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航運經濟論文范文

        航運經濟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航運經濟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航運經濟論文

        第1篇:航運經濟論文范文

        清代前期蘇州眾多經商沖突的發生,至少有兩個具體效果。一方面,經商沖突給利益相同的商人更多的交往協商機會,有助于商人捐款產生團體,使眾多會館公所隨著經商沖突增加而不斷出現;另一方面,商人將經商沖突呈請地方政府處理,也給蘇州官員對工資爭議、經商安全和商事糾紛等相關訟案有更多的處理經驗。

        在各類經商沖突事件當中,或是合作對付工匠、或是合作控告無賴胥吏、或是與商場競爭對手從事商業競爭,商人和商人之間,產生了更多的或合作、或沖突的緊密互動關系,彼此間的交往與競爭機會愈來愈多。互動關系的增多,才使商人加強了定期捐款創建維持一個團體組織的意愿,會館公所這類團體組織才有成立運作的堅強基礎。會館公所成立以后,不僅使捐款商人在貯貨、議價、陳設公定度量衡等方面節省了交易成本,也使捐款商人和同鄉官員增加了交往親近的機會,使許多商人具有更省成本與更多保障的經商環境。

        同時,蘇州地方政府官員也在諸如協議工資、保護商標等經商沖突的處理經驗中,不斷累積著各種相關賦砂浮溝拇砭欏5娜罰僭輩⒉皇俏舜俳梅⒄茍;ど倘說木倘ㄒ媯曬僭倍躍壇逋皇錄拇矸絞嚼純矗僭倍隕倘爍髦志套雜珊筒撇ɡ謀;と肥蕩嬖謨誶宕捌詰乃罩藎荒芩嫡僭痹謚蔥興降摹敢稚獺拐摺V敝鐐砬逡鄖埃泄暈叢嬲魷執罅χС志梅⒄溝摹鋼厴獺拐吖倘皇鞘率擔床荒芙宕捌謖粗С稚桃搗⒄溝南窒笏黨墑恰敢稚獺梗種粕桃敵枰導實鬧貧群駝擼傷罩莨僭貝砭壇逋壞姆絞嚼純矗比晃薹ㄋ凳恰敢稚獺埂?BR>

        到底傳統政府「重農抑商政策的有效性如何?其實這要區分差異來看。中國上的政府的確執行過所謂「重農抑商政策。至少自戰國以來,政府對商人經營商業采取壓制措施的「抑商政策即已形成。有學者指出:禁榷制度、官制度和土貢制度三者,即是秦漢以下政府落實「抑商政策的三項「重要支柱,政府以此將民間和政府的消費需求以及地方特產,束縛在官營事業和皇帝的直接控制之下,有效地阻礙和縮小民間商人的經商范圍(傅筑夫,1980b:667)。政府執行「抑商政策的原因,是和戰國時代部份富商大賈以「輕重術造成貧富不均有關,政府為抑制嚴重的貧富不均,有時便藉官營手工業等制度來抑制商業貿易的自由(杜正勝,1990)。另外,為避免富商大賈勾結資助政敵,先秦時代政府也曾采取「抑商政策以保持政權的穩定,這種歷史經驗也到戰國秦漢以下政府采取「抑商政策(吳慧,1982)。

