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立體農業論文范文

        立體農業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立體農業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立體農業論文

        第1篇:立體農業論文范文

        大多數發達國家不管農業有沒有優勢,都是實行從田間到餐桌的一體化的管理體制。也就是農業部門的管理,是從農產品生產的田間開始,最后配送到消費者的餐桌。像中國這樣一種分散的農業管理體制,要與對農業進行綜合管理的體制競爭,顯然是沒辦法抗衡的。

        農業政策存在巨大的效益損失

        現在的農業政策也是按照過去那樣一種計劃經濟的設計,也就是解決短缺問題,動用一切資源搞農業生產。我們的農業補貼,實際上是給了中間部門、流通環節。比如國家對糧食的補貼,不可能到糧食生產者的手上,而是通過國家訂購制度、保護價制度等等,補給了糧食企業、糧食流通部門,對農業的支持和補貼實際上是不到位的。

        生產政策與銷售政策不配套,與進出口政策也不配套,在這種互相隔離的情況下,政府在政策上支持的效果與初衷是不一致的。農業政策目標實質是針對生產者的,但農民得不到好處,都被消耗到中間環節,實際上存在巨大的政策效益損失。

        過去的農業政策設計,主要是考慮解決糧食供給問題,沒有考慮農產品的品質,也沒有考慮到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現在考慮加入世貿組織后的應對問題,要提高競爭能力,感覺在政策上缺的東西太多。比如歐洲的瘋牛病出來以后,騰出很大的牛肉市場空間,按道理我們有豐富的畜牧生產資源,我們的畜產品應該是具有優勢的,但是就是因為長期以來,我們的畜產品標準、我們的整個市場體系都是按照國內市場與需求設計的,沒有考慮到歐洲市場的需要,也沒有考慮其他國家市場的需要,因此在這樣的關鍵時刻,我們沒有任何政策手段能夠動員資源,拿出具有競爭能力的、符合要求的牛肉進軍歐洲市場。今后我國農業政策的設計,要考慮如何提升中國農業的競爭能力問題,要由過去解決短缺問題,向解決質量問題、解決競爭能力問題轉變,現在到了必須大規模調整農業政策的時候。

        沒有全國大市場流通體制弊端暴露

        流通體制最大的缺陷是,至今為止,我們還沒有形成競爭有序、全國統一的農產品大市場,這也意味著失去農產品的價格權力。

        從技術角度看,目前流通體制還存在下述問題:第一,市場的基礎設施比較薄弱,批發市場、期貨市場發育不健全,影響了農產品進入市場的機會,農產品沒有一個充分競爭的環境,雖然是糧食主要需求方,由于市場的隔離,定價權等于交給了外方,如果不能預先掌控價格變化,對營銷就缺乏一個制高點。我們開放程度較高的產品都應進入期貨交易,不能進行期貨交易的可進入批發市場。第二,沒有健全的質量標準體系。農產品到目前為止,往往是無標上市,無標流通。農民生產的時候,根本不知道市場究竟需要什么樣的農產品。對于農產品來講,沒有健全的質量標準體系的約束,怎能進入國際市場?怎么能符合人家的要求呢?第三,缺乏一個比較完備的、系統的信息體系。也就是農民種糧食或者是種蔬菜、水果,往往是馬路信息、鄰里信息,沒有辦法得到真實的市場反應與信號。不完備的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極大制約了農業競爭能力的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凡是開放時間比較早的農產品,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農產品,現在競爭能力已經開始形成。凡是國家管得比較死的農產品,現在面臨巨大挑戰。而且現在流通體系缺乏市場化的特征。所以在國內的市場全面開放以后,要抓緊時間進行調整,真正的讓它市場化、商業化,不能由政府管死。

        政府不是競爭主體

        以往政府管理的力量非常強大,在經濟中參與的程度比較深,但政府不是市場競爭主體。政府最多是提供一個競爭的環境,公平競爭的環境是政府該爭取的,競爭主體應是企業??哭r民是不行的,但是我們又有多少企業能夠參與挑戰呢?所以我覺得,在目前分散的農戶家庭經營制度下,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有一個制度上的缺陷,那就是我們沒有真正的農業的市場競爭主體。我們現在沒有大的糧商,也沒有大的油商、畜牧商,也沒有什么果商,我們這么多柑橘,但是似乎沒有一個柑橘協會,沒有一個組織來把這個行業組織起來。

        在這種分散的農戶和激烈競爭的大市場之間,應該有一個制度創新。創新的重點是:一要培育我們的龍頭企業,尤其要培養我們的航空母艦。二要把農民組織起來,成立行業協會。

        沒有好產品也談不上競爭

        產品是競爭的起點,也是競爭的終點。市場全面開放后,對農業的沖擊,最可怕的是來自國外企業的競爭,我們不怕美國的大豆、小麥到中國市場,而是怕它的跨國公司來分配和壟斷中國農產品市場,所以我們需要通過制度創新來解決競爭主體問題。但是如果我們有了企業,沒有好的產品也是不行,今后的農產品應該包含四個基本的競爭要素:

        第一,品質。要實現農產品的規格化和標準化,像做工業品一樣來做農產品。就像日本市場上的大蔥,不同的長度、不同的規格,有不同的價格,我們應該培養農民有這樣一個意識。

        第二,安全性?,F在全球都對農產品的安全性提出懷疑,對農產品有信任危機,不敢吃。像歐洲出現瘋牛病以后,在歐洲吃牛排是很困難的。這意味著,今后中國農產品要參與國際競爭,首先得讓全世界的消費者信任我們的農產品和食品。因此,我們必須抓好農產品的安全體系建設,不管是政府部門,還是企業、行業,以及我們的農民,應該樹立這個安全觀,要讓全世界的消費者對中國的產品放心。我們不僅要讓國內的消費者、城市的消費者放心,更重要的要讓全世界的消費者對中國的農產品放心。

        第三,外觀和風味。既好看,又好吃,這是農產品競爭的最基本因素。

        第四,均衡供應,通過技術手段分散上市。農產品是靠天吃飯的,農產品供應就有季節性,不均衡供應,比如說到收獲季節,是集中上市的,到淡季就沒有了。這樣,價格就有波動性特征,對農產品穩定的供給就產生一些風險。如果通過技術、設施能夠熨平這種波動的話,很顯然,這個農產品就能夠保持市場的穩定供給,相應就可以穩定市場份額。

        突破壁壘,讓中國的農產品走出國門

        中國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首先要考慮是否符合國際市場的標準和要求。比如說禽肉,中國本來具有優勢,在國際市場中,價格上的優勢也比較大。為什么現在我們的禽肉進入不了歐洲等市場或者進入的很少呢?就是因為我們國內的很多禽肉生產的廠家,過去沒有考慮歐洲等國際市場的要求或者說它不知道歐洲市場、美國市場有何規定,而歐洲、日本、美國市場的技術壁壘也令人望而卻步。所以,一方面,我們的產品可能不符合這些市場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很難突破這些市場的技術壁壘,由此就難以進入歐洲等國際市場。他說,進入歐洲市場時,國內企業在商業運作時,要考慮與歐洲的營銷商合作,通過歐洲衛生檢疫部門的認可。一般歐洲官方會對養雞廠周圍的環境,水的質量,包括雞舍條件、飼料、殘留等等,都要進行檢查,如果符合它的標準,就意味著你可以得到進入歐洲市場的“通行證”。

        由于農產品貿易保護主義在歐洲、日本非常盛行,因此,具有競爭優勢的農產品,也不一定能夠進入他們的市場。政府應在多邊、雙邊貿易談判中發揮巨大作用。某一個國家市場對你的某種產品不一定是開放的,我們的企業、行業組織就應向政府提出要求,讓政府積極談判,這樣才使產品出口成為可能。比如說禽肉,歐盟于1996年8月1日停止了中國產品進入其市場,經過雙方政府的艱苦談判,到今年5月份才僅僅開放了上海和山東地區的市場,對北京市場和其他市場還沒有開放。要想打開所有市場,還需經過政府部門艱苦的談判。

        受不了沖擊該怎么辦

        按照世貿組織的規定,我們可采取的貿易政策主要是以下三種類型:

        第一,對于中國的農產品來講,可以使用關稅政策的產品,但不能采取比承諾條件更高的關稅。世貿組織也有一些配套的保障措施,如反傾銷、反補貼條款等。WTO《農業協定》對關稅化農產品還設置了“特殊保障條款”。日本限制我們三種農產品的時候就打了這個旗號。日本是沒有道理的,但是這提醒我們,如果今后的某一個產品或者某一個產業遇到國外產品沖擊時,應該考慮動用世貿組織的這些保障措施。

        第二,關稅配額管理。關稅配額管理不是對所有農產品,對中國來說,主要針對糧棉油糖毛,這些所謂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點農產品。這種管理辦法最主要的特點就是為農產品設置了一個進口配額,配額內的進口是低關稅,超過配額采取高關稅。所以在管理方式上,按照世貿組織的規則來搞一些管理辦法,盡量把可能的漏洞堵住。

        第三個,技術性的貿易壁壘(TBT)。主要是包括像動植物檢疫(SPS)、質量標準等措施。如果別國的產品不符合我們的標準,我們就不允許進入市場?,F在爭論比較多的就是轉基因農產品問題,現在美國、加拿大,還有一些南美國家,支持搞轉基因產品。而歐盟、日本等國家,對轉基因產品有限制。這實際上是技術加政治問題。歐盟、日本就利用轉基因問題,限制美國的玉米、大豆進入其市場。TBT是非常復雜的貿易政策問題,要綜合使用,前提是必須在世貿組織的框架之內,不能超越世貿組織的框架,否則就會引起人家的。

