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醫術語范文

        中醫術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醫術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醫術語

        第1篇:中醫術語范文

        關鍵詞:模糊性;中醫術語;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R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11)04-0892-02

        Fuzziness in TCM Terms and I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ZHAO Li-mei【sup】1【/sup】,YANG Xue-song【sup】2【/sup】

        (1.Yunnan College of TCM,Kunming 650500,Yunnan,China;

        2.Yunnan Provience Hospital of Chinese Medicine,Kunming 650021,Yunnan,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four main reasons for linguistic fuzziness, namely, generality and abstraction of linguistic symbols, connections between things, people's limited cognition and intentional vague expressions, the paper demonstrations the existence of fuzziness in TCM terms. As far as the translation of such fuzzy terms is concerned, the paper focuses on both "changing" and "keeping" strategies which include such translation methods as westernization, supplement and omission, clarification, direct translation, pinyin translation and pinyin with annotation translation.

        Key words:fuzzinessTCM termstranslation strategies

        收稿日期:2010-11-03

        作者簡介:趙麗梅(1974-),女(白族),云南人,副教授,英語碩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流。

        中醫學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們對自然界努力探索的真實寫照,大量的自然現象與指導世界觀的古代哲學相結合產生了中醫術語這種特殊的語言形式。中醫術語大多言簡意賅,簡單文字里蘊涵著豐富內涵,意義范圍的邊界常出現不確定性,即具有模糊性,而這一屬性是自然語言的基本屬性,是語言的本質特征之一。下面從四個主要方面來論證中醫術語里的模糊現象并結合實例介紹模糊術語的常見譯法。

        1 中醫術語里的模糊現象

        1.1 中醫術語符號的概括性與抽象性 語言是一套用符號來表示的概念系統,符號作為一種“意義”媒介,反映了事物的本質屬性,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點。例如,所有“無色無味且透明,分子式為 H【sub】2【/sub】O,一切生物體的主要成分”的具體描述用“水”這一文字符號就可以得到概括和體現,但它同時也將“井水、河水、熱水、冷水”等的區別模糊化了。同樣,中醫病歷里有大量術語,它們有助于將很多具體的病征進行概括處理,如“氣血不足,氣郁”等里的“氣”就很典型,中醫里有稟受于父母的先天之氣,有自身器官功能轉化成的后天之氣,如果細分,還有脾氣、腎氣等。這種種分劃一經“氣”概括,作為個體事物的“氣”之間的區別就模糊了,分布與功用的差異不得而知。但試想,在描述病情時不用“氣”進行模糊處理而代之以許多不同性質的術語,一則煩瑣,二則很多病歷就因繁雜而變得難以保存。

        1.2 中醫里物象間的相互關聯性 事物之間存在著普遍聯系性,任何事物都不能離開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例如,“新衣”與“舊衣”是人對客觀對象“兩件衣服”之間對比關系的反映,離開對比對象,“新”與“舊”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同樣,中醫里很多物象也正是在遵循“新舊”這類概念的辯證關系基礎上而存在的。這些物象的兩極之間常對立而不夠分明,在中介過渡時常亦此又亦彼,致使其語言載體呈現出模糊的外延。例如,指導中醫基礎理論體系的陰陽學說里的“陰陽”之概念本身就充滿了模糊的描述:“凡是劇烈運動著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于陽;相對靜止著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屬于陰。”這一解釋既指出了“陰”、“陽”界定的模糊性又指出了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性。例如,根據陰陽學說,晝為陽夜為陰,但夜還分前半夜和后半夜,前半夜陰氣增長,但后半夜陰氣消退,屬陽,由此可見,中醫術語“夜間陰盛”就只是一種模糊說法。

        1.3 中醫里對于物象解釋能力的有限性 從宇宙到人們的日常生活里充滿了太多不為人知的不確定因素,面對變化莫測的客觀世界,人們在進行分析綜合等邏輯思維時,經常無法精確確定某一物象的內涵與外延,要表達這種思維的結果,就不得不借助帶有模糊色彩的表達形式。中醫術語“虛”就是典型例子。“少氣懶言”,“頭暈眼花”,“怕熱易怒”等都只是一種感覺,憑肉眼或科技儀器是無法看到或測量出的,中醫將其進行特殊的“虛化”處理,分別用“氣虛、血虛、虛火”來做模糊解釋,這是對抽象物象的一種靈活處理。

        1.4 中醫界里人為的語言模糊化 人的認識能力能夠分辨出此事物與彼事物的不同,但主體出于某種需要,有意識地在語言表達時進行模糊處理,這種人為的語言模糊化在中醫界主要有三方面目的:第一,這是術語特點的要求。模糊語概括性強,可以避免語言的紛繁煩瑣,因而在中醫術語中被廣泛使用。例如,“風”四季皆有,寒、濕、燥、熱等邪依附于風,體內痰、濕與風結合等都可侵犯人體,導致“風寒、風熱、傷風”等各種病灶,對于它們,中醫習慣上用“風癥”和“風邪”來概括,這樣模糊處理符合言簡意賅的術語要求,便于中醫的記錄、傳播與保存。第二,這是職業的需要。在行醫過程中,醫生常使用模糊語來使敏感話題顯得委婉含蓄,例如,中國古代中醫們為避諱皇族的“病”而采用“玉體之有所御,玉體不安,帝不豫”等婉詞,而“崩、薨、卒”等則是對不同身份的人“死”的諱飾。有時不便直言病名,中醫也借用模糊說法,如,“性生活過度,傷腎而引起的勞損癥。”就被婉稱為“房勞”。【sup】[1]【/sup】在醫患交談中,患者(或其家屬)心理上往往比較脆弱,對某些問題心存忌諱,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醫生通常會自覺地選用某些模糊詞語,這不僅能給受話者應有的理解和尊重,也表明了說話者的良好修養。第三,這是文學表達的需要。在古代中國,許多名落孫山的儒士棄文從醫,他們把修辭手法帶入中醫語言,使其帶上濃郁的文學色彩。例如中醫病名很多就使用了比喻手法,如“眼偷針”、“風火眼”、“白虎歷節”、“鶴膝風”、“狐惑”、“鵝掌風”等。此外,為追求語言的對仗和瑯瑯上口,中醫里出現了大量“四字格”術語,術語間表示邏輯關系的虛詞常被省略,呈現一種模糊的關聯,如:“健脾開胃”、“補肺止咳”等。這些術語通過一定的修辭手段,增強了表達的形象性和生動性。

        2 常見譯法

        2.1 變通策略 變則通,變通策略就是發掘中醫術語的模糊所在,不直接翻譯而是做一些非原則性的變動,變模糊為清晰,還原術語的真正所指。

        第一,西化法。同樣都是以疾病為研究對象,以防病治病為社會功能,中醫與西醫間存在著交叉共和的通約性,術語之間也有意義對等的關系,以此為基礎,可以將模糊的中醫術語用西醫術語翻譯出來,使其變得通俗易懂。例如,中醫病名的翻譯大多就是采用這種西化法:“眼偷針”譯為“hordeotun”(瞼腺炎),“風火眼”譯為“acute/epidemic conjunctivitis”(急性結膜炎),“白虎歷節”譯為“severe and migratory arthralgia”(嚴重游移性關節疼痛),“狐惑”譯為“ulceration of throat,anus and genitalia”(口腔咽喉及前后陰腐蝕潰瘍),“鵝掌風”譯為“unguium in hands”(手癬)等。再如,上面提到出于社會角色與職業道德的需要,古代中醫們常用不同婉詞,如“崩,薨,卒”等來暗示人的“死亡”,在翻譯時,可采用英語委婉語進行西化處理,如“(of emperor) pass away,termination of life,suddenly dropped dead.”等。第二,補刪法。為方便讀者的理解,譯者應對有些模糊術語蘊涵的意思加以補充延伸,而對于部分無實際意義的模糊信息,在不影響傳達原文信息的前提下,應刪減省略。例如,中醫常用“四字格”術語來概括一個療法或理論,如“健脾開胃”和“補肺止咳”之間就隱含了一定的邏輯關系,翻譯時要增加虛詞“and”和“to”,譯成“invigorating the spleen and increasing the appetite”和“tonifying Fei to stop coughing”才能說明其中的并列關系和因果關系。相反,中醫術語“勞倦”是一種復指(勞累與疲倦),專家將其省譯為“fatigue”,足以表達其所指。第三,闡析法。中醫和西醫在病理機制方面有截然區別,很多模糊的中醫術語在英語中沒有直接對等的詞語,要做到準確翻譯,只能透過文字表層,探究其實質內涵,運用闡析法,即解釋分析法,進行意譯。例如,上面提到中醫常用“虛化”處理來解釋一些抽象的癥狀,這些癥狀用西醫的方式是無法測量的,所以很難用簡單的英語進行翻譯,只能用闡析法進行釋義。如:虛喘(asthma attributing to insufficiency of the lung and kidney)【sup】[2]【/sup】,虛家(the patient usually weak in constitution),心氣虛(a decline of cardiac function)等。

        2.2 維護策略 中醫學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與疾病做斗爭的經驗總結,在醫理與診治等方面有其鮮明的特色性,為使這門唯一完整保留至今并以自身體系仍在繼續發展的傳統自然科學得到發揚光大,在進行中醫英譯時,不能一味“變通”而應盡量守護好中醫獨特的內涵,這一點在中醫術語模糊化翻譯的處理中也應予以強化。實施“保、守”策略,也有三種具體方法:

