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職業教育發展論文范文

        職業教育發展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職業教育發展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職業教育發展論文

        第1篇:職業教育發展論文范文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市場;技能

        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不僅能夠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大量的熟練技術工人,而且對緩解目前就業壓力、以教育扶貧、對社會進行綜合治理有重大作用。但目前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和畢業生就業困難已經直接影響到中等職業教育的正常發展。

        一、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困難的原因

        1.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困難有其深刻的社會經濟原因。就工業化進程而言,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初、中期階段、企業生產技術設備落后,經濟增長方式沒有完全轉到依靠人力資源素質和科技進步的軌道上來,資本經濟增長的影響往往大于勞動者技能和素質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造成企業注重勞動力價格而忽視勞動力素質,甚至企業在減員增效過程中,為了減少支出,出現減技術工用普通二,減高工資用低工資現象。“先培訓后就業”和“持證上崗”喊了多年卻難以真正執行、有其深刻的經濟背景。從經濟結構上來說。我國是典型的先進工業部門與落后的農業部門并存的二元經濟結構,勞動力供給相對于勞動需求具有無限傾向。無限勞動力供給是由于工業部門勞動生產卒遠遠高于農業部門,引起農業剩余勞動力大量轉移的結果。同時,人口過剩,國有企業職工下崗和機構改革,也是形成無限勞動供給的原因。勞動力市場供過于求現象的長期存在使中等職業教育發展面臨苛刻的外部環境。從價值取向上來看,受“學而優則仕”等傳統文化影響,很多家庭往往把讀書當作子女出人頭地的主要途徑,并不是把教育當作一種就業的手段。中等職業教育則是培養有一技或數技之長的技術型勞動者、無法滿足這種讀書出人頭地的心理需求,這就是很多學生即使上不了高中也不愿上職業技術學校的重要原因。就當前社會用工情況而言,部分企業用工片面追求高學歷,使得大學本專科生干一些中專生也能干的工作。這種“高才低就”現象不僅給我國有限的教育資源造成極大浪費,而且對整個勞動力市場造成了負面影響。從投資和收益的角度來分析,個人教育成本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教育費用,二是學生效棄的收入。教育費用又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政府撥出的經費,二是個人負擔的學費。學生估價自己受教育后的收益分為個人未來較高的收入和個人未來較大的職業機動性以及個人未來較大的自我發展空間。現在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困難,實際上就是學生花費了較大成本,難以獲得較大收益的原因。

        2.不合理的教育體系和教育結構制約了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的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從計劃經濟時期沿襲下來的教育結構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轉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國教育資源不足本身并不是主要問題,更重要的問題是教育資源配置不當。在1997年按年齡段(該年齡段一般來說學生已經高中畢業)小學畢業生占28.6%,初中畢業生占51.5%,即80.1%的人沒有受到任何形式的職業培訓就進入了就業崗位。在我國這種重學歷教育輕技能教育的教育結構環境下,一旦整個教育從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轉軌,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必然處于不利地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合理的教育結構應是在普九義務教育基礎上的高等教育注重學術教育,質重于量;職業教育應側重技能教育,使之成為多數人就業的手段。從社會全面發展角度來看,培養人才應注重大部分人力資源素質的提高,而不是僅僅把有限資金完全用來為培養高級學術人才作準備。

        3.近年來,在中等教育內部結構不合理的狀況下,盲目放開管理,無限制補充低水準生源,導致中等教育結構不合理現象更為嚴重,造成大量的無效教育,隊而使得職業教育發展更為艱難。市場經濟條件下、中等職業學校招生數量和專業結構應與一定經濟發展水平下的經濟結構尤其是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所決定的勞動力資源配置結構相適應,并不是高水平人才資源越多越好。目前“高才低就”現象就是教育資源無效配置的一種表現。一方面我國缺乏熟練的技術工人,企業中經過中等職業技術培訓工人的比例很低;另一方面卻又出現中職生就業普通困難的現象。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等職業教育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很多受職業教育培訓的人所具備的技能并不是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技能。教育具有間接性、滯后性和長期性特點,現在的專業、課程設置、招生效量要適應的是三、四年后的市場需求。而很少有學校或教育機構對市場需求進行詳細調查、分析和預測。更為嚴重的是,中等職業教育管理各自為政,缺乏一個權威的協調機構,使得各學校之間專業設置交叉重復,招生惡性競爭。特別是近年來,在利益驅動下,各校一窩蜂地開辦經濟類課程、計算機專業等熱門學科,導致低層次人才重復培養,從而制約了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

        4.教育質量下滑,招生困難與就業困難互為因果、相互推進,使得中等職業教育雪上加霜。就業困難本身就是社會對目前教育質量的一個總體評價。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一是職業學校招生因難制約了學生素質,加上對教學缺乏強有力的約束相激勵機制,造成畢業生質量滑坡;其二是大多數學校沒有真正把培養學生技能放在首位,沒有突破普通教育的辦學模式,重理論、輕技能的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致使學生畢業后不能立即適應工作崗位需要;其三是管理體制上各自為政,使得教育質量整體水平難以提高,其四是社會力量辦學缺乏必要的辦學條件和質量約束。

        二、中等職業教育走出困境的關鍵在于給自己正確定位。

        中等職業教育應以就業為目標,以企業為課堂。以市場作為檢驗質量的唯一標準,根據社會需要組織教學,構建中等職業教育新體系。

        1.中等職業教育要成為失業和下崗職工的培訓基地。從經濟角度看,失業會造成資源浪費,帶來經濟上的損失;從社會角度看,失業會影響社會穩定。中等職業教育就是要把制約經濟發展的失業人員轉變為新型的人力資源。解決失業問題不僅僅是從創造就業崗位入手,更重要的是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從培養失業者技能入手,實行“開放式就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結構性失業(勞動技能不適應經濟結構特別是產業結構、技術結構的轉換和升級所產生的失業)是不可避免的,這是中等職業教育永久的市場。我們應學習德國的經驗.把失業救濟與轉業、轉崗結合起來,失業人員必須經過培訓,否則不能給予失業救濟與補貼。

        中等職業教育要面向農村大市場。我國農村現代化的關鍵在于農民素質的提高,把幾億農民培養成懂技術、懂經濟的現代化農民,這是職業技術教育的最大市場。農村教育在大力普及義務教育的同時,應增加職業教育的比重,加強農村職業技術學校的建設。農民上農業學校不舉行入學考試,不受年齡限制,不受時間限制,在市場規律指導下,以培養實際農用技術為主。農業實用技術教育有很大的外在效應。因此,政府應把農科類職業學校當作公益事業來辦。

        2.中等職業教育內容要以具體的實際操作技能為主。企業對熟練技術工人的需求是職業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德國職業教育采用雙軌制,把理論與實踐、學校與企業聯系起來,其中以企業的操作技術為主。學生在三年的職業技術教育中,以企業學徒身份學習操作技能,在職業學校或培訓中心以學生身份學習技術理論,一般學生每周四天在企業進行實際技能培養,一天在學校學習理論課。在學徒期間企業發給部分工資。德國經驗對我國目前的中等職業教育有很大借鑒意義。

        職業教育應把社會引進課堂。香港職業教育一大特色是請知名的商界人士參與策劃及組織教學工作,課程的設置總是根據實際的需要.沒有固定的模式。學科專業的設置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注重操作技巧,使教育與訓練結合起來,學生一畢業就是熟練的技工或技術員。香港的人才培訓突破了普通教育模式,不圖形式,不囿“文憑”“學歷”,從實際需要出發,講求培訓實效,真正做到學用一致。大陸中等職業教育應學習香港經驗,把社會引進課堂,和市場全面接軌。

        三、中等職業教育發展露要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

        1.根據國外經驗,我國應制定法規對城鎮初高中畢業生就業前一律實行強制性2—3年職業培訓,沒有經過崗前培訓一律不得就業。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勞動者素質,另一方面延續他們進入就業隊伍的時間,緩解目前十分嚴重的就業問題。

        第2篇:職業教育發展論文范文

        關鍵詞:中職教育;人才需求;品牌戰略;師資培養

        隨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廣東中等職業教育也有了很大發展。到2004年底,廣東全省有中等職業學校870所(含技工學校186所),其中國家級重點學校98所,省級重點學校90所;全省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總數94.5萬人;優質學位占40%,省級以上重點專業131個。在整體規模、在校生人數、優質學位比例和畢業生就業率等方面,均居全國同行前列。廣東中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是多種因素共同促成的。

        一、省委、省政府加強領導,大力扶持

        廣東省委、省政府高瞻遠矚,統籌全局,十分重視職業技術教育的建設和發展,省領導經常關心、了解全省職教工作情況,及時給予指示。2002年廣東省舉辦了首屆職業技術教育展示會,廣東省委主要負責同志親臨指導,發表重要講話,指出熟練技術工人是國家的寶貴財富,是一個很重要的人才層次,要求各級黨政領導和全社會要從廣東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和提高廣東省的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高度,來認識加強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廣東省委、省政府把職業技術教育列為全省“十項民心工程”之一,要求各級政府加大財政投入,“每個市要建設一所以上國家重點技校,經濟發達的縣要建設一所技校,力爭5年內全省技校在校生規模擴大到36萬人。”2005年,廣東啟動了“三年30萬”技能人才工程。為了激勵更多學生報考中職學校和從事技工工作,廣東省還從政策上給予照顧和扶持,進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和待遇,已經實行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在工資福利方面享受與助理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對等待遇的政策。下一步的目標是建立高技能人才獎勵和津貼制度,進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的福利待遇,促使全省技能人才隊伍的穩定發展。

        二、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增,畢業生就業前景良好

        廣東地處改革開放前沿,全省國民經濟增長率遠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很大。但是,目前廣東技能型人才在全部城鎮從業人口中僅占43.89%,缺口很大。2005年初,廣東經濟發達地區出現的民工荒,實質上是技工荒;據統計,到“十五”期末,全省僅數控技能人才缺口就達到10多萬。廣東對技術應用性人才的需求以制造業為主,數控、汽車維修、計算機技術等幾大類產業的需求人數超過100萬。此外,在交通運輸業、旅游業、房地產業、金融業、零售業、商務服務業、物資流通業、社區服務業和餐飲旅館業等部門也都需要大量技術應用性人才。技能型應用人才的需求.已經成為廣東經濟結構調整和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以及保持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制約點。