        加入世貿后農民怎么辦?這是一個難以回答的戰略問題。對我們的農民來講,要提高科學種田水平,生產出消費者滿意的,甚至是全世界消費者滿意的農產品。盡可能的走出土地,轉向其他部門。對于基層政府來講,在我們的農業組織制度還不健全的情況下,能夠擔起保護農民利益的重任,目前最緊要的就是減少強加給農民身上的一些負擔。

        過渡期內的主要對策建議

        應對加入WTO給我國農業帶來的嚴峻挑戰,最根本的措施是加大支持力度,全面提升我國農業的競爭能力。與此同時,要抓緊建立農業產業安全保障體系,采取措施減少市場開放所帶來的沖擊。

        1.深化農業管理體制改革。要抓緊改革目前部門分割、行業壟斷、地方保護主義嚴重,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與內外貿脫節,管理部門職能重疊、管理環節過多的農業管理體制,針對加入WTO后我國擴大對外開放、國際競爭更趨激烈的新形勢,統一設計和部署農業管理體制。要在明確界定政府職能的基礎上,加強中央統籌協調和宏觀調控的職能,逐步形成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對外貿易一體化管理體制。

        2.加強農業國內支持政策,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第一,加大對農產品科研、推廣、病蟲害防治、市場信息服務、基建等“綠箱政策”的支持力度。應設立專項育種科研支持基金,加快農產品優質品種選育,縮小與國外農產品的品質差距。加強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質量檢測檢驗體系、市場信息體系、病蟲害防疫防治體系建設,全面提升農產品競爭能力。

        第二,對進口敏感農產品及具有出口潛力的農產品,根據WTO“微量允許標準”建立價格支持制度,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但應調整補貼結構,由現在補貼流通環節,轉向補貼農產品生產者。

        3.盡快建立農業產業安全保障體系,采取措施減少市場開放所帶來的沖擊。

        建立農產品進口監測與產業損害預警系統和快速反應機制;有效利用WTO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機制,加強主要敏感農產品的進口管理,提高海關監管水平與效率,堅決打擊和防范農產品走私。

        4.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農產品加工企業的重組與技術改造,重點扶持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改革農產品流通體制,建立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體系。要鼓勵建立幾個大糧商、畜牧商等農產品大企業,控制國內市場分配,參與國際競爭。

        5.鼓勵組建農業產業行業協會,促進農產品生產、流通、加工及外貿一體化管理。農產品行業協會主要負責:提供農產品國際國內市場信息、政策法規咨詢服務;農產品技術研發與服務;國際市場開拓;行業準入管理;國內市場價格及進出口價格協調與管理;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應訴,行業損害調查,貿易糾紛處理等。

        6.實施農產品出口促進政策。

        完善農產品出口退稅制度,實現出口農產品的“零”稅率;提供農產品國外市場拓展國際博覽會、交易會參展費、裝修費,市場調查、廣告促銷等;對企業開拓新市場提供保險支持;資助企業的研究開發活動。

        第2篇:立體農業論文范文

        我國的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在體制管理方面普遍存在著管理職能劃分不合理、工作機制運行不靈活、人員隊伍結構不理想等問題,地方政府、部門應當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予以調整和優化,使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管理體制朝著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法發展。

        關鍵詞:

        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管理體制

        隨著我國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和農業技術推廣的日益擴大,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與農業生產規模的迅速發展不相協調的是當前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管理體制和管理模式的落后、老化,管理體制、工作機制、人員結構等方面的問題,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1]。因此,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地方政府部門應加強農技推廣體制管理和機構管理,提高人員素質和工作效率,為我國的農業生產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1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職能

        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必須制定和實施農技推廣計劃,引進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和新成果,并予以試驗、示范和推廣。在農作物的生長方面,鄉鎮農技推廣機構要開展農作物病蟲草鼠等農業生物災害的監測、預報、指導防治和處置工作,并監測農作物苗情、耕地質量、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投入品使用情況,要進行植物檢驗檢疫。同時,還應當管理、保護農業資源,引導、扶持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和機構,協助農機產品質量、作業質量、維修質量和服務質量的監管工作,開展農機安全生產監管,協助處理農機安全事故[2]。在農產品質量監管工作方面,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應當廣泛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監督和產地環境監管工作,全面推廣農業標準化技術,將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落到實處,建立農產品生產檔案,使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得以順利進行。

        2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管理體制主要問題

        2.1管理體制不合理

        目前,我國大部分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仍舊屬于鄉鎮政府及其部門的管轄之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沒有自主決定權和話語權,所有日常農業技術推廣和管理工作由鄉鎮政府進行安排和組織[3]。然而許多鄉鎮政府由于缺乏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重視和認識,在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進程中疏于對相關人員和事務的管理,甚至有些鄉鎮政府對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采取不聞不問的態度,導致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缺乏工作熱情,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無法正常、順利地開展。

        2.2工作機制不靈活

        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缺乏切實、有效的管理機制和人員激勵機制,沒有將工作業績、推廣效果與績效考核、職稱評定等進行掛鉤,導致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缺乏努力工作和繼續學習深造的動力,認為無論工作態度和工作成果如何,個人收入、獎勵等都不會有任何變化,許多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兢兢業業工作多年,卻無法進行職稱評定,大大打擊了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同時,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沒有根據工作人員的工作崗位、工作職責等制定合理的工作管理機制,沒有將推廣人員按照工作內容不同進行合理劃分,導致農技推廣工作缺乏系統性、層次性和有效性。

        2.3人員結構不理想

        由于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待遇管理、編制管理、職稱管理等方面的落后和不合理,大部分農技推廣機構無法吸引真正具有較高專業素養和推廣才能的人才,致使鄉鎮農業技術推廣人才隊伍結構不理想。許多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技術人員都主要由年齡較大、農業技術知識不全面的當地剩余農業人口構成,由于缺乏待遇提升、職稱評定等方面的刺激,技術人員沒有針對現代化的農業技術開展及時的、系統的學習和研究,導致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知識結構老化、落后,無法滿足當前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嚴重影響了鄉鎮農業技術的推廣和農業生產方式的進步[4]。

        3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管理體制問題解決措施

        3.1結構管理方面

        針對當前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體制上存在的管理職能劃分不清的問題,應當將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獨立出鄉鎮政府部門,為了更好地適應當前鄉鎮農業技術推廣事業進一步發展的需要,可建立現代化的農業技術推廣企業,吸引社會資金投入,開展鄉鎮農業技術推廣體制改革,實行公司式管理和運作,徹底解決目前普遍存在的鄉鎮農技推廣機構性質、智能、人員管理模糊不清的問題。對于那些與鄉鎮政府有千絲萬縷的緊密聯系、無法完全從中脫落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可將行政、服務部門保留在鄉鎮政府中,把其具有經營功能的部門和人員與其他政府資源、社會資源進行結合,成立新的農業技術推廣企業,由地方工商部門實施監督、管理,嚴格按照經營范圍參與市場競爭。原有的農技推廣行政部門仍由鄉鎮政府管理,屬基層事業單位,與新建農技公司屬兩個完全不同的法人組織,兩者之間不存在任何組織、經濟上的交叉關系,農技推廣部門人員與政府其他部門人員同屬政府管理、享受相同待遇。

        3.2人員管理方面

        為了充分適應和滿足當前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科技生產的需求,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企業應當在技術人員和經營人員的選用上采取崗位競聘制,提高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的整體素質水平。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管理層應組織農業技術方面的專家、學者,根據目前農業技術發展狀況,制定人才評定、評測計劃、方案和內容,在農技推廣機構內部和鄉鎮所有農業人員范圍內選取具有良好農技專業知識和較強農技推廣經營服務能力、經驗的優秀人才,擴充農業技術推廣隊伍[5]。在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管理上,行政人員和其他服務類職能部門人員應當由獨立出來的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或鄉鎮政府統一管理,屬事業單位編制,而技術人員、經營人員可實行獨立的鄉鎮農技推廣機構或農技推廣企業人事式管理,使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管理更加條理清晰、層次分明。

        3.3待遇管理方面

        對于屬事業單位編制的鄉鎮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其工資、獎金、財政補助等各類經濟收入按照國家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相關標準由地方政府負擔,并納入鄉鎮政府財政預算,其他人事編制的農業技術推廣技術人員、經營服務類人員的待遇由獨立出來的農技推廣機構或新成立的農技推廣企業承擔。在工資分配上,應當進一步加強績效考核管理的合理化和透明度,將工資、獎金等參考標準納入單位、企業總體工資制度和標準內容范圍中,并向全體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公開,避免各種由于收入管理過程不透明而產生的問題和糾紛。同時,應當充分考慮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基層性和廣泛性,將相關人員待遇收入、職稱評定與工作業績、推廣成果掛鉤,在實行保底基本工作制度的基礎上,根據員工的工作態度、工作成績等將員工彼此之間的收入差距拉開,督促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進行繼續學習和深造、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4結語

        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是鄉鎮農業技術發展和農業生產擴大的重要途徑和手段,為了加快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的速度和效率、加強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管理,相關政府和部門應當高度重視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體制管理和改革工作,解決當前農技推廣機構體制建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積極推行體制改革和人員結構優化,為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和我國農業生產發展做出貢獻。

        作者:丁奎 繆方云 單位:云南省魯甸縣龍頭山鎮農業技術推廣站

        參考文獻

        [1]劉建華,陳公賢,陳宏輝.新形勢下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管理體制分析[J].基層農技推廣,2014(6):20-22.

