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英語教育機構范文

        英語教育機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英語教育機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英語教育機構

        第1篇:英語教育機構范文

        摘要:近些年來,中國的英語教育已在國民中普及,中國人已將英語學習放置在與漢語學習相等同的地位。由此有關如何更有效地對各個年齡層的人進行英語教學的討論越來越多。其中包括對幼兒英語教與學的關注。由于現有的英語教育中并沒有把幼兒英語教育納入課程標準中去,致使市場上的幼兒英語培訓機構不斷涌現,他們擔任著幼兒英語教學的主要任務。本文從幼兒英語培訓機構和英語教育體系的關系出發,探尋幼兒英語培訓機構的英語教學對英語教育體系中的幼兒英語教學的積極影響。

        關鍵詞:幼兒英語培訓機構;英語教育體系;幼兒英語學習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9-0264-02

        一、前言

        中國的蓬勃發展催促著英語成長為國內第一外語。能用英語交流已成為中國現代社會的基本技能。英語已成為中國人立足于社會的基本條件。同時,隨著對外交流和貿易往來的不斷擴大和深入,中國社會對于英語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大。本文就中國幼兒英語培訓機構的英語教學對英語教育體系中的英語教學的積極影響作簡要分析。

        二、現狀及研究成果

        至今,英語教育體系對于幼兒的英語教學的規劃并不系統和完整,社會上、學術界對于這方面的問題的認識并不統一。這使得許多幼兒和家長只能盲目借助幼兒英語培訓機構,讓孩子來學習英語,以求得幼兒能在義務教育階段跟上英語學習的節奏。同時,市面上的許多幼兒英語培訓機構為幼兒英語學習提供良好的教材和環境做出了努力。也有一些幼兒英語培訓機構教學質量令人擔憂,對幼兒的英語學習造成了不良影響。隨著國家對幼兒教育的關注度的增加,幼兒英語教育問題也逐漸成為當今國家重點關注的問題。

        三、幼兒英語培訓機構對我國英語教育體系產生積極影響

        (一)彌補英語教育體系中幼兒英語教育規劃的缺失

        幼兒英語培訓機構可以為英語教育體系提供豐富的幼兒英語啟蒙教學資源。由于幼兒英語教育還沒有被納入現行的英語教育體系中,社會上對于以什么方式開展學齡前幼兒英語教學活動,選擇什么樣適合于幼兒英語學習發展規律的輔助手段來幼兒英語學習發展,或是幼兒學習英語的必要性和有效性還沒有統一清楚的認識和可供借鑒的成熟的案例。

        現行市面上所用的幼兒英語學習教材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是《Finger Print》。它是美國麥克米倫進口幼兒英語教材,專為幼兒園小朋友的英語學習而設計。并且它是由美國教育博士Dr.Caroline編寫的Teach in English全美語教材,可激發幼兒語言、數理邏輯、藝術、科學四大領域的學習智能。至今已在我國臺灣地區廣泛使用并受到熱捧。

        第二種是《走遍美國幼兒英語》。它是英語培訓機構使用的教材,結合《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適合3-6歲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尤其是具有高度模仿能力的特點,具有較高的實用性和適用性。

        第三種是《新概念幼兒英語》。它是由英國劍橋大學語言教學專家哈魯爾庫?凱勒和國內多所幼兒園的一線英語教師編寫的幼兒英語學習教材,且符合《國家英語課程標準》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遵循了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符合其學習特點。

        (二)為英語教育體系中對低年級英語教育存在的弊端提供參考性建議和改進方法

        1.運用更適合低年級學生身心特點的教學方法。根據皮亞杰認知理論,幼兒處在智力發展的第二階段即前運算階段,這一階段的幼兒感知運動開始內化為以表象或形象圖示來認知。雖其思維發展速度加快,又不局限于具體形象的感知,但思維仍依靠具體物示來約束,以自我知覺為主要學習方式,還不具備運算性質,不可反向思維,具有刻板性和不可逆性。

        交互式教學方法是現代幼兒英語培訓機構比較推崇的一種教學方式。它興起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主要內容是指在課堂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獲得知識的方式不再是單一的聽教師講解,而可以采用更多的形式,利用更多途徑來學習,教師也并不是單一的灌輸知識,而是更多的尊重學生的意見,與學生進行交流與互動。

        全身反應法又稱TPR教學法。是指英語學習者通過肢體動作來加深外語學習的記憶。由于幼兒缺乏邏輯思維能力,但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和記憶能力,對于英語的學習更多的需要靠形象記憶法。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配以相應的肢體動作演示,使學生更加直觀明了地感知到英語背后所蘊含的實際意義和文化內涵,以調動低年級學生的感知能力和模仿能力,并主動地跟隨教師的節奏做出相應的動作,參與英語的學習,加深對英語知識的印象。同時低年級學生還欠缺一定的自控能力,m注意力難以集中,但對事物的好奇心較大,求知欲較強。將交互式英語教學方法和全身反應法應用于英語教育體系中的英語教學,可以相應減少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恐懼感和排斥感,提升了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和樂趣,也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英語學習的參與度和投入程度,使低年級學生的英語學習更有效率。

        2.注重低年級學生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在我國的英語教育體系中,英語課程的授課方式基本上是以教師講解,學生跟從老師的步調學習為主,且注重課堂上的書本內容的學習。教學內容是課程標準英語教科書上的知識點,學生學習重點也是教科書上的知識,教育考查的內容也以教科書為核心。由此,老師和學生以有關教科書的測驗成績作為檢驗英語學習好壞的標準,忽視教科書以外的英語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培養以獲得所謂的更高的教學效果。其結果往往就是學生注重書面知識的學習,但不會與他人交流,甚至聽不懂別人在說什么,無法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以至于學生對英語的學習只停留在課堂范圍內而沒有延伸到課堂外,一旦離開課堂就寸步難行。

        四、總結

        當今的幼兒英語培訓機構在探索幼兒如何更好地學習英語和如何更好地教授幼兒英語方面獲得了頗豐的成果。在教材上,英語培訓機構大膽引進國際上公認的優秀教材,或投入大量精力研發豐富和實用的英語學習資料以滿足幼兒英語學習的需求。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更多的采用給學生講解和與學生互動交流互相穿插的教學方式,培養幼兒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幼兒的英語認知能力,增加幼兒的英語知識儲備,使他們能夠將英語自然應用于實際生活中。

        所以幼兒英語培訓機構的英語教育在彌補英語教育體系中幼兒英語教育規劃的缺失上,可為英語教育體系的幼兒和老師提供豐富的幼兒英語啟蒙教學資源,為幼兒適應英語教學體系下的英語學習打下基礎。在為英語教育體系中對低年級英語教育存在的弊端提供參考性建議和改進方法中,可以使教師運用更適合低年級學生身心特點的教學方法,注重低年級學生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對于幼兒和義務教育中的低年級學生來說,英語學習的動機不是教師的強制要求下所做出的反應,而是由在教師的啟發和引導下產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引發的。其目的不是成為啞巴英語,而是可以在生活中運用英語。對于教師來說,英語的教學不是簡單的滿堂灌,也不是只注重刻板的講解,更不是將幼兒或義務教育中的學生的英語學習局限于英語課程標準教材而忽視在實際生活中的輸出能力。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并運用英語知識。學校更應該以這一目標來進行英語教學,而不單單為了考試成績,否則,中國的英語教學就無法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高琳琳,葛忠強,劉巖.中國內地英語教育體系新方案探究――基于《歐洲語言教學與評估的共同參考框架》[J].考試周刊,2014,(61):83.