        第一,直譯法。英漢雙語的表層結構及深層內容常能相對契合,所以,在英譯模糊的中醫術語時,只要有可能,譯名在形式結構上應盡量與其中文形式相似或相近,也可以理解為,用英語里的模糊語去轉換漢語中的模糊語,實現信息的對等保留,這既保護了中醫的獨特性,又有利于兩種不同體系的醫學在國際上實現雙向傳遞。例如,針對以上提到的“風”就可以用此方法,將“風寒、風熱、傷風”分別直譯為“wind-cold, wind-heat, injure by wind”就非常傳神地凸顯出原有的文化與語言特色。第二,音譯法。李照國教授指出:“要使中醫特有的概念在英譯中保持特有的內涵,音譯恐怕是唯一可行之法。”。【sup】[3]【/sup】很多模糊的中醫術語用英語翻譯常顯得言猶未盡,概念不明,不如直接使用拼音譯法,既易記易寫又能保留完整信息。例如,上面提到的“氣”字用“vital energy”翻譯就不如“qi”概括性強,使用音譯法,才能更到位地將中醫里的各種氣體現出來,具體如:氣血(qi-blood),氣郁(qi depression),脾氣(spleen qi)、腎氣 (kidney qi)等。再如,前面提到過的“陰”與“陽”,作為一對模糊的概念,用英語是無法翻譯的,即使用漢語進行意譯,也是難以道清的,對于它們以及與它們相關的術語,都只能遵從音譯法則,如:陰陽(yin and yang),至陽(the supreme yang),至陰(the supreme yin),陰陽失調(imbalance between yin and yang),陰消陽長(ebb and flow of yin and yang)等。第三,音譯加附注法。很多模糊的中醫術語在英語中找不到等值詞,直譯不能見詞明意,影響信息表達,意譯過于冗長繁雜,影響行文可讀性,音譯又沒有形成固定的譯語,對于此類術語運用音譯加附注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漢語”步入英語外來詞的行列,并維護了中醫術語的文體原始氣質與色調。例如,“神明” shengming (the spirit),“濁氣”zhuo qi (the turbid principle)等。

        模糊性是語言的本質屬性,中醫術語作為一種獨特的語言形式,從其產生到功能上都不可避免地帶上了模糊性,對于它們,任何翻譯法的絕對化都是行不通的,只有圍繞“變”與“守”的策略,“辨證施用”各種翻譯手段,將直譯、意譯、音譯等融合運用,才能使種種模糊浮出水面,還中醫以清晰,推動中醫英譯工作的健康發展,將傳統中醫文化推向世界。

        參考文獻

        [1] 帥學忠,陳大舜,賀又舜.常用中醫名詞術語[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93-94.

        第2篇:中醫術語范文

        關鍵詞:譯者主體性,中醫術語,語義學,字面含義,學術含義

        中圖分類號:N04;H059;R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578(2012)01-0024-04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or Subjectivity and TCM Term Translation

        QIU Hemin

        Abstract:This author probes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or subjectivity and TCM term translation from the semantic approach.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translators are required not only to make the right choice between the literal meaning and the scientific meaning of TCM terms, but also to produce the appropriate versions with a good knowledge of semantics, terminology and TCM.

        Keywords: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 TCM term, semantics, literal meaning, scientific meaning

        引 言

        中醫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我國傳統科學中少數能完整地保留至今并在當今以自身獨特的體系繼續不斷發展的學科,她憑借其獨特的學術體系影響著當今世界,并越來越多地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與認可。

        豐富的中醫理論離不開獨特的概念,而其概念源于大量的術語。總體而言,我國現有的絕大多數自然科學的術語譯自外語(主要是英語與俄語),對中國的現代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飽含濃郁民族特色的中醫術語始于先秦,經過幾千年的歷時演繹,中醫學已發展成為富含“國情”的醫學體系,其術語與中國的傳統哲學、文化密切相關,富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很大一部分術語很難在英語中找到對應的譯詞。中醫走向世界,術語翻譯無疑是巨大的障礙。多年來,中醫翻譯研究一直偏向于醫古文文本與譯入語英語文本之間關系,循著從文本到文本之路,較少探討在翻譯實踐中起主導地位的譯者作用。

        基于多年中醫翻譯實踐的經歷,筆者試圖從語義學角度解讀中醫術語的內涵,結合中醫術語的特點,提出在翻譯實踐中要積極發揮譯者主體性的作用,以探討譯者主體性與中醫術語翻譯的深層關系。

        一 譯者主體性的界定

        基于翻譯本身的復雜性,國內譯學界對什么是翻譯主體還眾說紛紜。許鈞認為[1],譯者是狹義的翻譯主體,而作者、譯者與讀者均為廣義的翻譯主體。楊武能則認為[2],作家、譯家與讀者都是翻譯主體。

        筆者對上述觀點均表示異議。第一,德里達(Jacques Derrida)曾對由“在場(presence)的形而上學”與“語音中心主義”構成的“邏各斯中心主義(logocentrism)”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他指出,文字使作者與作品相分離,封閉的在場就被解構(deconstructed)了。這就表明,文本一旦以文字形式固定下來,作者就失去了說話的當下性。由此看來,作者不能充當翻譯主體[3]。

        第二,盡管接受美學與讀者反應論關注讀者對文本的建構作用,但是這種作用是在譯者所提供譯本的基礎上進行二度解讀而產生的,其反撥作用十分有限。所以,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是翻譯的唯一主體,而作者是創作主體,讀者是接受主體,它們三者之間呈現的是“一種平等的主體間性關系”[4] 。

        有學者這樣總結:“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在尊重翻譯對象的前提下,為實現翻譯目的而在翻譯活動中表現出的主觀能動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譯主體自覺的文化意識、人文品格和文化、審美創造性。”[5]這樣看來,譯者主體性雖然具有自主性、目的性與能動性,體現的是一種十分活躍的、個性化的創造意識,但它同樣受到相應客體不同程度的制約。將這種主體性的核心引入中醫術語英譯領域,不僅可指導中醫翻譯實踐,而且能豐富翻譯理論,有助于把握中醫術語文化內涵。

        二 從語義學看中醫術語

        術語是指通過語音或文字來表達或限定專業概念的約定性符號,它跟普通詞語的區別在于:術語的語義外延(denotation)是根據所指(signified)的關系確定的。換而言之,它跟能指(signifier)沒有直接的附屬關系。根據術語學規定,術語一般具有單義性(univocal)與單一指稱性(monoreferential)的定義要求。現代語義學認為,概念是邏輯思維的主要形式,是反映事物本質特征的思維產物,語義是客觀事物在語言中的反映。俄羅斯學者謝爾巴指出:“任何一種語言的絕大多數概念詞與另一種語言的概念詞毫無共同之處,只有術語是例外。”[6]不同語言之間的語義內涵(semantic connotation)有寬窄之分,語義范圍有大小之別。

        中醫術語是指中醫里確定某個概念時所使用的專門語匯,它是整個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礎,是中醫概念與原理的基本表述單位。一般認為,中醫術語包含兩層含義:字面含義(literal meaning)與學術含義(scientific meaning)。語義學家往往著重研究其字面含義,中醫學專家較多注重其學術含義,翻譯研究學者則必須兼顧其字面含義與學術含義。

        中醫術語的字面含義是由構成該術語的每個漢字以及由這些漢字結合而成的句法規則(syntactical rules)共同決定的含義,而其學術含義則取決于專業定義。據現代語義學,術語的字面含義是其學術含義的語言基礎,術語的學術含義不能游離于字面含義而獨立存在[7]。就內容而言,中醫術語的學術含義應該比字面含義更為豐富;其次,中醫術語的學術含義應該與學術的字面含義保持一致,并只能在其字面含義基礎上加以科學的界定而形成;再次,中醫術語的學術含義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的內涵(connotation)通常會隨著學術的發展而不斷豐富。

        譬如,《黃帝內經》里有這樣一句話:“太陽為開,陽明為闔, 少陽為樞。”這里共出現了三個中醫術語“太陽”“陽明”“少陽”,若光從“字面含義”看, 似乎與天氣天文有關。其實它們是傳統中醫學里辨證分析病證的術語,表示疾病的深淺程度與邪正盛衰, 以揭示外感病邪侵入人體的病機變化與傳變規律。譯學研究者必須同時考慮字面含義與學術含義,一般分別將其譯成greater yang、 bright yang、 lesser yang。

        三 譯者主體性在中醫術語翻譯中的能動作用

        中醫術語門類繁多數量龐大,具有以下的特點[8]:(1) 歷史性;(2) 人文性;(3) 定性描述;(4) 民族性;(5)傳統性;(6)抽象的概念由具體的名詞來表述。譯者翻譯時須借助語義學、術語學、中醫學等知識。

        中醫翻譯因中西文化的巨大差異、中醫理論的深奧玄密而變得“趣不乖本”與難以“曲從方言”(漢朝佛經翻譯的經驗),著名英國翻譯家魏杰(Nigel Wiseman)就說,世界上恐怕很少有幾個人能夠,甚至愿意從事這項工作的。從譯者的角度看,英語里缺乏中醫術語的對應語,這既是面臨的最直接與最現實的難題,但同時也是最能發揮主體性的地方,因為成功的譯文主要取決于譯者如何設法選取合適的譯入語。

        1.盡力把握好中醫術語的學術含義

        例如,中醫術語“賊風”,從詞源學看由“賊”與“風”兩個普通的漢字組成,起初有譯者望文生義,把它翻譯成thief-wind、evil wind與 thievish wind等。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辭源》上這樣描述“賊風”:“自孔隙透入之風,易致疾病,故稱賊風。宋王袞博濟方四胎產:床頭厚鋪褥,遮障孔隙,免有賊風所傷。”[9]這其實還是語義學上所指的字面含義。而作為中醫術語,其學術含義主要指“能引起四時季節性疾病的病邪”(it refers to all abnormal climatic changes and exogenous pathogenic factors, which may attack and harm the human body without being noticed)。譯者在參照“賊風”的字面含義時,要更多考慮其中醫學術含義,因而經過不斷改進,目前形成了pathogenic wind這個比較科學的譯語。