        [2]李安寧,王德成.我國農機化技術推廣體系發展問題探討[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4(5):1-4,16.

        [3]曾慶鴻.論貴州省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J].基層農技推廣,2014(10):1-3.

        第3篇:立體農業論文范文

        摘 要:城郊農業”是伴隨著城市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我國城郊農業發展的初衷是為了緩解當時城市居民農副產品供給的不足。“城郊農業”和“都市農業”的區別不在于其發展程度的差異,而是其所依附城市規模的大小不同。“城郊農業”的提法更為貼切和全面。城郊農業的范圍或邊界依賴于其所依附城市經濟的輻射和影響力,但對城郊農業邊界的理論探討尚待進一步深入,尤其在城郊農業區域的定量化研究方面。

        關鍵詞:城郊農業;爭議問題;邊界

        中圖分類號:f3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2-0044-03

        引言

        從字面意思分析,“城郊農業”是從區域的角度定義一種特殊的具有相對獨立形態的農業。這一類型農業的區域標志是在城市郊區,有其自身的特征、類型、發展和演進的規律,因此引起學者的關注和研究。國內學者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對我國城郊農業問題展開研究,并取得了比較顯著的研究成果。但有關城郊農業問題的研究也存在不少爭議,其中爭論的焦點集中于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城郊農業和都市農業的區別與聯系是什么?第二,城郊農業的起源,我國城郊農業發展的初衷是什么?第三,城郊農業的范圍或邊界應如何界定?第四,城郊農業與現代農業、農業產業化、休閑體驗農業的區別與聯系是什么?對于這些爭議,也有學者進行了專門研究,但還存在以下不足:(1)忽視了我國發展城郊農業的初衷;(2)對國外城郊農業發展經驗借鑒和理論學習方面,過多的學習了西方國家的經驗和研究,而在當時的發展背景下,前蘇聯學者的經驗和研究對我們的影響可能更大,但國內學者對前蘇聯學者的研究重視不夠;(3)對“城郊農業”若干基本問題的探討,尚存在進一步探討的可能性。本文的研究特色主要是:第一,通過對我國發展城郊農業的初衷的回顧,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指出城郊農業和都市農業的主要區別與聯系;第二,對城郊農業的起源,提出了本文的觀點;第三,對城郊農業的邊界問題進行了探討。/

        一、城郊農業與都市農業的區別和聯系

        關于城郊農業和都市農業的區別與聯系,學界存在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都市農業是比城郊農業更高水平的農業(陳龍庭,1998;干經天,2002;劉恒茂,2004;于靜濤,2005;薛艷杰、吳永興,2007)。陳龍庭認為,“都市農業有別于城郊農業,是現代農業的一種高級形式。”于靜濤對“城郊型農業”和“都市型農業”的關系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對“城郊型農業”產生、演進和發展的過程,以及城郊農業在發展中走“開放性農業”和“創匯型農業”的歷程進行了描述,指出城郊農業發展面臨的六個動態變異和四大矛盾。這些描述比較符合現實城郊農業的境況。在對“都市農業”的分析中,于先生指出“都市農業”是由上海學者提出的,并指出其依據是“因為上海是大都市,所以其農業必然是都市型農業”,認為都市型農業是比城郊型更高級別、發展程度更高的農業,并從要素、生產、供給、主體、規模、市場、競爭力和效益八個方面對都市型農業和城郊型農業進行區別。

        第二種觀點認為,沒有必要糾纏于城郊農業和都市農業的異同,它們的相同之處在于,位于大中城市與傳統農區的結合部,既有受到市區經濟輻射的優勢,又受到被市區吞噬的壓力,城鄉關系比較密切(趙樹楓、張強,1998;方志權、吳方衛,2001)。//html/jianli/

        筆者認為,城郊農業和都市農業從本質上并沒有不同,其差異主要在于這一類型的農業所依附的城市規模的大小,若所依附的城市是都會城市,則被稱為“都市農業”,若所依附的城市為中小城鎮,則被稱為“城郊農業”。因為大城市較強的帶動和輻射能力,其周圍的農區率先發展起來,因此,“都市農業”的提法比“城郊農業”更為普遍。 但是,筆者認為,采用“城郊農業”的概念,可能更符合我國實際。

        (一)“都市”和“城市”的異同

        根據余菊生等人(1998)的研究,都市農業(urban agriculture)最先起源于日本。“都市農業”一詞最早出現于1930年版的《大阪府農會報》雜志上。日本學者青鹿四郎是這樣定義都市農業的:“是指分布在都市工商業區、住宅區等區域內,或者是分布在都市外圍的特殊形態的農業。即在這些區域內的農業組織依附于都市經濟,直接受都市經濟勢力的影響。主要經營奶、雞、魚、溫室、觀賞植物、鮮菜、果樹等生產,專業化生產程度較高,同時又包括稻、麥、畜牧、水產等的復合經營。都市農業的范圍一般是都市面積的2—3倍,集約化生產程度很高”。該文獻還指出:在日語里,“城市”被寫成“都市”,“城市農業”也相應地被寫成“都市農業”。但,“城市”和“都市”一詞在漢語語境里是有區別的,從內涵分析,“城市”包含“都市”,“都市”是大的城市。//zuowen/

        1977年,美國農業經濟學家艾倫尼斯發表了《日本農業模式》一文,正式提出了“urban agriculture”的概念。并指出:“urban agriculture”是一個地域經濟概念,是指位于城市內部各種間隙地,或位于經濟水平和城市化水平都很高或快速城市化的都市區域內,緊密依托城市并服務于城市,集約經營,具有多元化功能和明顯的“城市性”特征的現代農業產業。“urban”翻譯成中文,既可以翻譯為“都市的”,也可以翻譯為“城市的”。“都市”、“都會”另一個準確的英文詞匯是“metropolis”。

        加拿大國際發展研究中心持續從事城郊農業的研究。2005年3月、2008年商務印書館先后翻譯出版了它們的兩部著作《增長的城市 成長的食物—都市農業之政策議題》和《養育更美好的城市-都市農業推進可持續發展》,從這兩本書引用的文獻和該中心的主頁上可查閱的相關研究文獻中,其中一些英文名字為“town”的周邊農區的發展,也被稱為“urban agriculture”,而“town”在翻譯為中文時,常被翻譯成“小城鎮”。而“town”周圍的農區若被翻譯為中文“都市農業”,無疑是不恰當的。/

        第4篇:立體農業論文范文

         

        關健詞:農產品收購企業 現狀 癥結 稅收管理

        我國加人WTO以后、為扶持農業生產的持續發展,發揮稅收調節職能,國家稅務總局在2002年把購進農業生產者銷售的免稅農業產品抵扣稅率由原來的10%提高到13%,增加了農產品增值稅進項稅抵扣額。隨著一般納稅人對農產品收購憑證需求量的增大,其稅收、財務管理方面問題日漸突出,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強對農產品收購企業的稅收管理和監督。

        1當前農產品收購企業稅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 1虛增農產品收購價格和數量。有的企業在開具農產品收購憑證時搜自提高購進價格,或增加購進數量,擴大抵扣金額,多抵增值稅。在調查中發現有3家企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提高價格或虛開數量的問題。

        1. 2項目鎮寫不全。有的企業在開具收購憑證時不填“計量單位”、“收購數量”和“單價”、有的不填“收購單位名稱”和“驗貨員”欄。銷售者的姓名和地址不實。企業為能抵扣稅款,就虛擬銷售者的姓名和地址。特別是農產品收購業務數量多,而且大部分為現金交易,因而稅務機關在核查收購憑證時也無法確定是直接銷售的還是通過中間載體銷售的,對收購憑證的真實性難以掌握。

        1. 3拉自擴大抵扣范圍。有些企業為了隱藏真實經營狀況對一些不該開具收購憑證的購進貨物行為,或根本不屬于農副產品收購范圍的開支,如運費、差旅費、加工費、其他勞務,甚至連部分工資支出都用非法填開農產品收購憑證的方式支出。這樣既可以多抵扣進項稅,又能少繳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也不影響其利潤核算。這種偷稅的手段很隱蔽,且查證難度大。如某皮草有限公司把無法取得增值稅發票的染色費開進農產品收購憑證中、以抵扣增值稅進項。還有企業將32萬元的工資用開具農產品收購憑證的方式支付,并進行了增值稅抵扣。

        1. 4收購憑證開具時間上不娩范。有的企業利用提前或滯后開具發票的方式,來調節當期的應納稅額,從而達到減少當期應納稅款的目的。某裘皮有限公司在2002年9月一次開具了160萬元的農產品收購憑證,在當月及以后月份,按每月銷售額陸續進行增值稅抵扣。

        1. 5把收購憑證作為調節稅負的工具。有的企業根本不按規定將農產品收購發票開給收購對象,而是于期末根據當期的生產成本倒擠收購憑證金額,并自行填開,人為調節產品成本率,以達到多抵扣稅款的目的。