        第2篇:英語教育機構范文

        【關鍵詞】 交際能力 聽說能力 第二課堂 英語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H13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8-0104-01

        著名的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H.D.Hymes)指出,“一個學語言的人,他的言語能力不僅是他是否造出合乎語法的句子,而且還包括他是否恰當地使用語言的能力”。他提出了交際能力這一著名的概念。隨著我國加入WTO,人們越來越重視英語語言的社會交際性。社會各方面對大學生的外語適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聽會說就是外語適用能力的一個重要體現。教育部亦將旨在提高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英語教學改革作為保證和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實驗的四大工程之一。最新修訂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的教學目的部分明確規定:“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和一定的聽、說、寫、譯能力,使他們能用英語交流信息。”在全國普通高校第二次本科教學工作會議上《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要求“以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為突破口,提高大學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能力。建立個性化教學體系,切實提高大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

        目前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比較弱,主要表現在聽、說能力相對薄弱。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 以往的四、六級考試著重考察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法知識,這就導致我們在每學期期末考試的題型設計上也以考察這兩方面內容為主,從而在講授教材的過程中以講解語法知識點和單詞的用法為主,相對忽視了對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四級考試即將進行重大調整,聽、說能力將成為考察的首要內容,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聽、說能力亟待提高。

        2. 受教學條件的制約,目前的班型對英語教學而言顯得很龐大,學生的知識程度良莠不齊,使得教師很難做到在幾十分鐘的時間內除了講解課文中的基礎知識還要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所以一個學期下來,部分同學基本上沒有多少開口練習的機會。

        3. 學生操練的機會太少,學到的生詞、句型沒有用武之地,必然很快遺忘,詞匯量難以擴大,新的句型結構難以掌握,直接影響了他們的聽、說能力。

        4. 缺少生動真實的語言環境。

        5. 缺少教師耐心、細致和準確、到位的指導以及糾正。

        針對學生目前英語交際能力相對薄弱的狀況,我們應從著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入手,幫助學生提高英語交際能力,使他們能夠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和逐步建立起的扎實的語言技能在不同的場合與不同的對象進行有效得體的交際,同時也是應對大學英語四級考試轉向以聽、說能力為考察重點這一重大改革。

        那么,我們究竟應當采取哪些方式呢?

        最新修訂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明確提出要“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課外活動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僅靠每周四個學時遠遠不夠,這既不符合學習規律也不符合教育規律。因此,我們設計以課堂教學為主線,同時開辟第二課堂,為學生創造出一個比較理想的提高英語交際能力的學習小環境,使得課上教學與課下訓練相結合,形成一個相互配套的完備的科學的循環體系。

        1.第二課堂中以交際活動為主要內容,全面加強對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課堂活動可采用雙人活動、小組活動、角色扮演、短劇、講故事、采訪等形式。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提供者,而扮演了管理者、示范者、監控者、輔導者、信息提供者和促進者的角色,為學生積極創造外語環境,設法培養學生對聽、說英語的興趣,讓他們看到自己在英語學習中不斷取得的進步,知道自己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不斷克服缺點,取得新的進步,進一步堅定他們的自信心。

        2.我們還邀請外籍教師走入第二課堂,對學生的發音和語言表達進行細致的指導和糾正,并且從文化差異的角度對學生的聽、說、寫作的能力給予循序漸進和有較強針對性的培養。

        3.積極優化校園英語學習環境,組織學生閱讀英語報刊,接觸最新的英文時訊;幫助學生建立英語廣播和英語角;組織英語演講和英語交際能力競賽等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接觸英語的機會。

        4.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錄音、錄像、電影、電視、網絡以及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學習資料,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5.定期地多種形式地檢測學生聽說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情況,對檢測結果予以講評,不斷總結并給予微觀指導,使學生看到成績和不足,不斷完善、不斷進取。可以將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的班級與按照以往教學方式教學的班級進行對比,以考核的方式來提供分析數據。

        海姆斯進一步說明人們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過程有兩個重要方面:一是運用語言表達什么思想,即內容;二是怎樣運用語言表達思想,即語言表達形式。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做到:

        1. 首先明確英語教學的目的――就是要教會學生形成創造性地、有目的地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使學生能把所學的語言知識在新的場合中重新組織,創造性地表達學生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 明確交際功能是語言最本質的功能。英語作為交際工具,要通過英語交際活動和有興趣的教學活動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所掌握。

        第3篇:英語教育機構范文

        關鍵詞:建構主義教育理論;英語口語;教學研究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人們對認知學習理論的認識不斷加深,它在我國教育改革以及發展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引入,使得我國的教育理論更加的完善,同時也為我國目前正進行的新課程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理論依據。長期以來,人們都不明確構建主義學習理論對英語口語教學的影響,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師教學效率的提升,不利于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本文在分析新時期影響英語口語教學的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如何將建構主義應用于英語口語教學中的相關措施,希望能給相關教育工作者一定借鑒。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起源及其發展

        瑞士哲學家、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了著名的認知學習理論,作為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皮亞杰曾經在研究兒童認知發展的過程中提出,“認知”是一種在以主體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前提之下,對新知識進行主動建構的過程。普遍認為,認知過程經歷三個階段,即同化、順應和平衡。“同化”是指個體能夠把外界所提供給的新知識、新信息同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進行整合的過程;“順應”是指個體將外界新知識、新信息進行整合之后,使自己原本的認知結構發生變化,并且漸漸適應外界環境的過程;“平衡”是指學習者個體通過自我調節機制使認知發展從一個平衡狀態過渡到另一個平衡狀態的過程。這三個過程互為基礎,每一個階段都是建立在之前的階段之上,一步一個腳印地使人們的認知過程更為緊密。構建主義學習理論更進一步揭示了學習過程中的認知規律,通過對該規律的進一步認識,能夠使人們更加準確地掌控學習的過程,遵循學習認知規律,能夠大大地提高學習效率。

        二、當前影響英語口語教學的因素

        1.學生方面的原因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由此可見學生在學習中的重要地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實現了迅猛發展,隨之而來的,教育目標也不斷傾向于“使人人有學可上”,不僅僅在初等教育階段大力實施了義務教育,也在普及高等教育,因此,采取了“高校擴招”這一政策。高校擴招的政策自實施以來,使得更多的人能夠步入高等學府,接受高等教育。這樣的轉變有益處,也有壞處。一方面高校擴招能夠使得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給予了更多人實現夢想的機會。另一方面,高校擴招為了使得更多的人得到入學的機會,就不得不降低錄取的標準,這就使得高校生源的水平普遍下降。很多教師也反映,目前高校學生的英語能力也確實隨著高校擴招而降低了,學生英語基礎的降低使得教師的英語口語教學變得更加的困難。

        2.教師方面的原因

        我們上文提到了傳統教育給高校的英語教育帶來的阻礙,此外,應試教育在中學階段也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阻礙,在高校階段也同樣如此。隨著高校的擴招,學生的水平普遍下降,而社會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社會用人單位以及高校不得不用一系列的考試作為衡量人才標準的重要指標。比如說大學英語四、六級成為學生大學必過的考試,通過這樣的考試來證明學生的英語水平。而社會用人單位在招聘人才的時候也以是否過四、六級作為一個篩選的標準。因此,教師在授課的時候,就比較偏向于考試層面,更多地去強調詞語、句型、語法等,也可能注重于培養學生的聽力。

        除了環境導致教師的教學重點遠離口語教學之外,教師本身的教學方法也是影響英語口語教學的一大因素。傳統教學觀念對我國的教育影響早已根深蒂固,要實施教學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目前,很多教師雖然意識到了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也意識到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但是在具體的教學課堂上,很多教師依然成為整個課堂的主體,老師是知識的輸出者,學生則是接受者,“滿堂灌”是整個課堂教學的“特色”,教師與學生之間溝通與交流的時間很少。這就不必說與學生進行口語訓練了,學生不僅僅在課堂上沒有開口說英語的機會,那么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學生說英語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三、如何將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應用于英語口語教學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填補了我國教育理論的空白,傳統英語教學中,教育教學更多的傾向于向學生灌輸知識,而忽略了對學生認知規律的認識。對于英語口語教學來說我們更是缺乏經驗,以下將討論如何將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應用于英語口語教學當中,相信這樣的教學實踐能夠使得我國的英語口語教學實現一個大的突破。

        1.樹立學生學習英語口語的自信心是前提

        “學習者的自我感覺,對學習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如此認為。換言之,即是樹立學生學習英語口語的自信心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如果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擁有積極的學習自信心,那么學習者就會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產生濃厚的興趣和需要,從而產生積極的學習體驗,這樣的積極體驗又能夠反過來賦予學生學習英語口語的自信心,從而形成學習過程中的良性循環。但是,如果學習者在一開始就缺乏學習的自信,認為自己沒有辦法達到預定的目標,學習者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就會感到焦慮、緊張,整個學習的過程對于學習者來說就是煎熬的過程。

        2.打造扎實的語言功底是基礎

        建構主義教育理論的核心就是“建構”,即是注重學習者對知識的主動探索和對所學知識的主動建構。通過學習者對知識的主動建構,能夠將新知識與原有知識進行一個新的組建,即我們所說的“同化、順應和平衡”三個階段,通過這三個階段的構建,學習者就能夠將新的知識完全轉化為自身知識體系的一部分。我們可以看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重視學習者的主體作用,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由此可見,學生的原有知識結構對新知識的接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注重為學生打好基礎。扎實的語言功底是學生學習更上一層樓的堅實保障。要為學習英語口語打好基礎,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積累大量的詞語、句型,初級階段,要求學生大聲地朗讀和背誦這些詞語和句型,不但可以起到積累的作用,還能夠訓練語音、語調等,更能夠增強學生的口語連貫、表達流暢等能力。

