方面。把職業技能培訓與就業緊密結合起來,以保證培訓后的就業率。

        (二)開展多種形式的就業服務

        (1)積極爭取區委、區政府的支持,發動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各界,盡可能為被征地農民提供就業崗位,并通過各種渠道向被征地農民提供就業信息,為用人單位和被征地農民創造溝通和交流的機會。

        (2)鼓勵、引導和支持被征地農民走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之路。農民自主創辦企業或開辦個體工商業,享受城鎮居民創辦民營企業和城鎮下崗失業職工自主創業同等的優惠政策,積極引導促進農民就業。

        努力爭取被征地農民就業再就業社保補貼、小額貸款等各項優惠政策,被征地農民《再就業優惠證》應發盡發。通過全面落實各項優惠政策,為被征地農民打造良好的就業環境。

        (3)鼓勵愿意從事種養業的農民為調整農業結構、發展高效農業做貢獻。在征地和拆遷的過程中為被征地農民規劃留用地,或者采取轉包、出租、轉讓等方式,在周邊土地富足的鄉鎮劃出部分“四荒地”、“河灘地”或耕地給被征地農民從事種養業。

        (4)組織勞務輸出,實施“走出去”戰略,采取多種渠道和措施,建立比較穩定的勞務輸出基地,同時,通過“訂單培訓”、“定向培訓”等方式,與企業簽訂協議,將培訓合格后的被征地農民直接輸送到該企業就業。

        第3篇:培訓調研報告范文

        進一步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提高農民工素質和就業能力,是我國建設現代農業、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有效措施。面對當前農村富余勞動力增多、農民收入結構單一等諸多問題,切實加強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培訓工作,對于加快富余勞動力的有序流動和轉移、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全縣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我縣農村勞動力隊伍現狀

        據統計,我縣農村勞動力總數為156342人,占農村人口總數的52.1%。按年齡結構分:16周歲以上35周歲以下65243人,35周歲至55周歲68022人,55周歲以上23077人;按文化程度分:初中以下63814人,初中75300人,高中(中專、中技)17035人,大專以上193人。農村勞動力中掌握專業技能的有23740人,占總數的15.2%,其中:高級工100人,中級工2100人,初級工21540人。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整體素質偏低,思想觀念保守。一是農村勞動力文化結構不合理,初中及以下比例偏高,掌握勞動技能的程度較低。二是農村勞動力普遍存在小農意識強的問題,小富即滿、小進即安思想較重,只圖眼前利益,缺乏長遠發展眼光。三是由于農村勞動力受自身素質限制,加之政府對技能培訓宣傳力度不夠,致使農民對技能開發的現實作用和長遠意義認識不足。

        2、培訓難度較大,培訓效果不理想。一是目前農村勞動力人群情況復雜、流動加劇,工學矛盾較為突出,組織培訓的難度較大。二是培訓專業設置與農村實際和勞動力市場需求不對口,加之對市場需求預測手段落后,培訓專業設置缺乏市場調查的基礎,存在較大盲目性,影響了培訓的實施效果。三是從勞動力供需總量來看,供大于求的現象依然十分突出,造成培訓后沒有就業崗位,也已成為限制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開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3、缺乏完整的協調運行機制。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單憑勞動部門一家的力量難以實現,為加強此項工作,亟待建立有關部門共同參與、協調聯動的工作機制。

        4、資金籌措難度大。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涉及面廣,需要足夠的經費保障,但目前培訓所需相關費用籌措難度較大,影響了轉移培訓工作的有效開展。

        三、幾點建議

        (一)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氛圍

        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介,通過設立職業技能開發專欄,印刷發送宣傳標語、宣傳材料,開展職業技能宣傳周、宣傳日,組織職業技能鑒定、技術比武等活動形式,大力宣傳以市場為導向的就業機制和國家實行勞動預備制度、就業準入制度以及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內容和要求,鼓勵技能人才發揮重要作用,以宣傳各行業技能人才的突出事跡為重點,發揮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充分調動農村勞動力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努力營造職業培訓所需要的良好社會氛圍。

        (二)明確責任,建立協調配合機制

        首先,要成立以主管縣領導為組長,勞動、計劃、財政、教育、林業、農業、科技及鄉鎮政府主要領導為成員的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領導組織。建立農民工培訓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研究解決培訓工作中的具體問題,編制培訓計劃,落實扶持政策,統籌規劃、綜合協調農民工的培訓工作。在此基礎上以縣鄉勞動服務站、村勞動服務所為依托,成立鄉鎮職業技術培訓中心,健全完善農村勞動力培訓服務網絡,重點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人員和農業實用技術的培訓工作。其次,要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作為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大事來抓,將此項工作納入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加強勞動力市場建設與管理,要開展專題調研活動,繪制以鄉鎮為主體的勞動力資源分布圖,同時制定詳細的農村勞動力培訓計劃,為轉移就業創造條件。

        (三)制定相關政策措施,促進培訓工作開展

        一是取消崗位和戶籍限制,統一發放《就業失業登記證》,用工單位在使用農民工和城鎮居民時要一視同仁。二是積極探索用工單位招用農民工要參加醫療保險的具體辦法,保證農民工依法享有工傷保險待遇。三是在辦理農民工進城務工手續時,除國務院、省規定收取的費用外,不收取其它任何費用。四是為返鄉創業人員提供扶持,享受我縣招商引資優惠政策。五是對參加培訓的農民工實行補貼或獎勵。

        (四)擴大輸出渠道,發展勞務經濟

        一方面有計劃地深入京津等經濟發達地區,直接與用工單位見面,根據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制定培訓和勞務輸出計劃,實現培訓基地與輸出單位對接,建立勞務輸出聯合體,另一方面在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設立辦事處,聘請信息員,通過原協作單位發展新的用工單位,挖掘新的招聘信息和用工渠道,使勞務輸出規模不斷擴大,減輕就業壓力,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有序合理流轉。

        (五)整合培訓資源,全方位開展農村職業技術培訓工作

        以縣職教中心為龍頭,以鄉鎮職業技術培訓中心為基礎,以各社會力量辦學機構為補充,建設一批能起示范帶動作用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完善教學培訓條件,整合培訓資源,增加培訓項目,擴大培訓規模,創造整體效應。加強勞動力需求總量和結構預測,根據經濟發展需要,在培訓內容上突出專用性與實效性,加強以產業化為重點的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和以“綠色證書”為重點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工作,搞好就地就近轉移前的職業培訓工作,有針對性地開展林果、食用菌、時差大棚蔬菜等種植技術和水產、畜牧、家禽等養殖技術的實用技術培訓,切實提高培訓的質量和效益。