        又如,針灸有眾多穴位(acupoint),其中“遠道刺”一詞源于《靈樞•官針》:“遠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輸也。”它指“身體上部有病痛取用肘膝以下陽經的穴位進行治療”[10],因其針刺穴位距離病灶較遠而得名。從語義學看,可把“遠道”與“刺”當作兩個意群處理;就術語學角度而言,“遠道刺”的字面含義比較明確,可理解為“距離比較遠的針灸療法”,其學術含義指“對離患處較遠部位進行針刺的方法”。據此,似乎可譯作remote needling,distant needling,distal needling等,但如從中醫學術含義考慮,distal一詞本身包含了“遠側、遠端、末梢、末端”等與醫學相關的內涵,所以譯為distal needling最接近本義。

        2.字面含義與學術含義的取舍

        醫古文含義豐富,行文簡潔,語義大多呈提示性,英譯時提示性術語往往變成了明確的陳述,這給譯者帶來很大的挑戰。如術語“純陽之體”,如果光從字面含義去理解,就恐怕很難聯想到它與“小兒的體質特點”有關,其學術含義特指“小兒正處于陽氣盛發、生機蓬勃之生長期”。有的譯者把它譯成 infantile body, 從語義的內涵與外延來看,意義不夠明確,而譯為body of pure yang 更貼近“純陽之體”的學術含義,因為infantile body沒有指明“小兒充滿生命活力,茁壯成長”的核心內容。

        針灸學里有“交會穴”,指有兩條或兩條以上經脈交會通過的穴位,大多分布在頭面與軀干部位[10]。該術語字面含義與學術含義都比較明確,而且也比較靠近,在這種情形下,主要取決于譯者對譯入語英語近義詞的取舍。現在常見的譯法有confluent acupoint,crossing acupoint、convergent acupoint等[11]。據《現代高級英漢雙解辭典》,confluent一詞解釋為“匯流的,匯合的;尤指兩條河流的合流點”,而“交匯穴”的學術含義是“有兩條或兩條以上經脈交會通過的穴位”,與confluent正好吻合,以此看來,可譯為confluent acupoint。

        3.努力保留中醫術語固有的文化異質

        中醫術語的特點往往要求譯者在努力保持那些中醫學固有的文化特質,特別是要竭力保留中醫學有別于現代醫學的異質性(heterogeneity)。

        有些中醫術語似乎能在西醫里找到對應的術語,出于方便或其他因素考慮,譯者可能會自然而然的選擇該“對應語”,其實,這種簡單的處理辦法很有可能會導致中醫術語文化異質性的丟失。 如“郁證”從表面上看好像與西醫術語“抑郁癥”相同。其實,在中醫語義語境下,“郁證”的學術含義是“因情志不暢、氣機淤滯而引起的征候”,譯者只有準確把握這層核心意義,才有可能從譯入語里重新構建較為妥帖的譯名,可以譯為stagnant syndrome或depressive syndrome,尤其是stagnant,從語義學的學術含義看帶有中醫的原質標記。有譯者提出譯為melancholia,也未嘗不可,但不是理想的譯語:第一,它在學術含義方面與中醫“郁證”只是存在部分重疊,并且導致該癥狀的病理原因也很不相同;第二,作為術語,melancholia似乎有一點西醫色彩,它表示“以情緒低落與莫名恐懼為特征的精神疾病”(mental illness marked by low spirits and fears that have no real cause),而“郁證”則有明確的致病原因,抹殺了中醫術語的異質性。

        另外有些中醫術語,特別是臨床上涉及疾病名稱的術語,會有相近的西醫學術語,這時譯者須慎之又慎。比如“勞瘵”,指的是“病程緩慢的一種傳染性疾病,伴有惡寒、潮熱、咳嗽、咯血、納差、肌肉消瘦、困頓乏力、盜汗與自汗等癥狀”(it is a chronic infectious disease featured by aversion to cold, hectic fever, hemoptysis, cough, bad appetite, emaciation, fatigue, spontaneous perspiration and night sweat) [11],有譯者根據其中醫學術含義把“勞瘵”翻譯成tuberculosis(肺結核)。根據《現代高級英語雙解辭典》,tuberculosis的學術含義為a kind of wasting disease affecting various parts of the body’s tissues, esp. the lungs(肺結核是一種消耗性疾病,影響人體的各個組織,尤其影響肺部)[12],與“勞瘵”相比,其內涵要小得多,只是涵蓋一小部分癥狀。而如果譯為consumptive disease,則較好地包括了術語的學術含義,也能保留中醫術語的個性化原質標記。

        四 結 論

        隨著中西方在中醫領域交流的不斷深入,譯者需要發揮主體性,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有效的翻譯策略,使早期一些較為復雜冗長的譯語趨向于中醫英語術語。一方面,譯者需要把握字面含義與學術含義的不同,為此就需要精通英語與醫古文、熟悉中醫基本理論、通曉傳統與現代翻譯理論、掌握術語學要旨;另一方面,譯者主體性的發揮受到源語醫古文、目標語英語、語境、歷時性與共時性等許多因素的制約。譯者需要努力協調好上述各種關系,在實踐中創造出比較理想的中醫術語譯名。

        中醫翻譯不同于一般的科技翻譯,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它更偏向于文化翻譯,因為中醫學與中國傳統哲學(如老莊、孔孟學說)天生就具有悠久的淵源關系,蘊含著不可分割的深邃哲理。譯者在具體翻譯實踐中須根據實際情形采用靈活的翻譯策略。由于中西文化及中西醫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許多概念很難在英語里找到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對應語,運用幾種翻譯方法來翻譯一個中醫術語已經成為較普遍的現象。

        參 考 文 獻

        [1] 許鈞.“創造性叛逆”和翻譯主體性的確立[J].中國翻譯,2003(1):9-11.

        [2] 楊武能.再談文學翻譯主體[J].中國翻譯,2003(3):10.

        [3] 裘禾敏. 論后殖民語境下的譯者主體性: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J].浙江社會科學,2008(3):87-88.

        [4] 陳大亮. 誰是翻譯主體[J].中國翻譯,2004(2):6.

        [5] 查明建,田雨.論譯者主體性――從譯者文化地位的邊緣化談起[J].中國翻譯,2003(1):22.

        [6] 黃建華. 雙語詞典學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7] 馮志偉. 現代術語學引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

        [8] 朱建平,王永炎.加強中國術語學學科建設之我見[J].科技術語研究,2005(1):18.

        [9]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辭源[Z].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10]《中醫大辭典》編輯委員會.中醫大辭典[Z].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

        第3篇:中醫術語范文

        對等理論功能對等中醫兒科英譯

        1什么是對等翻譯理論

        “對等”是翻譯理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也是西方翻譯界遵循的翻譯原則之一。英國著名翻譯理論家Jeremy Munday在《翻譯學導論》一書中曾指出現代翻譯理論從5個方面探討對等的方法和途徑,即“語言學途徑”、“文藝學途徑”、“交際學途徑”、“社會符號學途徑”和“翻譯方法途徑”。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大師尤金?奈達從交際學途徑出發,將翻譯定義為“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源語的信息”。20世紀80年代,奈達提出了“功能對等”,他認為這一概念將之前的“形式對等”和“動態對等”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既要求翻譯的效果對等,同時也盡可能追求目的語和源語的形式對等。功能對等理論很好地體現了翻譯的交際性,因此也是奈達對等理論的核心。

        2奈達對等理論在中醫英譯中的應用概述

        自奈達的對等翻譯理論傳入中國,它在中醫術語的翻譯,譯者的素質研究以及中醫文化的翻譯中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南作用。

        關于中醫術語的翻譯,姚欣等人曾基于功能對等的翻譯觀,就《傷寒論》的病癥名進行了英譯研究,從借用西醫術語,增補語義和音譯三個方面探討實現對等的方法,為準確翻譯病癥名提供了借鑒。陳珊也從功能對等的視角下研究中醫術語的英譯,探討了功能對等對中醫英譯的指導意義,并提出了一系列中醫術語英譯的原則和方法。關于譯者素質,奈達認為不僅需要精通源語和目的語,更需要理解原作者的意圖和豐富的語言表達能力。吳建等人提出一個好的中醫英語翻譯工作者首先要具備扎實的文字功底,并且了解中醫文化西方文化,而且也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關于中醫英譯中的跨文化因素,李永安分析了文化對翻譯的影響并提出了4條翻譯原則和4條翻譯方法。但是關于對等理論在中醫各個學科中的應用,目前的研究還較少。曲凡等人從動態對等的理論出發對中醫婦科的英譯作了初步探討,認為主要的翻譯方法和原則包括忠實原文,借鑒西醫術語,運用詞素構詞法。隨著時代的進步,中醫各個學科走向世界必然勢不可擋。因此中醫各個學科的英譯在以后的翻譯工作中仍需加強。

        3功能對等理論在中醫名詞術語英譯中的應用

        功能對等理論重視翻譯的交際性和可懂性,因此把目標讀者的反應放在首位。筆者將通過具體術語翻譯實例來分析功能對等理論的指導作用。

        3.1功能對等理論指導下的翻譯原則―自然和準確

        追求自然的原則是指譯者要盡可能在目的語中找到和源語對等的詞匯。比如中醫兒科術語“胎黃”就指新生兒黃疸,英語中對應的詞為“neonatal jaundice”,“痄腮”譯為“mumps”,“疳積”指慢性的營養不良疾病,可譯為“infantile malnutrition”;中醫婦科術語”女子胞“就是指子宮,因此可以直接譯為“uterus”,“激經”指懷孕期間仍然會行經的表現,因此直接譯為“menstruation in pregnancy”。追求自然原則的前提就是必須要弄清楚這些中醫術語的內涵,才能夠去找尋翻譯中自然的對等。