        然而,戰國以來政府的「抑商政策其實并非沒有變化。至少自宋代以來,不少官員即已指出「抑商政策的不切實際(谷霽光,1942)。晚明以后,有更多官員看到糧價和物價變動對平民生活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無論是抑制商業或是加重商人稅捐,結果不僅對商人不利,更造成平民百姓生活因為糧價物價上揚而受到嚴重騷擾,反對政府執行「抑商政策的改革主張也愈來愈多(林麗月,1988),很多官員都公開主張保障商人的經營自由和財產安全。更重要的是,晚明以后,各種官手工業解體崩壞的速度日益加快,許多資源的開發和生產都轉由民間商人接手經營(陳詩啟,1958;徐泓,1986),政府更加喪失了落實「抑商政策的制度基礎。在清代前期,官手工業沒落的趨勢仍然持續發展。整體來看,將宋元明清傳統政府有關管理民間商業經營的政令概約簡化為「抑商政策,其實是錯誤的。由清代前期蘇州的經商沖突案例來看,政府官員對商人經商自由和財產安全的保障和維護都是很明顯的事實。盡管有不肖官員胥吏騷擾商人的經商安全,但卻不能將這種騷擾事件當做是政府正在執行一種刻意侵奪商人財貨和危害商人經商自由的「抑商政策。也就是說,當時官員和商人之間的關系絕非是一種「抑商政策下的官商關系。清代前期政府之所以成為阻礙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并不是因為政府「壓抑民間工商業的發展,而是因為政府始終沒有「扶持民間工商業的發展(Perkins,1967;Feuerwerker,1984;張瑞德,1992)。如果說「壓抑是種消積的「抑商政策,則「扶持便是種極積的「重商政策,清代前期政府執行的固然不是晚清才開始的「重商政策,但卻也絕非是一種「抑商政策。

        本文未討論上商人的地位,因為如何有效地界定「社會地位并不容易,需要更好的取徑才能深入討論。本文重心只放在所謂「重農抑商政策中的「抑商政令部份,用清代前期蘇州經商沖突事件的案例來做檢視其中的。來看,若以所謂的「重農抑商政策來概括清代前期最發達的蘇州地區,其有效性是很令人懷疑的。如果當時中國的經濟先進地區不是因為「抑商政策而阻礙經濟,則草率地使用「重農抑商政策做為檢討近代中國經濟發展受挫的歷史原因,則這種論述便有很大的局限性。