        (六)實行勞動預備制度與就業準入制度

        穩步推進勞動預備制度,組織農村未能繼續升學并準備進入非農產業或進城務工的初、高中畢業生參加必要的轉移就業培訓,使其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并取得相應的培訓證書或職業資格證書。凡是國家規定實行就業準入控制的職業,新增勞動力必須持證上崗。未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者,縣職業介紹機構不得介紹就業,勞動保障部門不予辦理用工備案、合同鑒證和各種社會保險,用人單位不得招收錄用;擬從事個體經營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不予辦理開業、登記手續;擬從事汽車駕駛、汽車修理、摩托車修理的,交警、運管部門不予辦理相關手續;對用人單位因特殊情況急需招用的,須經勞動保障部門批準,可先招收再培訓,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后上崗。

        (七)加大勞動監察力度,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要認真貫徹實施《河北省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條例》,把企業用工作為勞動保障監察工作的重要內容,采取向社會公開舉報電話、聘請監督員等方式,加強監督檢查,依法查處并及時糾正違反就業準入控制、拖欠農民工工資等違法、違規行為,促進和保證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的良性健康開展。

        第4篇:培訓調研報告范文

        一、現象

        農民工培訓是一項復雜而艱難的工作,盡管政府投入了許多,各級部門也多方努力,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遇到了許多困難和問題。 從農民工的整體來看,對文化知識和技能培訓有著強烈的渴求和迫切的愿望,但具體到單獨的個體和實際的培訓工作中時,卻不像當初所想象的那樣,免費培訓農民工就會排著隊來。現實并不是這樣,據調查了解,許多地方的農民工參加培訓的主動性不是很高,不少農民工參加培訓都是各級政府干部動員來的,有的甚至只培訓幾天就不來了,還有的需要給參加培訓的農民工發誤工補貼。而一些有學習熱情的農民工卻由于受環境和各種因素的影響,而無法參加培訓。

        二、主要原因

        (一)農民工自身缺乏長遠性思考,思想觀念需要跟新

        首先,農民工受自給自足自然經濟思想束縛,較少考慮今后長遠的發展。其次,不少農民工對未來缺乏規劃,對以后外出打工并沒有特別明確的目標,即便想學一點東西,也不知道該不該學、學什么,學了有什么用。另外,雖然參加培訓的農民工不支付培訓費用,但他們還得出車費、伙食費、住宿費,再想一下這段時間如果不培訓而去參加工作還得掙點錢,就近期利益,算下來還是不劃算。農民工自身思想上對未來沒有明確的打算,導致農民工主觀上缺乏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積極性。

        (二)現有的培訓機構和培訓設施分布不合理,覆蓋面狹窄,不方便農民工參加培訓

        無論是公辦培訓機構,還是民辦培訓機構,只要是具有培訓資質、具有一定規模的培訓機構,絕大部分都集中在城區,鎮、村一級基本是空白,而絕大部分農民工都是集中在鎮、村,農民工如果要參加培訓就必須要到城區,這就增加農民工的交通,食宿等費用,而且還耽誤農活。 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農民工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制約了農民工轉移就業。

        (三)培訓課程設置與農民工就業實際需求不相吻合,不能讓受訓者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由于培訓資金短缺、培訓條件不完善、對市場信息把握不準確等多方面原因,培訓機構的培訓內容與農民的需求有差距,既與實踐相脫節,更不能讓受

        訓者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當前大多數培訓都集中在計算機、電焊工、廚師、美容美發等專業,培訓項目和培訓時間都根據培訓經費來制定,短期培訓很難讓生手熟練深入掌握一門技術,中長期培訓又無疑增大培訓費用,致使參加過職業培訓的農民工普遍感覺培訓內容用不上,或是深入程度不夠。

        (四)農民工培訓工作政出多門,難掌握較全面的信息

        返鄉農民工培訓倍受政府的關注,各部門也都相繼推出與之相關的各種培訓項目,如勞動保障、農業、移民、建設、扶貧、共青團等部門都從各自的業務出發,開展了針對農民工的學歷教育,實用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等,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民工轉移就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各部門之間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缺乏必要的統一、協調和銜接,沒有充分整合資源優勢,不能形成合力。結果使培訓不能與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實現有效的結合,培訓資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利用,造成重復培訓,為培訓而培訓,為完成任務而培訓,為應付檢查而培訓,使培訓與就業嚴重脫節。

        (五)培訓經費短缺、落實難度大,嚴重影響培訓質量

        按規定農民工技能培訓經費來源有三種途徑:即農民工自己掏一點;企業出一點;政府補貼一點。現實中農民工沒有承擔費用的能力,而企業又沒有承擔費用的意愿,所以農民工培訓主要由政府在賣單,有些地方為了增強農民工的積極性,更好的完成培訓任務,還給參訓人員補貼交通、食宿等費用,真正用在培訓學習上所剩無幾,培訓內容嚴重“縮水”。

        三、進一步強化培訓,推進農民工培訓工作的對策及建議

        (一)強化領導、形成合力、整合資源

        各級政府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強農民工培訓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盡快成立一個以地區主要負責人為組長的就業再就業培訓領導小組,大力整合現有資源,發揮各自優勢,理順關系,明確由人力社保部門牽頭,負責整個農民工培訓工作的統一規劃、協調、組織和管理,其他各部門通力合作,各盡所能、各盡其責,互相配合、互相支持,避免政出多門,互相扯皮的現象,建立一個組織、法規政策、投入、師資、資源“五到位”的、社會廣泛參與的新型農民培訓機制,將農民技能培訓真正納入“有領導、有機構、有秩序、有場地、有內容、有特色、出實效”的正常運行的機制中。要利用在鄉鎮、村設立社保工作機構,加強鄉鎮、村一級培訓基地建設,逐步形成政府統籌、行業組織、多方參與、整體推進,重點依托各類培訓機構和用人單位開展培訓的工作局面,推動農村富余勞動力合理、有序轉移。