        由于對技能應用性人才需求量不斷增加,廣東省中職畢業生就業情況良好,20多年來全省技工學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均保持在96%以上,2004年就業率高達97.8%。中職畢業生就業后的工資待遇也逐年有所提高,據調查顯示,廣州市初級工平均月薪是1470元,中級工月薪為1836元。就業有前途,促進了全省中職教育的快速發展。

        三、學生、家長轉變觀念,講求實效

        過去,由于受到一些傳統觀念的影響和社會上一些實際問題的困擾,不少學生不愿選讀中職。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的觀念不斷更新,很多學生、家長對就讀中職學校逐步有了正確的認識。

        廣州市教育局一位負責人為初中畢業生及其家長算了一筆賬,分析了初中畢業生面臨的四項選擇及其優劣勢,很有參考價值。

        其一,讀高中——考大學——就業。家庭投入:約4.7萬元。優勢是高學歷,增值潛力強。劣勢是要承擔高中畢業考不上大學的風險,對家庭經濟壓力大,大學畢業生隊伍龐大,就業形勢嚴峻,教育投資有時很難回收。

        其二,讀高中——就業。家庭投入:約7000元。優勢:無。劣勢是無一技之長,很難就業。

        其三,讀中職——就業。家庭投入:中職3年約1萬元。優勢:有一技之長,就業容易,待遇逐步提高。劣勢:邊工作邊學習,比較辛苦。

        其四,讀中職——高職一就業。家庭投入高于第三項。優勢:專業優勢較明顯,就業較有保障。劣勢:經濟負擔重,可能面臨來自傳統觀念的壓力。

        以上四種途徑,各自的優劣勢十分明顯。怎樣做出合理選擇?關鍵在于學生不要好高騖遠,而要實事求是,根據各自的家庭經濟狀況和個人的學習能力進行統籌安排。就讀中職,對于很多學生來說,是減輕家庭經濟負擔、早日成才的明智之舉。

        四、深化教學改革,提高辦學水平,實施品牌戰略

        (一)打破條條框框,進行制度創新

        過去,中專、技校的學科門類設置單一,專業設置較少,技術工種不多,各校自成一體,相互缺乏聯系,學生知識面較窄,技術能力適應面不廣。進入21世紀后,面對廣東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積極進行改革,首先沖破中專、技校、職中的界限.按照市場需求統一在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這一層次上,在制度創新上先走一步,使各中職學校的內涵更寬,技術含量更高,適應能力更強。

        (二)緊緊面向市場,調整、更新專業

        隨著廣東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對熟練技術工人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廣東各類中職學校都依據市場需求,調整和更新專業設置。廣州市中等職業學校在這方面的成績尤為顯著,其特點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擴大專業覆蓋面。到2005年上半年,廣州市中職學校共有400多個專業,涵蓋11個大類,包括加工制造、交通運輸、信息技術、能源、土木水利工程、資源和環境、商貿旅游、財經、文化藝術與體育、社會公共事務、農林等。二是大力發展高新、緊缺專業。廣州市以發展成為國際制造業基地為目標,迫切需要大量機電類、汽車類、電子技術類、信息技術類等專業的技能人才。同時,作為華南地區商貿中心,廣州對電子商務類、現代物流類、市場營銷類、商務外語類專業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也非常大。廣州旅游餐飲業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旅游業收入占全國的1/10,餐飲營業額列全國第一,因此旅游餐飲業的人才也十分緊缺。目前,廣州市的建筑業正處在人才結構的調整期。需要大批現代建筑應用性人才。隨著廣州市民對生活與工作環境要求的提高,物業管理這一新行業得到迅速發展,對高素質的物業管理人才需求量很大。上述這些高新技術、緊缺人才,急需中職學校加速培養。廣東省、廣州市均把這些專業作為重點,給予大力扶持。三是實行“專業末位淘汰制”。通過中職學校各專業畢業生就業率所反映的市場供求情況來調整專業設置,就業率低的專業予以淘汰。

        (三)放寬招生限制,擴大辦學規模

        為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群眾子女求學的愿望,廣東省放寬中職學校的招生限制,采取按中考成績投檔錄取和注冊入學兩種招生辦法:各中職學校先按考生中考成績和志愿順序從高到低、從前到后的順序錄取,然后再接受注冊入學的學生。對注冊入學的學生實行“三不限”:不限年齡、不限地域、不限應屆生,只要有初中畢業證書或結業證書都可以到中職學校申請注冊入學。沒有報考中職學校的學生,或者想從甲校轉到乙校的學生也可通過注冊入學。以上辦法,為中職學校擴招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生源。廣東有關部門加大財政投入,想方設法擴大中職學校辦學規模,增設一批中職學校,擴大招生人數,促使全省中職教育持續快速發展。2005年廣東全省各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計劃招生達40萬人,占全省高中階段招生總數的40%,比2004年增加4萬人,增長率達10.8%。

        (四)關心弱勢群體,實施職教扶貧

        廣東省職教扶貧計劃規定,凡是家庭人均年收人在1500元以下,或者有《廣東省農村困難家庭子女義務教育階段書雜費免費證》的,都可以到中職招生學校申請入學。全省有一批優質中職學校招收一定數量的貧困家庭子女免費就讀,并推薦就業。2005年廣東職教扶貧計劃安排招收2000多名貧困生入學就讀。這些貧困生畢業后,將幫助其家庭實現脫貧,這是政府關心弱勢群體、實現職教反哺農業的有力措施。

        (五)增加優質學位,創立特色品牌

        近幾年,廣東中職學校擴招發展,以創辦重點學校、增加優質學位為主。到2005年初,廣東省中職學校的優質學位占40%;廣州市中職學校的優質學位占60%,比3年前增加了1倍。優質學位是指被評上省級以上重點學校的學位。這批重點中職學校的教學設施、硬件設缶、師資力量、專業設置均達到很高要求。廣州市的省級以上重點中職學校(中專和職業高中)全部實行“學分制”,根據崗位需要重新構建課程,學生可以根據崗位需要靈活選擇課程。這些重點中職學校的專業特色明顯,教學質量較高,學生素質較好。畢業生常常是供不應求。

        (六)辦好實訓中心,加強實踐教學

        為了培養知識扎實、動手能力強的技能人才,各中職學校均注重加強實踐教學,建設了一批高水平、高仿真的實訓中心。學生在實訓中心可以進行高度仿真的模擬訓練,練就一手過硬的工藝技術,通過“上學如上崗,上課如上班”的模擬訓練,可以達到“零距離就業”,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

        (七)實行訂單培養,學習、就業相聯

        廣東很多中職學校都采用校企合作辦學,實行人才“訂單培養”。學校和有關企業約定:學校招收的新生根據企業崗位的需要進行對口培養,學生畢業后,由企業招聘就業。有的企業還為“訂單培養”的學生提供3年的學雜費。

        (八)廣開辦學門路,以利學生深造

        為了打消部分中職學生怕一輩子當工人不能升學提高的顧慮,廣東中職學校采取多種措施,廣開辦學門路,以利學生深造。很多中職學校與普通高校的成教學院、技術師范學院、高職院校合作辦學,學生在考取該專業的職業資格證書以外,還可以考取合作學校的學歷文憑。廣東省教育廳為了解決中職與高職教育的銜接問題,準備采取“3+2”模式,學生在中職讀3年以后直接進入高職院校讀2年,畢業后獲得高職文憑。很多中職學校還貫徹國際化的辦學理念,與國外知名職業教育機構合作,邀請外國教師授課,引進先進的課程體系和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有些學校還選送優秀學生到國外學習。

        五、建好師資培養培訓基地,提供合格師資

        20世紀90年代,隨著廣東經濟的發展和中職教育的興起,急需大批合格的中職教師。廣東省人民政府于1998年在原廣東民族學院的基礎上創建廣東職業技術師范學院(2002年改名為廣東技術師范學院),該院定位為多科性、應用型,服務職教。幾年來,該院改革舊專業,增設新專業,兼并3所其他院校.附設兩所二級學院(民辦),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到2004年底,該校在校各類學生總數已達23503人,在校生規模已上升到廣東省普通高校第七位。現已開設44個本科專業、24個專科專業,學科覆蓋工學、理學、文學、管理學、教育學、經濟學等六大門類(不含兩所二級學院)。

        第3篇:職業教育發展論文范文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教學質量;改革;師資建設

        2009年對國內各行業來說是艱難的一年,職業教育也不例外。我們應在《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精神指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促進高等職業教育持續、健康、穩定發展,主要應從下面幾點做起。

        一、認識到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任何行業和部門質量、效率都是最重要的,對教育來說“質量”主要體現在教學質量上。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蓬勃發展,在校生總人數占高校總人數的半壁江山,為企業、事業單位培養了大量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也豐富了高等教育體系結構,形成了高等職業教育體系框架。隨著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創新型國家對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既面臨極好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高等職業院校教師要深刻認識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職業教育自身發展的客觀要求。高職院校要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應適當控制高等職業院校招生增長幅度,穩定招生規模,把工作重點放在提高教學質量上,全面推行教學改革,一切圍繞社會需要的技能開設課程,加強實習、實訓環節。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發展道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千百萬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和服務型人才,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對學生加強素質教育,培養職業道德

        高等職業院校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高職院校一定要把素質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作為開學第一課上好,德育教育是學校的首要任務。由于高考人才選拔體制的原因,導致高職院校是最后批次錄取,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有自卑的心理,認為職業學院是最低等的高校,認為是因為考不上本科才來職業院校,有些同學在學習、生活上還有自我放棄的想法。教師在課堂上應告訴同學,高等職業教育是區別于本科的一種特殊類型的教育,以培養學生的技能為最終目標。他們高考成績不好,只能說明他們不適應高中的學習方式,而高職院校是以培養技能為目標。而不是天天學習理論知識,應當在入學教育時幫助學生提高認識,對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和職業道德的培養有積極意義。

