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學生主體性高校教學管理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高校教學管理決定著學生主體性發展的起點、過程和結果,是學生主體性發展的重要動力和保障。但是現行的高校教學管理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阻礙著學生主體性的發展。
(一)教學管理體制不完善
1.高校在教學管理中存在著“主體與客體”錯位的問題。長期以來,我國的高校隸屬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或直接受教育部領導,或受省教育廳領導。教學管理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集權式改革。在教學管理中,行政與學術的“一軌制”使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統得過多、管得過死。雖然行政命令能夠頗有效率地實行,但學校卻沒有了自主權。
2.從學校層面上看,決策權集中于大學的校級層次,行政權力在時刻影響著學術權力。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指出:“當前我國高校面臨的迫切問題就是去行政化、去官僚化、去衙門化,要改變當前的管理機制。”
3.從學生層面看,本應處于“主體地位”的學生,在實際中卻成為“客體”,成為學校管理的“對象”。學校的任何決策都是以更有效地管理學生為出發點,而不是著眼于如何服務學生。這些都使得大學生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失去了話語權,使得學生的訴求得不到解決,甚至自由的言語權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學校的限制,最終使得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發揮,學生成了高校“流水線”生產出的“統一化的產品”。
(二)學生評價制度的缺失
教學評價是一種重要的教育管理工具。當前以考試為重要手段的教學評價已經成為學生主體性發揮的重要瓶頸和藩籬。學校雖然實施了學分制,但仍然存在較為嚴重的形式主義。學生只要某一學科及格后,就會獲得相應的學分,期末成績取決于一紙試卷的分數,平時成績有時候就等同于出勤率。這種做法往往容易造成學生不重視平時成績。有的學生即使平時不喜歡學習,但只要在期末考試前幾天進行臨時的突擊復習,也能夠順利通過考試。這些現象的存在顯然不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也沒有反映出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探索意識。學生失去發揮自主性的平臺,創造性、主動性也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扼殺。因此,在當代大學生的教學管理中,如何更好地改革學生評價制度已成為各高校應該重視的問題。
(三)對新型教學方法及師生關系的引導不力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推動下,提倡以啟發式為主體的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逐漸成為主流,但在實際應用中卻往往無法突出新型教學方法的個性和特征。所謂的新型教學方法實際上就是傳統教學的翻版,教師的口傳心授仍然是課堂教學的主要手段。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仍然是“講與聽、做與學”的關系,教師怎么教,學生就怎么學。教師處于主體地位,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學生成為任教師擺布的“對象”和工具,被動地進行知識的簡單機械記憶,這樣一來,學生失去了主體性,僅作為教學中的“客體”而存在,其作為價值主體的價值意向在教學中沒有得到關懷和重視。學生與教師在教學中的不平等地位,嚴重限制了大學生主體性的發展。當今是網絡時代,學生想要獲得相應的資料,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檢索,課堂教學中更重要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形成學習的“元認知”。但在現行的高校教學管理中,文科類專業課的學習仍然較為注重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教師照本宣科的現象仍然存在;理科類科目的學習仍然是題海戰術,將學生的解題能力等同于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教師隊伍建設和管理滯后
當前教師隊伍建設和管理的滯后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教學管理人員的管理工作落后。教學管理人員的定位是“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員”,要求其能夠通過自己的工作來推動教改。但實際情況是,高校從事教學管理的工作人員大都是“無法擔任教學工作”的人員,一般為非教學工作者出身,本身缺乏對教學規律的認識,因此,在對教師和學生的管理過程中,常常顯得“力不從心”。這種“外行領導內行”現象的存在,使得教學管理人員無法做好教學的管理與服務工作,將“管理”簡化為“行政權力”。同時,一些教學管理人員官僚主義作風嚴重,將自己凌駕于教師與學生之上,脫離廣大師生,用“看、管、壓、卡”等手段進行學生管理。二是教師隊伍建設落后。新時期的高校教學需要更多的優秀教師人才,但當前高校在教師繼續教育、日常培訓等方面仍然存在著許多不足。教師無法迅速接觸到新型教學理念、新型教學方法,造成教師容易忽視當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現狀,很少主動考慮到學生的實際需求,在教學過程中思想固化,思維定勢嚴重,無法適應新時期高校教學改革的要求。針對這種情況,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院長劉獻君曾于2011年對廈門大學、山東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山東交通學院等高校的教師培訓情況進行調研。在調研報告中,劉獻君明確指出:“當前我國高校引進人才后,存在重使用、輕培養的現象。在教師的繼續教育中形式化、松散化嚴重,培訓過程中只是簡單的理論再現,不能與教學實際相結合。”
二、高校教學管理的改革與學生主體性發展的對策
在未來的教育發展過程中,要更好地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展,高校就必須在教學管理中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教學觀、教育觀、質量觀、人才觀觀,必須從教學制度的完善、學生評價制度的改革、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教師隊伍建設的加強等方面著手,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實現自我發展、自我完善。
(一)改革現行教學管理制度
1.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實現主體性發展。這就要求進一步理順高校的行政與學術的關系,真正實現高校的“去官僚化”,真正發揮高校教學管理的人本化作用,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參加“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4”時提出:“要進一步推進高校的市場化進程,實行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的多元化高校的管理體制,使得教師與企業、校長與CEO之間可以相互交流,相互轉換。”從中可以看出,我國教育部高層領導對高校制度改革的高度重視。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國高校可以在市場化的前提下,探索更加靈活的教學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消除行政命令對教學管理的影響,實現學術與行政權力“兩條線”、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相制衡,如美國大學實施的“教授治校”制度,通過成立“教授委員會”進行學術管理,這種使學術研究獨立于學校的行政權力之外的做法很值得我們借鑒。