        (二)加強信息引導,完善信息服務

        缺乏城鎮用工信息,培訓機構不知道該開展哪些項目培訓,農民工不知道參加什么工種培訓。培訓后不能就業,是目前農民工培訓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造成培訓與就業脫節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及時,有效的用工信息。所以,就業機構應建立用工信息庫,實現市、縣、鎮、村級聯網,加強人力資源市場需求信息、工資價位分析、預測和,將市內外用工需求及時向農民工,使農民工方便了解市場需求信息,并根據自身條件和意愿,有選擇地參加培訓項目。另外就業部門還要建立農民工培訓需求調查系統,根據農民工的需求,科學設置培訓項目,豐富培訓內容,采取長訓、短訓與學歷教育相結合的方式,走農業技術培訓和二、三產業技能培訓并舉的路子。

        (三)規范與拓寬農民工培訓市場

        一是規范培訓市場秩序,對現有的培訓機構依法進行監管,在依法整頓改造的基礎上提高其質量和水準;二是拓寬培訓市場,打破培訓市場由政府壟斷的格

        局,以專業化的培訓機構為培訓承辦主體,進行企業化運作,這樣才能夠為農民工培訓開辟更大的空間;三是靈活設置培訓場地,積極構建縣級、鄉鎮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并以此為主體,將培訓場地延伸和輻射到村社,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安排培訓項目,使廣大農民工在家門口就能接受到職業技能培訓,既能節省時間、節省交通、食宿等費用,又不耽誤農活,既方便農民工參加培訓學習,又提高參訓的積極性。

        (四)完善培訓資金投入機制

        建立并完善農民工培訓投資分攤機制,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進行,形成多元化投資格局。首先,政府對加強農民工職業培訓,開發人力資源負有重要職責,因此,政府應預留足夠的培訓專款,并保證專款能及時、有效的用于農民工培訓。其次,農民工素質的提高、技能的增強能使所在企業直接受益,因此,培訓應以企業的需求為主體,同時,也應該根據企業的招工情況收取一定的培訓費。再次,農民工參加培訓可以提高其自身的人力資本,政府可以通過建立培訓、鑒定、招工聯動機制,引導農民工積極投資參加培訓,同時,金融機構也可以提供小額低息貸款幫助農民工在就業前接受職業培訓。

        第5篇:培訓調研報告范文

        20*年底,*市委八屆五次全體會議提出要“整合我市中、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和技工學校資源,突出辦學特色,力爭把我市建成華北地區機械加工制造類技能人才的重要培訓基地。”這一戰略設想,順應時代的要求,站位高遠,不僅對發展我市經濟,提升城市整體經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對提高我市人力資源品質,在華北地區樹立*優勢品牌,也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同時也引發了我們對這一問題的深刻思考。

        一、建設華北地區機械加工制造類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的重要性

        知識就是力量,技能創造財富,技能人才成長的主要途徑靠職業培訓。所謂技能人才,是指那些熟練掌握專門知識和技術,具備嫻熟的操作技能,能夠解決技術難題的人員,是把科學設計轉變為實用產品的能工巧匠。技能人才的數量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質量,也影響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我市是一個老重工業城市,機械加工制造類技能人才是我市職工隊伍的主要構成。隨著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產品類別和質量都有了很大變化,對職工隊伍的素質和技術層次提出了新的要求,技術工人特別是高級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出現供不應求甚至斷檔的局面。而目前我市的技能人才現狀并不樂觀,在技術工人隊伍中主要存在“四多四少”現象,即:初級工多,高級工人少;掌握單一技能的人多,復合性技術人少;掌握傳統技能的人多,掌握現代高技能人少;有高級工證書的年齡偏大的多,30歲左右青年技術工人少。這種情況造成一是招不到急需的有技能的人員,二是關鍵崗位上的工人技能水平不適應新技術發展的要求,三是缺少高技能的帶頭人,并且人才流失和年齡老化現象嚴重。

        以上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影響著我市整體經濟實力的提升,也制約著我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踐證明,靠引進大批技能人才解決上述問題是根本辦不到的,只有就地取材,從建設職業培訓基地入手,通過狠抓職業培訓工作,提高勞動者素質,從而帶動整個技能人才隊伍建設,這才是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因此,下大力量把我市建成華北地區機械制造類技能培訓基地,將從根本上改變我市技術人才短缺的現象,為實現“工業立市”,提供大批合格的技能人才,促進全市經濟的快速發展。

        一是有利于提升我市的整體經濟實力。把我市建成華北地區機械制造類技能培訓基地,就會從整體上提高我市勞動力資源的品質,不斷提供大批合格的機械制造類技能人才,參與到我市經濟建設中去,使企業產品質量和技術含量有所提高,在產品交流中,提高身價,增強競爭力。從而提升我市的整體經濟實力。

        二是有利于扭轉我市勞動力輸出人員技術結構。勞動力輸出是我市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途徑。但目前看我市勞動力輸出人員大多數是從事簡單的服務行業和體力勞動,存在著勞動強度大、工資收入低、工作環境差等現象。把我市建成華北地區機械制造類技能培訓基地,就會以此為契機,大力提升農民工職業培訓的層次和質量,使我市勞務輸出人員逐步從體力型轉變為智力型,從而在勞動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只有這樣,才會有更多的人走出去,創造出更多的經濟效益,實現“外出一個人,致富一家人”的農村小康目標。

        三是有利于在華北地區提升我市整體形象,樹立技能人才培訓品牌。技能培訓是職業培訓的重要內容,做好這項工作涉及到企業發展總體規劃和部署、涉及到培訓基地的整體實力,也涉及到政府部門對技能人才的培養、管理和使用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從中反映出全社會對技能人才的重視程度和用人環境。因此建成“華北地區機械加工制造類技能人才培訓基地”不僅是將職業培訓工作的聲勢做大,更重要的是通過利用我們現有的優勢,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為當地和華北地區輸送出大批的合格技能人才,使我市成為技能人才的培訓地和集散地,全面提升我市城市形象,形成以職業培訓帶動經濟發展的獨特品牌。

        二、建設華北地區機械加工制造類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的可行性

        一是*是老工業城市,有較雄厚的工業基礎,具有創建培訓基地的物質基礎。*市曾經是老工業基地,我市的機械制造業曾經有過輝煌的過去,煤機、探機、通用、拖車、宣工等許多大中型企業,其機械設備規模也曾在全國占有一席之地,也擁有一大批具有頂尖技能的技術工人隊伍。如今我們的許多優勢雖已不復存在,但當年的工業基礎、數量眾多的機械加工設備以及大批老技術工人仍是實現這一設想的重要基礎。