        三、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就業為導向,加快專業改革與建設

        針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靈活調整和設置專業,是高等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特色。高等職業院校要及時跟蹤市場需求的變化,主動適應區域、行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根據學校的辦學條件,有針對性地調整和設置專業。例如。黑龍江大慶職業學院辦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服務大慶油田六大石油石化企業,服務哈大齊工業走廊區域經濟發展,所以,大慶職業學院設置了以石油化工為龍頭,以機電機械、數控技術、物流管理等為支撐的專業體系,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率,學院選擇了特色鮮明、辦學水平和就業率高的專業進行重點建設,優先支持在工學結合等方面優勢凸顯以及培養高技能緊缺人才的專業;發揮行業企業和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作用,加強專業教學標準建設。逐步構建專業認證體系,與勞動、人事及相關行業部門密切合作,許多專業已經建立了職業技能鑒定機構,開展了職業技能鑒定工作,在推行“雙證書制度”(即畢業證和技能資格證)方面,大慶職業學院走在了前列。

        四、進行課程建設與改革,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重要一環,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高等職業院校要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十一五”期間,國家將啟動1000門工學結合的精品課程建設,帶動地方和學校加強課程建設,在精品課程建設方面高職院校應突出重點專業、重點課程和特色課程,防止一哄而上。應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融“教、學、做”為一體,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加強實驗、實踐教學和畢業實習指導。積極參與教材建設,重點建設好3000種左右國家規劃教材,與行業企業共同開發緊密結合生產實際的實訓教材,讓學生用上實用的教材。重視優質教學資源和網絡信息資源的利用,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不斷推進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提高優質教學資源的使用效率,擴大受益面。

        五、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要積極推行工學結合,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一個切入點。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應重點突出實驗、實訓、實習環節的教學。要重視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探索企業對在校學生實踐考核的可行性,積極促進課堂與實習地點的統一;積極推行訂單培養,探索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日導向、頂崗實習等有利于增強學生能力的教學模式;引導建立企業接收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實習的制度,加強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六、加強校企合作,加強實訓、實習基地建設

        加強實訓、實習基地建設是高等職業院校改善辦學條件、彰顯辦學特色、提高教學質量的重點。高等職業院校要按照教育規律和市場規則,本著建設主體多元化的原則,多渠道、多形式籌措資金;要緊密聯系行業企業,廠校合作,不斷改善實訓、實習基地條件;要積極探索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校企組合新模式,由學校提供場地和管理,企業提供設備、技術和師資支持,以企業為主組織實訓;加強和推進校外頂崗實習力度,使校內生產性實訓、校外頂崗實習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虛擬工廠、虛擬車間、虛擬工藝、虛擬實驗。“十一五”期間。國家將在重點專業領域選擇市場需求大、機制靈活、效益突出的實訓基地進行支持與建設,形成一批教育改革力度大、裝備水平高、優質資源共享的高水平高等職業教育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要積極抓住這一機遇促進學院發展。

        七、加強“雙師”教師隊伍、專兼結合教學團隊建設,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

        高等職業院校教師隊伍建設要適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開放性和職業性的內在要求,根據國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總體部署,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要增加專業教師中具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比例,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積累實際工作經歷,提高實踐教學能力。同時,聘請行業企業的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加大兼職教師的比例,逐步形成實踐技能課程主要由具有相應高技能水平的兼職教師講授的機制。重視教師的職業道德、工作學習經歷,引導教師為企業和社區服務。逐步建立“雙師型”教師資格認證體系,研究制訂高等職業院校教師任職標準和準入制度。重視青年教師的培養和教師的繼續教育,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與教學能力,高校教師要加強自學能力,在學校沒有足夠條件把每位教師送出去培養的情況下,要積極自學,提高理論和實踐教學水平。

        八、加強教學評估,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高等職業院校要強化質量意識,尤其要加強質量管理體系建設,重視過程監控,吸收用人單位參與教學質量評價,逐步完善以學校為核心、教育行政部門引導、社會參與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各地教育行政部門每5年要對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進行評估,在評估過程中要將畢業生就業率與就業質量、“雙證書”獲取率與獲取質量、職業素質養成、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頂崗實習落實情況以及專兼結合專業教學團隊建設等方面作為重要考核指標,所以,高職院校要積極加強上述各項的建設,力爭取得好的評估成績,這樣才能給學院爭取到好的教學聲譽、社會聲譽,保證生源。

        第4篇:職業教育發展論文范文

        (一)建立多元化的資金投入機制

        應建立多元化的資金投入機制,拓寬投資渠道,合理分配資金:

        (1)加大政府財政資金投入。國家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最大受益者,職業教育的發展直接促進了產業經濟的增長。因此,政府財政投入應當是支撐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資金來源;

        (2)鼓勵社會和企業資金投入。職業教育在促進經濟增長的過程中,解決了社會就業問題,滿足了企業招工需要,社會和企業作為職業教育的受益者,也應當承擔起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責任;

        (3)引導家庭和個人資金投入。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的投入主要是由國家和個人承擔,就我國國情來說,為了發展職業教育,家庭和個人的資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家庭和個人對于職業教育的資金投入不僅有利于培養出更多的高級技能人才,助力我國經濟增長,更有利于提高家庭和個人的受教育程度,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對于我國國計民生具有重大意義。

        (二)構建統一的職業資格認證體系

        構建統一的職業資格認證體系對于保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提高技術人才地位,規范勞動力市場,促進經濟繁榮具有重要意義:

        (1)建立全國統一的職業資格認證工作體系,主要是成立由國家職業資格認證委員會、行業認證機構、證書機構及鑒定站組成的認證工作機構,明確職責,形成全國統一的職業資格認證機構體系;

        (2)加強職業資格證書的質量管理。我國目前的職業資格證書來源復雜,降低了職業資格證書的可信度,嚴重影響了我國職業資格認證的權威性。因此,一方面,要建立統一的職業資格證書考核、頒發及管理機構;另一方面,要建立標準化和多元化的考核體系,實現教考分離,考評的組織實施由政府授權的考試中心負責,建立公正公開的第三方認證規則;

        (3)推行就業準入制度。就業準入制度是提高勞動者素質,嚴把生產操作流程的重要方式,要充分發揮職業資格認證體系對市場經濟勞務用工的規范作用,就必須推行就業準入制度。對于無證上崗的現象,應根據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嚴肅處理,堅決打擊勞務用工亂象。

        (三)完善教育銜接機制,促進校企合作

        完善教育銜接機制,促進校企合作是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對經濟增長促進作用的保障。具體包括兩個方面:

        (1)完善教育銜接機制,提高辦學層次。一方面,我們應該完善職業教育內部、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銜接機制,使職業教育學生畢業后能夠順利進入更高層次深造;另一方面,應選取有條件的地區試點,率先開辦本科層次與研究生層次的職教專業,逐漸形成職教系列的中專、專科、本科、研究生等層次,從而提高職業教育的辦學層次,滿足當今社會經濟發展對職教人才的高質量需求;

        (2)促進校企合作,增加實踐機會。一方面,政府應當制訂相關鼓勵政策,支持行業協會、企業與職業院校密切合作,幫助有辦學能力的大企業辦好本企業的職業學校和培訓中心;另一方面,要引入學徒制思想,建立校企共贏的利益鏈,實行彈性學制,合理分配在校學習和企業頂崗實習時間,教學與實踐交替進行,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教學和管理,組織專業教學和技能訓練。在行業、企業的推動下,使職業院校不斷深入市場,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對經濟的促進作用。

        (四)保障就業,提高技能人才地位和待遇

        保障就業,提高技能人才地位和待遇,具體包括兩個方面:

        (1)保障就業,提高職教畢業生就業率。職業學校應合理設置專業,與企業實際需求相適應;加強專業技術培訓,使學生具備上手快的就業優勢;同時要密切與企業的聯系,及時掌握招聘需求信息,通過簽訂協議班等方式保證學生就業;在就業政策上給予優惠,在戶籍、檔案、職稱評定以及創業等方面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對職教生與大學生的就業問題給予同等的關注和重視;

        (2)提高技能人才地位和待遇。提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和待遇首先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同時,政府應進一步規范勞務用工行為,優化勞動環境,切實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各級勞動和人事保障部門要加強對職業學校學生的就業信息服務和就業咨詢指導,增強學生維護自身權利的意識。政府和教育部門要帶頭重視技術工作,重視技能人才,重視職業教育,宣傳職業教育的重要經濟作用,從而提高技能人才在社會上的地位。

        二、總結與討論

        總之,上述實證分析表明,職業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占有絕對重要的地位,職業教育對區域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因此,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將有助于我國區域經濟總量的持續增長,對區域經濟增長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不同地區職業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各不相同,要提高職業教育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就必須在各地區采取符合當地經濟、社會、教育發展水平的職業教育支持政策。具體措施包括:

        (1)地方政府應根據自身經濟發展特點及實際需要,制定合理的職業教育發展規劃。對于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應重點發展初、中等職業教育,提高廣大勞動者素質;而對于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應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培養大量高級技能人才,支撐地方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

        (2)各級政府應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重視職業教育的經濟功能,努力完善職業教育體系,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更多的專業型、技術人才;

        第5篇:職業教育發展論文范文

        [論文提要] 江西是個農業大省,農村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比例較高,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把巨大的農村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是江西省當前迫切的任務。發展職業教育是解決這一難題的重要途徑之一。本文從當前江西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入手,分析農村職業教育問題的成因,依據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規律及江西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了發展江西農村職業教育的對策建議。

        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我省新增勞動力的主要來源在農村。作為承擔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快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農村職業教育事業,其現狀及發展直接影響到我省經濟及社會的發展。盡快解決我省農村職業教育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切實發揮我省農村職業教育在區域經濟社會中的基礎性作用,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緊迫任務。

        一、江西農村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專業結構及課程設置難以適應新世紀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縱觀現在的一些農村職校,在專業設置上嚴重滯后于社會需求,專業陳舊,知識老化,學生高分低能,動手能力差。在專業設置上片面迎合學生的擇業觀念,不顧當地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爭開所謂的熱門專業。也即在專業設置上沒有考查當地的實際需要,更談不上專業設置的超前性、實用實效性。農村職業教育未能以變化快、周期短、知識新、形式活的辦學來滿足新形勢下對人才的需求。

        2.農村職校培養目標定位不合理,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單一,教學環節脫離農業生產實際,不能有效地服務于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主要表現為:在辦學定位上,脫離了當地農村區域經濟特色;在教學內容上,脫離了農村經濟專業內容;在教學形式上,教學環節脫離實際。

