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專業課程設置小學教育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專業課程設置小學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專業課程設置小學教育論文

        一、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學生對現有課程設置與實施總體滿意度的評價情況

        從小學教育專業培養方案來看,專業課程設置的體系結構一般包括四大課程模塊:通識教育課程模塊、教育專業課程模塊、學科專業課程模塊和教育實踐課程模塊。學生對專業課程設置滿意程度評價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專業課程結構設置的合理性與否。學生對的課程設置滿意度的評價,從滿意的角度來看,對專業必修課的滿意度評價最高,“非常滿意”和“滿意”的比例為65.2%,其它依次是實踐教學環節(51.7%)、公共必修課(41.5%)、專業選修課(40.6%)、公共選修課(33.9%);從不滿意的角度來看,“非常不滿意”和“不滿意”的比例依次是:實踐教學環節(21.2%)、專業選修課(12.7%)、公共選修課(11.8%)、公共必修課(7.6%)、專業必修課(4.2%)。研究表明,學生對專業課程設置總體滿意度不高,除了專業必修課和實踐教學環節滿意度超過五成外,其它類課程滿意度均不足五成;學生對實踐教學環節不滿意的比例最高,可見,“實踐取向”的課程理念在現有的教師教育課程設置中并沒有得到充分體現。

        (二)學生對現有課程設置與實施對實踐應用、就業、個人發展影響的評價情況

        教師教育專業是一種具有一定實踐性與創新性的專業,作為實現專業培養目標的課程設置,能否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教育實踐力”、就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是反映課程設置是否合理、科學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見習、實習是對學生所學專業課程的理論知識的綜合性應用實踐活動,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多大程度上運用了所學課程的知識與理論,是檢驗課程實用性的重要指標。回答“在你實習期間,你覺得多大程度上運用了你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問題時,11.0%的學生回答“基本沒有”,55.9%的學生是“偶爾”運用,僅有27.1%的學生表示“較經常”運用,5.1%的學生表示“很大程度”運用。在教育見習、實習等教育實踐活動中,比較自覺和經常性運用所學課程知識與理論的學生的比例僅占全體學生的三成多,這說明學生對專業課程在實踐中的運用程度不高。作為教育內容的課程設置是否合理,將直接影響到專業培養目標能否實現,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該專業學生就業的預期。在回答“你認為大學期間所學的課程能否讓自己找到滿意的工作嗎?”問題時,有0.8%的學生回答“能”,34.7%的學生認為“基本上能”,而高達45.8%的學生表示“不能”,另外有18.6%的學生表示“不清楚”。也就是說,現有課程設置能夠讓學生找到滿意工作的肯定性回答的比例僅為35.5%,而表示否定性回答的比例高達64.5%。可見,學生認為現有的專業課程設置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就業需要,但就業預期認可度較低。教育內容是教育目標的具體化。作為教育內容的課程設置既要著眼于專業職前培養目標的實現,也要著眼于個體職后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在回答大學期間,學生應加強和提高哪些方面知識與能力的學習以備畢業后的發展之需的問題時,學生認為排在前五位的知識與能力是:綜合素質(78.0%)、人際交往能力(70.3%)、專業知識(61.0%)、組織管理能力(44.9%)、英語綜合能力(22.0%)。可見,學生普遍認可綜合素質、交際能力和專業知識對個人發展的影響。

