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神經內科患者腸內營養護理效果觀察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討神經內科危重癥患者腸內營養期間的護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選擇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神經內科病房住院且行腸內營養支持的79例神經內科危重癥患者,根據患者護理方法將其分為對照組39例(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40例(實施個體化護理),比較兩組的營養狀況指標、并發癥發生率、舒適度評分、睡眠質量評分、不良情緒評分、護理滿意度。結果組間營養狀況指標比較,護理后,觀察組的前清蛋白、清蛋白、轉鐵蛋白均高于對照組(P<0.05)。組間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組間舒適度評分比較,觀察組護理后高于對照組(P<0.05),而組間睡眠質量及不良情緒評分比較,觀察組護理后均低于對照組(P<0.05)。組間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神經內科危重癥患者行腸內營養支持期間,開展個體化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營養狀況,有利于減少其并發癥發生,還可提高患者舒適度,改善其睡眠質量和情緒,有利于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關鍵詞:神經內科;危重癥;腸內營養;護理
神經內科危重癥患者病情嚴重,易出現吞咽困難、胃腸功能障礙等情況,臨床上為避免這類患者出現營養不良狀況,主張對患者實施腸內營養干預,而在腸內營養干預期間,存在一些風險因素,還需實施護理干預[1-3]。本研究主要是探討神經內科危重癥患者腸內營養期間的護理方法及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神經內科病房住院且行腸內營養支持的79例神經內科危重癥患者,根據患者護理方法將其分為對照組39例(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40例(實施個體化護理),其中,對照組有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齡為30~85歲,平均年齡為(58.04±17.51)歲;觀察組有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為31~86歲,平均年齡為(58.71±17.42)歲。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且兩組臨床資料均保存完整。
1.2方法
兩組均接受腸內營養支持,第1天經胃管或鼻飼管注入300~500ml腸內營養乳劑,如無不良反應發生,可將喂養量逐漸增多,控制在每天1500ml,每隔4小時對管路進行一次抽吸,如患者胃液超過200ml,應暫停喂食。對照組在腸內營養期間實施常規護理,即做好日常基礎護理,告知患者腸內營養期間需要注意的相關事項,對其腸內營養期間體征變化進行監測和記錄,并針對患者病情變化及營養狀況,及時調整腸內營養液體輸注量。觀察組在腸內營養期間實施個體化護理,先組建個體化護理小組,根據患者病情特點設計個體化護理方案,具體方法如下:(1)心理護理。主動與患者溝通,溝通時注意靈活運用溝通技巧,語氣盡可能保持親切,在取得患者信任后,再為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循循誘導患者勇敢講述內心顧慮,幫助患者學習自主調節情緒,并列舉一些治療效果良好的病例,給予患者正向激勵;部分患者無法用語言表達內心想法,護理人員可與患者約定好相關手勢動作涵義,并通過手勢、表情、眼神等方式給予患者支持、鼓勵,在患者面前禁止提及惡化、死亡等具有消極意義的詞匯,即使出現意外情況也應盡可能保持面部表情自然,為患者服務時始終面帶微笑。(2)輸注護理。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對鼻飼管輸注量和速度予以控制,輸注速度由慢到快,營養液濃度由小到大,注意監測患者胃內殘留量,如胃內殘留量達到200ml,應降低輸注速度或停止輸注;注意保持鼻飼管內營養液溫度適宜,避免營養液過冷或過熱;每日更換營養液輸液管道,確保管路接頭處于無菌狀態,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規范進行操作。(3)并發癥預防護理。神經內科重癥患者易并發肺部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壓瘡等,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進行呼吸功能訓練,引導其學會有效排痰,對其呼吸道內分泌物進行及時清理,并注意觀察患者是否出現嗆咳、發紺等征象,一旦發現,應立即停止腸內營養液輸注,反饋給醫生,配合醫生進行處理;采用壓瘡風險評估表對患者的壓瘡風險進行評估,采用氣墊床,指導患者定期翻身,減少局部長期受壓;定期對患者下肢進行按摩,可打濕毛巾為患者擦拭下肢,待患者病情好轉后,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根據患者具體狀況,幫助患者調整體位,密切觀察和記錄其排便情況,囑咐其保持肛周皮膚清潔。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的營養狀況指標(前清蛋白、清蛋白、轉鐵蛋白)、并發癥發生率、舒適度評分、睡眠質量評分、不良情緒評分、護理滿意度。舒適度評分[4]:采用GCQ舒適狀況量表評估,涵蓋生理、心理、精神、社會文化和環境等多個方面,總分28~112分,患者舒適度越高,則得分越高。睡眠質量評分[5]:采用匹茨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評估,該量表由匹茨堡大學教授編制,總分0~21分,患者睡眠質量越差,則得分越高。不良情緒評分[6]:包括焦慮情緒、抑郁情緒,采用焦慮及抑郁自評量表評估,量表分值為0~100分,患者不良情緒越嚴重,則得分越高。護理滿意度:采用自擬護理調查問卷調查,總分為100分,得分<60分、60~80分、>80分對應不滿意、滿意、很滿意,(滿意+很滿意)例數/總例數×100%=總滿意率。
1.4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9.0軟件,計數資料行χ2檢驗,表示為例、%,組間及組內計量資料分別行兩獨立樣本t檢驗和配對t檢驗,表示為平均值±標準差,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營養狀況的比較
在營養狀況方面,護理后,兩組的前清蛋白、清蛋白、轉鐵蛋白等指標均較護理前增高(P<0.05),而觀察組各項指標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并發癥的比較