        1. 6免稅農產品無法確定是直接銷售的還是通過中間載體梢售的。從目前我們掌握的情況分析,通過中間載體購人的農產品所占比重應大于直接從農業生產者手中收購的比重。這在以農產品加工行業的企業和從事農產品零售的商貿企業中反映尤為突出,當前部分行業收購企業較少直接從農戶收購農產品,其進貨渠道主要有兩種:一是存在個體流動商販直接上門送貨現象。原因是企業直接收購農產品,耗時費力成本高,同時農戶受地理和交通條件的限制也很少送貨上門。因此,簡單靈活、貨物周轉快、投入少、費用低的個體商販應運而生,成為農戶和企業之間聯系不可缺少的橋梁。由于他們季節性強,無固定經營場所,稅務機關難以實施有效管理,形成一批無證業戶,無發票開具。二是存在從經營企業購進和異地調撥現象。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農產品加工企業,特別是作為農產品加工行業出口企業,由于國內需求有限,產品主要供應出口,企接到大宗定單時難以及時組織貨源并保證產品規格和質量,只能采取從其他企業調撥或異地調撥的形式,調撥企業有時不開具銷售發票。

        2問題的癥結

        2. 1收的憑證功能異化、例弱了增值枕的管理。一是使農產品收購憑證成為增值稅抵扣憑證,削弱了增值稅通過專用發票環環相聯、互相制約的優點;二是虛開、多開現象的出現,留下很大的管理漏洞。一方面造成收購企業擅自擴大抵扣范圍,另一方面造成無證戶偷逃增值稅。一些企業從農產品經營單位購進農業產品時,為了擴大抵扣額,一般不向對方索取發票,而是自行開具“收購憑證不僅造成收購企業擴大收購憑證使用范圍違規抵扣進項稅,而且給經營單位進行賬外經營提供了便利,造成企業小金庫的存在。

          2. 2虎開收的憑證畏抽增位祝稅基。由于收購憑證是收購單位即用票單位自行填開,自行申報抵扣,因此存在較大的隨意性,存在虛開、多開及調整當期應納稅款的現象,同時稅務機關對其開具填用方面缺乏有力的監控制度,這為不法分子藉此偷稅提供了可趁之機。盡管我們現在采取了一些諸如憑身份證抵扣、本人簽字等管理措施,但事實上,這些規定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對于不法分子而言,虛擬一個銷售方易如反掌,而稅務機關由于時間、地域等客觀因素的限制,要想核實每一筆“收購業務專用發票”內容的真實性也是不太現實的,特別是外埠收購業務。因此。從目前對企業“收購憑證”的征管狀況來看,稅務機關的監管力度是非常薄弱的,缺乏有效性和科學性。

        3加吸對農產晶收購企業稅收管理的措施

        3. 1加強稅收政策的宜傳、培訓。少數企業漏報、少報銷售收人,主要原因是不了解稅收政策,收購憑證、運費發票的不合理抵扣,也是由于法制觀念不強、稅收政策掌握不嚴造成的.因此,加強對納稅人,特別是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李前和事后的政策宜傳、培訓、輔導,讓納稅人及時了解稅收政策,正確執行稅收政策,進行日納雙方的溝通已成為當務之急.

        3. 2嚴格一般納枕人收勸憑征使用資格的審批制度。稅務機關應從各個方面對申請使用收購憑證的企業進行認真審查,嚴格把關,確保使用收購憑證資格的審批不流于形式。同時要加強日常的管理和檢查工作,對賬簿不齊全,會計核算不健全,特別是庫存農產品的原始資料不記錄或記錄不完整的,一律不得領購和使用收購憑證,已領購使用的,停止供應并收回收購憑證。

        第5篇:立體農業論文范文

        關鍵詞:四川??;農業;循環經濟;環境污染。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但長期以來,我國農業以高消耗、低產出、高污染的生產方式為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農業生產中不科學使用化肥、農藥、農膜,再加上農村生活污水、垃圾等共同作用造成的農業環境惡化和資源短缺,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作為農業大省的四川省,更是受其影響顯著。作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理念具體體現的農業循環經濟,把傳統粗放式的發展,轉變為依靠生態資源循環發展,對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農村社會發展意義重大[1]。

        一、循環經濟的基本內涵。

        “循環經濟”最初是由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是指在人、自然環境和科學技術的系統內,在資源投入、生產、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農業資源消耗的增長模式,轉變為按照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實現農業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的新的經濟增長模式[2]。農業循環經濟是循環經濟系統的一個子系統,是人類為擺脫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的困境,追求可持續發展的產物。

        二、四川農業環境污染的現狀和特點。

        1.農藥使用量大,對環境長期危害嚴重。近年來四川省農藥施用的遞增速度很快,全省年平均用藥量8300噸(含量為100%),其中有機磷等高毒農藥比重大,殺蟲劑中70%是有機磷殺蟲劑。違禁用藥、濫用農藥等現象普遍存在,造成環境污染嚴重,農產品農殘超標,進而造成農業生產成本上升。由于農殘經淋溶、溶解、沉淀,也加劇了對水體及土壤的污染[3~4]。

        2.為提高農作物產量,盲目大量施用化肥?;时灰暈閮H次于農藥的污染源,其危害程度與農藥相當。四川省化肥施用量多年居全國前列,其中以氮肥為主,達117.8萬噸,而化肥利用率僅為30%。在化肥施用過程中,盲目加大施肥量,造成化肥利用率低、浪費嚴重。長期大量施用化肥容易造成水體污染和生活用水的短缺,并因飲用被污染水而對身體健康造成危害;大量的氮肥經淋溶、揮發等途徑流失到水體、土壤中,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和土壤板結、土質惡化、土壤酸化等問題;化肥中的氮元素等進入大氣后,溫室氣體增加,導致溫度升高[5]。

        3.農用塑料薄膜廣泛地用于農業生產。每年有百萬噸的廢棄農用塑料薄膜進入農田生態系統,且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F有塑料薄膜主要成分是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條件下這些高聚物難以分解,長期留存土壤中會影響土壤的透氣性,阻礙水肥的運移,影響農作物生長發育,導致農作物減產。

        4.農產品重金屬元素含量超標嚴重。農業生產所造成的重金屬污染主要來源于化肥、農藥、灌溉用水和養殖業的各類添加劑;居民的生活垃圾也是重金屬污染物的重要來源;城市上空浮塵隨著雨雪等自然降水沉降到農田中,也可以加重土壤重金屬的污染。重金屬污染能夠對農作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輕者影響生長導致減產、品質下降,嚴重的會導致絕產;土壤重金屬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并在體內蓄積到一定程度,會抑制生物酶的活性,引起疾病,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6]。

        5.四川畜禽養殖對環境的影響相當嚴重。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規模化養雞廠、養鴨棚、養豬場和養牛場等迅速發展,帶來的環境危害也日益嚴重。集約化畜禽養殖業污染是農業環境質量惡化的重要因素,四川省年出欄8817萬頭豬、2140萬只羊、1147萬頭牛。據估算,禽畜的糞便已達24.85億噸,且相當一部分沒有回田。畜禽糞便直接排放既造成資源浪費,又嚴重污染環境,對人們生產、生活和健康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5,7~8]。

        6.秸稈露天焚燒危害嚴重。由于處置方法不當,農作物秸稈對社會生活和生產的許多方面產生了負面作用。秸稈焚燒下的高溫使得土壤中有益蟲體(如蚯蚓)與微生物無法存活,嚴重影響土壤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每到夏收季節,濃煙滾滾,不僅帶來了環境污染,也造成了事故多發,對高速公路、鐵路的交通安全及民航航班的起降安全等構成極大威脅。

        由此可見,目前四川農業資源的不斷減少以及日益嚴重的農業生態環境,說明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長方式已經走到了盡頭,改變現有的農業發展模式,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促進四川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選擇和最有效途徑。

        三、解決四川省農業環境污染的對策和措施。

        1.加強政府引導和推動。把農業生態環境的恢復與重建放在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實行農業生態環境恢復與重建目標責任制;各級政府要建立專門的辦事機構負責發展循環農業的組織協調工作,并建立與環境保護監督相配套的管理機制;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縣級環保、農業部門處于農村環保、農業發展工作的關鍵位置,應明確工作重點,協調好與其他部門的關系,在國家有關發展循環經濟的法規、政策出臺的同時,緊密結合四川的實際情況,把發展循環農業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盡快制定配套的法規、政策和具體的實施細則。

        2.通過各種方式廣泛宣傳教育,普及農業生態循環知識,在全省形成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良好氛圍。各級政府結合實際、建立健全提高農民循環經濟和環境意識的長效機制,切實提高農民群眾的科學發展觀意識;循環農業的最終實施者和受益者是廣大農民,所以,還要引導農民接受循環經濟理念,提高農民的參與意識,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節約農業資源、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良好氛圍。

        3.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促進農業資源的合理開發、節約使用。認真落實節約資源能源的基本國策,統籌考慮當前發展和長遠發展,以農業循環經濟思想為指導,堅持開發與節約并重、節約優先,抓好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和資源綜合利用,倡導農業節約型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在農業資源開采、生產消耗、廢物產生和消費等環節,逐步建立農業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體系。

        (1)通過“企業+基地+農戶”或農民專業協會、農業合作社等組織形式將農民集中管理,擴大生產規模,實現“種、養、加”一條龍生產。由于四川農村人均耕地面積少,農業規模小,只有通過農村合作組織對資源進行相對集中處理,才可能既保證資源的循環利用,減少廢棄物的排放量,又保證農戶的經濟利益有所增加,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2)農業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模式是將生物產業作為子系統引入到整個農業生產系統中,延伸產業鏈,提高經濟效益,尋求農林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途徑。

        (3)由農業部門組織實施,建設完成農作物病蟲綜合防治示范園,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提倡生物防治病蟲害。同時加強農膜使用的環境安全管理,積極開發農膜回收利用技術和可降解生產技術,嚴格控制農膜的生產和使用。

        (4)總結各種生態園區、工業園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和模式特點,充分考慮四川農業的特點,建立適合四川發展、具有四川特色的農業生態園區。

        4.加大對農業循環經濟的技術開發力度,加強科技成果的推廣和轉化。大力開發廢棄物資源化和清潔生產技術等綠色技術體系,例如綠色耕種技術、節水灌溉技術、配方施肥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農林牧品種遺傳改良技術、“綠色”化肥、農業生產技術及其他現代高科技農用技術等[9],鼓勵各類科研和開發機構從事生態環境的恢復與重建工作。

        5.加強農村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提升人居環境檔次。切實加強四川村莊規劃工作,安排資金支持編制村莊規劃和開展村莊環境治理試點,依法規范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積極實施鄉村綠化、亮化、美化、凈化工程,搞好農村污水和垃圾處理,加快分散式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環境衛生,促進村容整潔。

        參考文獻

        [1]劉放桐。新編現代西方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陳梅虹。循環經濟芻議[J]?,F代農業科技,2008,(9):232-233.