        3.為學生創造口語學習的語言環境

        對于語言學習來說,特別是對于口語學習,語言環境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建構主義教育理論也認為,學習者只有在真實或類似于真實的情景中,才能積極有效地建構知識。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創造積極的口語學習的語言環境,這樣才有助于學生學習口語。首先,在課堂上為學生創造課堂語言環境。課堂學習是學生進行語言學習的主要環境,也是學生接受知識效率最高的時間。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應該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語言學習的環境,比如說,教師上課盡可能地采用英語授課,盡可能地與學生用英語交流,讓學生養成用英語思維聽課的習慣。

        就建構主義教育理論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可以看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一個客觀的、具有實踐意義的學習理論,在我國進行教育改革的關鍵時期,該教育理論的應用能夠使得我國的教育改革取得意想不到的進步。總而言之,善用構建主義學習理論,不僅僅能夠使得我國目前的英語口語教學實現一個大的突破,還能夠使得我國的教育理論更加完善。

        第4篇:英語教育機構范文

        關鍵詞: 建構主義 英語教學 高職生

        一、建構主義理論的基本概述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起源于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杰(J.Piaget)的“發生認知論”,揭示了人類學習過程的認知規律,闡明了學習如何發生、意義如何建構、概念如何形成和理想的學習環境包含的主要因素等。皮亞杰認為,知識的建構過程就是人對外部世界的認識過程。人的活動對外界刺激作出的反應是受認知結構支配的智慧活動。人類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這種相互作用的過程可以概括為同化和順應兩個過程。同化是指吸納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并整合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是對原有認知結構的擴充,是量的變化;順應是指當外界環境發生變化,原有的認知結構無法同化新環境提供的信息,為適應新環境的變化,原有認知結構發生重組與改造,是認知結構的改變,是質的變化。隨著同化和順應的循環,知識的建構過程逐漸形成。

        二、建構主義理論的基本教學觀點

        1.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過程。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在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對新知識不斷同化和順應的過程中主動構建新知識,而不是依賴外界的輸入和灌輸形成新知識。個體的認知發展與主動學習密切相關。

        2.創設有效的實際學習情境。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習情境對認知發展的影響,學生對真實的學習情境或類似真實學習情境的體驗,可以促進學生有效地建構新知識。

        3.注重協作與互動的學習方式。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師生之間及學生之間的互動與協作,這種合作與交流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構建新的認知結構。

        三、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核心是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促進者,學生主動利用各種條件對所學知識進行建構。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有以下幾種:

        1.隨機進入(通達)式(random-access instruction)學習。

        源于建構主義的“認知靈活性理論(或彈性認知理論)”(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是指對同一教學內容通過不同途徑、不同方式,在不同環境與時間的條件下,針對不同教學目的而開展的教學過程,讓學生獲得對同一問題或同一事物的多方面認知。它的優點是不再簡單重復同一內容,而是力爭對某一問題達到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

        2.支架式(Scaffolding Instruction)學習。

        源于維果茨基(Vygotsky,1978)的“最鄰近發展區理論”(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維果茨基以他的輔助學習(assisted-learning)理論為基礎,借用“腳手架”的概念,逐步建構起整體知識的概念,達到全面、深刻的認知后,撤走“腳手架”。支架式教學模式包括預熱(etudes)、探討(exploration)和獨立探索(excursion)三個環節。它的優點是化繁為簡,易于理解和掌握。

        3.情景式(或拋錨式)(Situated or Anchored Instruction),也叫“實例或案例式教學”。

        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形象地比喻成“像輪船被錨固定”,以具有代表性的實例(“錨”),幫助學生認識事物的性質、規律及相互關系,建構認知圖式。這種教學模式的優點是通過合理的表揚和獎勵讓學生感受深刻,從而更有積極主動性,有利于學生的再認知,鍛煉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4.自上而下式(Top-down)。

        這種教學模式是先呈現教學的整體性任務,讓學生自己發現并完成總任務所需要的子任務。它的優點是促進學生主動理解圍繞關鍵概念的網絡狀知識結構。

        四、建構主義理論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高職生的英語學習特點是基礎薄弱、學習興趣低、學習主動性差。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將建構主義理論應用于英語教學中,可以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現狀,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在高職英語教學設計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1.掌握學生具體情況。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同的學生應該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盡管同是高職生,具有相同的學習基礎和大致相當的學習特點,但是學生之間仍然具有差異性和成績的懸殊性。知識的建構是學生主動學習的一個過程,通過測試和練習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原有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發展水平、主觀經驗、信念及社會文化背景等具體情況,并關注這些因素相互之間的關系,是講授新課、確保學生有效構建新知識的前提。

        2.鞏固基礎知識。

        基礎知識是學生構建新知識的基礎,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的是否牢固直接影響新知識學習的興趣和構建過程。因此,不僅在學習新知識之前的Warm-up環節要復習原有基礎知識,更要通過輔導課進行專題復習和訓練以鞏固基礎知識。

        3.創設有效學習情境。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了學習環境在學習中的作用,認為情境、合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的四大要素(Jonassen,1992)。知識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過意義建構獲得,學習環境中的情境須有利于學生建構新知識,因此,創設有利于學生意義建構的情境是教學設計的一部分,也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一個重要方法。

        意義建構指比較深刻地理解事物的性質規律及事物間的內在聯系,合作和會話是發生在學習過程的始終,通過合作和會話,讓每一位學習者在活動中得到有效學習和提高。

        (1)游戲教學法

        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是有效學習的前提,學生只有處于真實的情境或類似于真實的情境中才能主動與周圍溝通,獲得自己的理解,有效地建構知識。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不僅積極有效的構建了新知識,而且培養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創造思維能力。

        在組織高職英語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靈活安排一些游戲活動,為了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可以通過一些簡單易操作的游戲活動,將教學內容層層鋪開,把枯燥乏味的課堂變為生動有趣的快樂城堡,讓學生在快樂中積極主動地學習,在玩中主動構建新知識,通過反復的趣味操練(如唱、演、玩、畫等形式)來鞏固所學新知識。創設游戲活動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們的情感態度和興趣,學生們樂于參與,學習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發揮,教學效果良好。

        (2)感知生活法

        設計高職英語教學時,把語言教學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結合課程內容,將時事熱點、政治、歷史、社會等各方面的內容聯系起來,通過音頻、視頻、圖片等形式將課堂英語教學活動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盡量提供豐富的語料和語境,為學生創設可感知的語言學習情境,促進學生完成有效地知識建構。

        (3)情景再現法

        根據教學內容,將單元所學知識點融合在預設的情境中,由學生自己編寫對話或根據情景分角色表演,其他同學觀看、點評和打分,類似的情景再現活動促使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對情景的參與活動使學生完成有效的意義建構。

        4.加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建構主義強調協作和互動學習,學習過程是在盡可能自然的環境中,學習同伴之間通過協作與互動發生的。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大量互動交流的機會是學生學習并掌握語言的關鍵。互動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真實或者類似真實的情景,在協作和互動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模擬情景進行語言表達,這是學生掌握語言知識、培養語言技能的一種有效途徑,也是培養學生英語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一種有效方法。協作和互動為學生提供了綜合運用語言、創造性使用語言的機會,也為學生建構語言新知識、培養語言技能提供了機會。

        參考文獻:

        [1]Jonassen.Marra.R.& D Jonassen.Whither Constructivism[M].Englewood:Libraries Unlimited Inc,1992.

        [2]Piaget.J.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M].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1972.

        [3]Vygotsky.L.S.Mind in Society[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4]武曉燕.試論建構主義理論對英語教學的啟示[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2):33-35.