        表一:道光以前蘇州商事糾紛中的商人聯名立碑統計

        號|年代|人數|聯名立碑人身份|立碑緣由|官府級銜|類別|立碑地點|資料來源

        1|1650|55|「商民|禁「關棍假冒盤詰|蘇州府正堂|乙|未詳|蘇碑158號

        2|1662|18|木商;木牙人|木商木牙聯控漕船占泊碼頭|長吳二縣|乙|未詳|蘇碑70號

        3|1670|21|布商|商匠爭端并核定踹匠工價|蘇州府正堂|甲|閶門附近|蘇碑40號

        4|1676|12|糖果鋪戶商人|「永禁鋪戶當官|長洲縣正堂|乙|未詳|蘇碑159號

        5|1677|19|花素緞行經紀牙人|禁止縣胥、市棍滋擾|蘇州府正堂|乙|城隍廟內|蘇碑09號

        6|1680|48|木商;木牙人|禁止派取木料滋擾商民|蘇州府正堂|乙|未詳|蘇碑71號

        7|1682|18|米鋪商人|重申官定度量衡并定腳夫價|長洲縣正堂|丙|山塘街|蘇碑151號

        8|1683|49|木商;木牙人|與「省商均派木料|蘇州府正堂|乙|大興公所|蘇碑73號

        9|1688|141|木商;木牙人|禁止木牙借「行頭病商|長洲縣正堂|丙|大興公所|蘇碑74號

        10|1693|72|布商|定踹戶與踹匠工價|蘇州府正堂|甲|閶門附近|蘇碑41號

        11|1701|69|布商|以「包頭約束踹匠|蘇州府正堂|甲|閶門附近|蘇碑43號

        12|1715|72|布商|禁立「踹匠會館|長吳二縣|甲|閶門附近|蘇碑44號

        13|1720|45|布商|將踹坊與踹匠編為坊甲制度|長吳二縣|甲|閶門附近|蘇碑45號

        14|1722|100|「金閶市民公立|禁革流丐勾結胥吏勒索搶劫|蘇州府正堂|乙|廣濟橋上|江碑253號

        15|1734|61|機戶作坊主|「永禁機匠叫歇|長洲縣正堂|甲|玄妙觀|蘇碑12號

        16|1739|45|布商|定機匠工資與禁機匠叫歇|元長吳三縣|甲|閶門附近|蘇碑47號

        17|1741|14|冶坊作坊主|定冶坊坊匠工資|元長二縣|甲|西園|蘇碑97號

        18|1742|240|腌臘漁肉商人|定訂牙傭|長洲縣正堂|丙|高寶會館|蘇碑161號

        19|1756|34|紙坊作坊主|定坊匠工資與禁止停工勒價|元長吳三縣|甲|閶門附近|蘇碑58號

        20|1779| |「長元吳三縣布商等|議定踹匠工價|蘇州府正堂|甲|廣濟橋上|蘇碑49號

        21|1781|5|販木商人|禁止牙行腳夫自稱「小甲|長洲縣正堂|丙|大興公所|蘇碑76號

        22|1793|34|紙坊坊主|定工資與定坊甲司月制|元長吳三縣|甲|仙翁會館|蘇碑59號

        23|1806| |「山塘鋪戶居民|禁革結黨勒索商家與商船|元和縣正堂|乙|山塘街|蘇碑257號

        24|1810| |「湖南北、江南西通幫|禁地痞索詐米商商船|元長吳三縣|乙|楓橋鎮|蘇碑258號

        25|1822|26|賬房機戶|禁機匠停工并立機戶規條簿|元和縣|甲|云錦公所|蘇碑20號

        26|1832|28|布商|禁革踹坊勒借累業|元長吳三縣|丙|新安會館|蘇碑51號

        27|1837|26|造箔坊鋪作坊主|申定工匠工資|吳縣正堂|甲|麗澤公局|蘇碑104號

        28|1844|13|酒牙商人|設立官定公砠并禁阻私牙|長洲縣正堂|丙|醴源公所|蘇碑169

        注一?「立碑緣由的「類別說明:甲類——與工資爭議有關者;乙類——與經商安全有關者;丙類——與商業契約有關者。

        注二?「蘇碑指《明清蘇州工商業碑刻集》。「江碑指《江蘇省明清以來碑刻資料選集》。

        征引書目

        基本史料

        1.碑刻與檔案數據類

        《上海碑刻資料選集》,上海博物館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江蘇省明清以來碑刻資料選集》,江蘇省博物館編,北京:三聯書店,1959年。

        《明清以來北京工商會館碑刻選編》,李華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明清蘇州工商業碑刻集》,蘇州博物館等合編,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

        《蘇州商會檔案叢編》第一輯,武昌: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年。

        2.筆記小說、詩文集類

        《三異筆談》,(清)許仲元,約成書于道光七年(1827年),臺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一編九冊,1978年。

        《丹午筆記》,(清)顧公燮,書成于康熙年間,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新校本。

        《石隱山人自訂年譜》,原作成于咸豐年間,收入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附錄,排印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安吳四種》,(清)包世臣,有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序,臺北:文海出版社,《近代史料叢刊》三十輯,1968年。

        《江南經略》,(明)鄭若曾,書成于嘉靖年間,影印本,臺北: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二集,1971年。

        《吳門表隱》,(清)顧震濤,據道光年間刊本點校,揚州: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

        《明代史料選編》,謝國楨編,褔州:褔建人民出版社,1980-1981年。

        《宦游筆記》,(清)納蘭常安,書前有乾隆十年(1745年)序,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陔余叢考》,(清)趙翼,據乾隆五十五年(1790)湛貽堂板本影印,臺北:華世出版社,1975年。

        《清詩鐸》(原名《國朝詩鐸》),(清)張應昌編,新校本,據同治年間刊本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嘉錄》,(清)顧祿,書前有道光十年(1830年)序,臺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一編九冊,1978年。

        《巢林筆談》并附《巢林筆談續編》,(清)龔煒,據乾隆卅年(1765)、乾隆卅四年木刻本排印,新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廣陽雜記》,(清)劉繼莊,《人人文庫》本第426號,臺北:商務印書館,1976年。

        《閱世編》,(清)葉夢珠,原書成于康熙年間,臺北版:木鐸出版社,1982年點校本。

        《鏡湖自撰年譜》,(清)段光清,新校本,記嘉慶二十五年至同治七年(1820-1868年)間事,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續見聞雜記》,(明)李樂,收入《見聞雜記》,影印萬歷年間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3.政典政書判牘類