2.要探索將學生引入教學管理中來,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使學生不再是簡單的“服從管理”,而是“參與管理”。可以通過各院(系)的教學研究室來組織學生參與教學研究,與教師一起面對面地交流,對教學中的矛盾和問題進行研究和討論,通過學生的主體參與,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學生與教學管理的反饋制度,把教學信息傳遞落到實處,使學生能夠對教學管理提出自己的意見;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可聘請學習優秀、有組織管理能力的學生在學校的教學管理部門任職,使學生更好地評價教學;可以組建由學生組成的教學信息員隊伍,通過電子郵件、書面匯報、當面匯報等形式向教學管理部門和有關人員反饋教學信息;在對教師進行教學檢查、教學交流課、教學研討、評優晉職等的過程中,吸納學生作為主體,使學校的教學管理工作能夠真正地為學生服務。同時,可以借鑒其他國家在高校教學管理方面的成功經驗,成立“學生評議委員會”,由學生對學校的整體工作進行“打分”,在學校的教學規劃、計劃的制定中,充分征求學生的意見,激發學生參與學校教學管理的積極性,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位”。
(二)實行主體性教學評價
1.針對當前學分制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形式主義”問題,高校有必要對學分制進行完善與改革。在現有課程體系建設的基礎上,探索更加多樣化的“選項課、選修課”教學機制,為每個學生建立課程包,使每個學生都能夠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有選擇性的科目學習;提倡“使學生的個性充分發展”,避免學生的“千篇一律”,成為應試教育“流水線”上生產出的“統一化的產品”;使學生能夠在主觀能動性的驅使下,自主、主動、創造性地學習,達到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目標;改變當前高校現有的“導師制”,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導生制”,使所有的老師都能夠為學生服務,所有的教學活動和流程都能夠圍繞學生來進行。
2.要實施形成性、診斷性的教學評價,進一步調整期末考試成績的權重,為學生平時成績的評定注入新鮮的活力,不再簡單地以學生的出勤率來計算學生的平時成績,而是要對學生的學習態度、狀態、心理過程等方面進行全面評價,把廣大學生看成一個能動的、有個性特點的評價主體;要及時發現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和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診斷”,不斷調整教學方式,最終使學生的評價做到綜合性與專項性、定時性與經常性、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獲得更加自由、開放的發展。在美國,大學的教學評價實行的是“以學評教”的方式,如斯坦福大學在教學評價中將“學生在學習后的創新想法、創造性靈感、提出自己的問題”等方面作為重要內容;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將學生的創新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教師晉職的重要內容。這些對我國高校教學管理改革都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三)構建新型師生關系
要結合新一輪的高等教育改革,積極探索更加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建立新型的教學關系。
1.要大力探索“啟發式、項目式、游戲式、角色式、任務驅動式、研究性”等新型教學方法,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個體差異性放在首位,做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使大學教師由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者”轉變為學生的伙伴與朋友,由教學的主導者變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
2.要構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的平臺,使教師與學生的思想“火花”在課堂中能夠得到有效的碰撞,將學生的“要我學”、“被動學”轉變為“我要學”和“主動學”。真正做到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使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能活學活用、舉一反三。
3.要充分發揮每個學生構建知識的能動性,引導學生自主進行項目研究、學術探討,充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通過構建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使學生不再是“被管理者”,而是學習活動的締造者和參與主體。這方面國內已有部分高校做得比較好,如濟南大學利用網絡技術建立了虛擬社區,在虛擬社區中師生可以平等地交流,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
(四)提高教學、管理隊伍整體素質
1.要加強教學管理隊伍建設,優化教學管理人員的選拔、管理、競爭機制,強調教學管理人員的“服務意識”,打造“服務型”教學管理團隊。實現教學管理人員的“去行政”、“去命令”化,使之真正做到為廣大教師和學生服務。在教學管理過程中,凡是對學生主體性發揮有利的事情,就要努力實施,凡是不利于學生主體性發揮的事情,就要堅決摒棄,創設良好的教風、學風、校風。
2.要加強普通教師隊伍建設,充分利用繼續教育與各類培訓來樹立廣大教師的新型教育觀,使其能夠與高等教育課程改革有效接軌;學習前沿的教育理論,接受先進的教育思想,在教學中給予學生更多的主體地位,與學生一起共同建設體現學生主體性的平臺。同時要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教師,使學生不但能夠在自己的專業上有所建樹,還能擁有較寬的知識面和優化的知識結構。總之,教學管理是高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銜接學生與學校教學任務的重要紐帶。高校教學管理為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提供了起點,直接影響著學生主體性發展的過程,并決定著學生主體性發展的成果。在未來的發展中,只有進一步改革現行的教學管理制度、進一步發揮院(系)教學管理的作用、實行主體性教學評價、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以及積極探索學生參與教學管理的途徑等,才能夠更好地使教學管理服務于學生主體性的發展,使教學管理成為推動學生主體性構建的重要力量。
作者:林毅 單位:閩江學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