        二是我市擁有一批辦學條件好、質量優的技工學校。中、高等職業學校是開展技能培訓的重要基地。目前,我市擁有*職業技術學院、國土資源部*高級技校(加掛技師學院)、*市技工學校(機械工業學校)、*煤機技校、*職教中心、第一職業學校等一大批專門培養機械制造業類技能類人才的職業培訓學校(學院)。特別是我市11所各技工類學校,經過多年發展,形成了“以就業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強化技能培訓為重點”的特色辦學之路。在實習條件、師資力量、適應市場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所擁有的大量生產實習設備如:車、鉗、銑、磨、刨電工、電焊機和特種焊接設備,以及各類電工、電子試驗設備、數控機床設備等都具有先進水平,在技工教育實力方面,我們在全省名列前茅。

        附:我市部分技校近幾年基本情況表:

        從以上統計中可以看出,我市的技工學校主要是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主要目的。以*市技工學校(市機械工業學校)為例,該校是一所培養中、高級應用技術人才的國家級重點技工學校,40多年來,學校為國家輸送了10000多名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現已成為我市集職業技能培訓、職業技能鑒定、職業介紹、下崗職工再就業培訓為一體的綜合性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學校培養的學生,多次在省、市技能大賽中獲獎。該校的“電工、電子、工業電氣自動化控制”以及“焊接技術”專業,是該校的強項和非常有特色的拳頭專業,畢業的學生大多分布在京津地區,供不應求,在社會上享有較高聲譽。

        另外,國土資源部*高級技工學校(加掛技師學院校牌)、*煤機技校分別是兩所部委所屬的國家級重點技工學校,多年來在為我市培養高技能人才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國土資源部*高級技工學校是全省第一家通過ISO9000認證的技校,是我市唯一具有培養技師資格的學校,其辦學規模、教學質量在全省名列前茅。

        三是我市企業開展培訓的積極性正在形成。企業是開展職業培訓的主戰場。多年來我市的一些企業,比如宣化工程、*煤機廠、宣鋼公司等,一直開展著職業培訓工作,對提高工人技術水平,提高企業競爭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企業改制的不斷深入,大多數企業的人才觀有了改變,對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積極性正在形成。

        四是“陽光培訓工程”、“雙萬人培訓工程”的開展,為全面啟動農民工職業培訓,提高外出務工人員技術水平帶來了機遇。“陽光培訓工程”、“雙萬人培訓工程(每年培訓1萬名技工能手、1萬名科技致富能手)”的重點在農村,大批準備外出打工的農民接受正規的職業培訓,將有利于*市農村勞動力輸出逐步從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為造就大批高技能人才奠定基礎。他們人數多、在生產一線工作時間長、具有極大的技術潛能,只要培訓單位按照政府提出要求,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設備投入,不斷提高培訓質量,他們中的一部分人肯定能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技能人才,成為我市勞動力輸出類型實現本質轉變的新形象。

        五是勞動力市場正在形成,外出就業網絡不斷擴大,為就業者到周邊城市乃至華北地區就業提供了信息支持。近幾年,我市勞動力市場建設發展較快,目前已有市場功能的各類職業介紹服務機構277家,基本形成了覆蓋全市城鄉勞動力市場的服務網絡,每年通過職業介紹所實現就業2萬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有一技之長的人員,實現了職業培訓、職業介紹一條龍服務。特別是市級勞動力市場信息網,已和各縣區建立計算機網絡聯系,現正在積極建立農村剩余勞動力資源數據庫。這些信息庫的建成,將對我市人力資源有序流動,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持。

        綜上所述,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根據全市經濟發展的需要,統籌全市中、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和技工學校資源,進一步突出各類職業學校、技校特色,在企業的參與下,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全面啟動加快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新機制,在我市盡快建立起“華北地區機械加工制造類技能人才的培訓基地”的戰略設想是完全可行的。

        三、建設華北地區機械制造類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的發展思路和目標

        建設機械制造類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并將近期設想、階段性目標和長遠的戰略規劃結合起來,主動融入京、津、冀,晉、冀、蒙經濟圈,努力打造我們的城市品牌,提升*市的知名度,這是一項艱巨的系統工程,也是一次具有戰略意義的偉大實踐。因此必須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和具體措施。

        (一)發展思路。按照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大力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要求,我們必須明確今后一段時期的發展思路。即以適應我市經濟建設對技術工人的需要為出發點,以提高全市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工作能力和職業轉換能力為核心,充分依靠各行業、企業和重點技工(職業)學校和社會各方面力量,選定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立足*并逐步擴散到華北地區,加快技術工人特別是高級技術工人、技師和高級技師的培養和選拔,逐步改善技術工人機構不合理、整體素質不高的現狀,力爭到2010年,各主要培訓基地均與華北地區主要大中型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訂單培訓計劃,培養、輸出的技能人才普遍達到中級以上技能水平,使華北地區機械制造類技能類培訓基地雛形初步形成。

        (二)近期工作目標。按照以上工作思路,在今后五年內,我們應重點落實“四個一萬”的具體工作目標。

        1、抓好常規的技工學制教育。技工學校是培養技能人才的主渠道,2010年前要重點發展扶持國家級、省級技工學校,并使技工學校數量有所增加,屆時技工學校在校生總數將達到10000人。

        2、啟動企業高技能人才培訓工程。要發揮企業在職業培訓中的主力軍作用,每年培訓10000人。5年內將我市技術工人比例從目前的30%增加至50%,高級工以上比例達到30%,整體提高我市工人隊伍的技術水平。

        3、加大農民工培訓力度。在實施“陽光培訓工程”、“雙萬人培訓工程”中,要處理好擴大數量和提高質量的關系,每年培訓10000名具有初中級技能水平的農民工。

        4、立足華北,輸出合格技能人才。經過努力,到2010年力爭為華北地區提供10000名機械加工類持有中級以上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技能人才。

