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國互聯網發展趨勢及應用現狀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國互聯網從正式引入至今有30年,經歷了萌芽、初步探索、高速發展三個歷史階段,從一片空白到應用廣泛,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發展成就,如今正邁向融合創新引領經濟發展的新時期。發展重點向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轉變,消費結構不斷向智能化、綠色化轉變、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轉變、新經濟形勢不斷涌現。新時期中國互聯網總體發展水平高于周邊國家地區,內部區域發展程度差異明顯,東部部分地區遙遙領先,中西部水平相對落后,但部分區域表現突出發展迅猛。
關鍵詞:中國互聯網發展融合
互聯網引入中國至今30年,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普及掀起新一輪產業革命浪潮的最新階段,互聯網發展對于緊抓新產業革命歷史機遇和推進中國經濟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網絡強國戰略,并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報告再提網絡強國,互聯網發展不斷迎來黃金機遇期。回顧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脈絡,把握發展現狀,對于促進互聯網進一步應用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1中國互聯網發展歷史演進趨勢
中國互聯網從1987—2015年的發展歷史根據特征基本上可以分為萌芽期、引入探索、高速發展三個階段。
1.1引入萌芽期(1987-1994)
20世紀80年代是國際互聯網發展的關鍵時期。世界上首臺自動分發域名的DNS、萬維網即WWW等都被發明出來。中國也是在這一時期尋求向國際互聯網接入,初期主要是從高校或研究機構的學術應用為角度出發加以推動的,以電子郵件交流為主。1986年8月25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通過北京710所一臺IBM-PC機,向歐洲發出一封郵件,是中國迄今為止第一封從境內發出的電子郵件。1987年,中國兵器工業計算機應用研究所在德國WernerZorn教授的幫助下,建成了中國第一個電子郵件節點,正式拉開了中國使用互聯網的序幕。1993年,國家正式提出“三金工程”,提出要建設中國的“信息準高速國道”。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正式從國家層面啟動。1994年4月20日,在多方努力下,中國計算機與網絡設施(NCFC)工程接入Internet的64K國際專線開通,標志著中國全功能連接入國際互聯網。
1.2初步探索期(1994-2002)
第一,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國家四大Internet主干網從1994—1996年紛紛確立,并于1997年實現互聯互通,隨之中國公用互聯網骨干網二期工程進一步對8個大區帶進行升級。截至1997年10月31,中國已有上網計算機29.9萬臺以及62萬上網用戶和1500個左右的WWW站點.第二,互聯網創業初潮涌起。北京瀛海威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是中國最早進軍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民營企業。1996—1999年,新浪、搜狐、網易等重要門戶紛紛成立,1999年,中華網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并融資8600萬,迅速掀起了其他重要門戶的上市熱潮。至2000年中國WWW站點迅速飛漲到265405個。第三,互聯網浪潮經歷泡沫洗禮。互聯網盈利模式尚不成熟,在上市初期就受到了風險投資的高度關注,大量資金涌入。2000年納斯達克指數突破5000,至2002年,滑落到僅為1108的最低點。大量的互聯網公司被并購或倒閉。中國不斷探索尋找發展出路。
1.3高速發展期(2002-2015)