        第5篇:英語教育機構范文

        【關鍵詞】強化表達 奠實基礎 策略思考

        多年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實踐,讓我深深感到英語教學作為一門語言學科課程教學,必須充分發揮交流和溝通的基本功能。但平時我們卻忽略學生學習在聽、說基礎上的表達,只在重視學生的讀寫上做文章,弱化了學生的語言表達,造成學生運用英語和他人溝通能力的極為薄弱。因此,在實施新課程標準、崇尚素質教育和學以致用的今天,我們必須全面重視學生的英語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

        一、劈開不利因素,創設有利因素

        我們所在區域的學生一般都是在漢語單一語種環境中學習英語,除去英語課堂中以英語形式(有的還不完全)進行學習的活動交流外,其余學生的學習生活交流方式都是以漢語形式進行的,這就從一定意義上說明學生接觸英語的時間太少;在我們平時的英語活動的開展中,也比較多地考慮為學生升學服務的活動訓練,譬如,讓學生制作手抄報等等,那樣的活動比組織有效的口語訓練活動要容易得多,易于學生都能夠得到一定意義上的實踐。諸如此類的問題,有些是教師所無能為力去排除的,譬如義務教育階段的辦學機制就是這樣。但是否就沒有一點辦法了呢?竊以為辦法也還是有的,只要我們努力思考,教學的課堂也不完全就是禁錮學生口語表達的場所,而是適合學生的口語表達恰似一種植物生長的土壤。

        二、跳出認識誤區,實現全員參與

        在平時口語表達的諸多學習乃至實踐活動中,我們總不難發現,不少學生在口語表達時是那樣的難于啟齒,原因何在?是這些學生性格內向且自信心比較弱所致。再加之口語表達時,我們過多地放任了絕大多數不大愿意表達的學生,總認為他們永遠是口語表達中的“朽木不可雕也”,那諸多學生成為口語表達中的懶惰者也就不為奇怪了。作為規范化辦學、強化師德規范的大氣候下的每一個教師,都必須有這樣的良知“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也必須秉承這樣的理念:英語教學的口語表達沒有平庸的學生,每個學生都有其口語表達的自身稟賦、特長和潛能。筆者以為了解學生要是能夠消除學生心理障礙影響的了解,必須是充滿愛心和啟迪、激勵意義的了解,必須是對學生口語表達的心靈世界表現出濃厚興趣的全面深入的了解。愛因斯坦所曾這樣說過:“智力上的成就依賴于性格上的偉大。”我們也可以這樣去說:學生口語表達成就的獲取完全取決于一個個學生堅持口語表達之偉大的性格。作為教師必須因人施練,逐步培養每個學生的自信心。平時我們學生的口語表達,如果教師能夠做到心中有數,對每個學生都了如指掌,對每個學生都嚴格要求。如果讓學生能夠自主選擇口語表達的內容,如每日見聞,可以讓學生暢談所熟悉的人,讓學生暢敘自己的愛好,讓學生聲情并茂地描敘景色,不拘一格,則大有喜降眾多口語表達人才的良好趨勢。我們所使用的牛津英語教材,其內容板塊有很多是能夠促進學生提高口語表達能力的,尤其是對話課文占據教材的很大一部分,教學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讓學生在多媒體的引領下進行對話,這樣的效果可以說是最佳的。

        三、運用靈活方法,促使表達高效

        筆者曾拜讀過《剝開教育的責任》,書中的諸多話語意味兒深長,極富啟迪意義。“真正的教育一旦實現,學生就會成為主人。”這不由得引起我們的思考,學生不能成為主人的教育,肯定算不上是“真”教育。學生英語口語表達,不能為學生奠實交流和溝通的基礎,那也根本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口語表達。平時,雖然也在讓學生去進行口語表達的訓練,但多半是不能形成學生樂趣的訓練,也根本談不上是什么高效的訓練。所以,初中學生學習英語口語表達的訓練其方法應當必須是極為靈活的。首先,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完全可以將一些教學內容設計成相關的搶答題,在學生開展的英語課堂課外活動時多以一些搶答形式出現,是比較適宜初中學生的年齡和身心的。其次,學生進行口語表達,需要通過傾聽去捕捉相關的信息,那么我們就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努力讓學生能夠從聽力材料中準確捕獲相關有用的信息。譬如利用Integrated skills的課型教學8A Unit 4 Wild animals的內容,應當說本節課聽力材料難度不大,但是fact sheets中的有些句子有一定難度,筆者在教學時就比較充分地做好引領的工作,引導學生去認真傾聽,從具體而又認真的傾聽中弄懂含義,通過了解野生動物面臨的危險,表達自己保護、愛護野生動物的情感。

        第6篇:英語教育機構范文

        關鍵詞:聽力零課時;4C教學模式;成人學生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2)10—171—03

        一、引言

        有學者就零課時模式下的教學與訓練框架模式進行了初探(如汪紅,2003;劉清玉,2006),學者重點關心的問題包括零課時的特點及實行零課時對軟硬件的要求(如王黎生,2009)、零課時教學模式的優勢(安鐵漢、田仙枝,2008)、以及聽力零課時的可行性(劉猛、霍紅,2011)。聽力零課時有別于傳統的課堂聽力教學,具體指教師和學生不在課堂上接觸,學生在課下完成教師開學初布置的聽力任務,對學生每月進行一次統一測試并針對聽力技巧以及測試中反映出的問題每月進行一次講座。零課時教學符合教育的個性化原則,突出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劉猛、霍紅,2011)。文獻回顧表明,針對繼續教育學生英語聽力零課時教學模式的構建還缺乏全方位、系統的探討。鑒于此,筆者針對成人教育特點,提出建構聽力大環境(contextbmlding)、指導聽力內容(content directing)、連續檢測(continuedness in checking)、學生個體監控(control of individuals)等有空間、有內容、有延續、有個體關照的4C教學模型,以便優化成人英語聽力教學效果。

        二、成人英語聽力教學現狀

        眾所周知,成人英語專業學生相對于普教英語專業學生有其獨特的學習特點(張藍丹,2008)。從生理上看,成人已經過了學習外語的最佳年齡,不擅于語音的模仿和糾正,捕捉和運用有聲材料信息的能力差;從心理上看,成人學生一般具有較強的學習動機,但自信心不強,心理壓力大,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和語言焦慮等負面情感;從學習背景來看,成人學生的學習經歷復雜多樣,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學習習慣差別較大;從外部學習環境來看,影響他們注意力的因素較多,由于是在職學習,要處理家庭和工作等多方面的問題,外語學習時間的穩定性和學習過程的連續性得不到保證。成人學生的這些學習特點對英語學習尤其是聽力學習容易產生不利影響。

        目前,成人英語專業聽力課教學仍然以傳統的課堂教學為主,只在一年級開設,每周一次,兩到三個課時左右,由于以上提到的成人學生的學習特點,上課時間和質量不能保證,學生英語聽力水平提高較慢,教學效果不甚理想。

        目前,英語聽力零課時教學模式主要在重點高校英語專業實行,并且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教學效果(王穎、王微萍,2009),然而在繼續教育聽力英語教學中,零課時教學模式還沒有得到重視和運用。有鑒于此,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逐步形成了獨特的4C聽力零課時教學模式,該模式值得在成人英語聽力教學中大力推廣。

        三、成人英語聽力零課時4C模式解析

        (一)理論基礎

        聽力零課時4C教學模式是基于教育心理學的認知理論、人本理論和社會建構主義理論而提出的。

        1.教育心理學的認知主義

        認知心理學以美國著名語言學者Chomsky為代表的“轉換生成語法”理論認為:“學”是教學的中心,教師是整個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幫助者,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的學習,應與學習者進行豐富的多向交流。認知學派認為:行為是以意識為中介,受意識支配的;主體在學習中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盲目的。教學就是引導學生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奠來建構知識。認知心理學派關注和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認為學習動機及觀念是推動學習的驅動力。

        2.教育心理學的人本主義

        人本主義者主要研究和關心的是人的本性、內在情感、智能、潛能、目的、愛好、興趣和價值等人類經驗的一切方面。他們認為學習是個性、潛能和價值自我表現和實現的過程。“人本主義學派”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提倡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親密、融洽的師生關系。基于“人本主義理論”,重視學習者的本性、了解其內在情感、學習目的、個人興趣愛好及價值觀等聽力零課時教學模式下關注的重要方面。

        3.社會建構主義外語教學論

        20世紀末,英國學者Williams和Burden(2000)正式提出了外語教學的社會建構主義理論。該理論極大地借用了認知心理學的思想(包括人本主義思想、認知心理學的建構主義、社會互動理論),是心理學理論與外語教學的精妙結合,其主要觀點包括:學生外語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是由學習者自己個人構建,而非他人傳遞;這種構建是發生在與他人交往的環境中,是社會互動的結果;影響學習者學習過程的四個方面的因素為學生、教師、任務、環境。這四個因素中,在學習中起決定性的作用是知識構建的主體,即學習者本人。教師作為影響學習者學習效果的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其作用除了提供過程和經驗,還在于為學生的學習營造氛圍和環境,并同時幫助筑構學習者的積極的學習動機。認知心理學思想反映在社會建構主義外語教學觀上,就是特別注重外語教學中學習者自身在學習中所起的作用,充分考慮學生學習的主觀因素,如學習動機、經驗背景、個人關注、價值去向、學習方式、學習目的等(張安律、劉安洪,2010)。