        [3]余謀昌。自然價值論[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曾建平,彭立威。環境正義:發展中國家的視點[J]。哲學動態,2004,(6):27-30.

        [5]李秀艷。論西方環境倫理學在中國的轉型[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8,(4):101-104.

        [6]韓立新。環境倫理對自由主義的挑戰[A]。清華哲學年鑒(2003)[C]。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

        [7]吳忠厚。全力推進四川生態農業建設[J]。四川農業科技,2002,(6):4-6.

        第6篇:立體農業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靜??h,林下,香菇,公害,標準化

        靜海縣大力發展經濟林種植。目前,我縣已發展林地面積40.26萬畝,其中速生楊經濟林16.66萬畝。我縣從2006年開始引進林香菇、種植實用技術,獲得了成功經驗,可實現林地畝年增收8000元,并且探索出5—10月份在林地反季節生產香菇、木耳、平菇等食用菌,達到上面長樹、下面長食用菌目前香菇種目前林下香菇植面積1萬多畝,年產鮮菇9萬t以上。近年來,通過大力推廣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香菇生產的質量和效益都有了顯著的提高。同時探索出了“以林為主,多種經營,以短養長”的無公害林地立體農業發展道路。

        1菌棒制作

        1.1菌種制作。菌種分為母種、原種、栽培種,母種從大型科研單位引進,再制成原種到栽培種,然后用于生產。因此,制作菌種的時間應比制棒提前45d左右,菌種發菌時問需要40d左右。

        l.2選擇原材料。選用當年砍伐的硬雜木加工,隔年腐朽的木材及松柏木、楊槐木不能作為原材料。木材粉碎成5~10mm的木屑。粉碎好木屑要避免雨淋而發生霉變。

        1.3菌棒制作

        1.3.1配料。將選好的原材料進行農藥殘留化驗檢測,選擇無農藥超標的原材料按要求進行配比。菌棒配料:雜木屑78%、麩皮20%、紅糖1%、石膏l%。將木屑堆攤在干凈的水泥地面上,將麥麩、石膏均勻地撒向堆面,糖溶于熱水中,反復攪拌干料直到均勻,然后將干料中間挖成凹形,將糖水分次加水,依次倒入料中,用鐵鍬攪拌幾次到均勻為止。做到比例準確,干料混合均勻,原料吸水均勻,干料吸水充分,濕度控制在65%左右。

        1.3.2裝袋。用裝袋機裝袋,雙層套袋,塑料袋規格為15cm×55cm。裝袋時,將塑料袋套入裝袋機的出料鐵桶上,用鐵鍬把料鏟進料斗內,左手輕壓住塑料袋,右手頂住塑料袋底部,用力均勻而順其自然的裝滿袋,使袋內培養料松緊適宜,取下袋后,一人專門將多余的培養料倒出,擰緊袋口,扎袋人松開袋口,拍打幾下,使之干凈,用棉繩把袋口先捆扎二道,再把袋口薄膜反回頭扎牢固,使之密封。套上套袋封好袋口,每袋重1.9~2.1kg。

        1.3.3高溫滅菌。新式蒸汽鍋爐滅菌,4h內達到100℃以上,保持l0h,每鍋可滅菌3000~4000棒。滅菌時做到菌棒蒸熟蒸透,無生料。

        1.4菌棒接種。將滅菌后的蔭棒晾涼后進行接種。采用五孔雙面接種法,整個接種過程嚴格按照無菌操作進行。接種在接種箱中完成,將60個左右菌棒、3袋菌種放入接種箱

        中,用專用氣霧消毒盒煙熏滅菌3min。滅菌消毒結束后,接種人員雙手用75%酒精擦拭消毒,坐到接種箱前,雙手進入接種箱內,取袋培養袋擺好.脫去外套袋,用打孔木棒對培養袋打孔,打穴后迅速用接種器或手工將菌種緊緊擠入接種孔內,讓菌種與菌穴密切吻合,不留問隙,菌種于穴面微凸起。這樣,香菇菌絲一萌發就可將接種口封住,防止雜菌危害。依次接完5個孔后,套上外袋封好,放在一旁,待整箱接種完以后,依次進行。

        2發菌管理

        2.1發菌場地。培養菌袋的環境要求清潔、干燥、通風、黑暗,其中通風干燥尤為重要。在生產棚內進行發菌即可,使用前在地面撒上石灰粉進行消毒。按“井”字形排放菌袋,疊放高度8~10層。排放時接種口向外側,不要遮壓,以利通氣。

        2.2溫濕度管理。低溫發菌,溫度維持在l5℃~28℃。室內空氣相對濕度要求65%左有,寧干勿濕。保持空氣清新,氣溫高時,早晚通風;氣溫低時,中午通風,料溫高時

        多通風。培養室要求暗光,防止菌絲徒長形成菌膜。

        2.3通風。接種后10d翻第1次堆,菌袋上下調換,使其發菌一致。發菌期間,應勤檢查,如發現個別菌棒出現雜菌斑塊,應及時撿出。在接種孔菌種互相連接以后,脫掉外袋。隨著菌種的生長及時采用針刺通氧。

        3轉色出菇

        3.1菌棒轉色。轉色是香菇生產的特點,菌棒發滿菌后,由白色轉為褐色,才能形成菇蕾出菇。根據各品種特性,接種后5O~60d時間菌棒逐漸轉成褐色,轉色的好壞直接影響出菇的早晚和產量的高低,應保證溫度l5℃以上,使其正常轉色。

        3.2菌棒擺放。單層擺放,每平方米擺放40棒。

        3.3帶袋出菇。通氧后養菌7~10d,使菌絲恢復生長,菌絲恢復后進行帶袋出菇管理,待菌棒旱紅棕色,袋內頭茬菇成熟時,脫掉內袋并采菇。

        3.4溫度管理。以增減棚頂遮蓋物和調節通風強度,使溫

        度保持在l5℃~25℃,最適溫度在18℃左右。

        3.5濕度管理。使用微噴技術,實現供水的高霧化、均勻噴灑和多次少量的灌水方式。早、晚噴水,小菇少噴,大菇多噴,保持空氣濕度85%~95%,茹體成熟時停止噴水。

        3.6通風管理。視棚內溫度情況早、午、晚進行通風,保持菇床空氣流通,防止形成畸形菇。

        3.7光照管理。根據商品要求,調節菇棚遮蓋物,保持“三分陽七分陰”或“四分陽六分陰”的散射光。頭潮菇采摘后,繼續利用溫差和干濕差刺激,經過一干一濕刺激后,

        菌筒覆蓋薄膜進行保溫、保濕,促使菌絲恢復生長。3~5d后開始溫差刺激,保持晝夜溫差達到10℃以上,迫使菌絲體分化菇蕾,形成第2輪菇潮。

        4適時采收

        第7篇:立體農業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介紹了遼寧省主要多熟種植模式,指出了這些種植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發展對策。

        遼寧省位于東北地區南部,全年≥10℃活動積溫2700~3700℃,無霜期125~210d,年降水量350~1200mm,是典型的一季作物有余、兩季不足區。近些年來,由于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縮減,人均耕地從1949年的2300m2下降到目前的1000m2,土地的承載力嚴重低于人口需求。充分利用農業氣象資源,發展多熟種植,提高復種指數,合理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對實現農業增產增收,確保糧食安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主要多熟種植模式

        在長期實踐中,遼寧省逐漸形成了多種間、套、復種模式。主要有糧糧間套復種、糧菜復種、糧經飼復種、菜菜復種、兩鮮復種、林草間作等,這些多熟種植模式有的側重于高產高效,有的側重于用地養地結合,有的側重于糧經飼平衡發展,各有特色。

        1.1玉米套種馬鈴薯

        玉米、馬鈴薯種植形式為100cm∶100cm。馬鈴薯于4月上旬栽植,2行玉米播在馬鈴薯畦間的100cm上,于5月上旬播種,株距18cm,與馬鈴薯穴錯開,密度5.5萬株/hm2。馬鈴薯產量15~20t/hm2,玉米產量約12t/hm2。