        3.農村職業教育的功能、辦學方向與職業教育的時代要求相背離。相當數量的學校以對口升學作為辦學的主要目的,這也成為大量學生接受職業教育的直接目的。這種做法與國家和社會賦予職業教育的任務嚴重背離,不僅無法發揮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促進產業升級的功能,也給自己的辦學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4.農村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僵化,師資實踐技能缺乏,人才培養水平低。目前,雖然農村職業教育已開始面向經濟、面向市場,但其內部運行機制與計劃經濟制度下的學歷教育并無真正區別,從組織領導、辦學制度、教學管理制度到教材、教學活動等都還沿襲著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學歷教育模式和應試教育模式,許多職業學校的教學仍是從書本到書本、從理論到理論,缺少與社會實踐的緊密聯系。農村職業學校的教師隊伍總體上數量不足,學歷層次低,素質不高,專業教師缺乏,專業課教師與普通文化課教師的比例失調。

        二、江西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問題的原因分析

        1.經費不足與政策導向影響。經費不足是影響農村職業教育最重要的因素。此外,教育政策導向也直接影響著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導向下,高等職業教育得以蓬勃發展,一是本科擴招;二是高職高專發展過快,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趨勢愈來愈明顯,加之城鄉差別的拉大和人們對農村職業教育認識上“重普教輕職教”,以及擇業觀念的陳腐,致使本來條件較差的農村職業學校愈加萎縮;三是高校擴招對就業產生極大的影響,使人才市場出現高學歷求職者“扎堆”的情況。

        2.辦學條件與辦學定位影響。一是實驗設備條件不足,老舊的實驗設備不能得到及時更換,不能適應專業技能培訓的需要;二是“雙師型”教師比例不夠,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差異較大;三是教師待遇差,留不住人才。農村職業學校的辦學以學制性教育為主,忽視了對農村青年進行短期培訓。沒有把勞動力轉移和技能培訓作為學校的辦學定位,限制了農村職業學校的發展。

        3.就業影響。畢業生出口不暢,就業率低,工作選擇面窄,是導致農村職業教育滑坡的重要因素。農民花錢讓孩子學習技術,最終目的是希望孩子有一個好的工作,但目前廣大農村職校畢業生由于多種因素未能找到工作或工作回報率低,導致農村孩子對上職業學校不感興趣。

        三、江西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對策

        1.整合教育資源,優勢互補,完善農村職業教育體系,做大做強職業教育。各級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門要本著現實性原則和統籌性原則,打破部門之間、城鄉之間的界限,調整職業學校布局結構,優化資源配置,對那些規模小、效益低、質量差的學校進行合并,使閑置的教育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把那些辦學條件好、教育質量高的示范性職業學校不斷做大做強。同時,要進一步完善農村職業教育體系,要以大職教觀指導農村各類職業教育發展,健全適合農村實際的職業教育體系。在辦學上不局限于層次,為農村現代化培養高層次的技術人才。

        2.科學定位、務實辦學,實現農村職教辦學形式的創新。首先要轉變觀念、科學定位,由面向農村辦學改為面向城鄉辦學,并把農村勞動力轉移作為職業學校的主要定位與辦學目標,人才流向不僅僅限于農村建設、農業生產,更為重要的是區域經濟建設。其次要由學歷教育為主轉變為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重。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理論課與實踐課之比以1∶1為好。改善實驗設備條件,突出技術操作性、職業技能性和教學實踐性,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進一步突出實踐性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一方面要加強校內實習基地建設,另一方面要不斷擴大校外實習基地。

        3.以就業為導向,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以就業為導向”,試行多種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進一步推動職業學校與企業建立緊密的聯系。變“輸出地”培養為“輸入地”培養,依托企業發展職業教育,有效增強職業教育的實踐性和針對性,使職業學校學生更多地了解企業生產情況,畢業生就業也更加有保障。允許學生工學交替、半工半讀,以滿足特困學生的求學需求。將學校本位模式轉向與企業、社會有機結合的模式。

        4.提高農村職業學校教學質量。加強職業教育的教師隊伍建設,合理設置各門課程。提高職業學校的教師素質,應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加大對現有職業教師的培訓,制定切實可行的培訓計劃、措施和方案,注重對專業技術骨干教師的培養,建立激勵教師不斷加強業務、技術學習的機制;努力為教師創造進修和學習的條件,提升教師的知識水平、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二是優化職業教育師資結構,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積極培養“雙師型”教師,鼓勵教師到企業或其他單位進行學習和鍛煉。三是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動機制,根據職業教育辦學規模和發展需要,不斷充實專業技術人才,逐步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

        5.運用市場規律,實現江西農村職教體系的創新。創新農村職業教育體系,要創新管理體制,搞活辦學體系,給學校更多的辦學自主權,如專業設置、課程建設、用人機制、教學方式等。要鼓勵私人企業和社會力量辦職業學校,形成市場調節競爭的辦學機制。通過靈活多樣的辦學形式和教學方式,真正把江西農村職業教育辦實、辦活、辦大,辦出特色,走出一條農村職教新路,創建江西農村職教的新體系。

        [參考文獻]

        [1]郭召志.農村職業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教育與管理, 2007, (4).

        [2]張俊領.以市場為導向重塑農村職業教育[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 2005, (2).

        第6篇:職業教育發展論文范文

        我國林業資源多集中在東北部和西南部,西北部森林覆蓋率非常低。為充分滿足國民經濟對木材的需求,國家相繼建立了上百個國有大中型森工企業,林產工業得到不斷發展,企業實力不斷增強。但由于各種原因諸如林業資源總量不足和質量不高以及分布不均、經濟高速增長的需求、林業體制機制不順等原因,導致我國林業經濟仍徘徊在初級階段的較低層次,社會對林業的需求和森林資源增長緩慢成為現階段林業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林業建設和生態需求成為社會對林業經濟發展的主要需求。正是基于此,國家開始大規模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多項恢復生態、促進林業經濟發展的工程,林業經濟發展由此面臨著轉型的趨勢。因此,高等職業教育也應該和這種轉型趨勢相適應,將以培育林木加工和林產工業生產為主的專業化技能型人才逐步向培養復合型林產企業管理、林企苗木栽培、林企產品開發等多元化人才上發展。并要以林產品的精深加工作為科技研發的主要方向,以林業經濟人才的實用性技能培訓教育為重點,推動林業經濟實現人才更新、產品升級和科技創新,從不斷提升林業產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上持續提高林業企業的經濟效益,從而促進林業經濟的創新和發展。

        二、高等職業教育要解決好人才供需矛盾

        就業難是當今勞動保障面臨的難題,也是高等職業教育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能否解決好人才供需矛盾關系著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也是能否發揮高等職業教育促進林業經濟發展作用的關鍵。在解決人才供需矛盾上,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進行了大膽嘗試和有益探索。學院以農林專業為主,于2008年成立了湖南省首家農林職教集團,通過集團的教學培訓、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對外交流與合作為一體的規模化、跨區域的教育平臺,整合各方資源,開展高技能人才培養和林業應用技術培訓,既縮短人才“供”、“求”的距離,同時也構建校企間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產學研聯合體,針對林業經濟的發展問題開展科研合作攻關,推進產業對接,并逐步在集團內部推廣教學工廠模式,建立新型的校企合作實訓基地,廣泛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以最大限度提高職教運行質量和辦學效益。從中我們不難看出,要解決人才供需矛盾,高等職業教育就要面向社會、面對現狀。首先要科學設置培訓專業。要廣泛進化社會調查研究,根據林業經濟發展的趨勢和對專業人才的需求狀況,引進和培育相適應的師資力量,提供條件充足的培訓教育平臺。根據供需關系和生源狀況科學設置培訓專業,合理確定培訓課程。統籌分析林產經濟發展的方向,制定遠期、中期和近期各相關專業人才的培訓目標,真正實現教育資源與林產經濟發展需求間合理的有效配置,形成招生、培訓、就業合理的培訓教育和供給鏈條。盲目設置培訓專業,勢必造成資源的浪費、人才的浪費,嚴重影響林產經濟的發展,造成專業與實際生產嚴重脫節,人才發展與企業需求兩難的尷尬局面。其次要科學確定培訓重點。林業高等職業教育旨在為促進林業經濟發展服務,在當今以生態建設為主導的林業發展戰略中,培訓重點也應該放在培養造就林業生態、產業發展急需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上,加快培養生產一線、管理一線緊缺的高素質和技能型人才。打造一支專業化、技能化、素質好、覺悟高的林業經濟建設隊伍,緊緊圍繞林業經濟發展的關鍵環節,大規模培養支撐林業經濟發展的實用性人才,使得培訓的人才能夠適應企業需求,在企業生產中用得上,成為推動林業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

        三、高等職業教育要和林業經濟發展有效結合

        要發揮高等職業教育對林業經濟的促進作用,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思路,要將高等職業教育和林業生產充分結合起來,采取多種形式實現學生由理論知識向實踐能力的轉化。

        一是支持工學結合

        高等職業教育是就業的前導,必須將工作和學習有效結合起來,才能夠達到理論與實踐統一的教育目的。而要實現這一目的,就要積極探討產學研結合的教學模式,通過生產實踐操作,來檢驗學習成果,并在進一步鞏固學習成果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研發,使學習過程有具體的創新思維和實踐鍛煉成果,這樣學業結束后才能很快進入到工作狀態。尤其在實用技術上,由于各種客觀條件的影響,理論在客觀條件的變化下不能一概而論、墨守陳規,而工學結合正是為這種矛盾提供了解決的途徑。

        二是推進校企結合

        “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是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思想,所以要解決供需矛盾的最好方法是實行校企聯合,這樣既可以根據企業生產需求培養適應人才,也可以有效解決學生就業的后顧之憂,同時企業為學校提供了實踐平臺,學校也為企業提供了智力保障,可謂一舉兩得。

        三是加強科研結合

        第7篇:職業教育發展論文范文

        [關鍵詞]廣西;高職教育;發展;問題;對策

        [作者簡介]李榮生,廣西職業技術學院講師;李建春,廣西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廣西南寧530226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7)01-0215-04