第一,移動互聯網占據主導地位。隨互聯網快速普及,以及3G、4G網絡建設覆蓋率快速增加的推動,移動互聯網發展遠超預期,迅速占據網絡主導地位。2015年中國手機網民數量已達6.19億。移動支付購物交易總額占整體網絡零售交易總額比例已超半數。2016年中國移動支付交易規模則進一步升至8億5千萬美元,是美國同期70倍以上。第二,互聯網成長為主流媒體。依托于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互聯網對消息的快速獲取和即時傳播、即時通信功用日益強大,極大地改變了人們了解世界,認知他人以及展示自己的方式和速度。北京奧運會時,奧運會在歷史上首次將互聯網、移動平臺納入傳播體系。互聯網在提高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幫助“陽光政府”建設,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推進簡政放權,在建設“服務型政府”和強化社會監督方面也作用顯著。第三,消費互聯網發展至頂峰。中國互聯網企業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了較為穩定可持續的盈利模式。通過提供即時的高質量內容和有效的信息服務獲得流量,再通過流量變現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依托于發達的各類互聯網終端,以消費為主線的互聯網快速滲透到廣大消費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電子商務、社交媒體、搜索引擎等各類互聯網企業呈現規模化發展。中國網絡和移動購物交易規模從2011—2015年增長了4.75倍,但增長率從70.2%下降到36.2%。第四,中國互聯網在全球影響力凸顯。中國政府一直堅持網絡強國戰略,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08年中國網民和寬帶接入數量就超過美國。截至2015年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6.88億,互聯網普及率50.3%。互聯網、寬帶用戶接入規模均居全球第一位。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21.79萬億元,位居全球第一位,同年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4家互聯網企業進入全球互聯網公司10強。根據BCG對eGDP的指標測算,中國互聯網經濟規模在整體GDP中占比全球領先。
2中國互聯網現階段發展特征和趨勢
2015年,國家首次正式提出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旨在利用互聯網發展成果,為各個產業和行業注入創新發展驅動力。騰訊研究院《中國“互聯網+”指數報告(2018)》,2017年全國數字經濟體量為26.70萬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增長17.24%。數字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由30.61%上升至32.28%。從2015年開始至今,互聯網來到融合創新引領經濟發展的新階段。
2.1發展重點轉向與實體經濟相融合
隨著互聯網技術與應用的縱深發展,加之“互聯網+”行動計劃大力推進不斷釋放的政策紅利,傳統以服務為主的互聯網產業不斷向與實體經濟融合尋求拓展和突破。報告正式提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對當前形勢的精準把握與科學引領。互聯網技術不斷為傳統的農業、制造業、服務業等各個行業注入提高生產服務效率、精準定位市場需求、產業鏈升級改造,轉變發展方式的新動能。融合方式多樣化,可以構建互聯網服務平臺,從事實體經濟的企業通過平臺向專長互聯網技術的公司購買服務,包括網頁設計、產品信息、售后反饋處理等,提升服務水平與產品附加值。也有更深度的融合,借助對產品網絡模塊加載,后臺通過大數據實時分析,優化產品設計和使用體驗、產品全生命周期化管理、智能車間等。在融合過程中,互聯網與實體經濟不斷找到最佳契合點,繼而引發全行業的廣泛創新和變革。
2.2互聯網消費結構不斷升級
電子商務為互聯網消費打開了新世界,并迅速改變著大眾的購物消費方式。截至2017年底,中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5.33億,使用率68.8%,手機支付用戶規模5.27億,使用率70%,移動支付交易規模近150萬億美元,居于全球首位。伴隨互聯網消費總量增長,其內部結構也不斷升級。互聯網消費中新興業態消費、智能消費、綠色消費等比重不斷提升。根據阿里平臺的銷售數據,從2012—2016年,“雙十一”期間通過阿里零售購買的智能消費比例從1.6%提升到7.4%;阿里研究院對網民消費熱點分布進行分析,推出2016年品質消費“十大件”商品,其中有洗碗機、自平衡電動車、健身衣、一體智能坐便器等,體現出當前居民消費傾向的轉變。跨境電商貿易也突飛猛進的發展。從2008—2016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長了1.9倍,同期跨境電商交易增長了8.125倍。2017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僅出口就達6.3萬億,同比增長14.5%。
