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科技期刊發展研究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科技期刊發展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科技期刊發展研究

        一、清末民初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江蘇省科技期刊在變革中萌芽

        第一次鴉片戰爭到19世紀末是中國科技期刊的萌芽期。彼時,經受西方列強侵略的中國人民,認識到了先進科學技術的重要性,于是開始了主動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科技期刊作為現代的傳播工具,出現在了中國科技發展的舞臺上。

        (一)科技救國思潮下江蘇省科技期刊的萌芽

        20世紀初到辛亥革命前這一時期,隨著維新變法失敗,八國聯軍入侵,“科技救國”成為朝野上下乃至中國民眾的共同心聲。江蘇省科技期刊經過萌芽期的孕育,為了更快捷、高效地傳播西方先進的科技知識,形成了以各種科學社團為支撐的正規科技期刊。1906年9月,《南洋兵事雜志》(月刊)在南京創刊,由兩江總督練總所教練處總發行,兵事雜志社編輯。其編輯體例有詔令、公牘、通論、學術、經歷和詩歌等欄目,其中學術一欄中又分為兵步之學術、炮兵之學術、騎兵之學術、輜重之學術和衛生之學術等細目[1]36。1906年6月,蘇州東吳大學的《東吳月報》創刊號《學桴》面世。在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隨著一批具有現代意義的大學相繼出現,一批大學學報先后誕生,而《學桴》則最先出版,具有鮮明的領航意義。時任東吳大學中文總教習黃人(署名黃振元)在《發刊詞》中寫道:“東吳學堂成立者逾五年,西士謀刊行月報,以表學堂之內容,與當代學界交換智識。”這里對辦大學學報的宗旨作了簡明精要的揭示:學報應立足本校,承載學校的教育成果和知識創造,而學術文化的發展需要集天下精華,所以學報應具有開放的姿態,構建與學界交換知識、展開學術互動的平臺。1917年,河海大學主辦的《河海月刊》創刊(1923年更名為《河海季刊》,1957年更名為《華東水利學院學報》,1986年更名為《河海大學學報》,1999年確定為《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這是以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為重點的綜合性學術期刊。1935年,當時的中央大學畜牧獸醫系創辦了《畜牧獸醫季刊》(1940年刊名改為《畜牧獸醫月刊》,1950年至今刊名為《畜牧與獸醫》),其辦刊宗旨為“為社會服務,為畜牧生產服務”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普及與提高并舉”。1937年,江蘇省第一種科普期刊《科學大眾》也宣告誕生,它是我國創刊最早、影響最大的科普刊物之一。1948年12月,中國土壤學會主辦的《中國土壤學會會志》(BulletinoftheSoilScienceSocietyofChina)創刊,1952年更名為《土壤學報》(ActaPedologicaSinica),更名后的辦刊宗旨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理論聯系實際,貫徹“雙百”方針,為發展國民經濟服務,為科教興國服務,為農業現代化服務,為土壤學科發展服務。這個時期,江蘇省科技期刊以科技救國為目的,致力于將西方先進科技更深、更廣地傳播開來,同時又開啟了現代科學的本土化進程。主要呈現以下特點。第一,品種較多。據不完全統計,這一時期的江蘇省科技期刊有32種。其中綜合性8種,數理科學4種,地理學4種,工商業9種,軍事1種,農業2種,水利2種,交通運輸1種,醫學1種。第二,編輯細化。較好地反映了自然科學發展和工農業生產的需要。編輯體例明晰,欄目劃分細致。第三,文章實用。為了便于廣大讀者理解,文章多用白話文寫作,并注重通過圖畫來幫助讀者理解內容。開始運用新式標點符號和橫排文字,且由于印刷技術的發展,逐漸使用鉛字印刷,甚至有少量期刊用彩色封面裝幀[1]87-89。