        (二)英語聽力零課時4C教學模式內容

        提高學生聽力水平從而實現英語課程的目標是構建此模式的核心。學生作為零課時教學的主要群體,在學習時間、學習內容以及學習積極性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構建從“大環境”到“關注學生個體”的、環環相扣的、由空間到點線的模式可以將零課時教學模式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實現學生聽力水平提高的最大化。

        1.“構建聽力大環境”(context building)是4C模式的首要環節

        “大環境”指學生所存在的與英語學習相關的生態環境,即學生周圍的學習氛圍。“聽力大環境”指在學生所存在的特定的學習氛圍中,聽力學習的整體背景狀況,涵蓋聽力人文環境、聽力自然環境兩個方面。因此,聽力大環境的構建也需從這兩個方面進行:第一,創建順勢人文環境。聽力的人文環境主要是指教師對聽力這項語言技能重要性的認可、推崇、驅策,它是幫助建構學習者意識的至關緊要的手段。“學習者形成的學習理論對他們自身的學習行為有著直接的影響”,“如要調整學習者的語言學習行為,必須使他們的觀念發生變化”(文秋芳,1995:62)。劉猛、霍紅(2011)在關于英語專業聽力零課時可行性的研究中也發現,學習者的意識傾向對學習行為有指導性意義。構建強勢的、對聽力意識形成有裨益的人文環境為成人學生聽力水平的提高筑造了無形的空間。第二,創建優質自然環境。學習者的自然環境,一般來說,是指學生能夠便于接觸使用的硬件設施,包括校方為學習者提供的各種多媒體設備、網絡支持、能夠隨時與任課教師溝通的時間和空間。筆者認為,教師對學生的鼓勵和及時的疏導可以明顯激發其學習能動性,提高其成績。

        2.“教師指導聽力內容”(content directing)是4C模式的重要方面

        大環境的建構對學習者進行了思想、意識、觀念上的強化,但僅有理念的引導而沒有學習者實踐是難以提高學習者水平和成績的。學習者所接受的訓練內容是提升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基于教學空間的缺位、學生個體性格及興趣愛好有差異的情況,筆者建議:第一,指定部分聽音內容,包含教材、指定網絡聽音內容等。教師對成人學生在聽音內容上的規范,一方面可以緩解一部分學習者對高度的“自學式”教學模式的不適應,以求“依者有所依”;另一方面為教師做監督檢查工作提供平臺,倘若放任聽音范圍,教師則難以評估聽音的量和質,甚至無從評估“聽音行為是否進行過”。第二,層化聽音內容,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受益。教師應根據高校英語聽力教學大綱,并依據本校學生的語言能力,把龐雜的英語聽力資料按照各個不同的聽力級別細化,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水平選擇出正確的級別,以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這是聽力零課時教學模式至關重要的一點(劉長青、陳靜,2004)。第三,注意指導聽音內容的方式,筆者建議以鼓勵的態度而非高壓的方式同學生交流,因為我們要考慮學習者的情感因素對學習動力的影響。

        3.“連續檢測”(confinuedness in checking)是重要的驅策環節

        測試是檢查學習者學習進度和進行教學評估的重要手段。有規律、持續的聽力測試是確保聽音行為有效執行的關鍵途徑。測試是對學習效果的有力檢測,也是對學習行為的有效驅策。簡言之,沒有定期對學習者學習效果的檢查,教師精心營造的大環境及為學生制定的聽音內容將無法發揮其理想的功效。具體做法如下:第一,指定測試時間,使測試周期化。定期的測試為學習者營造學習氛圍的同時,可以強化其學習動機。心理學研究表明,競賽、考試、比賽等能夠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是自我滿足感實現的重要途徑。第二,及時的反饋是重要的測試后續步驟。沒有成績反饋的測試是沒有意義的測試,因為學習者的自我滿足感沒有通過成績表現出來。及時的成績反饋可以使學習者積極查詢成績,學習熱情得以保持;反之,學習者對成績反饋會形成“不太重要”、“教師不重視測試成績”等不利于強化學習動機的認識。因此,成績反饋實質上是測試的組成部分,反饋的及時性是完成測試效能的重要一環。第三,所有測試成績必須真實地體現在最終成績里,讓每次測試體現出其價值。這是確保學習者認真對待所有考試的有效手段,故而也是驅使其堅持日常聽力的保障。筆者建議:每學期進行四次考試(每月一次),每次測試占期末總成績相同的百分比,其中:期末測試成績比重稍高。學習者想獲得較理想的總成績,需要堅持不懈地努力。

        4.“個體監控”(control of individuals)是確保學習者整體水平提升的重點環節

        在缺乏固定教學空間的條件下,教師須自行創造條件與學生進行一對一的交流,這是確保其感受到教師存在的重要途徑,既是4C模式宏觀自然環境的營造,也是對學習者微觀個體監控的方式。這是聽力零課時4C教學模式有效實行的重點環節。教師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在教學實踐中的投入是本環節重中之重。具體地說,教師對學習者的尊重、重視和熱情,對學習者微觀世界的了解、理解和引導,對學習者思想觀念意識動態的把握,以及對學習者進步的認可,都能夠增強學習者對教師的好感及信任,使其產生自我實現感,客觀地提升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例如,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比較注意尊重學生,加強和學生的溝通交流,以表揚為主,重視尋找學習者的閃光點,使其看到自己的進步。

        四、成人英語聽力零課時教學的實施難點及對策

        成人英語聽力零課時的教學實施難點主要體現在學生和教師兩個方面。從學生角度來講,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缺乏固定教學空間,與學生交流難度加大。對教師來說,聽力課零課時最難的環節在于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較少,教師難以在適當之際對學生進行及時指導,而只能通過有限的、小范圍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指導,如通過預約單獨面談時間,電子郵件、QQ或飛信等聊天工具等方式進行。小范圍指導必定導致輔導次數的增多,因此也增加了教師的工作負擔。第二,教師難以操控學生課外的聽力自主學習。聽力技能的訓練與“讀”、“說”、“寫”、“譯”訓練的不同在于其不可示范性。聽力練習是學習者的個人聽音行為,“聽與不聽”教師難以監控,“聽懂與否”教師無法示范。在零課時的聽力訓練過程中,教師無法監督學生“把耳機放在耳朵上的時間”,更不要說監督學生是否真正聽懂了。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加強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策略意識,想方設法提高其學習興趣,改善學習動機,優化教學效果。第三,學生學習層次參差不齊對教學任務的布置要求較高。成人學生往往處于不同水平層次:能力不同、認知層面不同、知識結構及掌握程度也不同。因此,教師在布置聽力學習任務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不同學習背景和水平,例如,可以采用分級布置學習任務的方法,滿足不同類型的成教學生的需求和期待。

        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有兩個問題需要面對:第一,教師觀念改變。傳統的聽力教學模式已經根深蒂固,聽力課教師能否拋開傳統的聽力教學觀念,接受并大膽嘗試聽力零課時教學模式,是零課時聽力教學順利開展的第一步,而這一步不容易輕易邁出。第二,教師的投入回報不成比例。由于不進行課堂授課,聽力零課時教學的計人工作量報酬一般只算作傳統課堂聽力教學三分之一或一半,但是教師的實際工作量并未減輕。4C教學模式特別強調教師的奉獻精神,需要在學生身上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尤其是需要做大量隱性工作,比如,音頻試題的制作,聽力試卷的批改,對學生多途徑的個性化輔導以及每月一次的聽力輔導講座的籌備等等,但是學生學習水平的提高實際上并不給教師帶來額外的收益,尤其是經濟上的回報。這個比較現實的問題,對所有承擔零課時課程的教師是一個挑戰。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需要高校管理層面對教師大量額外的隱性工作予以正面認可并給予相應的物質上和精神上的回報。

        五、結語

        第7篇:英語教育機構范文

        [關鍵詞]漢語言的文化價值 口語交際教學 梯度訓練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構成的部分。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言:“在民族語言照亮而透徹的深處,不但反映著祖國的自然,而且反映著民族精神生活的全部歷史。人們一代跟著一代傳下去,但是每一代生活的成果都得保留在語言里,成為傳給后一代的遺產……總之,一個民族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跡都珍藏在民族的語言里。”這就意味著重整體、重和諧、重意合的漢語言不僅傳承了我國五千年的文化積淀,而且已成為我們民族精神和情感的載體,是我們民族精神和情感的符號,是我們民族繁衍生息的生命傳遞。因此,以母語為教育對象的語文學科應該義不容辭地承擔起規范學生的語言文字的責任,而最佳的途徑之一就是進行口語交際教學。