        經過幾年的探索,廣西高等職業技術(以下簡稱高職)教育有了可喜的發展。但是,從總體情況看,與東部發達地區高職教育的發展,甚至西部地區的一些省市(如陜西省)相比,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如何探索應對之策,既是我們高職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更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責任。

        一、廣西高職教育發展的問題與挑戰

        從總體上看,高職教育仍然是當前廣西教育最薄弱的環節,發展不平衡,投入不足,辦學條件比較差,辦學機制不夠靈活,人才培養的規模、結構、質量還不能很好地適應廣西經濟建設對人才的需要,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社會對高職教育的認識不足、認同不夠

        我國社會文化中本來就有根深蒂固的鄙薄技能型人才和職業教育的傳統。近幾年,高校擴招后拉動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快速發展,但由于社會對高職教育在認識上存在著偏差,認為本科教育與高職教育是兩個不同的層次,沒有真正理解為高等教育的兩個不同的類別,存在“重普通教育、輕職業教育”、“重文化知識、輕技能培養”的傾向。因而導致這兩年部分新辦高職院校沒有完成招生指標。

        (二)社會用工、就業準入中的勞動預備制度的建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現行國家職業資格標準的覆蓋面小,且主要側重于操作性崗位。涉及職業資格證書、技術等級證書的主管部門和單位比較多,缺乏有機聯系,存在證出多門、多頭管理的現象。職業資格鑒定的管理也存在不少問題,職業資格培訓無目標、無大綱、師資素質低、考試走過場、濫發證書、買賣證書以及重復考證、重復收費的現象普遍存在。特別是,職業資格證書與高職教育學歷證書之間銜接不夠,學生學習并掌握了相應的知識技能卻要重新報名參加職業技能培訓與考證,政府(如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門)與高職院校在推進職業資格證書培訓和鑒定中的作用沒有得到應有發揮。再加上一些用人單位(尤其私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基于自身短期利益出發,為節省勞動成本,沒有嚴格貫徹執行國家勞動預備制度,使得合格的技工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三)用工單位甚至大中型企業參與或承擔職業教育的責任感不強

        高職教育的發展本來離不開行業企業。但由于理念不清晰,總認為是一種負擔,大多數行業主管部門、企業往往出于自身眼前的經濟利益,不愿意也不歡迎與高職院校建立較緊密的產學研合作,使高職大學生的頂崗實習成為困難。甚至出現向學生或院校收取實習費用,或大學生已經為企業創造一定的經濟利益而企業不愿支付基本工資或基本的生活費用的現象。

        (四)廣西高職教育的培養能力還比較薄弱

        廣西高職教育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面比較弱,這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學校的規模比較小;二是培養技能水平較低;三是工業類的專業數量較少,特別是二產的技能型專業門類較少;四是新設專業師資隊伍不足,教師實踐經驗缺少。另外,教職工的辦學熱情和辦學積極性仍有待提高。

        (五)政府投入水平低

        一是財政對公辦高職院校的投入只夠維持員工的工資;二是高職院校實訓裝備少且差。高職院校多以社會集資或銀行貸款形式進行建設,債務負擔重。高職教育屬非義務教育,受教育者應該分擔一定比例的教育費用。但高職院校學生中相當一部分屬于貧困家庭子女,他們難以承擔沉重的學費。浙江省是我國經濟發展最為強勁的省份之一,在職業教育發展方面也走在全國的前列,但職業學校大約有10%的學生交納學費有困難。廣西屬欠發達地區,約有30%的學生交不起學費。這直接導致學校收入難以保障,增加了學校辦學的困難。

        (六)辦學模式不能適應廣西經濟社會發展

        許多高職院校尤其是從中專升格的院校,在辦學理念、專業設置、師資隊伍建設、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管理體制等方面,尚未完全符合“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需要,遠沒有探索出適合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辦學模式,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發展廣西高職教育發展的對策

        (一)端正辦學思想,創新辦學模式

        綜合國內外職業教育的經驗,其基本模式有四種:一是“學校本位模式”。辦學主體是學校,辦學目標通過人才預測確定,教育形式是全日制在校學習。二是“企業本位模式”。辦學主體是企業,通常采用非全日制的靈活的短期培訓,受教育者是企業人員,這是屬于企業行為的職業教育,不納入國家正規教育的范圍。三是“社會本位模式”。辦學主體是地區政府或私人團體,辦學目標是為失業、轉崗人員再就業創造條件,學制形式比較靈活,不屬于正規的學校教育。四是“‘學校一企業’綜合模式”。綜合模式有學校本位模式和企業本位模式的典型特征。美國的小區學院、日本的產學合作、德國的“雙元制”、英國的工讀交替等屬此模式。德國的“雙元制”是最典型的“‘學校一企業’綜合模式”,受教育者以學生和徒工雙重身份分別在學校和企業接受教育和實訓。它體現了學校、企業在文化知識教育和技能訓練方面職能的分工,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以及學校與企業的資源共享等,具有較強的生命力。

        在我國,由于經濟不發達,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現代企業制度還不完善,眾多的中小企業尚難以獨立承擔企業內部的培訓任務,因此學校本位模式仍在一段時間內占主導地位。然而,這種模式最大的弊端是與社會脫節,基本上是“封閉式”的,辦學目標只是通過人才預測,以“供應”為目標,而不是緊密與市場結合,建立在需求之上。隨著其弱點的暴露,這種模式受到越來越大的挑戰。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對高職教育模式的選擇注定是多樣化的。筆者認為,吸取發達國家的經驗,順應職教發展的國際趨勢,同時為了解決我國在高職教育發展過程中辦學資源短缺等困難,“‘學校一企業一社會’整體模式”是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最佳選擇。這個模式要求做到:人才需求信息來自社會;培養目標征得企業、社會意見來確定;教學計劃由學校與企業根據社會的意見來確定,并由學校與企業共同制訂;課程設置根據社會需要而定;教師與行業企業實行“雙向交流”;辦學設備盡可能利用行業、企業、技工學校、中專學校等現有條件,建立校企實訓基地;在技能考核上,與行業、企業和政府有關部門聯合,接受同行專家考核認可和發證;畢業生就業也充分利用此管道上崗。為此,高職教育工作者要牢固地樹立扎根于社會辦學的思想,走出

        校門,改過去封閉式的以“我”為中心,變成開放式的以經濟、市場為中心,主動尋找合作伙伴。當前不少高職院校通過以企業、社會成員為主體的“專業建設委員會”或“專業管理委員會”為紐帶,加強了與企業、社會的聯系。

        (二)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拓寬產學合作辦學之路

        產學研合作教育對學校拓寬實訓教師的來源,拉近人才培養目標與崗位核心能力的距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現階段,企業一般不愿意為高職院校提供實訓場所及設備,不愿意讓實踐經驗豐富的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員到高職院校承擔實踐教學工作,主要原因:一是政府的政策導向不利于企業的行為取向;二是企業的認識不到位;三是企業業務骨干有競爭威脅等。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工作要與生產實踐、技術推廣、社會服務緊密結合,必然要大力推行訂單辦學、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改革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建議政府制定相應的政策,引導企業走出不辦教育的誤區,讓企業充分認識到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是一種投資,而不是一種消費,規范和引導企業把職業教育和培訓視為己任,才可能做到職業教育和培訓的資源最大可能地由政府、企業、社會、學習者分擔,才可能使企業主動地參與產學合作教育,擔負起培養人的責任,外聘教師的來源才能拓寬;政府以政策導向,讓行業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積極開展本行業人才需求的預測,主動參與制訂行業人才培養計劃,組織和指導行業教育與培訓工作,參與國家對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評估和相關管理工作;引導企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強化職工培訓,全面提高職工素質,主動為高職院校和培訓機構提供學生實訓場所和設備,為高職院校的學生和教師實踐提供必要的條件;支持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員到高職院校和培訓機構擔任專兼職教師,以實際行動參與高職教育。變高職院校的一廂情愿為雙方的責任與義務,這樣才能更好地形成校企產學合作機制,實現“訂單式”等多種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符合廣西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

        教育部門要與人事、勞動等有關部門協調,為發展高職教育制訂具體的政策、措施,如:規范高職院校和企業(行業)聯合辦學的責任與義務;規范實行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的“雙證書”教育的制度;規范實行勞動者在就業前或者上崗前接受職業教育的制度;出臺鼓勵企業參與聯辦高職教育的優惠政策。政府通過制定政策引導和規范產學合作辦學,既為構建高職教育辦學模式提供行政保障措施,又能為強化高職院校特色、激勵人們接受高職教育創造良好的環境。

        (三)加強高職師資隊伍特別是實訓教師隊伍建設

        高職教育需要大批高技能的教師指導學生進行仿真訓練,邊教邊做“雙教一體”的教學需要講做協作來完成,因此,培養一支高技能的實訓教師隊伍是高職教育教師隊伍必不可少的,特別是在“雙師一體化”教師不多的情況下,更顯得這支隊伍的必要。目前由于教師不足,大多數高職院校實行工作量分配制,在強調“滿負荷運轉”和降低成本的思想指導下,多數高職院校的多數教師超負荷運轉,師生比高達1:30。工作量分配制度,對于按勞分配、獎勤罰懶起到一定積極作用,且方便了管理,降低了成本,教師得到經濟實惠,但是這種短期行為對提高教學質量,特別是培養“雙師一體化”教師是不利的。

        發達國家高職院校普遍把兼職教師作為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小區學院的兼職教師占50%~65%,大量聘用兼職教師是小區學院辦學的基點。我國教育部制定人才培養水平評估條件,提出兼職教師比例≥15%為合格,≥30%為優秀,并規定任教120學時算一個教師指標。即使這樣,不少高職院校仍未達到此指標,而且兼職教師多來自學科教育的高校教師,從實踐單位聘來的不多,原因一是企業生產任務重,且未能把職業教育視為己任,學校產學合作關系不易建立;二是新興專業人才匱乏,特別是在廣西和其他西部省區;三是高職院校經費不足,辦學條件較差,無吸引力。