        (三)學生對通識教育課程設置與實施的評價情況

        通識教育作為一種基礎性、非專業性的教育,旨在培養學生某種價值、態度、知識和技能,使其在自由的社會中生活得舒適和豐富美滿。在高校教育課程體系中,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共同服務于專業培養目標的實現,兩者并不相矛盾,通識教育應該是專業下的通識教育,通識教育課程是專業教育的基礎部分。那么,對于現有的通識教育課程模塊,學生評價如何呢?在回答“在下列公共必修課程中,你認為收獲較大的課程是哪些”問題時,同學們的回答排在前三位的課程依次是:計算機基礎(50.0%)、就業指導與職業發展規劃(32.2%)、大學英語(22.0%);回答“在下列公共必修課程中,你認為收獲較小的課程是哪些”問題時,同學們的回答排在前三位的課程依次是:軍事理論課及軍訓(37.3%)、思想政治理論課(35.6%)、大學英語(20.3%)。可見,學生對通識教育中的公共必修課程的價值評價并不高,這也印證了上文學生對公共必修課的滿意度(滿意度為41.5%)評價。總體來看,學生比較認可計算機、英語等工具類、就業指導類課程的價值,而對思政類、軍事理論及軍訓類課程的價值認可度不高。學生對通識教育選修課程的價值評價也非常不容樂觀。對于公共選修課程開設的門數、時間及內容的滿意度的評價上,高達66.1%的同學認為“一般”,“滿意”的比例為16.1%,“不滿意”的比例達14.4%。學生對通識教育選修課程滿意度的評價明顯偏低,學生對公共選修課程“不滿意”的地方主要表現為:

        (1)課程目標不明確,開課隨意性大;

        (2)課程內容脫離實際,很少考慮到學生的興趣與需要,實用性不強;

        (3)教學方式較為單一,理論講授多,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4)課程管理不嚴格,教師上課較隨意,甚至敷衍,對學生管理不到位;

        (5)開課時間分散。可見,如何根據專業發展、個人發展的需要來有效開設通識教育選修課程,發揮通識教育的基礎性、價值性功能,各高校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四)學生對專業課程設置與實施的評價情況

        科學設置專業課程是實現專業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專業課程模塊通常包括:教育專業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專業技能素養課程等。其中,“教育專業課程”是培養小學教師專門職業的基本知識、技能、方法與研究的課程,即解決“怎么教”的課程;“學科專業課程”是培養小學教師任教科目的課程,即解決“教什么”的課程;“專業技能素養課程”是培養小學教師所應具備的基本技能、基本素養的課程。學生對專業課程設置與實施的評價,將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映專業課程設置與實施的成效高低。在回答“在所學過的專業課程中,你認為對哪些課程印象比較深刻”的問題時,同學們的回答排在前九位的課程依次是:心理學類課程(66.1%)、教師口語(61.0%)、教師書寫(51.7%)、藝術類課程(46.6%)、多媒體課件制作(34.7%)、微格教學(26.3%)、教育研究方法(20.3%)、教材教法類課程(15.3%)、教育概論(14.4%)。在回答“你認為下列專業課程中,哪些課程對本專業是有幫助的?”問題時,同學們的回答排在前八位的課程依次是:教師口語(86.4%)、教師書寫(83.1%)、心理學類課程(73.7%)、多媒體課件制作(59.3%)、藝術類課程(44.1%)、微格教學(40.7%)、教材教法類課程(39.8%)、教育研究方法(28.0%)、教育概論(23.7%)。對專業必修課程實用性的評價是學生評價的重要內容。在對教育專業類課程的實用性評價中,學生認為“很實用”和“實用”的課程排在前五位的依次:心理學類課程(84.7%)、教材教法類課程(70.3%)、教育概論(60.1%)、教育研究方法(49.2%)、教育政策法規(40.7%);在對學科專業類課程的實用性評價中,學生認為“很實用”和“實用”的課程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中文類課程(54.2%)、小學競賽數學(46.6%)、人類與自然(27.1%)、人類與社會(21.2%)、高等數學(11.0%);在對專業技能與素養類課程的實用性評價中,學生認為“很實用”和“實用”的課程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教師書寫(94.9%)、教師口語(92.4%)、多媒體課件制作(89.9%)、微格教學(66.1%)、藝術類課程(61.0%)。無論是從學生對專業課程印象性評價、對專業發展的有益性評價,還是從學生對專業課程的實用性評價,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是,學生普遍認可“專業技能素養課程”在專業發展與個人發展中的重要性,能否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教育實踐力”成為學生衡量專業課程設置的一個重要風向標。同時,包括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等“教育專業課程”也得到學生一定程度的評價,而學生對學科專業課程的認可度與肯定性評價普遍不高。