對照組發生誤吸2例、嘔吐3例、腹瀉2例,總發生率為20.51%;觀察組發生嘔吐1例、腹瀉1例,總發生率為5.00%。組間總發生率并發癥比較,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
2.3兩組舒適度、睡眠質量及不良情緒評分的比較
護理后,兩組舒適度評分較護理前顯著增高(P<0.05),兩組睡眠質量評分、不良情緒評分(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均較護理前顯著降低(P<0.05),而觀察組舒適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其睡眠質量及不良情緒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4兩組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在護理滿意度方面,觀察組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神經內科危重癥多為腦血管病變,這類患者的病情較為嚴重,在治療期間,其吞咽反射能力受到病情影響而出現減弱,對營養物質的攝取能力減弱,同時,患者機體內出現高代謝反應,營養物質代謝、分解速度加快,其機體對能量的需求量較高,這導致患者機體營養無法通過常規飲食獲取充足,還需實施營養支持[7-10]。腸內營養是營養支持的重要方式,主要是通過鼻飼管或胃管給予患者營養液補充,符合人體生理特點,可有效促進患者胃腸道吸收營養液中的營養物質,還可確保胃腸黏膜結構完整性,避免胃腸道功能受到損傷,有利于促進患者胃腸功能障礙緩解[10-14]。但在腸內營養期間,為降低并發癥風險,為確保腸內營養效果,還應實施護理干預措施。本研究中,觀察組接受個體化護理,該護理模式是一種現代化的護理模式,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關懷”的理念,在護理方案制定時,充分考慮到患者的合理訴求以及個體化差異,相比于常規護理,個體化護理的針對性更強,其護理措施也更加全面。本研究中觀察組接受個體化護理干預,其護理方案涵蓋心理、輸注、并發癥預防等多個方面,由于其護理方案制定時的依據為患者病情特點,其護理方案具有針對性和個性化特點,在護理方案落實過程中可充分滿足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有利于切實解決護理問題。本研究發現,護理后,觀察組的營養狀況指標(前清蛋白、清蛋白、轉鐵蛋白)、舒適度評分、護理滿總滿意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其睡眠質量評分、不良情緒評分、并發癥總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充分說明個體化護理應用于神經內科危重癥患者的腸內營養支持期間切實有效,可保證腸內營養效果。這主要是因為觀察組的個體化護理方案涵蓋心理護理、輸注護理、并發癥預防護理,相比于常規護理,其護理措施更加全面,可對患者腸內營養支持期間的風險因素予以積極有效的規避,確保患者腸內營養順利進行。在任揚揚、姜亞迪的研究報道《神經內科重癥患者腸內營養護理中實施個體化護理的價值》[15]一文中,接受個體化護理的神經內科重癥患者有61例,接受常規護理的神經內科重癥患者有51例,研究發現,護理后,個體化護理組患者的焦慮、抑郁、恐懼、敵對及軀體化癥狀評分均低于常規護理組,其并發癥總發生率(11.48%)也低于常規護理組(45.10%),得出“個體化護理可有效減輕神經內科重癥患者腸內營養支持期間的不良情緒,減少腸內營養相關并發癥發生”這一結論,其結論與本研究較一致,研究結果也與本研究結果部分一致,但本研究還對比了不同護理模式下患者營養狀況、舒適度、睡眠質量、護理滿意度等指標,研究結果更加全面。綜上所述,在神經內科危重癥患者行腸內營養支持期間,開展個體化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營養狀況,有利于減少其并發癥發生,還可提高患者舒適度,改善其睡眠質量和情緒,有利于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3]閆秀峰.免疫腸內營養對神經內科重癥患者營養及免疫功能指標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7):55-57.
[4]鄭冬香,盧婉嫻,謝佩卿,等.降低神經內科危重癥患者腸內營養誤吸的方法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3):203-205.
[5]郭會麗.神經內科危重癥患者腸內營養的護理效果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2):144-145.
[6]王金萍.腸內營養在神經內科危重癥患者中的應用及護理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14):110-110.
[7]譚志紅,陳梅芳,盧志英,等.神經內科重癥患者腸內營養時機與并發癥的分析及護理[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20):153-154.
[9]程一升,趙元琛,王永盛,等.早期腸內營養對急性腦卒中伴吞咽困難病人營養狀態的影響[J].腸外與腸內營養,2013,20(4):216-218.
[10]曹雅娟.神經內科ICU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干預提高腸內營養執行率的效果觀察[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35):8.
[11]程偉鶴,魯梅珊,郭海凌,等.危重癥患者早期腸內營養喂養不耐受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7,52(1):98-102.
[12]王麗梅.腸內營養護理干預對神經內科危重癥患者蛋白含量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世界臨床醫學,2016,10(24):194,196.
[13]杜鴻雁,費兆霞,孫莉,等.腸內加腸外營養對神經危重癥患者早期營養和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5,32(4):357-361.
[14]周在霞,趙娜,趙琳琳,等.護理干預聯合腸內營養對神經內科腸功能障礙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23):2786-2789.
[15]任揚揚,姜亞迪.神經內科重癥患者腸內營養護理中實施個體化護理的價值[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8(18):141-142.
作者:尹燕菊 單位:新汶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