        (三)具體工作措施。為實現以上目標,應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整合職業教育資源,盡快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一是以職教中心為基礎,建立職業教育培訓基地,廣泛開展以服務類為主的技能培訓,同時引導各縣區職教中心逐步向機械技能類培訓過渡。二是以市技校為市屬技校龍頭,選擇若干大中型企業、院校、國家、省級重點技校、職業學校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全方位開展各種機械類技能人才的培訓工作,使之成為技能人才培養的示范性基地。三是積極發揮省、部署高級技校、技師學院在我市職業培訓中的重要作用,將其納入全市職業教育范疇,統一協調、指導。四是通過對各類技工學校、職業學校的不斷整合,充分利用現有實習設備、場地,實現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形成布局合理、設施完備、專業均衡、層次互補的高技能人才培訓格局。

        2、鼓勵企業開展職工培訓工作。要高度重視企業的職業培訓工作,要把職工培訓目標納入企業經營者任期責任制,認真考核,應將企業開展職業培訓內容納入勞動合同。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較為完善的職工終身培訓體系,積極開展新知識、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培訓,不斷提高我市企業職工的技術、技能水平。

        3、通過落實就業準入制度,促進職業培訓。就業準入制度是職業培訓的直接推動力。通過就業準入制度的深入執行,進一步落實職業技能鑒定制度,推動培訓工作的開展。實現“培訓是基礎、鑒定是手段、就業是方向,提高就業者素質是根本目的”總方針。

        4、以“陽光培訓”為基礎,加強對勞務輸出人員的技能培訓。要按規定的職業標準重點強化實用技能培訓,使我市勞務輸出人員逐漸從勞力型向技能型轉移,使“陽光培訓”真正成為農民工提高技能的主要渠道。

        5、扶持民辦職業學校的發展。民辦職業學校是職業培訓的重要補充力量。擔負著培養初中級技能人才的任務。

        四、幾點建議

        1、創新高技能人才培養機制,把技能人才的培養納入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充分發揮教育培訓資源的作用,形成以技工學校培養為基礎,以企業培訓為核心、以基地培訓為重點的高技能人才培訓網絡。同時要大力宣傳,政策引導,轉變觀念,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在全社會廣泛倡導新的職業觀,樹立普通勞動者也能成才,技能勞動者也是人才的觀念,形成尊重技能人才、爭當技能人才的社會風尚。

        2、應加大對技工學校的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增加培訓經費,落實對技校的稅收優惠政策。按照著眼華北,面向市場,統籌規劃,強化質量、提高層次的要求,加快建成一批質量高,品牌優的重點技工學校,使之成為高技能人才培訓示范基地,為把我市早日建成“華北地區機械加工制造類技能人才的培訓基地”打下良好、堅實的基礎。

        3、重視我市高職院校學生的技能強化培訓工作。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制定高職院校畢業生職業技能強化培訓計劃,同時加快在高職院校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使學校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更加適應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高職院校也可和我市技工學校聯合協作,利用技工學校的實習師資、設備,實現優勢互補。

        4、市政府應抓緊制定并組織落實《*高技能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使技能人才的培養、管理和使用逐步制度化、科學化,結合我市情況盡快建立以職業能力為導向,以工作業績為重點,以職業技能鑒定、技能競賽和技師考評為人才評選方式,兼顧品德、知識,能力等綜合要素的高技能人才評價體系。

        5、政府有關部門應有計劃地定期開展技術交流,組織技藝展示、技術攻關、先進操作方法演示、職業技能競賽以及發明創造和技術革新項目推廣等活動,為優秀技術工人的脫穎而出,搭建展示平臺。

        第6篇:培訓調研報告范文

        培訓工作取得了七個方面的實效:一是通過對基層農機管理干部和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使大家認清了形勢,把握了工作重點,掌握了農機化管理相關業務知識和農機化新技術,提高了服務農機化工作的本領。二是圍繞玉米收獲保護性耕作等農機化新技術的推廣,培訓了一批新型農機具操作手,使農機操作人員隊伍不斷壯大。三是通過舉辦農機化新技術培訓和新機具現場演示活動,為農機科技項目實施和各類示范點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四是通過對農機維修網點從業人員的崗位技能培訓及農機服務組織和農機大戶經營管理知識、農機作業標準的培訓,使農機社會化服務質量明顯改善。五是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技宣傳和服務活動,使廣大農民對農機化促進法等法規和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有進一步的了解,激發了農民購置使用農機具的熱情。六是通過開展農機維修工、電焊工等職業技能培訓,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和就業。七是通過對機手開展相關法律、法規、機械常識和操作技能的培訓,使農機作業水平有了進一步提高。

        二、存在問題

        一是農機駕駛操作人員科技素質較低,法律意識不強,安全觀念淡薄。由于農民受教育程度較低,直接導致農民的文化科技低下,相當一部分農民駕駛操作人員,在購買了農機后,思想上產生了模糊概念,認為從事農田作業,或在個別時間上道路行駛,不需要掛牌入戶,也不愿意參加技術培訓,辦理駕駛執照。更有甚者,在農忙季節,無視國家有關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把安全問題當兒戲,看的比較簡單,置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于不顧,給農機安全生產埋下了嚴重隱患。

        二是農機教育培訓經費投入不足,影響了培訓工作的正常開展。從目前我縣農機校情況看,事業經費嚴重不足,只保吃飯,培訓質量無法提檔。教學上,缺乏先進實用的電教設備和教學直觀的實物教具和教學掛圖,不能及時更新培訓新知識、新技術,嚴重影響了農機培訓工作的進展。

        三是近年來分配的農機專業院校畢業生少,高學歷、高技能師資缺乏,教師隊伍有待進一步強化壯大。

        三、建議

        1、廣開生源,適應形勢。生源是農機培訓機構賴以生存的基礎,沒有生源,其它工作就無從談起。生源不足是困擾農機培訓機構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要采取切實措施增加生源。一要注意改善農業機械化發展環境,農機化有了大的發展,對農機培訓的需求自然會大大增加。二要農機監理部門加強田檢路查,杜絕無證駕駛現象。三要廣開辦學門路,拓寬培訓領域,充分利用現有的場地、師資、設備,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四要在保證培訓質量的前提下,盡量壓縮培訓時間,使機手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真正學會實用的操作、維修等技術,切實增強學校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2、創造社會重視的濃厚氛圍。有計劃地定期對農機培訓先進單位和先進工作者進行表彰,提升其行業榮譽感。

        3、加大資金投入和扶持力度。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的從業人員大多來自于農村,經濟條件較差。同時,基層工作站也受到經費的制約,培訓時間和教學內容不能達到培訓的最終目的。因此,建議要積極爭取財政的支持,讓財政每年安排一定的培訓和鑒定經費,保障農機職業技能鑒定工作的順利開展。