        (五)學生對教育實踐課程設置與實施的評價情況

        教育實踐課程模塊是小學教育專業課程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6所學校現有的教育實踐課程模塊設置情況是:

        (1)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畢業論文等是大多數學校開設的實踐必修課程;

        (2)暑期社會實踐是大多數學校開設的實踐選修課程;

        (3)創新創業實踐、課外素質拓展實踐等反映時展需要和學生素質提升的實踐課程并未得到大多數學校的重視,僅有兩所學校開設有此類實踐課程;

        (4)實踐課程設置在門數上存在較大差異,最多達16門,最少僅3門。6校學生對教育實踐類課程實施的評價:

        (1)學生對教育實踐課程滿意度評價不高,學生對“實踐教學環節”認為“非常滿意”和“滿意”的比例為51.7%,但“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的比例達到21.2%。

        (2)學生認為教育實踐課程在實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64.4%的學生認為是“缺乏專業實訓場所”,50.0%的學生認為是“對實踐教學環節重視不足”。大多數學生認為理論課程比例較多,實踐課程比例偏低;課程設置與社會需要脫節,針對性不強;實踐實訓機會太少。可見,實踐教學環節是現有課程設置與實施中的薄弱環節,需要引起重視與加強。

        二、討論與分析

        在多年的探索中,湖北省屬高校小學教育專業在專業建設中取得了一定成績,并逐漸建立起了富有特色的專業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結構。根據對學生和專業負責人的調查及結果分析,我們對湖北省屬高校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與實施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有了初步的認識,并對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的調整與修訂也有了一些新的思路與策略。

        (一)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與實施的現狀與問題

        課程設置是專業培養目標的具體體現,課程實施則是課程設置的具體化。湖北省屬高校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在培養目標定位上,基本達成了培養“本科層次小學教師”的共識,圍繞這一共識,各校在專業培養模式和課程設置上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在培養模式上六校各具特色,省屬六校有的傾向于“分科培養”模式,有的傾向于“綜合培養”模式,有的傾向于“綜合培養+有所側重”的中間模式,這也反映了當前我國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培養定位的三種主要模式。結合各自的培養模式,各校基本確立了自己的課程設置思路,或取向于學科專業課程,或取向于教育專業課程,或取向于學科專業課程和教育專業課程的融合。各校課程設置雖然深淺不一,學分學時差異明顯,但專業主干課程大體一致,圍繞“本科層次小學教師”培養目標的共識,各校實施現有課程設置,為社會培養和輸送了大批合格的小學教師。不過從調查結果來看,現有小學教育專業在課程設置與課程實施上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一定專業培養特色,但從中我們也發現一些共性問題,突出表現在:

        1.課程設置與實施在培養目標定位上存在偏差

        各校在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目標定位上雖達成了培養“本科層次小學教師”的共識,但往往又不約而同地拔高培養目標,著眼于“教育家型”小學教師的培養,較高的培養目標定位,反映在課程設置上往往追求大而全的課程體系,注重課程設置的全面性、層次性,而忽視課程設置的基礎性、實踐性,弱化了對小學教師所應具備的基本素養、基本能力的培養,尤其是教育實踐能力的培養。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多數學生十分認可技能素養類課程對專業發展、個人發展的價值,認為現有課程設置的實踐性不強、實踐教學環節偏弱,課程教學理論性強實踐性不足。在課程設置上,忽視專業基本素養與基本能力的培養,必然會使現有課程設置偏離專業培養目標,也難以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合格的專業人才。