        中醫英語屬于醫學英語的范疇,因此也屬于科技英語。對于科技英語的翻譯首先要確保準確。追求準確是指譯者要保證目標讀者從目的語中獲得的信息和源語傳遞的信息是對等的,因此也有不少譯者提出在中醫英譯過程中重醫輕文是有必要的。比如中醫中的“心,肝,脾,肺”并不是和西醫中的各個臟器一一對應的,如果直接譯為“heart, liver, spleen,lung”目標讀者獲得的信息和源語傳遞的信息其實是不對等的;曾有譯者把“帶下醫”譯為”the doctor underneath the skirt”,這樣在沒有弄清源語本來含義的情況下按字面翻譯無法給讀者帶來正確的信息,只能貽笑大方。正確的翻譯是“gynecologist and obstetrician”。

        3.2功能對等理論指導下的翻譯方法

        在以上兩種翻譯原則的指導下,為了實現功能對等,中醫術語英譯常見的方法有以下幾種:借用現代醫學術語,直譯和意譯,增加注釋的方法。

        在借用現代醫學術語方面,最常見的莫過于中醫的藥物制劑類型的英譯,中醫中的“片,丸,散,糖漿”均采用了西醫的術語“tablet, pill, powder, syrup”.關于直譯和意譯,李永安先生認為中醫術語中的解剖用語,基礎理論用語和一些中醫療法可采用直譯。比如“艾灸”譯為“moxibustion”,“正經”譯為“main meridian,“奇經”譯為“extra meridian”。而中醫中與五行的術語以及一些復雜難懂理論術語可以通過意譯來完成翻譯中的對等。比如中醫術語“中風”,和西醫里的“stroke”是不一樣的,目前公認的比較好的翻譯為“febrile disease caused by Wind”.此外,注釋的方法也在中醫術語翻譯中有廣泛應用。比如中醫中的“氣”,不同于英語中的“gas”,有著很豐富的含義。因此比較普遍的做法是直接用漢語拼音‘qi”表示,必要的時候添加注釋加以解釋。例如“胃氣”的翻譯可以在譯文“the qi of stomach”后面添加注釋“the function of stomach and intestines”,通過添加注釋,目標讀者可以很好的理解這一術語。

        4結語

        中醫的特色療法,對慢性病的整體調節以及在預防保健方面的優勢定會讓全讓世界接受中醫兒科。汪受傳先生曾說讓中醫走向世界。在中醫國際化過程中,優秀的中醫英譯人才定可以大展拳腳,發揮一己之長。但是由于中醫語言的特殊性,勢必會給譯者帶來很多挑戰。從以上的功能對等理論在中醫術語英譯中的應用分析中,不難看出此翻譯理論在英譯中的指導作用,但是如何更好地利用這一理論進行翻譯實踐,促進中醫的對外傳播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探索。

        參考文獻:

        [1]杰里米?芒迪.翻譯學導論[M].北京:商務印刷館,2007.

        [2]郭建中.當代美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65.

        [3]姚欣,盛潔.功能對等視角下中醫病癥名英譯探析[J].中醫藥理論研究,2012(10).

        [4]陳珊.從功能對等視角看中醫術語英譯[D].2013.

        [5]吳健,丁年青.淺談中醫英語翻譯工作者的素質[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11(2).

        [6]李永安.如何處理中醫翻譯中的文化因素[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2(6).

        第4篇:中醫術語范文

        [關鍵詞] 術語;血海;血室;血府;英譯標準

        [中圖分類號] R2-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03(a)-0099-02

        經過幾十年來的實踐、研究和研討,中醫名詞術語英譯得到顯著發展,“”成為發展趨勢。目前中醫名詞術語的總體思路和原則已基本確定、所用方法和策略也基本一致,但在個別概念的理解和個別詞語的運用方面仍有不小差異。藏象學說是中醫名詞術語的核心內容,涉及范圍廣、詞匯量大,對這方面術語的翻譯和標準化問題的探討,有利于進一步明確中醫翻譯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其意義十分重大。

        1 問題的提出

        中醫藥名詞術語作為中醫藥學說的基本構成單元,其翻譯是否恰當、是否有統一標準直接決定了中醫藥學說在對外傳播過程中是否出現缺失或偏差。近年來這一問題已日益引起重視,中外學者也為此做了大量工作。目前涉及中醫藥術語英語翻譯的國內外標準主要有以下五種: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基礎理論術語GB/T20348-2006》;②《中醫藥常用名詞術語英譯》(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年);③《中醫藥學名詞》(北京:科學出版社出版,2004年);④《中醫基本名詞術語中英對照國際標準》(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年,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⑤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WHO西太區傳統醫學國際標準名詞術語》2007年)(以下分別簡稱為標準①、②、③、④、⑤)。5個標準中相同中文詞條的英譯文多有不相同。作者通過本文就中醫藏象學基本名詞術語“血海”、“血室”、“血府”的英譯進行對比、分析和研究,希望有助于其英譯標準的統一。

        2 幾個中醫術語英譯的不同譯法之探究

        2.1 關于“血海”的術語英譯問題的探究

        目前在中醫術語中,對“血海”有幾種不同的解釋:

        2.1.1 四海之一,指沖脈,又稱十二經脈之海[1-2]。因沖脈上至于頭,下至于足,貫穿全身,成為氣血的要沖,能調節十二經脈、五臟六腑的氣血[3]。《靈樞?海論》:“沖脈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虛之上下廉”。《素問?上古天真論》王冰注:“沖為血海”。

        2.1.2 人體器官名,指肝臟。肝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3]。《素問?五臟生成篇》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于諸經,人靜則血歸于肝臟,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2.1.3 腧穴名,代號SP10。出自《針灸甲乙經》,又名百蟲窠、血郄[4],屬足太陰脾經,為治血證的要穴,尤能活血化瘀,療女子漏下,月事不調,能引血歸經,似導洪入江海之要路,故名血海[2]。《針灸甲乙經》:“若血閉不通,逆氣脹,血海主之。”《針灸大成》:“暴崩不止,血海主之。”《醫宗金鑒》:“主治女子崩中漏下,月信不調,帶下及男子腎臟風,兩腿瘡瘍濕痛等癥。”位于,膝蓋骨內緣上2.5寸處,即股骨內上髁上緣,當縫匠肌與股內側肌之間[1]。

        在上述五個標準中,“血海”作為單獨詞條在標準①、④中未收錄;在標準②中作為穴位名稱“SP10”收錄,即足太陰脾經血海穴;在標準③、⑤中均譯作“sea of blood”。而“肝主血海”則見于標準④,譯作“liver governing the sea of blood”,其核心部分“血海”對應“sea of blood”。此外也有譯作“the blood sea”[5]或“chong channel”[5],或“reservoir of blood”[3,6-7],或直接音譯為“xuehai”[6-7]。在英文中“reservoir”意為“a natural or artificial place where water is collected and stored for use, especially water for supplying a community, irrigating land, furnishing power, etc.”[8],即(天然的或人工的)水庫、蓄水池等可蓄存水液的開放空間;在生物學上有“a cavity or part that holds some fluid or secretion”[8]之意,即蓄有液體或分泌物的空腔。其同義詞為“artificial lake,source”[8]。而“reservoir of sth”一般用來比喻信息、事實、知識等的蓄積。而“sea”除了本身就具有海、海洋的意思外,還延伸出“a widely extended, copious, or overwhelming quantity”[8]之意,用來形容范圍更為模糊也更為廣闊大量的事物。筆者認為,血海本身并不是器官,盡管其釋義之一就是肝臟,但更多的是對肝臟調儲血液功能的一種描述,而非肝臟器官或沖本身,其中文概念本身就是比較模糊且側重功能性的。其語義更加符合中醫理論對于血海的理解,也更加簡潔易懂。因此筆者經過分析比較后認為:前面所述采用的5個標準沒有一個對“血海”使用“reservoir of blood”或“chong channel”的譯法,只是在對應的注釋中有所體現。由此可見“sea of blood”已經被普遍接受,而“SP10”作為針灸腧穴專用代號也已被廣泛認可。

        2.2 關于“血室”的術語英譯問題探究

        “血室”一詞首見于《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及《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婦人少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生后者,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大黃甘遂湯主之。”在中醫理論中也有不同理解,大致分為以下三種[2]:

        2.2.1 指沖脈。《婦科經綸》:“王太仆曰:沖為血海,諸經朝會,男子則運而行之,女子則停而止之,謂之血室。”

        2.2.2 指肝。《傷寒來蘇集?陽明脈證上》:“血室者,肝也。肝為藏血之臟,故稱血室。”

        2.2.3 指子宮。《類經附翼》:“故子宮者,醫家以沖任之脈盛于此,則月經以時下,故名曰血室。”筆者認為將血室是沖脈、肝腎和子宮共同構成的一個關聯體系,其病癥多圍繞婦人經帶胎產,受肝腎影響,又多與起于胞中的沖任二脈相關,三種因素相結合,其病位多在胞宮,則其概念不難理解。

        在前述五個標準中,標準②、④未收錄有關“血室”術語,在標準①、③、⑤中均譯作“blood chamber”。“chamber”一詞在英文中有“room”或“bedroom”之意,生物學上意指“enclosed space or cavity in the body of an animal, in a plant or in some kinds of machinery”[8],即(動植物體內或某些機器中封閉的)洞穴、腔、室。筆者認為此種譯法較好,不僅體現了子宮解剖上的空間性、生理上蓄血孕胎的可充實性,也簡單明了便于記憶理解。而其他譯法如“uterus”[5],“chong channel”[5]或“blood room”[3,5]則都有失全面或語義局限,只側重了血室釋義的某一方面。而“house of blood”[6]這一譯法則因與“血府”的英譯“house of blood”相沖突,極易產生歧義,故筆者不贊同繼續采用。

        2.3 關于“血府(血之府)”術語英譯問題的探究

        “血府”即血之府,指解剖結構中的脈管,《素問?脈要精微論》:“夫脈者,血之府也。”其英譯也較為統一。“血之府”見于標準②,譯作“house of blood”。標準①中有“脈為血府”,譯作“vessel as house of blood”。“脈者血之府”見于標準④,譯作“vessel being house of blood”。作為核心詞的“血府(血之府)”均對應“house of blood”。“house”有“contain or cover”[8],及“provide housing for”[8]的意思,與中醫血行于脈中、脈為血之通路之意正好相一致,筆者認為采用此種譯法較好。

        3 結論

        建立統一的中醫術語英譯標準使專業和非專業的翻譯活動日趨規范、有章可循,有利于中醫藥標準化體系的建立發展,有利于中醫藥的對外傳播。筆者將這5個英譯標準與此前出版的各類中醫英譯詞典[1-7,9]比較發現,隨著中醫藥標準化體系的逐步完善和確立,中醫藥名詞術語的英譯標準也將進一步統一。一些不夠準確、不能完整反映中醫術語原意、容易產生誤導的英譯逐步將被淘汰。一些約定俗成,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的譯法有助于完善中醫藏象學說名詞術語的英譯詞條,有助于其英譯標準的進一步統一。

        [參考文獻]

        [1]李經緯.簡明中醫辭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1:394.