        《正誼堂集》,(清)張伯行,收入(清)吳元炳編《三賢政書》本,影印光緒五年(1879)刊本,臺北:學生書局,1976年。

        《佐治藥言》,(清)汪輝祖,書成于乾隆年間,臺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六編十冊,1975年。

        《吳中判牘》,(清)蒯德模,書前有光緒四年(1878)序,臺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四編九冊,1974年。

        《宦游紀略》,(清)桂超萬,影印本,書有咸豐二年(1852)序,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清史稿》,(清)趙爾巽修,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清朝通考》,(清)劉錦澡編,影印本,臺北:新興書局,1963年。

        《資治新書初集二集》,(清)李漁編,書前有康熙六年(1667)序,清「得月樓板。

        《雍正朱批諭旨》,影印本,臺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

        《福惠全書》,(清)黃六鴻,書前有康熙三十三年(1694)自序,(日本)「詩山堂1850年板。

        5.地方志書類

        崇禎《吳縣志》,(明)牛若麟等修,崇禎十五年(1642)刊本。

        《肇域志》,(明)顧炎武編,書前有嘉慶三年(1798)序,同治年間藍欄鈔本。

        康熙《長洲縣志》,(清)蔡方炳等撰,康熙二十二年(1684)序刊本。

        乾隆《蘇州府志》,(清)邵泰等撰,乾隆十三年(1748)刊本。

        嘉慶《貞豐擬乘》,(清)章騰龍原本,陳勰增輯,嘉慶十五年(1810)聚星堂刻本,《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冊6,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道光《蘇州府志》,(清)石韞玉等修,道光四年(1824)刊本。

        光緒《蘇州府志》,(清)馮桂芬等撰,影印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民國《吳縣志》,曹允源等撰,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影印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論著

        上田信,1981,〈明末清初江南都市?「無賴?社會關系〉,《史學雜志》,90(11):41-59。

        小口彥太,1988,〈清代地方官?判決錄?通??見??民事的紛爭?諸相〉,《:?文化》,3:35-49。

        山本進,1993,〈清代江南?牙行〉,《東洋學報》,74(1-2):27-58。

        川勝守,1979,〈中國近世都市?社會構造:明末清初江南都市????〉,《史潮》(新),6:65-90。

        川勝守,1982,〈明末清初?打行?訪行〉,《史淵》,119:36-51。

        川勝守,1987,〈明代鎮市?水柵?巡檢司制度〉,《東方學》,74:101-115。

        中山美緒,1978,〈清代前期江南?米價動向〉,《史學雜志》,87(9):1269-1301。

        夫馬進,1983,〈善會、善堂?出發〉,小野和子編,《明清??社會》,京都:京都大學人文所,頁189-232。

        夫馬進,1986,〈清代前期育嬰事業〉,《富山大學人文學部紀要》,11:5-41。

        夫馬進,1993,〈明清時代?訟師?訴訟制度〉,梅原郁編,《中國近世?法制?社會》,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頁437-483。

        王日根,1994,〈明清時代會館的演進〉,《研究》,1994(4):47-62。

        王世慶,1994(1958),〈清代的米產與外銷〉,氏著,《清代臺灣社會》,臺北:聯經出版公司,頁93-129。

        王家范,1986,〈明清蘇州城市經濟研討:紀念蘇州建城兩千五百周年〉,《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86(5):23-30,16。

        王翔,1992,《中國資本主義的歷史命運:蘇州絲織業「賬房史論》,南京:江蘇出版社。

        王業鍵,1973,〈清代經濟芻論〉,《食貨復刊》,2(11):541-550。

        王泰銓,1989,〈法國私法統一面面觀〉,《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18(2):365-376。

        田汝康,1987a(1956),〈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中葉中國帆船在東南亞洲航運和商業上的地位〉,氏著,《中國帆船貿易和對外關系史論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頁1-34。

        田汝康,1987b(1957),〈再論十七至十九世紀中葉中國帆船業的發展〉,氏著,《中國帆船貿易和對外關系史論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頁35-52。