        2.課程設置在學科專業屬性上處于兩難境地

        小學教育專業在學科屬性上,到底是屬于“教育學”學科,是屬于語文、數學等具體某一學科,還是屬于“雙專業”學科;在專業屬性上,到底是傾向于“師范性”,還是傾向于“學術性”。關于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學科歸屬問題在國內學界一直存在爭論,湖北省屬高校小學教育專業在這個問題上也尚未形成一致意見,這從各校不同的培養模式上即可見一斑。專業學科屬性上的差異,不僅反映在培養模式上,也將反映在課程設置結構上。如“分科培養”模式取向于學科專業課程,“綜合培養”模式取向于教育專業課程,“綜合培養+有所側重”模式則傾向于學科專業課程和教育專業課程的融合。在如何兼顧“學術性”與“師范性”問題上,課程設置如何平衡,也給專業課程設置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從湖北省屬高校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課程設置來看,無論采用何種培養模式,反映“學術性”的學科專業課程設置與反映“師范性”的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在結構比例上如何合理分配尚缺乏科學依據,各自為政的現象突出。從調查結果來看,各校學生對這兩大類課程實施的評價也存在較大差異。

        3.課程設置在結構模塊分配上存在非均衡性

        湖北省屬高校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在課程設置結構上基本一致,即現有課程設置結構主要包括:通識教育課程、教育專業課程、學科專業課程、教育實踐課程四大模塊。根據對湖北省屬六校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分析,通識教育課程、教育專業課程、學科專業課程、教育實踐課程四大課程模塊的學分比大致為3∶3∶2∶2(所占的比例分別是29.2%、28.4%、22.4%、19.9%),通識教育課程、教育專業課程、學科專業課程的學時比大致為37∶35∶28(所占的比例分別是37.1%、34.6%、28.1%),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的學分比為3.5∶1,學時比為3.4∶1。以上數據表明,6所學校的通識教育課程學分比較適宜,但教育專業課程與學科專業課程學分比例(約1∶1較合適)、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的學時比例(約7∶3較合適)略微偏高。因此,要使課程結構合理、均衡,就必須解決好課程設置在培養目標定位、學科屬性與專業屬性上的確定性問題,準確定位培養目標,形成專業培養特色,構建合理的課程設置結構。

        4.課程實施在效果上總體欠佳

        課程實施則是課程設置的具體化,是實現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舉措,是影響小學教師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對公共必修課、公共選修課、專業選修課的滿意度均低于50%,教育實踐課程滿意度(51.7%)剛超過50%,滿意度最高的專業必修課程為65.2%;64.4%的學生不能肯定回答大學期間所學的課程能幫助自己找到滿意工作;僅32.2%的學生能經常和自覺在實習中應用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學生認為在大多數通識教育課程學習中收獲不大(學生認可收獲最大的課程是“計算機基礎”,認可的人數比例為50%);學生對大多數教育專業課程和學科專業課程印象不深,印象較深的課程認可的人數比例超過50%僅3門課程,分別為心理學、教師口語和教師書寫。以上調查結果說明,學生對課程實施的效果評價總體欠佳。學生認為,現有課程設置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專業實訓場所(64.4%)、忽視個性培養(52.5%)、教學方法單一(50.8%)、實踐教學環節薄弱(50.0%)、教學計劃不合理(44.9%)、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41.5%)、專業與社會需求脫節(38.1%)、師資質量與水平不高(33.1%)。可見,人才培養方案不切實際、專業特性不突出、課程結構不合理、課程教學質量偏低、師資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均是影響課程實施效果的主要因素。

        (二)調整和改進現有課程設置與實施的思路與策略

        1.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準確定位專業培養目標與凝練專業特色,為課程設置確立依據