        (一)“不容樂觀”的現狀

        普通話推廣至今,沒有人會去懷疑初中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和聽說能力。最起碼就他們聽說的生理機制而言,他們中的絕大多是健全的。但是有健全的生理機制,未必能說明他們就有其年齡階段該有的口語交際能力。為了更好地了解本班學生的聽說能力情況,在初一的下半學期筆者有意做了一個調查。內容如下:

        1.三分鐘講演“我熟悉的他/她”。要求:圍繞主題,突出人物性格,語音標準,表達流暢。

        2.《松鼠》課堂提問互動。內容:①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它的特征有哪些?分別在文中的哪些段落說明的?②本文的語言風格是怎樣的?試舉例說明。③表達了作者對松鼠怎樣的情懷?試用原文中的一個短語說明。④說出本文的結構特點。

        3.《松鼠》課堂聽課筆記反饋,考察學生對教學重點的捕捉能力――聽的能力。

        結果當然是不容樂觀的。多數孩子的講演不能圍繞主題展開,思維停頓、辭不達意、用語不規范;能積極參與《松鼠》課堂提問的學生不滿班級總人數(45名)的四分之一,他們的課堂發言或辭不達意、心口不一;或聲小如蚊,不能辨其音;或是不得問題之要領,答非所問;而更多的卻是沉默是金,連舉手發言的勇氣也沒有。而聽課筆記也有三分之一的學生無法捕捉教學重點,甚至個別孩子只有寥寥幾語,根本不知該如何記下內容。他們通常也是各科學習中都有很大困難的學生。

        (二)“多重因素”的影響

        造成當前中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弱,聽、說能力不容樂觀的原因是多重的,這其中既有民族傳統觀念的影響,也有家庭教養和學校教育的缺位等其他因素。

        1.民族觀念熏陶。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積淀和泱泱大國的地位,使其民族性格內斂含蓄,不肆張揚,傳統地認為“沉默”是美德,“爭辯”是胡鬧。所以,我們時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會因為孩子在客人來訪或公眾場合大聲言語而慚愧,貶斥其不乖;而會夸獎一個文靜、不喜歡交流的孩子為“乖小孩”。在這種長期的“不說話是乖小孩”的傳統觀念的熏陶教養下,孩子們長大后又怎能敢于在公眾場合大聲展現自我呢?他們說的能力又能有多大呢?

        2.家庭教養不當。一般來說,講究民主精神的家庭會尊重孩子的言論,能鼓勵孩子“刨根問底”的精神;而刻板傳統的家庭,會在不經意間束縛壓制孩子喜說的天性。因此,來自前者家庭的孩子往往自信,擅長于口語交際表達;而后者家庭的孩子往往自卑,缺乏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此外,九十年代后出生的孩子,他們承載了來自家庭多方面的關愛。有些家長們因溺愛而嬌寵孩子,當他們要求孩子做什么的時候,總是會非常有耐心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強調這個要求,即使是“吃飯”、“洗手”等這樣簡單的要求,而逐漸養成孩子無法在第一時間捕捉信息的能力,使他們聽的能力日益退化,卻養成重復聽幾遍才能明白的不良習慣。這樣的孩子來到中學之后,又怎能適應相對課時緊張、教學速度快的學習生活呢?

        3.學校教育缺位。客觀講2001年的《語文課程標準》比以往的教學大綱要更多關注口語交際教學,它正式把“聽話”、“說話”整合成―個整體,使聽和說的目的性更強,更著意于以“聽說”為核心的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使學生在口語交際能力培養過程中,能具體明確流暢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而且為了落實《語文課程標準》的口語交際與訓練目標,蘇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教材在編排時,把原“基礎訓練”中的“聽話說話”改為“口語交際”訓練內容單列出來安排,在每冊中編成單元專項訓練;每個單元大體有學習重點、表達指導、口語交際練習、借鑒實例等幾個部分。但是,在初中階段的教材編排上對口語交際訓練卻沒有給予同樣的重視,只有前四冊教材中分別有三個專項的口語交際訓練而已,和閱讀寫作的訓練比明顯少了許多。

        應該說這是造成今日的中學生聽說能力不如人意的主要因素。由于這種教材編排和學時安排指導理念上的不重視,造成了在教學實踐中口語交際教學的缺位。更由于中考制度的改革,語文學科由過去的滿分120變為125,其中閱讀和寫作占了四分之三左右,致使許多老師都更愿意把教學時間用在閱讀和寫作的教學上,而忽視口語交際教學。而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又怎可能達到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呢?

        4.網絡文化的沖擊。21世紀是個高度信息化的時代,網絡文化沖擊著現代中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對于喜歡新事物、張揚個性的學生來說,網絡語言如火星文字,對他們有著無法阻擋的吸引力。但是,許多網絡語言是極其不規范的,長期使用這種虛擬語言,必將影響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對漢語言文字的規范使用。

        (三)梯度訓練的策略

        盡管,新課程綱要對初中階段的口語交際教學的教材編排有不妥之處,但是,教師對此并非無計可施。在新課程背景下,口語交際教學的實施有賴于教師的獨創性設計和能動發揮。遵循口語交際訓練的自身順序和層次――“梯度”,力圖使學生達到:聽到聽清聽透;說出說清說好。這既是我們教學的目標,也是評價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標準。為此,不妨做出以下嘗試:

        1.專項訓練――掌握技巧。為了實現口語交際教學的目標,可以進行專題訓練,采用多樣的口語交際的訓練形式。如每周開設一節課,設計練習課、鑒賞課、指導課、情境交際課等,對學生進行專項訓練,使他們學會觀察、學會聽記、學會捕捉,以誠懇的“注意”表示對交際對方的尊重,并能結合表達者的身體語言準確理解其意圖和觀點;或自信勇敢地進行自我表達,真誠面對聆聽者。表達力求做到條理清晰、話題集中,適度有效地利用目光、表情、手勢、語音語氣節奏的變化來輔助口語表達,增強言語的藝術感染力。要讓學生懂得傾聽與解意、復述與陳述、獨白與答問、應酬與交談、致辭與講演等都是口語交際的行為規則,如果在言語實踐中掌握了這些行為規則,必將逐漸形成熟練的言語技能和良好的言語習慣,最終形成言語能力。

        2.旁敲側擊――熟能生巧。開設口語交際課不是唯一的規范語言的途徑,還可以在語文和其他課程教學中進行滲透,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演練。如果前者是達到了口語交際教學的初級目標:讓學生聽到和說出,讓學生掌握了聽說的技巧;那么,后者則讓學生逐步做到聽清、說清,并最終實現聽透、說好的終極目標。主要做法有:

        (1)全面滲透,即在日常的語文課堂上滲透口語交際教學。如課前三分鐘講演、新聞播報、詩詞賞析、成語故事講讀等。在閱讀教學中,結合課文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質疑、討論、答問、品評等。作文教學中交流作前設想、評議作文等。

        (2)活動強化,即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課,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口語交際活動。采取多樣的形式,如生活誘導式、課堂拓展式、學科聯系式、綜合實踐式等。例如,結合“綜合實踐課程”和“研究性學習”,讓學生走出課堂、學校,來到社區、街道,進行訪談、調查,學會與陌生人交流溝通。鼓勵學生不怕“碰壁”,大膽實踐,解放“嘴”,在做中學,在做中提高自己、發展自己、豐富自己、完善自己。

        第8篇:英語教育機構范文

        關鍵詞:建構主義 幼兒園 英語教育

        隨著幼兒園課程的改革,不少幼兒園實施了雙語教學,旨在促進幼兒全面發展。首先這是好現象,英語就應從娃娃抓起,早一點對幼兒進行第二語言的啟蒙教育。讓其有英語發音的體驗,可以給其將來正式學習第二語言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亂花漸欲迷人眼――幼兒英語教育的現狀淺析

        目前的幼兒園英語教育開展得如火如荼,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態勢,但不少地方的幼兒園的英語教育缺乏理論指導,進入了教育誤區。

        1,師資力量的薄弱。

        在生源緊張的今天。許多連基本條件都不具備的幼兒園為了爭取生源也匆忙“上馬”,開始招收英語興趣班,大有趨之若騖之勢。很多幼兒園英語教師沒有受過英語教育專業訓練,有些雖然是英語專業的畢業生,卻從來沒有學過幼教理論。