        全漢升,1969,〈明清間美洲白銀的輸入中國〉,《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1):12-20。

        全漢升,1972a(1957),〈雅片戰爭前江蘇的棉紡織業〉,氏著《中國經濟史論叢》,香港:新亞研究所,頁625-649。

        全漢升,1972b(1956),〈美洲白銀與十八世紀中國物價革命的關系〉,氏著,《中國經濟史論叢》,香港:新亞研究所,頁475-508。

        全漢升,1972c(1967),〈清朝中葉蘇州的米糧貿易〉,氏著,《中國經濟史論叢》,香港:新亞研究所,頁567-582。

        全漢升,1986a,〈美洲白銀與明清經濟〉,《經濟論文》,14(2):35-42。

        全漢升,1986b,〈略論新航路發現后的海上絲綢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7(2):233-239。

        全漢升,1987,〈明清間中國絲綢的輸出貿易及其〉,陶希圣先生祝壽編委會編,《國史釋論:陶希圣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上冊,臺北:食貨出版社,頁231-237。

        全漢升,1993,〈略論新航路發現后的中國海外貿易〉,張彬村、劉石吉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五輯,臺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頁1-16。

        寺田隆信,1972(1968),〈蘇州踹布業?經營形態〉,氏著,《山西商人?研究——關于明代的商人及商業資本》,京都:京大東洋史研究會,頁337-410。

        朱瑞熙,1986,〈宋代商人的社會地位及其歷史作用〉,《歷史研究》,1986(2):127-143。

        佐藤學,1987,〈明末清初期一地方都市????同業組織?公權力〉,《史學雜志》,96,9:。

        余英時,1987,《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余英時,1993,〈明清變遷時期與文化的轉變〉,余英時等編,《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臺北:聯經出版公司,頁35-42。

        吳奇衍,1985,〈清代前牙行制試述〉,《清史論叢》,6:26-52。

        吳承明,1985a,〈論明國內市場和商人資本〉,氏著,《中國資本主義與國內市場》,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頁217-246。

        吳承明,1985b,〈論清代前期我國國內市場〉,氏著,《中國資本主義與國內市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247-265。

        吳慧,1982,〈先秦時期官商和私商的考察〉,北京師范大學學系主編,《學集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313-336。

        呂作燮,1984,〈明清時期蘇州的會館和公所〉,《中國社會經濟史》,1984,2:10-24。

        李伯重,1986,〈明清江南與外地經濟聯系的加強及其對江南經濟的〉,《中國經濟史研究》,1986(2):117-134。

        李華,1960,〈從徐揚「盛世滋生圖看清代前期蘇州工商業的繁榮〉,《文物》,1960(1):13-17。

        杜正勝,1990,〈戰國的輕重術與輕重商商人〉,《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1(2):481-532。

        沙鄭軍,1988,〈試論明清時期的江南腳夫〉,《中國史研究》,1988(4):104-109。

        谷霽光,1942,〈唐末至清初間抑商之商榷〉,《文史雜志》,1(11):1-10。

        奈良修一,1993,〈十七世紀中國????生纟生產?日本??輸出〉,《明清?法?社會》編集委員會編,《和田博德教授古稀記念:明清時代?法?社會》,東京:汲古書院,頁469-490。

        林仁川,1987,《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貿易》,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林玉茹,1994,《清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紹明,1987,〈明清年間江南市鎮的行政管理〉,《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87(2):93-95。

        林滿紅,1991,〈明清的朝代危機與世界經濟蕭條——十九世紀的經驗〉,《新史學》,1(4):127-147。

        林滿紅,1993,〈銀與鴉片的流通及銀貴錢賤現象的區域分布(1808-1854)——世界經濟對近代中國空間方面之一影響〉,《中研院近史所集刊》,22(上):89-135。

        林滿紅,1994,〈嘉道年間貨幣危機爭議中的社會〉,《中研院近史所集刊》,23:163-203。

        林麗月,1988,〈試論明清之際商業思想的幾個問題〉,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下冊,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頁711-733。

        松浦章,1983,〈清代????沿岸貿易????——帆船?商品流通〉,小野和子編,《明清時代?政治?社會》,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頁595-650。