        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既要有助于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也要有助于凝練專業培養特色。因此,一方面應始終堅持在“本科層次小學教師”培養目標的基本取向上,構建素質要求的多元化,既要培養學生具備成為一名合格小學教師所需要的基本教育理念、基本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又要培養學生具備教育管理、科研及教育創新等綜合知識、能力與素質,為將來造就小學教育專家、優秀校長奠定基礎。另一方面應堅持“綜合培養”的專業培養模式與思路,從小學教育教學和兒童認知規律出發,賦予“綜合培養”思路新的內涵,凝練和打造專業培養特色。專業培養方案的制定,既要體現高等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的“共性”,即大學普通教育的通識性;也要體現高等師范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的“個性”,即教師教育的雙專業性;更要體現“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特性”,即小學教師教育的全科性與綜合性。

        2.依據三個“標準”,進一步逐漸規范專業課程設置

        從現有的專業培養方案來看,課程設置在分類與名稱、數量與質量上,存在明顯的隨意性、主觀性。在《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小學教師專業標準》、《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標準》相繼頒布的背景下,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在課程設置上應根據社會發展對小學教師的新需要與新要求,圍繞專業標準的“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專業能力”三個維度來制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圍繞課程標準的“教育信念與責任”、“教育知識與能力”、“教育實踐與體驗”三個維度與教師資格考試標準的“綜合素質”、“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實踐應用(面試)”三大內容模塊的要求,來合理設置專業課程結構,結合三個“標準”逐漸細化專業課程設置門數、內容及教學要求,使小學教育專業在課程設置上形成規范的體系結構,達成教師教育專業課程所必須的學分學時要求,為培養合格小學教師奠定堅實基礎。

        3.合理設置課程結構,突出實踐性教學環節,提高學生教育實踐力

        “教育專業具有實踐性和創新性。教師專業實踐是一種交往實踐,一種融合了教師個體與集體在教育情境中解決真實、復雜的教育實踐問題的教育智慧。借助實踐提升教師的核心能力———‘教育實踐力’,正是教師教育的生命線。”現有的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與實施最大的不足就在于:一是實踐性課程在課程結構中比例的偏低;二是理論性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上與實踐相脫節,缺乏針對性與實用性。《教師教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教育課程應強化實踐意識,關注現實問題,體現教育改革與發展對教師的新要求。教師教育課程應引導未來教師參與和研究基礎教育改革,主動建構教育知識,發展實踐能力;引導未來教師發現和解決實際問題,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形成個人的教學風格和實踐智慧。”因此,應加強實踐課程的設置與開發,引導學生深入教學第一線,親身感受和體驗小學教育教學活動,把理論應用于實踐,并對實踐進行反思。在繼續開設好傳統實踐課程的基礎上,應多開展一些形式多樣、方式靈活、具有多重教育價值的、有助于拓展學生能力與素質的實踐課程,譬如課外科研課題、教育調查、教育觀察等課程,以幫助學生加深對小學教育專業性質與功能的理解與認識。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改革教學方式方法,切實提高課程實施的效果

        制定合理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合理設置課程結構,是提高小學教育專業課程實施效果的前提條件,而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與水平則是提高課程實施效果的重要保障。調查結果表明,同類課程在不同學校之間學生評價中結果存在較大差異,導致這一結果雖然存在客觀因素上的原因,但從主觀因素上看,作為課程實施者的教師其素質、能力與水平則是影響課程實施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師的知識背景、教師對專業特性的認識與把握,教師對課程特點的理解與把握,教師所選用的教學方式方法等都會影響到課程實施效果的好壞。因此,針對小學教育專業現有的課程設置,在修訂和完善人才培養目標、調整課程結構、規范課程設置的基礎上,還應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引導教師自覺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提升專業知識與能力,尤其是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改進教學方式與方法,切實提高課程實施效果,發揮課程設置在實現人才培養目標中的作用。

        作者:鄒強 單位:湖北科技學院教育學院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天天综合网久久综合免费成人 | 思思热在线视频日本一区 |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的视频在线观看 | 重口AV在线免费观看 | 欧美日韩乱国产综合 | 亚洲熟女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