        發達國家職業師資培養有一套完整的體系。比如德國,中學畢業后,經過12個月企業實習,進人大學職業師資專業,經過9個學期專業學習和教育學的學習,大學畢業(碩士)后,經過兩次知識和技能、經驗和能力國家考試鑒定后,方能取得教師資格。這是一個較為全面而富有特色的培養模式。我國目前沒有建立職業師資培養體系,也缺乏統一標準和嚴格考試,造成高職師資源頭主要來自學科教育的畢業生。據對1萬名高職教師的抽樣調查表明,有67.1%教師是從普通學科高校畢業生直接進入高職院校任教的,他們基本上從學校到學校,從理論到理論,這是“雙師一體化”教師難以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了彌補這個缺陷,必須拓寬師資來源:一是向社會招聘;二是從企業、行業引進;三是適當從高校畢業生選聘。要改革人事制度,讓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專業技術人員進入高職院校任教。

        高職院校建設好一支校內專任教師和校外兼職教師隊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雙師型”師資隊伍,關系到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引起政府和辦學機構的高度重視。政府應正視高職院校的教師編制問題,目前高職院校的編制仍然是20世紀80年代定下的,二十年“一貫制”,政府只負擔編制內教師的工資,學校的辦學規模擴大了,政府的投人卻沒有適當增加。政府應增加投入,給予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以政策支持。應該設立高職教育教師繼續教育經費,重視高職院校教師培養。可喜的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已經制定了政策,在2005年12月的全區職業教育工作會上,提出了廣西當前發展職業教育九大工程中的第八項工程:“萬名職業院校教師提高工程”,主要是培養提高師資水平,強化能力。師資隊伍的培養問題將會在“十一五”期間得到改善和發展。

        (四)深化高職教育教學改革,提高高職院校的辦學水平

        廣西高職院校有著普通高等教育教學模式很深的烙印,重理論傳授輕技能培養,重繼承模仿輕發展創新,培養的學生缺乏求新、求異的創新精神。因此,必須有一個從普通高等教育向高職教育適應、調整、轉軌的過程,這個轉變越快越徹底,高職教育就越能健康快速發展。

        深化高職教育教學改革主要工作是以下六項:一是實行學歷證書教育和職業資格證書教育的“雙證制”,這是教學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目的是培養既有較強理論功底又具有熟練技術技能的學生。二是建設一支既有理論水平又有實踐能力的“雙師型”或“雙能力”的教師隊伍,這是教學改革的關鍵。即我們的老師不但“能說會道”,而且是“能工巧匠”。三是建立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比例為1:1的“雙教”教學體系,這是教學改革的根本。即做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將實踐貫穿于教學過程始終,使學生邊做邊學、學中做、做中學,真正成為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的高

        技能人才。四是制訂科學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雙大綱”,這是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因為“雙大綱”是編寫高職教材體系的指導。五是編寫高職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雙教材”,這是教學改革的核心。高職教材編寫的原則是既要符合職業技術標準又要達到高等學歷層次,既要達到一定的深度,又要實現技能實訓化。六是建立校內實驗、實習、模擬訓練和校外實訓“雙基地”。

        深化高職教學改革,核心是樹品牌、創特色,這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出路也是生命力所在。目前,全國有些高職院校辦出了品牌特色。如浙江省部分高職院校與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緊密相聯,招生形勢相當“火爆”,有的學校的報名與錄取比例達到5:1,畢業生也被預訂一空。“出口暢”必然帶來“進口旺”,品牌便在社會中得到承認。一些職業學校也辦出了自己的特色。如陜西米脂縣培養的家政人員在北京供不應求,都是高薪聘請;四川推出的廚娘,炒四川菜在大城市里就業的待遇特別高;湖北是電工培養;河南是一個內陸的省份,但有一個地方可以培養海員。這才叫做真正的品牌,因為這種品牌已經體現在價值上了,只要拿到這些學校的畢業證書,就業報酬就比人家高。廣西目前還沒有這樣的品牌,這是我們的弱項。

        廣西高職院校要深化教學改革,創出品牌特色,就要根據市場和社會需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合理調整專業結構,大力發展面向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專業,大力推進精品專業、精品課程和教材建設;要加快建立彈性學習制度,逐步推行學分制和選修制,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推進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逐步建立有別于普通教育的,具有高職教育特點的人才培養、選拔與評價標準和制度;要堅持育人為本,突出以誠信、敬業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通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職業院校的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

        (五)政策支持,促進有序發展

        高職教育在廣西是一種新型的起步較晚的高等教育類型,困難多,阻力大,它需要社會各界廣泛的了解、關心和幫助,更需要政府給予大力的扶持,制定出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政策和措施。

        1.輿論支持。當前,廣西在每年高考與報考大學中,學生與家長遠沒有擺脫鄙薄高職教育觀念的影響,這是發展高職教育的主要思想障礙。政府要把宣傳高職教育作為一項任務,宣傳高職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作用,宣傳社會經濟發展對高等職業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狀況,宣傳高職教育對推動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意義。

        2.教改支持。教育行政部門要注意總結高職教育改革的經驗,定期組織研究交流高職教育的理論和實際問題,引導高職院校創新辦學模式,樹品牌創特色。

        3.加大經費投入。由于高職教育的特殊性,它比普通高校需要更多的投入,現階段各高職院校已經收取了較高的學費,再提高學費會超出人們的承受能力,因而需要政府財政經費支持。  4.給予高職發展獨特的政策支持。一是專業設置的政策支持。高職專業設置貼近經濟、服務企業,應變性快,應考慮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有較大的靈活性和應變性。二是招生政策支持。即允許高職院校根據“人人皆可成才”的育人理念和自己的能力自主招生。三是要不斷修改和完善高職教育評估標準。從已經通過教學水平評估的四所高職院校(優秀: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良好: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和正在實施的優質專業評審標準來看,有些指標與要求值得研討。制定高職教育的評估標準,使高職教育既遵循高等教育共同規律,又按自身規律辦出特色,辦出水平。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編著.2003年中國教育綠皮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2]陳至立.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職業教育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貢獻[z]。北京: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D5-11-01.

        [3]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5號)[z].2005.

        第8篇:職業教育發展論文范文

        為了深人了解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教育的現狀,探討職業教育學碩士學位設置模式問題,筆者于2004年10月至2006年12月,對西安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浙江師范大學等15所不同類型高校的研究生院(處/部)主管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教育的負責人、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指導教師、在讀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已畢業的中等職業教育碩士、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所在單位的負責人進行了問卷調查。現將調查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一、問卷組成

        調查所用問卷分教師問卷和學生問卷。牽涉到問題有:中職碩士生教育總體狀況評價、教材及課程學習、學位論文、培養條件、中職碩士生管理工作及社會評價、研究生的學習時問與學習能力、師資結構和導師學術水平問題等。

        二、樣本采集

        本次調查抽取了試點培養單位中的5所院校。所調查的15所院校中,研究生院(處/部)主管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教育的負責人15人,院系主管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教育的負責人26人,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指導教師78人,研究生所在爭位教育培訓負責人76人,已畢業學生220人,在讀學生685人。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100份,收回1078份,其中有效問卷1065份,有效率達96.82%。

        三、調查的基本結果

           1.對教育質量的評價研究與探索

        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教育的總體質量是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問卷首先針對這些問題對不同群體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培養機構(高校研究生院/處/部)主管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的負責人、院系主管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教育的負責人和指導教師對當前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教育質量的認識基本一致,大多數培養機構負責人(占66.7%)、院系主管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教育的負責人(占65.4%)和指導教師(占79.5%)認為當前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總體質量一般;有20.0%的機構負責人、23.1%的院系主管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教育的負責人和11.5%的指導教師認為總體質量較高;13.3%的機構負責人、11.5%的院系主管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教育的負責人和9.0%的指導教師認為總體質量較低。但從總體看,研究生所在單位教育培訓負責人中的絕大多數對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的培養質量表示了肯定,有57.9%的人認為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的培養質量較高,39.5%的人認為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的培養質量一般,僅有2.6%的研究生所在單位教育培訓負責人對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的培養質量不滿意。由此可以看出,在對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教育的評價上,培養單位和用人單位的認識存在差異。盡管當前人們對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教育的質量有著不同的認識,但不論是培養機構負責人還是指導教師,大多數都對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教育的發展表現出樂觀的態度。

        2.發展規模與發展趨勢

        調查表明,各培養學校在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人數上差距較大。在被調查的15所中職碩士培養院校中,最多的有175人,最少的僅有21人。對于“是否迅速擴大招生規模”問題,培養機構負責人均認為今后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教育在規模上不宜過大,應保持適度的規模。

        調查還顯示,有83.7%的培養機構負責人和91.9%的被調查教師認為,盡管當前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教育存在一些問題,但其總體發展勢頭依然良好,此外還有37.6%的教師認為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教育的發展健康有序,僅有4%的教師對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教育的發展不看好。

        3.人學條件和培養過程的相關因素

        (1)生源。目前,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的生源主要來自中等職業學校中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經歷、大學本科畢業、具有學士學位或具有中教一級職稱的在職教師。通過調查,發現關于生源選拔的標準,學校與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所在單位有著不同的看法:對研究生所在單位負責人的調查顯示,認為應優先選派教學骨干去讀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的人占92.0%;但是,就同樣問題對承擔培養工作的院校進行的調查顯示,占被調查人數86.0%的人贊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決定,即從2005年開始,考生要參加全國統一的中職碩士研究生人學資格考試和招生學校組織的專業水平考試。在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的實際選派過程中,受訪單位所派送的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中,學校管理人員占65%,教學骨干占71%(兩者有交叉)。

        (2)學習動機。對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的學習動機、能力水平以及學習時間保證的調查是本調查的主要內容之一。調查顯示,86.3%的被調查學生認為他們讀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的主要動機是為了充實自己,67.8%的被調査學生認為是為了工作需要’想獲得高學歷者占48.0%。其他動機如尋求新的發展機會的占36.8%,聽從領導指派的占總人數的14.8%,有14.2%的人讀研是隨大流,1.5%的人認為沒有動機。可見大部分人選擇攻讀中等職業教育碩士,還是為了充實自己和工作需要。針對已畢業的中等職業教育碩士調查顯示,獲得中等職業教育碩士學位的人轉換工作崗位的比例并不是很大,有82.5%的被調查者依然在原單位工作,81.4%的人仍從事原專業工作,這一方面是由于中等職業教育碩士委托培養的性質,另一方面也說明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流動管理比較規范。