        第7篇:培訓調研報告范文

        問卷調查統計分析

        中職學校電子商務專業師資狀況與培訓需求調查實際發放調查問卷180份,回收168份,剔除13份無效問卷,有效問卷為155份。被調查對象分布在我國東中西部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13所中職學校,覆蓋面較廣。能夠代表我國中職學校電子商務專業的師資狀況以及教師的教學能力。樣本為隨機發放,滿足統計學方面的要求。下面是對調查問卷的統計分析。

        1.師資狀況分析

        (1)樣本中職師資學歷分布。

        被調查教師絕大部分具有本科以上學歷,且以大學本科學歷的教師為主力。

        (2)中職教師年齡段分布。

        中職電子商務專業教師大體上隨著年齡段的增加人數遞減,有明顯的年輕化的趨勢,并且任課教師大都在40歲以下,這與電子商務專業在我國設置較晚是一致的。

        (3)中職教師教齡以及電子商務教齡分布。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電子商務專業的任課教師教齡在5年以上的約占總數的74%,教齡在10年以下的約占總數50%。并且絕大部分的專業教師電子商務專業課教齡很短,專業課教齡在3年以下的占到總數的52.26%,而專業教齡在6年以上的只占不到總數的13%,這可能會對專業課教學經驗有不利影響。

        (4)電子商務專業畢業教師比例。

        在被調查的155名電子商務專業教師中只有10名畢業前所學專業為電子商務,約占總數的6.45%;計算機類專業(包括電子商務專業)的教師為52名,約占總數的33.55%, 有高達66.45%的電子商務專業教師畢業于與電子商務無關的專業。電子商務專業畢業教師嚴重缺乏。

        (5)電子商務專業教師企業工作經歷。

        調查問卷匯總結果顯示,在接受調查的155人中只有18人有過企業工作經歷,而其中只有3人在電子商務相關的企業工作,絕大部分教師沒有電子商務方面的實習經歷。由此可見,大部分電子商務專業教師對企業的實際工作崗位需求缺乏了解。

        2.學校專業基本信息

        我們在問卷中設置了受調查對象所在學校的師資狀況等有關內容,以更準確地反映我國電子商務專業的師資狀況。

        問卷結果顯示,95%以上的學校是在2000年之后開辦的電子商務專業,并且有近1/3的學校是最近五年(2005-2009)開辦的電子商務專業。此外,我們還了解到,電子商務專業的任課教師中31-40年齡段的最多,20-30及40以上年齡段的教師略少。從職稱等級來看,初級、中級職稱的教師占絕大多數,而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電子商務教師具有高級職稱。

        3.教師專業教學基本狀況

        (1)課堂教學內容。

        問卷調查結果表明,電子商務課堂教學內容以電子商務概論、網絡營銷與技術操作類內容為主,對其他電子商務內容講授較少,如電子商務高級專門技術和電子商務設計等。

        (2)實踐教學內容。

        就實踐教學內容而言,教學內容以電子商務實訓、網頁設計、網絡使用等基礎操作性內容為主。同課堂教學內容一致,一些需要較高專業技能的內容則較少。這一方面可能與專業師資薄弱有關,另一方面或許也與學生的學習能力有些聯系。

        4.教學能力調查

        從教師專業教學能力評測結果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專業任課教師基本滿足以上10條要求,但是只有較少部分教師能夠完全達到上述能力要求。

        5.行動導向教學方法使用情況

        從教學方法來看,最常采用的三個行動導向教學法為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和模擬教學法。許多老師對行動導向教學方法使用情況回答是基本能,少數老師回答不能。

        6.專業師資培訓現狀

        被調研的155教師中只有27人有過3次以上的培訓經歷,約占總人數的17.4%,其他被接受調查者大都只有很少次甚至沒有接受任何正規的培訓。而專業培訓的內容以電子商務理論、電子商務實訓以及職業教育理論為主,其次是專業教學法以及企業實習。

        培訓的形式有在職培訓、假期培訓與脫產培訓,以前兩種形式為主,脫產培訓為最少。就培訓的等級而言,國家級、省級培訓較少,出國培訓幾乎沒有,其他大多是其他類型的非正規培訓。調研發現國家級培訓時間最長為8周,而省級培訓為4周,其他類型的培訓時間更短,大都在一周以下。總體來說,中職電子商務專業的教師接受的培訓較少,培訓時間較短,正規的培訓機會不多,并且缺乏系統全面的培訓計劃。

        7.專業師資培訓培訓需求

        被調查中職電子商務專業師資培訓需求如下:

        (1)急需培訓的課程類別。

        問卷調查結果表明,企業實踐、電子商務實務、電子商務設計和電子商務前沿是最需要培訓的課程類別;大部分專業電子商務專業教師只對教學研究、電子商務管理、考察調研以及職教理論有較小的培訓需求,其中又以職教理論培訓需求為最小。這表明電子商務專業教師更加注重操作性、實踐性的課程,同時對于開展職教研究也有所側重,而對于職教理論培訓不太感興趣。但并不說明職教理論不重要。

        (2)急需培訓的電子商務專業知識和技能。

        問卷調查結果表明電子商務專業教師最需要培訓的五項電子商務專業知識和技能為:電子商務實務、網絡營銷、電子商務物流、電子商務管理和Web2.0技術。而對于電子商務概念、電子商務設計、電子商務管理、網絡技術、電子商務運營、網頁設計和電子支付也有不少的培訓需求。

        (3)急需培訓的職業教育基礎知識與技能。

        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培訓需求最多的職業教育基礎知識與技能為電子商務職業定位與培養需求、電子商務實踐指導能力以及電子商務實踐設計能力。對于把握課改動態能力、職教質量測評能力、學分制和彈性學制認識能力的培訓需求為最少。其他職教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培訓需求大體相當,均有要求。

        (4)急需培訓的專業教學方法與技能。

        就急需培訓的專業教學方法與技能來說,最急需的是課外實踐活動指導能力、行動導向教學法、專業培養方案開發能力、課程設計和開發和課程教學方案設方面的培訓。學生心理指導能力、學生就業指導能力等也有部分培訓需求。而課程教學評價和專業研究能力方面的培訓需求最少。