        (二)艱難時期科技期刊的此消彼長

        之后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是中國近代科技期刊的蛻變期。這一時期,近代科技期刊基本完成了從近代到現代的蛻變,從而適應了當時科技期刊專業性、學術性不斷提高的要求。江蘇省近代科技期刊誕生、成長于中國社會最艱難時期,科技落后、國力羸弱、列強侵略、社會動蕩。很多科技期刊創刊不久就消失了,但也有更多的期刊逆勢而生,還有的多次停刊又多次復刊,它們和那些消失了的科技期刊一起艱難地推動著科技期刊和科學事業的發展。在這種艱難前行、點斷線不斷的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了難能可貴的特質。第一,具有強烈的時代和社會擔當精神。科技期刊從萌芽到成熟,幾乎每一份期刊,其奉行的最高宗旨都是救國、強國、富民,顯現出了強烈的擔當精神。第二,有效傳播了傳統科學技術和傳統文化。隨著國家科技的不斷發展,科技期刊提出了“科學的中國化”的口號。第三,推動了科研成果并擴大了科技期刊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當近代科技期刊在內容上擺脫了對西方譯作的依賴后,即全身心地投入到對本土學者研究成果的大力傳播中,發表了一大批在各學科領域具有奠基性、開拓性,又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科研文章。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到“”:江蘇省科技期刊在曲折中生長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我國繼承、恢復、新辦了一批科技期刊。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

        10年快速復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最初十年是江蘇省科技期刊快速成長時期,代表江蘇省科學技術最高水平的高等院校的學報相繼復刊或創刊。1950—1959年間,全國共創、復刊70種大學自然學科學報,形成了當代高校自然科學學報發展的第一個高潮。江蘇省的高校學報有《華東航空航天學院學報》(1955年)、《南京大學學報》(1956年)、《南京醫學院學報》(1956年)、《華東藥學院學報》(1956年)、《南京航空學院學報》(1956年)、《南京藥學院學報》(1957年)、《揚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59年)等。其中頗具代表性的當屬《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創刊于1955年1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創辦最早的高校學報之一。其自創刊之初,時任校長的潘菽就明確闡述了辦刊的意圖:一是因為本校同仁在教學改革和科學研究中的勞績都應該記載下來;二是學者在教學改革或科學研究方面假如有了什么勞績,這種勞績應該成為全國人民的財富而不應該留為私有,學報承載著記錄最新研究成果,互通有無的使命[2]。這一時期該學報一共登載了科技類文章336篇,從文章的作者來看,其中后來當選為兩院院士的達到18人之多。(二)17年的困頓存活從1960—1965年,期間我國發生了三年自然災害,1966—1976年又發生了“”。這期間,全國期刊業遭受了重創,書刊出版活動基本停滯,大部分刊物停刊,全國僅剩下《紅旗》《新華月報》《人民畫報》等20余種刊物。江蘇省的科技類期刊也絕大部分停刊。

        三、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江蘇省科技期刊在改革中復蘇

        (一)科技期刊的復蘇和發展

        1977年5月,鄧小平關于“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講話,燃起了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的希望。同年8月8日,鄧小平在《關于科學和教育工作的幾點意見》中指出:“無論是從事科研工作的,還是從事教育工作的,都是勞動者。”從此打開了極左思想的枷鎖,鼓舞了廣大知識分子從事科學研究的信心和斗志。科技期刊作為傳播科學技術成果的重要平臺,更是感知到了“科學春天”的到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江蘇省的期刊很快得到復蘇和發展。1978—1998年的20年中,江蘇省科技期刊的發展有著明顯的轉型期特征,具有蓬勃向上的生氣,從內容到策劃都有許多創新。為了適應新時期知識更新的要求,科技類期刊繁榮發展。特別是一些新學科、新技術期刊從無到有,諸如出現了電子電腦類期刊等,且不斷發展壯大。還有一些科技期刊開始與外國同類期刊進行版權合作,這對縮短江蘇與國際先進科學技術的差距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截至1999年,江蘇省已有期刊427種,其中科技期刊248種,涉及類別為:自然科學總論,數理科學和化學,天文學,地理科學,生物科學,醫學、衛生,農業科學,工業技術,交通運輸,航空、航天,環境科學、安全科學,基本形成了品種門類比較齊全,布局結構比較合理的體系。這個時期的江蘇省科技期刊不但有了數量上的繁榮,還實現了質量上的飛躍,反映了科學技術的尖端水平,努力為經濟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進步服務,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同時,在堅持社會效益的前提下,開始樹立市場經濟意識,努力擴大讀者群,不斷開拓新的市場,涌現出了一批精品科技期刊。比如,《電力系統自動化》(半月刊)創刊于1977年,由國家電網公司主管,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主辦,是中國電氣工程學科的知名期刊,被美國工程索引Ei等國內外11種知名數據庫收錄,榮獲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第四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提名獎,2013年和2015年被評為中國“中國百強報刊”,2012—2016年連續入選“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其系列專欄吸引了學科領域內專家學者廣泛參與和積極交流,發表了大批反映國家“973”“863”和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最新成果的高水平論文,為全國電力學術研究與交流做出了積極貢獻。再如,由江蘇省環境保護局主辦的《環境導報》,獲得首屆國家期刊獎(科技)提名獎,兩次在、國家科委、新聞出版署組織的全國優秀科技期刊評比中獲一等獎。同時還有《江蘇農業科學》《臨床皮膚科雜志》等十多種期刊分別獲二、三等獎。