        [2]李經緯,余瀛鰲,蔡景峰.中醫名詞術語精華辭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363,367-368.

        [3]原一祥,任繼學,黃龍,等.漢英雙解中醫大辭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380-381.

        [4]袁鐘,圖婭,彭澤邦,等.中醫辭海上冊[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5:1239,1244,1247.

        [5]鄭鳳欽.漢英英漢中醫大辭典[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4:154,156,157.

        [6]張奇文.實用漢英中醫詞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119,1125,1137.

        [7]謝竹藩.新編漢英中醫藥分類詞典[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20-21.

        [8]Nigel Wiseman. Dictionary of Chinese medicine[EB/OL]. http://Dictionary.省略.

        第5篇:中醫術語范文

        1.1指標體系的設計方法

        在指標體系設計階段,原則上是從經驗資料的基礎上尋找反映中醫藥治療疾病的核心概念,即“辨證論治”。在本研究中,筆者首先通過文獻研究、訪談和觀察等搜集了相關資料,通過對資料的深入分析,提煉出有關臨床醫師“三基”能力的初步指標體系,隨后依據調查結果對這些指標進行進一步的修改與調整,形成指標體系。

        1.2指標體系的內容

        有關臨床醫師“三基”標準以高等醫學院校教材《中醫學》最為權威,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的內容: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中醫辨證、中藥、方劑、內外婦兒疾病。結合“三基”的內涵以及臨床醫師使用中醫藥的特殊角色,可以將臨床醫師的“三基”概括為以下兩個主要維度(一級指標):中醫藥基本“三基”能力和中醫藥專業“三基”能力。兩個一級指標下設定了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這些指標基本能反映臨床醫師中醫藥“三基”能力(見表1)。

        2數據的采集與處理

        根據表格的指標體系設計調查問卷,將調查問卷所獲得的數據錄入SPSS13.0進行數據的整理與統計,并對數據的分布特征進行描述性分析。在臨床醫師使用各種中醫藥的情況數據統計中剔除了表2中認為中醫藥“三基”對他們不重要和沒有回答該問題的l3位臨床醫師,并將他們使用中醫藥的情況分為四個等級:從不=1,偶爾=2,一些=3,經常=4,未答=0,統計各項回答的人數百分比,并對中醫藥的使用人數進行了算術平均值的計算(見表3)。有關臨床醫師中醫藥“三基”的指標體系也分為四個等級來衡量:不可能=-2,有一點可能=-1,可能=+1,很可能=+2,對各項指標進行了算術平均值的統計(見表4)。再次,將有關臨床醫師使用中醫藥的影響因素分為四個等級:強烈反對=-2,反對=-1,贊成=+1,完全贊成=+2,整理統計后的數據(見表5)。繼續教育是反映臨床醫師中醫藥“三基”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將繼續教育按照不可能=一2,不太可能=一1,可能=+1,很可能=+2分為四個等級,對調查問卷數據統計整理后得出(表6)。

        3結果

        3.1臨床醫師的中醫藥“三基”能力

        首先,本研究假設臨床醫師的個人因素會引起他們在中醫藥使用方面存在差異,比如臨床醫師的工齡越長,年齡越大,則使用中醫藥的頻率越低;中醫科的臨床醫師使用中醫藥的頻率會大于其他科室的臨床醫師。但有關的標準差數據顯示出臨床醫師之間的差異不大,同時也驗證了以上各表格數據的有效性。調查數據顯示,大約95%的受試臨床醫師意識到中醫藥治療疾病的重要性(非常重要61%,重要34%,表2),其中經常使用的是中藥注射液(平均值是3.50)和中成藥(平均值是3.43),但是對中藥煎劑(平均值是2.77、外用中藥為2.14)的使用率相對較低(表3),這說明臨床醫師雖然重視使用中醫藥,但類型單一。絕大多數臨床醫師重視中醫藥,但數據對比發現重視中醫藥的臨床醫師不一定會經常使用這些中醫藥。在自認為重視中醫藥的臨床醫師中經常使用中成藥的人數僅有占總人數的43%,使用中藥注射液的人數僅有41%(見表3),這可能與臨床醫師對待中醫藥的態度和自身需求有關,中藥注射液和中成藥使用技術門檻低,容易使用。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這些藥物只有在本醫院才可以找到,臨床醫師為了臨床需要而不:請記住我站域名得已查找和使用中醫藥,這說明臨床醫師對中醫藥的使用還受到所處環境限制。此次調研的統計數據表明,中醫藥的療效是激發臨床醫師使用中醫藥的興趣所在,他們能適時適量地將中醫藥理論應用臨床治療過程中,比如他們經常將望聞問切用于內科疾病(平均值是1.39),四氣五味用于婦科疾病(平均值是0.05),氣血津液用于外科疾病(平均值是0.83)。有時臨床醫師也會使用藏象理論(平均值是0.94),臨床醫師最常使用的中醫藥理論是君臣佐使(平均值是1.42見表4),但陰陽五行(在內科疾病平均值是0.60)、八綱辨證(即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在內科疾病平均值是0.43)、理法方藥(在內科疾病平均值是-0.73)卻極少應用,這說明臨床醫師具備一定的中醫基礎理論,但是面對疾病對如何“辨證論治”卻不知所措。臨床醫師通過什么途徑來獲得他們所需要的中醫藥能力一直是有關學者們所關注的問題。調查結果顯示,臨床醫師的中醫藥繼續教育主要通過單位培訓(平均值是1.46)、網絡(平均值是2.99)和自學(平均值是1.57)中醫藥來獲取,但由于途徑和學習時間太少,所以中醫藥繼續教育尤其必要(表6)。

        3.2臨床醫師中醫藥“三基”能力的影響因素

        如果臨床醫師實際參與中醫藥活動,則他們使用中醫藥的動機遠遠大于那些未使用的臨床醫師。有一些研究認為需要有一些外在動機鼓勵臨床醫師在使用中醫藥改變他們中醫藥使用行為(藥物說明書、繼續教育等)。表5的數據顯示,臨床醫師普遍反映的一個最大障礙是中醫藥知識遺忘(平均值是0.94),反映出西醫院校中醫藥教育的失敗。客觀上,中醫藥的出現改變了臨床醫師可以多種選擇藥物的途徑。因此,繼續教育應該不是一個阻礙因素,那些抱怨“繼續教育”的人可能因為其使用中醫藥的內在動力不足,更可能是受自身的中醫藥“三基”能力的限制。另一個限制他們使用中醫藥的障礙是不懂中藥中醫術語(平均值是0.42),這也與“三基”能力相關。第三個影響因素是臨床醫師認為中醫藥療效不肯定(平均值是0.45)。

        4分析

        調查發現,大部分臨床醫師在使用中醫藥過程中,常常不是“辨證用藥”而是“辨病用藥”。“辨證論治”是中醫藥治病的精華所在,同一種病不同證候用藥完全不相同,忽略這一點,不但治療無效果,反而可能導致不良反應。辨證有誤則藥不對證,會使機體陰陽偏盛偏衰更趨嚴重,王忠山等[2]認為清熱解毒中藥注射液只能用于“寒證”,龔雯[3]則認為清開靈注射劑屬寒涼之藥,易傷脾胃,脾胃虛弱者應慎用。中西藥聯合應用也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因為合并用藥可因化學成分、pH值改變使得藥理性質改變而引發不良反應。中藥與西藥是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有關中西藥物搭配使用的基礎研究尚存在許多空白。很多情況下,單獨應用某一中藥或西藥可能不產生毒副反應,但如隨意將中西藥混合使用可能造成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所以使用中藥一定要在中醫理論指導之下,對于中西藥混合使用臨床醫師應慎之又慎[4]。臨床醫師盡管因為中醫藥的臨床療效使用中醫藥,但由于中醫藥基礎知識的遺忘,繼教項目注重內容少,流于形式多,先進性、實用性欠強[5]。宋琪[6]通過對10種常用靜脈用中藥注射液安全性分析后認為:臨床醫護人員如果能夠嚴格按照藥物說明書使用中藥注射液就可以預防和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因此, 綜合醫院充分認識中醫藥“三基”對臨床醫師的重要性,在“三基”培訓計劃和繼續教育中增加中醫藥內容,那么臨床醫師的中醫藥“三基”能力將隨著這些措施的落實逐步提高。

        第6篇:中醫術語范文

        一、加強教師隊伍的引領性和示范性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為人師表者,必須是“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在當代社會中,“藝術教育”這一概念,有兩種不同的含義內容。從狹義上講,藝術教育可以理解為對藝術家或專業藝術人才所進行的各種理論和實踐教育。加強各種專業藝術院校的培養,如戲劇院校培養編劇、導演和演員;音樂院校培養作曲家、歌唱演員和器樂演奏員等等。