        1.2玉米間套種小麥或紫花苜蓿

        玉米和小麥的畦帶比為120cm∶80cm,玉米應選擇緊湊型品種如掖單13、錦玉2號等,小麥品種可選擇高產優質的遼春10號。玉米密度一般為4.95萬株/hm2,小麥保苗600萬株/hm2。玉米產量可達到7879.5kg/hm2,小麥產量可達到3439.5kg/hm2。玉米和紫花苜蓿的種植比例為3∶3,玉米的行距為50cm,密度一般為4.20~4.95萬株/hm2,紫花苜蓿的行距為25cm。玉米產量可達到8503.5kg/hm2,紫花苜蓿的鮮草產量可達33.67t/hm2。

        1.3小麥復種大豆、向日葵、紅小豆、谷子

        葫蘆島市無霜期160d左右,近年來該地區利用麥茬復種大豆、紅小豆、向日葵、谷子和各種蔬菜等搭配組合,取得較好效益。春麥選擇遼春17,3月20日播種,7月7日收獲,產量為3750kg/hm2。后茬大豆7月8日播種,10月8日收獲,產量為2550kg/hm2。后茬向日葵品種選用遼嗑雜1號,7月9日播種,10月11日收獲,產量為2340kg/hm2。后茬紅小豆品種選用遼紅小豆,7月8日播種,10月10日收獲,產量為2482.5kg/hm2。后茬谷子7月10日播種,10月15日收獲,產籽實5250kg/hm2,產草3150kg/hm2。

        1.4鮮大豆復種鮮玉米

        該技術主要在大中城市近郊地區較多。大豆選擇早熟、莢多、綠莢、高產的優良品種,于4月5日前播種,保苗15~20萬株/hm2,6月5日前后采收,可產鮮大豆15t/hm2。鮮大豆收后及時將豆秧切斷翻耕,搶播下茬玉米,玉米播種密度為4.50~5.25萬株/hm2,9月上中旬采收鮮玉米,青玉米秸稈可做優質飼料。

        1.5大豆套大蒜

        該形式主要以鐵嶺、新民市和臺安縣為主。大蒜于3月10~15日栽植,壟距為60cm,株距5.0~5.5cm,于7月中旬收獲,平均產量為11.35t/hm2。大豆于5月20日在蒜溝里種植,于9月末收,大豆平均產量2531kg/hm2。

        1.6秋菠菜、春番茄、秋黃瓜一地三收

        秋菠菜一般選擇日本大葉、菠雜10號等抗寒性好、產量高、秋播越冬安全等品種,播期一般在10月上中旬播種。越冬的菠菜翌年3月中旬返青,4月上旬前收獲,一般產量為60~75t/hm2。番茄一般于2月末至3月初在溫室內育苗,終霜過后5月5日前后定植,6月中旬左右成熟收獲,一般產量可達75~90t/hm2。番茄拉秧前1個月左右開始育黃瓜苗,7月15日左右定植,定植1個月開始采收,直到初霜期生產結束為止。

        1.7瓜葵間套復種大豆

        種植帶寬200cm,其中西瓜壟67cm,供瓜藤生長的平畦寬133cm。西瓜5月初催芽播種,保苗7500株/hm2,7月上旬成熟上市。向日葵于6月下旬播種在西瓜株間,每穴1株,10月成熟,7月上中旬西瓜收獲后播種夏大豆,播種量225kg/hm2,10月上旬收獲。

        1.8鮮玉米復種青貯玉米

        鮮食玉米于4月15日覆膜播種,密度為5.336萬株/hm2,7月15日收獲。鮮食玉米收獲后盡早播種青貯玉米,選擇鄭單958等生育期適中的品種為宜,密度以7.5萬株/hm2為宜,初霜來臨前收獲,可產玉米鮮秸稈70.9t/hm2。

        1.9南果梨或大扁杏與花生間作

        南果梨或大扁杏的林下空隙地種植花生,花生密度為11.25~12.75萬穴/hm2。試驗表明,在保證南果梨和大扁杏產量不變的情況下,可收獲花生3100.5~3499.5kg/hm2。

        1.10速生楊與大豆或紫花苜蓿間作

        速生楊采用條帶種植,行株距為4.0m×1.5m,在條帶中間種大豆和紫花苜蓿,該模式可以有效地實現生態和經濟的雙重效益。試驗表明,間作的大豆產量為3229.5kg/hm2,紫花苜蓿鮮草產量為44.05t/hm2。

        1.11葡萄與聚合草/白三葉間作

        葡萄架間隙之間種植耐陰作物聚合草或白三葉,既能收獲一定量的青飼料,同時聚合草或白三葉還能起到涵養水分、防止土壤板結的作用。聚合草壟作,行距60cm,穴距30~40cm,栽4.5萬穴/hm2左右。每年收3~4茬,鮮草產量為75t/hm2。白三葉散播,用種30~45kg/hm2,鮮草產量為15t/hm2。

        2存在的問題

        2.1一些多熟種植模式資源消耗大,技術復雜,推廣規模小

        傳統的多熟制主要是一種勞動集約型農作制度,一些復種模式作業工序繁瑣,消耗勞力過多,技術比較復雜。這樣的多熟模式僅局限于個別地區或個別農戶使用,其發展前景有限。亟需研究開發省工省力型多熟種植模式,在不降低或少降低產量的前提下,盡可能簡化栽培管理措施,提高勞動生產率,這也是未來多熟種植制度的發展方向。

        2.2下茬氣候資源緊張,復種能否成功沒有保障

        正常年份一個地區的農業三線溫度和霜降等氣象因素是穩定的,但年際之間也是有差異的,一旦氣候異常,如霜降提前或秋季低溫等,復播以籽粒為收獲目標的作物就有可能不能正常成熟,甚至顆粒無收。

        2.3復播作物市場需求波動大

        由于長期以來一些區域復種作物種類單一,復種面積加大后,秋季上市時供大于求,沒有市場。特別是像大白菜等蔬菜不易貯存,一旦賣不出去,很難有效益。遼寧前幾年就曾發生過秋白菜冬天凍在地里白給沒人要的慘劇。轉2.4復種效益低

        一些地區習慣復種蕎麥、糜子之類的小雜糧,這些小雜糧雖然生育期短,栽培技術簡單,市場需求也不錯,但復播產量較低,一般產量不到1500kg/hm2,農民種植的這些作物最好的收入也只有約1500元/hm2,有的去掉成本后根本就不掙錢,這直接影響了農民的種植積極性。

        2.5復種模式單一

        傳統的多熟種植以提高糧食產量為中心,只考慮收獲果實,而沒有和畜牧業結合起來。隨著畜牧業的發展,飼草短缺已經成為農區發展養殖的瓶頸問題。畜牧業發達的地區應該把復播飼料作物放在重要位置上來,從單糧食型向糧經飼菜綜合型發展,這也是現代多熟制發展的一種趨勢。

        2.6沒有建立完整的多熟制技術體系

        多數試驗研究要么注重簡單的栽培技術,要么只比較不同復種模式的效益,缺少作物和品種搭配、農業資源綜合利用評價、復種作物產品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所以沒有建立起完整的多熟制技術體系,致使一些好的多熟種植技術因某一環節的紕漏得不到大面積推廣應用。比如,復播青貯玉米產量高、營養豐富、栽培管理容易、機械化程度高,是農區畜牧業的優質飼料,市場需求非常大,新疆、內蒙一些地區的推廣實踐證明效果非常好,但目前它在復播作物中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這固然有前些年養殖業不發達、市場需求小的原因,但目前制約復播青貯玉米發展的主要原因應該是技術積累不足。

        3發展對策

        3.1因地制宜地選擇合適的復種模式

        每種多熟種植模式都有各自的特點,麥后復種大蔥、蕓豆等蔬菜經濟效益高,但栽培技術性較強,除要求一定的光熱資源外,還必須有充足的水分條件,且年際間市場需求波動較大;復種大豆、油用型向日葵、粒用玉米等以籽粒為收獲目的的作物,往往因為生長季熱量不足而不能正常成熟,加之秋季低溫、早霜等氣象災害天氣時有發生,生產風險很大。復種以營養體為收獲對象的青貯玉米、草高粱等飼料作物,其產量高,收獲時間彈性大,營養生長期間對低溫、干旱等逆境的抗性強,因而對氣候變化有較強的適應性。復播飼料作物既有利于解決當前輪牧、禁牧形勢下飼草短缺制約畜牧業發展的現實難題,又有利于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是種植業結構調整中的一種有益嘗試,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林下間作花生等矮桿經濟作物或紫花苜蓿、三葉草等優質牧草,在不影響林果樹生長的情況下,獲得額外收入,兼具經濟和生態效益。一種復種模式能否在生產中大面積應用,是由綜合因素決定的,它包括熱量條件、水分條件、社會對其農產品的需求及經濟效益等,各地要根據實際情況以及每種多熟種植模式特點,合理選擇適合本區的種植模式。

        3.2應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深化遼寧多熟種植,完善多熟制技術體系

        遼寧地區多熟種植發展的瓶頸主要是光熱資源不足。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搶種搶收,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比如選用早熟品種;利用高分子材料進行種子包衣,提高抗病性,提早出苗;采用機械地膜覆蓋技術;提高機械化程度,盡可能實施全程機械化,提高生產效率以及其他以促早熟為核心的多熟栽培技術體系。只有這樣才能較好地保證多熟種植的順利進行。

        3.3加大新型多熟種植制度研究力度

        在資源與環境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高產、優質、高效逐漸成為現代新型多熟種植制度的主要目標。省工省力,糧經飼多元結合,高收益型和高產型,即多元化、高效化及充分利用新技術、新材料、農藝與農機結合注意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利用是當今種植制度的發展方向。因此,要加大符合現代農業發展方向的新型多熟種植制度研究力度,從而使多熟種植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4參考文獻

        [1]陳阜,梁志杰.多熟制的發展前景[J].世界農業,1997(6):18-20.