        (5)急需培訓的職業技術教育研究能力。

        問卷調查結果表明,最需要培訓的職業技術教育研究能力為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方法指導,職業技術教育研究理論指導和職業技術教學研究論文撰寫也需要加以培訓。

        問卷調查結論

        從上面的統計分析,我們基本上了解了目前中職學校電子商務專業師資狀況和培訓需求的基本狀況:

        目前中職電子商務專業教師絕大部分具有本科以上學歷,大多都在40歲以下,絕大部分的專業教師電子商務專業課教齡很短,155名電子商務專業教師中只有10名畢業前所學專業為電子商務,約占總數的6.45%;計算機類專業(包括電子商務專業)的教師為52名,約占總數的33.55%,有高達66.45%的電子商務專業教師畢業于與電子商務無關的專業;155人中只有18人有過企業工作經歷,而其中只有3人在電子商務相關的企業工作,絕大部分教師沒有電子商務方面的實習經歷。初級、中級職稱的教師占絕大多數,而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電子商務教師具有高級職稱。

        課堂教學內容以電子商務概論、網絡營銷與技術操作類內容為主,對其他電子商務內容講授較少,就實踐教學內容而言,教學內容以電子商務實訓、網頁設計、網絡使用等基礎操作性內容為主。

        在專業教師專業教學能力方面,50%以上的教師不能完全了解電子商務專業狀況與職業定位、在教學中融入行業崗位技能要求和知識、獨立設計教學內容和開發教學資源、設計和實施教學評估方案、提供職業指導與開展創業教育、獨立進行專業課程設計、了解電子商務專業的未來發展趨勢。50%以上的教師對大多數的行動導向教學法不能完全掌握。

        第8篇:培訓調研報告范文

        關鍵詞:職業技能培訓;參與程度;滿意度;制約因素;監管

        【研究背景】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蓬勃發展。2013年,高等職業學院畢業生已達320萬人,占全國高校畢業生的45.8%,已占據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隨著職業導向的教育理念日益被認同,我國職業教育形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職業技能訓練融入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但是高速發展的社會經濟生活,以及當代大學生的個性需求變化,使當代高等職業教育呈現出多樣化、復雜化的狀態。其中,高等職業院校在校生廣泛參與社會職業技能培訓已成為當代職業教育中的新情況。因此,研究該領域相關問題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藝術設計類職業教育既要培訓學生的職業技能,又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藝術設計類職業教育學生生源、理論學習模式、實習實訓狀況都不同于其他專業方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為此,該本課題選取高等職業藝術設計類在校生參與課外職業技能培訓為研究對象,希望通過本研究既可以豐富研究成果,轉化為針對高等職業藝術設計類在校生參與課外培訓的相關理論,又能從實踐的角度積累在校生課外職業技能培訓管理的經驗與教訓。

        【研究過程】

        本課題以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在校生為例,對該校2011屆、2012屆、2103屆時裝藝術設計系、視覺傳達藝術設計系、環境藝術設計系、裝飾藝術設計系4個系在校生展開調查問卷。共發放問卷453份,回收439份,無效問卷3份,有效問卷436份。該問卷就學生的個人、家庭基本情況,參加培訓;培訓開展;培訓師資;培訓效果評估等情況展開調查,總設置問題46題,其中填空題7題,選擇題39題,包括單選題、多選題、不定項等題型。

        【研究結果】

        通過對問卷的調查數據分析,我們得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結果。

        一、在校生參與課外職業技能培訓比例情況

        問卷顯示,在校生參與課外培訓比例為51.7%,高年級學生參與比例高于低年級學生。其中2011屆學生參與培訓比例為67.4%;2012屆學生參與培訓比例為43.9%;2013屆學生參與培訓比例為17.1%。

        二、學生在選擇課外培訓項目中盲目性較高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學生在選擇課外技能培訓課程時,存在一定跟風現象,沒有對自己參與的培訓項目有較為冷靜的思考,也缺乏相應的輔導,在選擇課程時有較大的盲目性。其中2013屆參與課外培訓的學生中有63.6%的同學是受同學影響參與了課外培訓,對于為什么參與培訓沒有清楚的認識。

        有些在校教師利用自身影響力,要求、鼓勵學生參加自己開辦的培訓班,會影響到學生對培訓項目的選擇。其中2012屆學生有30.4%的學生,2011屆學生有23.1%學生。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這種培訓效果喜憂參半。授課教師鼓勵學生參與自己開辦的培訓項目,有利于教師掌握學生情況,可以針對性地開展相關培訓,可以提升課外培訓與課堂教育的聯系性,能有效促進培訓效果。但同時,部分教師在利益的驅動下,利用自身影響力,誤導學生參與培訓,更有甚者,通過降低課堂教學質量;區別對待參與培訓與未參與培訓的學生等手段,迫使學生參與培訓。對于培訓中出現的該情況,職業學院一般缺乏監管制度。

        學生在選擇培訓項目時,計算機軟件培訓所占比例較高,占培訓培訓學生的72.3%;生活技能(如:機動車駕駛證培訓)也占一定比例,占25.4%;但對于提升自身修養和個人愛好的培訓較少,只有2.3%學生參與此類培訓。

        三、學生對課外培訓項目滿意度不高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學生對于培訓效果滿意度不高,2013屆不滿意度達54.5%,2012屆不滿意度達43.4%,2011屆不滿意度達48.2%。不滿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授課教師授課針對性一般,有些培訓內容與學校學習有交叉,學生感覺有重復,影響培訓效果。

        (2)培訓課程實訓內容與現實項目結合不緊密,實訓內容過于偏重電腦操作,學生感覺與實際職業崗位要求有距離。

        (3)培訓課程針對性不夠,不能對學生學校教育不足部分進行有效的補充和強化。

        (4)有些培訓班管理松散,經常出現調課;輔導老師出現多次調整;教師遲到、不到;作業不能及時修改與缺少輔導等現象。

        (5)培訓收費較亂,缺乏統一標準,部分輔導班還出現中途收費現象。

        (6)教學內容不能按照學生要求及時調整,對學生提出的其他要求響應不夠。

        學生課外職業培訓滿意度統計

        四、學生參加課外職業技能培訓的制約因素較復雜

        影響學生參與課外職業技能培訓的因素較復雜,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有經濟上的考慮,有學生認為課外培訓收費較高,難以承受,2013屆學生中有20.3%,2012屆學生中有26.7%,2011屆學生中有16.9%因為此原因沒有參加培訓。