        (3)能力水平。調查顯示,不管是院校負責人、指導教師還是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本人都認為外語基礎、教育研究方法、專業理論基礎的欠缺是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接受調查的研究生院(處/部)主管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教育的負責人中,有73.5%的人認為是外語水平,有33.0%的人認為是專業基礎,有40.0%的人認為是教育研究方法,有20.0%的人認為是學習動機,此外還有13.3%和6.1%的人認為是專業知識和工作能力。92.6%的指導教師認為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不存在工作能力和學習動機上的問題,但有74.3%的人認為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人學時普遍存在專業基礎差的問題,60.5%的指導教師認為部分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存在本學科理論基礎薄弱的問題。56.9%的指導教師認為部分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存在專業知識老化的問題。有68.9%的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認為自己外語水平一般,62.9%的人認為自己專業基礎一般,61.4%的人認為對本專業最新發展的了解一般。由此可見,不同群體的人基本上都傾向于認為外語、教育研究方法以及本學科基礎理論知識的欠缺是當前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存在的比較突出的問題。

        (4)學習時間的保證。學習時間不足是中等職業教育碩士學位攻讀者普遍存在的問題。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的學習時間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集中進校學習,一部分是學生校外的學習時間。依據規定,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集中進校學習的總時間不得少于6個月(上、下學期均在校脫產學習3個月)。調查顯示,僅有45.5%的學生面授時間達到6個月以1:,還有26.0%、15.5%、13.0%的學生集中進校學習的時間分別為4~5個月、2~3月、少于2個月。究其原因,82.5%學生反映學校工作任務重,無法離開崗位。除了在校學習時間外,我們針對目前在讀的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進行了集中學習之外是否有充足的時間用于學習的調查,結果顯示,5.6%的被調查者認為有充足時間,37.7%的人認為有一定的時間,48.2%的人認為時間很少,9.7%的人認為沒有時間。進一步的調查顯示,在校外學習這一部分,沒有時間或時間很少用于攻讀中等職業教育碩士學位的情況存在的原因主要在于工作繁忙(87.9%),平時應酬太多(3.5%)、家庭負擔重(5.9%)以及其他原因(2.8%)。總之,學習時間不足成為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教育質量提高的重要制研究與探索因素。

        (5)課程設置。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的培養以課程學習為主,這就更加突出了課程設置的重要性。從被調查的15所院校實施的培養方案來看,一般都安排了4~5門公共課、6~8門專業課。調查顯示:56.4%%的指導教師和61.5%的中職碩士生認為課程安排合理或基本合理,肯定了中職碩士生培養方案的課程設置。但是,尚有43.6%指導教師和38.5%中職教育碩士生認為課程安排不太合理或不合理,這說明課程設置還應作進一步的修訂或調整。具體地說,在公共課與專業課的學分比例上,應適當減小公共課的學分比例;在理論課與方法、技能課的比例上,應適當加大研究方法、技能課比例;在教育類課程與學科專業課程的關系上,要突出學科專業特點。

        (6)師資結構和導師學術水平問題。被調查者中大部分人對師資結構和導師學術水平持肯定的態度,對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滿意度較高,對基本狀況有比較客觀、公正的評價。關于師資結構現狀,有62.7%的同學認為導師有豐富的指導研究生經驗,但同時也有37.3%的同學認為指導教師無科研項目、培養研究生經驗不豐富。

        (7)論文與論文質量。絕大多數被調查者對研究生論文的選題和質量比較認同,對論文質量有較客觀、公正的評價和判斷。認為學位論文有很重要的學術價值的占2.7%,認為具有較重要的學術價值的占17.8%,認為有一定學術價值的占57.8%,認為學術價值、實用價值不太高或無學術價值或實用價值者占21.7%。對研究生論文質量總體水平,6.5%的被調查者認為很高,11.8%的人認為較高,68%的人認為一般,9.3%的人認為很差,4.4%的被調查者說不清楚。結合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論文選題來源的調查結果,不難發現,當前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論文的實用性和創新性基本得到了指導教師的認可,但其學術水平卻不被指導教師和培養單位研究生院(處/部)負責人看好,由此反映出當前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教育的提供者(包括相關負責人和指導教師)在中等職業教育碩士學術論文評價標準巧究與裸素上與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自身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學術水平是否應當作為中等職業教育碩士學位論文的主要評價標準,中等職業教育碩士與教育碩士、普通碩士學位論文的評價標準應當有何不同,這些問題還有待進一步厘清。

        四、調查結論

        綜上所述,不論從中職碩士生所在單位的反映看,還是從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自身的學習動機以及完成論文的情況看,當前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培養基本達到了中等職業教育碩士學位設置的初衷,滿足了學校的需求,為中等職業學校發展培養了所需要的人才,但依然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是:

        1.培養目標定位不準

        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與普通碩士生培養模式、培養目標有較大差異,但這種差異在培養過程中體現得尚不清晰。一些課程的設置、教學環節的安排、學位論文指導標準的把握等,還沒有完全擺脫普通碩士生培養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培養的目標。

        2.培養過程不到位

        目前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的培養工作主要由試點單位來承擔,中職教育碩士是應用型人才,但生源單位(大多為中等職業學校)同時也是他們畢業后的工作單位沒有參與到實際培養過程中,而校內教師大多缺乏中等職業教育的工作經歷,中青年教師更缺乏實踐經驗,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授課質量。同時由于缺乏與中等職業教育的聯系,缺乏知名的高級中學教師、高級技師作為相關課程的主講教師與兼職指導教師,實行雙導師制有一定的困難。

        3.缺少適用于培養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的教材和參考書

        現有教材多重理論闡述和探討,輕實際應用,有的內容陳舊、起點低、特色不鮮明,與中等職業教育結合得不夠緊密。

        4.課程設置的針對性不夠

        大多數被調查的學校在開設公共課時,將相關專業的學生也包括進來,這種方式雖然拓寬了知識面,但與一些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學以致用,立竿見影”的愿望相矛盾。同時也有學員反映開設的課程對基礎性、總結性、實用性知識不能兼顧。

        五、建議

        根據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教育的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改善培養現狀,提高教育水平。

        1.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的職業專門性,需要強化課程的專業性

        中等職業教育碩士是以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為主體的學位,與普通碩士相比,它應該而且必須具有不可替代的職業優勢。這種職業優勢,除了中等職業教育碩士從教經驗的積累外,更重要的是通過有關課程的學習,得以強化、提升。因此,培養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應強調教育教學實踐,重在求實,注重知識的運用,更加重視應用性實踐性課程的開設,課程內容強調實用性、綜合性,使學位獲得者既能掌握本專業的基本理論,熟悉與之相關的管理科學和人文方面的知識。所以,在培養過程中要體現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的特點,首先應樹立以中等職業教育為核心的觀念,根據中等職業教育對人才培養的需要和要求,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制訂有序的培養計劃,從培養方式和培養環節等方面來增加其實效性。

        2.加強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培養單位與中等職業學校的密切合作

        中等職業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的開展使得高等院校與中等職業學校在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方面各自的職能發生了微妙變化,基礎教育單位并非只是需求方,高校也不僅僅是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教育的提供者,只有基礎教育部門和高校都對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的培養擔負起應有的責任,并把提高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學歷層次和不斷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的質量作為合作的基點,才能保證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培養的規格和數量,更加適用中等職業教育的要求。

        3.加強課程建設,加快教材編寫和出版工作

        課程體系是實現培養目標和保證培養質量的重要一環,合理安排課程既要遵循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教育規律,還要充分考慮其自身特點。研究性的課程設置應突出綜合性的要求,要以研究本學科專業理論為基礎,廣泛涉獵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學術性課程應該得到相應的重視:一方面學術性課程有助于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的理論修養和基本素質;另一方面學術性課程能夠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科研能力。實踐性的課程是提高教師素質、培養優秀教師的關鍵環節,其重點應放在將職業教育思想、教學理論、教學藝術、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能運用于教學過程所產生的實際效果上,并對其進行理性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從而進行科學判斷。針對工學矛盾突出的特點,開課與講課要力求少而精,講座與學術沙龍則可以豐富而寬泛。在教材建設方面,應吸收有豐富教學經驗的中職高級教師、省教學名師參加教材的編寫,加大適用于培養不同專業方向中等職業教育碩土生需要的教材和參考書的建設力度。

        4.加快師資隊伍建設,實行導師遴選制度

        導師素質和水平的高低是能否保證研究生教育質量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作為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導師,除了要做好高等學校的教育教學研究和管理研究外,還要涉足中等職業教育教學和管理,及時掌握中等職業教育教學與管理信息,密切注視中等職業教ff的發展動態。

        在導師隊伍建設方面,可以采取如下做法:①從原課程與教學論專業師資中分離出部分理論水平較高、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擔任中職教育碩士生任課教師或論文指導教師;②從國家重點、省重點中等職業學校聘請特級或高級教師、省教學名師作為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師資的必要補充,聘請他們擔任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部分課程的講授工作并指導論文;③為促進校際交流與學習,部分課程聘請外校特別是相關職業教育研究所專家授課;④選派優秀的碩士生指導教師去相關職業教育研究機構訪學調研;⑤要求中等職業教育碩士生指導教師每年都必須階段性地參與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工作,并將是否具備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經驗作為遴選中職教育碩士生指導教師的基本條件之一。另外,在組成導師組時應該有意識地把有中等職業教育實踐經驗的教師和缺乏教育實踐經驗的教師建成一個導師組,優化導師組的整體指導資源,提升導師組對實踐問題的指導能力。

        第9篇:職業教育發展論文范文

        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新的教育思想下,開展了大量教學改革的實踐和教學理論的研究,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如:項目式教學、問題解決式教學、探究式教學、情境教學等等應運而生。其中,情境教學就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課題.因為情境教學重在一個“情”字,主要是以學生的“情感”為紐帶,通過創設真實的或虛擬的教學情境來進行教學,它最大的特點就是“人文性”。情境教學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認知的發展、知識的構建,還可以促進學生將所構建的知識于真實情境中運用、拓展,而生成新的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情境教學還有利于學生的興趣、情感、價值觀的生成和體驗精神的成長。