        [2]閆春風,吳禹,安穎蔚.遼寧立體農業生產模式研究[J].雜糧作物,2002,22(4):229-232.

        [3]李秀華,曾艷君.遼寧省主要復種模式及栽培技術[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4):24-27.

        [4]金亞菊,張華星.遼西葫蘆島市兩茬復種栽培摸式初探[J].中國農技推廣,2006(9):24.

        第8篇:立體農業論文范文

        畢業設計(論文)

        題目:關于**鎮農業機械化

        與農業現代化的思考

        學院:現代農業學院

        專業:農村區域發展

        年級:2002級

        學生姓名:**

        指導教師:**

        日期:2005年4月

        昆明理工大學

        畢業設計(論文)任務書

        現代農業院農村區域發展專業2002級

        學生姓名:**

        畢業設計(論文)題目:關于**鎮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現代化的思考

        畢業設計(論文)內容:21世紀的經濟、科技高速發展,中國面臨新的挑戰,特別是中國農業將面臨更大的機遇與挑戰。農業機械化是減輕農民勞動強度,解放農村勞動力,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生產力和社會進步的根本體現,是把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是實現社會化大生產的基本條件。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對加快科技興農步伐,提高農業科技水平,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是實施農業產業化的重要手段。從現在起到2010年是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關鍵時期,各級黨委和政府都要因勢利導,把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擺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位置上,認真研究解決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中的問題。

        設計(論文)指導教師:

        主管教學院(部)長:

        2005年4月

        目錄

        一、任務書…………………………………………………………………………1

        二、目錄……………………………………………………………………………2

        三、前言……………………………………………………………………………4

        四、正文……………………………………………………………………………5

        1、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現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5

        1.1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5

        1.2農業機械化是實施科技興農的重要載體…………………………6

        1.3農業機械化是實施農業產業化的重要手段………………………6

        1.4農業機械化是實現農業兩個根本性轉變的重要舉措……………6

        1.5農業機械化是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重要內容…………………7

        2、我鎮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現代化現狀……………………………………7

        2.1我鎮的基本鎮情……………………………………………………7

        2.2我鎮農機化現狀……………………………………………………7

        2.3農業機械裝備………………………………………………………8

        2.4農業機械的作用日益突出…………………………………………8

        3、農業機械化存在的問題…………………………………………………9

        3.1農業機械化發展不均衡……………………………………………9

        3.2農業機械化資金投入機制尚未形成………………………………9

        3.3農業機械機構和隊伍不夠穩定……………………………………9

        3.4農業機械化相關制度建設尚待完善和加強………………………9

        3.5機械的修理服務問題………………………………………………9

        4、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的措施……………………………………………10

        4.1切實加強對農業機械化工作的領導………………………………10

        4.2確定目標,制定規劃………………………………………………11

        4.3加強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建設……………………………………11

        4.4加強農業機械的管理………………………………………………12

        4.5加快農業機械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農業機械的科技含量…13

        4.6注重農業機械人才的培養…………………………………………13

        5、結論………………………………………………………………………14六、謝辭……………………………………………………………………………14七、參考文獻………………………………………………………………………15

        前言

        21世紀的經濟、科技高速發展,中國面臨新的挑戰,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中國農業將面臨更大的機遇與挑戰。農業機械化是減輕農民勞動強度,解放農村勞動力,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生產力和社會進步的根本體現,是把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是實現社會化大生產的基本條件。建立農業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基地,實施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實行種養加、產供銷、農工貿一體化經營,都必須以農業機械化為紐帶。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對加快科技興農步伐,提高農業科技水平,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是實施農業產業化的重要手段。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農村經濟和農民生活中的主力軍作用日益突出。

        加以復種指數高,作物生長期短,耕作季節性強,以致耕作粗放,并常因貽誤農時,造成減產。再看看“公路變曬場”,就知道農民對農業機械的需求和農業機械的缺乏。

        從現在起到2010年是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關鍵時期,各級黨委和政府都要因勢利導,把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擺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位置上,認真研究解決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中的問題。確定目標,制定規劃,加強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強農業機械的管理,加快農業機械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農業機械的科技含量,注重農業機械人才的培養。

        推進農業機械化與現代化,與農民家庭承包經營制度是不矛盾的。經營規模擴大的實現途徑是多種多樣的。一方面,可以在農民自愿和保持土地原承包權不變的原則基礎上,土地的使用權可以流轉和集中,從而形成規模較大的家庭農場。另一方面,農戶也可以在不改變各自土地占用規模的條件下,實行一定的產前、產中和產后聯合,從而也可以實現經營規模的擴大。

        關于**鎮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現代化的思考

        21世紀的經濟、科技高速發展,中國面臨新的挑戰,特別是中國農業將面臨更大的機遇與挑戰。農業機械化是減輕農民勞動強度,解放農村勞動力,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建國以來,從中央到地方,為農業機械化制定了不少的政策法規,這為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目標和更高的要求,給農機工作者以振奮和鼓舞。在實際工作中,農業機械化遇到了新的問題,突出表現是農業機械化在農業工作中擺不上位置,因此各級政府在農業現代化的政策制定、資金分配等方面農業機械化的內容很少。而農業機械化作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標志之一,在農業發展的新階段,面臨新的課題。

        一、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現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主席就高瞻遠矚地指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這表明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現代化中的作用和地位是相當突出的,它與農業現代化有著不可分離的關系。

        1.1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農業現代化,主要包括農業生產技術現代化、農業生產手段現代化和農業生產方式現代化。其中,農業生產手段現代化是農業現代化的中心環節。農業生產手段現代化主要是指農業機械化,即用先進的生產工具取代落后的手工工具和以人畜為主的勞動形式。農業機械是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是提高勞動生產率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手段。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生產力和社會進步的根本體現,是把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是實現社會化大生產的基本條件。

        1.2農業機械化是實施科技興農的重要載體

        現代農業的本質特征之一,是現代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使農業成為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現代化產業?,F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證明,技術的發展要以一定的載體為媒介,農業機械是農業生產技術的載體。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的大面積、大規模實施,必須通過先進的農業機械才能完成;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的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高度發展,必須通過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才能實現??梢?,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對加快科技興農步伐,提高農業科技水平,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1.3農業機械化是實施農業產業化的重要手段

        農業產業化是現代農業生產系統,與農業機械化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將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各環節聯結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建立農業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基地,實施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實行種養加、產供銷、農工貿一體化經營,都必須以農業機械化為紐帶。

        1.4農業機械化是實現農業兩個根本性轉變的重要舉措

        加速推進農業機械化,是實現農業兩個根本性轉變的重要舉措。實踐證明,從農作物種植、農業運輸、機械脫粒、農副產品加工、儲藏、保鮮等諸多環節,到建設農業設施和抗災工程,以及設施農業、立體農業、園藝農業、觀光農業等新型農業科技工程的實施,離開機械化是無法實現的。農業機械化在現代化農業生產中不僅僅是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手段,更重要的是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和生產力水平的一項現代工程技術,是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致富的有效保障。

        1.5農業機械化是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重要內容

        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具有重要作用。農業生產各個環節所需要的服務,都離不開農業機械,農機化服務貫穿農業生產、加工、運輸的全過程,是其它服務不能替代的。

        二、我鎮農業機械化的現狀

        2.1、我鎮的基本鎮情

        **鎮位于**縣城北部,政府所在地距縣城17千米,東與**鎮接壤,南與**鎮相連,西與**鎮及**鄉、**鄉相鄰,北與**鎮、**鎮毗鄰,最高海拔2577米,最低海拔1860米,政府所在地海拔1880米,年均氣溫14℃左右。轄區面積241平方千米,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25人。有耕地面積1814.2公頃,水田、旱地面積分別為854.8公頃和959.4公頃,人均占有耕地0.9畝。全鎮轄10個村委會,64個自然村,80個村民小組,7981戶30207人,非農人口1245人,占總人口的4.1%,少數民族1343人,占總人口的4.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8‰。雖然人均耕地面積少,但除去老人和小孩,一個勞動力負擔4.8畝耕地,一頭耕畜負擔近11.4畝耕地,加以復種指數高,一年耕作三至四茬,作物生長期短,耕作季節性強,以致耕作粗放,并常因貽誤農時,造成減產。

        2.2、我鎮農機化現狀

        2002年全鎮機耕面積3500畝,機耙面積3010畝,機收面積500畝,機電排灌面積1100畝。2003年機耕面積4600畝,機耙面積3050畝,機電灌溉面積1500畝,機收小麥面積510畝,農機運輸總量212萬噸公里,農機總收入343萬元。2004年完成機耕面積4800畝,機耙面積完成4100畝,淺旋面積1200畝,完成機播面積510畝,機收面積300畝,新增動力38千瓦特,農副產品加工總量2.47萬噸,農機運輸總量214萬噸公里,農機總收入353萬元,農機化培訓45人。有力地支持了我鎮的春耕生產。

        表1:我鎮農機化現狀統計表

        單位:畝、萬噸、萬元

        2.3農業機械裝備

        到2004年底,農業機械總動力693.38萬kW,擁有大小農業機械203臺,全鎮有農業機械化從業人員382人,處于較低水平。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