        從廣義上講,藝術教育作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任務和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不是為了培養專業藝術工作者。因為現代社會,360行,行行都或多或少地要涉及藝術,或讀小說,或看影視,或聽音樂,或欣賞舞蹈,都要與藝術發生關系。因此,廣義的藝術教育,加強普及藝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通過對優秀藝術作品的評價和欣賞,來提高人們的審美修養和藝術鑒賞能力,培養人們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與此同時,藝術教育作為美育的核心內容,它對人們道德的完善和智力的開啟也將產生深遠影響。它可以豐富人的想象力,發展人的感知力,加深人的理解力,增強人的創造力,一句話,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不言而喻,在人欲物欲橫流的當代社會,這種廣義的藝術教育顯得更加必要和緊迫。當然,作為當下的一名藝校教師,更多則是偏重于狹義的藝術教育,最終才是匯歸于廣義的藝術教育。不論廣義和狹義,“藝術教育”這項職業,它都要求教師,不僅要對學生(對象)進行專業的基礎理論學習和基本技能訓練,還應該以教師的綜合素質和人格魅力對學生(對象)以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引領和示范他們通向未來的藝術殿堂。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但凡綜合素質高、人格魅力強的老師,學生(對象)對他都會產生一種既尊重又信服的心理傾向,產生自覺或不自覺的學習效仿。我們常講的“尊師重教”、“師道尊嚴”,就含有教師行為規范對學生(對象)的有形無形影響成分。唐宋家之一的韓愈所謂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的人,說明教師的社會責任和道德責任。正如有人說,教師綜合素質和人格修養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對象)的學習習慣,感情培養和行為取向。

        藝校是學生進入社會生產實踐前的一個重要階段,教師、行政人員和學生是藝校主要成員。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藝校功能逐步增強。藝校除了要給學生傳授新的知識之外,還應使學生具備未來生活和藝術生產的能力,方能適應與時俱進的變化。由于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學生數量日漸增多,形勢要求教師的綜合素質和人格魅力須有相應的提高和增強,而不是“量”的堆積。形勢要求教師不能只局限和停留在傳授知識上,更應全身心地投入到與教學做人相關的各個環節。只有教師加大力度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人格魅力,才能適應和滿足學生日益增強的求知欲,以優秀的品格引導和示范學生。應該看到由于歷史的原因,藝校的專業教師大多是本校中專畢業留校擔任教學工作的,只有少數教師通過進修取得了本科、專科文憑,其中還有只重文憑不重知識的教師。

        除此之外,大多是中專畢業教中專,這種“先天不足”的現象,很難做到“學高身正”,這給藝術教育提出了一個重大難題,在一定程度上,有礙于學生思想、業務的全面提高。要根除這種現象,非采取有效措施不可,必須從長期著眼,進行必要的經濟和智力投資,對藝校師資進行分期分批培訓、進修。例如,對一些藝術骨干可采取先自己投資在高等藝術院校去進修,并對進修成績突出者予以獎勵。進修教師(除特殊情況外)的學習費用可在返校工作兩年后報銷。這樣對學校的工作可帶來以下優長:其一,可變教師被動進修為主動進修,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也避免了一些教師借進修之名行休閑之實;其二,可使進修者對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倍加珍惜,進而調動其主動性。辦法上,可用“請進來”,如學校聘請高水平的校外客座教授來校作示范教學,藝校教師必須參加,課后還須及時研討,總結得失,這樣教師既可達到進修的目的,又可多快好省地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又如,由于藝術教育的特殊性,學校亦可“走出去”,即組織部分教師到全國各地的兄弟藝校取經,其費用可采取“包干”和“獎勵”相結合的辦法,既可解決教學的單一性,又豐富了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再者,還可以開大課講座,邀請校外社會知名學者、名流來校作學術報告,營造良好學習氛圍。除此之外,學校亦可定期獎勵為人師表突出的教師。

        隨著學生知識面的擴大和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創造力的增強,教師就應逐漸放手學生,有些強制性、被動性的課目,就逐漸變為自由性、主動性地任其發展,進一步與學生平等和諧相處,深交朋友,以“為人師表”的綜合素質及人格魅力啟發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讓他們在儀表、性格、價值觀念、興趣愛好、審美意識等方面都能與教師拉近距離。課堂上,提倡“教學互動”,聽取學生對教學提出更多更好的意見和建議,給學生更多一些發表個人見解的空間。除此之外,教師還須注重以自己愛崗敬業的師德、無私奉獻的品格,

        身體力行的榜樣為學生作出表率。

        二、注意藝術教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近些年,由于社會影響和藝術市場的火爆,藝校的學生大多是帶著“明星夢”、“大腕夢”、“玫瑰夢”步入藝術殿堂的。許多學生家長也是抱著孩子將成為“未來之星”的美好希望把他們送到藝校來的。針對這一特點,教學中,首先應讓學生明白,當一個合格的藝術家必須具備的條件。讓他們明確,藝術家這個光輝的名字的內部有多種多樣的職業和分工,包括個體勞動和集體勞動的方式,許多作品和藝術形象是由藝術家組成的創作集體共同來完成的。藝術家首先須具備為藝術獻身的精神;藝術家須具有敏銳的感受、豐富的情感和生動的想象能力;藝術家須具有卓越的創造能力和鮮明的創作個性;藝術家還必須具有專門的藝術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體藝術種類的藝術語言和專業技巧。總之一句話,任何藝術家和明星大腕,都必須付出艱辛的勞動,不是一夜成名,一蹴而就的,沒有艱辛的付出,就不可能有美好回報。辛勞結碩果,勤奮出天才。

        據近年招生情況,也有部分學生是奉家長之命“要我學”的,這些學生家長是把藝校當成鍛煉孩子增長“藝術細胞”的場所,至于能否學好專業并無多大關系。這部分學生,都是家庭經濟情況較好的獨生子女,他們進校后不能正確對待學業,怕艱苦,光想成名成家而又不愿作艱苦的付出,在學生中充當“大哥大”、“大姐大”,打扮“前衛”、超群,舉止不凡、“另類”,談吐“帥呆”、“酷斃”,既影響自己學習,又給周邊同學帶來負面影響。要解決這些同學的厭學情緒和不正確的人生觀、藝術觀和價值觀,是藝術教育的當務之急,必須采用一些制度來約束糾正。第一,要有的放矢,引導學生,使他們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對年齡大的同學要不厭其煩地以規勸為主,必要時“響鼓也用重捶”。對年齡小的同學則多以鼓勵為主,肯定成績、發揚優長,激發其好奇心,循循善誘地將他們的好奇心及聰明才智引上正道;第二,幫助他們克服畏難厭學情緒,克服心理障礙,正確對待學習中的各個環節和成績的優劣;第三,培養他們良好的廣泛的學習興趣,并讓其在愉快地完成專業學業的同時,也耳聞目染一些琴棋書畫的藝術作品;第四,多與學生家長溝通,并為學生制訂一個有針對性的個人可行性計劃,使之有目的、有計劃地投入學習并完成學業。

        此外,還要注意糾正學生的偏課思想。由于受市場經濟的沖擊和影響,藝校在“進出口”的把關上不夠嚴格,致使學生偏學,教學重心偏移。如學校注重請專家教授加強專業教學而忽略文化基礎知識的群體熏陶。其結果,今后勢必要出現許多后遺癥。鑒于此,筆者以為,首先要讓他們在思想上明確現階段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性,如果綜合素質的基礎不打牢,將來“高”也高不上去,“精”也精不起來,“尖”也尖不到哪里。有不少同學這樣錯誤認為:“我來藝校是學習藝術的,今后只要能掙到錢就行了,文化理論之類學不學沒關系”。這就要反復地給他們講明一個道理:“演好一個戲容易,可要一輩子都能演好戲,這就要看你的文化修養了。”偏課的人,是不能做到“德藝雙馨”的。對此,筆者有以下幾點考慮:一、藝校領導要重視文化理論課的教學。據統計,每年學校專業課匯報、比賽演出花樣繁多,而文化理論課的單科成績展示卻是空白。適當開展一些類似作文比賽、講演比賽、知識問答來激發學生對文化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讓其中的佼佼者有嶄露頭角的機會,未嘗不可?二、要修訂教學大綱和課程設置,調整文化與專業課程比例。國家教委規定藝體類文化課比例不得低于35%,我校卻大大低于這個比例。且有個別專業文化課全都安排在晚上進行,其收效就可想而知了,這種現象須作及時調整;三、要積極探索提高學生學習文化理論知識興趣的辦法。根據年齡大小、文化高低,分班、分組,不要“一鍋煮”,也不要“一刀切”,要因人而易,因材施教。

        三、關照學生成長的可塑性和脆弱性

        第7篇:中醫術語范文

        板書是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配合口授教學完成教學任務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板書確是一門藝術,但它并不是游離于教學之外的孤立藝術,它應該體現文章思路、教學思路、學生學習思路。課堂教學板書講究精要與美觀,這已成為語文教學的共識與追求;然而,板書的自然,卻常常被忽略。成竹在胸,才能得心應手地畫枝添葉,才能隨時掌握火候,尋找契機,“書為心畫”,語文課堂中及時自然地通過板書來推進教學進程,有利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思考與理解,為提高課堂效益服務。