2.3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轉變
隨著消費型互聯網發展趨于平衡,除了其內部面臨著結構升級的形勢,整體也正在向產業互聯網轉變。消費互聯網主要針對個人用戶的消費者,提高消費體驗,而產業互聯網主要針對生產企業,在采購、庫存、生產、流通、銷售、售后等各個環節,通過互聯網技術的加入和運用,可以改進企業生產制造流通環節的效率,靈活滿足市場需求、提高產品附加值,不斷提升生產及產品的智能化、綠色化水平。2016年世界互聯網大會就指出,消費互聯網當前趨于飽和,向產業互聯網布局的轉變勢在必行。中國互聯網巨頭很早就努力向產業互聯網進軍。阿里巴巴曾嘗試進入企業軟件服務領域,百度現在正積極布局自動駕駛技術。而制造業巨頭也積極擁抱產業互聯網。海爾、通用、西門子等大型制造業企業已經開始以產業互聯網市場為支撐積極尋求轉型。
2.4基于互聯網技術運用的新經濟形式不斷涌現
服務型制造、大規模定制化生產、智能化生產等新業態和新模式不斷出現。數據采集、分析、處理能力空前提高,資源配置更加靈活便捷,使得共享經濟這種自下而上的新經濟形式正在快速改變著傳統企業提供服務的形式。共享單車、摩拜、滴滴打車等作為共享經濟試水的最初嘗試,迅速風靡中國市場并傳播到大洋彼岸。共享汽車、共享辦公室等各式各樣的新共享形式也層出不窮,其消費主體也從普通消費者向企業延伸,最終走向產業互聯網。面向企業提供共享服務的豬八戒網,最初以為企業提供創意共享服務為主,滿足企業和創業者的創意需求,經過兩年的積累和準備,2017年推出了天蓬網,面向大中型企業的中高端需求,在行業和產業方面縱深發展,提供財務、法律等更多專業領域的服務。這種未來的產業互聯網服務平臺均以大數據、云計算的充分發展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廣泛應用為前提。
3互聯網應用的區域特征
由于不同省份的要素資源稟賦,地理區位、思想觀念等長期以來形成的差距,東中西部經濟發展三級階梯依舊存在。互聯網發展受限于經濟發展不平衡,也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地域差異。
3.1各省份網民規模和互聯網普及率對比
網民規模和互聯網普及率是各個學者在研究互聯網區域發展差異中較常用指標,反映某地互聯網應用程度,也能夠顯示互聯網產業在該地區的發展潛力。截至2016年底,中國除天津、青海、海南、寧夏、西藏之外,已有26個省份網民規模逾千萬。網民規模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別是廣東、山東、江蘇、河南、河北。人數最多的廣東省2015年12月7768萬人,2016年12月則高達8024萬人。最少的是西藏、青海、寧夏、海南,均不足500萬。從互聯網普及率來看,世界發達地區這一比率在70%左右,北京、上海、廣東、福建、浙江普及率最高,北京、上海、廣東三地已經超過70%。亞洲地區平均普及率40%,云南39.9%略低于這一水平,全國平均53.2%,遠高出亞洲平均水平。總體來看,從網民規模到互聯網普及率,排名靠前的主要是東部沿海地區,西部地區總體最為落后。另外,湖北、江西、湖南、安徽、河南、貴州六個省份雖然當前網絡普及率在全國排名中后,但普及率增速在10%以上,顯示了中部地區發展互聯網的巨大潛力,貴州、重慶、四川在西部地區發展較為突出。
3.2“互聯網+”數字經濟省域排名
2017年4月20日,騰訊研究院公布了新的《中國“互聯網+”數字經濟指數(2017)》,用獨立設計的指標體系測量實體經濟投射到數字中國的生產總值。綜合了騰訊微信、QQ、支付、云、城市服務、眾創空間等核心業務平臺的全樣本數據,以及京東的電商數據,滴滴、攜程等旅游數據,能夠較為客觀地反映出“互聯網+”在各地的落實進展情況。廣東、北京、上海、浙江、江蘇、福建等東部沿海省份排名靠前,依次占據前六位,其中廣東以54.23%遙遙領先;湖北、湖南、河南等中部地區排名也較為靠前,分別排第九、第十、第十一位;四川、重慶是西部地區“互聯網+”數字經濟發展較好的省份,分別排名第十和第十三位;全國排名最后的是新疆、甘肅、寧夏、青海、西藏。總體來看,“互聯網+”數字經濟排名與網民規模和互聯網普及率排名高度相似,排名前十的省份和地區東部地區占了七成,其余是中部地區,中部部分地區數字經濟發展勢頭較猛。
參考文獻
[1]馮華,陳亞琦.平臺商業模式創新研究——基于互聯網環境下的時空契合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16(3).
[2]張磊,張鵬.中國互聯網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動力重構[J].南京社會科學,2016(12).
[3]李曉華.“互聯網+”改造傳統產業的理論基礎[J].經濟縱橫,2016(3).
作者:楊夢潔 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