        2.4農業機械的作用日益突出

        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農村經濟和農民生活中的主力軍作用日益突出。農民對農機的需求也更強烈,在我鎮農活集中,抓節令,每當4月底5月初,勞動強度大,這時經常看到的是“公路變曬場”,到2004年,農業機械經營總收入353萬元,發展了農村經濟,增加了農民收入。開展聯合作業,大大縮短了“三夏”周期,促進了糧食的增產增收和農機化水平的提高。農業機械在抵御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方面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三、農業機械化存在的問題

        3.1農業機械化發展不均衡

        我鎮除機耕、機播有一定面積外,機收面積很少,象水稻生產、玉米機收、設施農業、副食品生產等處于一種新事物的狀態,距離實現農業機械化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同時也制約了我鎮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步伐。

        3.2農業機械化資金投入機制尚未形成

        目前,我鎮對農業機械化的資金投入主要以農民為主體,政府缺少對大中型農業機械補貼和農業機械化新技術推廣等農民自身無力解決的問題的啟動和引導資金的投入,這是制約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3.3農業機械機構和隊伍的不夠穩定

        機構改革首當其沖的是農業機械機構,這是幾次機構改革的結果,只要一說要進行機構改革,農業機械人就人心慌慌,再有農業機械部門創造了顯著的社會效益,但自身經濟實力相對較弱,缺乏發展后勁,這些對農業機械機構和隊伍的穩定是相當不利的,也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3.4農業機械相關制度建設尚待完善和加強

        目前各級雖然出臺了部分農業機械法律、規章,但遠遠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和變化的需要。如農用運輸車的管理體制不順問題,致使大量的無證照農用運輸車存在,形成重大安全隱患,并影響到對其他農業機械的有效管理。

        3.5機械的修理服務問題

        從過去建立農場、拖拉機站的工作中,我深切感到,機械能不能適應我們的耕作制度、土壤氣候和技術條件,能不能萬能通用、價格低廉,是實現機械化的重要關鍵問題。過去我們所采用的拖拉機和主要農具絕大部分是從國外進口的,雖然這些農業機械的效能是好的,但是最大的問題是,這些農業機械的性能不能完全適應我們的經濟、技術、土壤和氣候條件,同當地的耕作制度和經營條件存在著矛盾。進口的農業機械一般是:一、型號很大,適于大量開荒和大面積單一作物的耕種。二、作業項目單一,只適于耕地,不適于運輸和其他工作;耕地又只適于平播,不適于垅作。三、適于干旱地帶,在濕洼地區和雨季作業困難。而我鎮的農業特點是:一、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為主,需要精耕細作。二、地形復雜,田地面積不大,以種植水稻與雜糧為主(占耕地面積百分之八十以上),以垅作為主(占耕地面積百分之七十以上)。結果只好改變某些原來的耕作制度以適應農業機械,形成了“削足適履”的現象。根據幾年來的實際經驗,我認為在設計制造農業機械的時候,必須面向生產,根據地區條件使機械適合多種作業和多種作物的需要。并且,還要價格低廉,節省燃料,構造簡單,便于操縱修理。按照這些要求,拖拉機的馬力、構造、體形、附屬裝置等,就必須具有萬能通用的性能。

        在加強機械的設計制造工作的同時,還必須大力開展群眾性的農具改革運動,不能因為要實行農業機械化就不重視舊農具的改良和畜力的利用。應當把推行農業機械化同人力、畜力和民間農具的利用結合起來,也就是新舊農具結合,“機、馬、?!苯Y合。

        4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的措施

        4.1切實加強對農業機械化工作的領導

        從現在起到2010年是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關鍵時期,各級黨委和政府都要因勢利導,把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擺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位置上,認真研究解決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中的問題。要加強對農業機械化工作的領導,把農業機械化工作列入議事日程,納入當地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并根據本地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制定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長遠規劃和年度計劃,納入政府目標,實行目標責任制管理。要建立農業機械化領導小組,組織協調計劃、財政、金融等綜合部門做好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扶持和服務工作,研究、制定和完善農業機械化的配套政策,解決農業機械化發展中的實際問題。要加大對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并不斷完善以農民和農村集體投資為主體,各級財政資金為導向,社會資金為補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農業機械化資金投入機制,保障農業機械化穩定健康的發展。在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和其他農業發展資金中,財政資金要安排一定的比例,并由農業機械管理部門進行管理使用。

        4.2確定目標,制定規劃

        我鎮要實現基本農業機械化,就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地抓緊制定本地區的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的規劃。要根據各地的條件、特點,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農業機械化,并突出地方特色?;A較好的壩區應率先成為我鎮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地區;糧食生產區要重點解決玉米、水稻生產機械化;根據我鎮農業的特點,爭取玉米和油菜生產機械化上做好文章。規劃要明確各個階段應達到的目標,制定年度實施計劃,強化工作的目標性和計劃性。

        4.3加強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建設

        農村是黨在農村長期不變的政策,是我國農村經濟的一項基本制度。十五屆三中全會又決定繼續延長30年土地承包合同。要穩定這一基本制度和貫徹落實十五屆三中全會精神,就必須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體系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我市市、區(縣)、鄉(鎮)三級,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已基本健全,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又被賦予新的機制、新的內容。重點要圍繞深化農村改革,完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生產能力,解決農民一家一戶解決不了的事情等方面,加強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建設。要圍繞“建龍頭,強龍身,壯龍尾”的思路,建立健全各類農業機械服務組織,逐步形成以區(縣)級農業機械服務組織為龍頭,以鄉(鎮)農業機械服務組織為龍身,以村和農業機械專業戶為龍尾的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鼓勵發展各類專業性的農業機械作業服務組織和專業戶、機具租賃公司以及農業機械作業中介組織,逐步形成以農田作業為主要支柱的農業機械化服務產業,推進農業機械服務社會化、產業化和市場化。同時各類農業機械服務組織要面向廣闊的農村市場開展綜合服務,特別是要在發展農副產品加工、運銷等“龍頭”組織發揮積極作用,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4.4加強農業機械的管理

        農業機械化事業“橫跨工農業,涵蓋大農業”,其管理涉及的業務,既有按市場機制運行的特點,又有以行政力量組織試驗示范和技術推廣的政府行為。因此,加強農業機械的管理首先要在認真貫徹實施《云南省農業機械促進法》、《云南省農業機械管理條例》等地方性法規的基礎上,要加強配套法規的建設,完善農業機械法制體系,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依法對農業機械進行管理,形成依法管理的新局面。其次要穩定和理順農業機械管理體制,強化農業機械管理部門的行政職能和行業管理職能,穩定和充實農業機械科研教育機構和農業機械技術推廣機構,抓好農業機械的生產和供應,與工商行政和技術監督部門密切配合,依法對農業機械產品生產、銷售和維修環節進行行業質量監督,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維護農民權益。要重視和加強對農業機械安全生產,特別是國家要授權農業機械安全監督部門對農業機械實施全面監督管理。

        4.5加快農業機械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農業機械的科技含量

        在穩定農業機械技術推廣機構,充實技術人員的基礎上,要下大力量,狠抓農業機械科技進步,用更多的農業機械化新技術、新產品來武裝農業,來提高農業機械乃至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步伐。作為我鎮的農業機械化推廣工作,重點應圍繞“服務農村,富裕農民”做好文章,進行項目推廣,如發展設施農業、農副產品加工等方面,特別是農副產品加工應充分利用城市的吸納、加工、輻射功能,實現農副產品的增值,增加農民的收入。在種植業方面要加強新機型選型和引進推廣,盡早實現水稻、玉米主要生產環節的機械化;切實抓好增產效果顯著的精量播種、化肥深施、玉米移栽、地膜覆蓋等農業機械化新技術,為我鎮實現農業現代化做出貢獻。

        4.6注重農業機械人才的培養

        要提高農業機械工作的科技含量,關鍵是要加快跨世紀農業機械人才的培養。人才是天津農業機械化事業事業實現跨世紀奮斗目標的關鍵。要充分利用市和區縣農業機械化學校這個農業機械教育培訓陣地,下大力量加速培養跨世紀的、優秀的、掌握現代科技知識的農業機械人才,為農業機械隊伍源源不斷地補充生力軍,增添新鮮血液。

        5、結論:

        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現代化不僅表現在農業的裝備和投入水平方面,更主要的是表現在農業的產出水平方面;不僅表現在農業生產本身的過程中,而且還表現在農業的產前和產后關聯活動過程中;不僅表現在農業的技術層面,而且還表現在農業的組織層面。

        我國的土地政策是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經營制度。推進農業機械化與現代化,與農民家庭承包經營制度是不矛盾的。應當承認,我國超小型的農戶經營規模,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非常不利的約束條件,經營規模的擴大是現代化農業的必然要求。但是,也應當看到,經營規模擴大的實現途徑是多種多樣的。一方面,可以在農民自愿和保持土地原承包權不變的原則基礎上,土地的使用權可以流轉和集中,從而形成規模較大的家庭農場。另一方面,農戶也可以在不改變各自土地占用規模的條件下,實行一定的產前、產中和產后聯合,從而也可以實現經營規模的擴大。

        謝辭

        感謝各位老師對我的教導和培養,“謝謝”!

        參考文獻

        1、楊敏麗.《中國農業機械化與農業國際競爭力》.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日期2003-3.P17-23

        2、余泳昌.《新編農業機械讀本》.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5-1.P45—47

        3、王福海.《農業推廣》.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日期2002-2.P1—4

        4、于冷.《農業標準化》.出版日期2004-1-1.P86—88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在线观看免费的AV片 | 亚洲色老汉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 色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女同 | 日韩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影音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