        板書是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配合口授教學完成教學任務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好的板書,既是展示教學任務的“屏幕”,又是反映課文內容的“鏡子”;既是引人入勝的“導學圖”,又是開啟學生思路的“鑰匙”。掌握了它,不但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藝術,也可以大大地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王松泉先生說:“板書是反映課文內容的鏡子,展示作品場面的屏幕;是教師教學引人入勝的導游圖,學生學習中掌握真諦的顯微鏡;是開啟學生思路的鑰匙,進入知識寶庫的大門;是每堂課的眼睛,讀寫結合的橋梁……”,這話雖是比喻,但卻生動地揭示了語文板書的深刻價值。多少年來,板書地位的重要性在語文教學中很少受到質疑,好的板書設計無疑能為學生同化和順應新知提供便利。但筆者認為:語文板書的功能切不可過分夸大,課堂教學板書講究精要與美觀,這已成為語文教學的共識與追求;然而,板書的自然,卻常常被忽略。

        還清楚地記得一位語文老師講《岳陽樓記》時的板書,隨著“北通巫峽,南極瀟湘……”,伴著抑揚頓挫的朗誦,長江、洞庭湖、湘江瀟水,轉眼畫就,再點上幾筆地名,板書得何等輕松自如!學生本來對岳陽樓、洞庭湖等,搞不清天南地北,板書上的簡圖一經構成,洞庭湖吞吐長江的氣勢,岳陽樓上遷客騷人的吟嘆,一下子就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景象了。學生領悟毫不費力,且長久地記憶下來,這不能不歸功于該老師板書的自然與恰到好處。

        由此想到,板書確是一門藝術,但它并不是游離于教學之外的孤立藝術。它應該體現文章思路、教學思路、學生學習思路。因此即使是事先設計的十分周到的板書,也要在實踐中根據具體的教學氣氛隨時加以必要的修正,這是駕馭課堂、駕馭教學進程的基本功之一;不合教學氣氛的板書,猶如運動員雕塑,本身很美但因為與環境不協調,“標槍”前面是封閉空間,“ 鐵餅”隱居在密林之中,雕塑的形象不免黯然失色,原有的美感便蕩然無存。

        板書設計本是為了使學生更好的學習課文而采取的一種教學輔助手段,板書的形式內容并不是學生學習的終極目標。但我們不少教師在具體操作時,卻常常使學生誤以為這就是語文學習要達到的結果,因為板書設計常常表述了學習的主要任務,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并被教師所倚重。語文板書設計的內容,通常是從知識接受與掌握的角度來設計的。那些提綱摯領的結論性文字,只能使學生記住一個空洞的結論,而不能使學生形成潛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它不是要讓閱讀者歡躍地、投入地、感性地帶著自己強烈的生命信息和主觀愿望進人文本世界,而是為了得到一個結論。它解決的是知識或者工具的需要,而不是人的情感需要、審美需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要“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換言之,新課程所要求的“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在傳統的板書設計理念下,很難全面有效的達成。

        我們在執教具體的課文時,可以先讓學生感知、研讀課文,然后小組內形成亟待解決的問題,并提交教師,再由教師指定一名同學即時將問題打人電腦后顯示問題,圍繞問題全班進行探討。這樣,屏顯的問題構成了課堂板書,較之傳統的板書設計,它沒有精巧性可言,它也沒有為文章的學習作結論,但無疑它是能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并獲得實效的一種板書形式。在這里,教師沒有越俎代庖,問題由學生自己提出來并以屏顯的方式板書,學生也沒有了將板書記錄下來的緊張,因為在這里板書已擺脫了陳述性知識的簡單再現,顯示了對學習進程和方式的充分關注。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圖示材料的出現與教師的指導語配合適當,即教師講課與板書要配合好。這從主觀上說要擺正板書與教學進程的關系,讓板書很好的服務于教學進程;從客觀上講,板書的出現必須是情理之中的,是教學進程的自然體現。

        第8篇:中醫術語范文

        關鍵詞:文字起源;書法藝術;園林藝術;文化共性

        園林是一種文化,又是容納其它文化的場所,中國園林藝術以其獨特的民族傳統文化巍立于世界藝術之林。書法藝術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民族文化的國粹。園林藝術和書法藝術的有機結合形成了中國園林所特有的園林藝術。研究書法藝術與中國園林藝術的文化共性對現代園林發展有著重要的啟發意義。

        中國漢字書法藝術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國粹,探討中國園林與書法的藝術文化,可以從書法中的文字起源說起。中國最早的漢字是由象形文字演變而來。遠古時代倉頡和其他先民們根據生活實踐經驗慢慢創造的結果,他們根據“六書”法則,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創造了數達10萬的漢字,可謂浩如煙海。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其圖畫性強,讓我們看到了早期象形文字記錄下來事物的形象,即用線條描畫出具體事物的形狀。如“囿”、“室”、“宅”、“車”等的甲骨文與其物形非常相似,由此可見,這些古代漢字的起源與古代園林元素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中國最早的“園林”是滿足皇親貴族攻獵休閑需要的,歷經歷史文化幾千年的發展歷程,逐漸發展為能夠滿足多功能需要,且富含內容和內涵的現代中國園林藝術。同樣,漢字也從當初的形象漢字,逐漸演變為為語言而書寫的符號,書寫上由當初沒有粗細變化的“鐵線銀鉤”的書法逐漸演變成點線有粗細變化的“有血有肉”的書法。具有生命意象和韻律點畫與文學藝術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國書法藝術。中國古代有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園林幾乎是那些詩書畫全能的文人雅客所創建的,繪畫在中國園林發展中起到極重要的推動作用。書畫同源,書法藝術也為中國園林藝術賦予了更為深層次的內涵,探討中國園林藝術與書法藝術之文化共性,可從平面空間美和立體空間美中幾點管見。

        1.平面結構的形式美感

        1.1書法文字的間架結構與中國園林平面空間營造

        文字是以點畫為基本元素構成的,書法藝術便是用點和線構成流美的空間藝術。書法難,難在間架結構和章法上,即是漢字點畫之間的聯結、搭配、組合、虛實的布置,筆畫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章法。中國園林構建序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物質元素和書法文學精神元素組成,園林規劃設計難,難在如何把物質元素和精神元素有機結合起來,組成流美的空間藝術。由此可見,二者具有平面空間藝術上相通的文化。

        1.2文字書體與園林風格和線的力度、重心穩

        中國古典園林一般分3類:第一類是結構規整、左右對稱,有明顯中軸線、主體突出的北方皇家園林;第二類是布局自由、不講究絕對對稱,頗具自然情趣的江南私家園林;第三類是前2類風格兼有的。中國漢字書體同樣也可以分為2類:一類是比較規整的,正如篆書、隸書和楷書;另一類是自由形體的,如行書和草書。這種規整與自由的園林風格與書體的結構規律是不謀而合的,是有著相同造型文化原理的。

        力度是外觀感知上的反映,與平整、滑面、純凈、利落、曲直形態有關,屬于美學范疇。書法中筆法的力度是指從點畫形態上體現出來視覺上一種“精神氣質”的感覺,“力透紙背”、“屋漏痕”、“錐畫砂”等都是常用作表達筆法力度的術語。中國書法從魏晉南北朝的鐘瑤到“二王”再到唐代的“歐、褚、顏、柳”四大家,各家有各家的風格,王羲之的法書,風骨內揉、道勁典雅,富有一種彈力的美;歐陽詢的險峻峭拔、剛柔并濟,富有一種英俊之美;顏真卿的寬博渾厚、蒼老古樸,富有一種雄強之美;褚楷的倔強之美,柳楷的挺撥雋永之美。中國園林中,皇家園林中的建筑一般比較高大、笨重而雄偉又含蓄,正如書法中的顏體風格,而江南園林的建筑比較細小靈巧、輕盈、峻拔而率真,正如書法中的歐體、柳體風格。

        重心穩則是由點畫構成的單個字或是多字構成篇幅的平衡穩定狀態,重心穩才能引起人們的審美意趣。園林元素建筑、山水、花木更需要重心穩,就象樓歪了不會給人以美的感覺一樣。

        1.3神采

        神采即表現事物外在形態的高雅趣味和精神風貌,體現藝術家的靈魂。書法家通過文字點畫的不同造型,結合文學藝術構成千萬種文字排序,表達書法家技巧、精神風貌、性情、藝術、修養和心境。園林藝術家則通過建筑、山水、花木等的多樣配置,同樣能體現造園者的興趣、精神風貌、學識、閱歷、修養等豐富的思想意境。物出人形,寫字造園是一樣的道理。漢字點畫的構連大概與當時建筑物的構件搭接有著驚人的相似,都集中體現在神采當中。

        1.4靜與動和先抑后揚

        書法中有動與靜之分,楷、隸、篆書屬靜態書體,如歐陽詢的《九成宮禮泉銘》;行、草書屬動態書體,如“書圣”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字里行間是那樣靜逸自然,一似行云流水、道麗天成、不激不厲、風規自遠。有些書法作品,正文是楷書,屬靜區域,落款是行草書,屬動區域,靜與動結合,既符合漢字演變規律,也符合藝術審美規律。同時,正文是篆隸楷的,給欣賞者略有些壓抑感,收尾落款是行草書體則給人以自由釋放、豁然開朗的感覺,正如園林中先抑后揚,欣賞過蘇州留園的人都會有這種感覺,這是園林藝術上的典型案例。

        1.5色彩

        書法家在書寫過程中,或快或慢,或曲或直的點畫,產生粗與細、濃與淡的墨色變化,表達不同的性情、心情、心境和意趣,當然這個不是一般觀賞者都能體驗到的。如在天下第二行書――顏公書的《祀侄文稿》中,觀賞者可從微弱的墨色和點畫變化中,看到無處不流露的那種悲憤心情,達到了用點畫來表達心境的藝術境地。園林中色彩的使用非常豐富,包括建筑、山水和花木等。其中,花木色彩能夠表現不同的季相變化,表達不同的思想意境,內涵更豐富。甚至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南北園林藝術在運用色彩風格上有明顯不同,北方園林多用濃烈壯麗色調,表現恢宏、莊嚴、尊嚴、權力、張揚、華麗富貴,而江南私家園林用色則是自然淡雅秀美,表現自然、淡雅、率真、內斂、趣味和含蓄。