        (二)高校學報的發展與興盛

        高校學報是指由高等院校主辦的、主要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學成果為主的學術性刊物。迄今,江蘇省高校學報已走過了百余年的發展歷程,為繁榮學術、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中頗具典型意義的有中國藥科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高校主辦的學報,下面以這兩所高校學報為例看江蘇省高校學報發展模式和成果。中國藥科大學主辦的學術期刊有《中國藥科大學學報》《藥學進展》、ChineseJournalofNaturalMedi-cines(CJNM,中文名:《中國天然藥物》)等,包括中文期刊和英文期刊,多個高水平學術期刊集群式發展,在藥學界享有較高的學術聲譽。其中《中國藥科大學學報》創刊于1956年,原名《華東藥學院學報》,1957年改名為《南京藥學院學報》,1965年停刊,1979年經國家科委批準復刊,1987年改成現名。該刊是由國家教育部主管、中國藥科大學主辦的國家級藥學核心期刊,目前已被國際上多家著名權威數據庫(CA,IPA,SCOPUS,JST,IC,EMBASE/ExcerptaMedica,CAS等)收錄,入選中文期刊重要數據庫———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核心庫)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7版,連續8次入選),系全國藥學類9種雙核心期刊之一,2017年被評為“第六屆華東地區優秀期刊”。《藥學進展》則創辦于1959年,是由國家教育部主管、中國藥科大學主辦的科技期刊。為了更好地發揮科技傳媒在醫藥創新體系中的支撐服務作用,該刊于2014年重新定位,全新擴容改版,增設中國藥學會為第二主辦單位,建構高端編委智庫,頂層設計期刊發展方向,積極拓展信息渠道,轉型成以反映國內外藥學科研領域的新方法、新成果、新進展、新趨勢為宗旨,以綜述、評述、行業發展報告為特色,以學科進展、技術進展、新藥研發技術鏈各環節前沿專業信息為重點,專注于醫藥科技前沿與新藥研發動態的復合型媒體。該刊擁有一支由9位院士任名譽主編、主編、副主編,近40位國家“千人計劃”專家、“百人計劃”專家、國家杰青、長江學者等高層次人才,30余位知名藥企的CEO和董事長任編委的專業辦刊隊伍。ChineseJournalofNaturalMedicines為英文月刊,由教育部主管,中國藥科大學和中國藥學會共同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該刊是改革開放之后江蘇省創辦的第一本英文藥學類期刊,以報道來自天然產物活性化合物的發現與研究,其藥效與藥理作用機制為重點,2012年被SCI收錄,被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核心庫、中國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國權威學術期刊(A+)等重要數據庫收錄。曾獲“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期刊”(連續六屆),“中國百強科技期刊”(連續三屆),“首屆中國高校杰出科技期刊”“中國精品科技期刊”“教育部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學術論文(F5000)項目來源期刊”“江蘇省新聞出版政府獎”“江蘇省十強報刊”“科學出版社期刊出版質量優秀獎”等期刊獎和榮譽稱號,獲得國家六部委“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和“江蘇省文化藝術精品”等重點項目支持。在江蘇省43種醫藥期刊評估中名列第一。國際影響方面:目前國際編委比為46%,發文國家42個,發文機構409個,施引國家58個,施引期刊251種,施引機構751個;在Scopus數據庫中,CJNM的CiteScore為1.9,在整合替代醫學領域79個雜志中排名15位,位于Q1區,在藥物發現學科位于Q2區。創刊于1956年9月,1957年又因故停刊,1980年7月復刊的《南京農學院學報》,由我國著名農業昆蟲學家、教育家鄒鐘琳擔任主編。1984年9月,南京農學院改名為南京農業大學,學報隨之于1985年更名為《南京農業大學學報》。該刊被美國《化學文摘》(CA)、《史蒂芬斯全文數據庫》(EBSCOhost),英國《國際農業與生物科學中心》全文數據庫(CABI)、《動物學記錄》(ZR)等6個國外數據庫收錄,并被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核心庫收錄,入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共和國期刊60年》。曾獲“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第二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江蘇省新聞出版政府獎•報刊獎”“江蘇省十強科技期刊”“百種中國杰出學術期刊”(榮獲8屆)、“中國精品科技期刊”“江蘇省雙十佳期刊”(榮獲3屆)、“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連續獲得5屆)、“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優秀期刊一等獎”(連續獲得8屆)等榮譽。