        2,認識的偏差。

        在一些人的眼里,幼兒英語只是學學英語字母和一些單詞,以及少量的日常用語,只是豐富幼兒的生活。使幼兒園的課程更全面,吸引家長的眼球而已;有些教師在教單詞時,不考慮幼兒的接受能力,不加限制地擴充教學內容,將一些對于成人來說尚感到困難的發音、相近的詞放到一塊教,這樣教只會增加幼兒的記憶負擔。

        3,教學方法值得商榷。

        有的幼兒園在進行英語教學時使用小學甚至中學的教學法,如授課制、翻譯法等中小學生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例如,運用“物體一中文一英語”的三段式教學,如:先出示蘋果,問幼兒:“這是什么?”“蘋果。”“蘋果的英文名字是什么?”然后告訴幼兒單詞“apple”。這種教學法加重了孩子負擔,使之最終失去學習的興趣。并造成快速的遺忘。

        4,達成目標不明確。

        不少幼兒園英語教學目標不明。隨意性很大。沒有形成一種完整的、有聯系的課程體系,只重視了知識,忽略了幼兒對多元文化的感受。同時,教學時間根本得不到保證,一周兩到三節英語課,在這么有限的時間里,且不說難以訓練幼兒的語音語調,就連培養幼兒學習英語的興趣恐怕也難以保證。

        二、不畏浮云遮望眼――建構主義理論對幼兒英語教育優化的淺思

        1,建構主義理論的內涵。

        濫觴于18世紀的建構主義理論經過皮亞杰等人的努力,逐漸被人們認可和接受。建構主義的學習觀提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

        2,建構主義理論為幼兒英語教育提供了嶄新的視角。

        建構主義為幼兒英語教育改革提供了可能。皮亞杰的建構論表明,“幼兒是在與外界客觀環境進行交互作用中得到發展”,良好的環境是幼兒認知產生的源泉和發展語言的基礎。語言必須在一定的環境中,經過長期練習而獲得。因此,幼兒園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時,以此理論為指導,通過創設情境,讓幼兒在活動中學習英語,以幼兒的主動建構為重點,改變英語教育呈現方式。這樣,教師不但注意觀察幼兒的個體探究能力,而且更注重幼兒之間的相互合作與交流。幼兒與教師一起在觀察周圍世界的過程中,感受探索的快樂,體驗著小組合作、協商。與同伴共同交流、分享的快樂。

        三、萬紫千紅總是春――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英語教育策略淺探

        1,運用多媒體,為幼兒提供良好的學習平臺。

        多媒體能幫助教師克服時空的限制,提供給幼兒更多的信息刺激,創造適宜的環境,同時也能彌補師資力量窘迫的境況。悅耳的音樂、生動的畫面,具有強烈的感染力,符合幼兒的認識規律和思維水平。如:在學0n和under的用法時。教師設計了“小動物捉迷藏”這一課件,直觀、形象、可愛的小動物游戲,使幼兒很快區分了0n和under的意思和用法。另外,利用電視錄像選擇適合幼兒的材料內容放給幼兒看,錄像的可控性、可重復性對幼兒反復學習、鞏固有極大的幫助。

        2,組織游戲,為幼兒提供良好的互動環境。

        游戲是幼兒的主要活動。幼兒學習英語。應經常采用各種游戲活動,讓幼兒在動手、動口,師生、生生互動中感受英語。運用英語。如“鐘表、鐘表幾點了”的游戲。通過讓幼兒扮演時針來掌握句子“It’s…”,使他們掌握英文數字1―12。請12名幼兒分演12個鐘點,圍站成一圈,請一名幼兒扮演時針。游戲開始,教師說“鐘表、鐘表幾點了?”“時針”要用英語講“It’sone…”。這樣既能滿足幼兒玩的愿望,又可以使幼兒在集體的環境中。在相互協作的情況下不知不覺、高高興興地自然習得英語。

        3,走進實踐,為幼兒提供良好的應用英語情境。

        在教學實踐中。經常發現很多幼兒會說許多英語,既流暢又標準,但問這句話是什么意思,便“啞”了,而且在生活中還不會應用。針對這種現象,教師應該積極為幼兒創設情境,這種情境要生活化。使幼兒在特定的情境中,能夠理解每一句英語的含義。例如:教師創設打電話、拜訪朋友的情境,使用與當前情景直接相關的英語,并輔以大量的動作和表情。盡量符合英語文化特點,使幼兒不借助漢語的中介直接理解教師的英語含義。以這種方式學習英語,幼兒既能理解又能學以致用。

        第9篇:英語教育機構范文

        關鍵詞:計算機英語詞匯 概念隱喻 認知構建

        當前,計算機和互聯網飛速發展,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漸漸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它們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創造和更新了大量的新鮮事物,計算機的相關概念和術語位列其中。科學技術領域新事物的發展促進了語言的快速發展,新事物的發展和隱喻思維方式是新詞語產生的催化劑(趙艷芳,2001:113)。計算機詞匯作為新創造、新發明,基本上是通過隱喻為人類所認知和理解的。隱喻不單是一種語言現象,而且是人類感知和概念客觀世界諸種事物的一種重要認知活動(王文斌,2007)。隱喻通過將已有的、具體的概念進行心理加工,將認知領域中本無關聯的兩個或多個事情進行聯系,借助表示具體物體的詞來表示抽象的思維概念,為人們更進一步掌握和應用計算機及互聯網提供了捷徑。

        一、計算機詞匯概況

        嚴格意義上,計算機詞匯屬于科技詞匯的范疇,具備專業性強,概念抽象的特征。對于缺乏專業背景的普通人來說,科技詞匯的認知和理解難度相對較大。認識事物首先是從感知信息開始的,感覺到的事物要經過加工、組織才能被理解和記憶(趙艷芳,2001:96)。與抽象難懂的科技詞匯相比,計算機詞匯的特點卻是形式簡單、通俗易懂。由于計算機科學及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性及普遍應用性,簡潔明了的術語概念對于缺乏計算機專業背景的普通人更易接受,計算機詞匯與日常生活詞匯便通過隱喻的手段緊密聯系起來。日常使用的詞匯構成方式不是單一的,計算機詞匯同樣如此,例如,便攜式計算機給人們提供了很多便利,只要把計算機放在膝蓋上,不論何種場景,都可以使用,人們就把這種計算機稱為“laptop”;“menu”通常指在餐館或飯店點菜用的菜單,人們發現計算機顯示器上數據信息的排列與菜單相似,就用menu指排列的數據選擇項;“mouse”不僅僅指一種動物,也可以指與計算機相聯接的、用于光標移動的設備。計算機詞匯通過合成和引申等構成方法,幫助普通人群認識相關新事物、理解相關新概念。

        二、概念隱喻理論

        Lakoff & Johnson(1980)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書中指出語言與隱喻認知結構有密切的聯系,提出了概念隱喻理論。他們認為,概念和行為的構建是隱喻性的,因此語言的構建也是隱喻性的。之后,Lakoff & Turner(1989)對隱喻中兩個事物間的映射作了解釋,即兩個概念域之間的對應集。Ungerer & Schmid(1996)又從認知的角度將單個的隱喻理解為某一始源域模型的結構映射到一個目標域模型的結構。 Fauconnier(1997)進一步指出,隱喻中兩個域間的映射,是人類認知能力中意義形成、轉換和加工的重點。隱喻是能夠對經驗加以詮釋的工具。束定芳(2000)指出,在人類認識事物時,由于思維能力的限制,或者由于語言中缺乏現成的語句或表達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事物來談論某一事物,其結果就是隱喻。隱喻的實質是借助一類事物理解和體驗另一類事物。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參照熟悉的、有形的、具體的概念來認識、思維、經歷和表達無形的、難以定義的概念,形成了一個不同概念之間相互關聯的認知方式。在隱喻的基礎上,人們可以通過始源域與目標域之間的映射關系達到認識未知事物的目的。隱喻不僅僅是種語言現象,更是一種人類的認知現象。它是人類將其某一領域的經驗用來說明或理解另一類領域的經驗的一種認知活動。在人類其他的文化和藝術活動過程中,我們到處都能看到隱喻的存在。(束定芳,2003:28)