        (2)有部分學生認為,課外培訓內容和學校學習內容相似,沒有必要再到課外參加培訓。2013屆學生有17.1%,2012屆12.1%,2011屆7%的學生支持以上觀點。

        (3)有部分同學對于課外培訓沒有概念,沒有關注過課外培訓。這部分同學往往缺少對自己將來職業的規劃,學習處于較為被動狀態。在調查中,2013屆20.3%,2012屆10.8%,2011屆3%的學生因此原因沒有參加培訓。

        (4)還有部分學生因為沒有合適的培訓項目而未參加培訓,這部分同學相對個性較強,希望參加一些更加個性化、針對性更強的培訓,不滿足于現在培訓市場上的培訓產品。2013屆有3%,2012屆有3%,2011屆有3%的學生因此原因未參加課外培訓。

        五、參加培訓的學生的學習動機較多樣化

        數據顯示,藝術設計類學生在課外職業技能培訓學習動機的來源方面,選擇D選項“希望提升自我職業能力水平為找到一份好工作打基礎”,所占比例最高,選擇B選項“希望通過學習改善家庭命運”次之、選擇A選項“對本專業學科有濃厚的興趣”第三選擇C選項“學好專業,為今后專升本,考研打好基礎”,占總比重的16.9%;E選項“具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占1%。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學生(227)課外職業技能培訓學習動機

        六、學生課外職業技能培訓與學院教育缺乏銜接

        一般來說,學生參加課外技能培訓是為了補充學校職業技能教育的不足,平衡學歷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的關系,以達到將來適應就業的目的。從調查來看,部分學生能夠通過課外培訓彌補學歷教育中的某些不足,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依然存在學歷教育與課外培訓相互脫節的情況。如有些課外培訓課程與學校教育課程過于雷同,學生感覺有炒現飯的感覺,學習效率不高。有些培訓課程與學校教育課程有沖突,導致學生出現一定的混亂。有些培訓課程為了追求表面的效果,強化一些非職業核心能力訓練,造成學生學不到真正適應于就業的職業能力。有部分同學參加培訓是為了針對學校教育課程的某些薄弱環節進行強化,但是培訓課程中沒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教學。課外培訓課程設置不合理、缺乏個性和針對性是學生對課外培訓不滿意的重要原因,有57.9%的同學因為課程設置問題對培訓效果不滿意。

        七、學院缺乏對課外培訓的有效監管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沒有專門管理學生參加課外培訓的部門,這種現象較為普遍。因為參加課外職業能力培訓是學生自主選擇的結果,學生參加課外培訓與否;參加怎樣的課外培訓不需經過學校管理部門同意,這就造成學校無法掌握學生參加課外培訓的相關信息,也就無從參與管理,但是該模式存在一定弊端。比如學生在參加課外培訓過程中,出現自身權益被損害時,無法通過學校層面展開維權,同時培訓課程是否合理高效無從得到學校層面的指導與幫助,無法保證培訓效果。學校教學課程情況及教學效果情況無法反饋到培訓機構,不利于培訓機構有針對性地設置培訓項目。

        1.結論

        根據調查問卷分析,我們得出以下結論:

        (1)學生參加課外職業技能培訓較為廣泛,已經成為高等職業院校在校生補充學歷教育不足的重要手段,是在校生學校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2)學生參加課外職業技能培訓的課程以電腦軟件課程為主,拓展面不夠,特別是針對就業環境開展的實習實訓培訓嚴重不足。

        (3)學生參加課外職業技能培訓滿意度不高,培訓質量亟待提高。

        (4)影響學生參與課外技能培訓的因素較復雜,學生學習動機來源多樣化。

        (5)學校教育課程與課外培訓課程缺乏銜接。

        (6)學校對于學生參加課外培訓監管不夠。

        2.建議

        針對以上情況,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學校層面的學生參加課外培訓管理機構。學生參與培訓已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學校層面要高度重視該工作的管理與規范,幫助學生有效地開展課外培訓。組成由專業教師、輔導員及管理人員的課外培訓監管組織,全面對學生是否參加和參加怎樣的課外培訓進行指導,幫助學生選擇合適的培訓項目。建立與校外培訓機構的聯系,遴選確定一批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較高的培訓機構作為學校的合作伙伴,通過雙方互通學生學習的相關信息,設立針對性較強且科學規范的培訓課程,保證學生參與課外培訓的質量和效率;規范遴選培訓機構的運作,保證學生的合法權益。聯系相關企業設立針對職業環境實習實訓培訓課程,改變當前課外培訓過于集中于電腦技能培訓的現狀,拓展更具職業環境特性的培訓項目。

        (2)加大對在校學生參與課外職業技能培訓指導,組織專業教師開展相關輔導,幫助學生明確參加培訓的目標和方向,減少參與培訓的盲目性。

        第9篇:培訓調研報告范文

        當然,本學期的主要精力主要是放在協會的檔案的制作上。協會的相關規章制度的確定、執行等。對于協會成員參加活動等信息我們都會及時記錄,為以后的評獎評優進一步完善。

        同時,我們會加強我們辦公室和協會的凝聚力從而促進協會的更進一步的發展。辦實事,講效率!

        2.調研部計劃

        一、日常事務

        1 每一個月出一期調研報告,報告具體內容由職業與就業發展協會指派任務或內部自行考慮決定,內容具體為關注同學們的生活,學習,思想動態,社會就業形勢,行業動態,就業先鋒動態等方面。繼續完善本部與其它職能部門的交流和合作。2 部門例會每一到兩周一次,具體時間和地點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二、內部建設

        1調研員培訓:關于培訓方面,在積極配合學校內部專業培訓的基礎上,我們將定期在每次例會上邀請往屆部長,優秀調研員與大家見面交流,做經驗之談。

        2 調研報告的推陳出新:調研報告的風格和形式,力爭簡潔全面,新穎,報告所關注的對象主要仍是同學們的衣食住行,校園動向及社會就業形勢,行業剖析等。另可在校網站或以海報的形式向同學征集調研主題。

        三、外部合作

        1加大調研部與協會其他部門的交流合作,與各部門相互合作,多加交流。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在线播放亚洲欧美日韩 | 日韩2021亚洲天堂在线 | 在线观看人成视频无遮挡 | 亚洲中文有码字幕日本 | 一区二区三区婷婷 | 一本精品热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