        邱澎生,1990,《十八、十九世紀蘇州城的新興工商業團體》,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

        邱澎生,1995,「商人團體與社會變遷:清代蘇州的會館公所與商會,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未刊本。

        段本洛、張圻福,1986,《蘇州手史》,揚州:江蘇古籍出版社。

        洪煥椿,1981,〈明清蘇州地區資本主義萌芽初步考察:蘇州工商業碑刻資料剖析〉,收入南京大學編,《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研究討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頁399-449。

        洪煥椿,1992,〈明清蘇州地區的會館公所在商品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氏著,《明清史偶存》,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頁566-612。

        范金民,1989a,〈明清時期活躍于蘇州的外地商人〉,《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9(4):39-46。

        范金民,1989b,〈明清時代蘇州絲織業生產形式和生產關系初探〉,洪煥椿等主編,《長江三角洲地區社會經濟史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頁184-219。

        范金民,1989c,〈明清時期蘇州的外地商人述略〉,洪煥椿等主編,《長江三角洲地區社會經濟史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頁220-240。

        夏維中,1989,〈明清滸墅關的〉,洪煥椿等主編,《長江三角洲地區史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頁273-285。

        徐泓,1986,〈官匠制度〉,于宗先主編,《經濟學百科全書》第2冊《經濟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頁38-44。

        張海鵬、張海瀛(主編),1993,《中國十大商幫》,合肥:黃山書社。

        張偉仁,1971,〈清季地方司法:陳天钖先生訪問記〉(上)(下),《食貨月刊》,1(6):319-339;1(7):388-397。

        張德昌,1935,〈清代前之中西沿海貿易〉,《清華學報》,10(1):97-145。

        張瑞德,1992,〈中國近代政府與農業〉,《漢學研究》,10(1):217-241。

        梁方仲,1980,《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梁其姿,1984,〈十七、十八世紀長江下游之育嬰堂〉,曹永和等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臺北:中研院研究所,頁97-130。

        梁其姿,1986,〈明末清初民間慈善活動的興起:以江浙地區為例〉,《食貨月刊》,15(7-8):52-79。

        梁庚堯,1982,〈宋元時代的蘇州〉,《文史報》,31:1-45。

        許滌新、吳承明主編,1985,《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第一卷《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北京:人民出版社。

        郭松義,1982,〈清代國內的海運貿易〉,《清史論叢》,4:92-110。

        陳希育,1991,《中國帆船與海外貿易》,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平,1987,〈明清時期江南市鎮的牙人與牙行〉,《中國經濟史研究》,1987(2):30-38。

        平,1993,〈宋元明清時期江南市鎮社會組織述論〉,《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3(1):33-38。

        陳詩啟,1958,《明代官手的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陳國棟,1994,〈清代中葉(約1780-1860)與大陸之間的帆船貿易:以船舶為中心的數量估計〉,《臺灣史研究》,1(1):55-96。

        陳慈玉,1988,〈從清代前期的淮安關功能論官商的關系〉,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初期研討會論文集》下冊,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頁685-708。

        章英華,1983,〈歷史社會學與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國社會學刊》,7:215-234。

        傅衣凌,1956,《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北京:人民出版社。

        傅衣凌,1957(1956),〈論明清時代的棉布字號〉,氏著,《明代江南市民經濟試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頁127-130。

        傅崇蘭,1986,《中國運河城市發展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傅筑夫,1980a,〈中國工商業者的「行及其特點〉,氏著,《中國經濟史論叢》下冊,北京:三聯書店,頁387-492。

        傅筑夫,1980b,〈抑商政策的產生根源、貫徹抑商政策的三項制度及其對商品經濟發展的〉,氏著,《中國經濟史論叢》下冊,北京:三聯書店,頁608-668。

        滋賀秀三,1984,《清代中國?法?裁判》,東京:創文社。

        經君健,1994,〈清代關于民間經濟的立法〉,《中國經濟史研究》,1994(1):42-55。

        劉永成,1959,〈試論清代蘇州手工業行會〉,《歷史研究》,1959(11):21-46。

        劉石吉,1987a,〈明清時代江南地區的專業市鎮〉,氏著,《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研究》,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頁1-72。