        新的隱喻之所以可以被人們所理解,是因為人類具有共同的經驗、想象力和理解力,具有相似的隱喻概念(趙艷芳,2001:113)。相似性的聯想是隱喻認知方式賴以生存的前提。以相似性為基礎的隱喻是利用事物之間的人們已感受到的相似性;而創造相似性的隱喻則將原來并不以為其間存在著相似性的兩個事物并置在一起,構成隱喻,從而使人們獲得對其中某一事物新的觀察角度或新的認識。可見,相似性是隱喻賴以成立的基本要素(束定芳,2003:172)。正因為萬事萬物是普遍聯系的,任何事物之間總存在這樣或那樣相似的特點,人們才可能在始源域與目標域間搭起認識的橋梁,才可能在兩物間尋求一個或多個共同點,達到認識的目的。人類在認識事物的時候,由于思維能力的限制,或者由于語言中缺乏現成的語句或表達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事物來談論某一事物,其結果就是隱喻(束定芳,2000)。隱喻是人類借用對事物某一領域的認知來詮釋或解讀另一領域的認知,可見相似性是隱喻的基礎,是隱喻賴以生存的生命基石。(王文斌,2007:229)

        三、計算機英語詞匯的概念隱喻認知構建

        計算機領域出現了許多新概念,無法在人類普通詞匯中找到相應表達,所以就通過人腦中的意象圖式尋找類似的詞匯來談論新事物。在新詞語或舊詞新意的創造過程中,形象化的類比、想象、聯想等多種隱喻思維方式起著很大的作用。由于計算機和互聯網發源于西方,本文將計算機英語詞匯作為文本,研究計算機和互聯網詞匯與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英語間的隱喻映射關系,進而理解計算機英語詞匯的認知構建過程。

        (一)計算機是人(THE COMPUTER IS A HUMAN BEING)

        人體是由各器官共同協調工作的一個整體,各個器官的職責不同,都由大腦進行控制。計算機是一個由不同的部件構成的系統,每一個部件都有自己的作用,缺一不可,都由CPU(中央處理器)指令,進行操作。因此兩者之間存在相似性,把人的特征投射到計算機詞匯方面有利于我們對計算機的認識和理解。computer翻譯成“電腦”就是典型的隱喻。人腦能夠通過其他感官進行閱讀并保留記憶,電腦也能讀取數據信息以及存儲數據,這樣就完成了由始源域“人腦”到目標域“電腦”的映射。如“card reader”(讀卡器),“command”(命令),“instruction”(指令),“edit”(編輯),“run”(運行),“record”(記錄), “virus”(病毒),“bug”(漏洞)皆屬于這類隱喻的詞匯。

        (1)My computer reads and stores data quite quickly.(我的電腦讀取和存儲數據都很快。)

        (2)The memory is very large.(內存很大。)

        (二)計算機是辦公室(THE COMPUTER IS AN OFFICE)

        計算機最初廣泛應用在辦公室,使用最頻繁的是一般辦公軟件。人們首先就有計算機是用在辦公室這類場所中的相關聯想。那么,將辦公室與計算機作為始源域和目標域進行映射后,“辦公桌”(desktop),“文件夾”(folder),“文件”(document),“垃圾桶”(recycle bin),“打印機”(printer)這些計算機詞匯就非常容易理解。計算機使用者可以對文件進行“set up”(建立)、“edit”(編輯)、“save”(存儲)、“sort”(分類)、“retrieve”(恢復)和“print”(打印),就像是在真實的辦公室里進行一樣。

        (3)The file takes up too much storage spaces.(文件占了很大的存儲空間。)

        (三)計算機是建筑(THE COMPUTER IS A BUILDING)

        建筑和計算機之間的隱喻映射可以從“sign in/log in”(進入),“sign out/log out”(退出)看出。用戶可以在計算機界面上打開不同的“window”(窗口),可以更換屏幕的“wallpaper”(墻紙),同時在不同的網絡“platform”(平臺)進行學習、交友、娛樂。“workstation”(工作站),“port”(端口),“library”(圖書館)等也是有關建筑物被映射到計算機領域的隱喻。

        (4)You can log in the library without password.(不用密碼也可以登陸圖書館。)

        (四)計算機是工廠(THE COMPUTER IS A FACTORY)

        在這個概念隱喻中,工廠的生產與計算機的運作構成了映射。計算機同樣具有生產設施如“CPU”(中央處理器),“processor”(處理器),“device”(設備),“household”(倉庫),“modulate”(模板)等。同時,“operating system”(操作系統)可以進行資源 “distribute”(分配)和“manage”(管理)。另外,為了保證預期的“quality”(質量),還應對產品進行 “debug”(調試),最后產品才能“package”(打包)出廠。

        (5)Most of the devices connected to the computer communicate with CPU in order to carry out a task.(大多數連接到計算機上的設備通過與中央處理器通信完成作業。)

        (五)計算機是容器(THE COMPUTER IS A CONTAINER)

        計算機就像一個容器,可以“input”(輸入)文字, “output”(輸出)文本,它甚至還有“entrance”(入口),可以“log in”(進入)或“log out”(退出)該容器,“save”(存入)或“retrieve”(調出)你所要的資料。同時,它還擁有一定的“capacity”(容量),如果內存太滿,就會出現數據“fill out”(溢出)。這時,就要“delete”(清空)回收站或“free”(釋放)一些磁盤“space”(空間)。

        (6)Low disk space.(磁盤空間不足)。

        (7)Delete some unused files to free some disk space.(刪除一些沒用的文件,釋放一些磁盤空間。)

        隨著計算機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日益貼近普通人的生活,成為最大、最重要的計算機網絡。許多網絡詞匯也在概念隱喻理論的框架下應運而生。這些詞匯簡潔形象、易于理解,為使用者提供了很多便利。

        (六)互聯網是高速公路網(THE INTERNET IS A NET OF HIGHWAYS)

        高速公路網是對互聯網較為貼切的隱喻描述。遍布全國各地的高速公路互相聯系、彼此交織,構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在高速公路上,各種車輛高速行駛,暢通無阻。遇到收費站要交費,遇到事故可能會致使交通堵塞。高速公路網映射到“Internet”(互聯網),有運行“path”(路徑),“shortcut”(捷徑),“access permission to information”(信息準入許可),“web speed”(網速)和“download speed”(下載速度)。如果迷路,還可以尋求“guide”(向導)和“map”(地圖)的幫助。

        (七)互聯網是戰爭(THE INTERNET IS A WAR)

        戰爭和互聯網間的映射是后來出現的。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滲透,計算機用戶有時會受到“hacker”(黑客)的“attack”(襲擊),“virus”(病毒)的“threaten”(威脅)。為了“defend”(保護)個人計算機的“security”(安全),用戶可以設置自己計算機的“password”(口令)或者“code”(密碼),確保個人信息的“safety”(安全性)。

        (8)The website has been attacked by hacker.(網站讓黑客襲擊了。)

        (9)My file was destroyed.(我的文件被毀了。)

        (八)互聯網是本書(THE INTERNET IS A BOOK)

        很多要素構成了始源域書和目標域互聯網的隱喻映射。如當人們在瀏覽或閱讀“web page”(網頁)時,可以調節屏幕“brightness”(亮度),“contrast”(對比度),“font”(字體)等,也可以通過“category”(目錄)進行“retrieval”(檢索),或者“page up”(前進翻頁),“page down”(后進翻頁)。

        四、結語

        隱喻無處不在,與日常生活聯系十分緊密。在原始社會中,人類創造并使用的第一批詞匯多是表示具體事物的,后來人們又用它們命名其他相似的具體事物,當人類從具體概念中逐漸獲得了抽象思維能力的時候,往往借助于表示具體事物的詞語表達抽象的概念(趙艷芳,2001)。計算機作為人類的新創造、新發明,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被人類認知理解進而廣泛運用。隱喻普遍存在于計算機英語詞匯中,因此對計算機英語詞匯的認知構建十分重要。借由概念隱喻的映射,我們可以對現有的計算機英語詞匯進行理解,也能為理解將來產生的計算機英語詞匯提供有效的認知途徑。

        參考文獻:

        [1]Fauconnier, G.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Lakoff, G & M. Turner.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9.

        [4]Ungerer, F. & H. J. 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London: Addison Wesley Longman Ltd, 1996.

        [5]范立云.計算機英語隱喻的認知價值[J].四川大學學報,2004.

        [6]李陽、劉著妍.計算機隱喻詞匯的功能與翻譯[J].海外英語,2012,(10).

        [7]林麗芳.論計算機英語的隱喻性[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

        [8]劉淑容.計算機詞匯隱喻的認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

        [9]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10]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11]王文斌.隱喻的認知構建與解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12]許滿云.計算機英語詞匯隱喻的認知研究[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4).

        [13]張儉,王桂華.淺析計算機英語詞匯的隱喻機制[J].大學教育,2012,(6).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一级视频在线播放 | 六月丁香婷婷亚洲中文字幕 | 日本公妇被公侵犯中文字幕 | 日本亚洲韩中文字幕 | 日本免费高清一区二区三区最新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