        (三)科普期刊的興起與勃發

        改革開放之后,江蘇省科普類期刊迎來了發展的高潮。20世紀80年代前后,一些老牌的科普期刊相繼復刊,還有許多新的科普期刊相繼創刊;80—90年代是江蘇省科普期刊的集中創辦期,這類期刊占當時期刊總數的71.48%[3]231;90年代后,隨著全國科普工作的轉型與發展,江蘇省科普期刊也相應地得到了發展。例如,創辦于1937年的江蘇省第一種科普類期刊———《科學大眾》,在經歷了50年代的主辦機構變更,60年代的停刊和90年代在南京復刊的過程,業已形成了科普期刊群建設模式,擁有《科學大眾•小諾貝爾獎》和《科學大眾•中學生》兩種面向不同讀者對象的科普類期刊。在改革開放后誕生和成長起來、面向青少年的《未來科學家》,目前已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百種優秀報刊”“華東地區優秀期刊”“江蘇省雙十佳期刊”“江蘇省十強科技期刊”,并入選《中小學圖書館館配期刊》目錄。該刊的成功在于堅守“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普及科學知識”的辦刊宗旨,與改革開放時代進程同頻共振,與科學進步創新發展同步共鳴,同時依托電視媒體辦刊的優勢,積極探索融合傳播路徑,為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豐富全民閱讀文化資源,打開了一扇看得見風景的窗口。從出版頻率上看,高頻率出版是江蘇省科普期刊的顯著特征。江蘇省科普期刊以半月刊和月刊為主,其中半月刊占43%。此外,有一半以上科普期刊都有過更名的歷史,其更名大多是與社會對科普的需求以及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新技術普及需求所契合。從類別上看,江蘇省科普期刊可以分為專業科普期刊和綜合科普期刊兩個大類。其中專業科普期刊按照學科分類又可以劃分為數理科學和化學、農業科學、生物科學、安全科學類和醫藥、衛生類和其他共六大類。其中,農業科學類的科普期刊在年均發文量、刊均發文量、年均作者數、刊均作者數四項統計指標中都十分靠前,除了年均作者排名第二外,其他三項指標全部排名第一,這反映出江蘇省農業科普期刊的巨大優勢。綜合科普期刊主要是以百科類和綜合類內容為主,但用上述四項統計指標衡量略顯弱勢。從主辦機構來看,高校排在江蘇省科普期刊主辦機構的首位(8種期刊);協會、學會排在第二(5種期刊);政府機構主辦的期刊排名第三。上述三種類型主辦機構占據總數的80%以上,可見各個主辦機構根據自身情況發揮了各自的優勢,其中高校和協會、學會優勢最大。這個階段江蘇省的科普期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且具備了一定的發展規模,但伴隨著發展也帶來諸多問題。一是同質化發展。科普期刊,辦刊的目的在于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因此傳播的內容應該具有科技性、普及性、大眾化、通俗化等特征,做到差異化發展,然而當時的江蘇省科普刊大多與學術期刊比照趨同。二是布局不合理。類別上,江蘇省科普期刊主要是數理科學和化學以及農業科學類,種類不夠豐富。布局上,全省13個大市中僅4個大市有科普期刊出版,且主要集中在省會南京,區域發展很不平衡。三是運營不完善。主要表現在人員配置結構上,雖然采編人員占比超過了一半,但是對廣告工作不夠重視,導致部分期刊處在盈利與虧損的臨界點,甚至有的陷入虧損狀態。鑒于上述問題,江蘇省科普期刊需要出新理念、加強統籌,注重全面質量管理,以讀者需求引領內容設計,以跨界融合主導內容創作,將自身建設成為本省乃至全國科普知識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辦刊隊伍的建設與提升