        職業教育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職業教育包括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其中職業學校教育可以分為初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屬于初中后的職業教育。“中職教育”的全稱是“中等職業教育”。實施這一教育的學校有中等專業學校、職業高級中學和技工學校。招收初中畢業生,學制一般為二至三年。主要培養中、初級專業技術人員,技術管理人員,技術工人和其他從業人員。

        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中等職業教育取得了較為引人矚目的成就,為社會培養了大量高素質的勞動者。但是近幾年高校擴招導致普高升溫,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形勢嚴峻。特別是2000年以來生源的整體文化素質、綜合素質下降,他們中相當一部分沒有具備初中畢業生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和行為習慣,個體差距也在進一步拉大,道德品質的低下令人堪憂。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無論專業實力,還是個人素質都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特別是人文素質嚴重缺失,不能滿足社會要求。迫于形勢,大多數中等職業學校只能急功近利,奉行“實用主義”教育觀、人才觀,對人的培養從屬于科技、工業發展的需要。強調準職業人才的工具性、效用性,缺乏對人本主義的追求,缺乏對學生情感的培養。

        情感教學有助于促進人的認知發展,近年來心理科學的研究表明,情緒可以調節認知的加工過程和人的行為。因此,如何通過良好的情感教學對中職學生進行教學就成為了當前中職教師面對的一個問題,而數學對一個學生的思維、情感的開發具有良好的效用,如何能在中職數學教學中結合情感教學的情景體檢,給學生以一種良好的情感教學方式、模式就成為了本研究之目的所在。

        二、研究意義:

        情感教育是一個嶄新的,需要不斷探索和完善的課題。未來的情感教育只有建立科學合理的情感教育目標體系,形成完整的情感教育鏈條,挖掘民族文化中豐富的情感教育資源為我所用,才能提高情感教育的效果。本研究從提高職校數學教學的角度出發,研究情境創設其實質就是推動情境教學更好地走入課堂,幫助教師轉變教學理念,改變教學手段,適應新課改.改變數學難教,數學難學的現狀。使數學教學更好地服務職校職業化、專業化人才的培養目標,

        三、文獻綜述

        情感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充分考慮認知因素的同時,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以完善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的教學。情愫影響對信息的選擇,監視信息的流動,促進或組織工作以及,干涉決策、推理和問題的解決。同時認知加工對信息的評價、神經激活而誘導的產生。一般來說,積極的情緒在任職過程中起到協調、組織作用,工作效率高;而消極的情緒起到蒲懷、瓦解或是阻斷的作用,工作效率低。愉悅的情緒體驗能促進人與人關系的融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因此,對學生進行情感教學能激發學生對學習的樂趣,并能積極引導他們以健康、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與學習。

        西方學者有關的情感教學的一些論文是建立在存在主義哲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礎上的,而且有的概念還是直接來源于宗教生活,如“精神關懷”等。這些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情感教學理論在科學性及實踐價值。

        情感教育的理念近年來頗受各國教育界的重視。不少國家、地區都進行過重視學生情感體驗的教育實踐,其中較為成功的有英國的“夏山快樂教育”、“體諒教育”、美國的教師臨床服務、荷蘭的激勵學校。而國內成功的情感教育實驗有李吉林老師所創的“情境教學”實驗、上海市“成功教育”的教育探索實驗以及無錫師范附小等學校的“愉快教育”實驗等。

        我國的研究學者認為情感教學是完整的教育過程中一個組成部分,通過在教育過程中尊重和培養學生的社會性情感品質,發展他們的自我情感調控能力,促使他們對學習、生活和周圍的一切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獨立健全的個性和人格特征,真正成為品德、這里、體制、美感及勞動態度和習慣都得到全面發展的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他們認為情感教學的傾向具體表現就是:沒有把情感發展列入教育目標系列之中,知識的獲得或是智力訓練的目標占據教育目標系列的中心位置。情感教育是一個與其他教育概念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概念。

        國內研究情感教學的論文選題基本圍繞“怎樣利用情感手段搞好學科教學或借助學科教學進行情感教育”展開,從以下幾個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論文題目即可窺見一斑:“情感教育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淺談體育教學中的情感教育”;“談情感教育對高考教學的催化作用”;“地理教學情感教育初探”;“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實施影響因素及意義”;“論中學歷史課的情感教育”;“淺談政治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等等。

        碩博論文數據庫收錄的學位論文中,碩士學位論文占據了情感教育論文的主體,而且大部分論文側重學科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問題,將情感作為一種手段的應用性研究成果。曹濤濤在其畢業的碩士論文中,就結合其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出了數學學習情感目標;提出了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原則及以培養學生積極情感為主要目的的教學策略;認為高中數學教師應提高自身素質、轉變教育觀念、用滿腔的熱情、真誠的愛心去激勵、感染學生,要充分挖掘高中數學課程中的情感因素、激活課堂教學、改善評價方式,以此來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由于絕大多數文章的作者缺乏對情感及情感教育理論的基本把握和重視,所得結論的科學性和適用性有待進一步考察和檢驗。報紙文章多為對當前情感匱乏狀態的揭示和加強情感教育的呼吁,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喚醒人們對情感及情感教育問題注意的作用,而對情感及情感教育本身的問題涉及甚少。總體而言,當前的情感教育研究中,關于情感及情感教育本身的核心問題——“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所展開的探討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深度上都顯得相當不足。對于情感和情感教育的含義、本質,當代中國情感教育的目標、功能、內容、過程、方法與規律,以及情感教育的具體實施等問題,都需要從不同的視閾、角度,用不同的提問和言說方式,不同的研究方法做出具有時代特征的系統回答。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情感教育這一剛剛開拓的研究領域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有許多的問題需要探討。”

        四、研究的主要內容,重點和難點

        本研究的目標:本次論文詳細闡述發揮教師情感作用,讓數學教學與情感教學相結合,成為一種新型教學策略。該策略在職校教學中的重要性、可行性及實施途徑將是本論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1、中職數學情感教學策略益處分析

        中職數學情感教學策略有助于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幫助學生提高數學學習效率。提升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還可以間接激發學生熱愛自己所學的專業。打下堅實的數學基礎。

        (1)中職數學情感教學策略價值所在

        由于職中生學習基礎多數較差,學習的內在動力不足,因此在職校數學教學中,發揮教師的情感作用就顯得非常有價值。

        (2)不實行中職數學情感教學策略弊端。

        其一在于沒有情感教學,數學的本身具有枯燥性、乏味性,這使得學生聽聽不喜歡聽了,新舊知識的連接不好,學生不懂新的知識,就不樂于、不易于接受新知識信息。相當于喪失了學習內部的驅動力,表現為學習消極、缺乏信心,雖經補課,不僅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加劇了失敗心態的發展,致使教師束手無策。其二,在情感教學中,實施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尊重和信任是溝通師生情感的橋梁。尤其是差生,對教師的教學要求,往往取決于師生間有無相互尊重和信賴的情感。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是建立教學情感的重要因素。

        2、中職數學情感教學策略的實施

        (1)教學應對學生的情感和態度的培養給予特別關注.首先探討了情感與態度對教學學習的意義,進而從教師的積極作用,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培養,數學研究的價值和必備的品質以及數學與科學精神、世界觀的形成五個方面具體闡述數學教學中學生情感與態度的培養途徑。

        (2)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感情地教,學生才會有感情地學。教師可以借助生活體驗創設學習數學的情景,通過實驗操作創設學習數學的情景;教師可揭示數學本身的內在美,發展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通過增強數學探究意識,深化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教師應用風趣、幽默、富有情趣的言語講解相關教學內容,數學課堂應提示數學知識背后隱藏著的人物軼事,將數學知識與人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創造性活動聯系起來,會使學生對數學內容產生親切感。

        (3)中職數學情感教學策略的實施,盡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多獲取成功的喜悅,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過程中的自信心,要有利于他們對知識的消化,理解和運用,一切都要易而漸難,由淺入深,讓學生對知識始終處于可望、可及、有收獲、想進取的積極學習狀態。

        論文的框架結構:

        提出研究中職數學情感教學策略意義,查閱文獻,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和方法,提出中職數學情感教學構思,通過舉例研究方法進行研究,統計分析數據,得出中職數學情感教學的益處分析及實施方案。

        論文的提綱:

        一情感教學的提出

        1.1情感教學的歷史淵源

        1.2情感教學的價值

        二職校數學情感教學的理論探討

        2.1情感教學的內涵

        2.2數學情感教學的內涵

        2.3情感教學的理論基礎

        三運用情感教育應遵循的原則及措施

        3.1、原則

        (一)主體性原則

        (二)尊重的原則

        (三)激勵的原則

        (四)個性化原則

        (五)愛的原則

        3.2、措施

        (一)提高自身素質,提升人格魅力

        (二)轉變教育觀念,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三)改進教學行為藝術,引導學生知情協調發展

        (四)開發教學資源,豐富情感教育載體,數學課教育教學效果

        四職校數學教學中職校數學教學中情感教學的實施

        4.1職校數學教學中職校數學教學的目標

        4.2職校數學教學中職校數學教學的實施策略

        4.3職校數學教學中職校數學教學的教學案例分析

        研究地點、年度計劃及經費預算:

        論文完成的時間安排:

        1、4周研究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存在的不足。查閱大量文獻資料

        2、2周明確本研究命題的初步框架結構,

        3、1周完成開題報告撰寫

        4、4周研究本研究擬解決的問題及得出的研究結論

        論文新意預測或論文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預測及成果應用設想:

        當前的情感教學研究主要是針對高中教學,對職業教育的情感教學研究較少,而職業學校因其教學的特殊性,其所采用的教學方法與模式,采取的策略應當與高中、大學的教學不一致,本研究希望能通過針對當前職業教育情感教學所存在的問題,以提供相關部門,特別是職業教育學校的參考。

        參考文獻:

        1.盧文學姜紅娟羅爾曼《學生個性心理健康教育新概念》153頁

        2.胡淑飛情感教學策略促進學生地理學習主動性研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6月

        3.彭杰優化高中數學教學的情感策略云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6月

        4.喬麗芳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研究內蒙古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2月

        5.張淑燕我國當代情感教育的現實思考東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5月

        6.周志遠數學情景教學中的情境創設方法及實踐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11月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人网站77777 | 亚洲乱亚洲乱少妇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 五月婷中文字幕 | 婷婷丁香五月激情亚洲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