        2.空間意境創作藝術文化的融通性

        2.1空間的間架結構

        園林中多種元素如建筑、山水、花木等的合理設置,穿插使用,甚至細到植物品種間的搭配,形成流美的立體景觀;書法藝術中,字的結構,點畫間的相互聯結、楫讓、虛與實,從而構成結構嚴整而且美觀大方,富有立體空間感的漢字,如有號稱“巔張狂素”的懷素,其草書代表作《自敘帖》,李白贊詩云:“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掃卻中山兔。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斗。恍恍如聞神鬼驚,時時只見龍蛇走”。這個跟園林中元素的設置和搭配原理是一脈相通的。

        2.2作品創作前意在筆先

        書法家創作前總是先謀劃一番,包括筆、墨、紙、文字內容、字數、字體風格、章法和落款等都作一番謀劃安排,更關鍵的是調整好心理狀態,達到恰當的心理境界,然后再動手創作,這就是意在筆先。寧靜致遠,心靜易產生意境,靜才能制動,才能充分表現書家的“功夫”和思想情感,意在筆先就是這個道理。從某種意義上講,書法的思維就是造園的思維,中國園林的創作與書法創作一樣,深在思致、妙在情趣、高在意境。園林規劃設計中,也必須在設計前對園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自然條件、指導思想、總體規劃、景點設計等都作一番周密的謀劃,同樣也需要靜靜地事前謀劃,做到胸有成竹,園林和書法的思想方法是一樣的。

        2.3作品創作時巧用點畫,氣韻生動

        書法作品的氣韻,指的是技法表現、法度的準確、筆意的神采、通篇的精神以及展現出的氣質和風貌。中國漢字書體變化較多,結字間架方法也不同,篆楷書講究方圓綜合運用,起筆收筆極盡變化,規舉中不失生動;草書則極盡變換之能事,巧拙、輕重皆有變化,一筆連到底、跌宕起伏、流暢灑脫、氣勢連綿。書法難,難在用筆和結字,用筆難,難在“活”字,否則就會“平直相似,狀若算子,上下方整,前后方齊平,便不是書,但求其點畫耳”(王羲之《題《筆陣圖》后》)。園林也同理,造園家苦心經營園林中的“點畫”元素,如山、水、花木、建筑等,求得一個“活”字。例如在動勢處理上,亭子的發戧造形,波浪形的景墻,假山堆疊中采用懸、挑、跨等手法,給人以動態之美;有了曲折的游廊還不夠,還注意了結合環境與兩側的景觀,使游人左右顧盼而得景,形成景畫連綿的感覺。陳從周特別注重造園的氣脈連貫,有“山貴有脈,水貴有源,脈源貫通,全園生動”之說。

        2.4作品創作技巧的虛實相生,曲直互生,計白當黑

        虛與實、曲與直這些概念,從廣義上說,都是相對而言的。園林中有亭臺、樓、閣的為實,沒有的為虛;有密的為實,稀的為虛,園林就是利用園林構建元素間的相互交替運用,來表現園林的主題;書法中,有字的為實(黑),沒字的為虛(白);筆畫多的為實;筆畫少的為虛;筆劃粗的為實,筆劃細的為虛;墨濃的為實,墨淡的為虛,書家精心安排粗細、黑與白、曲與直、濃與淡等虛實相對關系。計白當黑,通過熟練的技藝,抒發心境,對于書家或是園林藝術家來說,都是最高境界。

        在園林中往往是人文書法與自然景觀相映成趣,水融。實的是亭、臺、樓、閣、道路、山水和花木等多種園林元素組成的自然景觀,虛的是匾額、楹聯、碑刻等題詠書法藝術品文字的形神意境,多種園林元素組成如畫的自然風景給書家以神意,揮灑在酣暢淋漓的筆墨中,恰當地、最大限度地將激蕩于胸次、情景交融的園林文化內涵表達于寥寥數個書法藝術漢字當中,為園林景點起到點晴作用。這種虛實相生,水融的藝術手法幾乎是成功的現代園林不可或缺的園林藝術技法。

        2.5作品創作技術的前后呼應,多樣統一

        中國漢字結字成書難,難在如何在方正曲直中求變化,變化中求統一,筆斷意連,獨具匠心。欣賞書作如同欣賞園林,透過點畫結構和景致布局,看到作者苦心經營的努力,宛若天成、巧奪天功。書法作品講究前后呼應,字里行間產生氣韻連貫、顧盼生情、風格協調。一幅成功的書作,其正文和落款字體應該符合字體的演變發展史實,如正文是篆隸楷書,其落款則應該是行草書體,如果題跋也應該用行草書體,形成順理成章,而且形成動靜結合的美感。造園如作詩文,內容豐富,技法也較復雜,如空廊、花廊、花墻、漏窗等與外景物取得視覺的呼應,多種元素的統一,做到散而不亂,達到形散而神不散,恰當地而又透徹地表達造園者的本意。

        第9篇:中醫術語范文

        【關鍵詞】壁畫意義;美術教育;積極意義

        我國壁畫藝術歷史悠久、聞名于世,其中敦煌壁畫享譽世界,不僅因為它具有高度的審美價值和藝術魅力,還在于它融合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多方文化,是屬于整個世界的文化遺產,值得我們去細細挖掘、品味。美術教育重點在于實施美育,核心是審美教育,學生通過學習美術知識、欣賞美術作品提高鑒賞藝術美的能力,培養健康審美感受和高雅的審美趣味,同時通過藝術熏陶,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培養自己的藝術創作能力和創新發散思維。其中,壁畫藝術對于美術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主要以敦煌壁畫為重點闡述對象,分析壁畫藝術對于美術教育的積極意義。

        一、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壁畫作為繪畫藝術中的一種,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其精妙的結構布局、靈動的人物造型、細致的線描勾勒、大膽的賦彩設色等在美術史上的價值都是極其珍貴的,更深入地了解和學習壁畫藝術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欣賞壁畫藝術,外在形式美是淺層次的美,藏于畫作形式美之下的內涵意蘊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深層次的美。敦煌壁畫不僅畫面美,畫面中的人物形象勝在風采,勝在氣韻,壁畫中人物形象的描摹細致生動,形神兼備,無論神佛菩薩,還是英雄凡人,都有著細致入微的神情和氣韻刻畫,有的人物形象神思飛揚,有的人物形象肅穆儼然,給人以無限的心靈激蕩。除了人物形象神情的細致刻畫,動作的表現也是意蘊無限,敦煌壁畫中人物千姿百態,行、立、坐、臥,每一形象不同的動作有著深刻的文化蘊意,同時也反映出該人物精神心靈世界,令人遐想無限。在美術教育中,通過讓學生欣賞敦煌壁畫的經典作品,分析壁畫中的深層意蘊,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

        二、有助于學生的道德教化

        審美鑒賞力是美術教育的核心,美術教育的另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對學生的道德教育。教師通過美術教學,培養學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同時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振奮學生的民族精神,而壁畫藝術正是融入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陶冶人們的情操,有助于學生的道德教化。如敦煌壁畫中,大多壁畫都有深刻的意蘊,學生在欣賞學習的同時,心靈能夠受到滋養和進化,在學習壁畫知識的同時,深刻的內涵、法理能夠促進道德內化,從而得到情感陶冶。如第257窟《九色鹿本生》的故事,講述九色鹿善意救助溺水之人,溺人卻見利忘恩,將九色鹿的行跡告訴想要捕捉九色鹿的國王,最終國王得到事情因由,下令此后禁止獵捕九色鹿,而溺人卑劣的行為也受到了上天的懲罰,最終全身生瘡。壁畫生動的向我們講述九色鹿與溺人之間生動的故事,沒有強制的說教,沒有居高臨下的訓誡,而是以感性化的故事將“善意”“道德自律”的道理娓娓道來,發人深省。在美術教育中,壁畫所體現的道德教化,是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將思想道德中的大道理通過蘊涵著內涵和情感的故事、畫面表現出來,喚醒學生的感性思維,并且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道德教化。

        三、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美術教育還重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壁畫具有無窮的藝術魅力,其中廣泛反映了藝術與歷史、藝術與生活、藝術與社會、藝術與人的關系,學生在欣賞和品評壁畫的過程中,能夠極大地擴充文化視野,使學生具有歷史文化視野和人類藝術文明視野,不斷豐沛學生的人文精神。我國壁畫數量眾多,種類豐富,其中人物畫、裝飾圖案畫、山水畫、動物畫、宗教故事繪畫等等,不同壁畫具有不同的文化意義,同時也反映出傳統的民間藝術特色。敦煌壁畫中以宣揚佛教文化為主,如《鹿本生故事》,教化人“善意”“道德自律”的道理;也有展示東西文化差異的畫作,反映社會生活和歷史事件的畫作,如《福田經變》的專題壁畫,廣泛反映了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還有表達藝術美的壁畫名作,如著名壁畫《飛天》《千手觀音》,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并且被后世人們挖掘,將壁畫換另外一番面目,改變成震撼人耳目的音樂、舞蹈。

        四、結語

        壁畫藝術是我國的藝術文化瑰寶,我國的敦煌壁畫更是享譽世界,尚有值得我們深入挖掘和領悟的無窮藝術文化魅力,壁畫藝術對于我國美術教育具有極大的積極意義,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力,對學生進行積極的道德教化,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我國美術教育應該加大壁畫藝術的教育教學,讓更多的學生認識壁畫、欣賞壁畫、理解壁畫,進一步領略藝術文化的無窮魅力,培養深厚的人文主義情懷。

        作者:榮梅 單位:蘭州文理學院

        參考文獻: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国产第一站精品蜜芽 |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熟女免费 | 亚洲美女在线一区二区 | 亚洲男同帅gay片在线观看 | 亚洲午夜在线观看专区 | 日本深夜福利在线观看不卡高清 |