        人才是期刊業繁榮發展的關鍵,更是辦好科技期刊的重要因素。競相創辦一流科技期刊的宏觀大勢,決定了人才在做大做強科技期刊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江蘇省科技期刊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通過人才結構分析不難看出,江蘇省辦刊人才整體文化知識層次較高。在職稱結構上,辦刊人絕大多數具有中、高級專業技術職稱,其中副編審、編審占有一定比例。在學歷結構上,從233種科技類期刊所屬人員的構成可見,本科及以上高學歷辦刊人才占90%,其中半數以上為研究生。經過多年深化改革,打破各種限制,編輯崗位“體制內”人數已經減少,聘用人員相應增多。還有,整體素質不斷提高。僅2017年,就有19名科技期刊主編榮獲中國科協、科技部、人社部評選的“首屆全國科技創新爭先獎”,14家期刊單位、27人入選中國高校科技期刊“優秀團隊”“優秀主編”及“優秀編輯”。與此同時,我們在調研中也發現,在江蘇這一人才群體中,優秀的領軍人才尚不算多,具有創新精神、戰略思維與外向經營能力,能夠將本刊做大、做強、脫穎而出的優秀領軍人物更為稀缺。

        (五)期刊監管的健全與規范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江蘇省科技期刊圍繞提高質量和效益,通過健全審讀、評比、人才培訓等管理機制,收到了一定成效。其主要做法為:一是強化大局意識,確保政治方向;二是樹立市場觀念,打造精品期刊;三是抓兩頭、帶中間。使得《環境導報》《江蘇農業科學》《臨床皮膚科雜志》等優秀期刊成功走向全國。對于質量較差的刊物,省新聞出版局組織專家集體會診,當面約談,指出問題,限期整改,促使其提升辦刊質量。通過一系列的行業規范、業務指導和舉措支持,這個時期的江蘇省科技期刊的市場認可、社會聲譽和受重視程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管理范式上,江蘇省對科技期刊都是按照國家《出版管理條例》的要求,采取了主管、主辦和出版三級管理體系。主管部門通常為主辦機構的直屬管理部門,也有些為行業行政管理部門。主辦方有高等院校、行業協會與學會、科研院所、企業、醫院和政府部門六類;出版單位一般根據《出版管理規定》,法人出版期刊不設立期刊社,其設立的期刊編輯部視為期刊出版單位。總的來說,這個時期的江蘇省科技期刊的出版單位是以非法人編輯部為主[4]。概而言之,江蘇省科技期刊的主管、主辦和出版三級管理體系比較完善。但主管、主辦單位多元化現象明顯存在,管理體制較為復雜。這一情況與深化改革、科技創新的內在需求存在一定落差,需要繼續解放思想、破解難題、理順關系、更好地走向未來。

        參考文獻:

        [1]劉光祖,汪曉園.江蘇報刊編輯史[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

        [2]潘菽.幾點說明[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55(1):1-2.

        [3]蘇新寧.江蘇省期刊發展報告(2011—2015)[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7.

        [4]姚吟月,陳鋒.江蘇省科技期刊人才結構和辦刊資源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7(28):916-917.

        作者:趙赟 單位:《江蘇教育研究》雜志社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字幕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 五月亚洲国产婷婷 |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免费 |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 午夜福利中文字幕有码 | 在线观看日本亚洲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