        劉石吉,1987b,〈明清時代江南市鎮之數量〉,氏著,《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120-162。

        劉素芬,1991,〈清朝中葉北洋的海運〉,吳劍雄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四輯,臺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頁101-124。

        劉翠溶,1978,〈明清時代南方地區的專業生產〉,《大陸雜志》,56(3-4):125-159。

        劉錚云,1987,〈義莊與城鎮:清代蘇州府義莊之設立及分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8(3):633-672。

        樊樹志,1990,《明清江南市鎮探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鄭永昌,1994,《明末清初的銀貴錢賤現象與相關經濟思想》,臺北:國立師范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鄭玉波,1985,〈民法五十年〉,《法學叢刊》,30(1):11-20。

        鄭昌淦,1989,《明清商品》,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

        鄭秦,1988,《清代司法審判制度》,長沙:湖南出版社。

        橫山英,1972b,〈踹布業?生產構造〉,氏著,《中國近代化?經濟構造》,東京:亞紀書房,頁63-143。

        鞠清遠,1977,〈清開關前后的三部商人著作〉,收入包遵彭等編,《中國近代史論叢》二輯三冊,臺北:正中書局,頁205-244。

        魏向陽,1993,《康乾盛世的扛鼎桿桿:康雍干時期經濟立法縱橫論》,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藤井宏,1953-1954,〈新安商人?研究〉(一)、(二)、(三)、(四),《東洋學報》,36(1)-(4):1-44、180-208、65-118、533-563。

        Atwell, William S. 1982. “International bullion flows and the Chinese economy, circa 1530-1650.” Past and Present 95 : 68-90.

        Braudel, Fernand. 1979(1977). Afterthoughts on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capitalism. trans. by Patricia Ranum. Baltimore, Marylan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rook, Timothy. 1981. “The merchants‘ network in 16th century China: a discussion and translation of Chang Han’s ‘On merchants’.” Journal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Orient 24(2): 165-214.

        Chen, Fu-mei and Myers, Ramon H. 1989. "Coping with transaction costs : the case of merchant associations in the Ch'ing period." in The second conference on modern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 Taipei : 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cademic Sinica. pp.317-341.

        Fan, I-chun. 1992. Long-distance trade and market integration in the Ming-Ching period, 1400-1850. Stanford : 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Stanford.

        Huang, Philip C.C. 1993. "Public sphere/ civil society in China? The third realm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Modern China 19(2): 216-240.

        Liu,Kwang-Ching. 1988. “Chinese merchant guilds : an historical inquiry.“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 57(1): 1-23.

        Perkins, Dwight H.. 1967. "Government as an obstacle to industrialization : the case of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27: 478-492.

        Perkins, Dwight H.. 1969.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1368-1968.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Rawski, E. Sakakida. 1972. Agricultural change and the peasant economy of south Chin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owe, William T. 1992. "Ming-Qing guilds." Ming Qing Yanjiu 1: 47-60.

        Sands, Barbara and Myers, Ramon H. 1986. “The spacial approach to Chinese history: a test.”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45(4): 721-743.

        Santangelo, Paolo. 1993. “Urban society in Late Inperial Suzhou.” in Johnson, Linda Cooke , ed., Cities of Jiangna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 pp.81-116.

        Skinner, G. William. 1977. “Regional urbanization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 in Skinner, G. William (ed.),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t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212-249.

        Skinner, G. William. 1985.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history.”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44(2): 271-292.

        Sun, Zen E-tu. 1972. “Sericulture and silk textile production in Ch‘ing China.” in Willmote,W.E.(ed.). Economic Organization in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79-108.

        Wang Yeh-chien. 1989. “Food supply and grain prices in the Yangtze Delta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in second conference on modern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 Taipei : 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cademic Sinica. pp.423-461.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 | 亚洲欧美偷拍综合一区 | 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视频 | 日韩欧美动漫国产在线不卡 | 中文字幕亚洲制服在线看 |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